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二十一鋪遞志

晉江縣志道光本 作者:清·周學(xué)曾


頒式有鋪遞無都里,然二者相須,今總目為鋪遞,而以都里居前,街巷市廛附后。

《周官》體國經(jīng)野,近設(shè)比閭、族黨、州鄉(xiāng),達(dá)立隣里酂鄙,縣遂舉間閻、耕桑、畜牧、士女、工賈,休戚利病可考。而知今之坊隅都甲,亦猶是也。而官府經(jīng)歷,必立鋪遞,以計(jì)行程,而通聲教。都里制宋、元各異,明如元,國朝閭有增改,鋪遞則無或殊。守土者由鋪遞以周知都里,稽其版籍,察其隆替,鋤其莠而安其良,俾各得其隱愿,則治教、禮政、刑事之施可以燭照數(shù)計(jì),而龜卜、心膂、臂指之效無難也。志鋪遞,附街巷市廛。

本縣宋分五鄉(xiāng),統(tǒng)二十三里。元分在城為三隅,改鄉(xiāng)及里為四十七都,“七”,乾隆府縣志沿萬歷府志及《閩書》之誤作“三”,非。共統(tǒng)一百三十五圖,圖各十甲。明因之。國朝增在城北隅為四隅,都如故。順治年間,遷濱海居民入內(nèi)地,圖甲稍減原額??滴跏拍陱?fù)舊,三十五年,令民歸宗,遂有虛甲,其外籍未編入之戶,更立官甲、附甲、軍甲、寄甲諸名目。后增場一圖,又立僧家分干一圖,共一百三十七圖。

城中及附城分四隅十六圖,舊志載三十六鋪,今增二鋪,合為三十八鋪。

東隅統(tǒng)圖四內(nèi)中華、行春、袞繡、勝果、外驛路共五鋪。

西隅統(tǒng)圖四明統(tǒng)圖十。內(nèi)清平、文錦、曾井、奉圣、鐵爐、三朝、萬厚、華仕、節(jié)孝、外錦墩共十鋪。

南隅統(tǒng)圖四明統(tǒng)圖三。內(nèi)陽義、崇名、大門、溪亭、登賢、集賢、三教、寬仁、惠義、文山、勝得、善濟(jì)、育才、外浯渡、聚津共十五鋪。

北隅統(tǒng)圖四國朝增。內(nèi)云山、萼輝、清源、盛賢、外泉山共五鋪。

又新門外,柳通鋪。水門外,慈濟(jì)鋪。涂門外。新溪鋪。城內(nèi)三十鋪附城外八鋪。



附城八鋪所統(tǒng)鄉(xiāng)街:

驛路鋪領(lǐng)東門外街仁風(fēng)、水漈、湖心、草埔、甘舍頭、岳口、東禪、茂內(nèi)、湖岸,隸三十九都。

錦墩鋪領(lǐng)西門兜、窯內(nèi)、塔仔尾、段家湖,隸三十九都。

浯渡鋪領(lǐng)南門兜至新橋、米埔、土地后,隸三十五都。

聚津鋪領(lǐng)浯普、聚寶、富美、后山,隸三十五都。

泉山鋪領(lǐng)北門兜、粟埔、后茂、山兜、花園頭、覆鼎、深底、彌陀、洞巖、舊寮、柳洋、太峰、水流坑、埔任,隸三十九都。

柳通鋪領(lǐng)新門兜、石筍、黃甲街、后溪、菜公洲、菜媽洲、沙尾下、下厝、白水營、樓下,隸三十四都。此條舊志列在下各都內(nèi),然宜與附城各鋪類敘,故移此。

慈濟(jì)鋪領(lǐng)水門兜一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隸三十四都。

新溪鋪領(lǐng)涂門兜、御田頭、烏洲社、新巷、后田、溝后、新庵,隸三十五都。

城外分四十七都一百一十九圖,一千六百余鄉(xiāng),其中已廢者仍之,冀其復(fù)也,新辟者詳之,喜其增也。

一都統(tǒng)圖一在城西南三十里。內(nèi)前埔、蔡宅、蘇垵、槐市、院后、溝邊、碧湖、庵兜、井邊、仙嶺、洋店、樓下、田墘、鐵灶、沿坑、后陳等一十六鄉(xiāng)。

二都統(tǒng)圖二在城西南三十里。內(nèi)古陵、湖頭、莊厝、楊厝、甆灶、杏林、大埔、妙山、坑內(nèi)、洋尾、陳坑、克竈、流坑、下尾、坂尾、內(nèi)塘、洋宅、浦邊、下店等一十九鄉(xiāng)。

