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人出于白狄說
向來認為周人是農(nóng)業(yè)民族,古代關(guān)中農(nóng)業(yè)由于周人的經(jīng)營,已達到很高的發(fā)展水平,所以詩人稱其農(nóng)稼所獲乃有“千斯倉”、“萬斯箱”的豐裕景象(見《詩·小雅·甫田》)。金文周作▓,從◎即象界劃分明的農(nóng)田,其中小點正象田中禾稼之形,從口,與“君”、“商”等字同意,示國家政令所從出。但是周人是否向來農(nóng)業(yè)就很發(fā)達呢?這就不一定了。周人本來是白狄之一支,并不是農(nóng)業(yè)民族。周人初居邠,后來公亶父遷于岐山下的周原,才稱為周。《史記·周本紀》稱周祖后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wù),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fù)修后稷之業(yè),務(wù)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比绻f后稷作為我國最早的農(nóng)神,其時周人已達到高等農(nóng)業(yè)階段,他的兒子不窋卻倒退到粗耕農(nóng)業(yè)與戎狄同俗,傳至不窋?shù)膶O子公劉又能在戎狄之間恢復(fù)到后稷的高等農(nóng)業(yè)水平,這是不大合理的。周之先祖應(yīng)自不窋始,從不窋?shù)焦珓⑺麄兪谰舆?,屬于黃土高原地帶的粗耕農(nóng)業(yè)民族。《詩》稱:“篤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大雅·公劉》)。厲是磨石,鍛是砧石(春秋時公孫段字子石,段與石相應(yīng),后人誤加金旁)。公劉時渡過渭水采取這些石材制作石器,因而得與渭水流城的姜姓高等農(nóng)業(yè)民族接觸,其經(jīng)濟文化乃得逐步提高。其后公亶父由邠地遷于周原,世與姜族通婚,周人從此接受其母家的高等農(nóng)業(yè),才發(fā)展成為一個高度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國家。周人的農(nóng)業(yè)應(yīng)是從其母系姜族學(xué)來的,以姜嫄、后稷作為自己的始祖,也應(yīng)是繼承母系的傳說,同后來匈奴人改姓劉一樣。
《說文·邑部》以豳為邠之重文,邠從邑分聲乃后起的形聲字,豳則其本字。豳從山從豕,山乃火形之訛。甲骨文火作●、◎,象火焰上出火星迸發(fā)之形,或省其二小點則與山形同。金文《◆鼎》有“作豳師冢司馬”語,豳作■(《靜簋》、《豳王盉》同),乃豳之繁文。此從二◇與從二豕同意,“◇,河內(nèi)名豕也”(《說文·◇部》)。此從火不誤。從攴者,象持杖驅(qū)捕之意,即用火焚林而田獵取野豬的形象,非常明白清楚。焚字亦從分得聲,《戰(zhàn)國縱橫家書》焚字即作棼。邠從分,字又通作汾?!对姟ご笱拧ろn奕》稱“汾王之甥”,此汾王即周厲王,邠原為周之舊稱,故周王又得稱為汾王?!稜栄拧め尩亍罚骸拔髦劣谶搰?,邠,《說文·水部》引作汃,汃即汾之省文。據(jù)此知古代邠地極為遼闊,從今甘肅慶陽以東至于山西汾水流域,皆屬古代長林豐草野豬出沒的黃土高原地帶。居民營粗耕農(nóng)業(yè)的復(fù)合經(jīng)濟,春夏以采捕游獵為生,居徙無常,秋冬始還舊居。由于粗放的農(nóng)業(yè)收入并不豐富,所以還不很重視土地?!蹲髠鳌は骞哪辍份d魏絳論和戎說:“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薄墩x》引服虔云:“薦,草地,言狄人逐水草而居徙無常處?!贝呵飼r人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于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左傳·昭公十五年》),可見當時晉國周圍還有許多戎狄部族在活動,他們同晉人交往頻繁?!蹲髠鳌こ晒辍份d呂相代表晉國指責秦國說:“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卑椎遗c秦同居雍州(即邠地),而又是與晉為婚姻的民族,他們就應(yīng)是狐氏之戎與驪戎。晉是周武王子唐叔虞所建的姬姓國家,春秋時晉獻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晉文公),小戎子生夷吾(晉惠公)。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左傳·莊公二十八年》)。獻公四子皆相繼為晉君,而繼世垂統(tǒng)者又皆為晉文公之后。狐氏就是晉文公的母家,他們就是姬姓的白狄,與晉同姓為婚。所以《國語·晉語四》稱:“同姓不婚,惡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實生重耳,成而俊才?!睍x文公母家狐氏之戎出自唐叔虞,不僅同為姬姓,而且與晉同祖??梢娭苋送椎也⒉皇欠N族的不同,主要原因就是狄人的經(jīng)濟文化還停留在粗耕農(nóng)業(yè)階段,風俗習慣與戎狄無異,因而就名之為狐(胡),為戎,為狄。春秋時代的姬姓白狄便是沿襲其先祖不窋居戎狄間的舊俗,雖經(jīng)歷四五個世紀之久,猶無所改進。古代社會發(fā)展的迂緩以至停滯,這也是一個顯著的實例。
晉國自建國以來,“戎狄之民實環(huán)之”(《國語·晉語二》),他們長期處在赤狄、白狄包圍之中。所以唐叔虞受封時需要“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左傳·定公四年》),即采用戎狄之民粗耕農(nóng)業(yè)的傳統(tǒng)辦法進行統(tǒng)治,說明他們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同戎狄差別不大。公元前745年,晉文侯封其弟桓叔于曲沃,這里土地肥沃,又有汾、澮兩水灌溉之利,農(nóng)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到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滅晉侯緡,終于以旁支代替大宗而君臨晉國,并得到周僖王的任命成為晉武公。這和周人遷居周原以至翦商,其發(fā)展次第也是差不多的。
赤狄、白狄原以其俗尚赤衣白衣著稱。(《左傳·宣公十五年》孔疏:“謂之赤白,其義未聞,益其俗尚赤衣白衣也?!保┌滓戮褪锹橐拢址Q布衣。古代中國以衣冠上國自居,雖在粗耕時代,也要種麻紡績。出土新石器時代遺物中,紡輪多為婦女殉葬品,男耕女織的分工,在中國實有極其悠遠的歷史。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穿白麻布衣,棉花代興以后,就穿白棉布衣,都是白色的衣服。白狄就應(yīng)是中國北方的原住民而不是什么外族。赤衣可能是武土甲上涂以紅色,貴族所穿的。赤狄媿姓(經(jīng)典作隗,從阜與從土同意,示其為穴居之人),乃鬼方氏之后,他們以穿赤衣著稱,這不是中國人民固有的風俗?!缎绿茣せ佞X傳》稱:“黠戛斯,古堅昆國也,地當伊吾之西,焉耆北,白山之旁,……其種雜丁零。……其君曰阿熱,遂姓阿熱氏,建一纛,下皆尚赤。”赤狄應(yīng)是從西伯利亞森林中南下的部族?!侗笔贰じ哕噦鳌贩Q:“高車,蓋古赤狄之余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高車、丁零?!钡覛v應(yīng)讀為titr,其義即為森林中人。戰(zhàn)國時人每以兩個單音綴字譯之為澹林,或稱之為林胡(見《史記·李牧傳》),因為他們從西伯利亞遠方而來,故狄字義訓(xùn)又得引申為遠(《詩·瞻卬》傳)。赤狄、白狄族類雖不相同,但其經(jīng)濟文化的落后,則屬一致?!睹献印じ孀酉隆酚洠骸胺蚝?,五谷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周人初居邠時和春秋時代赤狄、白赤的經(jīng)濟文化水平,大致就應(yīng)是這樣的。
二 周之先世
《史記·周本紀》載周王朝的先代,其世系如下:
后稷——不窋——鞠——公劉——慶節(jié)——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王季歷——文王
周人居邠時,尚普遍營穴居生活,其始祖應(yīng)是從不窋開始。不與丕同,大也;窋與窟同,正與穴居之義相應(yīng)。《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慶州弘化縣南三里(今甘肅慶陽縣),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币恢钡焦殴珌嵏盖捌?,周人都是住在邠地,過著穴居生活?!对姟ご笱拧ぞd》稱:“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夏陶穴,未有家室?!碧张c窯同,古謂之陶,今謂之窯。穴即窯洞,夏是半穴居,家室即地上建筑的房屋。詩稱周人自古以來就居住在邠地漆沮二水間,到古公亶父時仍住在窯洞里,沒有地上建筑的房屋?!对姟ご笱拧す珓ⅰ贩Q:“迺陟南岡,乃覯于京,……于京斯依”,這也是穴居的現(xiàn)象?!稜栄拧め屒稹吩疲骸敖^高為之京”;《說文·京部》云:“京,人所為絕高丘也”。即人力所造的最深窯洞。周人在古公亶父自邠地遷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縣東北),才開始建筑房屋,這是學(xué)習當?shù)卦∞r(nóng)業(yè)民族的東西?!对姟ご笱拧ぞd》稱:“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月無][月無],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苏偎究?,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倍旰蠼鹜醭d起時,也曾走過同樣的道路?!督鹗贰な兰o》云:“黑水舊俗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則出隨水草以居,冬則入處其中,遷徙不常。獻祖乃徙居海古水,耕墾樹藝,始筑室,有棟宇之制,人呼其地為納葛里。納葛里者,漢語居室也?!敝苋司舆撨w周的情況與此相類,可借以推知古公亶父以前周人在邠地時的生活狀況和文化面貌。《綿》篇歌頌古公亶父建造宮室,詩人是用周原全盛時期的宮殿規(guī)模刻畫摹寫的,未免夸張失實。然而他們原住邠地時仍是“陶復(fù)陶穴,未有家室”,過著同后來的白狄、女真相同的生活,卻是無可懷疑的。
據(jù)《史記·周本紀》,從后稷到文王是十五代?!秶Z·周語下》也說:“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比绻@些說法是正確的,后稷就不能如《史記》所說早在虞夏之世,因為殷人的始祖契,照《史記》說與后稷為同父異母兄弟,而殷人從契到紂王(與周文王、武王同時)已是三十一代了。殷人世系有甲骨文證明是可靠的,所以《史記·周本紀》所載周人先世年代是有許多問題的?!对姟ご笱拧分v述周族興起的幾篇史詩也有不同背景,內(nèi)容不盡一致。《綿》篇講古公亶父是“民之初生”,《生民》篇卻講姜嫄是“厥初生民”??赡堋毒d》篇是周人姬姓民族的始祖?zhèn)髡f,《生民》是姜姓民族的傳說,周人遷岐后與姜姓民族結(jié)合,便把母系的始祖?zhèn)髡f承襲過來了?!渡瘛犯桧灲獘惵拇笕僳E,無夫感天而生后稷,無夫生子原是母系社會現(xiàn)象。后稷無父面生,屢被拋棄,因名為棄,則屬父系社會意識形態(tài)。古代姜姓民族居于有邰,從事農(nóng)業(yè),即《生民》所說的:“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fā)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庇雄⒁苍卺较?,今陜西武功縣西,這里正是渭河中游同漆水交會處,土地肥沃。因此他們的農(nóng)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之后,社會也就由母系進入父系,這便是姜嫄、后稷傳說產(chǎn)生的時間和地理條件。《生民》詩作于文王全盛時代,其時周人自邠遷居周原已將及百年。他們同姜族世為婚媾,因此就以他們的先住民,也是他們母家的傳說作為自己的傳說,這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文化上的承襲也是常見的。周人居邠時,穴居野處,從事粗耕農(nóng)業(yè),既不能產(chǎn)生這個傳說,也沒有傳播這個傳說的環(huán)境。姜嫄后稷的傳說既非邠地所宜有,因此周人世系應(yīng)當從不窋開始。
周人自不窋居邠,至公叔祖類已歷十一世,除公劉外,全無史跡可尋。公劉居邠,雜于戎狄之間,其生產(chǎn)情況僅能比于戰(zhàn)國時代的大貉小貉,恐怕未能過著“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的富裕生活?!洞笱拧す珓ⅰ芬彩俏耐跞r代的宗廟詩歌,當時距公劉時代已極遙遠,故老遺聞罕有存者。詩人以為周人建國規(guī)模早已奠定于公劉時代,邠地生活也當與周原無異,以今度古發(fā)為詩歌,恐怕缺少信史價值?!妒辣尽贩Q高圉為高圉侯侔,亞圉為亞圉云都,公叔祖類為太公組紺諸盩。古代中國人名多用單字,這些人名可能有戎狄語言成份在內(nèi)。這十一人中有三人稱公,說明周人強盛時已自尊為公,民族內(nèi)部可能已產(chǎn)生階級分化了。今本《竹書紀年》載“祖乙十五年,命邠侯高圉?!薄氨P庚十九年,命邠侯亞圉?!薄白婕资?,命邠侯組紺。”這些材料也還是可以參考的,今本《竹書紀年》有錯亂,也有后人整理改動之處,但還是有所依據(jù),不必完全排斥。
