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壽降金與復(fù)叛 皇太極成功地壓抑了心中怒氣,并再次施展了他那曾經(jīng)征服 了目前正為他攻打大凌河的孟喬芳等永平降將的個人魅力?,F(xiàn)在,由于張春這位明朝援軍統(tǒng)帥也已歸降,皇太極手中便有了一份用來勸降祖大壽的頗有分量的名單。1631年10月31日,他令23名文武降官,各以己意寫招降書,然后派遣其中一人來到大凌河城,將其交給祖大壽及另外兩名守城將領(lǐng)何可剛和張存仁。此人到達大凌河后,被拒絕入城,遂跪于城外,向祖大壽說明了這些書信都是何人所寫,以及張春全軍覆沒的經(jīng)過。祖大壽聽罷,賜之飯食,令其返回金營,并說:“爾不必再來,我寧死于此城,不降也?!雹俅巳嘶氐浇馉I后,向皇太極報告了祖大壽的決心,并補充說,祖、何、張都不信任滿洲人,認(rèn)為投降后必死無疑,就像七八年前遼東百姓慘遭屠殺那樣。于是,皇太極又一次致書城中,以消除祖大壽和其他守城將領(lǐng)的疑慮:夫我國用兵,宜誅者誅之,宜宥者宥之,酌用恩威,豈能悉以告爾?至遼東人被殺,是誠有之,然心亦甚悔。其寬宥者,悉加恩養(yǎng),想爾等亦已聞之矣?,F(xiàn)在恩養(yǎng)之人,逃回爾國者亦少。且遼東、廣寧各官,在我國者,感我收養(yǎng)之恩,不待命令,自整漢兵,設(shè)立營伍,用火器攻戰(zhàn),諒爾等亦必知之。至于永平攻克之后,不戮一人,父子夫婦,不令離散,家屬財物,不令侵奪,加恩撫輯,此彼地人民所共見者。②皇太極還在書中舉出許多對違反金汗禁令擅殺漢族俘虜?shù)臐M、蒙貴族施行懲處的例子。另外,滿洲人在圍攻大凌河時將自己的都城交由蒙古軍留守一事,對祖大壽等人也是一種明確提示。這一引人注目的跡象表明,滿洲人愿意信任那些歸順金汗以求恩養(yǎng)之人。而一旦雙方誓諸天地,他們也會得到同等的信任。今大凌河孤城被困。我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駐,而出此言。但思山海關(guān)以東,智勇之士,盡在此城?;蛘?,荷天眷佑,俾眾將軍助我乎?若殺爾等,于我何益?何如與眾將軍共圖大業(yè)?故以肝隔之言,屢屢相勸。意者爾等不愿與我共事,故出此文飾之言耶?①最后,書中建議,祖大壽遣使至后金營中蒞盟,同時后金也遣使進城與祖大壽蒞盟。②皇太極的寬宏或許是真誠的,而盡快促成大凌河守將的歸降也是目的之一。金軍雖大敗張春,但其糧草也已漸漸不支。當(dāng)?shù)厝珶o可以搶掠的村鎮(zhèn),因而無法就地籌餉。相反,所有漢族居民都集中在自己修筑的臺堡之中,連牲畜也帶入其中,以防盜竊和搶劫。③皇太極不見祖大壽回音,便決定全力爭取最大的一座臺堡——明參將王景駐守的魚子嶂臺——歸降。佟養(yǎng)性率領(lǐng)全部舊漢兵,攜“紅夷”大炮6門、“將軍”炮54門,配合500名滿洲士兵攻打魚子嶂臺。該臺依山而立,垣墻堅固。佟養(yǎng)性用大炮連轟三日,炸死臺中守軍57人,幸存者皆慌恐不安。11月5日,王景見部下力已不支,遂棄臺出降。④攻克魚子嶂臺,是個決定性的勝利。其余各臺皆聞風(fēng)惴恐,近者歸降,遠者棄走。金軍從中繳獲了大批糧草,足供其人馬一月之用。很明顯,金軍得以繼續(xù)圍困大凌河,主要是由于取得了這次勝利;而這次勝利則顯然是皇太極事先組建了漢軍炮兵的結(jié)果。⑤金軍獲得了充足的給養(yǎng),從而能繼續(xù)圍攻一月之久,而城內(nèi)明軍此時卻陷入了駭人聽聞的艱難境地。11月3日,一個名叫王世龍的人越城來降,說城內(nèi)的夫役商賈全已餓死,戰(zhàn)馬多被殺而食之,只剩了30匹,士兵則開始以人肉充饑。①幾天后,金軍又獲悉,城內(nèi)明軍走投無路,正在有計劃地殺人為食。②11月7日,皇太極令一名和張春同時歸降的明朝官員,至城下與祖大壽對話?;侍珮O要祖大壽派一名官員到金軍大營中來看一看。不久,游擊韓棟出城,到金營中進行了短暫的拜訪。當(dāng)晚返城后,他告訴祖大壽,金軍確實從張春手中及周圍陷落的臺堡中繳獲了大批火器和糧草。自被圍以來,祖大壽終于第一次開始認(rèn)真考慮投降問題了。③這時,皇太極決定改變勸降對象。11月16日,他派人將一封寫給守城士兵的信射入城中。信中指責(zé)明軍將領(lǐng)僅僅為了保全名節(jié)而拒絕歸降,致使部下遭受如此困苦;并提到城內(nèi)攫人而食的現(xiàn)象,指出守城將領(lǐng)將來到了陰間也要為吃人肉而受到懲罰;然后宣布,凡殺其長官歸順后金者,皆赦免其罪,并量功授職。