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冊

漢書新注卷三十二 張耳陳余傳第二

漢書新注 作者:施丁主編


  &【說明】本傳敘述張耳、陳余二人的交游、政治生活和矛盾斗爭。張耳、陳余都是戰(zhàn)國末年浪跡社會的儒生,結(jié)成密友。秦統(tǒng)一后,頗不得志。故秦未投身陳涉起義。當(dāng)時魚龍混雜,參加反秦起義者的思想極為復(fù)雜。張、陳二人當(dāng)了復(fù)建趙國的將相之后,因爭權(quán)和思想不一而分道揚(yáng)鑣,成了冤家,陳余投靠趙、楚,張耳則投靠漢劉邦。漢高帝三年(前204),張耳滅趙,殺了陳余,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妒酚洝芬詮垺㈥惗撕蟼鳎蚱湔紊詈退饺私挥?,都具有一定的歷史特點(diǎn)及反面的教育意義;傳未譏其“以勢利交”,入木三分?!稘h書》本傳大致襲取《史》傳之文,傳未增加“勢利之交,古人羞之”等語,也是重申司馬遷的批判之意。

  &張耳,大梁人也(1),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2)。嘗亡命游外黃(3),外黃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4),亡邪父客(5)。父客謂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迸?,為請決(6),嫁之。女家厚奉給耳,耳以故致千里客,宦為外黃令(7)。

 ?。?)大梁:縣名。今河南開封市。(2)魏公子毋忌:即信陵君魏無忌。(3)外黃:縣名。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南。(4)庸奴其夫:視其丈夫如庸夫。(5)亡?。核奖贾?,父客:父時之賓客。(6)請決:請決絕于前夫而嫁于張耳。(7)外黃令:外黃縣之長官。

  陳余,亦大梁人,好儒術(shù)。游趙苦?。?),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余年少,父事耳,相與為刎頸交(2)。

  (1)趙:指戰(zhàn)國時趙國,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嚓€:縣名。在今河北定縣南。(2)刎頸交:言交情深重,雖斷頸絕頭而無所顧。

  高祖為布衣時,嘗從耳游。秦滅魏(1),購求耳千金,余五百金。兩人變名姓,俱之陳(2),為里監(jiān)門(3)。吏嘗以過笞余,余欲起,耳攝使受笞(4)。吏去,耳數(shù)之曰(5):“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余謝罪。

  (1)魏:指戰(zhàn)國時魏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2)陳:縣名。今河南淮陽縣。(3)監(jiān)門:守門。(4)攝:《史記》作“躡之”。(5)數(shù)(shǔ):指責(zé)。(6)謝罪:認(rèn)錯。

  陳涉起蘄至陳,耳、余上謁涉(1)。涉及左右生平數(shù)聞耳、余賢,見,大喜。

  (1)上謁:通名進(jìn)見。

  陳豪桀(杰)說涉曰:“將軍被堅執(zhí)銳,帥士卒以誅暴秦,復(fù)立楚社稷,功德宜為王。”陳涉問兩人(1),兩人對曰:“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之計,為天下除殘。今始至陳而王之,視(示)天下私。愿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后(2),自為樹黨。如此,野無交兵,誅暴秦,據(jù)咸陽以令諸侯(3),則帝業(yè)成矣。今獨(dú)王陳,恐天下解也(4)?!鄙娌宦?,遂立為王。

 ?。?)兩人:指張耳、陳余。(2)立六國后:言立已被秦滅掉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國之后裔為王。(3)咸陽:秦朝京都。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4)解:思想離散之意。

  耳、余復(fù)說陳王曰:“大王興梁、楚(1),務(wù)在入關(guān)(2),未及收河北也(3)。臣嘗游趙,知其豪桀(杰),愿請奇兵略趙地?!庇谑顷愅踉S之,以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耳、余為左右校尉,與卒三千人,從白馬渡河(4)。至諸縣,說其豪桀(杰)曰:“秦為亂政虐刑,殘滅天下,北為長城之役,南有五領(lǐng)(嶺)之戍(5),外內(nèi)騷動,百姓罷(疲)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fèi)(6),財匱力盡,重以苛法,使天下父子不相聊(7)。今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莫不響應(yīng),家自為怒,各報其怨,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今以張大楚(8),王陳(9),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于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yè)者,非人豪也。夫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10),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業(yè)(11),此一時也?!焙黎睿ń埽┙匀黄溲?。乃行收兵;得數(shù)萬人,號武信君。下趙十余城,余皆城守莫肯下。乃引兵東北擊范陽。范陽人蒯通說其令徐公降武信君(12),又說武信君以侯印封范陽令(13)。語在《通傳》。趙地聞之,不戰(zhàn)下者三十余城。

