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ǘ〇|南亞與南亞諸國 宋、元時期,與南方及西南毗鄰的各國之間,除了傳統(tǒng)的陸路交通外,海上的交通空前繁榮。與南海諸島國的聯(lián)系也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中南半島諸國交趾(安南)、占城、真臘、緬國,與宋元王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元朝曾向這些地區(qū)進兵侵掠,但彼此之間的移民與商販仍往來不息。一二二五年取代李氏而創(chuàng)立安南陳氏王朝的陳日■便是福州長樂人,后徙居安南的南定省天長府即墨縣,以漁為業(yè),叔陳守度,取李氏王朝而立日■。交趾的貴族多沿漢姓,如丁、黎、李、陳。交趾的李氏和陳氏王朝,先后與宋元王朝保持經(jīng)常的朝貢關(guān)系,接受賜予他們的官號。彼此之間商販往來十分頻繁。宋在廣西沿邊邕州和欽州設(shè)立互市場,宋和交趾的富賈行商,都到這里來貿(mào)易。雙方商人還經(jīng)由海道運貨販賣,宋商大部以巨商為綱首,結(jié)伙從泉州、廣州等地發(fā)船前往交趾、占城;交趾、占城的商人也泛海運貨到泉、廣州,然后販運宋朝的貨物包括書籍、紙、筆等回國。交趾、占城和宋朝到對方國家定居的人民也絡(luò)繹不絕。北宋初交趾時犯占城,一批批占城人逃來宋朝,當時廣州的占城流民就數(shù)以百計。宋朝一些人也僑居在占城。慶歷初,廣東商人邵保到占城,見到逃亡的“軍賊”鄂鄰百余人。人民間的往來雜處,有力地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乾道中,占城與真臘戰(zhàn),兩方皆乘大象,勝負不分。有福建人浮海往吉陽軍,為風浪所逐而抵占城,教占城習騎射,因得大勝。
通過使臣和商人的不斷來往,交趾、占城從宋朝獲得《大藏經(jīng)》和儒學書籍。十三世紀中葉,交趾出現(xiàn)了雕板印造的戶口帖子,成為越南歷史上最早的印刷品。十三世紀前,漢字是交趾唯一通用的文字?!捌湔b詩讀書,談性理,為文章,與中國同,惟言語差異”(《島夷志略》)。交趾的高僧大都是著名的漢學家,能賦詩作詞,與宋朝詩人唱和。占城也出現(xiàn)了許多能賦詩作詞的文士。他們的漢文學水平可與高麗比美。十一世紀中葉,交趾國王指導(dǎo)宮女仿照宋朝的絲織品錦,織造錦綺,獲得成功。宋朝傳入交趾的中草藥不斷增多,宋醫(yī)在交趾受到重視,甚至交趾統(tǒng)治者也延請宋醫(yī)治病,并服用中草藥。交趾的藥物如使君子、霍香等,這時也傳入宋朝。
真臘自稱甘孛智(柬埔寨)。歷史上很早就與中國交通。一○○八年,真臘商賈三人到廣西高州貿(mào)易。一一一六年,真臘國王派遣“進奉使”等到宋,贈送禮物。此后,宋朝、真臘的使臣和商賈,不斷往來兩國。元成宗初年,周達觀曾隨元使訪問真臘,到達都城吳哥,撰成《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描述當時真臘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元朝的貨物,以“唐人金銀”為第一,其次為五色輕絹帛,再次為真州的錫鐵、溫州的漆盤、泉州的青瓷器,還有明州的草席以及雨傘、鐵鍋、銅盤、木梳、針、矮床等。宋、元時期有許多人僑居真臘經(jīng)商,并娶當?shù)貗D女為妻?!墩媾D風土記》一書的完成,增進了中國人民對真臘的了解,也為真臘保存了可貴的歷史紀錄。
