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苗栗縣志卷二

苗栗縣志 作者:清·沈茂蔭


封域志

沿革疆界道路星野山川

國家雖無分民,而未嘗無分土;畫疆定界,封域所由著也。自臺(tái)灣改設(shè)行省,添建府、州、廳、縣,截長補(bǔ)短,東剖西分,各治管轄界址,翻然一變。苗栗初設(shè)縣治,其地從新竹劃分;綜核方輿,尚未滿乎其半。然東盡青山、西臨大海,北底中港渡、南至大甲溪,地雖未甚遼闊,而其中田原膏腴、山川形勝,亦卓然有可觀焉。志封域。

沿革

疆界

道路

星野

山川

沿革

苗栗,即從前之貓里社。雍正元年,北路設(shè)淡水廳;貓里隸廳治,為淡南二堡,距城五十里。后北路添設(shè)臺(tái)北府,將廳治改設(shè)新竹縣;貓里隸新竹。至光緒十五年,臺(tái)灣巡撫劉銘傳奏準(zhǔn)臺(tái)灣改設(shè)行省,中路添建一府曰臺(tái)灣府;將新竹界內(nèi)中港渡以下劃為苗栗,設(shè)縣于貓里街北之夢花莊(舊名黃芒埔),與臺(tái)灣、彰化、云林各縣同隸于臺(tái)灣府。

疆界

全治疆界

苗栗在新竹之南、臺(tái)灣之北,縣治面南背北。東至內(nèi)獅潭,二十五里(大橫崗?fù)夥纾?;西至白沙墩,十五里(邊大海);南至大甲溪,五十六里,與臺(tái)灣分界;北至中港溪,二十二里,與新竹分界;東南至大湖竹橋頭面上公山,四十里(大闕外番界);東北至接隘仔,二十三里,過溪西里與為新竹縣界;西南至大安港,六十里(邊大海);西北至溪洲港,十七里(邊大海)。大約東南一帶為內(nèi)山番界,西北一帶為大海。羅經(jīng)方位,由東而西,自震至兌;由北而南,自坎至離。統(tǒng)計(jì)東西相距四十里,南北相距七十八里。以形勢論之,北狹而南廣也。

各堡疆界

苗栗一堡:東以內(nèi)獅潭山為界(山后番地),西以過港莊為界(臨海),南以帚把崎直透東拐仔湖八柜山,與吞霄堡分界,北以中港溪與新竹分界。堡內(nèi)東西相距四十里,南北相距四十二里。

吞霄二堡:距城南三十二里。東至鯉魚潭為界(山后罩蘭,臺(tái)灣界),西至吞霄港為界(邊大海),南以房里溪與大甲堡分界,北以高澗山與苗栗堡分界(山北帚把崎)。堡內(nèi)東西相距三十二里,南北相距二十二里。

大甲三堡:距城南五十六里。東以七塊厝與臺(tái)灣縣分界,西至大安港為界(邊大海),南以大甲溪與臺(tái)灣縣分界,北以房里溪與吞霄堡分界。堡內(nèi)東西相距三十七里,南北相距十三里。

道路

縣南道路

縣城由南門一里至貓里街,五里至平頂嶺茶亭,分為二岐:一由茶亭西南七里至高埔,十八里至吞霄堡,十里至苑里街,二里至房里,十三里至大甲堡(大甲溪南臺(tái)灣縣界);一由茶亭南行七里至銅鑼灣,十五里至三叉河,十里至土地公坑口,五里至新店莊,八里至后里莊,三里至枋寮(與臺(tái)灣縣交界),七里至葫蘆墩(臺(tái)灣縣界內(nèi)),十二里至三十張犁,五里至臺(tái)灣府郡。

縣北道路

縣城由北門三里至大田莊(俗名田寮),分為二岐:一由大田莊二里至員潭仔,四里至牛屎凹,三里至乳姑嶺,三里至造橋莊,五里至南港溪(溪北新竹縣界址),五里至中港田寮(新竹縣界內(nèi)),二十五里至新竹縣城;一由大田莊二里至弸山溪,三里至新港仔,七里至山仔頂,七里至中港溪(溪北新竹縣界),二十七里至新竹縣城。

