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部分

籌辦夷務始末選輯 作者:


  臣等接準通商大臣李鴻章來咨:『案準總理衙門先后奏定閩海關洋稅從二十三結于部撥京餉,協(xié)餉之外,仍按結酌提四成解部,??畲鎯Γ黄鋸B門、滬尾、打狗等口,即自二十二結起批解四成等因。惟查閩海關征收洋稅,從前概系紋銀;嗣咸豐六年間洋商多以鷹番完納,因其銀色不足,議照當時市價每百兩應加貼水二兩,奏明兌收。迨咸豐十一年間復因紋銀市價漸昂,會同英、法兩國領事議定:鷹番、捧兩項洋銀納稅每百兩加貼水六兩。同治三年以來,市廛紋銀以鷹、捧■〈石匋〉洋銀駁換每百兩貼水自八兩增至十兩有奇,各口洋稅除英、法兩國扣款系將原收補水撥交外,其三、四兩年分批解京餉等款,貼水賠墊甚巨。茲奉行提洋稅四成解京,若仍照前議補水征解,委實無款可墊。當查通商條約章程載有「洋人納稅色有不足,隨時隨地議加補水」之語;隨飭通商委員商準英國領事,詳伊國住京大臣核辦。準英領事照會:「福州現(xiàn)時紋銀頗少,洋商納稅自應互用洋銀。而洋銀時價又早晚不同,在洋商轉(zhuǎn)非畫一;不若暫先定一準則:嗣后洋商凡系用洋銀納稅者,每百兩補水十兩;其遵用紋銀納稅者例無補水,聽從洋商之便。即于本年六月二十日開辦。惟從前洋商納稅貼水,本系六兩;增至十兩之多,事出權宜,非若條約之可確守。雖一面暫行開辦,一面應詳住京大臣查核;須俟奉到批回,方能定準」』等語。當經(jīng)臣英桂飛飭通商各口委員依期開辦。

  伏思各國商人自咸豐六年以后,概系攜帶洋銀來閩貿(mào)易;各口洋稅,概用洋銀完納,原系照約辦理?,F(xiàn)在市間紋銀稀少,各洋商所帶鷹番則又成色愈下,雖每百兩原有貼水銀六兩,而易換紋銀仍屬不敷;已議定嗣后洋商完納關稅,凡用洋銀者,每百兩補水銀十兩。至六月二十日未經(jīng)開辦以前,按日所繳洋稅,洋藥及上結留存未解稅銀,若因款須解京,復欲責成各洋商按照現(xiàn)議之數(shù)補足,姑無論各洋商以完繳在先,議增在后,勢必有所借口;且甫定新章即行轇轕,亦無以重信義而示懷柔。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將不敷補水銀兩在于洋稅項下作正支銷,俾得易換紋銀,依限分批兌解。

  廈門、滬尾、打狗等口應收洋銀補水,業(yè)經(jīng)飭令一律辦理;現(xiàn)尚未據(jù)具報開辦。

  御批:『該衙門議奏』。

  --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四十四。

  同治六年三月初八日

  同治六年(一八六七)三月初八日(壬戍),『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再,從前總稅務司李泰國在京時因各海關經(jīng)費不敷辦公,走私偷漏亦難稽察,于稅餉有礙等語,向臣衙門再三申論。經(jīng)臣等公同商酌,以關口之大小、稅務之繁簡,擬定經(jīng)費之多寡,約計各海關按外國一年統(tǒng)支經(jīng)費銀七十萬零二百兩,惟牛莊一關薪水在各關余銀內(nèi)酌撥;于同治二年五月間附片陳明,奉旨:『依議』,欽此。四年冬間,總稅務司赫德因牛莊經(jīng)費由南洋各口轉(zhuǎn)撥,殊費周章,且每有向監(jiān)督借支之事;而該關所收常,洋兩稅又較從前暢旺,擬于該關按月坐支銀一千五百兩,以資緝私、庶免貽誤等因,申呈到臣衙門。復經(jīng)臣等于五年正月間照準奏陳,奉旨:『依議』,欽此。前后各折片,均行文各省欽遵辦理各在案。現(xiàn)在赫德來京將第十六結至二十三結各關所收洋稅匯總數(shù)目比較申報前來,除子口稅不計外,查第十六結至第十九結為前年四結,共收正稅銀七百八十萬兩有零;第二十結至第二十三結為去年四結,共收正稅銀八百五十四萬兩有零。該總稅司以去年所收正稅成數(shù)較多,遂有添設巡船擬增經(jīng)費之請;其初議擬于奏定七十余萬兩之外,每年另添經(jīng)費約三十六萬兩之多。當經(jīng)臣等再三論結,告以添置巡船雖于各口稽察一切不無裨益,而嗣后所收之稅暢旺與否,尚未可知;如果將來收至一千萬兩以外確有成效,屆時再議加增。且歷年所支經(jīng)費,除核實動用外尚余關平銀約十五萬兩;此時若擬添設巡船,不妨盡此項存款動撥。況從前奏明經(jīng)費數(shù)目時,巡船一項本在其內(nèi);即或巡船不敷,勢須添買、添造,亦何得歲增款目如此之多!該總稅司始行罷議。本年二月十三日,復據(jù)赫德申稱:『山海、東海、臺灣、淡水四關原定經(jīng)費,實屬不敷辦公;請于該四關原定月給四千兩外,四關共月增銀二千五百兩,一年計加經(jīng)費三萬兩之數(shù)』。臣等竊思通商各口船貨往來,征收稅課,巡緝偷漏原未嘗盡恃洋人,然各海關自開端口以來,華洋交易有年,進出口貨物實藉稅務司帶領扦手上船認真查驗,關稅方能日有起色;非稍予以微利,誠恐另有要求,轉(zhuǎn)虞掣肘。且所請之數(shù),尚屬無多;擬即照準,于本年五月三十日(即外國七月初一日)第二十八結起,在各該關洋稅項下按月照加增數(shù)目支發(fā),作正開銷。如蒙俞允,即由臣等行知戶部及上海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并札知各關監(jiān)督一體遵照辦理。

  再洋船進口、出口及復進口均按四個月納船鈔一次;此項船鈔,按照條約原為建造塔表、望樓之用。同治元年七月間,由臣衙門設立同文館,延聘中外教習講授語言文字,其修金薪水一切籌款無著,即于船鈔項下酌提三成應用;以一成付赫德,為沿海各口興辦一切之需;徐六成存儲各關,按照條約為洋人在各口分設浮椿、號船、塔表、望樓等項經(jīng)費:歷經(jīng)照辦有年?,F(xiàn)因各口所留六成船鈔往往那作別用,未能將塔樓等項一律修建;洋人私議,擬恿各國住京公使出頭向臣衙門辯論,將此項船鈔悉數(shù)交與領事官收辦。法國公使伯洛內(nèi)上年并有照會致臣衙門,請將歷年所收船鈔一百余萬發(fā)還該國自行修建塔樓等項;雖經(jīng)辯論中止,但日后能否不至再申前議,實未可知。臣再四思維,與其交領事官收辦,致使中國不能過問;莫如交稅務司收辦,將來中國尚可稽察。公同商酌,擬將此項船鈔量行變通;除同文館所提三成仍照舊提用外,其余七成從明年第三十一結起交與總稅務司收領,按照條約為建造塔樓等項本款之費。每屆年終,仍令將動用數(shù)目申報臣懣衙門及南、北洋通商大臣稽核。如蒙俞允,再由臣衙門行文南、北通商大臣轉(zhuǎn)飭各關遵照,并由臣等札知總稅務司一體遵辦。

  御批:『依議』。

  --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四十八。

  九月十五日

  九月十五日(乙丑),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竊自外洋各國議款以來,于今十載。辦理一切事務,其綱領雖挈之于內(nèi),而實則行之于外;必須在外處置合宜,而后得勢、得機,在內(nèi)不煩言而自解。本年五月,臣衙門因原議十年修約為期已近,奏請飭下南、北洋通商大臣于熟悉洋務各員中每處選派二員于十月咨送來臣衙門,以備查詢,仰蒙俞允;當經(jīng)恭錄諭旨并鈔折行知遵照在案。

  惟前奏止欲于選派各員內(nèi)收群策群力之效,而于通盤大局尚待次第籌商。上年十二月,臣等函致上海通商大臣李鴻章,屬令校閱舊案,將條約詳為核校。旋據(jù)覆稱:『來歲換約,必厚集其勢,其求大遂所欲』。至于應如何防備?如何規(guī)畫?尚未論及。又函致兩江總督曾國藩,令將核定條約寄臣衙門,為思患豫防之計;迄未登核。竊思經(jīng)理洋務,關系安危;若非洞達情形,不能得其要領。各國中財力以英為最強,其所重在通商;性情以法為最悍,其所重在傳教;俄則善柔陰很,時時注意于邊界。三者鼎峙而其余群相附和,總不外乎惟利是圖。臣衙門與為周旋,恃筆舌以爭之,實恃理勢以折之;然勢有時藉理而伸,理亦有時因勢而屈。事多棘手,端在于此。溯自道光二十年以后辦理夷務,一次不如一次。逮至咸豐十年,戰(zhàn)守兩窮,于無可如何之中為萬不得已之舉;參稽眾論,維持大局,定議與各國互換條約。其時事在倉卒,更無別策可為國家立紓禍患,僅恃聊作羈縻;豈能毖后懲前,從容駁正!然昔日允之為條約,今日行之為章程;臣等即遇事竭力挽回,亦不過百分中之一、二。比來各國骎骎乎于條約外多方要索;臣衙門但可據(jù)理辯駁,無論如何嘵瀆,總不輕易允行。即如請覲遣使、銅線鐵路以及內(nèi)地設行棧、內(nèi)河駛輪船并販鹽穵煤、各省傳教而橫生枝節(jié)等事,皆其處心積慮,志在必遂者。平日屢次饒舌,均經(jīng)堅持定議,再四折辯,未肯稍涉依違。惟轉(zhuǎn)瞬修約屆期,臣等私衷揣度,彼必互相要約,群起交爭;甚至各帶兵船希冀脅制,務滿所欲。若不允準,無難立啟釁端。然而臣等仍有所恃而不恐,則以辦理洋務,其綱領雖在內(nèi),其實事仍在外。彼此同肩斯任,尚可豫為之計,互相詢謀也。濱海沿江將軍、督、撫及南、北洋通商大臣懋膺朝廷股肱心膂重寄,經(jīng)理有年;一切情形,無不閱歷。當此重修條約,凡彼所覬覦要挾、為我所必爭者,諒亦思之至熟。先事應如何籌備?臨事應如何折沖?在臣等朝夕圖維,斷不存推諉之見。而同舟必思共濟,若不逐處互相籌議,是國家如此重大事務,臣衙門獨行己意,于理既有所不可、于事亦有所不宜。方今各將軍、督、撫大臣上體宵旰之勤求,下顧商民之生聚,斷不肯如昔年之廣東諉諸上海、上海諉諸天津;及至事變已成,袖手旁觀,自幸其置身局外。惟現(xiàn)在各國使臣久住京師,此次議約自必麇集都城,并無廣東、上海之展轉(zhuǎn);各處離京較遠,勢不能臨期商榷。而現(xiàn)時應議之事,即各處應辦切己之事。疑難在外,固當補救于內(nèi);艱巨在內(nèi),尤當匡助于外。返觀互證,彼此諒有同心。臣等逆料各國來歲種種不情之請,必將紛至沓來。但使無甚關礙,仍當酌度權宜;倘或萬不可行,斷無遷就之理??v至決裂,亦非臣等所敢游移。然決裂而不豫為之備,不可也;決裂而不共為之備,尤不可也。自古中國與外國聯(lián)和,從無善策;況今日外國偪處于中國都城,而又濱海沿江要害之區(qū)節(jié)節(jié)盤踞,實為創(chuàng)局。此時兵力、財力兩有不逮,早經(jīng)外國人暗中覷破;即使臣等駕馭,難保不啟戎心。此等情形,又與咸豐十年迥異;非特臣等知之,在外諸臣亦莫不知之。要當合力齊心,共圖良策。所有豫料各國必來爭執(zhí)之請覲遣使,銅線鐵路以及內(nèi)地設行棧、內(nèi)河駛輪船并運鹽穵煤、開拓傳教等節(jié),臣等擬先備具條說,密切函寄各該將軍、督、撫大臣屬令妥為悉心籌劃。其究應如何辦理之處?相應請旨飭下盛京、直隸、兩江、閩、粵、湖廣、江蘇、江西、浙江、山東各將軍、督、撫及南、北洋通商大臣各抒所見。至前江西撫臣沈葆楨現(xiàn)在總理船政,亦系交涉事宜;陜甘督臣左宗棠前在閩浙總督任內(nèi)創(chuàng)議船政,上年冬間曾經(jīng)奏明去閩之后,遇有船局陳奏事件仍由沈葆楨會銜等語。該大臣等素辦洋務,尚以大局為重。應請一并飭下通籌合算,詳細酌核;權今日之時勢,為未雨之綢繆,專折密陳。核計本年十二月即英約前期六個月先行酌改之期,各該將軍、督、撫大臣務于十一月內(nèi)奏到,以便臣衙門再行妥議,請旨遵行。

  諭軍機大臣等: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豫籌修約事宜,請飭濱海沿江通商口岸地方將軍、督、撫大臣各抒所見」一折,前因原議十年修約為期已近,據(jù)該衙門奏請飭南、北洋通商大臣于熟悉洋務各員中每處選派兩員,于十月咨送來京,當經(jīng)降旨允準;惟前奏止欲于選派各員內(nèi)收群策群力之效,而于通盤大局尚待籌商。咸豐十年換約后,原因中國財力不足,不得不勉事羈縻;而各國詭謀譎計百出嘗試,尤屬防不勝防。轉(zhuǎn)瞬換約屆期,彼必互相要約,群起交爭;或多方脅制,以求暢遂所欲,均屬意中之事。值此時勢,惟僅恃筆舌以爭之,此外別無可恃。各該將軍、督、撫大臣受國厚恩,當此外患方殷,亟應合力齊心先事圖維,為未雨綢繆之計;著曾國藩、李鴻章、都興阿、英桂、劉長佑、吳棠、瑞麟、李翰章、崇厚、郭柏蔭、劉坤一、李福泰、馬新貽、丁寶楨、曾國荃、蔣益灃通盤籌劃。左宗棠、沈葆楨籌辦船政事宜,于洋務尤有關系;并著悉心酌核,妥籌速奏。本年十二月即英約前期六個月先行酌改之期,各該將軍、督、撫大臣務于十一月內(nèi)奏到,毋稍延緩;俟總理衙門密函條說寄到時,諸臣其審時度勢、妥籌萬全以濟時艱而副委任,詳細覆奏,毋得徒托空言。原折著鈔給閱看。

  總理衙門信函

  夷務之興,數(shù)十年矣。其始中外隔越,未能洞達情形;議戰(zhàn)議和,迄未能了。迨后歧途百出,一誤再誤,以至于今。將欲曲突徙薪,又恐投鼠忌器;是今日所處之勢乃極險之勢、今日所值之時乃極難之時,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泰西各國僻處海外,其先散而無統(tǒng),不過一島夷耳。自有輪船、輪車,而遠者可近、遲者可速,互相要約,居然一列國也;其人所嗜者利、其人所好者兵,器械精良、心志堅韌,互相吞并,居然一戰(zhàn)國也。況海澨之波濤未息、山陬之游徼紛來,如西藏、安南及西北各邊界,皆英、法、俄等國與我陸路相通極為注意者。溯我朝議開海禁之初,天威震迭,外洋懾服。其時西人之來者甚少,輪船、輸車之制未備,五印度、新嘉坡、香港、上海、煙臺等處之要路未據(jù),不能聯(lián)絡聲勢;諸凡有備,故尚帖然。及至今日,彼之勢已合而不能遽離、彼之勢已強而不能遽弱,而我獨以離且弱者當之,于事曷克有濟!然彼雖不能遽離,而可離之機自在;彼雖不能遽弱,而可弱之勢仍存。特患無人焉統(tǒng)籌全局,因其勢力均敵而導之使離、因其溪壑難盈而制之使弱;此中沈幾觀變,大有權宜。遇事設施,須中要害。茍或時有未可、勢有未能,無妨暫時羈縻,而臥薪嘗膽、養(yǎng)精蓄銳以待異日之自強;固非空言道德所能談笑而卻兵戎,亦非徒抱殷憂所能涕泣而銷禍患。溯自庚申之變,根本重地,事機間不容發(fā);各省雖能仗義勤王,均屬緩不及事。京師內(nèi)外,類多遷避逃亡;其膽識較優(yōu)、守而弗去者,熟察事機,均以不早定約見責。甚且滿、漢大臣聯(lián)銜封奏、文函載道,星夜迭催,令早換約;彼時不得不參酌輿論,保全大局。自議款以來,明知留此條約根株,易啟爭辯。其為時迫勢偪,倉卒未能盡善,在所必然;而不能不用此示信,以默求制馭之方。所有不得已苦衷,諸君子諒共鑒之!茲因修約屆期,業(yè)將籌議緣由縷晰上達;而意有未盡、且有不必豫行宣露者;因撮舉大要,具函布陳。尚祈宏展吁謨,廣求方略;必如何而后可不決裂、必如何而后決裂亦無所畏?慮周思密,事乃有成。至修約時必來爭執(zhí)各端,奏明另備條說寄覽;不難據(jù)理直指其事之不可行,難在籌策使其事之可不行。此中竅要,并乞逐加詳酌,實事求是,弗貴空談;務于仲冬望間奏到,以便與同列公商。幸勿遲誤,是所切禱!

  總理衙門條說

  總理衙門條說

  一、議請覲。自古兩國修好,使臣入覲,加載史冊、具有典章;迨至宋時,儀節(jié)無不變易,未可為訓。我朝圣祖仁皇帝、高宗純皇帝、召見外國使臣,震懾天威,罔不詟栗。嘉慶年間,英使來朝,未克成禮而罷。咸豐十年,與各國換約,英、法皆請呈遞國書,照會數(shù)次;竟以儀節(jié)未定,事不果行。令以皇上沖齡、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因之停罷。彼即以阻其入覲為不以客禮相待,時來饒舌,言多憤激。雖曾以如欲請覲,必須行跪拜禮為說;彼即堅稱并非屬國,不能改從中華儀節(jié),而終不肯謂覲可不行。昔韓昌黎「原道」曰:『孔子之作「春秋」也,諸候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今夷并未自進中國而必以中國之禮繩之,其勢有所不能;若權其適中者而用之,未卜彼之能否聽從,而本衛(wèi)門亦不敢主持獨創(chuàng)此議。第不許入覲,我實無辭。究應如何?惟希公同商酌!

  一、議遣使。西洋諸國自立約后,遣使互駐,交相往來;各處皆然,而中國則并無此舉。迭據(jù)各使臣來請派前往,本衙門以各國至中華通商、傳教,有事可辦,故當遣使;我中國并無赴外國應辦之事,無須遣使駁之。第十余年來彼于我之虛實,無不洞悉;我于彼之情偽,一概茫然。兵家「知彼知己」之謂何?而顧不一慮及!且遇有該國使臣倔強任性、不合情理之處,惟有正言拆之,而不能向其本國一加詰責;此尤隔閡之大者。顧中國出使外國,其難有二:一則遠涉重洋,人多畏阻;水陸跋涉、寓館用度,費尤不貲,且分駐既多,籌款亦屬不易。一則語言、文字尚未通曉,仍須倚翻譯,未免為難;況為守廉優(yōu)、才堪專對者,本難其選。若不得其人,貿(mào)然前往,或致狎而見侮,轉(zhuǎn)足貽羞域外,誤我事機;甚或勉強派遣,至如中行說之為患于漢,尤不可以不慮。上年本衙門奏準,令斌椿帶同學生鳳儀等附船赴泰西各處游歷,略訪其風俗人情,與出使不同;未可再為仿照。此后遣使一節(jié)亦關緊要,未可視為緩圖。究應如何?亦希公商酌定!

  一、議銅線、鐵路。此二事,俄使創(chuàng)論于前,英、法、美接踵于后;嘵嘵再四,不辦不休。彼但知往來迅疾,于貿(mào)易大有裨益;是以同心一意,求之甚切、持之甚堅。本衙門先以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為詞辯駁;彼悍然不顧。本衙門又以占我民間生計,勢必群起攘臂相抗、眾憤難當,設或勉強造成,被民間拆毀,官不能治其罪、亦不能責令賠償;彼則以自能派人看守防御為詞抵制。現(xiàn)因條約未載此事,如羅星塔、吳淞口等處英人私設電線,民因不便而毀之;洋商欲于上海租地界內(nèi)修造鐵路,蘇松太道應寶時舉「七不可」以折之,尚未激成釁端。若明歲更議條約,彼必互相要結,強欲增入約內(nèi);斷非空言所能禁阻。應若何先事規(guī)畫、臨事折沖,俾其不便請行以杜后患之處?有地方之責者,請共商之!

  一、議內(nèi)地設行棧、內(nèi)河駛輪船。凡通商口岸,條約載有一定地方;歷年如祁門縣、安寧州以及通州、??趰{石鎮(zhèn)、張家口向不通商之處,私開行棧,層見迭出,歷經(jīng)禁阻。至輪船欲進內(nèi)河、壟斷居奇,必致華船生計日蹙;且內(nèi)河窄狹,華船易遭磕碰,尤屬顯而易見。上年法國欲令小輪船駛?cè)雰?nèi)河,經(jīng)本處按約照會禁止,曾累向各國反復辯駁,并告以必欲設行內(nèi)地、駛船內(nèi)河,凡有華民鮮不從此失業(yè),中國官員理應保護;且失業(yè)之后鋌而走險,商賈豈能復通!彼則以內(nèi)地若有此項行棧、船只,民間趨利,無患其不允從;即如現(xiàn)行海上輪船所用華人多于洋人,即其明證。本衙門又以洋人遍行內(nèi)地,難于約束;必須一切抽厘、輸稅無異華商,遇有洋人不法之事亦按華民一律辦理。彼更堅執(zhí)不允;相持日久,迄未定議。來歲換約各國得尺則尺、得寸則寸,必來爭論;彼時更難情導理喻。應如何設法似伐其謀?請共商之!

  一、議販鹽、穵煤。查通商章程善后條約第三款:「內(nèi)地食鹽,系在禁例」。近來各國拖帶鹽船之案,不一而足;英則有鄭士貞、法則有彌樂納、美則有本立以及兆豐行、士吉行、華記行皆曾犯禁。雖經(jīng)被獲議罰,漏網(wǎng)尚多,各國公使無不包庇商人。此時限以條約,尚且迭次私販;將來換約,勢必竭力爭添。至開穵煤窖,欲將自然之利供彼貪婪。上年湖廣大軍山,有洋商在彼開石尋煤;經(jīng)本衙門照會英公使飭令禁止。又福建稅務司美理登欲租臺灣雞籠山開采煤石,亦經(jīng)彼處紳民稟請嚴禁。兩事雖已照辯論內(nèi)地行棧、輪船之言斥駁,而利在必爭,根株依然未斷;來年換約,定為首先饒舌之一端。如何制令不行?亦希分商!

  一、議開拓傳教。自議款以來,傳教以奉明文;欲于此時禁止,勢萬難行。按照法國條約第十三款及上年通行諭單行事,一則曰循規(guī)蹈矩、一則曰不得絲毫干預地方公事;果能謹守,尚屬無妨。乃各省恃為護符,而教士一味袒庇,甚且從旁扛幫插訟,與地方官為難;聽之不可,治之不能。地方官申詳上司,咨達本衙門照會伊國公使冀令懾服,殊不知該公使與傳教士并非統(tǒng)屬,不能徑行其令,且亦多迥護;并藉外省未結案件、未還教堂等事,與本衙門爭論,幾于唇焦舌敝,未克逐漸挽回。復思天主教之入中國與佛、道二家相等,若照僧、道設官以治之,未始非權變之策,而究竟不無流弊;且令天下以引人入天主教為口實,更屬非宜。抱人心風俗之憂而存補偏救弊之念者,惟有平日聯(lián)絡紳民,陽為撫循而陰為化導;或啟其誤、或破其奸,是亦不禁之禁也。有何良策?并祈公商!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五十。

  十一月二十五日

  十一月二十五日(甲戌),福州將軍英桂奏:

  竊臣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同治六年九月十五日奉上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豫籌修約事宜」等因,欽此;并承準總理衙門密寄條說前來。臣查泰西各國惟英、法、俄三國勢均力敵,初亦各不相能;而既入中國,遂為一氣。他國又群相附和,互濟陰謀;始不過貽海濱之憂,今則成腹裹之患。即如閩省通商各口,先時尚能遵守條約;近于條約之外,每肆要求』。雖設法羈縻,而覬覦之心未嘗稍息。前準兩江總督臣曾國藩咨:『準總理衙門密函:明歲戊辰年又屆各國換約之期,令將歷年辦過事件應沿、應革逐條登答』。當經(jīng)臣飭據(jù)通商總局司道暨各口通商稅務委員博訪輿情、參稽成案,將通商條約應行酌量增刪者,臚列十二條;又,福州、廈門、臺灣三處通商稅務向經(jīng)辦過,而此次必須載明及嗣后必須杜絕者,分列三十條:造具清冊,分咨曾國藩匯核暨總理衙門察照在案。

  茲總理衙門豫料各國換約時必來爭執(zhí)者六條,欽奉諭飭詳細覆奏。臣維洋人請覲一條,外夷進于中國,自應示以懷柔。第彼既以列國自居,勢難繩以中國之禮;若準行夷禮,瞻覲必致失儀,舉止之間傲慢生焉。且各國公使近住都城,此端一開,猶恐入覲之請將不以時;待其屢請而后屢拒,則更無辭責阻。為今計出權宜,英如告以我皇上沖齡踐位,內(nèi)外大小政事悉秉承兩宮皇太后主之。惟親貴樞臣,得蒙召見;然尚垂簾聽政,承旨傳宣。此外,例準引見人員,僅蒙欽差大臣驗放,亦未能瞻仰天顏。此我朝體制昭然,非為洋人而設;申以名正言順之辭,或可杜其強辯狡爭之口。倘再堅辭固請,亦惟有允俟我皇上親政后,再當請旨遵行。

  又議遣使諸國一條,歷考史冊,原事所有;惟西洋各國相距在數(shù)萬里外,臣工銜命遄往,遠隔重洋,不通語言,未諳文字,僅憑翻譯寄為耳目,難免亢則交爭、卑則見侮;且以中國之人初入其地,縱能稍通語言、文字,而彼中底蘊,我一時詎能深悉。然各國于中華虛實靡不周知,而中國于外國情形茫無聞見,豈慮其難通,遂不加諮訪;是就時論事,遣使之舉,亦所應行。惟各國住京公使一切事宜皆其專主;中國非外國可比。今議遣使,不過修好,余事不能擅專;須先約明,庶免嘵瀆。至往返舟車之費,在彼寓館之資,既與通好,自不能惜。應請飭各省督、撫臣留心延攬通曉外國語言文字、為守兼優(yōu)者,保送總理衙門考察,以備任使;酌定正、副員數(shù),不必假以事權,亦毋須令其專駐。如遣用得人,自不致貽他患,彼亦無所挾持也。

  又議銅線、鐵路一條,各國但以速傳遞、便貿(mào)遷為詞,自圖快捷方式;而于中國疆域之險阻、民間之廬墓田地,概置不顧。不知中國情形與各國迥異,各國地曠人稀,可以開設;中國人稠地密,勢有難行。且民間之田地、廬舍,尚可價買;而獨至墳墓,則雖重價亦難相強。然彼蓄意已久,似難理喻勢禁;并恐其明年別啟釁端,巧借名目,即取我中國之財以逞其陰險之計?,F(xiàn)在上海洋場,彼已設立銅線;既未能先事拒絕,則惟有約以限制。如畿輔重地以及通都大邑,皆人煙稠密,萬難準行。即彼欲強為,亦喻以中國之事必順民情;民所不欲者,朝廷未嘗強也。此事易滋事端,彼國既通和好,而必與中國人民群構怨嫌,恐亦非彼國之利;使知眾怒難犯,或可稍緩其謀。其在通商海口百里以內(nèi),或準行用銅線、鐵路等事。然仍須民間愿賣基地,會同地方官審度辦理,不得有所強占;庶于籠絡之中,不致有妨大局。

  又議內(nèi)地設行棧、內(nèi)河輪船一條,查通商口岸,條約載有一定地方;洋人始踞之于沿海,繼進之于江漢等處,已屬得尺則尺,得寸則寸矣。恃彼輪船攬載中國貨物,使我江海船戶失業(yè)者,不可勝數(shù)。今復變計愈進,欲就內(nèi)地開設行棧;若再準其占盡內(nèi)地生理,立見民生困敝。而包攬商貨、抗納稅厘,更不待言。當此各省用兵全賴抽厘濟餉,軍需貽誤,其害頓在目前;此不能不以全力拒之。至其內(nèi)河駕駛輪船,洋人用意與開設行棧相為表里;行棧既不可設,輪船自不能行。但利之所在,彼必起而力爭,即難堅拒所請;亦必須令其按照內(nèi)地完納稅厘,華商、洋商均無異致。蓋各口洋行貨物本系遵例完稅進口,豈有入于內(nèi)地而轉(zhuǎn)不照驗輸完!若謂所設系屬洋行、所運系屬洋人而不完厘稅,則將進口之洋貨亦曰販自洋人、不納關稅出口之土貨亦曰販往外國,不納關稅可乎?此理之明著者;似尚可折服之也。

  又議販鹽、穵煤一條,內(nèi)地食鹽,本列禁于條約章程,而洋人猶敢包庇販私。然在犯禁,尚可執(zhí)約察辦;設若準以販鹽添入條約,則中國鹺綱立形瓦解。況鹽斤一項,國課所關,民生所系,即在華民亦不準人人販運。在各省鹽法:定地營銷,按場捆配,引鹽有商、票鹽有販,地界不容侵灌、民食亦禁越銷;逋課販私,則更罪有定律:是國家之制度,斷難輕議變更。即如外洋各國以關稅為國用,必不聽別國之人亂其成法?,F(xiàn)敦和誼、修好通商,當責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義。至穵煤一事,其中窒礙尤多。即臺灣一處出產(chǎn)煤斤,洋人蓄心已久;然非近接生番,即屬地關氣脈。若堪采穵,華民亦早開山;倘準洋人擇地開采,勢必肇釁爭端。彼如堅請,亦惟定以中國向所采煤之內(nèi),會同地方官審度,始準設廠雇工開穵,以杜流弊而免爭端。

  又請開拓傳教一條,各省入其教者,大率無識鄉(xiāng)愚;稍明義理者,鮮有聽其煽誘。惟密令地方官固結紳民隨時查察,陽為保護、暗事防維,潛破其奸,漸啟其悟,俾已入教者改悔自新,未入教者相與儆戒;即間有誤從其說,亦如僧道之無足重輕。教士縱欲為之開拓,亦將技無所施矣。