公叔祖類之子古公亶父才由邠遷于岐山下的周原,《詩·大雅·綿》篇即是歌詠這件大事的史詩。遷徙的原因據(jù)《孟子·梁惠王下》說:“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yǎng)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透去孟子的粉飾,可以看出當時周人勢弱力小,無法抗拒狄人侵略之禍的窘迫狀況,但是遷到土地肥美的周原農(nóng)業(yè)區(qū)后,加速吸收姜姓民族先進的耕作技術(shù),使周人在生產(chǎn)和文化上都得到迅猛的發(fā)展,國力日益強大,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chǔ)。今本《竹書紀年》稱:“武乙元年,邠遷于岐周。”“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薄对姟旐灐らs宮》稱:“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濒迳讨澹睹珎鳌丰尀辇R,《鄭箋》及《周禮·翦氏》注均訓(xùn)為斷,斷、齊均斬伐芟除之意,這是說太王開始了翦滅商朝的事業(yè)。太王是文王受命稱王以后對古公亶父追尊的稱號。周人的名號,起初是共名在前,私名在后,如公劉、公非、公亶父,是古語法。文王、武王則定語在前,共名在后,是后起的語法。
大王遷到岐下的周原,地處渭水河谷,土質(zhì)肥美,是一個很好的農(nóng)業(yè)區(qū),對發(fā)展生產(chǎn)極為有利;同時岐下南接褒斜,是通往南方江漢流域的要道,故周人得此而國勢始盛,對翦商的大業(yè)起了重要作用。太王翦商的事業(yè),舊史無明確記載,惟泰伯、仲雍奔荊蠻的傳說,頗可為此事提供線索?!妒酚洝翘兰摇贩Q:“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圣子昌,大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芪渫蹩艘?,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彼^讓國的說法是后來的解釋,其實乃是太王派年長的兒子去開拓殖民。后來的楚國以至蒙古,常傳位于幼子而不傳長子,因為幼于成長較晚,他總是和父親長期住在一起的,往往繼承父業(yè)。而他的兄長則在成年后即分出去自謀發(fā)展了。太王之世周為初興的小國,同殷商相比國力極其懸殊,當時絕不能與殷商正面沖突。太王選擇抵抗力最小而又與殷商關(guān)系較疏遠的地方進行殖民,以逐步培植國力,實為上策,所以他派太伯、仲雍沿江漢而至吳。
太伯、仲雍也不可能是只身私逃出去的,他們一定得帶上屬于自己的一批臣民,組成嚴整隊伍,才能長途遠征去開拓地盤并確立統(tǒng)治。古代關(guān)中與江漢流域的交通,是從岐山過渭水到郿縣,從郿縣南下褒斜,沿漢水以達長江,這是古代關(guān)中與南方的交通要道?!对姟ご笱拧め赂摺吩疲骸吧瓴胚~,王餞于郿”。申在南陽,郿在豐鎬之西岐山附近。申伯到漢水北邊的南陽去,宣王不是送他由鎬京直出武關(guān),而要到西邊的郿來餞行,說明南下的大道是從郿出褒斜去的?!蹲髠鳌ざü哪辍吩疲骸爸苤訉O在漢川者,楚實盡之。”說明在漢水流域本來有許多周人建立的小國,后來都被楚國吞并了。這些小國有可能即是從大王時起陸續(xù)殖民去的,由于力量不強,文化不高,未能立足發(fā)展起來。他們的建國必不在武王以后,因為武王克商后的封國都是比較強大而能屏藩周室的。就是太伯仲雍,當時也沒有多高的文化,所以他們能接受當?shù)亍拔纳頂喟l(fā)”的習俗,到春秋時吳國也仍被視為蠻夷。如果周人已有較高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必能影響和開發(fā)當?shù)兀麄兎炊诒蛔C服者,正說明彼此處于相同水平,可見太王時代周人整個水平尚低。
三 殷周關(guān)系
古公亶父自邠遷于岐山周原奠定了周人王業(yè)的始基,他對殷王朝有無朝貢交往,除了今本《竹書紀年》有兩條記載,并稱“武乙二十一年,周公亶父薨”,此外尚無文獻可資說明。王季歷時代,殷周關(guān)系便有較多的記錄了。古本《竹書紀年》稱:“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三十五年,周王季歷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這時王季歷已稱王,狄也有多人稱王,說明古代邊區(qū)強大民族首領(lǐng)普遍可以稱王。《三國志·烏丸傳》注引《西戎傳》云:“氏人有王,所以來久矣?!卑褪胥~器銘文也有王字,《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稱“巴七姓夷王樸胡……為巴東太守”(建安二十年),看來邊區(qū)民族稱王并得到中央承認是經(jīng)?,F(xiàn)象。同公亶宣父對狄人侵擾只能遷國逃避相比,王季歷伐鬼戎大勝應(yīng)是周人國力增長的標志。不過周人此役還有由來,《易·未濟·九四》爻辭稱:“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說明王季歷伐鬼戎應(yīng)是接受殷王之命?!兑住ぜ葷ぞ湃坟侈o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币晕涠r強大的殷人尚經(jīng)三年才戰(zhàn)勝鬼方,可見鬼方與殷為世仇且勢力雄厚,王季歷受命討伐不免有震恐之心,最后獲得勝利因而受到殷商的獎賞。其后“太?。ㄎ亩。┧哪辏苋朔ビ辔嶂?,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古本竹書紀年》)牧師即后來周王朝的方伯,為一方諸侯之長,周人已成為殷商對付西方戎狄的支柱。
王季歷時國勢增強,同時為了聯(lián)歡大國,進而與殷商統(tǒng)治下的東方國家通婚?!对姟ご笱拧ご竺鳌贩Q“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樣,親迎于渭?!y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睋磭且笊棠蟹?,以任為姓(男,任也,任王事。男、任古音同屬侵部,故得相通)。仲是次,摯國的二小姐任氏許配王季,生下了文王。文王也同東方大國聯(lián)姻,莘國的大小姐姒氏出嫁文王,生下了武王。周人以同殷商集團通婚為光寵,而殷人亦欲倚重周國安撫西陲,這樣的政治結(jié)合對雙方都有利,而周人更得借此機會吸收東方集團的高度文化,對自身的發(fā)展好處尤多。但是周人的強盛并不符合殷人的長遠利益,難免引起疑忌,《古本竹書紀年》載:“文丁殺季歷”,便是殷周交惡的記錄。由于殷商是中央王朝的宗主國,周初文獻常稱之為“大國殷”、“大邦殷”(《書·召誥》),“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左傳·桓公十一年》)。作為新興小國的周人只得逆來順受。周原甲骨卜辭有“彝文武帝乙宗”的記載,這是周文王時在自己都城內(nèi)建立殷商宗廟,春秋歲時在其中祭祀殷商先王,為殷人祝福。《戰(zhàn)國策·韓策一》記韓王愿意歸附秦國時說:“請比郡縣,筑帝宮,祠春秋,稱東藩”(《魏策四》亦有類似說法)。這完全是附屬國對宗主國的禮制,這種禮制就是要把政治上的從屬關(guān)系在宗教儀節(jié)上體現(xiàn)出來,使附屬國的君民在神明的監(jiān)臨下對宗主國唯命是從,不敢背叛。我們知道,前清時政府在各個省、府、縣所在地皆建有萬壽宮,每年春秋歲時,省、府、縣各級官長都要在這里祭祀清代先帝,為清帝祝福。這種萬壽宮便是歷代王朝相沿的舊規(guī),可說是源遠流長。周原甲骨中的這一片骨版也就是當時殷周依附關(guān)系最具體的說明。
殷虛甲骨文有關(guān)“周”的卜辭多至五六十條,但文字簡略,年代不詳,不能說明什么問題。過去雖有人用來解說殷周關(guān)系,實不足信。例如下面的一條卜辭:“己卯卜,▼貞,令多子族從犬侯璞周,葉(協(xié))王事,五月?!保ā独m(xù)》5·2·2)“璞”卜辭原文作■,或釋為寇,都是從上下文義而以意擬定的,并沒有多少依據(jù)。再說,此卜辭的貞人▼乃武丁時人,其年代遠在太王遷岐以前,應(yīng)與姬姓的周族無關(guān)。其余有關(guān)周的卜辭有貞人名者,如[南殳]、古、內(nèi)等,也都是武丁時人,最晚的如貞人▲,也是祖甲時人,這些卜辭都應(yīng)同殷周之間的歷史無關(guān)。另有下列二條卜辭:“丁未卜,侯弗●(敦)周”。(《拾》4·12)“癸卯卜,其◆周?!保ā抖蕖?·164)“敦周”、“◆周”,伐周、滅周也。宗周鐘:“南國◇子敢陷虐我土,王敦伐其至,撲伐厥都?!倍胤ミB文,敦亦伐也。墻盤:“粵武王既◆殷”?!敉瑸?zāi),滅也。此二條卜辭既無年代可征,王季歷和文王在舊文獻中也沒有與殷以兵戎相見之事,所以這二條卜辭也不能說明殷周之間的歷史。其他有關(guān)卜辭更為零碎,就不必論述了。
《史記·殷本紀》稱,紂王“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后來又“囚西伯羑里”。大約殷周間的關(guān)系時好時壞?!稇?zhàn)國策·趙策三》云:“昔者文王之拘于牖里,而武王羈于玉門?!薄秴问洗呵铩な讜r》云:“王季歷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時未可也。武王事之,鳳夜不懈,亦不忘王門之辱”(王門當從《戰(zhàn)國策》作玉門,《竹書紀年》稱“紂作瓊室;立玉門”)。周人主代君主皆受殷人屈辱,其甚者困頓至死,他們?nèi)皂汎P夜不懈以服事殷,就是由于殷人強大周人弱小,周人不得不隱忍待時而暗自蓄積國力。
四 文王時代的發(fā)展
周人自季歷開始稱王,文王繼位也稱王,其時國力也有很大發(fā)展?!睹献印ち夯萃跸隆贩Q:“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闭f明周已從公亶父時的小國發(fā)展成文王時的大國,與其鄰邦的力量對比起了根本性變化。文王為了集中力量向中原發(fā)展,所以要同西邊的異族搞好關(guān)系,免除后顧之憂。同時首先征討不愿歸附的鄰國,《詩·大雅·皇矣》稱:“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于周祐,以對于天下。”統(tǒng)一了西邊的力量之后,便謀求向東方發(fā)展,此時的用人自稱大邦,并打算安天下,可能已經(jīng)準備同殷商抗衡較量了。
向東發(fā)展的第一步是控制虞、芮,《詩·大雅·綿》稱:“虞芮質(zhì)厥成,文王蹶厥生。”毛傳云:“虞芮之君相與爭田,久而不平,乃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zhì)焉。乃相與朝周,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期,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二國之君感而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讓以其所爭田為閑田而退,天下聞而歸者四十余國?!边@當然有許多后人附會夸張的說法,可能表明這是通過和平方式用政治手段去控制的?!妒酚洝ぶ鼙炯o》在記載此事后也說:“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黎)國,……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娙说牢鞑w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后十(七)年而崩,謚為文王。”
《史記》這里所講的發(fā)展順序不盡合適。殷為天下共主,虞芮決平不往殷而如周,也就是周人收納叛逃翦商之始。周原為商之侯服,在西邊為商服役守衛(wèi),國勢發(fā)展后,祟侯虎譖之,紂王囚文王于羑里七年,文王歸后即伐崇。崇在今河南嵩縣附近,以筑有高大城堡著稱,是殷王朝西部重鎮(zhèn),扼周人向東進出的通道,周人東向攻殷,非先滅崇不可。這是文王向東發(fā)展的一次重大戰(zhàn)役,《詩·大雅·皇矣》稱:“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鉤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臨沖閑鬧,崇墉言言,執(zhí)迅連連,攸馘安安?!姆揭詿o侮。臨沖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絕是忽,四方以無拂?!薄蹲髠鳌べ夜拍辍酚洠骸拔耐趼劤绲聛y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fù)伐之,因壘而降?!倍颊f明這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zhàn),崇國高大堅固的堡壘,使周人不得不聯(lián)絡(luò)與國,備好器械,經(jīng)過重大殺傷去努力奪取?!对姟ご笱拧の耐跤新暋贩Q:“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姆截!币彩菑娬{(diào)伐祟的重大意義,并接著就遷都豐邑(今西安西南),顯示了大舉東進的布局,這對統(tǒng)一四方的王業(yè)起了重要作用。
伐崇之后接著就是戡黎,黎在今山西長治南的壺關(guān),由此向東越過太行山就是平原,殷都朝歌一帶就無險可守了?!稌の鞑琛酚洠骸拔鞑汝?,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格人(至人)元龜(占卜),罔敢知吉?!笨梢婈鑼σ笊掏醭{極大。
文王時代,周人逐步發(fā)展壯大起來,但比較殷商王朝還是弱小的,所以周初人常自稱“小邦周”(《書·大誥》)。文王為了開疆辟土和發(fā)展生產(chǎn),就要招徠人民尤其要延攬各方前來的武士。《詩·大雅·文王》稱:“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古代所謂士都是武士,中國之有文士,還是春秋后期發(fā)展起來的。周初文化包括文字在內(nèi),皆效法殷人,近年周原出土甲骨即與殷虛甲骨無異。周初史官也出自殷,近年發(fā)現(xiàn)的微氏家族銅器群,微氏就是微子啟安排在周王朝當質(zhì)子的后裔,他們的子孫有的便在周王朝擔任作冊即史官。中國文字出于殷代的巫史集團,殷代帝王崇尚占卜,需要文字記錄以檢驗其吉兇休咎。當時巫史集團從事這些活動,他們就發(fā)展了古代象形文字苗頭,世代相繼,既有承襲,又有增益,使六書條例逐漸完善,這就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甲骨文。我國大汶口文化陶器上有些刻劃符號,已具有象形文字苗頭。夏代尚無巫史集團,所以至今未發(fā)現(xiàn)夏代文字。中國文字的創(chuàng)造,如沒有殷代這樣的巫史集團世代延續(xù)達數(shù)百年之久的努力,是不能完成像甲骨文這樣繁雜的象形文字的。
