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1654年會師長江的戰(zhàn)略設(shè)想 第一節(jié) 張名振、張煌言三入長江之役 舟山失守以后,魯監(jiān)國朱以海南下福建廈門。當(dāng)時,部下的兵將還相當(dāng)不少。鄭成功把魯監(jiān)國的兵敗來會,看成是建立自己獨霸東南沿海局面的良機。邵廷寀記載:“鄭芝龍之北也,遺書戒成功曰:眾不可散,城不可攻;南有許龍,北有名振,汝必圖之?!雹龠@件事可靠程度如何,姑不置論,但鄭成功自從起兵以來基本上是按照鄭芝龍的路子走的,即以閩海為根據(jù)地,對浙江以北、廣東以西沿海武裝不管是屬明還是屬清,一概視作異己力量,千方百計加以兼并。
魯監(jiān)國政權(quán)既然已經(jīng)失去了自己的基地,飄泊無所,糧餉無源,客觀上形成投奔鄭成功的勢態(tài)。這樣,在魯監(jiān)國的文官武將中就出現(xiàn)了分化,有的轉(zhuǎn)入鄭成功部下,如閩安侯周瑞等人;有的則以寓客自居;定西侯張名振和監(jiān)軍張煌言始終只愿同鄭成功保持同盟關(guān)系。這在以永歷為“共主”的大前提下,自然是說得過去的。實際上雙方的隔閡以至疑懼在許多史籍中都有蛛絲馬跡可尋。史載張名振“至廈門見延平王鄭成功,成功大言曰:‘汝為定西侯數(shù)年,所作何事?’名振曰:‘中興大業(yè)。’成功曰:‘安在?’名振曰:‘濟則征之實績,不濟則在方寸間耳?!晒υ唬骸酱绾螕?jù)?’名振曰:‘在背上?!唇庖率局?,有‘赤心報國’四字,長徑寸,深入肌膚。成功見之愕然,悔謝曰:‘久仰老將軍聲望,奈多憎之口何!’因出歷年謗書盈篋。名振立命火之。于是待名振以上賓,行交拜禮,總制諸軍”①。這個記載只是反映了鄭成功和他的部將對張名振的猜忌,以至于“謗書盈篋”,而說鄭成功讓張名振“總制諸軍”則不符合事實。親鄭文人記載鄭成功命張名振管水師前軍②,意思是把張名振變成鄭軍部將。以恢復(fù)明朝為己任的張名振當(dāng)然不愿屈從鄭氏。正是在這種微妙的情況下,張名振、張煌言決定率軍北上,憑借自己的實力(即原魯監(jiān)國的軍隊)開辟抗清斗爭的新局面。
1653年(順治十年,永歷七年)八月,張名振和監(jiān)軍兵部侍郎張煌言帶領(lǐng)五六百艘戰(zhàn)船向北進發(fā),來到長江口的崇明一帶沙洲。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zhàn),被圍長達(dá)八個月。張部明軍以崇明和附近沙洲為基地,如清方一分檔案中所說:“筑圩耕種,近城十里之外,賊眾充斥。百姓菜色相望,饑饉難支。為我用者懨懨待斃,為賊用者欣欣向榮。”“崇明產(chǎn)米之鄉(xiāng)皆在平洋山前東、西阜沙,今被賊踞。”①張名振部明軍的進駐崇明沙洲只是為長江戰(zhàn)役作準(zhǔn)備,并不意味著已經(jīng)進入長江。正如清朝兵部題本中所說:“若夫蘇屬之有崇明,猶浙屬之有舟山也,俱孤懸海外,彈丸獨峙,……”②次年(1654,順治十一年,永歷八年),張軍三次進入長江作戰(zhàn),這就是有名的“三入長江”之役。
關(guān)于張名振等三入長江之役,在南明史籍中記載最為混亂,連年月也眾說紛紜。近人許浩基在所撰《鄭延平年譜》中“永歷七年癸巳三月張名振、張煌言請師之長江”條下特別加上按語,說:名振與煌言凡三入長江,而未知初入長江為何年?又不知題詩祭陵為何年?各書紀(jì)載紛歧,莫知所據(jù)。《魯春秋》、《東南紀(jì)事》俱作壬辰(1652);《海東逸史》作癸巳(1653);《小腆紀(jì)年》作癸巳初入長江,而甲午(1654)題詩祭陵;《臺灣外紀(jì)》、《海上見聞錄》亦作癸巳,而未言祭陵事;《南疆逸史》、《明季南略》則俱作甲午。尤有不可解者,全氏(指全祖望)撰蒼水碑云,癸巳冬入?yún)卿?,明年軍于吳淞,會名振之師入長江,遙祭孝陵。甲午再入長江。蓋癸巳之明年即甲午也,既書明年,下復(fù)系甲午,誤甚。謝山猶恍惚其詞,后人更難推測矣。①依據(jù)清朝檔案,參之以張煌言詩文,再以當(dāng)時親身見聞?wù)叩挠涊d補充,可以斷定張名振、張煌言三入長江之役都在甲午年(順治十一年,永歷八年,公元1654年,但其第三次在十二月,按公歷推算已至1655年)。