宋代的羅斛國(以今泰國華富里府為中心)、真里富(今莊他武里一帶)、西棚(今素攀一帶)等,以及元朝時的暹國,都是今泰國境內(nèi)的古國。羅斛國在一一○三年,派使臣到宋“進奉”貨物。一一一五年,宋在泉州置來遠驛,接待羅斛、占城國人使。元朝曾三次遣使往暹國,暹國使者也九次訪問元朝。一一六四年,真里富的一位巨商在明州病死,當?shù)毓俑疄樗麥蕚涔啄臼?,囑其隨從護喪歸國,并準許帶回巨商的全部遺產(chǎn)。次年,真里富國王派人帶信表示感謝。宋、元商船也到那里貿(mào)易,運去宋朝的特產(chǎn)。
宋、元時期,緬甸古國為蒲甘或緬國。一○○四年,蒲甘國王派遣使者從海路到宋贈送禮物,受到宋朝的歡迎,邀請他們參加上元節(jié)觀燈。此后,蒲甘使者多次入宋。蒲甘又與大理國(今云南省)毗鄰,蒲甘王阿奴律陀曾親自到大理訪問,與大理關(guān)系較為密切。一一三六年,蒲甘和大理使臣經(jīng)廣西,一起向宋朝贈送土產(chǎn)。蒲甘商船也經(jīng)常運載金顏香等到泉州貿(mào)易。蒲甘還曾派使臣和佛僧到宋求取或贈送佛經(jīng)。蒲甘王朝所建的佛教寺院,采用了宋朝形式的塔像和幅射拱門。
南海諸國宋代,與南海諸國的交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宋王朝獎勵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宋太宗曾特派使者持敕書金帛,分四路招致海南諸蕃國,并在京師置榷易院。凡諸蕃國香藥寶貨至廣州、交趾、泉州及兩浙,非出于官庫者,不得私相市易。市舶成為北宋重要的財源。南宋王朝也申令“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徐遠人,阜通貨賄”。在這種獎勵海外貿(mào)易政策的推動下,宋朝與南海以及西洋諸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得到了發(fā)展。成書于一一七八年的周去非《嶺外代答》一書,著錄南海地名約二、三十處,稍后,趙汝適撰《諸蕃志》地名多達八、九十處。元末汪大淵附賈舶浮海,越數(shù)十國,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以親身的見聞,報導(dǎo)了從東南亞遠及于東非的道里風俗,大大豐富了關(guān)于這些地區(qū)的知識。
元朝在平南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南宋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同南海西洋諸國的關(guān)系。忽必烈曾令唆都等奉璽書十通,招諭南海諸國,占城、馬八兒(印度東海岸)等俱奉表入貢。忽必烈并重用南宋的降臣蒲壽庚,利用僑居福建的外商與南海諸國的聯(lián)系,招致諸善國,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一二七九年,又遣楊庭壁出使俱蘭(印度西海岸)。楊庭壁抵達俱蘭時,也里可溫兀咱兒撒里馬及木速蠻主馬合麻也在其國,聞詔使到來,都表示愿意遣使入貢。蘇木達國也遣使通過俱蘭向元朝臣服。因此,南海十國馬八兒、須門那、僧急里、南無力、馬蘭丹、那旺、丁呵兒、來來、急蘭亦■、蘇木都剌皆遣使入貢。一二八四年,忽必烈又遣使臣前往錫蘭(今斯里蘭卡)訪求佛牙。使臣抵錫蘭島,入謁國王,求得佛牙二枚、佛遺發(fā)與供食之缽。非洲旅行家伊本·拔都他在他的游記中也記載元朝皇帝曾遣使至印度。當他在古里時,曾見有元朝船只十三只停舶在港內(nèi)。元朝商人在南海十分活躍,不少人遷居南洋諸島,與當?shù)厝嗣褚坏?,為開發(fā)這一地區(qū)作出了貢獻。