史稱文王善養(yǎng)士,周公也是“一沫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史記·魯世家》)。他們所養(yǎng)的士,所禮的士,都是武士。古代武土都是自由民,他們自幼就在辟雍的大池旁從事射御的學(xué)習,他們都要自備弓矢甲胄戈盾以裝備自己。這些武士(或稱甲士)便是當時沖鋒陷陣作戰(zhàn)的主力軍,統(tǒng)治者對于他們帶著武裝前來投效的當然不敢怠慢,即便自己正在洗沐吃飯的時刻,也要握發(fā)輟食立刻延見?!稌o逸》稱:“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蔽耐跻詨涯昀^位,勵精圖治,《史記·周本記》稱他“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蔽耐蹙瓦@樣在周原積聚壯大了自己的武力。
古代中國大陸普遍存在著村社共同體(說詳《論商于中、楚黔中和唐宋以后的洞》,《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78年第二期),其文化風俗習慣大體相同。聯(lián)合幾個共同體形成一個部落,只要他們的生產(chǎn)發(fā)達,政治休明,就可以吸引許多村社共同體的民眾前來歸附?!墩f文·王部》:“王,天下所歸往也?!比寮彝醯缹W(xué)說,雖不免流于迂闊,但在古代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事實作為依據(jù)。我們看看后來清代的興起也可有所啟發(fā)。清初努爾哈赤原是建州右衛(wèi)錫寶齊篇古的后裔,錫寶齊,滿語鷹也;篇古即漢語百戶的對音。努爾哈赤的父、祖,原隸于建州右衛(wèi)王杲的部下。當明朝遼東將領(lǐng)李成梁討伐王杲時,并將努爾哈赤父、祖殺害,努爾哈赤即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家。十三名甲士加上隨從的徒兵,大概可以組成一文百夫的隊伍。努爾哈赤憑借這十三副遺甲起家后,就有滿州的許多姓長、鄉(xiāng)長率其部眾來歸。他一面征服一面招徠,就逐步統(tǒng)一了語言相同的滿州民族?!睹献印けM心下》云:“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古代以“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一井以八家或九夫計,則一丘正有百戶左右的人家。他們的領(lǐng)袖如果領(lǐng)導(dǎo)有方,生產(chǎn)發(fā)達,為遠近村社共同體的民眾所向往,再以武備為后盾,蓄力待時,就可以迅速地發(fā)展為一個大國。這是中國在遠古時代就已經(jīng)形成的歷史條件,后來不少王朝的興起都走過這種道路。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稱:“《周書》數(shù)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言畏而愛之也?!q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紂于是乎懼而歸之,可謂愛之。文王伐崇,再駕而降為臣,蠻夷帥服,可謂畏之?!闭f明文王晚年周已成為威望很高的強國?!墩撜Z·堯曰》更說:“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比种?,舊說是指在天下九州中,周控制了六州。大體說來,冀、兗、豫三州屬于殷商統(tǒng)治區(qū),雍州是周人根據(jù)地,揚州為吳國所在,荊州有漢陽諸姬,梁州有牧誓八國的蜀羌等,都是周人勢力范圍。青、徐二州是東夷所居地,本屬殷商,這時可能同周人結(jié)盟,所以周能有占天下三分之二的優(yōu)勢?!蹲髠鳌は骞哪辍份d:“文王帥殷之叛國以事紂,唯知時也?!闭f這些是殷之叛國屬實,包括周本身也可說是殷之叛國。事紂就不對了,周和東夷是東西呼應(yīng)配合進攻殷紂王的,《左傳·昭公四年》記:“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鄙L是春天打獵,古代打獵就是軍事演習。紂治兵于黎,向西邊的周示威,卻引起了東夷的背叛,可見東夷對紂王起著牽制的作用。《左傳·昭公十一年》稱:“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同書《宣公十二年》又說:“紂之百克而卒無后”,說明討伐東夷雖多次獲勝,卻也損耗了殷王朝國力,以致終于滅亡。甲骨文和商代銅器銘文也有不少紂王伐夷方的記錄,看來不止一次,而且每次時間拖得很長,與文獻記載可相互印證。這說明當時周人和東夷可能是有聯(lián)絡(luò)的,東夷分布于淮水流域以至沿海地帶,同周人無直接沖突,在反抗殷商方面利益一致,故能結(jié)合。但周滅殷后,他們的矛盾又發(fā)展了,所以后來周人也長期向東南用兵。
五 武王克商
文王時代雖有很大發(fā)展,但并未同殷商正面沖突,《左傳》說是“唯知時也”,大約是認為時機尚未成熟,武王伐商則是這種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妒酚洝ぶ鼙炯o》稱:“武王即位,……師修文王緒業(yè)。九年(武王未改元,此為文王受命的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fā),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边@都是表示伐商為繼承文王遺志,并非自作主張。周軍渡河之后,見殷內(nèi)部尚無間隙可乘,還沒有必勝的把握,武王不敢輕舉妄動,又退兵回來了。后二年,聽到紂王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內(nèi)部矛盾激化爆發(fā),于是武王又率大軍東伐,以十一年二月甲子朝到達商郊牧野。武王一直繼承文王的年數(shù),這也說明周人稱王改元是從文王開始的。后來清人在入關(guān)前即已改國號、稱帝、紀年,入關(guān)后仍繼續(xù)從前的年數(shù),約略相同。
殷紂王在位多年,內(nèi)部矛盾發(fā)展了,《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引《太誓》稱:“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敝饕苁?,紂王為壯大自己的力量,收容叛逃,損害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傳統(tǒng)權(quán)益。《左傳·昭公七年》載:“昔武王數(shù)紂之罪以告諸侯曰:‘紂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史蛑滤姥??!边@個“夫”就是“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史記·周本記》)之“夫”的氏族長。他們的下屬叛逃被紂王所收容,其多如魚之聚于淵藪,所以引起他們決死斗爭。這件事《書·牧誓》講得更清楚:“今商王受(受乃紂王本名,金文作受,經(jīng)典文獻多訛作紂)……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究于商邑?!贝蠹s是殷商王畿生產(chǎn)發(fā)展較高,對奴隸要寬松些,故四方的奴隸往王畿逃亡,紂王又加以提拔重用,使他們凌駕于其舊主那些氏族長之上。百姓則舊貴族,就是原來的氏族長。殷紂王疏遠自己的王族親屬,以致引起本族權(quán)貴的離心,這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而周人卻采取了針鋒相對的策略,《左傳·昭公七年》稱:“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閱?!缘锰煜乱病!奔磳ε`逃亡實行大搜捕,以此爭取廣大奴隸主的支持擁護,因而取得天下。
周軍到達牧野,紂王發(fā)大兵抗擊?!对姟ご笱拧ご竺鳌贩Q:“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于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二爾心?!S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笨梢娂s王軍隊數(shù)量還是很多的,但是,“紂師雖眾,皆無戰(zhàn)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zhàn),以開武王”(《史記·周本紀》)。這說明大戰(zhàn)的勝負并非取決于武力搏斗,起主要作用的是內(nèi)部政治因素。后來遼王朝受到金人攻擊時,也是由于部族內(nèi)部崩潰而失敗的。
《史記·周本紀》稱:“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大明》也說:“會朝清明”,即牧野之戰(zhàn)是甲子日早上進行的?,F(xiàn)在,地下出土的新材料也提供了佐證。近年發(fā)現(xiàn)的利簋銘文記載:“珷克商。唯甲子朝,歲則克。聞,夙又(有)商。辛未,王在闌▲,易(錫)又(右)史利金。”此銘以武王克商總挈全文。歲是歲星,祭祀歲星亦曰歲?!皻q則克”是右史利的建議,聞是上聞于武王。武王采納了右史利的建議,因而就在祭歲星的早上(夙)便占有了商王朝。辛未是甲子后的第八日。闌▲地在管,闌、管古元部字,故得相通。管在今河南鄭州,后來三監(jiān)中的管叔即駐此監(jiān)殷。右史利可能是古代的占星師,由于他的建議而獲勝,所以武王賞之以金(即鑄簋用的青銅)?!盾髯印と逍А贩Q,武王伐商,“厭旦于牧之野,鼓之而紂卒易向,遂乘殷人而誅紂。蓋殺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無首虜之獲,無蹈難之賞?!敝苘姷奈渫良葻o功賞可敘,而這位占星師右史利卻得到賞金,把功績歸于占星師,則周人勝殷是由于殷軍的倒戈,也不辨自明。
《史記·周本紀》稱,武王曾封許多先代古老民族之后為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nóng)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边@些本是早就存在的古國,對周表示服以,周也就承認他們的原有地位,可以理解為武王所封。其中如陳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稱:“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焙撮懜钢樱悋甲?。其他各封國,情況當亦大致相似。但是,《周本紀》接著又說:“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這些說法卻不可靠。牧野之戰(zhàn)取勝既來自殷人倒戈,殷人實力便無重大損失,其主力“三百六十夫”還是完整的,紂王之子武庚仍繼位統(tǒng)治殷商王畿故地?!兑葜軙ぷ黯谩吩疲骸拔渫蹩艘?,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jiān)殷臣?!边@是所謂三監(jiān),周只是派人監(jiān)督,并未完全占領(lǐng)。王子祿父即武庚,銅器銘文有《錄伯◆簋》,西周時錄尚為國名。武庚繼紂為王大約改殷為錄,故舊史稱之為祿父。既然殷人還盤據(jù)故土,周人就不能越過殷商而在其東邊封建諸侯如齊魯?shù)葒?。這要在武庚、三監(jiān)以及徐淮夷等起來叛亂,周公東征打垮了他們之后,才有可能建立齊魯?shù)确鈬?,《史記》是誤把后來的事情提前了,時間錯誤就同當時形勢合不起來。
《史記·周本紀》稱,武王克商之后,“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fā)未生于今六十年,……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可見武王滅商之后,仍還夜不安枕,說明殷商勢力猶盛。經(jīng)過勞心焦思,武王決定“營周居于雒邑”,即在雒邑興建據(jù)點,駐守重兵以控御東方。這的確是一件有力的措施,但也是在周公東征之后才完成的。所以,終武王之世,殷人并未被徹底征服,形勢是嚴峻的。
六 周公東征
《史記·封禪書》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逼渥映赏趵^位,年少,其弟周公旦攝政稱王,這便引起了周王朝內(nèi)部的矛盾?!稌そ鹂g》載:“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管叔對周公的攻擊也是有原故的。嫡長繼承制在周代只是一種習慣法,并無明文規(guī)定。當初王季歷以幼子繼位為君,這便是古代村社共同體的習慣法:兒子長成以后,皆次第離開自己的家庭,娶妻生子,另立門戶,只有幼子與父母同居,繼承祖業(yè)。殷商的氏族制,兄弟在一起共同生產(chǎn),共同作戰(zhàn),也自然形成一種兄終弟及的繼承制。管叔習聞殷代故事,他又是周公之兄,繼承君位應(yīng)當是他而不是成王,退一步說成王繼位,攝政的也應(yīng)當是他而不是周公。周公輔成王而自行攝政稱王,這和清初多爾袞擁立幼君福臨而自稱攝政王,先后如出一轍。這都是建國初期國家體制未定時,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權(quán)斗爭而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