經(jīng)過情形如下:1653年(順治十年)秋,張名振、張煌言統(tǒng)軍乘船由福建北上,九月到達(dá)長江口。這在清方檔案中有準(zhǔn)確記載,是年九月海上明師“聯(lián)■突入黃浦港口”,當(dāng)?shù)匕傩占娂婍憫?yīng)。清總兵王燝致江寧巡撫周國佐手札中說:“海邑人民聽其愚惑,上海之衙役挾持縣令竟欲開門揖盜。胥役人等公然包網(wǎng)。民心若是,內(nèi)變堪虞?!庇忠虾Vh閻紹慶的告急稟文說:“上海皆樂賊來,全無一人守城,終日持刀向知縣項下逼之通賊,知縣死在須臾,皂快為甚,等語。……”周國佐不得不親自帶領(lǐng)軍隊趕赴上海②。張名振等統(tǒng)率的明軍屯駐于崇明島一帶的三尖沙、稗沙、平洋等處,安營扎寨,積極聯(lián)絡(luò)內(nèi)地的復(fù)明勢力,并沒有立即發(fā)動長江戰(zhàn)役①。
1654年(順治十一年)正月十七日起,張名振、劉孔昭、張煌言等部明軍乘船分批進入長江口,沖過狼山(今江蘇南通市南面沿江重鎮(zhèn))、福山(與狼山隔江相對)、江陰、靖江、孟河、楊舍、三江、■山(今鎮(zhèn)江市境)等清軍江防汛地,二十一日到達(dá)瓜州②。明軍在金山上岸,繳獲清軍防江大炮十位和火藥、錢糧等物。張名振、劉孔昭、張煌言等帶領(lǐng)五百名軍士登金山寺,朝東南方向遙祭明孝陵,題詩寄慨,泣下沾襟:予以接濟秦藩,師泊金山,遙拜孝陵,有感而賦。
十年橫海一孤臣,佳氣鐘山望里真。
鶉首義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閩。
王師枹鼓心肝噎,父老壺漿涕淚親。
南望孝陵兵縞素,看會大纛纛龍津。
甲午年孟春月,定西侯張名振同誠意伯題并書。①張名振部海師在鎮(zhèn)江停留了兩三天②。清江南總督馬國柱同駐南京的滿、漢官員會商后,緊急派提督管效忠領(lǐng)兵由浦口、六合增援儀真(今儀征)、瓜州;阿思哈哈番尼堪領(lǐng)兵由龍?zhí)毒孺?zhèn)江。明軍在清軍到達(dá)之前,回舟東下。三月初六日,張部明軍四五百號在揚州府屬呂四場登岸,擊敗防守清軍,繳獲大河營守備?、邸_@就是初入長江之役。
三月二十九日,張名振等率水師六百余艘再入長江,四月“初五日已至■山”,初七日乘順風(fēng)溯流而上,過京口(鎮(zhèn)江境內(nèi)),直抵儀真①,在儀真城外江中焚毀鹽船數(shù)百艘。計六奇記:“四月初五日,海艘千數(shù)復(fù)上鎮(zhèn)江,焚小閘,至儀真,索鹽商金,弗與,遂焚六百艘而去。”②順治十一年七月山西道御史胡來相揭帖中說:“今春鎮(zhèn)江鹽艘被焚,岸市被掠,而財賦之區(qū)奚容致此,是防嚴(yán)未密,申飭不切耳。”③同年十一月初六日工科給事中張王治在題本中說:“即如四月間,海賊直犯儀真,未能先事綢繆,遂致焚燒鹽艘數(shù)百號,折耗課賦商本數(shù)十萬,遲延至今未見兩淮運司設(shè)策畫謀,作何補救。坐視商疲課絀,則悠忽慨可見矣?!雹芮褰袭?dāng)局急忙調(diào)兵遣將,對深入長江的明朝海師進行襲擊。張名振等人在儀真停留的時間很短,就返航東下,撤回崇明一帶的沙嶼稗沙、平洋等處⑤,是為二入長江。
五月十八日,張名振因兵、餉不足,親自南下浙江溫州買米七船,又到福建廈門面見鄭成功,要求提供兵員、火藥、器械。這時他的部分兵將仍留駐于崇明一帶沙嶼。①鄭成功答應(yīng)派忠靖伯陳輝統(tǒng)水兵五千、陸兵一萬、大船近百艘北上支援②;張名振認(rèn)為不虛此行,回舟北返。九月初六日,張名振部進抵上??h城下,清朝上海知縣嚇得癱瘓于地,城中百姓喧傳張軍乃“王者之師”,“有執(zhí)梃而阻遏官府者,有包戴網(wǎng)巾者,有訛言惑眾者,有恐喝官府者”③。清江寧巡撫周國佐火速領(lǐng)兵來援,以屠城相威脅,才穩(wěn)定了上海局勢。十二月,張名振等率軍乘船四百余艘溯江而上,過■山,十八日由三江營駛過焦山,直抵南京郊外的燕子磯。清朝官員驚呼“咫尺江寧,勢甚披猖”,江南江西總督馬國柱、提督管效忠指揮駐守南京的滿、漢兵丁“奮勇截殺”,“乘勝追至三江口外,非此一舉則大江南北岌岌乎殆矣”④,可見對東南半壁震動之大。大約在這年底至次年初,張名振的舟師才緩緩東下,退出長江①。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清朝新任江南總督馬鳴珮在奏疏中寫道:“上年十二月間,賊■由海入江,十八日至朱家咀,焚擄江西糧艘,……惟是朱家咀雖在江寧府上元縣境內(nèi)?!旒揖滋脢W也,鎮(zhèn)江、瓜州門戶也,今賊深入堂奧,豈能飛越而至?!庇终f:“朱家咀失事乃賊入犯京口第三次也?!雹谶@就是三入長江之役。
