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shuō)明】本卷表述高祖、惠帝、呂后、文帝時(shí)代的功臣侯者?!妒酚洝繁硎龉Τ己钫?,有三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漢興功臣(兼及外戚和王子)封侯者百余人,至太初年間的尊寵廢辱;《惠景間侯者年表》記惠景間封侯漢興老臣、從代來(lái)的功臣、平吳楚之亂的功臣、諸侯子弟以及外夷來(lái)歸降者,共九十余人的終始(至于武帝之世);《建元以來(lái)侯者年表》記武帝之世“外事四夷”有功將領(lǐng)的封侯情況。本表是摘取《史記》功臣侯者三表之第一表及第二表惠、文部分內(nèi)容加以改編而成?!妒酚洝繁硪院钫邽榻?jīng),以年代為緯,以紀(jì)侯者尊寵廢辱的時(shí)代,從而觀察歷史變化的消息?!稘h書(shū)》表以侯者為經(jīng),以侯者世系為緯,以記侯者的家系和廢興,由此只可觀察侯者世系的存亡繼絕。本卷表序概說(shuō)功臣侯者的歷史情況,同時(shí)反映出作者探究家系榮辱的旨趣。
&自古帝王之興,曷(何)嘗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1)!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2),楚陳之歲(3),初以沛公總帥(率)雄俊,三年然后西滅秦(4),立漢王之號(hào),五年?yáng)|克項(xiàng)羽(5),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6),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7)。侯者百四十有三人(8)。時(shí)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shù)裁(才)什二三(9),是以大侯不過(guò)萬(wàn)家,小者五六百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guó)以永存,爰及苗裔(10)?!庇谑巧暌缘?shū)之信(11),重以白馬之盟(12),又作十八侯之位次(13)。高后二年(14),復(fù)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弟(第)下竟,臧(藏)諸宗廟,副在有司(15)。始未嘗不欲固根本,而枝葉稍落也。
?。?)天功:天下之功業(yè)。(2)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3)楚陳之歲:指楚義軍陳涉于陳稱(chēng)王之時(shí)。(4)三年:指起義第三年。(5)五年:漢高帝五年(前202)。(6)八載:指稱(chēng)帝八年。(7)十二年:高帝十二年(前195)。(8)百四十有三:案此文總計(jì)高帝所封,并外戚二作、王子四人在內(nèi),故有一百四十三人。(9)裁:與“才”同。(10)誓曰等句:此誓謂朝廷欲使功臣侯傳祚無(wú)窮?!包S”字衍。帶:衣帶。厲:砥厲石。(11)丹書(shū):即丹書(shū)鐵契。帝王頒賜功臣,使其享受特權(quán)的契券。(12)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13)十八侯位次:師古曰:“謂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fù)、蟲(chóng)達(dá),第一至十八也?!毕嫩圃唬骸靶R允撕钯潱瑒t有張良、陳平、韓信三人,而無(wú)奚涓、丁復(fù)、薛歐?!蟮指叩墼ㄎ淮危┦?、曹二人,灼見(jiàn)本紀(jì)中,余則自呂后差次,增損移易,已不可考。韓信以誅而去其第,陳平以善用奇計(jì),慮為呂后所忌,故與張良俱差次在后,不可謂高祖原定十八侯位次中無(wú)此三人也。”(14)高后二年:前186年。(15)副:副本。有司:指主管的官府。
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1),列侯大者至三四萬(wàn)戶,小國(guó)自倍(2),富厚如之。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guó)?;蛲鲎訉O。訖于孝武后元之年(3),靡有孑遺(4),耗矣(5)。罔(網(wǎng))亦少(稍)密焉(6)。故孝宣皇帝愍而錄之,乃開(kāi)廟臧(藏),覽舊籍,詔令有司求其子孫,咸出庸保之中(7),并受復(fù)除(8),或加以金帛,用之中興之德(9)。
?。?)息:繁殖。(2)自倍:自增一倍。(3)后元:武帝后元僅二年(前88—前87)。(4)孑遺:殘余,剩余。(5)耗:消耗。(6)罔(網(wǎng)):法網(wǎng)。密:嚴(yán)密,苛細(xì)。(7)庸保:受雇被役使之人。(8)復(fù)除:免除賦役。(9)章:顯揚(yáng),表白。
降及孝成,復(fù)加恤問(wèn)(1),稍益衰微,不絕如線。善乎,杜業(yè)之納說(shuō)也(2)!曰:“昔唐以萬(wàn)國(guó)致時(shí)雍之政(3),虞、夏以多群后饗(享)共(恭)已之治(4)。湯法三圣(5),殷氏太平。周封八百,重譯來(lái)賀(6)。是以內(nèi)恕之君樂(lè)繼絕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國(guó)(7),至于不及下車(chē),德念深矣(8)。成王察牧野之克,顧群后之勤,知其恩結(jié)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錄遺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宇)(9),愛(ài)敬飭(敕)盡(10),命賜備厚。大孝之隆,于是為至。至其沒(méi)也,世主嘆其功,無(wú)民而不思。所息之樹(shù)且猶不伐(11),況其廟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并傳,子繼弟及(12),歷載不墮(13)。豈無(wú)刑辟(14),繇(由)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15)。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hào),亡以顯其魂,賞亦不細(xì)矣。百余年間而襲封者盡,或絕失姓,或乏無(wú)主,朽骨孤于墓(16),苗裔流于道,生為愍隸(17),死為轉(zhuǎn)尸(18)。以往況今(19),甚至悲傷。圣朝憐閔(憫),詔求其后,四方忻忻(20),靡不歸心。出入數(shù)年而不省察,恐議者不思大義,設(shè)言虛亡,則厚德掩息(21),遴(吝)柬(簡(jiǎn))布章(22),非所以視(示)化勸后也。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23)?!庇谑浅傻蹚?fù)紹蕭何。
(1)恤問(wèn):撫慰。(2)杜業(yè):本書(shū)卷六十有其傳。納說(shuō):建議。(3)唐:唐堯之時(shí)。雍:和也?!渡袝?shū)·堯典》有“黎民于變時(shí)雍”句。(4)群后:諸侯。恭已之治:無(wú)為而治。(5)三圣:謂堯、舜、禹。(6)重譯:輾轉(zhuǎn)翻譯。師古曰:謂越裳氏。(7)安立亡國(guó):以立亡國(guó)之后為安。(8)不及下車(chē):此指周武王入殷,未及下車(chē),而封黃帝、虞舜之后裔。(9)宇:屋宇。(10)飭(敕):告誡。(11)不伐:此謂召公止于甘棠之下而聽(tīng)訟,人思其德,不伐其樹(shù)。(12)及:謂弟繼兄之位。(13)墮:毀也。(14)刑辟:“邪辟(僻)”之誤(王念孫說(shuō))。(15)支庶:指功臣侯之子孫。(16)孤:猶“棄”。(17)愍隸:疑或作“■隸”,即奴隸。(18)轉(zhuǎn)尸:猶言拋尸于野。(19)況:譬也。(20)忻忻:欣喜得意貌。(21)厚德:疑“德厚”誤倒。(22)吝:吝嗇。簡(jiǎn):簡(jiǎn)略。(23)從尤功:封功最高者。
哀、平之世,增修曹參、周勃之屬,得其宜矣。以綴續(xù)前記(1),究其本末,并序位次,盡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2)。
?。?)以:“以”上脫一“是”字(王念孫說(shuō))。(2)籍:名冊(cè)。
?。?)平陽(yáng):河?xùn)|縣。(2)漢:指漢中。(3)此格應(yīng)書(shū)“二”字。(4)時(shí):《衛(wèi)青傳》作“壽”。(5)二年:百衲、殿本及《史表》皆作“三年”,是。二十四年:自元鼎三年至征和二年,止二十三年。(6)杜陵:京兆之縣。公乘:第八爵。(7)公士:爵名第一級(jí)。(8)洪邁曰:漢列侯八百余人,及光武時(shí),在者平陽(yáng)、富平二侯耳。
?。?)信武:《地理志》無(wú)信武縣。(2)江漢:《史表》作“江陵”,本傳也如此。(3)九:當(dāng)作“十九”。自高帝六年至高后五年,凡十九年。(4)事:役使之意。(5)汝陰:汝南之縣。(6)四十一年:自孝文十六年至元光元年,止三十一年。
?。?)長(zhǎng)安:京兆之縣。大夫:爵名第五級(jí)。(2)清河:“清陽(yáng)”之誤。清陽(yáng),清河縣。(3)二十三年:自高帝六年至高后八年,實(shí)二十二年。
?。?)陽(yáng)陵:屬馮翊?!冻h春秋》作“陰陵”。(2)橫陽(yáng):鄉(xiāng)名。(3)清:《史表》作“靖”。二十二年:《史表》作“二十四”,是。自孝惠六年至孝文十四年,正二十四年。點(diǎn)校本《??庇洝氛`。(4)明:《史表》作“則”。二十二年:誤。自孝文十五年至孝景三年,為十二年。點(diǎn)校本《校勘記》誤。(5)十伍:漢律,有罪失官爵稱(chēng)“士伍”。(6)廣:齊郡縣。嚴(yán):謚也。因避漢明帝諱,改“莊”為“嚴(yán)”。召(讀邵):《史表》作“呂”,形近致誤。
?。?)廣平:臨淮之縣。(2)郎:《史表》作“郎中”。(3)平棘:常山之縣。(4)三十三年:文帝后三年至孝景中二年,十三年;又孝景中五年至元朔三年,二十年,合兩數(shù)正三十三年。(5)博陽(yáng):汝南之縣。濞:《楚漢春秋》名“陵”。(6)從:“從”下奪“起”字。追士卒:指楚軍追擊之士兵。(7)三十年:自高帝六年至孝文后二年,為四十年。(8)塞:指塞王故地。
