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部分

臺(tái)灣府輿圖纂要 作者:臺(tái)灣府輿圖纂要


  府前鋪:南至岡山鋪二十里。

  每鋪鋪兵四名。

  ——右鋪舍七所。

  防汛

  鳳山營(yíng)參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cè)龁T、把總五員、外委七員、效用三員。

  南路營(yíng)參將署:城南門。駐防鳳山城內(nèi)。協(xié)防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馬步戰(zhàn)守兵九百四十六名。

  存城汛:隨防把總一員、外委二員、額外四員、步戰(zhàn)守兵五百二十名,并管坪仔頭、苦苓門、打鹿潭等三塘。

  坪仔頭塘:距縣城東南一十里。分防外委一員、兵十名。

  打鹿潭塘:距縣城東北一十里。安兵五名。

  苦苓門塘:距縣城東一十里。安兵五名。

  水底汛:距縣城東南六十里。分防千總一員、外委一員、兵丁一百一十名,并管枋寮口汛。

  舊城汛:距縣城西北二十里。分防千總一員、兵丁一百一十六名。

  石井汛:距縣城西北三十里。分防千總一員、兵丁一百三十名。

  觀音山汛:距縣城東北二十里。分防把總一員、兵丁十名。

  小店塘:距縣城北三十里。安兵五名。

  蘭陂嶺塘:距縣城北三十五里。安兵十名。

  溪邊塘:距縣城東北四十里。安兵五名。

  阿公店汛:距縣城北四十里。分防外委一員、兵丁五十名。

  二濫塘:距縣城北五十里。安兵五名。

  攀桂橋塘:距縣城東北二十里。分防把總一員、兵丁五十一名,并管土地公崎。

  番薯寮汛:距縣城北六十里。分防外委一員、兵丁四十二名。

  南路下淡水營(yíng)都司署:距縣城東三十里。駐札山豬毛等汛。隨防把總二員、外委三員,效用三員、兵丁二百名。

  山豬毛汛:距縣城東三十里。隨防把總一員、兵丁六十九名。

  阿猴汛:距縣城東二十五里。分防外委一員、兵丁六十九名。

  阿里港汛:距縣城東四十里。代防效用一員、兵丁八十名。

  九塊厝汛:距縣城東三十里。協(xié)防效用一員、兵丁二十名。

  新園汛:距縣城東二十里。分防把總一員、兵丁一百名。

  茄藤港汛:距縣城東南五十五里。安兵五名。

  放索塘:距縣城東南四十里。安兵五名。

  大昆麓塘:距縣城東南四十里。安兵五名。

  潮州莊汛:距縣城東南三十里。協(xié)防效用一員、兵丁四十名。

  萬丹汛:距縣城□二十里。分防外委一員、兵丁五十名。

  東港汛:距縣城東南三十里。協(xié)防外委一員、兵丁三十名。

  ——右汛一十六、塘一十。

  道里

  北出平朔門十里至橋仔頭、十里楠仔坑、十里小店塘、十里阿公店、十里二濫、十里大湖、八里二層行溪,入臺(tái)灣縣界。

  鳳山縣輿圖總說

  鳳山縣為全臺(tái)南路盡界也,濱海隅以成邑,因故鎮(zhèn)以為城。據(jù)大岡,作東北之藩籬;控打鼓,為西南之門戶。林有阿猴之險(xiǎn),磯崇沙馬之雄。原濕曠平,村莊叢聚;山溪環(huán)遶,港■〈氵義〉紛歧:固僻壤之奧區(qū),實(shí)臺(tái)疆之后障也。然而依山作城,居高臨下之勢(shì),每為寇盜所先憑;林逆之亂,曾棄縣城而守埤頭。后□紳民之請(qǐng)也,事竣后,以其地太卑濕,仍留駐舊城。咸豐三年林拱之變,事起于猝不及防,城遂陷;官民復(fù)退保埤頭,得無恙。夫埤頭者,鳳邑東郊之大村市也。北引半屏,南接鳳鼻;東倚觀音之勝,西臨旗后之淵。濠塹寬深,竹城堅(jiān)密;全局壯麗,大勢(shì)宏開。山海通行,販運(yùn)便利。官民于是乎安之,文武衙署遷移駐焉。

  自二層行渡溪,南經(jīng)楠仔坑、阿公店、大湖口諸莊,關(guān)隘重重,足為北方屏障。由埤頭南折而東,近藉赤山為外衛(wèi),遠(yuǎn)收鳳麓為前屏。越鳳麓西南,則為東港;鳳鼻雄據(jù)港岸,琉球嶼遠(yuǎn)映海中:此南方之形勝也。

  埤頭迤南,一片平沙直達(dá)苓仔寮,為旗后港矣。旗峰高拱,橫截壯闊;鼓岫回環(huán),平列瘴海。潮流沖緩自北而南,為西方第一水口:此西北之門戶。

  進(jìn)而磯頭、瑯嶠,「志」載或二、三百里;蓋謂海岸之遶道耳。若舟行徑渡,不過百里而遙。濱海之區(qū),斥鹵鹽澀,不堪禾稼;居民寥寥散處,終歲捕魚為業(yè)。再入,則崇爻、傀儡諸番。番性嗜殺,無人敢入其境:此東南之大概也。

  至若風(fēng)帆所向,北指雞籠,南通蘇澳;東航郡治,西渡漳、泉:雖一隅之蕞爾,固四達(dá)之通津。爰書所見以陳。

嘉義縣輿圖纂要

  嘉義縣圖

  凡例

  嘉義縣輿圖表

  嘉義縣輿圖冊(cè)

  嘉義縣輿圖說

  嘉義縣圖

  凡例

  一、冊(cè)中所載道里,唯南北內(nèi)外路及海口各路。其迤東一帶入山道里,已分系冊(cè)內(nèi)「山」條之下,故不贅書。

  一、邑東眾山皆在莊保不及之處;所書東南、東北者不過舉其略兼者而言,其實(shí)則皆東也。故僅記其坐方、道里。

  一、臺(tái)地??谕辽偕扯?,一經(jīng)海漲風(fēng)臺(tái),溪港遷變無定。圖中所繪,皆舉目前實(shí)在情形,與「舊志」不無互異;故特聲敘于各條之下。

  一、塘汛有營(yíng)屬嘉義而轄及彰化者;只就本邑者書之;他屬不載,省淆混也。

  余例與龍溪同。

  嘉義縣輿圖表

  嘉義縣輿圖冊(cè)

  疆界

  坊里

  山水(橋梁、陂塘附后)

  城池

  衙署

  鋪舍

  防汛

  道里

  疆界

  廣:東西六十一里。

  袤:南北一百三十里。

  按「志」載:大武巒山人跡罕到;又稱:距縣治二十一里。今查由山麓至縣,實(shí)則三十一里。合之西至海岸三十里,共得廣六十一里。

  東界:至大武巒山麓三十一里,與生番為界。

  西界:至笨港三十里。

  南界:至新港溪八十里,以海為界。

  北界:至虎尾溪五十里,與彰化為界。

  東南:至枋岸山五十里,與生番為界。

  西南:至猴樹港三十里,以海為界。

  東北:至葉林山七十里,與生番為界。

  西北:至舊土地公港三十里,以海為界(港道已淤)。

  ——右嘉邑所轄四正、四隅疆界。

  坊里

  東:內(nèi)教場(chǎng)、橫街仔、媽祖宮、觀音亭、關(guān)帝廟。

  西:中和街、十字街、水涵口、魚仔市、米市街、布街、新店街、西門口。

  南:南街仔、紅毛井、城隆廟、菁仔市。

  北:總爺街、文廟口、縣學(xué)前、義倉口。

  ——右在城街市。

  哆啰嘓東上保(莊十七。城東方三十里起):木屐莊(三十里)、竹頭排(三十二里)、土地莊(三十二里)、關(guān)仔嶺莊(三十二里)、苦苓侖莊(三十二里)、頭竹角莊(三十二里)、仙草埔莊(三十二里)、內(nèi)科里莊(三十二里)、井仔腳莊(三十二里)、內(nèi)埔莊(三十二里)、外埔莊(三十二里)、李仔園莊(三十二里)、二坑仔莊(三十二里)、水井莊(三十二里)、竹園莊(三十二里)、大埔莊(三十二里)、子龍廟莊(三十二里)。

  哆啰嘓東下保(莊四十。城東方三十里起):牛港嶺莊(三十里)、番社莊(三十里)、二重溪莊(三十里)、埤仔頭莊(三十里)、頂窩莊(三十里)、西勢(shì)莊(三十里)、草嶺莊(三十里)、許秀才莊(三十里)、吉貝耍莊(三十里)、陳春干莊(三十里)、木柵番竹潭莊(三十里)、鳳尾厝莊(三十里)、宛仔厝莊(三十里)、中州莊(三十里)、枋仔林莊(三十里)、田尾莊(三十里)、舊社莊(三十里)、檨?zhàn)辛智f(三十里)、北馬莊(三十里)、溪洲莊(三十里)、大客莊(三十里)、檨?zhàn)锌忧f(三十里)、班芝花坑莊(三十二里)、西勢(shì)尾莊(三十里)、港內(nèi)莊(三十二里)、魯古石莊(三十二里)、九重溪莊(三十二里)、笨箕湖莊(三十二里)、竹林莊(三十二里)、下店仔莊(三十二里)、科里莊(三十二里)、凹仔腳莊(三十二里)、大湖莊(三十二里)、水湖莊(三十二里)、南寮口莊(三十二里)、烏山腳莊(三十二里)、檨?zhàn)心_莊(三十二里)、西勢(shì)角莊(三十二里)、枕頭山莊(三十五里)、大埔林莊(三十五里)。

  嘉義東保(莊四十三。城東方四里起):埤斗湖仔內(nèi)莊(四里)、獅公廍莊(五里)、中莊仔莊(五里)、后莊仔(五里)、侖仔頂莊(五里)、公館莊(五里)、雙廍莊(六里)、興化廍莊(六里)、火燒莊(八里)、外山仔門莊(十里)、內(nèi)甕莊(十里)、樹頭埔莊(十二里)、外甕莊(十里)、安溪寮莊(十里)、石頭厝莊(十二里)、竹山莊(十二里)、江西寮莊(十里)、赤蘭溪莊(十二里)、湖仔厝莊(十四里)、枋樹腳莊(十四里)、挖仔厝莊(十四里)、社口莊(十五里)、頂坑仔莊(十五里)、下坑仔莊(十五里)、菜公莊(十五里)、白芒埔莊(十五里)、石頭埔莊(十五里)、阿豹厝莊(十五里)、溪邊厝莊(十五里)、埤寮莊(十六里)、番仔坑莊(十六里)、深坑莊(十七里)、番仔路莊(十七里)、竹林腳莊(十八里)、小半天莊(二十里)、牛埔仔莊(二十里)、石硦莊(二十里)、尖山莊(二十里)、蕓水溪莊(二十里)、客莊仔莊(二十里)、橫坑莊(二十里)、頂埔莊(二十二里)、大湖莊(三十里)。

  大目根保(莊三十九。城東方六里起):埤塘莊(六里)、灣橋莊(六里)、田尾莊(六里)、樸仔埔莊(八里)、蛤仔莊(十一里)、鹿麻產(chǎn)莊(十二里)、大竹圍莊(十五里)、瓦磘莊(十五里)、頂溪心莊(十五里)、金交椅莊(十六里)、半天寮莊(十六里)、菜堂莊(十六里)、頂蘇莊(十七里)、內(nèi)埔莊(十八里)、柑宅莊(十八里)、坑仔平莊(十八里)、山豬侖莊(十八里)、新食坑莊(十八里)、溪洲莊(十九里)、竹頭崎莊(二十里)、白狗寮莊(二十里)、丁下寮莊(十二里)、東廣寮莊(二十二里)、瓦厝埔莊(三十二里)、枋仔林莊(二十二里)、崎腳莊(二十三里)、麻蜞埔莊(十三里)、覆鼎金莊(二十三里)、舊社莊(二十三里)、菜公坑莊(二十五里)、內(nèi)埔仔莊(二十五里)、轆仔腳莊(二十五里)、無底溪莊(二十六里)、阿拔泉莊(二十六里)、水底寮莊(二十八里)、溪心寮莊(二十九里)、陳厝寮莊(三十里)、金獅寮莊(三十里)、山仔門莊(六里)。

  打貓東上保(莊三十六。城東方二十三里起):奇里岸莊(二十三里)、橋仔頭莊(二十五里)、潭墘莊(二十五里)、內(nèi)林莊(二十五里)、侖仔莊(二十五里)、嵌腳莊(二十五里)、北勢(shì)莊(二十六里)、三角仔莊(二十七里)、梅仔坑莊(三十里)、開元后莊(三十三里)、百里侯莊(四十里)、南靖寮莊(四十里)、嵌頭厝莊(四十里)、水井仔莊(四十一里)、到孔山莊(四十二里)、山豬堀莊(三十七里)、溪底寮莊(三十七里)、柿仔寮莊(四十二里)、過山莊(四十二里)、詔安寮莊(四十五里)、小半天莊(四十五里)、尖山坑莊(四十五里)、苦苓莊(四十五里)、番尾坑莊(四十五里)、龜仔頭莊(四十五里)、茅仔埔莊(四十六里)、大草埔莊(四十六里)、雙溪莊(四十六里)、二坪坑莊(四十六里)、上九芎莊(四十八里)、半嶺莊(五十里)、龍眼林莊(五十里)、芋蓁蛉莊(五十里)、埔頂莊(五十二里)、永定厝莊(五十五里)、幼葉林莊(五十五里)。

  打貓東下保(莊三十一。城東方六里起):橋頭莊(六里)、十四甲莊(八里)、東湖莊(八里)、涂樓莊(八里)、埤角莊(八里)、下洋莊(八里)、北勢(shì)仔莊(十里)、林仔尾莊(十里)、內(nèi)埔莊(十五里)、番仔潭莊(十五里)、雙寬潭莊(十五里)、山坑仔莊(十六里)、姜仔窩莊(二十里)、獅仔頭莊(二十里)、圳頭坑莊(二十里)、葉仔林莊(二十二里)、中林莊(二十里)、溪心仔莊(二十里)、芎蕉湖莊(二十三里)、林仔頭莊(二十五里)、頂員林莊(二十三里)、水碓仔莊(二十五里)、木柵寮莊(二十六里)、大埔尾莊(二十五里)、潭底莊(二十五里)、沙侖仔莊(二十七里)、崎頭莊(二十六里)、松仔腳莊(二十里)、溪邊厝莊(二十八里)、麻園寮莊(二十八里)、山侖仔莊(二十七里)。

  果毅后保(莊十。城東方四十里起):果毅街莊(四十里)、埤仔腳莊(四十里)、大腳腿莊(四十里)、小腳腿莊(四十里)、山仔腳莊(四十里)、新厝仔莊(四十里)、本縣莊(四十里)、山豬隅莊(四十里)、果毅后莊(四十里)、大潭莊(四十里)。

  白須公潭保(莊四十四。城西方四十里起):樹仔頭莊(四十里)、半月莊(四十里)、山仔腳莊(四十里)、金京林莊(四十里)、龜仔港莊(四十里)、考試潭莊(四十里)、龜拔山莊(四十里)、頂白沙墩莊(四十里)、貴舍莊(四十里)、船頭莊(四十里)、鹽地莊(四十里)、粟仔侖莊(四十里)、頂莊(四十里)、頂下中莊(四十里)、溪底寮莊(四十里)、下白沙墩(四十里)、牛椆底莊(四十里)、蘆竹潭莊(四十里)、溪墘莊(四十一里)、瓦磘莊(四十二里)、岸內(nèi)莊(四十二里)、二莊仔莊(四十二里)、大路頭莊(四十二里)、牛椆仔莊(四十二里)、五間厝莊(四十二里)、番仔溝莊(四十二里)、港后莊(四十六里)、七塊厝莊(四十二里)、牛挑灣莊(四十三里)、下溪洲莊(四十三里)、上溪洲莊(四十三里)、田尾莊(四十五里)、北勢(shì)寮莊(四十五里)、南勢(shì)竹莊(四十五里)、埤仔頭莊(四十五里)、塭仔莊(四十五里)、過溝仔莊(四十五里)、竹仔腳莊(四十五里)、后埔莊(四十五里)、樹仔腳莊(四十六里)、掌潭莊(四十七里)、租藉宅莊(四十里)、下潭莊(四十五里)、后莊仔莊(四十五里)。

  嘉義西保(莊三十二。城西方三里起):角仔寮莊(三里)、草地尾莊(三里)、下路頭莊(三里)、臺(tái)斗坑莊(三里)、枋仔林莊(三里)、后莊仔莊(四里)、和尚莊(四里)、崎仔頭莊(五里)、下埤仔莊(五里)、盧厝莊(五里)、蕭竹仔腳莊(七里)、水仔尾莊(七里)、柳仔林莊(八里)、水娛厝莊(九里)、蝦仔寮莊(十里)、龍山腳莊(十里)、吳竹仔腳莊(十一里)、水堀頭莊(十二里)、麻園寮莊(十一里)、外林莊(十二里)、瓦厝莊(十三里)、十一指莊(十四里)、頂樹頭莊(十五里)、下樹頭莊(十五里)、后港仔莊(十二里)、牛寮溪南莊(十七里)、南靖莊(十八里)、卓標(biāo)莊(十八里)、項(xiàng)過溝莊(十八里)、圍仔莊(十八里)、頂半天莊(三十里)、荖藤宅莊(四里)。

  鹿仔草保(莊十三。城西二十五里起):過溝仔莊(二十五里)、毛蠏行莊(二十五里)、后堀莊(二十五里)、鎮(zhèn)平莊(二十五里)、枋橋莊(二十六里)、麻豆店莊(二十六里)、山仔腳莊(二十八里)、后寮莊(二十八里)、中寮莊(二十八里)、下半天莊(二十八里)、鹿仔草莊(三十里)、施厝寮莊(三十三里)、海豐莊(三十五里)。

  龍蛟潭保(莊二十二。城西方四十里起):二竹圍莊(四十四里)、三塊厝莊(四十四里)、安溪寮莊(五十五里)、龍須潭莊(四十五里)、后鎮(zhèn)莊(四十五里)、三腳貓莊(四十五里)、角帶圍莊(四十五里)、新莊仔莊(四十五里)、西后寮莊(四十五里)、東后寮莊(四十五里)、樸仔腳莊(四十五里)、番仔寮莊(四十五里)、洲仔寮莊(四十五里)、水碓莊(四十五里)、北港仔莊(五十里)、槺榔港莊(五十里)、竹頭圍莊(五十里)、菜補(bǔ)廍莊(五十二里)、崩山莊(五十五里)、新店莊(五十五里)、井水港莊(五十五里)、過溝仔莊(五十七里)。

  柴頭港保(莊三十五。城西方三里起):劉厝莊(三里)、港仔坪莊(三里)、后莊仔(四里)、姜母寮莊(四里)、鴿溪寮莊(六里)、頂寮莊(六里)、下寮莊(六里)、新厝仔莊(六里)、拔仔林莊(七里)、柴頭港莊(七里)、萆麻腳莊(七里)、后莊仔莊(七里)、港口莊(七里)、大溪厝莊(七里)、頂寮莊(六里)、竹仔腳莊(七里)、大掘尾莊(九里)、拔仔林莊(七里)、頂埔心莊(七里)、高厝莊(十二里)、老店莊(九里)、大侖莊(十二里)、下涂溝莊(十三里)、粗溪莊(八里)、魚寮莊(十二里)、福安厝莊(十二里)、頂涂溝莊(十一里)、黃金營(yíng)莊(十二里)、二重溝莊(十三里)、黃厝港莊(十二里)、海洋莊(十三里)、正音厝莊(十三里)、萆麻厝莊(十二里)、白鴿厝莊(十三里)、關(guān)命厝莊(十三里)。

  大槺榔保(莊十五。城西方三十里起):北港街莊(三十里)、三槺榔莊(三十里)、牛椆腳莊(三十一里)、劉厝莊(三十二里)、樹仔腳莊(三十二里)、海埔寮莊(三十五里)、涂間厝莊(三十三里)、斗六尾莊(三十三里)、考試潭莊(三十八里)、斗六厝莊(三十五里)、水漆寮莊(三十五里)、溝皂莊(三十五里)、竹仔腳莊(三十五里)、番仔溝莊(四十里)、春牛埔莊(四十二里)。

  大坵田東保(莊二十二。城西三十三里起):瓦磘寮莊(三十三里)、蕭壟莊(四十里)、五間厝莊(三十五里)、海豐莊(三十五里)、竹腳寮莊(三十三里)、土庫街莊(三十五里)、中湳仔莊(三十五里)、潮陽莊(三十五五)、過港莊(三十五里)、青埔莊(三十八里)、頂湳莊(三十五里)、牛埔仔莊(四十里)、大墩莊(四十里)、北溪厝莊(四十里)、平和厝莊(四十里)、前麻園莊(四十里)、后麻園莊(四十里)、棋盤厝莊(四十里)、大侖莊(四十里)、堀頭莊(四十里)、安溪寮莊(四十里)、前溪仔莊(四十里)。

  白沙墩保(莊十二。城西方三十里起):東莊(三十里)、鹿寮莊(三十里)、龍巖厝莊(三十二里)、湖仔內(nèi)莊(三十五里)、潭墘莊(四十里)、卓運(yùn)厝莊(四十里)、埔姜侖莊(四十里)、潭內(nèi)莊(四十五里)、水磨莊(五十里)、中湖莊(五十五里)、十三寮莊(五十五里)、溪底莊(六十里)。

  茅港尾保(莊十八。城南方五十二里起):灰磘莊(五十二里)、后寮莊(五十二里)、竹仔腳莊(五十三里)、火燒珠莊(五十二里)、十六甲莊(五十三里)、前寮莊(五十三里)、十六甲尾莊(五十四里)、紅毛厝莊(五十四里)、下營(yíng)莊(六十里)、洲仔莊(五十五里)、茅港尾莊(六十里)、連表莊(六十三里)、中營(yíng)莊(六十里)、右武衛(wèi)莊(六十里)、南廍莊(六十三里)、北廍莊(六十三里)、西寮莊(六十三里)、下橋頭莊(五十七里)。

  鐵線橋保(莊二十二。城南方四十里起):急水溪莊(四十里)、火燒店莊(四十四里)、八老爺莊(四十五里)、下窩莊(四十六里)、溫厝廍莊(四十六里)、菜公莊(四十九里)、侖仔頂莊(四十九里)、五間厝莊(四十九里)、挖仔莊(四十九里)、莿桐腳莊(四十九里)、五甲尾莊(四十九里)、鐵線橋街(五十里)、查畝營(yíng)莊(五十里)、東路莊(五十里)、秀才莊(五十里)、姑臺(tái)莊(五十里)、竹仔腳莊(五十里)、蜈蜞坑莊(五十里)、下林仔莊(五十二里)、坔頭港莊(五十二里)、天保莊(四十六里)、五軍營(yíng)(四十五里)。

  下茄苳南保(莊二十八。城西南方八里起):溪洲仔莊(八里)、紅毛寮莊(十二里)、中莊仔莊(十二里)、牛椆埔莊(十二里)、枋樹角莊(十二里)、番仔寮莊(十二里)、半月莊(十二里)、三界埔莊(十二里)、石仔硄莊(十五里)、馬椆后莊(二十里)、大埔莊(二十里)、下秀佑莊(二十五里)、頂秀佑莊(二十五里)、大排竹莊(二十五里)、宅仔內(nèi)莊(二十五里)、新厝莊(二十五里)、客莊內(nèi)莊(二十里)、馬樹林莊(二十里)、本協(xié)莊(三十里)、永安街莊(三十里)、安溪寮莊(三十五里)、許丑莊(三十五里)、埤寮莊(三十五里)、土庫莊(三十五里)、卯舍莊(三十五里)、菜寮莊(四十里)、過溝仔莊(四十里)、昔仔寺莊(四十里)。

  下茄苳北保(莊三十八。城南方十五里起):外溪洲莊(十五里)、將軍莊(十五里)、加走林莊(十五里)、海豐厝莊(十八里)、三間厝莊(二十里)、溪洲莊(二十五里)、嵌子頭莊(二十里)、頂山仔莊(二十里)、詔安厝莊(二十里)、三角潭莊(二十里)、北埔莊(二十里)、連潭厝莊(二十里)、大排竹莊(二十二里)、竹仔腳莊(二十二里)、埔仔厝莊(二十五里)、下莊仔莊(二十二里)、三角仔莊(二十二里)、頂土潭莊(二十五里)、外崎內(nèi)莊(二十二里)、上加冬莊(二十五里)、無竹圍莊(二十五里)、下土溝莊(二十五里)、后壁寮莊(二十五里)、埤仔頭莊(二十二里)、前青寮莊(二十五里)、后青寮莊(二十五里)、烏磘莊(二十五里)、崩埤莊(二十五里)、竹圍仔莊(三十里)、內(nèi)枋林莊(三十里)、下加冬莊(三十里)、營(yíng)尾莊(三十里)、新港東莊(三十二里)、頂長(zhǎng)短樹莊(三十二里)、下長(zhǎng)短樹莊(三十二里)、魚寮莊(三十二里)、加冬仔莊(三十五里)、竹圍后莊(三十五里)。

  打貓西保(莊十七。城北方十八里起):大潭莊(十八里)、新南港莊(二十里)、海豐莊(二十里)、后底寮莊(三十里)、天錫莊(二十里)、埤仔頭莊(二十里)、田心仔莊(二十二里)、古民莊(二十二里)、西勢(shì)潭莊(二十三里)、溝仔坪莊(二十五里)、頂菜園莊(二十五里)、下菜園莊(二十五里)、坂頭厝莊(二十五里)、大柴林腳莊(二十七里)、侖仔莊(二十七里)、灣仔內(nèi)莊(二十七里)、舊南港莊(三十里)。

  打貓北保(莊二十四。城北方八里起):鴨母坔莊(八里)、內(nèi)青埔莊(十里)、打貓街(十二里)、舊社港莊(九里)、下埤頭莊(十八里)、排仔路莊(二十里)、甘蔗侖莊(二十里)、大莆林莊(二十里)、大湖莊(二十二里)、走豬莊(二十二里)、游厝莊(二十二里)、陳井寮莊(二十二里)、蘆竹角莊(二十三里)、大和街莊(二十三里)、西勢(shì)潭莊(二十四里)、新莊(二十四里)、萡雁岸莊(二十五里)、柳樹腳莊(二十五里)、三塊厝莊(二十五里)、下侖莊(二十七里)、大埤頭莊(二十七里)、霞包連莊(二十七里)、后莊(二十七里)、上鎮(zhèn)平莊(三十里)。

