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論述了交戰(zhàn)雙方的攻守關系。《形篇》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虛實篇》說:"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唐人李筌《太白陰經(jīng)》卷4吸收了這些說法,解釋道:"人所不見謂之九地,見所不及謂之九天。"他在介紹諸多器械和做法時交代道:"古法非不妙,然非今之用也。""其攻守之具,古今不同,今約便事而用之。"唐人杜佑《通典》卷152、160所記情況同李筌說法相同,但文字有一些異同。這里參考二書,勾勒一下唐代的攻守招數(shù)。
攻和守是一對矛盾,雙方都想自己成功、對方失敗,結(jié)局如何,取決于彼此的實力、戰(zhàn)術和對時機的把握。
這里先以城市為例,看看當時的情況。攻城的一方處于主動地位,運用多種器械和做法。諸如:(1)轒輼(fénwēn)車,又叫木驢。這是一種四輪車,車上以繩索盤結(jié)成稀疏的框架,蒙上濕牛皮,以抵擋敵方投射過來的石塊、木頭、箭鏃、火種。十來個士兵藏在車下,往來運土,填平敵方城墻外的壕溝,直抵城墻下,進行攻城或掘墻的作業(yè)。
?。?)飛云梯。用大木板做成架子,下設六輪,以便推行,上立雙牙,牙有機栝,供扣弦射箭。架子上面是一丈二尺高的云梯,四面相隔三尺,各安裝一塊微微彎曲的橫木,士兵隱蔽在橫木內(nèi)側(cè)窺視城中敵情。云梯上有雙轆轤,逼近敵城時搭在城墻上,士兵轉(zhuǎn)動轆轤,把城下的戰(zhàn)友提升上來,乘便登城。
?。?)拋車,又叫炮車。用大木板做成架子,下面安裝四輪,上面安裝支架,支架中間安裝一個木竿,竿首有窠,形狀像井臺上汲水的桔槔,用來盛放石塊。木竿的長短大小以敵方城墻的高低為比例,窠的大小以木竿的拋擲能力為依據(jù)。士兵或轉(zhuǎn)動拋車隨處推進,或?qū)佨嚬潭ㄔ诘孛嫔?,向后急速扳動木竿的下端,把窠中的石塊拋擲出去,以殺傷敵人。
?。?)車弩,又叫絞車弩。這是一種以車軸轉(zhuǎn)動為機械動力而發(fā)射弩箭的戰(zhàn)車。車上面設置弩弓,能挽動十二石(六個人的體重)的力量才能發(fā)射,用鐵鉤繩串聯(lián),車子行駛,車軸轉(zhuǎn)動,把弩弓拉開至極限,使弓弦掛在牙上。車上共有七條射道。中間一道設大箭,箭鏃長七寸,圍五寸,箭桿長三尺,圍五寸,尾部以鐵葉為羽。大箭兩側(cè)各設三支箭,略小于大箭。扳動機栝,牙上弓弦彈動,將七支箭同時射出,射程為七百步(一步六尺),所中城壘、樓櫓(詳下),無不摧毀坍塌。
(5)尖頭驢,又叫小頭木驢。用木料做成脊狀物體,下部寬上部尖,高七尺,長一丈,寬一尺五寸,下設六只腳。物體內(nèi)可容納六個士兵。物體用濕牛皮蒙蔽,以防敵方用木石鐵火襲擊。士兵藏在物體下面,共同抬著物體直抵敵城下,攻打敵方??梢哉f,這是中國的特洛伊木馬,只不過不是由敵人抬進城中。尖頭驢和上述木驢相比,原理相通,區(qū)別只在于:尖頭驢體積小,掩藏士兵少,木驢體積大,掩藏士兵多;尖頭驢用六只腳支撐,無法推動,只能由士兵抬著走;木驢有四個輪子,可由士兵推行。
(6)壘道。為避免敵人攻擊,用牛皮做成四面封閉的"小屋",士兵藏在小屋中,往來運土,在敵城外堆成土山,士兵登山跨上敵城。唐代以前,這叫做"土山"、"距闉"。
