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中宗拒絕巡幸東都
唐中宗復位后,著手恢復李唐政權。神都依舊稱為東都,社稷、宗廟、陵寢、郊祀、官名、行軍旗幟、服色、文字等等,都按高宗時的制度加以恢復;遷武氏七廟神主于長安。武則天葬后五個月,中宗由洛陽返回長安,不敢再輕易東幸一步。景龍三年(709),關中災情嚴重,糧價暴漲,運山東、江淮糧食到長安,牛十之八九累死在運輸途中。群臣紛紛建議巡幸洛陽?;屎箜f氏出身于關中氏族,不愿意離開老家而東遷,群臣再建議時,中宗發(fā)脾氣,說:"哪有到處奔波找飯吃的天子!"朝廷堅持不東遷,居然也在長安度過了難關。后經唐睿宗到唐玄宗初年,皇帝們八年不復東幸。那么,關中供應困難并不一定導致帝王東幸洛陽。這表明李唐皇室首崇長安政策的恢復,和對洛陽地位的矯正、調整,使它依然從屬于長安。
為了確保長安的安全,唐廷把注意力集中到防范北邊的突厥和西邊的吐蕃寇邊的問題上。景龍二年(708),朔方軍大總管張仁亶(愿)奏請中宗,筑成三受降城。三城都在今內蒙古地區(qū),各距四百里,南臨黃河,遙相應接,牽制突厥的內犯。景龍四年(710),中宗以金城公主和吐蕃贊普和親,以改善雙邊關系。景云二年(711),睿宗在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設置了第一個藩鎮(zhèn)--河西鎮(zhèn),以涼州都督賀拔延嗣領節(jié)度使。開元二年(714),玄宗又在鄯州(治今青海省樂都縣)置隴右藩鎮(zhèn),以隴右防御副使郭知運領使;后來又在益州(治今四川省成都市)置劍南藩鎮(zhèn)。到玄宗時,一共設置了九個藩鎮(zhèn),責任是防邊,防御吐蕃的就有這三個,長安的安全一度有了保障。
二、 鎮(zhèn)壓李重福叛亂
譙王李重福是中宗的次子,后宮所生。神龍元年(705),韋皇后誣陷他與二張勾結讒毀,導致中宗同自己所生的長子李重潤被殺,他因而被貶至均州(治今湖北省均縣西)。景龍三年(709),中宗大赦天下,被流放的人皆放還,但不許他回長安,他上表乞求,仍不予批準。次年六月,中宗去世,韋后封鎖死訊,自總國政,派五百名兵士戍守均州,對他嚴加防范。韋后旋即被政變者殺掉,并廢黜為庶人,中宗的弟弟相王繼位,是為睿宗。洛陽人張靈均對李重福說:"大王是先帝的嫡長子,理當繼承皇位。相王雖有討平韋氏的功勞,但不該輪到他稱帝。東都的百官士庶,都期待大王前來。大王若悄悄進入洛陽,殺掉東都留守,然后擁兵西據陜州,東取河北,天下即可指顧而定。"李重福欣然采納,派家臣王到先赴洛陽,秘密招募勇士,隨后自己同張靈均假托公務,乘驛車北上。
秘書少監(jiān)鄭愔貶官途中滯留洛陽,等待李重福的到來。他甚至起草好了制書,內容是:李重福稱帝,年號改為中元克復,睿宗退位,尊為皇季叔,張靈均為右丞相、天柱大將軍知武事,自己為左丞相知內外文事。
八月,洛陽縣官得知這一消息,開始搜捕,并向東都留守裴談匯報。洛州長史崔日知已捕獲數十人。李重福趕到洛陽,王道率領黨羽隨從,準備襲取左右屯營,逼迫營兵作亂,殺留守,占東都。他們到天津橋時,隊伍已達數百人,皆手持兵器,吶喊助威。留臺侍御史李邕到皇城東南的左掖門,布置閉門拒敵;又到右屯營,對將士們說:"譙王已得罪于先帝,今又入洛陽作亂,諸位當報效朝廷,立功取富貴。"李重福來攻奪右屯營,遇到的是箭射如雨,不能如愿。他轉身攻打左掖門,見閉門,就放火焚燒。左屯營將士前來鎮(zhèn)壓,他在窘迫之際,躍馬自外郭城東北的上東(春)門逃出,躲藏在山谷間。次日,裴談派兵搜索。李重福走投無路,跳入漕渠自溺身亡,時年31歲。尸體在洛陽車裂,棄市三日。鄭愔和張靈均都在洛陽處斬。
事后,崔日知被提拔為東都留守。