  以上六條,總理衙門先舉其大者、重者而言。此外非理之求、不情之請,當不勝屈指計也。即如本年五月間,英使入閩經(jīng)歷各口,先有「各處稅厘,欲于換約時赴京商定,概行停收」之論。我朝深仁厚澤、薄賦輕徭,中外共曉;祇以用兵日久、餉需浩繁,疆臣奏議抽厘,亦萬不得已之舉。設使粵氛早滅、回捻未萌,我皇上軫念民依,豈不早籌停止;何待該公使從旁置喙!且內(nèi)地厘金征諸華商,而彼尚以為有礙洋商銷貨,借口饒舌;此外欲圖要挾,從可知矣。就今日度勢權時,通盤籌劃:中國財力兩窮、兵民交困,事有不能不曲示羈縻者。惟是彼以我欲求和,必恃戰(zhàn)以相脅;嚴為之備,以防萬一之虞:此不能不如奕者之占先著也。臣愚以為事前當作思患之防,事后必圖自強之道。夫思患之防,當召重兵以入衛(wèi),集厚餉以供支。天津為畿輔咽喉,宜豫征勁旅分路扼屯。如現(xiàn)任廣東撫臣蔣益灃久練軍事、膽識兼優(yōu),其所部多敢戰(zhàn)之士;現(xiàn)在粵境敉平,似可早籌布置。此外各路軍營,尤不乏知兵文武;應請飭各統(tǒng)兵大臣酌舉所知,令選舊部精銳,借防剿捻梟為名,急趨天津及附近都城一帶屯扎,以厚集其勢。惟征調(diào)多則統(tǒng)率須人、責成專庶事功有濟,并請迅簡威望素著、中外信服重臣專駐京師節(jié)制各軍,聽其調(diào)度使洋人知我有備,不敢肆意憑陵;縱令啟釁稱兵,亦免猝乘之患。所需軍餉,除用兵省分外,應由各省按月分籌,解交戶部及直隸藩署??畲鎯?,聽候隨時提撥。一面再請飭令沿江沿海各督、撫臣實力整頓營伍,其可團練處所并令認真舉辦,以期共濟時艱。又,自強之道,各省疆臣應咸切主憂臣辱之憤,并勵棐忱,精修戰(zhàn)具、汰簡師徒;并于用兵之省力籌平定,騰出制勝之師分屯以防海口。節(jié)此協(xié)濟之餉,滅厘以紓民力;庶民富兵強,則戰(zhàn)、守、和之權在我而不在彼矣。然其要不外用人、理財兩端,所謂有人才始有政事、有政事始有財用;我之自強者以此,馭夷者亦以此。

  御批:『該衙門知道』。

  同治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同治七年(一八六八)九月二十四日(戊戌),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查咸豐八年英、法兩國所定條約,內(nèi)有耶蘇、天主等教在中國傳習者一體保護,毫無刻待禁阻等語。迨至咸豐十年復經(jīng)議準后,臣等接辦,明知耶蘇等教與中國不同,必多窒礙;是以竭力相持,未肯輕易互換。迨事機緊迫,眾議交催換約,不得不委曲求全,以顧大局。既換之后,無論如何棘手,總宜隨時酌核辦理得宜。乃近年來外間辦理教案,數(shù)年不結;拖延日久,變端百出。其間固有教民藉勢夸張,招怨生事;亦有平民憤激過深,故滋釁隙:是以外國不免有所借口。近如河南省南陽還堂一案,迭據(jù)撫臣李鶴年函稱:『南陽教堂之事為和約攸關,固不敢托持正議,要譽于紳民;亦不敢草率欺蒙,貽憂于大局』。并稱『南陽民人傳帖聚眾,其勢洶洶;現(xiàn)仍迅圖了結』各等語。復有江蘇揚州聚眾毆辱教士、福建臺灣壯勇殺死教民兩案,據(jù)督臣曾國藩咨報,已將揚州之案訊辦,粗有頭緒;其臺灣一案,尚未據(jù)督臣英桂將如何辦理情形咨報。而該國使臣屢次照會前來,請拏辦正兇,情詞迫切,爭執(zhí)不已;并該國有兵船前往揚州、臺灣兩處自行彈壓之說。臣等深恐決裂,難以收拾。一面照覆該國住京使臣飭領事官妥辦,一面飛咨曾國藩、英桂派委熟悉洋務之司道大員,會同該國領事官迅籌辦法,即日議結;務使華洋相安,不致橫生枝節(jié)。

  臣等伏思耶穌等教既為條約所準行,彼系照約而請,我更難以顯為禁止;惟在我之修明正學,自能端其趨向,不必揚湯止沸,愈激愈堅。是以臣等遇有交涉事件,一經(jīng)該使知會,無不立行該省屬令持平辦理。惟兩造之曲直、案情之虛實,臣等無從懸揣;全在各省大吏及各地方官相機處置,當行者就案完結、當拒者按約辯明,不致日久遷延,致貽后患。相應請旨飭下調(diào)任直隸總督前兩江總督曾國藩、閩浙總督英桂、河南巡撫李鶴年,各將現(xiàn)辦未結之案迅速設法完結。并請諭令各直省將軍、督、撫通飭各地方官如有傳教之洋人,務令士民各守本業(yè),不得聽信浮言,無端尋隙;倘有不安本分教士滋擾地方,即知會領事官按約懲辦:務使民教相安,不致釀成巨案,庶足以靖教務而杜爭端。

  諭軍機大臣等: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豫、蘇、閩等省現(xiàn)辦傳教各案,中外未能相安」一折,據(jù)稱河南省南陽教堂一案,民人傳帖聚眾,其勢洶洶;江蘇揚州聚眾毆辱教士,曾國藩咨稱訊辦粗有頭緒;臺灣壯勇殺死教民,英桂尚未將辦理情形咨報;而該國使臣屢請拏辦正兇,情詞迫切等語。傳教一事,既已載在條約,勢難顯為禁止;惟在自端趨向,崇正黜邪。現(xiàn)在辦理各件,務須妥慎籌維,當行者就案完結、當拒者按約辯明;不致日久遷延,橫生枝節(jié),方為妥善。著曾國藩、英桂、馬新貽、丁日昌、卞寶第、李鶴年各將現(xiàn)辦未結之教案迅速設法了結,毋稍偏徇,致辦理不得其平,轉(zhuǎn)滋流弊。原折著各鈔給閱看。

  又諭:

  本日據(j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現(xiàn)辦傳教各案,中外未能相安,請飭迅速完案并通飭各省按約辦理」一折,河南南陽因還堂聚眾、江蘇揚州毆辱教士、福建臺灣壯勇殺死教民,該國使臣屢請拏辦正兇,情詞迫切,必須迅速完案,方免事機決裂;已諭令江蘇、福建、河南各督、撫迅速辦理矣。惟思傳教一案,載在條約,自難顯為禁止;惟在修明正學、自端趨向,及能崇正黜邪,潛消隱患。遇有交涉事件,尤當持平辦理;當行者就案完結、當拒者按約辯明,庶可關其口而奪之氣。嗣后各該地方如有傳教之洋人,務令士民各守本業(yè),不得聽信浮言,無端尋隙。倘有不守本分教士滋擾地方,即知會領事官按約懲辦;必使民教相安,不致釀成巨案。著各直省將軍、督、撫等通飭各該地方官妥慎辦理,毋稍偏徇,致滋流弊。原折著各鈔給閱看。

  十月二十八日

  十月二十八日(辛未)閩浙總督兼理福州將軍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第奏:

  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同治七年九月二十四日欽奉上諭:『著將現(xiàn)辦未結之教案迅速設法了結』等因,欽此。伏查臺灣海外孤懸,民情強悍;自準各國通商以后,華洋雜處,時虞構釁生端。并以臺屬所產(chǎn)之樟腦,洋商不愿赴官廠買運;頻年爭執(zhí),尤恐枝節(jié)橫生。臣等迭飭該管鎮(zhèn)、道、府、督率地方文武妥為撫馭,遇有中外交涉之案,隨時按約秉公辦理;暨飭臺灣道將樟腦詳議章程,準令洋商自向華民收買。嗣因英、法二國交涉樟腦、教堂等事,有已據(jù)臺灣道府稟報者、有由領事官稟經(jīng)公使照會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行飭辦及由領事官照會地方官追賠未據(jù)報明者,共計七案;臣等當委興泉永道曾憲德帶印渡臺,確查妥辦。續(xù)知領事吉必勛先后請調(diào)兵船赴臺,節(jié)次要挾,意在構釁;復經(jīng)飛催曾憲德克期馳往,并將委員查辦緣由咨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查照在案。

  茲據(jù)曾憲德稟報:『九月二十四日馳抵臺灣府城,調(diào)集卷宗,妥速辦理。查臺灣樟腦向歸官售,洋商以價較昂,外勾奸民,潛入內(nèi)山及梧棲等處不通商口岸設棧自行收買,駛運出洋,被官廠哨丁阻截;繼又有焚拆教堂,并華洋交毆謀死教徒各案。除業(yè)由臺灣道、府督飭廳縣獲犯分別枷杖議結者已有五起,尚有未結案兩起;及樟腦應議章程,應與英國領事官面商定議。該領事吉必勛性情粗暴不諳公事;屢次請調(diào)兵船,要挾索賠。當經(jīng)曾憲德督同署臺灣府知府葉宗元親赴旗后口,與吉必勛面議;該領事一味狡執(zhí),甚至約辦之照會,屢次以病諉延。至十月初八日,忽聞吉必勛親帶洋將■〈口茄〉當、絨生管駕兵船兩號,前往安平。旋據(jù)安平協(xié)副將江國珍以英國帶兵官來署面稱欲來攻打地方等情,稟經(jīng)臺灣鎮(zhèn)總兵劉明燈派弁查探;吉必勛竟在安平張貼告示,詞甚悖謬。劉明燈諭令江國珍調(diào)集兵船,嚴密扼駐;并飭其約束兵丁,不得自我起釁。初九日傍晚,探知吉必勛乘坐絨生兵船駛回旗后,曾憲德復約吉必勛商辦未了各案,該領事又故意推托。至十一日,偕葉宗元往晤,始得見面。再三開導及引約詰責,該領事理屈詞窮,愿將各案會商辦結;隨逐案議定趕辦,取有該領事覆文,別無異言。惟其駐泊安平之■〈口茄〉當兵船,堅不肯撤。十二日,復據(jù)江國珍飛報:英船在港開炮七次,居民忿欲爭斗;劉明燈等會派員弁馳往勸諭彈壓,不準輕舉妄動。同日,又據(jù)澎湖協(xié)副將吳奇勛具報:該營領餉師船被洋將■〈口茄〉當牽去,并擄去管駕官孫廣才及水勇二名;經(jīng)曾憲德照會吉必勛,詰以案經(jīng)議妥,因何開炮、牽擄師船?明白照覆。詎十三日據(jù)安平協(xié)中營游擊鄭嗣林等赴郡面稟:「十二日夜四更后,洋將勾通奸匪,率領洋兵數(shù)十人繞出炮臺,由僻巷潛進登岸,突入安平協(xié)署,殺傷兵勇;副將江國珍倉猝遇變,不知存亡。因夜深港雜,弁兵救援無及」等語。旋經(jīng)查知江國珍眾寡不敵,已受傷后服毒殞命;并被殺死兵丁一名,壯勇十名,又受傷十三名。該協(xié)中、左、右三營軍裝火藥局庫,均被放火燒毀。該處軍民驚憤異常,洶洶欲斗。時曾憲德尚在旗后,得信后與該口稅務司滿三德星夜折回郡城,擬即前往彈壓;而郡城紳商以兵連禍結為害非輕,情愿往見洋將,令其交署登舟,靜聽查辦。當經(jīng)該紳商黃應清等馳赴安平,詢據(jù)■〈口茄〉當聲稱:伊系奉令打仗,領事官作何在旗后議結,先無知會;如欲息戰(zhàn),限日交銀四萬圓,遲則開炮偪城。該紳商等急欲了事,公同湊集洋銀四萬圓交■〈口茄〉當暫收為質(zhì)。曾憲德先令滿三德向吉必勛詰責翻約用兵之咎;據(jù)稱伊令兵船停泊安平,并未令其開仗;■〈口茄〉當違令私自登岸,任意妄為。而■〈口茄〉當又堅謂伊系遵令行事,并無錯處;彼此執(zhí)詞爭論。十六日,曾憲德、葉宋元偕至安平,邀集合洋官案約逐層嚴詰。吉必勛猶復強詞狡辯,回護己過;惟止欲令■〈口茄〉當退還紳商前質(zhì)銀四萬圓。其前次約定各條,仍照原請辦結;一面自行申陳公使及香港官兵,另議■〈口茄〉當擅自用兵處分。詎■〈口茄〉當仍執(zhí)前詞,先欲將已收四萬圓之內(nèi)扣留一萬圓,賠補兵費;繼恐紳商赴香港控告,必須由地方官備送。當由紳士備銀一萬圓兌交吉必勛,■〈口茄〉當?shù)攘⒂⑽氖兆郑髯陨w印,交臺灣縣收存;■〈口茄〉當將收質(zhì)銀四萬圓歸還紳商,并交還師船弁兵及協(xié)署房屋,自行帶兵登舟駛回旗后。尚留絨生一船,仍泊安平。經(jīng)劉明燈札委候補副將蕭瑞芳署理安平協(xié)副將篆務,該處民心俱已安定』等情;并據(jù)劉明燈等會稟前來。

  臣等查臺灣英國領事兼署法國副領事吉必勛因怡記英商遣洋人必麒麟在不通商之梧棲港口岸勾通奸民設棧收買樟腦私運出口,致被截留,遭風漂沒;輒聽必麒麟主唆牽及教堂未結各案,飾稟公使請調(diào)兵船要挾索賠,任意刁難。迨經(jīng)臣等委令道員曾憲德赴臺查辦,該領事自應按約會商辦理;仍又先派兵船潛入安平,混稱奉文管轄中國地方,肆行恫喝。曾憲德與之議妥,逐一定案,接有覆文;并不將兵船撤退,轉(zhuǎn)縱洋將開炮牽船,擄禁弁兵,占據(jù)營署,逼死副將大員,殺傷兵勇多人,并將軍火局庫放火焚燒,索取兵費:種種違約妄為,實系有心構釁。且吉必勛等似此任性滋事,若仍留在臺,勢必益無顧忌,后患愈深;并恐各口領事聞風效尤,關系更非淺顯。相應請旨飭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照會英國住京公使,迅將臺灣口領事吉必勛、帶兵官■〈口茄〉當一并革任撤回,從嚴究辦;追出被索兵費銀圓,解臺歸款;另派曉事之員接辦該圓通商事務,以杜后患而儆效尤。臣等仍諄飭臺灣文武員弁遇有華洋交涉事件,務與領事官和衷按約商辦;其在臺教士,并各妥為保護,毋許兵民稍有欺陵,俾免借口。至福建臺灣安平協(xié)副將江國珍受傷后服毒殞命,大節(jié)凜然;并請飭部照例請恤,以慰忠魂。其傷亡兵勇,查明另行核辦。

  諭軍機大臣等:

  英桂、卞寶第奏「臺灣領事官縱令洋將違約妄為,請飭總理衙門辦理」一折,覽奏已悉。臺灣領事官吉必勛于議結之案忽然翻約,縱令■〈口茄〉當開炮擄船、占據(jù)營署、逼死副將大員、殺傷兵勇、焚燒軍火局庫、索取兵費種種違約,實屬有心構釁,豈能稍事姑容;已諭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知會英國公使辦理矣。臺灣物阜而民雜,近年各國通商,易于啟釁;英桂、卞寶第務擇為守兼優(yōu)、通達事體之鎮(zhèn)道大員前往,遇事剛?cè)峄ビ?,按約辦理;并整頓營制吏治以肅官方,不可稍涉大意。未結各案,即著飭令曾憲德等迅速辦結。副將江國珍受傷歿命,殊堪憫惻!著交部照例請恤。其傷亡兵勇,并著英桂等查明辦理。

  十二月初七日

  十二月初七日(庚戌),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竊閩浙總督英桂等奏「臺灣領事縱令洋將妄為,請飭總理衙門辦理」一折,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旨:『諭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知會英國公使辦理』等因,欽此。伏查臺灣樟腦一案,自同治二年以來英國使臣屢次照會,均以官廠把持、價值懸殊為言;迭經(jīng)臣等咨行函知福建將軍、督、撫,以樟腦按約準令洋商辦運出口,地方官不得勒掯,必須及早設法辦妥,毋致借口生事。迄今數(shù)年,總未辦有端緒。適本年臺灣又有兵勇殺傷教民一事,英國使臣于九月間照請拏辦正兇,已有「欲派兵船前往彈壓」之語;當經(jīng)臣等一面照覆該使飭令領事官聽候妥辦,一面飛咨暨飛函知照福建督、撫務派妥員設法籌辦消弭,并奏請飭下閩浙總督英桂將現(xiàn)辦未結各案迅速完結等因在案。原因洋人性情操急,不能久待;一經(jīng)決裂,將來難以收拾。如上月二十四日臣等接據(jù)英桂、卞寶第來函,則以樟腦一案已飭道員曾憲德體察情形,變通辦理;英國教堂一案,系由教師迷毒婦女起釁,該國兵船到臺后即行駛回,尚易了結;并未提及領事吉必勛種種狡詐,縱令洋將逞兇等事。不謂甫隔數(shù)日,即據(jù)該督等奏報:領事吉必勛因洋人私運婦女、運樟腦被阻,牽及教堂,縱令洋將■〈口茄〉當開炮擄船、占據(jù)營署、偪死副將大員、殺傷兵勇、焚燒軍火局庫、索取兵費等情;是臣等從前所慮洋人藉端生釁不早辦結、必至決裂,今竟不出所料。此事固由該地方官辦理未能迅速,激成此變,但英國既經(jīng)換約通商,領事遇有交涉事件,自應申請地方大吏妥辦;即令事有未平,亦應詳請住京使臣聽候核辦。何得縱令洋將擅用兵船,殺傷中國兵勇、逼死副將大員!實屬該領事有意尋釁,違背條約。臣等現(xiàn)已查照原奏,將該領事等逞兇違約情形照會各國使臣,責令將該領事、洋將從嚴懲辦。第恐其中仍有別情,該使未肯俯首引咎;將來照覆,必有一番狡辯。應伺照覆到時,看其如何措詞,臣等再行隨機折辯。

  至原奏內(nèi)稱『臺灣焚燒教堂并華洋交毆、謀死教徒各案已結五起,尚有未結兩起』等因,究竟不知所謂已結者如何辦理?未結者是何情形?該督等折內(nèi)聲稱『已與吉必勛會商辦結,該領事覆文別無異言』及所云開具清折咨送臣衙門,臣等均未收到。查中外交涉事件,必須彼此隨時知照,方不至有舛誤。倘中國督、撫尚未咨報,該國領事先經(jīng)知照該使臣照會前來,臣等于外間一切辦理情形茫然不知,設有舛誤關系非輕;此次因該領事覆文該省并未送到,是以臣等給英使照會,無憑指實向其詰責。相應請旨飭下閩浙總督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第,務將折內(nèi)所稱臺灣辦理已、未結教案七起釁情由及與該領事面議各節(jié)并來往文件,詳細咨報臣衙門,以備查核;毋致該國照會來時,臣等茫無頭緒,致有歧舛。并請飭下該督、撫等于咨報此案時,務將始末情形據(jù)實直言,毋存回護之見、毋涉粉飾之詞,致滋彼族口實,以致辦理愈形棘手。

  諭軍機大臣等:

  前據(jù)英桂等奏「臺灣洋人違約妄為」等情,當經(jīng)諭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知會英國使臣辦理。茲據(jù)奏稱臺灣樟腦一案,迭經(jīng)咨行該督、撫早為辦結,免致藉端生釁;乃遷延日久,致有開炮擄船、殺傷兵勇之事,現(xiàn)經(jīng)該衙門將領事等逞兇違約情形照會該國使臣,令其從嚴懲辦;尚未接有照覆。惟該督、撫前奏臺灣焚燒教堂并華洋交毆、謀死教徒各案,已結五起、未結二起及吉必勛覆文一切情形,未據(jù)咨報總理衙門,無憑辦理。中外交涉事件,必須彼此隨時知照,方免舛誤;豈可稍涉遲延!著英桂、卞寶第即將辦理已、未結教案起釁情由及與該領事面議各節(jié)并來往文件,趕緊詳細咨報該衙門核辦;并將此案始末情形據(jù)實咨報,不得稍有回護粉飾,致滋口實。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六十二。

  二十一日

  二十一日(甲子),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上年十二月為英約前期六個月先行酌改之期,臣等先于上年五月奏請飭下南、北洋大臣各派熟悉洋務二員咨送臣衙門以備查詢,復于九月奏請飭下通商地方將軍、督、撫大臣各抒所見,均蒙俞允;歷經(jīng)恭錄諭旨,并鈔折行知遵照在案。

  嗣因為期已近,臣衙門豫派章京二員專司其事;南、北洋大臣派委之員,亦先后到臣衙門任差。各省將軍、督、撫大臣等覆奏,陸續(xù)由軍機處鈔交,其密擬條說并附各關條陳,均咨送臣衙門存閱;臣等復令各章京及南、北洋委員各陳所見備采。當經(jīng)詳閱各項條議,雖不無同異,而于窒礙最甚者應行拒絕、其可權宜俯允者仍與羈縻相安,則其意皆大略相同。臣等與英使先期晤談,復提及不日修約,倘以萬不可行之事相干及照會內(nèi)仍有失禮之語,即令失和,亦不能允等語。又銅線、鐵路兩事,另經(jīng)臣等歷次舌戰(zhàn),甫關其口。是以上年十二月初八日英使阿禮國派其翻譯柏卓安送到修約節(jié)略一件,似是恐有失禮,故不遽用印文照會;而節(jié)略后開款目五條,亦并未提及銅線、鐵路之事。大意以中國近年到處抽厘,有礙洋商生計;地方官不諳條約,以致貿(mào)易有虧?,F(xiàn)在必得所益以償所損,請將商人完過半稅入內(nèi)地之洋貨概免重征、征收較重之稅則重新刪改、海關稅銀解歸省庫備用、內(nèi)河準行輪船、長江添開碼頭、海關設立官棧等事。嗣令前派章京與英使所派參贊傳磊斯、副使雅妥瑪?shù)葧h數(shù)次,告以『中有數(shù)條礙難允行。且完過半稅入內(nèi)地之洋貨,按照咸豐八年舊約從未向洋商重征;刻下仍作告示,通諭關卡遵照』。

  本年四月,該使又送節(jié)略,請準洋商在內(nèi)地開設棧房;復送節(jié)略二十九條,除洋貨應免重征一節(jié)未提外,前請各條悉列其中。此外添請者,則前收洋商厘金按數(shù)退還,各海口三十里內(nèi)概停捐厘,洋鹽準運進口各關稅銀成色應歸一律,存票不論時日悉領現(xiàn)銀,洋人在內(nèi)地開棧常住,應設外國官管理,長江添設碼頭十處,海面添立溫州碼頭一處,煤窯請于宛平、句容兩處先準洋人開穵,臺灣樟腦等件應禁包攬、通商應定律例;其余則聲明某稅請滅、某稅請免各等情。臣等再三酌度,以彼惟利是圖,不得不休。所求減免數(shù)條,除茶葉外,均非通行之貨,于稅并無大虧;是以允其減免,以由官試辦,有礙則止。厘局如果誤收洋商之捐,則允以查明給還。存票在三個月限內(nèi)者,允給現(xiàn)銀;一年限內(nèi)者,照舊抵稅。臺灣樟腦,允其禁止包攬。長江口岸,則查從前外省所論情形,而議以蕪湖、大通、安慶三處內(nèi)酌設碼頭;??冢瑒t允以未開之瓊州換開溫州。各關銀色、通商律例,亦俱允行。至所請??谕@濉⒀篼}進口、內(nèi)地設官、開穵煤窯、內(nèi)河輪船、內(nèi)地棧房、稅銀解省,或關國政,或礙民生,則皆一概拒絕。嗣于會議時,彼復以輪船需煤婉商;始允以由南省大臣自行酌擇產(chǎn)煤處所試穵。如果得煤,華洋商人均準購用;其租機器、雇洋人與否,臨時核議,洋人不得自行租窯開穵。并將以上各層寫具節(jié)略,于五月間移覆;并又允其出示通諭內(nèi)地民人,于赴內(nèi)地洋商不得滋擾、以冀其停息棧房之議。

  八月間,該使復送節(jié)略;于停厘、運鹽、設官、稅銀解省俱寢不提,獨于內(nèi)河輪船,內(nèi)地棧房、開穵煤窯等事始終堅執(zhí),志在必行;甚且節(jié)外生枝。如言內(nèi)地棧房,則并牽及銅線鐵路而請讓些須。言開穵煤窯,則以雇洋人、租機器為不體面,且無利而不顧為;并牽及各礦須準洋人一并開穵。長江則謂已允碼頭三處,仍請在鎮(zhèn)江北岸或瓜州設關,又請在九江之湖口設關;??冢瑒t請開溫州外,仍請開臺州、泉州、廉州之北海以及未開之瓊州。存票,則請一年限內(nèi)準領現(xiàn)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臣等正擬駁覆,該使復邀同美國使臣勞文來臣衙門會商以為之助。臣等力持前說,該使謂為背約;臣等當以該使所請多系條約所無,而加駁詰,議久始散。

  十月,該使送來照會一件,是為辦理修約初用印文之始,大意仍與前來節(jié)略相同。惟措言不遜,仍有背約欺騙之言;且牽引咸豐八年用兵之事。蓋彼因婉商不行,不得不出于恫喝。適該副使來見,與之嚴辯;該副使遂請將照會發(fā)回,更正再送。及送至,則不遜之語全刪,而所請各事仍然如故;且黏單內(nèi)提及使臣住京如何優(yōu)待、朝覲如何禮節(jié),將來自應次第商辦等語。美使亦來照會,雖未指明此節(jié),而已有「現(xiàn)在中國出使大臣見其君主,相待甚優(yōu)」之語。其于棧房等事,則極力從旁慫恿;歷稱棧房、電線請準設立,輪船請在長江上流鄱陽、天津通州白河行駛,鐵路請先自通州到京一路造辦、又請于西山煤窯到京之路先造本路,京師之西山、長江之兩岸、山東、粵東產(chǎn)煤之處俱請開穵等情。臣等除另行駁覆美使外,仍備文照覆英使:于內(nèi)地棧房,則以洋人在內(nèi)地須守中國律例,歸地方官管轄;一切差徭當與華民一律,以為鉗制。各礦,則以礦為中國產(chǎn)業(yè),非通商買賣之事,開否須聽中國自主;若煤窯雇洋人、租機器一節(jié),洋人既不顧為,不必勉強。輪船,則告以有礙內(nèi)地民人生計;且引牛莊洋船裝豆,致上海沙船困歇以譬喻之。余如碼頭、存票等事,亦俱分別駁覆。而于朝覲,則因本載條約,從前各使臣言及時,臣等斥之不能、許之不可,每設法延宕,以禮節(jié)難之;刻下外省各臣所請亦允否各別,臣等因該使此次雖經(jīng)提及,核其詞氣尚非堅執(zhí),旋于面議時仍以禮節(jié)照前辯論。故駁覆文內(nèi),未經(jīng)置議。嗣該使見棧房等事挾制術窮,又復當面婉懇;臣等以彼既已易倨為恭,若再不略示通融,慮其變羞成怒,勢必嘵嘵更甚。因?qū)⒛鲜∶焊G仍照前議,由中國試穵,準彼購用;輪船則以彼欲專在鄱陽駛用,以免風濤之阻;遂乘其意,允以九江關現(xiàn)有之中國輪船一只,準其在鄱陽納費代伊拖帶所雇貨船。此英使請行各條,臣等或準或駁之大概情形也。

  至中國政令向不以通商為務,而物產(chǎn)豐裕更無所需假于外洋,本不必以彼之極意要求,致蹈商賈行徑;惟彼有所求于我而我一無所責于彼,雖足以示中國寬大,特恐彼視中國太易,更生非分之思。是以臣衙門亦擬數(shù)條,向彼商辦。如禁止洋商包攬華商貨物,禁止洋商以洋旗私給華船;茶葉、洋藥均請加稅,絲斤則歸入各項稅則,議以每百征五為率;洋貨進口應將正、半兩稅齊完,嗣后運入內(nèi)地方準華洋商人概免重征;洋商自置土貨于正、子兩稅外,另備半稅交關存儲以抵來路厘餉,倘出口復進別口或未出口即在本口售賣,此半稅即由關入帳;香港由中國設關收稅,商人不得充領事官;英國有益于在英之通商各國,則中國亦同之;其在中國貿(mào)易之國欲援中國與某國定章一體均沾,亦當照其條款一體遵守;英商在中國條約內(nèi)已得之益,將來華商在英國亦一體照沾;洋商所領稅單運照,限十二個月為滿后、再限一月繳銷,違者不準再領;水手登岸滋事,應議定規(guī)條約束。以上各條,該使于包攬代報、私給洋旗、土貨另備半稅、洋貨正半兩稅齊完等條已允許,其余或請改辦法、或不肯照行、或以照會各國公使為推托。此臣等會辦各條而彼有允、有未允之大概情形也。

  伏查屆期換約,原應兩得其益。但彼既厚集其力,百出其計以肆其要求,勢不得不聚精會神,專與辯駁;得能駁倒一分,即隱就一分之益。至中國向伊所商各件,原以令其照辦以示兩得其平;又恐其于臣等所議辦者允行數(shù)件于彼不加損,而彼即強臣等將已駁者再允數(shù)件以為抵換,則于中國實有大虧。此刻下臣等所商辦于彼之事不能不列而又不能多列者,職此故也。且將來議定后,尚須將詳細辦法妥議章程;其各項收稅防弊諸端,原準隨時酌定,不必于此時一并籌議也。

  現(xiàn)據(jù)英使復稱:業(yè)將以上來往議論各情,咨回本國秉政大臣轉(zhuǎn)奏;俟有回文,再行酌辦。臣等復給照會,屬將商辦而彼未允各件,一并咨回該國酌定。該使又于末后照會附黏一單,重言鐵路于運河堤上造辦,既可省費、又可固堤;足見其甘言引誘,用心甚苦。不但輪船、棧房等事固結不解,而此鐵路一節(jié),尤與銅線、銀礦同為頃刻不忘。臣等復以不便于民覆之,以絕其念。蓋此番修約研摩一年之久,彼此初望未嘗不著;臣等或稍與通融或付之不答,或緣情開導,或據(jù)理力爭,此既舌敝唇焦、彼亦詞窮語竭。然其愿未償,其心未已;彼見臣等所請已難再有遷就,始行咨回本國聽候定奪。將來該國回文到時,能否弭耳帖服、悉就范圍,尚難懸揣。

  總之,臣等惟有勉竭愚慮,因事制宜隨機應變;俾不致十分刁難、枝節(jié)橫生,以冀仰紓圣廑于萬一。所有辦理此事來往節(jié)略、照會等件,理合照錄清單恭呈御覽。