以上二都宋為養(yǎng)能里。

三都統(tǒng)圖一在城西南三十里。內(nèi)大宅、太昌、后坑、官甲、丁厝、鐘茂、下尾、古塘頭、樹后、山后、窯頂、后門、張林、巴甲、錦田、官前、東山、宅內(nèi)、橫田、羅厝、倒橋、灶頭、蔡田、西茂、東邊、深溝、新簝等二十七鄉(xiāng)。

四都統(tǒng)圖二在城西南五十里,明統(tǒng)圖一。內(nèi)柑市、駟行、葛洲、長埔、呂厝、樓下、前洪、墓庵、云頭、內(nèi)湖、九坑、寮內(nèi)、前宅、洋林、涂垵、井上、灰厝、上峰、莊埕、前尾、高溪、大田邊、小田邊前、小田邊后、湖內(nèi)、白垵、歐厝、歐坑、岐山、深圳、蔡坑、后頭坑、潘厝、社仔、內(nèi)林、山后、九坑街、左市、林兜等三十九鄉(xiāng)。

以上二都宋為務(wù)本里。

五都統(tǒng)圖二在城西南五十里。內(nèi)宅內(nèi)、龍園、下村、后洋、張上厝、后溪、宮前、王塘、內(nèi)宅、蘇內(nèi)、東洋、田厝、靈水、曾林、加溜、內(nèi)塘、張前、林口、林隔、浯崙、浯內(nèi)、大浯塘、小浯塘、坑南、邦尾、福坂、前頭、大傅林、小傅林、坑園、英井、潘厝、小田厝、溪東、南村等三十五鄉(xiāng)。

六都統(tǒng)圖一在城西南六十里。內(nèi)內(nèi)坑、雷厝、東宅、后山、岑上、宅內(nèi)、村邊、東福、餅旦、下黃、下村、鐵灶、竹兜、前山、柑塘、嶺頂、坑尾、山頭、宅尾、州嶺、后橋、下寮、中寮、下洪、后溪、石湖潭、亭兜、后庫、后村、林頭、山后、潘鏡等三十二鄉(xiāng)。

以上二都宋為仁孝里。

七都統(tǒng)圖一在城西南五十里。內(nèi)相林、西埕、邱厝、到厝、烏亭、曾埭、粬厝、西邊、東井、水頭、后埭頭、前埔、曹店、陳垵坑、東村、馬坑、張坑、上西溪、下西溪、后蕭、內(nèi)曾莊、外曾莊、侯厝、門內(nèi)、古田等二十五鄉(xiāng)。

八都統(tǒng)圖四在城南六十里。內(nèi)安海東堡、糞庭、黃墩、后庫、浦邊、內(nèi)市、安厝、橋頭、頭市、吳山、林尾、安海西堡、西垵、行厝、西門、湖池頭、坑■〈土甲〉、柑坂、庫前、庵前、連山尾、洋內(nèi)、皇恩、塔兜、山兜、新涂樓等二十六鄉(xiāng)?!裁骱螁踢h(yuǎn)秋日安平八詠詩〕靈巖山下萬人家,古塔東西日影斜。巷女能成擰麻布,土商時販木棉花。〔又〕山鎮(zhèn)田稀多賈海,小村市鬧亦成墟。只驚五斗咸仍濁,不怕三餐飯少魚?!灿帧沉让駷殄X禮上蒼,何如大宛面如王。南風(fēng)一片孤帆入,泉布人夸欲斗量?!灿帧澄鳂蛭謇锖iT遙,小閣觀音壓岸腰。陡見蓮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灿帧钞嫋淼翊案┖;?,朝朝廟下跪祈祥。層龕累櫝元真閟,大似金身鎖武當(dāng)?!灿帧澄宄咔辶饕徽蓽?,秧田穗隴夾溝頭。平疇中斷孤州晚,千個鷺鷥點(diǎn)素秋?!灿帧巢环謻|西有雨晴,少年羅綺曳秋輕。衡門別有幽人臥,終歲長饑汗漫生?!灿帧呈黝^鰲水波,考亭別廟亦嵯峨。諸生魯國弦歌在,白首高山竟若何。

以上二都宋為修仁里。通上八都,宋統(tǒng)于開建鄉(xiāng)。

九都統(tǒng)圖一在城南六十里。內(nèi)林前、前埔、前湖內(nèi)頭、前湖外頭、窯前、窯后、坑邊、前蔡、后蔡、中蔡、潮坑、山后、莊頭、后垵、洋南、后林、小后林、新店、社壇、上東邊、下東邊(以上為上半都)、溪邊、新厝、上垵、許西垵、郭厝、山頭、大白山、西行、蘇厝、小洪塘、許塘頭、后店仔、菌柄、許墓、洋垵、西畬、丙厝、吳埭、烏石、內(nèi)頭(以上為下半都)等四十一鄉(xiāng)。

