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國的婚姻,像其他多數(shù)社會的一樣,從儀式開始。一系列表示不同階段的儀式把新娘和新郎帶入一個旅程從而改變他們的身份: 與從前的身份分離,在一段時間里保持限定的身份,然后磨合成為一對新人?;槎Y儀式用象征的方式承認新娘和新郎的性活動,并且確認這對二人關(guān)系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婚禮也為雙方家庭社會的和情感的需要服務(wù)。家長無論怎樣謹慎地權(quán)衡利弊,為子女挑選對象,無論怎樣費心操辦婚禮,都絲毫不能減少對其日后生活的憂慮。女婿與其家人能否適當(dāng)?shù)貙Υ畠?,證明他們是好朋友?兒媳會不會攪亂家里原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婚禮讓雙方家屬用收斂的、不會導(dǎo)致危險的方式表達這些焦慮?;槎Y作為儀式還有助于使婚姻變得更有趣。儀式和慶祝活動提供了途徑,把人們不愿意看到的婚姻的某些方面掩飾或模糊掉,把可能被認為是交易的某些東西重塑成愛情和友誼?;槎Y給當(dāng)事人家庭提供了一個顯示和炫耀財產(chǎn)、教養(yǎng)及社會關(guān)系的機會。
寫于宋代的幾種筆記描述了結(jié)婚儀式的步驟。但是最詳細的宋代婚禮的描寫卻見于宋朝兩京社會風(fēng)俗的記載當(dāng)中。開封,位于中國北部的中心,對它的描寫見于《東京夢華錄》, 960—1126 年是首都;杭州,位于長江以南,見于《夢梁錄》,宋朝廷失去對北方的控制后,杭州成為都城。兩位作者都聲明寫的是都市大眾的風(fēng)貌,83不論貧富,但是很明顯,他們更樂于用亮麗的色彩表現(xiàn)富家的裝飾一新的活動場面。①
訂婚儀式
一個家庭一旦對另一個家庭產(chǎn)生聯(lián)姻的興趣——這種興趣的基礎(chǔ)無論來自媒人熱烈的報道,還是朋友的建議,或長期的家族間的友情——必須進行特定的程序,以便完成正式的訂婚。第一步由男家派媒人送去一張?zhí)樱由厦鎸懼泻⒏赶等L輩的情況,如頭銜(如果有的話)、男孩的排行(長子、次子或三子)、出生日期、母親的姓等等。女家如有興趣(決定以前多半經(jīng)過占卜),將回送載有同類信息的自家的“草帖”。②下一步交換“細帖”。男家的細帖應(yīng)列出更具體、詳細的情況,如出生的時辰、父母是否健在,如果已故,誰將主婚。女家回敬的帖子同樣要寫明她的出生日期,還要列出陪嫁的東西,“首飾、金銀、珠翠、寶器、動用、帳幔等物,及隨嫁田土、屋業(yè)、山園等”。③每一次都由中間人遞送帖子。最初幾次交換帖子的步驟使雙方都有機會取消這樁婚事,如果帖子上的訊息與原來期待的不符,就不再繼續(xù)。
一旦交換了帖子,新郎家長如果愿意的話,可以去看一看新娘。在開封,由男家派一位女眷到新娘家看看新娘。在杭州,會安排一次兩家的會面,或在姑娘家或在飯館,新郎可以看到新娘并做出最后決定。開封和杭州兩地都以給姑娘頭上插一根金簪表示男方首肯,反之則留下一段彩緞表示放棄。
兩地的男家一旦決定訂婚,無論貧富,都送 4 或 8 壇酒,稱為“定酒”。酒盛在金色的壇子里,壇子上蓋著布,扎著花朵,放在紅色的木架子里,抬著。同時還送去很多食品如茶、面點和羊肉。男家還隨禮品送去 4 份寫在金紙上的通婚書,其中一張是禮單。杭州的習(xí)慣是將 4 份通婚書放在綠色的盒子里,84外殼上貼著“五子二女”的紙箋,含義當(dāng)然是希望婚后多生小孩。
儒家的婚姻手冊指出,在這個階段雙方家庭都應(yīng)行“告廟”禮,向祖先報告聘禮和嫁妝等情況。④《夢梁錄》報道,當(dāng)聘書和聘禮到達新娘家時,女家應(yīng)辦“受函儀”,擺好香、燭、酒、果,行“三揖、三讓”禮。女家此時邀請姻親中一對父母健在的夫婦開啟婚書——一系列儀式里第一次由姻親擔(dān)任的角色。他們的出現(xiàn)無疑再次證明婚姻并不只是嫁出一個女兒,婚姻還創(chuàng)造了持久的家族紐帶這個事實。
這一天結(jié)束以前,新娘家要向男家回贈禮物以示自己的富有和慷慨?;囟Y包括繡品和男裝,還加上相當(dāng)于剛收到的聘禮的四分之一或一半數(shù)量的茶、面食、水果、酒和羊肉。女家回送兩壇酒,還把清水注入一個酒壇子,放進 4 尾金魚,一雙筷子夾著兩根蔥。這些東西都是一對或幾對,象征著配對成雙的婚姻。之所以選擇那種東西常因為便于利用諧音: 比如“魚”與“余”音同,意味著“有余”。按照《夢梁錄》的記載,杭州的富人或官宦家庭送的魚和筷子都是金的或銀的,蔥是綢子做的。
從這一刻開始,未來的法律上的親戚,公婆和岳父母之間都認對方為親戚,稱對方為“親家”(字面上的意思是“聯(lián)系緊密的親戚”),稱自家為“賤親”或“賤戚”,一個自我貶抑的概念,意思是說自家是一門“可以羞辱的親戚”。直到送過聘禮以后,每月的月初和月中兩家還得互送表示問候的信札。這些信札的樣本,每個月的都不同,編在類書里。到了節(jié)假日,男家送布、果、肉、酒等禮物到女家,女家根據(jù)財力回送女紅。這個階段——男家送大量禮物——是一個關(guān)鍵的時刻,可以從擔(dān)心對方改變主意、焦慮禮物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看出來。于是雙方必須不斷地再次表態(tài),確認婚事處于進行當(dāng)中。
聘禮
將聘禮送到新娘家標(biāo)志著訂婚事宜的完成。中間人帶著酒、85雁或鵝、羊到新娘家告知聘禮到達的日期。訂婚禮物稱為“聘彩”,通常稱為“聘金”,但在宋代,聘禮多由各種各樣的實物組成,不僅僅是現(xiàn)金。士人和官員家庭送的禮式樣繁多: 華麗的女裝、首飾和裝飾發(fā)型的首飾,各色綢緞,各種各樣的食物如茉莉花茶、水果、面點、肉類、酒和紙幣、銀錠,每樣?xùn)|西都附上通婚書和禮單。杭州的富家,訂婚禮據(jù)說必須包括“三金”: 金釧、金鏈和金帔墜。不太富裕的家庭,銀的或鍍金、鍍銀的也可以,或其他任何東西,因為“此無定法耳”⑤(1180 年前后,一位縣令因為極度鋪張受到譴責(zé),他為次子的婚事準(zhǔn)備了幾百尺做帳幔、簾子和被褥的各色綢緞,外加幾百套印染精良、絢麗多彩的衣服)。⑥至于較低階層的家庭,按照《夢梁錄》的記載,可送一、兩匹布帛,一些紙幣,一只鵝,酒、茶和點心。姑娘的父母可以用這些禮物維持他們那方面的支出。