外路原定官站

新竹城二十五里至中港街,尖站(新竹界);三里至中港溪南沙侖(苗栗界);十二里至后壠汛,宿站;二十里自白沙墩;十里至吞霄堡,尖站;十里至苑里街;十五里至大甲堡,宿站(大甲溪南臺(tái)灣縣界)。

星野

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jì),于辰在丑。福建分野屬揚(yáng)州,臺(tái)灣屬福建,苗栗屬臺(tái)灣,分野從同。溯分野之說,起于班固取「三統(tǒng)歷」十二次配十二野;先儒多有疑之者。按「天文志」,自危至奎為衛(wèi),分野屬并州o衛(wèi)本封河內(nèi),后徙楚邱,乃冀州地,其他邑皆在東郡,屬兗州,于并州無干;而并州所列郡名若安定、天水、隴西,又系梁州。自畢至井為魏,分野屬梁州。魏分晉北、河內(nèi)、河?xùn)|,與梁無涉;而雍州為秦所封,云中、太原、上黨諸郡又屬并、幽州。謬亂如此,可見占星文術(shù),渺而難憑;不若善政之行,實(shí)而有據(jù)。宰治者能實(shí)心而行實(shí)政,則盡人即以合天,豈致星占之有變哉?

山川

山(嶺附)