在考定張名振、張煌言率領(lǐng)海師三次進入長江的年月以后,下面可以逐節(jié)展開討論這次戰(zhàn)役的戰(zhàn)略意圖和各方配合的情況。
?、偕弁u《東南紀(jì)事》卷十《張名振傳》。
?、傥讨蘩厦瘛逗|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鄭達(dá)編輯的《野史無文》卷十收《張名振傳》記:乙酉年(1645)“六月初十日,名振刺‘赤心報國’四字于背,自石浦帶兵三千,合新募萬人,十七日至蕭山?!贝宋奈醋⒚髯髡?,推測為張名振之監(jiān)軍金鐘所撰。查繼佐《罪惟錄》卷十二之下《張名振傳》云,辛卯(1651)“名振既間關(guān)監(jiān)國,為之乞援國姓思明州。國姓責(zé)以無功,名振乃露背所刺‘盡忠報國’字樣,矢不二。成功心動……”沈光文《挽定西侯》詩中有“留將背字同埋土”句,注云“背上刺有‘忠心報國’四字”,見侯中一編《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臺灣文海出版社出版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七十四輯)。張名振效法岳飛刺字于背,確有其事,但前二字有三種不同記載。
?、跅钣ⅰ断韧鯇嶄洝?。
?、夙樦问荒晁脑露呷毡可袝吝_(dá)洪等題本殘件,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九十四頁。
②順治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兵部尚書噶達(dá)洪等題本,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七十二頁。
?、賲桥d許杏霞堂刊《鄭延平年譜》。許浩基的說法頗有代表性。他把初入長江列在癸巳年(順治十年,1653)三月,并云張名振于此時至金山“題寺絕壁”;次年甲午(順治十一年, 1654)“正月,張名振再入長江”,至于第三次入長江則避而不談。直到目前各種史著對“三入長江”的時間仍然說不清楚。
?、陧樦问昃旁陆瓕幯矒嶂車簟盀檠罂艹藙蔌|張,海邑人心煽惑,微臣謹(jǐn)率旅親臨,以寢邪謀,以鞏地方事”揭帖,影印件見《明清檔案》第十七冊,A17—161號。
①有的史著認(rèn)為張名振部明軍到達(dá)崇明沙洲就是“三入長江”的開始,這是不對的。崇明諸沙洲位于長江出??冢髑咫p方都把它們看成沿海屏障,而不當(dāng)作內(nèi)地。如順治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江南總督洪承疇揭帖中說:“蘇州府屬八州縣,惟崇明縣設(shè)在海外?!币姟睹髑迨妨稀芳拙帲诹?,第五○三頁。
②順治十一年三月初七日兵部尚書噶達(dá)洪等“為塘報??芡环妇┛诘仁隆鳖}本,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七十六—七十九頁;順治十一年五月“江寧巡撫周國佐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九冊,A19—181號,同件又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二本,第一八二頁;順治十二年三月江南總督馬國柱“為沿海失事頻仍等事”揭帖,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一一六—一二三頁。