富家之間,聘禮一旦送到,姑娘的家庭會回贈禮物,回禮包括綠色、絳紫色的薄紗,印花絲綢,金的或玉的文具(筆、筆架等等),還有花色繁多的絳帶和女子手工制品。這些東西也附帶著一張單子。
聘禮和回禮透露了雙方家庭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給兩家制造了展示各自的財富和生活方式的大好機會。不僅男家能拿出好東西作為訂婚禮物,女家也要表示并不需要這么多而且有能力返還一半。這種交換當(dāng)然也為財產(chǎn)轉(zhuǎn)移服務(wù),這樣一來新娘和新郎的小家庭就有了物質(zhì)基礎(chǔ)——第五章將研究這個問題。
聘禮和回禮中夾帶著 3 份通婚書,一份禮單。3件婚牘中的一封寫些客套話,一封是正式的訂婚文件(第二章曾援引一份婚牘)。這類信件和回信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文學(xué)的效果;確實,類書經(jīng)常列出幾百種樣本,因為必須根據(jù)雙方家庭各種特定的情況量身訂做。這一對的年齡,可能還是孩子嗎?其中之一是再婚嗎?他們是親戚嗎?如果是,是哪一種親戚?(如果男女雙方的父母親是兩姐妹、兩姐弟或兩兄妹,或其他關(guān)系的親戚,都要分別給出樣本)男女雙方是不是同鄉(xiāng)?職業(yè)是否相同?(類書經(jīng)常按照職業(yè)分列參考樣本,如農(nóng)民的兒子娶木匠的女兒,泥瓦匠的兒子娶賣水人的女兒,86屠夫的兒子娶賣魚人的女兒)類書也為中舉的、當(dāng)官的和宗室成員提供婚牘樣本。
也許由于雙方都不自覺地否認婚姻創(chuàng)造的不平等,雙方的婚書都表達了對對方的尊敬并說明彼此是平等的。通婚書經(jīng)常把婚姻比作聯(lián)盟,使用“結(jié)盟”或“締盟”一類詞匯。并常引用古代史上著名的同盟比如秦晉之盟的典故。作者通常強調(diào)雙方都很有誠意,并且都能從中獲益。這時候會用短語“金蘭”,引用《周易》傳文部分里的一段:“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⑦談起聘禮或聘金,學(xué)者們會引經(jīng)據(jù)典:“非受幣不交不親”。⑧提到自己送給對方的禮,會用自我貶抑的說法把禮物的價值降低,同時稱贊對方的慷慨,或者說自己不配接受已收到的禮物。
這類信件為什么如此注意遣詞造句的精確性?看得出來通信的雙方有兩個略為矛盾的目標(biāo)。每個家庭都希望用恰到好處的禮貌對待對方,避免受到譴責(zé)。正如袁采提醒的,只有“極于責(zé)備,則兩家周致無他患矣”才能避免冒犯對方。⑨類書里的樣本已經(jīng)被證實是最合適的。與此同時,又要避免顯得過于正式或疏遠,因此人們希望從類書里選到適合自己情況的樣本,強調(diào)自家與對方的關(guān)系特殊。就像聘禮的質(zhì)地和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各家的情況有所不同一樣,信件的正式用語也可隨機應(yīng)變。
最 后 的 交 換
聘禮收到、回禮送出后,直到確定婚禮日期以前,兩家可不再聯(lián)系。送過聘禮后,這段時間可能為幾個月或幾年。
婚期將近時,新郎家庭“請期”,然后把舉行婚禮的確切日期通知女方家庭。最后就是大量的準(zhǔn)備工作,包括發(fā)出很多請柬。最后的交換在婚禮前夕進行。男家在婚禮前兩天送給女家一些東西作為“催妝”,如裝飾發(fā)型的首飾,化妝品,寫著“五子二女”的扇子。87新娘家用回送男裝和扎著彩色飾帶的大禮帽表示接到了訊息?;槎Y前一天,新娘家要派人到新郎家“鋪房”,把陪嫁的床上用品、帳幔、氈褥、四季衣服和首飾都擺放好。同時帶去一張清單?!秹袅轰洝穲蟮?,布置好房間以后,新娘家派去的一位女仆或幾位女仆要留在新娘的洞房里,確保新娘進這個房間以前沒有人進來過。司馬光指出,雖然經(jīng)典著作沒有“鋪房”的記載,但是他的同輩人都認為這是必不可少的,他們一致認為男家必須提供洞房的家具而所有布匹制做的物件則應(yīng)由女家準(zhǔn)備。他還指出——用不贊成的口吻——總的傾向是把每件東西都擺在面上讓人看見。
看一看訂婚的全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了其中明顯的交換物品的過程。物品的交換不是一次完成,而是一長串連續(xù)的行動,通常由男家先送,然后女家回禮。這些間歇性的、一次又一次的交換不是等量的,無論如何: 女家收到聘禮以后,僅回送一份較小的禮物;男家的“催妝”,只需送一點微薄的與嫁妝有關(guān)的東西。這些一來一往的厚薄不同的禮物多半反映了一個原則,一份禮物制造了又一次送禮的義務(wù);禮物的多少不同,但表明他們對對方的承諾有效,從而維系著社會聯(lián)系的紐帶。
由于同一時刻送的不同種類的禮物都放在一起,因此禮物的價值不太能看得出來。從擺到面上的東西看,聘禮中的食物和首飾比錢財更引人注目,衣服、床上用品和首飾引起的觀賞性超過土地、房屋和店鋪的契據(jù)。進而,同樣的東西送來送去使進行中的財產(chǎn)轉(zhuǎn)移被弄得模糊不清: 看上去每一方都在慷慨地送禮。事實上第一輪磋商就談到了詳細的財產(chǎn)清單,每次送的東西實際上都帶著討價還價的意思;而且,財產(chǎn)契據(jù)不像酒壇子、羊或箱子那么顯眼和公開化,穿過街巷招搖過市地送到對方家里,鄰居們很難看出來哪一方送得更多。
我們?yōu)檠谏w婚姻中確實發(fā)生了的財產(chǎn)轉(zhuǎn)移找到很多可能的理由。其一,通過給女兒嫁妝把家產(chǎn)完整地轉(zhuǎn)移到下一代人的做法在改變。從下一章可以很好地看到,嫁妝作為妻子的財產(chǎn)成為任何一個家庭內(nèi)部緊張的來源。其二,如果給一個兒子的聘禮遠比給另一個兒子的多或者少,都可以巧妙地遮掩過去。
前面描述的物品和通婚書的交換是締結(jié)婚姻的法定步驟。88女家如果用退還已開啟的婚書、不回信的辦法毀掉婚約,同時又接受了任何數(shù)量的禮物,法律規(guī)定“杖六十”。一個案例中,法官列舉這條法律說明,女家已回復(fù)了“定帖”和嫁妝的清單,因此毫無疑問可以懷疑她家要毀約。另一個案例中,為了搞清楚一個女人是不是與死者結(jié)過婚,法官提的問題不僅涉及婚禮,還提到聘禮:“是何人行媒?是何財帛定聘?是何財帛回答?是何人寫婚書?”
