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卒,其子熊貲立,是為楚文王(前689?75年)。
楚文王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奠定楚國的根基,他即位后采取的第一大戰(zhàn)略行動就是把都城定在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關于“始都郢”的時間,《世本·居》說是“武王徙郢”;而《史記》的《楚世家》和《十二諸侯年表》都說是楚文王時期,后者說得更加具體:“楚文王熊貲元年,始都郢?!绷頁逗鬂h書·地理志》江陵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备鞔_地指出在楚文王繼位后,由原都丹陽遷入新都的。楚武王懾服漢東諸國,楚國勢力已伸入江漢地區(qū)腹地,故楚文王即位后即遷都于郢,實際上是對楚武王戰(zhàn)略行動的承襲與發(fā)展。
至于始都郢的地址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家意見是不一致的。自杜注為湖北江陵北紀南城起,一直成為流行的說法,也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近人根據史籍與考古發(fā)掘材料,進一步考證了郢都的地址問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見解。石泉認為: 春秋、戰(zhàn)國的楚郢都及秦漢江陵城應在當時的沮漳二水間(今蠻河流域下游)、漢水以西不遠處。今楚皇城遺址(指今湖北宜城西。筆者注)應即楚郢都及其后繼城市秦漢江陵城故址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10月第一版)。
張正明認為郢都先后有好幾個,文王始都郢,在今宜城境。公元前506年,吳師入郢,楚昭王出逃,后雖回郢,但楚吳戰(zhàn)爭未息,公元前504年,楚王遷都于[若阝],而仍稱郢。幾年后,楚昭王又遷都于江陵,即紀南城,也仍稱郢。故楚國以紀南城為都,長達220年左右(張正明《楚文化史》。)王光鎬認為,“如果拋棄一切先入為主的偏見,實實在在地面對紀南城遺址的地層、遺址、遺物材料,它之絕非楚郢都當毋庸置疑”。所謂郢都,無疑是一座相當都城建制的城,……這是一座楚宣王至楚頃襄王元年前后的楚陪都,稱“[艸/喬戈]郢”?!罢嬲某紤跐h水西部的今宜城楚皇城遺址(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
此外,還有其他不同說法,此不一一列舉。我們這里采取的是傳統(tǒng)說法,即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紀南城)起,至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取郢都、楚徙都陳,一直定都在此,前后長達411年之久(其中楚昭王時曾有短時遷徙)。
郢都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兼有水陸之便,東接云夢,西扼巫巴,北連中原通衢,南臨長江天險,不僅自然條件優(yōu)越,而且戰(zhàn)略地位重要,從此成為楚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楚國的發(fā)展與強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楚文王定都郢后,表明楚國已牢固地控制了江漢地區(qū)。為承繼楚武王“欲觀中國之政”的意愿,立即全力北進。當時漢東道路已被打通,楚文王的主攻方向是在漢北,以直接叩開北通中原的大門。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二年),楚文王領兵攻申。申,姜姓國,周宣王所封,是原西周王朝控制荊楚的重鎮(zhèn)。攻申必經鄧。鄧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是楚文王的母舅之國(楚武王夫人鄧曼是鄧人。)但它與楚近鄰,當時征服鄧更有直接意義。鄧人對此是有警覺的,如騅甥、聃甥、養(yǎng)甥等三位大臣就力主乘機殺掉楚文王,說:“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后君噬齊,其及圖之乎?”(《左傳·莊公六年》。)鄧侯不聽。楚文王經鄧攻打申后,回歸時果然又攻打了鄧國。楚文王這次雖未滅申、鄧,但楚國勢力實際上已伸入南陽盆地。