?、俚墙鹕劫x詩見計六奇《明季南略》《張名振題詩金山》條,商務(wù)印書館版在卷十,中華書局版在卷十六,詩末句中華本作“會看大纛祃龍津”,應(yīng)從中華本。張名振題詩時間在后記中明言“甲午孟春月”,即順治十一年正月。同年清江南江西總督馬國柱題本殘件中說:“臣于本年正月二十二日據(jù)鎮(zhèn)江副將張諴塘報,??艽粩?shù)百只乘風(fēng)上犯,傍岸而來,到金山西馬頭,請發(fā)援兵策應(yīng)等情?!币姟睹髑迨妨稀范【?,第二本,第一一九頁。清工科給事中翁自涵在順治十一年五月揭帖中也說:“賊登金山頂橫槊賦詩,假仁假義,煽我人心?!币姟睹髑迨妨稀芳壕?,第二本,第一七九頁。張煌言《張蒼水集》第二編《和定西侯張侯服留題金山原韻六首》,當(dāng)系同行時所作。
②《明季南略》中華書局版卷十六《張明正題詩金山》(明正當(dāng)作名振)條記,計六奇親身見聞:正月“二十三日上午,予以候試江陰,因詣北門遙望,見旌旗蔽江而下,彼此炮聲霹靂,人人有懼色?!憋@然,這是明軍回舟東下。但他在這一條里記張軍正月“十三日抵鎮(zhèn)江,泊金山”,“二十日明正等白衣方巾登山”,次日復(fù)登山,遙祭孝陵,設(shè)醮三日,掠輜重東下,似乎明軍在金山停留長達(dá)十天,與清方檔案不符。
③《漕運總督沈文奎殘題本》,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二本,第一九四頁。
?、夙樦问荒晡逶率蝗盏桨不昭矒崂钊掌M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三七頁。
②計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六。張名振入長江兵力據(jù)清方奏報為六百余艘,計六奇寫作“千余”,估計偏高。
?、邸睹髑迨妨稀芳壕?,第二本,第一九三頁。張名振軍在儀真焚燒鹽船事在四月初旬,胡來相大約是風(fēng)聞入告,誤寫作“今春”。
④張王治《工垣諫草》下冊,“為鹽法關(guān)系甚重,謹(jǐn)陳責(zé)成之法以垂永久事”題本。此書前有魏象樞、韓詩順治十二年寫的序,約為順治年間刻本。
?、蓓樦问荒晁脑露呷战瓕幯矒嶂車簟盀橘\艘入江窺漕等事”題本,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九十二—九十三頁;順治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兵部尚書噶達(dá)洪等題本,見《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四十二—四十三頁。
?、購埫裎逶麻g南下浙江、福建時,清江南總督馬國柱、江寧巡撫周國佐上疏“鋪敘夸張,居功自飾”。其實,清廷也知道張名振“忽爾開■南下,明有狡謀”?!澳尜\仍踞稗沙等處,應(yīng)行令該督、撫、鎮(zhèn)嚴(yán)加防守,……勿得稍有懈弛,致墮狡謀”。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四五頁,順治十一年九月江寧巡撫周國佐揭帖。
?、陧樦问荒昃旁率蝗战峡偠今R國柱題本,見《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五十—五十四頁。
③姚廷舜《歷年記》中,見《清代日記匯鈔》。
?、堋睹髑迨妨稀芳壕帲谌?,第二二一頁缺名殘揭帖;同書第二二二—二二三頁江南江西總督殘揭帖。按,這兩個殘件均無年月,但二二二頁殘揭帖內(nèi)有“十二□十八日辰時”,必為十二月十八日。
①南明永歷朝廷任命的“督撫浙江軍務(wù)兼恢剿閩、直”右僉都御史陳璧當(dāng)時正隱蔽于江蘇常熟,在《甲午五十除夕》詩中云:“未知天命將何似,莫問樓船海上軍?!弊宰ⅲ骸笆窃侣労1M京口?!奔孜绯θ账徽f海師進至京口,還沒有得到退出長江的消息。見《陳璧詩文殘稿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第二十九頁;參見魯可藻《嶺表紀(jì)年》卷四。
?、陧樦问晡逶陆峡偠今R鳴珮殘揭帖,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三本,第二三五頁。