十都統(tǒng)圖五在城南七十里。內(nèi)前埔、前堡、井林、曾垵、蕭下、龍下、宋埭、大坪坑、小坪坑、謝厝、山前、東埕、永坑、壁谷、云厝、鐘厝、松樹、石沙堀、石鰲頭、湖頭、龜湖、后湖、東石(即西尾)、白沙、玉國、郭岑、岑兜、埔頭、大房、曾厝、石兜、潘徑、唐邊、麥園、松栢山、深按、下莊、吳埭、戴厝、小白山、大白山、坑邊、呂厝、坑園、山頭等四十五鄉(xiāng)。

十一都統(tǒng)圖四在城南七十里。內(nèi)張厝、陳厝、石菌、前埔、行厝、張?zhí)痢⒑罂?、清兜、洪塘、?nèi)厝、埭頭、路東、坑前、沈前、塔頭、高后、埕邊、山兜、柯村、周宅、西塘邊、楊宅、鈔厝、東埔、埭邊、柯坑、戶厝垵、湖尾、五堡、林厝、陳林、東垵、西垵、西湖、東后頭、謝厝街、東內(nèi)厝、東塘邊、新厝、歐厝、中厝、岑張、東村、■〈氵丙〉洲、吳厝、下■〈氵丙〉、洋仔坑、港塔等四十八鄉(xiāng)。

十二都統(tǒng)圖三在城南七十里,明統(tǒng)圖四。內(nèi)馬坪、西坑、壩頭、田坑、后洋、西店、井上、鮑厝、塘下、四石柱、土圩(即涂龜)、周坑、前坑、馬垵山、菌邊、鐘坑、邵厝、許家巷、坑圍、西邊、崙后、下尾、山后、坑尾、塔埔、赤店、林柄、許店、下店、上宅、內(nèi)厝、安內(nèi)、關(guān)西、吳厝、上山、黃市山、■〈山巴〉崥、窯厝、觀頭、喜鵲林等四十鄉(xiāng)。

以上四都宋為仁和里。

十三都統(tǒng)圖二在城南五十里。內(nèi)社店、田內(nèi)、后邊、尾厝、蘇墓、蘇前、小沿塘、仙境、洋邊、漳井西堡、漳井東堡、可塘、侖上、下洋、浯垵、石坑、英墩前堡、英墩后堡、山前(以上為上半都)、山兜、塘仔頭、后埔、坑邊、窯井、內(nèi)厝、南坑垵、橫山、莊宅、前村(以上為下半都)等二十九鄉(xiāng)。

十四都統(tǒng)圖五在城南八十里。內(nèi)湖內(nèi)、壩邊、東墓、旦厝、墓亭、燒灰、山后、呂厝、姚厝、蓮埭、西宅、陳山、后坑、溪前、園邊、東堡、中堡、溪西、曾厝、后山、侖山、蔡井、英林、西山、柯湖、洋仔坑、斗林、柯坑、西塔、西垵、桑柄、上垵、前垵西埔、圍頭街東、溪后(以上為上半都)、坑后、銀厝、后市、井尾、蔡埭、埕邊、南埕、東坑口、西坑口、山柄、后埭、東營、陳厝、西垵、塘東、西店、西頭、赤埕、東園、胡厝、寮頭、岑下、圍頭西街(以上為下半都)等五十八鄉(xiāng)。

以上二都宋為勸善里。

十五都統(tǒng)圖二在城南八十里。內(nèi)南沙岡、陳山東、洋下坑尾、石兜、上清、茂下、溜宅、溜灣、福全、后垵、石圳、進(jìn)井、山尾、埔宅、蓮厝、坑西峰山、古垵、畬下、乳山、呂宅、石井、西尾、坑前后等二十三鄉(xiāng)。

十六都統(tǒng)圖二在城南八十里。內(nèi)英厝、龍湖亭、五斗、后堀山頭、西州、新市、曾坑、坑園、坑邊、東山、埭頭、下沙、深滬澳、獅頭、港內(nèi)、阜后、山頭、西頭、西按堡、南春、大垵堡、司城、后山、東垵、涂嶼、烏潯澳、東州等二十七鄉(xiāng)。

十七、八都統(tǒng)圖三在城南七十里,二都并一,明統(tǒng)圖四。內(nèi)衙口、沙岡、魯東、埔頭、竿柄、內(nèi)坑、柯厝、林蒲內(nèi)、蔡茂、秀茂、歷山、東宮溝、蔡坑、埔仔、大侖上、大侖下、錫坑、古湖(即許湖)、西湖、下坑、東富后、龍園、陳店、許婆莊、劉厝、石廈、蔡厝、西溪、陳林、西吳、新埔、大侖埔、蘇坑、爐灶、蘇厝、洪溪、吳厝、山尾、洪坑、坪田、坑尾、火灰埔、祖秀茂、浯坑、東宮、瑤林、石龜、洋垵、山前、小埭、田頭、橋頭、古盈(即吳盈)、前港、埭頭、后宅、楓林、西畬等五十八鄉(xiāng)。