  英國公使論擬修約節(jié)略

  英國傅翻譯官面交節(jié)略

  覆英國公使修約二十九款

  給英國公使節(jié)略

  覆英國公使節(jié)略

  英國公使節(jié)略

  英國公使論擬稅則節(jié)略

  英國公使續(xù)送論稅節(jié)略

  英國公使照會略

  英國公使照會并黏單

  給英國公使照覆

  覆英國公使節(jié)略

  美國公使照會

  給美國公使照覆

  給英國公使信函并節(jié)略

  英國公使照覆

  給英國公使商辦各款

  英國公使照會并黏單

  給英國公使照覆并黏單

  英國公使論擬修約節(jié)略

  竊查今夏本大臣前往??谘惨曇淮?,親見各口通商情形;復據(jù)英商等具稟貿(mào)易

  受虧各情,皆系各省官員不能一體遵守條約等語。本大臣回京謁見貴親王暨列位大

  臣,曾將各節(jié)詳細面陳,又經(jīng)陸續(xù)照會在案。迄今數(shù)月之久,各省仍未將不善各舉

  改正;并非貴衙門不欲飭令各省遵守條約,乃系各省內(nèi)治必須修理,亦須貴衙門倡

  始,別設良法將不善之事全為改妥,始能得所趨之利。各省難行各節(jié),本國并無不

  體顧之意;惟英民所受虧累日加增長,必當立為治辦,不能俟各省內(nèi)治修理齊備之

  說方為整頓。

  此際幸貴國派委使臣前赴有約各國,斯系甚美之意;本大臣不能不行致賀。各國聞知,亦必以為然。將來頗有指望貴國將中華難行各節(jié),辦理交涉事件,如何主見,詳屬使臣,以便伊至各國代為達明。所謂交涉事件,外交在其中,內(nèi)治亦附其中;雖各國皆不欲干預貴國自主之權及保全地界之事,而因各洋商生業(yè)系交涉事件,各國不能不問貴國如何設法,使各省將條約文義一同遵守。兩國條約,大意原系保全通商,永敦和好而定。條約所載洋商祗得完納所定稅餉,即可將貨物隨意往來、或置、或售;如簡派之官員于洋商所辦貨物過境之時,任意勒征稅餉、設禁留難、令人包攬,何為保全貿(mào)易?定此條約,復有何益!各國與貴國交好,交辦事件較從前未經(jīng)和約之先情形不同,實須有權變改正之處,方與時事相符;此中外所當同酌者。欲使中外交涉和好永敦,且使中華物產(chǎn)極為興盛并防內(nèi)外之危,必須設立新法,整頓舊基。此事如何開辦?留難阻滯等節(jié)如何使其消除?當動辦之時,有危險出于難料者;如何防備,尤當細為酌量。此事開創(chuàng)之難,以及文武各政非但尋求外國助以人力、并且助以法術;貴國應否用外國相助?實論中華如何用此,乃不失自主之權,不致外國有所干預指定,當為不當為之事,國家自有利益,不致外國自謀他益。如中華不能自為主定,則此事不能管轄,所辦者俱系新事;譬如行生僻之路,即行走遲緩,心無定主,亦無足怪。中外同居協(xié)力共為一事,而心思天然不和,似乎相敵;必須時常同事,方能心神相投。欲行開辦各節(jié)似須先為探試,意以為好而或有錯誤,亦無足異;貴國必當探明是路,方可進行。類如制造鐵道、飛線以及開礦用外國法術器具、才藝洋人共為襄助,于國政大體、民生興盛,均有利益。比如米蔫,其種雖自外來,而本地種殖興旺。辦理此事,最要者開創(chuàng)之權歸于中國,自應防備外國挾制;指定何時必須用何人之事,不致因用外國人財致生外國爭斗干預召釁之虞。此次所派使臣,即可將所慮窒礙之情代為陳明;中華因有此等窒礙情事,不能不稍為遲緩,礙難遽將外國法術、人財用于中華。如蒲大臣前赴外國,能將此等開創(chuàng)危險之處妥為防備;非但于中國有益,并于有約各國交涉事件均有利益。如中國能自主,向無論何國尋求法術器具以及船只、火器、人財?shù)仁?,外國萬不攙越;數(shù)十年之間,力量之足與物產(chǎn)之盛均可積長高大。若非外國幫助,即數(shù)百余年亦不能有此景象。查俄國現(xiàn)在東、西兩京力量莫比其大,物產(chǎn)莫比其富,其與中華毗連之地自東至西約一萬里,為何如此強盛?皆由用外國法術、器具、人財幫助之故。溯查中華康熙三十七年間,彼時俄國之君立意欲往外國觀看形勢,當即派委大臣一員前赴各國,俄君私自隨往;凡外國制度、器具之最精者,俄君無不自為留心。迨回國后,招集各國智能之人共相幫助,將文武政事一齊治化妥協(xié):開設船塢、制造最精之船;又開設制物廠,造作精良器具以及各種礦窯。又設學館數(shù)處,延請各國之人揀選俄民,習其學問、文字、言語;俄國之人將各國至佳之才藝均為習熟,代其君主出力,將文武政事一律修治妥協(xié),以致俄國財用極富、物產(chǎn)極盛。彼時俄國民情稍生,以后日益增長;迄今一百余年,力量之大、財產(chǎn)之多,天下皆不能踰。現(xiàn)時俄國大員雖多系俄國之人,而外國人助其行政者亦復不少;遇有人才虧欠之處,仍須用各國智能誠廉之員,代為補其不足。所用外國人才,英、法、美、布各等國全憑俄君作主,隨意擇用;且業(yè)已借用外國人才,各處安設鐵路、飛線甚長。其用外國人財,于俄國政體威柄毫無妨礙;并于其自主之權,毫無危險。無論何國俱未敢代為作主,指定應照何章、應用何國人若干。至于貴國,既不必慮有外國干預之危險,何妨依照俄國而行,亦得如彼之利益。復查中華康熙年間,延請各外國才能之人求其助理各事,待之亦甚從優(yōu);以后如照康熙時延請外國諸人,至今想其景象,力量、財用以及軍務并各政事必可與俄國相類,亦毋庸恃外國相助。惜未能照辦!現(xiàn)今實難再行延緩,置之不顧。如欲照此將所有不善之情盡行修治妥善,中華必當自有本力,始可使外國尊重;須財源茂盛,得資保全地界,防備中外各敵始為有力。欲備敵人且須善理軍政,非延請誠篤洋人幫助不可。延請之后,必當從優(yōu)相待、以禮尊崇,以便軍民等聽其使令。如何定一至善之法照此辦理,是在貴國秉政者自行酌定;或聽所交之友,從和會同酌量,亦似有益。至防備干預、攙越之事,現(xiàn)有使臣在有約各國較為穩(wěn)妥、蒲大臣明晰政體,自能將萬國交涉公法所定自主其國無疑之權,代為陳明;凡交涉事件有不合之處,亦可將來往文發(fā)交各國閱明理之所在。從前各國之間,中華勢極尊崇;惟現(xiàn)在泰西諸國一年較一年相近,其交亦一年較一年更親,非當時疏闊之勢可比。惟泰西諸國三百年以來財力日益增大,中華欲仍得從前尊崇之勢,必須從重出力。泰西國與美國現(xiàn)今去中華最近,若以行走時日而論,較西藏、新疆及蒙古等處猶為近便。此節(jié)極為緊要,于中華政務大有關系。去外國極近,乃從前未有之事。以前政體必須速為改正,始合現(xiàn)時形勢。至強之國在側(cè),仍系從古圣賢所未意料之事;是以未留遺言,令后人遵辦。惟中華最重之書,內(nèi)有孔子所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F(xiàn)在中國治政將近于窮,不足妥辦;政務必須變化,始能與時勢相合。如中華能按孔子所言之意而行,不數(shù)年即可蘇困。至所擬變化之節(jié),如貴國秉政者心少有疑,或止而不行,或退步向后,二者均為不可;必當與各國一齊前進,方為妥帖。如止而不行,譬如眾人同行,一人落后,勢必被眾人撳按倒地,共為踐蹋。向來交涉主見,愈疏愈妙;將來交涉主見,與前不同。非但兩國友誼日敦,且中外民人交涉事多,亦必更加親厚;此理秉政者不能置之不顧。各國欲使交誼日親,而其所欲之事,力足得之。所議此節(jié),使人樂聞,頗非容易。以上所論,有關貴國富足太平之道;如隱諱不言,殊非交厚之理?,F(xiàn)在如何定見?內(nèi)治、外交如何辦理?將來中華成敗全系乎此。

  至強之外國在中華皆有事業(yè),不能不力為保全,使其無害。常因地方不靖,且各省官員執(zhí)意不肯遵約、京師亦不能速為飭令使之改行,以致此項事業(yè)時常受損;如不能速為設法將受損各節(jié)妥為改正,難免外國攙越,設法保護。外國有諺云:『久帳未能還清,即不能自主』。按照條約,洋人應得之益未能即得,則與中華欠外國帳目無異。如未能將此項帳目清還,遇有無論何國不能再忍,定限勒還、設法求保后來之事;中華似無法相攔。勒還之事,寶屬自主之國應有之權。

  倘遇何國欲如此勒還,他國雖不以為然,因而受害,亦無相阻之理。目今洋商所有虧累,貴國即應設法立為改正;將窒礙條約之處一體消除,以便防備所慮勒還之虞。中國民人或有心中不安之故,身家產(chǎn)業(yè)皆在內(nèi)地,情甘俟事機漸次而佳;洋人與華民情形不同,恐各國意均不欲候之至久。中國地勢遼闊,欲將各省吏治及陸路水路武備齊為修治,非暫時所能奏效。如各省平靖尚須時日,京師秉政者凡有飭諭各省之言,使其即刻遵辦、不準違背條約各款,諒不難為;而令各國欠有佩服之情,雖有總制之名而無其實。洋商受損之事,系各省地方官在各口以及內(nèi)地于貿(mào)易任意抽收厘稅;非但與條約各款不符,且與中華定例不合。厘稅名目,有厘金、落地稅等名甚多;是于條約所準之外,額外加增。所抽稅銀,自每百兩七兩以至每百兩九十兩之多;必須先納此項重稅,然后所運貨物始能至內(nèi)地用物者之手。此事經(jīng)廈門英商詳細具稟本大臣查閱,復將該貨已納之稅及貨名、稅銀數(shù)目一齊開單附送前來;業(yè)于八月初二日備文將稟詞、貨單等鈔譯,附送貴衙門查照矣。此節(jié)當初系屬違約任意加征,數(shù)年以來每歲增添,以致現(xiàn)時中外貿(mào)易蕭索;非但華民無資度日,而洋商多遭虧本倒帳之害。明太祖有言:『弓太滿,則必折』。其意喻管轄斯民者,如撳按百姓其勢太過,百姓不能不作亂。該省為官之人,作事于此相類。生意貿(mào)易,乃系國帑之母;如貿(mào)易留難阻滯,不能暢行,國帑自有短絀。譬如田地被旱,成收歉薄,眾皆受苦。如此項虧累盡歸中華官民,外國自毋庸干預;惟洋商所受虧損亦屬非輕,合銀未易算清。因貨物在內(nèi)地往來,常有留難耽延情事,且關卡處處皆設,為數(shù)甚多;便于貪利之官,任情勒索。又不準臺灣地方英商裝載米石、白糖、樟腦等貨運往他處,亦不準洋船裝載豆斤豆餅由牛莊、煙臺運往上海;彼時仍準華船隨意裝運,因此洋商受損更多。此項貨禁與條約不符,與京師飭文相背;而地方官執(zhí)意兩年之久。至臺灣地方米禁是否開解?尚在未定;而包攬樟腦一事,仍舊準行。洋商欲領稅票,或?qū)⒀筘涍\往內(nèi)地,或?qū)⒇浳镞\出??冢蓛?nèi)地自來河道來往,因有各項留難等事,將與旺之貿(mào)易變?yōu)樗?。所伸冤枉,皆系真實重大,有確據(jù)可憑。地方官所為與條約相背,歷經(jīng)各口領事官備文向地方官請為妥辦,又經(jīng)本國歷任大臣時常照會貴衙門;而地方官仍未改行;洋商貿(mào)易,兩年以來無不虧損。其至富足之洋行資本原有數(shù)百萬,至今盡行虧去。華商伸屈之言,亦與洋商相類。各項貨物,即如茶葉、絲斤近年價值甚昂,而從中應余之項消歸無有;買者賣者無不受虧,而稅餉亦未見增長。此利果歸何處?必系各處經(jīng)手厘稅大小眾官入于私囊。洋商所虧豫行索賠之款,日益加多;以海關收稅帳簿查洋商每年賣買若干,即如洋商受虧之數(shù)。上年洋商進出口貨物約計值銀三萬萬兩,所納稅餉約有九百萬兩。在內(nèi)地格外所收稅銀,難以核清;惟據(jù)訪聞,較所納稅餉至少加三、四倍。一年之內(nèi),洋商貿(mào)易用過船只約計七百萬頓;總計此項貿(mào)易四分之三系英商船只所辦,其余一分歸于他國。洋商本銀格外乃有巨款,不在此總數(shù)之內(nèi);惟所用船只所值銀兩,為數(shù)亦巨。以及在中國或在他處,其所設棧廠、制造貨物器具,銀數(shù)尤多。因此巨數(shù),洋商兩三年以來其本翻覆出入,無贏有虧。其所以然之故,乃系地方官執(zhí)意不按條約所致。本國雖不愿英民力索賠償,不能永遠作為不知;必須即設良法,將其屈枉之處代為直伸,使其益加通暢,該商等可望所虧資本漸次收回。可否貴國管轄各省地方官不準其無禮勒征?各省違例所收厘稅,無論何項名目及何等籍口,不能不急為停止。其按約應征之稅,亦須設立妥善征收之法,不致于洋商有留難虧損之虞。洋商將其貨產(chǎn),按約隨意在內(nèi)地往來,所有向來攔阻之事亦須禁止。如各省之例,恃來往貨物逢關納稅,藉資辦公。在定條約時,將洋商所納內(nèi)地之稅全歸國帑動用;地方官留難洋商貿(mào)易暢行,其故或由此而起。可否稅餉盡歸省庫動用?以便該省情愿保護貿(mào)易,使其通暢內(nèi)地之稅,按約每百兩定納銀二兩五錢;如今各口海關征收,或洋貨運往內(nèi)地、或內(nèi)地貨運經(jīng)??诟鞫愩y,諒不難分解省庫收存?zhèn)溆?。如此辦法,其詳細處,或貴衙門派總稅司赫會同本大臣所派參贊一位一同商酌;以下所開諸事,亦可令其會商。洋商所遞稟詞,其中指明地方官于何時何事應還賠項,系屬何款,共銀數(shù)多少確有憑據(jù)者,不能不按款清還。零用之外,其洋商所受虧累,如欲善為補還,必須讓以貿(mào)易暢行之路,方稱公允,足為相抵。所讓之事,雖非條約文義所載;而如能照議而行,該商等亦可不求賠補。詳細思出讓洋商之路與該商有利、于國帑無礙,亦不使貴國多縻費用;中外商人獲利,華民亦俱有益。如照議允行實為甚便。

  按照條約所定,明年六月間英國和約通商條款以及善后稅則俱可修治;以下所開各數(shù),如貴衙門自行會同本大臣酌量允辦,諒條約毋庸修治。至諸事開辦之初,必多有商酌之處;如本國與貴國會同各國一齊商辦,較為省事,尤覺妥協(xié)。所擬商辦之事,分為五款:

  一、凡有商人欲將洋貨運入內(nèi)地售賣于未動身之先,令其在所進之口完納半稅;其經(jīng)過關卡,無論何項稅餉,一概免征。洋商欲運內(nèi)地貨出口,內(nèi)地一切稅餉不能令其完納;俟到所出之口,完納牛稅。此二款半稅,經(jīng)海關征收;俟至所定之結,隨時分解省庫備用。

  一、條約所定之稅則,內(nèi)有貨物十余種定稅較重;概于貿(mào)易有虧,亦于國帑無益。擬行重新刪改。

  一、凡有洋商將其自有或洋貨、或內(nèi)地貨出入內(nèi)地者,無論篷漿、篙櫓等船以及大輪小河船,準其隨意駕用,在內(nèi)地往來。用船之先,在海關報明領票并出具甘結,以防弊端。

  一、長江之內(nèi)自鎮(zhèn)江起、至漢口止,由海關揀選碼頭數(shù)處,以便洋船在彼停泊并上下貨物。

  一、如在??谘笊逃谐收堅O立官棧,于貨物納稅之前先將貨物送入官棧,俟完稅之后將貨物交本商領回,亦可準其設立。

  以上所擬五條,據(jù)本大臣之實見,非但于本國有裨,且于貴國亦多利益;切請貴親王及列位大臣詳細斟酌妥協(xié),早示覆音,以便蒲大臣于未到英國之先咨明本國,將一切不善之情皆為改正,并使本國知悉貴國業(yè)已讓與各商暢行之路,從前虧欠諒可補足。除以上各節(jié)外,尚有數(shù)事關乎洋商身業(yè)及其事者。以上數(shù)節(jié)如能照行,其余未盡其言之事自可不論而止矣。惟中外商民一同生理,凡有詞訟,貴國無通商律例、亦無錢案一定辦法,且無會審公堂;凡華民拖欠英商資本,英商將其指告,因無此善地訊斷,不能使欠主遵所斷而行。英商因此每年被華民吞騙之銀甚多,無從追討。此事甚有難辦之處,不能立時速辦。本大臣所擬各節(jié),鄙意惟欲中外相諒,和好日敦,相安永達,并無他意。尚望貴親王暨列位大臣一意會商,因諸事患害日增,漸至彼此受損;不能不稱心而談,始能獲益。洋人之中代中華求福者甚眾,均切望內(nèi)地安靖,永敦承平之福;而外國友誼,久遠不替。英國之意,斷無與此不符;甚愿協(xié)力幫助中國,使得此益。尚未平靖之時,如何能得此益,雖論有別;然如實心遵守條約,將以上所開窒礙各事妥為改正,各國自有善為相濟之處。如此則萬種不順之患,可以防解;而危險之極,非彼此相濟難以避免者,皆可消除矣。

  英國傅翻譯官面交節(jié)略(略)

  覆英國公使修約二十九款

  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八日,接準貴大臣節(jié)略一件,內(nèi)附修約五條;今年四月十二日,又收清單一紙,附修約二十九款。本爵細加披閱,所論外國幫助一節(jié),具見貴大臣敦篤友誼,殷殷關愛之至意,殊為紉佩。去冬中國所派使臣偕同蒲大臣前赴友邦各國,自必情愫益通,友誼愈篤。至于厘捐一節(jié),中國本以地丁、錢糧為正供,亦無向民間借用之例;軍興以來,我大皇帝軫念民艱,凡有被兵省分概行蠲賦減征,而國用所需,不得不籌辦捐厘,系屬權宜之拏。目前軍務未竣,需餉尤殷,然恐民力難支,朝廷未嘗不惻然動念;一俟各省軍務肅清,善后完竣,自當次第裁減。若洋商進出內(nèi)地販貨,除交正稅、半稅之外,內(nèi)地概不重征;較之華商逢關納稅,遇卡捐厘,輕重懸殊。貴大臣謂兩年以來洋商多有虧損,此說不為無因;然聞近來口岸愈多,用度愈廣,而洋商貿(mào)易愈眾、銷路更擠,洋商爭趨若騖,人多利?。捍死硪囡@而易見。貴大臣住華有年,諒所共曉。又洋商借口收其厘捐之說,現(xiàn)與貴大臣說明頒發(fā)告示,通行各關卡杜絕弊端;其以前借口之詞是否厘卡誤收,亦難保非洋商單貨相離。如有確據(jù),自可逐案查辦。自長江通商以來,華商貿(mào)易日衰。去年十月準通商大臣曾來咨:華商聯(lián)名呈請將長江通商及內(nèi)地置買等事概行收回,以紓商困;本爵查其呈訴緣由皆屬實情,極應照準。然兩國和好,定約通商,一旦遽行收回,又恐貴大臣為難;本爵未能依華商之情,實不忍其生計蕭條。此中苦衷,想亦貴大臣所共諒也??傊?,現(xiàn)修條約既須保護洋商,亦應體恤華商,以求兩得其益。

  查節(jié)略所附五條,即包在清單二十九條之內(nèi);已派員與貴參贊傅、副使雅數(shù)次會議,茲特逐條答復:

  一、以前各處地方官所有征收洋商之厘稅,擬應按數(shù)退還本商(原來第一款)。查此條業(yè)由本衛(wèi)門擬發(fā)告示,曉諭內(nèi)地各關卡按約遵辦,以杜日后誤收洋商厘稅之弊。至以前關卡有無誤收?是否洋商單貨相離?應隨時查明,分別辦理。

  一、距各??谌锏亟缰畠?nèi),所有出口土貨、進口洋貨概不完納厘捐各稅;所定三十里之數(shù),東西南北四面均由各海關起計算里數(shù)(原來第二款)。

  查外國用兵,每有向商人籌借餉需之事;中國無此辦法,故不得已而有抽厘之舉。然僅抽收華商,并不抽收洋商。今欲于各口三十里內(nèi)概不抽厘,貨物散漫偷漏,其弊不可勝言,實與軍務有礙。此系中國自主之事,一俟軍務肅清,善后事宜完竣,自應將收稅章程變通,即將厘捐裁撤,以期普惠商民也。

  一、按約應征之稅,可否盡歸省庫動用?如貨船所經(jīng)之處或系數(shù)省,其稅必須分解各省歸庫,以便該省情愿保護貿(mào)易,使其通暢內(nèi)地之稅(原來第三款)。

  查按約所征之稅,或奉撥軍餉、或解交部庫,均系國家正款;豈能分解數(shù)省,隨意動用。若因保護貿(mào)易起見,查洋商通商內(nèi)地,但執(zhí)有單照為憑,即經(jīng)過數(shù)省地方均系一體保護;豈因有稅、無稅而擅敢兩歧!現(xiàn)本衙門己嚴定告示辦法,此層可無須過慮。

  一、善后條約第二款,內(nèi)載船用雜物、家用雜物一概免稅;其進口船載之物或有非船用、家用而系外國人所用并不賣與華人,可以一例免稅(原來第四款)。查家用、船用雜物,善后條約本已載明;自用之物,皆準免稅;若轉(zhuǎn)售圖利,自應仍納稅餉。今擬將自用雜物分項開明附后,以免牽混。

  一、船塢用雜物,祗準船塢行本行裝載進口;開船塢行時,必須先領執(zhí)照并具保結內(nèi)寫明「并不裝運售賣華民貨物,亦不借字號與別行冒用」(原來第五款)。

  一、船用雜物、修理洋船各樣材料并船塢中需用一切材料、器具、家用雜物,在開行時,亦須先領執(zhí)照并具保結(原來第六款)。查以上兩條開設船塢行系為謀利起見,除船用雜物及修理船只各器具酌準免稅外,如系制造新船,仍應將該船照值百抽五例征稅。至于領照具結應如何辦法?俟妥議章程試辦三年再定。一華船裝載洋貨進口,須同洋船一例完稅,歸各口稅務司征收(原來第七款。置之未議)

  一、進口鳥糞及各樣糞進口時,概不納稅(原來第八款)此條照準免稅。但須領照起貨,不準私自起卸。

  一、洋煤炭進口納稅,為數(shù)甚屬無多;而載洋煤炭之船因納稅諸多不便,可以免稅(原來第九款)。

  此條照準免稅。但須領單起貨,不準私自起卸。

  一、各樣洋布及各樣絨貨擬減進口稅,每價值百兩按二兩五錢完納(原來第十款)查洋布、洋絨色目極多,應俟訪察市價,酌量減輕稅則。

  一、時辰表進口稅每價值百兩按五兩納稅,與鐘稅歸為一律(原來第十一款)此條照減。

  一、白胡椒進口稅每一石按四錢完納、黑胡椒進口每一石按二錢完納(原來第十二款)。

  此條照減。

  一、馬口鐵進口稅每一石按二錢完納(原來第十三款)。

  一、進口木料每價值百兩按五錢納稅。其價值若干,須上海領事官及上海稅務司并洋行總局一同估定(原來第十四款)。

  此條應酌量減輕稅則,毋庸估價。

  一、洋鹽進口,擬應解禁并須擬定妥善章程,以免有礙中國鹽課之虞。其章程,即可照蘇、浙兩省前定鹽務變通章程辦理(原來十五款)。

  查鹽斤一項,系中國國家官事,朝廷設官管理,非他項貨物可比。雖至貴官員不能隨意販運,商人何能侵此大權!此條應毋庸議。

  一、外國所產(chǎn)糧食,進口后已經(jīng)起卸、如欲復行運往他處,應準復行起運,一例免稅(原來第十六款)。

  此條照準免稅。但須領單起貨,不準私自起卸。

  一、茶葉出口稅每價值百兩按五兩完納(原來第十七款)。

  查茶葉稅則,本衙門現(xiàn)擬酌量加增。此外尚有數(shù)種貨物酌量加稅者,另單商辦。

  一、土煤正稅擬減,復出口半稅擬免(原來第十八款)。此條酌量稍減。

  一、各??诙愩y加色,各處銀色高下不等,其所加之數(shù)須按各處銀色擬一定數(shù);須同道光二十三年在廣東所定各樣成色歸為一例,并須妥派委員至各海口詳細考較定其色數(shù)(原來第十九款)。此條照辦。

  一、存票,向系持作已納稅餉之據(jù);如洋商將存票持至海關欲行換銀,亦可換給銀兩。并貨物復出口,不論自進口至復出口日期多寡,均須發(fā)給存票(原來第二十款)

  查存票換給現(xiàn)銀,既與稅項截數(shù)難清,且亦銀價隨時低昂不一,頗覺為難。若必欲如此辦理,所有請領存票限期,祗準三個月為滿;不準再寬。

  一、準洋商運洋貨至內(nèi)地碼頭或由內(nèi)地運土貨至??冢徽撆駱?、篙櫓等船以及火輪、小河輪,準其隨意駕用;用船之先,在海關報明領票。已擬定三處:一系鄱陽湖、一系漢口,以上之長江;一系廣州府東南北三面之河。除已擬定三處外,其它處河路,再為隨時商定。至應定章程,欽差大臣與總理衙門以后可以會商(原來第二十一款)。

  查此條所指三處均屬內(nèi)地,洋商照例由關請領單照,原準前往;惟火輪船礙難準行。緣沿江、沿海華船生計業(yè)為洋人所占,若再準輪船入內(nèi)河、內(nèi)湖等處貿(mào)易,則中國到處生計一概被占,未免待洋商太厚而待華商太薄,殊為不得其平。況內(nèi)河、內(nèi)湖向無輪船行駛,洋商即得內(nèi)地貿(mào)易之益,應照內(nèi)地規(guī)模辦理;是以未能照準。

  一、內(nèi)地各碼頭及洋商可以購買土貨之處,洋商如欲蓋造房屋,準其隨處蓋造。惟蓋造之先,須于附近領事官處領取執(zhí)照;領事官必須確切查核:該商果系安分妥當之人,方可發(fā)給執(zhí)照。如領照后該商或有滋生事端之處,領事官即將執(zhí)照撤回。所有居住房屋、管理行中事務之洋人均可任兵自便,地方官民不得無故阻滯攪擾(原來第二十二款)。

  查蓋造棧房,應在通商口岸。若在內(nèi)地蓋造,非特于華商生計有礙,且地廣人眾,一切稽查防范,彼此均有不便之處甚多;是以不能照辦。

  一、各國在內(nèi)地洋人向系各歸本國領事官管束;現(xiàn)擬設立有管理各國洋人之權之外國官;所有各國在內(nèi)地之洋人,倘有滋事犯法之人,均可歸其管理。其設立章程,總理衙門可以會同各國欽差大臣商定(原來第二十三款)。

  此條傅參贊、雅副使面刪。

  一、長江之內(nèi)自吳淞起、至漢口止,由海關揀選碼頭數(shù)處,以便洋船在彼停泊并上下貨物。所揀選設立碼頭之處,系黃州、東流、安慶、大同、蕪湖、金陵、儀征、江陰、吳淞、武穴;英國洋船欲至碼頭貿(mào)易,須先至海關領執(zhí)照。其各碼頭應如何定立章程,以后商辦(原來第二十四款)。

  查添設碼頭上下貨物,即屬增添通商口岸。長江通商,于鎮(zhèn)江、九江、漢口以外又有江寧,共有四口;本未便再議增添。惟查同治元年貴國卜大臣曾請于安慶、蕪湖、大通三處暫時通商,嗣因卜大臣未允湖北子口稅之議而止。茲欲增添口岸,祗可于此三處內(nèi)酌量設關收稅;惟經(jīng)費不貲,征收稅項未必敷用,應熟籌彼此兩益之事,以便商辦。

  一、海面之上,設立碼頭一處系溫州(原來第二十五款)。

  查廣東瓊州一口,至今未開關;今欲于溫州設關通商,應將條約內(nèi)瓊州一口刪去,便可照辦。

  一、如??谘笮?,大半皆欲設立官棧;或由海關設立,或系各該商設立棧房亦可作為官棧,均歸監(jiān)督辦理(原來第二六款)。

  查設立官棧,如果商情愿立者多,應飭海關監(jiān)督會同稅務司妥議章程,由關設立辦理。

  一、因各??谳喆醵啵栌妹禾恳嗌醵?;緣由外國運煤炭至中國為價甚巨,故必須用中國煤炭?,F(xiàn)擬準洋人在中國地方開設煤窯,并用外國器具。其窯擬在宛平縣界之寨塘、江寧府句容縣界之煤礦開設。嗣后再有相便之處,續(xù)行商定(原來第二十七款)。

  查產(chǎn)煤處所,系中國自有之產(chǎn)業(yè);應由南洋通商大臣于南省察看情形,自行開辦。其或雇用洋人、租買機器與否,悉由南洋通商大臣主政試辦,以期無礙中國之權而資商民之用。

  一、條約載有明文,禁止中國人聯(lián)情結行包攬貿(mào)易。茲有臺灣包攬樟腦以及米石、廈門包攬雜鐵等項情事,以至洋商屢受虧損;應將各洋行虧損資本按照有據(jù)虧損之數(shù),地方官須如數(shù)賠補。??偫硌瞄T行知各省督、撫嚴行禁止各地方聯(lián)情結行包攬貿(mào)易等情,以免將來復有違背條約之舉。倘總理衙門無此權柄,并希奏請上諭指明以上違例各等處示各省督、撫,以后嚴行禁止(原來第二十八款)。

  查樟腦一物,本軍工廠所用;向系官辦,與聯(lián)情結行、把持包攬有間。惟洋商欲行購買,應聽其便,不必官為限制;但不得自赴生番地方采辦,致生意外事端。至米石之或運、或停,亦視年歲豐歉,與華商一律辦理。若遇歉歲,華洋并禁,不準專禁洋商,以昭公允。

  一、中外商民生理遇有詞訟之事,向無一定通商律例;現(xiàn)在必須會商,定一通商律例(原來第二十九款)。

  查此條酌定通商律例,甚為有益;應由通商大臣派委明習律例之員,赴上海與貴國按察使會議辦理。

  給英國公使節(jié)略(略)

  覆英國公使節(jié)略(略)

  英國公使節(jié)略(略)

  英國公使論擬稅則節(jié)略(略)

  英國公使續(xù)送論稅節(jié)略(略)

  英國公使照會略(略)

  英國公使照會并黏單(略)

  給英國公使照覆(略)

  覆英國公使節(jié)略(略)

  美國公使照會(略)

  給美國公使照覆(略)

  給英國公使信函并節(jié)略(略)

  英國公使照覆(略)

  給英國公使商辦各款(略)

  英國公使照會并黏單(略)

  給英國公使照覆并黏單(略)

