佛教在唐代的充分發(fā)展,加深了它自身的世俗化程度。當人們把佛教當作日常生活中的一項內(nèi)容來看待時,它的神圣性就受到了沖淡,人們對它首先產(chǎn)生的并不是敬畏感,而是親切感和娛樂感。從朝廷到民間,都可以見到這種情況。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九月初三,是天成地平節(jié),即唐肅宗的生辰紀念日。唐肅宗在京師大明宮麟德殿內(nèi)設置道場,讓宮女打扮成佛、菩薩,北門衛(wèi)士打扮成金剛神王,披堅執(zhí)銳,守衛(wèi)在佛、菩薩寶座旁邊。然后,焚香贊唄,大臣近侍圍繞佛、菩薩頂禮膜拜,設齋奏樂,極歡而罷。參與這個活動的人,都得到多少不等的賞賜。(參見《南部新書》壬部、《資治通鑒》卷222上元二年條)顯然,這是娛樂活動,借佛教來增加慶生辰的歡樂氣氛,而不是莊嚴肅穆的宗教活動。各種娛樂活動,也常在佛寺舉行。"長安戲場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南部新書》丁部)即使是為著宗教的或政治的目的,人們首先感到的也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樂趣。唐中宗復辟之年,當陳州也像其它地方一樣建置起一座龍興寺的時候,當?shù)馗咐暇灌嵵氐卮┐髦虏?,奔走相告,說:"久矣,吾黨之惑也!倥侗顓蒙,情實橫放,悉愛我業(yè),聰明不開。日有忘其生生,月無覺其滅滅。一息之漏,可勝言哉!而今舉足至于道場,申臂及于凈土,晝則目禪誦之事,夜則耳鐘梵之音。何悟是生,晚臻斯樂!"(《張燕公集》卷14,《唐陳州龍興寺碑》)
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佛教知識在士大夫中的廣泛普及,士大夫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了很多佛教色彩,甚至開玩笑、發(fā)牢騷、詈罵、解嘲、占夢等等,都免不了采用一些佛教術語。
唐中宗時,御史大夫裴談崇奉佛教。其妻悍妒,裴談非常怕她,向別人解釋說:"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時,視之如生菩薩。及男女滿前,視之如九子魔母,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妝粉或黑,視之如鳩槃荼,安有人不畏鳩槃荼?"(《本事詩》)任瓌也說:"婦當怕者三:初娶之時,端居若菩薩,豈有人不怕菩薩耶?既長生兒女,如養(yǎng)兒大蟲,豈有人不怕大蟲耶?年老面皺,如鳩盤荼鬼,豈有人不怕鬼耶?"(《太平廣記》卷248《任瓌》條引《御史臺記》)鳩槃(盤)荼,又譯作甕形鬼、冬瓜鬼、厭眉鬼、究槃荼、恭畔荼等等,是佛教所說吃人精氣的鬼,在唐代多用它來比喻婦女老丑。
白居易在蘇州當刺史時,詩人張祜前來拜訪。白居易同他素昧平生,一見面突然說:"久欽籍,嘗記得君款頭詩。"張祜感到莫明其妙。白居易背誦出張祜的詩句:"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然后解釋道:"非款頭何邪?"所謂款頭,今人啟功先生認為是唐代審訊罪犯時不斷追問的訊詞。白居易認為張祜的詩句連續(xù)發(fā)問,就開了這么個玩笑。張祜笑了笑,說道:"祜亦嘗記得舍人目連變。"接著,他背誦出白居易的詩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然后解釋道:"非目連變何邪?"(《本事詩》。啟功《堅凈居隨筆·款頭詩》,載《學林漫錄》第九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這里運用的是目連救母的佛教故事。這幾句玩笑話消除了初次見面的拘束感,頗具喜劇氣氛,雙方都很高興,于是歡宴終日。
唐中宗時,左右臺御史每次相遇,彼此總要沒完沒了地冷嘲熱諷。左臺把右臺叫做高麗僧,是譏諷右臺官員掌管外地官員的監(jiān)察彈劾,身處京師,無所事事,還享受和左臺同樣的俸祿,如同高麗僧人同中國僧人一起赴齋,"不咒愿嘆唄,但飲食受嚫而已"。(《太平廣記》卷254,《左右臺御史》條引《御史臺記》)
唐玄宗時,中書舍人苑咸和王維是好朋友。王維很佩服苑咸的文章才華和梵文修養(yǎng),贈詩指出:"蓮花法藏心懸悟,貝葉經(jīng)文手自書。楚(原注:《文苑》作歲。注云:集作楚,非)辭共許勝揚(揚雄)馬(司馬相如),梵字何人辨魯魚。"(《全唐詩》卷128,王維《苑舍人能書梵字,兼達梵音,皆曲盡其妙,戲為之贈》)苑咸酬答時,對王維當庫部員外久未升遷開了個玩笑,說:"應同(一作知)羅漢無名欲,故作馮唐老歲年。"(《全唐詩》卷129,苑咸《酬王維》)羅漢是小乘佛教所說的覺悟者,其層次雖低于佛、菩薩,但同樣斷滅了各種煩惱,脫離了六道輪回。苑咸詩是說王維精通禪理,雖然垂垂老矣,但像羅漢一樣斷滅任何欲望,當然可以對官職久不升遷不予計較。
唐武宗會昌毀佛時,御史奉命到全國各地檢查廢寺,收錄金銀佛像。有位姓蘇的監(jiān)察在巡視京師兩街佛寺時,看見不足一尺的小佛像,便順手牽羊,裝進袖袋,帶回自己家中,被人們譏諷地稱為"蘇扛佛"。有人問溫庭筠:"將何對好?"溫庭筠不假思索,脫口而答:"無以過'密陀僧'也。"(《太平廣記》卷174,《溫庭筠》條引《尚書故實》)密陀僧從形式上看像是佛教術語,其實不是,而是一種礦物的名稱,又叫做沒多僧,其化學名稱叫氧化鉛。這種礦物中國本地也有,但當時人們還未認識,最初由波斯作為藥物傳入中國。"蘇扛佛","密陀僧",是一副對子,運用了諧音手法。"蘇"諧音"酥","密"諧音"蜜",都是食物。"陀"諧音"馱"。因此,這副對子是諷刺這位姓蘇的官員利用公務之便,秘密地把佛像扛馱到自己家中,據(jù)為己有。
唐懿宗咸通二年(861),以兵部侍郎曹確判度支。曹確進士出身,以儒術進用,很有位登臺輔的希望。一次,他夢見自己"剃度為僧",心里非常反感,聽說有人占夢很靈驗,就召來為自己占夢。那人乖巧地利用"剃度"與"替杜"的諧音,對他說:"前賀侍郎,旦夕必登庸,出家者號'剃度'也。"后來,宰相杜審權外任為潤州刺史、浙江西道節(jié)度使,曹確果然代替杜氏擔任宰相。(《北夢瑣言》卷7,《舊唐書》卷19上《懿宗紀》)
侍郎蔣凝長相標致,每次到士大夫家,都被認為是吉祥的征兆,被人喚作"水月觀音"。(《北夢瑣言》卷5)徐商曾在中條山萬固寺中讀書,其家廟碑說他"隨僧洗缽"。(《唐摭言》卷7)張倬舉進士落第后,捧起《登科記》頂在頭上,感嘆自己不能名列其上,說:"此即千佛名經(jīng)也。"(《唐摭言》卷10)
語言是思想的現(xiàn)實,而思想是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透過這些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唐代社會風俗畫的一個局部。它勾勒出了佛教對社會風情影響滲透程度的大致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