  他里霧保(莊五十七。城北方二十五里起):興化店莊(二十五里)、中洲仔莊(二十五里)、廍前寮莊(二十六里)、南靖厝莊(二十六里)、包借莊(二十六里)、石龜溪莊(二十六里)、馬厝莊(二十七里)、聯(lián)芳莊(二十七里)、后溝莊(二十八里)、南勢(shì)莊(二十八里)、頂埤頭莊(二十九里)、阿丹莊(二十九里)、他里霧街(三十里)、番仔莊(三十里)、社頭莊(三十里)、灣潭莊(三十里)、埔羗侖莊(三十里)、頂田尾莊(三十里)、溪底大莊(三十里)、新侖莊(三十里)、港墘莊(三十里)、溫厝角莊(三十一里)、竹篙厝莊(三十里)、瓦莊(三十里)、大東莊(三十二里)、下侖莊(三十里)、五間厝莊(三十里)、竹頭角莊(三十二里)、猴問溝莊(三十一里)、佃仔林莊(三十二里)、萆麻莊(三十里)、雙廍侖莊(三十里)、舊社莊(三十二里)、溪洲仔莊(三十里)、大新莊(三十二里)、松樹腳莊(三十里)、苦苓莊(三十三里)、頂坔莊(三十三里)、西勢(shì)莊(三十三里)、田頭仔莊(三十三里)、新厝寮莊(三十三里)、頂麻園莊(三十四里)、后莊(三十四里)、北勢(shì)莊(三十四里)、三塊厝莊(三十五里)、舊大莊(三十五里)、惠來厝莊(三十五里)、菁仔園莊(三十五里)、下岸莊(三十五里)、庵古坑莊(三十五里)、嵌頭厝莊(三十五里)、過溝莊(三十六里)、嵌仔腳莊(三十六里)、加冬腳莊(三十八里)、林仔莊(二十七里)、將軍侖莊(三十里)、新莊仔莊(二十七里)。

  善化里東保(莊八。城東南方六十五里起):社仔莊(六十五里)、墓庵莊(七十里)、番仔渡頭莊(七十里)、石腳桶莊(七十里)、草地尾莊(七十里)、三塊厝莊(七十里)、潮洲莊(七十里)、大湖莊(七十里)。

  善化里西保(莊十。城東南方七十里起):石仔瀨莊(七十里)、縣莊(七十二里)、后堀莊(七十五里〕、秀才莊(八十里)、三嵌莊(八十里)、斗六仔莊(八十里)、頭社莊(八十五里)、口林口莊(九十里)、口消厘莊(九十里)、內(nèi)消厘莊(九十里)。

  赤山保(莊二十三。城東南方五十里起):六甲莊(五十里)、王爺宮莊(五十里)、大坵園莊(五十里)、北勢(shì)坑莊(五十里)、笨潭莊(五十里)、水漆林莊(五十里)、五甲莊(五十五里)、二三甲莊(五十五里)、七甲莊(五十五里)、二鎮(zhèn)莊(五十五里)、烏山頭莊(五十七里)、角秀莊(五十七里)、中協(xié)莊(五十七里)、官佃莊(五十七里)、拔仔林莊(五十八里)、番仔田莊(五十八里)、三結(jié)義莊(五十八里)、青埔莊(六十里)、林鳳林莊(六十里)、龜仔港莊(六十里)、港仔頭莊(六十里)、中社莊(六十里)、土庫莊(六十里)。

  打貓南保(莊三十九。城西南方六里起):牛椆溪莊(六里)、監(jiān)生厝莊(八里)、番仔寮莊(八里)、牛椆溪莊(八里)、江厝店莊(八里)、江厝仔莊(八里)、店仔頭莊(十里)、東勢(shì)湖莊(十里)、南路厝莊(十里)、下土庫莊(十里)、海豐厝莊(十里)、竹圍內(nèi)莊(十一里)、大坪頂莊(十二里)、山仔腳莊(十二里)、侖仔頂莊(十二里)、后莊北莊(十二里)、新莊(十二里)、頂寮莊(十三里)、下寮莊(十三里)、甘棠莊(十三里)、本廳莊(十三里)、柿仔寮莊(十三里)、橋仔頭莊(十三里)、虎尾寮莊(十五里)、侖尾莊(十三里)、南靖莊(十五里)、西莊(十五里)、柳仔溝莊(十五里)、雙援莊(十五里)、番仔溝莊(十五里)、圳溝寮莊(十六里)、三迭溪莊(十六里)、阿連莊(十六里)、菜堂莊(十七里)、頂侖莊(十七里)、頂涂庫莊(十七里)、下侖莊(十七里)、竹圍腳仔莊(十七里)、雙溪口莊(十八里)。

  安定里西保(莊二十二。城西南方八十里起):蕭壟莊(八十里)、番仔寮莊(八十里)、新港仔莊(八十二里)、歐汪莊(八十里)、大潭寮莊(八十二里)、將軍莊(八十二里)、頂山腳莊(八十二里)、下營(yíng)莊(八十二里)、鯤身莊(八十二里)、馬沙溝莊(八十二里)、嵌頭寮莊(八十二里)、中寮莊(八十二里)、后港仔莊(八十二里)、口寮莊(八十二里)、番仔厝莊(八十二里)、篤加莊(八十二里)、山仔莊(八十三里)、磚仔磘莊(八十三里)、北埔莊(八十三里)、角帶圍莊(八十二里)、港口莊(八十二里)、苓仔寮莊(八十三里)。

  麻豆保(莊二十一。城西南方六十七里起):山寮灣莊(六十七里)、麻豆莊(七十里)、嵌頭莊(七十里)、寮仔廍莊(七十里)、西東莊(七十里)、瓦磘莊(七十里)、吾禮仔莊(七十里)、總爺街(七十里)、海埔莊(七十里)、草坔莊(七十里)、二重港莊(七十里)、學(xué)堂莊(七十里)、安業(yè)莊(七十一里)、灰磘港莊(七十二里)、東溪洲莊(七十四里)、六龜班莊(七十二里)、苓仔林莊(七十二里)、大灣莊(七十二里)、埤仔頭莊(七十三里)、方厝寮莊(七十四里)、謝厝寮莊(七十五里)。

  佳里興保(莊十三。城西南方六十三里起):客仔寮莊(六十三里)、海埔寮莊(六十五里)、北勢(shì)莊(六十七里)、營(yíng)后莊(六十八里)、子龍廟莊(六十八里)、佳里興莊(七十里)、營(yíng)頂莊(七十里)、菜堂莊(七十里)、麻豆口莊(七十里)、溪底寮莊(七十里)、后班莊(七十一里)、番仔寮莊(七十里)、同安寮莊(七十三里)。

  太子宮保(莊四。城西南方四十五里起):太子宮莊(四十五里)、角帶圍莊(四十五里)、新營(yíng)莊(四十五里)、舊廍莊(五十里)。

  鹽水港保(莊十九。城西南方四十里起):鹽水港街(四十里)、土庫莊(四十一里)、觀音莊(四十二里)、上帝廟莊(四十二里)、菜公堂莊(四十二里)、溪洲寮莊(四十六里)、后寮莊(四十四里)、舊營(yíng)莊(四十四里)、番仔厝莊(四十八里)、竹仔腳莊(四十七里)、頂嵌莊(四十七里)、魏厝寮莊(五十里)、倒加冬莊(四十八里)、洪厝寮莊(四十八里)、大埔莊(五十里)、莿仔寮莊(五十三里)、田寮莊(五十里)、飯店莊(五十三里)、麻油寮莊(五十五里)。

  安定里西港仔保(莊二十四。城西南方八十里起):中洲仔莊(八十里)、謝厝寮莊(八十里)、八份寮莊(八十二里)、外路頭莊(八十二里)、烏竹林莊(八十二里)、大竹林莊(八十二里)、南海埔莊(八十二里)、大塭寮莊(八十二里)、壕殼港莊(八十二里)、后營(yíng)莊(八十二里)、蘆竹侖莊(八十二里)、涂庫莊(八十二里)、芋寮莊(八十二里)、沙塵仔莊(八十二里)、西港仔莊(八十三里)、雙張廍莊(八十三里)、含西港莊(八十三里)、姑媽莊(八十三里)、大西莊(八十三里)、打鐵莊(八十三里)、檨竹林莊(八十四里)、荔芝林莊(八十五里)、堀仔頭莊(八十五里)、海寮莊(八十五里)。

  斗六門保(莊五十四。城東北方三十四里起):瓦厝仔莊(三十四里)、枋橋莊(三十四里)、大北勢(shì)莊(三十五里)、九老爺莊(三十五里)、江厝仔莊(三十五里)、田心仔莊(三十五里)、水碓莊(三十五里)、溝仔背莊(三十五里)、加冬腳莊(三十五里)、蕭厝莊(三十五里)、大侖莊(三十六里)、深圳侖莊(三十六里)、大潭莊(三十七里)、石林頭莊(三十七里)、曾林頭莊(三十七里)、侖仔莊(三十九里)、蓮花埤頭莊(四十里)、番仔溝莊(四十里)、東和街(四十里)、番仔井莊(四十里)、水流翁莊(四十里)、西勢(shì)尾莊(四十里)、侖仔頂莊(四十里)、泮池莊(四十里)、六甲埤莊(四十里)、廿五封莊(四十里)、保長(zhǎng)廍莊(四十里)、頂下新莊(四十里)、竹頭角莊(四十里)、黃林頭莊(四十里)、菜公莊(四十里)、海豐侖莊(四十里)、高林頭莊(四十里)、朱丹灣莊(四十二里)、大竹圍莊(四十二里)、何林頭莊(四十三里)、牛埔莊(四十五里)、埤仔頭莊(四十五里)、頂紫里莊(四十五里)、井仔埔莊(四十五里)、內(nèi)林莊(四十五里)、石留班莊(四十五里)、咬九莊(四十六里)、棋盤厝莊(四十七里)、后莊仔莊(四十八里)、新厝莊(五十里)、九芎林莊(五十里)、斗六東莊(五十三里)、湖山寮莊(六十里)、大坪頂莊(六十里)、斗六街莊(四十里)、社口莊(四十里)、劉厝莊(三十五里)、內(nèi)林莊(五十六里)。

  鯉魚頭保(莊十三。城東北方六十里起):桶頭莊(六十里)、芋蓁侖莊(六十里)、木瓜潭(六十里)、東勢(shì)坑莊(六十二里)、山坪頂莊(六十二里)、山邊厝莊(六十二里)、不知春莊(六十三里)、詔安寮莊(六十四里)、鯉魚尾莊(六十五里)、過溪仔莊(六十五里)、檨?zhàn)锌忧f(六十五里)、枋樹湖莊(六十五里)、柯仔坑莊(六十六里)。

  尖山保(莊四十九。城西北方四十里起):口湖莊(五十里)、藍(lán)投園莊(五十四里)、拔仔腳莊(五十五里)、新莊仔莊(四十里)、烏麻園莊(五十五里)、蚶仔寮莊(六十里)、蔡厝莊(四十二里)、秖仔挖莊(六十里)、鵝毛墩莊(六十里)、海豐莊(四十三里)、鬼子山莊(六十里)、鹽水堀莊(六十里)、新厝仔莊(四十七里)、三條圳莊(六十里)、薄仔寮莊(六十里)、后湖莊(四十八里)、溪仔侖莊(六十里)、林厝莊(六十里)、鹿寮莊(五十里)、大溝莊(六十四里)、蠔寮莊(六十四里)、保長(zhǎng)湖莊(五十里)、水漆林莊(四十二里)、鹿場(chǎng)莊(四十二里)、三塊厝莊(五十二里)、尖山仔莊(四十五里)、水尾莊(四十三里)、試湖莊(五十三里)、萬興莊(四十五里)、大溝莊(四十六里)、安溪寮莊(五十四里)、食水堀莊(四十七里)、埤仔腳莊(四十七里)、新港仔莊(六十里)、蕭厝莊(四十九里)、牛擔(dān)灣莊(五十里)、竹達(dá)寮莊(六十里)、過溝仔莊(五十里)、椬梧二莊(五十二里)、下侖莊(六十里)、水后厝莊(五十二里)、陽朝湖莊(五十二里)、三界莊(六十里)、外埔莊(五十二里)、施厝湖莊(五十三里)、牽罟湖莊(六十里)、東莊寮莊(五十三里)、鰲潭莊(五十三里)、水尿港莊(六十四里)。

  大坵田西保(莊二十二。城西北方二十二里起):雙連潭莊(三十二里)、洲仔內(nèi)莊(三十二里)、三塊厝莊(三十三里)、墩仔頭莊(三十三里)、下蔦松莊(三十四里)、港墘莊(三十四里)、副潮莊(三十四里)、海埔莊(三十四里)、龜仔頭港莊(三十四里)、甕菜埔莊(三十四里)、船仔莊(三十五里)、圍仔內(nèi)莊(三十五里)、鴨母寮莊(三十五里)、頂東石莊(三十六里)、下東石莊(三十六里)、大路頭莊(三十八里)、鹿仔草莊(三十九里)、下竹仔莊(四十四里)、前東港莊(四十六里)、后東港莊(四十六里)、布袋嘴莊(四十六里)、內(nèi)田莊(四十七里)。

  ——右保三十六、莊九百三十六。

  山水(橋梁、陂塘附后)

  大武巒山:在縣治三十一里。高出層云,為邑治主山。

  鹿楮山:在縣治東六十里。自葉林山而來;與大利、鹿埔,俱為縣治右肩。

  大利山:在縣治東六十里。大武膋山之分支也。平岡數(shù)十里,為熟番社。

  鹿埔山:在縣治東六十里。平衍與大利等。

  阿里山:在縣治東十里。山極遼闊,連綿數(shù)十里;為八社熟番所居。

  小龜佛山:在縣治東四十里。峰巒秀出,為邑后障。

  大武膋山:在縣治東一百二十里。層巒迭嶂,聳立青云。自大武巒發(fā)脈;北折為葉林、大利諸山。

  枋岸山:在縣治東南十五里。鹿埔之北。

  消離山:在縣治東南八十里。與虎頭、嵌頭山,皆在大武壟之后。

  鹿駝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消離之東。

  虎頭山:在縣治東南四十五里。形如虎頭,故名。

  嵌頭山:在縣治東南五十里?;㈩^東北。

  內(nèi)加拔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由大武巒山蜿蜓而來;高百丈有余,攀躋莫及。前趨,即為筆架、玉案諸山。

  狼包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大武巒東北。

  ■〈人上番下〉米基山:在縣治東南一百二十里。木林叢雜,惟抽藤、燒炭者到其地。

  烏山:在縣治東南一百一十里。不高而廣。居大武壟之前。

  東西煙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㈩^以東,歸化生番之地。

  玉案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由筆架北折而西,為文廟對(duì)案。

  大石門山:在縣治東南三十里。林深箐密,最易藏奸。朱逆亂平之后,余匪多匿此山;提督藍(lán)廷珍盡數(shù)搜獲,設(shè)汛守之。

  小石門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大石門之西南。

  火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山多亂石;石隙泉涌,火出水中。

  赤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平岡小阜。

  翁仔上天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形極峻險(xiǎn),豎脊挺步如老翁扶笻上天。

  筆架山:在縣東南八十里。五峰秀峭,形如筆架;為嘉邑之文峰。

  五步練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嵌頭東北。

  馬椆山:在縣東南二十里。赤山之東。

  玉山:在縣東北,人跡不到;大武巒之后障也。終歲積雪,盛暑不消。晴明時(shí),偶得見之;少頃云霧即合。見時(shí),非風(fēng)即雨;甚驗(yàn)。

  大福興山:在縣東北七十里。又名大目根山。

  細(xì)葉林山:在縣東北七十里。與大武巒山相接,自東旋北;為邑治右肩。

  覆鼎金山:在縣東北十里。與大福興、葉林,俱為邑治右肩。

  鼎蓋梁山:在縣東北六十里。葉林山東北。

  梅花坑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多梅花,故名。

  奇冷岸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內(nèi)冷極,氣候與他山迥別。

  尖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孤峰特拔,秀甲諸山。

  牛椆山:在縣西北十里。為邑治護(hù)沙。其下復(fù)自右旋左,蛇伏于草地。尾有小山,迎于水口;為邑治鎖鑰。

  荷包嶼:在縣西三十里。鹽水港口小嶼。

  北門嶼:在縣西南五十里。沙馬溝之右。

  南北鯤身:在縣西南七十里。沙阜堆聚,與臺(tái)邑之七鯤身同;雖離海岸,水淺可涉而至。

  青鯤身:在縣西南六十里。鹽水港沙阜。

  青峰闕:在縣西南八十里。西臨大海,上建炮臺(tái)。

  牛椆溪:在縣西五里。發(fā)源大武巒山麓;歷大福興山,西經(jīng)猴樹港,轉(zhuǎn)由青峰闕入海。

  八獎(jiǎng)溪:在縣南七里。源出內(nèi)山;西入東港南轉(zhuǎn),而由青峰闕入海。

  急水溪:在縣南四十里。源發(fā)自內(nèi)山;經(jīng)內(nèi)連桁入海。

  灣里溪:在縣西南七十里。源出礁吧哖社內(nèi);經(jīng)大武壟山合卓猴山之流遶赤山后,匯歐汪溪(已淤)入海。

  新港溪:在縣南五十里。源出臺(tái)邑木岡山;流徑洲仔尾入海。溪南為臺(tái)界、北屬嘉界。nian

  加拔溪:在縣東南四十里。自內(nèi)山發(fā)源;經(jīng)八獎(jiǎng)北匯鹽水港而入海。

  石龜溪:在縣北二十五里。源發(fā)奇冷山;歷他里霧,至雙溪口匯三迭溪而入海。

  三迭溪:在縣北二十里。發(fā)源阿里山南;經(jīng)雙溪口之南為笨港,由楫仔寮入海。

  虎尾溪:在縣北六十里。源發(fā)彰邑水沙連;南為嘉界、北屬彰界?!概f志」稱:春、夏雨多,水濁而迅;有經(jīng)月不得渡者。然現(xiàn)在已成干溪;雖久雨徒涉可渡,迥非往日之洶洶矣。

  九重溪:在縣西南五十里。已成旱溪;久雨,則小水而已。

  十八重溪:在縣西南六十里。有橋可通。

  曾文溪:在縣西南七十里。即新港灣里溪之下流也。

  歐汪溪:在縣西南七十里。已成平原,尚存舊趾。

  白水溪: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源發(fā)玉案山麓。

  笨港:在縣西三十里。由三迭溪分流入海。

  樸仔腳港:在縣西三十里。由外溪分流,椆笨港而入牛椆溪(「舊志」不載)。

  北港:在縣西三十里。即笨港附莊之別名(「舊志」不載)。

  下湖港:在縣西五十里。海岸浮沙現(xiàn)于水外者為港,水漲沙痕隱約者為湖。湖內(nèi)潮退見底,行舟處有溝一道。潮退時(shí)尚有六、七尺深,不致擱底;潮漲水深丈余,千石船可以出入(「舊志」不載)。

  樹苓湖:在縣西九十里。湖內(nèi)水常深,下湖之外澳也。出湖舟遇逆風(fēng),可寄泊于此(「舊志」不載)。舟至鹿港口,猝遇北風(fēng),逆不得入;則沿海岸深處,駛往下湖或樹苓湖灣避可也。自鹿港口外水底有暗沙一條,名曰「定線」,望之無形;見涌,即宜遠(yuǎn)避。犯者,舟立碎。舟人點(diǎn)香為準(zhǔn),曰更香;周回一晝夜,點(diǎn)更香七枝。每枝香,準(zhǔn)一時(shí)七刻有零。自鹿至湖點(diǎn)更香一枝二寸,則可出定線尾;轉(zhuǎn)舵東行,即為下湖矣。如遇風(fēng)暴、又值潮退不得入湖,則收泊樹苓湖內(nèi),可以稍避;不然,則須駛回內(nèi)地矣。再定線尾有暗沙名曰「破布線」一條,尤宜慎之。

  鐵線橋港:在縣南五十五里。舊樹風(fēng)港分入,有橋。

  茅港尾港:在縣南六十里。發(fā)源加拔溪,有橋。

  猴樹港:在縣西南五十里。自牛椆溪南,經(jīng)青峰闕入海。小漁舟灣泊。

  茄定港:在縣西南三十里。由雙溪,經(jīng)笨港達(dá)牛椆溪入海。小漁舟灣泊(「舊志」不載)。

  鹽水港:在縣西南四十里。由東港東,入于海。

  井水港(俗名井仔腳):在縣西南四十里。鹽水港之分港也。水深三、四尺;運(yùn)鹽商船停泊外海,用小駁船盤載登舟。俗名井仔腳(「舊志」有載而不詳)。

  布袋嘴港:在縣西南六十里。與北門嶼南北對(duì)列,即瀨東、北場(chǎng)也;為鹽水港之分港(「舊志」不載)。

  土地公港: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小漁舟灣泊。

  枋樹腳渡:在縣南三十里。南浦寺僧設(shè)渡濟(jì)人。

  牛椆溪渡:在縣北十二里。今為平埔。

  大莆林渡:在縣北三十里。今為平埔。

  樸仔腳渡:在縣北三十里。民間以竹筏濟(jì)人。

  大匏侖渡:在縣東南四十里。大武壟社番設(shè)渡濟(jì)人。

  走馬瀨渡:在縣東南四十里。大武壟社番設(shè)渡濟(jì)人。

  鐵線橋渡:在縣東南五十五里。麻豆社番設(shè)渡濟(jì)人。

  榕樹王渡:在縣西南三十里。城隍廟僧設(shè)渡濟(jì)人。

  茅港尾渡:在縣西南六十里。麻豆社番設(shè)渡濟(jì)人。

  蕭壟渡:在縣西南七十里。蕭壟社番設(shè)渡濟(jì)人。

  灣里渡:在縣西南六十五里。港戶盧斗設(shè)渡濟(jì)人。另有小姑船三十余只運(yùn)載雜貨,可由外港達(dá)臺(tái)、鳳、嘉三邑。

 ?。ǜ剑蛄?br />
  西門外橋:附郭,性義門外。長(zhǎng)三丈,以木為之。

  番仔溝橋:西門外文廟西。以木為之。

  新店橋:鹽水港大路。

  白須公潭橋:鹽水港大路。長(zhǎng)四丈,砌石為之。

  鹽水港北橋:鹽水港街。春、夏水漲,常漂蕩;須時(shí)時(shí)修造。

  茅港尾橋:秋、冬編竹為橋,上覆以土;春、夏常為水漲漂沒,則以竹筏濟(jì)人。后邑紳請(qǐng)建木橋,下砌以石,長(zhǎng)四丈余;稍免漂蕩。

  鐵線橋:長(zhǎng)三丈余,以木為之。

  番仔橋:赤山、麻豆往來大路。

  麻豆口橋:距水堀頭百步。南北孔道。

  木柵橋:通木柵孔道。

  大排竹橋:沿山抵郡孔道。

  斗六門橋:入斗六門大路。以木為之;水漲漂沒,時(shí)時(shí)修造。

  笨港橋:入笨港大路。水漲漂沒,設(shè)渡濟(jì)入。

  (附)陂塘(陂首蓄水以灌田園,備旱潦也)

  諸羅大陂(柴頭港保):蓄八獎(jiǎng)溪之流,長(zhǎng)有二十余里。大旱不涸,灌田十余莊。

  柳仔林陂(嘉義東保):蓄八獎(jiǎng)溪之流,長(zhǎng)有十余里。大旱不涸,灌田十有余里。

  埔姜林陂:蓄八獎(jiǎng)溪之流,長(zhǎng)有十余里。灌田十余莊。

  馬椆陂(哆啰國保):蓄內(nèi)山土地公崎之流,長(zhǎng)十余里。灌本保內(nèi)田。

  楓仔林陂(下加冬保):原出白水溪。

  安溪寮陂(鐵線橋保):源出白水溪,長(zhǎng)有十余里。

  新營(yíng)莊陂(嘉義東保):源出白水溪,長(zhǎng)有三十余里。

  哆啰嘓大陂(哆啰嘓保):源出內(nèi)山九重溪,長(zhǎng)二十余里。灌溉四莊田園,大旱不涸。

  大腳腿陂(哆啰嘓保):蓄十八重溪之流,長(zhǎng)十余里。

  朱曉陂(大坵田保):分荷包嶼大澤之流,長(zhǎng)十余里。

  土獅仔陂(大坵田保):截牛椆溪出海之流,長(zhǎng)五、六里。

  狗咬竹陂(大坵田保):源出牛椆山,長(zhǎng)二十余里。

  打貓大潭陂(打貓西保):有泉出其下;淋雨時(shí),蓄柴頭港、打貓流注之水以足之。長(zhǎng)五、六里。

  打貓山腳大陂(打貓東保):截三迭溪之流,長(zhǎng)十余里。

  雙溪口陂(打貓北保):分截三迭溪之流,以灌下埤頭各莊田。

  陳莊大陂(他里霧保):截石龜溪及庵古坑二水,以灌本保南勢(shì)各莊田。

  笨箕湖陂(他里霧保):分截虎尾溪之流,長(zhǎng)十余里。

  北社尾陂(尖山保):蓄雙溪口之流。

  北斗坑陂(他里霧保):截虎尾溪入海之流,以灌海豐等莊田。

  大目根陂(大目根保):截牛椆溪入海之流,以灌菜堂坑等莊田。

  大槺榔陂(大槺榔保):截雙溪之流,以灌大、小槺榔田畝。

  橋頭陂(打貓保):蓄積天雨流注之水。

  他里霧番仔陂(他里霧東保):蓄積天水。

  尖山陂(他里霧北保):蓄積天水。

  斗六莊陂(斗六保):蓄積天水。

  走豬莊圳(他里霧保。水停蓄者為陂,流行而通泄者為圳):截石龜溪之流,以灌水莊及排仔路田。

  荷包連圳(他里霧北保):分石龜溪之流,以灌青仔園數(shù)莊田。

  加冬腳圳(他里霧南保):引石龜溪之流,以灌本莊及殿仔林二莊田。

  北香湖(嘉義東保):附郭一里。泉深地廣,盤曲二里許;大旱不涸。即「舊志」八景之「北香秋荷」也。

  龍湖(赤山保):龍湖巖。下有潭,清徹可鑒。

  ——右山嶼四十五、港一十一、溪十四、渡十一、橋十二、陂十二、圳三、湖二(鑿地得泉,以備旱潦;非??诤玻?。

  城池

  東門:迎春門。

  西門:性義門。

  南門:阜財(cái)門。

  北門:拱極門。

  ——右嘉義縣四門。

  嘉義縣城:長(zhǎng)八百丈零八尺,外周八百二十九丈一尺。內(nèi)垣高一丈八尺,城上馬道闊一丈六尺四寸。雉碟一千二百垛,炮臺(tái)四座,窩鋪九,水門四。濠溝周九百四十三丈,寬三丈六尺,深一丈二尺。