三、 唐玄宗五幸洛陽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子,垂拱元年(685)八月生于洛陽。生母竇氏被武則天所寵幸的戶婢韋團兒誣陷為搞巫術活動詛咒武則天,長壽二年正月初二(因十一月建正,故而此日應屬692年),在東都嘉豫殿朝拜武則天后遇害。尸體秘密埋入宮城中,人們不知道具體的處所。睿宗當時是皇太子,不敢在母親面前流露出絲毫不滿情緒,居然裝得容止自如。睿宗即位后,因玄宗立為太子,追謚竇氏為昭成皇后,招魂葬于洛陽城南,陵墓稱為靖陵,還在長安立了一所儀坤廟以享祀。后來,祔葬于睿宗橋陵(在今陜西省蒲城縣),遷神主于太廟。
玄宗登極后,一共五次巡幸洛陽。他所下《幸東都制》說過:"三秦(長安)九雒(洛陽),咸曰帝京,五載一巡,時惟邦典。"他巡幸洛陽的時間少數因事提前,多數情況下恪守定制,間隔五年。他首次幸洛,在登極五年后的開元五年(717)正月,駐守將近兩年才回長安。這次,他主要清理武周政權的遺跡。他毀掉了武則天當年假借所謂瑞石而建置的拜洛受圖壇、碑及顯圣侯廟;因明堂不合古制,而且窮極奢侈,俯臨宮掖,下令恢復為乾元殿,作為皇帝處理國家大事時臨御的正殿,冬至、元日受朝賀以及季秋大享,都改在圓丘舉行。他還為當年舉事反對武則天篡權、失敗自殺被梟首洛陽的宗室越王李貞平反,封了一位宗室子弟為嗣越王以繼其后。秘書監(jiān)馬懷素奏稱東都機構中的書籍散亂訛缺,請選學者???,玄宗于是搜訪佚籍,選吏繕寫,命尹知章、韋述等二十人勘正,以左散騎常侍褚無量為使,在乾元殿前編校群書。同時,玄宗還在洛陽處理同東北方民族的關系。奚、契丹已經內附,二族所占領的州縣歸還給唐朝,玄宗恢復在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西)的營州都督府建置,封一位官員的女兒為固安公主,嫁給奚族首領饒樂郡王李大酺。契丹族首領松漠郡王李失活來洛陽朝拜,玄宗以宗女為永樂公主嫁給他。玄宗還下令各州舉薦隱居不仕的高人,并親自召見嵩山處士盧鴻,拜為諫議大夫;但盧鴻不樂仕進,固辭官職,還山隱居。
玄宗第二次幸洛于開元十年(722)正月啟程,直到次年正月北巡山西后返回長安。他在洛陽,下詔冊封契丹首領松漠都督李郁干(一作于)在李失活死后繼任松漠郡王,并以馀姚縣主的女兒慕容氏為燕郡公主,同他和親;還冊封奚族首領饒樂都督李魯蘇在其兄李大酺被契丹殺害后繼任饒樂郡王。玄宗把乾元殿依舊題為明堂,還為《孝經》作注,頒行各州縣。
玄宗為了東赴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在長安駐守不足兩年,提前于開元十二年(724)十一月第三次巡幸洛陽。一年后,他將封禪付諸實踐,然后返回洛陽。直到開元十五年(727)秋,吐蕃、突騎施寇掠瓜州(治今甘肅省安西縣東)、安西(治今新疆庫車),西部戰(zhàn)事亟待部署,他才由洛陽返回長安。玄宗這次在洛陽處理軍國大事,依次有以下一些事:
開元十三年(725),玄宗親自挑選大理卿源光裕等十一位有聲望的京官到地方上當州刺史,命宰相、諸王、中央各部門長官在天津橋邊為他們餞行。玄宗自書十韻詩,由宦官高力士頒賜給這十一位官員。這項政治改革五年前已在長安開始進行。當時,宰相源乾曜上疏,以為形要之家多任京官,賢能之士多任外官,太不公平;自己的三個兒子都是京官,請求外出兩人。玄宗對他大加贊揚,號召文武官員向他學習,于是公卿子弟以京官出為外官者有百余人之多。這一次外出的源光裕,就是源乾曜的侄孫。御史臺長官奏請:"武周時期的酷吏來俊臣、周興、萬國俊、索元禮、侯思止、王弘義、郭霸等23人,殘害皇親,構陷賢良,罪大惡極,子孫不許當官。傅游藝等四人,情節(jié)稍輕,子孫不許當皇帝的近侍之臣。"玄宗批準。玄宗在宮城中的集仙殿同張說等大臣宴飲,說:"神仙不過是虛構的說法,我不贊成。賢能才是國家的棟梁。我今天在這里同諸位賢卿宴集,應該將集仙殿改名為集賢殿。"他首次幸洛時,乾元殿東廊曾用來編校群書,因而稱為乾元院,后來改稱麗正書院。這時,他將麗正書院中五品官以上的學者任命為集賢院學士,不夠五品者為直學士,由張說知院事。集賢院不僅是編修校訂書籍的處所,還是制禮作樂的機構。
