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租稅沿革
安平縣舊額地租征粟,自康熙二十二年臺灣隸清版圖后,有司即照鄭氏所取之租,改為額課:上則田每甲征粟八石八斗。中則田每甲征粟七石四斗。下則田每甲征粟五石五斗。上則園每甲征粟五石。中則園每甲征粟四石。下則園每甲征粟二石四斗。
續(xù)墾田園,自雍正七年起,奉旨照福建同安下沙則例起課:上則田每甲征粟二石七斗四升。中則田每甲征粟二石零八升。下則田每甲征粟一石七斗五升。上則園每甲征粟二石零八升。中則園每甲征粟一石七斗五升。下則園每甲征粟一石七斗一升。
舊墾、續(xù)墾合計,每年共征粟五萬余石,每石折收民間六錢八分銀二元,年計征收銀一十余萬元。官報銷每石報解藩司約平七錢,年共平三萬五千兩,縣官可長余銀五萬元,計平三萬五千兩。及至光緒十四年清丈,田園一律按則起課,全年計實征正賦四萬八千余兩;每兩加平余銀一錢五分、補水銀一錢,統(tǒng)計共銀六萬兩之譜。按八成零征收,每年奏銷實收地租銀,計有五萬兩有奇。比未清丈以前折征民間供粟六錢八分銀一十萬余元、平七萬零兩,縣官報銷只有五萬零元、平三五千兩而已。長余厘頭三萬數(shù)千兩之多,均歸縣官私用。至清丈以奏銷五萬兩有奇,因點滴歸公,裁去縣官厘頭故也。是以上憲議準:安平縣每年津貼辦公經(jīng)費銀八千兩,而現(xiàn)在民間繳納地租較前減輕。此地租沿革之情形也。
官莊(自鄭氏時,由官養(yǎng)佃種榖抽榖、種蔗抽糖。嗣康熙二十二年,臺灣隸歸清版圖后,有司即照鄭氏抽法辦理。至六十二年,始歸民而征其稅)
舊額:仁和里等八莊各則官莊田園二百二十九甲七分五厘五毫一絲八忽九微,額征糖、粟等銀一千零五十四兩六錢零九厘。
又續(xù)次鳳山、嘉義劃歸安平縣官莊田園額征糖、粟等銀二千五百零一兩二錢零九厘。
以上年共收官莊銀三千五百五十五兩八錢一分八厘。
光緒十四年清丈后,僅征官莊銀二千一百三十二兩七錢四分二厘三毫八絲三忽二微八纖,比從前舊額少三分之一分有奇。因清丈改則,征榖折銀,較前減輕。理合登明。
塭餉(系蓄養(yǎng)魚蝦之地)
舊榖:塭餉年征銀一十六兩五錢。
光緒三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豁雜餉,此項塭餉在于豁免之列,以后無征。嗣至十四年清丈,議定塭則按甲征餉。因魚塭多歸道轅海埔管收,縣中征收無幾,逐年征收塭餉多少,同官莊一并造報。理合登明。
爐餉(系設爐鑄造農(nóng)椇、船錠齒各項鉎器)
光緒元年以前,征收吳豐裕等三戶,每戶征銀五兩,年計征銀一十五兩。以后無征。至十九年,征收陳振豐裕一戶,年征銀五兩。二十年分征收陳振豐裕、金興裕二戶,年計征銀一十兩,比從前少三分之一。理合登明。
蔗車餉
查臺灣縣志載:蔗車餉征計有四十九張(每張年征餉銀五兩六錢),年共征餉銀二百七十四兩四錢。后未知于何年改征,全張年征餉銀四兩、半張年征餉銀二兩。至清丈以后,此款蔗車餉并無??钤靾?,以此,安平縣內(nèi)糖廍約有二百余張,近來少有赴縣完納廍餉。理合登明。
當餉
嘉慶十年,多少無定。十一年,奏銷四十五戶,每戶征銀五兩,計征銀二百二十五兩。至光緒十九年,尚有一十五戶,計征銀七十五兩。二十年,倒罷四戶、新開一戶,尚有十二戶,計征銀六十兩;較之從前,四分僅剩一分有奇。理合登明。
