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平王是在內(nèi)亂中登上王位寶座的,對楚靈王的“失民”舉措,不得不引以為訓(xùn)。所以,楚平王即位后,一反楚靈王之所為,對內(nèi)“息民五年”(《左傳·昭公十四年》。),注重“禮”治,對外務(wù)求“自完”、“以持其世”,“不求諸侯”(《左傳·昭公十九年》。)楚平王取得王位,依靠陳、蔡、許、葉等的幫助,所以在起兵時就答應(yīng)恢復(fù)陳、蔡,公元前529年即位初,就馬上恢復(fù)陳、蔡兩國,使陳故太子偃師之子吳歸于陳,是為陳惠公;使蔡故太子有之子廬歸于蔡(新蔡,今河南新蔡),是為蔡平侯。原被楚靈王遷于楚本土的許、胡、沈、道、房、申等,楚平王又讓其返回故地。對原追隨公子比、勸其殺自己的觀從,則召回任為卜尹。這些措施,即所謂“寬民”、“宥罪”(《左傳·昭公十三年》。),符合“禮”的標(biāo)準(zhǔn)。
當(dāng)楚國內(nèi)亂時,晉國認(rèn)為時機已到,“諸侯不可以不示威”(同上。)。即謀“征(召)會”,首先約會吳,吳王夷末鑒于楚、吳沖突未息,沒有同意。這年(公元前529年)七月,晉治兵于邾之南境,甲車四千乘,盛況空前,向諸侯示威。晉昭公接著會周卿士劉獻公及齊、宋、衛(wèi)、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于平丘(今河南封丘東)(《春秋左傳·昭公十三年》。晉因聽信邾、莒關(guān)于魯國經(jīng)常攻打他們的控訴,故不許魯昭公入盟。)楚平王不敢過問,昔日楚靈王抑制晉之威勢盡失。
吳王夷末見楚平王初立,晉又大會諸侯,楚國孤立,即舉兵攻取州來(今安徽鳳臺)。楚令尹子期(子旗)請求反擊,楚平王以為“吾未撫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備,未定國家,而用民力,敗不可悔”(《左傳·昭公十三年》),沒有同意。次年(公元前528年,楚平王元年),楚平王為實行“禮”治,又遣然丹、屈罷選民檢閱,安撫國民,救濟貧乏,結(jié)好四鄰,息民五年。關(guān)于這一政策,《左傳·昭公十四年》作了詳細的記載:夏,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于宗丘,且撫其民。分貧,振窮,長孤幼,養(yǎng)老疾;收介特,救災(zāi)患;宥孤寡,赦罪戾;詰奸慝,舉淹滯;禮新,敘舊;祿[熏力,合親;任良,物官。使屈罷簡東國之兵于召陵,亦如之。好于邊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師,禮也。
楚平王在“息民”的同時,對居功自傲、結(jié)黨營私的著姓權(quán)貴,也不惜以堅決打擊。就在這一年秋,令尹子旗與養(yǎng)氏相勾結(jié),貪求無厭,楚平王果斷地殺子旗,滅養(yǎng)氏之族。為了不忘舊[熏力],又使斗旗之子斗辛居鄖(鄖公)(《左傳·昭公十四年》。)從此可見楚平王實行“息民”政策是很認(rèn)真的,既“撫其民”,“赦罪戾”,又“詰奸慝”,楚國政治因而一度是比較清明穩(wěn)定的。楚平王一時不失為一位頭腦清醒、志在求實的君主。
公元前525年(楚平王四年),晉以周、楚之間的陸渾之戎“甚睦于楚”、“以其二于楚也”(《左傳·昭公十七年》),就借故出兵攻伐,陸渾之戎毫無察覺,結(jié)果被攻滅,其君逃亡到楚國,部眾則逃亡到甘鹿(今河南宜陽東南),多為周所俘獲。楚平王未出兵相救。這年冬,吳公子光率舟師攻楚,戰(zhàn)于長岸(今安徽當(dāng)涂西南)。楚軍先敗,司馬子魚戰(zhàn)死;繼而楚軍反擊,大敗吳軍,獲吳王乘舟余皇(舟名)。吳公子光率部夜襲,又奪回余皇(同上。)此役吳、楚各有勝負(fù),但楚取守勢,是被迫還擊的。其后兩年中,楚平王為避免與晉發(fā)生沖突,使許自葉遷于析(白羽,今河南西峽);使工尹赤遷陰地之戎于下陰(今湖北光化西),使令尹子瑕在郟(今河南郟縣)筑城。顯然,這都屬于防御性措施,當(dāng)時魯大夫叔孫昭子就評論說:“楚不在諸侯矣,其僅自完也,以持世而已?!保ā蹲髠?middot;昭公十九年》。)“不在諸侯”,是楚平王“息民”政策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然楚平王在對外取守勢的同時,也并非毫不進取,如公元前526年(楚平王三年),楚平王聞蠻氏(戎蠻,今河南汝陽東南、臨汝西南)內(nèi)亂,又無信,就派然丹誘殺其君嘉,攻取其地,既而又復(fù)立其子(《左傳·昭公十六年》),以緩和矛盾。