宋代人過早訂婚的嗜好必將導(dǎo)致許多未能成婚的例子。司馬光指出過早訂婚常會中斷婚約,因為“及其既長,或不肖無賴,或身有惡疾。或家貧凍餒,或喪服相仍,或從宦遠方”。筆記小說和逸聞史料很喜歡記載特例——訂過婚的男人有的信守婚約,換了別人就可能悔婚。因而程頤說他不可能做到像一位士人那樣,與早年訂婚的母親娘家的一個姑娘結(jié)婚,即便她已雙目失明。
婚禮之日
“潑婦”《快嘴李翠蓮》的故事誕生于 13 世紀(jì),其間有婚禮之日的生動描繪。新娘及其家人很早就起床,她戴上耳環(huán)和頭飾。湯圓、面條和其他食物都準(zhǔn)備好了,家人等待 3 位女親戚的到來: 新娘的姑姑、姨和嬸嬸。新娘在家廟、祠堂或祖先的牌位前點香祭祖,行告廟禮。后來,新郎家的一隊人馬到了,有樂師、牽馬人、媒人、轎夫、卜師和其他人等。卜師唱頌詩請求酬謝迎親隊,新娘的母親拿出錢來分給他們。新娘上轎,轎子到達新郎家門前放倒在地面,卜師再次唱頌詩,這次是引出媒人喂新娘滿滿一勺米飯的前奏。新娘被引進新郎家堂前,卜師主持儀式,拜見祖先的靈位和在場的親戚們。然后請新人進入洞房舉行“撒帳”儀式。89這時卜師朗誦詩句,人們朝著各個方向灑米,促使陰陽交匯。隨后新郎加入到客人中去,飲酒歡樂,直到深夜。第二天清晨,新娘開始做家務(wù),第三天,她媽媽會來看她。
新娘在婚禮這天被接到新郎家,稱為“歸家”,因為這一次她進入了“真正”的家。最令人欣喜的一點是新郎及親屬一起到她家去接她——稱為“親迎”——雖然有時由新娘的家人送她到新郎家去。類書里有些信是請求新娘的父母把她送到對方那里,這種信件常收藏在學(xué)者的文集里。一位學(xué)者愿意把女兒從福州送到莆田(都在福建?。?,與劉克莊(1187—1269)的孫子完婚,說行程只有一天水路。1113 年朝廷頒布的禮儀詔令建議,如果新郎本人不能親迎新娘,可以由媒人護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一家人很早就起床做準(zhǔn)備。朱熹的《居家雜儀》描寫了新郎一家怎樣擺設(shè)兩個人的桌子,放上蔬菜、水果、酒、茶杯和茶盤、筷子和“合巹”。新郎要穿正式的盛裝,還要戴上花冠。在古代的儀式中,新郎離家去新娘家以前要在父親的帶領(lǐng)下行昭告先靈之禮。朱熹說新郎要拜兩次,然后從家長手里接過一杯酒獻祭,跪拜過許多次以后,接受父親的訓(xùn)導(dǎo):
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勉率以敬,若則有常。
新郎回答:
諾。惟恐不堪。不敢忘命。
與此同時,新娘的父親也在給她同樣的告誡:
敬之戒之。夙夜無違舅姑之命。
然后,新娘的母親整理著她的鳳冠和披肩,教導(dǎo)說:
勉之。敬之。夙夜無違爾閨門之禮。
90新娘的嬸嬸、姑姑、嫂子和姐姐會送她到內(nèi)闈的門口,再一次整理她的裙裾,煞費苦心地重復(fù)著強調(diào)父母的教導(dǎo):
謹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衍。
那些不用這種古話的家長也會用別的話表達同樣的意思。
杭州迎接新娘的隊伍不僅有新郎及隨從,還有幾個雇來的騎在馬背上唱曲的姑娘,還有樂師和裝飾一新的花轎。古代經(jīng)典著作禁止在婚禮上奏樂,注釋者的解釋是樂曲與陰陽思想有關(guān)。音樂是動的,屬陽,因而對屬陰的新娘不合適。但是事實是人們接受這個原則的反面: 音樂和歌聲在營造喜慶氣氛時起了主導(dǎo)作用,音樂還有助于區(qū)分儀式的不同階段。哲宗皇帝(在位期1086—1100)大婚時,幾位官員勸說皇太后同意不使用樂隊,但是皇太后反對:“尋常人家娶個新婦,尚點幾個樂人”——遂下令為婚禮作曲。
婚禮宴會上的歌姬可能使人感到有點多余,但是她們確實起了作用。她們不僅會唱很多適合于婚禮的歌,還穿著色澤鮮艷的衣服,唱得很有格調(diào)。由于“正經(jīng)”的姑娘被教導(dǎo)著在婚禮上不要讓男人看見,應(yīng)當(dāng)和女人、女孩子在一起,唱歌的姑娘就可以吸引住男人的視線,使他們不至于在婚禮上因騷動不安而開粗俗的玩笑。進一步說,娛樂場所的色情意味在婚禮上也不是完全不受歡迎的。12世紀(jì)的一位縣令報道,他兒子的婚禮上有四十多個歌姬;穿著紅色和紫色的綢子戲裝,衣服的式樣在細節(jié)上略有差別。一位縣令尚能為婚禮雇用這么多歌姬,表明這種風(fēng)俗無論怎樣源起,到宋朝中期,此種做法已被紳士階層普遍采用。
到達新娘家時,樂人、歌姬和迎親的其他人都受到酒、茶的招待,還得到彩色絲綢和小飾物等禮物。然后樂人就演奏曲子,目的是催促新娘趕快上轎。按照一條史料的記載,這時新娘的母親會走出來察看并擠兌新郎,挑剔新郎的外表,說他配不上自己的女兒。
新娘與新郎一樣盛裝打扮,頭上還蓋著蓋頭。一旦上了花轎,抬轎的人就吵嚷著討禮物。到了新郎家門口,又重復(fù)一次,樂人、歌姬和接新娘的人唱著歌謠,向新郎家討賞。這種要求可能會發(fā)展為無理的陋習(xí), 969 年朝廷甚至下詔令予以取締,但是沒有明顯的效果。91人們顯然知道婚禮上的喧嘩和熱鬧有多重要,特別是新娘踏入家門的那一刻。當(dāng)然,對于出、入而言,門和門檻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新娘此時正在脫離一個家庭和社會身份而加入另一個?!妒铝謴V記》記錄了幾首邀賞的歌詞,如: 禮物領(lǐng)進門,越多越好。這可不能和一般的買賣相比。十萬,綁在一起,才夠。沒人會反對得到三千五百。回唱: 自古以來,紳士不帶金。此間含意深。如果希望親家發(fā)達,慷慨,不要用此事煩我。
分發(fā)小禮物以后,卜師在門口拋出炒米、豆子、小果子和銅錢,孩子們跳起來爭先恐后地抓住、搶走。這個行動意在安慰可能存在的惡劣情緒。然后禮貌地請求新娘走出花轎。作為經(jīng)典時刻,新娘此時受到特別的重視——相對最初的情況,她的身份在此刻轉(zhuǎn)變。地面上鋪著綠色的毯子,新娘踏在上面以免接觸地面,歌姬手持蠟燭引著她走,另一個姑娘拿著一面鏡子——用來避邪——倒退著走。兩位女仆扶著新娘。進門以前,新娘必須跨過一座馬鞍子,這種做法最晚在唐代已經(jīng)有了。宋代觀察家認為跨或踩馬鞍的風(fēng)俗不屬于漢族,而源于北朝非漢族游牧族群,或唐代北方的牧場主;也有的學(xué)者認為這是個雙關(guān)語,“鞍”和“安”是同音異字。
