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卷表述西漢外戚、恩澤侯者的情況。這個表是新創(chuàng),以侯者為經,以世系為緯,專記外戚、恩澤之封侯,以明封爵日濫,反映出西漢外戚日益權重、丞相諂媚受封的時代特點。表序指出立表旨趣和主要內容,所論“爵以功為先后,官用能為次序”,“孝景將侯王氏,條侯犯色”,似是諷刺對外戚、寵臣封侯之事,不是因功勞才能,遵故事舊例,而是憑君主好惡,靠裙帶關系。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絕(1),修廢舉逸(2),然后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焉。傳稱武王克殷,追存賢圣,至乎不及下車(3)。世代雖殊,其揆一也(4)。高帝撥亂誅暴,庶事草創(chuàng),日不暇給,然猶修祀六國(5),求聘四皓(6),過魏則寵無忌之墓(7),適趙則封樂毅之后(8)。及其行賞而授位也。爵以功為先后,官用能為次序。后嗣共(恭)已遵業(yè),舊臣繼踵居位。至乎孝武,元功宿將略盡。會上亦興文學,進拔幽隱,公孫弘自海瀕而登宰相,于是寵以列侯之爵。又疇咨前代(9),詢問耆老,初得周后,復加爵邑(10)。自是之后,宰相畢侯矣。元、成之間,晚得殷世,以備賓位(11)。
?。?)興滅繼絕:興滅國,繼絕世。(2)廢:指原先的典章制度。逸:逸民。(3)傳稱武王克殷等句:師古曰:“《禮記》‘武王克殷,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封帝堯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陳’。此其事也?!保?)揆(kuí):尺度,準則。(5)六國:指戰(zhàn)國時齊、楚、燕、趙、韓、魏六國。(6)四皓:漢初四隱士,名東園公、綺里奇、夏黃公、角里先生。(7)無忌:人名。即魏公子信陵君。(8)封樂毅之后:封樂毅之孫樂叔,號華成君。見《高紀》。(9)疇咨:訪問、記求之意。(10)《武帝記》載,元鼎四年,封周后姬嘉為周子南君。(11)《成帝紀》載,綏和元年,封殷后孔吉為殷紹嘉侯。世:嗣。
漢興,外戚與定天下(1),侯者二人(2)。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笔且愿吆笥踔T呂,王陵廷爭;孝景將侯王氏(3),釐侯犯色(4)。卒用廢黜(5)。最后薄昭、竇嬰、上官、衛(wèi)、霍之侯,以功受爵。其余后父據《春秋》褒紀之義(6),帝舅緣《大雅》申伯之意(7),浸廣博矣。是以別而敘之(8)。
?。?)與:參與。(2)侯者二人:指呂后兄周呂侯呂澤、建成侯呂釋之。(3)王氏:指景帝王皇后兄王信。(4)釐侯:即條侯周亞夫。犯色:意謂違背君意。(5)卒用廢黜:謂景帝默然而沮(楊樹達說)。(6)《春秋》褒紀之義:應劭曰:“《春秋》,天子將納后于紀,紀本子爵也,故先褒為侯,言王者不娶于小國?!保?)《大雅》申伯之意:應劭曰:‘申伯,周宣王元舅也,為邑于謝。后世欲光寵外親者,緣申伯之恩,援此義以為諭也?!保?)別而敘之:所封不符侯功臣之約,不可附于功臣侯表,故別敘之。
(1)周呂:濟陰郡有呂都縣。今武:謚。(2)按例,“佐定天下”下當有“侯”字。(3)鄜:《史表》作“酈”。鄜:馮翊之縣。酈:南陽之縣。(4)四年:疑誤。自高祖九年至高后元年,除封王之年以計之,凡十一年。(5)腄:東菜之縣。(6)庀:音pǐ(7)汶:“洨”之誤。縣名,屬沛郡。