?。?)地道。士兵暗地開鑿地道,通往敵城,發(fā)動攻擊。地道內(nèi)每隔一丈,豎立一根柱子,以防地道坍塌。進入敵城地段的地道,柱子旁堆積柴禾,士兵縱火燒毀柱子,使這里的地道失去支撐,土壤下陷,敵城崩潰。
?。?)板屋,又叫巢車。在八輪車上面豎立一個高竿,竿上安裝轆轤,士兵轉(zhuǎn)動轆轤,繩子上升,把木板制成的屋子吊到竿首。板屋高五尺,四面各寬四尺,各開三個孔,供士兵窺視敵城內(nèi)的情況。士兵推動載著板屋的八輪車隨處進退,或繞著敵城行進,板屋類似鳥巢,因而得名巢車。
(9)木幔。在四輪車上樹立桔槔,懸木板以為幕幔,遮擋敵方的射擊傷害。四輪車逼近敵城,士兵動作敏捷,在木幔的遮蔽下,被桔槔舉向敵城,乘機跨入。
?。?0)火箭。士兵用小葫蘆盛油,穿掛在箭頭上,射向敵人的城樓。葫蘆撞擊城樓時破碎,油灑濺在城樓上。緊接著,士兵將燒紅的箭射向浸滿油漬的城樓,城樓頓時起火。士兵接連向起火處射去油葫蘆,城樓即刻化為灰燼。
?。?1)雀杏,又叫火杏。把杏核內(nèi)部掏空,填入蒿艾,系在雀足上。薄暮時分,點燃蒿艾,向敵城放飛群雀。群雀在敵人城壘或居民住宅棲息,火苗漸起,即可燒毀城壘廬舍。
守城的一方處于被動地位,對于敵方的攻勢警惕設防,應對反擊,也有自己的對策和高招。諸如:(1)浚隍。疏浚護城壕溝,面寬二丈,深一丈,底寬一丈,以制造障礙,隔絕敵人。
?。?)增城。一是增修樓櫓。所謂樓櫓,是在城墻上構筑土臺,臺上修造木板樓閣,稱為堠樓,木板跳出的部分稱為櫓,用以瞭望敵情。二是增修羊馬城。所謂羊馬城,是在城壕和城墻之間,距離城墻十步,修筑隔城。城墻高五丈,下寬二丈五尺,上寬一丈二尺五寸;而隔城只有五尺高六尺厚??赡苋藗冇X得它小得如同羊圈馬廄一般,因而稱為羊馬城。
(3)懸門。在城門外懸木板,以多出一道門,保護城門。
?。?)涂門。用泥土涂抹城門,厚五寸,并涂抹門上的木棧棚,以防備敵方火攻。
?。?)突門。正對城墻外敵人的營壘,士兵悄悄在城墻內(nèi)鑿暗門,留下五六寸的厚度時停工。等到夜深人靜,或者敵人初來乍到來不及安營列陣,士兵鑿開剩下的墻體,趁其不備,大隊人馬突然出擊。這是由被動防御變?yōu)榉e極攻擊,但若失利,城墻殘缺不全,無法立即修復,反倒給敵方提供了入城通道。
?。?)鑿門。在門上鑿孔數(shù)十,當敵人逼近,我方利用門孔,射出弩箭,刺出長矛,殺傷敵人。
?。?)積石。儲存石頭,無論大小,充當拋石原料。特別是堆放在城墻上,以備使用。
(8)積木。儲存長五尺、徑一尺的木料,小或六七寸,在敵人攻城時,拋擲下去,擊殺敵人。
?。?)轉(zhuǎn)關橋。護城河上架起木制橋梁,梁端安裝橫栝,控制橋面平衡。等敵方人馬登上橋梁,我方拉掉橫栝,橋面隨之旋轉(zhuǎn),使敵方人馬落入水中。
(10)笓籬戰(zhàn)格。在女墻(城墻上面的內(nèi)外兩側(cè)所建呈凹凸形的矮墻)三尺外安裝用柳條荊條編制的笆子,用以遮擋敵人射箭和拋擲石塊。
?。?1)布幔。在女墻七八尺外懸掛布幔,用以遮擋敵人射箭和拋擲石塊。由于布容易穿透,因而安裝距離比柳條荊條笆子遠一些。
?。?2)木弩。原理同攻城一方的車弩,但固定在弩臺上使用。弩臺若干,環(huán)繞城墻修筑,高五丈,下部寬四丈,上部寬二丈。臺內(nèi)設暗道軟梯,弩手上到臺上,軟梯卷起。每個弩臺共有五位弩手執(zhí)行任務。木弩用黃楊、桑柘制作,可長一丈二尺,中間徑七寸,兩頭徑三寸。弩手憑借車軸轉(zhuǎn)動的力量張弩射箭,聲如雷吼,殺傷力極強。