稅契
光緒三年以前,契價每百元應繳稅契銀并外費共有一十三元;郡民苦之。是年,郡紳蔡霞潭囑托御史奏請每百元契價定繳稅契銀六元五角,其余外費一概裁除。比之從前,減輕對半。理合登明。
一、征租辦法
地租,安平縣轄下計有三十八里、堡,所有糧總書帶辦新豐、歸仁南二里、善化里東西二堡、安定里東堡、新化里西堡共二里四堡;尚有三十二里,分各里柜書承辦。應各備三聯(lián)糧串,一聯(lián)糧戶執(zhí)照、一聯(lián)繳驗、一聯(lián)存查,送請鈐蓋縣印。如有業(yè)戶赴柜完納者,須將應完正賦糧銀若干,刷印在三聯(lián)串內(nèi),連同前年舊串(如前年舊串損失,按照征底簿起串亦可)送糧總書查驗無訛,由糧總書送請征比委員覆驗無異,蓋一驗訖木戳,發(fā)交糧總書轉(zhuǎn)交該柜書,將糧戶執(zhí)照一聯(lián)截交業(yè)戶,算清應完銀數(shù),并串銀四尖(其串銀四尖的錢四十文,內(nèi)分縣官賬房共十文、督征四文、征比二文、糧總四文、管錢糧家丁二文、用印家丁二文、柜書十六文)。及至晚間,各柜書將本日征糧銀若干、應繳串錢若干,開單連同繳驗一聯(lián)串,送交糧總書逐一復核,匯開總單登記征簿,送交督征委員核明蓋用圖章;如無派督征委員者,送交賬房核明蓋用圖章。每月分作六卯征收,總結(jié)征數(shù)各一次。按三八卯期,應請縣官升堂比差一次。至于將近奏銷二、三月之前,如征數(shù)未能起色者,應嚴比該管差,并分出鄉(xiāng)柜數(shù)處(如大穆降、灣里街、新市、關(guān)帝廟數(shù)處),由糧總書選派妥書督同各該里柜書,馳往催收;或有請派委員壯勇偕往征催。其噍吧哖、楠梓仙溪東西及內(nèi)新豐各里離郡窵遠,年間早已派令各該柜書馳往各該處設法征收。如收有成數(shù),立即解交糧總書繳送。若至五月十五日,征收之銀未至八成零之數(shù),各里柜書及對里差應先備銀攤繳;按里分未往多少,分別攤出,掣串抵收??傢氈链文炅率迦找郧埃饔邪顺捎衅妫纤娜f零兩之數(shù)(每一兩加平余銀一錢五分、補水銀一錢,共二錢五分,不算在內(nèi)),方可奏銷。如過次年六月十五日,征收上年租額不足八成零,該知縣即行撤參。其余官莊雜稅,征收多少,同奏銷一并造報,并無考成。此清丈后征租辦法之情形也。
官莊租完法
由各業(yè)戶備齊應完租銀,自行到糧總柜書掣串完納。如本年之租至次年六月十五日以前近奏銷之時,所有未完各戶,縣中應即票差催完。若始終抗延不完,立即差拘押追,完清放回。
爐餉
當餉
此二項,有專管餉差。本年應完之餉,須于十二月間或下年五、六月間掣串,交由餉差按戶征收給串。如有倒罷之戶,原串繳回(若有爐戶新開,俟奉到藩司行知,掣串征收;當鋪新開者,由餉(差)稟報征餉)。
塭餉
清丈已有議定塭則,縣中征收無幾(?)。本年之租,至下年六月十五日以前,備齊應完餉銀,自行赴糧總書掣串完餉。如延不完納,查出追完清楚。
蔗車餉
從前均系自行赴縣完納。及至清丈后,因此款蔗車之餉并無??钤靾?,近年以來,少有赴縣完納,未便票差催完。
稅契
照章如有置買田園、店厝、宅地,應即自行赴縣投稅。承典者十年之后亦當投稅。近多不認真,聽從民便。