 ?。?)梁:即魏。指魏地。楚:指戰(zhàn)國時楚國之地。(2)關(guān):指函谷關(guān)。(3)河北:指黃河以北。(4)白馬:津名。在今河南滑縣東北。河:今黃河。(5)五嶺:指綿延在今贛、湘、粵、桂等省邊境的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和越城嶺。(6)頭會箕斂:按人頭收谷,用箕收取之,謂賦稅苛重。(7)不相聊:不能相依為生。聊:依賴。(8)大楚:陳勝起義所建的國號。(9)王陳:稱王于陳。(10)無道之君:指秦二世皇帝。(11)割地之業(yè):指封諸侯。(12)武信君:武臣自號。(13)范陽:縣名。在今山東梁山縣西北。

  至邯鄲(1),耳、余聞周章軍入關(guān)(2),至戲卻(3);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以為將軍而以為校尉(4),乃說武臣曰:“陳王非必立六國后。今將軍下趙數(shù)十城,獨(dú)介居河北(5),不王無以填(鎮(zhèn))之。且陳王聽讒,還所,恐不得脫于禍。愿將軍毋失時?!蔽涑寄寺?,遂立為趙王。以余為大將軍,耳為丞相。

 ?。?)邯鄲:縣名。今河北邯鄲市。(2)周章:即上段中提到的周文。(3)戲:地名。在今陜西臨潼東北。卻:退兵。(4)校尉:武官名。位次于將軍。(5)介:單獨(dú)之意。

  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欲盡族武臣等家,而發(fā)兵擊趙。相國房君諫曰(1):“秦未亡,今又誅武臣等家,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标愅鯊钠溆?,徙系武臣等家宮中,封耳子敖為成都君,使使者賀趙,趣(促)兵西入關(guān)(2)。耳、余說武臣曰:“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3)。楚已滅秦,必加兵于趙。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4),南收河內(nèi),以自廣。趙南據(jù)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5),張黡略上黨(6)。

  (1)相國:起義軍政權(quán)中的官名。(2)促兵:催促武臣發(fā)兵。(3)計:言權(quán)宜之計。(4)燕、代:指戰(zhàn)國未年燕國、代國之地,在今河北北部、遼寧等地區(qū)。(5)常山:郡名。即恒山郡,治東垣(今河北石家莊市)。(6)上黨:郡名。治長子(今山西長子市)。

  韓廣至燕,燕人因立廣為燕王。趙王乃與耳、余北略地燕界。趙王間出(1),為燕軍所得。燕囚之,欲與分地(2)。使者往,燕輒殺之,以固求地。耳、余患之。有廝養(yǎng)卒謝其舍曰(3):“吾為二公說燕(4),與趙王載歸。”舍中人皆笑曰:“使者往十輩皆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燕將見之,問曰:“知臣何欲?”燕將曰:“若欲得王耳(5)?!痹唬骸熬獜埗?、陳余何如人也?”燕將曰:“賢人也?!痹唬骸捌渲竞斡俊毖鄬⒃唬骸坝闷渫醵!壁w卒笑曰:“君未知兩人所欲也。夫武臣、張耳、陳余,杖馬箠下趙數(shù)十城(6),亦各欲南面而王。夫臣之與主,豈可同日道哉!顧其勢初定(7),且以長少先立武臣(8),以持趙心。今趙地已服,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今君囚趙王,念此兩人名為求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而王。夫以一趙尚易燕(9),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摯(10),而責(zé)殺王,滅燕易矣?!毖嘁詾槿?,乃歸趙王。養(yǎng)卒為御而歸。