  二十三日

  二十三日(丙寅),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前據(jù)閩浙總督英桂等奏「臺灣領事縱令洋將■〈口茄〉當違約妄為,致副將江國珍受傷后服毒殞命并殺死兵丁壯勇多名等情」一折,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旨,諭令臣衙門知會英國公使辦理等因,欽此。當經(jīng)臣等查照原奏,將該領事逞兇違約情形照會該國使臣,責令將該領事、洋將從嚴懲辦;于本年十二月初七日恭折覆奏。奉上諭:『前據(jù)英桂等奏「臺灣洋人違約妄為」等情,諭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知會英國公使辦理。著英桂、卞寶第等將此案始末情形據(jù)實咨報,不得稍有回護粉飾,致滋口實』欽此;臣衙門于十二月初十日行文閩浙總督、福建巡撫、上海通商大臣欽遵辦理在案。茲于十二月十六日,據(jù)英國使臣阿禮國照覆,內(nèi)稱:『接準來文,閱悉一切。案據(jù)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所奏各節(jié),本大臣尚未據(jù)有臺灣領事官將一切情形詳細稟報。本大臣并未令吉領事在該處開仗;倘該領事擅自逞兵,本大臣自應惟該領事是問。至輕動干戈、殺傷性命一節(jié),本大臣亦深為不忍。其確情果與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所奏相同,本大臣亦必將該領事暨洋將責處。其洋將索去之洋銀,除系領事官所取地方官賠補英民虧累之款外,無論稱系賠補經(jīng)費以及因有別項情節(jié),本大臣亦必為辦理退還。再,該吉署領事官本大臣令其解任,業(yè)經(jīng)兩月;并令本任臺灣領事官郇即行回任,大約早經(jīng)到臺。且并咨請本國水師提督派令大員總管兵船前赴臺灣,會同郇領事官與地方官妥速辦理。本大臣與貴親王何等相愿兩國永敦和好,乃閩浙督、撫以及臺灣地方官不能體察和衷商辦之意,故該處難免滋事之舉。況英民在臺所受冤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若地方官早經(jīng)代為伸理,現(xiàn)在必無此等爭斗殺傷巨案。所有臺灣地方滋事詳細情形,除俟該處領事官詳報到日,再行照會貴親王查照,并按照條約酌辦』等因前來。臣等伏查該使臣照會所稱于臺灣領事縱令洋將違約妄為等事,若查明確情與閩浙總督、巡撫所奏相同,必將該領事暨洋將責處;其索去之洋銀,必為辦理退還:尚屬自知無理。惟又稱英民在臺灣所受冤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若地方官早為伸理,現(xiàn)在必無此等爭斗巨案等語。該使臣歸咎于地方官辦理失宜,未始非恐異日查出違約實情,藉端狡展,自占地步;詞氣閃爍無定,洋人辦事往往如此。究竟臺灣地方洋人有無冤抑?若不確切查明,設將來該領事所報與閩浙總督等所奏互異,則該使臣必翻詞抵賴。相應請旨飭下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欽遵前奉諭旨,將此案始末情形飭查確切,毋存回護之見、毋涉粉飾之詞;并查明洋人在臺灣有無冤抑?據(jù)實陳明,俾彼族無可借口,則辦理庶不致棘手矣。

  諭軍機大臣等: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接據(jù)英國照會據(jù)實奏聞」一折,洋弁在臺灣違約妄為,前經(jīng)總理衙門照會英國使臣辦理;現(xiàn)據(jù)該國使臣阿禮國照覆,以一切情形未據(jù)臺灣領事詳報,若確情果與所奏相同,必將該領事暨洋將責處,其索去之洋銀亦為辦理退還,并稱吉領事已解任兩月,現(xiàn)咨請本國水師提督派員總管兵船前赴臺灣,會同郇領事與地方官妥速辦結,是該使臣亦屬自知無理。惟以洋民在臺久受冤抑,地方官不早為伸理,致釀巨案;其意直以辦理失宜歸咎于地方官,自占地步。設將來該領事所報于英桂等前奏不符,該使臣必將藉端抵賴;著英桂、卞寶第懔遵前旨,迅將此案始末情形確切查明,咨報該衙門核辦。至洋人在臺有無冤抑之處?一并據(jù)實奏陳;均不得回護粉飾,俾該使借口狡展,庶辦理方有把握。原折著鈔給閱看。

  英國使臣阿禮國照覆

  英國使臣阿禮國照覆

  為照覆事。接準貴親王來文,據(jù)閩浙總督英、福建巡撫卞所奏各節(jié),本大臣尚未據(jù)臺灣領事官將一切情形詳細稟報。惟據(jù)吉領事稟稱:興泉永道曾憲德渡臺,會同該領事會辦大概,未據(jù)詳細稟報;是以不能與貴親王一一辯論。本大臣并未令吉領事在該處開仗,該領事在該處擅自逞兵,本大臣自應惟該領事是間。至輕動干戈、殺傷性命一節(jié),本大臣亦深為不忍。其確情果與閩浙總督英、福建巡撫卞所奏相同,本大臣亦必將該領事暨洋將責處。其洋將索去之洋銀,除系領事官所取地方官賠補英民虧累之款外,無論稱系賠補經(jīng)費以及因有別項情節(jié),本大臣必為辦理退還。

  再,該吉署領事官本大臣令其解任,業(yè)經(jīng)兩月;并令本任臺灣領事官郇即行回任,大約現(xiàn)在早經(jīng)到臺。并行咨請本國水師提督派令大員總管兵船前赴臺灣,會同郇領事官與地方官將各案妥速辦理。所惜者,自京抵臺傳遞來往文件,路途遼遠,在路難免耽延,亦不能定傳遞一定時日;而臺灣彼此爭斗為日甚久,勢必釀成巨案。故本大臣飭令郇領事回任并咨請水師提督派令大員會同郇領事之辦法,未能趕及該處滋事之時。本大臣與貴親王何等相愿兩國永敦和好,一切交涉事件何等相愿秉公辦理,彼此交相倚賴;乃閩浙督、撫以及臺灣地方官不能體察本大臣與貴親王和衷商辦之意,或系明知、不欲奉行,故該處難免有此滋事之舉。況英民在臺灣所受冤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數(shù)年之間,多有此等情形。若地方官早經(jīng)代為伸理,現(xiàn)在必無此等爭斗、殺傷巨案。

  所有臺灣地方滋事詳細情形,除俟該處領事官詳報到日,再行照會貴親王查照并按照條約酌辦外,理合先行照覆。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六十三。

  同治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同治八年(一八六九)二月二十二日(甲子),閩浙總督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第奏:

  伏查臺灣洋案,臣等委令興泉永道曾憲德渡臺與英國領事吉必勛逐案議結,因吉必勛于議結后縱令洋弁在安平地方違約妄為,即經(jīng)據(jù)實馳奏;并將已、未結各案起釁情由同曾憲德與吉必勛面議各節(jié),匯開清折咨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查核。續(xù)據(jù)曾憲德將洋案一律辦結,稟經(jīng)臣等于上年十二月間或據(jù)稟咨報、或鈔稟咨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核辦各在案,并不敢稍有回護粉飾。茲又飭據(jù)曾憲德將此案始末情形及與吉必勛來往文件匯錄清冊呈送,又據(jù)查明英人在臺并無冤抑實情,稟復前來;聲明洋弁■〈口茄〉當索去兵費洋銀一萬圓,現(xiàn)據(jù)接署鳳山縣知縣韓慶麟具稟,業(yè)經(jīng)吉必勛于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如數(shù)交還,由縣解郡送交護理臺灣道梁元桂兌收等情。正在核奏間,適曾憲德由廈門航海來省;臣等向其面詢情形,均與所稟無異。

  查英人在臺貿(mào)易、傳教者人數(shù)無幾。如華洋交毆案內(nèi),英人為嗄■〈口禮〉、因與哨丁林??诮瞧疳叄撗笕讼刃袃礆趾Ee竹棍戳之,遂致帶傷。經(jīng)曾憲德親見嗄■〈口禮〉,傷已平復;提林海枷責完案:此非有所冤抑也。樟腦被截案內(nèi),主謀之英人為北麒麟(即必麒麟),該洋人生性狡猾通曉各處土音,前在不通商之梧棲港買集樟腦,私開洋棧;并運大炮二尊,在彼恫喝,經(jīng)署鹿港同知洪熙恬于標封時起出,解存臺灣道衙門;案據(jù)確鑿。吉必勛聽其慫恿,毫不加察,絕口不許地方官置辯;請調(diào)兵船,因而要挾多端,臺郡實受其害:彼更無所謂冤抑也。拆毀教堂、殺死教徒各案,幫聳吉必勛刁難之英人為教士馬稚各,皆聽入教奸民主使;又無所謂英民也。英使照會文內(nèi)謂「英民在臺所受冤抑并非一朝一夕」,皆系吉必勛詭飾之詞,以掩其逞兵之咎。即如安平兵丁,本系額設。因吉必勛前往安平張貼告示,內(nèi)有「兵船管轄地方,炮打兵勇」之語,城鄉(xiāng)謠言四起,恐土匪乘機劫掠,貽害中外商民,是以副將江國珍飭令各兵在汛彈壓防范,鎮(zhèn)定人心,并非欲與英國兵船相爭。乃吉必勛事后尚稱「洋弁之開炮占署,由于江國珍添兵防守,不允退回所致」;冀圖卸罪,殊為狡詐。至「臺灣地方官于中外交涉之案并不按約速為辦結,致領事藉端生釁」,固屬咎無可辭;已將署鹿港同知洪熙恬、署鳳山縣知縣凌樹荃一并撤任,并由曾憲德等會議功過章程通飭臺屬各員遵照。嗣后華洋交涉事件,責令隨到隨辦,不準稍有遷延;如再有延不辦結之案,即由臣等指名嚴參,務使彼族無可借口。

  惟英人在內(nèi)地各處傳教、通商定有條約,該國領事官遇事自應遵約照會妥辦;即或地方官措置失宜,亦應申請該管上司或住京使臣聽候核飭趕辦完結。何得動用兵船,肆行要挾?況臺屬洋案既經(jīng)臣等派員渡臺查辦、又經(jīng)委員與之當面議定,分起書單給與閱看,該領事吉必勛已無異言;更何得復令洋弁違約妄為?雖勒去兵費洋銀續(xù)據(jù)吉必勛按數(shù)交還,而偪死副將大員、傷斃兵勇、焚燒局庫各節(jié),情罪均較重大;且自吉必勛等動兵之后,各國領事偶有交涉事件相率效尤,輒藉兵船挾制,辦理殊為棘手。若不將吉必勛等嚴行懲辦、恐各國洋人尋隙構釁,益無底止。相應請旨飭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再行照催英國公使迅將吉必勛等撤回嚴辦,速令該使前派之領事郇和赴臺接任;并飭各口領事不得再用兵船挾制,以杜后患。

  英國兵船于洋案辦結后,均即撤回;現(xiàn)在臺灣各口并無兵船寄碇,華洋均各相安。

  四月十九日

  四月十九日(辛酉)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竊照上年十二月間臺灣英領事官在安平地方違約縱兵索費,經(jīng)臣等照會英國使臣將領事官撤退懲治等因,于十二月初七日鈔錄照會奏聞。旋據(jù)該公使阿禮國照覆:將索去兵費一萬圓交還閩省地方官收清,并飭實任領事官郇和回任、先令固翻譯官前往代理;尚未據(jù)該公使將如何懲治領事官吉必動、帶兵官■〈口茄〉當之處照復議結。臣等旋接英桂、卞寶第來函,均稱兵船業(yè)已出口,地方安靖,足之上慰宸廑。

  本年正月,又據(jù)閩省咨報「福州口川石山英國兵官有槍斃華民」一案,經(jīng)英桂專折密陳,奉旨:『該衙門知道』,欽此。正在辦理間,又據(jù)兩廣督臣瑞麟咨報「潮州汕頭地方英國兵船又有殺斃鷗汀鄉(xiāng)民」一案。臣等查核起釁緣由,或因租地蓋屋、或因口角細故,均經(jīng)英桂、瑞麟等于起釁之初飭令該道、府、州、縣即日勸諭紳民妥籌辦理,該領事官理應靜候;乃迫不及待,輒即自行帶人往辦。閩省之案,槍斃鄉(xiāng)民王克明一名;粵省之案,傷斃男婦六十九名、燒毀民房四百四十五間、擄捉及受傷者甚多。似此肆行無忌,必應示以懲創(chuàng)。況近來各口洋人滋事之案,多系英國兵船,亦多起于英國領事官;若不早為禁戢,深恐迫百姓以不能忍受之舉激成變故。且恐各國紛紛效尤,動輒擅動兵船;履霜堅冰,尤不可不防其漸?,F(xiàn)據(jù)英桂將川石山租房之案辦理完結;而開槍之洋人亟應查究的確姓名,其從聳恿之華人林大恩亦應交地方官分別嚴辦。潮州案情較重,雖經(jīng)瑞麟飭令地方官將被害被擾之家給予埋葬、賞恤銀兩;所有該領事及帶兵官,不容稍事輕縱。臣等已分咨該督、撫曉諭地方紳民妥為安撫,一面照會英國使臣飭令將各該領事官,帶兵官撤退治罪暨賠補賞恤等項銀兩。并責問調(diào)兵船之權,何以任聽領事官主持?尚未據(jù)該公使照覆。應俟覆到,再由臣等酌核辦理。

  御批:『依議』。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六十五。

  七月初一日

  七月初一日(辛未),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竊查上年十一月間,臣等接到閩浙總督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第來函,據(jù)稱『署噶瑪蘭通判丁承禧稟報:訪聞有英國洋人帶同工作往大南澳一帶番界,查勘山場樹木情事;當遣通事往詢,據(jù)該洋人聲稱名康,系艋舺咸伯國領事美利士飭遣前來伐木。該洋人并用鹽、布、羽毛結交番眾』等情。正在辦理間,復據(jù)該督、撫咨函,內(nèi)稱『復據(jù)丁承禧稟報:該洋人承領咸伯國領事執(zhí)照,雇覓工匠四十余人于九月中旬至大南澳建堡伐木;并風聞已與生番聯(lián)姻』等情。臣等以中國土產(chǎn),不便任令外國人自行采??;且交結生番,恐生后患。即經(jīng)照會英、布兩國使臣,令其將該洋人等撤回懲辦。嗣準布國使臣李福斯以備函戒飭美利士,若仍不遵條約、任性妄為,遇有因此受累,咎由自招;英國使臣阿禮國以札飭淡水領事官詳查,如有違約情事,立即嚴行禁止:先后照覆前來。當即鈔錄往來照會,知照該省辦理在案。

  本年四、五月間,臣等復迭次接到該省督、撫咨函:以該洋人等建堡伐木,前經(jīng)布國、英國兩使臣戒飭查禁,毫無儆畏;現(xiàn)仍在彼墾荒,意欲種茶并販運軍火偷濟生番等因。臣等以內(nèi)地山場,非洋人所得開墾;軍火乃違禁之物,接濟生番,貽害尤甚:自當立為禁止。但該洋人既不遵各該國使臣戒諭,若非由中國自行拏辦,誠恐禁止無期。況布國照會內(nèi),本有「因此受累,咎由自招」之言;遂各給予照會,直言『該洋人任性妄為,業(yè)經(jīng)行文該省督、撫轉(zhuǎn)飭查拏,按約送交領事官懲辦。如敢恃強抗拒,傷斃無論』。并經(jīng)臣等鈔錄給英、布兩國照會,咨覆該督、撫轉(zhuǎn)飭妥辦亦在案。嗣據(jù)布國照覆,謂美利士顯違中國律例,祗得任憑地方官如何攔阻;如實系不能免其拏辦,不可有傷斃之事等語。復經(jīng)臣等以『前次照會,非必欲置美利士于死地。倘美利士不服拏辦、恃強抗拒,即難保無損傷』照覆該使臣;并鈔錄來往照會,知照該省督、撫去后。

  六月十六日,復接該督、撫咨函,內(nèi)稱『該洋人等添帶壯勇四十名,仍在彼招募工作;并勒抽附近小民所砍風藤、薯榔,貼補勇糧』;及『滬尾口通商委員詳報遵札照會英副領事麥代,領事等覆詞意存袒護』等情。臣等正擬辦理照會,適據(jù)英國照覆內(nèi)稱:『業(yè)飭領事務將名康洋人撤回,不準再往』;并據(jù)布國照覆內(nèi)稱:『聞該處地方官所報一切情形,與美利士所行不相符合。請將所辦美利士之事,暫行停止勿辦;如美利士有性命之禍,即有關系』各等語。臣等以英國兩次照覆并無異說,俱尚近理;而布國此次照覆,則顯露袒護之情。是以分給該兩國照會,于英國則不多置辯;于布國則復申前說,言已咨覆閩省仍照前次「查拏懲辦;如敢抗拒,傷斃無論」之咨辦理。一面將現(xiàn)辦來往照會情形,函致該省督、撫酌竅。續(xù)于二十六日,又接該督、撫咨函詳述該領事等意存袒護,雖有「撤回匠作、暫回看守」之語,實則仍在彼招募工作等情。

  臣等伏查臺灣孤懸海外,久為布國所垂涎;即英國亦未必不措意其間,以覬漁人之利。今該洋人等違禁滋事,既經(jīng)臣衙門照會該使臣「由中國自行拏辦」并經(jīng)豫為聲明「設或抗拒,傷斃無論」一節(jié),未知該省能否照辦;其或不遽照辦,亦未始非因中外交涉倍加慎重之意。在事求得當,總須有明白干練大員隨事斟酌機宜,方臻妥協(xié)。該省歷次來文,僅令委員及淡水同知等辦理此事。其臺灣道一缺,仍屬虛懸;似不足以控地方而資鈐制。相應請旨飭下閩浙總督、福建巡撫迅速揀員奏補臺灣道缺,或先擇人署理,責成察看情形互用剛?cè)?,相機籌辦。

  諭軍機大臣等: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洋人在臺灣違禁滋事,現(xiàn)籌辦理情形」一折,洋人美利士等在臺灣大南澳地方伐木墾荒、私販軍火、交通生番,實屬違禁妄為;業(yè)經(jīng)該衙門照會英、布兩國使臣「由中國自行拏辦」,并知照該督、撫酌核辦理。此事英國使臣自知理屈,已擄照覆「飭將英人名康撤回」;而布國使臣則請將美利士暫行停辦,顯有袒護之意。此時該洋人等曾否撤回抑仍在該處招募工作?如果不遵條約、任性妄為,自應由該督、撫查拏懲辦。惟事關中外交涉,必須有明干大員隨時斟酌辦理,方臻妥協(xié)。臺灣一缺,關系緊要,未便久懸;著英桂、卞寶第迅速揀員奏補或先擇人署理,責成將洋人交涉事件察看情形,妥慎籌辦。總期不激不隨,毋稍偏倚。原折著鈔給閱看。

  給英國照會

  英國照覆

  給布國照會

  布國照會

  給英國照會

  英國照覆

  給布國照會

  布國照覆

  給布國照覆

  給布國照會

  布國照覆

  給布國照覆

  給布國照會

  給英國照會

  給英國照會

  為照會事。前準閩浙總督、福建巡撫函稱:『據(jù)噶瑪蘭通判丁承禧函稟:有英國洋人帶同工作洋人五、六名赴大南澳一帶番界,查勘山場樹木;當遣通事往詢來歷,擄該洋人聲稱名康,系艋舺咸伯國領事美利士飭遣前來開山伐木。當經(jīng)再三勸阻,該洋人不但不肯折回,并用鹽、布、羽毛結交番眾。查各國條約,并無洋人可以擅入內(nèi)地開山伐木之條。且大南澳山場樹木為全臺地脈所關,臺人固必不允從;況該處均系生番居住,萬一洋人輕入肇釁生端,辦理殊多窒礙。該洋人因見該處招募工匠無人,旋即駛回淡水廳屬之雞籠口,在彼自買小船三只、雇覓工匠四十余人,復至大南澳建堡伐木;詢之不答。當經(jīng)通商委員馮守照會美領事,迄未照覆。卑職即往見該領事美利士,詰以不應違約給照赴蘭伐木。該領事初則諉為英人所為,非伊主見;繼而藉詞大南澳為生番地界,不應蘭廳查問。卑職告以「蘭廳管理民番,即番地亦地方官所轄;豈容不問!若以番界為言,如上年瑯■〈王喬〉生番戕害洋人之事,何以仍需中國官前往查辦?該領事枝梧許久,在一、二月內(nèi)當往船局商辦木料,且請暫回再議』等因。昨又準咨稱:『查該洋人自雞籠等處續(xù)雇工匠約共已有百余人,并募壯勇二十余名,攜帶炮械在大南澳建筑土堡一所,中蓋草瓦屋二十余間;又在附近五里之小南澳筑一土圍,中蓋瓦屋三間、草棚十余間。伐取之木,陸續(xù)運赴雞籠。準滬尾通商委員馮守照會麥代領事查覆去后;旋準函覆內(nèi)稱:「該洋人康姓與伊系屬朋友,并雇其前往該處開山伐木;且該洋人并無隨帶通事。所稱轉(zhuǎn)令詢詰之通事,系廣東人吳姓,現(xiàn)亦在被設堡伐木;地方官尚無禁止等語」前來。因思該洋人既系英國人,諒英領事必知底蘊;復經(jīng)往詰英國住滬領事何,據(jù)稱?!复竽习牡貙賰?nèi)山生番之界,非蘭廳所轄之地,與雇倩洋船在不通商口岸貿(mào)易情形不同;未便禁其勿往。倘該洋人有被生番戕害,實屬禍由自取;斷不移請地方官查辦」等語。查麥代領事(即美利士)所稱廣東人吳姓,系船政衙門采辦木料之職員吳標南,素諳洋語。七月杪,該洋人名康(現(xiàn)查又名未士康)初到蘭地,卑職因其言語不通,蘭民無解翻譯之人,故倩吳標南前往詰問;不意該洋人即以「亦在彼伐木,尚無禁止」,藉詞飾覆。吳姓系廣東人,是用中國人采辦中國界內(nèi)之木,與洋人違約自往采伐迥不相同。相應咨呈照會公使,迅飭領事將建堡伐木之洋人一并撤回』等因前來。本爵查通商各口為外國人通商而設,和約所載止準各國商人在中國地方貿(mào)易;至山場土產(chǎn)各有其主,斷無可以任令外國人自行采取之理。況中國禁令:凡有強取他人樹木土產(chǎn)者,照例治罪;而開山伐木,情節(jié)尤重。此次貴國人在大南澳地方入山伐木,并用鹽、布結交生番,且聲稱名康系艋舺咸伯國領事美利士所遣;該處既有貴國領事何以該洋人等反受咸伯國領事指使,違約妄為?迨經(jīng)該處地方官面詰咸伯國領事美利士不應遣人伐木,該領事則稱系該洋人等所為,非伊主見;而何領事又謂地非蘭轄,未便禁其勿往?;ハ嗤普?,殊非公正辦事之道。查美國人在瑯■〈王喬〉山被害之案,中國費盡許多周折,始辦就緒;倘若再有前項情事,咎將誰歸!且領事官之設,原為約束本國商民,意至善也。近來遇有不法洋人,領事官往往任其妄為,不肯禁止;雖經(jīng)地方官照會或當面辯論,亦仍置之不理。迨至釀成事端,則又以為中國官員不為保護,或以為地方官辯理不善;跡其所為,非特不能知本國設立領事之美意,并不能體貴大臣與中國和衷辦事之真心,似非保全和誼之道。

  除由本衙門將美利士違約妄為情形照會布國李大臣查辦并行知該省嚴行禁止外,相應照會貴大臣查照,迅飭該處領事官將該洋人等立即拏辦;萬勿再滋事端,致與和好有礙,是為至要。為此照會。

  英國照覆

  為照覆事。準貴親王來文,內(nèi)以接準閩浙總督、福建巡撫咨稱:英國洋人名康者帶同工作,違約前赴大南澳一帶番界查勘山場樹木等因知照前來。本大臣現(xiàn)已鈔錄來文,札飭淡水副領事官詳細查明情形;如該英人有違約情事,立即嚴行禁止。俟該領事官申覆到日,再將一切情形照覆。

  給布國照會

  為照會事。前準福州將軍、福建巡撫函稱:「據(jù)通商總局轉(zhuǎn)據(jù)噶瑪蘭通判函稟:「訪聞有英國洋人帶同工作坐海船駛往蘭轄之南風澳登岸住宿,并往大南澳一帶番界查勘山場樹木情事;當倩通事往詢來歷,據(jù)該洋人聲稱名康,系艋舺咸伯國領事美利士飭遣前來開山伐木,運赴應用。經(jīng)令再三勸阻,該洋人覆稱「須專信領事請示」等語;并用鹽、布、羽毛給交番眾,規(guī)度地勢。自買小船三只,由雞籠口雇倩工匠四十余人,于九月杪到彼興工;不知其意何居?卑職即往見該領事美利士,詰以不應違約給照赴蘭伐木。該領事初則諉為英人所為,非伊主見;繼而藉詞大南澳為生番地界,不應蘭廳查問。卑職告以蘭廳管理民番,即番地亦地方官所轄;豈容不問!若以番界為言,如上年瑯■〈王喬〉生番戕害洋人之事,何以仍須中國官前往查辦?該領事枝梧許久,云在一、二月內(nèi)當往船局商辦木料;且請暫回再議等情。再查各國條款,并無洋人可以擅入內(nèi)地開山伐木之條;咸伯國美利士何等輒遣洋人查勘山場,伐木營運?且大南澳山場為全臺地脈所關,臺人多不允從。況該處離城計一百二十五里,均系生番地界;臺地人本浮動,生番情性又異常人,萬一洋人輕入肇釁生端,辦理殊多窒礙。希照會布國公使』等因。昨又準咨稱:『查該洋人自雞籠等處續(xù)雇工匠約共已有百余人,并募壯勇二十余,攜帶炮械在大南澳建筑土堡一所,中蓋草瓦屋二十余間。又在附近五里之小南澳筑一土圍,中蓋草瓦屋三間,草棚十余間。伐取之木,陸續(xù)運赴雞籠。準滬尾通商委員馮守照會麥代領事覆查去后;旋準該代領事用外國字函覆,內(nèi)稱該洋人康姓與伊系屬朋友,并非雇其處往該處開山伐木,且該洋人并無隨帶通事。所稱轉(zhuǎn)令詢詰之通事,系廣東人吳姓;現(xiàn)已在彼設堡伐木,地方官尚無禁止等因前來。查麥代領事(即美利士)所稱廣東人吳姓,系船政衙門采辦木料之職員吳標南,素諳洋語。該洋人名康(現(xiàn)查又名未士康)初到蘭地,卑職因其言語不通,蘭民無解翻譯之人,故倩吳標南前往詰問;不意該洋人即以「亦在彼伐木,尚無禁止」,藉詞飾覆。相應咨呈照會公使,迅飭領事將建堡伐木之洋人一并撤回』等因前來。

  本王大臣查通商各口是為外國人通商而設,和約所載止準各國商民貿(mào)易;至山場土產(chǎn)各有其主,斷無可以任令外國人自行采取之理。況中國禁令:凡于強取他人樹木土產(chǎn)者,照例治罪;而公然帶領多人開山伐木,情節(jié)尤重。此次據(jù)該省咨報,美利士遣人在大南澳一帶開山伐木。查上年九月間閩省來咨,以洋商美利士兼辦領事,所豎旗色不符;經(jīng)本衙門照會貴大臣改派真正領事官前往。嗣準貴大臣照覆,內(nèi)稱美利士一名,本大臣并未接其為咸伯國領事之行知;其所辦事務,本大臣亦全不知等語。查立約時,貴國前艾大臣照會內(nèi)開:各口設立領事,必須派真正官員,不可用商人濫充此職;不但本國領事官照此辦理,必同德意志及各國及三漢謝城一律辦理等語。該美利士既系商人,原不能充當領事。乃貴國并未派為咸伯國領事官,而美利士以商人自行冒充領事;況又任性妄為,弗遵和約之規(guī)條,擅犯中國之禁令:寶屬不安本分,自應由貴大臣速即嚴行懲辦。

  為此照會貴大臣,希即飭美利士將已經(jīng)遣住之船只、工匠等迅速撤回,并嚴禁不得擅入番界,交結番人。至咸伯國領事官既未以美利士兼充,自應按照換約時貴前大臣照會內(nèi)所允速派真正領事官前往,以重責守;本王大臣有切望焉。為此照會。

  布國照會

  為照覆事。準貴王大臣照會內(nèi)開,咸伯商人美利士多有任性妄為等因前來。本大臣查該商美利士所遣前往行此違約之人,據(jù)來文所云系屬英人,并非本大臣所能約束懲辦;自應由貴衙門照請英國辦理。蓋英商違約,自不容藉詞于美利士所使,即可脫然事外。本大臣現(xiàn)己備函前待戒飭美利士;若仍不遵條約,任性妄為,遇有因此受累之處,咎由自招。今將此信封在照內(nèi),由貴衙門寄交該商收領。

  至美利士兼充領事官一節(jié),本大臣但可仍執(zhí)前說,并未接本國以其為領事官之行知。又查來文所稱本國前艾太臣立約時,應允各口設立領事,必須派真正官員等語;系由貴衙門誤會其意。且彼時艾大臣曾明晰言及,本國亦甚愿極力派真正領事;但即偶派商人,亦無不可。且天下各國,無論在于何處設立領事,若命商人代辦,均非礙理;即派往為領事之國,亦未有不首肯者。獨布國而不能若此乎?茲更有美國天津領事官,伊本系商人;雖己拖欠虧空,然尚未更換?,F(xiàn)在本國仍意欲于中國緊要各??谂烧嬲賳T,近已派領事一員前往上海,辦理公會事務;天津及廣州,亦將照辦。但各事欲抵妥善,均須由漸而入,方能成就;況縻費之舉乎!貴王大臣于中國之事多曾經(jīng)過,自當深知也。為此照覆。

  給英國照會

  為照會事。同治八年四月二十五日,準閩浙總督咨稱:『據(jù)噶瑪蘭通判稟稱:咸伯國美利士親到大南澳地方隨同土番數(shù)人前往生番社內(nèi),兩日方回;復到蘇澳口之南風澳山腳,起蓋草屋三間,為往來寓所?,F(xiàn)在大南澳洋人堡內(nèi)盡力開墾,有擬栽種茶葉之說。又據(jù)稟稱:名康洋人違約建堡伐木,現(xiàn)復專事墾荒。應請英、布兩國公使嚴行諭禁』。五月初三日,復準該省咨稱:『美利士時常用船,由滬尾、雞籠運載食物往來。近則運有火藥前來販賣;偷濟生番』各等因前來。

  本爵查咸伯國美利士及英人名康在大南澳開山伐木,前于二月間經(jīng)本衙門照會貴大臣嚴禁。嗣準照覆:已札飭淡水副領事官詳細查明,立即嚴行禁止各在案。乃迄今數(shù)月之久,何以該洋人仍復在彼伐木墾荒,并欲種茶?查樹木乃中國材物,非外國人所應隨地采?。粌?nèi)地乃中國山場,非外國人所得隨便耕種。至軍火尤屬違禁之物,載在條約不準販運;而偷濟生番,情節(jié)尤重。名康洋人系美利士之朋友,與之合伙,又復常川往澳;則此項軍火在滬尾載運前往者必美利士,而在彼販賣偷濟者難言非名康洋人所為!似此背約妄行,殊于通商大局有礙。該處領事官現(xiàn)尚未即遵奉貴大臣之諭,速為查禁。本衙門已行文閩省督、撫飭該處鎮(zhèn)、道等查拏,按約送交領事官懲辦;如敢恃強抗拒,不服拏送,誠如布國李大臣所稱「咎由自招」止好傷斃無論。

  除照會布國李大臣外,相應照會貴大臣查照,仍希轉(zhuǎn)飭該處領事官知照協(xié)同辦理可也。

  英國照覆

  為照覆事。準貴親王照會,以洋人名康仍在大南澳地方伐木墾荒等情前來。本大臣原以未據(jù)該處領事官稟報,是以未經(jīng)照覆貴親王。茲已據(jù)領事詳報情由,本大臣現(xiàn)己飭令該處領事官務將名康本國人撤回,并以后不準該名康本國人再往該處,復有伐木墾荒等事。為此,合行照覆貴親王查照可也。