楚平王“息民五年”后,政局日趨穩(wěn)定,國勢亦漸恢復(fù),即可向外圖謀進取時,卻因貪戀女色,重用佞臣,從而把楚國引向歧途。據(jù)《左傳·昭公十九年》載,楚平王原為大夫聘蔡時,與蔡地[具阝]陽(今河南新蔡境)封人之女同居而生太子建。即王位后,使伍奢為建之師(傅),費無極為少師。費無極不受太子建寵信,就轉(zhuǎn)而想讒害太子建與伍奢(費無極是楚國名聲狼藉的“讒人”,對楚國危害極大。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二年),楚大夫朝吳有功于楚平王,費無極恐其有寵,挑撥其與蔡人關(guān)系,朝吳被迫出奔。楚平王怒責(zé)費無極,費又說朝吳有異心,迫其出奔,“翦其翼”(《左傳·昭公十五年》)。太子建當(dāng)知費無極之所為,故不被信任。)他向楚平王建議為太子建娶妻,楚平王同意,就為太子建娶秦女,并命費無極前往迎娶。費無極又轉(zhuǎn)而勸楚平王自娶。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六年)正月,楚平王果然自娶(秦女嬴氏)。這年夏,費無極對楚平王說:“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若大城城父,而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保ā蹲髠?middot;昭公十九年》。)楚平王同意,一方面使太子建居城父,以經(jīng)營北方;另一方面自己親率舟師伐濮,以拓土南方。費無極這一建議與楚平王的立即付之實施,應(yīng)該說是有助于楚國的重振霸業(yè)的,但可惜的是只過半年,即于公元前522年(楚平王七年),費無極卻又誣陷太子建與其師伍奢“將以方城之外叛,自以為猶宋、鄭也,齊、晉又交輔之,將以害楚”(《左傳·昭公二十年》?!妒酚?middot;楚世家》記,費無極“使太子建居城父,守邊”,“又日夜讒太子建于王曰:‘自無忌入秦女,太子怨,亦不有無望于王,王少自備焉。且太子居城父,擅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矣。’”)??梢娰M無極上述南北并進的建議,并非從楚國戰(zhàn)略利益出發(fā),而是為了清除太子建、伍奢這一不利于自己取寵的異己勢力的。楚平王聽信費無極讒言,立即拘執(zhí)伍奢,并命城父司馬奮揚殺太子建。奮揚知太子建蒙冤,先使人相告,太子建被迫奔宋。
伍奢子伍尚和伍員(字子胥),都很有才干。費無極不放心,又進一步陷害其子,說不殺伍尚兄弟兩人,將為楚患。楚平王以不殺伍奢為名,詐召伍尚、伍員。伍尚對伍員說:爾適吳,我將歸死。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左傳·昭公二十年》。)
伍尚應(yīng)召歸,結(jié)果伍奢、伍尚均被楚平王所殺。據(jù)《史記·伍子胥傳》、《呂氏春秋·異寶》、《戰(zhàn)國策·秦策》、《吳越春秋》等載,伍子胥歷盡艱難,先奔逃至宋,投太子建。適逢宋有華、向之亂,就與太子建奔至鄭。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友好。太子建至?xí)x時,卻答應(yīng)回鄭與晉里應(yīng)外合而滅鄭。謀泄,鄭定公與子產(chǎn)殺太子建。建有子名勝,伍子胥就與勝經(jīng)鄭、許,然后出昭關(guān)(楚地,今安徽含山小峴山上),夜行晝仗,膝行匍匐,“乞食于吳市”。至吳后,“耕于鄙”。
