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釣魚與射鴿成為少數(shù)人休閑活動的項目之后,宗教界首先發(fā)難,呼吁化解殘忍惡行,推愛于動物,甚至一切眾生。也有人聯(lián)想到儒家的教化,認為人本思想過度膨脹,難免忽視動物的生命與權利。究竟真實情況如何?
首先,儒家確實有人本思想,但是并非妄自尊大、人類本位的立場。其特色有三:一是開放的,由于承認人的限制,而向著超越界開放,因而也是謙虛的,鼓勵人“下學而上達”(《憲問》),努力領悟“天命”。二是差等的,由親及疏,由近及遠,配合人的感受能力,向外推擴,而從不認為可以一勞永逸地兼愛天下。三是層次分明的,以人類為眾生之首,行有余力再照顧動物、植物,甚至整個自然生態(tài)。譬如,人類社會和諧穩(wěn)定之后,可以“參贊化育”,消滅自然災難對一切生物的威脅。
問題在于:人類社會自古以來就不曾完全和諧穩(wěn)定,因此“心有余而力不足”成為儒家的寫照,美其名,則曰“知其不可而為之”(《憲問》)。我們不宜因為儒家未曾真正提出保護動物理論,就以為他們無此心意。試看,海灣戰(zhàn)爭是人為災難,使環(huán)境危機加速三十年。不打此仗,就減緩三十年的生態(tài)困境。我們怎能忽略儒家所強調之“先求人類社會之安寧”的主張?
以孔子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來說,他是相當有分寸的。譬如,有一次下朝回家,聽說馬廄失火,他問:“傷人乎?”(《鄉(xiāng)黨》)不問馬。他顯然肯定人的重要遠超過馬。這件事看似簡單卻含意深遠。以今日賽馬為例,有些名駒的身價高達百萬美金,相形之下,人呢?在此,“人”是指每一個人。儒家尊重的是每一個人,因為我們是“人類”,同時只有人可以表現(xiàn)自我意識及自由意志,進而建構真、善、美、圣各種價值。若不接受孔子的想法,可能最后會陷于孟子所說的“率獸食人”的悲慘世界:馬廄里有肥馬,路邊卻有人餓死。
孔子也曾釣魚射鳥??陀^的描述是:“釣而不綱,弋(yì)不射宿?!保ā妒龆罚┽炗靡汇^,綱用長繩數(shù)十鉤。弋是箭系生絲,使鳥中箭之后不能飛遠;“宿”是指停憩巢中之鳥,未必是指夜晚;白日停于巢中,必為伏卵育雛之事。由此可知,釣魚與射鳥皆是古代男子娛樂項目,但是孔子為之,中節(jié)有度,絕不輕易傷害太多性命,或妨礙動物成長過程。
也許有人基于宗教理由,反對任何殺生行為。但是,宗教出自信仰,卻未必是人人可以接受。與其陳義過高,難以實行,不如仔細了解及欣賞儒家的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