?。?)堂邑:臨淮之縣。(2)漸:《史表》作“折”,即浙:“漸”亦浙也(王先謙說(shuō))。(3)壯息:《史表》作“壯寧”。(4)季須:《史表》作“季”,《外戚傳》同。(5)隆慮:河內(nèi)之縣。(6)融:《史表》作“”。
?。?)曲逆:中山之縣。(2)初起:《史表》作“初從”,是。(3)二十二年:《史表》作“二十三年”,是。(4)二十三年:《史表》作二十二年”,是。(5)簪:爵名第三級(jí)。
?。?)留:楚國(guó)之縣。(2)申都:即申徒(都、徒,古通用),韓官名。(3)門(mén)大夫:侯之屬官。殺:《史表》作“謀殺”。(4)射陽(yáng):臨淮之縣。劉纏:即項(xiàng)伯。(5)項(xiàng):當(dāng)作“項(xiàng)羽”。(6)錢(qián)大昭曰:“纏與耏跖、張?jiān)?、棘丘侯襄、鄧弱、趙堯六人,皆無(wú)位次。蓋呂后時(shí),或以罪免,或以身死,不得與也。陽(yáng)夏、淮陰反誅,其不與,更不待言?!?br/>
(1)酂:沛郡之縣。(2)筑陽(yáng):南陽(yáng)之縣。(3)嗣:當(dāng)嗣于孝文四年。(4)武陽(yáng):東海之縣。(5)則:當(dāng)作“嘉”。王先謙曰:封嘉,非“則”也,見(jiàn)《何傳》及《史表》。
(1)嘉:《景紀(jì)》作“係”。(2)不齋:謂當(dāng)侍祠而不齋。(3)酂:南陽(yáng)之縣。
(1)南■(luán):巨鹿之縣。(2)質(zhì)侯:七世孫尊、八世孫章俱謚“質(zhì)”,必有一誤。(3)絳:河?xùn)|之縣。(4)修:讀曰“條”,信都之縣。(5)后三年:“三”當(dāng)作“二”。據(jù)《五行志》,周亞夫免侯在景帝中五年。自文帝后二年至景帝中五年,正十八年。點(diǎn)校本《??庇洝氛`。
?。?)平曲:東海之縣。(2)共:據(jù)《周勃傳》,共紹封絳侯,平曲。(3)舞陽(yáng):潁川之縣。(4)不更:爵名第四級(jí)。
?。?)曲周:廣平之縣。(2)漢:當(dāng)作“漢中”。(3)遂成:《史表》無(wú)“成”字。(4)懷侯世宗:《史表》作“侯宗,元朔三年封”。(5)猛友:本義為“孟友”。孟,轉(zhuǎn)變?yōu)椤懊汀?,再變?yōu)椤懊鳌?。猛友,《平紀(jì)》作“明友”(陳直說(shuō))。(6)潁陰:穎川之縣。(7)強(qiáng)《本作》與《史表》作“疆”。
?。?)官首:爵名。(2)元壽:“元始”之誤。(3)汾陰:河?xùn)|之縣。(4)擊:當(dāng)作“擊破”。侯:《史表》作“定諸侯”。比清陽(yáng)侯:夏燮曰,“按表例凡言比某侯者,則其名次必相亞?!癖碇写吻尻?yáng)侯王吸于十四,而周昌功與之比。則宜十五,而乃廁廣平侯薛歐于王吸之次,退周昌于十六。以此證后來(lái)差次亂之,而原定十八侯中無(wú)薛歐可證也?!保?)此路當(dāng)先標(biāo)“建平”二字,乃徙封,此脫。建平,沛郡之縣。(6)安陽(yáng):汝南之縣。(7)沃侯國(guó):漢縣無(wú)單名沃者,未知何也。
?。?)梁鄒:濟(jì)南之縣。(2)比博陽(yáng)侯:博陽(yáng)侯陳濞位次十九,故武虎次二十。(3)以上三格,《史表》記時(shí),與此大不同。夏燮疑二家所據(jù)簿籍不同。(4)夫夷:零陵之縣。(5)成:縣名,屬涿郡。《汝水注》渫封邑在泰山郡。渫:或作緤。(6)比厭次侯:厭次侯爰類(lèi)位次廿四,故渫位次二十五。(7)節(jié)氏:縣名。(8)赤:《文紀(jì)》作“赫”。赤、赫,古通。
?。?)蓼:六安之縣。(2)前元年:謂初起事之年,即秦胡亥元年。后皆類(lèi)此。(3)衣冠道橋:謂游衣冠所經(jīng)過(guò)的道橋。(4)費(fèi):東海之縣。(5)湖陵:《史表》作“湖陽(yáng)”。(6)巢:《地理志》有居巢,廬江之縣。
(1)陽(yáng)夏:淮陽(yáng)之縣。(2)趙:當(dāng)作“代”。(3)隆慮:河內(nèi)之縣。(4)十二年:當(dāng)作“十三年”。(5)陽(yáng)都:城陽(yáng)之縣。(6)越:《史表》作“趙”。(7)葉(shì):南陽(yáng)之縣。(8)安城:《史表》作“安成”。城,成,古通。
?。?)陽(yáng)信:“信陽(yáng)”之倒,即《史表》之“新陽(yáng)”。信、新、古通。胡:《史表》作“朝”,非謚,誤。青:《史表》作“清”。(2)比堂邑侯:堂邑侯陳嬰位次八十六,故呂青位次八十七。(3)八十七:《史表》作“八十一”誤。(4)臣:《史表》作“世”。(5)談:《史表》作“譚”。(6)東武:瑯邪之縣。(7)城將:帶領(lǐng)筑城士卒之將。(8)四十一:此與高宛侯丙猜位次同。丙猜“功比斥丘侯”,斥丘侯位四十,丙猜當(dāng)是四十一;則郭蒙不當(dāng)位次四十一,故錢(qián)大昭疑為“二十一”。
?。?)汁防:《封泥考略》卷五有“汁邡長(zhǎng)印”三事?!兜乩碇尽纷鳌笆卜健?。廣漢之縣。(2)比平定侯:疑“平定”有誤。平定侯齊受位次五十四,而汁邡位次五十七,不能與平定侯比,則可比位次五十六者,而《史》《漢》兩表俱缺五十六。(3)巨鹿:《史表》作“巨”,無(wú)“鹿”字。(4)此格,《補(bǔ)注》本有:“元康四年,玄孫長(zhǎng)安上造章,詔復(fù)家。”(5)棘蒲:《封泥考略》卷六有棘滿丞印,知“蒲”乃“滿”之誤(楊樹(shù)達(dá)說(shuō))。陳武:《高五王傳》“棘蒲侯柴將軍”,張晏以為柴武?;蛭溆陉?,后復(fù)柴姓(周壽昌說(shuō))。(6)都昌:北海之縣。(7)辟?gòu)?qiáng):《史表》作“辟疆”,是。(8)昌侯國(guó):當(dāng)是都昌侯國(guó)(錢(qián)玷說(shuō))。
?。?)嚴(yán)侯嚴(yán)不職:兩“嚴(yán)”字,皆避漢字明帝諱改,《史表》作“莊”。不職:《史表》作“不識(shí)”。(2)建:《史表》作“逮”,是。湯:張湯。(3)貰齊全侯:《史表》作“貰齊侯呂?!辟B:巨鹿之縣。齊:謚也。合:非謚。有以為“呂”之誤,又倒在“侯”上?!稘嵴乃ⅰ纷鞣鈪尾楹?,故又有人以為“傅”乃“博”之誤,而衍“胡害”二字。參考《補(bǔ)注》。然下文兩提“胡害”豈皆衍字?(4)比臺(tái)侯:臺(tái)侯戴野位次三十五,故貰侯三十六。(5)猜:《史表》作“倩”。
?。?)大上造:爵名,第十六級(jí)。(2)海陽(yáng):遼西之縣。(3)九月:“九年”之誤。自高帝六年至孝惠二年,實(shí)九年。(4)南安:漢初屬蜀郡,后屬犍為郡。(5)重將:《史表》作“亞將”。
?。?)肥如:遼西之縣。蔡邕乃蔡寅的后裔。(2)將軍:《史表》作“都尉”。(3)六十六:錢(qián)大昭疑當(dāng)作“六十八”?!稘h表》六十六凡三侯(肥如、襄平、高梁),疑此侯不誤。(4)戎:《史表》作“成”。(5)曲成:東萊之縣。(6)西城:《史表》作“曲城”。曲城,即封地曲成。執(zhí)金吾:《史表》作“執(zhí)珪”。(7)夜:即掖。蟲(chóng)達(dá)初封掖縣。亦東菜之縣?!昂恪蹦搜茏?。(8)十四年:據(jù)夏燮云,:“十四年”,當(dāng)作“十二年”,在孝文后五年。十八年:應(yīng)為孝景中五年。(9)中五年:當(dāng)作“六年”。又據(jù)《史表》,捷改封于垣。(10)皇柔:《史表》作“皋柔”。
?。?)河陽(yáng):河內(nèi)之縣。(2)起碭從:當(dāng)作“從起碭”。(3)淮陰:臨淮之縣。(4)票客:《史表》作“典客”,是。(5)芒:沛郡之縣。(6)定武:《史表》作“武定”。(7)張:疑隸東郡。王先謙以為廣平郡張縣,然高帝以封毛釋之,傳國(guó)至孝景中六年始除。
?。?)敬市:當(dāng)依《史表》作“故市”,河南之縣。(2)殷相:《史表》作“假相”。(3)比平定侯:平定侯齊受位次五十四,故此侯為五十五。夏燮曰:“赤封在前,而與后封之齊受相亞,其為高后之差次可證也。”(4)三隊(duì)將:《史表》作“二隊(duì)將”。八千戶:《史表》無(wú)“八”字。
?。?)魏其:瑯邪之縣。周止:《史表》作“周定”。(2)簡(jiǎn):《史表》作“間”。(3)祁:太原之縣。(4)祁王:寵號(hào),許以為王。(5)爭(zhēng)惡:為爭(zhēng)惡地。延壁:壁壘之名。(6)它:《楊王孫傳》有祁侯,即它。(7)平:河南到。工師:復(fù)姓。(8)比費(fèi)侯賀:費(fèi)侯陳賀位次三十一,故此侯三十二。(9)聊城:東郡之縣。
?。?)魯:魯國(guó)之縣。(2)重平:勃海之縣。(3)底:“疵”之誤。(4)城父:沛郡之縣?!妒繁怼纷鳌肮食恰?。(5)比厭次侯:厭次侯爰類(lèi)位次二十四,成侯董渫二十五;尹恢二十六,應(yīng)比成侯。(6)任:廣平之縣。(7)有功:《史表》“有功”下有“侯”字,是。
?。?)河陵:《史表》作“阿陵”,涿郡縣,“河”字誤。(2)塞路:守備于要路。(3)勝侯客:《史表》作“侯勝客”,是。勝,非謚。(4)南:縣名。(5)昌武:膠東之縣。究:《史表》作“寧”。(6)郎騎:《史表》作“郎中”。比魏其侯:魏其侯周止位次四十四,故此侯四十五。(7)十三年:高帝六年至孝惠五年,止十二年。(8)惠侯:《史表》作“夷侯”。(9)侯:《史表》作“康侯”。(10)德:《史表》作“得”。
(1)高宛:千乘之縣。宛:《史表》作“苑”,誤?!独m(xù)封泥考略》卷三有高宛邑丞印。猜:《史表》作“倩”。(2)比斥丘侯:斥丘侯唐厲位次四十,故此侯四十一,然與東武侯郭蒙位次重復(fù),疑郭蒙四十一有誤。(3)平:《史表》作“孝”。(4)郎騎將:《史表》無(wú)“將”字。(5)發(fā)婁:縣名。(6)十一年:據(jù)《史表》,通以孝景中五年復(fù)封,中六年有罪國(guó)除,此表衍“十”字。
(1)終陵:《史表》作“絳陽(yáng)”。王國(guó)維據(jù)齊魯封泥之絳陵邑丞封泥,指出《史》《漢》二表皆有誤。當(dāng)作“絳陵”。(2)三十五年:“三”當(dāng)為“二”。自高帝六年至文帝三年,為二十五年。(3)勃:《史表》作“勃齊”。(4)“曾孫”上脫“毋害”二字。(5)東茅:沈欽韓曰:《一統(tǒng)志》茅鄉(xiāng)城在卟州府金鄉(xiāng)縣西南。到:《史表》作“釗”。(6)二隊(duì):即二隊(duì)將。(7)四十八:東茅侯、鹵嚴(yán)皆位次四十八,必有一誤,而三十八無(wú)人。錢(qián)大昭疑此侯為三十八。(8)告:《史表》作“吉”。十二年:“二”當(dāng)作“三”。自孝文三年至十五年,為十三年。事:役使。員:人數(shù)。(9)鲖陽(yáng):汝南之縣。(10)斥丘:魏郡之縣。⑾東部:《史表》作“東郡”,是。⑿“侯”字衍。成武:一作“城武”?!妒繁怼纷鳌拔涑恰?。⒀二十年:“二”當(dāng)為“三”。自高帝六年至文帝八年,為三十年。⒁二年:當(dāng)作“三年”。據(jù)《史表》尊免侯于元鼎五年,自元鼎二年至五年,實(shí)三年。
