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雖亡,但楚人傳統(tǒng)的愛國精神是很熾烈的。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早在楚懷王客死于秦時,楚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亡后十四年,由于秦王朝“賦斂愈重,戍徭無己”(《史記·李斯列偉》),又行“繁刑嚴誅”《史記·秦始皇本紀》。)之政,人民大眾實在活不下去,終于爆發(fā)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楚人為主體的全國性的人民大起義。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楚隱王陳勝(公元前208年,陳勝卒后,呂臣葬陳勝于碭,謚為隱王。)元年),秦王朝征發(fā)“閭左”(貧民,因居鄉(xiāng)里之左,故稱“閭左”)九百人戍守漁陽(今北京漁陽),他們至蘄縣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西南)時,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失期皆斬。楚人陳勝(字涉,陽城人。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與吳廣(字叔,陽夏人。陽夏,今河南太康)商議,亡亦死,舉大計亦死,于是用“魚腹丹書”、“篝火狐鳴”制造起義輿論:“大楚興,陳勝王?!碑敿礆⑺姥核偷膶⑽荆腋投?。他們以楚將項燕和秦公子扶蘇的名義,為天下倡,筑壇為盟,稱大楚。起義群眾首先攻下大澤鄉(xiāng),并進而攻占了蘄縣及其周圍地區(qū)。然后率眾攻下了陳(即陳郢,今河南淮陽),已擁兵數萬。陳勝稱王,以吳廣為假王,國號“張楚”(張大楚國之意)。
陳勝首難,“一夫大呼,天下響應”(《漢書·賈山傳》),陵(今江蘇宿遷東南)人秦嘉、[钅至](今江蘇沛縣境)人董紲、符離(今安徽宿縣符離集)人朱雞石、徐(今江蘇泗洪南)人丁疾、下相(今江蘇宿遷西)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子項梁與侄項籍(字羽)、昌邑(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人彭越、六(今安徽六安北)人英布、東陽(今安徽盱眙境)人陳嬰、沛(今江蘇沛縣)人劉邦等紛起響應,立即匯成了以楚人為主體的波瀾壯闊的人民大起義的浪潮。陳勝占陳后,即以吳廣西攻滎陽,以曾“事春申君”的“陳之賢人”周文率眾進攻關中。周文收集沿途義軍數十萬人,越過函谷關,一舉進至戲(今陜西臨潼東),給秦王朝以沉重的打擊。
由于陳勝、吳廣是首舉義旗,經驗不足,又因在起義的浪潮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一些舊貴族、舊勢力也乘機起兵,割據稱王,秦王朝組織兵力反撲,同年底周文兵敗自殺,吳廣、陳勝又相繼被害,起義斗爭遭到了重大的挫折。然而,其他各地楚人起義斗爭仍高舉“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的旗幟,繼續(xù)堅持斗爭下去。
陳勝卒前,秦嘉殺陳勝監(jiān)軍武平君畔,自立為大司馬。次年(公元前208年)初得知陳勝死,立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居留(今江蘇沛縣東南)。劉邦領眾赴留,投楚王景駒,時秦兵已至碭郡,劉邦即西向擊秦,先敗后勝,攻占了碭城,收編秦兵六千,又乘勝攻克下邑(今安徽碭山)。
原陳勝部將召平(廣陵人。廣陵,今江蘇揚州北蜀山),秦命東下發(fā)展,獲知陳勝敗亡,即渡江假借陳王的命令,拜項梁為“張楚”的上柱國(上柱國,原楚國置,是統(tǒng)領軍隊的最高將領),使之引兵西擊秦。就在劉邦取下邑不久,項梁亦已渡江西上。陳嬰、英布、蒲將軍、呂臣等相繼率部來歸附,項梁軍隊很快發(fā)到六、七萬人,這年(公元前208年)四月,軍駐下邳(今江蘇宿遷西北)。其時,駐留的秦嘉、景駒陳兵于彭城(今江蘇徐州)東,阻撓項梁西擊秦,項梁認為秦嘉背叛陳王而立景駒,大逆不道,遂發(fā)兵一舉擊潰了秦嘉,景駒自殺??梢婍椓菏侵矣趶埑嗟模S護了義軍的統(tǒng)一。項梁收編了秦嘉軍隊后,進軍至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已擁軍十多萬人了。劉邦亦領軍來附。
六月,項梁確知陳勝已卒,在薛召集起義軍將領議事,以重建政權,繼續(xù)斗爭下去。年已七十的范增(居[巢阝]人。居[巢阝],今安徽巢縣東南)以為陳勝失敗在于不立楚后而自立,引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語,勸項梁立楚懷王之后。項梁同意,在民間求得楚懷王孫熊心,立其為王,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以陳嬰為上柱國,封英布為當陽君,項羽為魯公,劉邦為沛公。定都于盱眙(今安徽盱眙),恢復了楚國。