  給布國照會

  為照會事。同治八年四月二十五日,準閩浙總督咨稱:『據(jù)噶瑪蘭通判稟稱:咸伯國美利士親到大南澳地方隨同土番數(shù)人前往生番社內(nèi),兩日方回;復到蘇澳口之南風澳山腳,起蓋草屋三間,為往來寓所。并在大南澳地方盡力開墾,有擬栽種茶葉之說』。五月初三日,復準咨稱:『噶瑪蘭通判稟報:美利士時常用船由滬尾、雞籠運載食物來往,近則運有火藥前來北風澳、蘇澳一帶販賣等情。卑職雖已立將「該處迫近生番各社,系屬不通商口岸;向來嚴禁軍火偷濟生番」稟請辦理臺灣通商馮道先行照會該領事照約停止去后,恐該領事未必即肯照辦等情。據(jù)此,查美利士在大南澳建堡伐木,前由布國李大臣備函戒飭在案;茲據(jù)稟:美利士復由滬尾、雞籠用船運載火藥赴蘇澳等處販賣。查火藥系違禁貨物,不準販運進出口,載在各國通商章程第三款。況蘇澳等處迫近生番各社,運濟軍火,尤為中國例禁所最嚴。美利士本系咸伯國商人,自稱為三漢謝城領事;其豎立旗式與布國所定德意志公會旗式不符,先已繪送貴衙門照會布國公使查辦。乃美利士毫無儆畏,始則擅赴大南澳墾地伐木,今又將火藥運赴不通商之蘇澳等處販賣。似此種種違悖條約,若不嚴行懲處,不特于通商大局殊多窒礙,且何以申布國公使統(tǒng)率之權!相應咨呈,謹請照會布國大臣』等因前來。

  查美利士冒充領事開山伐木各節(jié),迭經(jīng)本衙門照會貴大臣懲辦;曾準貴大臣備函戒飭該商各在案。乃現(xiàn)又復親入生番搭屋墾地,妄冀種茶;近更愈作愈妄,竟至販運軍火私濟生番。查軍火乃違禁之物,載在條約,不準販運。而生番性情好斗嗜殺,本不安分。倘復濟以軍火,彼將何所不為;大為中國之害,而亦非外國之利,斷不能不急為嚴禁。貴國統(tǒng)轄公會各國,貴大臣即操約束各國領事及箝制各國商人之權。該美利士乃敢迭次背約妄為,本衙門已行文閩省督、撫飭該處鎮(zhèn)、道等嚴行驅(qū)逐;倘該商不聽攔阻,即由該地方官嚴拏,按約送交貴國領事官懲治。美利士如敢恃強抗拒,即照貴大臣前照會內(nèi)「美利士若仍不遵條約,任性妄為,遇有因此受累,咎由自招」之言,由該地方官拏辦時即傷斃無論。

  除冒充領事一節(jié),現(xiàn)準貴大臣照會咨行貴國管理北德意志大臣查明另行辦理外,相應照會貴大臣查照,轉(zhuǎn)飭該處領事官知照,協(xié)同辦理可也。

  布國照覆

  為照覆事。接奉貴王大臣照會內(nèi)開:『準閩浙總督咨稱:美利士冒充領事開山伐木,近復販運軍火私濟生番各節(jié),現(xiàn)已行文該處鎮(zhèn)、道等嚴行驅(qū)逐』等因前來。本大臣查美利士一節(jié),前曾于五月初五日照覆貴王大臣;現(xiàn)已文咨本國管理北德意志公會議事廳事務大臣,請其將該商美利士充當領事之官職即行撤退等情在案。本大臣于此事祗于能咨請本國,將其撤退;如再別有作為,非本大臣所應有之權。如該美利士果然顯違貴國律例,本大臣祗得任憑該處地方官如何攔阻,以禁其行;惟有特請貴王大臣分心轉(zhuǎn)飭管官,祗可將其違例之事禁止勿為,不可有傷斃之事。誠恐一有傷斃,即不免有許多交涉難辦事件。本大臣亦甚倚賴該處地方官必然另有他法禁止其行,不得有傷斃美利士之事;如果實系不能免其拏辦,本大臣查按約應送交上海本國領事官辦理。至拏獲之際,解送之時,萬不可待該商以刻薄殘忍;蓋以該商如有受苦情節(jié),即啟其欲與貴國討賞恤之因由。本大臣特請貴王大臣速為轉(zhuǎn)飭該管地方官于此事多為留意,以免嗣后有交涉難辦之處。為此,照覆貴王大臣查照可也。

  給布國照覆

  為照覆事。準貴大臣照覆,內(nèi)稱查美利士一節(jié),不可有傷斃之事等因前來。本王大臣查前次照會所論,非欲置美利士于死地;總因該商種種不法,理應查拏。如果該商不敢抗拒,則拏獲后由領事官按貴國律例治罪,本王大臣決無異言。倘美利士不服查拏、恃強抗拒,即難保無傷損;然要非本王大臣辦理此事之心也。貴大臣如能嚴諭該商或飭該處領事官轉(zhuǎn)諭該商俯首聽命、絕不抗拒,自無傷斃之事。倘該商及早悔悟,迅將伐木墾荒、販運火之事立刻停止,則并無事于查拏。惟貴大臣酌度是幸!為此照覆。

  給布國照會

  為照會事。案查咸伯國商人美利士在大南澳地方伐木墾荒、販運軍火私濟生番各情,歷經(jīng)照會貴大臣在案。茲復準閩浙總督函稱:據(jù)署臺灣淡水同知稟:美利士桀驁不馴,恣行悖謬。三角涌地方有民人陳田者拖欠洋商栳項,經(jīng)美利士拏交追還。內(nèi)山栳長郭丹貴素與陳田聯(lián)財生理,帳項轇轕不清;且陳、郭二人俱與洋人交結,郭丹貴從中讒構,陳田以此挾怨。又因前欠未還,趁郭丹貴販栳出山,遂被截留抵欠。美利士乃出為包攬,謂此栳實伊所買,銀已交清;照會海關移請拏辦。又,美利士行在滬尾買地起蓋,議價未成中止。美利士輒聽旁人讒說,謂有人把持;不問虛實,擅拏民人王厲鞭毆重傷,酷押不放。該處人俱懷不服,欲率眾同赴美利士行搶回王厲雪恨。該同知親身督帶差勇多方諭止,該民人等始斂怨而散;將王厲押回釋放。又,美利士運載洋藥等物欲往蘇澳,雇載剝船駛至雞籠附近之鼻頭地方,因風覆溺,貨物業(yè)已沈失;幸遇別船舵工陳堵舍命赴救,并將該洋人等送交雞籠洋稅關。乃美利士反謂其乘危擄掠,屢次照請移追,必欲將該舵工拏辦。種種妄為,臺民積恨甚深。若再含容,恐為大患』等因前來。查美利士背約妄為,業(yè)經(jīng)貴大臣查明行文撤退;乃復包攬事端、鞭毆民人誣及善良,大為該處百姓之害。本衙門已函覆該?。喝哉涨按巍笒偨活I事官懲辦;如敢抗拒,即傷斃無論」之咨辦理。至美利士冒充領事,前準貴大臣照會,已咨本國詢明撤退;所有咸伯國領事一缺,應由貴大臣與貴國大臣另行商派真正官員充當。其未派員到任之先,并由貴大臣派人暫署,以便地方官與之辦事。相應照會貴大臣查照酌核辦理可也。

  布國照覆

  為照覆事。接準貴王大臣照會內(nèi)開:『準閩浙總督函稱:美利士包攬事端、鞭毆民人、誣及善良,現(xiàn)仍照前文拏交領事官懲辦』等情。本大臣現(xiàn)接臺灣來文,據(jù)云『該處地方官所報一切情形,與美利士所行不相符合』等語。一俟將該原文譯成漢文,再為照送貴衙門查閱;現(xiàn)在惟有希請貴王大臣將所辦美利士之事,暫行停止勿辦。想貴王大臣亦知美利士與英國商人荷爾那同行貿(mào)易,本大臣先須與英國住京大臣阿將此事商議明妥。

  至貴王大臣來文屢言「拏獲美利士之時,如有抗拒,即傷斃無論」等因,重重言之。按此,似乎貴王大臣欲美利士有此傷斃之禍,待德意志人似不多顯愛人之心;本大臣未免詑異。蓋前去照會,曾言北德意志公會辦理招工出洋之事,其待中國人明白顯透愛人之心也。今本大臣將美利士之性命,責任于該管地方官;仍請貴王大臣與該管管官特為指出:如美利士有性命之禍,以后即有最大之關系。至于來文所言一切交涉事件,本大臣想皆該管官辦理未能妥協(xié),淡然相視之故也。為此照覆貴王大臣查照。

  給布國照覆

  為照覆事。昨準貴大臣照會稱:『現(xiàn)接臺灣來文,該處地方官所報一切情形與美利士所行不相符。合俟譯成漢文,再為照送。至來文屢言「拏獲美利士之時,如其抗拒,即傷斃無論」;重重言之;似不多顯愛人之心』等因前來。本王大臣查美利士伐木墾荒、私販軍火種種妄為,實難悉數(shù),若按條約,早應拏辦;本王大臣并未肯立即查拏,僅照會貴大臣查禁。嗣雖承貴大臣專函禁止,而美利士并不遵依,違犯中國律例益甚;本王大臣因其既不聽從貴大臣戒諭、又不可任其在彼恣意妄為,祗可按約拏辦。尤恐美利士不服查拏,倚仗人眾勢強,抗拒爭斗,致有傷斃情事;特豫先將「傷斃無論」一節(jié),屢屢聲明照知貴大臣者,原冀美利士有所省悟或貴大臣嚴行禁止,果能趕緊將人眾撤回、安分貿(mào)易,不但無傷斃之事,即拏辦一層亦即無庸議及。前次照會,亦將此意言明。本王大臣如此委曲用意,正是愛人之心,實屬顯而易見。貴大臣若能及早設法查禁,諄諄以恐有損傷之意誥誡于前,不任其滋事肇釁,即不至將來拏辦時或有意外之損傷;則所以愛之者,即與本王大臣之意無異。若不諄諄以恐有損傷之意明以相告,設或仍前任意違犯中國律例而又不服拘拏,迫至不得已而有意外之損傷;則是愛之者,適乃所以害之??傊虿环袙偠掠袚p傷,何如俯首就捦而聽任拏交領事;因伐木墾荒、私販軍火而致有拘拏,何如嚴為申禁,令其不犯中國律例而行所無事。本王大臣特為貴大臣反復言之,或彼能及早悔過自止,實本王大臣之所深愿而并為深望者也。為此照覆。

  給布國照會

  為照會事。準閩省督、撫咨稱:『據(jù)滬尾口通商委員詳稱:咸伯國商人美利士遣英國人名康在大南澳建堡伐木,經(jīng)伊國公使給有洋信,無如堅執(zhí)如前;接奉公使諭禁之后,愈肆橫行,殊出情理之外。名康洋人,由滬尾回至大南澳,又帶來黑洋人四名,添來壯勇四十名,仍在彼招募工作;云要一百八十名之多,每名月出工資七圓之重。并將附近山民所砍風藤、薯榔,按百擔勒抽二十擔,貼補勇糧。以致蘭民懷恨,欲往拆堡相斗。職親到蘇澳彈壓諭止,令各家長嚴行約束各子弟,不得私相尋釁。第美利士串通名康洋人種種違約背行,且竟抗違公使號令。又據(jù)丁丞具稟:英人康到南風澳,逐日盤收雞籠口運來灰瓦甚多;詢之將在何處蓋屋?亦復不答。察看情形,非美利士有諭遣撤,不肯退回。查生番所居之地皆隸中國界內(nèi),大南澳并非通商口岸;洋人固不準私往向生番租地開墾,其地亦非生番所能擅租。乃美利士奉到公使戒飭,仍任性妄為,又令英人康添雇壯丁,向山民勒抽勇費。請照會布國公使』等因前來。

  查美利士背約妄行各節(jié),經(jīng)本衙門行文該省督、撫飭地方官拏交領事官懲辦,如敢抗拒,即傷斃無論;并迭次照會貴大臣在案。茲復準該省咨報串通名康洋人添帶壯勇招募工作,勒抽山民所砍風藤、薯榔貼補勇糧;其悖謬妄為,愈屬意想所不到。本衙門現(xiàn)復咨覆該省,仍照前次「拏交懲辦,傷斃無論」之咨辦理。至咸伯國領事一缺,前經(jīng)照會貴大臣先行派員暫署;希即將所派何人之姓名照會本衙門,以便轉(zhuǎn)行該省。并祈將拏辦美利士各情,即行轉(zhuǎn)飭該署領事知照辦理。除照會英國阿大臣外,相應照會貴大臣查照。

  給英國照會

  為照會事。同治八年六月十六日,準閩省督、撫咨函內(nèi)稱:『據(jù)滬尾口通商委員詳稱:咸伯國美利士遣英國人名康在大南澳建堡伐木,遵札照會英國副領事額,請其趕緊將該洋人康撤回。四月十七日,方準英領事額照覆到關。先以大南澳乃不入中國版圖,該洋人與生番和睦,買地開堡,并非強搶霸占。繼以該洋人動用巨款開辟墾地,一時即令撤回,未免有虧成本,似非體恤之意,應請地方官變值賠償;并請仍令該洋人暫回大南澳看守,俟稟明伊國公使請示辦理等因前來。語多抵牾,意存袒護。經(jīng)職明晰指駁,并面晤英領事再三辯論;無如堅執(zhí)如前,有牢不可破之勢。該洋人接奉伊國公使諭禁之后,愈肆橫行,殊出情理之外。察看情形,英領事似非理所能喻』。并據(jù)署噶瑪蘭通判稟稱:『名康洋人由滬尾回至大南澳,并又帶來黑洋人四名,添來壯勇四十名,仍在彼招募工作;云要一百八十名之多,每名月出工資七圓之重。并將附近山民所砍風藤、薯榔百擔勒抽二十擔,貼補勇糧。以致蘭民懷恨,欲往拆堡相斗。職親到蘇澳彈壓諭止,并令各家長嚴行約束各子弟,不得私相尋釁。臺灣生番散處內(nèi)山,大南澳沿海官地并非生番可以出賣;該洋人顯系借口抵塞。又據(jù)丁丞具稟:三月二十三日,英國巡洋火輪兵船來泊蘇澳,并往大南澳看地;直至二十六日,始行開去。英人康旋亦到南風澳,逐日盤收雞籠口運來灰瓦甚多;詢之將在何處蓋屋?亦復不答。察看情形,該兵船斷非英人康力能調(diào)遣;是英領事之不遵公使約束,于此可知。請照會英國公使』等因前來。

  查名康洋人在大南澳開山伐木,經(jīng)貴大臣轉(zhuǎn)飭嚴禁之后,仍復與美利士合伙堡墾荒、私販軍火,前本衙門已行文該省督、撫轉(zhuǎn)飭拏交領事官懲辦,如敢恃強抗拒、不服拏送,即如布國李大臣所稱「咎由自招」,祗好傷斃無論;并照會貴大臣查照。昨準照覆:業(yè)飭領事官務將名康洋人撤回,不準再往該處,復有伐木墾荒等事各在案。足征貴大臣以和誼為重,辦事秉公。惟現(xiàn)據(jù)該省咨報該洋人在彼種種妄為愈出情理之外,而貴國領事觀望不辦,且有兵船停汨,查看地勢;應仍請貴大臣再行嚴飭領事官務遵貴大臣飭撤,不準再往該處復有伐木墾荒等事。本衙門現(xiàn)復咨覆該省辦理;除照會布國李大臣外,相應鈔錄該地方官與領事來往文移,再行照會貴大臣查照轉(zhuǎn)飭該處領事官知照可也。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六十六。

  初二日

  初二日(壬申),福州將軍文煜、閩浙總督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第奏:

  竊照閩省之福州、廈門及臺灣之打狗、滬尾分設四口準與各國通商,中外交涉事件較各省之僅設一、二口者繁簡不同。雖廈門與臺灣之打狗、滬尾向歸該管道員暨派辦通商委員分任其事,仍須由省總理其成。且各國領事官住扎福州,文牘往來幾無虛日;其有事關緊要,非文牘所能宣達者,必須隨時派員與領事官往返面議?;虬醇s辯論、或據(jù)理相折,然非明練勤能為領事官素所信服之員,每致片言不合,鑿枘即形?,F(xiàn)在福州口洋務日繁,乏員委派;臣等再四籌商,亟應添調(diào)干員來閩辦理,以期妥洽。

  查有參革福建補用道、前任福州府知府丁嘉瑋,順天府大興縣人;經(jīng)前督臣吳棠以善伺意旨、積壓案牘,奏參革職。嗣丁本生母降服憂,回籍守制,現(xiàn)計服闋。臣英桂在福州將軍及兼署閩浙總督任內(nèi),因公時相接見,深知其才識練達、辦事勤能;臣文煜、臣卞寶第密訪輿論,亦咸稱其精明強干、熟悉洋情。檢查該員福州府任內(nèi)折報發(fā)審案件未結者僅四十余起,均因人證未齊,無憑訊結;尚非有意積壓。且該員歷任省會各缺,辦理通商事務,諸臻妥洽;各國領事官迄今均尚信服。又查有福建盡先補用參將王榮和,經(jīng)江蘇撫臣丁日昌調(diào)赴江蘇,委令辦理通商事宜;該員通曉洋語,于各國洋情極為熟悉。除王榮和一員先由臣英桂檄調(diào)外,合無仰懇天恩,俯念閩省洋務日繁、需員遣用,準予飭調(diào)丁嘉瑋來閩;并飭下江蘇撫臣丁日昌飭令王榮和迅速赴閩,俾得派員辦理通商事務,于大局較有裨益。

  諭軍機大臣等:

  文煜等奏:「洋務日繁,請調(diào)員來閩差遣」。閩省福州口洋務日繁,必須添員辦理,方臻妥協(xié);前福州府知府丁嘉瑋、福建盡先補用參將王榮和,既據(jù)該將軍等奏稱該員等熟悉洋情,自應俯如所請。丁嘉瑋籍隸順天府大興縣,著萬青藜、王榕吉飭令該員迅速赴閩;王榮和一員前經(jīng)丁日昌調(diào)赴江蘇,業(yè)由英桂檄調(diào),仍著丁日昌即飭該參將克日前往,以資差遣。

  英桂、卞寶第又奏:

  竊照合眾國「羅妹」商船在臺灣瑯■〈王喬〉地方遭風被生番戕殺一案委員查辦完結情形,經(jīng)臣英桂會同前撫臣李福泰恭折具奏,聲明鳳山縣境由枋寮至瑯■〈王喬〉一帶應作何設官駐兵?容督飭省會司道及臺灣鎮(zhèn)、道通盤籌劃,另行辦理;奉旨:『該衙門知道』,欽此。恭錄轉(zhuǎn)行欽遵。先據(jù)前臺灣鎮(zhèn)總兵劉明燈議,請將瑯■〈王喬〉地方撫而有之,設官征賦;前署臺灣鎮(zhèn)總兵曾元福議,循土牛之禁,仍歸荒服。前臺灣道吳大廷則兩存而節(jié)取之,議于枋寮地方設官駐兵,瑯■〈王喬〉柴城地方調(diào)取屯外委酌帶屯丁駐扎;并就該處閩、粵各社頭人中舉充總理,專司防范生番、保護遭風洋船各事宜,征賦從緩。續(xù)據(jù)該鎮(zhèn)、道等迭次會議具詳,大旨約略相符。經(jīng)臣等委令本任平潭同知鄭元杰等馳往同歷履勘。茲據(jù)勘明繪圖呈送,并以博采眾論:瑯■〈王喬〉之柴城及風港地方民番錯處,均未便設官駐兵;議仿照臺灣各廳縣沿山隘口設立隘寮章程,選舉隘首、隘丁,分段防護。

  伏查鳳山縣治原設興隆里,嗣移埤頭;由埤頭以南三十里為東港、又三十里至枋寮,系赴瑯■〈王喬〉陸路要道。由枋寮過溪,即屬番界;十二里至莿桐腳,自莿桐南行十八里至風港。沿途山深菁密,僅辟一線以通行人,兼有兇番潛伏伺殺。自風港三十里至瑯■〈王喬〉之柴城,均系熟番村社,并有閩、粵民人雜處其中;瑯■〈王喬〉背山面海,山以內(nèi)為生番十八社。又由瑯■〈王喬〉以南三十里至大繡房,有兩路可通:外路沿海,內(nèi)路緣山。龜鼻山即在大繡房,與龜仔角對峙;其番社在凹之內(nèi),亂山重迭,不能深入。又查枋寮以至瑯■〈王喬〉,另有海道可通;惟涌浪甚大、礁石林立,時有山風壓船,名曰「落山風」;舟行遇之,立為齏粉。夏秋風暴不常,尤不可渡。蓋水陸皆天險也,故向設土牛之禁。今瑯■〈王喬〉一帶閩、粵民人居處日繁,而打狗口通商以來,復屢有洋人私躡其地;生番伺殺無常,設再有如「羅妹」商船之事,辦理殊費周章。自應妥籌防范,庶邊境藉資控制,中外亦可相安。臣等督同司道熟籌詳度,鳳山縣治以南六十里之枋寮切近番界,為防范扼要之地;擬請將鳳山縣屬之興隆里巡檢改駐枋寮,在于新設臺灣道標內(nèi)撥千總一員、兵五十名,并在臺灣南路營撥兵五十名,合成一百名,同往該處駐扎,經(jīng)理護洋、防番各事?,槨觥赐鯁獭档胤剑6嚅}人、依山多粵人,山內(nèi)為番人。擬請就閩、粵、番三籍之內(nèi)每籍選舉正副各二人,名曰隘首;壯丁各五十名,名曰隘丁。各就三籍所居之地,分設隘寮,逐段防護;如遇洋船遭風,隨時救援,轉(zhuǎn)送地方官按約妥辦。其風港地方,另選正副隘首二名、隘丁五十名,一律設寮分防:均歸枋寮巡檢、千總就近督率,仍由臺防理番同知管理,并責成鳳山縣一體稽察。

  再,合眾國領事官李讓禮請在龜鼻山建設炮臺,應俟臺灣鎮(zhèn)、道、府勘定,再行酌辦。

  御批:『該部議奏』。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六十七。

  九月初三日

  九月初三日(辛未),閩浙總督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第奏:

  伏查咸伯國商人美利士遣英國人名康在臺灣大南澳地方交結生番建堡伐木,并私販軍火、勤抽勇糧種種違禁妄為,此特舉其罪之大者;該洋人尚有偽造昂布爾旗幟、包攬樟腦,又向社番私典煤山、屢激釁端,其詐偽欺妄、網(wǎng)利肇釁之罪更難悉數(shù)。臣等迭飭地方官諭禁不遵,先后函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照會英、布兩國使臣撤辦。嗣承準總理衙門咨行,令即拏交領事官懲辦,如敢恃強抗拒,傷斃無論;自應及早驅(qū)除,以消全臺之患。惟美利士異常狡黠,前于布國使臣之戒飭,尚敢藐抗;即英人康與美利士狼狽為奸,經(jīng)英國使臣札飭淡水領事詳查禁止,并經(jīng)臣等飛飭滬尾口委員照會英國副領事額勒格里等按約禁阻,將洋人、工匠一并撤回。該領事不但不為查禁,接其覆文,轉(zhuǎn)復意存袒護;致洋人有所憑借,愈肆橫行。若遽由地方官自行帶隊往拏,設該洋人率其丑類抗官拒捕,恐邊釁從此而開;縱或美利士等俯首就捦,而事后誣捏官兵肆搶、索賠要挾,亦恐別滋事端。且查布國使臣照覆,始則僅謂「拏辦不可有傷斃」之事、繼則竟請停止勿辦,顯露庇縱之情;是以臣等詳度再三,拏交一節(jié)不得不倍加慎重,庶免日后枝節(jié)叢生。

  至臺灣道缺,先經(jīng)臣等以道員黎兆棠保請簡授;欽奉諭旨:『福建臺灣道員缺,著黎兆棠署理』等因,欽此。正在飭令黎兆棠赴臺察看安辦間,復準總理衙門來咨:『接到布國照會,美利士違約事件,因與英康姓通同,業(yè)經(jīng)會商英國阿使嚴札美利士與康姓即離所占之地;該使旋接臺灣文稱:該商等已將其妄為之事俱行停止』等語。并據(jù)署臺灣鎮(zhèn)總兵楊在元,以接準英國領事固威林照會:此案已有成議。克日必將外國人各歸??诘惹榉A報前來?,F(xiàn)已會飭黎兆棠馳赴臺灣道署任,確查大南澳之洋人是否均已撤回?其妄為之事,果否俱行停止?迅速據(jù)實稟復。如美利士等仍在大南澳招募工作,或仍不遵條約、任性妄為,即行查拏懲辦??偖敋J奉圣訓,責令署道察看情形,妥慎籌辦,以杜邊釁而衛(wèi)巖疆。

  御批:『該衙門知道』。

  十九日

  十九日(丁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竊臣衙門于同治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具奏「英國修約大概情形」一折,奉旨:『著派親郡王會同大學士、九卿公同妥議具奏』等因,欽此。旋由軍機處鈔交睿親王德長等覆奏內(nèi)稱:『此次所議各節(jié),如安設鐵路、銅線、穵礦、販鹽以及內(nèi)地設行棧、內(nèi)河駛輪船等事,實屬大礙國計民生,業(yè)經(jīng)該衙門極力拒絕;將來若再嘵瀆,仍以設法拒之為是。其余各條,該衙門分別準駁;與大局無甚關礙自不妨徇其所請,免肇釁端』等因。具見王大臣于可允、不可允之處,斟酌利害輕重,權衡至當與臣等意見,正相符合。惟該使臣阿禮國有「俟本國回文,再行酌辦」之語,王大臣等恐其另有詭謀、臣等亦早慮及此,因即隨時察其動靜。

  迨本月七月二十四日,該使臣送來節(jié)略一紙。大意謂已接到該國覆文,欲將上年所擬作為暫行章程,不算修約;俟將來法、布兩國修約時,再行一同辦理。如中國必欲作為修約,應將覲見及招工章程并應辦各件同時妥議,方可會定等因。臣等窺其用意,蓋以前請鐵路、銅線、穵礦、販鹽及內(nèi)地設行棧、內(nèi)河駛輪船等事先經(jīng)臣等峻詞駁斥,該使臣不能滿欲,又恐忽爾中變,無可借口;因知中國現(xiàn)在必不能允其實時覲見,故首先以此為請、次及招工,并以應辦各件渾括運鹽等事,以冀得步進步,為層出不窮之計。臣等若稍一松勁,不但將來各國可以合而謀我,更恐紛紛效尤,皆欲援改修約期限,尤難措手。因即堅持定見,連次與該使臣極力辯論;并詰以原議本系修約,今忽欲變作章程,無此情理!且辦事以信為主,若首先失信,此后中國豈能甘心!該使臣無可置辯,諉為該國執(zhí)政大臣之意。臣等又以該國執(zhí)政大臣不知中國情形,伊應早為轉(zhuǎn)致;不當自食前言。如此時不作修約,則必再俟十年方可議修。持之又久,該使臣計無可施,始允派其副使傅磊斯及翻譯官雅妥瑪來與前派章京及南、北洋委員并總稅務司等公同會商。臣等復令該章京等逐款與之較辯,該副使等將上年中國所允等條一一再行面訂。臣等前既責其失信,未便自蹈覆轍,仍皆照允;遂詢以中國議增六條,該副使亦照允四款。其商人不準充領事一條,則謂英國原無其事,不必載入條約;其華商將來赴該國貿(mào)易一條,允俟中國在該國設官時再議,亦尚無甚關系。獨以前擬買賣洋、土貨一切辦法及湖絲、洋藥、茶葉加稅之說,堅執(zhí)不允。謂士貨另備子稅、洋貨正半兩稅并交,系屬苛刻洋商,令其虧折;絲茶加稅系大宗之貨,比較允減伊國零星之稅,數(shù)目出入不啻二十分之一,豈可謂平!連日爭執(zhí),幾至不可收拾。臣等因思該使臣不日回國,設令延候新使,則人非原議,更易翻案;遂允將洋、土貨辦法稍為變通,其稅數(shù)仍堅照初議。又以茶葉前定稅則本重,允其照舊征收;而洋藥、湖絲則非加稅不可。復行辯論十余次,該使臣等始肯照允。合計此次修約,有益于英商者,以南省由中國自行穵煤及蕪湖設關為大;有益于中國者,以洋藥增稅、湖絲倍征為大。查蕪湖設關,系按照從前外省所論情形辦理;以該處江面久為洋船往來之區(qū),添此一關,似亦無甚妨礙。至穵煤一事,先經(jīng)曾國藩、李鴻章、沈葆楨議覆折內(nèi)均以該國屢次堅請,有不允不休之勢,自可酌量開辦;臣等現(xiàn)僅允以南省三處、又系由中國自辦,并非授柄洋人,流弊似不至甚多。況中國現(xiàn)已自造輪船,亦不能不豫為取用地步,非專為洋人開采;且北方數(shù)省概行禁阻,則西山一帶自可無慮。按之睿親王德長等覆奏,亦屬相合。其洋藥、湖絲加稅,通盤核算,除扣抵現(xiàn)允減稅銀數(shù)外,每年約可多得銀百數(shù)十萬兩;雖區(qū)區(qū)稅數(shù)小利原可不計,第彼既有減,我亦必當有增。因逐款配勻,示以均平,藉此以杜將來各國格外覬覦之端。其它或申明舊章、或補綴前約、或互相抵換、或兩有利益,尚無窒礙之處。至條約章程內(nèi)應議詳細辦法及通商律例,應由通商大臣督飭核議,再行隨時酌定。

  伏思此番修約系各國通商后第一次辦理,尤宜加倍審慎。臣衙門先于六年九月,前期奏請飭下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大臣等廣集群議,以為根基;又于七年十二月奏奉諭旨,派親郡王、大學士、九卿公同妥議,以為考證。合群策群力,與該使臣筆舌互爭,方能定議;庶將來別國修約時,似亦可援此為式。所有新修條約十六款、章程十款、稅則十余條,擬于即日在臣衙門與英使臣公同先行畫押蓋印。謹將往來節(jié)略照會并條約、章程、稅則照繕清單,恭呈御覽。再,章程內(nèi)九、十兩款英商免稅家用雜物、船用雜物,應俟總稅務司核定名目,再行填注。合并陳明。

  御批:『依議』。

  英使阿禮國節(jié)略

  英國致蒲安臣照會

  給英使阿禮國節(jié)略

  英使阿禮國節(jié)略

  給英使阿禮國節(jié)略

  給英國阿禮國節(jié)略

  英使阿禮國照會

  英使阿禮國照會

  給英使阿禮國照覆

  新修條約

  新修條約善后章程

  新修稅則

  英使阿禮國節(jié)略(略)

  英國致蒲安臣照會(略)

  給英使阿禮國節(jié)略(略)

  英使阿禮國節(jié)略(略)

  給英使阿禮國節(jié)略(略)

  給英國阿禮國節(jié)略(略)

  英使阿禮國照會(略)

  英使阿禮國照會(略)

  給英使阿禮國照覆(略)

  新修條約

  大清國大皇帝、大英國大君主,今欲將戊午年五月十六日所定條約益臻恪守,因案查前定條約第二十七條內(nèi)載「此次新定稅則并通商各款,日后彼此兩國再欲重修,以十年為限」等語,茲彼此均循照前約,量加修增。是以大清國大皇帝特派欽命總理各國事務和碩恭親王等、大英國大君主特派欽差住扎中華便宜行事大臣功賜佩帶二等寶星阿,將所奉全權大臣便宜行事之大清國上諭與英國上諭互相校閱,俱屬妥當?,F(xiàn)將會議修增各款,開列于后:

  第一款:一、中國允:凡與通商各國所定條約章程內(nèi)有益于各國者,英國商民亦得一體均沾。英國允:凡英國商民欲援中國與各國所定條約章程之益一體均沾,即應照中國與各國所定條約章程之款一體遵守。

  第二款:一、中國允:凡通商各口,英國均可派領事官住扎。英國允:凡英國及英國屬地各口,中國均可派官駐扎。彼此均照待各國官員最優(yōu)之禮相待。

  第三款:一、英國允:進口之洋布、大呢、洋絨三類于進口時,正、子兩稅一并完納。中國允:該進口正、子并完之三類洋貨,在通商口岸省分均免重征。

  第四款:一、英國允:英商照章領照赴內(nèi)地置土貨運赴??冢赝痉觋P納稅、遇卡抽厘。中國允:此項土貨如系出口運往他國者,一年之內(nèi)準將沿途所納稅厘與子口半稅銀數(shù)比較,其多余者照數(shù)發(fā)還;若報明出口復進口,多則毋庸給還。

  第五款:一、英國允:香港運來之貨若實系中國出產(chǎn),則與洋貨有別;該貨入內(nèi)地時,須照各項土貨之例逢關納稅、過卡抽厘。中國允:英國運土貨前往香港,按照往通商各口之例,一體發(fā)給出口正稅之憑據(jù);俾于復進口時,照例完納復進口半稅。

  第六款:一、英國議開溫州口岸通商,中國照允。中國允將前約所載之瓊州口岸作為罷論,英國亦照允。

  第七款:一、中國允:英國商船,每四個月止征船鈔一次。英國允:凡英船進口,無論作運貨之船、或作堆棧之船、或作躉船、或自備中國式樣之船,均須按期照例納鈔。

  第八款:一、英國允:英商船只出口,須報明前往何處,并將出口貨單呈關備驗。中國允:倘有英商捏報貨物應罰之銀,總在五百兩內(nèi)按情定罰。

  第九款:一、英國允:凡應辦罰款者,監(jiān)督或稅務司可與領事官會訊。中國允:凡貨物應罰入官者,領事官可與監(jiān)督或稅務司會訊。又議:由兩國會同商定通商律例。

  第十款:一、中國允:充當引水者,均經(jīng)執(zhí)照為憑。英國允:凡無照冒充引水者,按章征辦;又允:聲明舊約,妥速會定約束水手章程。

  第十一款:一、中國允:凡進口洋貨復行出口回國者,若在三個月之內(nèi),出口所領存票準其持票換領現(xiàn)銀。英國允:洋貨進口后于三十六個月限外始行出口者,毋庸發(fā)給存票。

  第十二款:一、英國允:加征進口洋藥稅銀。中國允:英商領照入內(nèi)地,準其自備中國式樣之篷槳、篙櫓各船,照章前往;又準:通商口岸,酌量情形設立關棧;又準:由九江關監(jiān)督自備輪船一只,在鄱陽湖一帶拖帶英商乘坐中國式樣之船;又準:將長江茶葉出口保單一層能否停止,先為試行;又準:由南省通商大臣酌定兩、三處開采煤斤;又準:將南省各口出口土煤減稅。

  第十三款:一、英國允:加征出口絲斤稅銀。中國允:蕪湖江口作為通商口岸;又準:外國所產(chǎn)糧食,于進口后復行出口回國者,免征出口稅銀;又準:船廠所用雜物,免征進口稅銀;又準:將英商家用雜物、船用雜物再行詳開名目,名征進口稅銀;又準:將進口之洋煤、鳥糞免稅,進口之時辰表、白胡椒、黑胡椒、馬口鐵、木料均準減稅。

  第十四款:一、中國允:由通商各關,各將本關銀色明定章程。英國允:凡英國商民所領入內(nèi)地各項執(zhí)照,以一年為期,期滿須繳。

  第十五款:一、現(xiàn)修條款有未改舊章者,仍遵舊章辦理;其己改為新章者,即照新約辦理。

  第十六款:一、今將以上之增修條約章程改易稅則各款既定,理應恭候大清國御筆、大英國御筆批準遵行,兩國物派大臣在大清京師會晤互交?,F(xiàn)兩國大臣先為親筆畫押、蓋用關防,以昭信守。

  新修條約善后章程

  現(xiàn)將新修條約再行酌定章程,俾得申明以昭周備。所有后開各章程,兩國官民應與條約一同遵守。為此,兩國大臣蓋印畫押,以昭信實。

  第一款:一、進口洋貨如洋布、大呢、洋絨等貨、約準進口時正、半兩稅一并在關完納:日后欲將前項洋貨運入通商省分售賣,均免重征。若英商自往,仍須照章請領護照;若雇華人代往或該賣與華商轉(zhuǎn)運,均不必再請運洋貨入內(nèi)地執(zhí)照,即可任便沿途售賣;經(jīng)過關卡,概不重征。惟關卡仍須照例查驗,以防有夾帶別貨販運違禁貨物等弊。又進口洋貨,除前款載明正、子并交之三類洋貨外,其別事洋貨進口正稅業(yè)經(jīng)照章完納,若運入內(nèi)地,照舊章完納半稅。請有運洋貨入內(nèi)地執(zhí)照者,沿途查驗放行,概不重征;若未請有完過半稅執(zhí)照者,仍逢關納稅、過卡抽厘,華洋商人一律辦理。又華、英各商運前款載明正、子并交之三類洋貨赴通商省分者,若另帶別項洋貨并無完過半稅執(zhí)照,其別項洋貨應逢關納稅、過卡抽厘;若無完過半稅執(zhí)照之別項洋貨經(jīng)過關卡匿不報明或攙雜土貨影射,查出均將同類之貨全數(shù)入官。又華、英各商欲將前款載明正、子并交之三類洋貨于正、子并交后運至不通商省分售賣者,應赴海關請領運洋貨入內(nèi)地之執(zhí)照,注明指赴何處;途中經(jīng)過關卡,照章查驗,概不重征。倘非照內(nèi)所開貨物或有多出之貨,均將該貨入官;俟到指定之某處后,其照即作廢紙。其貨與各該處土貨無異,應照各該處章程或納稅、或抽厘,均無不可。

  第二款:一、入內(nèi)地買土貨,或英商自往、或雇用華人代往,均須豫先照章在海關請領空白報單。其在內(nèi)地置貨,未運到本關以前,沿途所經(jīng)關卡,應與華民一體完納稅厘;由該關卡將所收稅厘數(shù)月注寫報單之上,即用戳記,付該商收執(zhí)。報單內(nèi)所載之土貨,沿途不得私賣;違即照章罰辦。又英商入內(nèi)地運土貨到最后子口,該商應赴該口稅務司處報明遵驗,將報單呈關存查;倘十二個月內(nèi)原土貨運往(香港不在其內(nèi)),除照納出口正稅外,其應交之半稅準將該貨交過沿途稅厘扣算,少則飭該商補足、多則由該關給還如報明出口復進口,多則無庸給還。

  第三款:一、凡洋貨進口完稅后,如欲運外國實系原包貨、亦無拆動抽換,核計該貨進口之日到該貨裝載出口船之日在三十六個月限內(nèi),準其照章請領存票,以抵該關別稅(船鈔銀不在內(nèi));逾限不準。如該洋貨距進口之日在三個月限內(nèi)即行運往外國者,其所領存票準其赴本關銀號換取現(xiàn)銀;逾限不準。至土貨復進口后再行運往別口,該商請領存票,仍照一年限期辦理;逾限不準。

  第四款:一、英商出入內(nèi)地所領各項單照,自給領之日起以十二個月為限,過期即作為廢紙;仍應令該商將廢照于所限十二月后、再限一個月呈繳本關核銷。倘逾限不繳,即不準其再行請領。

  第五款:一、通商口岸如何設立關棧,即由該關監(jiān)督會同總稅務司酌量情形,妥議章程辦理。倘有礙難設立之處,亦可不設。

  第六款:一、九江關監(jiān)督自備輪船一只,專在鄱陽湖口一帶拖帶英商乘坐中國式樣之船前赴九江關口;其拖帶經(jīng)費,該商按照拖帶船只定例,呈繳該關查收。

  第七款:一、凡英商請照入內(nèi)地賣洋貨、或請領報單入內(nèi)地買土貨、或入內(nèi)地賣復進口之土貨,均可自備中國樣式篷漿,篙櫓之船照章前往。該商在內(nèi)地,可以暫賃客店或暫租民房堆放貨物,均不得張掛行名照牌。該商領報單入內(nèi)地所置之土貨,不得即在內(nèi)地售賣;所租華人店房,如該華人有應完納之各官項,英商不得包庇、該處商民亦不準滋擾。現(xiàn)經(jīng)刊刻告示,發(fā)各省轉(zhuǎn)交地方官張貼曉諭。至英商自備入內(nèi)地之中國式樣船只,均須由稅務司發(fā)給該船關旗并執(zhí)照一紙,由監(jiān)督加蓋印信,以憑稽查。其往來內(nèi)地須張掛該關所給之旗號,遵照該關之專章;如無印照而捏造關旗、或另掛別項洋行旗號、或有照而另掛外國旗號者即系假冒,均將該船貨一并入官。

  第八款:一、南省句容、樂平、雞籠三處產(chǎn)煤處所,由南省通商大臣查看該處情形,自行派員試辦。其應否雇用洋人幫工及租買機器,一切悉憑通商大臣主政。穵出之煤,華洋商人均可買用。

  第九款:一、英商家用雜物、船用雜物,從前條約本有載明免稅各件;今再將該英商家用、船用雜物由總稅務司分別開明附后,以免牽混。若運入內(nèi)地售賣,仍照舊章完納稅餉計開:俟核定免稅貨物名目,再行填注

  第十款:一、英商船廠所用雜物實系修理船只者,進口時查驗確實,準其免稅;若制造新船,仍將該新船照值百抽五例完稅。至開船廠者,必先赴關領照并具保結;結內(nèi)所注明各節(jié),悉由該關妥議酌辦。至應行免稅之物,由總務司核定名目,以免牽混(計開:俟核定免稅貨物名目,再行填注)。

  新修稅則

  進口

  珠邊時辰表:每對仍照舊則征銀四兩五錢。

  時辰表:金者每對征銀一兩,銀者每對征銀五錢。

  白胡椒:每百斤減為四錢。

  黑胡椒:每百斤減為二錢。

  馬口鐵:每百斤減為二錢。

  外國所產(chǎn)糧食:進口后運往他處免其納稅,但須照章領單,不準私自起下。

  洋煤、鳥糞并各項免稅之物:一體領單,不準私自起下。

  木料:準其酌減稅銀;俟派員前往上海妥議核辦。

  洋藥:仍照舊章專條辦理。惟進口稅每百斤改征稅銀五十兩。

  出口

  湖絲、土絲各等絲經(jīng):每百斤改征稅銀二十兩。

  四川黃絲:每百斤改征稅銀十兩。

  土煤:除天津、登州、牛莊三口仍照前定稅則納稅外,其余通商各口每百斤減為五厘。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六十八。

  同治九年二月初五日

  同治九年(一八七○)二月初五日(辛丑)、閩浙總督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第奏:

  同治七年十月間英國領事吉必勛,洋弁■〈口茄〉當在臺灣安平地方違約妄為,前經(jīng)臣等始末情形暨查明洋人在臺并無冤抑緣由恭折奏蒙圣鑒。嗣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來咨,以英國公使照覆內(nèi)所敘各節(jié)與咨報不符,令即逐款指駁。復經(jīng)臣等飭前任興泉水道曾憲德,署臺灣道黎兆棠先后指駁,開折稟復、均即咨呈總理衙門核辦在案。

  伏思臺灣洋案既經(jīng)臣等派委曾憲德渡臺查辦,何以吉必勛始則推病不見?及按晤時首以撤臺灣道為請,約外要求;迨曾憲德再三辯論,并將各案與之當面議結,吉必勛已無異言;何以復令■〈口茄〉當開炮占署,偪死副將大員,傷斃兵勇,焚燒局庫?曾憲德等馳赴安平吉必勛,■〈口茄〉當面詰,該領事,洋弁又互相推諉。至臺灣縣廩生許建勛與其堂兄許廷道涉訟,于洋案毫不相干;何以吉必勛出為力爭?恐有內(nèi)地奸徒從中主謀,構惑致啟戎端。臣等于黎兆棠赴任時,屬其密行查訪。前據(jù)黎兆棠稟稱:『安平之役,構釁雖由洋人,實則廩生許建勛,副將蕭瑞芳主之。英人必麒麟者,海關之桿子手也;因事逐出。許建勛自以洋銀百圓雇之,開設怡記棧,冒稱洋行,用必麒麟作爪牙,私販樟腦。前護臺灣道梁元桂拏獲,適其堂兄許廷道呈控吞騙家產(chǎn),發(fā)交府經(jīng)歷看管,乘問脫逃;遂托必麒麟重賂吉必勛,必撤梁元桂而后止。此許建勛主謀之實跡也。■〈口茄〉當兵船住四草湖,本系吉必勛調(diào)徃恐嚇,并非有意開仗;因蕭瑞芳覬覦安平協(xié)之缺,該員向通洋語,夤夜偷見■〈口茄〉當,煽其必開炮而后事可成,費可索?!觥纯谇选诞斝胖?,遂開炮占署,勒索兵費銀圓。此蕭瑞芳主謀逞兵之實跡也。蕭瑞芳原名蘇阿成,籍隸廣東香山縣,駛船為業(yè);咸豐六年,充華艇船主,領洋人旗幟以為護符。其時因縣役緝匪,徑到該船查拏,誤將洋旗落去;蕭瑞芳印稟領事巴夏禮,謂中國故落其旗,失洋人體面,極力煽惑。因此構釁,先攻粵城,次由天津直犯京師;蕭瑞芳實為禍首。即無安平之役,亦已萬死不足蔽辜。至其爛惑安平之役,則洋人夜入?yún)f(xié)署時,有廣勇同徃搶掠;副將江國珍偪死時,其家人目擊蕭瑞芳立于對門。至今臺民猶有見其夜駕杉板私徃洋船者。此案與洋人辯論,自當以吉必勛、■〈口茄〉當為罪魁;然律貴誅心,許建勛,蕭瑞芳二人之罪在洋官之上?,F(xiàn)在許建勛日引洋人深入內(nèi)山,蕭瑞芳私造戰(zhàn)船希圖出海;若不將蕭瑞芳等明正典刑,內(nèi)患伊于胡底,擬即拘案懲辦。惟事雖實情而案難待質(zhì),勢必狡展;且皆與洋人聲息相通,稍緩須臾,即恐別生枝節(jié)??煞駵视鑿臋噢k理」等情請示前來。臣等查蕭瑞芳,許建勛或系武職大員,或已身列青衿,應知大義。乃一則懷挾私嫌,一則欲謀署缺,輒為洋人主謀違約逞兵,肆行要挾,幾開邊釁,已屬罪不容誅;而蕭瑞芳前在廣東構煽洋人,致有庚申之變,尤為普天同憤。臺灣孤懸海外,久必為彼族垂涎;今蕭瑞芳又私造戰(zhàn)船,許建勛引洋人深入內(nèi)山,后患仍難悉數(shù)。黎兆棠請將蕭瑞芳等明正典刑,系為儆官邪,懲奸逆,并圖綏靖海疆起見;相應請旨將花■〈合羽〉留閩補用水師副將蕭瑞芳即行革職,臺灣縣廩生許建勛即行斥革,一并嚴拏正法,以伸眾憤而絕禍根。

  諭軍機大臣等:

  英桂、卞寶第奏「查明臺灣洋案,請將主謀構釁之蕭瑞芳等懲辦」一折,據(jù)稱『英國領事吉必勛,洋弁■〈口茄〉當前在臺灣安平地方違約滋事各案,經(jīng)該署道黎兆棠查系廩生許建勛,副將蕭瑞芳為之主謀,以致洋人藉端生釁?,F(xiàn)在許建勛冒開洋行,私販樟腦,日引洋人深入內(nèi)山;蕭瑞芳私造戰(zhàn)船,希圖出海。請即拘案懲辦』等語。臺灣為商賈輻輳之地,人情浮動,今許建動懷挾私嫌,膽敢重賂洋人從中構煽;蕭瑞芳身任武職大員,竟至偷見■〈口茄〉當,煽其開炮占署,釀成巨案:實屬目無法紀。若不從嚴懲辦,何以禁遏內(nèi)奸。蕭瑞芳、許建勛均著先行斥革,英桂等即密飭黎兆棠迅將該二犯一并嚴拏正法,以絕后患。惟該犯等與洋人聲息相通,而必麒麟因扣留樟腦一案屢唆住京英使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嘵瀆;此事辦理之后,該洋人能否不致另生枝節(jié),滋擾地方,該督等惟當責成黎兆棠妥為辦理。

  十九日

  十九日(乙卯),閩浙總督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第奏:

  威伯國商人美利士與英國人康在臺灣噶瑪蘭廳轄之大南澳地方建堡伐木,違禁妄為一案,欽奉諭旨責成臺灣道察看情形,妥慎籌辦等因,欽此;當經(jīng)臣等將承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行「已據(jù)布國公使會商英國使臣嚴札美利士等即離所占之地」,并由臣等會飭署臺灣道黎兆棠馳徃確查妥辦各緣由,專折覆奏在案。

  茲據(jù)黎兆棠轉(zhuǎn)據(jù)署噶瑪蘭通判丁承禧稟報:先經(jīng)移商滬尾口委員佐領劉青藜照會英國副領事額勒格里,將洋人康扣留在滬;該洋人于本年八月二十二暨九月二十二等日兩次將大南澳,南風澳堡屋內(nèi)各物運回雞籠口,其留守堡屋之洋人以及勇丁至十月初一日一律撤回。該處房屋、土堡,均已焚燒拆卸;尚存墻基,由丁承禧派撥役勇毀平等情。并先據(jù)丁承禧、劉青藜稟同前由。伏查美利士等擅入大南澳伐木墾荒,意在勾結生番,徐圖侵占,實為東南邊疆之患;幸經(jīng)總理衙門按約據(jù)理與英、布兩國公使迭次力爭,各該使臣自知理屈,會札撤退?,F(xiàn)在大南澳洋人與所雇工匠、勇丁,均已撤盡;并將堡屋一并毀除。此后應如何妥籌防范以杜其復啟覬覦之心?業(yè)飭黎兆棠督飭丁承禧酌議章程,稟復核辦。

  除分咨總理衙門暨兩江督臣馬新貽查照外,所有大南澳洋人撤盡日期,謹附片陳明。

  御批:『該衙門知道』。

  二十日

  二十日(丙辰),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竊維懷柔之道,必先自治而后可以治人。自中外定約以來,各國入華貿(mào)易并兼?zhèn)鹘?,其人漸眾,其事亦漸多。臣衙門總理一切交涉機宜,無非駕馭各該住京使臣,令其約束在外洋人不得無故生釁;設有非情非理之事,尚可責備其非。若外間地方官遇事不能持平先為妥辦完結,甚至平日置之不聞不問;一旦有事,倉猝料理,非失之太過,即失之不及。并有一味遷延觀望,退縮不前,聽其起滅者。待至洋人有所借口,外則慫恿領事官與地方官滋鬧,而內(nèi)則呼吁于各該住京使臣向衙門饒舌;待臣等揆度事理分別奏咨,或加以函商行令辦理,而業(yè)已瞠乎在后,維持不及。且有拖延日久,洋人藉端訛索,內(nèi)地奸民從中勾串,不能遽然議結,復生別釁者;如上年楊州、臺灣等案,領事官擅用兵船挾制,即其明證。

  臣衙門于辦理前案時,竭力向英國使臣阿禮國再三理論后,該使臣向該領事官懲處,并奉其本國執(zhí)政大臣札飭以「該使臣所辦為是;令其轉(zhuǎn)飭各口領事官:嗣后如遇難辦事件,斷不可遽動兵船,須先稟明住京使臣聽侯主持」等因,照會臣衙門在案。臣等以英國使臣尚知事理,于擅用兵船一節(jié)不肯護短,將來可望鈐制各口領事,今其漸就范圍。詎意法國住京使臣羅淑亞于上年因四川酉陽教案,節(jié)次與臣衙門爭執(zhí)不已;后遂自行出京,藉四川、貴州、湖北、江西、安徽及廣東、河南、山西等省教案未結,先往安徽、江西、湖化等省攜帶兵船逐一催辦?,F(xiàn)在四川等省教案俱已多半議結,羅淑亞亦于二月初七日回京;該使臣此行指揮如志,未嘗不自鳴得意。各國使臣聞之,亦必謂賴有兵船同往,方能如斯迅速;設今尤而效之,刁風一長,隱患伊于胡底!倘伊本國惑于此事,更屬非宜。臣等先于羅淑出京時,將其妄攜帶兵船之處函致出使有約各國之蒲安臣等相機向法國執(zhí)政議論此事,尚未知能否有效。惟擅用兵船催辦,總因教案不先妥結所致;而教案不先妥結,總因各地方官因循玩泄所致。臣等明知各省教案情形不一,即教案外別事亦情形不一;就中種種掣肘之處,原屬為難。第辦外國事,與辦中國事不同。且洋人情性急躁居多,一任遲延,則彼先有詞,訛詐之風大起;而奸民乘機■〈?欺〉弄,變幻日生。臣衙門徒以筆舌相爭,于事何補!相應請旨飭下各省督、撫、將軍及南、北洋通商大臣等切飭所屬:遇有中外交涉事件,務即認真查辦,持平迅結;毋得稍任偏倚拖延,以遏患萌而維大局。

  恭親王等又奏:

  正在繕折間,接英國使臣威妥瑪來函:以上海新聞紙內(nèi)議論法國公使羅淑亞親赴各省催辦積案,隨到隨結,果見成效等語;譯出函送前來。果如臣等所慮,以羅淑亞籍兵船要挾為得計;將來各國紛紛效尤,更屬不成事體。查英國現(xiàn)辦未結事件,如福建之臺灣必麒麟販運樟腦、川石山洋人槍斃民人王克明、羅源縣拆毀教堂、江蘇之英人李德榮在南匯縣屬境沿海被搶各案,該使屢向臣衙門催辦;迭經(jīng)行文各該省迅速辦理,仍未能隨時議結。其余各省現(xiàn)辦未結者,當亦不少,今該使既以外議漸興,設及各省事件,凡有不合之處,各國住京大臣既宜親身前往辦理,無庸在京徒費周章為詞;難保不襲羅淑亞之故技。其各國領事亦必慫惥各該公使親往,遇有交涉事件,愈肆诪張。臣衙門徒以筆舌相爭,辦理更屬無從得手。相應請旨飭下閩浙總督、福州將軍、福建巡撫、兩江總督、江蘇巡撫嚴飭所屬將現(xiàn)辦英國未結各案,秉公持平迅速辦結;并飭南、北洋通商大臣通行各省,凡有交涉各案及嗣后遇有案件,務須隨時持平速辦,勒限完結,庶該使無所借口,以弭后患。謹鈔錄威妥瑪原函,恭呈御覽。

  諭軍機大臣等

  寄諭各將軍、督、撫、南北洋通商大臣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法國使臣藉兵要挾漸不可長,請飭各省遇有外國案件,持平速結;并請飭地方官于傳教事件,先事防維,列入考成及請飭江蘇、福建迅辦英國未結各案」各折片,覽奏均悉。上年法國使臣羅淑亞因四川等省教案未結,自行出京攜帶兵船赴安徽、江西等省不過數(shù)月,各案俱結,該使臣現(xiàn)在回京頗鳴得意;是其輕視中國官吏已可概見。傳教各案牽涉民人,即系地方官分內(nèi)應辦之事;乃積習相沿、因循推諉,日久不結,致令該國使臣藉兵要挾,此風何可漸長!倘各國聞而效尤,后患伊于何底!且恐奸民乘機簸弄更形掣肘。而中國官吏辦事泄沓之風,亦足貽誚外洋。著各該將軍、督、撫通商大臣等嚴飭所屬:遇有中外交涉事件,即認真查辦、持平迅結;毋得仍前延宕,致外人得以借口。況現(xiàn)在英國使臣威妥瑪鈔錄上海新聞紙,以羅淑亞催辦各省積案有效為詞;則該國未結各案,豈可聽其遷延!著文煜、英掛、卞寶第、馬斯貽、丁日昌將臺灣販運樟腦等案克日辦結,毋貽該國使臣口實。嗣后各該省遇有交涉案件,并著各該將軍、督、撫飭屬勒限完結,以弭后患。

  至傳教一事,流弊固多;而地方有司如能先事圖維、經(jīng)權互用,未嘗不可杜其干預。著各該將軍、督、撫大臣等密飭地方官遵照前次總理衙門通行成案,悉心體察,豫為經(jīng)理;倘能辦理妥協(xié),即準其與催科撫字一例考成,以冀挽回積習,用弭釁端。原折片單共四件,均著鈔給閱看。

  英國使臣威妥瑪來函

  英國使臣威妥瑪來函(略)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七十一。

  五月二十日

  五月二十日(乙酉),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英桂奏:

  竊臣前因臺灣洋人違約逞兵各案,據(jù)署臺灣道黎兆棠查系副將蕭瑞芳、廩生許建勛主謀構釁,經(jīng)會同福建撫臣卞寶第恭折奏請一并斥革、嚴拏正法;嗣承準軍機大臣密寄同治九年二月初五日奉上諭:『蕭瑞芳、許建勛均著先行斥革』等因,欽此。仰圣慮之周詳,切下懷之欽悚。恭即遵錄密行黎兆棠欽遵諭旨,妥為辦理。

  茲據(jù)黎兆棠密稟:『許建勛先與兄弟控爭家產(chǎn),又有民婦屠孫氏控其欠債;適因該道與領事官爭論樟腦,以理折服,許建勛知洋人勢無可恃,即行潛逃,一時驟難弋獲。密查蕭瑞芳與洋人無肝膽之交,不過隨時賄買以為護符。英國現(xiàn)任領事有雅芝,人雖狡猾、尚愛體面;上年后壟腦案,合前領事固威林、美國領事李讓禮合力相爭,終至認錯而后已。今年調(diào)兵船來臺,該道屹不為動,亦俯首帖耳而去。洋人未必為蕭瑞芳復讎;但恐辦理疏虞,洋人中梗,或致棘手。遂日以鄉(xiāng)誼與蕭瑞芳多方籠絡,層層布置,俱甚謹密。本年四月初四日,由代理臺灣府知府祝永清押蕭瑞芳至道署;因思欽奉密旨,未可全宣;恭摘數(shù)語,飭府、縣宣讀。又于軍機大臣字寄之前,掇入「有人奏:蕭瑞芳即蘇阿成,此人系屬欽犯」數(shù)語。所以必指出蘇阿成者,俾該犯知獲罪有由;所以渾稱欽犯者,恐洋人事后饒舌,則以海洋強盜、接濟賊匪等事著其罪狀,以杜洋人之口實。即于是日將蕭瑞芳押赴市曹正法,闔郡紳民歡聲雷動,共懾天威;并無一人豫知底蘊,即臺灣鎮(zhèn)、府至今未見全案。察看情形,臺灣洋人斷不致從中作祟;設或無理取鬧,該道必有詞以折之。至許建勛如何辦理,容隨時妥籌,務使一塵不驚。所有蕭瑞芳私造戰(zhàn)船,已飭毀拆估價充公』等情。臣查蕭瑞芳先在廣東原籍煽惑洋人構禍,至今流毒海疆;繼又在臺偷見洋弁,唆其開炮占署,釀成巨案:實屬殺有余辜。黎兆棠痛念庚申之變,密籌懲辦,為普天申公憤、為海疆除隱患,皆系激自血忱;且辦理甚合機宜,洋人不敢另生枝節(jié),堪以仰紓宸廑。

  諭軍機大臣等:

  英桂奏「拏獲勾煽洋人構釁之要犯遵旨正法」一折,已革副將蕭瑞芳(即蘇阿成)先在廣東原籍煽惑洋人構禍,繼在臺灣偷見洋弁,唆其開炮,占署釀成巨案,實屬罪大惡極;經(jīng)黎兆棠將該員拏獲,遵旨即行正法,辦理深合機宜。其未獲之許建勛,仍著英桂密飭黎兆棠不動聲色,務將該犯迅即拏獲,立正典刑;毋令潛逃出洋,勾煽滋事。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七十二。

  八月初五日

  八月初五日(己亥)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英桂奏:

  竊臣承準軍機大臣密寄,同治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奉上諭:『現(xiàn)在各省沿江??诎对O立防兵,能否真實可靠?著英桂嚴飭各該處帶兵各員隨時訓練,實力整頓;并將現(xiàn)在辦理情形,詳細具奏』等因,欽此。伏查各國傳教名為勸人為善,實則流毒無窮。蓋華民入教者,皆非安分之徒,其教士又多方包庇,遂有所挾持,任意欺害良民;即無迷拐,采割之事,而民教已積不相容,釁端易啟。況洋人動以兵船恐嚇,凡有血氣者,莫不痛恨同深。天津一案,實由洋人頻年肆毒,激成眾憤;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然法國遇事尋釁,今既殺其領事洋人、毀其教堂旗幟,彼必以戰(zhàn)相挾、冀遂其非理之請、無厭之求;沿海各省,誠不可不亟籌防范。

  閩省沿??诎?,向無專設防兵;自同治三年以來,恃有大隊楚軍分扎遣用。近因庫藏支絀,節(jié)次將勇撤裁?,F(xiàn)駐上下游者,皆系地方緊要;酌留緝捕,每處不過二、三百名或數(shù)十名,不成隊伍。至額設水陸標兵,為數(shù)本巨;自裁兵以后,亦覺地大兵單。隸水陸提標及鎮(zhèn)標者,由提臣、總兵親率操防;隸省標者,由臣與將軍派員管帶,分隊訓練,技藝漸精。若令御侮折沖,不敢謂真實可靠,然兵勢之強弱,全在統(tǒng)領之轉(zhuǎn)移;即如水陸提標兵丁,經(jīng)提臣李成謀、羅大春訓練得力,此其明證也。臣就閩省情形再三籌度,現(xiàn)在福州、廈門、臺灣通商三口各國教士、洋商因聞天津之信,恐群起而攻,不免陰懷疑慮;經(jīng)臣率屬示以鎮(zhèn)定,始各相安。臣復密飭沿海道員各于保護之中,兼寓防范之法。竊思通商口岸各國均有教士、洋商,雖暗中聯(lián)為一氣,而明則各立門戶倘布置稍露聲色,則彼族共起猜嫌,尤恐內(nèi)地奸民乘機生事;設或別生枝節(jié),在彼更易借口。恭繹諭旨,飭疆臣暗中防維;凡洋人之情勢,均在圣明洞鑒之中。臣擬將福州一口,先就平日操演之兵假保護彈壓為由,重加簡選。新任福建陸路提臣江長貴現(xiàn)已到閩,署提臣羅大春交卸在帥;已密函屬其于交卸后迅速來省,統(tǒng)率所選各兵認真訓練,實力整頓。應否另行募勇調(diào)兵?俟羅大春到省,臣與福州將軍文煜并在省司道會商妥辦。福州沿海一帶團練,志切同仇;隨時皆堪以號召??偫泶蟪忌蜉針E,輿望攸歸;如須號召團練,臣當商同沈葆楨激勸而召用之。其廈門一口,咨商福建水師提臣李成謀會同興泉永道酌集師船,勤加訓練整理。惟臺灣孤懸海外,防不勝防;且兵力更單、人心浮動,較福、廈二口尤覺可虞?,F(xiàn)已責成臺灣鎮(zhèn)、道固結民心、簡練兵勇,密為防范;仍不得過事張皇,致匪類潛謀蠢動,先啟內(nèi)顧之憂。