?。?)臺(tái):濟(jì)南之縣。(2)隊(duì)率:即隊(duì)帥。賈:劉賈?!妒繁怼窡o(wú)“代”字。(3)午:《史表》作“才”。(4)安國(guó):中山之縣。(5)《史表》記事與此不同,當(dāng)以《王陵傳》核之。(6)斿:《史表》作“游”;徐廣云,一作“昭”。
?。?)樂(lè)成:王先謙說(shuō)是河間之縣,梁玉繩以為是南陽(yáng)之縣。(2)式侯吾客:《史表》作“武侯客”。(3)五利侯:欒大。(4)辟陽(yáng):信都之縣。(5)侍呂后、孝惠。二歲十月:《史表》作“侍呂后、孝惠沛三歲十月”,是。蘇輿說(shuō)“二歲”乃漢二年,誤。(6)孝景二年:“二”乃“三”之誤《史表》作“三”,是。故“二十一年”當(dāng)是“二十二年”。
?。?)■成:《史表》作“蒯成”。(2)二千二百戶:《史表》作“三千三百戶”。(3)長(zhǎng)沙:朱一新疑原無(wú)此“長(zhǎng)沙”二字。然《周緤傳》晉灼注:“《功臣表》屬長(zhǎng)沙”,可見(jiàn)原本有“長(zhǎng)沙”。(4)鄲:沛郡之縣。
?。?)安平:豫章之縣。鄂秋:《史表》“鄂千秋”。(2)十二年:當(dāng)作“九年”。(3)九年:當(dāng)作“十二年”。(4)與淮南王安通:《史表》作“與淮南王女陵通?!保?)北平:中山之縣。(6)武陽(yáng):本傳及《史表》作“陽(yáng)武”,是。(7)計(jì)相:主管財(cái)政經(jīng)濟(jì)之相。
?。?)高胡:縣名。胡,一作“湖”。(2)“燕”下奪一“侯”字。(3)二十五年:自高帝六年至孝文四年,實(shí)二十六年。(4)煬:《史表》作“殤”,是。(5)厭次:平原富平縣,見(jiàn)《地理志》。爰類(lèi):《史表》作“元頃”。(6)慎將:當(dāng)時(shí)宮名。元年:《史表》作“前元年”。
?。?)平皋:河內(nèi)之縣。(2)比釐侯:釐侯黎朱蒼位次百二十,故此侯百二十一。《史表》作“比戴侯彭祖”,誤。(3)復(fù)陽(yáng):清河之縣。(4)康侯拾:康侯拾自孝景六年至元光六年,正二十三年,點(diǎn)校本《??庇洝犯摹叭睘椤拔濉?,誤?!妒繁怼窞槎?。(5)強(qiáng):《史表》作“疆”。
(1)陽(yáng)河:“河”乃“阿”之誤。上黨郡有陽(yáng)阿縣。齊侯其石:《史表》作“齊哀侯”,無(wú)名。(2)比高湖侯:高湖侯位次八十二,故此侯八十三。(3)十一月:當(dāng)作“十月”,“一”字衍。(4)《史表》云“中絕”,故此下更封埤山。(5)埤山:縣名。(6)十三年:當(dāng)作“三年”,“十”字衍。(7)盎:《史表》作“溫”。(8)駢鄰:猶比鄰。說(shuō)衛(wèi):護(hù)衛(wèi)之意。(9)十月:《史表》作“七月”,誤。元年:《史表》作“二年”,是。(10)侯昌:《史表》作“哀侯昌”。⑾侯安如:《史表》作“共侯如安”。
(1)中水:涿郡之縣。(2)從:《史表》“從起”,是。(3)瑕:《史表》作“假”。(4)青眉:《史表》作“青肩”,是。西漢名青肩者極多(陳直說(shuō))。(5)宜城:《史表》作“宜成”。城、成,古通。(6)杜衍:南陽(yáng)之縣。翥:《史表》作“翳”,《項(xiàng)羽傳》同。(7)中郎騎:《史表》作“郎中騎”。漢初但有郎中,無(wú)中郎。(8)舍:《史表》作“翕”。
(1)侯:《史表》作“強(qiáng)度”。(2)敷:《史表》作“殷”。(3)臨汝:東漢有臨汝縣,屬豫章郡。(4)朝陽(yáng):濟(jì)南之縣。(5)十二年:“二”當(dāng)為“三”?!妒繁怼纷鳌笆辍?。(6)奉明:京兆之縣。
?。?)棘陽(yáng):南陽(yáng)之縣。(2)丙申:《史表》作“丙辰”,誤,是年七月戊寅朔,無(wú)丙辰。(3)侯:《史表》作“質(zhì)侯”。(4)涅陽(yáng):南陽(yáng)之縣。騰:《史表》作“勝”。(5)比杜衍侯:杜衍侯,《表》作百二,疑作百三,(赤泉侯百二)此侯為百四,如此方合。(6)平棘:常山之縣。林摯:《史表》作“執(zhí)”。(7)二十四:《史表》二十五年,是。(8)辟?gòu)?qiáng):《史表》作“辟疆”,是。(9)項(xiàng)圉:疑誤。王先謙日:項(xiàng),汝南之縣;圉,淮陽(yáng)之縣,不能合并為一,疑有衍文。
?。?)深澤:中山之縣。趙將夕:《漢印文字安徵》第十四、九頁(yè)有“趙將夕印”,疑即深澤侯遺物(陳直說(shuō))。《史表》作“趙將夜”,疑誤。(2)二年薨:此處有脫誤。此言“二年薨”,時(shí)為高后四年,與下文“孝文后二年”不相接,中間隔了二十二年。據(jù)《史表》“(孝文)十四年,復(fù)封將夜元年”云云,可推斷《漢表》有誤。(3)修:《史表》作“循”。(4)臾:縣名。(5)夷胡侯:《史表》作“夷侯胡”,是。(6)栒:《史表》作“■”。即后扶風(fēng)■邑縣(王念孫說(shuō))。(7)盧綰:《史表》作“盧奴”,是。(8)孝景四年:“四”字上脫一“中”字。《史表》作“孝景中四年”。七年:當(dāng)是“十一年”之誤。又,《史表》言侯何“有罪、國(guó)除”,則“薨”乃“免”之誤。
?。?)歷:信都縣?!妒繁怼纷鳌澳ァ?,誤。(2)九十二:此位次與高陵侯王虞人重復(fù),疑此為九十八。(3)釐:《史表》作:“氂”。(4)武原:楚國(guó)之縣。(5)比高陵侯:高陵侯位次九十二,故此為九十三。此可證高陵侯九十二不誤。(6)槁:“橐”之誤(王念孫說(shuō))。橐,山陽(yáng)之縣。祖:《史表》作“祗”,是。(7)將:《史表》作“將軍”。(8)節(jié)侯安:侯安與下格“侯千秋”之間缺一世。據(jù)《史表》,所缺者為侯不得,千秋之父,自元朔元年至元狩元年,凡十年。
?。?)宋子:巨鹿之縣。(2)右林:《史表》作“羽林”是。(3)比歷侯:此侯九十九,疑歷侯程黑位次“九十二”當(dāng)是“九十八”之誤。夏燮日:“表中闕九十七位次,疑深澤侯趙將夕當(dāng)之?!保?)留:《史表》作“不疑”。(5)猗氏:河?xùn)|之縣。(6)支:《史表》作“交”。(7)羌:《史表》作“差”。
?。?)清:東郡之縣。室中:《史表》作“空中”。均誤?!端麟[》:“窒中姓,見(jiàn)《風(fēng)俗通》?!敝现?,姓也,有漢印為證(陳直說(shuō))。(2)比彭侯:彭侯秦同位次七十,故此侯七十一。(3)古:或作“石”?!妒繁怼纷鳌笆薄#?)圉:《史表》作“簡(jiǎn)”。肹:《史表》作“勝”。(5)比彭侯:彭侯位次七十,清侯七十一,故強(qiáng)侯七十二。(6)三年:當(dāng)作“十三年”。復(fù):父名章復(fù),子不得名復(fù),疑誤。(7)彭:東??べM(fèi)縣地。(8)代:“代”上疑脫“定”子。
?。?)吳房:汝南之縣。(2)后三年:當(dāng)作“后二年”。(3)寧:即河內(nèi)之修武縣?;蜃鳌皩庩?yáng)”,太山之縣。遫:《史表》作“選”。(4)孝文后元年:據(jù)《史表》,當(dāng)作“孝景元年”。(5)昌:瑯邪之縣。旅:《史表》作“盧”?!奥谩迸c“盧”同。
?。?)共:河內(nèi)之縣。(2)起:《史表》“起”下有“臨淄”二字。(3)高:《史表》作“商”。(4)閼氏:屬安定。閼氏,即烏氏。(5)大與:官名?!妒繁怼纷鳌疤尽?。(6)安丘:瑯邪之縣。(7)一歲:《史表》作“二歲”。(8)二千戶:《史表》作“三千戶”(9)新:《史表》作“”。(10)拾:《史表》作“指”。⑾搏揜:襲擊別人而搶劫財(cái)物。
?。?)襄平:臨淮之縣。(2)比平定侯:平定侯位次五十四,又一個(gè)“比平定侯”之敬市(當(dāng)作“故市”)侯列五十五,則此侯當(dāng)是五十六。(3)六十六:當(dāng)作“五十六”。(4)龍陽(yáng):《史表》作“龍”?!瓣?yáng)”字衍。泰山郡博縣有龍鄉(xiāng)。(5)九月:當(dāng)作“后九月”。(6)平:《史表》作“繁”,是。此表上文已有平侯工師喜,不應(yīng)一地兩封。張瞻師:《史表》無(wú)“師”字。(7)五年:《史表》作“三年”,是。(8)十二月:《史表》作“十一月”,是。高帝九年十二月已巳朔。無(wú)壬寅。(9)恂:《史表》作“■獨(dú)”。
?。?)敏:錢(qián)大昭為“繁”。(2)陸量:《史表》作“陸梁”?!端麟[》云,陸梁地,在江南。(3)列諸侯:《史表》無(wú)“諸”字。(4)丙戌:《史表》作“丙辰”。(5)秉鐸:武功爵第六級(jí)。(6)高景:《史表》作“高京”,縣名。(7)內(nèi)史:誤。《傳》作“卒史”,是。(8)三十五年;自高帝九年至孝文后四年,實(shí)三十九年。(9)繩:與“澠”同,縣名。(10)園屋:《史表》作“園陵”。
(1)四月戊寅封:此五字當(dāng)處下格。(2)《楚漢春秋》亦闕:此六字疑是注文。(3)義陵:武陵之縣。郢:《史表》作“程”。(4)丙子:《史表》作“丙午”,是。高帝九年九月乙未朔,無(wú)丙子。(5)重:《史表》作“種”。(6)十七年薨:張敖約薨于高后七年。(7)二年:《異姓諸侯王表》,《史記》紀(jì)、表,均作“元年”。復(fù)為侯:降為南宮侯。(8)六年:當(dāng)作“十六年?!雹洌?)王:《史表》及傳作“生”。(10)睢陵:《史表》作“睢陽(yáng)”,誤。⑾廣國(guó):《史表》作“廣”。廣國(guó)薨于元鼎二年。⑿二年:當(dāng)作“三年”。太初二年:當(dāng)作“太初三年”。
(1)紹封:據(jù)本傳,“紹封”下脫“宣平”二字。(2)信都:縣名。(3)樂(lè)昌:東郡之縣。(4)受:本傳作“壽”。(5)東陽(yáng):清河之縣。
?。?)慎陽(yáng):“滇陽(yáng)”之誤,汝南之縣。東:《史表》作“欒”。(2)五十一年:官本作“五十二”,是。(3)愿:《史表》作“愿之”。(4)開(kāi)封:河南之縣。(5)比共侯:共侯旅罷軍位次百十四。故此侯百十五。(6)元狩:“元鼎”之誤。
?。?)禾成:縣名。王先謙日:“據(jù)《濁漳水注》,禾成作‘和城’,在巨鹿敬武、貫縣之間?!蔽簦骸妒繁怼纷鳌岸薄#?)五年:《史表》作“二年”。(3)二十年:自高帝十一年至孝文四年,實(shí)二十一年。(4)堂陽(yáng):巨鹿之縣。(5)祝阿:平原之縣。色:《史表》作“邑”。(6)罌:“罌”上脫“以”字。(7)千八百戶:《史表》無(wú)“千”字。
?。?)長(zhǎng)修:河?xùn)|之縣。(2)攻項(xiàng)昌:《史表》作“功比須昌侯”,是。須昌侯趙衍百七,故此侯百八。(3)三月:《史表》作“正月”,是。(4)信平:即新平,淮陰之縣。(5)意:《史表》作“喜”。(6)陽(yáng)平;東郡之縣。(7)擅搖:謂擅從役使之。(8)十一月:《史表》作“十一年正月辛未”,是。(9)營(yíng)陵:北海之縣。(10)十一月:《史表》作“十一年”,是。⑾七年:《史表》作“六年”,誤。自高帝十一年至高后六年,正十五年。⑿土軍:西河之縣。式:《史表》作“武”。⒀信成:清河之縣。