十九都統(tǒng)圖五在城南四十里,明統(tǒng)圖四。內(nèi)石獅亭、洋坑、長園、水坑、東宅、赤坑、后坑、許宅、西林、錦塘、內(nèi)頭、后垵、市尾、林頭、茂廈、塔前、山兜、前廊、下瀆、仕林、坑?xùn)|、龍穴、竿頭、許坑后、八斗坑、曾邊、大埔(即埔頭)、西埔、新埔(即張厝埔)、后溪、湖邊、林邊、長福、前坑、前園、洋下、樓下、磨內(nèi)、后花、東村、內(nèi)頭、山下、東宮等四十三鄉(xiāng)。

以上四都宋為弦歌里。

二十都統(tǒng)圖四在城南五十五里。內(nèi)山根、竹高厝、西侖、塔石、西邊、楊厝、前埔、西岑、浯州、岑兜、后店、橋頭、沙美、西門外、永寧、港邊、梅林、寨下、金埭、浯沙、城角、坑尾、路角、洋丹、小陽端、沙堤、郭坑、滿山紅、郭宅、霞澤、后竿柄、院東、山邊、港東、深埕、謝厝、青石、盧厝、港前、西坑、新厝窟、上埭、西港、厝上、前尾、東埔等四十六鄉(xiāng)。

二十一都統(tǒng)圖三在城南六十里,明統(tǒng)圖二。內(nèi)祥芝、前杏、溪墘、后頭、大堡、前山、洪厝、五堡、東店、后山、舊草、胡厝、古浮、蓮坑坂、湖西、邱下、郭厝、山前、大廈、山兜、奈厝、青蓮、溪前、新草、蓮塘、赤湖、后湖、前頭、蓮厝、西山、楊厝、東園等三十二鄉(xiāng)。

二十二都統(tǒng)圖一在城南六十里。內(nèi)日湖一鄉(xiāng)。

以上三都宋為永寧里。

二十三都統(tǒng)圖四在城南四十里。內(nèi)蚶江、前垵、后垵、西堡、山仔堡、里內(nèi)、橫頂、蓮埭、洪尾、倉厝、洋井、坑口、水頭、后廳、頂東垵、下東垵、田頭、路前、陳厝、石壁、黃山前、許山、山頭、坑垵等二十四鄉(xiāng)。

二十四都統(tǒng)圖七在城南四十里。內(nèi)蘇厝、鄭厝、后宅、埔仔、浯頭、山仔、后頭、后垵、崙后、呂下、蔡下、上墓、塘邊、塘后、東墓、五園、厝仔、院后、坑園、洪淈、前埔、亭下、塘頭、浦尾、下廳、仙境、路上、龜湖、錦鋪、前洲、鰲頭、新廳、龔厝等三十三鄉(xiāng)。

以上二都宋為江陰里。

二十五都統(tǒng)圖三在城南三十里。內(nèi)浦內(nèi)、索上、塘邊、坂頭、梧林、湖隔、塘市、前曾、上垵、東坑、內(nèi)厝、上郭、后曾、坑尾等十四鄉(xiāng)。

二十六都統(tǒng)圖三在城南三十里。內(nèi)沙塘、下庭、亭頭、山頭、肩邊、塘邊、后庫、埔宅、古坑、蜈蚣節(jié)東、小沿塘、楊厝、碧頭、杏墩、灑頭、龍坑、后洋、過坑、上亭、潯頭、荊山、打鐵厝等二十二鄉(xiāng)。

以上二都宋為聚仁里。通上十七都,宋統(tǒng)于安仁鄉(xiāng)。

二十七都統(tǒng)圖八在城南三十里。內(nèi)青陽下市、行厝、內(nèi)頭、大井口、孫厝頭、霞行、曾井、陳村、沿塘、湖中、地頂、蘇埭(以上為上半都)、陳埭岸兜、倉下、倪厝、西坂、庵后、后坂、江頭、汾頭、昌盈、上福、渡頭、湖尾、溝尾、桂林、曾厝、倒坊、溝西、浯埭、后田前、南下尾,南店、西下尾、義尾、莘湖(以上為下半都)等三十六鄉(xiāng)。