  (1)間出:私出。(2)燕囚之,欲與分地:燕脅令趙割地予燕。(3)廝養(yǎng)卒:伙夫。謝其舍:辭告舍主人。(4)二公:指張耳、陳余。(5)若:你。(6)箠(chuī):馬鞭。(7)顧:思念,考慮。(8)長少:言年齡大小。(9)易:輕,輕視。(10)左提右摯:言互相扶持。

  李良已定常山,還報趙王,趙王復(fù)使良略太原(1)。至石邑(2),秦兵塞井陘(3),未能前。秦將詐稱二世使使遺良書(4),不封(5),曰:“良嘗事我,得顯幸,誠能反趙為秦,赦良罪,貴良?!绷嫉脮刹恍?。之邯鄲益請兵。未至,道逢趙王姊,從百余騎。良望見,以為王,伏謁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良。良素貴,起,慚其從官。從官有一人曰:“天下叛秦,能者先立。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兒乃不為將軍下車(6),請追殺之?!绷家缘们貢?,欲反趙,未決,因此怒,遣人追殺王姊,遂襲邯鄲。邯鄲不知,竟殺武臣。趙人多為耳、余耳目者,故得脫出。收兵得數(shù)萬人??陀姓f耳、余曰:“兩君羈旅(7),而欲附趙,難可獨(dú)立;立趙后,輔以誼(義),可就功。”乃求得趙歇(8),立為趙王,居信都(9)。

 ?。?)太原:郡名:治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2)石邑:縣名。在今河北井陘縣東南。(3)井陘:縣名。在今河北井陘縣西北。(4)二世:秦二世皇帝。(5)不封:故意不封信口,以泄露內(nèi)容,引起對方互相猜疑。(6)女兒:言婦女。(7)羈(jī)旅。寄居作客。(8)趙歇:戰(zhàn)國時趙國的后裔。(9)信都:縣名。今河北邢臺市。

  李良進(jìn)兵擊余,余敗良,良走歸章邯(1)。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徒其民河內(nèi)(2),夷其城郭(3)。耳與趙王歇走入巨鹿城(4),王離圍之(5)。余北收常山兵,得數(shù)萬人,軍巨鹿北。章邯軍巨鹿南棘原(6),筑甬道屬河(7),恫王離。王離兵食多,急攻巨鹿。巨鹿城中食盡,耳數(shù)使人召余,余自度兵少,不能敵秦,不敢前。數(shù)月,耳大怒,怨余,使張黡、陳釋往讓余曰(8):“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死,而公擁兵數(shù)萬,不肯相救,胡不赴秦俱死(9)?且什有一二相全?!庇嘣唬骸八圆痪闼?,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俱死,如以肉喂虎,何益?”張黶、陳釋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后慮!”余曰:“吾顧以無益?!蹦耸刮迩肆顝堻s、陳釋先嘗秦軍(10),至皆沒。

 ?。?)章邯:秦將。(2)河內(nèi):指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qū)。(3)夷:剷平。(4)巨鹿:縣名。在今河北平鄉(xiāng)縣西南。(5)王離:秦將。王翦之子。(6)棘原;邑名。在今河北平鄉(xiāng)縣西南。(7)甬道:兩旁筑了墻的通道。河:指漳水。(8)讓:責(zé)備。(9)胡:何。(10)嘗:嘗試。

  當(dāng)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得萬余人來,皆壁余旁。項羽兵數(shù)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破章邯軍。諸侯軍乃敢擊秦軍,遂虜王離。于是趙王歇、張耳得出巨鹿。與余相見,責(zé)讓余,問張黶、陳釋所在。余曰:“黶、釋以必死責(zé)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耳不信,以為殺之,數(shù)問余。余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1)!豈以臣重去將哉(2)?”乃脫解印緩與耳,耳不敢受。余起如廁(3),客有說耳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今陳將軍與君印緩,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倍伺迤溆?,收其麾下。余還。亦望耳不讓,趨出。耳遂收其兵(4)。余獨(dú)與麾下數(shù)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由此有隙。

  (1)望:怨望。(2)豈以臣:吳詢以為,其下奪一“為”字。(3)如廁:上廁所。(4)兵:指軍隊。

  趙王歇復(fù)居信都。耳從項羽入關(guān)。項羽立諸侯,耳雅游,多為人所稱(1)。項羽素亦聞耳賢,乃分趙立耳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更名襄國。