  按「志」載:嘉義縣城先系竹圍,雍正元年改建土城。至乾隆元年,又改用三合土筑成;長(zhǎng)七百九十五丈。道光十三年六月,邑令單瑞龍同與水師提督王得祿合力勸捐修改,用磚石砌筑;較他邑最為堅(jiān)固。

  衙署

  嘉義縣署:城東門。

  笨港縣丞署:大槺榔保。

  斗六門縣丞署(舊為巡檢,雍正元年改設(shè)):斗六門保。

  佳里興巡檢暑:鹽水港保。

  嘉義縣典史署:城東門。

  鋪舍

  嘉義縣本城南〔門〕鋪(縣口):南至下加冬三十里、北至大侖腳埔三十里。

  下加冬鋪:南至鐵線橋二十里、北至南門鋪三十里。

  鐵線橋鋪:南至臺(tái)屬曾文溪二十里、北至下加冬鋪二十里。

  大侖腳鋪:北至彰屬西螺二十里,南至南門鋪三十里。

  笨港鋪:西南至朱曉埤二十里、東至縣城三十里。

  朱曉埤鋪:西至鹽水港二十里、東至縣城三十五里。

  鹽水港鋪:南至鐵線橋十里、東至縣城四十里。

  防汛

  嘉義營(yíng):參將一員、都司一員、守備一員、千總?cè)龁T、把總四員、外委十員、額外四員、馬步戰(zhàn)守兵一千一百三十八名。

  參將署:城北門。駐防嘉義城內(nèi)汛,協(xié)防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額外四員、馬步戰(zhàn)守兵四百名;管轄七大汛、八小汛、九塘(內(nèi)八汛、四塘歸斗六都司分轄)。

  城外汛(附城西南郭外):輪防把總一員、兵三十二名。

  山底塘(附城西郭外):安兵六名。

  牛椆溪塘(城西三十里大槺榔保):安兵五名。

  打貓?zhí)粒ǔ潜笔锎蜇埍北#喊脖迕?br />
  水堀頭塘(城西南十二里嘉義西保):安兵六名。

  八獎(jiǎng)溪塘(城南十五里嘉義西保):安兵十名。

  笨港汛(城西三十里大槺榔保):輪防千總一員、兵七十四名。

  樸仔腳汛(城西南三十里大槺榔保):外委一員、兵十五名。

  鹽水港汛(城西南四十里鹽水港保):輪防把總一員、兵九十名。

  店仔口汛(城西南二十五里下加冬保):外委一員、兵四十名。

  都司署(城東北四十里斗六門保):駐防斗六門汛,協(xié)防千總一員、外委四員、戰(zhàn)守兵一百五十名;管轄八大汛、四塘(內(nèi)四汛、三塘地屬彰化,不載)。

  大莆林汛(城北二十里打貓保):外委一員、兵二十名。

  他里霧汛(城北二十里他里霧保):外委一員、兵四十名。

  虎尾溪汛(城北四十里大坵田保):外委一員、兵十九名。

  土庫汛(城北三十里大坵田西保):外委一員、兵三十名。

  虎尾溪塘(城北四十里大坵田西保):安兵五名。

  ——右汛塘十七所。

  道里

  東:東出迎春門五里大目根、五里頂溪心、五里竹頭崎,至諸山之麓。

  南:南出阜財(cái)門五里邑西保、七里水堀頭、六里八獎(jiǎng)溪、七里頂加冬、五里下加冬、七里鐵線橋、七里急水溪、六里查畝營(yíng)、五里茅港尾、五里灣里溪、五里嵌頭、五里曾文溪,入臺(tái)灣縣界(南內(nèi)路)。

  北:北出拱極門五里埤仔頭、七里打貓、五里三迭溪、五里大莆林、五里打貓北保、五里他里霧、五里菁仔宅、五里虎尾溪,入彰化界(北內(nèi)路)。

  西:西出性義門五里粗溪、七里鹿仔草、八里白須公潭東保、十里鹽水港巡檢署。出義性門西北五里埤仔頭、七里大潭莊、五里打貓西保、八里笨港縣丞署。又由臺(tái)灣縣交界之灣里溪十里蕭壟莊、五里麻豆莊、十里佳里興保、十里鹽水港、五里白須公潭東保、七瑞安溪寮、八里白須公潭西保、五里樸仔腳、七里大客莊、七里新埔莊、六里笨港汛、五里大槺榔、十里北港街、五里蔦松莊、六里柑仔寮、七里牛擔(dān)灣、七里尖山、五里海防莊、五里虎尾溪,入彰化縣界(北??谥饴罚?。

  嘉義縣輿圖說

  嘉義縣治負(fù)山面海,海疆之巖邑也。南界曾文,北界虎尾;東倚武巒之麓,西臨笨港之濱。局度寬宏,平原廣沃;為南北之康莊,無崎嶇之險(xiǎn)阻。往者,梟張丑類肆毒跳梁,動(dòng)輒先乘嘉義;蓋邑居郡治之中沖,地為南北之關(guān)鍵。故嘉義存,則南北路之呼吸可通;嘉義失,則南北路之聲援俱絕。其所關(guān)于全郡安危者,豈淺鮮哉!經(jīng)始之初,厥號(hào)諸羅;治連淡水,北迄雞籠。林逆之亂,臺(tái)郡廳邑以次就陷,獨(dú)諸羅一邑屹然中立而不搖;此其民心之固,從可知矣。雍正元年,議以幅■〈巾員〉遼闊,每有鞭莫及之憂。乃請(qǐng)裁虎尾溪以北,添設(shè)一邑曰「彰化」;改諸羅為「嘉義」,蓋嘉其民之能知義耳。

  境以內(nèi),大道蜿蜒,路分內(nèi)外。自曾文溪,北由茅港尾、下加冬至縣城,逶迤北由打貓保、他里霧而之虎尾溪者,此通行之正道,為內(nèi)路也。自灣里溪西出蕭壟、麻豆等莊,歷鹽水港、北港迂折北轉(zhuǎn)而達(dá)虎尾溪者,此??谥v道,為外路也。橫溪迭迭,左繞右縈,天設(shè)之濠塹也;莊保重重,星羅棋布,自然之關(guān)隘也。斗六門扼北來之要,足資兩邑之屏藩;大武壟當(dāng)南下之沖,可握郡垣之鎖鑰。內(nèi)加拔、大武巒山深林密,為逋逃嘯聚之場(chǎng);布袋嘴、樸仔腳水淺沙平,實(shí)奸宄覬覦之鑰。山防慮匪徒之私結(jié)化番,宜慎石門之出入;海防杜奸商之暗連洋盜,須嚴(yán)鹽港之稽查:此當(dāng)年藍(lán)鼎元經(jīng)理臺(tái)疆之至論也。

  唯是臺(tái)郡入版二百余年,蠢動(dòng)之徒何可勝計(jì);然而每有竊發(fā),未嘗不旋踵而殲者:斯固國家聲威之所被,而亦前人籌劃之周詳耳。至若日久升平,今昔情形不無遷變;則夫參酌時(shí)勢(shì)、相度機(jī)宜,經(jīng)制上方,是又任之者所當(dāng)綢繆于未雨之先矣。謹(jǐn)舉其大要,聊參末議以呈。

彰化縣輿圖纂要

  彰化縣圖

  彰化縣輿圖表

  彰化縣輿圖冊(cè)

  彰化縣圖

  彰化縣輿圖表

  彰化縣輿圖冊(cè)

  疆界

  坊里

  山

  水

  城池

  衙署

  鋪舍

  營(yíng)制

  橋渡

  道里

  疆界

  查彰化縣未設(shè)以前,其地本屬諸羅縣(今之嘉義縣)管轄,統(tǒng)名半線保。自雍正元年間,分出諸羅地段,自虎尾溪起、至雞籠山后止為彰化縣。雍正元年,增設(shè)淡水廳;又將縣北大甲溪起、至雞籠止,截歸淡水同知管轄?,F(xiàn)在南自虎尾溪起、至大甲溪南岸止,袤長(zhǎng)一百里。東面負(fù)山、西面環(huán)海,廣計(jì)七、八十里至八、九十里不等(北首較窄、南首較寬)。離臺(tái)灣府城二百余,與內(nèi)地之泉州府遙遙相對(duì);鹿港與泉州之蚶江對(duì)渡,計(jì)水程九更。其形勢(shì)稍偏,用羅盤指南針較對(duì),北首稍偏于東(淡水更偏)、南首稍偏于西。自內(nèi)山至沿海一帶,大約乙卯兼辛酉者也。

  廣:東西距七十里至八、九十里不等(北首自山至海余地窄,故形勢(shì)稍狹;自北而南漸漸開展,故形勢(shì)較廣)。

  袤:南北距一百里(縣城稍偏于北,至大甲溪,計(jì)程四十里;南至虎尾溪,計(jì)程六十里:合共一百里)。

  東界:均內(nèi)山生番地界。

  西界:均大海。

  南界:至阿拔泉山,與嘉義交界。

  北界:至大甲溪南岸,與淡水廳交界。

  東南界:至小半天山,與水沙連生番交界。

  西南界:至虎尾溪下流,亦與嘉義縣交界。

  東北界:至阿里山,與生番交界。

  西北界:至大甲溪口,與大海交界。

  坊里

  彰屬地界,不分都圖,只分各保。每保之下,又分東、西保,上、下保;每保之中,村莊聚集,不敢四散雜處,防竊盜也。故村莊日多而保數(shù)無幾。

  沙連保(城東南角。離城北十里左右):坪林莊、柴橋頭莊、集集莊、清水溝莊、溪洲莊、社寮莊、猴坑莊、木屐寮莊、珍湖莊、車兒寮、板寮街、過坑仔莊、柴牛椆莊、小半天、新寮、東埔■〈火內(nèi)〉街、大水堀莊、湳仔莊、濁水莊、惠溪厝、屈尺龜、江西林莊、廣盛莊、大坪頂莊、下坪莊、頂埔莊、嵌頂莊、粗坑莊、筍仔林莊、林圮埔莊、藤湖莊、埔心莊、大坑內(nèi)莊、三角潭莊、香員腳莊、鼻仔頭、尖仔尾、水車莊、湖仔厝、豬勝棕、柯仔坑、車店仔、咬狗寮、田寮莊、內(nèi)湖莊、番仔寮、龜仔頭、水底寮、員山仔、牛塭輅、后埔仔。以上共五十一莊。

  西螺保(在正南極邊,與嘉義交界。離城五、六十里不等):菜公溝莊、牛埔厝莊、檨?zhàn)心_莊、水尾莊(此四莊在西螺溪北)、后厝莊、茄苳莊、小茄苳莊、砙磘莊、大加冬莊、頂莊仔莊、湳仔莊、饒平厝莊、何厝莊、莿桐巷、張厝莊、甘厝莊、鹿場(chǎng)莊、新莊仔莊、三塊厝、公館仔莊、七座厝莊、太和寮莊、下坡莊、魚寮莊、頂湳莊、黃莉侖莊、廣興莊、藍(lán)厝莊、頂坡頭埧莊、頂侖仔莊、下坡頭埧莊、番雅莊、四塊厝、番社莊、菜園莊、新社莊、社口莊、肩公厝莊、下如塘莊、茄塘厝莊、占侖厝莊、水定厝、田寮莊、無九厝、楊賢莊、新莊仔莊、九民莊、溝仔漧、埔心莊、埯沙里、好伮侖、大化園、荷包嶼。以上共五十三莊。

  布嶼保(分東保、西保)、海豐保(在正南、西南沿海交界。離城七十里):馬公厝莊、張揚(yáng)厝莊、梗仔厝莊、康代寮、溪漧厝莊、路口厝莊、昌南莊、番仔埔莊、中厝莊、牛埔厝莊、七座厝莊、田尾莊、惠來厝莊、打牛湳莊、后莊仔莊、下加唐莊、后安寮莊、萬興莊、貓兒干莊、頂山腳莊、東勢(shì)寮莊、趙甲厝莊、溝頭莊、頂牛柵莊、廣東厝莊、東勢(shì)厝莊、菜公寮莊、侖前莊、侖背莊、夾仔頭莊、港足莊、新莊仔莊、竹圍仔莊、大新莊、八角亭莊、大有莊、潭漧莊、大義侖莊、番社莊、后厝仔莊、埤腳莊、崩溝寮莊、阿勸莊、羅厝莊、店仔莊、溝仔墘莊。以上共四十六莊。

  大武郡保(分武東保、武西保。在正南東螺保之北。離城三十余里):施厝平莊、鹿鳴莊、樟浦寮、南雅莊、浦興莊、出水莊、■〈米曲〉磘莊、內(nèi)灣莊、林厝仔莊、萬連莊、香山莊、番仔侖、挖仔莊、大饒莊、脾斗莊、社頭街、許厝寮、卓乃潭莊、潮興莊、張厝莊、芋寮仔莊、嵌頂莊、半路厝莊、紅毛社厝、邱厝莊、溝漕莊、浮圳莊、烏罩莊、苦苓腳莊、太平莊、九分下莊、瓦窯厝莊、五辦頭莊、新厝仔厝、湳底莊、詹厝莊、陳厝莊、鎮(zhèn)平莊、新厝仔、大埔心、水港林莊、新舊館、新舊莊、二重湳莊、后三角莊、永靖街、湳港莊、二抱竹莊、前三角莊、關(guān)帝廳莊、湳港西莊、碑腳莊、曾厝侖莊、吳厝莊、羅厝莊、楊厝莊、四塊厝莊、竹仔腳莊、侖仔腳莊、同安宅莊、福興莊。以上共六十一莊。

  二林保(分上保、下保。在西南極邊。離城四十余里)、深耕保(在正南、東西螺交界之所。離城五十里左右):湖仔內(nèi)街(毀)、胡厝莊、巫厝莊、頂廖莊、新莊仔莊、大■〈冖八大,上中下〉頭莊、北勢(shì)尾莊、田中央莊、大竹圍莊、車店莊、竹頭仔莊、四塊厝莊、覆鼎金莊、前柳莊、后柳莊、萬興莊、番薯莊、打銅莊、溪底寮莊、挖仔莊、番社莊、桃仔侖莊、港尾莊、港墘莊、新瓦磘莊、涂厝厝莊、西勢(shì)厝莊、番婆莊、萬合莊、下水莊、后厝仔莊(毀)、頂埤北莊、下埤北莊、山寮仔莊、新潮中莊、舊潮甲莊、馬港厝莊、草湖莊、北勢(shì)莊、車路口厝、加走莊、頂槺榔湖莊、外四塊厝莊、拔仔侖莊、茄苳溝莊、倒車灣莊、水尾莊、州仔莊、大突后莊、五條厝莊、頂山寮莊、下山寮莊、浸水莊、三塊厝莊、帶馬厝莊、公館莊、四股莊、土庫莊、竹圍仔莊、蘆竹塘莊、嵌頂莊、廣福莊、樹仔腳莊、詹厝侖莊、田頭仔莊、二林街、新堀仔莊、頂山仔腳莊、潭墘莊、下山仔腳莊、魚寮莊、廣東厝莊、番社莊、過埤山、番仔甲莊、內(nèi)新仔莊、五莊仔莊、番挖街、海墘厝莊、下牛椆莊、游厝莊、西港莊、大排柵莊、小排柵莊、大湖厝莊、大城厝莊、火燒厝莊、橋仔頭莊、面前厝莊、下竹圍仔莊、福州厝莊、嵌仔腳莊、下侖莊、□□□□、□□□□、頂牛椆莊、內(nèi)新厝莊、中圳仔莊、后壁寮莊、溝頭莊、湳仔莊、新廓莊、溪底寮莊、鹿寮莊、頂加堂莊、垓坮莊。以上兩共一百零六莊。

  燕霧保(分上保、下保。在正南、東南交界處,大武郡之東北。離城二十余里):白沙坑莊、湳尾莊、口莊、白沙坑溪南莊、中厝宅莊、楓腳莊、大坑內(nèi)莊、中莊、秀水莊、虎山巖莊、茄苳腳莊、莊雅莊、赤涂崎莊、劉厝莊、新興莊、橋仔頭莊、■〈?夾〉西莊、侖仔頂莊、內(nèi)莊、北勢(shì)洋莊、田尾厝莊、三家春莊、鹿墘厝莊、灣仔口莊、金墩莊、蓮花池莊、擺塘莊、侖仔厝莊、茄苳林莊、過溝大莊、燕霧大莊、埤仔頭莊、三塊厝莊、外侖厝莊、犁頭厝莊、港尾莊、披腳莊、黃厝莊、加錫莊、大侖莊、東山莊、三橋莊、二抱竹莊、牛埔厝莊、員林莊、南平莊、三條圳莊、水碓莊、北勢(shì)莊、大埔厝莊、大三角潭莊、小三角潭莊。以上共五十二莊。

  大肚保(分上、中、下三保。在正北,與淡水交界。離城二十里起、至四十里止):船仔頭莊、營(yíng)盤埔莊、林仔頭莊、下尾厝莊、龍溪莊、頂勝■〈月胥〉莊、王田莊、山仔頂莊、社腳莊、坎仔腳莊、大肚街、山仔腳莊、水師寮莊(山頂毀)、下寮仔尾莊、辦仔頭莊、新厝仔莊、牛埔仔莊、西勢(shì)寮莊、涂葛堀莊、福州厝莊、六塊厝莊、頭湖莊、加投莊(毀)、水里港、三塊厝莊、鴨母寮莊、八張犁莊、大莊、陳厝莊、梧棲港街、南簡(jiǎn)莊、槺榔仔莊、社口莊、大槺榔莊、允仔寮莊、高密莊、四塊厝莊、舊莊、王爺宮莊、海墘厝莊、番社莊、麻園埔仔莊、三角莊、北勢(shì)頭莊、北勢(shì)坑莊、犁份莊、公館莊、橋頭寮莊、十塊厝莊、許厝莊、吳厝莊、海豐莊、竹坑莊(毀)、龍目井莊、羊椆仔莊、斗底莊、沙轆莊、社口莊、鹿寮莊、牛罵頭莊、石橋莊、橋頭莊、南仔莊、客莊、青埔莊。以上共六十五莊。

  馬芝保(附鹿港半保,由馬芝保分出。在正西、西南沿海一帶。離城二十余里不等。分上保、下保):馬鳴山莊、馬興莊、山寮莊、青埔莊、后湳莊、三塊厝莊、頭前寮莊、竹園莊、崎溝莊、半路店莊、安東莊、棋盤厝莊、油厝莊、澎湖厝莊、學(xué)仔莊、查某旦莊、溝墘莊、南勢(shì)莊、趙羊厝莊、面前厝莊、卑頭莊、下莊仔、番婆莊、許厝埔莊、廖厝莊、興化厝莊、頭侖埔莊、惡狗厝莊、草港莊、粿葉圍莊、北橋頭莊、溫簫厝莊、顏厝莊、客仔厝莊、海埔厝莊、海埔厝莊、照安厝莊、羊仔厝莊、柯厝莊、白沙墩莊、番婆莊仔、外埔莊、竹圍仔莊、埔姜侖莊、方仔籃莊、新草寮莊、三卞頭莊、曾厝厝莊、大侖尾莊、惠仔厝莊、南港莊、瓦磘莊、火燒莊、臺(tái)灣溝莊、中莊、番社莊、下大侖莊、鹿港街尾、鹿港大街、福興莊、烏魚寮莊、二港仔莊、三厝圍莊、東安寮莊、竹頭角莊、益鹽莊、西勢(shì)湖莊、三省莊、南勢(shì)埔莊、出水溝莊、下廍莊、灣仔內(nèi)莊、頂南港莊、下南港莊、菜堂莊、打簾莊、石溪莊、三塊厝莊、四塊厝莊、中股圍莊、角樹腳莊、潛水莊、麥任厝莊、管仕厝莊、牛埔頭莊、鎮(zhèn)平莊、埔心仔莊、挖仔街、番薯莊、水尾莊、番桐埔莊。以上共九十一莊。

  半線保(分東、西保。在縣前后左右):中街仔(北門毀)、市仔尾、牛椆仔莊、中莊仔莊、柴坑仔莊、渡船頭莊、下尾寮莊、轆沙坑莊、安溪寮莊、土地公埔莊、牛埔仔莊、番社口莊、大竹圍莊、頂山腳莊、下山腳莊(毀)、國圣井莊、苦苓腳莊、寶廍莊、阿夷莊、三塊厝莊、菜公寮莊、下廍莊、望仔厝莊、北壇莊、皮寮仔莊、茄苳腳莊、頂厝仔莊、下厝莊、盧厝莊、蘇厝莊、過溝仔莊、西勢(shì)仔莊、燒坑仔莊、浮枧頭莊、磚仔磘莊、南壇莊、坑仔內(nèi)莊(毀)、眉寶潭莊、大岸頭莊、湳尾莊、侖仔平莊、西莊仔莊、頂莿桐腳莊、下厝桐腳莊、平和厝莊、后港仔莊、半路響莊、水尾仔莊、詔安厝莊(毀)、甘仔井莊、新莊仔莊、竹仔腳莊、十二張犁莊、中寮莊、樹仔腳莊、打鐵山莊、番社莊、竹圍仔莊、大霞佃莊、頂湳仔莊、下湳仔莊、公厝莊、浦岸莊、埤仔頭莊、霞佃尾莊、烏瓦厝莊、竹圍仔莊、李厝前莊、李厝后莊、頭前寮莊、營(yíng)盤埔莊、和美散莊、山寮仔莊、三塊厝莊、苧仔潭莊、四張犁莊、七張犁莊、頭前厝莊、番仔溝莊、鄭厝莊、湖仔內(nèi)莊(毀)、頂涂厝厝莊、下涂厝厝莊、火燒莊、大月眉莊、汴頭莊、莊大潭墘莊、溪底莊、六塊厝莊、小月眉莊、十八張莊、侖仔頂莊、七頭家莊、后潮莊、水尾莊、堅(jiān)埒莊、過埤莊、六塊寮莊、新港莊、海埔厝莊、什股莊、草湖莊、泉州厝莊、十五張犁莊、頂犁莊、下犁莊、溝內(nèi)莊、口厝莊、溪口厝莊、頂徑口莊、烏砙莊、下徑口莊、牛埔莊、公館莊、田心仔莊、侖仔腳莊、塭仔莊。以上共一百一十七莊。

  南北投保(分南投保、北投保)、貓羅保(在縣東南,與沙連保交界。離城三十里至六十里不等):林仔莊、半路厝莊、半山莊、半壇堀莊、營(yíng)盤口、半路頭莊、內(nèi)轆莊、新部仔莊、倒樟莊、軍功寮莊、竹子坑莊、分水寮莊、東勢(shì)閣莊、鄉(xiāng)親寮莊、豬肚潭莊、獅仔頭莊、新城莊、柴城莊、哮貓莊、爽文路莊、土地公坑、龍眼林莊、內(nèi)城莊、牛牯嶺莊、下新厝、頂新厝、大坑墘莊、二重埔莊、九層林仔、番社莊、牛食水莊、石頭公莊、茄苳腳莊、田寮莊、福興街、蚋塞頭莊、番仔寮莊、虎仔坑莊、先鋒嶺、古亭笨、南投街、番仔井莊、包尾莊、二重溪莊、中寮莊、柴頭井莊、月眉仔莊、萬丹莊、千秋斗莊、田寮莊、撻仔灣莊、風(fēng)柜嶺莊、八屺山莊、馬鞍侖莊、刣鹿坑莊、嵌仔頂、后寮仔坑、內(nèi)湖莊、番仔巴莊、挑未坑、半山莊、崩坎莊、牛路頭莊、營(yíng)盤口莊、大哮汛地、三坎店莊、溪州莊、山腳莊、林仔頭、中莊仔、阿法莊仔、內(nèi)芮莊、匏仔寮莊、南勢(shì)山莊、竹仔城、七股、平頂莊、土城仔、平林莊、南埔莊、隘寮莊、水車寮莊、頂坎莊、內(nèi)木柵汛、北勢(shì)湳(毀)、清仔園、青牛埔莊、牛屎崎莊、大堀莊、新莊、番仔田、水汴頭、田厝仔莊、頂茄荖、下茄荖、頂角莊、埔仔莊、溪洲尾莊、石頭埔莊、新店仔莊、過溪仔莊、坎仔腳莊、竹仔腳、檨?zhàn)心_、社口尾莊、北投舊街、三角水、頂下南勢(shì)莊、水涵頭、北投番社、北投新街、南勢(shì)仔莊、北投埔社、牛埔仔莊(貓羅)、大竹圍莊、番社口莊、南頭莊、外快官莊、田中央莊、內(nèi)快官莊、番仔田莊、舊社莊、竹林莊、社口莊、大埔莊、芬園新莊、楓樹腳莊、牛埔莊、寶藏寺、縣莊、同安厝莊、石螺潭莊、喀哩莊、溪心俱莊、四塊厝莊、吳厝莊、柳樹湳莊、登臺(tái)莊、萬斗六莊(毀)。以上共一百三十九莊。