“爾等小人,死亦何名?!雹艽稳眨莾?nèi)一人設(shè)法逃了出來,被金兵抓獲訊問。此人透露了兩條重要情報。一條是城中將領(lǐng)正在殺食士卒為生,這意味著城中守軍正在自己消滅自己。另一條是祖大壽計劃于11月 18日或19日全力突圍。①皇太極對突圍的可能性并不在意。自開始圍城以來,他的部下一直在大凌河城四周加修壕溝和柵欄,饑餓無力的明軍根本不可能逃出。祖大壽肯定也做出了同樣判斷,因為就在計劃突圍的11月18日,一支箭從城上射入了金軍的陣地。箭上有祖大壽和其長子祖澤潤的兩封信,分別要求皇太極派手下的一名漢官、副將石廷柱進城面談。這兩封信有力地說明,大凌河守將正在考慮歸降之事。②第二天,后金使者來到南城門外,其中包括副將石廷柱、參將寧完我、達海及其他幾位官員。達海代表眾人向韓棟喊道,城中必須交出一名人質(zhì),石副將方可進城。一會兒,城上縋下一人,自稱是祖大壽的義子祖可法。后金使者將其帶回金營,去見濟爾哈朗與岳讬,后者時為管兵部事,是“恩養(yǎng)”漢族降人政策的有力支持者。③祖可法上前欲向兩位滿洲貴族叩拜,岳讬阻攔道:“前此對壘,則為我仇敵。今已講和,猶兄弟也。何以拜為?”于是,祖可法——其身份已被證實——被讓至兩位貴族右邊的客座。石廷柱等后金使者這才返回大凌河城,去見祖大壽。④石副將走后,岳讬與祖可法做了長時間的重要交談,從而使?jié)M洲人認(rèn)識到了永平大屠殺在東北武人中造成了多么大的影響。岳讬開口便問,祖可法和他的父親為何如此不愿歸順,為何寧守空城而死。祖可法的回答也直截了當(dāng)。他說,因為所有明軍將領(lǐng)都記得永平發(fā)生的事情。當(dāng)時,后金答應(yīng)優(yōu)待永平全體官民,但結(jié)果卻將 他們?nèi)客罋⒘恕T雷櫂O力解釋,此事乃一貝勒所為,并非皇太極之意。他說,自皇太極即位以后,后金便敦行禮義,撫養(yǎng)黎民。當(dāng)被問及是否聽說過皇太極倡導(dǎo)“仁心仁政”、愛惜士卒之時,祖可法小心翼翼地答道,確曾聽說皇太極向貧民發(fā)放衣食,并善待富人,這都體現(xiàn)了他的人君之德。然而,永平之事畢竟難以忘卻。一年前曾有許多人目睹了那場大屠殺?,F(xiàn)在他的許多同胞對后金恩養(yǎng)和獎勵降人的許諾根本不愿相信。①當(dāng)晚,石廷柱返回金營后,祖可法被帶至城南放回,此后他可能向祖大壽等人轉(zhuǎn)達了岳讬重申的諾言。石副將則向皇太極報告說,他與祖總兵的會見未能如愿。明軍將他吊入城中后,沒像事先約定的那樣帶他去見祖大壽,但向他轉(zhuǎn)達了祖大壽對皇太極欲征服天下“成大事”之志向的關(guān)切。祖大壽及其部將不愿歸順將和占領(lǐng)永平之后一樣很快撤回沈陽的金汗。因為他們來大凌河巡察時都把妻子留在了錦州,歸順金汗并隨之去沈陽,便意味著永遠拋棄了他們的家人。不過,金汗若確實有“成大事”之志,下一步便應(yīng)籌劃攻取錦州?!疤鹊缅\州”,祖大壽最后說,“則吾妻子亦得相見”。②第二天,即11月19日的清晨,又有兩封書信射入后金營中。兩書都是祖總兵之子祖澤潤寫的,一封致石副將,一封致皇太極。致石副將之書中對皇太極“成大事”之志表示了和祖大壽一樣的關(guān)切,同時也對阻礙祖總兵與后金使者面晤的城內(nèi)混亂局勢做了解釋。他說原因是在石副將到來之前,許多將領(lǐng)對會見后金使臣一事表示反對。這說明城中將領(lǐng)仍普遍擔(dān)心永平事件重演,因而寧可光榮地戰(zhàn)死城中,也不愿在出降后束手被殺。祖澤潤本人贊成歸順,但“我獨力不能勝眾口”。③因此,他向石副將建議,后金大汗可親 自率眾前來招降。這將有助于使城中疑慮重重的人們相信,金汗確實欲圖“大事”,從而使那些和他一樣將親屬留在錦州或燕京(北京)的人們?yōu)橹畡訐u。如汗果欲成大事,我等甘心相助。若能設(shè)策,將燕京舍弟救出,足見吾兄全我祖氏之大恩。①和其父一樣,祖澤潤也很愿意幫助滿族去征服天下,如果這能使他同實際已被明朝扣在北京作人質(zhì)的親屬團聚的話。由于信中明確指出的原因,祖澤潤在寫給皇太極的書信中,表現(xiàn)出比對石副將更多的信任感。他寫道:前遣人來招降,時難以一言立決。蓋眾官不從者甚多?;蛟疲骸昂狗浅纱笫轮?,誘降我等,必仍回軍?!被蛴衷疲骸按颂卣T降而殺之耳?!笔且詫幩啦豢蠚w順。我對眾言,前日汗所遺書,明言向曾有所殺戮,今則概與安全,此人所共知者。