二十八都統(tǒng)圖四在城南三十里。內(nèi)青陽市、古塘、頂嶺、下嶺、后圳坑、許厝、崎山、吳厝、象山、江宅、普照、洪宅垵、柯厝、羅裳、倉邊、福埔后堡、前堡、缺塘、后亭、蜈蚣節(jié)西、后林、霞宅、下埔、■〈土血〉埔、梁頭等二十五鄉(xiāng)。

以上二都宋為永福里。

二十九都統(tǒng)圖六在城南二十里。內(nèi)高厝、洋埭、庵上、海尾(即內(nèi)埭)、仙石、溪邊、涵口、茅坂、竹樹下、前頭、陳厝(即黃厝)、下倉、呂坑、曹坑、上宅、坑上、前溝、柯厝、坑西、澄塘、直溝、埕頭、巷柄下梧、溝頭、池店、仙店(即下街)、苦坑、池頭、震西、下埭、蘇厝、曾村、湖厝等三十三鄉(xiāng)。

三十都統(tǒng)圖四在城南十里。內(nèi)溜石、浯潭、下■〈土甲〉、烏門、坑邊、高坑、巖下、下問、官嶺、后山、倉頭、山東天、洋茂、下塘、赤塘、橋頭山、辜厝、吟嘯、上庵、許■〈土甲〉、東山、西宅、南山等二十三鄉(xiāng)。

以上二都宋為和風(fēng)里。

三十一都統(tǒng)圖四在城南十五里。內(nèi)山頭、嶼頭、霞浯、賴厝、楊厝、蘇厝、后間、塘西、仙景、大隱林、吳嶺、黃厝、后市、車厝、下灶、鋪前、烏坑、后■〈土甲〉、北山、溪頭、揚(yáng)坑、田墘、蔡塘、蕭厝等二十四鄉(xiāng)。

三十二都統(tǒng)圖二在城南二十里。內(nèi)新鋪、山尾、仕村、冷水井、營邊、大橋、小橋、都碑、馬坑、圳頭、曾坑、壩頭、后坑、雙坑、后嶺、前店、鐵井、茂厝、湖盤、嶼■〈山上空下〉、下落沙、園坂、塘頭、浯垵、張園、園后、蔡茂、寮內(nèi)、蔡田、井尾等三十鄉(xiāng)。

以上二都宋為沙塘里。通上六都,宋統(tǒng)于永寧鄉(xiāng)。

三十三都統(tǒng)圖三在城西南一十里。內(nèi)雷山、店頭、古圳、下宮、宮林、斗林、西坑、亭上、下店、柿樹兜、蘇甲、上塘、東林、東宅、石龜頭(即新宅)、常春、嶺口、古今、龍首嶺、山后、烏弄、坑頭、赤涂、新庵、蔡莊、洋嶼、烏石、嶂崎、陳店、東湖、守安、溝漧等三十二鄉(xiāng)。

此都宋為常泰里。

三十四都統(tǒng)圖三在城南五里。內(nèi)西橋鋪領(lǐng)橋南、良濟(jì)、安濟(jì)、筍江、官路尾、亭尾、姚厝尾、石崎前、石崎后、灰窯埔、雷山;順洲鋪領(lǐng)東湖、青芒、西垵、柴塔、大洲、洲仔、外洲、橋尾;福田鋪領(lǐng)下尾(連下洲)、王宮、上■〈土甲〉、下埕、后頭、井尾、頂埔、大房、右宅、塔前、上埕、前墩、許宅、小浦口;溪尾鋪領(lǐng)下尾、御史橋、新倉、東壁、浦口、前埔、后埔、后溪、中洲等四十三鄉(xiāng)。此條柳通鋪所領(lǐng)八鄉(xiāng)移上,附城八鋪內(nèi)。

此都宋為興賢里。

三十五都統(tǒng)圖三在城東南十五里。內(nèi)溪南社領(lǐng)潘湖、大淮、下房、前山、下尾、下輦、蔡坑、舊鋪、垵邊、瀆頭、唐厝、塔邊;后下鋪領(lǐng)春牛亭、前坂、霞淮、東尾;御殿社領(lǐng)新街、草埕、東村、湖內(nèi);烏洲社領(lǐng)后淮、浦西;法江鋪領(lǐng)坂頭、恬洲等二十四鄉(xiāng)。

此都宋為登瀛里。

三十六都統(tǒng)圖二在城東南十里。內(nèi)普月鋪領(lǐng)井上、赤山、石頭街;后渚鋪領(lǐng)后渚、后亭、車垵、長垵、蓮垵、石壁、梅柄、東邊、柯厝、卓厝、坪上、苦塘、坑下、北山、大埔、赤嶺、郭山、洋茂、山后、田園坑、崎嶺、后園、赤石、洋店;臨海鋪領(lǐng)前埔、金崎、后埔、下路、住頭、后坑、統(tǒng)志、歐厝、坎下、下堡、林邊、下塘、下東邊、邱田、洪園等四十二鄉(xiāng)。