這一年冬,蔡平侯死,太子朱立,但地位卑弱。次年(公元前521年),朱被迫奔楚。費無極乘機勒索朱叔父東國的賄賂,然后對蔡人說:“朱不用命于楚,君王將立東國。若不先從王欲,楚必圍蔡?!保ā蹲髠?middot;昭公二十一年》。)蔡人害怕,遂改立東國。朱向楚平王申訴,楚平王將討伐蔡國。費無極又讒朱對楚有二心,楚平王聽信,未出兵。
從上述記載可見,楚平王“息民五年”后,一反常態(tài),忠奸不分,聽信佞臣費無極,殺忠臣伍奢、伍尚,迫使足智多謀、頗有才干的伍子胥出逃,釀成我國歷史上一大冤案。對屬國問題又未妥善處理,這對后來與吳的爭奪都是不利的。
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十年)秋,吳王僚見形勢對吳有利,遂出兵伐楚,攻打州來。楚令尹子瑕(陽[勹亡] )、司馬越率楚、頓、胡、沈、蔡、陳、許等七國軍隊馳援,吳軍在鐘離(今安徽鳳陽東)抵御。楚令尹子瑕卒于軍中,軍無斗志。吳公子光對吳王僚說:楚令尹死,其師 。帥賤、多寵,政令不一。七國同役而不同心,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若分師先以犯胡、沈與陳,必先奔。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諸侯乖亂,楚必大奔。請先者去備薄威,后者敦陳整旅。(《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吳王僚采納了這一建議,遂與楚等國軍隊?wèi)?zhàn)于雞父(楚地,今河南固始東南)。吳以罪人進攻胡、沈、陳三國軍隊,三國軍隊見吳軍不整,爭先恐后地抓獲俘虜,軍隊大亂。吳軍主力乘勢攻擊,三國軍隊大敗,胡、沈之君與陳大夫被俘。接著又擊敗許、蔡、頓三國軍隊,于是楚軍大敗。十月,吳軍應(yīng)太子建母之召,并親為之開城門,吳軍于是攻入蔡之[具阝]陽,取建母及其寶器而歸(太子建母為蔡女,楚平王娶秦女,建母歸蔡,居于[具阝]。)楚司馬越追趕,不及,畏罪自縊。其時,囊瓦(子常,子囊之孫)任令尹,懼吳,又“城郢”(杜注:“楚用子囊遺言,已筑郢城矣,復(fù)增修以自固?!保ㄒ姟蹲髠?middot;昭公二十三年》)。對這件事,沈尹戌評論說:“子常必亡郢。茍不能衛(wèi),城無益也。……民無內(nèi)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今吳是懼,而城于郢,守已小矣。卑之不獲,能無亡乎?”(《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據(jù)《史記·吳世家》等史籍記載,公元前518年(楚平王十一年),楚邊邑卑梁女與楚邊邑鐘離(卑梁當(dāng)近此)女(一說小童)因養(yǎng)蠶而爭采桑葉,二女家怨相滅,兩國邊邑長怒而相攻。吳王僚、楚平王得知,也發(fā)兵相攻。這年十月,楚平王率舟師攻入?yún)蔷?,越公子倉與大夫壽夢率軍前來與楚軍會合,楚平王至圉陽(楚地,今安徽巢縣南)而還。吳軍尾隨楚軍,趁楚軍無備,遂破巢和鐘離而歸。至此,楚防吳前哨已被突破,楚國的安全已受到威脅。沈尹戌指出:“亡郢之始于此矣。王一動而亡二姓之帥(指守巢、鐘離大夫),幾如是而不及郢?”(《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但《左傳》無楚、吳邊邑女(小童)“爭?!庇涊d。)公元前517年(楚平王十二年),楚平王為防備吳的進攻,遣射在州屈(今安徽鳳陽西)、丘皇(今河南信陽)筑城,分別遷茄人、訾人居住。遣熊相[礻某]和季然分別在巢、卷(今河南葉縣南)筑城郭。
次年(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十三年),楚平王卒。楚平王在位十三年,初期推行“息民”政策,有利于楚國的恢復(fù)與穩(wěn)定。但在此同時,又奉行“不在諸侯”、“自完”方針,故其“息民”,只是被動應(yīng)付,不在積極進取,實際上并無多大成效。特別是當(dāng)國勢稍趨恢復(fù),就“奢侈縱欲,不能制下、檢民以德”(陸賈《新語·無為》),又寵信佞臣費無極,殺害忠良,迫使太子建、伍子胥與勝等出逃,進一步加劇了楚國政局的動蕩不安。至后期,外爭吳失利,又頻頻筑城擾民,“使民不安其土,民必憂,憂將及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給楚國帶來了嚴(yán)重的后患。楚平王治楚十三年,楚國的國勢進一步衰落下去。