  諭軍機大臣等:

  英桂奏「遵籌防范??谇樾?,請飭李鴻章馳赴近畿」各折片,據(jù)稱福州、廈門、臺灣三口各國教士洋商因聞天津之事,不免陰懷疑慮;該督密飭沿海道員各于保護之中兼寓防范之法,所籌尚妥。刻下天津之事辦理尚無眉目,能否不致起釁,殊難預料;近畿地方,現(xiàn)已密為布置。外省沿江、沿??诎叮鶓仁戮I繆,未可稍涉大意。近據(jù)李瀚章、丁寶楨、馬新貽、英翰等先后覆奏,均已密籌戒備;英桂現(xiàn)擬令羅大春赴省統(tǒng)率標兵認真訓練,即著督飭該提督實力整頓,務須一律精壯,足備御侮折沖之用。應否另行募勇調(diào)兵?并著酌度情形,妥籌辦理。其廈門師船,著咨會李成謀加意操練,藉咨調(diào)遣。臺灣地方,責成該鎮(zhèn)、道一體籌防,以期有備無患。此時洋人并未開釁,該督務當不動聲色,督率所屬慎密籌辦;不可遇事張皇,方為妥善。李鴻章前已令其帶兵馳赴直隸邊疆,以防回匪為名;現(xiàn)已調(diào)補直隸總督矣。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七十五。

  二十三日

  二十三日(丁已)),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英桂奏:

  竊照天津民教啟釁,臣前奉諭旨密籌防范,業(yè)將辦理情形恭折由驛馳陳在案。茲又承準軍機大臣密寄,同治九年七月十三日奉上諭:『著于各該省通商口岸迅速籌防,萬一洋人兵船駛至,務須設法堵御,勿任乘虛肆擾或至占踞口岸。如有疏虞,惟該督、撫等是問。所有沿江、沿海水陸官兵,仍當懔遵前諭力加整頓;并著將現(xiàn)辦情形,詳晰具奏』等因,欽此。仰見圣明先機燭照,思患豫防;臣任寄疆圻,曷敢稍形疏忽。

  伏思津事迄無端緒,羅淑亞多方要求,彼之積慮處心已可概見。此時不即用武者,或因該國現(xiàn)與布國構兵,無力分兵相挾,故先強我以必不能允之事,作和戰(zhàn)未定之局;俟布國事息而后,突如其來。詭計陰謀,難逃洞察。凡沿江、沿海各省,亟當懔遵諭旨,迅速籌防。然臣有慮者,通商口岸,各國群聚而居,已非一日。即如福州以五虎為口門,勘度形勢,口外無險可扼,宜于五虎口內(nèi)金牌、閩安等處節(jié)節(jié)扼防,方得其要。奈自省城以達南臺、由南臺以至羅星塔,無地無洋人雜處。彼族暗中固結,一氣相聯(lián);是設防宜扼咽喉,而殷憂又在心腹。其廈門??谛蝿?,尚不及福州;而華洋雜處,大略相似。蓋各口自通商以來,險要幾無可恃矣。揣度法國情勢,百端要挾,將來難保不無決裂;然兵端則又未可自我先開。若我遽示以形,在法國固易借口;并恐各國群啟猜疑,連橫之勢激而愈固,于大局窒礙尤多。臣再四籌思,惟有欽遵前諭,暗為防維。前署福建提臣羅大春于交卸后航海來省,臣已與逐細密商,先將省標官兵均歸訓練;擬再酌募勇丁屯于附省地方,由羅大春親率,教以戰(zhàn)守之方,所有全省水陸官兵,亦已通飭鎮(zhèn)將分隊認真操演;并密飭沿海文武:如有洋人兵船駛至,務須留心偵探。其船廠設在中歧,與羅星塔海口切近,先曾分駐弁勇五百名在彼巡護;臣并咨商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就近時加選練,以資保衛(wèi)。一面密令司道籌備軍火、餉需,各營整理器械,總期有備無患,斷不敢徒托空言?,F(xiàn)接福建水師提臣李成謀密緘:準臣函咨后,當將提標各營弁兵分為水陸兩隊,并選調(diào)硿口等處之兵派員管帶,隨時校閱整頓;擬添募楚勇,借訓練以資防范。臣已函覆,屬其迅速添募。

  至臺灣海外孤懸,可慮情形;已于前折縷陳之。臣拜折后,復飭臺灣鎮(zhèn)、道悉心布置,尚未接據(jù)稟復;茲又恭錄諭旨,密飭籌防。

  此外,尚有未盡事宜,容再會同福州將軍文煜暨沈葆楨、羅大春妥商辦理。

  --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七十六。

附錄一

  嘉慶及道光前期有關臺灣外交史料

  嘉慶及道光前期有關臺灣外交史料

  福建巡撫張師誠奏撫恤日本琉球遭風難夷折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撫恤日本國遭風難番擢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撫恤琉球遭風難番片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查辦搶掠日本難番貨物之匪徒折

  閩浙總督趙慎畛等奏參防范夷船不嚴之游擊張朝發(fā)折

  防范夷船不嚴之游擊張朝發(fā)降為守備上諭

  福建巡撫孫爾準奏日本遭風難夷附搭船來閩循例撫恤送至浙江遣發(fā)回國折

  浙江巡撫程含章奏護送日本難夷至浦并照例撫恤資遣回國各情形片

  福建巡撫張師誠奏撫恤日本琉球遭風難夷折

  福建巡撫張師誠奏撫恤日本琉球遭風難夷折(嘉慶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

  福建巡撫臣張師誠跪奏:為日本、琉球等國遭風難夷漂至臺灣,護送來省,照例撫恤,分別辦理;恭折奏聞,仰祈圣鑒事。

  竊據(jù)署廈防同知英泰詳報:準臺灣府移送日本國遭風難夷源吾郎等二十三名、又淡水同知送到琉球國難夷三名,配舡載到廈等情。經(jīng)臣批司轉(zhuǎn)飭護送到省譯訊供情,照例辦理去后。

  茲據(jù)署福建布政使司事按察使慶保呈詳:『據(jù)署福州府知府朱桓詳:「據(jù)署閩縣知縣言尚焜會同署福防同知張均詳報:日本難夷言語不通,惟有源吾郎一名尚悉漢字。訊據(jù)供稱:現(xiàn)年三十八歲,是日本武秀才,姓山下、名源吾郎。在薩州地方領國王姓松平名薩摩守牌照,運糧米一千八百石到大坂屋補用,于卯年十二月初六日出帆,水手二十三人;十一日在日洲洋面遭風,舡只打破,駕坐朽板、撈得食米,隨風漂流。辰年三月初十日漂到四匏鑾地方,遇著日本番人名文助,先曾遭風到彼素年,知該處近在中國地界;伊等即同文助一共二十四人,仍坐朽板駕駛。三月二十九日,至臺灣枋寮地方登岸;即經(jīng)鳳山縣知縣程文炘查訊,該難番能識漢字,自行繕供,繳驗執(zhí)照。該縣即會營派撥兵役送府,內(nèi)除難夷那山次郎一名在臺灣病故外,其源吾郎等二十三名經(jīng)署臺灣府知府鄒翰飭委試用未入流徐文尉并移營派委外委張攀桂督率兵役配舡送至廈門,轉(zhuǎn)送到省。又復譯訊先到四匏鑾地方之難番文助,現(xiàn)年五十一歲,系日年國箱館地方人。戌年十一月駕自己空舡一只,舡上水手八人,要往武差國江戶城亢地方裝貨回國,領有箱館牌照;在洋遭風,亥年正月二十八日漂到臺灣四匏鑾地方。因舡打破,只得上岸;水土不服,病死八人。只剩文助一人,至該處燒鹽,與番人換芋子度日。住得數(shù)年,知該處近在中國,因無便舡未能同國;于本年三月初十日適遇源吾郎等遭風漂到,附搭杉板駛至臺灣,一同送至內(nèi)地,各求送回本國。又據(jù)譯訊得琉球國難夷金城,年四十五歲;三里,年二十五歲;宮平,年二十歲:均系琉球國人。平日釣魚營生,嘉慶十三年三月初一日在琉球絲滿地方開舡,在洋遭風;四月十五日,連舡漂至臺灣北路不識地名洋面。所有釣魚原舡業(yè)已損壞,不堪駕駛。經(jīng)淡水同知翟淦送府,委員配舡到廈轉(zhuǎn)送到省譯訊,俱請送回本國」』。并據(jù)鳳山縣知縣程文炘詳報:『四匏鑾洋面,乃臺灣山后生番地界。前此日本難夷舡只漂流彼處,一切情形無從查報各等情到臣。

  據(jù)此,臣查乾隆四十四年間,有日本國難番漢昭祿等遭風來閩,因閩省向無往返日本舡只;當經(jīng)照例安頓,每番人一名日給米一升、鹽菜錢十文,飭令地方官妥為安頓;咨送浙江乍浦,遇有東洋便舡遣令回國。事竣,造冊報銷;曾經(jīng)奏明辦理有案。今該番人遭風漂至臺灣山后番地,駛至枋寮登岸,委無別情。隨帶長短刀四把,斧四把、剃刀五把,據(jù)供該國人喜帶刀子,長刀掛身,短刀插腰;斧子系劈柴所用,剃刀是眾公用等語。另有番書三本,經(jīng)臣吊閱,破爛不全,字體亦難辨認;據(jù)供系該國曲本。其余只有零星食物數(shù)種,并無違禁對象。經(jīng)臣會同督臣阿林保飭令地方官另覓公所妥為安頓,照例給予鹽菜、口糧,并派撥文武員弁管帶兵役常川照料,甚為安靜?,F(xiàn)在循照舊案,遴委妥干員弁由陸路送至浙江交收;一面咨移浙江撫臣阮元轉(zhuǎn)行乍浦同知:遇有往返東洋舡只,遣送回國,照例辦理。其琉球難夷金城等,亦照向例撫恤;俟有該國來閩便舡附搭回國,以仰副我皇上懷柔遠人之意。

  除咨移戶、禮二部并浙江撫臣查照辦理外,臣謹會同閩浙總督臣阿林保恭折具奏,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嘉慶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

  嘉慶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見「清嘉慶朝外交史料」第二冊二二頁~二三頁。

  福建巡撫張師誠奏撫恤日本琉球遭風難夷折

  福建巡撫張師誠奏撫恤日本琉球遭風難夷折(嘉慶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

  福建巡撫臣張師誠跪奏:為日本、琉球等國遭風難夷漂至臺灣,護送來省,照例撫恤,分別辦理;恭折奏聞,仰祈圣鑒事。

  竊據(jù)署廈防同知英泰詳報:準臺灣府移送日本國遭風難夷源吾郎等二十三名、又淡水同知送到琉球國難夷三名,配舡載到廈等情。經(jīng)臣批司轉(zhuǎn)飭護送到省譯訊供情,照例辦理去后。

  茲據(jù)署福建布政使司事按察使慶保呈詳:『據(jù)署福州府知府朱桓詳:「據(jù)署閩縣知縣言尚焜會同署福防同知張均詳報:日本難夷言語不通,惟有源吾郎一名尚悉漢字。訊據(jù)供稱:現(xiàn)年三十八歲,是日本武秀才,姓山下、名源吾郎。在薩州地方領國王姓松平名薩摩守牌照,運糧米一千八百石到大坂屋補用,于卯年十二月初六日出帆,水手二十三人;十一日在日洲洋面遭風,舡只打破,駕坐朽板、撈得食米,隨風漂流。辰年三月初十日漂到四匏鑾地方,遇著日本番人名文助,先曾遭風到彼素年,知該處近在中國地界;伊等即同文助一共二十四人,仍坐朽板駕駛。三月二十九日,至臺灣枋寮地方登岸;即經(jīng)鳳山縣知縣程文炘查訊,該難番能識漢字,自行繕供,繳驗執(zhí)照。該縣即會營派撥兵役送府,內(nèi)除難夷那山次郎一名在臺灣病故外,其源吾郎等二十三名經(jīng)署臺灣府知府鄒翰飭委試用未入流徐文尉并移營派委外委張攀桂督率兵役配舡送至廈門,轉(zhuǎn)送到省。又復譯訊先到四匏鑾地方之難番文助,現(xiàn)年五十一歲,系日年國箱館地方人。戌年十一月駕自己空舡一只,舡上水手八人,要往武差國江戶城亢地方裝貨回國,領有箱館牌照;在洋遭風,亥年正月二十八日漂到臺灣四匏鑾地方。因舡打破,只得上岸;水土不服,病死八人。只剩文助一人,至該處燒鹽,與番人換芋子度日。住得數(shù)年,知該處近在中國,因無便舡未能同國;于本年三月初十日適遇源吾郎等遭風漂到,附搭杉板駛至臺灣,一同送至內(nèi)地,各求送回本國。又據(jù)譯訊得琉球國難夷金城,年四十五歲;三里,年二十五歲;宮平,年二十歲:均系琉球國人。平日釣魚營生,嘉慶十三年三月初一日在琉球絲滿地方開舡,在洋遭風;四月十五日,連舡漂至臺灣北路不識地名洋面。所有釣魚原舡業(yè)已損壞,不堪駕駛。經(jīng)淡水同知翟淦送府,委員配舡到廈轉(zhuǎn)送到省譯訊,俱請送回本國」』。并據(jù)鳳山縣知縣程文炘詳報:『四匏鑾洋面,乃臺灣山后生番地界。前此日本難夷舡只漂流彼處,一切情形無從查報各等情到臣。

  據(jù)此,臣查乾隆四十四年間,有日本國難番漢昭祿等遭風來閩,因閩省向無往返日本舡只;當經(jīng)照例安頓,每番人一名日給米一升、鹽菜錢十文,飭令地方官妥為安頓;咨送浙江乍浦,遇有東洋便舡遣令回國。事竣,造冊報銷;曾經(jīng)奏明辦理有案。今該番人遭風漂至臺灣山后番地,駛至枋寮登岸,委無別情。隨帶長短刀四把,斧四把、剃刀五把,據(jù)供該國人喜帶刀子,長刀掛身,短刀插腰;斧子系劈柴所用,剃刀是眾公用等語。另有番書三本,經(jīng)臣吊閱,破爛不全,字體亦難辨認;據(jù)供系該國曲本。其余只有零星食物數(shù)種,并無違禁對象。經(jīng)臣會同督臣阿林保飭令地方官另覓公所妥為安頓,照例給予鹽菜、口糧,并派撥文武員弁管帶兵役常川照料,甚為安靜。現(xiàn)在循照舊案,遴委妥干員弁由陸路送至浙江交收;一面咨移浙江撫臣阮元轉(zhuǎn)行乍浦同知:遇有往返東洋舡只,遣送回國,照例辦理。其琉球難夷金城等,亦照向例撫恤;俟有該國來閩便舡附搭回國,以仰副我皇上懷柔遠人之意。

  除咨移戶、禮二部并浙江撫臣查照辦理外,臣謹會同閩浙總督臣阿林保恭折具奏,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嘉慶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

  嘉慶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見「清嘉慶朝外交史料」第二冊二二頁~二三頁。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撫恤日本國遭風難番擢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撫恤日本國遭風難番擢(嘉慶十五年四月十三日)

  閩浙總督臣方維甸跪奏:為日本國遭風難番漂至臺灣,循例撫恤恭折具奏事。

  據(jù)彰化縣知縣陳國麟稟報:『本年三月十四日,有日本國船一只隨風漂至該縣所屬塭仔寮海邊鐵板沙汕上撞破,難番十四名鳧水登岸。該縣親往查驗,夷船桅折柁失、船身破壞,并無執(zhí)照、貨物,亦無器械及違禁之物。將該難番等帶送前來,照例給與口糧、鹽菜,妥為撫恤』。臣傳該番役等詢問,語言不通。又無通事,惟內(nèi)有水手善藏新助二名粗識漢字,當令自書各名,并寫出漂到臺灣原委;文義不甚明晰,且多別字。約略大意:伊等系日本國椅津人在大阪鄉(xiāng)西橫堀居住;不知該國長名字,只知管事偽大將軍名喚與覺。船主名吉左衛(wèi)門,未經(jīng)出洋。現(xiàn)系管船商人三次良一名、水手善藏十三名,共十四名;于上年十月十六日駕船往該國武藏江戶地方置貨貿(mào)易,置得苧麻、藥材、煙葉、煙桿、咸魚、紙張、蒸籠圈等物,于今年二月二十一日開船駛回。至志洲大王崎洋面,距椅津尚遠;陡遇暴風飄到不知名洋面,大桅折壞、柁又損失,隨風飄流,貨物拋去大半。于三月十四日撞擱海邊沙上,船身破壞;伊等登岸得生等情。臣隨諭以大皇帝撫馭萬國,恩德如天;凡有外國民人漂至天朝地方,無不優(yōu)加撫恤。今爾等遭風飄流,船只損壞,極為可憫!仰體大皇帝懷柔遠人之意,從優(yōu)賞恤;即奏明令爾等附便船回國。令委員寫明給看,善藏等閱看后,轉(zhuǎn)向眾番告知;眾番等伏地,恭謹叩謝天恩,情形極為欣感。

  臣查乾隆四十四年日本國人漢昭祿遭風至閩、嘉慶十三年日本國人源吾郎等飄至鳳山,均因閩省商船向不赴日本貿(mào)易,咨送浙江乍浦遇有往販東洋便船遣令回國。今日本遭風難番三次良等十四名船已損壞,應委員護送內(nèi)渡,仍由內(nèi)地委員照例送至浙江乍浦,附搭便船回國。

  除移咨撫臣張師誠,蔣攸铦并咨明戶部、禮部外,謹將撫恤難番、照例辦理緣由,恭折具奏;并繕各番名單,恭呈御覽。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附件原缺)。嘉慶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嘉慶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撫恤琉球遭風難番片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撫恤琉球遭風難番片(嘉慶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再,據(jù)淡防朱潮稟報:『四月初三日,有琉球船一只遭風漂至大雞籠深澳地方,桅柁俱無,船身損壞;船內(nèi)九人,馬一匹、粟榖五十四包,經(jīng)澳甲等救護上岸。該同知親往勘查詢問,語言不通;內(nèi)惟有李喜清一名粗識漢字,令其自書:伊等九人是琉球國那霸人,駕船一只裝粟榖五百余包赴該國王處交納租賦;并帶馬匹馱糧。正月二十二日開船,行抵宮左府地方;三月二十二日由宮左府開船,在洋遭風,桅柁刮斷,將粟榖拋棄,只剩粟榖五十四包、落花生一包、小豆二包、紅馬一匹。四月初三日漂到大雞籠,蒙救得生』等情。臣查琉球距閩較日本為近,向來該國漂至臺灣船只,俱由福州回國。臣已照例撫恤、支給口糧,將破船粟榖,馬匹變價給領;委員將難番李喜清等護送至省,附搭便船回國。

  除咨明撫臣張師誠并循例咨部外,理合附片一并具奏;并繕名單,恭呈御覽。謹奏

  (附件原缺)。嘉慶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嘉慶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奉朱批:『覽。欽此』。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查辦搶掠日本難番貨物之匪徒折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查辦搶掠日本難番貨物之匪徒折(嘉慶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閩浙總督臣方維甸跪奏:為查出搶掠難番貨物匪徒,嚴辦示懲;恭折奏聞事。

  據(jù)署彰化縣知縣陳國麟稟報:『日本國番民三次良等船只,于三月十四日漂至彰化縣塭仔寮海邊擱沙撞破,查無貨物』。臣思三次良等駕船貿(mào)易洋面遇風,雖據(jù)稱漂流多日,桅柁損壞、貨物拋失大半,然船未沉溺,到此始行撞破,應有余貨存留;何以竟無一物!當飭該縣訪查。

  旋據(jù)面稟:『夷船尚有存剩貨物,被沿海匪徒搶掠』等語。復委員向該番等詢問,據(jù)寫供詞稱:有海邊百姓駕小船趕到伊等破船上,將存剩貨物全行搶去;其時伊等已鳧水上岸是實。并開出貨物單,系煙葉、苧麻、煙桿、藥材、咸魚、紙張、蒸籠圈等物。臣查臺灣沿海匪徒,凡遇商船遭風撞壞,即乘危急之時搶奪貨物,連船板亦悉拆去,并不救溺水之人;惡習最為可恨!今外夷遭風船壞,膽敢搶掠一空,更非內(nèi)地商船可比;必應嚴拏究辦。隨飭該署縣陳國麟會營查拏,追起原贓。茲拏獲首犯陳鳳、從犯林章、蔡接、李帶、李拂,據(jù)臺灣府知府汪楠勘擬解審前來。臣親提詢問:緣陳鳳原藉同安縣,寄居彰化,捕魚為生。嘉慶十五年三月十四日,日本國番民三次良等販貨船只遭風漂至該縣屬塭仔寮海邊擱沙撞破,三次良等鳧水登岸;陳鳳瞥見,起意搶奪。糾邀現(xiàn)獲之林章、蔡接、李帶、李拂、在逃之陳雪、楊棟、蔡梅、蔡秦、蔡抗、王發(fā)、魏周、陳漋、蔡交同伙十四人,陳鳳看管魚寮并未同行,林章等十三人徒手分駕漁船二只,趕上三次良破船,搶得煙葉、苧麻、煙桿并茯苓等藥味以及船上各貨,回至陳鳳寮內(nèi)。先將煙葉六捆、茯苓二簍變賣得價銀一十兩,同其余贓物,陳鳳分得三股、林章等十三人分得七股而散。各犯供認前情不諱,詰無另有搶劫別案。據(jù)估原贓,值銀二百六十一兩零。查乾隆五十三年奏準定例:臺灣搶案最多,不可不嚴加懲儆。嗣后聚至十人以上及雖不滿十人但徑執(zhí)持器械肆掠者,為首之犯照糧船水手搶奪以強盜例治罪,為從各犯發(fā)往新疆給種地兵丁為奴。又律載:強盜已行,但得財者斬。又例載:臺灣盜劫之案罪應斬決者,照江洋大盜例斬決梟示各等語。此案陳鳳聚眾十四人搶奪遭風夷船貨物,贓逾滿貫,實屬強橫。該犯雖未同行,而起意為首,分得多贓;仍應照為首科斷。陳鳳一犯,應請照臺灣搶奪聚至十人以上肆掠者為首之犯照糧船水手搶奪之強盜例治罪、強盜已行但得財者斬律,應擬斬立決。該犯明知夷船遭風,糾約多人肆掠,情罪較重;未便稽誅。

  臣于審明后,即恭請王命,飭委寧福道馮鞶、署北路協(xié)副將英林將該犯陳鳳綁赴市曹處斬,仍傳首犯事地方示眾以昭炯戒。林章、蔡接、李帶、李拂四犯,均請照臺灣搶奪聚至十人以上為從例,發(fā)往新疆給種地兵丁為奴,照例刺字。失察之保甲,飭縣查拘,照例發(fā)落。買贓之不識姓名人,免其查究。已起原贓并沖破夷船估變價銀一百七十二兩零,同賊犯已經(jīng)變賣及未起原贓共估值銀一百二十五兩零,著落地方官先行照數(shù)賠出,一并交還三次良等具領;賊船變價充公。嚴拏逸犯陳雪等,獲日另結。并將拏獲各犯正法等緣由,諭令該番民等知悉;該番民等咸以天朝法度森嚴,極為感激畏服。

  除錄供單、贓冊咨部外,所有查出搶掠難番貨物、拏獲懲辦緣由,謹恭折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嘉慶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嘉慶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奉朱批:『所辦甚是,依議。刑部知道。欽此』。

  --以上見「清嘉慶朝外交史料」第三冊二九~三一頁。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日本國難番附搭辦銅商船回國折(嘉慶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臣方維甸跪奏:為日本國難番附載辦銅商船回國,恭折奏聞事。

  竊臣前在臺灣時,有日本國難番三次良等十四名遭風漂至彰化縣地方,經(jīng)臣循例撫恤,奏明委員護送到浙,附搭便船回國。又江蘇撫臣章昫具奏:日本國難番貞次郎等二十六名附載船戶金恒順、金源寶船內(nèi),均給予船價、口糧,于嘉慶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六、八兩日開行』等情;臣覆查無異。除咨部外,理合恭折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嘉慶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嘉慶十六年正月十八日,奉朱批:『該部知道。欽此』。

 ?。娂螒c朝「清代外交史料」第三冊三四~三五頁。

  閩浙總督趙慎畛等奏參防范夷船不嚴之游擊張朝發(fā)折

  閩浙總督趙慎畛等奏參防范夷船不嚴之游擊張朝發(fā)折(道光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閩浙總督臣趙慎畛跪奏:為特參防范夷船不嚴之游擊,請旨降補守備,以重海洋事。

  竊照閩省向惟琉球國船只,準其由洋往來;此外,■〈口英〉咭唎、日本、朝鮮、花旗、呂宋等國間有遭風漂收閩洋,即譯訊供情,或系難夷應行撫恤,或系貨船準令貿(mào)易,歷經(jīng)奏明分別辦理有案。

  本年春夏之間,準據(jù)水師提督來函及各屬稟報:有夾板夷船三只在金門、銅山、南澳一帶洋面寄椗,兵船向其查詢,言語不通;惟據(jù)該夷人以手指天,呈出損壞蓬索等項,似系遭風漂至。并見其卸下桅索,在船修理等語。臣當即咨會提臣許松年并通飭在洋舟師嚴行驅(qū)逐,無任逗留滋事;復飭浙省師船一體防堵及兩省沿海文武加意巡察,毋許奸民私與交接買賣違禁貨物及接濟淡水風物去后。嗣據(jù)報稱:僅有夷船兩只。續(xù)又據(jù)報:僅有夷船一只:因內(nèi)地查逐嚴緊,潛赴臺灣。旋又駛回內(nèi)地,或向南開往粵洋,瞭望不見;而或遲數(shù)日、或十日,該船復又駛至。兵船問查,總似在洋被風漂回光景。臣查該夷船在洋游奕,驅(qū)去復來,必有夾帶違禁貨物私圖銷售,或冀購內(nèi)地例禁物件。若無奸民勾結,該夷人斷不能自行買賣。復經(jīng)諄飭臺、內(nèi)水陸文武并遴委干員嚴密訪拏、認真防守,切勿稍任偷漏。并準兩廣督臣阮元咨開:『此項夷船系由小呂宋等國駛來,希冀販賣鴉片;業(yè)經(jīng)通飭查禁』等情。粵東向有各國夷船來洋貿(mào)易,情弊自所深知。臣準咨后,復又轉(zhuǎn)行各屬加緊巡防。

  閩省內(nèi)地各洋,自七月初間該夷船開去后,并未復回。而臺灣于七月內(nèi),因有夷船一只寄泊八尺門洋面,撫臣孫爾準在臺灣飭委署艋舺營游擊張朝發(fā)前往驅(qū)逐;駛?cè)パ啵钟陂c七月初三日該夷船仍以遭風損壞復回火號洋逗延月余之久,始行開去。該員張朝發(fā)猶以「日逐催開,奈陰雨纏綿,開而復收,已非一次」等語,支吾具稟。現(xiàn)據(jù)臺、內(nèi)各屬查報,俱無夷船在洋,自系實已返棹。但事關交涉外夷,該員既奉撫臣在臺專委防范,又經(jīng)臣節(jié)次嚴催,雖夷性不馴,猝難理喻,而該員并不設法驅(qū)回,實屬泄玩;本應即予斥革,以示懲儆。惟該員平素緝捕尚屬勤奮,曾經(jīng)獲盜多名,著有勞績;且于水務最為熟諳。合無仰懇皇上天恩,俯念水師人材難得,現(xiàn)署艋舺營游擊準升臺灣水師中營游擊張朝發(fā)降為守備,留于閩??;俟有相當缺出,酌量補用,以觀后效。臣現(xiàn)已飭查在洋舟師及守口員弁是否得規(guī)徇縱?并沿海奸民有無交通私售禁物?俟訪查確實,再行嚴參究辦,斷不稍為姑息容隱也。謹會同水師提督臣許松年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

  道光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道光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奉朱批:『另有旨。欽此』。

  防范夷船不嚴之游擊張朝發(fā)降為守備上諭

  防范夷船不嚴之游擊張朝發(fā)降為守備上諭(道光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道光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內(nèi)閣奉上諭:

  趙慎畛奏參「防范夷船不嚴之游擊,請降補守備」一折,閩洋來有夷船寄椗,必系希圖販賣違禁貨物,經(jīng)該督飭屬巡防內(nèi)地各洋,業(yè)將夷船驅(qū)回;惟臺灣寄泊一只,值該撫孫爾準在臺飭委署艦舺營游擊、現(xiàn)升臺灣水師中營游擊張朝發(fā)前往驅(qū)逐,該夷船藉稱遭風損壞,駛?cè)突?,逗留月余之久,始行開去。該游擊張朝發(fā)猶以被雨所阻具稟支吾,實屬玩視;即予以斥革,亦屬咎所應得。姑念其熟諳水務,平日緝捕尚屬勤奮;著加恩降為守備,留于閩省俟有相當缺出,酌量補用,以觀后效。仍著該督飭查在洋舟師及守口員弁如有得規(guī)徇縱并沿海奸民有交通私售禁物情弊,即據(jù)實嚴參究辦。該部知道。欽此』。

  --以上見「清道光朝外交史料」第二冊五~六頁。

  福建巡撫孫爾準奏日本遭風難夷附搭船來閩循例撫恤送至浙江遣發(fā)回國折

  福建巡撫孫爾準奏日本遭風難夷附搭船來閩循例撫恤送至浙江遣發(fā)回國折(道光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福建巡撫臣孫爾準跪奏:為販洋商船搭載日本國難夷回閩,循例撫恤,送至浙江省遣發(fā)回國;恭折奏聞,仰祈圣鑒事。

  竊查本年八月初九日據(jù)廈防同知升寶詳:準澎湖通判蔣鏞移稱:六月十七日,據(jù)閩縣船戶金福全船內(nèi)出海吳大發(fā)呈報該船由呂宋國■〈口一〉咾■〈口戈〉夷港裝貨,回棹遭風,收泊澎湖媽宮口;稟請查驗。隨會營親詣該船,驗系由廈防廳會同閩海關給發(fā)護照,前往呂宋國■〈口一〉咾■〈口戈〉貿(mào)易;內(nèi)夷人七名,據(jù)出海吳大發(fā)供系日本難夷,經(jīng)■〈口一〉咾■〈口戈〉番官給與船價,托令搭至內(nèi)地轉(zhuǎn)回本國。該難夷內(nèi)有略識漢字者,自寫七人姓名;并懇請遣發(fā)回國等情。相應將該難夷七名,派撥兵役移送查收訊辦。經(jīng)該廳升寶訊據(jù)該難夷自寫親供,與澎湖廳來文無異。委員護送來省,經(jīng)臣批司飭發(fā)福防同知督同閩、侯二縣譯訊供情詳辦去后。

  茲據(jù)藩司惠顯、臬司魏元烺會詳:『據(jù)署福防同知張騰督同署閩縣陸我嵩、侯官縣袁鴻詳稱:閩省并無通曉日本國夷語之人;惟該難夷內(nèi)有略識漢字者,遂令書寫口詞。