?。?)阿武:涿郡之縣。(2)廣阿:巨鹿之縣。(3)敬:《史表》作“竟”。(4)越人:《公卿表》亦作“越人”,《史表》奪“人”字。(5)須昌:東郡之縣。(6)已丑:《史表》作“已酉”。
?。?)臨轅:《史表》同。惟傳世有“臨袁侯”虎符銘文、“臨袁邑丞”印,皆作“臨袁”(楊樹(shù)達(dá)說(shuō))。(2)中:《史表》作“忠”。(3)梁郎:仕梁為郎。官大夫:爵名第六級(jí)。(4)汲:河內(nèi)之縣。紹:《史表》作“終”。公上:復(fù)姓。(5)太仆:《史表》作“太傅”。(6)乙酉:《史表》作“已巳”。(7)寧陵:陳留之縣。(8)謝:《史表》作“射”。(9)惠侯始:據(jù)引表,惠侯始薨于建元四年,而《史表》始薨于孝景五年,兩表不合。據(jù)《史表》,當(dāng)補(bǔ)“亡(無(wú))后,國(guó)除”四字。
?。?)汾陽(yáng):太原之且。(2)前三年:《史表》作“前二年”。櫟陽(yáng):《史表》作“陽(yáng)夏”。(3)三月:《史表》作“二月”,是,高帝十一年三月丙辰朔,無(wú)辛亥。(4)太常:《史表》作“坐為太常,行太仆事,治嗇夫可年,益縱年,國(guó)除”。《公卿表》云,“坐為謁問(wèn)囚故太仆敬聲亂尊卑免”?!爸]聞”,當(dāng)作“謁問(wèn)”。(5)戴:漢初縣名,后并入甾縣,屬梁國(guó)。(6)憚:《史表》作“悼”。(7)安侯軫:《史表》作“侯安期”。(8)十二年:“二”當(dāng)作“三”。自高后三年至孝文七年,實(shí)十三年。
?。?)衍:周明泰《續(xù)封泥考略》卷四有衍侯邑丞印。(2)挾詔書(shū)論:詔書(shū)當(dāng)奉持之,而挾以行,故論罪。(3)平州:在齊地。昭涉:《史表》同,復(fù)姓。錢(qián)大昕曰,“涉”,當(dāng)作“沙”。(4)種:《史表》作“福”。(5)后一年:百衲本及《史表》作“后二年”,是。(6)涪:蜀郡之縣。(7)中牟:河南之縣。單:《史表》作“單父”,《索隱》引《漢表》同。此脫“父”字。(8)三十七年:誤。自孝文十三年至元光元年,止三十四年。如據(jù)《史表》自孝文十三年至元光四年,正三十七年。(9)十八年:誤。自元光二年至元鼎四年,為二十一年。如據(jù)《史表》,自元光五年至元鼎四年,正十八年。故《漢表》“元光二年”之“二”,實(shí)“五”之誤。
?。?)邔?zhuān)耗峡ぶh。(2)夷侯榮成:《史表》作“慶侯榮盛”。(3)博陽(yáng):《史表》同?!案店?yáng)”之誤。傅陽(yáng),楚國(guó)之縣(陳濞已封博陽(yáng))。(4)從:《史表》作“從起”。(5)元年:《史表》作“中五年”。
(1)陽(yáng)羨:吳郡之縣?!妒繁怼纷鳌瓣?yáng)義”,誤。(2)南和:廣平之縣。(3)下相:臨淮之縣。(4)順:《史表》作“慎”。順、慎,通用。(5)高陵:縣名,屬瑯邪。王虞人:《史表》作“王周”。(6)十二月:,史表》作“十一月”。(7)九十二:高陵侯位次九十二,武原侯衛(wèi)胠功與之比,第九十三,幫知不誤。表中歷侯程黑也為第九十二,顯然有誤。(8)侯弄弓:《史表》作“惠侯并弓”。陳直曰:考《漢印文字徵》第三、十二頁(yè)“盧弄弓印”,可證《史表》“并弓”為誤字。(9)十二年:“二”當(dāng)作“三”。自孝文十三年至孝景二年,實(shí)十三年。
(1)期思:汝南之縣。(2)一千戶:百衲本、官本及《史表》均作“二千戶”,是。諸表凡數(shù)“一”者皆略,如“千戶”云。(3)戚:邑名。屬東郡觀縣。東??ひ灿衅菘h。季:當(dāng)作“李”,詳見(jiàn)本書(shū)《灌嬰傳》。(4)賁侯長(zhǎng):《史表》缺此一代。(5)躁侯瑕:《史表》作“齊侯班”。(6)谷陽(yáng):沛郡之縣?!妒繁怼纷鳌肮攘辍?。(7)柘:沛群之縣。(8)卯:《史表》作“卬”。(9)懿侯解中:《史表》作“獻(xiàn)侯解”。(10)嗣:“嗣”下有闕文。
?。?)嚴(yán):《史表》作“壯”,一作“莊”?!稘h表》諱莊為嚴(yán)。猜:《史表》作“倩”。(2)煬:《史表》作“殤”,非。(3)節(jié)侯周:《史表》缺節(jié)侯周一代。(4)平壽:北海之縣。(5)成陽(yáng):汝南之縣。奚意:《史表》無(wú)“奚”字。(6)腰斬:《史表》作“鬼薪”。(7)桃:信都之縣。(8)淮南太守:《史表》作“淮陰守”。(9)懿侯:《史表》作“哀侯”。(10)由:《史表》作“申”。
?。?)高梁:地近河?xùn)|郡楊縣。(2)使使:后一“使”字衍。(3)二月:《史表》作“三月”是。高帝十二年二月辛巳朔,無(wú)丙寅。(4)六十六:酈疥與肥如侯蔡寅、襄平侯紀(jì)通三侯位次俱重復(fù)。肥如侯當(dāng)是六十六,襄平侯當(dāng)作五十六(上文已述)。高梁侯疑是三十三,據(jù)《史表》“功比平侯嘉”,平侯嘉即平悼侯工師喜,平侯位次三十二,則高梁侯當(dāng)是三十三。(5)侯平:《史表》缺侯平世次。(6)紀(jì)信:《史表》作“紀(jì)”。(7)二十二年:當(dāng)作“二十三年”。自高后三年至孝文后元年,正二十三年。(8)二年:《史表》作“三年”,是。
?。?)景:《史表》作“甘泉”。競(jìng):《史表》作“竟”。(2)真粘:《史表》作“莫搖”。(3)嬩:“嫖”之誤。(4)張:廣平之縣。毛釋之:《史表》作“毛澤”。(5)中涓:《史表》“中涓”下有“騎”字。(6)郎騎:《史表》作“郎將”。(7)侯鹿:《史表》作“夷侯慶”。(8)煮棗:濟(jì)陰郡冤朐縣有煮棗城。端侯革朱:《史表》作“靖侯赤”。(9)越將:《史表》作“郎將”,是。(10)式:《史表》作“武”。(11)二十一年:自孝文二年至孝景中元年,實(shí)三十年。(12)傿陵:潁川之縣?!妒繁怼纷鳌佰沉辍?。(13)十二月:當(dāng)作“十二年”?!妒繁怼纷鳌笆曛小薄?br/>
?。?)鹵:安定之縣?!妒繁怼纷鳌熬保`。(2)中尉:《史表》作“中涓”。(3)十二月:當(dāng)作“十二年”。(4)此格脫“孫”字。(5)百四十七人:“四”當(dāng)為“三”,百三十七人。(6)百五十三人:“五”當(dāng)為“四”,序言百四十三人。百四十三人,皆高帝時(shí)封;而呂后令陳平差次,有所增刪;位次也有缺者,實(shí)難完全考明。(7)編:南郡之縣。便,桂陽(yáng)之縣,分編縣而置。(8)黎朱蒼:《史表》作“利倉(cāng)”。《索隱》引《漢表》作“朱蒼”。(9)彭祖:其上脫“侯”字。(10)扶:《史表》作“秩”。
(1)平都:上郡之縣。(2)定齊降:《史表》作“降,定齊”,是。此誤倒。(3)孝惠三人:孝惠所封三人皆有第,顯然高帝以后增入。(4)侯生:此處記事有誤。據(jù)《史表》,“(高后)八年,侯買(mǎi)坐品氏事誅。國(guó)除”。張敖之子偃以教文元年降封南宮侯。校以《史表》,偃之子歐,歐之子生。生與買(mǎi)無(wú)關(guān)系。(5)北海:南宮乃信都之縣,非北海。(6)梧:楚國(guó)之縣。陽(yáng)城:復(fù)姓。(7)郟:潁川之縣。(8)筑長(zhǎng)安城:始于惠帝元年,成于五年。
?。?)平定:西河之縣。(2)家車(chē)?yán)簦褐鞴軡h王的家車(chē)。(3)八年:當(dāng)作“十八年”。自元光二年至元鼎元年,實(shí)十八年。(4)博成:即博城,泰山之縣。(5)悼武王:周呂侯呂澤,高后追尊為悼武王。(6)已丑:《史表》作“乙酉”,是。高后元年四月甲子朔,乙酉乃二十二日,已丑乃二十六日,若博成侯以四月已丑封,則《史表》不應(yīng)將其置于“四月乙酉”封的沛侯呂種之前。(7)沅陵:武陵之縣。(8)七月丙申:《史表》作“十一月壬申”。
?。?)中邑:勃海之縣。朱進(jìn):《史表》作“朱通”。(2)呂相:呂王之相。(3)樂(lè)平:后漢為東郡縣。(4)隊(duì)率:《史表》作“隊(duì)卒”。(5)買(mǎi)田宅不法:置田宅逾制,則是不法。(6)山都:南海之縣。恬啟:《史表》作“恬開(kāi)”,諱“啟”為“開(kāi)”。(7)憲侯:《史表》作“惠侯”。(8)二十三年:誤。自景帝四年至元狩四年,凡三十五年。(9)甘泉上林:甘泉上林宮,在甘泉宮內(nèi)或附近,修建于漢武帝時(shí)(陳直說(shuō))。(10)祝茲:《史表》作“松茲”,是。松茲,廬江之縣。(11)從:《史表》作“從起”,是。(12)十一年:自高后四年至孝文后六年,凡二十七年。(13)七年:當(dāng)作“后七年”。王先謙曰:“后七年也。后六年厲尚為將軍,未薨。《史表》亦誤作七年?!荒辍?dāng)為二十七年?!保?4)二十九年:當(dāng)作“二十四年”。
(1)成陰:《史表》作“成陶”,一作“陰”。(2)渡呂后:謂協(xié)助呂后渡水,得避寇難。(3)俞:清河之縣?!兜乩碇尽纷鳌班g”。(4)朝陽(yáng)侯:華寄。(5)醴陵:后漢為縣,屬長(zhǎng)沙。(6)此表與《外戚恩澤侯表》略有矛盾。錢(qián)大昕曰:“此表失數(shù)不其(呂種)、漢陽(yáng)(呂祿),而多一沛,又別出腄(呂通),不入隨父之例,與《外戚恩澤侯表》互異?!保?)陽(yáng)信:在新野。(8)十三年:當(dāng)作“十二年”。(9)十一月辛丑:《史表》作“三月辛丑”,誤。
?。?)壯武:膠東之縣。(2)樊:東平之縣。(3)從:“從”下當(dāng)有“起”字。(4)中二年:《史表》作“中三年”,是。(5)二十一年:自孝景中三年至元朔元年,止二十年。衍“一”字。(6)沶陵:《史表》作“波陵”。(7)南■:河內(nèi)有■亭。(8)坐后父:會(huì)于廷中而隨父,失朝廷以爵之序。
?。?)黎:東郡之縣。(2)父齊相:召平。(3)潰:《史表》作“澤”。(4)不出持馬:對(duì)于發(fā)馬給軍,匿而不出。(5)瓶:瑯邪之縣。(6)弓高:信都之縣?!端麟[》引《漢表》在營(yíng)陵。(7)不得:班氏對(duì)此世次似疑,故有此言。《史表》云:“(孝景)前元年,侯則元年”,“元朔五年,侯則薨”。按《史表》,前后相接。(8)嗣:據(jù)《史表》,當(dāng)刪去“嗣”字。(9)龍?chǎng)茫浩皆h。(10):“說(shuō)”之誤。韓說(shuō)先封龍?chǎng)煤?,后封按道侯?br/>
?。?)元封元年:此紀(jì)受封之時(shí)。已卯:《史表》作“丁卯”。(2)延和:即征和。(3)興嗣:《史表》作“長(zhǎng)代”。(4)曾:本紀(jì)及《韓王信傳》作“增”。(5)元年:“元”乃“三”之誤。增薨于五鳳二年,見(jiàn)《宣紀(jì)》、《信傳》及《公卿表》,故寶嗣于五鳳三年。(6)元封:“元延”之誤。已入成帝時(shí),豈能是“元封”。(7)敞弓:當(dāng)作“持弓”。