薛之會,歷來被視為一次全面的復辟行動。其實,它卻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楚人念祖愛國之情。項梁是項燕之子,“今君起江東,楚逢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后”(《史記·項羽本紀》),被楚人視為能恢復楚國的得力人物。楚懷王是被騙入秦死的,當時楚人就很同情他,“如悲親戚”。悲楚懷王之死,就是后來悲楚國之亡。所以項梁和義軍將領們立楚懷王之后,并仍稱楚懷王,表現了楚人不忘祖業(yè)舊國,決心推翻秦王朝,是楚人固有的念祖愛國精神的承繼與發(fā)揚。
薛之會后,項梁各路義軍繼承陳勝、吳廣遺志,繼續(xù)與秦軍搏殺,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八月,由于項梁輕敵,被秦章邯大敗于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項梁陣亡。項羽、劉邦等為了保存實力,隨楚懷王心遷都于彭城。
九月,章邯渡河北上擊趙,圍趙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趙向楚等求援,楚懷王心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作出了西入關、北救趙的正確決策。決定分兵兩路,北路由宋義、項羽、范增等領兵北上救趙;另一路由劉邦領兵西入關中,直搗秦都咸陽。楚懷王心并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保ā妒酚?middot;項羽本紀》。)十一月,宋義領軍進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留四十六日不進。其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憤而殺宋義,楚懷王心遂以項羽為上將軍,統(tǒng)率北路救趙大軍,項羽于是“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同上。)十二月,項羽率軍西渡漳水,命令“皆沉船,破斧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同上。)楚軍呼聲動天,無不以一當十,凡經九戰(zhàn),大破秦軍,章邯敗逃,巨鹿之圍遂解。項羽破秦軍后,諸侯將入轅門,莫敢仰視,項羽自此始為諸侯上將軍。巨鹿之戰(zhàn)是摧毀暴秦的決定性戰(zhàn)役。它殲滅了秦兵三十余萬,有力地支援了劉邦西入關中的戰(zhàn)略行動,為最終滅秦奠定了基礎。清人王源評論說:“首難者陳涉,滅秦者項王也;入關者雖沛公,滅秦者項王也?!保ㄍ踉础毒訕I(yè)堂文集·項羽論》。)項羽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在此同時,劉邦領軍西進,沿途輾轉攻克成武(今山東成武)、栗(今河南夏邑)、高陽(今河南杞縣境)、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穎川(今河南禹縣)、南陽(今河南南陽)、胡陽(今河南唐河南)、析縣(今河南西峽),直抵丹水,輕取武關(今陜西商縣東)。
武關失守,關中震動。趙高逼秦二世自殺,立子嬰(扶蘇子),貶號秦王,派人與劉邦談判,“約分關中”(《史記·高祖本紀》。)劉邦不允,率軍進抵關(又名藍田關,今陜西藍田東南)。次年(公元前206年)初,劉邦率大軍攻至[氵霸]上(今西安東南),秦王子嬰素車、白馬,奉天子璽符,在軹道(亭名,地在今西安東北)旁迎降。至此,統(tǒng)一六國僅十四年的秦王朝,又為以楚人為主體的全國人民大起義所摧毀。原來楚人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果然實現。勿庸置疑,秦王政一統(tǒng)寰宇、創(chuàng)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之功,是永垂史帛的,然其殘暴統(tǒng)治,又阻礙了歷史的前進,故楚人首先發(fā)動的大起義,推翻了秦王朝,其功也是不可沒的。從陳勝、吳廣至項羽、劉邦高舉的“伐無道,誅暴秦”的旗幟,引導人們一代又一代英勇地進行反抗壓迫剝削的斗爭,譜寫出一頁又一頁的英雄篇章。