 ?。?)稱:稱譽(yù),贊揚(yáng)。

  余客多說項羽:“陳余、張耳一體有功于趙?!庇鹨杂嗖粡娜腙P(guān)。聞其在南皮(1),即以南皮旁三縣封之。而徒趙王歇王代(2)。

 ?。?)南皮:縣名。在今河北南皮縣北。(2)代:縣名。在今河北蔚縣東北。

  耳之國,余愈怒曰:“耳與余功等也,今耳王,余獨(dú)侯。”及齊王田榮叛楚,余乃使夏說說田榮曰(1):“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愿王假臣兵,請以南皮為捍蔽(2)?!碧飿s欲樹黨,乃遣兵從余。余悉三縣兵,襲常山王耳。耳敗走,曰:“漢王與我有故(3),而項王強(qiáng),立我,我欲之楚?!备使唬?):“漢王之入關(guān),五星聚東井(5)。東井者,秦分也(6)。先至必王。楚雖強(qiáng)。后必屬漢?!倍邼h。漢亦還定三秦(7),方圍章邯廢丘。耳謁漢王,漢王厚遇之。

 ?。?)夏說說:前一“說”,讀yuè。后一“說”,讀shuì,以言論勸人。(2)捍蔽:猶言藩屏。(3)有故:有舊交情。(4)甘公:有說是天文學(xué)家甘德。(5)東井:星名,即井宿。(6)秦分(fèn):秦的分野。(7)三秦:指項羽分封的秦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等占據(jù)的關(guān)中地區(qū)。(8)廢丘:縣名。在今陜西興平東南。

  余已敗耳,皆收趙地,迎趙王于代,復(fù)為趙王。趙王德余(1),立以為代王。余為趙王弱,國初定,留傅趙王,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德余:對陳余感恩戴德。

  漢二年,東擊楚,使告趙,欲與俱。余曰:“漢殺張耳乃從?!庇谑菨h求人類耳者(1),斬其頭遺余(2),余乃遣兵助漢。漢敗于彭城西(3),余亦聞耳詐死,即背漢。漢遣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4),斬余泜水上(5),追殺趙王歇襄國。

 ?。?)類:貌似。(2)遺(wèi):送給,(3)彭城:縣名。今江蘇徐州市。(4)井陘:井陘口。在今河北井陘縣東。(5)泜(chè)水:即槐河。源于今河北贊皇縣西南,東流入滏陽河。

  四年夏,立耳為趙王。五年秋,耳薨,謚曰景王。子敖嗣立為王,尚高祖長女魯元公主(1),為王后。

 ?。?)尚:娶公主為妻,稱“尚”。

  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1),趙王旦暮自上食(2),體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罵署(3),甚慢之。趙相貫高、趙午年六十余,故耳客也,怒曰:“吾玉屠王也(4)!”說敖曰:“天下豪桀(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皇帝甚恭,皇帝遇王無禮,請為王殺之?!卑絿渲赋鲅?),曰:“君何言之誤!且先王亡國,賴皇帝得復(fù)國,德流子孫,秋豪(毫)皆帝力也。愿君無復(fù)出口?!必灨叩仁嗳讼嘀^曰:“吾等非也。吾王長者,不背德。且吾等義不辱,今帝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汗王為(6)?事成歸王,事敗獨(dú)身坐耳?!?br/>
 ?。?)平城:縣名。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2)上食:獻(xiàn)上飲食。(3)箕踞:古人坐于席上,坐則跪,行則膝前,以此為敬。若伸兩足,則手據(jù)膝,故若箕狀,此為傲慢不敬之態(tài)。(4)孱(chán)王:懦弱的君主。(5)敖嚙其指出血:張敖以此表示至誠而誓不背漢。嚙(niè):用牙啃或咬。(6)何乃汗王為:言何必給王造成不良影響。

  八年,上從東垣過(1)。貫高等乃壁人柏人(2),要(邀)之置廁(側(cè))。(3)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鞍厝胝?,迫于人!”不宿去。