此都宋為臨江里。

三十七都統(tǒng)圖二在城東十里。內(nèi)東湖鋪領(lǐng)象坑、鹿園、東塘頭、圣墓、大山邊、大坪、山兜、石埠、田庵、霧頭淮、淮口、后坂、上亭、石井上、下曾口塘;院前鋪領(lǐng)院前、院后、云麓、崎嵋、倉邊、前茂、田源、山頭、妙云亭、淮頭;皇跡鋪領(lǐng)七里庵、草峰、碗窯、田頭、新鋪、萊山、黃林、瑞峰嶺、上曾口塘、石井下、霞尾、太公;渡頭鋪領(lǐng)洋坑、潯尾、新路、東頭、前頭、霞路、埭頭、坑藍(lán)、溜墩、玉蘭埔等四十七鄉(xiāng)。

三十八都統(tǒng)圖一在城東北十里。內(nèi)福臨鋪領(lǐng)南埔、前林、城東、五里亭、古樓、西福、莊潯、烏嶼、徑前、徑后、新村、舊厝、竿頭、室仔前、汪沆、青林、社坑、垵口、上枋;萬安鋪領(lǐng)橋南、杏宅、下窓、東園、紅山、過坑、田尾、院前、塘西、村院、后隴、后埭、杏內(nèi)、王東宅、嵩美、洋埔、官園頭、虎砂橋等三十七鄉(xiāng)。

以上二都宋為鸞歌里。

三十九都統(tǒng)圖一在城東北五里。內(nèi)棠陰鋪領(lǐng)路柄、田邊、洋塘、石塘、戴厝、石頭后;福安鋪領(lǐng)潭尾、馬加埔、田庵、歐厝、坑尾、塔前、塔后、洪林、鼎底等十五鄉(xiāng)。

此都宋為棠陰里。通上七都,宋統(tǒng)于晉江鄉(xiāng)。

四十、四十一都統(tǒng)圖一在城北三十里,二都并一。內(nèi)上村、石皮、石堆、蔡井、前山、黃坑林、官宅、竹腳、高厝、洋西橋、大橋、溪頭、小溝邊、山院(以上嶺前)、吳宅、山垵、石厝、下堡、中堡、頂堡、大路墘、坑下、東垵、下莊、東清、西園邊、新寮、溪頭、壩頭、鵝窧、小田、后洋、鳥關(guān)、埭北、田寮、大石后、水路、石仔路、赤崎、水漕、吳峰、過橋、上寮、下林橋、陳竹、墓庵邊、亭內(nèi)、南山、新田、龍降、白葉、小潘山、苦店、呂埔、后蔡、嶺腳、花園、小嶺、未厝、壇口、洪后、清內(nèi)、深邊、下寮、南垵、后坑尾、蓮村、辜厝、花埭、詹厝、仕林坑、東坑內(nèi)、下盧、小溪、河后、笏石、前山尾、福山腰、洋山兜、瓦后、陳三壩、五方埔、前洋、田中央、埔邊、曾仔、了觀、崎路、西埭、沙垵、后寮、尤山兜、山墓香、苦塘(以上嶺后。自吳宅至洋山兜,據(jù)舊志;自瓦后至苦塘據(jù)新冊。)等九十四鄉(xiāng)。

此都宋為愛育里。

四十二、三、四都統(tǒng)圖一在城北八十里,三都并一。內(nèi)墩壇社領(lǐng)壇頂、潘厝、曾坑、客相、楊厝、后井垅、宅上、深后、寨頂、摭頭、大園、深底、水田、宅頭、員內(nèi)、后井、墩頂、蔡宅、塘邊;豐溪社領(lǐng)豐坪、溪口、湖嶺、溪內(nèi)、井仔;曾堡社領(lǐng)曾林、五堡、郭坑、潭腰、大隴、暗橋、軍元、尾井、曾后、沙母嶺;新塘社領(lǐng)新庵、池頭、嶺頭、南塘、樜頂;彭殊社領(lǐng)下井、眉田、垅頭、外梗、內(nèi)筧、頂筒、下筒、園內(nèi)、內(nèi)角、中土樓、坂尾、市頭、塔后、卓厝、下段翁、大埔尾、外筧;高坂社領(lǐng)圳頭、高臺寨、洋坑、南康圳、康潭、南壩、河壩;馬甲社領(lǐng)尾浦、尾樓、豐垅、北墘、陳塘、寨仔后、宅坂、曾垵、橋下、馬甲橋、洋頭、蔡坂、墩仔寨、杏林村、卓壩、虎榜、垵仔、霞溝、赤涂、霞旦(以上為上半都);白洋社領(lǐng)頂盧田、社頭、七邱、順正、厝斗、石佛、北溪、缺坑、烏荻尾、后車、后園;河溪社領(lǐng)溪園、浮橋、田中央、埔邊、下倪、中觀、下河市、土橋下、街頂、壇頭、巖口;白灶社領(lǐng)大路邊、椒嶺、官坑、垅坑仔、井頭、深坑口、松腳;官洋社領(lǐng)下盧田、崎路、溪內(nèi)、郭山、童厝、留厝、寨仔內(nèi);坂頭社領(lǐng)市田、小溪、涂嶺、連坂、草山、古院、嶺田、泔坑;南塘社領(lǐng)樜頭嶺、頂涂樓、石橋;大河社領(lǐng)均內(nèi)、河壩頭、尾寨、山上畬、客寮、隔仔、竹腳,又新冊有坑仔、菜塘、石弄、飲坑、內(nèi)湖、埔園、崎巷、張?zhí)?、?nèi)坑、潭墘、嶺兜、西厝、嶺頂、腰仔、過溪、內(nèi)巖、白水、東深坑口(未知分屬何社。以上為下半都。)等一百五十六鄉(xiāng)。