  貓霧捒保(分上保、下保。在正東、東北角,與內(nèi)山淡水交界。離城十五里,周圍六、七十里不等):寮腳莊、石硿仔莊、九房厝莊、金生面莊、新社莊、七分橫屏莊、上下水底寮莊、笨箕湖莊、牌樓店莊、坎仔腳莊、社寮角莊、梅仔樹仔莊、涂牛莊、大茅埔莊、新城莊、石城莊、新伯公莊、黨山文莊、石角莊、中科莊、上下新莊、上下加刀埔莊、又另(?)石城莊、石壁坑莊、鼎底荷莊、芎招腳莊、大牌莊、碑頭山莊、打難莊、翁仔社莊、胡蘆墩莊(毀)、上下南坑莊、溪洲底莊、后寮莊、上下圳寮莊(毀)、前寮莊、望寮莊、社口莊、岸里大社、三角仔莊、上下員林莊、枋樹腳莊、花眉莊、馬公厝莊、員寶莊、大埔厝莊、交力林莊、中營(yíng)莊、社皮莊、東勢(shì)莊、西勢(shì)莊、烏牛難莊、南仔坑口莊、加至角莊、頭家厝莊、探仔墩莊、上下瓦磘仔莊、水汴頭莊、柑■〈木庶〉侖莊、七張犁莊、后莊仔莊、陳平莊、舊社莊、三份埔莊、二份埔莊、軍功寮莊、北莊、三角埔莊、新廣莊、公館莊、上下橫山莊、埧仔莊、江南厝莊、西大墩莊(毀)、港尾莊、水堀頭莊、七張犁莊、豬高莊、犁頭店(下保)、田心仔莊、東大墩莊(毀)、早溪莊、鳥銃頭莊、三汴莊、關(guān)公寮莊、東籠埔莊、大■〈冖八大,上中下〉寮莊、大里杙莊、番仔寮莊、瓦窯仔莊、涼緣樹莊、大新莊、橋仔頭莊、半平厝莊、大魚池莊、九張犁莊、樹仔腳莊、頭前厝莊、爐竹湳莊、五張犁店、新莊仔莊、圳■〈月斗〉莊、石螺潭莊、客乳莊、溪心埧莊、吳厝莊、四塊厝莊(毀)、詹厝園莊、阿密乳莊、柳樹湳莊、阿罩霧莊、草湖莊、七甲莊、大竹圍莊、烏日莊、龍芽莊、枋樹柳莊、水碓莊、麻糍埔莊、鎮(zhèn)平莊、牛埔莊、學(xué)田莊、同安厝莊、番社腳莊、山仔腳莊、棋桿厝莊、保長(zhǎng)館莊、上下石牌莊、何厝莊、馬磷潭莊、三塊厝莊、溝仔墩莊、麻園頭莊、干溝仔莊、賴厝莊、邱厝莊、三十張犁莊、尾張莊、胡蘆墩、四張犁莊。以上共一百四十莊。

  東螺保(分東保、西保。在正南西螺、大武郡二保交界之中。離城四十里):侖仔尾莊、后莊、溪畔莊、田尾莊、打廉莊、柳樹湳莊、頂厝莊、目宣莊、十張犁莊、七張犁莊、內(nèi)中圳莊、梅州莊、悅興街、沙仔侖街、左連六甲莊、四塊厝莊、大侖尾莊、三塊厝莊、茄苳坑口莊、海豐寮莊、五百步莊、番仔寮莊、大邱園莊、山頂莊、松柏坑、饒平厝、■〈瓜系〉瓜寮、下蔗園、樹仔腳莊、莊仔莊、埔仔莊、頂麻園、油車仔、吳厝莊、良吉莊、沙仔侖莊、寶斗仔莊、大埔尾、北斗街、大新莊、半廍仔、潮羊厝、湳堵莊、東平竹圍、土結(jié)厝、圳寮、三條圳莊、溪洲莊、舊眉莊、海豐侖莊、田尾仔莊、三十張犁、五張犁莊、八張犁莊、龜殼花莊、北勢(shì)寮莊、總地號(hào)、大湖厝、竹園仔、厝仔莊、小埔心街、風(fēng)鳳厝、路口厝、水添林、斗六甲、盧厝莊、連交厝莊、埤頭、侖仔腳莊、溪墘厝、扶朝仔莊、新莊仔莊:以上共七十二莊。

  以上各莊,核對(duì)「舊志」,多寡不一,名目不符者甚多;緣年分久遠(yuǎn),興廢不一故也。圖上紙幅太窄,只能載其各目,不能并載村莊。另繪大幅一圖,亦只能開載大莊,其零星小莊均不及備載;故圖說多少,亦難畫一也。至上年戴、林二逆滋事,附近村莊甚多;迨克復(fù)城池以后,逐漸攻陷者不下百余□莊。內(nèi)除零星小莊無關(guān)查考者均已刪去,共余如四張犁為戴萬生巢穴、四塊厝為〔林〕戇晟巢穴、北勢(shì)湳為洪欉等逆巢、茄頭為陳吻等逆巢之類雖已毀滅,仍復(fù)列存,以備查考。合并聲明。

  山

  按彰屬東首自北至南一帶皆山,均發(fā)脈于淡水極北之大雞籠山;為全臺(tái)之祖山。自大雞籠山而南綿亙?nèi)倮镏链蠹紫希滋仄鸫笊姜?dú)立空際者,名曰大烏山;乃邑治太祖山也。由大烏山分脈而南,從阿里史、華蓋山逶迤曲折至濁水溪之北,又起高峰轉(zhuǎn)西而行,為集集大山;則邑治之少祖山也。由集集大山西下至南投等山,則又轉(zhuǎn)向北行約四十里再起星峰,名曰定軍山(又名八卦山);則邑治之主山也。由八卦山鋪出平陽而結(jié)縣治,其護(hù)于右者為橫山、蓬山、大肚山,衛(wèi)于左者為觸口、大武郡山、燕霧等山,排列于后者為大員山、阿里史山、火焰山、華蓋等山,皆已入于版圖可以湖(?)。其來源去跡,由此而來。如玉山、雪山、大小半天山,或在番界、或近生番,莫從探其來歷。就其可指而名者,分別詳載于后。

  大烏山:在縣東治北七、八十里東勢(shì)角之內(nèi)山。發(fā)源于淡屬南首內(nèi)山;特起峰嵐,勢(shì)甚高大,為邑治之太祖山。其自西折下者,為大員山、橫山、紅圳頭山、仆仔籬山、蓬山、鰲頭、沙轆、龍目井諸山,為邑治之外衛(wèi);自南發(fā)出者,為阿里史山。

  大員山:系大烏山自西發(fā)出,邑治東北六十余里。山頂圓,形似熬酒桶;故俗呼為熬酒桶山。自西折下者,為貓霧捒山、大肚山。

  阿里史山:系大烏山自西發(fā)出,邑治東北四十余里。賊匪林爽文滋事時(shí),以此山為巢穴,經(jīng)大將軍福攻克。其山欹斜南側(cè)落脈,向南斜飛,至黃竹坑山、華蓋山而再起高峰。

  華蓋山:在阿里史山之南,由黃竹坑山發(fā)出者;邑治東六十里。各山皆自北而南,山勢(shì)皆南趨;獨(dú)此山面向正西,挺秀超拔。自西北折下者,為大里杙、萬丹、火焰諸山。自西折下者,為內(nèi)木柵山、茭荖山;稍偏于南者,為大哮山。自正南發(fā)出者,為水沙連、日月潭諸山;再起星峰,為集集山。

  集集山(西出五里許,有嶺名草嶺,為集集、沙連之路。嶺高各半里許,嶺頂平坦,兩無關(guān)鎖,非險(xiǎn)要也):在水沙連內(nèi),邑治東南七十里。高峰聳拔,為邑治小祖山者。大將軍福嘗破林逆于山麓,險(xiǎn)阻可恃,為內(nèi)山番界之鎖鑰。自西折下,為八娘坑山;山麓稍平,又為虎仔坑山。再下,化為平疇,至清、濁溪分漲之處,由南另起一山為牛觸口山;乃清、濁溪之水口山。由北特起峰巒者,為南投諸山。

  南投山(山半有牛牯嶺一條,為往南北投、水沙連大路。外高一里、內(nèi)高半里,嶺頂一片平陽,左右四通八達(dá),隨處可行;非險(xiǎn)要也):在邑治東南四十里,山麓即縣丞署。山勢(shì)平坦,無險(xiǎn)可恃。

  北投山:由南投山自北分支,邑治東南三十余里。山勢(shì)平坦。

  大武郡山:系牛相觸山由西北分下者,離邑治三十余里。山勢(shì)平坦。下有清水巖、許厝寮山,亦皆平坦,無險(xiǎn)可據(jù)。

  紅涂崎山(一名赤涂崎。山之南麓與燕霧山交接處,有同安嶺一條。外高里半、內(nèi)高一里余,嶺頂一片平陽,有居民田園;兩邊無狹,四通八達(dá),為進(jìn)南投內(nèi)山之路,非要害也):系由南、北投山自北出脈,至貓羅山、同安嶺恃起峰嵐,山勢(shì)較高;離邑治十余里,上平而方。左分一支,為燕霧;右分一支,為快官莊;中抽一支,由南而北,為白沙坑山、觀音山、望寮山。

  望寮山(一名定軍山,又名八卦山):系自紅涂崎山抽出,在邑治東門外;為邑治主山。山上建有鎮(zhèn)番亭一座;后改建磚寨,名曰定寨。同治元年戴逆滋事時(shí),被毀。該山離城太近,若有事之時(shí)為賊踞站,則城內(nèi)虛實(shí)畢見;誠要之區(qū)也。

  大半天山:在邑治東南水沙連山番山交接之處,不能稽其程途;山勢(shì)高險(xiǎn)。前林逆敗后,曾踞此負(fù)嵎相抗;為番界之要害處所,居民不能到者。自西分下,即水沙連、溪洲仔諸山。

  小半天山:與大半天山相迤。山勢(shì)甚峻,高出云霄;亦番界之要區(qū)。

  大坪頂山:與大、小半天山相接。山勢(shì)甚高;而頂頗平坦,可以屯兵。昔大將軍福攻克大、小半天山林逆賊巢,即由此山扎營(yíng)進(jìn)剿。

  阿拔泉山:在水沙連保清水溪之間。山勢(shì)不甚高險(xiǎn)。

  雪山(玉山同):在水沙連內(nèi)生番界內(nèi);不能溯其來源,亦難稽其程途。因經(jīng)年積雪,故名;又稱玉山。

  內(nèi)外觸口山:在阿拔泉山之下,離邑治六十余里;為邑治之外護(hù)也。

  以上諸山,唯大烏、大小半天等山皆高險(xiǎn)無比,而均在生番界內(nèi),無從依傍。其余入于版圖界內(nèi)者,除華蓋山、大坪頂山為民番交界之區(qū),其余均系平坦高阜,并無險(xiǎn)要之區(qū)也。

  水

  臺(tái)灣皆西流水,彰化亦然。緣東面皆山、西首皆海,水均發(fā)源于內(nèi)外諸山,順流而入于海故也。有先分?jǐn)?shù)條,至中途而合成一處者,大肚溪是也;有先分?jǐn)?shù)條,中間會(huì)合后而又分作數(shù)溪而入海者,清濁溪與虎尾、東西螺諸溪是也。中間或自南繞北、或自北轉(zhuǎn)南,各隨山之形勢(shì)而出。至海口之大小、深淺,各有不同。而??谥猓瞪成怯偃?。外來商船,無論大小均泊于口門之外、沙汕之內(nèi),離岸七、八里至十余里,用小駁船渡載;海船均不能駛?cè)肟趦?nèi),與淡屬之雞籠、滬尾等口不同。茲將所屬各溪,自南而北挨順開載于左。

  濁水溪:發(fā)源于內(nèi)山番界,莫能探其來源。向傳水源本清,流至一潭,方變?yōu)闈帷S纱?、小半天山后向西北斜流,至集集山之南畔,受南首大順寮、清水溝諸水;至外觸口山,北分為虎尾、東螺、西螺、三條圳。西出至番仔挖,左右分別入于海(各??陂煪M淺深,皆載于各溪口條下)。

  大順寮溪:發(fā)源于水沙連內(nèi)山。至隙仔山腳,與濁水溪合流。

  阿拔泉溪(即清水溪):發(fā)源于阿里山,在阿拔泉之北。由西南斜流,又繞至內(nèi)觸口山之下、外觸口山之上,合于濁水溪。

  虎尾溪(系狀元挖舊澳。現(xiàn)已淤塞,不能泊船):系清、濁二溪西出至外觸口山南,先分一支入嘉義界,出下湖。稍西再分一支,即虎尾溪;系嘉、彰交界之處,離城六十里。自西稍下,至鹿場(chǎng)過白沙墩之北,出海豐汛而于入海。溪寬一里許,中間沙淤;兩岸各有水溜,不過十余丈、深五六尺。秋、冬水涸,行人涉水而過;春、夏水漲,或用渡船、或用竹筏,隨時(shí)置備。??趯捯焕镌S,深六、七尺不等。口外沙汕包裹,不能泊船。潮漲至口門,止離岸七、八里;有澳名狀元挖,現(xiàn)已淤塞,不能泊船。遵海而南約數(shù)里,即五朝港;再南,則下潮港,乃嘉義地界也。

  西螺溪(即茂利干溪):發(fā)源于濁水溪。在虎尾溪之北;自西分下,離城五十里。再由西北斜流,至番仔挖之南而出海。溪寬半里,深五、六尺。秋、冬水涸,行人徒涉;春、夏水漲,則用竹筏以濟(jì)行人。??趯挵肜?,余深五、六尺不等??谕馍成前?,不能泊船。潮漲至口門止;口外八、九里,有沙汕名番挖澳。又有王功澳,現(xiàn)已淤塞,不能泊船。

  東螺溪(即寶斗溪,又名北斗溪):發(fā)源于濁水溪。在西螺溪之北十里;自西分下,離城四十里。向西北斜流,至王功港口而入于海。遵海而北,即鹿港、二林港也。溪寬二里,深五、六尺,北岸深八、九尺不等;有渡船以濟(jì)行人。海口寬二里許,深與里面同。外沙汕叢雜,只有就地漁船可以停泊;外來商船,均停在離口十里之沖西港等澳,用小駁船駁至鹿港上岸。其鹿仔港以北海邊一帶,均不能泊船。潮漲至口門止。

  三條圳:在東、西螺二溪中間分下;由西南,計(jì)流至嵌頂?shù)胤?,仍與西螺溪合流而入海。

  大武郡溪(即鹿仔港):發(fā)源于大武郡山。由西北斜流,過二林、馬芝遴等保,在鹿港街南首入海。來源甚短,溪流亦淺。后又就濁水溪象鼻山之下開筑水圳,下接大武郡溪;又分水圳數(shù)條,灌蔭各保田禾,故其水亦濁?,F(xiàn)在居民只知有水圳,而不知其為溪矣。寬約四、五丈,深二、三尺不等;各處均有木橋以渡行人。溪口船只不能停泊,所有鹿仔港口商船均泊于口外之沖西港,在沙汕之內(nèi),離岸八、九里至十余里不等;為商賈幅輳之區(qū),誠要害也。

  大肚溪(??诿鶋K寮澳):來源有二:一自縣南集集山右畔向西折下,名萬丹溪;至南北投折而向北,過貓羅至定軍山之后雙溪口會(huì)合。一發(fā)源于縣北大員山左畔,向西南斜流,過貓霧捒保,名貓霧捒溪;受阿里史、黃竹坑、萬斗六諸溪之水,至雙溪口會(huì)合。以上兩溪合流向西折下,由大肚山南岸出六塊寮順流而入于海。溪寬一里余,兩岸皆旱埔。至中流始有流水,寬三十余丈、深一丈零,有上、中、下四處渡船以濟(jì)行人。??谏成怯偃荒懿创?;潮漲至口內(nèi)一里許而止。溪口以南五里許有一?!擦x〕,名草港;并無來源?,F(xiàn)居民藉此叉口,為水圳出海之口矣。

  大甲溪:發(fā)源于東北邊界東勢(shì)角口內(nèi)山番界,莫從究其源流。大約由大烏山而前繞至北□東勢(shì)角折向西下,受淡水內(nèi)山溪流諸水而入于海。溪之南岸,為淡、彰交界之處;唯東勢(shì)角莊,則在西北,離縣城四十余里。其溪流闊狹淺深,皆在淡水界內(nèi),應(yīng)歸淡水廳造報(bào)。??谥?,則向南繞至蛤滿溪口,為彰屬地界。溪口沙汕叢雜,不能泊船。由蛤滿溪而南則高密口(乃系新開),又有五叉口、水里港口共三處,均系叉口,并無來源;后人就其叉口,或由大肚溪開圳、或由大甲溪開圳浚成圳路,而為水圳出海之所。闊不過丈余,深只二、三尺;船只不能出入。其五叉口外七、八里,另有沙仙一道包裹,名曰梧棲港,溪澳以內(nèi)可以泊船;外來商船均泊于該處,由駁船載貨出入。故雖曰海口,其實(shí)停船之處離口甚遠(yuǎn)也。

  萬斗六溪:發(fā)源于縣東南華蓋諸山;即大肚溪之上流。由西北曲曲繞過火焰山,一名烏溪;至雙溪口,與大肚溪會(huì)合。

  萬丹溪:發(fā)源于縣城東南集集之北,后由西北曲曲而入于大肚溪。

  以上諸溪,唯東螺、虎尾、大肚三溪溪面較寬,水流甚急驟。遇大雨,內(nèi)山諸水奔騰而下,雖有船只不能開駛;必須三、五日后水勢(shì)稍減,方能行走。此外之水隨時(shí)漲落,可立而待也。

 ?。ǜ剑┥成?br />
  彰屬內(nèi)洋一帶,并無海島浮■〈山奧〉。唯南自西螺口外起,有暗汕數(shù)條向北包裹,至鹿港前面止。北自大甲溪起,亦有暗汕數(shù)條向南包裹,至鹿港前面止。中間兩沙對(duì)峙,名沖西港。澳南北之水,均匯流于此而出海,名曰「諸水朝宗」。外來商船,亦由此入口而分泊于各澳;乃海洋之第一要口也。并以附聞。

  城池

  查彰化縣地界,本屬嘉義(舊名諸羅)。自雍正元年設(shè)治以后至十二年開始,于街巷外編植莿竹為城,設(shè)東、西、南、北四門。乾隆五十一年、六十年林爽文、陳周全之亂,蹂躪殆盡;嘉慶二年,仍依故址栽植莿竹,又于四門增建城樓。十四年,制憲方巡臺(tái)抵彰,經(jīng)紳士呈請(qǐng)捐建土城,奏奉諭旨準(zhǔn)行;隨仍舊址改建土城,兩邊砌以磚塊,以免圮頹。十六年興工,二十年告成。周圍九百二十二丈二尺八寸,高一丈五尺、寬一丈五尺;上寬一丈,入地深一丈。炮臺(tái)十二、水洞六、堆房十六,現(xiàn)均完固。唯堆房于同治元年間被賊焚毀,尚未修復(fù)。

  城垛,周圍七百八十三垛;高三尺,以磚為之。城門四座:東曰「樂耕門」、南曰「宣平門」、西曰「慶豐門」、北曰「拱辰門」。城樓各一層,高三丈九尺。

  東門外定軍山(即八卦山)上有寨一座,周圍計(jì)長(zhǎng)六十丈,雉堞五十六個(gè);內(nèi)高一丈二尺,外高一丈五尺,雉堞高三尺,基寬一丈五尺、上寬一丈。炮臺(tái)四座、水洞二、城樓一。先建于雍正年間,名曰「鎮(zhèn)番亭」;經(jīng)陳周全之亂,毀于火。嘉慶十八年,重建,改名「定軍寨」;現(xiàn)于同治元年三月間被戴逆平毀。

  衙署

  彰化縣署:在城中,稍東;坐北向南。雍正六年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毀于火;五十三年,領(lǐng)帑重建。茲于同治元年三月間戴逆作亂,與倉庫一體毀為平地;尚未建蓋。

  典史署:在縣署西偏。乾隆十二年重建。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毀于火;五十三年,領(lǐng)帑重建。茲于同治元年三月間戴逆作亂,與監(jiān)獄毀為平地;尚未建蓋。

  縣丞署:在南北投保南投街外。乾隆十四年建。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毀于火;五十三年,領(lǐng)帑重建。

  教諭署:在學(xué)宮西北畔。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與訓(xùn)導(dǎo)署一并毀于火;未及興建。至嘉慶二十二年,訓(xùn)導(dǎo)一缺改移淡水廳學(xué),始于二十三年由紳士捐建于白沙書院之后,循舊址而擴(kuò)之;現(xiàn)尚完固。

  貓霧捒巡檢署:在犁頭店街。雍正十年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毀于火;五十三年重建。茲于同治元年三月間戴逆作亂,被焚殆盡;尚未修理。

  北路理番同知署:在本縣城南街。乾隆五十三年移駐鹿仔港粟倉南畔,嘉慶二年重建。

  北路副將署:在縣城內(nèi)縣署東畔。乾隆五十一年重建;現(xiàn)尚完固。

  都司署:在副將署西偏。乾隆五十三年重建。茲于同治元年三月間戴逆作亂,被毀過半;尚未修復(fù)。

  水師游擊署:原在鹿仔港北頭營(yíng)盤內(nèi)。乾隆五十三年建。六十年陳逆之亂,毀于火;始移建于街尾土城?,F(xiàn)尚完固。

  鋪舍

  查彰化并無驛遞,只有鋪站。南自鹿場(chǎng)起、北至雞籠止,共計(jì)一十八處。自分設(shè)淡水廳后,將大甲起、至雞籠止共十一鋪,分別添設(shè),歸于淡水廳管轄,由淡廳造報(bào)。現(xiàn)在自南至北共計(jì)七站,均號(hào)書一名、遞夫六名,以為傳遞往來文報(bào)。謹(jǐn)列于后:

  鹿場(chǎng)站:在縣南五十五里。南離虎尾溪與嘉義交界止五里、北抵東螺站十五里。

  東螺站:在縣南四十里。南接鹿場(chǎng)站十五里、北接員林站二十里。

  員林站:在縣南二十里。南接?xùn)|螺站一十里、北接縣口站二十里。

  縣口站:在城內(nèi)。南接員林站二十里、北接龍目井站十五里。

  龍目井站:在縣北十五里。南接縣口站十五里、北接寓鰲頭站十五里。

  寓鰲頭站:在縣北三十里。南接龍目井站十五里、北接淡屬大甲站止十五里。

  鹿仔港站:在縣西二十里。東接縣口站二十里、西遞內(nèi)地交海船投遞。

  營(yíng)制

  臺(tái)灣營(yíng)制自設(shè)立以后,情形隨時(shí)更變,營(yíng)制亦隨時(shí)增改,不止一次。茲就現(xiàn)在額設(shè)員弁兵丁及各處汛塘,詳載于后:

  北中營(yíng)(陸路):原設(shè)參將一員,駐諸羅(今之嘉義);至雍正十一年,始改設(shè)副將,駐扎彰化縣治。其兵原止一營(yíng);至是增設(shè),分為中、左、右三營(yíng)。以中營(yíng)駐彰化、左營(yíng)駐嘉義、右營(yíng)離竹塹,統(tǒng)北協(xié)副將管轄。大小弁兵,均有增改?,F(xiàn)在陸路中營(yíng),副將一員、中軍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外委十員(內(nèi)六員原設(shè),四員系乾隆五十三年增)、額外外委五員(內(nèi)四員原設(shè),一員系乾隆五十三年增)、兵丁共一千二百二十四名(內(nèi)馬戰(zhàn)兵五十名、步戰(zhàn)兵五百二十一名、步守兵六百五十三名)。

  城中營(yíng)盤內(nèi):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外委各一員、額外二員;步戰(zhàn)守兵共六百名(內(nèi)分撥沙仔侖塘十名),另南門外教場(chǎng)安兵五名,合共六百零五名。

  八卦山汛:外委一員、戰(zhàn)守兵四十名。

  燕霧汛:把總一員(駐員林街)、額外外委三員(駐二林塘)、戰(zhàn)守兵共九十名(內(nèi)赤涂崎塘五名、溪口塘十名、枋橋頭塘五名、二林塘十名、東螺塘十名、燕霧塘五十名)。

  許厝埔汛:把總一員、戰(zhàn)守兵六十名。

  嵌頂汛:外委一員、戰(zhàn)守兵五十名。

  寓鱉頭汛:把總一員、戰(zhàn)守兵二十五名。

  沙轆塘:戰(zhàn)守兵五名。

  大肚汛:額外一員、戰(zhàn)守兵十五名。

  ——以上均在南北平陽一帶。

  南北投汛:把總一員、戰(zhàn)守兵八十九名。

  內(nèi)木柵汛:外委一員、戰(zhàn)守兵十名。

  大里杙汛:外委一員、戰(zhàn)守兵五十名。

  觸口汛:額外一員、戰(zhàn)守兵三十名。

  貓霧捒葫蘆墩汛:千總一員、戰(zhàn)守兵八十五名。

  大墩汛:外委一員、戰(zhàn)守兵四十名。

  四張犁汛:外委一員、戰(zhàn)守兵三十名。

  ——以上均在南北內(nèi)山一帶(另有集集、社寮、林圮埔三汛在沙連保,系嘉義營(yíng)參將管轄。其弁兵各若干,請(qǐng)歸嘉義縣造報(bào))。

  鹿港水師營(yíng)(即臺(tái)協(xié)水師左營(yíng)):原駐安平,于乾隆五十三年改駐鹿港。額設(shè)游擊一員、守備一員(駐嘉邑笨港汛)、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內(nèi)一員駐笨港汛、一員駐新店汛)、外委六員、額外三員;步戰(zhàn)守兵共七百二十四名,除舵工、炊糧一十六名,實(shí)計(jì)七百零八名。又除笨港營(yíng)安兵二百九十三名、■〈魚逮〉仔挖汛五名、猴樹汛一十名、新店汛一十名在嘉義地界歸嘉義縣查造外,實(shí)際駐扎鹿港本營(yíng)游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一員、額外一員,安兵二百八十五名。

  分防水里港汛:額外一員,安兵丁二十名。

  三林汛:千總一員,安兵二十名。

  王功汛:額外一員,安兵四十名。

  番仔挖汛:安兵五名。

  海豐汛:額外一員,安兵二十名(該營(yíng)汛地雖在彰化、實(shí)笨港營(yíng)守備管轄)。

  水師戰(zhàn)船:原設(shè)一十八只;乾隆三十年裁汰二只?,F(xiàn)在實(shí)存一十六只,均編「定」字號(hào);配舵工、炊糧一十六名。

  屯丁(縣城東北大甲溪旁有麻薯一屯,歸淡廳管轄;故不及備載)

  臺(tái)灣屯丁,起自公中堂?!赣懫搅帜婊I辦善后事宜」案內(nèi)奏請(qǐng)就向化熟番隨軍打仗出力有功者,仿照四川屯練之例,挑募番丁四千名,南、北二路分為十二屯,設(shè)立屯千總管轄。將內(nèi)山界外丈溢田園歸屯納租,由地方官征收,按春、秋二季支放屯糧。又給未墾埔地,令其自行耕種養(yǎng)贍。后奉改議,著令理番同知會(huì)同監(jiān)放造報(bào)各在案。彰屬共設(shè)三屯,開列于后:

  東螺屯:統(tǒng)轄把總一員、專轄外委一員、屯丁四百名(內(nèi)東螺、馬芝、二林三社二百零三名,眉里社五十名,大武郡、半線二社四十一名、□□□□□□□□□二社一百零六名)。