苗邑環(huán)而皆山,難以枚舉;惟即其山之著名者而志之已耳。

筆架山:俗名尖山,又名五鶴山。城東四里。高近百丈,峰巒挺秀如筆架之羅列左右焉。其山下有村莊,環(huán)而居者計(jì)數(shù)百家。

墨硯山:俗呼托盤山。城東三里。高數(shù)十丈。其山之高頂平而方,遠(yuǎn)望之髣似硯,故以為名。舊「廳志」所云桶盤者是也。

東河山:城東十三里。

南河山:城東十四里。

北河山:城東十里。

大坪頂山,在隘寮腳東片。其山頂甚平,多種茶樹。

二江坪山:城東六里。

竹仔閣山:在崁頭厝之北,距城東六里。其山下有村莊街市,居民計(jì)百余家。

老田寮山:城東十二里。其山上多種茶,所產(chǎn)茶葉較別處味尤良。

北坑山:城東十里。

劍潭山:城東二十里。

牛斗口山:城東二十四里。

內(nèi)獅潭山:城東二十五里。

下?lián)谱猩剑撼菛|二十五里。

三臺(tái)山:俗名嘉璃山。距城東五、六十里。其山高數(shù)百丈,在內(nèi)山;溪東生番居之,人不可到。

玉山:一名雪山。在八角林東南隅生番界內(nèi)。高數(shù)百丈。距城東約五、六十里。此山之上下,四、五月猶見雪;人皆異之。

八角林山:城東南二十五里。

桂竹林山:城東南二十三里。

南湖山:城東南三十里。

大湖山:城東南三十一里。

鹿湖山:城東南二十八里。高近百丈。其山從前多鹿,因名之。

鷹嘴山:在大湖,城東南二十八里。

枕頭山:在大湖,城東南三十五里。

公山:在大湖罅西坪竹橋頭面上,城東南四十里。山之大闕外番界。

雞冠山:俗名關(guān)刀山。在百二份,距城南三十余里。高百丈。

石峎仔山:城南二十五里。

磺油山:城南二十里。其山上有火穴;每見煙不見火,以草引之,其火即發(fā)。山下有礦油窟,礦油層出不竭,現(xiàn)既封禁(互詳古蹟「礦案」)。

雞籠山:城南二十里。

河頭山:城南十三里。

芎蕉灣山:城南六里。樹林陰翳,內(nèi)有數(shù)十人家,好植果木。其山上之果,四時(shí)不絕。

龜頭山:在內(nèi)麻溪頭,距城南五里許。其形首昂尾矮,故名之。

牛屎崎山:一名赤崁山。城南二里。即貓里街南之山也。

較力凸山:距城南八里。

銅鑼灣山:城南十四里。其山下銅鑼灣街人煙稠密,計(jì)有數(shù)百家。

雙峰仔山:在樟樹林南片,距城南十七里。兩峰并峙,比立云霄;至新竹之鳳山崎望之,猶可及:真懸絕也。

竿草湖山:城南二十六里。

三叉河山:城南二十九里。其山之左右多種茶,此處所出茶葉不少。

拐子湖山:城南三十二里。

八柜山:城南三十三里。山南即鯉魚潭莊,為吞霄二堡地界。

帚把崎山:城南二十里。山南高澗山,二堡界。

鯉魚潭山:在二堡,距城南三十四里。山下有潭甚深廣,多產(chǎn)鯉魚,嘗有十余斤者;后其地即以此名。

火焰山:在二堡土地公坑口,距城南三十五里。凡早晨,有濃霧由北起;散至火焰山,霧即倒回;山南并不見霧。

芎蕉坑山:在二堡,距城南三十五里。

高澗山:在二堡,距城南二十四里。

虎頭山:在吞霄街北,距城南三十二里。

五里排山:在二堡,距城南三十七里。

印斗山:在二堡苑里東,距城南四十二里。

枕頭山:在二堡房里東,距城南四十四里。

日北山:在二堡,距城南四十六里。

日南山:在二堡,距城南四十八里。

墩仔腳山:在三堡,距城南四十五里。

舊社山:在三堡,距城南四十七里。

月眉山:在三堡,距城南五十里。

牛欄窩山:在三堡,距城南五十三里。

后里山:在三堡,距城南五十二里。

鐵砧山:一名銀錠山。在三堡,距城南五十里。高數(shù)十丈。山上有井,當(dāng)日鄭成功舉兵于此,水多毒;以劍插地,得甘泉,今相傳為國姓井。光緒十一年,大甲巡檢余寵、監(jiān)課委員林鏘、幕賓盛鵬程、生員郭鏡清、職員謝鏡源、張程材等鳩資建廟祀之,立有碑紀(jì)。每逢重九登高之會(huì),而文人、學(xué)士到此廟飲酒和詩者不少;亦一方之名勝也。

