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者中的儒生士大夫 除了出于恐惶和投機之外,合作者中也有人是出于儒學的信念。那些真正相信天命已經(jīng)轉(zhuǎn)移的人們——其中有些人是被自己的占星術說服的——感到有責任為李自成效力,以便教化這位義軍領袖,使其逐漸成為符合儒家理想的德義之君。②不過,為使李自成相信他的確可能像其他受命于天的君主一樣成為一位賢明之君,這些儒士使用了大量溢美之詞,簡直無異于諂媚。例如翰林學士梁兆陽(1628年進士),在文華殿的一次臨時召見中,稱這位義軍領袖為“陛下”,并且在痛斥已故崇禎帝“剛愎自用”之后,這樣盛贊其新主:陛下救民水火,自秦入晉,歷境抵都,兵不血刃,百姓皆簞食壺漿以迎,真神而不殺,直可比隆唐虞,湯武不足道也。今適逢圣主,敢不精白一心,以答知遇恩哉?③梁兆陽所謂的“知遇恩”,由于他的這番獻媚而得以實現(xiàn)了:李自成將其擢為編修,后來又委任他為兵部官員。①狀元周鐘也并不比這種諂媚更高明,他在“勸進表”中寫道:獨夫授首,四海歸心,比堯舜而多武功,邁湯武而無慚德。②當然,即便如此,周鐘仍可以為他的諛詞辯解,說這是為了勸諫李自成放棄草寇之行,實行儒家式君主的德政,從而負起統(tǒng)治天下的重任。這道“勸進表”只是周鐘精心安排的勸進活動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闖王”相信,他的合法登基將得到萬民的擁戴。勸進之法是大臣出面勸說以及百官聯(lián)名上表。③勸進先后共有七次:第一次是在4月29日,即李自成進京后的第四天,最后一次是在5月16日,即李自成率軍東征吳三桂的前兩天。④李自成雖未阻攔這些勸進,但也沒有依之而行——當他決定登基時,已為時太晚,對他的事業(yè)已沒有什么意義了。這或許是因為,盡管牛金星和周鐘力主以正統(tǒng)方式登基,但李自成仍不相信自己已有資格受命于天。他本來就曾派杜勛去同崇禎帝談判,希望朝廷能封他為王。后來,當他的部下在煤山發(fā)現(xiàn)了崇禎皇帝的尸體并帶其前往觀看時,李自成似乎受到極大震動,他對著尸首說道:“我來與汝共享江山,如何尋此短見?”⑤李自成相信他已獲得了百姓的擁戴,但又認為天命不會歸于弒君者。為此,李自成極力將崇禎帝之死歸罪于那些勸其登基的明朝大臣身上。在接見明朝太子時——這種場合對雙方都是嚴峻的——李自成詢問太子朱家何以喪失天下,太子答道:“以用賊臣周延儒故爾。”李自成欣然說:“汝也明白。”李自成還告訴太子,他不會殺他,因為明朝滅亡并非太子之過,而是他父親的那幫大臣的過錯:“文武百官最無情義。”①李自成對崇禎帝之死感到遺憾,而這些明朝官員就成了替罪羊,他們還是大順政權將盡力消除的道德墮落、吏治腐敗現(xiàn)象的象征。②李自成確實意識到明朝大臣的腐敗,但要完全按儒家提倡的上古賢君的標準去做,又十分困難。③事實上,闖王確實在盡力改善他與新臣屬間的關系,但這對儒家理想的君臣關系來說,極而言之不過是一種可笑的偽裝,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殘酷的嘲弄。有時,李自成似乎想生活得像一位賢君。他曾私下召見山東登州著名的 理學家、現(xiàn)任禮政府尚書楊觀光,問他若遠離酒色,怎么能享受生活的樂趣?楊觀光陰郁地堅持說,他的人生目標是保持“心志清明”。李自成聽后很高興,將這位道學先生擢為宮廷講讀。楊觀光始終未能說服李自成放棄酒色,但他堅信儒家禮法可使這位篡位者成為明君。①事實是,頑固地維護君臣等級關系中的尊嚴和道義的主張,已日漸激怒了李自成;而那些希望尋找機會按儒家的模式塑造這位新主的人們,卻又不得不依新主意志而接受一位專制君主。②例如,張家玉將書有“明翰林庶吉張先生之廬”字樣的旌旗插于門外,以公開表示學者的忠義。但私下他又上書李自成,表示如果他的變節(jié)能夠得到回報,則他愿為大順王效力。