開元十四年(726),玄宗改封契丹松漠郡王李邵固為廣化王,奚饒樂郡王李魯蘇為奉誠王,以從甥陳氏為東華公主,成安公主女韋氏為東光公主,分別嫁給二王。突厥和渤海遣使來朝,獻方物。
開元十九年(731)十月,玄宗第四次巡幸洛陽,次年十月北上巡幸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北都(今山西省太原市),然后返回長安。玄宗在洛陽期間,組織民夫疏浚東都苑中那段洛水,毀掉皇津橋,與天津橋合為一橋。他以朔方節(jié)度副大使、信安王李袆為河東、河北行軍副大總管,率軍襲擊奚、契丹。信安王大破兩族,玄宗登臨應天門城樓接受獻俘。
開元二十二年(734)正月,玄宗第五次乘坐上東幸洛陽的車駕。初到洛陽,他遣使迎請恒山方士張果來洛陽,恩禮甚厚。張果自稱已經數千歲,有神仙術,玄宗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張果還山后即去世,好事者匯報為"尸解",即像蟬蛻那樣,蛻在而蟬飛,玄宗從此頗信神仙。當年夏季,玄宗率太子及群臣在東都苑割麥,并分賜群臣,用意在于讓太子等人嘗嘗稼穡艱辛的味道,并參照鑒定派出視察民間收成的人所作匯報的虛實。契丹連年寇邊,幽州(治今北京市西南)節(jié)度使張守珪發(fā)兵討伐。契丹牙官李過(一作遇)折自愿擔當唐軍的內應,乘夜勒兵殺掉契丹王屈烈和大將可突干,然后率眾來降。年底,傳首東都,高懸于天津橋南示眾。隨后的兩個年份,新羅、吐蕃都遣使朝貢。玄宗本來預定開元二十五年(737)二月二日回長安,但在開元二十四年十月,洛陽宮"鬧鬼",就召見宰相們討論西還一事。裴耀卿、張九齡認為秋收未畢,請稍緩時日。但李林甫說:"洛陽、長安,是陛下東西二宮,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何須選擇時日。如果擔心車駕返回長安,會驚動沿途百姓,耽誤秋收,那就減免他們的租稅好了。"玄宗大覺入耳,立即宣布回長安。
四、 唐玄宗放棄巡幸洛陽
連續(xù)不斷的巡幸,使玄宗不勝其煩。在開元二十一年(733)決定第五次幸洛之際,他召見京兆尹裴耀卿,了解改善長安的供應問題。裴耀卿先強調長安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支配性地位不可動搖,是所謂"國家帝業(yè),本在京師,萬國朝宗,百代不易(變更)之所"。然后,他就改革漕運問題建議分段轉運,沿途修倉,疏通河道。玄宗任命他為江淮、河南轉運使。到次年八月,他主持在河口輸場東邊置河陰倉,西邊置柏崖倉;三門東邊置集津倉,西邊置鹽倉;又在三門北山修陸路十八里,車運以避中流砥柱造成的黃河湍險。這樣,江淮漕糧經鴻溝輸納河陰倉,又沿黃河運到洛陽含嘉倉或陜州太原倉,進而經渭河運往關中。此外,其他人也對一些水道加以疏浚。經過這一改革,每年運入關中的糧食比唐高宗初年增加十多倍。同時,發(fā)展農業(yè),增產糧食,開元二十五年(737)得以在關中推行和糴法(官府議價購買民間糧食),供應大為好轉。玄宗開元二十四年由洛陽返回長安后,再也不東幸洛陽了。天寶三載(744),他興沖沖地說:"我不離開長安,已經十來年了?,F在天下太平,我打算高居無為,把政事全交給李林甫,由他負責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