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整理后記

先秦史論稿 作者:徐中舒著


  徐中舒先生在四川大學歷史系執(zhí)教五十余年,多次講授先泰史。1957年和1963年兩次講課,曾由常正光、繆文遠、謝忠梁、羅世烈等四人根據(jù)聽課筆記整理,并經(jīng)徐先生審定,編成講義(川大油印本)。1963年,中央文科教材會議委托徐先生主編《先秦史》。次年徐先生休假,便在家中作專題講述,由繆文遠、羅世烈記錄整理,半年多時間內(nèi),共講了四、五十個專題,后因川大開展“四請”運動而中斷,整理稿和原始記錄均交徐先生保存。1965年下期的講課由謝忠梁記錄整理,不久亦因“文化大革命”開始而被迫停課,川大只印有不全的講義。1979年,徐先生受教育部委托開設(shè)為期一年的先秦史進修班,講了二十五個專題,由繆文遠、羅世烈記錄整理并經(jīng)徐先生審定,《四川大學學報》曾刊載一部分。在此前后,人民出版社劉元彥、鄧衛(wèi)中等同志曾聯(lián)系《先秦史》出版問題。1980年6月,歷史系組成編寫小組,由徐先生主編,繆文遠、羅世烈、唐嘉弘?yún)⒓訁f(xié)助,其后因故未能進行工作。1988年系上重建整理小組,這時徐先生已病重住院,他原來保存的筆記和整理稿亦全部遺失,只好依據(jù)系資料室和部分同志保存的零星材料(1957年川大油印講義、1979年部分筆記),委托羅世烈(負責西周以后)、常正光(負責殷商以前)分別進行整理編錄。整理工作主要是在1991年1月徐先生辭世之后完成的。整理的原則是:從現(xiàn)有材料出發(fā),完全依據(jù)講義和筆記,輔以徐先生的相關(guān)論文,盡力保持原來的講授內(nèi)容,忠實反映徐先生本人對先秦史上若干問題的獨立見解,絕不雜入整理者的個人看法。初稿完成后,經(jīng)繆文遠、魏啟鵬、徐亮工、彭邦本諸同志審讀并開會討論,根據(jù)提出的意見,羅、常二人又作了個別改動,最終編成了這本講義稿,以《先秦史論稿》之名交付出版。

  1962年秋,徐先生響應(yīng)“老教師上第一線”的號召,為本科一年級新生講授先秦史,使用的教材是當時高教部的指定教材《中國史稿》第一冊。這是徐先生多年來第一次用別人編寫的教材授課,也是第一次不按專題、全面條統(tǒng)地講先秦史。在授課中,徐先生對教材是相當尊重的,但同時他又本著“百家爭鳴”的原則對教材中的若干論述提出了批評意見、對若干史料提出了與教材編寫者不同的闡釋。徐先生的研究生袁庭棟也在跟班聽課,遂在教材正文的四周記錄了大量的徐先生對教材的批語。三十年前的這些批語今天看來當然只是徐先生的一家之言,但它保存了徐先生對先秦史中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見解,很有學術(shù)價值。有幸的是,這本教材一直保存至今,現(xiàn)由袁庭棟將有關(guān)的批語基本上按當時的記錄原文整理出來,作為《論稿》的附錄,供學術(shù)界參考。

  幾十年來,徐先生主要致力于先秦史的研究和教學,造詣精深,成就卓著??上У氖窍壬诖ù蠖啻沃v述的內(nèi)容,因大部分資料遺失,遠未能綜合在本書之中。1991年1月9日,先生不幸逝世,醞釀多年的《先秦史》已經(jīng)無法完成,實為史學界的一個損失?,F(xiàn)在為了紀念徐先生誨人不倦的業(yè)績,我們作為幾十年來多次聽講并整理過講義的老學生,深感有責任將先生的學術(shù)成果,即便是劫余的零星材料,也都盡可能搜集編錄出來,以期對先秦史的研究有所補益,并略盡我們的心意。雖然很不完備,但卻全是徐先生的心得,絕對沒有其它淆亂視聽的東西混雜其間,這是我們略感自慰之處。

  最后,感謝巴蜀書社的大力支持,使本書得以迅速問世。整理中的謬誤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教正。

  羅世烈

  1991年10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