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崇禎朝廷他們身邊,凈是些時髦的奉承話,和搜羅殆盡的聲色犬馬,在這里,良知聽命于感性的要求,若滿足不了,定遭痛罵;在這無邊欲壑的中央,尋歡作樂的皇上,僅僅對死害怕。W.H.奧登:《皇帝與邏各斯》。 1627年,崇禎帝以信王入繼大統(tǒng)時,大臣們都滿懷希望地談?wù)撝鞒信d的可能。①第二年,在崇禎皇帝的登基大典上,言官楊鶴竟大膽陳述了自明朝建立后軍力日衰的事實,并且斷言,使明朝恢復(fù)元氣的唯一辦法,是堅決消滅腐敗現(xiàn)象和朝中的黨爭。②因此,崇禎帝要想徹底扭轉(zhuǎn)局面,必須首先改變大臣碌碌無為又官官相護的狀況,而這種狀況正是其昏庸的兄長天 啟皇帝(1621—1627年在位)短暫統(tǒng)治的特征。崇禎帝不打算對中下層官僚機構(gòu)進行重大改革,而將注意力集中在高級文武大臣身上。因為,這位當(dāng)時還算中國最聰明的(雖然不是最有學(xué)問的)統(tǒng)治者的新皇上,是帶著這樣一種強烈信念登上皇帝寶座的,即朝中大臣幾乎都不可信任,他們大多都想結(jié)成陰謀集團,同自己作對。①幾年過去了,這種信念發(fā)展為偏執(zhí)狂——一種靠特務(wù)及秘密警察提供的情報來獲得滿足的精神狀態(tài)。②數(shù)百名政治犯被投入監(jiān)獄③,數(shù)十名將領(lǐng)被處死。④崇禎帝在位17年,先后入閣為相的大臣有50人,其中4人是被處死的。⑤任職最久的大臣,通常是那些能使皇上相信其政敵都是朋黨領(lǐng)袖的人。⑥崇禎皇帝對朝廷黨爭的這種神經(jīng)質(zhì)的恐懼,來自對天啟末年那場血腥事變的可怕回憶。當(dāng)時,宦官魏忠賢與皇帝的乳母客氏互相勾結(jié),殘害了大批與東林黨及其政治運動有關(guān)的官僚和士大夫。⑦這些正直的士人,批評昏庸腐敗和任人唯親的積弊,聲稱要 大力加強儒家道德教育,從根本上整頓吏治。為此,魏忠賢和客氏便唆使同黨搜集東林黨人的罪證,編成《三朝要典》。此書包括東林黨人大臣的名單,是魏客集團對其政敵進行逮捕、刑訊乃至處決的依據(jù)。①崇禎皇帝決心結(jié)束這種殘酷的黨爭。②其兄長尸骨未寒,他便下令收審客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客氏曾陰謀鴆殺崇禎帝,而讓她所控制的一位皇妃所生之子取而代之??褪显凇扒У度f剮”中極度痛苦地死去。這使魏忠賢意識到,自己的末日也即將來臨。不久,他聽說皇上要下令逮捕他,便畏罪自殺了。隨著調(diào)查的深入,被視為魏、客黨羽的其他官員也紛紛入獄;為殺一儆百,表示今后定要嚴(yán)懲此類陰謀集團,崇禎皇帝遂下令將魏忠賢剖棺戮尸,令其來世不得再次托生。③盡管施以如此酷刑,朝中黨爭仍未停息。其原因在于經(jīng)閹黨清洗后幸存下來的東林黨人,又乘機向魏忠賢的所有同黨進行報復(fù),而不問其與魏忠賢的關(guān)系深淺如何。④例如,馮銓——他對1625年彈劾熊廷弼一事負有責(zé)任——早于1626年7月便同魏忠賢分道揚鑣了,并被擠出了內(nèi)閣,⑤但他是《三朝要典》三位總裁官之 一,因而仍然受到彈劾,后經(jīng)行賄才免受監(jiān)禁,得贖為民,遣返涿州老家。①另一著名的例子是劇作家阮大鋮。此人是安徽懷寧著名官僚世家的后裔。1624年,他被提名任吏科給事中之要職。②盡管這是東林黨領(lǐng)袖左光斗的意見,但仍遭到趙南星、楊漣、高攀龍等東林黨人的反對。他們顯然是出于鄙視阮大鋮為人輕浮而阻撓其升遷,使之轉(zhuǎn)至遠不如吏科重要的工科任給事中。阮大鋮不甘被拒于吏科大門之外,遂向當(dāng)時權(quán)勢日盛的魏忠賢等宦官尋求庇護。及至魏氏專權(quán),阮大鋮便成了閹黨黨徒,被擢授禮部侍郎。盡管他吹噓說,楊漣、左光斗的入獄被殺,有他一份功勞,但時隔不久,他也同魏忠賢分手,并辭官回鄉(xiāng)了。魏、客集團被粉碎后,他又在崇禎朝中作官,且自稱無黨無派,反對各派的過激行為。然而人們并沒有忘記他從前的所作所為,對他的印象極壞。因此,1629年4月12日,他再次被迫辭職。③東林黨人將馮銓、阮大鋮等人視為背逆“儒”道而向閹宦求寵之徒。其他許多與魏忠賢勾結(jié)的官員也受到彈劾,盡管事情并不像東林黨人所宣稱的那樣涇渭分明。④然而,這種法定的明確區(qū)分,正是17世紀(jì)20年代政治斗爭的一大惡果。