?。?)建成:沛郡之縣。(2)六年:上文已有,此衍。四月:《史表》作“正月”,是。是年四月乙卯朔,無丙戌。(3)此格首當標“沛”字參考《史表》。沛,沛郡之縣。(4)孝惠二年:“二”當作“三”。呂釋之封后九年薨,應在孝惠二年,侯則應嗣于孝惠三年。(5)七年:謂孝惠七年。參考《史表》。(6)國:“園”之誤。(7)不其:瑯邪之縣。(8)漢陽:當作“胡陵”,即湖陵,山陽之縣。(9)扶柳:信都之縣。(10)襄城:穎川之縣。(11)三年:當作“二年”。
?、悖?)壺關;上黨之縣。(2)六年:《史記》作“五年”。(3)昌平:上谷之縣。大:即太。(4)二月:其上當補“四年”二字。(5)贅其:臨淮之縣。(6)滕:沛郡之縣。(7)呂成:縣名?!兜乩碇尽凡灰姟#?)《索隱》云,《漢表》在瑯邪。此格脫“瑯邪”二字。(9)張釋寺人:《史表》作“張澤”。(10)《索隱》云,《漢表》在東海,此格脫“東海”二字。
(1)軹:河內之縣。(2)七年:當作十年。(3)鄔:太原之縣。本紀作“靖郭”。(4)章武:勃海之縣。(5)定:《史表》作“完”。(6)南皮:勃海之縣。(7)二十一年:官本作“二十二年”,是。
?。?)魏其:瑯邪之縣。(2)蓋:泰山之縣。(3)元光:《史表》作“元狩”,是。(4)頃侯充:《史表》作“侯偃”,嗣于元狩三年,免于元鼎五年。夏燮曰:“侯受者,即偃之異名也。其頃侯充一世。疑借簡。”按《漢表》必有失誤。(5)武安:魏郡之縣,食邑在鄃。(6)恬:《史表》作“梧”。(7)周陽:在河東郡聞喜東北。(8)祖:《史表》作“彭祖”。(9)三年:《史表》作“二年”,是。
?。?)長平:汝南之縣。(2)《史表》在“朔方”下有“河南”二字。(3)二月:景佑本、《史表》作“三月”。(4)二十三年:“三”當作“二”。衛(wèi)青自元朔二年至元封五年薨,止二十二年。(5)宜春:汝南之縣。(6)五年:據《衛(wèi)青傳》衛(wèi)伉嗣侯,六年,坐法免。(7)完:疑作“■”。(8)陰安:魏郡之縣。(9)發(fā)干:東郡之縣。(10)三百七十三戶:《傳》作六百五十戶。(11)度:《史表》作“慶”。(12)高城:勃海之縣。
(1)冠軍:在南陽郡。(2)嬗薨元封元年夏,見《郊祀志》。(3)樂平;東郡清縣之聚邑所分置。(4)冠陽:《史表》仍作“冠軍”?!兜乩碇尽窡o“冠陽”。(5)置:《史表》作“買”。(6)長社:潁川之縣,蓋析為周子南君邑。后為周承休縣。,仍屬穎川郡。(7)四年:自建昭三擇陽朔元年,凡十三年。
(1)鄭:當為“邟”。參考《平紀》。(2)戊辰:《后漢書·光武紀》作“庚辰”。(3)衛(wèi)公:據此表,姬武乃常之子,而《光武紀》以更為衛(wèi)公為姬常。(4)觀:東郡之縣。(5)高平:臨淮之縣,樂通。析高平置,后省并。(6)丁丑:疑誤。據《百官表》石慶為相在元鼎五年九月丙申。是年九月丙子朔,丁丑為二日,丙申為二十一日,封侯不應在為相之前。(7)平原:平原之縣。牧丘,析平原置。(8)《史表》作“擊匈奴,不至質,誅死,國除”。(9)蘄:沛郡之縣。
(1)博陸:博大陸平之意,嘉名。(2)北海、河間、東郡:初封于北海,食邑在此,后兼食河間、東郡。(3)景祐本在“桑樂侯安”上空一格,是也。(4)湯陰:河內之縣。桀所食邑。(5)千乘:安所食邑。(6)十八年:“十”字衍。自元延元年至建平二年,止八年。(7)忠:《史表》作“賁”。(8)譚:《史表》作“翁君“。(9)四年:當作“二年”。(10)汝南:安平乃豫章之且,非汝南。