位于蘇門達臘島上的三佛齊是當時東南亞國際貿(mào)易的樞紐。三佛齊向宋朝派出使臣三十多次。一○○三年(真宗咸平六年),三佛齊王遣使李加排、副使無陁李南悲來貢,且言本國建佛寺,請賜鐘及寺名。真宗詔以承天萬壽為寺額,并鑄鐘以賜。三佛齊文字用梵書,上表章用中國漢字。阇婆(爪哇)也多次派使臣入貢。宋與三佛齊、阇婆等國商人的來往也極其頻繁。宋朝商人至阇婆,備受優(yōu)待。福建建溪的大海商毛旭,曾經(jīng)多次運貨去阇婆,歸國時又為阇婆使者充作向?qū)А?br/>
位于加里曼丹島上的渤泥,跟宋朝人民交往甚多。九七六年,渤泥國王向打派遣使臣帶著表文(國書)入宋,贈送龍腦、玳瑁、檀香、象牙等禮品,宋太宗將使臣安置在禮賓院,以貴賓相待。宋朝商舶抵達渤泥三天,國王就帶領(lǐng)眷屬、大臣前往參觀,商船跳板鋪上織錦迎接,設(shè)宴款待,最后分送禮物。船上貨物都由國王和大臣定價,然后擊鼓,召集附近百姓前來貿(mào)易。在文萊發(fā)現(xiàn)的一塊漢文石碑,上刻“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男應(yīng)(?)甲立?!边@是東南亞現(xiàn)存最早的一塊漢文碑刻。據(jù)考訂,是一二六四年為宋朝知州蒲某建造的墓碑,蒲某可能是泉州人。這說明許多泉州人,包括宋朝的官員,都來渤泥僑居。
宋朝與蒲端(疑為今非律賓班乃島西部的武端)、麻逸(今呂宋島)及其屬國三嶼(今呂宋島西南諸島)、蒲里嚕(今呂宋島東波利略島)、白蒲延(今呂宋島北的巴布延群島)等,都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一○○三年,蒲端國王具陵派遣使臣李竾罕、副使加彌難入宋,向宋真宗贈送土產(chǎn)和紅鸚鵡。次年上元節(jié),宋朝派官員陪同使臣觀燈、宴飲,并贈送錢幣。從此,蒲端使臣不斷來宋,從宋朝帶回冠帶、衣服、器幣、銅錢、旗幟、金銀、鎧甲等物,又給宋朝帶來玳瑁、龍腦、丁香等物。麻逸國商人在九八二年運寶貨到廣州。宋朝商船將瓷器、鐵鍋、烏鉛、五色琉璃珠、鐵針、綾絹等運到麻逸、三嶼等國,又從那里買回黃蠟、吉貝、番布、真珠、玳瑁等。
印度次大陸諸國宋人稱為鵬茄羅(今孟加拉)、天竺(今印度)、注輦(今印度東部海岸)、故臨(今印度西海岸柯欽一帶)、南毗(即古里佛,今印度西部馬拉巴海岸)、胡茶辣(今印度巴羅達一帶)、麻羅華(今印度巴羅達以東)、細蘭(今斯里蘭卡)等南亞各國,都與宋朝保持頻繁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宋太宗時,天竺僧羅護哪航海至泉州,海商施金建造一座佛寺,請羅護哪主持。注輦使臣和商人入宋者更多,他們給宋朝帶來了真珠、象牙、琉璃和各種香料。宋朝海船去大食各國途中,必經(jīng)故臨國換小船而去。宋商把檀香、丁香、腦子、金銀、瓷器、馬、象、絲帛等運往細蘭國,又從那里購買白豆寇、木蘭皮、粗細香等回國。
海道之外,宋與印度次大陸諸國在陸路上的交通也很頻繁。北宋建國之后,九六五年(太祖乾德三年),滄州僧道圓自西域返還,表獻貝葉梵經(jīng)四十二夾。道圓是在晉天福中西去的,在途十二年,居印度六年。宋太祖親自召見他詢問所歷山川道里,頗加禮待。明年,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情游西域取經(jīng),朝廷各賜錢三萬遣行。此后,往取經(jīng)者甚多。同時期,印度僧人也紛紛東來,其中著名的有中天竺摩伽陀國法天、北天竺迦濕彌羅國僧天息災(zāi)和烏填國僧施護等。太宗崇尚釋教,九八○年(太平興國五年),詔立譯經(jīng)院(后改稱傳法院),召天息災(zāi)等三人入院,從事佛經(jīng)翻譯,由梵學僧法進、常謹、清沼等筆受,楊悅、張洎潤色。九八三年,天息災(zāi)諸選召童子,學習梵文。真宗景德三年詔令“西天僧有精通梵語,可助翻演者悉館于傳法院”。傳法院進行了大量的佛經(jīng)翻譯工作。從太平興國七年到仁宗景祐三年的五十四年內(nèi),貢獻并內(nèi)出梵經(jīng)無慮一千四百二十八夾,譯成經(jīng)論凡五百六十四卷。以后又續(xù)有譯作。當時來宋朝的天竺僧人很多,挾梵夾來獻者不絕。