  據(jù)稱一名清佑,年三十三歲;一名蒼松,年三十八歲;一名喜太,年二十四歲;一名營佑,年二十二歲;一名未祉,年二十五歲;一名長吉,年三十五歲;一名■〈雨上錫〉松,年二十七歲:俱日本國奧州人,在黑澤屋六之助船上,往本國武州生理。同船十二人在奧州載米、豆、布、魚往武州生理,因遇颶風漂至呂宋國■〈口一〉咾■〈口戈〉地方,船只擊碎;經(jīng)■〈口一〉咾■〈口戈〉番官撈救得生。歷今五載,困苦萬狀,船伙內(nèi)平之丞、久兵衛(wèi)、人助、伊勢作、右衛(wèi)門等五名,先后身故;屢次求番官資送回國,總未遇有便船可以附載。今年有廈門金福全商船到彼生理,番官將我等送到船上搭至內(nèi)地轉(zhuǎn)回本國。詢其既經(jīng)該國番官代搭船只附送內(nèi)地,何以并無該國執(zhí)照呈驗?又據(jù)寫夷人不知定例,是以未有執(zhí)照等語。又訊據(jù)出海吳大發(fā)供稱:于上年請有護照,赴呂宋國■〈口一〉咾■〈口戈〉貿(mào)易;回棹之時,有日本國難夷七人,經(jīng)該處夷官給與船價番銀六十圓,囑其搭至內(nèi)地轉(zhuǎn)遣回國。緣向來商船往外夷貿(mào)易,止在內(nèi)地地方官衙門呈請給照;回棹進口之時,即照將原照呈繳掛驗。此次因見該難夷等飄泊無歸,苦求攜帶,是以搭載回閩;已于到口時,照向例呈報等語。請將該難夷等照例遣回國』等情前來。臣查日本國難夷清佑等,既據(jù)該廳訊明實因在洋遭風漂至呂宋國■〈口一〉咾■〈口戈〉地方,經(jīng)該國夷官搭載金福全商船到閩,自應照例撫恤,給予口糧。惟閩省并無該國貿(mào)易船只可以附搭回國,查日本與浙江相近,向來日本國難夷到閩,俱送往浙江省附搭往販東洋船只配載回國;應將該難夷清佑等七名派撥員弁兵役由陸路逐程獲送至浙江省交收,遇有乍浦往販東洋船只,附搭回國。一面移行經(jīng)過各營、縣護送前進,俾免失所,以仰副圣主懷柔遠人之至意。至出海吳大發(fā)附塔難夷清佑等七人回至內(nèi)地,并未向該夷官取照,實緣商愚不諳定例。且于到口時,業(yè)經(jīng)報明請驗,尚無偷渡情弊;應請免其治罪。

  除咨明戶,禮二部莊咨會浙江撫臣照例辦理遣發(fā)回國外,所有撫恤日本國難夷循例辦理緣由,臣謹會同閩浙總督臣趙慎畛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謹奏。

  道光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道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奉朱批:『轉(zhuǎn)行遵照。欽此』。

  --見「清道光朝外交史料」第二冊八~九頁。

  浙江巡撫程含章奏護送日本難夷至浦并照例撫恤資遣回國各情形片

  浙江巡撫程含章奏護送日本難夷至浦并照例撫恤資遣回國各情形片(道光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再,臣接準福建撫臣來咨:『閩縣船戶金福全由呂宋國回棹,搭載日本難夷清佑等七名至閩,奏明派撥員弁護送赴浙』等因;當即行司轉(zhuǎn)飭沿途經(jīng)過各營、縣逐程護送至平湖縣乍浦???,妥為安頓,照例撫恤;遇有東洋辦銅商船出口,搭載回國去后。茲據(jù)平湖縣胡述文詳:『據(jù)準前途各縣、營于十月十五日將該難夷清佑等七名隨身衣履木箱護送到浦,當經(jīng)照例撫恤,賃屋安頓;今有官商王宇安、又額商揚嗣亨前往東洋辦銅,即將該難夷清佑等七名分船附載,與船價并口糧鹽菜、銀米,于十一月十八日二十四日出口』等情;由布政司繼昌具詳請奏前來。臣謹附片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謹奏。

  道光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道光六年正月初九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見道光朝「清代外交史料」第二冊一七頁。

附錄二

  臺灣壯勇拆搶教堂殺死教民案

  臺灣壯勇拆搶教堂殺死教民案

  英欽差阿禮國請飭臺灣地方官查辦壯勇等擾害教士一案照會

  英欽差阿禮國請行知閩浙總督速派大員前往臺灣將擾害救士案辦結照會

  英欽差阿禮國照復并未令吉領事在臺灣開仗照會

  英欽差阿禮國照復吉領事因臺灣居民擾害英民調(diào)取兵船占踞安平之詳細情形照會

  英欽差阿禮國請飭臺灣地方官查辦壯勇等擾害教士一案照會

  英欽差阿禮國請飭臺灣地方官查辦壯勇等擾害教士一案照會(同治七年八月十七日)

  大英欽差駐札中華便宜行事大臣阿,為照會事。

  近準臺灣府打鼓地方署領事官詳報,并附馬傳教士稟稿一件。查據(jù)詳報內(nèi)稱:『該處現(xiàn)有壯勇并本地匪民滋擾地方,兼擾害傳教之處更多;該處地方官不但不將滋擾勇匪責懲,即將來遇有此等事故,亦恐不為管理』等情。又據(jù)傳教士稟稱:三年前,伊等在臺灣府通商口岸傳教;該教士等不能在城內(nèi)置買住房,皆系地方官暗中阻撓,后來明有實據(jù)。因此,在城外租賃民房居住,與百姓施藥治病。傳教未久,該教士到街行走,該處匪民見即拋石;且告知該房主人:如容傳教人居住,即將房主毆打。該匪民不但時常毀辱,且于各處粘貼字帖,聲稱傳教人專好殺人、刨穵墳墓,房中且藏死尸等語。該教士當即稟請領事官雅勛、行知地方官出示曉諭,戒飭匪民不可似此造言擾害。雖經(jīng)地方官允準,并未出示。該匪民等仍前滋擾,地方官毫無禁戒。未幾,匪民等竟將禮拜堂蹧踏;該處知縣反限傳教士三日內(nèi)搬離此地,不然不能保護等語。該教士無奈,祗得搬移。然條約內(nèi)臺灣府乃系應住之地,雖經(jīng)領事官屢次詳細照會,地方官仍不準搬回居住。傳教士因在打鼓住至年半以后,在鳳山縣埤頭城地方買房建蓋禮拜堂后,未過十余日,忽有壯勇帶同衙役等用木石將后門撞開,將堂內(nèi)新做板凳等物搶去。且該壯匪等姓名人人皆知,乃伊等公然白晝搶奪,毫無避諱。經(jīng)打鼓署領事官雅將該匪等姓名照知地方官,請緝責懲;并未將該壯匪等懲辦,亦未將搶去板凳等物追還。此事絲毫未曾辦理;至本年三月間,更有蹧踏已甚之事。具稟時,此時尚未完結。因三月十九日有傳教華人高長赴禮拜堂,行至埤頭街市,見有一瘋婦并多人,皆聲言如婦系傳教人與伊檳榔茶吃,以致如此。有一壯勇問高長是天主教人否?高長答云:『不是天主教,是耶穌教人』。壯勇一聞此言,遂將高長群毆甚重;高長逃入鄰近房屋,復將高長拉出毆打,搶去衣服,又逃入附近官衙。若非逃入官衙,該壯勇等必將高長毆死。該衙門官員詢問此案,該壯勇供稱:瘋婦系傳教高長與伊食物,令其如此,方易從耶穌之教。而高長與瘋婦并不認識,該瘋婦亦從無到禮拜堂去過。且瘋婦云:『并無可告高長之事』。雖然如此,而該官反將高長收禁。該壯勇等旋持刀械闖入禮拜堂,將住房內(nèi)什物、書本、鋪蓋、衣箱、藥料、醫(yī)病器具等件全行搶去。次日,將房屋拆毀,磚瓦、木料搶劫一空。又將奉耶穌教之華人陳齊家中物件搶去,并將伊妻暨伊兒婦剝?nèi)ネ庖?,在街凌辱。又有幫同傳教二人逃跑,該壯勇等追至十里之遠,捉獲一人,毆傷甚重。在埤頭城外居住奉教之人,見有許多官人并匪民等,俱極驚恐;因赴打鼓,意求保護。又于四月十一日,有華人莊清風路過埤頭西北十五里左營地方,遇有多人皆云伊系耶穌教人,常以藥毒人。該莊清風驚避入舉人家內(nèi),該舉人情愿保護莊清風;眾人不從,竟行闖入,將莊清風拉出,用刀石擊刺致死。雖將該壯勇匪民等姓名報知埤頭城并臺灣府地方官,均未攔阻,究辦治罪。所有欺辱耶穌教人,皆系壯勇、官人率同匪民擾害;因官不責辦,該勇等遇有奉教人,仍前凌辱。至殺害莊清風一節(jié),因官并不緝拏勇匪等人,以至奉教人等在該處居住者不敢出門、逃跑者不敢回家。再,所住房屋均被匪民拆毀,受教等人無處棲止,傳教士一概皆須費資養(yǎng)贍。至高長毫無犯法、亦無人控告,乃監(jiān)禁至五十日之久;迭經(jīng)領事官重言照請釋放在案。再,所拆禮拜堂共計工料洋銀三百元、堂內(nèi)家具等件共計洋銀四百六十二元,曾經(jīng)開單將價值若干告知領事官。今復稟請本大臣詳查辦理,并請保護;不然該處地方官以后永不公平辦理。至該處百姓,從無擾害之處;所擾害者,皆系壯勇、匪民等所為。地官既不究辦,顯系縱容凌辱;因此稟請本大臣速為酌辦等語。又據(jù)署領事官稟稱:『雖將擾害之壯勇等姓名二十余名開寫照會地方官,迄今并無拏獲一名。在京王大臣若不嚴飭臺灣地方官認真究辦懲治該勇匪等,并此后遇有干涉?zhèn)鹘虩o論何事亦不秉公辦理,不特傳教人不得安生,且與該處居住洋人性命亦大有關系』等因。

  本大臣查三年以來,臺灣地方官辦理傳教、受教各事,與條約迥不相符。不但不為保護,且縱容勇匪等任意滋擾,毫不戒飭懲責。且擾害之人,實非該處本地居民,該勇匪等皆系與衙門公人表里為害。若地方官實意嚴行禁止,過此等匪徒,焉有不重懲之理!似此情形,顯系地方官縱容擾害。雖經(jīng)領事官勛嘉、雅任屢次咨請認真按約辦理,而地方官毫無舉動。貴親王暨列位大臣若不嚴飭,該處地方官必不秉公辦理,亦必不賠補拆毀房屋、搶去家具銀兩。至殺死人命,尤屬可惡!況莊清風向系奉公守法之人,毫不為匪。為此照請貴親王嚴飭臺灣地官,務將兇犯拏獲,從嚴懲治;并將拆搶禮拜堂房屋、家具按價賠補洋銀七百六十二元,仍須將拆屋等匪懲責,幸勿遲延。且尤須嚴飭地方官,此后不可仍前疲玩。為此,即希貴親王查照可也。須照會者。

  右照會大清欽命總理各國事務和碩恭親王。一千八百六十八年十月初二日(戊辰年八月十七日)。

  英欽差阿禮國請行知閩浙總督速派大員前往臺灣將擾害救士案辦結照會

  英欽差阿禮國請行知閩浙總督速派大員前往臺灣將擾害救士案辦結照會(同治七年九月十四日)

  大英欽差駐札中華便宜行事大臣阿,為續(xù)行照會事。

  臺灣府傳教士被百姓擾亂一案,近又據(jù)臺灣署領事官吉稟稱:『八月初五日照會鳳山縣,于初六日進縣;該縣覆稱斷不接見等語』。并稱『風聞紛紛,傳說于進縣必經(jīng)之要路均有百姓攜帶兵器在彼埋伏。后經(jīng)詳細查訪,果有此事』。本大臣查閱之下,殊為不快。英國商民按照條約在臺灣府地方居住,本系應得之益;而且性命亦關緊要。故本國水師提督現(xiàn)已派令兵船,協(xié)同領事官隨時保護本國商民人等性命,并隨時保護該商民等能獲應得之益。再,本任臺灣府領事官郇曾經(jīng)差往別處辦理事件,現(xiàn)已飭該員迅回本任;即須切懇貴親王火速行知閩浙總督趕緊揀派能事大員前往臺灣府,會同郇領事速將此等繁雜之事查辦清結,以敦和誼,是為至要。為此,照會貴親王查照可也。須至照會者。右照會大清欽命總理各國事務和碩恭親王。一千八百六十八年十月二十九日(戊辰年九月十四日)。

  英欽差阿禮國照復并未令吉領事在臺灣開仗照會

  英欽差阿禮國照復并未令吉領事在臺灣開仗照會(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大英欽差駐札中華便宜行事大臣阿,為照覆事。

  同治七年十二月初四日,接準貴親王來文,閱悉一切。案據(jù)閩浙總督英、福建巡撫卞所奏各節(jié),本大臣不意現(xiàn)在尚未據(jù)有臺灣領事官將一切情形詳細稟報,以便本大臣將一切案情知照貴親王。迄今惟據(jù)有吉領事稟報一件,內(nèi)稱有興泉永道曾憲德渡臺會同該領事會辦,已有議結案件。本年十一月十一日以前案內(nèi)各情,亦祗略言大概。故現(xiàn)在僅將接閱等情,先行照覆。臺灣案內(nèi)情形,吉領事曾經(jīng)稟稱趁便即行稟報,現(xiàn)仍未據(jù)詳細稟報;是以不能與貴親王一一辯論。惟僅能知照貴署:本大臣并未令吉領事在該處開仗。倘該領事在該處擅自逞兵,本大臣自應惟該領事是問。至輕動干戈、殺傷性命一節(jié),本大臣亦深為不忍。其確情果與閩浙總督英、福建巡撫卞所奏相同,本大臣亦必將該領事暨洋將責處。其洋將索去之洋銀,除系領事官所取地方官賠補英民虧累之款外,無論稱系賠補經(jīng)費以及因有別項情節(jié),本大臣必為辦理退還。

  再,該吉署領事官,本大臣令其解任業(yè)經(jīng)兩月;并令本任臺灣領事官郇即行回任,大約現(xiàn)在早經(jīng)到臺。且并行咨請本國水師提督派令大員總管兵船,前赴臺灣會同郇領事官與地方官將各案妥速辦理。所惜者,惟自京抵臺傳遞來往文件路途遼遠,在路難免耽延,亦不能定傳遞一定時日;而臺灣彼此爭斗為日甚久,勢必釀為巨案。故本大臣飭令郇領事回任,并咨請水師提督派令大員總管兵船會同郇領事之辦法,以至未能趕及該處滋事之時。至本大臣與貴親王何等相愿兩國永敦和好,一切交涉事件何等相愿秉公辦理,彼此交相倚賴;乃閩省督、撫以及臺灣地方官不能體察本大臣與貴親王和衷商辦之意,或系明知不欲奉行,故該處難免有此滋事之舉。況英民在臺灣所受冤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數(shù)年之間,多有此等情形。若地方官早經(jīng)代為伸理,現(xiàn)必無此等爭斗殺傷巨案。

  所有臺灣地方滋事詳細情形,除俟該處領事官詳報到日再行照會貴親王查照,并按照條約酌辦外,理合先行照覆。須至照會者。

  右照會大清欽命總理各國事務和碩恭親王。

  一千八百六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戊辰年十二月十六日)。

  英欽差阿禮國照復吉領事因臺灣居民擾害英民調(diào)取兵船占踞安平之詳細情形照會

  英欽差阿禮國照復吉領事因臺灣居民擾害英民調(diào)取兵船占踞安平之詳細情形照會(同治八年八月初九日)

  大英欽差駐札中華便宜行事大臣阿,為照覆事。

  前因臺灣居民擾害英民各案、吉領事官調(diào)取兵船等情,于同治七年十二月初四日以及同治八年三月十一日先后準貴親王照會二件,本大臣均已閱悉。茲復據(jù)吉領事將占踞安平前后詳細情形稟報前來,閱其所言,甚為懇切;而且除該領事所稟,猶有可證之據(jù)。據(jù)此,相應詳細照會貴親王查照。

  查彼此欲由京師探聽臺灣案件確實信息,必須耽延時日;于此可見地勢相隔遼遠,路途必多梗塞。是以該處各案未經(jīng)起事之先,已知必有危險之禍,實系無術將如何辦法及早飭明該處弭患于未萌;而且欲弭患于未萌,不使積累之深至成不測之禍,必須彼此遇事即行迅飭轄下各員遵依札飭辦理。無奈尤系無術能令傳命如是之速,是以不能約束令其遵照辦理。自起釁以迄于今,數(shù)年之間所有不平各案,委系職此之故。前本大臣思及該處情形必致滋事,當經(jīng)札飭領事官不必擅動兵船;乃發(fā)文在該處滋事一月之前,而抵臺已在滋事之后。

  再,貴衙門亦曾行文知照該省大吏派委有權大員前往會同查辦,其咨文抵該省之日亦甚不遲;而該省究未能照依貴衙門之意辦理,僅祗派委曾道憲前往。及與領事官會晤時,該道曾云「權有不足」;不知實系如此,抑或該道有意推諉?乃其初,吉領事未踞安平,該道任意遲延;及吉領事既踞安平,該道又云「有權可以辦理各案」。按此情形,則該省不能推諉之咎有二:一系既準貴衙門之咨文,不即照依辦理;一系曾道承派前往,輕視此事,不為認真辦理。若論該處爭斗滋事,實屬不成事體,殊乖兩國和好之義;而推原其故,亦實該省官員未肯照依貴衙門之意辦理以及曾道輕視此事激成此禍也。若使向有安設電線,則地方官辦事必不能如此顢頇,亦自無占踞安平、殺傷人命、焚燒局庫等事矣。

  再,各省大吏或不諳國家所立條約,或明知條約而不肯遵依,又或不肯照依貴衙門與駐京大臣所議辦理;有些三者情形,雖彼此定立條約之意何等相愿永敦和好,抑且又系彼此有益之事,實亦難免外省常有滋事之舉。因此以至兩國構釁,尤為可慮?,F(xiàn)在臺屬各案俱已完結,地方官應知或因事相爭日久,或不肯伸理冤枉甚有不便之處,亟宜加意防其積累之深;而貴衙門札飭各省案件以及理應遵守條約之處,亦宜設立良法,令其體會貴衙門之意認真遵依辦理。

  至該處滋事各案內(nèi)有緊要關礙大局之處,本大臣特為指出,即應照請貴親王查閱。

  欲知該處起釁緣由以及地方官與領事官委系孰是孰非,必先確切查明底細,方能嚴懲已往之咎,庶足以杜將來。日前閩省督、撫入奏各節(jié),并非實在情形。緣以祗憑地方官所詳為據(jù)并未細查確情,而地方官所稟又系捏報;若督、撫具折案件均系如此,深為可慮。貴衙門以后辦理中外交涉案件,何以克臻妥協(xié)?又如貴親王來文所稱「臺灣各案或因滋擾教堂、或因釁起口角,并非十分冤抑不平之事等語;若非該省捏報不實,貴親王斷不能如此論事?,F(xiàn)將該處情形抄錄十四條送呈查照,即知領事官所言地方官之過以及差役人等所為各情,并非細故;抑且實有十分冤抑不平之處,于英民產(chǎn)業(yè)、性命,大有關系條約所載「地方官漠不關心,以至貿(mào)易大局多受虧損』。至十四條內(nèi)所指殺傷人命、搶奪貨物、滋擾教堂各節(jié),據(jù)領事稟稱非系地方官唆使,即系地方官有心朦混。其是否果有此案與是否系地方官唆使朦混?當時道員不難詳究水落石出;何以執(zhí)意不肯認真究辦?以及所辦之案,直同兒戲。再,曾道憲德到臺與地方官暨領事官會同辦理各案內(nèi),有分別定罪議結之案;并將殺死入教人之兇手定為斬罪。其時既已如此,如何能言未有冤抑不平之處?既有冤抑不平之事,則拆毀教堂、搶奪樟腦、厘局丁勇札傷英商,并英商入內(nèi)游歷,臺灣道派兵圍擾以及道臺欲殺北麒麟,并云有人能殺該洋人必有重賞等情。地方如此擾亂,地方官即有應得之咎,不能推諉。再查十四條內(nèi)各案,核計日期,其初地方官多系日不肯收理;比及收理之后,祗得按例辦理。有賠補之案、有治罪之案,既系此等重案,當初即應收理;始既不肯收理,則該省大吏以及地方官即有應得處分。日前該省督、撫將各案咨報貴衙門,據(jù)稱英民并無十分冤抑不平之事。本大臣正以各案均系冤抑不平之事,不寧惟是;即臺灣梁道亦知均系冤抑不平之事,而惟執(zhí)意不肯秉公辦理保護各項英民。而且該省大吏所派曾道初抵臺灣,亦曾輕視此事,不肯認真辦理。因此,以至有彼此爭斗及一切不善之舉;祗應惟省官員是問。

  若論領事官調(diào)兵爭斗情事,本大臣甚為郁郁。雖系如此,又不能不思該處地方僻處一隅,若地方官不肯按照條約辦理案件,遇有冤枉不肯伸理,以后仍難免可慮之事。且臺灣遇有案件,即為查詢,乃閩省大吏之責;若其不肯查核秉公辦理,亦系招致兩國構釁之道。即如刻下臺灣事勢局面中含叵測,貴衙門亦經(jīng)行文該省秉公辦理;乃該省大臣不惟不肯飭令梁道暨曾道會同領事官秉公辦案以敦和好,轉(zhuǎn)多授意該道員等故不從領事所請之處。是以生患之由,多系地方官之咎。若據(jù)該省大吏入奏情節(jié),咎責毫無;殊不知該省大吏錯誤之處,亦不為輕。雖系如此,本大臣究未以領事所辦為是;當經(jīng)一面責問該領事所辦之輕躁,一面飭令將質(zhì)銀退還地方官?,F(xiàn)已將該領事降調(diào)他處,用昭本大臣不慰之意。今奉本國執(zhí)政大臣札飭,深以本大臣所辦為是;并札知本大臣轉(zhuǎn)飭各口領事官:嗣后如遇有難辦事件,斷不可遽動兵船,須先稟明駐京大臣聽候主持等語。

  其占踞安平一節(jié),本大臣細酌情形,不能深責帶兵官■〈口茄〉當。緣該員祗知領事官令其占踞該處;至若時勢緩急情形,為領事官所主持,伊并不能深問。既經(jīng)占踞安平之后,所有鎗斃人命各情事,在■〈口茄〉當之意,以為該處兵弁必有相爭之舉;是以先施制人,惟恐緩則為人所制。在彼時,該帶兵官難免有此思慮;然實情是否如斯,本國亦必詳細查訊。本大臣細思此事情形,該帶兵官■〈口茄〉當必系聽信人言,以小傳大;或以臺灣兵勇必然爭斗,以至滋為非常之禍。若實有此情事,則■〈口茄〉當實非出于有心;則系惑于人言,以至錯謬。此事實屬不愜于心,本大臣相應將此情形稟明國家。其■〈口茄〉當索取質(zhì)銀一節(jié),該兵官并無此權,此舉殊出情理之外。本大臣以為如此,本國亦為然;當將質(zhì)銀令其償還地方官,以后可期不至復有此事。

  至來文所稱一面將北麒麟、馬雅各布二人迅即一并撤退,免致后任領事官受其煽惑,復行滋生事端等語;查該二人并無不守本分、煽惑滋事實據(jù),反因地方官偏持意見,多受誣辱之害。既系如此,大臣實不便將該二人撤退。

  又稱前據(jù)閩省來咨,有「續(xù)到兵船二只」等語;查此節(jié)系因本大臣恐該處地方官欺壓英民、激成釁端,是以咨請本國水師提督派令兵船會合領事官幫同辦理,前經(jīng)知照貴親王在案。又因多派兵船,以昭辦理臺灣未完案件緊要之意,可至該省大吏以及地方官照依貴衙門之意辦理妥協(xié)。緣屢因該省辦事情形,可期以后再奉調(diào)衙門札行事件不致仍復照前顢頇、不為認真辦理也。而且彼此欲戡擾亂、保全和好,法莫善于調(diào)取兵船;是以調(diào)兵非欲滋事,實系永敦和誼之意。再,本國兵船抵臺之際,該處各案均已辦有端倪,嗣已全行撤退矣。

  數(shù)年以來,該處地方官招致近日禍患之處,本大臣不肯深論其故已耳。大概情形,總因梁道辦理交涉事件純?nèi)伟缘?;且因該處地方官不遵貴衙門之諭,執(zhí)意偏禁洋商販運糖觔、米石出洋并樟腦設立官廠。此外,違約之舉仍復不少。以此洋商難免懷嫌。兩國人形性各殊,共居一處;若懷異視之心,久而久之,疑慮不釋。若不設法預防,必生釁隙。至洋商所受冤抑,已屬甚深;雖經(jīng)領事官屢次照會梁道伸理,乃竟執(zhí)意不肯,及曾道渡臺,領事官深冀該道核辦;詎意該道竟云各案俱系無關緊要,即可仍回廈門。領事因思曾道若竟回廈門、不為辦理,則以后英民性命、產(chǎn)業(yè)愈難保護;是以特占安平,以為要辦之質(zhì)。本大臣揆情度理,吉領事如此舉動,可寬之處甚多,亦幾至于無過之地。而且派令兵船,不過停泊該處虛張聲勢,并未令其登岸駐札;又況吉領事旋即折回旗后,與曾道會議,并不能憶及洋將有上岸等事。此事本大臣切盼貴親王嗣后如何設立良法,不令該處交涉事件如此贅累。現(xiàn)在之案業(yè)經(jīng)本國執(zhí)政大臣札知本大臣轉(zhuǎn)飭各口領事官暨各水師官除非如此辦理不能保護英民性命、產(chǎn)業(yè)外,不許擅調(diào)兵船等語;并前于同治七年十二月初四日承準貴親王來文,亦同此意。是以本大臣將吉領事調(diào)往他處,不令復在臺灣;質(zhì)銀如數(shù)退還地方官。揆之該處起事情節(jié),除如此辦理用昭公允以期共敦友誼,此外實更無良法;諒貴親王亦必以為然。

  至若閩省督、撫所奏各節(jié)其中多有失實之處緣恐貴衙門至有偏聽,不能洞悉詳情;是根株不斷,即將來生事之由。本大臣特將詳細情節(jié)粘抄,送呈查閱。

  再,臺灣領事官所請該處官員辦理各節(jié),多系理應照辦以昭公允之件;乃地方官以及曾道竟輕視此事,不為伸理,則此等罪咎,實難寬恕?;虿蝗?,該官員等座堂審問各案,竟有賠補問罪之件;若非處置合當,則如此苛酷待民,罪咎更為深重。些二節(jié),該官員等無可推諉;惟貴親王酌之可也。

  為此照覆,須至照會者。

  右照會大清欽命總理各國事務和碩恭親王。

  一千八百六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己巳年八月初九日)。

  計粘單二紙。

  臺灣英民被擾各案情節(jié)單

  臺灣辦理被擾英民案件節(jié)略單

  臺灣英民被擾各案情節(jié)單

  照錄臺灣各案大概情節(jié):

  一、本年三月間,怡記洋行在梧棲地方采買潮腦價銀洋銀六千余元,與條約毫無不符;乃臺灣道將潮腦擅行收去。

  一、本年春間,臺灣天主教士在該處置買房屋,臺灣道概不準行;復有匪人在該處擾害該教士等,臺灣道亦不管理。

  一、本年三月初旬,臺灣地方官縱容吏役帶同匪民等燒毀天主教禮拜堂。十九日,在埤頭拆毀耶蘇教禮拜堂,并搶去物件。

  一、當日該吏役等在埤頭路遇耶蘇教華人傳教士,又行擾害該教士幾至傷命,急赴該處縣署;乃知縣竟將該教士收押,將近兩月。至四月初二日,距打狗不遠,該吏役等又遇一傳教士,白書恃兇殺死;將伊尸首切碎,剖食心肝。

  一、哲署領事官行文該處知縣并面談等事,該處知縣絕不辦理。

  一、五月初旬,德記洋行伙計洋商被哨丁持刀札傷腹脅,此事至今未辦。

  一、吉署領事官不時催逼該處地方官懲治札傷洋商之哨丁,乃地方官雖系允辦,審訊時顯系假作處治之狀;旁觀之人,輒俱失笑。吉署領事官見此情形難以忍受,因即行回署。

  一、五月二十五日,吉署領事官接到臺灣道來文,內(nèi)有「不以署領事官看待」等語。

  一、六月間,怡記洋行主人在梧棲地方探聽臺灣道將潮腦收去之事,被臺灣道知覺,并不知會領事官,即日自行遣人殺害;該洋商逃至臺灣,險喪性命。

  一、七月十二日,吉領事官暨管帶兵船總鎮(zhèn)司面見臺灣道;該道臺因生氣,用扇擊打吉領事官,殊失官體。旋即走去,吉領事官等候至三刻之久,該道臺竟未回來。

  一、六月十一日,在埤頭重修耶蘇教禮堂,被該處兵勇又行拆毀,將磚瓦,木料全行搶去。

  一、該處地方官驚嚇該處洋商,雖伊貨物已納進口稅并在行未動,仍令伊交納厘金稅餉,并令洋行交厘金稅兩分。

  一、吉領事官接到鳳山縣知縣來文,內(nèi)稱馬教士常愛殺人,請吉領事捉拏。該領事復文:「明日自帶教士赴知縣衙門」。知縣又來文,內(nèi)言不欲領事官同來等因。后在路埋伏兵丁三處,謀害吉領事官。

  一、九月間,地方官遣人至怡記洋行買辦房屋擾害,并搶去洋銀數(shù)千元。彼時吉領事接到道臺來文,內(nèi)言未經(jīng)辦妥洋商之事,已咨稟閩浙總督。現(xiàn)接閩浙總督札飭:該處道臺有錯之處;但其錯無他,辦理華洋交涉事件待洋人軟弱,嗣后必須從嚴辦理。

  臺灣辦理被擾英民案件節(jié)略單

  照錄臺灣辦理案件節(jié)略

  一、閩省督、撫咨文所稱曾道暨臺灣署府一同前往打狗口,意欲會同吉領事;吉領事諉以有病不見等情。據(jù)吉領事稟報:此事情節(jié)并屬子虛。其臺灣署、府系先到打狗口,曾道臺于七年十月初三日始抵打狗。該道員至打狗之次日,吉領事即已與該道、府晤面;面談各件之際,該道員竟將此事視同兒戲。道員又稱并無撤調(diào)梁道之權,不能商定如何辦理此事。詞色之間,顯有推諉此事之意。并云此事無關緊要,刻下即行回任;即將此無關緊要情形,稟明上憲。

  一、閩省督、撫咨稱至十月十一日該道、府始與吉領事會面等情;乃于十月初四日見面一節(jié),竟未提及。該道實屬捏造情節(jié),意圖朦混。初四日會面之時,吉領事知于此事無益,并曾道戲謔此事;該領事不得已,始踞安平。此即初四日會面之關鍵也,并曾道隱瞞初四日會面一節(jié)。

  一、十月初八日,吉領事占踞安平,并無爭斗等事。初十日,即將此情告知曾道。十一日,曾道與吉領事議定:將安平占踞以作辦理之質(zhì),俟諸事完竣即行撤退。乃曾道稟上憲時,并不將議定以安平為質(zhì)一節(jié)稟明。況事有三條可證;一則踞安平時并無爭斗殺傷等事,亦無英國兵上岸,實系有名無實。二則如曾道初四日照十一日所議商定辦法,即無占據(jù)安平之事。三則十一日曾道允準吉領事將安平作質(zhì),實為妥善完結此事。后聞中國兵急欲奪回安平,以致爭斗,深為可惜也。

  --以上見「文獻叢編」「教案史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