進入洞房后,新娘被扶到帳子后邊(為了愚弄惡鬼)或在床邊坐下。在杭州,新郎家的女姻親迎接新娘的家屬,斟酒招待客人。開封的習(xí)俗,新郎這時要爬到洞房外邊的柜子或桌子上邊,媒人和姨母這樣的女姻親請求他從高處朝下面倒酒給她們喝。直到岳母出面說情才可以從高處下來。按照歐陽修(1007—1072)的記述,所有參加婚禮的男女客人和親戚都站在或高或低的地方看著,都認為新郎朝下斟酒是最有趣的,沒有這一項顯然被視為遺憾,有點失禮。
92從這些描寫里我們知道,到新郎家參加婚禮和喜宴的新娘女親屬當(dāng)中有她的媽媽。這是不合古代禮法的;《儀禮》規(guī)定陪伴新娘的只應(yīng)當(dāng)是親戚和隨從;父母親只在堂前為她祝福,甚至不送她到門口。
開封和杭州的新娘、新郎入洞房后不久就被一條彩綢牽在一起。第二章已經(jīng)介紹過婚牘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系”和“結(jié)”的隱喻。這些東西現(xiàn)在都重現(xiàn)于婚禮儀式中。新郎手里拿著一個系著同心結(jié)的木牌,結(jié)子的另一端握在新娘手里。然后面對面走向家族祭臺,新郎倒退著帶著新娘走。此刻,新郎家一位父母雙全的女親戚用一個桿秤或梭子捅新郎的花冠,使它聳動起來因而就更引人注目。然后行禮,新娘向祖先的靈位下拜,向周圍的親戚下拜。一部參考書記錄了婚禮主持人此時的祝詞: 新娘拜天地,拜東王公,西王母。拜祖宗靈位。拜井、爐火和門神。拜高祖父,曾祖父,高祖母,曾祖母,祖父,祖母。新人走到供著牌位的條案前邊以后,主持人繼續(xù)說: 向所有的長輩和公婆下拜。
如果想在婚禮上特別強調(diào)向家族的祖先禱告,主持人會讀一段祈禱文,如:
某氏之女以茲吉日備禮就成敢伸虔告尚享右某今以小孫某年已弱冠禮當(dāng)有室今娶合家廟之靈其余在人增減曾祖位次朝議曾祖妣某氏夫人高祖位次中大高祖妣某氏夫人維年月日嗣子某敢昭告于
學(xué)者們有時會把這些場合的禱文記錄下來。韓元吉(1118—1187)將他的大兒媳告知給祖先時,念道:
93淳熙四年,十一月,丙申朔,二十七日壬戌,具位云云,某之男淲,娶婦晁氏,朝奉郎新通判廬州子闔之女,蓋以道舍人之孫也。爰以嘉日,歸見于廟。契誼既厚,子孫其宜之。
新娘進入家門以后立刻就把她介紹給祖先,這已經(jīng)開始有點背離了經(jīng)典著作,古禮規(guī)定得等到 3 個月以后,證實她適合當(dāng)新娘時才行“廟見”禮。司馬光指出了這個差異,強調(diào)無論如何不能沒有廟見禮。朱熹希望象征性地遵循古禮儀式,他建議新娘進門 3 天以后再向祖先禱告。古籍列出的新娘祭拜的對象沒有祖先以外的其他神祉,包括護宅神。宋代的民間宗教里,祖先僅僅是關(guān)懷家人的神祉中的一個,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新娘還要向保護家庭的其他神祉下拜。
拜過所有的神靈和尊長以后,新娘拉著打了結(jié)的彩帶,倒退著引領(lǐng)新郎步入洞房。新郎拉著她走向家族祭臺而她拉著新郎走向私秘的臥室,象征著二人在家庭里的不同位置。此刻吟誦的詩歌表示現(xiàn)在是夫妻對拜的時候。如: 下拜,必有回拜。為什么要梗著脖子不彎腰?沒有下令以前不能屈膝垂下鴛鴦帳。一定記住,客人退場以后再享受你們的好時光。
經(jīng)典著作里沒有夫妻對拜一說,但即便是最保守的宋代學(xué)者也認為夫妻對拜是婚禮上新增添的于情于理最有創(chuàng)意的一項。他們爭論的是誰應(yīng)該先拜——司馬光傾向于新娘先拜,程頤則認為應(yīng)該是新郎,朱熹提出新娘先拜兩下,新郎回拜一下,然后照此重復(fù)一遍。
下一步是“撒帳”,主婚人往床上拋撒米、錢、水果、糖果等,毫無疑問,這個行動意在激勵這段姻緣今后多產(chǎn)。拋撒時還要唱更多的歌謠,有一本類書分別列出東南西北和上下六個方向的唱詞。比如,朝東撒時,主婚人口中念念有詞:
撒帳東,簾幕深圍燭影紅。佳氣郁蔥長不散,畫堂日日是春風(fēng)。
94朝上方撒時,念下列詩句:
撒帳上,交頸鴛鴦成兩兩。從今好夢葉維熊,行見珠來入掌。
這些詩句表達的隱喻與愛情和多產(chǎn)相連: 鴛鴦代表夫婦對偶;夢到熊意味著一定會生男孩;珍珠象征著懷孕。甚至于丈夫的權(quán)威也用開玩笑的方式提出。向后撒米時,主婚人唱到:
撒帳后,夫婦和諧長保守。從來夫唱婦相隨,莫作河?xùn)|獅子吼。
把專橫、霸道的女人喻為“河?xùn)|獅”,來自蘇軾(1036—1101)取笑一位懼內(nèi)的男人而作的詩。
撒帳儀式以后,主持人指揮歌姬取來一對酒杯,酒杯上用紅、綠絲線打著“同心結(jié)”,姑娘把酒杯獻給新人行“合巹”禮,雙雙喝酒。這個儀式很早就見于經(jīng)典。盡管《儀禮》記述的是用刨成兩瓣的葫蘆,盛上酒端給二人喝。行合巹儀式時也有誦詩相伴,如: 玉女紅唇,小口啜飲,淺淺的唇印留在杯邊。不朽的少年口含瓊漿玉液,不愿咽下。飲罷,丟掉酒具;如果一個掉地后又跳起來,一個不動,就是好兆頭。王得臣(1059年中舉)說那樣就意味著會生很多男孩子。
“結(jié)發(fā)”儀式可以在合巹禮以前或以后進行。這個儀式把夫婦二人的頭發(fā)系在一起梳成一個頂髻。很明顯,與把婚姻和結(jié)發(fā)聯(lián)在一起的詩有關(guān)(見第二章)。大多數(shù)宋代學(xué)者都認為這個習(xí)俗產(chǎn)生于對古詩的誤解,很無知。事實上不顧上下文把著名詩篇里的句子截取出來,形成婚禮上一項流行的儀式,這本身就是文學(xué)意象的力量的表現(xiàn)。當(dāng)然,儀式的流行使想像變得更有力。在宋代,短語“結(jié)發(fā)”普遍用來表示婚姻生活的開始。
95結(jié)發(fā)儀式以后,在杭州,新郎會從新娘那里摘一朵花(伴隨著詩歌),新娘解開新郎花冠上的繩結(jié),然后花朵便散落到床上?;ǘ湓谥袊囊庀罄锝?jīng)常象征著性,這里也不例外。然后新郎請求放下簾子。周圍集聚的人群會聽到更多的詩歌和關(guān)門、后來又開門的聲音。
在杭州,新娘換過衣服以后,婚禮主持人引領(lǐng)新夫婦進入堂屋,問候客人并接受客人的祝賀(古代的婚禮,新娘不見客人,甚至直到第二天才見公婆)。然后雙方父母多次互相道喜,婚宴就開始了,一道又一道菜端上來。沒有宴會的婚禮終究有點不像婚禮。一位法官懷疑一位訴求已死男人財產(chǎn)的女人可能從未與他成親,故問道:“成親之夕,會何親戚,請何鄰里,宴飲用何人庖廚?”
