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像一塊巨石,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死水塘中戊戌變法又稱戊戌維新,是發(fā)生在1898年(農(nóng)歷戊戌年)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動。
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為首的維新派,代表著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上層和開明紳士的政治要求走上歷史舞臺,主張在不動搖封建階級統(tǒng)治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制,發(fā)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機,使國家臻于富強。
1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戰(zhàn)爭中失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奮,正在參加會試的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聯(lián)合全國18省在京舉人,聚集達智橋松筠庵,討論上書請愿。會后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提出拒絕《馬關條約》、遷都抗戰(zhàn)、變法圖強三項建議,聯(lián)絡1300多舉人簽名,呈遞都察院,都察院拒絕代呈。
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它是維新變法運動的起點。此后,康有為接連向光緒帝上書,陳述受法主張。
從1895年夏到1898年春,維新派積極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紙、開辦學堂,為維新運動制造輿論、培養(yǎng)人才。1895年8月,在康有為、梁啟超奔走推動下,由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出面組織了強學會,這是維新派創(chuàng)立的第一個政治團體,該學會每10天集會一次,每次都有人演講“中國自強之學”。11月,上海成立強學分會,但強學會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攻擊、誹謗,不久被查封。1896年8月,黃遵憲、汪康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時務報》,邀請梁啟超擔任主筆。1897年10月,嚴復在天津創(chuàng)辦《國聞報》。兩報熱情宣傳西方資產(chǎn)階級社會政治學說,抨擊封建專制統(tǒng)治,提倡民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有力地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fā)展。1897年至1898年,譚嗣同、黃遵憲、唐才常、梁啟超等匯集湖南,在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出版《湘學報》(初名《湘學新報》)、《湘報》,創(chuàng)辦時務學堂,組織南學會,使湖南維新運動得到了蓬勃發(fā)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895年至1897年全國共有學會、學堂、報館等共300余個,出版30多種報刊,表明維新運動具有一定的群眾性。
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變法聲浪日高。康有為迅速從廣東趕到北京上書,提出速行變法的具體建議。1898年1月,康有為應詔上《統(tǒng)籌全局折》,建議仿效日本,全面變法。4月,康有為、梁啟超等在京創(chuàng)立以“保國保種保教”
為宗旨的保國會。同時,保滇會、保川會、保浙會等也先后成立。士大夫經(jīng)常集會,討論時政,變法空氣日濃??涤袨槌藭r鼓動帝黨官員上書,敦促變法。6月11日,光緒帝接受變法建議,發(fā)布《明定國是詔》,正式開始變法。在此后到慈禧太后于9月21日發(fā)動政變的103天中,光緒帝發(fā)布了一系列除舊布新變法詔令,罷黜一批頑固大臣,擢拔了一批維新分子,一時“歡聲雷動”,維新運動達到高潮,史稱“百日維新”。當時光緒帝發(fā)布的這些詔令,屬于政治方面的主要有:廣開言路,提倡官民上書,不許任何人阻撓;撤除閑散衙門和重疊機構,裁減冗員;準許旗人自謀生計。屬于經(jīng)濟方面的主要有:設立農(nóng)工商局,提倡實業(yè),獎勵發(fā)明;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務;裁減驛站,設立郵政局;創(chuàng)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決算。屬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有: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將各省書院和過多的祠廟改為學堂,鼓勵地方和私人辦學堂,創(chuàng)設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一律兼習中學和西學;允許自由創(chuàng)辦學會、報館;設立譯書局,編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游歷、留學。屬于軍事方面的主要有:裁減綠營,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練兵,添設海軍,實行保甲。
變法運動一開始就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抵制和反對,隨著運動的開展,維新派與頑固派的矛盾和斗爭迅速加劇。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派發(fā)動政變,慈禧重新“訓政”,光緒帝被幽禁,譚嗣同等6位維新志士慘遭殺害(這6位志士為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史稱“戊戌六君子”)??涤袨?、梁啟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變法運動徹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進步意義的救亡運動,也是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走不通的。