秦亡后,劉邦與項羽又經歷了四年內戰(zhàn)(史稱楚漢戰(zhàn)爭),至公元前202年,劉邦最終建立起了漢王朝。如果說,秦王政只是從軍事上完成了一統(tǒng)六國事業(yè),劉邦所建立的漢王朝則在文化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真正實現了全國大統(tǒng)一的局面。從此,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及其建立的一統(tǒng)大國,始終屹立在世界東方,任何人都動搖不了它。從這點看,楚人所留下的豐功偉績是光照千秋萬代的,永垂不朽。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楚隱王陳勝(公元前208年,陳勝卒后,呂臣葬陳勝于碭,謚為隱王。)元年),秦王朝征發(fā)“閭左”(貧民,因居鄉(xiāng)里之左,故稱“閭左”)九百人戍守漁陽(今北京漁陽),他們至蘄縣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西南)時,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失期皆斬。楚人陳勝(字涉,陽城人。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與吳廣(字叔,陽夏人。陽夏,今河南太康)商議,亡亦死,舉大計亦死,于是用“魚腹丹書”、“篝火狐鳴”制造起義輿論:“大楚興,陳勝王?!碑敿礆⑺姥核偷膶⑽荆腋投?。他們以楚將項燕和秦公子扶蘇的名義,為天下倡,筑壇為盟,稱大楚。起義群眾首先攻下大澤鄉(xiāng),并進而攻占了蘄縣及其周圍地區(qū)。然后率眾攻下了陳(即陳郢,今河南淮陽),已擁兵數萬。陳勝稱王,以吳廣為假王,國號“張楚”(張大楚國之意)。
陳勝首難,“一夫大呼,天下響應”(《漢書·賈山傳》),陵(今江蘇宿遷東南)人秦嘉、[钅至](今江蘇沛縣境)人董紲、符離(今安徽宿縣符離集)人朱雞石、徐(今江蘇泗洪南)人丁疾、下相(今江蘇宿遷西)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子項梁與侄項籍(字羽)、昌邑(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人彭越、六(今安徽六安北)人英布、東陽(今安徽盱眙境)人陳嬰、沛(今江蘇沛縣)人劉邦等紛起響應,立即匯成了以楚人為主體的波瀾壯闊的人民大起義的浪潮。陳勝占陳后,即以吳廣西攻滎陽,以曾“事春申君”的“陳之賢人”周文率眾進攻關中。周文收集沿途義軍數十萬人,越過函谷關,一舉進至戲(今陜西臨潼東),給秦王朝以沉重的打擊。
由于陳勝、吳廣是首舉義旗,經驗不足,又因在起義的浪潮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一些舊貴族、舊勢力也乘機起兵,割據稱王,秦王朝組織兵力反撲,同年底周文兵敗自殺,吳廣、陳勝又相繼被害,起義斗爭遭到了重大的挫折。然而,其他各地楚人起義斗爭仍高舉“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的旗幟,繼續(xù)堅持斗爭下去。
陳勝卒前,秦嘉殺陳勝監(jiān)軍武平君畔,自立為大司馬。次年(公元前208年)初得知陳勝死,立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居留(今江蘇沛縣東南)。劉邦領眾赴留,投楚王景駒,時秦兵已至碭郡,劉邦即西向擊秦,先敗后勝,攻占了碭城,收編秦兵六千,又乘勝攻克下邑(今安徽碭山)。
原陳勝部將召平(廣陵人。廣陵,今江蘇揚州北蜀山),秦命東下發(fā)展,獲知陳勝敗亡,即渡江假借陳王的命令,拜項梁為“張楚”的上柱國(上柱國,原楚國置,是統(tǒng)領軍隊的最高將領),使之引兵西擊秦。就在劉邦取下邑不久,項梁亦已渡江西上。陳嬰、英布、蒲將軍、呂臣等相繼率部來歸附,項梁軍隊很快發(fā)到六、七萬人,這年(公元前208年)四月,軍駐下邳(今江蘇宿遷西北)。其時,駐留的秦嘉、景駒陳兵于彭城(今江蘇徐州)東,阻撓項梁西擊秦,項梁認為秦嘉背叛陳王而立景駒,大逆不道,遂發(fā)兵一舉擊潰了秦嘉,景駒自殺??梢婍椓菏侵矣趶埑嗟模S護了義軍的統(tǒng)一。項梁收編了秦嘉軍隊后,進軍至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已擁軍十多萬人了。劉邦亦領軍來附。
六月,項梁確知陳勝已卒,在薛召集起義軍將領議事,以重建政權,繼續(xù)斗爭下去。年已七十的范增(居[巢阝]人。居[巢阝],今安徽巢縣東南)以為陳勝失敗在于不立楚后而自立,引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語,勸項梁立楚懷王之后。項梁同意,在民間求得楚懷王孫熊心,立其為王,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以陳嬰為上柱國,封英布為當陽君,項羽為魯公,劉邦為沛公。定都于盱眙(今安徽盱眙),恢復了楚國。