?。?)陽都:城陽之縣。(2)敞:當為“勃”。(3)三十六年:“三”乃“二”之誤,自建始四年嗣至綏和二年薨,止二十六年。(4)武始:魏郡之縣。(5)今見:班氏自言作表時,此侯見在。(6)陽平:東郡之縣。(7)四年:百衲本作“三年”,《宣紀》、《百官表》同。(8)八月辛未:有疑。據《宣帝紀》,封賞功臣霍光等二十余人,中有營平、平丘、昌水、陽城、愛氏五侯,皆在本始元年春,而此皆云“八月辛未”,未知孰是。(9)據《趙充國傳》,元始中,修功臣后,復封趙充國曾孫■為營平侯。此表脫■世次。
(1)《史作》作“坐受諸侯王金錢財,漏洩中事,誅死”。(2)肥城:泰山之縣。(3)期:謂所期約之地。(4)於陵:濟南之縣。(5)盜都內錢:盜竊都內所藏之錢。都內令屬大司農。(6)便:“史”之誤?!抖胖軅鳌纷鳌笆窐烦伞?,是?!痘艄鈧鳌纷鳌笆箻烦伞保笆埂睘椤笆贰敝`,此“便”由“使”而誤。(7)單父:山陽之縣。(8)扶陽、蕭,并沛郡之縣。據此注,扶陽乃分蕭所置。(9)湛:《傳》作“沈”。
?。?)平恩:魏郡之縣。(2)二十二年:自初元元年至建始四年,止二十年。(3)二十九年:自鴻嘉二年至建國三年,凡三十一年。(4)地節(jié):此二字衍。壬戌:《百官表》作“壬辰”,是。地節(jié)三年六月丙戌朔,無壬戌。(5)弘:《史表》作“賓”。(6)柘:淮陽之縣。高平,蓋析柘縣置。(7)平昌:平原之縣。(8)帝舅:王無故、王武二人,皆史皇孫王夫人之弟。(9)三十八年:自鴻嘉元年至建武五年,共四十九年。王獲在此期間,似有失爵事。(10)復獲:師古曰:“以其失爵復之也?!贝丝勺C獲曾失爵。⑾汝南:樂昌乃東郡之縣,非汝南。又一說,徐廣云:汝南郡細陽之池鄉(xiāng),漢之樂昌。
?。?)四年:上已出“四年”,此衍。(2)慶忌與颯之間,疑脫世次,或中絕;居攝時復封,故不相接。(3)樂陵:臨淮之縣。見《地理志》。(4)十一年:百衲本、官本作“十一年”,是。(5)郯:武陽、郯,并東??h。武陽,乃析郯而置。(6)初元二年:據《外戚傳》,當作初元三年。(7)濟陰:王先曰:“山陽有郜成者,蓋即邛成之誤,先屬濟陰者。”
?。?)安平:當作“平安”,見《史記·將相表》、《外戚傳》。(2)癸卯:據《元帝紀》“癸卯”一脫“三月”二字。(3)五年:據《宣帝紀》,當是元康三年封,下平臺、博望、樂成、博陽四侯同時封。此脫“元康三年”四字。(4)博望:南陽之縣。(5)敞:《史表》作“延年”。
?。?)平氏:平氏、勻成,并南陽之縣。樂成蓋析平氏置。(2)元康三年:這四字,當置于將陵哀侯史曾欄內,此衍。二月:乃“三月”之誤。(3)南頓:南頓、博陽,并汝南之縣。博陽蓋析南頓置。(4)賞:當作“輔”。定陶太后立號事,在建平元年,正輔為侯之時。(5)三年:景祜本、殿本作“四年”,是。(6)輔:當作“忠”。(7)甲子:《百官表》作“甲午”,是。甘露三年五月癸未朔,無甲子。(8)二十四年:自永光四年至陽朔四年,止二十年?!八摹弊盅?。
?。?)據《霍光傳》,宣帝封霍云為冠陽侯,此表漏載。(2)禁:《史表》名“杰”。(3)永光二年:據《外戚傳》,禁薨于永光二年,鳳嗣應在永光三年。(4)陽朔三年:據《成帝紀》,鳳薨于陽朔三年,襄嗣應在陽朔四年。(5)安成:漢代侯國,有兩安成,一屬汝南,一屬豫章;有兩王崇,一建始封,一元始封。(6)述:《外戚傳》作“術”。述、術、古通。(7)成都:《志》作“城都”。(8)四年:景祐、殿本作“二年”,似是。如此元延二年至綏和二年計,正四年;而河平二年至元瞎元年也正十六年。
(1)三十年薨:據《王莽傳》,立與仁同時為王莽所殺。此表但“三十年薨”,疑有脫誤。(2)曾孫:“曾”字疑衍。據《外戚傳》,丹為立少子,則泓乃立之孫。(3)高平侯:自平阿侯至此侯,所謂王氏五侯同晶封者是也。(4)置:《外戚傳》作“買之”。