今不信此言,搖惑眾心者,惟何可剛、劉天祿、祖澤洪三人。何可剛云:“汗非成大事之人,得永平先回,又屠永平人民。我等若降,縱不殺,亦必回軍,我等安歸?”平彝營祖澤洪,誘誑眾蒙古,使不降汗。又有逃來人,言汗于敵國之人,不論貧富,均皆誅戮,即順之,不免一死。以此眾議紛紜。雖有歸順之意,一時難決。且祖總兵又以其次子在燕京為念。汗可令石副將來,祖總兵將以心腹事告之。前石副將來時,祖總兵即欲相見,眾官不從。今澤潤在內(nèi)調(diào)停,大事似有五六分可成。是以系書于矢,射出。汗可遣能言者來。此乃機密事,城中人疑我者多。我書到時,望汗密藏,毋令陣獲官員,及往來傳語之漢官見之。與我同心者,副將四人,不便舉名,故不書。②看來,促成大凌河歸降的關(guān)鍵,是讓城中動搖不定的人們相 信,皇太極定能成其“大事”;而這便意味著要做出攻打錦州的具體部署。因此,皇太極再遣石廷柱至大凌河對祖大壽說:“爾等欲定計取錦州,可遣大員來議?!雹佼?dāng)晚,祖可法再次出城送來簡短的回音:后金若認(rèn)真做出立即攻打錦州的計劃,祖大壽便率部歸順;否則,勸降無益。②皇太極深知自己的軍隊,尤其是眼下可能要增加數(shù)千饑餓疲憊之降人的時候,無足夠給養(yǎng)繼續(xù)去攻打錦州。后金的滿、蒙、漢大軍經(jīng)此苦戰(zhàn)之后,需要休整一段時間才能去攻打另一座重鎮(zhèn)。但若不向祖大壽明確表示錦州將很快被攻克,他又無法促成大凌河的歸降?;侍珮O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是將攻取錦州的任務(wù)推給祖大壽自己。石廷柱和達海奉命向祖大壽傳遞了如下信息:我既招降爾等,復(fù)攻錦州,恐我兵過勞,難圖前進。爾等降后,錦州或以力攻,或以計取,任爾等為之。③11月20日,祖大壽復(fù)書皇太極。書中提出的攻取錦州的計劃,被有意弄得模棱兩可。他說,他可派一人潛入錦州,與其弟錦州守將祖大樂聯(lián)系,但潛入之人有被抓獲受審的危險;或者,他可親自率軍詐作逃走之狀,進入錦州并奪取之。究竟采取哪種方案,“惟汗睿裁”。無論皇太極做何選擇,范圍已經(jīng)確定了。最后,祖大壽寫道:“我降志已決。至汗之待我,或殺或留,我降后,或逃或叛,俱當(dāng)誓諸天地”。④1631年11月21日清晨,大凌河城門大開,祖大壽令二人押副將何可剛出城,于后金營前示眾。二人聲稱,這是唯一拒絕歸順的明將,奉命斬于大汗之前。何副將神色不變,不出一言,含 笑而死。但其尸首被拖入城門后,城中饑民竟一擁而上,爭割其肉。①不久,4名副將、2名游擊出城,代表祖大壽及其他37位官員,與皇太極和眾貝勒對天地盟誓。②誓詞曰:“凡此歸降將士,如誑誘誅戮,及得其戶口之后,復(fù)離析其妻子,分散其財物牲畜天地降譴,奪吾紀(jì)算。若歸降將士,懷欺挾詐,或逃或叛,有異心者,天地亦降之譴,奪其紀(jì)算?!彪p方盟誓完畢,祖大壽遂正式獻城投降。城中原有3萬人,被圍82天后,只剩下11682人了。③當(dāng)天,皇太極又遣使入城至祖大壽營,要他定計取錦州。祖大壽不想同來使談此事,堅持要面見皇太極?;侍珮O起初不愿接待祖大壽,謹(jǐn)慎地推托說,盟誓雖申,然民心未定。但最后他還是同意祖大壽于當(dāng)天一鼓時分(下午七點)前來拜見。接到這種猶猶豫豫的邀請后,祖大壽以為將受到冷淡、傲慢的接待。因此,當(dāng)他看到諸貝勒出營一里隆重迎接他時,不禁喜出望外。他來到御營,皇太極又親自出幄相迎,并免其跪見,行抱見禮,像接待貴賓那樣與他并入幄中。入幄之后,皇太極像對待孟喬芳那樣,令祖大壽坐在自己身旁,親自以金杯盛酒賜之,又賜以御服黑狐帽、貂裘、白馬等物。到了開宴入席時,祖大壽又被待以最高禮節(jié),只有汗兄代善坐于其上。④在此前的通信中,祖大壽曾經(jīng)提出過攻取錦州的兩種方案。這時他又對皇太極說,后一方案——即祖大壽率軍佯裝逃走——似 乎更為穩(wěn)妥。①皇太極表示同意,第二天(11月22日)即命多爾袞等貝勒準(zhǔn)備配合祖大壽襲取錦州。為了能和祖大壽所率350名親隨士兵一起混入城中,參加此次行動的金軍(官48員,兵4000人)都奉命改穿了漢裝。然而當(dāng)天夜里,大凌河城內(nèi)發(fā)生了嚴(yán)重騷亂。約二鼓時分,城內(nèi)槍炮聲不絕。祖大壽和皇太極都派人前去調(diào)查,但適逢大霧,放槍炮者逃之夭夭。②此事沒有造成嚴(yán)重后果,但似乎使皇太極感到不安,因為他畢竟煽動過祖大壽的士兵反抗其將領(lǐng)。