《左傳·定公四年》稱:“管蔡啟商,惎間王室?!惫苁宓葹榱朔磳χ芄幌Ш蛷那暗臄橙艘笊坦唇Y(jié)起來?!渡袝髠鳌肪硭妮d:“奄君薄姑謂祿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見疑矣,此世之將亂也,請舉事。然后祿父及三監(jiān)叛也?!蓖鰢箅S時圖謀恢復(fù)的武庚當然要充分利用這一良機,于是管叔、蔡叔、武庚同東方的徐、奄、淮夷諸族群起反周。這時周王室內(nèi)部也不盡一致,周公地位難處,《書·金縢》稱:“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xùn)|二年,則罪人斯得?!迸褋y初起時,周公避讒居?xùn)|,擔負討伐重任的則是召公。銅器《太保簋》銘文稱:“王伐錄子●?!觯ㄍ?,今也)厥反,王降征命于大保?!蔽涓址Q祿父,●可能即其名之一。此銘文反映了太保召公征討叛亂的情況。《逸周書·作雒》稱:“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周公、召公內(nèi)弭父兄,外撫諸侯。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畢。二年,又作師旅,臨衛(wèi)政殷。殷大震潰,降辟三叔,王子祿父北奔,管叔經(jīng)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俘殷獻民,遷于九畢?!薄妒酚洝ぶ鼙炯o》也記述:“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周公、召公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同時擔負重任,舊文獻和地下新史料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周公居?xùn)|時,傳說還曾去過楚國?!妒酚洝っ商駛鳌贩Q:“昔周成王初立,……周公旦負王以朗,卒定天下?!巴跄苤螄匈\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边@里講述周初史事雖有誤,但提出周公曾奔楚?!蹲髠鳌ふ压吣辍酚涺斦压珜⑷コ姵?,“夢襄公祖。梓慎曰:君不果行。襄公之適楚也,夢周公祖而行。今襄公實祖,君其不行。子服惠伯曰:行。先君未嘗適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適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三月,公如楚。”祖是古代出行時的祖祭,魯襄公第一次去楚國時,是夢見周公祭神引導(dǎo)的?,F(xiàn)在昭公第一次去楚國,便夢見襄公祭神引導(dǎo)。梓慎認為昭公未夢見周公祖,可能不會去楚國;子服惠伯認為襄公既在周公祭神引導(dǎo)下去過楚國,正好由他來祭神引導(dǎo)昭公,所以昭公肯定要去楚國,事實上昭公接著就去了楚,這說明魯國相傳也認為周公曾去過楚國。從周初情勢來看,周公去楚國大約是說服楚人不要參加武庚的叛亂活動。
武庚敗滅之后,殷東徐奄以及淮夷尚繼續(xù)與周為敵,周公東征經(jīng)過三年苦戰(zhàn)始告平定?!对姟め亠L·破斧》稱:“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便~器《班簋》銘文云:“咸王令毛公以邦家君土(徒)御或人伐東或(國),咸王令吳伯曰:‘以乃師左比(同庇,保護也)毛父?!趿顓尾唬骸阅藥熡冶让浮!钤唬骸阅俗鍙母刚鳌?;◆,‘城衛(wèi)父身?!觎o東或?!贝算懸韵掏跖c王并稱,咸王即周公,王即周成王。他們都關(guān)心主帥毛父的安全,分命吳伯、呂伯左右保護毛父。”“令曰”也是成王命▲和◆兩人之詞,◆后蒙上文省今曰二字,分別命令他們隨從毛父出征和護衛(wèi)毛父?!侵苘娭幸粏T戰(zhàn)將,有關(guān)他的銅器不少。毛公當即毛叔鄭,他是文王子、周公弟,對他的安全保衛(wèi),咸王和王都用命令規(guī)定下來。▼人不詳,字從十,或為什長的專名?!跋掏酢币娪诮鹞闹泄灿兴钠?,從前都把咸字屬上讀,不成文,咸王應(yīng)是周公攝政稱王時的名號。鋼器《般甗》銘文云:“王俎(同徂,往也)夷方,無瞀(病也),咸王賞作冊般貝?!贝算懸彩峭跖c咸王并稱,夷方即東國叛亂地區(qū)。周公東征期間,成王也曾到過奄國,《書·多方》稱:“惟五月丁亥,王來自奄?!贝算懰?,當是周公先已在奄,其后作冊般隨侍成王安全到達,故周公獎賞作冊般以貝。
周公攝政稱王在文獻上也有確切明證,如《書·康誥》稱:“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當時武王已去世,若是成王則應(yīng)稱康叔封為叔父、稱文王為祖父;這位稱康叔封為弟、稱文王為父的王,就只能是周公了。咸王是周公攝政時的名稱,唯見于金文,這是舊文獻中久已遺忘的史實。
周公東征是周王朝一件大事,奠定了周王朝一代規(guī)模?!睹献印る墓隆贩Q:“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指奄君薄姑),驅(qū)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薄盾髯印と逍А贩Q:“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子之籍,負扆而坐,諸侯趨走堂下,……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茍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周公東征才徹底摧毀了殷商的統(tǒng)治,也才為周初大分封創(chuàng)造了條件,尤其是齊、魯、衛(wèi)等東方大國,必然是在東征之后方能建立?!蹲髠鳌ざü哪辍酚浭鲷斝l(wèi)之封即稱:“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辈⒎Q分給魯國“殷民六族”,“因商奄之民”等,而且魯國就是建立在奄國故地,衛(wèi)國建立在殷虛,這絕不能是武王時代的事情。
東征之役似不限于東方,還曾打到江南,引起了殷周之際的民族大遷徙。奄君薄姑率其部族北遷為夫余(說詳下)。其南遷者,《呂氏春秋·古樂》稱:“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入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惫糯S河流域廣大平原地區(qū)森林茂密,氣候溫暖,還能適宜于象的生存,所以甲骨文有獲象的記載(《前》3·31.3·),古文字“為”作●,即象征以爪牽象為人服役的形狀。陳國媯姓,媯從為,他們可能就是服象的民族。陳在河南南部,河南古稱豫州。豫即象、邑二字合文(戰(zhàn)國時兩足布中邑皆作◣,予即邑字之訛)。古代產(chǎn)象之地稱為豫州,這和秦漢時代在產(chǎn)象的地方設(shè)立象郡,是同樣的道理。殷周之際,可能有一些服象的民族遷到了江南。
七 蒲姑遷徙
周公東征,經(jīng)過歷時三年的長期戰(zhàn)斗,給殷商殘余勢力以殲滅性的打擊,擊潰了殷商的三百六十夫,有的被分散賞賜給諸侯(如魯國的“殷民六族”、衛(wèi)國的“殷民七族”),有的被消滅,有的就逃亡遠方,北去東北以至朝鮮半島,南到江南都有。
東征之役,《史記·周本紀》稱:“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闭x引《括地志》云:“泗州徐城縣北三十里古徐國,即淮夷也。兗州曲阜縣奄里,即奄國之地也?!被匆闹?,徐國最大,是商民族在東方的一支重要力量。薄姑亦稱蒲姑,是山東半島上齊地的先住民,他們遷走后,才有姜太公的建國。《左傳·昭公二十年》記晏嬰講述齊地歷史變遷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br/>
蒲姑北遷即東北的夫余,夫余為蒲姑的對音。余和姑是魚部疊韻字,夫與蒲古音讀相同。《后漢書·東夷傳》稱:夫余國“于東夷之域最為平敞,土宜五谷?!詥T柵為城,有宮室、倉庫、牢獄。其人粗大強勇,而謹厚不為寇鈔。”《三國志·夫余傳》稱:“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犬使、大使者、使者,邑落有豪民,名下戶皆為奴仆。諸加別主四出道,大者主數(shù)千家,小者數(shù)百家。”加與家同,加、家古歌魚合韻。夫余四加有似于后來蒙古的馬、牛、羊、駝四個部落的軍事首長,四出道就是從這個城邦向四方分布的四個部落的所在地,以畜名官即是以其主管的畜類為官名。蒲姑北遷前所住的山東半島,畜牧業(yè)也是很盛的,《書·禹貢》稱:“萊夷作牧”,萊即在山東半島東北角。《三國志》又說:夫余民眾“食飲皆用俎豆,會同(宴會)拜爵、洗爵,揖讓升降,以殷正月祭天”(這些都是中原風俗,可參看《儀禮》)。“竊盜一,責十二,男女淫,婦人妬,皆殺之?!薄捌渌?,夏月皆用冰,殺人殉葬,多者百數(shù)?!彼勒呦脑掠帽彩巧綎|半島的風俗,在《詩·豳風》和《左傳》中均有記載?!度龂尽愤€說:夫余“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濊是夏商之際豕韋遷去建立的,夫余其后追蹤而來,征服了濊民,加以統(tǒng)治。濊民的一部分便遷到了更北的地方,稱為北夫余?!段簳ざ鼓獖鋫鳌贩Q:“豆莫婁國在勿吉國北千里(勿吉又稱沃沮、窩集,即大森林之意),舊北夫余也。”其習俗用器大致與夫余同?!度龂尽し蛴鄠鳌贩Q:“國之耆老自說古之亡人”,可見他們口耳相傳還知道祖先是從內(nèi)地遷去的。
《后漢書·高句麗傳》稱:“東夷相傳以為夫余別種,故言語法則多同?!薄段簳穭t直接說:“高句麗者出于夫余。”《隋書》也說:“高麗之先,出自夫余?!闭f是夫余王得河伯女,被日光照射而孕,生一大卵,有男子破殼而出,名曰朱蒙(即逢蒙、朱明,傳說中的神射手),長大后逃難至河邊,水深不可渡,朱蒙稱:“我是河伯外孫、日之子也,今有難而追兵且及,如何得度?”于是魚鱉積而成橋,朱蒙遂度,追騎不得濟而還。“朱蒙建國,自號高句麗?!薄峨x騷》中說:“揮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边@種傳說似乎也帶有中原的色彩。
《三國志·東沃沮傳》說:“無大君王,世世邑落,各有長帥,其言語與句麗大同?!T邑落渠帥皆稱三老?!睎|沃沮當是殷周之際隨夫余北遷的村社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相當于縣下面的鄉(xiāng),所以他們的首領(lǐng)都以三老為名。
殷周之際還有一些人越過渤海,遷到遼東半島以至朝鮮半島。《漢書·地理志》稱:“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錢)。雖免為民,俗猶羞之,嫁娶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边@說明古代村社共同體對盜竊的懲罰很重,故可以做到夜不閉戶,余糧棲于畝首,漫藏野積而無寇盜,社會秩序良好。《地理志》還說:“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按:野外的農(nóng)民)飲食以籩豆(東方古代因席地而坐,故用高足器即豆。豆在古文字中作■,象高足容器?;e用竹制,形式同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nèi)郡賈人,往往以杯器(羽觴之類,平底,放在幾上。)食?!庇枚故枪糯z俗,用杯器則是后來仿效漢朝官吏的?!兜乩碇尽酚终f:“郡初取吏于遼東,吏見民無閉藏,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于犯禁寢多,至六十余條??少F哉,仁賢之化也?!睆倪@段記載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村社共同體的生活狀況,這種風俗應(yīng)是商周之際殷人北遷時由中原帶去的。雖然到漢代才見諸記載,其流傳卻是很久遠而早已存在的。從中可以考見中國古俗,是很寶貴的材料。
朝鮮半島南部有三韓,《后漢書·東夷傳》稱:“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馬韓最大,是當?shù)氐南茸∶??!俺巾n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背巾n人的語言還保留了秦語,稱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為徒。辰韓又稱秦韓,辰、秦音近而通。辰韓“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馬,嫁娶以禮,行者讓路。”而馬韓則“不知騎乘牛馬”,說明他們就是那里的土著?!佰晚n與辰韓雜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語風俗有異?!笨赡芩麄円彩菑闹性群筮w去的。
中國古代中原居民在夏商之際和商周之際的動亂時代,都曾陸續(xù)遷到東北以至朝鮮。到秦末農(nóng)民起義之時,燕齊趙等地居民遷去的有數(shù)萬戶。燕人衛(wèi)滿就利用這部分人的力量,攻走朝鮮王準,自己在朝鮮建國稱王。
周公東征迫使殷人及其同盟各族逃亡遷徙,一部分向北已如上述,還有一部向南的即成為后來的瑤族、畬族。瑤本作搖,他們原是被殷人征服的東夷,在殷人軍事統(tǒng)治下,服一切繁重的徭役(包括貢賦在內(nèi)),所以稱為徭人。殷亡以后,周公東征商奄蒲姑,他們就從山東半島南下,先居于秦時的閩中郡(今浙江、福建)。漢興,復(fù)立無諸為閩越王。后來漢武帝伐閩越,閩越王郢被殺,而立無諸之孫繇君丑為越繇王?!妒酚洝|越傳》索隱稱:“繇音搖,邑號也?!濒頌橐靥枺匆蚱錇橐蟠嬉壅咚佣妹?。繇、徭同從缶聲,古通作繇,從系,明其為系虜之人。他們的農(nóng)業(yè)還是停留于刀耕火種的畬田階段,所以又稱為畬民。畬,后來又寫作畬。
瑤族以盤瓠為始祖,音轉(zhuǎn)為盤古。盤瓠、盤古也是蒲姑、夫余的對音。古無輕唇音,夫應(yīng)與蒲、盤并讀重唇音,姑、余、瓠、古,又同在魚韻,故得相通?!逗鬂h書·南蠻傳》稱:“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下令之后,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鄄坏靡眩艘耘浔P瓠。盤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浜笞搪栐恍U夷?!边@一段神話,并不是瑤族憑空臆造出來的。夫余以六畜名官,有狗加、犬使的名號?,幾鍛?yīng)是為蒲姑征服的共同體而隸屬于狗加、犬使之下,跟著他們遷到閩越,這便是盤瓠為高辛氏畜犬傳說的由來。
《史記·五帝本紀》以帝嚳為高辛氏,而《殷本紀》則稱殷人始祖契的母親簡狄為帝嚳次妃,是認殷人為高辛氏的后裔,而蒲姑則是同殷王聯(lián)盟的民族,所以這個傳說就以盤瓠為高辛氏畜犬。根據(jù)以上分析,瑤族出于夫余的狗加,所以瑤族以狗頭人身的盤瓠作為他們的始祖。三國時代,孫吳大力開發(fā)吳越,瑤族大多融合于漢旅之中,于是他們的始祖盤古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盤古故事始見于三國時代吳人徐整的《三五歷記》,這也不是偶然的。