?。?)褒新:錢大昭曰:莽改汝南新蔡曰新遷。信、新古通。然則褒新亦即新蔡。(2)賞都:在汝南宜祿。王莽后更宜祿曰賞都亭。(3)南陽:《王莽傳》云,國在新野之都鄉(xiāng),因為新都縣屬南陽郡。(4)七年:當作“六年”。(5)四年:《百官表》作“三年”,是。(6)僮:臨淮之縣。樂安,本是鄉(xiāng)名,析置為縣。(7)建平二年:據《張禹傳》,禹薨于建平二年,則宏嗣應在建平三年。(8)二十八年:自建平三年至地皇四年,實二十七年。
(1)十年:自永始四年至綏和元年,止六年。(2)東莞:高陽乃析東莞置,屬瑯邪郡。(3)安陽:汝南之縣。(4)和新公:據《王莽傳》,舜薨于建國三年,王莽以其父子延襲爵,為安新公,與此表異。(5)新息:新息、成陽,并屬汝南。分新息置成陽。(6)穰:南陽之縣,分置新成。
?。?)綏和二年:據《成帝紀》及《百官表》,翟方進薨于綏和二年二月壬子,如按表例,宣嗣應為綏和三年。(2)汝南:定陵,汝南、穎川皆有之?!端洝と晁ⅰ芬詾榇居陂L國在穎川,疑誤。(3)吉嫡子:孔吉之嫡子何齊。(4)二月甲子:據《成帝紀》,孔何齊、馮參二侯封于二月癸丑。未知孰是。(5)宋公:據《哀帝紀》,綏和元年封侯,元始四年更為宋公,與此表異。(6)沛:孔何齊封在新郪縣,屬汝南郡,非沛郡。
?。?)薨:據《何武傳》,莽篡位,免況為庶人。按表例,當云“王莽時絕”。(2)南陽:《何武傳》,先食瑯邪不其。哀帝改南陽犨之博望鄉(xiāng)為侯國。(3)順陽:博山乃南陽之縣,故順陽,見《地理志》。(4)陽安:汝南之縣。(5)夏丘:沛郡之縣。(6)湖陽:南陽之縣。
?。?)癸巳:疑誤。元始三年二月丁未朔,無癸巳。(2)新野:南陽之縣。高樂,析新野置。(3)樂海:義陽,食邑在厚丘中鄉(xiāng),析置義陽。厚丘,東??h。(4)杜衍:南陽之縣。(5)楊鄉(xiāng):《傳》作“陽鄉(xiāng)”。(6)湖陵:廬江之縣。(7)三年:自建平三年至建平四年,止二年。(8)陽谷:《志》無陽谷縣,疑“谷陽”倒誤。谷陽,沛郡之縣,析置汝昌。(9)陽新:《杜鄴傳》《外戚傳》俱作“陽信”。信、新,古通用。
?。?)建平四年:此四字不當重出。(2)朱扶;疑有誤文?!吨尽窡o高安縣。(3)龍亢:沛郡之縣。(4)杜衍:南陽之縣。(5)濟南:長平乃汝南之縣,非濟南。(6)凡十八人:錢大昕曰:新都侯王莽,成帝時封,《表》于成帝隨父十八人之內,此又見于哀帝下,誤矣。德侯劉勛見《王子侯表》,營陵侯劉旭生見《荊燕吳傳》,而《表》不書,史之脫漏。又成都侯王邑,以建平二年紹封,汝昌侯傅昌,以元壽二年紹封,亦當在隨父之例,而此失數之。(7)贛榆:瑯邪之縣。
?。?)二月癸巳:據《王傳》,廣陽、承陽二侯同日封,“二月”是,癸巳、癸卯必有一誤。(2)南陽:廣陽有廣陽縣,此南陽蓋別置。(3)三月:當為“二月”。(4)汝南:承陽乃長沙之縣,時封刺王子景;此蓋別隸汝南之陽,而后并省者。(5)南陽平:疑是“南平陽”之誤。褒魯,即泰山郡之桃山(莽曰褒魯),析南平陽所置。(6)瑕丘:山陽之縣。(7)閏月:是年閏五月。丁丑:“丁酉”之誤。平晏與劉歆、孔永、孫遷等同日封。(8)紅休:乃紅、休二地合為一。紅,即虹,沛郡之縣。
?。?)南鄉(xiāng):《續(xù)漢志》南陽有南鄉(xiāng)縣。(2)章鄉(xiāng):勃海之縣。(3)盧鄉(xiāng):東萊之縣。