此都宋為善政里。

四十五、六都統(tǒng)圖一在城北六十里,二都并一。內(nèi)鳳棲社領(lǐng)前垵、社頭嶺、井后、樓下、章尾、軍村、垅坑邊、南頭、大埔、西垅、雷坑、床邊、宮邊、舊厝、前厝、墩上、嶺后、橋尾、前山兜、崎頭、塔埔、南塘、鳥瓏、倒橋、西埕、蔡內(nèi)、店仔、后寮、后湖、坑邊、七林、社壩、后塘、中房、九垵、茅坂、下西山、尾寮、下新厝;南廳社領(lǐng)一甲蓮田、樟芹、二甲垅頭、正垵、南坂、洋官后、三甲坂邊、宮跡、草寮、四甲花垅、妙巖院、五甲尾狎、山仔;前浯社領(lǐng)浯洋、塔邊、路坑、井頭、東墘、公廟、埔邊、下坑、上坑、洋尾、暗林、坑頭、下山、獅公埔、大墘、潘內(nèi)、南埕、加壩(以上據(jù)舊志)、隔棋、山邊、五斗、魯寨、溝頭、寮園、照垵、后厝、崎路、垅堵、影后、院林、摺庫、宮前、橋仔、尾厝、后曾、苦癖、芹山、白菜、象連、杉畬、官田、北壩、水磨、鼎虛、李仔、田中、蘆嶺、厝仔、大嶺、垅仔邊(以上據(jù)新冊)等一百零二鄉(xiāng)。

此都宋為仙溪里。

四十七都統(tǒng)圖二在城北九十里,明統(tǒng)圖一。內(nèi)彭厝寨、楊厝、東坂、刻石橋,仕田、內(nèi)塔、下坪嶺、東崎、埔尾、山頭、漈頭、前坂、外塔、倉前洋、丁房、塘頭、廣橋、吳新厝(以上為上半都)、田中、高巖、白路兜、宮邊、后坪、嶺頭、山仔坑、杜塘、大埔、夾石、覺興、大垅、后坪頭、西頭、石獅、下田、巖隔、跳港、東庵、垵內(nèi)、陳坂、尾村劉、懺堂、洋清、后坂、店后、吳崎垅、賴厝街、葉洪、溪內(nèi)、尾埔、圓覺、翁后、厝斗、山邊、隔溪園、張山、嶺兜、連田、山兜、水月堂、梨樹埔、龜峰巖、彭倉宮、官路、洪巖、前洋、白葉、西嶺、隔岐、栢巷、小嶺(以上為下半都)等七十鄉(xiāng)。

此都宋為常建里。通上四都,宋統(tǒng)于玉泉鄉(xiāng)。

以上先明都里。

以下正言鋪遞。

府前鋪,晉江縣附泉州府城,此為總鋪。古樓新鋪,洛陽鋪,以上由縣東抵惠安界。下輦鋪,冷水井鋪,縣冊作雙路鋪。石龜鋪,駟行鋪,潘徑鋪,府志云:以上由郡南抵南安界??h志云:以上由縣南抵同安界。蓋由南安縣而后至同安縣也。以上皆屬大路。鋪各十里,鋪司各一名。鋪兵各四名,惟府前至下輦鋪,兵加一名,共為五名。寶月鋪,新亭鋪,白塔鋪,山前鋪,蘇村鋪,福全鋪,以上由縣東南抵海。白沙鋪,西湖鋪,以上由福泉抵安平。安平鋪,連接駟行、西湖二鋪,下通金廈兩島。秀山鋪,連接山前鋪,下通永寧。蓮埭鋪,連接新亭鋪,下通法石、日湖。以上皆屬小路。鋪各十里,惟蓮埭通法石,日湖各十五里。鋪司各一名,鋪兵各二名,惟通法石、日湖者,鋪兵止一名。