向來認為周人是農(nóng)業(yè)民族,古代關(guān)中農(nóng)業(yè)由于周人的經(jīng)營,已達到很高的發(fā)展水平,所以詩人稱其農(nóng)稼所獲乃有“千斯倉”、“萬斯箱”的豐裕景象(見《詩·小雅·甫田》)。金文周作▓,從◎即象界劃分明的農(nóng)田,其中小點正象田中禾稼之形,從口,與“君”、“商”等字同意,示國家政令所從出。但是周人是否向來農(nóng)業(yè)就很發(fā)達呢?這就不一定了。周人本來是白狄之一支,并不是農(nóng)業(yè)民族。周人初居邠,后來公亶父遷于岐山下的周原,才稱為周。《史記·周本紀》稱周祖后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wù),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fù)修后稷之業(yè),務(wù)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比绻f后稷作為我國最早的農(nóng)神,其時周人已達到高等農(nóng)業(yè)階段,他的兒子不窋卻倒退到粗耕農(nóng)業(yè)與戎狄同俗,傳至不窋?shù)膶O子公劉又能在戎狄之間恢復(fù)到后稷的高等農(nóng)業(yè)水平,這是不大合理的。周之先祖應(yīng)自不窋始,從不窋?shù)焦珓⑺麄兪谰舆?,屬于黃土高原地帶的粗耕農(nóng)業(yè)民族。《詩》稱:“篤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大雅·公劉》)。厲是磨石,鍛是砧石(春秋時公孫段字子石,段與石相應(yīng),后人誤加金旁)。公劉時渡過渭水采取這些石材制作石器,因而得與渭水流城的姜姓高等農(nóng)業(yè)民族接觸,其經(jīng)濟文化乃得逐步提高。其后公亶父由邠地遷于周原,世與姜族通婚,周人從此接受其母家的高等農(nóng)業(yè),才發(fā)展成為一個高度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國家。周人的農(nóng)業(yè)應(yīng)是從其母系姜族學(xué)來的,以姜嫄、后稷作為自己的始祖,也應(yīng)是繼承母系的傳說,同后來匈奴人改姓劉一樣。
《說文·邑部》以豳為邠之重文,邠從邑分聲乃后起的形聲字,豳則其本字。豳從山從豕,山乃火形之訛。甲骨文火作●、◎,象火焰上出火星迸發(fā)之形,或省其二小點則與山形同。金文《◆鼎》有“作豳師冢司馬”語,豳作■(《靜簋》、《豳王盉》同),乃豳之繁文。此從二◇與從二豕同意,“◇,河內(nèi)名豕也”(《說文·◇部》)。此從火不誤。從攴者,象持杖驅(qū)捕之意,即用火焚林而田獵取野豬的形象,非常明白清楚。焚字亦從分得聲,《戰(zhàn)國縱橫家書》焚字即作棼。邠從分,字又通作汾?!对姟ご笱拧ろn奕》稱“汾王之甥”,此汾王即周厲王,邠原為周之舊稱,故周王又得稱為汾王?!稜栄拧め尩亍罚骸拔髦劣谶搰?,邠,《說文·水部》引作汃,汃即汾之省文。據(jù)此知古代邠地極為遼闊,從今甘肅慶陽以東至于山西汾水流域,皆屬古代長林豐草野豬出沒的黃土高原地帶。居民營粗耕農(nóng)業(yè)的復(fù)合經(jīng)濟,春夏以采捕游獵為生,居徙無常,秋冬始還舊居。由于粗放的農(nóng)業(yè)收入并不豐富,所以還不很重視土地?!蹲髠鳌は骞哪辍份d魏絳論和戎說:“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薄墩x》引服虔云:“薦,草地,言狄人逐水草而居徙無常處?!贝呵飼r人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于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左傳·昭公十五年》),可見當時晉國周圍還有許多戎狄部族在活動,他們同晉人交往頻繁?!蹲髠鳌こ晒辍份d呂相代表晉國指責秦國說:“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卑椎遗c秦同居雍州(即邠地),而又是與晉為婚姻的民族,他們就應(yīng)是狐氏之戎與驪戎。晉是周武王子唐叔虞所建的姬姓國家,春秋時晉獻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晉文公),小戎子生夷吾(晉惠公)。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左傳·莊公二十八年》)。獻公四子皆相繼為晉君,而繼世垂統(tǒng)者又皆為晉文公之后。狐氏就是晉文公的母家,他們就是姬姓的白狄,與晉同姓為婚。所以《國語·晉語四》稱:“同姓不婚,惡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實生重耳,成而俊才?!睍x文公母家狐氏之戎出自唐叔虞,不僅同為姬姓,而且與晉同祖??梢娭苋送椎也⒉皇欠N族的不同,主要原因就是狄人的經(jīng)濟文化還停留在粗耕農(nóng)業(yè)階段,風俗習慣與戎狄無異,因而就名之為狐(胡),為戎,為狄。春秋時代的姬姓白狄便是沿襲其先祖不窋居戎狄間的舊俗,雖經(jīng)歷四五個世紀之久,猶無所改進。古代社會發(fā)展的迂緩以至停滯,這也是一個顯著的實例。
晉國自建國以來,“戎狄之民實環(huán)之”(《國語·晉語二》),他們長期處在赤狄、白狄包圍之中。所以唐叔虞受封時需要“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左傳·定公四年》),即采用戎狄之民粗耕農(nóng)業(yè)的傳統(tǒng)辦法進行統(tǒng)治,說明他們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同戎狄差別不大。公元前745年,晉文侯封其弟桓叔于曲沃,這里土地肥沃,又有汾、澮兩水灌溉之利,農(nóng)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到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滅晉侯緡,終于以旁支代替大宗而君臨晉國,并得到周僖王的任命成為晉武公。這和周人遷居周原以至翦商,其發(fā)展次第也是差不多的。
赤狄、白狄原以其俗尚赤衣白衣著稱。(《左傳·宣公十五年》孔疏:“謂之赤白,其義未聞,益其俗尚赤衣白衣也?!保┌滓戮褪锹橐拢址Q布衣。古代中國以衣冠上國自居,雖在粗耕時代,也要種麻紡績。出土新石器時代遺物中,紡輪多為婦女殉葬品,男耕女織的分工,在中國實有極其悠遠的歷史。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穿白麻布衣,棉花代興以后,就穿白棉布衣,都是白色的衣服。白狄就應(yīng)是中國北方的原住民而不是什么外族。赤衣可能是武土甲上涂以紅色,貴族所穿的。赤狄媿姓(經(jīng)典作隗,從阜與從土同意,示其為穴居之人),乃鬼方氏之后,他們以穿赤衣著稱,這不是中國人民固有的風俗?!缎绿茣せ佞X傳》稱:“黠戛斯,古堅昆國也,地當伊吾之西,焉耆北,白山之旁,……其種雜丁零。……其君曰阿熱,遂姓阿熱氏,建一纛,下皆尚赤。”赤狄應(yīng)是從西伯利亞森林中南下的部族?!侗笔贰じ哕噦鳌贩Q:“高車,蓋古赤狄之余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高車、丁零?!钡覛v應(yīng)讀為titr,其義即為森林中人。戰(zhàn)國時人每以兩個單音綴字譯之為澹林,或稱之為林胡(見《史記·李牧傳》),因為他們從西伯利亞遠方而來,故狄字義訓(xùn)又得引申為遠(《詩·瞻卬》傳)。赤狄、白狄族類雖不相同,但其經(jīng)濟文化的落后,則屬一致?!睹献印じ孀酉隆酚洠骸胺蚝?,五谷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周人初居邠時和春秋時代赤狄、白赤的經(jīng)濟文化水平,大致就應(yīng)是這樣的。
二 周之先世
《史記·周本紀》載周王朝的先代,其世系如下:
后稷——不窋——鞠——公劉——慶節(jié)——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王季歷——文王
周人居邠時,尚普遍營穴居生活,其始祖應(yīng)是從不窋開始。不與丕同,大也;窋與窟同,正與穴居之義相應(yīng)。《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慶州弘化縣南三里(今甘肅慶陽縣),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币恢钡焦殴珌嵏盖捌?,周人都是住在邠地,過著穴居生活?!对姟ご笱拧ぞd》稱:“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夏陶穴,未有家室?!碧张c窯同,古謂之陶,今謂之窯。穴即窯洞,夏是半穴居,家室即地上建筑的房屋。詩稱周人自古以來就居住在邠地漆沮二水間,到古公亶父時仍住在窯洞里,沒有地上建筑的房屋?!对姟ご笱拧す珓ⅰ贩Q:“迺陟南岡,乃覯于京,……于京斯依”,這也是穴居的現(xiàn)象?!稜栄拧め屒稹吩疲骸敖^高為之京”;《說文·京部》云:“京,人所為絕高丘也”。即人力所造的最深窯洞。周人在古公亶父自邠地遷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縣東北),才開始建筑房屋,這是學(xué)習當?shù)卦∞r(nóng)業(yè)民族的東西?!对姟ご笱拧ぞd》稱:“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月無][月無],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苏偎究?,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倍旰蠼鹜醭d起時,也曾走過同樣的道路?!督鹗贰な兰o》云:“黑水舊俗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則出隨水草以居,冬則入處其中,遷徙不常。獻祖乃徙居海古水,耕墾樹藝,始筑室,有棟宇之制,人呼其地為納葛里。納葛里者,漢語居室也?!敝苋司舆撨w周的情況與此相類,可借以推知古公亶父以前周人在邠地時的生活狀況和文化面貌。《綿》篇歌頌古公亶父建造宮室,詩人是用周原全盛時期的宮殿規(guī)模刻畫摹寫的,未免夸張失實。然而他們原住邠地時仍是“陶復(fù)陶穴,未有家室”,過著同后來的白狄、女真相同的生活,卻是無可懷疑的。
據(jù)《史記·周本紀》,從后稷到文王是十五代?!秶Z·周語下》也說:“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比绻@些說法是正確的,后稷就不能如《史記》所說早在虞夏之世,因為殷人的始祖契,照《史記》說與后稷為同父異母兄弟,而殷人從契到紂王(與周文王、武王同時)已是三十一代了。殷人世系有甲骨文證明是可靠的,所以《史記·周本紀》所載周人先世年代是有許多問題的?!对姟ご笱拧分v述周族興起的幾篇史詩也有不同背景,內(nèi)容不盡一致。《綿》篇講古公亶父是“民之初生”,《生民》篇卻講姜嫄是“厥初生民”??赡堋毒d》篇是周人姬姓民族的始祖?zhèn)髡f,《生民》是姜姓民族的傳說,周人遷岐后與姜姓民族結(jié)合,便把母系的始祖?zhèn)髡f承襲過來了?!渡瘛犯桧灲獘惵拇笕僳E,無夫感天而生后稷,無夫生子原是母系社會現(xiàn)象。后稷無父面生,屢被拋棄,因名為棄,則屬父系社會意識形態(tài)。古代姜姓民族居于有邰,從事農(nóng)業(yè),即《生民》所說的:“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fā)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庇雄⒁苍卺较?,今陜西武功縣西,這里正是渭河中游同漆水交會處,土地肥沃。因此他們的農(nóng)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之后,社會也就由母系進入父系,這便是姜嫄、后稷傳說產(chǎn)生的時間和地理條件。《生民》詩作于文王全盛時代,其時周人自邠遷居周原已將及百年。他們同姜族世為婚媾,因此就以他們的先住民,也是他們母家的傳說作為自己的傳說,這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文化上的承襲也是常見的。周人居邠時,穴居野處,從事粗耕農(nóng)業(yè),既不能產(chǎn)生這個傳說,也沒有傳播這個傳說的環(huán)境。姜嫄后稷的傳說既非邠地所宜有,因此周人世系應(yīng)當從不窋開始。
周人自不窋居邠,至公叔祖類已歷十一世,除公劉外,全無史跡可尋。公劉居邠,雜于戎狄之間,其生產(chǎn)情況僅能比于戰(zhàn)國時代的大貉小貉,恐怕未能過著“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的富裕生活?!洞笱拧す珓ⅰ芬彩俏耐跞r代的宗廟詩歌,當時距公劉時代已極遙遠,故老遺聞罕有存者。詩人以為周人建國規(guī)模早已奠定于公劉時代,邠地生活也當與周原無異,以今度古發(fā)為詩歌,恐怕缺少信史價值?!妒辣尽贩Q高圉為高圉侯侔,亞圉為亞圉云都,公叔祖類為太公組紺諸盩。古代中國人名多用單字,這些人名可能有戎狄語言成份在內(nèi)。這十一人中有三人稱公,說明周人強盛時已自尊為公,民族內(nèi)部可能已產(chǎn)生階級分化了。今本《竹書紀年》載“祖乙十五年,命邠侯高圉?!薄氨P庚十九年,命邠侯亞圉?!薄白婕资?,命邠侯組紺。”這些材料也還是可以參考的,今本《竹書紀年》有錯亂,也有后人整理改動之處,但還是有所依據(jù),不必完全排斥。
公叔祖類之子古公亶父才由邠遷于岐山下的周原,《詩·大雅·綿》篇即是歌詠這件大事的史詩。遷徙的原因據(jù)《孟子·梁惠王下》說:“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yǎng)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透去孟子的粉飾,可以看出當時周人勢弱力小,無法抗拒狄人侵略之禍的窘迫狀況,但是遷到土地肥美的周原農(nóng)業(yè)區(qū)后,加速吸收姜姓民族先進的耕作技術(shù),使周人在生產(chǎn)和文化上都得到迅猛的發(fā)展,國力日益強大,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chǔ)。今本《竹書紀年》稱:“武乙元年,邠遷于岐周。”“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薄对姟旐灐らs宮》稱:“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濒迳讨澹睹珎鳌丰尀辇R,《鄭箋》及《周禮·翦氏》注均訓(xùn)為斷,斷、齊均斬伐芟除之意,這是說太王開始了翦滅商朝的事業(yè)。太王是文王受命稱王以后對古公亶父追尊的稱號。周人的名號,起初是共名在前,私名在后,如公劉、公非、公亶父,是古語法。文王、武王則定語在前,共名在后,是后起的語法。