?。?)成武:山陽之縣。(2)閏月丁酉:居《平紀》及《王莽傳》元始五年閏月丁酉封者,為劉歆等四人,王惲等八人;此表又增孫建、侯輔二人。(3)閏月丁酉封:夏燮疑此有誤,曰:“若侯輔以明為人后一統(tǒng)之義,媚莽得封,似當在莽母功顯君薨時,為莽居攝之三年。”(4)師古曰:“據《功臣表》及《王子侯表》,平帝時無紅侯,唯周勃玄恭以元始二年紹封絳侯。疑‘紅’字當為‘絳’,轉軍者誤耳。又《功臣表》作‘童鄉(xiāng)侯’,今此作‘章鄉(xiāng)’,二表不同,亦當有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絕(1),修廢舉逸(2),然后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焉。傳稱武王克殷,追存賢圣,至乎不及下車(3)。世代雖殊,其揆一也(4)。高帝撥亂誅暴,庶事草創(chuàng),日不暇給,然猶修祀六國(5),求聘四皓(6),過魏則寵無忌之墓(7),適趙則封樂毅之后(8)。及其行賞而授位也。爵以功為先后,官用能為次序。后嗣共(恭)已遵業(yè),舊臣繼踵居位。至乎孝武,元功宿將略盡。會上亦興文學,進拔幽隱,公孫弘自海瀕而登宰相,于是寵以列侯之爵。又疇咨前代(9),詢問耆老,初得周后,復加爵邑(10)。自是之后,宰相畢侯矣。元、成之間,晚得殷世,以備賓位(11)。
?。?)興滅繼絕:興滅國,繼絕世。(2)廢:指原先的典章制度。逸:逸民。(3)傳稱武王克殷等句:師古曰:“《禮記》‘武王克殷,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封帝堯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陳’。此其事也?!保?)揆(kuí):尺度,準則。(5)六國:指戰(zhàn)國時齊、楚、燕、趙、韓、魏六國。(6)四皓:漢初四隱士,名東園公、綺里奇、夏黃公、角里先生。(7)無忌:人名。即魏公子信陵君。(8)封樂毅之后:封樂毅之孫樂叔,號華成君。見《高紀》。(9)疇咨:訪問、記求之意。(10)《武帝記》載,元鼎四年,封周后姬嘉為周子南君。(11)《成帝紀》載,綏和元年,封殷后孔吉為殷紹嘉侯。世:嗣。
漢興,外戚與定天下(1),侯者二人(2)。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笔且愿吆笥踔T呂,王陵廷爭;孝景將侯王氏(3),釐侯犯色(4)。卒用廢黜(5)。最后薄昭、竇嬰、上官、衛(wèi)、霍之侯,以功受爵。其余后父據《春秋》褒紀之義(6),帝舅緣《大雅》申伯之意(7),浸廣博矣。是以別而敘之(8)。
?。?)與:參與。(2)侯者二人:指呂后兄周呂侯呂澤、建成侯呂釋之。(3)王氏:指景帝王皇后兄王信。(4)釐侯:即條侯周亞夫。犯色:意謂違背君意。(5)卒用廢黜:謂景帝默然而沮(楊樹達說)。(6)《春秋》褒紀之義:應劭曰:“《春秋》,天子將納后于紀,紀本子爵也,故先褒為侯,言王者不娶于小國?!保?)《大雅》申伯之意:應劭曰:‘申伯,周宣王元舅也,為邑于謝。后世欲光寵外親者,緣申伯之恩,援此義以為諭也?!保?)別而敘之:所封不符侯功臣之約,不可附于功臣侯表,故別敘之。
(1)周呂:濟陰郡有呂都縣。今武:謚。(2)按例,“佐定天下”下當有“侯”字。(3)鄜:《史表》作“酈”。鄜:馮翊之縣。酈:南陽之縣。(4)四年:疑誤。自高祖九年至高后元年,除封王之年以計之,凡十一年。(5)腄:東菜之縣。(6)庀:音pǐ(7)汶:“洨”之誤。縣名,屬沛郡。
?。?)建成:沛郡之縣。(2)六年:上文已有,此衍。四月:《史表》作“正月”,是。是年四月乙卯朔,無丙戌。(3)此格首當標“沛”字參考《史表》。沛,沛郡之縣。(4)孝惠二年:“二”當作“三”。呂釋之封后九年薨,應在孝惠二年,侯則應嗣于孝惠三年。(5)七年:謂孝惠七年。參考《史表》。(6)國:“園”之誤。(7)不其:瑯邪之縣。(8)漢陽:當作“胡陵”,即湖陵,山陽之縣。(9)扶柳:信都之縣。(10)襄城:穎川之縣。(11)三年:當作“二年”。