安平縣舊額地租征粟,自康熙二十二年臺灣隸清版圖后,有司即照鄭氏所取之租,改為額課:上則田每甲征粟八石八斗。中則田每甲征粟七石四斗。下則田每甲征粟五石五斗。上則園每甲征粟五石。中則園每甲征粟四石。下則園每甲征粟二石四斗。
續(xù)墾田園,自雍正七年起,奉旨照福建同安下沙則例起課:上則田每甲征粟二石七斗四升。中則田每甲征粟二石零八升。下則田每甲征粟一石七斗五升。上則園每甲征粟二石零八升。中則園每甲征粟一石七斗五升。下則園每甲征粟一石七斗一升。
舊墾、續(xù)墾合計,每年共征粟五萬余石,每石折收民間六錢八分銀二元,年計征收銀一十余萬元。官報銷每石報解藩司約平七錢,年共平三萬五千兩,縣官可長余銀五萬元,計平三萬五千兩。及至光緒十四年清丈,田園一律按則起課,全年計實征正賦四萬八千余兩;每兩加平余銀一錢五分、補水銀一錢,統(tǒng)計共銀六萬兩之譜。按八成零征收,每年奏銷實收地租銀,計有五萬兩有奇。比未清丈以前折征民間供粟六錢八分銀一十萬余元、平七萬零兩,縣官報銷只有五萬零元、平三五千兩而已。長余厘頭三萬數(shù)千兩之多,均歸縣官私用。至清丈以奏銷五萬兩有奇,因點滴歸公,裁去縣官厘頭故也。是以上憲議準:安平縣每年津貼辦公經(jīng)費銀八千兩,而現(xiàn)在民間繳納地租較前減輕。此地租沿革之情形也。
官莊(自鄭氏時,由官養(yǎng)佃種榖抽榖、種蔗抽糖。嗣康熙二十二年,臺灣隸歸清版圖后,有司即照鄭氏抽法辦理。至六十二年,始歸民而征其稅)
舊額:仁和里等八莊各則官莊田園二百二十九甲七分五厘五毫一絲八忽九微,額征糖、粟等銀一千零五十四兩六錢零九厘。
又續(xù)次鳳山、嘉義劃歸安平縣官莊田園額征糖、粟等銀二千五百零一兩二錢零九厘。
以上年共收官莊銀三千五百五十五兩八錢一分八厘。
光緒十四年清丈后,僅征官莊銀二千一百三十二兩七錢四分二厘三毫八絲三忽二微八纖,比從前舊額少三分之一分有奇。因清丈改則,征榖折銀,較前減輕。理合登明。
塭餉(系蓄養(yǎng)魚蝦之地)
舊榖:塭餉年征銀一十六兩五錢。
光緒三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豁雜餉,此項塭餉在于豁免之列,以后無征。嗣至十四年清丈,議定塭則按甲征餉。因魚塭多歸道轅海埔管收,縣中征收無幾,逐年征收塭餉多少,同官莊一并造報。理合登明。
爐餉(系設爐鑄造農(nóng)椇、船錠齒各項鉎器)
光緒元年以前,征收吳豐裕等三戶,每戶征銀五兩,年計征銀一十五兩。以后無征。至十九年,征收陳振豐裕一戶,年征銀五兩。二十年分征收陳振豐裕、金興裕二戶,年計征銀一十兩,比從前少三分之一。理合登明。
蔗車餉
查臺灣縣志載:蔗車餉征計有四十九張(每張年征餉銀五兩六錢),年共征餉銀二百七十四兩四錢。后未知于何年改征,全張年征餉銀四兩、半張年征餉銀二兩。至清丈以后,此款蔗車餉并無??钤靾?,以此,安平縣內(nèi)糖廍約有二百余張,近來少有赴縣完納廍餉。理合登明。
當餉
嘉慶十年,多少無定。十一年,奏銷四十五戶,每戶征銀五兩,計征銀二百二十五兩。至光緒十九年,尚有一十五戶,計征銀七十五兩。二十年,倒罷四戶、新開一戶,尚有十二戶,計征銀六十兩;較之從前,四分僅剩一分有奇。理合登明。
稅契