楚文王在北伐取得初步成果后,又圖謀東向,以擴大北上的通道。恰在此時,地處汝水之蔡(今河南新蔡西南)和地處淮水之息為息侯夫人息媯發(fā)生矛盾,給楚文王出兵蔡、息提供了機會。據《左傳·莊公十年》載,蔡侯娶陳(今河南淮陽)女為妻,息侯亦娶陳女息媯,當息媯出嫁息侯經過蔡時,蔡侯無禮,息侯惱怒,遣使至楚要楚文王攻打息國,息向蔡求救,楚可借口攻蔡。楚文王依計行事,于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秋,出兵攻蔡,在蔡之莘地大敗蔡國,并虜蔡侯歸,接著又把他釋放了。這件事影響很大,《史記·楚世家》說:“楚強,陵江漢小國,小國皆畏之。”杜預《春秋》注說:“楚辟陋在夷,于此始通上國?!薄吧蠂敝钢性A夏之國,一向被華夏諸國視為蠻夷小國的楚,現(xiàn)以強有力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中原的舞臺上,為諸夏所側目。過四年,楚文王又滅息以為縣,虜息媯,并長驅直入蔡國,占領其地。
正當楚文王東拓北進節(jié)節(jié)勝利時,齊國經一段時間內亂后,公元前685年(楚文王五年),齊桓公立,以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679年(楚文王十一年),齊桓公盟宋、陳、鄭諸國,開始稱霸。楚文王也不示弱,第二年,即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十二年),為了徹底打通北入中原的通道,與齊桓公抗衡,出兵攻鄧,一舉滅掉了鄧國。史籍雖無楚滅申的具體時間記載,但從前述“伐申過鄧”來看,滅申與滅鄧時間大體是一致的。至此,北通中原的大門業(yè)已洞開。同年,楚文王以鄭厲公復位“緩告于楚”(《左傳·莊公十六年》。)為由,發(fā)兵討伐鄭國,直抵棟(今河南禹縣)而還。鄭是姬姓國,又是春秋初期大國,楚文王竟借口懲罰,足見楚國已挺進中原與齊國爭霸了?!妒酚?middot;楚世家》說:“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背耐鹾妄R桓公幾乎是同時步入春秋大國爭霸的歷史舞臺的。楚武、文王兩代經不斷奮戰(zhàn),“欲觀中國之政”的愿望已經實現(xiàn)。清人顧櫟高說:“楚橫行南服,由丹陽遷郢,取荊州以立根基。武王取羅、[若阝],以鄢郢之地,定襄陽以為門戶,至滅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保櫃蹈摺洞呵锎笫卤怼?。)楚文王的定都郢與北進,為后來楚國北上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楚文王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奠定楚國的根基,他即位后采取的第一大戰(zhàn)略行動就是把都城定在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關于“始都郢”的時間,《世本·居》說是“武王徙郢”;而《史記》的《楚世家》和《十二諸侯年表》都說是楚文王時期,后者說得更加具體:“楚文王熊貲元年,始都郢?!绷頁逗鬂h書·地理志》江陵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备鞔_地指出在楚文王繼位后,由原都丹陽遷入新都的。楚武王懾服漢東諸國,楚國勢力已伸入江漢地區(qū)腹地,故楚文王即位后即遷都于郢,實際上是對楚武王戰(zhàn)略行動的承襲與發(fā)展。
至于始都郢的地址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家意見是不一致的。自杜注為湖北江陵北紀南城起,一直成為流行的說法,也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近人根據史籍與考古發(fā)掘材料,進一步考證了郢都的地址問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見解。石泉認為: 春秋、戰(zhàn)國的楚郢都及秦漢江陵城應在當時的沮漳二水間(今蠻河流域下游)、漢水以西不遠處。今楚皇城遺址(指今湖北宜城西。筆者注)應即楚郢都及其后繼城市秦漢江陵城故址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10月第一版)。
張正明認為郢都先后有好幾個,文王始都郢,在今宜城境。公元前506年,吳師入郢,楚昭王出逃,后雖回郢,但楚吳戰(zhàn)爭未息,公元前504年,楚王遷都于[若阝],而仍稱郢。幾年后,楚昭王又遷都于江陵,即紀南城,也仍稱郢。故楚國以紀南城為都,長達220年左右(張正明《楚文化史》。)王光鎬認為,“如果拋棄一切先入為主的偏見,實實在在地面對紀南城遺址的地層、遺址、遺物材料,它之絕非楚郢都當毋庸置疑”。所謂郢都,無疑是一座相當都城建制的城,……這是一座楚宣王至楚頃襄王元年前后的楚陪都,稱“[艸/喬戈]郢”?!罢嬲某紤跐h水西部的今宜城楚皇城遺址(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