當(dāng)楚國內(nèi)亂時,晉國認(rèn)為時機已到,“諸侯不可以不示威”(同上。)。即謀“征(召)會”,首先約會吳,吳王夷末鑒于楚、吳沖突未息,沒有同意。這年(公元前529年)七月,晉治兵于邾之南境,甲車四千乘,盛況空前,向諸侯示威。晉昭公接著會周卿士劉獻公及齊、宋、衛(wèi)、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于平丘(今河南封丘東)(《春秋左傳·昭公十三年》。晉因聽信邾、莒關(guān)于魯國經(jīng)常攻打他們的控訴,故不許魯昭公入盟。)楚平王不敢過問,昔日楚靈王抑制晉之威勢盡失。
吳王夷末見楚平王初立,晉又大會諸侯,楚國孤立,即舉兵攻取州來(今安徽鳳臺)。楚令尹子期(子旗)請求反擊,楚平王以為“吾未撫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備,未定國家,而用民力,敗不可悔”(《左傳·昭公十三年》),沒有同意。次年(公元前528年,楚平王元年),楚平王為實行“禮”治,又遣然丹、屈罷選民檢閱,安撫國民,救濟貧乏,結(jié)好四鄰,息民五年。關(guān)于這一政策,《左傳·昭公十四年》作了詳細的記載:夏,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于宗丘,且撫其民。分貧,振窮,長孤幼,養(yǎng)老疾;收介特,救災(zāi)患;宥孤寡,赦罪戾;詰奸慝,舉淹滯;禮新,敘舊;祿[熏力,合親;任良,物官。使屈罷簡東國之兵于召陵,亦如之。好于邊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師,禮也。
楚平王在“息民”的同時,對居功自傲、結(jié)黨營私的著姓權(quán)貴,也不惜以堅決打擊。就在這一年秋,令尹子旗與養(yǎng)氏相勾結(jié),貪求無厭,楚平王果斷地殺子旗,滅養(yǎng)氏之族。為了不忘舊[熏力],又使斗旗之子斗辛居鄖(鄖公)(《左傳·昭公十四年》。)從此可見楚平王實行“息民”政策是很認(rèn)真的,既“撫其民”,“赦罪戾”,又“詰奸慝”,楚國政治因而一度是比較清明穩(wěn)定的。楚平王一時不失為一位頭腦清醒、志在求實的君主。
公元前525年(楚平王四年),晉以周、楚之間的陸渾之戎“甚睦于楚”、“以其二于楚也”(《左傳·昭公十七年》),就借故出兵攻伐,陸渾之戎毫無察覺,結(jié)果被攻滅,其君逃亡到楚國,部眾則逃亡到甘鹿(今河南宜陽東南),多為周所俘獲。楚平王未出兵相救。這年冬,吳公子光率舟師攻楚,戰(zhàn)于長岸(今安徽當(dāng)涂西南)。楚軍先敗,司馬子魚戰(zhàn)死;繼而楚軍反擊,大敗吳軍,獲吳王乘舟余皇(舟名)。吳公子光率部夜襲,又奪回余皇(同上。)此役吳、楚各有勝負(fù),但楚取守勢,是被迫還擊的。其后兩年中,楚平王為避免與晉發(fā)生沖突,使許自葉遷于析(白羽,今河南西峽);使工尹赤遷陰地之戎于下陰(今湖北光化西),使令尹子瑕在郟(今河南郟縣)筑城。顯然,這都屬于防御性措施,當(dāng)時魯大夫叔孫昭子就評論說:“楚不在諸侯矣,其僅自完也,以持世而已?!保ā蹲髠?middot;昭公十九年》。)“不在諸侯”,是楚平王“息民”政策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然楚平王在對外取守勢的同時,也并非毫不進取,如公元前526年(楚平王三年),楚平王聞蠻氏(戎蠻,今河南汝陽東南、臨汝西南)內(nèi)亂,又無信,就派然丹誘殺其君嘉,攻取其地,既而又復(fù)立其子(《左傳·昭公十六年》),以緩和矛盾。