相關(guān)資源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guān)資源 相關(guān)資源欄結(jié)束 -->
尾部結(jié)束 -->
魯監(jiān)國政權(quán)既然已經(jīng)失去了自己的基地,飄泊無所,糧餉無源,客觀上形成投奔鄭成功的勢態(tài)。這樣,在魯監(jiān)國的文官武將中就出現(xiàn)了分化,有的轉(zhuǎn)入鄭成功部下,如閩安侯周瑞等人;有的則以寓客自居;定西侯張名振和監(jiān)軍張煌言始終只愿同鄭成功保持同盟關(guān)系。這在以永歷為“共主”的大前提下,自然是說得過去的。實際上雙方的隔閡以至疑懼在許多史籍中都有蛛絲馬跡可尋。史載張名振“至廈門見延平王鄭成功,成功大言曰:‘汝為定西侯數(shù)年,所作何事?’名振曰:‘中興大業(yè)。’成功曰:‘安在?’名振曰:‘濟則征之實績,不濟則在方寸間耳?!晒υ唬骸酱绾螕?jù)?’名振曰:‘在背上?!唇庖率局?,有‘赤心報國’四字,長徑寸,深入肌膚。成功見之愕然,悔謝曰:‘久仰老將軍聲望,奈多憎之口何!’因出歷年謗書盈篋。名振立命火之。于是待名振以上賓,行交拜禮,總制諸軍”①。這個記載只是反映了鄭成功和他的部將對張名振的猜忌,以至于“謗書盈篋”,而說鄭成功讓張名振“總制諸軍”則不符合事實。親鄭文人記載鄭成功命張名振管水師前軍②,意思是把張名振變成鄭軍部將。以恢復(fù)明朝為己任的張名振當(dāng)然不愿屈從鄭氏。正是在這種微妙的情況下,張名振、張煌言決定率軍北上,憑借自己的實力(即原魯監(jiān)國的軍隊)開辟抗清斗爭的新局面。
1653年(順治十年,永歷七年)八月,張名振和監(jiān)軍兵部侍郎張煌言帶領(lǐng)五六百艘戰(zhàn)船向北進發(fā),來到長江口的崇明一帶沙洲。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zhàn),被圍長達(dá)八個月。張部明軍以崇明和附近沙洲為基地,如清方一分檔案中所說:“筑圩耕種,近城十里之外,賊眾充斥。百姓菜色相望,饑饉難支。為我用者懨懨待斃,為賊用者欣欣向榮。”“崇明產(chǎn)米之鄉(xiāng)皆在平洋山前東、西阜沙,今被賊踞。”①張名振部明軍的進駐崇明沙洲只是為長江戰(zhàn)役作準(zhǔn)備,并不意味著已經(jīng)進入長江。正如清朝兵部題本中所說:“若夫蘇屬之有崇明,猶浙屬之有舟山也,俱孤懸海外,彈丸獨峙,……”②次年(1654,順治十一年,永歷八年),張軍三次進入長江作戰(zhàn),這就是有名的“三入長江”之役。
關(guān)于張名振等三入長江之役,在南明史籍中記載最為混亂,連年月也眾說紛紜。近人許浩基在所撰《鄭延平年譜》中“永歷七年癸巳三月張名振、張煌言請師之長江”條下特別加上按語,說:名振與煌言凡三入長江,而未知初入長江為何年?又不知題詩祭陵為何年?各書紀(jì)載紛歧,莫知所據(jù)。《魯春秋》、《東南紀(jì)事》俱作壬辰(1652);《海東逸史》作癸巳(1653);《小腆紀(jì)年》作癸巳初入長江,而甲午(1654)題詩祭陵;《臺灣外紀(jì)》、《海上見聞錄》亦作癸巳,而未言祭陵事;《南疆逸史》、《明季南略》則俱作甲午。尤有不可解者,全氏(指全祖望)撰蒼水碑云,癸巳冬入?yún)卿?,明年軍于吳淞,會名振之師入長江,遙祭孝陵。甲午再入長江。蓋癸巳之明年即甲午也,既書明年,下復(fù)系甲午,誤甚。謝山猶恍惚其詞,后人更難推測矣。①依據(jù)清朝檔案,參之以張煌言詩文,再以當(dāng)時親身見聞?wù)叩挠涊d補充,可以斷定張名振、張煌言三入長江之役都在甲午年(順治十一年,永歷八年,公元1654年,但其第三次在十二月,按公歷推算已至1655年)。經(jīng)過情形如下:1653年(順治十年)秋,張名振、張煌言統(tǒng)軍乘船由福建北上,九月到達(dá)長江口。這在清方檔案中有準(zhǔn)確記載,是年九月海上明師“聯(lián)■突入黃浦港口”,當(dāng)?shù)匕傩占娂婍憫?yīng)。清總兵王燝致江寧巡撫周國佐手札中說:“海邑人民聽其愚惑,上海之衙役挾持縣令竟欲開門揖盜。胥役人等公然包網(wǎng)。民心若是,內(nèi)變堪虞?!庇忠虾Vh閻紹慶的告急稟文說:“上海皆樂賊來,全無一人守城,終日持刀向知縣項下逼之通賊,知縣死在須臾,皂快為甚,等語。……”周國佐不得不親自帶領(lǐng)軍隊趕赴上海②。張名振等統(tǒng)率的明軍屯駐于崇明島一帶的三尖沙、稗沙、平洋等處,安營扎寨,積極聯(lián)絡(luò)內(nèi)地的復(fù)明勢力,并沒有立即發(fā)動長江戰(zhàn)役①。