?、悖?)壺關;上黨之縣。(2)六年:《史記》作“五年”。(3)昌平:上谷之縣。大:即太。(4)二月:其上當補“四年”二字。(5)贅其:臨淮之縣。(6)滕:沛郡之縣。(7)呂成:縣名?!兜乩碇尽凡灰姟#?)《索隱》云,《漢表》在瑯邪。此格脫“瑯邪”二字。(9)張釋寺人:《史表》作“張澤”。(10)《索隱》云,《漢表》在東海,此格脫“東海”二字。
(1)軹:河內之縣。(2)七年:當作十年。(3)鄔:太原之縣。本紀作“靖郭”。(4)章武:勃海之縣。(5)定:《史表》作“完”。(6)南皮:勃海之縣。(7)二十一年:官本作“二十二年”,是。
?。?)魏其:瑯邪之縣。(2)蓋:泰山之縣。(3)元光:《史表》作“元狩”,是。(4)頃侯充:《史表》作“侯偃”,嗣于元狩三年,免于元鼎五年。夏燮曰:“侯受者,即偃之異名也。其頃侯充一世。疑借簡。”按《漢表》必有失誤。(5)武安:魏郡之縣,食邑在鄃。(6)恬:《史表》作“梧”。(7)周陽:在河東郡聞喜東北。(8)祖:《史表》作“彭祖”。(9)三年:《史表》作“二年”,是。
?。?)長平:汝南之縣。(2)《史表》在“朔方”下有“河南”二字。(3)二月:景佑本、《史表》作“三月”。(4)二十三年:“三”當作“二”。衛(wèi)青自元朔二年至元封五年薨,止二十二年。(5)宜春:汝南之縣。(6)五年:據《衛(wèi)青傳》衛(wèi)伉嗣侯,六年,坐法免。(7)完:疑作“■”。(8)陰安:魏郡之縣。(9)發(fā)干:東郡之縣。(10)三百七十三戶:《傳》作六百五十戶。(11)度:《史表》作“慶”。(12)高城:勃海之縣。
(1)冠軍:在南陽郡。(2)嬗薨元封元年夏,見《郊祀志》。(3)樂平;東郡清縣之聚邑所分置。(4)冠陽:《史表》仍作“冠軍”?!兜乩碇尽窡o“冠陽”。(5)置:《史表》作“買”。(6)長社:潁川之縣,蓋析為周子南君邑。后為周承休縣。,仍屬穎川郡。(7)四年:自建昭三擇陽朔元年,凡十三年。
(1)鄭:當為“邟”。參考《平紀》。(2)戊辰:《后漢書·光武紀》作“庚辰”。(3)衛(wèi)公:據此表,姬武乃常之子,而《光武紀》以更為衛(wèi)公為姬常。(4)觀:東郡之縣。(5)高平:臨淮之縣,樂通。析高平置,后省并。(6)丁丑:疑誤。據《百官表》石慶為相在元鼎五年九月丙申。是年九月丙子朔,丁丑為二日,丙申為二十一日,封侯不應在為相之前。(7)平原:平原之縣。牧丘,析平原置。(8)《史表》作“擊匈奴,不至質,誅死,國除”。(9)蘄:沛郡之縣。
(1)博陸:博大陸平之意,嘉名。(2)北海、河間、東郡:初封于北海,食邑在此,后兼食河間、東郡。(3)景祐本在“桑樂侯安”上空一格,是也。(4)湯陰:河內之縣。桀所食邑。(5)千乘:安所食邑。(6)十八年:“十”字衍。自元延元年至建平二年,止八年。(7)忠:《史表》作“賁”。(8)譚:《史表》作“翁君“。(9)四年:當作“二年”。(10)汝南:安平乃豫章之且,非汝南。
?。?)陽都:城陽之縣。(2)敞:當為“勃”。(3)三十六年:“三”乃“二”之誤,自建始四年嗣至綏和二年薨,止二十六年。(4)武始:魏郡之縣。(5)今見:班氏自言作表時,此侯見在。(6)陽平:東郡之縣。(7)四年:百衲本作“三年”,《宣紀》、《百官表》同。(8)八月辛未:有疑。據《宣帝紀》,封賞功臣霍光等二十余人,中有營平、平丘、昌水、陽城、愛氏五侯,皆在本始元年春,而此皆云“八月辛未”,未知孰是。(9)據《趙充國傳》,元始中,修功臣后,復封趙充國曾孫■為營平侯。此表脫■世次。