大王遷到岐下的周原,地處渭水河谷,土質(zhì)肥美,是一個很好的農(nóng)業(yè)區(qū),對發(fā)展生產(chǎn)極為有利;同時岐下南接褒斜,是通往南方江漢流域的要道,故周人得此而國勢始盛,對翦商的大業(yè)起了重要作用。太王翦商的事業(yè),舊史無明確記載,惟泰伯、仲雍奔荊蠻的傳說,頗可為此事提供線索?!妒酚洝翘兰摇贩Q:“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圣子昌,大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芪渫蹩艘?,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彼^讓國的說法是后來的解釋,其實乃是太王派年長的兒子去開拓殖民。后來的楚國以至蒙古,常傳位于幼子而不傳長子,因為幼于成長較晚,他總是和父親長期住在一起的,往往繼承父業(yè)。而他的兄長則在成年后即分出去自謀發(fā)展了。太王之世周為初興的小國,同殷商相比國力極其懸殊,當時絕不能與殷商正面沖突。太王選擇抵抗力最小而又與殷商關(guān)系較疏遠的地方進行殖民,以逐步培植國力,實為上策,所以他派太伯、仲雍沿江漢而至吳。
太伯、仲雍也不可能是只身私逃出去的,他們一定得帶上屬于自己的一批臣民,組成嚴整隊伍,才能長途遠征去開拓地盤并確立統(tǒng)治。古代關(guān)中與江漢流域的交通,是從岐山過渭水到郿縣,從郿縣南下褒斜,沿漢水以達長江,這是古代關(guān)中與南方的交通要道?!对姟ご笱拧め赂摺吩疲骸吧瓴胚~,王餞于郿”。申在南陽,郿在豐鎬之西岐山附近。申伯到漢水北邊的南陽去,宣王不是送他由鎬京直出武關(guān),而要到西邊的郿來餞行,說明南下的大道是從郿出褒斜去的?!蹲髠鳌ざü哪辍吩疲骸爸苤訉O在漢川者,楚實盡之。”說明在漢水流域本來有許多周人建立的小國,后來都被楚國吞并了。這些小國有可能即是從大王時起陸續(xù)殖民去的,由于力量不強,文化不高,未能立足發(fā)展起來。他們的建國必不在武王以后,因為武王克商后的封國都是比較強大而能屏藩周室的。就是太伯仲雍,當時也沒有多高的文化,所以他們能接受當?shù)亍拔纳頂喟l(fā)”的習俗,到春秋時吳國也仍被視為蠻夷。如果周人已有較高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必能影響和開發(fā)當?shù)兀麄兎炊诒蛔C服者,正說明彼此處于相同水平,可見太王時代周人整個水平尚低。
三 殷周關(guān)系
古公亶父自邠遷于岐山周原奠定了周人王業(yè)的始基,他對殷王朝有無朝貢交往,除了今本《竹書紀年》有兩條記載,并稱“武乙二十一年,周公亶父薨”,此外尚無文獻可資說明。王季歷時代,殷周關(guān)系便有較多的記錄了。古本《竹書紀年》稱:“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三十五年,周王季歷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這時王季歷已稱王,狄也有多人稱王,說明古代邊區(qū)強大民族首領(lǐng)普遍可以稱王。《三國志·烏丸傳》注引《西戎傳》云:“氏人有王,所以來久矣?!卑褪胥~器銘文也有王字,《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稱“巴七姓夷王樸胡……為巴東太守”(建安二十年),看來邊區(qū)民族稱王并得到中央承認是經(jīng)?,F(xiàn)象。同公亶宣父對狄人侵擾只能遷國逃避相比,王季歷伐鬼戎大勝應(yīng)是周人國力增長的標志。不過周人此役還有由來,《易·未濟·九四》爻辭稱:“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說明王季歷伐鬼戎應(yīng)是接受殷王之命?!兑住ぜ葷ぞ湃坟侈o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币晕涠r強大的殷人尚經(jīng)三年才戰(zhàn)勝鬼方,可見鬼方與殷為世仇且勢力雄厚,王季歷受命討伐不免有震恐之心,最后獲得勝利因而受到殷商的獎賞。其后“太?。ㄎ亩。┧哪辏苋朔ビ辔嶂?,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古本竹書紀年》)牧師即后來周王朝的方伯,為一方諸侯之長,周人已成為殷商對付西方戎狄的支柱。
王季歷時國勢增強,同時為了聯(lián)歡大國,進而與殷商統(tǒng)治下的東方國家通婚?!对姟ご笱拧ご竺鳌贩Q“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樣,親迎于渭?!y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睋磭且笊棠蟹?,以任為姓(男,任也,任王事。男、任古音同屬侵部,故得相通)。仲是次,摯國的二小姐任氏許配王季,生下了文王。文王也同東方大國聯(lián)姻,莘國的大小姐姒氏出嫁文王,生下了武王。周人以同殷商集團通婚為光寵,而殷人亦欲倚重周國安撫西陲,這樣的政治結(jié)合對雙方都有利,而周人更得借此機會吸收東方集團的高度文化,對自身的發(fā)展好處尤多。但是周人的強盛并不符合殷人的長遠利益,難免引起疑忌,《古本竹書紀年》載:“文丁殺季歷”,便是殷周交惡的記錄。由于殷商是中央王朝的宗主國,周初文獻常稱之為“大國殷”、“大邦殷”(《書·召誥》),“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左傳·桓公十一年》)。作為新興小國的周人只得逆來順受。周原甲骨卜辭有“彝文武帝乙宗”的記載,這是周文王時在自己都城內(nèi)建立殷商宗廟,春秋歲時在其中祭祀殷商先王,為殷人祝福。《戰(zhàn)國策·韓策一》記韓王愿意歸附秦國時說:“請比郡縣,筑帝宮,祠春秋,稱東藩”(《魏策四》亦有類似說法)。這完全是附屬國對宗主國的禮制,這種禮制就是要把政治上的從屬關(guān)系在宗教儀節(jié)上體現(xiàn)出來,使附屬國的君民在神明的監(jiān)臨下對宗主國唯命是從,不敢背叛。我們知道,前清時政府在各個省、府、縣所在地皆建有萬壽宮,每年春秋歲時,省、府、縣各級官長都要在這里祭祀清代先帝,為清帝祝福。這種萬壽宮便是歷代王朝相沿的舊規(guī),可說是源遠流長。周原甲骨中的這一片骨版也就是當時殷周依附關(guān)系最具體的說明。
殷虛甲骨文有關(guān)“周”的卜辭多至五六十條,但文字簡略,年代不詳,不能說明什么問題。過去雖有人用來解說殷周關(guān)系,實不足信。例如下面的一條卜辭:“己卯卜,▼貞,令多子族從犬侯璞周,葉(協(xié))王事,五月?!保ā独m(xù)》5·2·2)“璞”卜辭原文作■,或釋為寇,都是從上下文義而以意擬定的,并沒有多少依據(jù)。再說,此卜辭的貞人▼乃武丁時人,其年代遠在太王遷岐以前,應(yīng)與姬姓的周族無關(guān)。其余有關(guān)周的卜辭有貞人名者,如[南殳]、古、內(nèi)等,也都是武丁時人,最晚的如貞人▲,也是祖甲時人,這些卜辭都應(yīng)同殷周之間的歷史無關(guān)。另有下列二條卜辭:“丁未卜,侯弗●(敦)周”。(《拾》4·12)“癸卯卜,其◆周?!保ā抖蕖?·164)“敦周”、“◆周”,伐周、滅周也。宗周鐘:“南國◇子敢陷虐我土,王敦伐其至,撲伐厥都?!倍胤ミB文,敦亦伐也。墻盤:“粵武王既◆殷”?!敉瑸?zāi),滅也。此二條卜辭既無年代可征,王季歷和文王在舊文獻中也沒有與殷以兵戎相見之事,所以這二條卜辭也不能說明殷周之間的歷史。其他有關(guān)卜辭更為零碎,就不必論述了。
《史記·殷本紀》稱,紂王“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后來又“囚西伯羑里”。大約殷周間的關(guān)系時好時壞?!稇?zhàn)國策·趙策三》云:“昔者文王之拘于牖里,而武王羈于玉門?!薄秴问洗呵铩な讜r》云:“王季歷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時未可也。武王事之,鳳夜不懈,亦不忘王門之辱”(王門當從《戰(zhàn)國策》作玉門,《竹書紀年》稱“紂作瓊室;立玉門”)。周人主代君主皆受殷人屈辱,其甚者困頓至死,他們?nèi)皂汎P夜不懈以服事殷,就是由于殷人強大周人弱小,周人不得不隱忍待時而暗自蓄積國力。
四 文王時代的發(fā)展
周人自季歷開始稱王,文王繼位也稱王,其時國力也有很大發(fā)展?!睹献印ち夯萃跸隆贩Q:“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闭f明周已從公亶父時的小國發(fā)展成文王時的大國,與其鄰邦的力量對比起了根本性變化。文王為了集中力量向中原發(fā)展,所以要同西邊的異族搞好關(guān)系,免除后顧之憂。同時首先征討不愿歸附的鄰國,《詩·大雅·皇矣》稱:“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于周祐,以對于天下。”統(tǒng)一了西邊的力量之后,便謀求向東方發(fā)展,此時的用人自稱大邦,并打算安天下,可能已經(jīng)準備同殷商抗衡較量了。
向東發(fā)展的第一步是控制虞、芮,《詩·大雅·綿》稱:“虞芮質(zhì)厥成,文王蹶厥生。”毛傳云:“虞芮之君相與爭田,久而不平,乃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zhì)焉。乃相與朝周,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期,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二國之君感而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讓以其所爭田為閑田而退,天下聞而歸者四十余國?!边@當然有許多后人附會夸張的說法,可能表明這是通過和平方式用政治手段去控制的?!妒酚洝ぶ鼙炯o》在記載此事后也說:“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黎)國,……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娙说牢鞑w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后十(七)年而崩,謚為文王。”
《史記》這里所講的發(fā)展順序不盡合適。殷為天下共主,虞芮決平不往殷而如周,也就是周人收納叛逃翦商之始。周原為商之侯服,在西邊為商服役守衛(wèi),國勢發(fā)展后,祟侯虎譖之,紂王囚文王于羑里七年,文王歸后即伐崇。崇在今河南嵩縣附近,以筑有高大城堡著稱,是殷王朝西部重鎮(zhèn),扼周人向東進出的通道,周人東向攻殷,非先滅崇不可。這是文王向東發(fā)展的一次重大戰(zhàn)役,《詩·大雅·皇矣》稱:“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鉤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臨沖閑鬧,崇墉言言,執(zhí)迅連連,攸馘安安?!姆揭詿o侮。臨沖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絕是忽,四方以無拂?!薄蹲髠鳌べ夜拍辍酚洠骸拔耐趼劤绲聛y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fù)伐之,因壘而降?!倍颊f明這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zhàn),崇國高大堅固的堡壘,使周人不得不聯(lián)絡(luò)與國,備好器械,經(jīng)過重大殺傷去努力奪取?!对姟ご笱拧の耐跤新暋贩Q:“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姆截!币彩菑娬{(diào)伐祟的重大意義,并接著就遷都豐邑(今西安西南),顯示了大舉東進的布局,這對統(tǒng)一四方的王業(yè)起了重要作用。
伐崇之后接著就是戡黎,黎在今山西長治南的壺關(guān),由此向東越過太行山就是平原,殷都朝歌一帶就無險可守了?!稌の鞑琛酚洠骸拔鞑汝?,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格人(至人)元龜(占卜),罔敢知吉?!笨梢婈鑼σ笊掏醭{極大。
文王時代,周人逐步發(fā)展壯大起來,但比較殷商王朝還是弱小的,所以周初人常自稱“小邦周”(《書·大誥》)。文王為了開疆辟土和發(fā)展生產(chǎn),就要招徠人民尤其要延攬各方前來的武士。《詩·大雅·文王》稱:“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古代所謂士都是武士,中國之有文士,還是春秋后期發(fā)展起來的。周初文化包括文字在內(nèi),皆效法殷人,近年周原出土甲骨即與殷虛甲骨無異。周初史官也出自殷,近年發(fā)現(xiàn)的微氏家族銅器群,微氏就是微子啟安排在周王朝當質(zhì)子的后裔,他們的子孫有的便在周王朝擔任作冊即史官。中國文字出于殷代的巫史集團,殷代帝王崇尚占卜,需要文字記錄以檢驗其吉兇休咎。當時巫史集團從事這些活動,他們就發(fā)展了古代象形文字苗頭,世代相繼,既有承襲,又有增益,使六書條例逐漸完善,這就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甲骨文。我國大汶口文化陶器上有些刻劃符號,已具有象形文字苗頭。夏代尚無巫史集團,所以至今未發(fā)現(xiàn)夏代文字。中國文字的創(chuàng)造,如沒有殷代這樣的巫史集團世代延續(xù)達數(shù)百年之久的努力,是不能完成像甲骨文這樣繁雜的象形文字的。