光緒三年以前,契價每百元應繳稅契銀并外費共有一十三元;郡民苦之。是年,郡紳蔡霞潭囑托御史奏請每百元契價定繳稅契銀六元五角,其余外費一概裁除。比之從前,減輕對半。理合登明。
一、征租辦法
地租,安平縣轄下計有三十八里、堡,所有糧總書帶辦新豐、歸仁南二里、善化里東西二堡、安定里東堡、新化里西堡共二里四堡;尚有三十二里,分各里柜書承辦。應各備三聯(lián)糧串,一聯(lián)糧戶執(zhí)照、一聯(lián)繳驗、一聯(lián)存查,送請鈐蓋縣印。如有業(yè)戶赴柜完納者,須將應完正賦糧銀若干,刷印在三聯(lián)串內(nèi),連同前年舊串(如前年舊串損失,按照征底簿起串亦可)送糧總書查驗無訛,由糧總書送請征比委員覆驗無異,蓋一驗訖木戳,發(fā)交糧總書轉(zhuǎn)交該柜書,將糧戶執(zhí)照一聯(lián)截交業(yè)戶,算清應完銀數(shù),并串銀四尖(其串銀四尖的錢四十文,內(nèi)分縣官賬房共十文、督征四文、征比二文、糧總四文、管錢糧家丁二文、用印家丁二文、柜書十六文)。及至晚間,各柜書將本日征糧銀若干、應繳串錢若干,開單連同繳驗一聯(lián)串,送交糧總書逐一復核,匯開總單登記征簿,送交督征委員核明蓋用圖章;如無派督征委員者,送交賬房核明蓋用圖章。每月分作六卯征收,總結(jié)征數(shù)各一次。按三八卯期,應請縣官升堂比差一次。至于將近奏銷二、三月之前,如征數(shù)未能起色者,應嚴比該管差,并分出鄉(xiāng)柜數(shù)處(如大穆降、灣里街、新市、關(guān)帝廟數(shù)處),由糧總書選派妥書督同各該里柜書,馳往催收;或有請派委員壯勇偕往征催。其噍吧哖、楠梓仙溪東西及內(nèi)新豐各里離郡窵遠,年間早已派令各該柜書馳往各該處設法征收。如收有成數(shù),立即解交糧總書繳送。若至五月十五日,征收之銀未至八成零之數(shù),各里柜書及對里差應先備銀攤繳;按里分未往多少,分別攤出,掣串抵收??傢氈链文炅率迦找郧埃饔邪顺捎衅妫纤娜f零兩之數(shù)(每一兩加平余銀一錢五分、補水銀一錢,共二錢五分,不算在內(nèi)),方可奏銷。如過次年六月十五日,征收上年租額不足八成零,該知縣即行撤參。其余官莊雜稅,征收多少,同奏銷一并造報,并無考成。此清丈后征租辦法之情形也。
官莊租完法
由各業(yè)戶備齊應完租銀,自行到糧總柜書掣串完納。如本年之租至次年六月十五日以前近奏銷之時,所有未完各戶,縣中應即票差催完。若始終抗延不完,立即差拘押追,完清放回。
爐餉
當餉
此二項,有專管餉差。本年應完之餉,須于十二月間或下年五、六月間掣串,交由餉差按戶征收給串。如有倒罷之戶,原串繳回(若有爐戶新開,俟奉到藩司行知,掣串征收;當鋪新開者,由餉(差)稟報征餉)。
塭餉
清丈已有議定塭則,縣中征收無幾(?)。本年之租,至下年六月十五日以前,備齊應完餉銀,自行赴糧總書掣串完餉。如延不完納,查出追完清楚。
蔗車餉
從前均系自行赴縣完納。及至清丈后,因此款蔗車之餉并無??钤靾?,近年以來,少有赴縣完納,未便票差催完。
稅契
照章如有置買田園、店厝、宅地,應即自行赴縣投稅。承典者十年之后亦當投稅。近多不認真,聽從民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