(1)《史作》作“坐受諸侯王金錢財,漏洩中事,誅死”。(2)肥城:泰山之縣。(3)期:謂所期約之地。(4)於陵:濟南之縣。(5)盜都內錢:盜竊都內所藏之錢。都內令屬大司農。(6)便:“史”之誤?!抖胖軅鳌纷鳌笆窐烦伞?,是?!痘艄鈧鳌纷鳌笆箻烦伞保笆埂睘椤笆贰敝`,此“便”由“使”而誤。(7)單父:山陽之縣。(8)扶陽、蕭,并沛郡之縣。據此注,扶陽乃分蕭所置。(9)湛:《傳》作“沈”。
?。?)平恩:魏郡之縣。(2)二十二年:自初元元年至建始四年,止二十年。(3)二十九年:自鴻嘉二年至建國三年,凡三十一年。(4)地節(jié):此二字衍。壬戌:《百官表》作“壬辰”,是。地節(jié)三年六月丙戌朔,無壬戌。(5)弘:《史表》作“賓”。(6)柘:淮陽之縣。高平,蓋析柘縣置。(7)平昌:平原之縣。(8)帝舅:王無故、王武二人,皆史皇孫王夫人之弟。(9)三十八年:自鴻嘉元年至建武五年,共四十九年。王獲在此期間,似有失爵事。(10)復獲:師古曰:“以其失爵復之也?!贝丝勺C獲曾失爵。⑾汝南:樂昌乃東郡之縣,非汝南。又一說,徐廣云:汝南郡細陽之池鄉(xiāng),漢之樂昌。
?。?)四年:上已出“四年”,此衍。(2)慶忌與颯之間,疑脫世次,或中絕;居攝時復封,故不相接。(3)樂陵:臨淮之縣。見《地理志》。(4)十一年:百衲本、官本作“十一年”,是。(5)郯:武陽、郯,并東??h。武陽,乃析郯而置。(6)初元二年:據《外戚傳》,當作初元三年。(7)濟陰:王先曰:“山陽有郜成者,蓋即邛成之誤,先屬濟陰者。”
?。?)安平:當作“平安”,見《史記·將相表》、《外戚傳》。(2)癸卯:據《元帝紀》“癸卯”一脫“三月”二字。(3)五年:據《宣帝紀》,當是元康三年封,下平臺、博望、樂成、博陽四侯同時封。此脫“元康三年”四字。(4)博望:南陽之縣。(5)敞:《史表》作“延年”。
?。?)平氏:平氏、勻成,并南陽之縣。樂成蓋析平氏置。(2)元康三年:這四字,當置于將陵哀侯史曾欄內,此衍。二月:乃“三月”之誤。(3)南頓:南頓、博陽,并汝南之縣。博陽蓋析南頓置。(4)賞:當作“輔”。定陶太后立號事,在建平元年,正輔為侯之時。(5)三年:景祜本、殿本作“四年”,是。(6)輔:當作“忠”。(7)甲子:《百官表》作“甲午”,是。甘露三年五月癸未朔,無甲子。(8)二十四年:自永光四年至陽朔四年,止二十年?!八摹弊盅?。
?。?)據《霍光傳》,宣帝封霍云為冠陽侯,此表漏載。(2)禁:《史表》名“杰”。(3)永光二年:據《外戚傳》,禁薨于永光二年,鳳嗣應在永光三年。(4)陽朔三年:據《成帝紀》,鳳薨于陽朔三年,襄嗣應在陽朔四年。(5)安成:漢代侯國,有兩安成,一屬汝南,一屬豫章;有兩王崇,一建始封,一元始封。(6)述:《外戚傳》作“術”。述、術、古通。(7)成都:《志》作“城都”。(8)四年:景祐、殿本作“二年”,似是。如此元延二年至綏和二年計,正四年;而河平二年至元瞎元年也正十六年。
(1)三十年薨:據《王莽傳》,立與仁同時為王莽所殺。此表但“三十年薨”,疑有脫誤。(2)曾孫:“曾”字疑衍。據《外戚傳》,丹為立少子,則泓乃立之孫。(3)高平侯:自平阿侯至此侯,所謂王氏五侯同晶封者是也。(4)置:《外戚傳》作“買之”。
?。?)褒新:錢大昭曰:莽改汝南新蔡曰新遷。信、新古通。然則褒新亦即新蔡。(2)賞都:在汝南宜祿。王莽后更宜祿曰賞都亭。(3)南陽:《王莽傳》云,國在新野之都鄉(xiāng),因為新都縣屬南陽郡。(4)七年:當作“六年”。(5)四年:《百官表》作“三年”,是。(6)僮:臨淮之縣。樂安,本是鄉(xiāng)名,析置為縣。(7)建平二年:據《張禹傳》,禹薨于建平二年,則宏嗣應在建平三年。(8)二十八年:自建平三年至地皇四年,實二十七年。