史稱文王善養(yǎng)士,周公也是“一沫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史記·魯世家》)。他們所養(yǎng)的士,所禮的士,都是武士。古代武土都是自由民,他們自幼就在辟雍的大池旁從事射御的學(xué)習,他們都要自備弓矢甲胄戈盾以裝備自己。這些武士(或稱甲士)便是當時沖鋒陷陣作戰(zhàn)的主力軍,統(tǒng)治者對于他們帶著武裝前來投效的當然不敢怠慢,即便自己正在洗沐吃飯的時刻,也要握發(fā)輟食立刻延見?!稌o逸》稱:“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蔽耐跻詨涯昀^位,勵精圖治,《史記·周本記》稱他“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蔽耐蹙瓦@樣在周原積聚壯大了自己的武力。
古代中國大陸普遍存在著村社共同體(說詳《論商于中、楚黔中和唐宋以后的洞》,《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78年第二期),其文化風俗習慣大體相同。聯(lián)合幾個共同體形成一個部落,只要他們的生產(chǎn)發(fā)達,政治休明,就可以吸引許多村社共同體的民眾前來歸附?!墩f文·王部》:“王,天下所歸往也?!比寮彝醯缹W(xué)說,雖不免流于迂闊,但在古代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事實作為依據(jù)。我們看看后來清代的興起也可有所啟發(fā)。清初努爾哈赤原是建州右衛(wèi)錫寶齊篇古的后裔,錫寶齊,滿語鷹也;篇古即漢語百戶的對音。努爾哈赤的父、祖,原隸于建州右衛(wèi)王杲的部下。當明朝遼東將領(lǐng)李成梁討伐王杲時,并將努爾哈赤父、祖殺害,努爾哈赤即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家。十三名甲士加上隨從的徒兵,大概可以組成一文百夫的隊伍。努爾哈赤憑借這十三副遺甲起家后,就有滿州的許多姓長、鄉(xiāng)長率其部眾來歸。他一面征服一面招徠,就逐步統(tǒng)一了語言相同的滿州民族?!睹献印けM心下》云:“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古代以“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一井以八家或九夫計,則一丘正有百戶左右的人家。他們的領(lǐng)袖如果領(lǐng)導(dǎo)有方,生產(chǎn)發(fā)達,為遠近村社共同體的民眾所向往,再以武備為后盾,蓄力待時,就可以迅速地發(fā)展為一個大國。這是中國在遠古時代就已經(jīng)形成的歷史條件,后來不少王朝的興起都走過這種道路。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稱:“《周書》數(shù)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言畏而愛之也?!q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紂于是乎懼而歸之,可謂愛之。文王伐崇,再駕而降為臣,蠻夷帥服,可謂畏之?!闭f明文王晚年周已成為威望很高的強國?!墩撜Z·堯曰》更說:“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比种?,舊說是指在天下九州中,周控制了六州。大體說來,冀、兗、豫三州屬于殷商統(tǒng)治區(qū),雍州是周人根據(jù)地,揚州為吳國所在,荊州有漢陽諸姬,梁州有牧誓八國的蜀羌等,都是周人勢力范圍。青、徐二州是東夷所居地,本屬殷商,這時可能同周人結(jié)盟,所以周能有占天下三分之二的優(yōu)勢?!蹲髠鳌は骞哪辍份d:“文王帥殷之叛國以事紂,唯知時也?!闭f這些是殷之叛國屬實,包括周本身也可說是殷之叛國。事紂就不對了,周和東夷是東西呼應(yīng)配合進攻殷紂王的,《左傳·昭公四年》記:“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鄙L是春天打獵,古代打獵就是軍事演習。紂治兵于黎,向西邊的周示威,卻引起了東夷的背叛,可見東夷對紂王起著牽制的作用。《左傳·昭公十一年》稱:“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同書《宣公十二年》又說:“紂之百克而卒無后”,說明討伐東夷雖多次獲勝,卻也損耗了殷王朝國力,以致終于滅亡。甲骨文和商代銅器銘文也有不少紂王伐夷方的記錄,看來不止一次,而且每次時間拖得很長,與文獻記載可相互印證。這說明當時周人和東夷可能是有聯(lián)絡(luò)的,東夷分布于淮水流域以至沿海地帶,同周人無直接沖突,在反抗殷商方面利益一致,故能結(jié)合。但周滅殷后,他們的矛盾又發(fā)展了,所以后來周人也長期向東南用兵。
五 武王克商
文王時代雖有很大發(fā)展,但并未同殷商正面沖突,《左傳》說是“唯知時也”,大約是認為時機尚未成熟,武王伐商則是這種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妒酚洝ぶ鼙炯o》稱:“武王即位,……師修文王緒業(yè)。九年(武王未改元,此為文王受命的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fā),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边@都是表示伐商為繼承文王遺志,并非自作主張。周軍渡河之后,見殷內(nèi)部尚無間隙可乘,還沒有必勝的把握,武王不敢輕舉妄動,又退兵回來了。后二年,聽到紂王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內(nèi)部矛盾激化爆發(fā),于是武王又率大軍東伐,以十一年二月甲子朝到達商郊牧野。武王一直繼承文王的年數(shù),這也說明周人稱王改元是從文王開始的。后來清人在入關(guān)前即已改國號、稱帝、紀年,入關(guān)后仍繼續(xù)從前的年數(shù),約略相同。
殷紂王在位多年,內(nèi)部矛盾發(fā)展了,《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引《太誓》稱:“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敝饕苁?,紂王為壯大自己的力量,收容叛逃,損害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傳統(tǒng)權(quán)益。《左傳·昭公七年》載:“昔武王數(shù)紂之罪以告諸侯曰:‘紂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史蛑滤姥??!边@個“夫”就是“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史記·周本記》)之“夫”的氏族長。他們的下屬叛逃被紂王所收容,其多如魚之聚于淵藪,所以引起他們決死斗爭。這件事《書·牧誓》講得更清楚:“今商王受(受乃紂王本名,金文作受,經(jīng)典文獻多訛作紂)……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究于商邑?!贝蠹s是殷商王畿生產(chǎn)發(fā)展較高,對奴隸要寬松些,故四方的奴隸往王畿逃亡,紂王又加以提拔重用,使他們凌駕于其舊主那些氏族長之上。百姓則舊貴族,就是原來的氏族長。殷紂王疏遠自己的王族親屬,以致引起本族權(quán)貴的離心,這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而周人卻采取了針鋒相對的策略,《左傳·昭公七年》稱:“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閱?!缘锰煜乱病!奔磳ε`逃亡實行大搜捕,以此爭取廣大奴隸主的支持擁護,因而取得天下。
周軍到達牧野,紂王發(fā)大兵抗擊?!对姟ご笱拧ご竺鳌贩Q:“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于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二爾心?!S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笨梢娂s王軍隊數(shù)量還是很多的,但是,“紂師雖眾,皆無戰(zhàn)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zhàn),以開武王”(《史記·周本紀》)。這說明大戰(zhàn)的勝負并非取決于武力搏斗,起主要作用的是內(nèi)部政治因素。后來遼王朝受到金人攻擊時,也是由于部族內(nèi)部崩潰而失敗的。
《史記·周本紀》稱:“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大明》也說:“會朝清明”,即牧野之戰(zhàn)是甲子日早上進行的?,F(xiàn)在,地下出土的新材料也提供了佐證。近年發(fā)現(xiàn)的利簋銘文記載:“珷克商。唯甲子朝,歲則克。聞,夙又(有)商。辛未,王在闌▲,易(錫)又(右)史利金。”此銘以武王克商總挈全文。歲是歲星,祭祀歲星亦曰歲?!皻q則克”是右史利的建議,聞是上聞于武王。武王采納了右史利的建議,因而就在祭歲星的早上(夙)便占有了商王朝。辛未是甲子后的第八日。闌▲地在管,闌、管古元部字,故得相通。管在今河南鄭州,后來三監(jiān)中的管叔即駐此監(jiān)殷。右史利可能是古代的占星師,由于他的建議而獲勝,所以武王賞之以金(即鑄簋用的青銅)?!盾髯印と逍А贩Q,武王伐商,“厭旦于牧之野,鼓之而紂卒易向,遂乘殷人而誅紂。蓋殺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無首虜之獲,無蹈難之賞?!敝苘姷奈渫良葻o功賞可敘,而這位占星師右史利卻得到賞金,把功績歸于占星師,則周人勝殷是由于殷軍的倒戈,也不辨自明。
《史記·周本紀》稱,武王曾封許多先代古老民族之后為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nóng)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边@些本是早就存在的古國,對周表示服以,周也就承認他們的原有地位,可以理解為武王所封。其中如陳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稱:“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焙撮懜钢樱悋甲?。其他各封國,情況當亦大致相似。但是,《周本紀》接著又說:“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這些說法卻不可靠。牧野之戰(zhàn)取勝既來自殷人倒戈,殷人實力便無重大損失,其主力“三百六十夫”還是完整的,紂王之子武庚仍繼位統(tǒng)治殷商王畿故地?!兑葜軙ぷ黯谩吩疲骸拔渫蹩艘?,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jiān)殷臣?!边@是所謂三監(jiān),周只是派人監(jiān)督,并未完全占領(lǐng)。王子祿父即武庚,銅器銘文有《錄伯◆簋》,西周時錄尚為國名。武庚繼紂為王大約改殷為錄,故舊史稱之為祿父。既然殷人還盤據(jù)故土,周人就不能越過殷商而在其東邊封建諸侯如齊魯?shù)葒?。這要在武庚、三監(jiān)以及徐淮夷等起來叛亂,周公東征打垮了他們之后,才有可能建立齊魯?shù)确鈬?,《史記》是誤把后來的事情提前了,時間錯誤就同當時形勢合不起來。
《史記·周本紀》稱,武王克商之后,“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fā)未生于今六十年,……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可見武王滅商之后,仍還夜不安枕,說明殷商勢力猶盛。經(jīng)過勞心焦思,武王決定“營周居于雒邑”,即在雒邑興建據(jù)點,駐守重兵以控御東方。這的確是一件有力的措施,但也是在周公東征之后才完成的。所以,終武王之世,殷人并未被徹底征服,形勢是嚴峻的。
六 周公東征
《史記·封禪書》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逼渥映赏趵^位,年少,其弟周公旦攝政稱王,這便引起了周王朝內(nèi)部的矛盾?!稌そ鹂g》載:“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管叔對周公的攻擊也是有原故的。嫡長繼承制在周代只是一種習慣法,并無明文規(guī)定。當初王季歷以幼子繼位為君,這便是古代村社共同體的習慣法:兒子長成以后,皆次第離開自己的家庭,娶妻生子,另立門戶,只有幼子與父母同居,繼承祖業(yè)。殷商的氏族制,兄弟在一起共同生產(chǎn),共同作戰(zhàn),也自然形成一種兄終弟及的繼承制。管叔習聞殷代故事,他又是周公之兄,繼承君位應(yīng)當是他而不是成王,退一步說成王繼位,攝政的也應(yīng)當是他而不是周公。周公輔成王而自行攝政稱王,這和清初多爾袞擁立幼君福臨而自稱攝政王,先后如出一轍。這都是建國初期國家體制未定時,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權(quán)斗爭而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