(13)燕尾炬。用葦草編制成火炬,尾部分岔,如同燕尾,加上油蠟,點燃后從城上投下,焚燒敵方攻城的木驢。
?。?4)松明炬。用松木做成火炬,夜間巡城照明,以防敵方乘黑登城?;蛴描F索將燃燒的松木墜下,燒灼攻城的敵人。
?。?5)脂油燭炬。在城中重要道路和重要門戶燃燈秉燭,通宵不絕,以備非常。
?。?6)行爐。在城墻上設置火爐,熔化鐵汁,敵人在哪里攻城,我方就朝哪里挪動火爐,以陶罐盛鐵汁,向敵人拋灑。
(17)游火。用鐵筐盛火,加上油脂、油蠟,以鐵索懸墜城下,燒灼挖掘城墻的敵人。
?。?8)灰麩糠秕。敵人攻城時,我方趁著風勢,在城上播撒灰塵、麥麩、秕糠,使敵人不能睜開眼睛,我方趁機殺敵。
(19)連梃。形如打麥的連枷,用以拍打登城的敵人。
?。?0)叉竿。形狀如刀槍,刃尖分為兩岔,用以叉云梯上面的敵人。
?。?1)鉤竿。竿的尖端安裝刀槍,兩邊安裝彎鉤,用以鉤取敵人物品,或鉤拿剛剛跳進女墻的敵人。
?。?2)天井。探測到敵人挖掘的攻城地道方位,我方在上面挖井,直達地道,然后往下填積柴禾,對敵人進行煙熏火燎。
?。?3)油囊。以油浸漬布匹,做成口袋,盛水不漏,從城上拋向敵人的縱火車,袋破水出,將火熄滅。
?。?4)地聽。在城中四面八方挖井,各深二丈。用薄皮繃在新罌(大腹小口的陶罐)的口上,形如腰鼓。士兵坐在井里,托罌而聽動靜,城外五百步以內(nèi)若有敵人挖地道,聲音都傳入罌中,可判斷方位和遠近?;蛘哂墒勘^枕空胡祿(箭袋)臥在地面上諦聽,遠處敵方人馬行動的響聲都可聽到。
?。?5)鐵菱。鐵制物品,形似蒺藜,渾身帶刺,埋在要道上或撒在河道中,以刺傷敵方人馬。
?。?6)陷馬坑。在要道上挖坑,長五尺,寬一尺,深三尺。坑底埋置若干竹簽和鹿角槍??拥纳喜刻畛湟恍┡钏傻牟萘?,加土偽裝成平地,甚至長出青草加以掩飾。敵人乘馬經(jīng)過,陷入坑中,來不及拔腿逃竄,即被扎傷或被俘被殺。
(27)坑阱。城內(nèi)挖一些陷阱,敵人一旦攻入城內(nèi),我方逼迫、誘導他們就范,落入陷阱,加以剿滅。
?。?8)拒馬槍。用徑二尺的木料制作,十字形,鑿孔安裝機栝,長一丈,尖端,置于城門要道,阻礙敵方人馬前進。
現(xiàn)在再以野戰(zhàn)為例,看看當時的情況。野戰(zhàn)對于守方來說,沒有城池可資利用,困難更大,于是修造木柵鞏固陣地。由于敵人的逼迫牽制,我方來不及構筑城壘,或者我方占據(jù)山河險隘,石頭多土壤少,無法版筑城壘,只好采取權宜之計,用木料建置柵欄。木柵的方圓高低隨地勢而定,入地不能太淺,以求堅固。柵內(nèi)修建閣道,柵外突出四尺修為女墻,都以泥土涂抹,以防敵人縱火燒毀。木柵周圍開鑿壕溝,正門做成吊橋,平時懸掛起來。
而對于攻方來說,戰(zhàn)術更加靈活多樣,除了一般的出擊廝殺,還利用火攻和水攻。
火攻需要辨別時令風向,甚至講究星象?;鸸サ木唧w操作諸如:(1)火兵。以驍勇便捷的騎兵執(zhí)行任務,乘著夜色昏暗,士兵銜枚,奔馬縛口,防止發(fā)出噪音被敵方察覺。士兵背負柴草,趨向敵方營壘縱火。敵方驚恐,亂作一團,我方抓緊時機消滅敵人;敵方冷靜沉著,表明已有防備,我方立即撤退。
(2)火獸。在葫蘆中填塞蒿艾,開四個小孔,系在野豬、獐鹿等野獸的脖子下。點燃蒿艾,使其緩緩燃燒。野獸尾部捆扎燃料,點燃后刺激野獸,朝敵營方向哄攆。野獸奔向敵營附近草叢中,蒿艾引燃草叢,焚燒敵營。