水尾山:又名弸頭山。在三堡大甲溪頭,距城南五十六里。

黃草崗山:城西南二十里。

烏眉坑山:城西南十四里。

鴨母坑山:城西十四里。

五湖山:城西九里。

高埔山:城西十里。

四湖山:城西十二里。

雷公崁山:城西八里。

三湖山:城西十三里。

打那叭山:城西十四里。

白沙墩山:城西十五里。此山在吞霄二堡,與苗栗堡分界。

貓里山:在貓里街西,城西二里。

西山:城西二里。

仙人島山:俗名營頭凸。城西北五里。

都督坪山:一名武督坪。城西北九里。

溪洲山:城西北十三里。

弸山:城北五里。

新港山:城北七里。

后壟山:城北十里。

風(fēng)爐闕山:城北十里。

馬陵潭山:城北十一里。

山仔頂山:城北十五里。

沙嶺山:城北二十二里。在中港溪南;踰溪,新竹界。

牛屎凸山:城北十里。

造橋山:城北十二里。

滾水仔山:城東北十一里。

沙坪山:城東北十七里。

赤崎仔山:城東北十八里。

雙合灣山:城東北二十里。

外大坪山:城東北二十三里。

接隘仔山:城東北二十四里。過溪溪北西里興,新竹界。

平頂嶺:城南六里。其嶺上平原數(shù)里;建有茶亭,以為挹爽迎薰之所,行人頗有利焉。

乳姑嶺:一名雙岐嶺。城北十二里。

南勢嶺:在吞霄堡南勢莊,距城南三十六里。

地理形勢說

苗邑之山,參差不齊;非逐條訂著,難以明悉。前「廳志」所志山名,俱以各山錯(cuò)落,串紀(jì)遠(yuǎn)近方位,似易混淆。茲分東西朔南,又別之以乾坤艮巽、左右上下,似可舉目了然。第分而不合,則山之支干與縣治來龍結(jié)穴之處,無所稽考。列地理形勢于左:縣治坐北朝南,與祖山兩相對照;所謂「回龍顧祖」者,此也。其祖是百二份之雞冠山,由內(nèi)山番界東南來;層巒疊嶂。西北行五里許,為石峎仔山、雙連潭山。又行四里,曰竿草湖山。轉(zhuǎn)北五里,曰雞籠山、竹圍仔山;低伏過峽,一縷紆徐。五里許,頓起兩峰,高百丈,曰雙峰仔;為少祖山。又三里,曰樟樹林山。由樟樹林北行三里,為銅鑼灣山。復(fù)北七里,曰平頂嶺;平原廣衍,一望無際。五、六里,始有起伏巍然高聳者,曰牛屎崎山、貓里山;其西下屋宇參差、煙火相望者,為貓里街。在城南隅盤西而下,紆徐不迫,直趨夢花莊;此縣治來龍結(jié)穴之處,是即山之干也。由雞冠山之第二峰分支逶迤而西八里許,曰拐子湖山。自西而北五里,為三叉河山。又五里,為黃草崗山。復(fù)北行四里,為員潭仔山。由員潭仔山稍西四里,曰烏眉坑山:此治之左肩也。由雞冠山之第三峰斜迤而東八里,為南湖山、大湖山。又東五里,為鷹嘴山。由東而北五里,為桂竹林山。又四里,為八角林山:此治之右肩也。由銅鑼灣山西折而北五里許,為五湖山。再行七里,為三湖山。稍東五里,曰雷公崁山。復(fù)西六里,曰西山:此治之左砂也。由八角林山北行四里,曰北寮山。又北五里,曰河頭山。由河頭山北行五里,曰隘寮腳山。又六、七里,為南河山、東河山、北河山。稍西四里,曰筆架山。復(fù)北四里,曰墨硯山、二江坪山:此治之右砂也。由員潭仔山北行六里許,曰高埔山。稍西五、六里,曰四湖山。又十里,曰十八坑山;有小峰錯(cuò)落者,曰打那叭山。轉(zhuǎn)北行三里許,曰溪洲山:此治左砂之外護(hù)也。由八角林北行十里,曰下?lián)谱猩健S至?,曰?nèi)獅潭山:此治右砂之外護(hù)也。由內(nèi)獅潭北折而西七里許,曰暗潭山、劍潭山。稍北七里,曰外大坪山。復(fù)西五里,曰滾水仔山。又八里,曰新港仔山:此治之后纏也。由新港仔山迤北五里許,突起兩山圓如覆金者,曰乳姑嶺。又北五里,曰造橋山:此治北之鎮(zhèn)山也。以上皆一堡之山,固本堡發(fā)祖;即二堡之山,何莫非一堡所分支也。有如鯉魚潭山,由雞冠山下之拐仔湖山而來。鯉魚潭山西南行五、六里,為火焰山。南折而西三里,為■〈缶用〉仔坑山。又四、五里,曰石頭坑山、芎蕉坑山。再西四里,曰十坑山。由十坑山西行十里許,突兀崢嶸者,為虎頭山。由西而南沿海五里,為五里排山。又五里,曰印斗山。稍東二里,曰枕頭山:此二堡之山一堡分支,即一堡發(fā)祖也。踰房里溪東南十七、八里者,為三堡之牛欄窩山;由臺(tái)灣之石壁坑山、坡頭山而來。西行五、六里,曰墩仔腳山。又十余里,曰鐵砧山。轉(zhuǎn)南六、七里,曰鐵頭山:此皆治南之朝拱山也。苗邑地理,其形勢略約如此。特紀(jì)此說,庶山之支干舉目即得云爾。

川港(潭附)

