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節(jié):不再疲憊引言1

不再疲憊 作者:澤古萊茲著;郭曉惠譯


致謝

寫成一本書需要許多人付出大量的艱苦勞動。在此我們特別要感謝CatharineSutker對此項目的支持,感謝CaroleHoneychurch在編輯方面給予的專業(yè)性指導,我們還要感謝MicheleWaters和AmyShoup,為此書得以出版他們給予了寶貴的幫助。

引言

有精力才能有持久的快樂。

--威廉·布萊克

讓我們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大部分人經常感到體力透支,精疲力竭。我們原本期望自己有充沛的精力來盡情享受生活,可是面前卻堆積著數不清的工作任務、社會責任和家務重擔,還有那些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出問題的高科技新產品。

生活在不斷變化又高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在持久的推動力作用下不停地奔走,你必須完成眼前的所有任務,得不到喘息,你只能把自身的體力和精力發(fā)揮到極限……結果,你陷入一種被稱為慢性疲勞的狀態(tài)。成千上萬的人,一清早醒來就感到渾身乏力,匆忙咽下一杯咖啡和幾塊餅干,就立刻撐起沉重的身軀,從一項工作任務趕赴另一項工作任務,從上午一直忙到天黑。如果運氣不算太壞,下班以后你還能剩下點體力,在路上隨便吃點兒快餐食品,趕回家看著電視,喝上兩杯飲料。然后,你一頭倒在床上,腦子里卻還在想著那些沒做完的事情。過不了幾個小時,你又得起床下地,開始一輪新的循環(huán)。

怪不得這么多現代人都感覺很差。疲憊不堪的生活當然毫無快樂可言,它擠走了人生的樂趣。理由再簡單不過,人并沒有生來應付快速生活的生理結構,誰都不可能完成他想做的一切。嘗試一下嗎?只有失敗在等著你。如果你承諾過多,總想滿足周圍人的所有要求,卻不留點時間照顧自己,到頭來你只能落得疲憊、失意、壓力過重、健康惡化的糟糕結果。

作為臨床醫(yī)學家,喬治發(fā)現東方人對慢性疲勞的觀點很有趣,比如說,東方醫(yī)學界人士把這樣一種身體、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叫做"衰竭"(depletion)。這個詞很恰當地描述出一種精力損耗過度的狀態(tài),我們在本書中會經常用到這個詞。目前,我們只是想說,"衰竭"意味著一種不平衡的狀態(tài),一種精力極為缺乏以致精神渙散、生活失調的狀態(tài)。

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美國,因為長期感到疲憊而去求醫(yī)問藥的人就有數百萬之多,他們長期感到渾身不適,卻弄不清楚問題出在哪兒。羅納得·李·霍夫曼(RonaldLHoffman,1993)在他的著作《終日疲憊:如何找回你失去的精力》(TiredAlltheTime:HowtoReclaimYourLostEnergy)里這樣寫到:

美國人每年因一般性疲憊感求醫(yī)的居然高達5億人次。如果說,占就診原因第一位的是流感和感冒,那么疲憊就占了第4不再疲憊二位。到診所來就醫(yī)的病人,約有一半是由于一種難以確定的不適感--疲憊,疲憊感已經逐漸被認可為一種獨立存在的疾病。

接下來的問題"我為什么如此疲憊"并不難回答。根據西方大多數保健專家的看法,疲憊往往因下面這些因素引起:精神壓力大、體重過高、飲食不當、思慮過度、缺乏社交技能、工作過累,以及家庭壓力大。另外一些因素也會使人長期受到疲憊感的困擾,如焦慮、抑郁、久坐不動的習慣,以及藥物依賴。每年,身體疲憊和精神疲憊都是最常見的求醫(yī)問藥的原因。

大多數人萎靡不振的原因只是生活壓力過大(加上上述以及其他的原因,情況往往更糟),但確有一小部分人的病情可診斷為因疲勞引起的生理機能失調,其中最常見的是慢性疲憊綜合癥和纖維肌痛(fibromyalgia)(見本書第1章)。不過,即使你的情況不屬于可被確診的與疲勞有關的疾病,疲憊不堪對于你本人來說也是一種切實存在的狀態(tài)。你身邊的人,尤其是那些對你有所希求的人,可能很難理解你的壓力有多大。他們可能習慣了你逆來順受的好脾氣,可受折磨的卻是你自己。

長此以往,你的疲勞狀態(tài)會對你整個身體產生十分有害的影響。比如,壓力過大會引發(fā)真正的疾病。長期在壓力下從事快節(jié)奏的活動可引起一系列功能失調,如偏頭痛或胃酸過多,在嚴重時還會引發(fā)心血管疾病。

即使你運氣好沒有受到這些病患的襲擊,緊張而充滿壓力的生活方式也會讓你萎靡不振,郁郁寡歡。事實上,你可能會引言5感到渾身像散了架似的。這種經歷你一定不陌生吧--不再呼朋喚友,和人歡聚,也不再參加同事的工作午餐,情愿一個人關在家里,害怕作出任何一個承諾,盡管你不得不對大家唯唯諾諾,盡管你自己得付出代價。你活得很不快樂,可又不知道如何才能從這架飛速旋轉的木馬上全身而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