?。?)二千戶:《史表》作“千四百三十二戶”。(2)釋之:《史表》作“澤之”。釋、澤,字通。(3)詐疾不從:乃不敬之罪?!妒繁怼酚小安痪础倍?。(4)魏:襄城,潁川之縣,非魏郡。(5)故安:涿郡之縣。(6)二年:“元年”之誤?!妒繁怼纷鳌霸辍?,紀(jì)、傳均同。(7)五百戶:《史表》作“一千七百一十二戶”。(8)丁巳封:申屠嘉以丞相封侯。《百官表》與《將相表》皆載孝文后二年“八月庚午”為相封侯。(9)七年:如以孝文后二年至孝景二年計(jì),則為八年。(10)侯共:《史表》作“恭侯蔑”,是。以■脫。共、恭,字通。(11)二十二年:誤。自孝景三年至元狩元年,凡三十三年?!妒繁怼氛先?。(12)三年:“二年”之誤。殿本與《史表》均作“二年”。
&自古帝王之興,曷(何)嘗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1)!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2),楚陳之歲(3),初以沛公總帥(率)雄俊,三年然后西滅秦(4),立漢王之號(hào),五年?yáng)|克項(xiàng)羽(5),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6),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7)。侯者百四十有三人(8)。時(shí)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shù)裁(才)什二三(9),是以大侯不過(guò)萬(wàn)家,小者五六百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guó)以永存,爰及苗裔(10)?!庇谑巧暌缘?shū)之信(11),重以白馬之盟(12),又作十八侯之位次(13)。高后二年(14),復(fù)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弟(第)下竟,臧(藏)諸宗廟,副在有司(15)。始未嘗不欲固根本,而枝葉稍落也。
?。?)天功:天下之功業(yè)。(2)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3)楚陳之歲:指楚義軍陳涉于陳稱(chēng)王之時(shí)。(4)三年:指起義第三年。(5)五年:漢高帝五年(前202)。(6)八載:指稱(chēng)帝八年。(7)十二年:高帝十二年(前195)。(8)百四十有三:案此文總計(jì)高帝所封,并外戚二作、王子四人在內(nèi),故有一百四十三人。(9)裁:與“才”同。(10)誓曰等句:此誓謂朝廷欲使功臣侯傳祚無(wú)窮?!包S”字衍。帶:衣帶。厲:砥厲石。(11)丹書(shū):即丹書(shū)鐵契。帝王頒賜功臣,使其享受特權(quán)的契券。(12)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13)十八侯位次:師古曰:“謂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fù)、蟲(chóng)達(dá),第一至十八也?!毕嫩圃唬骸靶R允撕钯潱瑒t有張良、陳平、韓信三人,而無(wú)奚涓、丁復(fù)、薛歐?!蟮指叩墼ㄎ淮危┦?、曹二人,灼見(jiàn)本紀(jì)中,余則自呂后差次,增損移易,已不可考。韓信以誅而去其第,陳平以善用奇計(jì),慮為呂后所忌,故與張良俱差次在后,不可謂高祖原定十八侯位次中無(wú)此三人也。”(14)高后二年:前186年。(15)副:副本。有司:指主管的官府。
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1),列侯大者至三四萬(wàn)戶,小國(guó)自倍(2),富厚如之。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guó)?;蛲鲎訉O。訖于孝武后元之年(3),靡有孑遺(4),耗矣(5)。罔(網(wǎng))亦少(稍)密焉(6)。故孝宣皇帝愍而錄之,乃開(kāi)廟臧(藏),覽舊籍,詔令有司求其子孫,咸出庸保之中(7),并受復(fù)除(8),或加以金帛,用之中興之德(9)。
?。?)息:繁殖。(2)自倍:自增一倍。(3)后元:武帝后元僅二年(前88—前87)。(4)孑遺:殘余,剩余。(5)耗:消耗。(6)罔(網(wǎng)):法網(wǎng)。密:嚴(yán)密,苛細(xì)。(7)庸保:受雇被役使之人。(8)復(fù)除:免除賦役。(9)章:顯揚(yáng),表白。
降及孝成,復(fù)加恤問(wèn)(1),稍益衰微,不絕如線。善乎,杜業(yè)之納說(shuō)也(2)!曰:“昔唐以萬(wàn)國(guó)致時(shí)雍之政(3),虞、夏以多群后饗(享)共(恭)已之治(4)。湯法三圣(5),殷氏太平。周封八百,重譯來(lái)賀(6)。是以內(nèi)恕之君樂(lè)繼絕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國(guó)(7),至于不及下車(chē),德念深矣(8)。成王察牧野之克,顧群后之勤,知其恩結(jié)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錄遺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宇)(9),愛(ài)敬飭(敕)盡(10),命賜備厚。大孝之隆,于是為至。至其沒(méi)也,世主嘆其功,無(wú)民而不思。所息之樹(shù)且猶不伐(11),況其廟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并傳,子繼弟及(12),歷載不墮(13)。豈無(wú)刑辟(14),繇(由)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15)。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hào),亡以顯其魂,賞亦不細(xì)矣。百余年間而襲封者盡,或絕失姓,或乏無(wú)主,朽骨孤于墓(16),苗裔流于道,生為愍隸(17),死為轉(zhuǎn)尸(18)。以往況今(19),甚至悲傷。圣朝憐閔(憫),詔求其后,四方忻忻(20),靡不歸心。出入數(shù)年而不省察,恐議者不思大義,設(shè)言虛亡,則厚德掩息(21),遴(吝)柬(簡(jiǎn))布章(22),非所以視(示)化勸后也。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23)?!庇谑浅傻蹚?fù)紹蕭何。
(1)恤問(wèn):撫慰。(2)杜業(yè):本書(shū)卷六十有其傳。納說(shuō):建議。(3)唐:唐堯之時(shí)。雍:和也?!渡袝?shū)·堯典》有“黎民于變時(shí)雍”句。(4)群后:諸侯。恭已之治:無(wú)為而治。(5)三圣:謂堯、舜、禹。(6)重譯:輾轉(zhuǎn)翻譯。師古曰:謂越裳氏。(7)安立亡國(guó):以立亡國(guó)之后為安。(8)不及下車(chē):此指周武王入殷,未及下車(chē),而封黃帝、虞舜之后裔。(9)宇:屋宇。(10)飭(敕):告誡。(11)不伐:此謂召公止于甘棠之下而聽(tīng)訟,人思其德,不伐其樹(shù)。(12)及:謂弟繼兄之位。(13)墮:毀也。(14)刑辟:“邪辟(僻)”之誤(王念孫說(shuō))。(15)支庶:指功臣侯之子孫。(16)孤:猶“棄”。(17)愍隸:疑或作“■隸”,即奴隸。(18)轉(zhuǎn)尸:猶言拋尸于野。(19)況:譬也。(20)忻忻:欣喜得意貌。(21)厚德:疑“德厚”誤倒。(22)吝:吝嗇。簡(jiǎn):簡(jiǎn)略。(23)從尤功:封功最高者。
哀、平之世,增修曹參、周勃之屬,得其宜矣。以綴續(xù)前記(1),究其本末,并序位次,盡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2)。
?。?)以:“以”上脫一“是”字(王念孫說(shuō))。(2)籍:名冊(cè)。
?。?)平陽(yáng):河?xùn)|縣。(2)漢:指漢中。(3)此格應(yīng)書(shū)“二”字。(4)時(shí):《衛(wèi)青傳》作“壽”。(5)二年:百衲、殿本及《史表》皆作“三年”,是。二十四年:自元鼎三年至征和二年,止二十三年。(6)杜陵:京兆之縣。公乘:第八爵。(7)公士:爵名第一級(jí)。(8)洪邁曰:漢列侯八百余人,及光武時(shí),在者平陽(yáng)、富平二侯耳。
?。?)信武:《地理志》無(wú)信武縣。(2)江漢:《史表》作“江陵”,本傳也如此。(3)九:當(dāng)作“十九”。自高帝六年至高后五年,凡十九年。(4)事:役使之意。(5)汝陰:汝南之縣。(6)四十一年:自孝文十六年至元光元年,止三十一年。
?。?)長(zhǎng)安:京兆之縣。大夫:爵名第五級(jí)。(2)清河:“清陽(yáng)”之誤。清陽(yáng),清河縣。(3)二十三年:自高帝六年至高后八年,實(shí)二十二年。
?。?)陽(yáng)陵:屬馮翊?!冻h春秋》作“陰陵”。(2)橫陽(yáng):鄉(xiāng)名。(3)清:《史表》作“靖”。二十二年:《史表》作“二十四”,是。自孝惠六年至孝文十四年,正二十四年。點(diǎn)校本《??庇洝氛`。(4)明:《史表》作“則”。二十二年:誤。自孝文十五年至孝景三年,為十二年。點(diǎn)校本《校勘記》誤。(5)十伍:漢律,有罪失官爵稱(chēng)“士伍”。(6)廣:齊郡縣。嚴(yán):謚也。因避漢明帝諱,改“莊”為“嚴(yán)”。召(讀邵):《史表》作“呂”,形近致誤。
?。?)廣平:臨淮之縣。(2)郎:《史表》作“郎中”。(3)平棘:常山之縣。(4)三十三年:文帝后三年至孝景中二年,十三年;又孝景中五年至元朔三年,二十年,合兩數(shù)正三十三年。(5)博陽(yáng):汝南之縣。濞:《楚漢春秋》名“陵”。(6)從:“從”下奪“起”字。追士卒:指楚軍追擊之士兵。(7)三十年:自高帝六年至孝文后二年,為四十年。(8)塞:指塞王故地。
?。?)堂邑:臨淮之縣。(2)漸:《史表》作“折”,即浙:“漸”亦浙也(王先謙說(shuō))。(3)壯息:《史表》作“壯寧”。(4)季須:《史表》作“季”,《外戚傳》同。(5)隆慮:河內(nèi)之縣。(6)融:《史表》作“”。
?。?)曲逆:中山之縣。(2)初起:《史表》作“初從”,是。(3)二十二年:《史表》作“二十三年”,是。(4)二十三年:《史表》作二十二年”,是。(5)簪:爵名第三級(jí)。