就像對外策略問題總要逐漸分化出對立的兩派的慣例一樣,國內(nèi)政治問題也被“正人君子”們說成是勇敢的道學(xué)家同無恥的陰謀家的政治斗爭。這不僅僅是東林黨人的觀點。在東林黨與閹黨的激烈斗爭中,許多非東林黨的士大夫也被動員起來了。于 是,東林書院學(xué)者的觀點,很快就會成為廣大士大夫、特別是各文學(xué)社團成員的共同看法,而當(dāng)時這種文學(xué)社團正在中原和南方各地蓬勃發(fā)展。① ① 錢■:《甲申傳信錄》,第4頁。天啟皇帝死于1627年9月30日。傅路德和房兆楹編:《明代人名辭典》,第111頁。崇禎皇帝登基時,宣布要效法堯舜,作一位圣明之君。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上,第1頁。對崇禎一朝史事的簡要評述,見姚家積:《明季遺聞考補》,第137—148頁。 ② 鄭天挺、孫鉞:《明末農(nóng)民起義史料》,第2—3頁。崇禎是明朝第17代皇帝的年號。嚴(yán)格地說,應(yīng)稱呼他的謚號(莊烈帝)或廟號(思宗)。為行文方便,本書稱他為崇禎。 ① 崇禎帝酷愛讀書,尤其愛讀史書。李清:《三垣筆記》上,第15頁。康熙皇帝(1662—1722年在位)雖然曾批評崇禎帝既不會騎馬,也不懂經(jīng)書,但并未指責(zé)他丟了天下,只是說他試圖改善明朝的統(tǒng)治,但無能為力。而對崇禎帝的3位祖先——萬歷、泰昌和天啟皇帝——康熙帝卻大加責(zé)難,并禁止祭祠他們。史景遷:《中國皇帝》,第89頁。天啟帝精神脆弱,死時年僅23歲。見馬米茲:《魏忠賢》,第119—120頁;黃仁宇:《倪元璐的現(xiàn)實主義》,第419頁。 ② 這位皇帝使錦衣衛(wèi)重顯威風(fēng)而成為“心腹”;并越來越依賴宦官,使東廠很快又恢復(fù)了活動。李清:《三垣筆記》上,第2頁。 ③ 北京的監(jiān)獄人滿為患,案牘堆積如山。1644年1月21日,皇上見死在獄中的人太多,便催令刑部加快審理。萬言:《崇禎長編》,第56頁。 ④ 黃仁宇:《明朝的財政》,第119頁。崇禎一朝有7位總督、11位巡撫和14位各部尚書或被斬首,或死在獄中,或被迫自殺。趙翼:《廿二史札記》,第753頁(第三十六卷)。 ⑤ 僅在1641—1644年間,就先后有18人入閣辦事。艾維四:《從教育到政治——復(fù)社》,第356頁。 ⑥ 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31頁。 ⑦ 馬米茲:《魏忠賢》,第114—117、157、244頁。 ① 海因里希·布希:《東林書院及其政治思想意義》;查爾斯·O·賀凱:《晚明的東林黨運動》。 ② 起初,這位新皇帝怕引起新的黨爭,不想調(diào)查此事。后來,一個魏忠賢的黨徒向皇帝建議,同時清洗東林黨和反東林黨勢力,從而徹底消除黨爭。但倪元璐——日后的戶部尚書和以身殉國的英雄——極力保護東林黨。結(jié)果,崇禎帝清洗了一批魏忠賢的同黨,而召回了一批東林黨人,并廢止了《三朝要典》。黃仁宇:《倪元璐的現(xiàn)實主義》,第418—419頁。 ③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第74—76頁;T.K.莊:《魏忠賢》,第338—340頁;馬米茲:《魏忠賢》,第282—283頁。 ④ 1629年4月9日,刑部奉詔對閹黨分別治罪,稱為“逆案”,共有168人被列入7等罪名,分別處刑。其中許多人聲稱自己和魏忠賢只是有所過往而已。谷應(yīng)泰:《明史紀(jì)事本末》第七十一卷,第28頁。 ⑤ 馬米茲:《魏忠賢》,第253—254頁。 ① 《貳臣傳》第九卷,第28頁。馮銓在逆案第五等129人中。該等之人皆淪徒三年,贖為民。趙翼:《廿二史札記》,第747頁(第三十五卷)。 ② 阮氏家族在16世紀(jì)出過幾位著名的官僚名士,包括詩人阮自華。恒慕義:《清代名人傳略》,第398頁。 ③ 談遷:《國榷》,第5474頁;羅伯特·B·克勞福德:《阮大鋮傳》,第28—51頁;艾維四:《復(fù)社》,第353頁。有材料記載,他自稱對左光斗和楊漣之死負有完全責(zé)任。馬其昶:《桐城耆舊傳》第五卷,第27—28頁。 ④ 魏斐德:《自主的代價》。 ① 宮崎市定:《東洋近世史》,第242頁;艾維四:《復(fù)社》,第3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