河頭溪:在縣南,距城一十六里。其源出大湖內(nèi)山番界。北行四里為石圍墻溪,有雞籠莊之打壟溪水注之。又北行一里曰七十份溪,其水分而由二:一由東而北,五里許曰中車路溪,又四里曰尖山溪;一由西而北,五里曰芎蕉灣溪,又三里曰龜頭山溪。再北二里曰埔尾溪,稍東四里曰崁頭厝溪:二水復(fù)合,有源出芎蕉坪之北河溪水東南來注之。復(fù)二里許曰坡仔寮溪,與源出內(nèi)獅潭之牛斗口溪水匯合,俱由弸山下出;西行七里至后壟街仔尾,繞溪洲前,受后壠仔底莊、松仔腳莊、南社諸水,至泊仔寮經(jīng)烏眉崎尾,復(fù)北納新港埔、媽祖宮后溪諸水,至溪洲港。自河頭溪起,計(jì)三十余里入海。

三叉河溪:在縣南,距城二十八里。其源出大湖百二份。西行十五里曰銅鑼灣溪,由西轉(zhuǎn)北八里曰高埔溪,又十余里曰打那叭溪。由三叉河溪起,計(jì)三十余里入海。

吞霄溪:在打那叭溪南,屬二堡;距城南三十里。其源出內(nèi)湖吞霄社街后之水。計(jì)行二十余里,由吞霄港入海。

苑里溪:在二堡吞霄溪南,距城南四十里。其源出苑里坑之烏泥崁,經(jīng)瓦密山西北行。計(jì)二十余里,由苑里港入海。

大安溪、房里溪、頂?shù)晗涸谠防锵?,距城南四十七里。其源出臺(tái)灣縣之罩蘭。西行十里許至石壁坑(臺(tái)灣界)、七塊厝(苗栗縣界三堡),經(jīng)鯉魚潭、火焰山(二堡界)至山角口,水勢泛濫。其近房里者,為房里溪;入大安者,為大安溪;近頂?shù)暾撸瑸轫數(shù)晗?。惟房里溪之水入土地公港,余皆入大安港。?jì)四十余里入海。

大甲溪:在三堡大甲土堡南門外,距縣南五十六里。其源出臺(tái)灣縣之水底寮。西行二十余里為東勢角溪(臺(tái)灣界),經(jīng)坡頭山(水倒東臺(tái)灣界、倒西苗栗界),直趨枋寮、犁頭鏢、金錠莊,由大甲城南之弸頭山過西,入腳踏港。由水底寮起,計(jì)五十余里入海。溪闊三、四里無水,時(shí)小石嵂崒,勉而可履。一遇暴雨,則水勢洶涌橫流不可涉,行人每為所阻。光緒七年,巡撫岑公毓英憫行旅跋涉艱難,即于此溪修筑石壆、架造橋梁,以便行旅;計(jì)費(fèi)番洋數(shù)萬元。迨其明年,大雨淋漓,溪水浩瀚幾閱月,而所造石壆、橋梁沖流幾無存矣。溪南,臺(tái)灣界。

后壟港:一名溪洲港。在一堡,距縣西北十五里。

吞霄港:在二堡,距縣西三十二里。

苑里港:在二堡,距縣西四十二里。

土地公港:在三堡,距縣西五十里。

大安港:在三堡,距縣西五十八里。

腳踏港:在三堡,距縣西六十里。

——以上各港口。闊狹淺深以及有無額設(shè)口書、澳甲等件,詳敘在「海防」內(nèi)。

馬陵潭:在縣北九車籠,距城十二里。此潭周圍三里許,其水不溢、不竭。所產(chǎn)之魚,每有數(shù)十斤者。其種類最多;凡海中所有者,潭中未嘗所無,故相傳呼為「小?!?。

草潭:在縣北山仔頂,距城十二里。周圍寬百余丈,較馬陵潭稍小。其水亦四時(shí)不涸。此二潭,皆無水源可通。

龍頸潭:在縣東崁頭厝,距城六里。

劍潭:在縣東北隅外大坪,距城十八里。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逃遁過此,投劍潭中;故以此為名。相傳:至今猶有劍光浮幻上下。

雙連潭:在縣南,距城三十里。

鯉魚潭:在縣南,距城三十余里。

苗栗八景

三臺(tái)疊翠、雙峰凌霄、銀錠綺霞、玉山霽雪、馬陵小海、蛤市浮嵐、磺窟響泉、吞霄漁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