在開封,婚禮第二天,新娘要早早起床,先向廳堂桌子上的鏡子下拜,然后向新的尊長、公婆下拜,給每一位奉上緞子繡花鞋或枕頭。長輩們以布帛作為回禮。這個儀式與經(jīng)典著作里婚禮次日拜見公婆的“廟見”禮相對應(yīng)。
現(xiàn)在,由婚姻聯(lián)結(jié)起來的兩家之間一系列遵循古禮的來往一直延續(xù)到新婚一個月后?;楹蟮谌?,新娘家又送來一些綢緞和品種更多的食物: 鵝蛋、油、蜜、茶、面點、鵝、羊肉和水果。朱熹描寫了新娘用這些東西侍奉公婆的景象。
是日,食時,婦家具盛饌酒壺。婦從者設(shè)蔬果卓子于堂上舅姑之前。設(shè)盥盆于阼階東南,娧架在東。舅姑就坐,婦盥升自西階。洗盞,斟酒,置舅卓子上。降,俟舅飲畢。又拜,遂獻姑進酒。姑受飲畢,婦降。拜,遂執(zhí)饌升薦于舅姑之前。侍立姑后以俟。卒食,徹飯。侍者徹余饌,分置別室。婦就馂姑之余,婦從者馂舅之余,壻從者又馂婦之余。
96結(jié)婚的當(dāng)天或第三天、第七天、第九天,新郎或新婚夫婦二人一同看望新娘的父母。新娘家長會慷慨大方地招待他們,送給新郎禮物并派樂人吹吹打打送他們回去?;楹鬂M一個月時必須回請新娘全家,由新郎家邀請新娘家的人吃一頓飯。我們對開封和杭州婚禮的程序知道得最多,但是看起來全國各地都在傾其所有大辦鋪張的婚禮。司馬光觀察到在廬州(安徽),一家辦喜事,各家親戚都競相舉辦宴會以示祝賀,一個又一個的宴會持續(xù)達40天之久。廖剛(1070—1143)記載,在漳州(福建),即便普通人家也要花一大筆錢辦婚宴,因為必須邀請所有的親戚和鄰居,所以有時多達幾百人。莊綽(約1090—約1150)指出,終生穿著麻布衣服的人在婚禮的3天里也要穿上綢子衣服。他注意到在很多細節(jié)上南方與中原不同,雖然他舉的例子表明南方與北方只不過有細微的差別。比如,新娘到達新郎家門口時,不是由卜師拋灑錢幣和糖果驅(qū)趕鬼魂,而是從地方廟壇請來一位中間人燒紙錢,請求鬼魂把新娘家的人擋在家門外。南北方的婚禮上都有專人保護新郎家的房屋,防備著新娘到來、房門大開時遭到不受歡迎的干擾。同樣,莊綽從詩歌里發(fā)現(xiàn)有一種取笑新娘的做法與別處的史料可以互相印證。可以說,婚禮儀式的基本結(jié)構(gòu)和一些步驟如在地上鋪地毯,新娘進門時晃動一面鏡子,一直流傳到當(dāng)代。
所有關(guān)于婚姻的嚴(yán)肅性和妻子責(zé)任的冷靜的研究都說婚禮太嘈雜了,明顯地以熱鬧、喧嘩和歡樂高漲的情緒為特征。年輕夫婦穿過人群,被人們?nèi)⌒?,?dāng)眾表演被彩帶系在一起。沒有人安靜下來聽一聽新婚夫婦說點什么: 新人不發(fā)誓,也不向客人發(fā)表談話。
對于客人而言,婚禮應(yīng)該有趣,有鮮艷奪目的色彩,令人興奮的歌曲,帶色情意味的游戲和大量的美味佳肴。不僅新娘、新郎穿戴著華麗的衣服、首飾和花朵,歌姬們也衣著鮮艷。從新娘上轎時開始,音樂就奏響起來并成為婚禮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段特定的曲子標(biāo)志著婚禮的特定程序。恐怕任何參加過幾次婚禮的人都非常熟悉那些歌曲,他們可能要跟著唱?!俺吕筛琛笔潜硎疽粋€男子該結(jié)婚的普遍方式。
97對于新人的父母親而言,婚禮無疑消耗了他們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錢財,但是也得到了最好的時機向朋友、鄰居和親戚證明他們做得出色: 他們締結(jié)了好姻緣并有能力舉辦時興的婚禮。作為年輕夫婦的父母親,他們擁有長輩的地位并可以接受每一個參加者的祝賀。辦完婚禮他們精疲力竭,但是仍為做好了每一件事而驕傲。
對于新娘、新郎,婚禮使他們興奮的同時也使他們害怕。夫婦二人受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特別的對待和更多的注意,但是得到的關(guān)注卻使他們感到很窘。他們的思緒涉及到很多即將面臨的更大的憂慮: 他們會相處得好嗎?當(dāng)然,新娘的擔(dān)憂顯然多于新郎。他惟一顧慮的只是二人間的和諧。而她還要考慮是否可以得到婆婆的歡心,是否可以避免與家中其他人發(fā)生沖突。
一樁婚姻的整個過程,從最初的訂婚到婚后的交換,無不充滿了象征性的符號。夫妻之間,毋寧說男女之間的不同得到極明確的彰顯。新娘的頭上蓋著蓋頭,坐在遮蔽的廂式轎子里,入洞房以后坐在床邊簾子的后面或關(guān)著門的房間里,但新郎此刻卻走到客人中間,盼望著讓眾人看見。與此同時,男女差異和男女必須分隔開的實質(zhì)又被重復(fù)多次的配對和聯(lián)結(jié)的象征掩蓋了。
儀式不像訓(xùn)誡性的小冊子那樣板著面孔,婚禮是表達、釋放和解除兩性之間的及由移居到丈夫家里而引起的緊張的最好場合。婚禮使當(dāng)事人得到機會表達不情愿的或抵制的情緒,同時又暗喻性活動和多產(chǎn)。浸淫于文本研究的儒家學(xué)者強調(diào)父系——父家長制——從父居的家族模式,他們評價婚禮儀式時經(jīng)常感到缺憾。那些看上去強化了儒家家族模式的新做法——比如,夫妻對拜,相比之下較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可;但是輕佻的調(diào)情、性意味的影射和鋪張浪費無不使他們煩惱。當(dāng)正常的青年男女之間的規(guī)則處于缺失狀態(tài)的時候,司馬光反對在當(dāng)代學(xué)者看來是閾限狀態(tài)下不可避免的超前的新潮流。他不喜歡新娘坐轎、新郎頭上戴著花冠。他還堅持應(yīng)遵循經(jīng)典的規(guī)定,不使用樂隊。
