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寫新聞當然由構(gòu)成新聞的時候?qū)懫?,再一層一層補充。
那么時間的順序就倒過來,后發(fā)生的事在前,先發(fā)生的事反而在后。
我們可以想像,當太守決定派人前往調(diào)查世外桃源時,新聞記者立刻發(fā)出如下的新聞:本郡境內(nèi)群山之中可能有一群與世隔絕的居民。本郡太守指派了一個三人小組負責進行調(diào)查。
太守是根據(jù)一個漁夫的報告作此決定。
這個漁夫曾在那"化外之地"居住了七天,那里的居民待他很好。那些人的祖先是在秦代天下大亂的時候搬入山中居住的,幾百年來和外界沒有任何聯(lián)系。他們根本不知道秦朝已經(jīng)亡了,更不知道現(xiàn)在的國號是晉。
這個可稱為"世外桃源"的地方有肥沃的土地,淳樸的人民,寧靜的生活。那里的人并不愿意再回到我們這個大社會里來。
這個"世外桃源"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呢?漁人說,他看見一個山洞里仿佛有光,就走進去……"桃花源記"是不需要倒寫的,這只是一個例子,一個極端的例子,說明"把整個事件倒過來寫"大概是怎么樣的寫法。
第二個可能:把事件的一部分倒過來寫。
這種寫法最常見。且舉一首詩為例,詩短,舉例方便。我們談的是散文,你可以在意念上把它"譯"成散文:四月清和雨乍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蔭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四月,雨后,艷陽高照之下散步、泛舟,回來的路上聽見黃鸝叫。黃鸝的叫聲是很清脆動聽的,叫得夏天很充實,很有朝氣。這里有一個問題:黃鸝為什么最后才叫?為什么去時不叫來時叫?是黃鸝的叫聲一直有,詩人留到最后才寫嗎?我想是的。前面已經(jīng)有雨有晴,有溪有山,還有泛舟有步行,已經(jīng)很豐富了,若再加上黃鸝就太擁擠了,后面又太空虛了,所以,詩人把它移到后面去了。
這個方法可能把平直的事件處理得有些曲折。參觀博物館那天,你早晨出門,中午回家,看到不少古物,似乎平直。如果你早晨唯恐遲到,匆匆趕車,博物館里琳瑯滿目,看完了才忽然想起來早晨沒來得及吃早飯,難怪中午肚子這么餓。這就有曲折有起落了,"早餐"這件極平常的事情,忽然發(fā)生了很大的作用,完全因為你把它移到中午。
同樣的"型式"可以寫出不同的文章。也許你不是游博物館,是看下午六點開演的電影,到了散場時才想起還沒有吃晚飯,--本該吃過晚飯再入場的。這部片子的吸引力真大,使你把晚飯忘記了。
"早飯"可以換成別的東西。你利用暑假找了個臨時工作,在藝品公司當?shù)陠T,店里有個小女孩專管打掃清潔,每天擦擦洗洗沒個空閑。她一時失手打破了一個花瓶,老板告訴她:"你得賠,用你的工資,這個星期你沒有錢可拿了。"小女孩哭起來,她說不把工資拿回家一定要受爸爸的責罰。你心里不忍,替她賠出來。事后自己覺得好笑,--以上都是直敘--你是為了賺學費才打工的,錢還沒有賺到,先貼了老本。你的經(jīng)濟狀況也不好,父親也常為了錢發(fā)脾氣。這些事本來發(fā)生在打工之前,現(xiàn)在移到打工之后才寫。你用了那個"忘記早餐"的模式,你拿"自己的學費"和"早餐"代換。每一種形式都可以推廣使用而且加上變化。你這篇文章的結(jié)尾可以加上感想:幫助別人沒有錯,自足也是應(yīng)該,人生的快樂也許就是兩者兼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