第二天,皇太極召集眾貝勒議事,說他擔(dān)心祖大壽可能復(fù)叛,特別是當(dāng)其率親隨士兵進入錦州城后。既而,他又說,此事一本萬利,因而不妨冒此風(fēng)險。如果祖大壽信守諾言,令錦州歸降,那么,明朝就再也不能以錦州或?qū)庍h威脅后金了。何況祖大壽的子侄實際已被后金留為人質(zhì);這也將使他不敢輕易地背叛后金。③當(dāng)天晚些時候,祖大壽又向皇太極獻計。他計劃當(dāng)晚趕赴錦州,徒步入城,然后對城中人說,昨夜他是突圍逃出來的。他不打算將扮成明軍的滿洲士兵帶入城中,而準(zhǔn)備說服錦州軍民——他們本來歸祖大壽統(tǒng)轄——同他一道歸順后金。邱巡撫若贊同此事,則他的性命可以保全,否則只好將他除掉。如次日皇太極聽到炮聲,便說明祖大壽已經(jīng)順利入城;如果第三或第四天又聽到炮聲,便說明祖大壽已大功告成,那時皇太極便可率軍前往,與祖大壽會合了。④皇太極同意了這一計劃。當(dāng)晚,皇太極賜宴后,祖大壽便率領(lǐng)26名士卒,由副將石廷柱等陪送,乘馬出發(fā)了。到了小凌河,祖大 壽一行下了馬。他們徒步過河,趁著夜色,奔向錦州城。此處一別,石廷柱和祖大壽到10年后才得以重見。①11月24日,皇太極及其將士聽到了錦州傳來的第一次炮聲,但其后再也沒聽到第二次炮聲。②1631年11月26日,祖大壽派人到后金營中傳話說,他前日帶人太少是個錯誤,錦州新兵甚多,所以原計劃眼下難以實現(xiàn),只能慢慢想辦法了。③五天后,即12月1日,祖大壽又派人送信到金營,說相約之事,難以驟舉,并重申了所帶心腹之人太少、新近調(diào)集錦州由邱巡撫統(tǒng)領(lǐng)之兵太多、以及邱巡撫對他頗有疑心等理由。④此外,大凌河陷落前,有三人越城逃到了錦州,邱巡撫從他們口中得知了大凌河之事,對祖大壽就更加懷疑了。所以祖大壽目前必須潛伏下來。因信使有被捕的危險,他建議停止聯(lián)系一年,待邱巡撫的疑心消除后,再恢復(fù)聯(lián)系,共圖約定之事。⑤皇太極小心翼翼地答復(fù)道:我欲駐此,專候好音。奈芻糗匱竭,難以久留。且攜大凌河各官,暫歸沈陽,牧養(yǎng)馬匹,整飭器械,以候?qū)④娦畔ⅰV劣趯④娪嬛煞?,又何必言?惟速與回音,以副予望。將軍子弟,我自愛養(yǎng),不必憂慮。⑥此書未得回音,雙方遂不再互通書信;直到1635年,皇太極才明確意識到,祖大壽雖已完全控制了錦州,卻仍舊忠于明朝?;侍珮O的 冒險失敗了:錦州仍然在明朝手中。① ①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2頁。 ②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2—3頁。 ①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4頁。 ②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4頁。 ③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5頁。 ④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5頁。金軍抓獲臺中男子240名,婦女兒童339口,牲畜70頭。 ⑤ “若非用紅衣大炮擊攻,則魚子嶂臺必不易克。此臺不克,則其余各臺,不逃不降,必且固守。各臺固守,則糧無由得。即欲運自沈陽,又路遠不易致。今因攻克魚子嶂臺,而周圍百余臺聞之,或逃或降,得以資我糧糗,士馬飽騰。以是久圍大凌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創(chuàng)造紅衣大將軍炮故也。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云?!蓖蠒?0卷,第5—6頁。 ①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4頁。 ②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6—7頁。起初他們殺修城夫役為食;夫役已盡,又殺商賈為食,且析骸而炊;最后又殺羸弱的軍士為食。 ③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7—8頁。