《左傳·定公四年》稱:“管蔡啟商,惎間王室?!惫苁宓葹榱朔磳χ芄幌Ш蛷那暗臄橙艘笊坦唇Y(jié)起來?!渡袝髠鳌肪硭妮d:“奄君薄姑謂祿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見疑矣,此世之將亂也,請舉事。然后祿父及三監(jiān)叛也?!蓖鰢箅S時圖謀恢復(fù)的武庚當然要充分利用這一良機,于是管叔、蔡叔、武庚同東方的徐、奄、淮夷諸族群起反周。這時周王室內(nèi)部也不盡一致,周公地位難處,《書·金縢》稱:“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xùn)|二年,則罪人斯得?!迸褋y初起時,周公避讒居?xùn)|,擔負討伐重任的則是召公。銅器《太保簋》銘文稱:“王伐錄子●?!觯ㄍ?,今也)厥反,王降征命于大保?!蔽涓址Q祿父,●可能即其名之一。此銘文反映了太保召公征討叛亂的情況。《逸周書·作雒》稱:“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周公、召公內(nèi)弭父兄,外撫諸侯。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畢。二年,又作師旅,臨衛(wèi)政殷。殷大震潰,降辟三叔,王子祿父北奔,管叔經(jīng)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俘殷獻民,遷于九畢?!薄妒酚洝ぶ鼙炯o》也記述:“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周公、召公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同時擔負重任,舊文獻和地下新史料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周公居?xùn)|時,傳說還曾去過楚國?!妒酚洝っ商駛鳌贩Q:“昔周成王初立,……周公旦負王以朗,卒定天下?!巴跄苤螄匈\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边@里講述周初史事雖有誤,但提出周公曾奔楚?!蹲髠鳌ふ压吣辍酚涺斦压珜⑷コ姵?,“夢襄公祖。梓慎曰:君不果行。襄公之適楚也,夢周公祖而行。今襄公實祖,君其不行。子服惠伯曰:行。先君未嘗適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適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三月,公如楚。”祖是古代出行時的祖祭,魯襄公第一次去楚國時,是夢見周公祭神引導(dǎo)的?,F(xiàn)在昭公第一次去楚國,便夢見襄公祭神引導(dǎo)。梓慎認為昭公未夢見周公祖,可能不會去楚國;子服惠伯認為襄公既在周公祭神引導(dǎo)下去過楚國,正好由他來祭神引導(dǎo)昭公,所以昭公肯定要去楚國,事實上昭公接著就去了楚,這說明魯國相傳也認為周公曾去過楚國。從周初情勢來看,周公去楚國大約是說服楚人不要參加武庚的叛亂活動。
武庚敗滅之后,殷東徐奄以及淮夷尚繼續(xù)與周為敵,周公東征經(jīng)過三年苦戰(zhàn)始告平定?!对姟め亠L·破斧》稱:“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便~器《班簋》銘文云:“咸王令毛公以邦家君土(徒)御或人伐東或(國),咸王令吳伯曰:‘以乃師左比(同庇,保護也)毛父?!趿顓尾唬骸阅藥熡冶让浮!钤唬骸阅俗鍙母刚鳌?;◆,‘城衛(wèi)父身?!觎o東或?!贝算懸韵掏跖c王并稱,咸王即周公,王即周成王。他們都關(guān)心主帥毛父的安全,分命吳伯、呂伯左右保護毛父。”“令曰”也是成王命▲和◆兩人之詞,◆后蒙上文省今曰二字,分別命令他們隨從毛父出征和護衛(wèi)毛父?!侵苘娭幸粏T戰(zhàn)將,有關(guān)他的銅器不少。毛公當即毛叔鄭,他是文王子、周公弟,對他的安全保衛(wèi),咸王和王都用命令規(guī)定下來。▼人不詳,字從十,或為什長的專名?!跋掏酢币娪诮鹞闹泄灿兴钠?,從前都把咸字屬上讀,不成文,咸王應(yīng)是周公攝政稱王時的名號。鋼器《般甗》銘文云:“王俎(同徂,往也)夷方,無瞀(病也),咸王賞作冊般貝?!贝算懸彩峭跖c咸王并稱,夷方即東國叛亂地區(qū)。周公東征期間,成王也曾到過奄國,《書·多方》稱:“惟五月丁亥,王來自奄?!贝算懰?,當是周公先已在奄,其后作冊般隨侍成王安全到達,故周公獎賞作冊般以貝。
周公攝政稱王在文獻上也有確切明證,如《書·康誥》稱:“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當時武王已去世,若是成王則應(yīng)稱康叔封為叔父、稱文王為祖父;這位稱康叔封為弟、稱文王為父的王,就只能是周公了。咸王是周公攝政時的名稱,唯見于金文,這是舊文獻中久已遺忘的史實。
周公東征是周王朝一件大事,奠定了周王朝一代規(guī)模?!睹献印る墓隆贩Q:“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指奄君薄姑),驅(qū)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薄盾髯印と逍А贩Q:“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子之籍,負扆而坐,諸侯趨走堂下,……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茍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周公東征才徹底摧毀了殷商的統(tǒng)治,也才為周初大分封創(chuàng)造了條件,尤其是齊、魯、衛(wèi)等東方大國,必然是在東征之后方能建立?!蹲髠鳌ざü哪辍酚浭鲷斝l(wèi)之封即稱:“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辈⒎Q分給魯國“殷民六族”,“因商奄之民”等,而且魯國就是建立在奄國故地,衛(wèi)國建立在殷虛,這絕不能是武王時代的事情。
東征之役似不限于東方,還曾打到江南,引起了殷周之際的民族大遷徙。奄君薄姑率其部族北遷為夫余(說詳下)。其南遷者,《呂氏春秋·古樂》稱:“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入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惫糯S河流域廣大平原地區(qū)森林茂密,氣候溫暖,還能適宜于象的生存,所以甲骨文有獲象的記載(《前》3·31.3·),古文字“為”作●,即象征以爪牽象為人服役的形狀。陳國媯姓,媯從為,他們可能就是服象的民族。陳在河南南部,河南古稱豫州。豫即象、邑二字合文(戰(zhàn)國時兩足布中邑皆作◣,予即邑字之訛)。古代產(chǎn)象之地稱為豫州,這和秦漢時代在產(chǎn)象的地方設(shè)立象郡,是同樣的道理。殷周之際,可能有一些服象的民族遷到了江南。
七 蒲姑遷徙
周公東征,經(jīng)過歷時三年的長期戰(zhàn)斗,給殷商殘余勢力以殲滅性的打擊,擊潰了殷商的三百六十夫,有的被分散賞賜給諸侯(如魯國的“殷民六族”、衛(wèi)國的“殷民七族”),有的被消滅,有的就逃亡遠方,北去東北以至朝鮮半島,南到江南都有。
東征之役,《史記·周本紀》稱:“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闭x引《括地志》云:“泗州徐城縣北三十里古徐國,即淮夷也。兗州曲阜縣奄里,即奄國之地也?!被匆闹?,徐國最大,是商民族在東方的一支重要力量。薄姑亦稱蒲姑,是山東半島上齊地的先住民,他們遷走后,才有姜太公的建國。《左傳·昭公二十年》記晏嬰講述齊地歷史變遷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br/>
蒲姑北遷即東北的夫余,夫余為蒲姑的對音。余和姑是魚部疊韻字,夫與蒲古音讀相同。《后漢書·東夷傳》稱:夫余國“于東夷之域最為平敞,土宜五谷?!詥T柵為城,有宮室、倉庫、牢獄。其人粗大強勇,而謹厚不為寇鈔。”《三國志·夫余傳》稱:“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犬使、大使者、使者,邑落有豪民,名下戶皆為奴仆。諸加別主四出道,大者主數(shù)千家,小者數(shù)百家。”加與家同,加、家古歌魚合韻。夫余四加有似于后來蒙古的馬、牛、羊、駝四個部落的軍事首長,四出道就是從這個城邦向四方分布的四個部落的所在地,以畜名官即是以其主管的畜類為官名。蒲姑北遷前所住的山東半島,畜牧業(yè)也是很盛的,《書·禹貢》稱:“萊夷作牧”,萊即在山東半島東北角。《三國志》又說:夫余民眾“食飲皆用俎豆,會同(宴會)拜爵、洗爵,揖讓升降,以殷正月祭天”(這些都是中原風俗,可參看《儀禮》)。“竊盜一,責十二,男女淫,婦人妬,皆殺之?!薄捌渌?,夏月皆用冰,殺人殉葬,多者百數(shù)?!彼勒呦脑掠帽彩巧綎|半島的風俗,在《詩·豳風》和《左傳》中均有記載?!度龂尽愤€說:夫余“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濊是夏商之際豕韋遷去建立的,夫余其后追蹤而來,征服了濊民,加以統(tǒng)治。濊民的一部分便遷到了更北的地方,稱為北夫余?!段簳ざ鼓獖鋫鳌贩Q:“豆莫婁國在勿吉國北千里(勿吉又稱沃沮、窩集,即大森林之意),舊北夫余也。”其習俗用器大致與夫余同?!度龂尽し蛴鄠鳌贩Q:“國之耆老自說古之亡人”,可見他們口耳相傳還知道祖先是從內(nèi)地遷去的。
《后漢書·高句麗傳》稱:“東夷相傳以為夫余別種,故言語法則多同?!薄段簳穭t直接說:“高句麗者出于夫余。”《隋書》也說:“高麗之先,出自夫余?!闭f是夫余王得河伯女,被日光照射而孕,生一大卵,有男子破殼而出,名曰朱蒙(即逢蒙、朱明,傳說中的神射手),長大后逃難至河邊,水深不可渡,朱蒙稱:“我是河伯外孫、日之子也,今有難而追兵且及,如何得度?”于是魚鱉積而成橋,朱蒙遂度,追騎不得濟而還。“朱蒙建國,自號高句麗?!薄峨x騷》中說:“揮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边@種傳說似乎也帶有中原的色彩。
《三國志·東沃沮傳》說:“無大君王,世世邑落,各有長帥,其言語與句麗大同?!T邑落渠帥皆稱三老?!睎|沃沮當是殷周之際隨夫余北遷的村社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相當于縣下面的鄉(xiāng),所以他們的首領(lǐng)都以三老為名。
殷周之際還有一些人越過渤海,遷到遼東半島以至朝鮮半島。《漢書·地理志》稱:“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錢)。雖免為民,俗猶羞之,嫁娶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边@說明古代村社共同體對盜竊的懲罰很重,故可以做到夜不閉戶,余糧棲于畝首,漫藏野積而無寇盜,社會秩序良好。《地理志》還說:“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按:野外的農(nóng)民)飲食以籩豆(東方古代因席地而坐,故用高足器即豆。豆在古文字中作■,象高足容器?;e用竹制,形式同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nèi)郡賈人,往往以杯器(羽觴之類,平底,放在幾上。)食?!庇枚故枪糯z俗,用杯器則是后來仿效漢朝官吏的?!兜乩碇尽酚终f:“郡初取吏于遼東,吏見民無閉藏,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于犯禁寢多,至六十余條??少F哉,仁賢之化也?!睆倪@段記載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村社共同體的生活狀況,這種風俗應(yīng)是商周之際殷人北遷時由中原帶去的。雖然到漢代才見諸記載,其流傳卻是很久遠而早已存在的。從中可以考見中國古俗,是很寶貴的材料。
朝鮮半島南部有三韓,《后漢書·東夷傳》稱:“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馬韓最大,是當?shù)氐南茸∶??!俺巾n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背巾n人的語言還保留了秦語,稱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為徒。辰韓又稱秦韓,辰、秦音近而通。辰韓“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馬,嫁娶以禮,行者讓路。”而馬韓則“不知騎乘牛馬”,說明他們就是那里的土著?!佰晚n與辰韓雜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語風俗有異?!笨赡芩麄円彩菑闹性群筮w去的。
中國古代中原居民在夏商之際和商周之際的動亂時代,都曾陸續(xù)遷到東北以至朝鮮。到秦末農(nóng)民起義之時,燕齊趙等地居民遷去的有數(shù)萬戶。燕人衛(wèi)滿就利用這部分人的力量,攻走朝鮮王準,自己在朝鮮建國稱王。
周公東征迫使殷人及其同盟各族逃亡遷徙,一部分向北已如上述,還有一部向南的即成為后來的瑤族、畬族。瑤本作搖,他們原是被殷人征服的東夷,在殷人軍事統(tǒng)治下,服一切繁重的徭役(包括貢賦在內(nèi)),所以稱為徭人。殷亡以后,周公東征商奄蒲姑,他們就從山東半島南下,先居于秦時的閩中郡(今浙江、福建)。漢興,復(fù)立無諸為閩越王。后來漢武帝伐閩越,閩越王郢被殺,而立無諸之孫繇君丑為越繇王?!妒酚洝|越傳》索隱稱:“繇音搖,邑號也?!濒頌橐靥枺匆蚱錇橐蟠嬉壅咚佣妹?。繇、徭同從缶聲,古通作繇,從系,明其為系虜之人。他們的農(nóng)業(yè)還是停留于刀耕火種的畬田階段,所以又稱為畬民。畬,后來又寫作畬。
瑤族以盤瓠為始祖,音轉(zhuǎn)為盤古。盤瓠、盤古也是蒲姑、夫余的對音。古無輕唇音,夫應(yīng)與蒲、盤并讀重唇音,姑、余、瓠、古,又同在魚韻,故得相通?!逗鬂h書·南蠻傳》稱:“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下令之后,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鄄坏靡眩艘耘浔P瓠。盤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浜笞搪栐恍U夷?!边@一段神話,并不是瑤族憑空臆造出來的。夫余以六畜名官,有狗加、犬使的名號?,幾鍛?yīng)是為蒲姑征服的共同體而隸屬于狗加、犬使之下,跟著他們遷到閩越,這便是盤瓠為高辛氏畜犬傳說的由來。
《史記·五帝本紀》以帝嚳為高辛氏,而《殷本紀》則稱殷人始祖契的母親簡狄為帝嚳次妃,是認殷人為高辛氏的后裔,而蒲姑則是同殷王聯(lián)盟的民族,所以這個傳說就以盤瓠為高辛氏畜犬。根據(jù)以上分析,瑤族出于夫余的狗加,所以瑤族以狗頭人身的盤瓠作為他們的始祖。三國時代,孫吳大力開發(fā)吳越,瑤族大多融合于漢旅之中,于是他們的始祖盤古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盤古故事始見于三國時代吳人徐整的《三五歷記》,這也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