中南半島諸國交趾(安南)、占城、真臘、緬國,與宋元王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元朝曾向這些地區(qū)進兵侵掠,但彼此之間的移民與商販仍往來不息。一二二五年取代李氏而創(chuàng)立安南陳氏王朝的陳日■便是福州長樂人,后徙居安南的南定省天長府即墨縣,以漁為業(yè),叔陳守度,取李氏王朝而立日■。交趾的貴族多沿漢姓,如丁、黎、李、陳。交趾的李氏和陳氏王朝,先后與宋元王朝保持經(jīng)常的朝貢關(guān)系,接受賜予他們的官號。彼此之間商販往來十分頻繁。宋在廣西沿邊邕州和欽州設(shè)立互市場,宋和交趾的富賈行商,都到這里來貿(mào)易。雙方商人還經(jīng)由海道運貨販賣,宋商大部以巨商為綱首,結(jié)伙從泉州、廣州等地發(fā)船前往交趾、占城;交趾、占城的商人也泛海運貨到泉、廣州,然后販運宋朝的貨物包括書籍、紙、筆等回國。交趾、占城和宋朝到對方國家定居的人民也絡(luò)繹不絕。北宋初交趾時犯占城,一批批占城人逃來宋朝,當時廣州的占城流民就數(shù)以百計。宋朝一些人也僑居在占城。慶歷初,廣東商人邵保到占城,見到逃亡的“軍賊”鄂鄰百余人。人民間的往來雜處,有力地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乾道中,占城與真臘戰(zhàn),兩方皆乘大象,勝負不分。有福建人浮海往吉陽軍,為風浪所逐而抵占城,教占城習騎射,因得大勝。
通過使臣和商人的不斷來往,交趾、占城從宋朝獲得《大藏經(jīng)》和儒學書籍。十三世紀中葉,交趾出現(xiàn)了雕板印造的戶口帖子,成為越南歷史上最早的印刷品。十三世紀前,漢字是交趾唯一通用的文字?!捌湔b詩讀書,談性理,為文章,與中國同,惟言語差異”(《島夷志略》)。交趾的高僧大都是著名的漢學家,能賦詩作詞,與宋朝詩人唱和。占城也出現(xiàn)了許多能賦詩作詞的文士。他們的漢文學水平可與高麗比美。十一世紀中葉,交趾國王指導(dǎo)宮女仿照宋朝的絲織品錦,織造錦綺,獲得成功。宋朝傳入交趾的中草藥不斷增多,宋醫(yī)在交趾受到重視,甚至交趾統(tǒng)治者也延請宋醫(yī)治病,并服用中草藥。交趾的藥物如使君子、霍香等,這時也傳入宋朝。
真臘自稱甘孛智(柬埔寨)。歷史上很早就與中國交通。一○○八年,真臘商賈三人到廣西高州貿(mào)易。一一一六年,真臘國王派遣“進奉使”等到宋,贈送禮物。此后,宋朝、真臘的使臣和商賈,不斷往來兩國。元成宗初年,周達觀曾隨元使訪問真臘,到達都城吳哥,撰成《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描述當時真臘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元朝的貨物,以“唐人金銀”為第一,其次為五色輕絹帛,再次為真州的錫鐵、溫州的漆盤、泉州的青瓷器,還有明州的草席以及雨傘、鐵鍋、銅盤、木梳、針、矮床等。宋、元時期有許多人僑居真臘經(jīng)商,并娶當?shù)貗D女為妻?!墩媾D風土記》一書的完成,增進了中國人民對真臘的了解,也為真臘保存了可貴的歷史紀錄。
宋代的羅斛國(以今泰國華富里府為中心)、真里富(今莊他武里一帶)、西棚(今素攀一帶)等,以及元朝時的暹國,都是今泰國境內(nèi)的古國。羅斛國在一一○三年,派使臣到宋“進奉”貨物。一一一五年,宋在泉州置來遠驛,接待羅斛、占城國人使。元朝曾三次遣使往暹國,暹國使者也九次訪問元朝。一一六四年,真里富的一位巨商在明州病死,當?shù)毓俑疄樗麥蕚涔啄臼?,囑其隨從護喪歸國,并準許帶回巨商的全部遺產(chǎn)。次年,真里富國王派人帶信表示感謝。宋、元商船也到那里貿(mào)易,運去宋朝的特產(chǎn)。