11月9日,一支來自沈陽為金軍運送給養(yǎng)的部隊,帶著繳獲的火器、大炮和各臺歸順之人,一同返回了沈陽。 ④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8—9頁。 ①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9頁。 ②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9頁。當(dāng)時,佟養(yǎng)性之舊漢兵被分為左右翼兩旗,石廷柱是左翼管旗大臣。恒慕義:《清代名人傳略》,第797頁。 ③ 恒慕義:《清代名人傳略》,第935頁。岳讬是代善的長子,也是皇太極的親信。 ④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0頁。 ①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1頁。 ②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0—11頁。 ③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3頁。 ①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4頁。 ②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2—13頁。 ①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4頁。 ②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4頁。 ③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4頁。 ④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4—15頁。 ①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5頁。 ② 《貳臣傳》第四卷,第20—21頁,有祖大壽等降官的全部名單。關(guān)于滿族的盟誓之俗,見鄭天挺:《探微集》,第69—70頁。 ③ 第十卷,第15—16、20頁。 ④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6—18頁。 ① ②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8頁。。錦州明軍聽到炮聲,以為祖大壽已設(shè)法沖出了金軍的包圍。這一情況幫助祖大壽將領(lǐng)順利通過了明軍的防線。 ③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9頁。 ④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19—20頁;又見《皇清開國方略》,第283—284頁。 ①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20頁。 ②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20頁。 ③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20—21頁。 ④ 在此后的幾年中,祖大壽始終未能消除其上司對他的懷疑。事實上,明朝派洪承疇鎮(zhèn)守寧遠的最初目的,就是監(jiān)視祖大壽,防止他也像祖氏其他成員一樣投降后金。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上,第15頁。 ⑤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22頁。 ⑥ 《清太宗實錄》第十卷,第23頁。 ① 恒慕義:《清代名人傳略》,第770頁。后金內(nèi)部有人主張立即攻打錦州,而不管祖大壽的計劃如何。其例見羅振玉:《史料叢刊初編》第三冊“奏議”第一卷,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