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艱苦探索的地理考查
顧名思義,考查旅行是指后人對前人的遺著的正誤進行考證或探索世界奧秘而形成的治學和旅游相結合的實踐活動。這是自古以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之一。一些文人學者或矢志求學之士,通過長期艱苦的實地考察旅行,在學術上和科學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成為著名的旅行家。
司馬遷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他出生于史官世家,淵源久長的家學對司馬遷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二十歲時,他隨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活。
據《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司馬遷傳》記載,他"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此,后人可以得知,司馬遷的足跡到過會稽(今浙江紹興),到過姑蘇,到過淮陰,到過豐沛,到過楚……在薛地,他考察了孟嘗君的封邑;在鄒魯,他拜祭了孔孟的家鄉(xiāng),了解儒家思想。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而受到"腐刑",精神受到極大刺激,但他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韓非等在逆境中發(fā)憤有為鼓勵自己,終于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終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記》。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當之無愧的。司馬遷是中國古代學術考查旅行的最早和最杰出的代表。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諑州市)人。酈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少年時隨父旅居山東,游遍境內山川。成年后,經常隨魏孝文帝出巡至今山西、河南等地,對那兒的江河水系和地理風貌進行考查。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學的研究,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qū),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并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qū)等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同時,他還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為他進行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tǒng)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qū)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于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酈道元為了寫《水經注》,先后兩次隨北魏孝文帝出游,歷時兩年,行程萬里。他學習司馬遷寫《史記》前的準備工作,所到之處,拜訪許多耆老宿紳,參觀許多歷史遺跡,使他得到了大量前所未聞的新鮮材料。
由于書中引用轉錄了大量書籍和碑刻資料,文筆絢麗,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酈道元因此被后世公認為山水游記文學的鼻祖。
沈括是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他出生于錢塘一個仕官之家。年輕時便隨父游歷大江南北,據史書記載,他"凡所到之處,莫不詢究,或醫(yī)師,或里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隱士,無不求訪"。
在考查了風景秀麗、諸峰峭拔險怪的雁蕩山后,沈括斷定雁蕩奇峰的形成"當時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云,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在奉命出使途經太行山麓時,沈括發(fā)現"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由此他推測說:"此乃昔之海濱,泥沙淤積而成陸地。"這些判斷已被今日科學所證實,沈括也就成為科學解釋我國華北地質形成的第一人。
在出使契丹期間,沈括實地了解當地山川形勢、人情風俗,返回朝廷后。精心制作完成了我國第一幅立體地圖《使契丹圖鈔》。在西北邊境任職時,他發(fā)現當地有一種謂之"脂水"、"泥油"的物質,并斷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這一物質就是我們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能源--石油。
晚年的沈括花了八年時間,潛心整理自己的筆記,因其宅前泉水溪名曰夢溪,所以起名為《夢溪筆談》。筆記中,分別對當時科學發(fā)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煉鋼、煉銅的方法等,無不詳細記錄,"使之流傳后世"。
《徐霞客游記》以日記體裁詳細地記錄了中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一生旅行生涯中的所見所聞,包括山川河流、氣候植被、風俗人情等,既富有文學色彩,又具有重要科學價值,是世界上較早的一本關于巖溶地貌的論著。
徐霞客生活在縉紳富貴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從小就特別喜愛看歷史、地理和游記一類的書籍。成年后因不滿明末政治黑暗而無意"科舉取士",立志游遍九州五岳,"問奇于名山大川"。
二十二歲那年,是徐霞客邁向旅游生涯的開端,他頭戴母親親手為他編織的"遠游冠",告別了家人,開始了其一生先后達三十四年的探險游歷生活。他北歷燕冀,南涉閩粵,西北直攀太華之巔,西南遠達云貴邊陲,足跡遍及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云南等16個省。
徐霞客出外旅游考察,得到了母親的大力支持。母親激勵他說:"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親甚至不顧70歲高齡,還滿懷豪情陪同徐霞客游覽了勾曲(今江蘇宜興一帶)等地。
旅行中,徐霞客勤寫筆記,每到一處必審視山脈來去,山脈分合,考查奇山異水成因。有時為了"索其源,探其脈",有些地方還一游再游,"三誤三返"。
他根據自己多年的旅游實踐,總結出了一套系統(tǒng)觀察與綜合描述地理環(huán)境、表現地理特征的區(qū)域比較法等解釋地理現象和成因的方法,這種近代地理學研究方法,比西方地理學家早了200年。他對中國西南石灰?guī)r地貌的記載,比歐洲人也早了200年。因此,徐霞客被認為是近代地理學的先驅。
公元1636年,徐霞客母親去世,他已51歲。徐霞客少了一種人間骨肉的牽掛,他從家鄉(xiāng)出發(fā),途經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到了此次旅游和考察最遠的地方--云南,歷時5個春秋,成為徐霞客一生中最后一次和為期最長的一次。
為考察地理,徐霞客長年累月奔波在荒山野林,不僅接受著大自然的考驗,而且還受到各種人為因素的挑戰(zhàn)。他腳穿布鞋,肩背行裝,粗茶素食,夜宿寺院,在最后一次考察旅行途中,他三次遇盜,四次絕糧,到了"身無寸絲"、饑腸轆轆的境地。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一些好心人勸他不要再冒風險進行考察了,徐霞客則說:"我如果遇到困難就結束考察返回故鄉(xiāng),以后若想重新出來進行考察,妻子和兒女必定不會同意。我繼續(xù)考察的意志不能改變。"他說道:"我已背著挖土的工具,什么地方不能埋我的骨頭?"為了探尋自然界的奧秘,徐霞客獵奇而從,見險而行,登山必登最高之巔,下洞必到最深之地。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時,欲考察當地傳說中的"妖洞"--麻葉洞,消息傳出,轟動了周圍的鄉(xiāng)親,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十分驚奇地把徐霞客包圍起來。有人說"洞中有神龍",有人說"洞中有精怪"……然而徐霞客卻毫不畏懼,從容地脫下衣服,拿著火把下洞進行探察。在洞中,他不僅沒有遇到人們傳說的各種神龍精怪,卻感受了"石幻異形,膚理頓換,片竅俱靈"的大千世界。
徐霞客一生,足跡南抵滇粵,北至燕冀,歷經19個省市,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不肩負政府使命,沒有朝廷資助,既不同于宗教旅游的求神拜佛,也不同于士大夫漫游的風花雪月,而是純粹出自個人愛好的,以崇尚山水、崇尚實學為目的而進行考查旅行的偉大旅行家?!缎煜伎陀斡洝芬渤蔀槲覈谝徊恳巴饪疾煊涗浐蛢?yōu)秀地理著作,因其文筆生動,內容精詳,所以被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記游第一"。
中國明清時期,本土資本主義處于萌芽時期,逐漸衰落的封建社會面臨一場新的變革。許多懷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紛紛走出書齋,在大自然中游歷和思考,尋找濟世利民的良方。《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便是這樣一位大有作為的歷史人物。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的一個世醫(yī)家庭。李時珍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于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yī),向父親求說并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時珍行醫(yī)的十幾年中,不但熟讀了八百余種萬余卷的醫(y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的混雜,莫衷一是。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y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他首先在家鄉(xiāng)蘄州一帶采訪。后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都有他的足跡。
李時珍了解藥物,并不滿足于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采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采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于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研究,發(fā)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并沒有什么特殊功效。
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于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還涉及天文、地理、科技等方面,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