1654年(順治十一年)正月十七日起,張名振、劉孔昭、張煌言等部明軍乘船分批進入長江口,沖過狼山(今江蘇南通市南面沿江重鎮(zhèn))、福山(與狼山隔江相對)、江陰、靖江、孟河、楊舍、三江、■山(今鎮(zhèn)江市境)等清軍江防汛地,二十一日到達(dá)瓜州②。明軍在金山上岸,繳獲清軍防江大炮十位和火藥、錢糧等物。張名振、劉孔昭、張煌言等帶領(lǐng)五百名軍士登金山寺,朝東南方向遙祭明孝陵,題詩寄慨,泣下沾襟:予以接濟秦藩,師泊金山,遙拜孝陵,有感而賦。
十年橫海一孤臣,佳氣鐘山望里真。
鶉首義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閩。
王師枹鼓心肝噎,父老壺漿涕淚親。
南望孝陵兵縞素,看會大纛纛龍津。
甲午年孟春月,定西侯張名振同誠意伯題并書。①張名振部海師在鎮(zhèn)江停留了兩三天②。清江南總督馬國柱同駐南京的滿、漢官員會商后,緊急派提督管效忠領(lǐng)兵由浦口、六合增援儀真(今儀征)、瓜州;阿思哈哈番尼堪領(lǐng)兵由龍?zhí)毒孺?zhèn)江。明軍在清軍到達(dá)之前,回舟東下。三月初六日,張部明軍四五百號在揚州府屬呂四場登岸,擊敗防守清軍,繳獲大河營守備?、邸_@就是初入長江之役。
三月二十九日,張名振等率水師六百余艘再入長江,四月“初五日已至■山”,初七日乘順風(fēng)溯流而上,過京口(鎮(zhèn)江境內(nèi)),直抵儀真①,在儀真城外江中焚毀鹽船數(shù)百艘。計六奇記:“四月初五日,海艘千數(shù)復(fù)上鎮(zhèn)江,焚小閘,至儀真,索鹽商金,弗與,遂焚六百艘而去。”②順治十一年七月山西道御史胡來相揭帖中說:“今春鎮(zhèn)江鹽艘被焚,岸市被掠,而財賦之區(qū)奚容致此,是防嚴(yán)未密,申飭不切耳。”③同年十一月初六日工科給事中張王治在題本中說:“即如四月間,海賊直犯儀真,未能先事綢繆,遂致焚燒鹽艘數(shù)百號,折耗課賦商本數(shù)十萬,遲延至今未見兩淮運司設(shè)策畫謀,作何補救。坐視商疲課絀,則悠忽慨可見矣?!雹芮褰袭?dāng)局急忙調(diào)兵遣將,對深入長江的明朝海師進行襲擊。張名振等人在儀真停留的時間很短,就返航東下,撤回崇明一帶的沙嶼稗沙、平洋等處⑤,是為二入長江。
五月十八日,張名振因兵、餉不足,親自南下浙江溫州買米七船,又到福建廈門面見鄭成功,要求提供兵員、火藥、器械。這時他的部分兵將仍留駐于崇明一帶沙嶼。①鄭成功答應(yīng)派忠靖伯陳輝統(tǒng)水兵五千、陸兵一萬、大船近百艘北上支援②;張名振認(rèn)為不虛此行,回舟北返。九月初六日,張名振部進抵上??h城下,清朝上海知縣嚇得癱瘓于地,城中百姓喧傳張軍乃“王者之師”,“有執(zhí)梃而阻遏官府者,有包戴網(wǎng)巾者,有訛言惑眾者,有恐喝官府者”③。清江寧巡撫周國佐火速領(lǐng)兵來援,以屠城相威脅,才穩(wěn)定了上海局勢。十二月,張名振等率軍乘船四百余艘溯江而上,過■山,十八日由三江營駛過焦山,直抵南京郊外的燕子磯。清朝官員驚呼“咫尺江寧,勢甚披猖”,江南江西總督馬國柱、提督管效忠指揮駐守南京的滿、漢兵丁“奮勇截殺”,“乘勝追至三江口外,非此一舉則大江南北岌岌乎殆矣”④,可見對東南半壁震動之大。大約在這年底至次年初,張名振的舟師才緩緩東下,退出長江①。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清朝新任江南總督馬鳴珮在奏疏中寫道:“上年十二月間,賊■由海入江,十八日至朱家咀,焚擄江西糧艘,……惟是朱家咀雖在江寧府上元縣境內(nèi)?!旒揖滋脢W也,鎮(zhèn)江、瓜州門戶也,今賊深入堂奧,豈能飛越而至?!庇终f:“朱家咀失事乃賊入犯京口第三次也?!雹谶@就是三入長江之役。