君王既定鼎于天下,必以尊賢敬德為基,是不沒人之忠者,所以有忠臣。不沒人之孝者,所以有孝子。③即使李自成已攻占了紫禁城——張家玉還警告說——“當此多士多方,尚在危疑驚懼之時”。④在他終于被召見時,竟拒絕向李自成叩拜。然而這位昔日的盜匪并無孟子所倡導的風范,他將張家玉在殿前捆綁了三日,然后直截了當?shù)赝{他——如若不投降就殺了他的父母。于是張家玉屈服了,同意接受李自成的條件為其效力。張家玉為了孝敬父母而未能對明朝盡忠,這種做法對一些儒家士 大夫來說,或許是可以諒解的。但在其雙親溜回山東后很久,他仍繼續(xù)為李自成服務,于是便成為許多北京士大夫嘲諷的對象。①另一方面,李自成也同樣易于將這些降官的勸進贊美之詞視為他們謀求進身的卑猥而自私的手段。正是投降了大順政權這一行為本身,使許多明朝官員在李自成眼中變得一錢不值,正如吏政府尚書宋企郊對李自成所直言相告的:“既不能捐軀殉難,以全忠義,又不能精白一心,以事新主?!雹诔鲇趯ψ児?jié)者的義憤,李自成時常流露對這些人的鄙視和厭惡。例如,4月29日,他第一次走出文華殿,看到數(shù)千名公開表示愿意投順的明朝官員,便對其身旁一人說:“此輩無義如此,天下安得不亂?”③此后,在其他場合,他又一再下令刑政府尚書懲治最惡劣的變節(jié)分子。這一政策導致46位明朝官員被處決。④李自成的義憤,恰好與大順政權籌集軍餉的需要走到了一起。由于義軍占領北京時,明王朝內(nèi)外府庫僅剩下黃金17萬兩,白銀13萬兩。李自成的謀士建議,對明朝官員課以不同數(shù)量的罰金,并立為制度,以此來籌集一筆軍餉。⑤對臭名昭著的貪官應嚴刑拷 打,逼他們交出全部私產(chǎn)。對那些拒絕效力的官員應沒收其財產(chǎn)。而對較少劣跡的官員,則應要求他們自愿向大順捐款。①5月1日,李自成批準了這項看起來與崇禎帝的籌款方式頗為相像的政策。原則上,一品官須納銀1萬兩以自贖,以下各品官員則須納銀1000兩。而實際上,納銀數(shù)額遠遠超過了這一規(guī)定。其中大學士須納10萬兩,六部尚書須納7萬兩。②但不久,罰金與贖金便混淆起來,大將軍劉宗敏得到“罪者殺之,貪鄙復贓者刑之”的命令后,便開始了恐怖行為,1000多名士大夫遭拷打后被殺死。③據(jù)說大順政權通過這些方式籌得了巨款。前大學士魏藻德在被拷打至死之前,曾交出1.3萬兩黃金贖身;陳演為贖身交出黃金4萬兩;已故皇后之父周奎死前已交出白銀70萬兩。④不久,這種劫掠開始波及到平民百姓。其部分原因是劉宗敏無法約束自己的部下,如果懲戒他們,便可能發(fā)生兵變。⑤早在4月 27日,大順士兵便開始搜查平民宅院,搶奪私財。爾后,他們又開始凌辱其房東。在街上,他們?nèi)我鉀_撞行人,或鞭打躲避不及者。起初他們侮辱茶樓侍女和歌女,后來竟去強搶良家女子而行非禮。①北京的市民很快創(chuàng)造出“淘物”一詞來形容這種搶劫行徑。大順士兵成群結伙,任意闖門入戶,后來者總是要把前面一伙漏掉的東西再“淘”一遍:他們起初只搶錢財珠寶,后來又搶衣服,最后連食物都在搜刮之列。②由于混亂狀況不斷蔓延,闖王的軍師——矮子宋獻策絕望地大呼:“十八子之讖,得毋為公乎?”③李自成雖然很快就了解到劉宗敏私設刑堂之事,并為百姓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所震動,但他似乎無力約束部下,挽回民心——他沒有正式受命、高居龍位的皇帝所具有的那種不容置疑的權威。④李自成確曾特意召見眾將領并問他們:“何不助孤作好皇帝?”他們卻干脆回答說:“皇帝之權歸汝,拷掠之威歸我,無煩言也?!雹葸@樣,李自成雖然自認為是在效法唐朝開國之君來接管京師的,而實際上他卻同公元880年占領長安的黃巢一樣,連自己的將 領都控制不住。二者都因為其部將的殘暴而使京城百姓離心離德其政權也被證明是非常短命的。①據(jù)說宋獻策時隔不久便嘆息道“我主馬上天子!”② ② 《明史》,第2779頁;彭孫貽:《平寇志》第十一卷,第3頁。 ③ 錢■:《甲申傳信錄》,第83頁。