?。?)火禽。在核桃核內(nèi)填塞蒿艾,拴在野雞足部。點燃蒿艾,針刺野雞尾部,朝敵人方向放飛。野雞落在敵營附近,火勢蔓延,焚燒敵人。
(4)火盜。挑選勇敢便捷的戰(zhàn)士,訓練其語音與敵人相同,穿上敵人的服裝,探聽到敵人的暗號,混入敵人營壘,縱火焚燒敵人的糧草、武器、軍裝,然后趁亂溜回自己軍中。
?。?)火弩(火矢)。以葫蘆盛火種穿掛在箭頭上,共有數(shù)百只箭,半夜三更,在三百步外用弩一齊射向敵人營壘,焚燒敵人的積聚。趁敵軍慌亂,大軍突擊奮戰(zhàn)。
水攻需要憑借充足水源和高位地勢,在選擇水源后,須了解敵我雙方的地勢高低,有時情況明顯,可直接判斷,暗中準備,有時情況不明,須用水平、照版、度竿等儀器來測定。水平是一個木制儀器。一個木槽長二尺四寸,兩端和中間各挖一個縱長一寸、寬一寸八分、深一寸三分的水池,以一條寬二分、深一寸三分的通水渠將它們連接。水池內(nèi)各置一塊浮木,浮木上面做成高八分、寬一寸七分、厚一分的齒。木槽下面設置轉(zhuǎn)關腳,即轉(zhuǎn)動升降支架,以便掉轉(zhuǎn)測量的方位,和適應測量者的身高。注水于池,浮木一齊浮起。測量者瞇縫眼睛觀察,調(diào)整木槽的轉(zhuǎn)關腳,直至三條木齒一般高低,便達到水平的標準。照版形狀如同方形扇子,扇面部橫寬三尺,縱長四尺,其中上面二尺為白色,下面二尺為黑色;扇柄部長一尺,粗細滿足手握的要求即可。度竿是一把大尺子,長二丈,刻作二百寸、二千分。度竿豎立在測量地,旁邊舉照版相映配合,統(tǒng)計出它們與水平儀之間的距離。測量者瞇縫眼睛觀測,見處于水平狀態(tài)的三塊浮木同照版的黑色部位齊平,登記度竿上反映的尺寸,與距離長度相參,計算出兩地間的高低相差數(shù)。確定水源高于敵人營壘,我方便筑堤堵截河流,大量蓄水,然后突然決堤放水,以浩大水勢溺死敵人,或趁敵人趟水和在水中掙扎時將他們消滅。
如果是渡水攻戰(zhàn),在沒有橋梁、船只的情況下,以多種器具救急。諸如:(1)浮甕,即將多個陶甕捆綁在一起,上面設置木板,做成筏子,后面搖舵,兩側(cè)劃槳。每個甕的浮載力為二石,相當于一個人的體重。
?。?)槍筏,即用槍做筏子。槍即長矛,十支槍捆在一起,能浮起一人。用4166支槍編制成一個筏子,一次渡水416人。
(3)蒲筏,即用蒲草做成筏子,無蒲草則用蘆葦。
?。?)挾絙(gēng,粗繩子),即派善于游水的人過河,在河兩岸立樁,拴上粗繩索,供將士胳膊夾住繩索,浮渡過河。
?。?)浮囊,即羊皮筏子。
如果是水上攻戰(zhàn),須用戰(zhàn)船。戰(zhàn)船有樓船、斗艦、走舸、海鶻多種。戰(zhàn)船上設置女墻、戰(zhàn)格,戰(zhàn)士們在旗幟、金鼓的指揮下同敵船上的軍隊作戰(zhàn)。此外,尚有不屬于戰(zhàn)船的船只。如:蒙沖,船體只開劃動船槳、發(fā)射弩箭、刺出長矛的洞口,其余部分用牛皮嚴密包裝,以防敵方箭石攻擊,體積比戰(zhàn)船小,往來靈便,用于救急;游艇、小船,無女墻,能迅速游弋,用于救急。
唐代的攻守雙方在戰(zhàn)爭中不僅拉扯上水火風草,而且拉扯上飛禽走獸,盡管充分利用自然界,但畢竟還是處于自然狀態(tài)。地聽、水平測量等技術的運用,利用了聲學、幾何學知識,但層次依然不高。唐代之后,火藥用于戰(zhàn)爭,才逐漸運用化學知識,改變了物資的質(zhì)地和性能,使技術的層次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