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王制》:“西方曰戎。”我國古代把居住在西部地區(qū)各族人民,統(tǒng)稱為西戎。他們歷史悠久,在西周伐商滅商中,立下了巨大功勞。據(jù)《尚書·書序》載,周武王伐商,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與紂戰(zhàn)于牧野”,這里說的“戎車”,應(yīng)該是西戎兵力。周王朝建立后,西戎也就逐漸遷徙至內(nèi)地,與諸夏雜處,情況比較復(fù)雜。楚國在北上爭霸過程中,眾多西戎之國,紛紛被征服滅亡,亡后有的被遷,有的被置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
見于史料,被楚國征服或在楚境的戎蠻,主要有如下各族國:戎蠻。戎蠻進(jìn)入中原較早。據(jù)《左傳·文公十七年》載,公元前610年,東周王朝曾在 垂(今洛陽市南)打敗過戎(蠻),可見戎蠻對周王室已存不敬。公元前590年,晉國曾出面調(diào)和戎蠻與周王室關(guān)系。公元前585年,晉會同伊洛之戎、陸渾之戎和蠻氏(戎蠻)攻宋,說明諸戎與晉關(guān)系較好,并成為晉在爭霸中的重要力量。晉、楚長期爭霸,戎蠻對楚也小心翼翼,故在晉、楚對峙中得以保存下來。公元前526年(楚平王三年),楚見戎蠻有隙,即誘殺其君戎蠻子嘉,取其地,既而又復(fù)立其子。過了三十五年,即公元前491年(楚昭王二十五年),楚盛晉衰,楚即乘機滅掉戎蠻之國,對其遺民,亦盡俘以歸(《左傳·哀公四年》。)。
陰戎。陰戎是西戎之一支,為陰地之戎,杜注即陸渾之戎,允姓。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六年),楚遷之于下陰(今湖南光化西北)(《左傳·昭公十九年》。)。與陰戎同祖,允姓。入中原后,居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秦、晉伐,降。前來戍商密之楚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被秦所俘。商密,是楚人故地,遷居于此,說明已從楚,故遭到秦、晉的攻伐。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秦入商密,亡,君率遺民南下建新都,仍稱(今湖北宜城東南)。史稱商密為下,新都為上。上后為楚所滅,改置為縣(《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七九。)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吳又攻楚,楚遷都于。故允氏之,早已入楚,并成為楚人之一部分。
申、呂(甫)、許。申、呂(甫)、許均姜姓之戎,歷史悠久,被楚滅后改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許被楚國前后遷徙達(dá)六次之多,最后一次,即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遷于容城(今河南魯山南稍東)。姜氏之戎入楚較早,亦已與楚人相融合。
見于史料,被楚國征服或在楚境的戎蠻,主要有如下各族國:戎蠻。戎蠻進(jìn)入中原較早。據(jù)《左傳·文公十七年》載,公元前610年,東周王朝曾在 垂(今洛陽市南)打敗過戎(蠻),可見戎蠻對周王室已存不敬。公元前590年,晉國曾出面調(diào)和戎蠻與周王室關(guān)系。公元前585年,晉會同伊洛之戎、陸渾之戎和蠻氏(戎蠻)攻宋,說明諸戎與晉關(guān)系較好,并成為晉在爭霸中的重要力量。晉、楚長期爭霸,戎蠻對楚也小心翼翼,故在晉、楚對峙中得以保存下來。公元前526年(楚平王三年),楚見戎蠻有隙,即誘殺其君戎蠻子嘉,取其地,既而又復(fù)立其子。過了三十五年,即公元前491年(楚昭王二十五年),楚盛晉衰,楚即乘機滅掉戎蠻之國,對其遺民,亦盡俘以歸(《左傳·哀公四年》。)。
陰戎。陰戎是西戎之一支,為陰地之戎,杜注即陸渾之戎,允姓。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六年),楚遷之于下陰(今湖南光化西北)(《左傳·昭公十九年》。)。與陰戎同祖,允姓。入中原后,居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秦、晉伐,降。前來戍商密之楚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被秦所俘。商密,是楚人故地,遷居于此,說明已從楚,故遭到秦、晉的攻伐。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秦入商密,亡,君率遺民南下建新都,仍稱(今湖北宜城東南)。史稱商密為下,新都為上。上后為楚所滅,改置為縣(《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七九。)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吳又攻楚,楚遷都于。故允氏之,早已入楚,并成為楚人之一部分。
申、呂(甫)、許。申、呂(甫)、許均姜姓之戎,歷史悠久,被楚滅后改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許被楚國前后遷徙達(dá)六次之多,最后一次,即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遷于容城(今河南魯山南稍東)。姜氏之戎入楚較早,亦已與楚人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