在考定張名振、張煌言率領(lǐng)海師三次進入長江的年月以后,下面可以逐節(jié)展開討論這次戰(zhàn)役的戰(zhàn)略意圖和各方配合的情況。
?、偕弁u《東南紀(jì)事》卷十《張名振傳》。
?、傥讨蘩厦瘛逗|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鄭達(dá)編輯的《野史無文》卷十收《張名振傳》記:乙酉年(1645)“六月初十日,名振刺‘赤心報國’四字于背,自石浦帶兵三千,合新募萬人,十七日至蕭山?!贝宋奈醋⒚髯髡?,推測為張名振之監(jiān)軍金鐘所撰。查繼佐《罪惟錄》卷十二之下《張名振傳》云,辛卯(1651)“名振既間關(guān)監(jiān)國,為之乞援國姓思明州。國姓責(zé)以無功,名振乃露背所刺‘盡忠報國’字樣,矢不二。成功心動……”沈光文《挽定西侯》詩中有“留將背字同埋土”句,注云“背上刺有‘忠心報國’四字”,見侯中一編《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臺灣文海出版社出版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七十四輯)。張名振效法岳飛刺字于背,確有其事,但前二字有三種不同記載。
?、跅钣ⅰ断韧鯇嶄洝?。
?、夙樦问荒晁脑露呷毡可袝吝_(dá)洪等題本殘件,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九十四頁。
②順治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兵部尚書噶達(dá)洪等題本,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七十二頁。
?、賲桥d許杏霞堂刊《鄭延平年譜》。許浩基的說法頗有代表性。他把初入長江列在癸巳年(順治十年,1653)三月,并云張名振于此時至金山“題寺絕壁”;次年甲午(順治十一年, 1654)“正月,張名振再入長江”,至于第三次入長江則避而不談。直到目前各種史著對“三入長江”的時間仍然說不清楚。
?、陧樦问昃旁陆瓕幯矒嶂車簟盀檠罂艹藙蔌|張,海邑人心煽惑,微臣謹(jǐn)率旅親臨,以寢邪謀,以鞏地方事”揭帖,影印件見《明清檔案》第十七冊,A17—161號。
①有的史著認(rèn)為張名振部明軍到達(dá)崇明沙洲就是“三入長江”的開始,這是不對的。崇明諸沙洲位于長江出??冢髑咫p方都把它們看成沿海屏障,而不當(dāng)作內(nèi)地。如順治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江南總督洪承疇揭帖中說:“蘇州府屬八州縣,惟崇明縣設(shè)在海外?!币姟睹髑迨妨稀芳拙帲诹?,第五○三頁。
②順治十一年三月初七日兵部尚書噶達(dá)洪等“為塘報??芡环妇┛诘仁隆鳖}本,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七十六—七十九頁;順治十一年五月“江寧巡撫周國佐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九冊,A19—181號,同件又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二本,第一八二頁;順治十二年三月江南總督馬國柱“為沿海失事頻仍等事”揭帖,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一一六—一二三頁。
?、俚墙鹕劫x詩見計六奇《明季南略》《張名振題詩金山》條,商務(wù)印書館版在卷十,中華書局版在卷十六,詩末句中華本作“會看大纛祃龍津”,應(yīng)從中華本。張名振題詩時間在后記中明言“甲午孟春月”,即順治十一年正月。同年清江南江西總督馬國柱題本殘件中說:“臣于本年正月二十二日據(jù)鎮(zhèn)江副將張諴塘報,??艽粩?shù)百只乘風(fēng)上犯,傍岸而來,到金山西馬頭,請發(fā)援兵策應(yīng)等情?!币姟睹髑迨妨稀范【?,第二本,第一一九頁。清工科給事中翁自涵在順治十一年五月揭帖中也說:“賊登金山頂橫槊賦詩,假仁假義,煽我人心?!币姟睹髑迨妨稀芳壕?,第二本,第一七九頁。張煌言《張蒼水集》第二編《和定西侯張侯服留題金山原韻六首》,當(dāng)系同行時所作。