?。?)留:楚國(guó)之縣。(2)申都:即申徒(都、徒,古通用),韓官名。(3)門(mén)大夫:侯之屬官。殺:《史表》作“謀殺”。(4)射陽(yáng):臨淮之縣。劉纏:即項(xiàng)伯。(5)項(xiàng):當(dāng)作“項(xiàng)羽”。(6)錢(qián)大昭曰:“纏與耏跖、張?jiān)?、棘丘侯襄、鄧弱、趙堯六人,皆無(wú)位次。蓋呂后時(shí),或以罪免,或以身死,不得與也。陽(yáng)夏、淮陰反誅,其不與,更不待言?!?br/>
(1)酂:沛郡之縣。(2)筑陽(yáng):南陽(yáng)之縣。(3)嗣:當(dāng)嗣于孝文四年。(4)武陽(yáng):東海之縣。(5)則:當(dāng)作“嘉”。王先謙曰:封嘉,非“則”也,見(jiàn)《何傳》及《史表》。
(1)嘉:《景紀(jì)》作“係”。(2)不齋:謂當(dāng)侍祠而不齋。(3)酂:南陽(yáng)之縣。
(1)南■(luán):巨鹿之縣。(2)質(zhì)侯:七世孫尊、八世孫章俱謚“質(zhì)”,必有一誤。(3)絳:河?xùn)|之縣。(4)修:讀曰“條”,信都之縣。(5)后三年:“三”當(dāng)作“二”。據(jù)《五行志》,周亞夫免侯在景帝中五年。自文帝后二年至景帝中五年,正十八年。點(diǎn)校本《??庇洝氛`。
?。?)平曲:東海之縣。(2)共:據(jù)《周勃傳》,共紹封絳侯,平曲。(3)舞陽(yáng):潁川之縣。(4)不更:爵名第四級(jí)。
?。?)曲周:廣平之縣。(2)漢:當(dāng)作“漢中”。(3)遂成:《史表》無(wú)“成”字。(4)懷侯世宗:《史表》作“侯宗,元朔三年封”。(5)猛友:本義為“孟友”。孟,轉(zhuǎn)變?yōu)椤懊汀?,再變?yōu)椤懊鳌?。猛友,《平紀(jì)》作“明友”(陳直說(shuō))。(6)潁陰:穎川之縣。(7)強(qiáng)《本作》與《史表》作“疆”。
?。?)官首:爵名。(2)元壽:“元始”之誤。(3)汾陰:河?xùn)|之縣。(4)擊:當(dāng)作“擊破”。侯:《史表》作“定諸侯”。比清陽(yáng)侯:夏燮曰,“按表例凡言比某侯者,則其名次必相亞?!癖碇写吻尻?yáng)侯王吸于十四,而周昌功與之比。則宜十五,而乃廁廣平侯薛歐于王吸之次,退周昌于十六。以此證后來(lái)差次亂之,而原定十八侯中無(wú)薛歐可證也?!保?)此路當(dāng)先標(biāo)“建平”二字,乃徙封,此脫。建平,沛郡之縣。(6)安陽(yáng):汝南之縣。(7)沃侯國(guó):漢縣無(wú)單名沃者,未知何也。
?。?)梁鄒:濟(jì)南之縣。(2)比博陽(yáng)侯:博陽(yáng)侯陳濞位次十九,故武虎次二十。(3)以上三格,《史表》記時(shí),與此大不同。夏燮疑二家所據(jù)簿籍不同。(4)夫夷:零陵之縣。(5)成:縣名,屬涿郡。《汝水注》渫封邑在泰山郡。渫:或作緤。(6)比厭次侯:厭次侯爰類(lèi)位次廿四,故渫位次二十五。(7)節(jié)氏:縣名。(8)赤:《文紀(jì)》作“赫”。赤、赫,古通。
?。?)蓼:六安之縣。(2)前元年:謂初起事之年,即秦胡亥元年。后皆類(lèi)此。(3)衣冠道橋:謂游衣冠所經(jīng)過(guò)的道橋。(4)費(fèi):東海之縣。(5)湖陵:《史表》作“湖陽(yáng)”。(6)巢:《地理志》有居巢,廬江之縣。
(1)陽(yáng)夏:淮陽(yáng)之縣。(2)趙:當(dāng)作“代”。(3)隆慮:河內(nèi)之縣。(4)十二年:當(dāng)作“十三年”。(5)陽(yáng)都:城陽(yáng)之縣。(6)越:《史表》作“趙”。(7)葉(shì):南陽(yáng)之縣。(8)安城:《史表》作“安成”。城,成,古通。
?。?)陽(yáng)信:“信陽(yáng)”之倒,即《史表》之“新陽(yáng)”。信、新、古通。胡:《史表》作“朝”,非謚,誤。青:《史表》作“清”。(2)比堂邑侯:堂邑侯陳嬰位次八十六,故呂青位次八十七。(3)八十七:《史表》作“八十一”誤。(4)臣:《史表》作“世”。(5)談:《史表》作“譚”。(6)東武:瑯邪之縣。(7)城將:帶領(lǐng)筑城士卒之將。(8)四十一:此與高宛侯丙猜位次同。丙猜“功比斥丘侯”,斥丘侯位四十,丙猜當(dāng)是四十一;則郭蒙不當(dāng)位次四十一,故錢(qián)大昭疑為“二十一”。
?。?)汁防:《封泥考略》卷五有“汁邡長(zhǎng)印”三事?!兜乩碇尽纷鳌笆卜健?。廣漢之縣。(2)比平定侯:疑“平定”有誤。平定侯齊受位次五十四,而汁邡位次五十七,不能與平定侯比,則可比位次五十六者,而《史》《漢》兩表俱缺五十六。(3)巨鹿:《史表》作“巨”,無(wú)“鹿”字。(4)此格,《補(bǔ)注》本有:“元康四年,玄孫長(zhǎng)安上造章,詔復(fù)家。”(5)棘蒲:《封泥考略》卷六有棘滿丞印,知“蒲”乃“滿”之誤(楊樹(shù)達(dá)說(shuō))。陳武:《高五王傳》“棘蒲侯柴將軍”,張晏以為柴武?;蛭溆陉?,后復(fù)柴姓(周壽昌說(shuō))。(6)都昌:北海之縣。(7)辟?gòu)?qiáng):《史表》作“辟疆”,是。(8)昌侯國(guó):當(dāng)是都昌侯國(guó)(錢(qián)玷說(shuō))。
?。?)嚴(yán)侯嚴(yán)不職:兩“嚴(yán)”字,皆避漢字明帝諱改,《史表》作“莊”。不職:《史表》作“不識(shí)”。(2)建:《史表》作“逮”,是。湯:張湯。(3)貰齊全侯:《史表》作“貰齊侯呂?!辟B:巨鹿之縣。齊:謚也。合:非謚。有以為“呂”之誤,又倒在“侯”上?!稘嵴乃ⅰ纷鞣鈪尾楹?,故又有人以為“傅”乃“博”之誤,而衍“胡害”二字。參考《補(bǔ)注》。然下文兩提“胡害”豈皆衍字?(4)比臺(tái)侯:臺(tái)侯戴野位次三十五,故貰侯三十六。(5)猜:《史表》作“倩”。
?。?)大上造:爵名,第十六級(jí)。(2)海陽(yáng):遼西之縣。(3)九月:“九年”之誤。自高帝六年至孝惠二年,實(shí)九年。(4)南安:漢初屬蜀郡,后屬犍為郡。(5)重將:《史表》作“亞將”。
?。?)肥如:遼西之縣。蔡邕乃蔡寅的后裔。(2)將軍:《史表》作“都尉”。(3)六十六:錢(qián)大昭疑當(dāng)作“六十八”?!稘h表》六十六凡三侯(肥如、襄平、高梁),疑此侯不誤。(4)戎:《史表》作“成”。(5)曲成:東萊之縣。(6)西城:《史表》作“曲城”。曲城,即封地曲成。執(zhí)金吾:《史表》作“執(zhí)珪”。(7)夜:即掖。蟲(chóng)達(dá)初封掖縣。亦東菜之縣?!昂恪蹦搜茏?。(8)十四年:據(jù)夏燮云,:“十四年”,當(dāng)作“十二年”,在孝文后五年。十八年:應(yīng)為孝景中五年。(9)中五年:當(dāng)作“六年”。又據(jù)《史表》,捷改封于垣。(10)皇柔:《史表》作“皋柔”。
?。?)河陽(yáng):河內(nèi)之縣。(2)起碭從:當(dāng)作“從起碭”。(3)淮陰:臨淮之縣。(4)票客:《史表》作“典客”,是。(5)芒:沛郡之縣。(6)定武:《史表》作“武定”。(7)張:疑隸東郡。王先謙以為廣平郡張縣,然高帝以封毛釋之,傳國(guó)至孝景中六年始除。
?。?)敬市:當(dāng)依《史表》作“故市”,河南之縣。(2)殷相:《史表》作“假相”。(3)比平定侯:平定侯齊受位次五十四,故此侯為五十五。夏燮曰:“赤封在前,而與后封之齊受相亞,其為高后之差次可證也。”(4)三隊(duì)將:《史表》作“二隊(duì)將”。八千戶:《史表》無(wú)“八”字。
?。?)魏其:瑯邪之縣。周止:《史表》作“周定”。(2)簡(jiǎn):《史表》作“間”。(3)祁:太原之縣。(4)祁王:寵號(hào),許以為王。(5)爭(zhēng)惡:為爭(zhēng)惡地。延壁:壁壘之名。(6)它:《楊王孫傳》有祁侯,即它。(7)平:河南到。工師:復(fù)姓。(8)比費(fèi)侯賀:費(fèi)侯陳賀位次三十一,故此侯三十二。(9)聊城:東郡之縣。
?。?)魯:魯國(guó)之縣。(2)重平:勃海之縣。(3)底:“疵”之誤。(4)城父:沛郡之縣?!妒繁怼纷鳌肮食恰?。(5)比厭次侯:厭次侯爰類(lèi)位次二十四,成侯董渫二十五;尹恢二十六,應(yīng)比成侯。(6)任:廣平之縣。(7)有功:《史表》“有功”下有“侯”字,是。
?。?)河陵:《史表》作“阿陵”,涿郡縣,“河”字誤。(2)塞路:守備于要路。(3)勝侯客:《史表》作“侯勝客”,是。勝,非謚。(4)南:縣名。(5)昌武:膠東之縣。究:《史表》作“寧”。(6)郎騎:《史表》作“郎中”。比魏其侯:魏其侯周止位次四十四,故此侯四十五。(7)十三年:高帝六年至孝惠五年,止十二年。(8)惠侯:《史表》作“夷侯”。(9)侯:《史表》作“康侯”。(10)德:《史表》作“得”。
(1)高宛:千乘之縣。宛:《史表》作“苑”,誤?!独m(xù)封泥考略》卷三有高宛邑丞印。猜:《史表》作“倩”。(2)比斥丘侯:斥丘侯唐厲位次四十,故此侯四十一,然與東武侯郭蒙位次重復(fù),疑郭蒙四十一有誤。(3)平:《史表》作“孝”。(4)郎騎將:《史表》無(wú)“將”字。(5)發(fā)婁:縣名。(6)十一年:據(jù)《史表》,通以孝景中五年復(fù)封,中六年有罪國(guó)除,此表衍“十”字。
(1)終陵:《史表》作“絳陽(yáng)”。王國(guó)維據(jù)齊魯封泥之絳陵邑丞封泥,指出《史》《漢》二表皆有誤。當(dāng)作“絳陵”。(2)三十五年:“三”當(dāng)為“二”。自高帝六年至文帝三年,為二十五年。(3)勃:《史表》作“勃齊”。(4)“曾孫”上脫“毋害”二字。(5)東茅:沈欽韓曰:《一統(tǒng)志》茅鄉(xiāng)城在卟州府金鄉(xiāng)縣西南。到:《史表》作“釗”。(6)二隊(duì):即二隊(duì)將。(7)四十八:東茅侯、鹵嚴(yán)皆位次四十八,必有一誤,而三十八無(wú)人。錢(qián)大昭疑此侯為三十八。(8)告:《史表》作“吉”。十二年:“二”當(dāng)作“三”。自孝文三年至十五年,為十三年。事:役使。員:人數(shù)。(9)鲖陽(yáng):汝南之縣。(10)斥丘:魏郡之縣。⑾東部:《史表》作“東郡”,是。⑿“侯”字衍。成武:一作“城武”?!妒繁怼纷鳌拔涑恰?。⒀二十年:“二”當(dāng)為“三”。自高帝六年至文帝八年,為三十年。⒁二年:當(dāng)作“三年”。據(jù)《史表》尊免侯于元鼎五年,自元鼎二年至五年,實(shí)三年。
?。?)臺(tái):濟(jì)南之縣。(2)隊(duì)率:即隊(duì)帥。賈:劉賈?!妒繁怼窡o(wú)“代”字。(3)午:《史表》作“才”。(4)安國(guó):中山之縣。(5)《史表》記事與此不同,當(dāng)以《王陵傳》核之。(6)斿:《史表》作“游”;徐廣云,一作“昭”。
?。?)樂(lè)成:王先謙說(shuō)是河間之縣,梁玉繩以為是南陽(yáng)之縣。(2)式侯吾客:《史表》作“武侯客”。(3)五利侯:欒大。(4)辟陽(yáng):信都之縣。(5)侍呂后、孝惠。二歲十月:《史表》作“侍呂后、孝惠沛三歲十月”,是。蘇輿說(shuō)“二歲”乃漢二年,誤。(6)孝景二年:“二”乃“三”之誤《史表》作“三”,是。故“二十一年”當(dāng)是“二十二年”。