  北投屯:專轄外委一員、屯丁五百名(內(nèi)北投社一百二十八名,南投社三十二名,貓羅社四十五名,柴坑仔、大肚、南北社(?),捒東、捒西二社二百零四名)。

  阿里史屯:專轄外委一員、屯丁三百名(阿里史、水里、感恩、烏牛欄、遷善、南北〔投〕六社二百五十三名,大肚中社四十七名)。

  以上共屯〔丁〕一千二百名,每屯屯外委一員管轄屯丁。另設(shè)把總一員,統(tǒng)轄三屯。其把總,則歸北路淡水之屯千總統(tǒng)轄。外委〔由〕屯丁拔補(bǔ)、把總由外委拔補(bǔ),千總由把總拔補(bǔ),均由鹿港同知出具考語,送本、縣道憲考驗(yàn),給戳準(zhǔn)補(bǔ)。

淡水廳輿圖纂要

  淡水廳圖

  淡水廳輿圖表

  淡水廳輿圖冊(cè)

  淡水廳圖

  淡水廳輿圖表

  淡水廳輿圖冊(cè)

  疆界

  坊里

  山

  水

  城池

  衙署

  鋪舍

  隘寮

  營(yíng)汛

  屯丁

  橋渡

  道里

  疆界

  查淡水地界自南至北,用羅盤核對(duì),系自坤至艮,乃由西南而至于東北;由東首內(nèi)山至西、首沿海,系自巽至干,乃由東南至于西北。

  廣:自東南內(nèi)山番界起、至西北一帶沿海止,塹北五、六十里不等,塹南六、七十里不等;大約北路較狹,南路漸闊。

  袤:自西南大甲溪彰化縣交界起、東北大雞籠祖山止,三百里;又自三貂嶺腳起,由正東甲卯向漸漸轉(zhuǎn)至東南、巽已向至遠(yuǎn)望坑噶瑪蘭交界止,四十五里。

  按淡水自大甲溪南與彰化交界起、至遠(yuǎn)望坑與噶瑪蘭廳交界止,計(jì)程陸路三百四十里。若就地段之袤長(zhǎng)而論,則雞籠山為極〔北〕之程,自南至北實(shí)止三百里。緣自三貂嶺腳至遠(yuǎn)望坑淡蘭交界之區(qū),系由西繞東、又由北轉(zhuǎn)南,計(jì)程四十里系轉(zhuǎn)灣之程途,不能與袤長(zhǎng)并計(jì)也。

  東界:內(nèi)山。

  西界:海。

  南界:內(nèi)山并彰化縣界。

  北界:大海。

  西南:半界大甲溪與彰化縣交界、半界大海。

  東南:一帶均系內(nèi)山番界。

  西北:一帶均系大海。

  東北:至大雞籠山腳止,均界大海;三貂嶺腳起,由東上嶺轉(zhuǎn)至東南遠(yuǎn)望坑止,與噶瑪蘭廳交界。

  坊里

  城外東廂(共二十五莊):東勢(shì)莊、下東店莊、大埤坪莊、埔仔頂莊、牛路頭莊、柴梳山莊、六園堵莊、二十張犁莊、白沙墩莊、斗侖莊、八張犁莊、六張犁莊、鹿場(chǎng)莊、番仔寮莊、隘口莊、五塊厝莊、九芎嵌莊、頂下嵌莊、鹿寮坑莊、十股林莊、五股林莊、石壁潭莊、山豬湖莊、猴洞莊、橫山莊。

  城外西廂(共一十莊):隙仔莊、南勢(shì)莊、牛埔莊、茇仔林莊、虎仔山莊、浸水莊、三塊厝莊、羊寮莊、香山莊、洴水港莊。

  城外南廂(只二莊。余俱小戶散處,不名莊保):巡捕司莊、鹽水港莊(此處至山只有三里,均系小戶人家四散居住,并無莊名,不及備載)。

  城外北廂(共一十七莊):水田街、湳仔莊、金門厝莊、舊社莊、麻園莊、頂溪洲莊、新莊仔莊、白地粉莊、溪心灞莊、嵌頂莊、鳳鼻尾莊、紅毛港莊、蠔殼港莊、笨仔港莊、大溪墘莊、芝葩里莊、鳳山崎莊。

  城外東北廂(共一十六莊):新社莊、豆仔埔莊、枋寮莊、新埔莊、大茅埔莊、五份埔莊、大股莊、石崗仔莊、烏樹林莊、咸菜甕莊、三合水莊、婆老粉莊、大湖口莊、崩坡莊、楊梅櫪莊、頂重溪莊。

  城外西北廂(共一十莊):侖仔莊、沙侖仔莊、樹林頭莊、苦苓腳莊、槺榔莊、油車港莊、船頭莊、南北汕莊、下溪洲莊、魚寮莊。

  城北桃澗保(共二十九莊。兼東):中壢街、內(nèi)瀝溪莊、嵌腳莊、下加冬莊、新莊仔莊、赤嵌莊、大埔莊、坑仔口莊、過溪仔莊、南嵌街、桃仔園街、龜侖仔莊、大湳莊、埔頂莊、霄里新興莊、八塊厝莊、銅鑼圈莊、靈潭坡莊、三坑仔莊、舊社仔莊、東勢(shì)莊、南勢(shì)莊、安平鎮(zhèn)莊、山仔頂莊、宋厝莊、八張犁莊、貓朥合莊、黃泥塘莊、員樹林仔莊。

  城北海山保(共一十七莊。兼東):風(fēng)柜店莊、潭底莊、山仔腳莊、樟樹窟莊、南靖厝莊、尖山莊、鷹哥石莊、大湖莊、二甲九莊、中莊、大姑崁莊、三角涌莊、橫溪莊、劉厝莊、柑園莊、石頭溪莊、澎厝莊。

  城北興直保(共一十九莊。兼東):龜侖頂莊、搭寮坑莊、陂仔店莊、新莊街、中港厝仔莊、中塭莊、頭重莊、和尚洲莊、武朥灣莊、三重埔莊、洲仔尾莊、關(guān)渡莊、八里坌街、大坪頂莊、大小南灣莊、山腳莊、大牛椆莊、烏嶼寮莊、長(zhǎng)道坑莊。

  城北芝蘭保(共三十二莊。兼東):劍潭莊、內(nèi)湖莊、角角溝莊、有蠟莊、芝蘭街、麻少翁莊、淇里岸莊、北投社、嗄嘮別莊、圭比屯社、圭柔山店莊、金包里街、大墩社、石門汛莊、小雞籠社、野柳莊、馬鋉莊、大武侖社、大雞籠街、深澳莊、跌死猴莊、鼻頭莊、三貂社、燦光寮莊、丹里社、獅球嶺莊、田寮港莊、長(zhǎng)潭堵莊、苧仔潭莊、武丹坑莊、頂雙溪莊、魚桁仔莊。

  城北大加臘保(共一十六莊。兼東):艋舺街、三枝橋莊、古亭村、大灣莊、林口莊、上坡頭莊、錫口街、新南莊、南港仔街、搭搭攸莊、東勢(shì)莊、新莊仔莊、圭母卒莊、大隆同莊、社仔莊、溪洲莊。

  城北石碇保(共一十四莊。兼東):樟樹灣莊、叭嗹港莊、水返腳街、康誥坑莊、保長(zhǎng)坑莊、五堵莊、六堵莊、七堵莊、八堵莊、暖暖莊、石碇內(nèi)莊、四腳亭莊、枋仔瀨莊、■〈魚桀〉 魚坑莊。

  城北拳山保(共十四莊。兼東):公館街、溪仔口莊、大坪林莊、秀郎社、暗坑仔莊、青潭莊、十五份莊、內(nèi)湖莊、木柵莊、頭重溪莊、萬順寮社、深坑仔莊、土庫莊、楓林莊。

  城北擺接保(共一十七保。兼東):加蠟仔莊、港仔嘴莊、芎蕉腳莊、龜侖蘭莊、枋寮街、新埔墘莊、南勢(shì)角莊、后埔莊、員山仔莊、藤寮地莊、冷水坑莊、社后莊、柑林坡莊、大安寮莊、員林仔莊、火燒莊、柚仔林溪洲莊。

  城南中港保(共二十六莊):山寮莊、后厝莊、中港街、中港社、湖底莊、澎湖厝莊、海口莊、塭仔頭社、番婆莊、香山厝社、三角店莊、大牛欄莊、上下山腳莊、后莊、嵌頂莊、涂??谇f、二十份莊、東莊、隆恩莊、由寮莊、蘆竹林莊、水流潭莊、上下加冬莊、斗換坪莊、三灣莊、南港莊。

  城南后壟保(共三十三莊):山仔頂莊、百三莊、圓寶莊、后壟街、大莊、海豐莊、溝仔背莊、新港埔莊、車路頭莊、田寮莊、西山莊、芒花埔莊、社寮崗莊、嘉志閣莊、貓里街、蛤仔市莊、大墻圍莊、芎蕉灣莊、七十份莊、樟樹灣莊、銅鑼灣莊、高埔莊、頭湖莊、二湖莊、三湖莊、四湖莊、溪洲莊、松仔腳莊、后壟底莊、南勢(shì)莊、打那叭莊、牛欄埔莊、白沙墩莊。

  城南苑里保(共十五莊):吞霄街、吞霄社、北勢(shì)窩莊、竹林仔莊、五里牌莊、涂城莊、苑里街、古亭笨莊、山柑莊、榭芩莊、日北莊、日北社、貓里社、房里社、房里莊。

  城南大甲保(共二十九莊):日南莊、雙寮社、日南社、大安街、大甲街、大甲東西社、頂?shù)昵f、社尾莊、船頭埔莊、泉州厝莊、鐵砧山莊、海墘厝莊、松仔腳莊、龜殼莊、南埔莊、中和莊、舊社莊、墩仔腳莊、枋寮莊、犁頭標(biāo)莊、牛椆坑莊、月眉莊、六份莊、馬鳴埔莊、福興莊、安寧莊、磁窯莊、陂腳莊、營(yíng)盤口莊。

  ——右城外周圍六廂八十九莊、南北共一十二保計(jì)二百六十一莊。

  此外零碎小戶,不過二、三家或六、七家,不名村落,附于四近各村;以及熟番四散,搭寮居住,遷移不定者:均不備載。

  山

  查臺(tái)灣形勢(shì),背山面海;內(nèi)山為番界,番界以東又系大海。臺(tái)灣,系孤懸海中者也。其山發(fā)脈于大雞籠山之東北,由三貂內(nèi)山一路由北而南,至鳳山縣極南而止。中間擘干分支,由東而西條條分下,或化平陽、或重起山巒,至近海而止。各條溪河均隨山而出,中間曲直不定,大抵皆自內(nèi)山西流入于海;所謂山飛水走、山環(huán)水轉(zhuǎn),山與水相輔而行也。淡廳在全臺(tái)之北,形勢(shì)相同。其山由內(nèi)山分出共三支:北一支發(fā)脈于三貂、中一支發(fā)脈于五指山、南一支發(fā)脈于蛤仔市內(nèi)山之桶盤山。今分別南、北、中三路,逐一開列于后;附載山嶺之峻險(xiǎn)、海防之要害,以備稽考。

  中路山

  五指山:自塹城東南內(nèi)山分支,折轉(zhuǎn)西北十余里,頓起星峰,高聳挺拔,屹立云霄,為廳治之太祖山。分于南者,為獅頭山、為三灣山;分于北者,為險(xiǎn)山、為南湖山。其山峰,與香山港之海口相對(duì)。

  金面山:自五指山第三峰分下,逶迤而行,突起峰巒圓凈寬展,為廳治之少祖山。分為南者,為鹿仔坑山、為大崎山、為葫蘆堵山;分于北者,為茭力堵山、牛寮山:皆廳治之左右翼也。其山峰,與隙仔溪海口相對(duì)。

  虎頭山:自金面山西下,化作平原。漸出漸高,至近城五里許,重起星峰而結(jié)虎頭山;又化作平原,而結(jié)廳治:為廳治之坐山。

  大崎山:系自金面山由南分支者。由大崎山自西折下為碎侖山,稍轉(zhuǎn)北為隙仔山,稍轉(zhuǎn)南為南隘山,再西下為香山、虎仔山。香山、鼻尾山均系高阜,并無險(xiǎn)隘。

  寶斗仁山:亦系金面山分支。在大崎山之南。

  對(duì)換坪山(一名斗換坪):亦系金面山分支。在寶斗仁山之南。自西折下為礲鉤崎稍下為后莊埔;下平洋,往中港。稍北為老衢崎山,亦皆高阜。

  三灣山:系五指山由南分支。在對(duì)換秤山之東南。自西折下為鹿廚坑山、南港仔山,稍南為西潭山,西下新港山,下至北埔;皆后壟保。西分為馬龍?zhí)渡?、山仔頂山,亦皆高阜而不峻險(xiǎn):為廳治左沙之外護(hù)。自五指山分支而南者,至此止。

  牛寮仔山:系金面山由北首分支。西下為架梳山,復(fù)西為埔仔頂、為黃金洞,皆系小阜。

  南河山:系五指山由北分支。在牛寮山之東北。西下為九芎林山、犁頭尖山,又西下化為平疇,至新社溪洲仔。

  咸菜甕山:亦系五指山分支。在南河山之北。

  銅鑼門山:亦系五指山分支。在咸菜甕山之北。西下為平原,復(fù)起為八張犁山;南折為三合水,又西南為新埔山、枋寮山。

  鳳山崎山:系枋寮山自西折下者。一片高阜,周圍平坦可六、七里許。再自西卸下為員山仔,稍西南為鳳鼻尾。

  大湖口山:由銅鑼圈山分下,八張犁山之西南。

  楊梅壢山:由銅鑼圈山自西北折下,再西為長(zhǎng)崗嶺。

  頭重溪山、中壢山:皆在楊梅壢山之西北桃澗保界內(nèi),為廳治右沙之外護(hù)。自五指山分支而北者,至此止。

  以上均系中路山。自五指山起祖,左右排列,南至后壟、北至中壢,高阜居多,并無高山峻嶺。內(nèi)山一帶番民交界,要隘處所均設(shè)有隘寮;另載于下。

  南路山

  桶盤山:在三灣山之南,由內(nèi)山分支而來。南行為樟樹林、芎蕉灣,皆蛤仔市山;北折為龜頭山、貓里大坪山、加志閣西山,均皆高阜。

  銅鑼灣山:在芎蕉灣山之西南。折而北者為打那叭崎山、白沙墩山,稍南為吞霄內(nèi)湖山。

  火焰山:在三叉河之南,由內(nèi)山分下者。西北折下為金面山、苑里山,自南過角口溪為石壁山。西折為鐵砧山,甚高;折下為大甲溪北岸之護(hù)沙。

  以上均系南路山。內(nèi)除桶盤山、鐵砧山最高外,余處低小之山,無險(xiǎn)隘可據(jù)也。

  北路山

  大雞籠山:系淡廳極北之區(qū),為全臺(tái)之祖出。盤踞海邊,勢(shì)甚高險(xiǎn)。稍東,即三貂山。

  三貂山、大坪山:自大雞籠山發(fā)出。兩山夾峙,有嶺名三貂嶺,為淡、蘭往來必由之路(嶺極峻險(xiǎn),另載在「險(xiǎn)要」之下)。由三貂嶺稍低,復(fù)起大坪山,即合出五支:一由東南遠(yuǎn)望坑,西入蘭界;一由西分一支,為獅球嶺;一由西南分一支,為錫口山;又由南分一支,為猴山尖;又東南分一支為小熬酒桶,由熬桶山分一支南行至咬狗寮:均分載于后。

  遠(yuǎn)望坑山:由三貂、大坪山后面東南分支,入于蘭廳界內(nèi)。遠(yuǎn)望坑即淡、蘭交界之所,其形勢(shì)已向東遵海而南矣。

  獅球嶺:由三貂向西分下者。在暖暖、雞籠街交接之處,由艋舺至雞籠必由之路。由西分下為峰仔峙山,山近水返腳(潮水而此而止,故名);復(fù)西為內(nèi)湖山,曲而轉(zhuǎn)者為劍潭山、芝蘭山、奇里岸山、北投山;復(fù)曲而轉(zhuǎn)為關(guān)渡山、為大墩山。凡自獅球嶺分下者,均系小山、或系高阜。

  大墩山:由關(guān)渡山西北分下。勢(shì)極高大,與溪南之觀音山對(duì)峙,為關(guān)渡以內(nèi)之門戶;乃守口山也。自西南折下為滬尾山、炮臺(tái)山,至??诙洲D(zhuǎn)北結(jié)小雞籠等山。

  小雞籠山:在大墩山向北分出。自沿海北轉(zhuǎn)為金包里山、圭柔山,又自南回轉(zhuǎn)至北為大雞籠山之迎沙。

  大磺山:亦系大墩山向東北分出。素產(chǎn)硫磺,其苗或旺或衰、或無或有不定。由大磺山分支雜出者,為竹仔湖、冬瓜湖;又由獅球嶺向西下者,為土地公嶺、大小紗帽山、七星墩等山。山不高大而皆出磺,大約不離乎大磺山前后左右者近是;每年就地文武按季焚燒在案。以上皆由獅球山分支者。

  錫口山:由三貂山西南分下。在獅球山之南。折而西下為六張犁山、為觀音亭山。

  猴山尖:由三貂向南分下。〔在〕獅球山復(fù)南為內(nèi)湖山、拳山,均在錫口之東。

  小熬酒桶山:由三貂東南分下。南分為咬狗寮尖,迤■〈辶里〉而南為磺溪;北為暗坑仔,復(fù)西為冷水坑尖,為擺接保各處。

  咬狗寮尖:系自小熬酒桶山分出者。由咬狗寮尖東南西折而向南,層巒迭嶂,直趨至海山保三角涌大姑崁山與銅鑼圈諸山毗連;復(fù)折向西為尖山,又西北出為龜侖山。

  龜侖山:系自尖山向西分出。山勢(shì)甚高,中有一嶺名龜侖嶺,為南北要路(另載在「險(xiǎn)要」條下)。自龜侖山過嶺向北為興直保,又西為大坪頂山,折南為南嵌,向西北行下為觀音山。

  觀音山:系由龜侖嶺向西北折下者。山勢(shì)甚高,矗立云霄。在關(guān)渡之南岸,與北岸之大墩山對(duì)峙,為內(nèi)港諸山之門戶也。自觀音山內(nèi)又分一支,迤■〈辶里〉而西為獅球山,又西至??谥篂榘死镗猩?。

  以上均北路山。內(nèi)除三貂、龜侖二嶺暨大墩、觀音二山最為高大,其余均不甚高;且多平崗?fù)粮?,并無險(xiǎn)要可據(jù)也。

  島嶼

  查沿海島嶼為??谥P(guān)鍵,不可不載。余在深水外洋,形跡隱約無關(guān)緊要者,不及備載。此外沿海自南至北,并無海島;唯雞籠口外島嶼處,附載于后。

  雞籠嶼:大雞籠山北。端圓尖秀,屹立海中。與大雞籠隔海不遠(yuǎn),大加蠟保可見。

  桶盤嶼:在雞籠西南。為雞籠口關(guān)鎖。

  燭臺(tái)嶼、山寮嶼、香爐嶼、扛轎嶼:以上四嶼,在桶盤嶼左右。

 ?。ǜ剑┥綆X險(xiǎn)要

  淡屬內(nèi)山民番交界之所,山嶺迭出,均有隘寮把守,另載于后。其余平原一帶,均無險(xiǎn)要之山;且起伏斷連、四通八達(dá),均得往來。唯三貂龜侖雙嶺、鳳山崎一處,均屬險(xiǎn)要;故特表而出之,詳載于左。

  三貂嶺:在雞籠之東北。兩山對(duì)峙,極其高大;中隔一嶺,為淡、蘭門戶。東西自嶺腳起、至嶺頂止,計(jì)程五里筆直而上,不甚曲折;折平徑三里半,其余一里半系上高之路,兩邊亦為山所夾。西面自嶺頂至山腳,亦筆直五里,并無曲折;折平徑三里半,其余一里半系上高之路。嶺頂闊不過二丈,傍山草屋數(shù)間,為往來人夫尖站之所;實(shí)有百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難越之勢(shì):第一險(xiǎn)要也。

  龜侖嶺:在桃仔園之北、新莊之南。山由尖山而出;均南高險(xiǎn),中有一嶺。北首自嶺腳起至嶺頂,計(jì)程四里;折平徑三里半,其余半里系上高之路。四山環(huán)抱,從一小口而入,闊不過數(shù)丈;其中曲折盤旋隨溪而上,有「十八重溪」之稱。內(nèi)若屯兵干余,外面不見。南首稍峻直,自頂至腳,約二里許,折平徑二里;余系上山之路。兩山夾峙,嶺頂寬不過數(shù)十丈;有草屋、飯店。若由嶺頂扎兵數(shù)百,難以輕越;亦險(xiǎn)要也。

  鳳山崎:在廳治北一十二里。山腳有溪,過溪上山約半里許,勢(shì)頗峻削;山頂一片平原高高在上,周圍約十里,可屯兵數(shù)千。惟北首漸漸平下,至離大湖口半里下山,不過數(shù)十仞,不見險(xiǎn)要。但自南而北,亦中流之砥桂也。

  以上三處,為淡屬山路險(xiǎn)要之處。

  水

  查淡屬溪水,均系自東首內(nèi)山條條西流而出??冢蛔阅现帘?,海■〈氵義〉林立。其在平原或大或小、或淺或深,或用渡般,或用橋梁、或可涉而過,均不甚險(xiǎn)要。其入于海而口又狹小、沙線隔,不能停泊船只者,謂之溪口;若??趯掗?,可以進(jìn)出船只者,謂之??冢壕P(guān)緊要。故將逐條??陂煪M、深淺,其海潮所到船只可泊等處,分別南北詳細(xì)開載,以昭詳慎;另附海防重輕情形于后。

  隙仔溪:在城南五里。源出金面山;自東至西而入于海。溪面甚狹,口門寬三丈;深須大雨之時(shí),方有三、四尺之水。一經(jīng)晴霽,便成小溝,行人涉水而過??谕饩瞪尘€包裹,船只不能出入;故溪名。

  香山澳海口:在隙仔溪南,離城八里。源出寶斗仁山,西流而入于海;實(shí)系鹽水港之口門。其口門相近之處,另有一澳名香山口,離深水外洋五里。澳闊二十余丈,深約一丈二尺;潮水漲至鹽水港過渡之處而止。一經(jīng)潮退,便成旱溪。澳口唯三、五百石商船可以停泊,出入須乘潮漲;一經(jīng)潮退,便不能出入。七、八百石以上大船,間有遭風(fēng)駛?cè)胝?;停在澳外洋面,不能進(jìn)口。有汛兵、口書、澳甲,隨時(shí)稽查船只。

  中港溪??冢涸谙闵娇谥希x城二十五里。源出五指山腳,南流至三灣,遂西流而入于海。該處如遇山內(nèi)暴雨,水路方深;若無溪流,漸狹漸淺??陂T闊三十五丈、深一丈二尺,潮漲至進(jìn)口十里而止。過渡處,設(shè)有渡船。外來船只,亦唯三、五百石商船可乘潮出入于口門內(nèi)半里許。七、八百石大船,間有遭風(fēng)收泊者;均在口外洋面,不能進(jìn)口。有汛兵、口書、澳甲,隨時(shí)稽查船只。

  后壟港??冢涸谥懈劭谥希x城四十里。源出內(nèi)西潭,至海豐莊蛤仔市西下,至街仔尾分而為二:一繞后壟溪之北而入于海。溪流細(xì)淺,沙線叢雜,溪高于海;潮不能進(jìn),〔船〕不能泊入。系屬小溪而非???,行人涉水而過。一由后壟街之南而入于海,乃名???。其口門較中港口尤少,闊不過二十丈,深八、九尺;設(shè)有渡船。二、三百石之海船,可以乘潮出入于口門內(nèi);略大商船,遭風(fēng)收泊者均在口外洋面,不能進(jìn)口。潮水漲至烏尾地方止。有汛兵、口書、澳甲,隨時(shí)巡查。

  打那叭溪:在后壟口之南,離城六十里。源出銅鑼灣,經(jīng)五湖四海(?)繞打那叭而入于海。來源既短,溪又淺狹,行人涉水而過。口門寬六丈零,深五、六尺;口外沙泥淤塞,潮漲至口內(nèi)二里許。不能停泊船只,故以溪名。

  吞霄溪:在打那叭溪之南,離城七十里。源出內(nèi)湖,受吞霄街后之水入海。來源較打那叭溪更短,溪亦淺狹,行人涉水而過。口外沙線叢雜,口門寬五丈余,深五、六尺,潮漲至口內(nèi)半里許。不能停泊船只,故以溪名。

  苑里溪:在吞霄溪南,離城八十里。源出大坑口、銅鑼灣西面諸山之水,繞蓬嵌山曲曲而入于海。來源較打那叭、吞霄諸溪為長(zhǎng),而溪面淺狹,行人涉水而過??谕馍尘€叢雜,口門寬六丈余,深五、六尺,潮漲至口內(nèi)半里許。不能停泊船只,故以溪名。

  大安溪??冢ǜ椒坷锵⑼恋毓郏涸谠防锵?,離城九十里。源出火焰山北、銅鑼灣山后面內(nèi)山,灣曲過鯉〔魚〕潭西下出角山口以后,泛濫無定。溪面寬約二里許,中間沙積成堆者三、四條,已有居民;水勢(shì)分歧雜出。在北邊近于房里街者,為房里溪;寬二十余丈,深七、八尺,有渡船以濟(jì)行人。稍南,則土地公港;寬十余丈,深三尺,行人涉水而過。在南邊近于大安者,為大安溪;又名頂?shù)晗挾嗾?,深七尺零,亦有渡船。口門寬三十余丈,深七、八尺。房里、土地公港等口均系沙泥塞積,不能泊船;唯大安口外沙線稍順,春、夏時(shí)可泊二、三百石小船,隨潮出入。秋、冬水涸,不能停泊;大號(hào)商船,并無停歇者。潮漲至口內(nèi)一里許。亦設(shè)有汛兵、口書、澳甲,隨時(shí)稽查。

  大甲溪:在大安口之南,離城一百零二里。出自淡、彰兩處內(nèi)山番界,不知其源;受石壁、鐵砧山、大甲城諸水而入于海溪。面闊三里許,溪中巨石嵯峨,水勢(shì)湍急,為淡、彰交界之險(xiǎn)要(附議于后)。設(shè)有渡船,以濟(jì)行人。溪口雖寬,近海之所沙線雜出,南分?jǐn)?shù)條,至彰化界內(nèi)五叉口相近之處而止。彼此渡船可以往來,外洋船只不能收泊。溪高于海,潮至口門而止,故仍以溪名。