②《明季南略》中華書局版卷十六《張明正題詩金山》(明正當(dāng)作名振)條記,計六奇親身見聞:正月“二十三日上午,予以候試江陰,因詣北門遙望,見旌旗蔽江而下,彼此炮聲霹靂,人人有懼色?!憋@然,這是明軍回舟東下。但他在這一條里記張軍正月“十三日抵鎮(zhèn)江,泊金山”,“二十日明正等白衣方巾登山”,次日復(fù)登山,遙祭孝陵,設(shè)醮三日,掠輜重東下,似乎明軍在金山停留長達(dá)十天,與清方檔案不符。
③《漕運總督沈文奎殘題本》,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二本,第一九四頁。
?、夙樦问荒晡逶率蝗盏桨不昭矒崂钊掌M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三七頁。
②計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六。張名振入長江兵力據(jù)清方奏報為六百余艘,計六奇寫作“千余”,估計偏高。
?、邸睹髑迨妨稀芳壕?,第二本,第一九三頁。張名振軍在儀真焚燒鹽船事在四月初旬,胡來相大約是風(fēng)聞入告,誤寫作“今春”。
④張王治《工垣諫草》下冊,“為鹽法關(guān)系甚重,謹(jǐn)陳責(zé)成之法以垂永久事”題本。此書前有魏象樞、韓詩順治十二年寫的序,約為順治年間刻本。
?、蓓樦问荒晁脑露呷战瓕幯矒嶂車簟盀橘\艘入江窺漕等事”題本,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九十二—九十三頁;順治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兵部尚書噶達(dá)洪等題本,見《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四十二—四十三頁。
?、購埫裎逶麻g南下浙江、福建時,清江南總督馬國柱、江寧巡撫周國佐上疏“鋪敘夸張,居功自飾”。其實,清廷也知道張名振“忽爾開■南下,明有狡謀”?!澳尜\仍踞稗沙等處,應(yīng)行令該督、撫、鎮(zhèn)嚴(yán)加防守,……勿得稍有懈弛,致墮狡謀”。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四五頁,順治十一年九月江寧巡撫周國佐揭帖。
?、陧樦问荒昃旁率蝗战峡偠今R國柱題本,見《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五十—五十四頁。
③姚廷舜《歷年記》中,見《清代日記匯鈔》。
?、堋睹髑迨妨稀芳壕帲谌?,第二二一頁缺名殘揭帖;同書第二二二—二二三頁江南江西總督殘揭帖。按,這兩個殘件均無年月,但二二二頁殘揭帖內(nèi)有“十二□十八日辰時”,必為十二月十八日。
①南明永歷朝廷任命的“督撫浙江軍務(wù)兼恢剿閩、直”右僉都御史陳璧當(dāng)時正隱蔽于江蘇常熟,在《甲午五十除夕》詩中云:“未知天命將何似,莫問樓船海上軍?!弊宰ⅲ骸笆窃侣労1M京口?!奔孜绯θ账徽f海師進至京口,還沒有得到退出長江的消息。見《陳璧詩文殘稿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第二十九頁;參見魯可藻《嶺表紀(jì)年》卷四。
?、陧樦问晡逶陆峡偠今R鳴珮殘揭帖,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三本,第二三五頁。
相關(guān)資源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guān)資源 相關(guān)資源欄結(jié)束 -->
尾部結(jié)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