楚平王“息民五年”后,政局日趨穩(wěn)定,國勢亦漸恢復(fù),即可向外圖謀進取時,卻因貪戀女色,重用佞臣,從而把楚國引向歧途。據(jù)《左傳·昭公十九年》載,楚平王原為大夫聘蔡時,與蔡地[具阝]陽(今河南新蔡境)封人之女同居而生太子建。即王位后,使伍奢為建之師(傅),費無極為少師。費無極不受太子建寵信,就轉(zhuǎn)而想讒害太子建與伍奢(費無極是楚國名聲狼藉的“讒人”,對楚國危害極大。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二年),楚大夫朝吳有功于楚平王,費無極恐其有寵,挑撥其與蔡人關(guān)系,朝吳被迫出奔。楚平王怒責(zé)費無極,費又說朝吳有異心,迫其出奔,“翦其翼”(《左傳·昭公十五年》)。太子建當(dāng)知費無極之所為,故不被信任。)他向楚平王建議為太子建娶妻,楚平王同意,就為太子建娶秦女,并命費無極前往迎娶。費無極又轉(zhuǎn)而勸楚平王自娶。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六年)正月,楚平王果然自娶(秦女嬴氏)。這年夏,費無極對楚平王說:“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若大城城父,而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保ā蹲髠?middot;昭公十九年》。)楚平王同意,一方面使太子建居城父,以經(jīng)營北方;另一方面自己親率舟師伐濮,以拓土南方。費無極這一建議與楚平王的立即付之實施,應(yīng)該說是有助于楚國的重振霸業(yè)的,但可惜的是只過半年,即于公元前522年(楚平王七年),費無極卻又誣陷太子建與其師伍奢“將以方城之外叛,自以為猶宋、鄭也,齊、晉又交輔之,將以害楚”(《左傳·昭公二十年》?!妒酚?middot;楚世家》記,費無極“使太子建居城父,守邊”,“又日夜讒太子建于王曰:‘自無忌入秦女,太子怨,亦不有無望于王,王少自備焉。且太子居城父,擅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矣。’”)??梢娰M無極上述南北并進的建議,并非從楚國戰(zhàn)略利益出發(fā),而是為了清除太子建、伍奢這一不利于自己取寵的異己勢力的。楚平王聽信費無極讒言,立即拘執(zhí)伍奢,并命城父司馬奮揚殺太子建。奮揚知太子建蒙冤,先使人相告,太子建被迫奔宋。
伍奢子伍尚和伍員(字子胥),都很有才干。費無極不放心,又進一步陷害其子,說不殺伍尚兄弟兩人,將為楚患。楚平王以不殺伍奢為名,詐召伍尚、伍員。伍尚對伍員說:爾適吳,我將歸死。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左傳·昭公二十年》。)
伍尚應(yīng)召歸,結(jié)果伍奢、伍尚均被楚平王所殺。據(jù)《史記·伍子胥傳》、《呂氏春秋·異寶》、《戰(zhàn)國策·秦策》、《吳越春秋》等載,伍子胥歷盡艱難,先奔逃至宋,投太子建。適逢宋有華、向之亂,就與太子建奔至鄭。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友好。太子建至?xí)x時,卻答應(yīng)回鄭與晉里應(yīng)外合而滅鄭。謀泄,鄭定公與子產(chǎn)殺太子建。建有子名勝,伍子胥就與勝經(jīng)鄭、許,然后出昭關(guān)(楚地,今安徽含山小峴山上),夜行晝仗,膝行匍匐,“乞食于吳市”。至吳后,“耕于鄙”。
這一年冬,蔡平侯死,太子朱立,但地位卑弱。次年(公元前521年),朱被迫奔楚。費無極乘機勒索朱叔父東國的賄賂,然后對蔡人說:“朱不用命于楚,君王將立東國。若不先從王欲,楚必圍蔡?!保ā蹲髠?middot;昭公二十一年》。)蔡人害怕,遂改立東國。朱向楚平王申訴,楚平王將討伐蔡國。費無極又讒朱對楚有二心,楚平王聽信,未出兵。
從上述記載可見,楚平王“息民五年”后,一反常態(tài),忠奸不分,聽信佞臣費無極,殺忠臣伍奢、伍尚,迫使足智多謀、頗有才干的伍子胥出逃,釀成我國歷史上一大冤案。對屬國問題又未妥善處理,這對后來與吳的爭奪都是不利的。