宋、元時期,緬甸古國為蒲甘或緬國。一○○四年,蒲甘國王派遣使者從海路到宋贈送禮物,受到宋朝的歡迎,邀請他們參加上元節(jié)觀燈。此后,蒲甘使者多次入宋。蒲甘又與大理國(今云南省)毗鄰,蒲甘王阿奴律陀曾親自到大理訪問,與大理關(guān)系較為密切。一一三六年,蒲甘和大理使臣經(jīng)廣西,一起向宋朝贈送土產(chǎn)。蒲甘商船也經(jīng)常運載金顏香等到泉州貿(mào)易。蒲甘還曾派使臣和佛僧到宋求取或贈送佛經(jīng)。蒲甘王朝所建的佛教寺院,采用了宋朝形式的塔像和幅射拱門。
南海諸國宋代,與南海諸國的交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宋王朝獎勵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宋太宗曾特派使者持敕書金帛,分四路招致海南諸蕃國,并在京師置榷易院。凡諸蕃國香藥寶貨至廣州、交趾、泉州及兩浙,非出于官庫者,不得私相市易。市舶成為北宋重要的財源。南宋王朝也申令“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徐遠人,阜通貨賄”。在這種獎勵海外貿(mào)易政策的推動下,宋朝與南海以及西洋諸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得到了發(fā)展。成書于一一七八年的周去非《嶺外代答》一書,著錄南海地名約二、三十處,稍后,趙汝適撰《諸蕃志》地名多達八、九十處。元末汪大淵附賈舶浮海,越數(shù)十國,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以親身的見聞,報導(dǎo)了從東南亞遠及于東非的道里風俗,大大豐富了關(guān)于這些地區(qū)的知識。
元朝在平南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南宋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同南海西洋諸國的關(guān)系。忽必烈曾令唆都等奉璽書十通,招諭南海諸國,占城、馬八兒(印度東海岸)等俱奉表入貢。忽必烈并重用南宋的降臣蒲壽庚,利用僑居福建的外商與南海諸國的聯(lián)系,招致諸善國,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一二七九年,又遣楊庭壁出使俱蘭(印度西海岸)。楊庭壁抵達俱蘭時,也里可溫兀咱兒撒里馬及木速蠻主馬合麻也在其國,聞詔使到來,都表示愿意遣使入貢。蘇木達國也遣使通過俱蘭向元朝臣服。因此,南海十國馬八兒、須門那、僧急里、南無力、馬蘭丹、那旺、丁呵兒、來來、急蘭亦■、蘇木都剌皆遣使入貢。一二八四年,忽必烈又遣使臣前往錫蘭(今斯里蘭卡)訪求佛牙。使臣抵錫蘭島,入謁國王,求得佛牙二枚、佛遺發(fā)與供食之缽。非洲旅行家伊本·拔都他在他的游記中也記載元朝皇帝曾遣使至印度。當他在古里時,曾見有元朝船只十三只停舶在港內(nèi)。元朝商人在南海十分活躍,不少人遷居南洋諸島,與當?shù)厝嗣褚坏?,為開發(fā)這一地區(qū)作出了貢獻。
位于蘇門達臘島上的三佛齊是當時東南亞國際貿(mào)易的樞紐。三佛齊向宋朝派出使臣三十多次。一○○三年(真宗咸平六年),三佛齊王遣使李加排、副使無陁李南悲來貢,且言本國建佛寺,請賜鐘及寺名。真宗詔以承天萬壽為寺額,并鑄鐘以賜。三佛齊文字用梵書,上表章用中國漢字。阇婆(爪哇)也多次派使臣入貢。宋與三佛齊、阇婆等國商人的來往也極其頻繁。宋朝商人至阇婆,備受優(yōu)待。福建建溪的大海商毛旭,曾經(jīng)多次運貨去阇婆,歸國時又為阇婆使者充作向?qū)А?br/>