  (1)東垣:縣名。在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北。(2)壁人:置入于壁中。柏人:縣名。在今河北內(nèi)丘縣東北。(3)要(邀)之置廁:在驛站之側(cè)攔截高祖。置:驛置,驛站。廁:同“側(cè)”。

  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告之。于是上逮捕趙王諸反者。趙午等十余人皆爭自到,貫高獨(dú)怒罵曰:“誰令公等為之?今王實無謀,而并捕天;公等死,誰當(dāng)白王不反者(1)?”乃檻車與王詣長安(2)。高對獄曰:“獨(dú)吾屬為之,王不知也?!崩舭耋讛?shù)千,刺燕(3),身無完者(4),終不復(fù)言。呂后數(shù)言張王以魯元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張敖據(jù)天下,豈少乃女乎!”廷尉以貫高辭聞,上曰:“壯士!誰知者,以私問之(5)。”中大夫泄公曰:“臣素知之(6),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7)。”上使泄公持節(jié)問之箯輿前(8)。卬(仰)視,泄公勞苦如平生歡(9)。與語,問張王果有謀不(否)。高曰:“人情豈不各愛其父母妻子哉?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豈以王易吾親哉(10)!顧為王實不反,獨(dú)吾等為之?!本叩辣靖裕?1),王不知狀。于是泄公具以報上,上乃赦趙王。

 ?。?)白:說明。(2)檻車:囚禁犯人(或裝載猛獸)的有柵欄的車。(3)刺(ruò):以鐵刺之,又燒灼之。(4)身無完者:體無完膚。(5)以私問:以私情相問。(6)素知之:平素了解此人。(7)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言貫高重信義。(8)箯(biāo)輿:竹編的輿床。(9)勞苦:慰勞。(10)易:代。(11)具道:具體說明。本根所以:根由原因。

  上賢高能自立然諾,使泄公赦之,告曰:“張王已出,上多足下(1),故赦足下。”高曰:“所以不死,白張王不反耳。今王已出,吾責(zé)塞矣(2)。且人臣有篡弒之名,豈有面目復(fù)事上哉!”乃仰絕亢(吭)而死(3)。

 ?。?)多:猶重。(2)責(zé)塞:盡責(zé)之意。(3)吭:喉嚨。

  敖已出,尚魯元公主如故,封為宣平侯。于是上賢張王諸客,皆以為諸侯相、郡守。語在《田叔傳》。及孝惠、高后、文、景時,張王客子孫皆為二千石。

  初,孝惠時,齊悼惠王獻(xiàn)城陽郡(1),尊魯元公主為太后(2)。高后元年,魯元太后薨。后六年,宣平侯復(fù)薨。呂太后立敖子偃為魯王,以母為太后故也(3)。又憐其年少孤弱,乃封敖前婦子二人:壽為樂昌侯,侈為信都侯。高后崩,大臣誅諸呂,廢魯王及二侯,孝文即位,復(fù)封故魯王偃為南宮侯。薨,子生嗣。武帝時,生有罪免,國除。元光中,復(fù)封偃孫廣國為睢陵侯。薨,子昌嗣。太初中,昌坐不敬免,國除。孝平元始二年,繼絕世,封敖玄孫慶忌為宣平侯,食千戶。

 ?。?)城陽郡:郡治城陽(在今山東鄄城東南)。(2)尊魯元公主為太后:魯元公主與齊悼惠王是姊弟關(guān)系,悼惠何能尊魯元為后呢?惠帝之張后乃張敖女,而魯元是張敖妻,由外戚關(guān)系言,魯元成了惠帝之妻母。悼惠為結(jié)歡于呂后,乃依惠帝與魯元之關(guān)系,而尊稱之為母。(3)此幾句言張偃以母魯元為齊王太后之故,得以立為魯王。(若按張敖宣平侯之爵,張偃只能為侯。)

  贊曰:張耳、陳余,世所稱賢,其賓客廝役皆天下俊桀(杰),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耳、余始居約時(1),相然信死(2),豈顧問哉!及據(jù)國爭權(quán),卒相滅亡,何鄉(xiāng)(向)者慕用之誠(3),后相背之戾也(4)!勢利之交,古人羞之,蓋謂是矣。

 ?。?)居約時:貧踐儉約之時。(2)然信:猶“然諾”。(3)向者:往昔。(4)戾: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