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市場理論的演進

1.3 凱恩斯主義經(jīng)濟學 (Keynesian economics)

實用市場理論 作者:馮清著


  二十世紀初西方經(jīng)歷了一場空前的浩劫,英、美等主要西方發(fā)達國家一連做了幾年噩夢。這場噩夢是由美國1929年10月股票市場崩潰而引起的。凱恩斯學派也由此應運而生。

  凱恩斯(John M.Keynes  1886-1946,英國人)早年在劍橋?qū)W習數(shù)學,畢業(yè)后師從馬歇爾和庇古(Pigou)學習經(jīng)濟學。他所處的時代正是以嚴重失業(yè)為標志的經(jīng)濟大蕭條的時期(參見下表)。

  美國在這期間有85000家企業(yè)破產(chǎn),120萬人口失業(yè)。國民生產(chǎn)總值從1929年的952億美元降到1933年的468億美元。嚴峻的事實使多數(shù)人都感到古典學派與新古典學派所倡導的自由市場理論,雖然給經(jīng)濟的繁榮帶來了活力,同時也為經(jīng)濟失控種下了苦果。

  凱恩斯在這種情況下挺身而出,提出與傳統(tǒng)理論背道而馳的國家反周期干預學說(counter cyclical government intervene- tion),被稱凱恩斯革命。其代表作是他1936年出版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其實早在《通論》出版前三年,羅斯??偨y(tǒng)就在美國推行了以國家干預為特征的"新政"政策。西歐各國政府隨后也都本能地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凱恩斯學說的歷史意義在于,他第一次從理論上闡述了國家干預的必要性,指出了薩伊定律和庇古失業(yè)理論的錯誤在于市場不能創(chuàng)造充分就業(yè)。圍繞就業(yè)問題,凱恩斯展開他的理論,使得國家干預這個異端學說在經(jīng)濟理論界站住了腳,變得合理起來。

  為了說明薩伊定律的錯誤,凱恩斯把總需求(aggregate demand)分解成兩部分:消費(consumption,C)與投資(investment,I)。他把總供給分解為消費與儲蓄(saving,S)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中,C是相同的,區(qū)別是在于I同S的對比;而投資I卻是不穩(wěn)定的,完全取決投資者的預期獲利標準。獲利少,就無人肯投資。因此總需求不等于總供給。凱恩斯認為,倘若社會總供給能夠造成相應的總需求,就不會出現(xiàn)一般的生產(chǎn)過剩,也不存在一般的長期失業(yè)。這樣薩伊定律就被否定了。

  凱恩斯學說除了總量分析的思路外,幾個主要的觀點有: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他定義有效需求指所有消費者愿意并且有支付能力去購買那部分商品或勞務的需求。在圖形上指總需求函數(shù)與總供給函數(shù)相交點所對應的總需求。

  在凱恩斯看來,國家若不干預有效需求,這個值必然遞減,難以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理由⑴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影響到C的減少)。因為人們不可能將全部收入都消費掉,總有一部分收入用于儲蓄,收入越多,儲蓄部分越大,人們每多得一塊錢,其用于消費的比重會下降,即邊際消費傾向必然遞減。⑵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影響到I的減少)。資本的邊際效率指投資的未來收益折合成現(xiàn)值,投資越大,將來收益的現(xiàn)值越低。而且隨投資的增加,產(chǎn)量提高,產(chǎn)品價格還會降低,收益會更小,人們更加不愿投資。⑶貨幣的流動偏好(影響到I的減少)。貨幣的流動偏好指貨幣掌握在消費者手中而不在銀行里。銀行里的錢最終被用于投資,而人們手里的錢多為用于消費或者以防不測。這種流動偏好亦被稱為凱恩斯陷阱。以上由于消費不足造成的市場疲軟,及人們和銀行用于投資的資金不足,使得社會對商品和勞務的有效需求處于低勢,失業(yè)必然增加。因此,凱恩斯認為,充分就業(yè)靠市場的自在機制難以實現(xiàn),國家必須出面干預有效需求。

  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思想主要針對社會失業(yè),他鼓吹政府加大赤字預算,增加開支,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他的主張實際上是以通貨膨脹來治理失業(yè)。必須承認,經(jīng)過凱恩斯理論的武裝,西方各國政府的干預能力大大增強,失業(yè)得到有效的治理,20年代末的那種經(jīng)濟大危機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然而,對于"凱恩斯治理"的后遺癥,即通貨膨脹,各國都感到難以擺脫?! ?/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