擔(dān)心新娘成為家里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這一點可以解釋為什么新娘在婚禮上那么被動。盡管新郎的活動也不多,但他至少親迎新娘,拜見了岳父并把新娘帶回家。相反,新娘一個字也不說,除非有人引領(lǐng),一動不動。確實,新娘盛裝打扮,坐著花轎——98像公主一樣過了一天。但是象征性地把她拔高,與婚禮意在凸顯的除了多生孩子,她別無其他能力和作為,二者之間很不相稱。這是由于人們惟恐妻子真的有所作為,而不僅僅是不出差錯地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這大概就是解讀《快嘴李翠蓮》時的想法,其中描寫的婚禮實在太荒謬了!精神頭十足、伶牙俐齒的新娘不斷地教訓(xùn)媒人和主婚人,氣得公婆大叫: 早先說的要給我家兒子娶一個好人家的女子,誰會想到是這樣一個瘋瘋癲癲的長舌婦!卜師竭盡全力打圓場,企圖繼續(xù)舉行婚禮,但是新娘再次打斷婚禮,氣得新郎大叫: 千錯萬錯,悔不該娶這個村姑!這個喜劇傳說非?;奶齐x譜,但是觀眾如果沒看出來那種形勢里的某些因素,就不會發(fā)笑。
本章沒有過多地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羅列婚禮儀式的變化。雖說有些習(xí)俗很明顯地不再流行了(比如新郎從高處往下倒酒),兩個京城的婚俗也不完全相同,但是臨時的或偶然的差異看起來似乎不具有重大意義,不如地區(qū)差別和階級差別那么明顯。事實上,看起來婚儀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只是現(xiàn)有史料里不同階級、不同地區(qū)之間的偏差。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訂婚和結(jié)婚儀式只不過是稗史軼聞。我們可以通過把它們放在婚姻史和其他的歷史發(fā)展的背景下,把它們嵌入歷史?;槎Y儀式象征性地消解的婚姻中的緊張是一個聯(lián)結(jié)點,把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和社會性別差異的普遍認識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社會繁榮程度的增長、通過好姻緣使家庭獲得好聲譽的更多機會,都明顯地彰顯(或掩蓋)了婚姻中做交易的那一面。日益興旺的城市、特別是聚集了官員和富商的兩個京城里的時尚意識,肯定也驅(qū)使市民愿意為了把婚事辦得更好看而大肆破費。
寫于宋代的幾種筆記描述了結(jié)婚儀式的步驟。但是最詳細的宋代婚禮的描寫卻見于宋朝兩京社會風(fēng)俗的記載當(dāng)中。開封,位于中國北部的中心,對它的描寫見于《東京夢華錄》, 960—1126 年是首都;杭州,位于長江以南,見于《夢梁錄》,宋朝廷失去對北方的控制后,杭州成為都城。兩位作者都聲明寫的是都市大眾的風(fēng)貌,83不論貧富,但是很明顯,他們更樂于用亮麗的色彩表現(xiàn)富家的裝飾一新的活動場面。①
訂婚儀式
一個家庭一旦對另一個家庭產(chǎn)生聯(lián)姻的興趣——這種興趣的基礎(chǔ)無論來自媒人熱烈的報道,還是朋友的建議,或長期的家族間的友情——必須進行特定的程序,以便完成正式的訂婚。第一步由男家派媒人送去一張?zhí)樱由厦鎸懼泻⒏赶等L輩的情況,如頭銜(如果有的話)、男孩的排行(長子、次子或三子)、出生日期、母親的姓等等。女家如有興趣(決定以前多半經(jīng)過占卜),將回送載有同類信息的自家的“草帖”。②下一步交換“細帖”。男家的細帖應(yīng)列出更具體、詳細的情況,如出生的時辰、父母是否健在,如果已故,誰將主婚。女家回敬的帖子同樣要寫明她的出生日期,還要列出陪嫁的東西,“首飾、金銀、珠翠、寶器、動用、帳幔等物,及隨嫁田土、屋業(yè)、山園等”。③每一次都由中間人遞送帖子。最初幾次交換帖子的步驟使雙方都有機會取消這樁婚事,如果帖子上的訊息與原來期待的不符,就不再繼續(xù)。
一旦交換了帖子,新郎家長如果愿意的話,可以去看一看新娘。在開封,由男家派一位女眷到新娘家看看新娘。在杭州,會安排一次兩家的會面,或在姑娘家或在飯館,新郎可以看到新娘并做出最后決定。開封和杭州兩地都以給姑娘頭上插一根金簪表示男方首肯,反之則留下一段彩緞表示放棄。
兩地的男家一旦決定訂婚,無論貧富,都送 4 或 8 壇酒,稱為“定酒”。酒盛在金色的壇子里,壇子上蓋著布,扎著花朵,放在紅色的木架子里,抬著。同時還送去很多食品如茶、面點和羊肉。男家還隨禮品送去 4 份寫在金紙上的通婚書,其中一張是禮單。杭州的習(xí)慣是將 4 份通婚書放在綠色的盒子里,84外殼上貼著“五子二女”的紙箋,含義當(dāng)然是希望婚后多生小孩。
儒家的婚姻手冊指出,在這個階段雙方家庭都應(yīng)行“告廟”禮,向祖先報告聘禮和嫁妝等情況。④《夢梁錄》報道,當(dāng)聘書和聘禮到達新娘家時,女家應(yīng)辦“受函儀”,擺好香、燭、酒、果,行“三揖、三讓”禮。女家此時邀請姻親中一對父母健在的夫婦開啟婚書——一系列儀式里第一次由姻親擔(dān)任的角色。他們的出現(xiàn)無疑再次證明婚姻并不只是嫁出一個女兒,婚姻還創(chuàng)造了持久的家族紐帶這個事實。
這一天結(jié)束以前,新娘家要向男家回贈禮物以示自己的富有和慷慨?;囟Y包括繡品和男裝,還加上相當(dāng)于剛收到的聘禮的四分之一或一半數(shù)量的茶、面食、水果、酒和羊肉。女家回送兩壇酒,還把清水注入一個酒壇子,放進 4 尾金魚,一雙筷子夾著兩根蔥。這些東西都是一對或幾對,象征著配對成雙的婚姻。之所以選擇那種東西常因為便于利用諧音: 比如“魚”與“余”音同,意味著“有余”。按照《夢梁錄》的記載,杭州的富人或官宦家庭送的魚和筷子都是金的或銀的,蔥是綢子做的。