此外,還有其他不同說法,此不一一列舉。我們這里采取的是傳統(tǒng)說法,即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紀南城)起,至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取郢都、楚徙都陳,一直定都在此,前后長達411年之久(其中楚昭王時曾有短時遷徙)。
郢都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兼有水陸之便,東接云夢,西扼巫巴,北連中原通衢,南臨長江天險,不僅自然條件優(yōu)越,而且戰(zhàn)略地位重要,從此成為楚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楚國的發(fā)展與強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楚文王定都郢后,表明楚國已牢固地控制了江漢地區(qū)。為承繼楚武王“欲觀中國之政”的意愿,立即全力北進。當時漢東道路已被打通,楚文王的主攻方向是在漢北,以直接叩開北通中原的大門。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二年),楚文王領兵攻申。申,姜姓國,周宣王所封,是原西周王朝控制荊楚的重鎮(zhèn)。攻申必經鄧。鄧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是楚文王的母舅之國(楚武王夫人鄧曼是鄧人。)但它與楚近鄰,當時征服鄧更有直接意義。鄧人對此是有警覺的,如騅甥、聃甥、養(yǎng)甥等三位大臣就力主乘機殺掉楚文王,說:“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后君噬齊,其及圖之乎?”(《左傳·莊公六年》。)鄧侯不聽。楚文王經鄧攻打申后,回歸時果然又攻打了鄧國。楚文王這次雖未滅申、鄧,但楚國勢力實際上已伸入南陽盆地。
楚文王在北伐取得初步成果后,又圖謀東向,以擴大北上的通道。恰在此時,地處汝水之蔡(今河南新蔡西南)和地處淮水之息為息侯夫人息媯發(fā)生矛盾,給楚文王出兵蔡、息提供了機會。據《左傳·莊公十年》載,蔡侯娶陳(今河南淮陽)女為妻,息侯亦娶陳女息媯,當息媯出嫁息侯經過蔡時,蔡侯無禮,息侯惱怒,遣使至楚要楚文王攻打息國,息向蔡求救,楚可借口攻蔡。楚文王依計行事,于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秋,出兵攻蔡,在蔡之莘地大敗蔡國,并虜蔡侯歸,接著又把他釋放了。這件事影響很大,《史記·楚世家》說:“楚強,陵江漢小國,小國皆畏之。”杜預《春秋》注說:“楚辟陋在夷,于此始通上國?!薄吧蠂敝钢性A夏之國,一向被華夏諸國視為蠻夷小國的楚,現(xiàn)以強有力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中原的舞臺上,為諸夏所側目。過四年,楚文王又滅息以為縣,虜息媯,并長驅直入蔡國,占領其地。
正當楚文王東拓北進節(jié)節(jié)勝利時,齊國經一段時間內亂后,公元前685年(楚文王五年),齊桓公立,以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679年(楚文王十一年),齊桓公盟宋、陳、鄭諸國,開始稱霸。楚文王也不示弱,第二年,即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十二年),為了徹底打通北入中原的通道,與齊桓公抗衡,出兵攻鄧,一舉滅掉了鄧國。史籍雖無楚滅申的具體時間記載,但從前述“伐申過鄧”來看,滅申與滅鄧時間大體是一致的。至此,北通中原的大門業(yè)已洞開。同年,楚文王以鄭厲公復位“緩告于楚”(《左傳·莊公十六年》。)為由,發(fā)兵討伐鄭國,直抵棟(今河南禹縣)而還。鄭是姬姓國,又是春秋初期大國,楚文王竟借口懲罰,足見楚國已挺進中原與齊國爭霸了?!妒酚?middot;楚世家》說:“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背耐鹾妄R桓公幾乎是同時步入春秋大國爭霸的歷史舞臺的。楚武、文王兩代經不斷奮戰(zhàn),“欲觀中國之政”的愿望已經實現(xiàn)。清人顧櫟高說:“楚橫行南服,由丹陽遷郢,取荊州以立根基。武王取羅、[若阝],以鄢郢之地,定襄陽以為門戶,至滅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保櫃蹈摺洞呵锎笫卤怼?。)楚文王的定都郢與北進,為后來楚國北上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