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十年)秋,吳王僚見形勢對吳有利,遂出兵伐楚,攻打州來。楚令尹子瑕(陽[勹亡] )、司馬越率楚、頓、胡、沈、蔡、陳、許等七國軍隊馳援,吳軍在鐘離(今安徽鳳陽東)抵御。楚令尹子瑕卒于軍中,軍無斗志。吳公子光對吳王僚說:楚令尹死,其師 。帥賤、多寵,政令不一。七國同役而不同心,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若分師先以犯胡、沈與陳,必先奔。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諸侯乖亂,楚必大奔。請先者去備薄威,后者敦陳整旅。(《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吳王僚采納了這一建議,遂與楚等國軍隊?wèi)?zhàn)于雞父(楚地,今河南固始東南)。吳以罪人進攻胡、沈、陳三國軍隊,三國軍隊見吳軍不整,爭先恐后地抓獲俘虜,軍隊大亂。吳軍主力乘勢攻擊,三國軍隊大敗,胡、沈之君與陳大夫被俘。接著又擊敗許、蔡、頓三國軍隊,于是楚軍大敗。十月,吳軍應(yīng)太子建母之召,并親為之開城門,吳軍于是攻入蔡之[具阝]陽,取建母及其寶器而歸(太子建母為蔡女,楚平王娶秦女,建母歸蔡,居于[具阝]。)楚司馬越追趕,不及,畏罪自縊。其時,囊瓦(子常,子囊之孫)任令尹,懼吳,又“城郢”(杜注:“楚用子囊遺言,已筑郢城矣,復(fù)增修以自固?!保ㄒ姟蹲髠?middot;昭公二十三年》)。對這件事,沈尹戌評論說:“子常必亡郢。茍不能衛(wèi),城無益也。……民無內(nèi)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今吳是懼,而城于郢,守已小矣。卑之不獲,能無亡乎?”(《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據(jù)《史記·吳世家》等史籍記載,公元前518年(楚平王十一年),楚邊邑卑梁女與楚邊邑鐘離(卑梁當(dāng)近此)女(一說小童)因養(yǎng)蠶而爭采桑葉,二女家怨相滅,兩國邊邑長怒而相攻。吳王僚、楚平王得知,也發(fā)兵相攻。這年十月,楚平王率舟師攻入?yún)蔷?,越公子倉與大夫壽夢率軍前來與楚軍會合,楚平王至圉陽(楚地,今安徽巢縣南)而還。吳軍尾隨楚軍,趁楚軍無備,遂破巢和鐘離而歸。至此,楚防吳前哨已被突破,楚國的安全已受到威脅。沈尹戌指出:“亡郢之始于此矣。王一動而亡二姓之帥(指守巢、鐘離大夫),幾如是而不及郢?”(《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但《左傳》無楚、吳邊邑女(小童)“爭?!庇涊d。)公元前517年(楚平王十二年),楚平王為防備吳的進攻,遣射在州屈(今安徽鳳陽西)、丘皇(今河南信陽)筑城,分別遷茄人、訾人居住。遣熊相[礻某]和季然分別在巢、卷(今河南葉縣南)筑城郭。
次年(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十三年),楚平王卒。楚平王在位十三年,初期推行“息民”政策,有利于楚國的恢復(fù)與穩(wěn)定。但在此同時,又奉行“不在諸侯”、“自完”方針,故其“息民”,只是被動應(yīng)付,不在積極進取,實際上并無多大成效。特別是當(dāng)國勢稍趨恢復(fù),就“奢侈縱欲,不能制下、檢民以德”(陸賈《新語·無為》),又寵信佞臣費無極,殺害忠良,迫使太子建、伍子胥與勝等出逃,進一步加劇了楚國政局的動蕩不安。至后期,外爭吳失利,又頻頻筑城擾民,“使民不安其土,民必憂,憂將及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給楚國帶來了嚴(yán)重的后患。楚平王治楚十三年,楚國的國勢進一步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