?。?)■成:《史表》作“蒯成”。(2)二千二百戶:《史表》作“三千三百戶”。(3)長(zhǎng)沙:朱一新疑原無(wú)此“長(zhǎng)沙”二字。然《周緤傳》晉灼注:“《功臣表》屬長(zhǎng)沙”,可見(jiàn)原本有“長(zhǎng)沙”。(4)鄲:沛郡之縣。
?。?)安平:豫章之縣。鄂秋:《史表》“鄂千秋”。(2)十二年:當(dāng)作“九年”。(3)九年:當(dāng)作“十二年”。(4)與淮南王安通:《史表》作“與淮南王女陵通?!保?)北平:中山之縣。(6)武陽(yáng):本傳及《史表》作“陽(yáng)武”,是。(7)計(jì)相:主管財(cái)政經(jīng)濟(jì)之相。
?。?)高胡:縣名。胡,一作“湖”。(2)“燕”下奪一“侯”字。(3)二十五年:自高帝六年至孝文四年,實(shí)二十六年。(4)煬:《史表》作“殤”,是。(5)厭次:平原富平縣,見(jiàn)《地理志》。爰類(lèi):《史表》作“元頃”。(6)慎將:當(dāng)時(shí)宮名。元年:《史表》作“前元年”。
?。?)平皋:河內(nèi)之縣。(2)比釐侯:釐侯黎朱蒼位次百二十,故此侯百二十一。《史表》作“比戴侯彭祖”,誤。(3)復(fù)陽(yáng):清河之縣。(4)康侯拾:康侯拾自孝景六年至元光六年,正二十三年,點(diǎn)校本《??庇洝犯摹叭睘椤拔濉?,誤?!妒繁怼窞槎?。(5)強(qiáng):《史表》作“疆”。
(1)陽(yáng)河:“河”乃“阿”之誤。上黨郡有陽(yáng)阿縣。齊侯其石:《史表》作“齊哀侯”,無(wú)名。(2)比高湖侯:高湖侯位次八十二,故此侯八十三。(3)十一月:當(dāng)作“十月”,“一”字衍。(4)《史表》云“中絕”,故此下更封埤山。(5)埤山:縣名。(6)十三年:當(dāng)作“三年”,“十”字衍。(7)盎:《史表》作“溫”。(8)駢鄰:猶比鄰。說(shuō)衛(wèi):護(hù)衛(wèi)之意。(9)十月:《史表》作“七月”,誤。元年:《史表》作“二年”,是。(10)侯昌:《史表》作“哀侯昌”。⑾侯安如:《史表》作“共侯如安”。
(1)中水:涿郡之縣。(2)從:《史表》“從起”,是。(3)瑕:《史表》作“假”。(4)青眉:《史表》作“青肩”,是。西漢名青肩者極多(陳直說(shuō))。(5)宜城:《史表》作“宜成”。城、成,古通。(6)杜衍:南陽(yáng)之縣。翥:《史表》作“翳”,《項(xiàng)羽傳》同。(7)中郎騎:《史表》作“郎中騎”。漢初但有郎中,無(wú)中郎。(8)舍:《史表》作“翕”。
(1)侯:《史表》作“強(qiáng)度”。(2)敷:《史表》作“殷”。(3)臨汝:東漢有臨汝縣,屬豫章郡。(4)朝陽(yáng):濟(jì)南之縣。(5)十二年:“二”當(dāng)為“三”?!妒繁怼纷鳌笆辍?。(6)奉明:京兆之縣。
?。?)棘陽(yáng):南陽(yáng)之縣。(2)丙申:《史表》作“丙辰”,誤,是年七月戊寅朔,無(wú)丙辰。(3)侯:《史表》作“質(zhì)侯”。(4)涅陽(yáng):南陽(yáng)之縣。騰:《史表》作“勝”。(5)比杜衍侯:杜衍侯,《表》作百二,疑作百三,(赤泉侯百二)此侯為百四,如此方合。(6)平棘:常山之縣。林摯:《史表》作“執(zhí)”。(7)二十四:《史表》二十五年,是。(8)辟?gòu)?qiáng):《史表》作“辟疆”,是。(9)項(xiàng)圉:疑誤。王先謙日:項(xiàng),汝南之縣;圉,淮陽(yáng)之縣,不能合并為一,疑有衍文。
?。?)深澤:中山之縣。趙將夕:《漢印文字安徵》第十四、九頁(yè)有“趙將夕印”,疑即深澤侯遺物(陳直說(shuō))。《史表》作“趙將夜”,疑誤。(2)二年薨:此處有脫誤。此言“二年薨”,時(shí)為高后四年,與下文“孝文后二年”不相接,中間隔了二十二年。據(jù)《史表》“(孝文)十四年,復(fù)封將夜元年”云云,可推斷《漢表》有誤。(3)修:《史表》作“循”。(4)臾:縣名。(5)夷胡侯:《史表》作“夷侯胡”,是。(6)栒:《史表》作“■”。即后扶風(fēng)■邑縣(王念孫說(shuō))。(7)盧綰:《史表》作“盧奴”,是。(8)孝景四年:“四”字上脫一“中”字。《史表》作“孝景中四年”。七年:當(dāng)是“十一年”之誤。又,《史表》言侯何“有罪、國(guó)除”,則“薨”乃“免”之誤。
?。?)歷:信都縣?!妒繁怼纷鳌澳ァ?,誤。(2)九十二:此位次與高陵侯王虞人重復(fù),疑此為九十八。(3)釐:《史表》作:“氂”。(4)武原:楚國(guó)之縣。(5)比高陵侯:高陵侯位次九十二,故此為九十三。此可證高陵侯九十二不誤。(6)槁:“橐”之誤(王念孫說(shuō))。橐,山陽(yáng)之縣。祖:《史表》作“祗”,是。(7)將:《史表》作“將軍”。(8)節(jié)侯安:侯安與下格“侯千秋”之間缺一世。據(jù)《史表》,所缺者為侯不得,千秋之父,自元朔元年至元狩元年,凡十年。
?。?)宋子:巨鹿之縣。(2)右林:《史表》作“羽林”是。(3)比歷侯:此侯九十九,疑歷侯程黑位次“九十二”當(dāng)是“九十八”之誤。夏燮日:“表中闕九十七位次,疑深澤侯趙將夕當(dāng)之?!保?)留:《史表》作“不疑”。(5)猗氏:河?xùn)|之縣。(6)支:《史表》作“交”。(7)羌:《史表》作“差”。
?。?)清:東郡之縣。室中:《史表》作“空中”。均誤?!端麟[》:“窒中姓,見(jiàn)《風(fēng)俗通》?!敝现?,姓也,有漢印為證(陳直說(shuō))。(2)比彭侯:彭侯秦同位次七十,故此侯七十一。(3)古:或作“石”?!妒繁怼纷鳌笆薄#?)圉:《史表》作“簡(jiǎn)”。肹:《史表》作“勝”。(5)比彭侯:彭侯位次七十,清侯七十一,故強(qiáng)侯七十二。(6)三年:當(dāng)作“十三年”。復(fù):父名章復(fù),子不得名復(fù),疑誤。(7)彭:東??べM(fèi)縣地。(8)代:“代”上疑脫“定”子。
?。?)吳房:汝南之縣。(2)后三年:當(dāng)作“后二年”。(3)寧:即河內(nèi)之修武縣?;蜃鳌皩庩?yáng)”,太山之縣。遫:《史表》作“選”。(4)孝文后元年:據(jù)《史表》,當(dāng)作“孝景元年”。(5)昌:瑯邪之縣。旅:《史表》作“盧”?!奥谩迸c“盧”同。
?。?)共:河內(nèi)之縣。(2)起:《史表》“起”下有“臨淄”二字。(3)高:《史表》作“商”。(4)閼氏:屬安定。閼氏,即烏氏。(5)大與:官名?!妒繁怼纷鳌疤尽?。(6)安丘:瑯邪之縣。(7)一歲:《史表》作“二歲”。(8)二千戶:《史表》作“三千戶”(9)新:《史表》作“”。(10)拾:《史表》作“指”。⑾搏揜:襲擊別人而搶劫財(cái)物。
?。?)襄平:臨淮之縣。(2)比平定侯:平定侯位次五十四,又一個(gè)“比平定侯”之敬市(當(dāng)作“故市”)侯列五十五,則此侯當(dāng)是五十六。(3)六十六:當(dāng)作“五十六”。(4)龍陽(yáng):《史表》作“龍”?!瓣?yáng)”字衍。泰山郡博縣有龍鄉(xiāng)。(5)九月:當(dāng)作“后九月”。(6)平:《史表》作“繁”,是。此表上文已有平侯工師喜,不應(yīng)一地兩封。張瞻師:《史表》無(wú)“師”字。(7)五年:《史表》作“三年”,是。(8)十二月:《史表》作“十一月”,是。高帝九年十二月已巳朔。無(wú)壬寅。(9)恂:《史表》作“■獨(dú)”。
?。?)敏:錢(qián)大昭為“繁”。(2)陸量:《史表》作“陸梁”?!端麟[》云,陸梁地,在江南。(3)列諸侯:《史表》無(wú)“諸”字。(4)丙戌:《史表》作“丙辰”。(5)秉鐸:武功爵第六級(jí)。(6)高景:《史表》作“高京”,縣名。(7)內(nèi)史:誤。《傳》作“卒史”,是。(8)三十五年;自高帝九年至孝文后四年,實(shí)三十九年。(9)繩:與“澠”同,縣名。(10)園屋:《史表》作“園陵”。
(1)四月戊寅封:此五字當(dāng)處下格。(2)《楚漢春秋》亦闕:此六字疑是注文。(3)義陵:武陵之縣。郢:《史表》作“程”。(4)丙子:《史表》作“丙午”,是。高帝九年九月乙未朔,無(wú)丙子。(5)重:《史表》作“種”。(6)十七年薨:張敖約薨于高后七年。(7)二年:《異姓諸侯王表》,《史記》紀(jì)、表,均作“元年”。復(fù)為侯:降為南宮侯。(8)六年:當(dāng)作“十六年?!雹洌?)王:《史表》及傳作“生”。(10)睢陵:《史表》作“睢陽(yáng)”,誤。⑾廣國(guó):《史表》作“廣”。廣國(guó)薨于元鼎二年。⑿二年:當(dāng)作“三年”。太初二年:當(dāng)作“太初三年”。
(1)紹封:據(jù)本傳,“紹封”下脫“宣平”二字。(2)信都:縣名。(3)樂(lè)昌:東郡之縣。(4)受:本傳作“壽”。(5)東陽(yáng):清河之縣。
?。?)慎陽(yáng):“滇陽(yáng)”之誤,汝南之縣。東:《史表》作“欒”。(2)五十一年:官本作“五十二”,是。(3)愿:《史表》作“愿之”。(4)開(kāi)封:河南之縣。(5)比共侯:共侯旅罷軍位次百十四。故此侯百十五。(6)元狩:“元鼎”之誤。
?。?)禾成:縣名。王先謙日:“據(jù)《濁漳水注》,禾成作‘和城’,在巨鹿敬武、貫縣之間?!蔽簦骸妒繁怼纷鳌岸薄#?)五年:《史表》作“二年”。(3)二十年:自高帝十一年至孝文四年,實(shí)二十一年。(4)堂陽(yáng):巨鹿之縣。(5)祝阿:平原之縣。色:《史表》作“邑”。(6)罌:“罌”上脫“以”字。(7)千八百戶:《史表》無(wú)“千”字。
?。?)長(zhǎng)修:河?xùn)|之縣。(2)攻項(xiàng)昌:《史表》作“功比須昌侯”,是。須昌侯趙衍百七,故此侯百八。(3)三月:《史表》作“正月”,是。(4)信平:即新平,淮陰之縣。(5)意:《史表》作“喜”。(6)陽(yáng)平;東郡之縣。(7)擅搖:謂擅從役使之。(8)十一月:《史表》作“十一年正月辛未”,是。(9)營(yíng)陵:北海之縣。(10)十一月:《史表》作“十一年”,是。⑾七年:《史表》作“六年”,誤。自高帝十一年至高后六年,正十五年。⑿土軍:西河之縣。式:《史表》作“武”。⒀信成:清河之縣。
?。?)阿武:涿郡之縣。(2)廣阿:巨鹿之縣。(3)敬:《史表》作“竟”。(4)越人:《公卿表》亦作“越人”,《史表》奪“人”字。(5)須昌:東郡之縣。(6)已丑:《史表》作“已酉”。
?。?)臨轅:《史表》同。惟傳世有“臨袁侯”虎符銘文、“臨袁邑丞”印,皆作“臨袁”(楊樹(shù)達(dá)說(shuō))。(2)中:《史表》作“忠”。(3)梁郎:仕梁為郎。官大夫:爵名第六級(jí)。(4)汲:河內(nèi)之縣。紹:《史表》作“終”。公上:復(fù)姓。(5)太仆:《史表》作“太傅”。(6)乙酉:《史表》作“已巳”。(7)寧陵:陳留之縣。(8)謝:《史表》作“射”。(9)惠侯始:據(jù)引表,惠侯始薨于建元四年,而《史表》始薨于孝景五年,兩表不合。據(jù)《史表》,當(dāng)補(bǔ)“亡(無(wú))后,國(guó)除”四字。