薛之會,歷來被視為一次全面的復辟行動。其實,它卻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楚人念祖愛國之情。項梁是項燕之子,“今君起江東,楚逢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后”(《史記·項羽本紀》),被楚人視為能恢復楚國的得力人物。楚懷王是被騙入秦死的,當時楚人就很同情他,“如悲親戚”。悲楚懷王之死,就是后來悲楚國之亡。所以項梁和義軍將領們立楚懷王之后,并仍稱楚懷王,表現了楚人不忘祖業(yè)舊國,決心推翻秦王朝,是楚人固有的念祖愛國精神的承繼與發(fā)揚。
薛之會后,項梁各路義軍繼承陳勝、吳廣遺志,繼續(xù)與秦軍搏殺,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八月,由于項梁輕敵,被秦章邯大敗于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項梁陣亡。項羽、劉邦等為了保存實力,隨楚懷王心遷都于彭城。
九月,章邯渡河北上擊趙,圍趙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趙向楚等求援,楚懷王心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作出了西入關、北救趙的正確決策。決定分兵兩路,北路由宋義、項羽、范增等領兵北上救趙;另一路由劉邦領兵西入關中,直搗秦都咸陽。楚懷王心并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保ā妒酚?middot;項羽本紀》。)十一月,宋義領軍進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留四十六日不進。其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憤而殺宋義,楚懷王心遂以項羽為上將軍,統(tǒng)率北路救趙大軍,項羽于是“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同上。)十二月,項羽率軍西渡漳水,命令“皆沉船,破斧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同上。)楚軍呼聲動天,無不以一當十,凡經九戰(zhàn),大破秦軍,章邯敗逃,巨鹿之圍遂解。項羽破秦軍后,諸侯將入轅門,莫敢仰視,項羽自此始為諸侯上將軍。巨鹿之戰(zhàn)是摧毀暴秦的決定性戰(zhàn)役。它殲滅了秦兵三十余萬,有力地支援了劉邦西入關中的戰(zhàn)略行動,為最終滅秦奠定了基礎。清人王源評論說:“首難者陳涉,滅秦者項王也;入關者雖沛公,滅秦者項王也?!保ㄍ踉础毒訕I(yè)堂文集·項羽論》。)項羽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在此同時,劉邦領軍西進,沿途輾轉攻克成武(今山東成武)、栗(今河南夏邑)、高陽(今河南杞縣境)、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穎川(今河南禹縣)、南陽(今河南南陽)、胡陽(今河南唐河南)、析縣(今河南西峽),直抵丹水,輕取武關(今陜西商縣東)。
武關失守,關中震動。趙高逼秦二世自殺,立子嬰(扶蘇子),貶號秦王,派人與劉邦談判,“約分關中”(《史記·高祖本紀》。)劉邦不允,率軍進抵關(又名藍田關,今陜西藍田東南)。次年(公元前206年)初,劉邦率大軍攻至[氵霸]上(今西安東南),秦王子嬰素車、白馬,奉天子璽符,在軹道(亭名,地在今西安東北)旁迎降。至此,統(tǒng)一六國僅十四年的秦王朝,又為以楚人為主體的全國人民大起義所摧毀。原來楚人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果然實現。勿庸置疑,秦王政一統(tǒng)寰宇、創(chuàng)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之功,是永垂史帛的,然其殘暴統(tǒng)治,又阻礙了歷史的前進,故楚人首先發(fā)動的大起義,推翻了秦王朝,其功也是不可沒的。從陳勝、吳廣至項羽、劉邦高舉的“伐無道,誅暴秦”的旗幟,引導人們一代又一代英勇地進行反抗壓迫剝削的斗爭,譜寫出一頁又一頁的英雄篇章。
秦亡后,劉邦與項羽又經歷了四年內戰(zhàn)(史稱楚漢戰(zhàn)爭),至公元前202年,劉邦最終建立起了漢王朝。如果說,秦王政只是從軍事上完成了一統(tǒng)六國事業(yè),劉邦所建立的漢王朝則在文化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真正實現了全國大統(tǒng)一的局面。從此,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及其建立的一統(tǒng)大國,始終屹立在世界東方,任何人都動搖不了它。從這點看,楚人所留下的豐功偉績是光照千秋萬代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