  ——以上皆城南之溪水??谝病?br />
  竹塹港??冢涸诔潜笔?。溪源有二:一名金門厝溪,其源出五指山內(nèi)〔山〕等處,向西北至船頭莊而入海。一名鳳山崎溪,其源出自銅鑼圈,由咸菜甕等處向西南與金門厝溪會(huì)合而入海。兩溪均有渡船。該海口前本寬大,船只三百石者往來甚多,為竹塹郊商進(jìn)出貨物之要口;后因日漸淤塞,始改由香山口出入。現(xiàn)在口門寬二十丈,深八尺零;潮漲至口內(nèi)半里許而止。一、二百石小船尚可隨潮駛?cè)耄蟠荒芡2?。亦設(shè)有口書、澳甲,隨時(shí)稽查。

  紅毛港溪:在竹塹??谥?,離城二十余里。源出羊矢窩,曲曲入海。來源既短,港又窄淺;口門寬六、七丈,深二三尺,行人涉水而過。溪高于海,潮至口門而止。沙線叢雜,間有附近漁船停泊;外來商船不能進(jìn)出,故以溪名。

  楊梅壢溪、頭重溪、中壢溪:以上三溪均在紅毛溪之北,離城四十五里。上分三支,均出楊梅壢附近各〔山〕發(fā)源,至大溪墘會(huì)合而入于海。來源既近,溪又淺狹,或系淺涉、或用橋梁,均無渡船。口門寬六、七丈,深三、四尺;潮漲至大溪墘地方止??谕馍尘€阻隔,不能停船,故以溪名。

  南嵌溪:在中壢溪之北,離城七十五里。源出銅鑼圈,由桃仔園之南而入海。來源頗長(zhǎng),溪流窄淺,行人涉水而過;大雨時(shí),系用竹筏過渡??陂T寬六、七丈,深三、四尺;潮漲至口門而止。口外沙線阻隔,不能進(jìn)出船只,故以溪名。

  滬尾港海口:在龜侖嶺之北、艋舺之西,離城一百四十里。港內(nèi)分南、北、中三大溪,名曰內(nèi)港。南溪之源出自大壩尖山,由大姑崁、三角涌向西北至新莊,與艋舺溪會(huì)合;至大稻埕折而西至關(guān)渡,與北溪合流而出滬尾。北溪之源出自三貂嶺,南至水返腳、錫口轉(zhuǎn)西南,過劍潭會(huì)磺溪至關(guān)渡,與南溪合流而出滬尾。中溪名艋舺溪,發(fā)源于獅頭山,入拳山保大坪林折而向西至大加臘保,會(huì)南溪而入于海。南溪自新莊起、至艋舺溪邊尾,另有小駁船往來駁貨;北溪自暖暖、八堵起,至關(guān)渡、滬尾亦有小駁船往來;艋舺溪東至擺接保枋橋街,亦有小駁船往來。南北周圍百余里之水,均由滬尾入海;與郡之鹿耳門、彰化之鹿港為全臺(tái)三大口。潮漲時(shí),南溪至新莊止,北溪至水返腳止;關(guān)渡以內(nèi)系淡水,關(guān)渡以外系咸水。??趯捈s三里許,兩邊皆有暗沙,止一口門可行船只;潮漲則寬,潮退則狹。口門以內(nèi)至關(guān)渡相近之處,溪中另有沙梗一條;潮漲則隱,潮退則見。八里坌與滬尾街,須候潮漲時(shí)對(duì)渡,勢(shì)甚險(xiǎn)要(附載于后);另為淡屬之第一大??谝病?br />
  磺溪:在關(guān)渡之旁,離城一百二十五里。自大磺山西南繞出關(guān)渡口,與大溪會(huì)合。溪甚狹,只有極小駁船可以往來。此溪在腹里,并非???。

  磺港:在金包里,離城一百九十余里。自磺山北起,由正北出海。來源既短,港又窄淺??陂T寬八、九丈,深三、四尺,潮漲至口門止。外面沙線包裹,不能進(jìn)出船只。

  雞籠澳海口:在淡屬極北,離城一百六十五里。并無溪源,只有一澳。澳外即八尺門,有雞籠、桶盤等嶼三面環(huán)立;大小船只均得進(jìn)出??陂T愈出愈敞,不能以丈尺計(jì);海深三丈零。船只出入不待潮漲,甚為要害(附載于后)。

  頂雙溪:在三貂嶺之東南;自嶺腳起、至溪邊計(jì)程二十五里,離城二百二十里。其源發(fā)于三貂東面四近諸山,由東南入海。來源既近,溪又窄淺??陂T寬八、九丈,深九尺零,有渡船;潮漲至口內(nèi)半里許。口外沙泥淤塞,不堪泊船,故以溪名。

  遠(yuǎn)望坑溪:在頂雙溪之東南。發(fā)源于噶瑪蘭東面諸山,由東南入蘭界而出海,為淡、蘭交界之所(溪南屬蘭、溪北屬淡);離城三百四十里。來源亦短,溪亦窄淺。口門寬十丈零,〔深〕八尺零,有渡船;潮至渡船處而止。口外沙泥叢雜,不堪泊舟,故以溪名。

  ——以上皆城北之溪水??谝?。

  (附)〔?!撤酪μ幩?br />
  查淡境自南至北袤長(zhǎng)三百四十里,?!觥淬吡x〉林立;若處處可以往來船只,幾有防不勝防之慮。茲幸天設(shè)之險(xiǎn),沿海一帶均系鐵板沙層層包裹;即如大甲、苑里、吞霄、紅毛港、南嵌、磺港等口雖皆條條入海,而口外沙線阻隔,外來船只不能停泊,均可以不必防備。至大安、后壟、中港、香山、竹塹等口雖均可通舟楫,而口門窄小、沙線變遷,非熟悉口門者不能徑入,大船亦難停歇,尚可隨時(shí)防御;惟滬尾、雞籠兩口,最為緊要。又大甲溪于??趧t不通船只,而溪面廣闊,水勢(shì)甚急,實(shí)為淡南天設(shè)之險(xiǎn)。故均表而出之,以備稽考。

  大甲溪:該溪發(fā)源于內(nèi)山,一出番界,便漸寬展;至大甲相近之處,闊有三里許。溪中巨石小塊層密不絕,頗難立腳。沙梗涌起三、四條,秋、冬水涸之時(shí),一溪而變?yōu)槿?、四溪;或可徒步,或須船渡。將到門口之處,由南畔分流入于彰化界內(nèi)五叉口之北者三條。內(nèi)山不時(shí)有雨,外雖晴霽,水即奔騰而下;行人凡視內(nèi)山昏黑、或聞巨石沖擊聲,即不敢涉,恐中途漂沒故也。若春、夏大雨時(shí)行,便即一片汪洋;水急之時(shí),即渡船亦不敢駛:真有萬夫難越之勢(shì),淡、彰兩處天設(shè)之險(xiǎn)也。

  滬尾??冢涸撓?趯捰腥镌S,深有二丈余;兩邊暗沙圍抱??陂T雖緊要,而五、六百石之船均得隨時(shí)出入,不必俟潮;五、六百石以上大船滿載者,須俟潮漲出入:為各路商船經(jīng)商之所。自滬尾、艋舺,計(jì)水程三十里。關(guān)渡在艋舺、滬尾適中之區(qū),兩山夾峙,河面不過一箭之闊。但潮水直抵艋舺以上,三、四百石商船盡可滿載而乘出入;即大號(hào)商船,亦可半載而隨潮進(jìn)出。稍不留意,匪船可直達(dá)艋舺,誠為第一緊要之海口也。前有紅毛人建造炮臺(tái)一座,在口門內(nèi)之北岸;因今昔殊形,已不合用。自嘉慶年間在外口門北岸建設(shè)新炮臺(tái),又有滬尾水師守備專轄,足資防御;而總須刻刻留心,不使稍涉大意也。

  雞籠澳??冢涸摪牟o溪源,三面皆山,獨(dú)北面瀚海。港口又有雞籠、桶盤等嶼包裹,勢(shì)尚周密。就大致而論,似不若滬尾口之緊要;一經(jīng)體察情形、揣度形勢(shì),實(shí)較滬尾口為尤要。因滬尾口門較雞籠雖寬,而兩邊沙線均隱沒于水底;即素熟沙線者,稍不留意,難免擱淺,屢屢壞船。雞籠則雞籠、桶盤兩嶼高出???,一望而知;即不熟路徑者,亦得依循而入:則口門難易之不同焉,一也。滬尾有專設(shè)水師營(yíng),兵力眾多,離艋舺參將營(yíng)僅止三十里;如有警報(bào),便可就近策應(yīng)。雞籠唯陸路汛兵九十名;離艋舺營(yíng)五十余里,鞭長(zhǎng)莫及,又無舟師:則兵力厚薄之不同焉,二也。滬尾行鋪眾多,居民稠密;又與艋舺各郊行聲氣相通,彼此得以救援。雞籠郊鋪本稀,僻處一隅,四近又無巨保大莊:此人力多寡之不同焉,三也。以此三者互相比較,孰要孰緩?顯而易見。是以咸豐四年小刀會(huì)匪王位等肆擾臺(tái)北,則竄雞籠而不竄滬尾;八年春間王位余黨復(fù)來窺伺,則游奕于雞籠而不逞志于滬尾者:其明證也。同治元年六月間滬尾新立馬頭,設(shè)關(guān)征稅;雞籠本不在通商馬頭之列,乃各國洋艘咸以雞籠口面較寬于滬尾,情愿收入雞籠、遠(yuǎn)赴滬尾完稅。遂經(jīng)領(lǐng)事申陳上憲,增開雞籠子口:是又明證也。夫??谥y易、人方之多寡,均系生成之勢(shì),不能勉強(qiáng)。若汛防之多寡,尚可設(shè)法;倘就滬尾水師營(yíng)中抽調(diào)百余名前往添防、又于艋舺陸營(yíng)中酌添數(shù)十名,則共有二百余名之汛兵,或可藉資防御。不然,實(shí)有孤虛之慮。管見所及以附陳。

  城池

  查淡水廳同知一缺,系雍正元年增設(shè)彰化縣時(shí)兼設(shè)一同知缺,稽查北路捕務(wù);仍附彰化縣,并無專轄地段。雍正九年,始分大甲溪以北至雞籠止均歸淡水同知管轄,移駐竹塹。該處本系竹塹巡檢分防之地;自移駐淡廳后,于雍正十一年環(huán)植莿竹,周圍四百四十丈,東、西、南、北各設(shè)門樓。乾隆二十四年,四城上各增建炮臺(tái)一所。嘉慶十八年,因居民稠密,開拓基址,增筑土堡;周圍一千四百余丈,東、西、南、北各設(shè)木柵。道光六年,前督部堂孫巡臺(tái),紳耆請(qǐng)改建城池;奏奉諭旨準(zhǔn)行。經(jīng)前臺(tái)灣道孔親詣復(fù)勘:若循原建,則太狹;循后筑土堡,則又太寬。因而內(nèi)外拆毀,改定周圍八百六十丈,墻身高一丈五尺,基底一丈六尺,上闊一丈二尺,入地深一丈。初議建設(shè)磚城,后改用石條夾砌石塊;于道光七年六月興工、九年八月報(bào)竣,現(xiàn)均完固。

  城垛:九百七十四垛,各高三尺。城門四:東曰「迎曦門」、西曰「挹爽門」、南曰「歌熏門」、北曰「拱宸門」。各有城樓一座,上下二層;高各二丈零九寸。濠溝:周圍共八百六十丈。南門口闊一丈二尺,余俱寬八尺;各深七尺。

  衙署

  淡水廳署:在竹塹城內(nèi)適中之區(qū)。坐東向西(甲庚兼卯酉向)。

  艋舺縣丞署:在新莊街。查艋舺縣丞,本系巡檢缺,衙署在八里坌。乾隆十五年因風(fēng)災(zāi)傾壞,移駐新莊。五十五年,改為縣丞。嘉慶十四年,改為艋舺縣丞;現(xiàn)仍駐新莊。

  大甲巡檢署:在大甲土堡內(nèi)。查該巡檢本駐彰化之鹿港,名鹿港巡檢;于嘉慶十四年,奉文移駐大甲,改為大甲巡檢。

  竹塹巡檢署:在竹塹城南門內(nèi),離廳署半里許。現(xiàn)兼司獄。

  訓(xùn)導(dǎo)署:在竹塹城內(nèi)東南。該訓(xùn)導(dǎo)本系彰化縣訓(xùn)導(dǎo),后移駐竹塹,為淡水廳訓(xùn)導(dǎo)。迨開設(shè)噶瑪蘭廳,則又兼轄噶瑪蘭學(xué)務(wù)。

  鋪舍

  查淡屬無驛遞,原設(shè)鋪遞自大甲起、至雞籠止共一十一處。鋪兵三十名工食等銀,歸彰化縣坐支。后開辟噶瑪蘭廳,奉文添設(shè);隨即詳請(qǐng),將原設(shè)十一鋪內(nèi)之淡水、雞柔山、金包里、雞籠四處裁汰,改為艋舺、錫口、水返腳、暖暖四鋪。又添設(shè)柑仔瀨、燦光寮、三貂三處,共七處。

  計(jì)共鋪司七名、鋪兵二十八名,火炬、工食等銀歸淡水廳坐支。今逐鋪開列于左:

  大甲鋪:南離大甲溪淡彰交界之所五里、北離貓盂鋪二十里。鋪兵三名。

  貓盂鋪:南離大甲鋪二十里、北離吞霄鋪十里。鋪兵三名。

  吞霄鋪:南離貓盂鋪十里、北離后壟鋪三十里。鋪兵三名。

  后壟鋪:南離吞霄鋪三十里、北離老衢崎〔鋪〕二十五里。鋪兵三名。

  老衢崎鋪:南離后壟鋪二十五里、北離南嵌鋪七十五里。鋪兵三名。

  竹塹鋪:南離老衢崎鋪一十五里、北離南嵌鋪七十五里。鋪兵三名。

  南嵌鋪:南離竹塹鋪七十五里、北離艋舺鋪三十里。鋪兵三名。

  ——以上七鋪,系屬原設(shè),今仍舊;歸彰化縣支給工食。

  艋舺鋪:南離南嵌鋪三十五里、北離錫口鋪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三名。

  錫口鋪:南離艋舺鋪十五里、北離水返腳鋪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三名。

  水返腳鋪:南離錫口鋪十五里、北離暖暖鋪二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暖暖鋪:南離水返腳鋪二十五里、北離柑仔瀨鋪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以上系就原設(shè)之淡水、圭柔山、金包里、雞籠四鋪裁汰改設(shè)。計(jì)共添鋪司四名、鋪兵七名。

  柑仔瀨鋪(一名楓仔瀨):南離暖暖鋪十五里、北離燦光寮鋪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燦光寮鋪:南離柑仔瀨鋪十五里、北離三貂嶺鋪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三貂嶺鋪:南離燦光寮鋪十五里、北離遠(yuǎn)望坑五十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以上三鋪,系屬添設(shè)。統(tǒng)共原設(shè)、新添,計(jì)一十四鋪,歸淡水廳坐支。

  隘寮

  淡地內(nèi)山一帶處處與生番交界,原有土牛、紅線為界。閱今久,紅線已經(jīng)滅跡,土牛遺址模糊;農(nóng)民近界之區(qū),時(shí)為生番所害。是以要害處所,均設(shè)有隘寮、銃柜,以防生番而衛(wèi)農(nóng)民。但有隘必有丁,有丁必需糧?;蛳倒侔?、或系民隘,統(tǒng)計(jì)自南至北二十九處,詳載于左:

  火焰山隘(民隘):由四近民居稟請(qǐng)開辟荒地,設(shè)隘防番;隘糧等費(fèi),即就新墾地畝按甲抽租,由隘首收(?)支應(yīng),官不與聞;故名民隘。在城正南,離城一百一十里。隘以內(nèi)即番界,西南即大甲溪。

  日北山腳隘(民隘):本在日北山腳,后經(jīng)移入鯉魚潭高嶺處所;在苑里保內(nèi),城南一百里火焰山隘之北。

  三叉河隘(民隘):在苑里保內(nèi)山高崗處所,城南九十里日北山隘之北。

  內(nèi)外草湖隘(民隘):本系高埔隘,后經(jīng)移入苑里保東首內(nèi)山。又有南勢(shì)湖隘一座,亦裁撤歸并一處。在城南七十里三叉河隘之北。

  銅鑼灣隘(官隘):由官詳請(qǐng)?jiān)O(shè)立。寮糧由官給發(fā)四成,在于屯租項(xiàng)下坐支;其余六成,由四近新墾民地派收:故名官隘。在后壟保銅鑼灣之內(nèi)橫崗要害處所,城南六十五里,在草湖隘之北。

  芎中七隘(官隘):亦系官四、民六,由屯租內(nèi)坐支。在后壟保芎蕉灣、中心埔、七十份三莊之內(nèi),城南六十里銅鑼灣隘之北。

  大坑口隘(官隘):亦系官四、民六,由屯租內(nèi)坐支。本系中隘,后經(jīng)移入后壟保內(nèi)山橫崗,城南五十五里芎中〔七〕隘之北。

  蛤仔市隘(官隘):亦系官四、民六,由屯租內(nèi)坐支。在后壟保蛤仔市內(nèi)山橫崗,城南五十里大坑口隘之北。

  嘉志閣隘(民隘):本在外間,后經(jīng)移入后壟保內(nèi)山橫崗,城南四十八里蛤仔市隘之北。

  南港仔隘(民隘):在中港保南港之內(nèi)山橫崗,城南三十九里加志閣隘之北。

  三灣隘(民隘):在中港保三灣內(nèi)山橫崗,城南稍偏東三十三里南港仔隘之北。

  小銅鑼圈隘(民益):本系中港尖山隘,后經(jīng)移入五指山左角,仍中港保內(nèi);城南稍偏東三十里三灣隘之□。

  金廣福大隘(民隘):另有撥充屯租幫貼隘糧。該隘本分設(shè)于塹城東廂之鹽水港、南隘、茄苳湖、石碎侖、雙坑、大崎、金面山、員山仔各處,后因荒地日辟,已越各隘之內(nèi),故將以上各隘一并裁撤,歸作一處,移入內(nèi)山五指山之右角。沿山十余里均設(shè)銃柜,為各隘之最大者。離城東三十五里小銅鑼圈隘之北。

  樹圮林隘(民隘):在東廂內(nèi)山橫崗,城東二十五里金廣福隘之北。

  矺仔隘(民隘):在東廂內(nèi)山橫崗,城東三十里樹圮林隘之北。

  橫山隘(民隘):在東廂內(nèi)山橫崗,城東三十二里矺仔隘之北。

  猴洞隘(隘):在東廂內(nèi)山橫崗,城東三十四里橫山隘之北。

  以上金廣福隘至猴樹洞隘共五處,就山向而論,則系東南巽已等方;若在地段而論,均在塹城之東首左右相近處。

  九芎林隘(即南河隘。民隘):另官給口糧十名,在屯租項(xiàng)下坐支。在東廂內(nèi)山要隘處,城東四十里猴洞隘之北。

  咸菜甕隘(民隘):在東廂內(nèi)山叉口,城東五十里九芎林隘之北。

  大銅鑼圈隘(民隘):本在四方林地方,后經(jīng)移入桃澗保內(nèi)山要處,城東五十三里咸菜甕隘之北。

  大坪隘(民隘):在桃澗保內(nèi)山緊要橫崗,城東五十八里銅鑼圈隘之北。

  溪洲隘(民隘):在桃澗保內(nèi)山橫崗處,城東六十里大坪隘之北。

  大姑崁隘(民隘):在桃澗保內(nèi)山交界,城東六十五里溪洲隘之北。

  三角涌隘(民隘):在海山保內(nèi)山橫崗,城東七十四里大姑崁隘之北。

  橫溪隘(民隘):在擺接保內(nèi)山緊要處,城東八十里三角涌隘之北。

  暗坑仔隘(民隘):在擺接保內(nèi)山要所,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橫溪隘之北。

  萬順寮隘(民隘):在拳山保北首內(nèi)山橫崗,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暗坑仔隘之北。

  十份寮隘(民隘):在石碇保內(nèi)山叉路口,城東北一百七十里萬順寮隘之北。

  三貂嶺隘(民隘):在芝蘭保三貂社民番交界處,城東北一百九十五里十份寮隘之北。

  ——以上南北共隘寮二十九處,均系防御內(nèi)山一帶生番而設(shè)。

  營(yíng)汛

  北右營(yíng)

  查該營(yíng)原設(shè)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一員、外委七員、額外三員、兵丁七百二十六名,駐扎竹塹,隸彰化北路協(xié)副將統(tǒng)轄。道光十年間,將鎮(zhèn)標(biāo)右營(yíng)游擊一員,又將鎮(zhèn)標(biāo)右營(yíng)內(nèi)改撥千總一員,左、右營(yíng)內(nèi)改撥把總二員、外委二員、兵丁三百名移駐竹塹,改為北右營(yíng)。以原設(shè)守備并新添兵丁移駐大甲,為北右營(yíng)中軍。統(tǒng)計(jì)游擊一員、千總?cè)龁T、把總六員、外委九員,額外三員、馬戰(zhàn)守兵共一千零二十名;現(xiàn)在駐扎:

  竹塹城內(nèi)營(yíng):游擊一員(衙署在城東南)、千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外二員(衙署均在游擊署左右)、額兵二百九十八名。

  楊梅壢汛:把總一員(帶管香山??诘忍粒?、額兵六十七名。

  香山塘:額兵一十名。

  竹塹??谔粒侯~外一員、額兵一十二名。

  桃仔園汛:把總一員(帶管南嵌塘)、額兵二十五名。

  南嵌塘:外委一員、額兵三十六名。

  中港汛: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五十八名。

  后壟汛:千總一員(帶管嘉志閣、白沙墩等塘)、額兵五十三名。

  嘉志閣塘:外委一員、額兵三十八名。

  白沙墩塘:外委一員、額兵十名。

  大安汛:把總一員(原系蓬山汛,嘉慶十四年奉文移改,帶管貓盂、吞霄、大甲等塘)、外委一員、額兵七十四名。

  吞霄塘:額兵一十名。

  貓盂塘:額兵五名。

  大甲塘:外委一員、額兵三十名。

  大甲汛:守備一員、千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二名(系添設(shè))。

  銅鑼灣汛:把總一員、額兵六十名(添設(shè))。

  斗換坪:外委一員、額兵四十名(添設(shè))。

  艋舺營(yíng)

  查該營(yíng)本系北路淡水營(yíng),原設(shè)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五員、額外一員、兵丁六百三十三名,彰化北路協(xié)副將統(tǒng)轄;于嘉慶十一年奉文,就臺(tái)添募水兵一百五十名。嘉慶十三年,將福建水師營(yíng)游擊移駐艋舺,改為艋舺營(yíng)游擊;將原設(shè)都司一缺移駐臺(tái)灣水師右營(yíng)。又將興化協(xié)左營(yíng)守備移駐滬尾,為滬尾水師守備;管轄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額外三員。又將延平左營(yíng)守備移艋舺,為艋舺營(yíng)中軍守備,管轄陸路弁兵;其應(yīng)添千總、外委,均由臺(tái)灣各營(yíng)酌撥。嘉慶十五年,就臺(tái)協(xié)水師三營(yíng)裁撥臺(tái)募水兵一百九十八名到淡添設(shè)。道光四年,又奉文將艋舺游擊改為水師參將;又在內(nèi)北各營(yíng)添撥陸路兵五百一十九名,除抽出一百名撥入噶瑪蘭營(yíng)外,實(shí)添兵四百十九名,共陸路兵七百名、水師兵七百名,駐扎艋舺;管轄艋舺陸路中軍守備、滬水水師守備兼轄噶瑪蘭營(yíng)都司、頭圍汛守備,統(tǒng)轄水陸地方。統(tǒng)計(jì)水師參將一員、陸路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五員、額外二員、馬戰(zhàn)守兵共七百名、水師營(yíng)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額外三員、步守兵共七百名(守兵內(nèi)有舵工、炊糧十四名)?,F(xiàn)在駐扎:

  艋舺本營(yíng):參將一員(衙署在艋舺衙之北)、中軍守備一員(衙署與參將署附近)、輪防千把總一員、協(xié)防外委一員、兵丁四百零五名(原設(shè))。

  大雞籠汛:輪防千把總一員、兵丁九十名(原設(shè))。

  大三貂港口汛:把總一員(兼轄燦光寮塘)、兵丁三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shè))。

  海山口汛:代防外委一員、兵丁六十名(原設(shè))。

  水返腳汛:外委一員、兵丁三十五名(嘉慶十三年添設(shè))。

  馬鋉汛:外委一員、兵三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shè))。

  北投汛:外委一員、兵一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shè))。

  三瓜仔汛:外委一員、兵丁一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shè))。

  龜侖嶺塘:兼防外委一員、兵丁一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shè))。

  暖暖塘:外委一員、兵丁一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shè))。

  燦光寮塘:把總一員、兵丁一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shè))。

  駐扎滬尾炮臺(tái):水師營(yíng)守備一員、輪防千把總一員、兵丁五百六十六名(嘉慶十年添設(shè))。

  金包里汛:代防外委一員、兵丁五十名(原設(shè))。

  八里坌汛(汛弁由炮臺(tái)汛兼防):兵丁三十名(原設(shè))。

  石門汛(汛弁由金包里汛兼防):兵丁三十名(原設(shè))。

  北港汛:兵丁五名(原設(shè))。

  小雞籠塘:兵丁五名(原設(shè))。

  滬尾營(yíng)戰(zhàn)船(共設(shè)舵工、炊糧兵丁一十四名,即在水師守兵之內(nèi)):原設(shè)六只(均編「波」字號(hào)),添設(shè)守港戰(zhàn)船八只(內(nèi)「知」字號(hào)四只、「方」字號(hào)四只)。