?。?)汾陽(yáng):太原之且。(2)前三年:《史表》作“前二年”。櫟陽(yáng):《史表》作“陽(yáng)夏”。(3)三月:《史表》作“二月”,是,高帝十一年三月丙辰朔,無(wú)辛亥。(4)太常:《史表》作“坐為太常,行太仆事,治嗇夫可年,益縱年,國(guó)除”。《公卿表》云,“坐為謁問(wèn)囚故太仆敬聲亂尊卑免”?!爸]聞”,當(dāng)作“謁問(wèn)”。(5)戴:漢初縣名,后并入甾縣,屬梁國(guó)。(6)憚:《史表》作“悼”。(7)安侯軫:《史表》作“侯安期”。(8)十二年:“二”當(dāng)作“三”。自高后三年至孝文七年,實(shí)十三年。
?。?)衍:周明泰《續(xù)封泥考略》卷四有衍侯邑丞印。(2)挾詔書(shū)論:詔書(shū)當(dāng)奉持之,而挾以行,故論罪。(3)平州:在齊地。昭涉:《史表》同,復(fù)姓。錢(qián)大昕曰,“涉”,當(dāng)作“沙”。(4)種:《史表》作“福”。(5)后一年:百衲本及《史表》作“后二年”,是。(6)涪:蜀郡之縣。(7)中牟:河南之縣。單:《史表》作“單父”,《索隱》引《漢表》同。此脫“父”字。(8)三十七年:誤。自孝文十三年至元光元年,止三十四年。如據(jù)《史表》自孝文十三年至元光四年,正三十七年。(9)十八年:誤。自元光二年至元鼎四年,為二十一年。如據(jù)《史表》,自元光五年至元鼎四年,正十八年。故《漢表》“元光二年”之“二”,實(shí)“五”之誤。
?。?)邔?zhuān)耗峡ぶh。(2)夷侯榮成:《史表》作“慶侯榮盛”。(3)博陽(yáng):《史表》同?!案店?yáng)”之誤。傅陽(yáng),楚國(guó)之縣(陳濞已封博陽(yáng))。(4)從:《史表》作“從起”。(5)元年:《史表》作“中五年”。
(1)陽(yáng)羨:吳郡之縣?!妒繁怼纷鳌瓣?yáng)義”,誤。(2)南和:廣平之縣。(3)下相:臨淮之縣。(4)順:《史表》作“慎”。順、慎,通用。(5)高陵:縣名,屬瑯邪。王虞人:《史表》作“王周”。(6)十二月:,史表》作“十一月”。(7)九十二:高陵侯位次九十二,武原侯衛(wèi)胠功與之比,第九十三,幫知不誤。表中歷侯程黑也為第九十二,顯然有誤。(8)侯弄弓:《史表》作“惠侯并弓”。陳直曰:考《漢印文字徵》第三、十二頁(yè)“盧弄弓印”,可證《史表》“并弓”為誤字。(9)十二年:“二”當(dāng)作“三”。自孝文十三年至孝景二年,實(shí)十三年。
(1)期思:汝南之縣。(2)一千戶:百衲本、官本及《史表》均作“二千戶”,是。諸表凡數(shù)“一”者皆略,如“千戶”云。(3)戚:邑名。屬東郡觀縣。東??ひ灿衅菘h。季:當(dāng)作“李”,詳見(jiàn)本書(shū)《灌嬰傳》。(4)賁侯長(zhǎng):《史表》缺此一代。(5)躁侯瑕:《史表》作“齊侯班”。(6)谷陽(yáng):沛郡之縣?!妒繁怼纷鳌肮攘辍?。(7)柘:沛群之縣。(8)卯:《史表》作“卬”。(9)懿侯解中:《史表》作“獻(xiàn)侯解”。(10)嗣:“嗣”下有闕文。
?。?)嚴(yán):《史表》作“壯”,一作“莊”?!稘h表》諱莊為嚴(yán)。猜:《史表》作“倩”。(2)煬:《史表》作“殤”,非。(3)節(jié)侯周:《史表》缺節(jié)侯周一代。(4)平壽:北海之縣。(5)成陽(yáng):汝南之縣。奚意:《史表》無(wú)“奚”字。(6)腰斬:《史表》作“鬼薪”。(7)桃:信都之縣。(8)淮南太守:《史表》作“淮陰守”。(9)懿侯:《史表》作“哀侯”。(10)由:《史表》作“申”。
?。?)高梁:地近河?xùn)|郡楊縣。(2)使使:后一“使”字衍。(3)二月:《史表》作“三月”是。高帝十二年二月辛巳朔,無(wú)丙寅。(4)六十六:酈疥與肥如侯蔡寅、襄平侯紀(jì)通三侯位次俱重復(fù)。肥如侯當(dāng)是六十六,襄平侯當(dāng)作五十六(上文已述)。高梁侯疑是三十三,據(jù)《史表》“功比平侯嘉”,平侯嘉即平悼侯工師喜,平侯位次三十二,則高梁侯當(dāng)是三十三。(5)侯平:《史表》缺侯平世次。(6)紀(jì)信:《史表》作“紀(jì)”。(7)二十二年:當(dāng)作“二十三年”。自高后三年至孝文后元年,正二十三年。(8)二年:《史表》作“三年”,是。
?。?)景:《史表》作“甘泉”。競(jìng):《史表》作“竟”。(2)真粘:《史表》作“莫搖”。(3)嬩:“嫖”之誤。(4)張:廣平之縣。毛釋之:《史表》作“毛澤”。(5)中涓:《史表》“中涓”下有“騎”字。(6)郎騎:《史表》作“郎將”。(7)侯鹿:《史表》作“夷侯慶”。(8)煮棗:濟(jì)陰郡冤朐縣有煮棗城。端侯革朱:《史表》作“靖侯赤”。(9)越將:《史表》作“郎將”,是。(10)式:《史表》作“武”。(11)二十一年:自孝文二年至孝景中元年,實(shí)三十年。(12)傿陵:潁川之縣?!妒繁怼纷鳌佰沉辍?。(13)十二月:當(dāng)作“十二年”?!妒繁怼纷鳌笆曛小薄?br/>
?。?)鹵:安定之縣?!妒繁怼纷鳌熬保`。(2)中尉:《史表》作“中涓”。(3)十二月:當(dāng)作“十二年”。(4)此格脫“孫”字。(5)百四十七人:“四”當(dāng)為“三”,百三十七人。(6)百五十三人:“五”當(dāng)為“四”,序言百四十三人。百四十三人,皆高帝時(shí)封;而呂后令陳平差次,有所增刪;位次也有缺者,實(shí)難完全考明。(7)編:南郡之縣。便,桂陽(yáng)之縣,分編縣而置。(8)黎朱蒼:《史表》作“利倉(cāng)”。《索隱》引《漢表》作“朱蒼”。(9)彭祖:其上脫“侯”字。(10)扶:《史表》作“秩”。
(1)平都:上郡之縣。(2)定齊降:《史表》作“降,定齊”,是。此誤倒。(3)孝惠三人:孝惠所封三人皆有第,顯然高帝以后增入。(4)侯生:此處記事有誤。據(jù)《史表》,“(高后)八年,侯買(mǎi)坐品氏事誅。國(guó)除”。張敖之子偃以教文元年降封南宮侯。校以《史表》,偃之子歐,歐之子生。生與買(mǎi)無(wú)關(guān)系。(5)北海:南宮乃信都之縣,非北海。(6)梧:楚國(guó)之縣。陽(yáng)城:復(fù)姓。(7)郟:潁川之縣。(8)筑長(zhǎng)安城:始于惠帝元年,成于五年。
?。?)平定:西河之縣。(2)家車(chē)?yán)簦褐鞴軡h王的家車(chē)。(3)八年:當(dāng)作“十八年”。自元光二年至元鼎元年,實(shí)十八年。(4)博成:即博城,泰山之縣。(5)悼武王:周呂侯呂澤,高后追尊為悼武王。(6)已丑:《史表》作“乙酉”,是。高后元年四月甲子朔,乙酉乃二十二日,已丑乃二十六日,若博成侯以四月已丑封,則《史表》不應(yīng)將其置于“四月乙酉”封的沛侯呂種之前。(7)沅陵:武陵之縣。(8)七月丙申:《史表》作“十一月壬申”。
?。?)中邑:勃海之縣。朱進(jìn):《史表》作“朱通”。(2)呂相:呂王之相。(3)樂(lè)平:后漢為東郡縣。(4)隊(duì)率:《史表》作“隊(duì)卒”。(5)買(mǎi)田宅不法:置田宅逾制,則是不法。(6)山都:南海之縣。恬啟:《史表》作“恬開(kāi)”,諱“啟”為“開(kāi)”。(7)憲侯:《史表》作“惠侯”。(8)二十三年:誤。自景帝四年至元狩四年,凡三十五年。(9)甘泉上林:甘泉上林宮,在甘泉宮內(nèi)或附近,修建于漢武帝時(shí)(陳直說(shuō))。(10)祝茲:《史表》作“松茲”,是。松茲,廬江之縣。(11)從:《史表》作“從起”,是。(12)十一年:自高后四年至孝文后六年,凡二十七年。(13)七年:當(dāng)作“后七年”。王先謙曰:“后七年也。后六年厲尚為將軍,未薨。《史表》亦誤作七年?!荒辍?dāng)為二十七年?!保?4)二十九年:當(dāng)作“二十四年”。
(1)成陰:《史表》作“成陶”,一作“陰”。(2)渡呂后:謂協(xié)助呂后渡水,得避寇難。(3)俞:清河之縣?!兜乩碇尽纷鳌班g”。(4)朝陽(yáng)侯:華寄。(5)醴陵:后漢為縣,屬長(zhǎng)沙。(6)此表與《外戚恩澤侯表》略有矛盾。錢(qián)大昕曰:“此表失數(shù)不其(呂種)、漢陽(yáng)(呂祿),而多一沛,又別出腄(呂通),不入隨父之例,與《外戚恩澤侯表》互異?!保?)陽(yáng)信:在新野。(8)十三年:當(dāng)作“十二年”。(9)十一月辛丑:《史表》作“三月辛丑”,誤。
?。?)壯武:膠東之縣。(2)樊:東平之縣。(3)從:“從”下當(dāng)有“起”字。(4)中二年:《史表》作“中三年”,是。(5)二十一年:自孝景中三年至元朔元年,止二十年。衍“一”字。(6)沶陵:《史表》作“波陵”。(7)南■:河內(nèi)有■亭。(8)坐后父:會(huì)于廷中而隨父,失朝廷以爵之序。
?。?)黎:東郡之縣。(2)父齊相:召平。(3)潰:《史表》作“澤”。(4)不出持馬:對(duì)于發(fā)馬給軍,匿而不出。(5)瓶:瑯邪之縣。(6)弓高:信都之縣?!端麟[》引《漢表》在營(yíng)陵。(7)不得:班氏對(duì)此世次似疑,故有此言。《史表》云:“(孝景)前元年,侯則元年”,“元朔五年,侯則薨”。按《史表》,前后相接。(8)嗣:據(jù)《史表》,當(dāng)刪去“嗣”字。(9)龍?chǎng)茫浩皆h。(10):“說(shuō)”之誤。韓說(shuō)先封龍?chǎng)煤?,后封按道侯?br/>
?。?)元封元年:此紀(jì)受封之時(shí)。已卯:《史表》作“丁卯”。(2)延和:即征和。(3)興嗣:《史表》作“長(zhǎng)代”。(4)曾:本紀(jì)及《韓王信傳》作“增”。(5)元年:“元”乃“三”之誤。增薨于五鳳二年,見(jiàn)《宣紀(jì)》、《信傳》及《公卿表》,故寶嗣于五鳳三年。(6)元封:“元延”之誤。已入成帝時(shí),豈能是“元封”。(7)敞弓:當(dāng)作“持弓”。
?。?)二千戶:《史表》作“千四百三十二戶”。(2)釋之:《史表》作“澤之”。釋、澤,字通。(3)詐疾不從:乃不敬之罪?!妒繁怼酚小安痪础倍?。(4)魏:襄城,潁川之縣,非魏郡。(5)故安:涿郡之縣。(6)二年:“元年”之誤?!妒繁怼纷鳌霸辍?,紀(jì)、傳均同。(7)五百戶:《史表》作“一千七百一十二戶”。(8)丁巳封:申屠嘉以丞相封侯。《百官表》與《將相表》皆載孝文后二年“八月庚午”為相封侯。(9)七年:如以孝文后二年至孝景二年計(jì),則為八年。(10)侯共:《史表》作“恭侯蔑”,是。以■脫。共、恭,字通。(11)二十二年:誤。自孝景三年至元狩元年,凡三十三年?!妒繁怼氛先?。(12)三年:“二年”之誤。殿本與《史表》均作“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