當時人們常將李自成比作秦始皇,認為他是一位兇殘又必定強有力的開國之君。 ① 計六奇:《明季北略》,第584頁;徐鼒:《小腆紀年附考》,第115頁。梁兆陽在進見李自成之前,還贈給吏政府尚書宋企郊5000兩黃金。 ② 徐鼒:《小腆紀傳》,第207頁。 ③ 同《獻帝傳》記載的公元220年漢帝退位、曹丕登基的情景一樣。這些勸進表是在李自成周圍類似選民的官員面前,所進行的提名和認可過程的一部分。這些追隨者也想使政權的更替合法化。在某種意義上,群臣勸進之詞,也是試圖阻止各自部下對這一尚存疑問的問題提出反對意見。關于曹丕,見卡爾·萊班:《安排天命:公元220年曹丕繼位時的讖緯符命》,第338—339頁。 ④ 趙宗復:《李自成叛亂史略》,第149頁。5月23日,吳三桂正向京師推進的消息傳來后,群臣便接到命令,停止呈送此類勸進表。 ⑤ 同上書,第147頁。 ① 張岱:《石匱藏書》,第45頁。 ② 謝國楨:《南明史略》,第28—29頁;彭孫貽:《平寇志》第十卷,第1頁。他稱曾貪污軍餉的李國楨是“誤國賊”,又指責崇禎朝官吏“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者少?!卞X■:《甲申傳信錄》,第57頁。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5頁。有些史料表明李國楨最初曾受到李自成的尊重。據(jù)說他提出的投降條件是:祖宗陵寢不可發(fā),葬先帝以天子禮,太子、二王不可害。待看到明室陵墓得以保全后,他便自縊而死。吳偉業(yè):《吳詩集覽》第一卷上,第14頁。但大多數(shù)當時人認為,事實并非如此,他們指出李國楨是李自成下令并被劉宗敏拷打致死的。其例見錢■:《甲申傳信錄》,第58頁。 ③ 李自成既無個人威嚴,也不喜歡帝王禮儀。牛金星曾想讓李自成于1644年5月20日(陰歷四月十五日)舉行祭天大典,并請他在宮中演習10天。李自成同意了,但演習時他舉止匆匆,全不按規(guī)定節(jié)奏去做。禮官在引導李自成時對這位“闖王”說,必須掌握儀式本身的節(jié)奏,要不慌不忙,放慢速度。這位義軍的領袖很快就不耐煩了,他扯下袍冠,惱怒地轉(zhuǎn)向禮官說:“我馬上天子耳,何用禮為?”然后轉(zhuǎn)身離開演習場,經(jīng)過御膳房時,還抓了一塊生肉吃了。祭天大典始終未能舉行,而在士大夫眼中,李自成仍是“沐猴而冠”。張怡:《搜聞續(xù)筆》第一卷,第5頁。 ① 5月16日,即李自成離京前往山海關的前兩天,楊觀光奉命著手為登基大典作準備。趙宗復:《李自成叛亂史略》,第149頁。楊觀光逃過了日后為其行為辯解的麻煩,因為此后不久,他便逃出北京,被起義農(nóng)民抓住殺了。錢■:《甲申傳信錄》,第81—82頁;計六奇:《明季北略》,第578—579頁。 ② 湯若望曾與李自成在宮中進行過一次十分真摯的會談,當時這位天主教神甫得到酒食款待。李自成本人很少喝酒。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與流賊》,第383頁;史景遷:《改變中國》,第16頁。 ③ 錢■:《甲申傳信錄》,第77—78頁。 ④ 同上書,第78頁。 ① 錢■:《甲申傳信錄》,第78頁;彭孫貽:《平寇志》第十卷,第2頁。 ② 抱陽生:《甲申朝史小記》第五卷,第1頁;錢邦芑:“《甲申紀變錄》,第15頁;徐鼒:《小腆紀年附考》,第126頁。 ③ 錢邦芑:《甲申紀變錄》,第14頁。大順的普通士兵也極為蔑視這些降官,若在街上看到他們,便策馬沖撞,見其驚恐奔逃,便大加嘲笑。《北史補遺》,第5頁。 ④ 抱陽生:《甲申朝史小記》第五卷,第1頁;彭孫貽:《平寇志》第十卷,第3頁。 ⑤ 河南鄉(xiāng)紳李巖執(zhí)行這一政策常受到稱贊。其例見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第21頁。