并將與某縣交界若干里聲明:

東至惠安縣洛陽橋北,界二十里。西至南安縣潘山市,界八里。南至大海圍頭,百三十里。北至白虹山,與仙游永春交界處,亦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大海,八十三里。西南至南安縣赤湖村,界三十里。東北至惠安縣壩頭,界二十五里。西北至南安縣夾嶺,界一十里。

街巷市廛附:

城中雙門前十字街,有市。東街,從雙門前東抵仁風(fēng)門。西街,從雙門前西抵義成門。南街,從雙門前南抵子城外鎮(zhèn)南橋。北門街,從雙門前北抵朝天門,宜先經(jīng)縣后街。以上街各有市。新街,西街北折通北門街。南橋十字街,南橋即鎮(zhèn)南橋,有市。亭前街,在南橋南。排鋪街,在亭前街,南直抵德濟(jì)門。涂門街,從南橋東抵通淮門。后城街,在涂門街之北。涂山街,從南橋西抵疊芳橋巷口。新門街,在涂山街,西直抵臨漳門。以上街皆有市??h后街,雙門前東折北上。直抵一峰書院。城隍口街,縣后街東折。本廳街,在城隍口街之北。后街,在本廳街之東。營房街。北門街東折。

邱厝巷,有兩條相通,無尾。前田巷,觀東巷,南后巷,門樓巷,蔡巷,第三巷,關(guān)帝宮巷,俱東街南折。詹厝巷,府公廨巷,相公巷,金池巷,溝墘巷,俱東街北折。磨巷,磨,縣志作帽。仕曹巷,舊有會通市,名市曹巷,今市廢,改為仕曹。井亭巷,金釵巷,舊館驛巷,涂虱巷,上峰巷,甲第巷,五塔巷,甘棠巷,孟衙巷,俱西街南折。驛巷,俗呼狗屎巷,通雙門前驛巷。裴巷,一名白塔巷。臺魁巷,文魁巷,孝感坊巷,曾井巷,俗呼深井巷。談乾巷,以蔡虛齊在此巷談?wù)撉灾恚拭?。俗訛為潭墘巷。俱西街北折。玉犀巷,俗呼牙梳巷。?zhèn)撫巷,一名溝尾下巷。承天巷,小泉澗巷,大泉澗巷,一名道口街,今名考棚街,有市。俱南街東折,在南橋北。奎章巷,俗呼金簪巷。通政巷,圓石巷,奎霞巷,俗呼街下巷。夢果巷,俗呼賣粿巷。莊府巷,金魚巷,俗呼金銀巷。俱南街西折,在南橋北。馬坂巷,水門巷,有市。金剛巷,俱亭前街西折。雙忠廟巷,亭前街東折。南岳廟邊巷,鄒家巷,烏暗巷,土地巷,大隘門巷,部院祠巷,井巷,俱排鋪街東折。溝頂巷,城邊巷,俱排鋪街西折。以上俱在南橋南。連理巷,在生韓古廟邊。威遠(yuǎn)樓腳巷,俱雙門前東折。驛巷,通西街驛巷。鎮(zhèn)撫司巷,俱雙門前西折。佐材巷,俗呼破柴巷。都督第巷,阿彌陀佛巷,俱北門街東折。頂巷,石扁巷,后巷,俱北門街西折。胭脂巷,大郎巷,俗呼大人巷。奏魁巷,講武坊巷,后壕巷,亦名觀音巷。東魯巷,俗呼中所巷。俱涂門街南折。祖師宮巷,隱居橋巷,舍人宮巷,兵馬司橋巷,俱涂門街北折。井巷,涂山街北折。上帝宮巷,涂山街南拆。水溝巷,霞塢巷,水流巷,俱新門街南折。疊芳橋巷,上崎頭巷,鋪?zhàn)邢?,留先生巷。俱新門街北折。以上俱在城中,其余小巷甚多,非交通衢者,不載。

城外廠口街,德濟(jì)門外,有市。石頭街,通淮門外,有市。黃甲街,在臨漳門外。浮橋街,黃甲街西,有市。東門外市,在仁風(fēng)門外。車橋市,新橋市,俱在德濟(jì)門外。水門外市,在南薰門外。濠市,濠,府志作何,誤。亦在四十四都,非在四十都。安平市,在八都,即今安海。吳店市,在二十七都。南塘市,在二十五都。石獅市,在十九都。龜湖市。在二十四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