  屯丁

  查臺(tái)灣各屬均有屯丁,系乾隆五十三年公中堂福議以臺(tái)地已經(jīng)歸化之熟番充作屯丁,仿照四川屯練之例,就社立為屯營(yíng)。按社之遠(yuǎn)近、就番之多寡,分別大小屯,各立名目;另設(shè)統(tǒng)轄千總、專轄把總外委。清厘界外埔地,發(fā)給屯番自行耕作,所謂按丁授地,即古屯田之法、治民于農(nóng)之意。無事則令其就近耕作,防生番;有事則揀調(diào)出屯,令其沖鋒御敵:均甚得力。其屯弁、屯丁應(yīng)需俸餉,即將界外新墾溢額田園按甲征租,按名散給。淡屬計(jì)共四屯,額設(shè)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屯丁一千四百名。所有屯番一切詞訟等件與千總、外額應(yīng)革應(yīng)補(bǔ)各事宜,均歸鹿港理番同知專管;屯租歸淡廳征收,每年按春、秋二季會(huì)同鹿港廳散放。所有各屯目,開列于左:

  竹塹屯(地段在城東鄉(xiāng)一帶):額設(shè)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屯丁四百名。

  麻薯屯(地段在彰化界內(nèi)大甲溪內(nèi)山一帶,因其耕作園地半屬淡屬大甲等處,故歸淡廳征收散放):額設(shè)千總一員(統(tǒng)轄四屯)、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屯丁四百名。

  日北屯(地段在塹南苑里保內(nèi)山一帶):額設(shè)外委一員、屯丁三百名。

  武朥灣屯(地段在塹北芝蘭等保):額設(shè)外委一員、屯丁三百名。

  以上共計(jì)四屯,計(jì)屯丁一千四百名。上年酌調(diào)數(shù)百名同往內(nèi)地隨軍戰(zhàn)陣,頗稱悍勇;即彰化匪徒滋事,帶兵文武不時(shí)調(diào)出,亦甚得力也。

  橋渡

  淡屬自南至北袤長(zhǎng)三百余里,中間溪河甚多,均發(fā)源于內(nèi)山而入于海。亦有發(fā)源殊途,至半途而匯成一條者;亦有發(fā)源一處,至半途而分出二、三條者。大約離源較近之區(qū),溪水較小,均用橋梁;??谳^近之處,溪河漸大,則用渡船。亦有早溪水淺,可徒涉者。今先其大路、后其四鄉(xiāng),分別開列于左:

  大甲溪渡:系官渡。大船一只、小船二只。

  房里溪渡:系官渡。大船一只、小船一只。

  吞霄溪渡:系義渡。中船一只。

  后壟溪渡:系有兩渡:街南名南河渡、街北名北河渡,均義渡。各船一只。

  中港溪渡:系官渡。大船一只。

  鹽水港渡(即在香山口之內(nèi)):系官渡。中船一只。

  金門厝渡:系義渡。船一只。

  鳳山崎渡:系官渡。船一只。

  艋舺溪渡:系義渡。船一只。

  滬尾溪渡:系船戶自置。往來駁載人貨,均有定價(jià)。每日船只多寡不定。

  錫口溪渡:民渡。船一只。錫口至鯽魚坑,共計(jì)六渡。往來行人自錫口起、至暖暖止,或走東岸、或走西岸、或坐駁船,以天時(shí)之晴雨、溪水之大小,隨時(shí)變更無定。

  五堵渡:官渡。船一只。

  六堵渡:官渡。船一只。

  八堵渡:官渡。船一只。

  四腳亭渡:官渡。船一只。

  鯽魚坑渡:官渡。船一只。

  苧仔潭渡(三貂嶺腳):官渡。船一只。自五堵渡起、至苧仔潭渡止,共六渡;均在水返腳以上一帶溪洲之內(nèi)。

  粗坑口渡(三貂嶺東面腳下):官渡。船一只。

  頂雙溪渡:官渡。船一只。

  遠(yuǎn)望坑渡:官渡。船一只。

  以上粗坑口、頂雙溪、遠(yuǎn)望坑三渡,均在三貂嶺東面。

  ——以上南自大甲起、至噶瑪蘭交界止,為南北必由之渡;滬尾溪渡,為艋舺、滬尾往來必由之路。

  中港大橋:〔在〕中港新街頂。

  媽祖宮口橋:在中港舊街中。

  塭仔頭橋:在中港溪墘。

  瓦窟溝橋:在廳治南門城邊。

  湳仔橋:在廳治北門外二里。

  楊梅壢橋:在楊梅街南。

  仁者橋:在楊梅壢與中壢適中之區(qū)。

  中壢橋:在村口。

  桃仔園橋:在街口。

  錫口街橋:在街口。

  水返腳橋:在村口。

  ——以上各橋,南北往來必由之路。

  關(guān)渡口渡:在興直保。艋滬往來道中之區(qū)。

  八仙渡:在艋舺東南。

  獅頭渡:廳北一百二十里和和洲。

  塭仔渡:在興直保。由新莊往滬尾之路。

  成仔寮渡:廳北八里坌保。

  擺接渡:由大姑崁至新莊之路。擺接保。

  港仔嘴渡:廳北擺接保。

  柑椽渡:廳北擺接保。

  員林渡:廳北擺接保。

  橫溪渡:廳北海山保。

  三角涌渡:廳北海山保。

  圭母卒渡:廳北大加蚋保。

  番仔溝渡:廳北大加蚋保溪仔尾洲。

  溪洲底渡:廳北興直保。

  劍潭渡:廳北芝蘭保。

  社仔渡:廳北大加蚋保。

  白石湖渡:廳北芝蘭保。錫口對(duì)渡。

  搭搭攸渡:廳北大加蚋保。

  黑族灣渡:廳北芝蘭保。

  樟樹灣渡:廳北石碇保。

  馬陵坑渡:廳北石碇保(以上皆塹北)。

  頭灣渡:廳南大北埔保三灣內(nèi)山。

  九信埔渡:廳南中港保坑埔。

  龜山頭渡:廳南后壟保中心埔下。

  車路潭渡:廳南后壟保。

  ——以上南北各鄉(xiāng)之渡。

  隆恩牛埔橋:廳治西廂。

  槺榔牛埔橋:廳治西北廂。

  內(nèi)壢溪橋:廳北桃澗保。

  茄苓溪橋:廳北桃澗保。

  坡角橋:廳北興直保。

  榕樹橋:廳北海山保潭底莊。

  太平橋:廳北海山保潭底莊。

  三板橋:廳北大加蚋保。

  金安橋:廳北芝蘭保金包里。

  橫溪橋:廳北芝蘭保金包里。

  永安橋:廳北芝蘭保芝蘭街。

  和尚橋:同上。

  北投莊石橋:廳北芝蘭保。

  淇里岸石橋:廳北芝蘭保。

  淇里岸柴橋:同上。

  萬福橋:廳北興保直和尚洲。

  公司田橋:廳北芝蘭保。

  ——以上皆南北各鄉(xiāng)之橋。

  道里

  淡屬地界與隘封毗連者,南止彰化縣、北止噶瑪蘭廳;共余東西,一系內(nèi)山、一系沿海,路徑雜出,不及詳載。現(xiàn)將南北兩路往來必由之處,開列于左:

  廳城由南門(歌熏門)出至香山塘八里、香山塘至老衢崎鋪七里、老衢崎至中港街十里(系尖站)、中港街至后壟十五里(宿站)、后壟至白沙墩汛二十里、白沙墩汛至吞霄十里、吞霄至貓盂鋪十里(尖站)、貓盂鋪至房里五里、房里至大甲汛一十五里(宿站)、大甲土城至大甲溪南岸彰化交界止五里。

  ——右系廳城南路,共計(jì)一百零五里。

  廳城由北門(拱宸門)出至鳳山崎一十二里、鳳山崎至大湖口一十里(尖站)、大湖口至楊梅壢汛一十五里、楊梅壢至中壢一十八里(宿站)、中壢至桃仔園汛三十里(尖站)、桃仔園至龜侖嶺頂汛一十里、龜侖嶺起至海山口汛十五里、海山口汛至艋舺里(宿站)、艋舺汛至錫口鋪十里(由艋舺轉(zhuǎn)西至關(guān)渡十五里、關(guān)渡至滬尾??谑謇铮?、錫口鋪至水返腳汛(鋪)十五里(尖站)、水返腳至暖暖汛(鋪)二十五里(宿站。由暖暖轉(zhuǎn)西北過獅球嶺至大雞籠街五里)、暖暖至三貂嶺腳三十里(尖站。由嶺腳向北至大雞籠山北面沿海止,計(jì)五里)、嶺腳向東至嶺頂五里、嶺頂向東南〔至〕頂雙溪二十里(宿站)、頂雙溪向南至遠(yuǎn)望坑淡、蘭交界處二十里(入蘭界五里草嶺地方系站)。

  ——右系廳城北路,〔共計(jì)〕三百四十里(若至大雞籠山北沿海止,實(shí)三百里)。

噶瑪蘭廳輿圖纂要

  噶瑪蘭廳圖

  泖鼻山圖

  北關(guān)圖

  頭圍街圖

  蘇澳港圖

  噶瑪蘭廳輿圖識(shí)

  噶瑪蘭廳輿圖表

  噶瑪蘭廳輿圖冊(cè)

  噶瑪蘭廳輿圖總說

  噶瑪蘭廳圖

  泖鼻山圖

  北關(guān)圖

  頭圍街圖

  蘇澳港圖

  噶瑪蘭廳輿圖識(shí)

  噶瑪蘭廳治,乃臺(tái)灣山后濱海之區(qū)也。初屬番藪;嘉慶二年,民人吳沙率漳、泉、廣三籍之人入其地,和番酋辟草萊,十余年間墾得地段東西廣二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嘉慶十五年,始請(qǐng)?jiān)O(shè)官輸賦;于是噶瑪蘭遂附神州矣。然而民力未充,諸多草創(chuàng);是以城池不過土堡,屋宇不過茅茨,關(guān)隘、津梁則因其地勢(shì)而略加經(jīng)營(yíng),坊里、山川則就其土音聊為附會(huì)。蓋新開僻壤無從考獻(xiàn)征文,故于履勘所經(jīng)之處,隨時(shí)隨地諮父老之傳聞、詳志書之記載,參稽互校,不憚跋涉,斯于今昔情形稍可征信。其間如黃總大坪、頭圍捷經(jīng),蘇澳、北關(guān)、泖鼻諸要隘吃緊之區(qū),皆志乘所不載與載而不詳者,茲特逐處表而出之。且因正圖限于紙幅,難以明晰,故又另圖附后;庶乎一覽了然,差與空談無據(jù)者有間歟!

  噶瑪蘭廳輿圖表

  噶瑪蘭廳輿圖冊(cè)

  疆界

  坊里(于治道有關(guān)及險(xiǎn)要處方載,余俱略之)

  山水(附津梁)

  城池(關(guān)隘附)

  衙署

  鋪舍

  防汛

  道里

  疆界

  廣:東西二十五里。

  袤: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噶瑪蘭在淡水后山,形如彎弓。東濱大海,西鄰生番,南盡蘇澳,北接淡水大三貂溪為界;大局坐干向巽。按「志」載:自三貂過溪由頭圍入廳治,至蘇澳袤長(zhǎng)一百四十五里。今除去崎嶇紆折占去里數(shù)不計(jì)外,僅存平徑九十里。

  東界:至過嶺仔一十五里,與海為界。

  南界:至零工圍山二十五里,與生番為界。

  西界:至枕頭山后大陂山十里,與生番為界。

  北界:至大三貂溪遠(yuǎn)望坑九十五里,與淡水為界。

  東南:至蘇澳五十里,與大南澳為界。

  西南:至叭哩沙喃三十里,與王字番為界。

  東北:至泖鼻山水程九十五里,與淡水洋面為界。

  西北:至宰牛寮內(nèi)山八十里,與淡水分界。

  坊里(于治道有關(guān)及險(xiǎn)要處方載,余俱略之)

  在城東:東門街、五圍三結(jié)街(蘭城未入版圖時(shí),以竹為籓;民間呼為三結(jié)街。今雖建四門土堡,尚從舊稱)、廳衙口。

  西:鎮(zhèn)西街、十字街、文昌宮口、義倉口。

  南:振南街、媽祖宮前。

  北:北門街、中北街、十六坎、十字街頭、武營(yíng)、武營(yíng)后、圣王廟、船仔街。

  ——右在城街市。

  民壯圍堡(莊三。城東三里起):民壯圍(三里)、過嶺仔莊(十三里)、下渡頭(三里)。

  羅東堡(莊二。城南十五里起):羅東莊(二十里)、羅東街(十八里)。

  那美堡(莊四。城南二十二里起):打那美名莊(二十二里)、紅水溝莊(二十二里)、內(nèi)員山莊(二十五里)、冬瓜山莊(三十里)。

  員山堡(莊七。城西七里起):?jiǎn)T山仔莊(七里)、大湖莊(十里)、吧荖郁莊(十里)、大三鬮莊(十里)、穎廣莊(七里)、深溝莊(十一里)、內(nèi)湖莊(十二里)。

  淇武蘭堡(莊七。城北五里起):梅洲圍(五里)、四圍莊(六里)、柴圍莊(十里)、大塭(十里)、早溪莊(十五里)、淇武蘭莊(十六里)、湯圍莊(二十里)。

  茅仔寮堡(莊三。城東南十五里起):茅仔寮莊(十五里)、大埔莊(二十里)、鼎橄社(二十二里)。

  利澤簡(jiǎn)堡(莊三。城東南二十六里起):利澤簡(jiǎn)莊(二十六里)、馬賽莊(三十五里)、蘇澳莊(五十里)。

  溪洲堡(莊三。城西南十五里起):頂溪洲莊(十五里)、叭哩沙喃莊(二十五里)、泉大湖莊(二十五里)。

  清水溝堡(莊三。城西南十四里起):歪仔歪莊(十四里)、清水溝莊(十五里)、鹿埔莊(二十里)。

  頭圍堡(莊四。城東北十二里起):大窟莊(十二里)、白石腳(二十二里)、港仔墘(二十六里)、頭圍莊(三十里)。

  ——右在鄉(xiāng)十堡。

  山水(附津梁)

  龜山(一名龜嶼):廳東北六十里,屬頭圍堡。自蘇澳一帶礁石穿海而來,孤峰獨(dú)聳,其形如龜;浮于海面,縈波蹩躄,沙汕蜿蜓,天然作廳治門戶。山周一百余里,高一百余丈;中匯一潭,水極深甘。有漁人一、二百戶,結(jié)網(wǎng)其間。東臨大海,西距烏石港水程六十里,南通蘇澳、北達(dá)泖鼻水程各九十里。惟其四面均無港澳,是以商船不能停泊,不過偶爾寄候風(fēng)潮而已。

  擺燕山(上五里、下六里):廳治西二十八里,屬外員山堡。山形如燕翅雙垂。

  冬瓜山(上五里、下六里):廳治南三十里,屬羅東堡。加禮遠(yuǎn)港發(fā)源處。

  馬賽山(上六里、下六里):廳治南四十里,屬打那美堡。攢峰滴翠,迭嶂凝青;為蘭城東南一大屏障。

  外員山(上三里、下四里):廳治西二十五里,屬員山堡。一拳奮立,西瞰大溪。其下皆石汕,水大亦不能崩決。

  大陂山(上六里、下五里):廳治西十五里,屬員山堡。北接五方旗、南亙枕頭山,青蒼彌望中一峰特拔。

  五方旗山(上三里、下四里):廳治西北二十一里,屬頭圍堡。五方排列,峭立險(xiǎn)峻如豎旗幟。道光癸未匠匪林泳春滋事,提憲許曾于此地屯軍制勝。

  鳳頭山(上七里、下九里):廳治西北二十三里,屬淇武蘭堡。俗呼擴(kuò)仔山。一峰孤聳,高插云霄;山南有大、小風(fēng)洞。

  金面山(上六里、下五里):廳治西北二十五里,屬淇武蘭堡。為蘭中靈秀獨(dú)鍾之藪。

  頭圍后山(上七里、下八里):廳治北三十五里,屬頭圍堡。連岡迭嶂,綿亙磅礴。北走嶐嶐,南連金面;后通頭圍、外澳石空嶺,有小路一條,不過數(shù)十里可達(dá)艋舺。

  圳頭山(上三里、下三里):廳治西十二里,屬員山堡。盤拿騰擲,特起三峰;為廳治過脈處。

  大湖山(上三里、下三里):廳治西南二十余里,屬溪洲堡。連屏競(jìng)秀,竟日云煙變滅,莫可名狀;為廳治少祖山。

  大叭哩沙喃山(上八里、下五里):廳治西南五十余里,屬清水溝堡。層巒迭嶂,鳥道行回;雖盛夏必襲裘而入。道光九年秋,總兵劉廷斌剿辦和興夫匪,曾屯兵于此。

  小叭哩沙喃山(上五里、下五里):廳治西南二十里,屬清水溝堡。深林密箐,險(xiǎn)仄嚴(yán)寒,與大叭哩沙喃等。

  泖鼻頭山(上三里、下三里):廳治北水程九十里,屬淇武蘭堡。俗呼泖鼻。石齒嶙峋,形如象鼻;長(zhǎng)約十余丈,直生入海?!甘归朵洝怪^臺(tái)郡祖山。舟行至此,南北異風(fēng)、潮汐反■〈日凡〉。有小澳,底皆礁石;潮漲時(shí)水深七、八尺,可泊三、四百石小船。蘭舟往雞籠者,必至此處停寄,候東北風(fēng)轉(zhuǎn)駛而行;渡五虎門者,必對(duì)準(zhǔn)泖鼻放洋。

  ——右山十五條(皆除崎嶇屈折,就地形平徑準(zhǔn)算)。

  蘇澳嶺(上三里、下二里):廳治南五十里,屬那美堡。雖不甚高,而險(xiǎn)巇偪仄不亞草嶺。當(dāng)日議建南關(guān)于海岸兩山之間;后因添設(shè)蘇澳汛,遂不果行。

  嶐嶐嶺(上五里、下五里):廳治北七十五里,屬淇武蘭堡。石磴如梯,險(xiǎn)逾草嶺;為入蘭初辟孔道,今路改由草嶺。

  草嶺(上六里、下五里):廳治北九十五里,屬淇武蘭堡。自大三貂溪而來;閣道蠶叢,草樹陰翳,險(xiǎn)滑處肩輿幾不能進(jìn)。又有下頂雙溪、遠(yuǎn)望坑、牡丹坑諸險(xiǎn)。入蘭要隘,此為第一。

  ——右?guī)X三條(就地形平徑準(zhǔn)算)。

  加禮遠(yuǎn)港:廳治東南二十八里,屬茅埔寮堡。港口較烏石港計(jì)深三尺,底無礁石,三、四百石米船可直收入沙岸;為蘭中扼要。

  馬賽港:廳治東南三十五里,屬利澤簡(jiǎn)堡。港口水深五、六尺。

  以上二港,皆歸烏石港掛驗(yàn)。

  蘇澳:廳治南五十里,屬那美堡。為蘭境東南盡界。澳口有石嶼三堆浮于水面,名曰三仙臺(tái)。澳左為北風(fēng)澳,可避北風(fēng);右亦如之,可避南風(fēng)。橫直各闊五、六里,水深六、七丈;四、五千石巨艦可容出入。惟底皆大板礁石,拋椗入水往往釣掛不住,則?!灿小硳仐胖?,且無內(nèi)港灣避;一遇狂颷暴發(fā),又防觸礁沖山:故商船往來甚少。相傳明嘉靖四十二年,??芰值栏稍釘?shù)月;以其伙伴多病,散去。我朝洋逆蔡牽、朱濆及林■〈日耎〉等,亦曾謀占此地為巢。自附版圖后,則萑苻悉泯矣。

  烏石港:廳治北三十五里,屬頭圍堡??谡付?,水深五、六尺;僅容三、四百石米船出入。港口沙汕,一、二年必隨風(fēng)一轉(zhuǎn)徙,南北遷易無常。道光六年,奉文定為噶瑪蘭正口,并準(zhǔn)免其配運(yùn)。

  ——右港三條、澳一條。

  清水溝溪:廳治南十二里,屬羅東堡。由鹿埔發(fā)源;匯眾水出溪洲尾,與濁水溪合流。

  泉大湖溪:廳治西南二十里,屬溪洲堡。由大湖山發(fā)源;經(jīng)小叭哩沙喃至溪洲南,與濁水溪合流。

  馬賽溪:廳治東南三十里,屬利澤簡(jiǎn)堡。由內(nèi)山發(fā)源;經(jīng)番社達(dá)蘇澳嶺腳入海。

  西勢(shì)大溪:廳治西南三十里,屬清水溝堡。源出內(nèi)山腳;經(jīng)大叭哩沙喃、濁水溪、大三鬮、下渡頭,匯烏石港入海。

  濁水溪:廳治西南三十里,屬清水溝堡。由玉山腳經(jīng)大叭哩沙喃至崩山,與南勢(shì)大溪合而復(fù)分;從溪洲民壯圍至過嶺仔復(fù)合流,由烏石港入海。

  ——右溪五條。

  下渡頭(即船仔頭):廳治東一里,屬民圍堡。由清水溪東流至廳西關(guān)外折而北行,直達(dá)烏石港入海。有小紅船駛至頭圍,水程三十里。

  奇立簡(jiǎn)渡:廳治東南十里,屬茅仔寮堡。東勢(shì)??诖舐罚幌逻B濁水溪。官渡。即利澤港。

  溪洲渡:廳治西七里,屬羅東堡。即濁水溪;上接叭哩沙喃、下通清水溝。官渡。

  七結(jié)渡:廳治西五里,屬內(nèi)員山堡。達(dá)新城仔。官渡。

  金包里股渡:廳西七里,屬內(nèi)員山堡。上通叭哩沙喃、下達(dá)七結(jié)。官渡。

  三鬮渡:廳治西里余,屬內(nèi)員山堡。上通新城仔、下達(dá)船仔頭。官渡。

  ——右渡五條。

  員山橋:廳治南二十四里,屬羅東堡。通生番境界,入山采樵要路。長(zhǎng)七丈,高二尺。

  珍珠里橋:廳治南二十六里,屬羅東堡。通馬賽大路。長(zhǎng)五丈,高丈余。

  打那美橋:廳治南二十六里,屬打美堡。通珍珠里簡(jiǎn)大路。長(zhǎng)五丈,高丈余。

  東瓜山橋:廳南三十里,屬那美堡。通馬賽大澳大路。長(zhǎng)十丈,高一丈八尺。

  二結(jié)橋:廳南八里,屬羅東堡。通羅東大路。長(zhǎng)三丈,高八尺。

  四結(jié)橋:廳南十一里,屬羅東堡。通羅東大路。長(zhǎng)四丈,高一丈五尺。

  五結(jié)橋:廳南十五里,屬羅東堡。通奇力簡(jiǎn)、蘇澳大路。長(zhǎng)四丈余,高一丈五尺。

  三角橋:廳南八里,屬羅東堡。長(zhǎng)五丈,高丈余。

  頭圍北門橋:廳東北三十里,屬頭圍堡。長(zhǎng)一丈,高一丈。

  三圍橋:廳西北二十二里,屬頭圍堡。通頭圍大路。長(zhǎng)五丈,高丈余。

  四圍橋:廳西北五里,屬頭圍堡。通頭圍要路。長(zhǎng)五丈,高丈余。

  馬賽橋:廳東南三十里,屬利澤簡(jiǎn)堡。通蘇澳要路。長(zhǎng)二十丈,高八丈。

  ——右橋十二條。

  城池(關(guān)隘附)

  隘者,系與生番交界之地,生番出沒無常,每百十成群,越民界狀殺民人,猛甚狼虎;故于山峽交界之處,設(shè)隘寮于山頂,催募丁壯常川輪防。遠(yuǎn)見生番出頭,即放炮為號(hào),四鄉(xiāng)群起而御之。

  東門:震平門。

  南門:離順門

  西門:兌安門。

  北門:坎興門。

  ——右蘭廳四門。

  北關(guān):在廳東北五十里,屬頭圍堡。自山腳至海濱約二百余步,大石嶙嶙,高峻不可攀援。嘉慶二十四年,建關(guān)門一座;連山盡海,橫截大道。橫、直各十二丈,高四尺,厚三尺;樓垛俱全。為全蘭咽喉(因年久傾塌,應(yīng)修葺)。

  ——右關(guān)一座。

  擺燕隘:廳南二十八里,屬外員山堡。隘丁十三名。在鹿埔北,通生番界。

  鹿埔隘:廳西二十五里,屬外員山堡。隘丁十名。在鹿埔?guī)X下,通生番界。

  外員山隘:廳西二十五里,屬外員山堡。隘丁十二名。在員山莊,通生番界。

  馬賽隘:廳南五十里,屬那美堡。隘丁十二名。在馬賽莊后,通生番界。

  施叭坑隘:廳南四十里,屬那美堡。隘丁十二名。在施叭口,通蘇澳小路。

  枕頭山隘:廳西六里,屬內(nèi)員山堡。隘丁十名。在枕頭山后,通生番界。

  穎廣莊隘:廳西七里,屬內(nèi)員山堡。隘丁十九名。在穎廣莊后,通生番界。

  大湖隘:廳西南二十里,屬溪洲堡。隘丁十二名。在內(nèi)山。此處另有小路一條,可通淡水艋舺、大坪林。

  內(nèi)湖隘:廳西十五里,屬內(nèi)員山堡。隘丁六名。在內(nèi)湖山前,通生番界。

  大叭哩沙喃隘:廳西南五十里,屬清水溝堡。隘丁十二名。在番山前,重溪環(huán)繞;過溪,即額刺「王」字生番,最為險(xiǎn)要。山后另有小路一條,可通淡水咸菜甕、九芎林與大湖。內(nèi)山小路,皆當(dāng)時(shí)預(yù)籌進(jìn)山備道,以策應(yīng)緩急者也。