從這一刻開始,未來的法律上的親戚,公婆和岳父母之間都認對方為親戚,稱對方為“親家”(字面上的意思是“聯(lián)系緊密的親戚”),稱自家為“賤親”或“賤戚”,一個自我貶抑的概念,意思是說自家是一門“可以羞辱的親戚”。直到送過聘禮以后,每月的月初和月中兩家還得互送表示問候的信札。這些信札的樣本,每個月的都不同,編在類書里。到了節(jié)假日,男家送布、果、肉、酒等禮物到女家,女家根據(jù)財力回送女紅。這個階段——男家送大量禮物——是一個關(guān)鍵的時刻,可以從擔(dān)心對方改變主意、焦慮禮物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看出來。于是雙方必須不斷地再次表態(tài),確認婚事處于進行當(dāng)中。
聘禮
將聘禮送到新娘家標(biāo)志著訂婚事宜的完成。中間人帶著酒、85雁或鵝、羊到新娘家告知聘禮到達的日期。訂婚禮物稱為“聘彩”,通常稱為“聘金”,但在宋代,聘禮多由各種各樣的實物組成,不僅僅是現(xiàn)金。士人和官員家庭送的禮式樣繁多: 華麗的女裝、首飾和裝飾發(fā)型的首飾,各色綢緞,各種各樣的食物如茉莉花茶、水果、面點、肉類、酒和紙幣、銀錠,每樣?xùn)|西都附上通婚書和禮單。杭州的富家,訂婚禮據(jù)說必須包括“三金”: 金釧、金鏈和金帔墜。不太富裕的家庭,銀的或鍍金、鍍銀的也可以,或其他任何東西,因為“此無定法耳”⑤(1180 年前后,一位縣令因為極度鋪張受到譴責(zé),他為次子的婚事準(zhǔn)備了幾百尺做帳幔、簾子和被褥的各色綢緞,外加幾百套印染精良、絢麗多彩的衣服)。⑥至于較低階層的家庭,按照《夢梁錄》的記載,可送一、兩匹布帛,一些紙幣,一只鵝,酒、茶和點心。姑娘的父母可以用這些禮物維持他們那方面的支出。
富家之間,聘禮一旦送到,姑娘的家庭會回贈禮物,回禮包括綠色、絳紫色的薄紗,印花絲綢,金的或玉的文具(筆、筆架等等),還有花色繁多的絳帶和女子手工制品。這些東西也附帶著一張單子。
聘禮和回禮透露了雙方家庭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給兩家制造了展示各自的財富和生活方式的大好機會。不僅男家能拿出好東西作為訂婚禮物,女家也要表示并不需要這么多而且有能力返還一半。這種交換當(dāng)然也為財產(chǎn)轉(zhuǎn)移服務(wù),這樣一來新娘和新郎的小家庭就有了物質(zhì)基礎(chǔ)——第五章將研究這個問題。
聘禮和回禮中夾帶著 3 份通婚書,一份禮單。3件婚牘中的一封寫些客套話,一封是正式的訂婚文件(第二章曾援引一份婚牘)。這類信件和回信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文學(xué)的效果;確實,類書經(jīng)常列出幾百種樣本,因為必須根據(jù)雙方家庭各種特定的情況量身訂做。這一對的年齡,可能還是孩子嗎?其中之一是再婚嗎?他們是親戚嗎?如果是,是哪一種親戚?(如果男女雙方的父母親是兩姐妹、兩姐弟或兩兄妹,或其他關(guān)系的親戚,都要分別給出樣本)男女雙方是不是同鄉(xiāng)?職業(yè)是否相同?(類書經(jīng)常按照職業(yè)分列參考樣本,如農(nóng)民的兒子娶木匠的女兒,泥瓦匠的兒子娶賣水人的女兒,86屠夫的兒子娶賣魚人的女兒)類書也為中舉的、當(dāng)官的和宗室成員提供婚牘樣本。
也許由于雙方都不自覺地否認婚姻創(chuàng)造的不平等,雙方的婚書都表達了對對方的尊敬并說明彼此是平等的。通婚書經(jīng)常把婚姻比作聯(lián)盟,使用“結(jié)盟”或“締盟”一類詞匯。并常引用古代史上著名的同盟比如秦晉之盟的典故。作者通常強調(diào)雙方都很有誠意,并且都能從中獲益。這時候會用短語“金蘭”,引用《周易》傳文部分里的一段:“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⑦談起聘禮或聘金,學(xué)者們會引經(jīng)據(jù)典:“非受幣不交不親”。⑧提到自己送給對方的禮,會用自我貶抑的說法把禮物的價值降低,同時稱贊對方的慷慨,或者說自己不配接受已收到的禮物。
這類信件為什么如此注意遣詞造句的精確性?看得出來通信的雙方有兩個略為矛盾的目標(biāo)。每個家庭都希望用恰到好處的禮貌對待對方,避免受到譴責(zé)。正如袁采提醒的,只有“極于責(zé)備,則兩家周致無他患矣”才能避免冒犯對方。⑨類書里的樣本已經(jīng)被證實是最合適的。與此同時,又要避免顯得過于正式或疏遠,因此人們希望從類書里選到適合自己情況的樣本,強調(diào)自家與對方的關(guān)系特殊。就像聘禮的質(zhì)地和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各家的情況有所不同一樣,信件的正式用語也可隨機應(yīng)變。
最 后 的 交 換
聘禮收到、回禮送出后,直到確定婚禮日期以前,兩家可不再聯(lián)系。送過聘禮后,這段時間可能為幾個月或幾年。
婚期將近時,新郎家庭“請期”,然后把舉行婚禮的確切日期通知女方家庭。最后就是大量的準(zhǔn)備工作,包括發(fā)出很多請柬。最后的交換在婚禮前夕進行。男家在婚禮前兩天送給女家一些東西作為“催妝”,如裝飾發(fā)型的首飾,化妝品,寫著“五子二女”的扇子。87新娘家用回送男裝和扎著彩色飾帶的大禮帽表示接到了訊息?;槎Y前一天,新娘家要派人到新郎家“鋪房”,把陪嫁的床上用品、帳幔、氈褥、四季衣服和首飾都擺放好。同時帶去一張清單?!秹袅轰洝穲蟮?,布置好房間以后,新娘家派去的一位女仆或幾位女仆要留在新娘的洞房里,確保新娘進這個房間以前沒有人進來過。司馬光指出,雖然經(jīng)典著作沒有“鋪房”的記載,但是他的同輩人都認為這是必不可少的,他們一致認為男家必須提供洞房的家具而所有布匹制做的物件則應(yīng)由女家準(zhǔn)備。他還指出——用不贊成的口吻——總的傾向是把每件東西都擺在面上讓人看見。