(1)十年:自永始四年至綏和元年,止六年。(2)東莞:高陽乃析東莞置,屬瑯邪郡。(3)安陽:汝南之縣。(4)和新公:據《王莽傳》,舜薨于建國三年,王莽以其父子延襲爵,為安新公,與此表異。(5)新息:新息、成陽,并屬汝南。分新息置成陽。(6)穰:南陽之縣,分置新成。
?。?)綏和二年:據《成帝紀》及《百官表》,翟方進薨于綏和二年二月壬子,如按表例,宣嗣應為綏和三年。(2)汝南:定陵,汝南、穎川皆有之?!端洝と晁ⅰ芬詾榇居陂L國在穎川,疑誤。(3)吉嫡子:孔吉之嫡子何齊。(4)二月甲子:據《成帝紀》,孔何齊、馮參二侯封于二月癸丑。未知孰是。(5)宋公:據《哀帝紀》,綏和元年封侯,元始四年更為宋公,與此表異。(6)沛:孔何齊封在新郪縣,屬汝南郡,非沛郡。
?。?)薨:據《何武傳》,莽篡位,免況為庶人。按表例,當云“王莽時絕”。(2)南陽:《何武傳》,先食瑯邪不其。哀帝改南陽犨之博望鄉(xiāng)為侯國。(3)順陽:博山乃南陽之縣,故順陽,見《地理志》。(4)陽安:汝南之縣。(5)夏丘:沛郡之縣。(6)湖陽:南陽之縣。
?。?)癸巳:疑誤。元始三年二月丁未朔,無癸巳。(2)新野:南陽之縣。高樂,析新野置。(3)樂海:義陽,食邑在厚丘中鄉(xiāng),析置義陽。厚丘,東??h。(4)杜衍:南陽之縣。(5)楊鄉(xiāng):《傳》作“陽鄉(xiāng)”。(6)湖陵:廬江之縣。(7)三年:自建平三年至建平四年,止二年。(8)陽谷:《志》無陽谷縣,疑“谷陽”倒誤。谷陽,沛郡之縣,析置汝昌。(9)陽新:《杜鄴傳》《外戚傳》俱作“陽信”。信、新,古通用。
?。?)建平四年:此四字不當重出。(2)朱扶;疑有誤文?!吨尽窡o高安縣。(3)龍亢:沛郡之縣。(4)杜衍:南陽之縣。(5)濟南:長平乃汝南之縣,非濟南。(6)凡十八人:錢大昕曰:新都侯王莽,成帝時封,《表》于成帝隨父十八人之內,此又見于哀帝下,誤矣。德侯劉勛見《王子侯表》,營陵侯劉旭生見《荊燕吳傳》,而《表》不書,史之脫漏。又成都侯王邑,以建平二年紹封,汝昌侯傅昌,以元壽二年紹封,亦當在隨父之例,而此失數之。(7)贛榆:瑯邪之縣。
?。?)二月癸巳:據《王傳》,廣陽、承陽二侯同日封,“二月”是,癸巳、癸卯必有一誤。(2)南陽:廣陽有廣陽縣,此南陽蓋別置。(3)三月:當為“二月”。(4)汝南:承陽乃長沙之縣,時封刺王子景;此蓋別隸汝南之陽,而后并省者。(5)南陽平:疑是“南平陽”之誤。褒魯,即泰山郡之桃山(莽曰褒魯),析南平陽所置。(6)瑕丘:山陽之縣。(7)閏月:是年閏五月。丁丑:“丁酉”之誤。平晏與劉歆、孔永、孫遷等同日封。(8)紅休:乃紅、休二地合為一。紅,即虹,沛郡之縣。
?。?)南鄉(xiāng):《續(xù)漢志》南陽有南鄉(xiāng)縣。(2)章鄉(xiāng):勃海之縣。(3)盧鄉(xiāng):東萊之縣。
?。?)成武:山陽之縣。(2)閏月丁酉:居《平紀》及《王莽傳》元始五年閏月丁酉封者,為劉歆等四人,王惲等八人;此表又增孫建、侯輔二人。(3)閏月丁酉封:夏燮疑此有誤,曰:“若侯輔以明為人后一統(tǒng)之義,媚莽得封,似當在莽母功顯君薨時,為莽居攝之三年。”(4)師古曰:“據《功臣表》及《王子侯表》,平帝時無紅侯,唯周勃玄恭以元始二年紹封絳侯。疑‘紅’字當為‘絳’,轉軍者誤耳。又《功臣表》作‘童鄉(xiāng)侯’,今此作‘章鄉(xiāng)’,二表不同,亦當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