郭沫若認為李巖是溫和派,他的隊伍同百姓相處甚好。謝國楨則指出,士大夫的代表牛金星已被北京的財富所腐蝕,而李巖提出“文官追贓,宜分三等”的建議,正是為了阻止任意搶劫和拷打,從而使征罰贖金以供軍餉的作法制度化。謝國楨:《南明史略》,第29頁。李文治在其記述晚明起義歷史的權威著作《晚明民變》中對李巖也作了突出的描述。 ①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第22頁;帕森斯:《明末農(nóng)民起義》,第136頁。 ② 帕森斯:《明末農(nóng)民起義》,第137頁。 ③ 錢■:《甲申傳信錄》,第56頁。劉宗敏并不是唯一施此暴行的農(nóng)民軍將領。李過的兵營也成了刑室。曾被囚于劉宗敏營內(nèi)的趙士錦在日記中對當時的監(jiān)禁和死刑作了可怕的描述。見趙士錦:《甲申紀實》,第6頁。談遷:《棗林雜俎》仁集第2頁說有1600人被殺。一部當時人的日記說,有1000人被拷打致死,徐應芬:《遇變紀略》,第7頁。關于將處罰和拷打混為一談之事,詳見魏斐德:《1664年的大順政權》,第69—70頁。關于劉宗敏殘暴成性的描述,見張怡:《搜聞續(xù)筆》第一卷,第4頁。 ④ 談遷:《國榷》,第6062頁;錢■:《甲申傳信錄》,第13頁;彭孫貽:《平寇志》第十卷,第3頁。陳演的一名家仆后來告訴劉宗敏,陳演曾將一筆財產(chǎn)埋在自己的宅院中。據(jù)估計劉宗敏的士兵挖出了36萬兩黃金。錢■:《甲申傳信錄》,第60—61頁。36萬兩可能是360兩之誤。見彭孫貽:《平寇志》第十卷,第4頁。但應指出的是,當時的富戶為了安全將大筆財物埋入地下是常事。李約瑟和黃仁宇:《中國社會的性質(zhì)》,第10頁;黃仁宇:《16世紀明朝的稅收和政府財政》,第81頁。 ⑤ 謝國楨:《南明史略》,第31頁;帕森斯:《明末農(nóng)民起義》,第134頁。進城后的最初幾天,義軍曾嚴格執(zhí)行軍紀。搶劫者都被公開處死。趙士錦:《甲申紀實》,第2頁。 ① 錢■:《甲申傳信錄》,第55、115頁;徐應芬:《遇變紀略》,第7—8頁。 ② 錢■:《甲申傳信錄》,第30、54—55頁;《北史補遺》,第4頁。一條當時的記載指出,李自成的部下從京師百姓手中強取的財物值銀7000萬兩。李文治:《水滸傳與晚明社會》,第30頁。 ③ 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1頁?!笆俗印奔础袄睢弊帧:聬鄱Y:《論明末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第464頁。 ④ 李自成目睹了劉宗敏營中的酷刑。張怡:《搜聞續(xù)筆》,第一卷,第4頁。 ⑤ 錢■:《甲申傳信錄》,第56頁。為了同部下接近,李自成與普通士兵吃的一樣,并像其他大順將領一樣經(jīng)常戴一頂寬沿斗笠,穿一件天藍色戰(zhàn)袍。他從不在自己與部下之間制造距離;而與劉宗敏(李自成稱其為“大哥”)等將領則情同手足,經(jīng)常手挽手一起散步。這種情誼無疑使李自成難以行使君主的權威。洪煥椿:《論明末農(nóng)民政權的革命性和封建性》,第73—74頁。 ① 大順統(tǒng)治時期與黃巢占領長安時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有30%—40%的唐朝官員接受了黃巢大齊政權的職位,其中包括三品以下的全部官員。但當義軍士兵很快失去控制并開始搶劫時,黃巢的謀士尚讓在一府衙門上發(fā)現(xiàn)一首諷刺詩,他下令將該衙中所有人的眼睛挖掉,然后,又將他們吊死,并下令處死城內(nèi)所有會做詩的人。僅這一次屠殺就死了3000多人。羅伯特·密爾頓·索姆斯:《唐王朝秩序的崩潰》,第144頁。 ② 陳濟生:《再生紀略》,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