  葫蘆堵隘:廳西二十五里,屬羅東堡。隘丁六名。在葫蘆莊后,通生番界。

  泉大湖隘:廳西二十五里,屬內(nèi)員山堡。隘丁十三名。在泉大湖山前,通生番界。

  四圍隘:廳西北八里,屬頭圍堡。隘丁六名。在四圍莊后,通生番界。

  柴圍隘:廳西北十里,屬頭圍堡。隘丁五名。在柴圍左,通生番界。

  三圍隘:廳西北十二里,屬頭圍堡。隘丁五名。在三圍左,通生番界。

  湯圍隘:廳西北十七里,屬頭圍堡。隘丁八名。在湯圍莊左,通生番界。但其水太熱,禾稼多為泡傷;遠(yuǎn)處稍差。

  白石山隘:廳西北二十里,屬淇武蘭堡。隘丁八名。在白石山下,通生番界。

  金面山隘:廳西北二十五里,屬淇武蘭堡。隘丁八名。在金面山下,通生番界。

  三鬮隘:廳西北五里,屬頭圍堡。隘丁八名。在三鬮莊后,通生番界。

  大陂隘:廳西北十五里,屬頭圍堡。隘丁八名。在大陂右,通生番界。

  ——右隘二十條。

  衙署

  噶瑪蘭通判署:城東門。

  頭圍縣丞署(管理烏石港口掛驗(yàn)):頭圍堡。

  羅東巡檢署(因兼理司獄事,暫駐城內(nèi)):城東門。

  鋪舍

  蘭治大路,惟北門外一條直達(dá)淡水分界大三貂社。其余各門,俱無鋪舍。

  蘭城鋪(在城):北至沙侖十二里。

  沙侖鋪:北至烏石港鋪十八里、南至蘭城鋪十二里。

  烏石港鋪:北至北關(guān)二十里、南至沙侖鋪十八里。

  北關(guān)鋪:北至嶐嶐嶺二十里、南至烏石港二十里。

  嶐嶐鋪:北至淡、蘭交界大三貂溪二十五里。

  ——右鋪舍五所。

  防汛

  噶瑪蘭營(yíng)都司署:城南門。管領(lǐng)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額外四員、步戰(zhàn)兵四百五十五名、守兵二百四十名。

  蘭營(yíng)城汛:城南門。

  溪洲汛:廳南十五里。屬羅東堡。輪防把總一員、兵四十名。

  加禮遠(yuǎn)汛:廳東南十五里,屬茅仔寮堡。輪防額外一員、兵三十名。

  三鬮汛:廳西北十二里,頭圍堡。輪防外委一員、兵十名。

  頭圍守備署:廳西北三十里,頭圍堡。管領(lǐng)兵丁一百名。

  烏石港汛:廳西北三十五里,頭圍堡。輪防外委一員、兵十名。

  嶐嶐汛:廳北六十里,淇武蘭堡。輪防千總一員、兵五十名。

  北關(guān)汛:廳西北四十里,頭圍堡。輪防外委一員、兵四十名。

  ——右防汛十所。

  道里

  東:出震平門轉(zhuǎn)東北一里船仔頭,有紅渡船由水路十五里至過嶺仔,轉(zhuǎn)北行十五里至頭圍街、五里為烏石港口。

  南:出離順門轉(zhuǎn)西南三里民壯圍、七里奇立板,轉(zhuǎn)南五里溪洲渡、五里羅東街,再轉(zhuǎn)東南六里利澤簡(jiǎn)、六里猴猴莊、三里馬賽港、五里冬瓜山、十里蘇澳。

  西:出兌安門五里大三鬮、五里枕頭山,與生番交界。

  北:出坎興門二里新店、八里四圍、二里沙侖、三里礁溪、十里二圍,轉(zhuǎn)東北五里頭圍街、五里烏石港、五里北關(guān)、四里硬枋、五里大溪、七里番薯寮、五里大里簡(jiǎn)、五里草嶺腳、十里草嶺頭、四里半嶺仔、四里牡丹坑、四里遠(yuǎn)望坑、四里嶐嶐汛,下嶺三里大三貂溪,淡、蘭交界。

  附載頭圍后山黃總大坪一則

  噶瑪蘭未入版圖以前,為生番藪;設(shè)官定制后,又以地廣人稀,未能悉墾。邇年來圣澤覃敷,番黎向化,人煙日漸稠密、土地日漸開拓;凡遐陬僻壤之區(qū),無不開辟周遍。如黃總大坪者,當(dāng)人力未及之時(shí),棄為荒埔;迨道光年間,有黃千總始招佃入其地,除蕪穢、翦荊榛,堵截泉源、引流灌溉,墾得田地百數(shù)十畝,內(nèi)皆農(nóng)民耕作。路由頭圍北關(guān)內(nèi)土名外澳仔,登山至外石硿嶺,轉(zhuǎn)北五里為內(nèi)石硿嶺,越嶺東北支分小路一條,七里至烏山溪尾寮,則為黃總大坪矣。其間土地平曠,田園溝渠流灌,阡陌交通。唯僻處偏隅,經(jīng)由之路雜沓,蠶叢險(xiǎn)偪,難容輿馬。

  附載頭圍后山通艋舺小路一則

  蘭境開辟之初,曾議由內(nèi)山增設(shè)備道一條,以防緩急之用。后以山路崄巇,且路經(jīng)生番地面,究非完善之計(jì);故未果行。近年木拔道通,生番斂跡;頭圍新辟小路一條,山程九十余里,可一日而抵艋舺。路由頭圍后山土地坑北行,越嶺十五里樟侖,東轉(zhuǎn)下嶺至炭窯坑。遶山西行十五里統(tǒng)柜(此處最為險(xiǎn)要);樹木陰翳,障避天日。循嶺而下,穿林度石,八里為虎尾寮。西南行過溪,上大嶺八里大租坑、四里侖仔洋。過溪,平洋三里石亭、六里枋仔林、三里深坑渡;翛然一片坦途。至萬順寮再上山侖,六里樟腳、三里六張犁。此去十五里,一帶大路,直達(dá)艋舺武營(yíng)頭出口(自虎尾寮潭以下,皆西南行)。自有此一路快捷方式,不特民間稍減跋涉之勞,而且省卻無數(shù)經(jīng)營(yíng)備道之費(fèi)。其有益于地方者,正復(fù)不少。惟其地未經(jīng)除治,不過僅容背負(fù)往來,輿馬亦礙難行走。

  ——右二則系履勘之便,順道跟尋而得。謹(jǐn)就耳目之所能及,并附錄之(「志」內(nèi)不載)。

  噶瑪蘭廳輿圖總說

  噶瑪蘭,在臺(tái)灣府治東北七百里;靠山面海,形如眠弓,僻處淡水萬山之后。嘉慶十五年,始入版圖,設(shè)官制。延袤百數(shù)十里,東濱大海、西扼番山、北界三貂、南盡蘇澳。

  自大三貂過溪而來,由遠(yuǎn)望坑盤旋石磴十余里,為草嶺頭;云棧摩天、閣道回地,茂林危石當(dāng)?shù)?,崄巇不可名言。越嶺一轉(zhuǎn)大里簡(jiǎn),東望海濤洶涌,相去「萬水朝宗」不過數(shù)更洋面(海程約計(jì)六十里為一更)。南向則龜山蹩躄,盤踞中流;首尾暗沙兩條橫亙海面,隨風(fēng)遷徙,南北無常。東北泖鼻頭,則有南北反■〈日凡〉之風(fēng)潮;近岸烏石港,則有通塞無時(shí)之沙汕:此東方之要隘也。

  依山沿海西南行,有大石嶙峋,連山盡岸;中間一關(guān)橫截大道,是為北關(guān)。由是進(jìn)達(dá)蘭城,水程以沙侖為咽喉、陸程以礁溪為扼要:北來之門戶,于斯為固矣。其南盡界,則為蘇澳;水口雖深,而暗礁可畏。又有南、北風(fēng)澳,分列澳口之左右;兩處炮臺(tái)對(duì)峙,屹然雄鎮(zhèn)海門。倚此為東南鎖鑰,則窺伺之釁可消矣。

  至若西南諸山雖接壤番山,顧生〔番〕蹻捷,僅習(xí)山行;一著平洋,反顛蹶不能進(jìn)步。故于山峽緊接之處設(shè)隘寮,募丁壯常川輪防,加謹(jǐn)守望:此西方之關(guān)鍵也。

  唯是蘭疆雖屬一隅褊小之區(qū),然歷覽四郊,其險(xiǎn)阻尤非人力所能致。故隨時(shí)加意經(jīng)營(yíng),愈見有盤石之固矣。合紀(jì)其大概以呈。

澎湖廳輿圖纂要

  澎湖廳圖

  例言

  澎湖廳輿圖表

  澎湖廳輿圖冊(cè)

  澎湖廳嶼圖險(xiǎn)要說

  澎湖廳圖

  例言

  按輿圖首重疆界,而澎湖四面距海,唯東水程三百里可達(dá)臺(tái)灣,西水程四百二十里即界金、廈;而南北汪洋大海,渺無際涯,難以疆界定。其次坊里、山水、城〔池〕、衙署、鋪舍、防汛,均為至要;而澎湖則〔有〕澳社而無坊里之名,有衙署而無城池之而強(qiáng)飾之,是妄也!爰即其實(shí)在者詳而表之。

  澎湖廳輿圖表

  澎湖廳輿圖冊(cè)

  「禹貢」曰:『九州島攸同,四澳既宅』?!羔屛摹乖疲骸弘T與澳同,水隈也』。蓋言九州島底定,凡水隈之地皆可安而居也。澎湖人民依水為家、傍涯作室,非澳而何哉?若夫社,即內(nèi)地所謂里是也;澳社之與坊里,名異而實(shí)同。自康熙二十三年平臺(tái)而后,招來安集,以漁以佃,人始有樂土之安而澳社具。時(shí)澳僅有九;至雍正五年人物繁庶,又增嵵里、通梁、吉貝、水埯四澳,遂十有三澳,共七十二社,圖列于前。

  澳社

  島嶼

  山水

  防汛

  道里

  澳社

  東、西衛(wèi)澳(自廳治文澳社起。下仿此):文澳社(舊名暗澳。廳署暨書院在此)、媽宮社(協(xié)營(yíng)各官衙署暨廳倉、街市在此。內(nèi)港乃商哨灣泊之所。距廳治陸路三里)、小案山社(陸路五里)、火燒棚社(陸路三里)、紅毛城社(相傳紅毛作城于此,■〈土遣〉址尚在。陸路一里)、大案山社(陸路三里)、東街社(陸路四里)、蚱腳嶼社(陸路六里)、西街社(陸路四里)、后窟潭社(陸路五里)。

  嵵里澳:嵵里社(此社于雍正五年從東、西衛(wèi)分設(shè)為澳。北風(fēng)時(shí),可泊舡只。陸路一十九里)、風(fēng)柜尾社(陸路二十二里)、井仔埯社(陸路十六里)、豬母落水社(北風(fēng)可泊船。陸路十五里)、雞母塢社(陸路十三里)、鎖管港社(陸路十三里)、鐵線尾社(陸路十一里)、菜園社(陸路四里)、石泉社(陸路三里)、前寮社(陸路一里)、虎井社(水程二十里)、桶盤社(水程十六里)。

  林投澳:雙頭掛社(陸路八里)、烏嵌社(陸路九里)、隘門社(陸路十里)、林投社(陸路十二里)、尖山社(陸路十六里)、文良港社(陸路二十里)、太武社(陸路九里)、西溪社(陸路十一里)、東石社(陸路十里)、港底社(陸路九里)。

  奎璧澳:大城北社(舊有紅毛城,今基址已廢。距廳治七里)、紅羅罩社(陸路十二里)、湖西社(陸路十六里)、湖東社(陸路十七里)、南寮社(陸路二十里)、果葉社(陸路二十三里)、地寮社(陸路二十三里)、白猿坑社(陸路二十二里)、青螺社(陸路十七里)。

  鼎灣澳:鼎灣社(陸路十里)、西寮社(陸路十里)、中寮社(陸路十里)、潭邊社(陸路九里)、港仔尾社(陸路七里)、水窟社(陸路十二里)、土地公前社(陸路十三里)、沙港社(陸路十三里)、港底社(陸路九里)。

  以上五澳共五十社,總名為大山嶼。乃澎湖諸島之山主,至廳治陸路可通。

  瓦硐澳:瓦硐港社(陸路二十六里)、中墩社(陸路一十四里)、城前社(舊有紅毛銃城,今基址亦廢。陸路十六里)、港尾社(陸路十九里)、后寮社(陸路二十七里)。

  鎮(zhèn)海澳:鎮(zhèn)海社(陸路二十二里)、港仔社(陸路二十四里)、小赤嵌社(陸路二十八里)、岐頭社(陸路二十五里)。

  赤嵌澳:大赤嵌社(舊有紅毛城,名赤嵌;今已基址無存。臺(tái)灣亦有赤嵌城。陸路二十九里)、鳥嶼社(水程四十五里)。

  通梁澳:通梁社(陸路三十里)。

  以上四澳十二社,總名北山嶼。在大山嶼之北;中隔一港,潮退路可通。

  吉貝澳:吉貝社(舊有炮臺(tái)一座,相傳紅毛所筑;今址亦無存。水程八十里)。

  右吉貝一澳,乃孤嶼也;為大山嶼極北之地。北山嶼是南衛(wèi),澳北藏沙線一片,最為險(xiǎn)隘;該澳恃此以為設(shè)險(xiǎn)。雍正五年,從鎮(zhèn)海分設(shè),另為一澳。

  西嶼澳(在大山嶼之西,出產(chǎn)文石);內(nèi)塹社(乃北風(fēng)泊船之處,文武汛口在此。水程二十里)、外塹社(此山頗高,有石塔一座,黑夜必燃燈;臺(tái)、廈往來船只,皆視此為標(biāo)準(zhǔn),亦北風(fēng)泊船之處。水程二十三里)、緝馬灣社(水程十五里)、小池角社(水程十六里)、大池角社(水程十八里)、二嵌社(水程十八里)、竹篙灣社(水程二十二里)、合界頭社(水程二十三里)、后螺社(水程二十五里)、橫礁社(水程三十里)。

  右西嶼一澳,中分十社。嶼山頗高,凡自臺(tái)往廈、自廈往臺(tái)船只,必望見此嶼,然后放洋;實(shí)標(biāo)準(zhǔn)也。

  網(wǎng)埯澳:網(wǎng)埯社(水程五十里)、將軍澳社(水程五十里)、西吉嶼社(水程八十里)、東吉嶼社(水程八十里)、嶼坪社(水程七十里)、大嶼社(水程一百里)。

  水埯澳(此澳于雍正五年從網(wǎng)埯澳分設(shè)):水埯社(水程五十里)、花完社(水程五十里)、花嶼社(水程七十里)。

  右網(wǎng)埯、水埯,即八罩嶼與大山嶼極南之地也。水路最為險(xiǎn)要,在汪洋大海之中。

  島嶼

  澎湖之有島嶼,猶他郡之有岡巒也。凡岡巒,必識(shí)其主從起伏、去來盤結(jié)之勢(shì),然后地方之險(xiǎn)易可知也。若澎湖,則大山嶼居中為主,南有八罩、北有吉貝、東有陰陽諸嶼、西有西嶼環(huán)抱;兼之四隅星布,疏密相間、大小相維,層層從衛(wèi)以及水口沙線左縈右拂:其起伏盤結(jié)為何如哉!故「海防志」云:『澎湖三十六島如排衙』。此略舉其概而已;以今考之,實(shí)五十有五焉。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cái)?shù)三十,合五十有五,以備天地之?dāng)?shù);此澎湖所以為天造地設(shè)之險(xiǎn)也哉!居澎湖之中者,則為大山嶼(廳署、協(xié)營(yíng)在焉。中分立五澳,幅員約有百里)。大山嶼之東(諸嶼水程俱從廳治起):陽嶼(水程三十里)、陰嶼(水程三十里)、香爐嶼(水程三十里)、雞膳嶼(水程三十三里)、鼓架嶼(水程三十里)、椗鉤嶼(水程四十五里)。

  東北:長(zhǎng)岸礁嶼(水程十九里)、灣貝嶼(有民居。水程二十里)、雁凈嶼(水程二十里)、藍(lán)笨嶼(水程三十里)、屈瓜嶼(水程三十里)、鳥嶼(有民居。水程四十里)、白沙仔嶼(水程四十五里)。

  北:大倉仔嶼(有民居。水程十五里)、涼傘礁嶼(水程十八里)、中墩嶼(有民居。水程二十里)、北山嶼(有民居。中分四澳。水程四十里)、金嶼(水程四十里)、險(xiǎn)礁嶼(水程四十里)、土地公嶼(水程四十里)、吉貝嶼(有民居。水程八十里。此嶼之北有北礁,半沉半浮隱躍水面,沙線屈曲,形如「吉」字;最為險(xiǎn)要。水程一百里)。

  西北:大烈?guī)Z(水程三十五里)、小烈?guī)Z(二嶼斜對(duì),中分一水。水程三十五里。內(nèi)有吼門,船只出入經(jīng)此;最為險(xiǎn)要)、空殼嶼(水程四十里)、北鐵砧嶼(水程四十里)、姑婆嶼(水程五十里)、目嶼(水程六十里)。

  西:師公礁嶼(水程二十里)、牛心灣嶼(水程二十六里)、西嶼(內(nèi)有民居,中分十社。臺(tái)、廈往來船只,皆以此嶼為標(biāo)準(zhǔn)。北風(fēng),可泊船于嶼之內(nèi)塹、外塹二處;系文武查船汛口。水程三十里)、小門嶼(在西嶼之西北。水程三十五里)。

  西南:四角仔嶼(乃大山嶼水口形如。凡媽宮往來船只,皆從此進(jìn)出。水程十里)、雞籠嶼(水程十五里)、花嶼(內(nèi)有民居。水程六十里)、草嶼(「通志」云:『澎湖諸嶼,惟二嶼青蔥,故以花、草名』。水程七十里)、大貓嶼(水程八十里)、小貓嶼(與大貓斜對(duì),中分一水。水程八十里)。

  南:虎井嶼(內(nèi)有民居。水程四十五里)、桶盤嶼(內(nèi)有民居。水程四十五里)、沙狗嶼(水程六十五里)、馬鞍嶼(水程六十五里)、船路礁嶼(一名布袋嶼。凡臺(tái)、廈往來船只,入八罩必由此進(jìn)出;水口僅容一舟,最為險(xiǎn)要。水程七十里)、金瓜嶼(水程七十里)、挽門嶼(內(nèi)有民居,即八罩水埯社。水程七十里)、將軍嶼(內(nèi)有民居,即八罩網(wǎng)埯澳。南風(fēng)時(shí),可以泊船。與挽門嶼東西平分,中隔一水。船帆嶼即在此嶼之東,非兩嶼也。水程八十里)、鍾仔嶼(其形如鐘,因以名)、頭巾嶼(水程九十里)、南鐵砧嶼(水程九十里)、南嶼(即南大嶼。廣袤三十里,內(nèi)有民居。水程一百四十里)。

  東南:東嶼坪(水程七十里)、西嶼坪(二嶼平分對(duì)峙。水程七十里)、東吉嶼(有民居。水程一百二十里)、西吉嶼(二嶼平分,中隔一水。廈船往來,觀此為標(biāo)準(zhǔn)。內(nèi)有民居。水程一百二十里)、斧頭增嶼(水程一百二十里)。

  右所列五十五嶼,有主有從、有朝有對(duì),如排衙、如執(zhí)戟;外則巨海包羅,中則支流穿插:亦海表之勝概也。形家云:『大山嶼形如蓮花;共余四面八方諸嶼,則荷葉田田者是也』。以形象觀之,說亦近似有理焉。

  山水

  按山水,自然之金湯也;重險(xiǎn)要,不重名勝。而澎則水之要害,詳見于五十五嶼之口矣。至于山,雖無高峰要嶺而有一二足以奠民居、立標(biāo)準(zhǔn)者,亦海島中不可無也。故特詳之。

  大城頂山:廳治東大城北社前。此山為山嶼之最峻,高十余丈。上有紅毛城,因名大城;今基址已廢。

  太武山:廳治東北大武社前。在大城頂山之東北,高十余丈。臺(tái)船回澎,南則先見大城頂山、北則先見太武山。

  紗帽山:廳治南,在嵵里社后。此山為廳治案外峰;其形如紗帽,因名。

  獅山:廳治東南菜園社后。以獅名,山形東西肖。雖無巖巖之勢(shì),而東接大城頂山、南距內(nèi)港,亦一方之鎮(zhèn)也。

  瞭望山:廳治正北,在后寮社后。是山為北山嶼最高處,漁人出捕未曰置(?)風(fēng)雨時(shí),則登其上以望,故名之。

  天臺(tái)山:廳治極南之處,在八罩花之社(?)。上一仙〔人〕足跡印在石上,至今尚存。是為八罩最高之峰;漁人遠(yuǎn)歸,視此為標(biāo)準(zhǔn)。

  防汛

  按澎湖左、右營(yíng)兵分駐汛口,共有一十三處,互為巡防。各派千總一員為專汛之官,按季輪流更替;凡以專責(zé)成、均勞逸者,制甚周也。

  水師協(xié)鎮(zhèn)署、左右營(yíng)游擊署、左右營(yíng)守備署、教場(chǎng)一所(在協(xié)鎮(zhèn)署之西偏):以上衙署,俱在媽宮社。

  左營(yíng)

  媽宮新城東汛:與新城西汛,乃澎湖居中最要之地,為本標(biāo)營(yíng)署駐札之所;密邇文澳。澎糧廳署、倉庫、錢糧與兩營(yíng)軍裝、火藥局,皆在于此。鋪舍、民居星羅云集,又為臺(tái)、廈商艘出入口岸:在在均關(guān)緊要?;榉朗?,責(zé)任綦重;例派汛兵二十八名。炮臺(tái)一座、戰(zhàn)船一只,系專汛之官管轄。

  嵵里汛:系外洋最沖要口。汛兵一十名,按季派撥千總一員,統(tǒng)轄文良港、風(fēng)柜尾二汛。東至陰、陽諸嶼,西至雞籠嶼,南至虎井嶼,北距媽宮汛二十五里。

  文良港汛:系外洋次沖要口。屬嵵里汛兼轄,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汛兵一十一名防守。東至陰、陽諸嶼,西則陸路距媽宮汛二十五里,南至鎖管港,北至雞膳諸嶼。

  風(fēng)柜尾汛:系外洋次沖要口。屬嵵里汛管轄,按季派目兵防守。四至與挽里汛同。

  八罩將軍澳汛:系外洋最沖要口。駐汛兵二十八名,按季派撥千把總一員,統(tǒng)轄挽門、水埯二汛。東至東、西吉嶼,西至金瓜嶼,南至嶼坪、頭巾,北至虎井嶼。

  挽門汛:系外洋最沖要口。駐汛兵二十八名,屬將軍澳汛兼轄,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防守。東至金瓜嶼,西至草嶼,北至桶盤嶼。

  水埯汛:系外洋最沖要口。屬挽門汛管轄,按季派撥目兵防守。四至與挽門同。

  右營(yíng)

  媽宮新城西汛:派撥汛兵二十八名、戰(zhàn)船一只。炮臺(tái)一座。系專汛官管轄。

  西嶼內(nèi)塹汛:系外洋最沖要口。汛兵二十八名,按季派撥千把總一員,統(tǒng)轄外塹、小門二汛。東至獅公礁嶼,西至外塹山尾,南至桶盤嶼,北至大倉仔嶼。

  外塹汛:系外洋最沖要口。屬內(nèi)塹汛兼轄,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汛兵十五名,兼轄小門汛。東至本汛山鼻尾,西至青水墘,南至花嶼,北至吼門。

  小門汛:系外洋次沖要口。屬外塹管轄,按季派撥目兵防守。東至吼門,西至鼎灣嶼;南、北則一片汪洋巨海,渺無際涯。

  北山汛:系外洋次沖要口。按季派撥千把總一員,配汛兵一百名,兼轄吉貝汛。東至烏嶼,西至姑婆嶼,南至中墩嶼、灣貝嶼;北至礁外則茫茫大海,渺無涯際。

  吉貝汛:系外洋次沖要口。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配目兵五十名。東至藍(lán)笨嶼,西至目嶼,南至險(xiǎn)礁諸嶼;北則一片大海,渺無涯際。

  道里

  按道里所經(jīng),鄉(xiāng)里、山水、衙署、防汛無不由也、無不該也,而總不出乎疆界之中。今以文澳社廳治為主,詳核里數(shù),條列于后;兼分陸程、水程二道。

  東:東出文澳社八里至雙頭掛社、一里至烏嵌社(即界大海)。

  西:西出文澳社二里至樾蔭亭、一里至媽宮(即界內(nèi)海)

  南:南出文澳社三里至石泉社、十三里至井仔埯社、四里至嵵里社(即界大海)。

  北:北出文澳社四里至東衛(wèi)社、二里至蚱腳嶼社、一里至港尾仔社、二里至潭邊社、五里至中墩社、五里至港尾社、三里至鎮(zhèn)海社、二里至港仔社、五里至大赤嵌社(即界大海)。

  東南:東南出文澳社四里至菜園社、七里至鐵線尾社、二里至鎖管港社、二里至豬母落水社(即界大海)。

  西南:西南出文澳社五里至小案山社、由內(nèi)港水程八里至風(fēng)柜尾社(即距大海)。

  東北:東北出文澳社七里至大城北社、二里至太武社、二里至西澳社、五里至湖西社、一里至湖東社、六里至果葉社(即界大海)。

  西北:西北出文澳社一里至紅毛城社、三里至西衛(wèi)社(即距內(nèi)港)。

  ——右陸程。

  南:南由嵵里社起二十里至虎井社、三十里至網(wǎng)埯社、二十里至嶼坪社、五十里至大嶼社。

  西南:西南由風(fēng)柜尾社起六十里至花嶼社。

  西:西由媽宮社二十里至西嶼社。

  北:北由大赤嵌社起三十里至吉貝社。

  東北:東北由果葉社三十里至鳥嶼社。

  東南:東南由豬母落水社起八十里至東吉社。

  ——右水程。

  澎湖廳嶼圖險(xiǎn)要說

  澎湖,海島也,非海疆也。四面距大海,保無窺伺之徒;舟楫往來,難絕覬覦之輩。故墩臺(tái)防汛一切守御之術(shù),視他處為密。所以然者,陸則大山嶼據(jù)其中,而文澳、媽宮夙稱重地;水而五十五嶼環(huán)其外,如排衙、執(zhí)戟,固若金湯:全澎之勝概也。由文澳而西,則與媽宮為唇齒。負(fù)山面水,一港通大海之潮;犬牙屹立,兩嶼據(jù)出入之口。而西嶼、貓嶼,又其外藩也。由媽宮而北,則吉貝、北山實(shí)為沖要之口;隨地設(shè)險(xiǎn),可無外御之虞。他若奎璧、林投等澳以東,上控陰、陽諸嶼,下附東、西二吉,暗綠石礁,波流喘急,可為東藩之障。八罩嶼以南,內(nèi)有船路礁、挽門嶼之險(xiǎn),外有頭巾、嶼坪之固,可為要害之沖。故「漳州志」云:『澎湖島,山起北山、南盡八罩,文良港、丁字門、西嶼頭為最要地。春汛、冬汛,浯、銅二寨有急,分兵救援:則澎湖實(shí)為東南半壁之鎖鑰也。任厥責(zé)者,相其天時(shí)、因其地利,進(jìn)可以戰(zhàn)、退可以守,庶乎其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