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為首的維新派,代表著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上層和開明紳士的政治要求走上歷史舞臺,主張在不動搖封建階級統(tǒng)治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制,發(fā)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機,使國家臻于富強。
1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戰(zhàn)爭中失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奮,正在參加會試的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聯(lián)合全國18省在京舉人,聚集達智橋松筠庵,討論上書請愿。會后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提出拒絕《馬關條約》、遷都抗戰(zhàn)、變法圖強三項建議,聯(lián)絡1300多舉人簽名,呈遞都察院,都察院拒絕代呈。
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它是維新變法運動的起點。此后,康有為接連向光緒帝上書,陳述受法主張。
從1895年夏到1898年春,維新派積極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紙、開辦學堂,為維新運動制造輿論、培養(yǎng)人才。1895年8月,在康有為、梁啟超奔走推動下,由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出面組織了強學會,這是維新派創(chuàng)立的第一個政治團體,該學會每10天集會一次,每次都有人演講“中國自強之學”。11月,上海成立強學分會,但強學會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攻擊、誹謗,不久被查封。1896年8月,黃遵憲、汪康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時務報》,邀請梁啟超擔任主筆。1897年10月,嚴復在天津創(chuàng)辦《國聞報》。兩報熱情宣傳西方資產(chǎn)階級社會政治學說,抨擊封建專制統(tǒng)治,提倡民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有力地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fā)展。1897年至1898年,譚嗣同、黃遵憲、唐才常、梁啟超等匯集湖南,在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出版《湘學報》(初名《湘學新報》)、《湘報》,創(chuàng)辦時務學堂,組織南學會,使湖南維新運動得到了蓬勃發(fā)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895年至1897年全國共有學會、學堂、報館等共300余個,出版30多種報刊,表明維新運動具有一定的群眾性。
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變法聲浪日高。康有為迅速從廣東趕到北京上書,提出速行變法的具體建議。1898年1月,康有為應詔上《統(tǒng)籌全局折》,建議仿效日本,全面變法。4月,康有為、梁啟超等在京創(chuàng)立以“保國保種保教”
為宗旨的保國會。同時,保滇會、保川會、保浙會等也先后成立。士大夫經(jīng)常集會,討論時政,變法空氣日濃??涤袨槌藭r鼓動帝黨官員上書,敦促變法。6月11日,光緒帝接受變法建議,發(fā)布《明定國是詔》,正式開始變法。在此后到慈禧太后于9月21日發(fā)動政變的103天中,光緒帝發(fā)布了一系列除舊布新變法詔令,罷黜一批頑固大臣,擢拔了一批維新分子,一時“歡聲雷動”,維新運動達到高潮,史稱“百日維新”。當時光緒帝發(fā)布的這些詔令,屬于政治方面的主要有:廣開言路,提倡官民上書,不許任何人阻撓;撤除閑散衙門和重疊機構,裁減冗員;準許旗人自謀生計。屬于經(jīng)濟方面的主要有:設立農(nóng)工商局,提倡實業(yè),獎勵發(fā)明;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務;裁減驛站,設立郵政局;創(chuàng)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決算。屬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有: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將各省書院和過多的祠廟改為學堂,鼓勵地方和私人辦學堂,創(chuàng)設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一律兼習中學和西學;允許自由創(chuàng)辦學會、報館;設立譯書局,編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游歷、留學。屬于軍事方面的主要有:裁減綠營,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練兵,添設海軍,實行保甲。
變法運動一開始就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抵制和反對,隨著運動的開展,維新派與頑固派的矛盾和斗爭迅速加劇。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派發(fā)動政變,慈禧重新“訓政”,光緒帝被幽禁,譚嗣同等6位維新志士慘遭殺害(這6位志士為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史稱“戊戌六君子”)??涤袨?、梁啟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變法運動徹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進步意義的救亡運動,也是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