位于加里曼丹島上的渤泥,跟宋朝人民交往甚多。九七六年,渤泥國王向打派遣使臣帶著表文(國書)入宋,贈送龍腦、玳瑁、檀香、象牙等禮品,宋太宗將使臣安置在禮賓院,以貴賓相待。宋朝商舶抵達渤泥三天,國王就帶領(lǐng)眷屬、大臣前往參觀,商船跳板鋪上織錦迎接,設(shè)宴款待,最后分送禮物。船上貨物都由國王和大臣定價,然后擊鼓,召集附近百姓前來貿(mào)易。在文萊發(fā)現(xiàn)的一塊漢文石碑,上刻“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男應(yīng)(?)甲立?!边@是東南亞現(xiàn)存最早的一塊漢文碑刻。據(jù)考訂,是一二六四年為宋朝知州蒲某建造的墓碑,蒲某可能是泉州人。這說明許多泉州人,包括宋朝的官員,都來渤泥僑居。
宋朝與蒲端(疑為今非律賓班乃島西部的武端)、麻逸(今呂宋島)及其屬國三嶼(今呂宋島西南諸島)、蒲里嚕(今呂宋島東波利略島)、白蒲延(今呂宋島北的巴布延群島)等,都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一○○三年,蒲端國王具陵派遣使臣李竾罕、副使加彌難入宋,向宋真宗贈送土產(chǎn)和紅鸚鵡。次年上元節(jié),宋朝派官員陪同使臣觀燈、宴飲,并贈送錢幣。從此,蒲端使臣不斷來宋,從宋朝帶回冠帶、衣服、器幣、銅錢、旗幟、金銀、鎧甲等物,又給宋朝帶來玳瑁、龍腦、丁香等物。麻逸國商人在九八二年運寶貨到廣州。宋朝商船將瓷器、鐵鍋、烏鉛、五色琉璃珠、鐵針、綾絹等運到麻逸、三嶼等國,又從那里買回黃蠟、吉貝、番布、真珠、玳瑁等。
印度次大陸諸國宋人稱為鵬茄羅(今孟加拉)、天竺(今印度)、注輦(今印度東部海岸)、故臨(今印度西海岸柯欽一帶)、南毗(即古里佛,今印度西部馬拉巴海岸)、胡茶辣(今印度巴羅達一帶)、麻羅華(今印度巴羅達以東)、細蘭(今斯里蘭卡)等南亞各國,都與宋朝保持頻繁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宋太宗時,天竺僧羅護哪航海至泉州,海商施金建造一座佛寺,請羅護哪主持。注輦使臣和商人入宋者更多,他們給宋朝帶來了真珠、象牙、琉璃和各種香料。宋朝海船去大食各國途中,必經(jīng)故臨國換小船而去。宋商把檀香、丁香、腦子、金銀、瓷器、馬、象、絲帛等運往細蘭國,又從那里購買白豆寇、木蘭皮、粗細香等回國。
海道之外,宋與印度次大陸諸國在陸路上的交通也很頻繁。北宋建國之后,九六五年(太祖乾德三年),滄州僧道圓自西域返還,表獻貝葉梵經(jīng)四十二夾。道圓是在晉天福中西去的,在途十二年,居印度六年。宋太祖親自召見他詢問所歷山川道里,頗加禮待。明年,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情游西域取經(jīng),朝廷各賜錢三萬遣行。此后,往取經(jīng)者甚多。同時期,印度僧人也紛紛東來,其中著名的有中天竺摩伽陀國法天、北天竺迦濕彌羅國僧天息災(zāi)和烏填國僧施護等。太宗崇尚釋教,九八○年(太平興國五年),詔立譯經(jīng)院(后改稱傳法院),召天息災(zāi)等三人入院,從事佛經(jīng)翻譯,由梵學僧法進、常謹、清沼等筆受,楊悅、張洎潤色。九八三年,天息災(zāi)諸選召童子,學習梵文。真宗景德三年詔令“西天僧有精通梵語,可助翻演者悉館于傳法院”。傳法院進行了大量的佛經(jīng)翻譯工作。從太平興國七年到仁宗景祐三年的五十四年內(nèi),貢獻并內(nèi)出梵經(jīng)無慮一千四百二十八夾,譯成經(jīng)論凡五百六十四卷。以后又續(xù)有譯作。當時來宋朝的天竺僧人很多,挾梵夾來獻者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