看一看訂婚的全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了其中明顯的交換物品的過程。物品的交換不是一次完成,而是一長串連續(xù)的行動,通常由男家先送,然后女家回禮。這些間歇性的、一次又一次的交換不是等量的,無論如何: 女家收到聘禮以后,僅回送一份較小的禮物;男家的“催妝”,只需送一點微薄的與嫁妝有關(guān)的東西。這些一來一往的厚薄不同的禮物多半反映了一個原則,一份禮物制造了又一次送禮的義務(wù);禮物的多少不同,但表明他們對對方的承諾有效,從而維系著社會聯(lián)系的紐帶。
由于同一時刻送的不同種類的禮物都放在一起,因此禮物的價值不太能看得出來。從擺到面上的東西看,聘禮中的食物和首飾比錢財更引人注目,衣服、床上用品和首飾引起的觀賞性超過土地、房屋和店鋪的契據(jù)。進而,同樣的東西送來送去使進行中的財產(chǎn)轉(zhuǎn)移被弄得模糊不清: 看上去每一方都在慷慨地送禮。事實上第一輪磋商就談到了詳細的財產(chǎn)清單,每次送的東西實際上都帶著討價還價的意思;而且,財產(chǎn)契據(jù)不像酒壇子、羊或箱子那么顯眼和公開化,穿過街巷招搖過市地送到對方家里,鄰居們很難看出來哪一方送得更多。
我們?yōu)檠谏w婚姻中確實發(fā)生了的財產(chǎn)轉(zhuǎn)移找到很多可能的理由。其一,通過給女兒嫁妝把家產(chǎn)完整地轉(zhuǎn)移到下一代人的做法在改變。從下一章可以很好地看到,嫁妝作為妻子的財產(chǎn)成為任何一個家庭內(nèi)部緊張的來源。其二,如果給一個兒子的聘禮遠比給另一個兒子的多或者少,都可以巧妙地遮掩過去。
前面描述的物品和通婚書的交換是締結(jié)婚姻的法定步驟。88女家如果用退還已開啟的婚書、不回信的辦法毀掉婚約,同時又接受了任何數(shù)量的禮物,法律規(guī)定“杖六十”。一個案例中,法官列舉這條法律說明,女家已回復(fù)了“定帖”和嫁妝的清單,因此毫無疑問可以懷疑她家要毀約。另一個案例中,為了搞清楚一個女人是不是與死者結(jié)過婚,法官提的問題不僅涉及婚禮,還提到聘禮:“是何人行媒?是何財帛定聘?是何財帛回答?是何人寫婚書?”
宋代人過早訂婚的嗜好必將導(dǎo)致許多未能成婚的例子。司馬光指出過早訂婚常會中斷婚約,因為“及其既長,或不肖無賴,或身有惡疾。或家貧凍餒,或喪服相仍,或從宦遠方”。筆記小說和逸聞史料很喜歡記載特例——訂過婚的男人有的信守婚約,換了別人就可能悔婚。因而程頤說他不可能做到像一位士人那樣,與早年訂婚的母親娘家的一個姑娘結(jié)婚,即便她已雙目失明。
婚禮之日
“潑婦”《快嘴李翠蓮》的故事誕生于 13 世紀(jì),其間有婚禮之日的生動描繪。新娘及其家人很早就起床,她戴上耳環(huán)和頭飾。湯圓、面條和其他食物都準(zhǔn)備好了,家人等待 3 位女親戚的到來: 新娘的姑姑、姨和嬸嬸。新娘在家廟、祠堂或祖先的牌位前點香祭祖,行告廟禮。后來,新郎家的一隊人馬到了,有樂師、牽馬人、媒人、轎夫、卜師和其他人等。卜師唱頌詩請求酬謝迎親隊,新娘的母親拿出錢來分給他們。新娘上轎,轎子到達新郎家門前放倒在地面,卜師再次唱頌詩,這次是引出媒人喂新娘滿滿一勺米飯的前奏。新娘被引進新郎家堂前,卜師主持儀式,拜見祖先的靈位和在場的親戚們。然后請新人進入洞房舉行“撒帳”儀式。89這時卜師朗誦詩句,人們朝著各個方向灑米,促使陰陽交匯。隨后新郎加入到客人中去,飲酒歡樂,直到深夜。第二天清晨,新娘開始做家務(wù),第三天,她媽媽會來看她。
新娘在婚禮這天被接到新郎家,稱為“歸家”,因為這一次她進入了“真正”的家。最令人欣喜的一點是新郎及親屬一起到她家去接她——稱為“親迎”——雖然有時由新娘的家人送她到新郎家去。類書里有些信是請求新娘的父母把她送到對方那里,這種信件常收藏在學(xué)者的文集里。一位學(xué)者愿意把女兒從福州送到莆田(都在福建?。?,與劉克莊(1187—1269)的孫子完婚,說行程只有一天水路。1113 年朝廷頒布的禮儀詔令建議,如果新郎本人不能親迎新娘,可以由媒人護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一家人很早就起床做準(zhǔn)備。朱熹的《居家雜儀》描寫了新郎一家怎樣擺設(shè)兩個人的桌子,放上蔬菜、水果、酒、茶杯和茶盤、筷子和“合巹”。新郎要穿正式的盛裝,還要戴上花冠。在古代的儀式中,新郎離家去新娘家以前要在父親的帶領(lǐng)下行昭告先靈之禮。朱熹說新郎要拜兩次,然后從家長手里接過一杯酒獻祭,跪拜過許多次以后,接受父親的訓(xùn)導(dǎo):
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勉率以敬,若則有常。
新郎回答:
諾。惟恐不堪。不敢忘命。
與此同時,新娘的父親也在給她同樣的告誡:
敬之戒之。夙夜無違舅姑之命。
然后,新娘的母親整理著她的鳳冠和披肩,教導(dǎo)說:
勉之。敬之。夙夜無違爾閨門之禮。
90新娘的嬸嬸、姑姑、嫂子和姐姐會送她到內(nèi)闈的門口,再一次整理她的裙裾,煞費苦心地重復(fù)著強調(diào)父母的教導(dǎo):
謹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衍。
那些不用這種古話的家長也會用別的話表達同樣的意思。
杭州迎接新娘的隊伍不僅有新郎及隨從,還有幾個雇來的騎在馬背上唱曲的姑娘,還有樂師和裝飾一新的花轎。古代經(jīng)典著作禁止在婚禮上奏樂,注釋者的解釋是樂曲與陰陽思想有關(guān)。音樂是動的,屬陽,因而對屬陰的新娘不合適。但是事實是人們接受這個原則的反面: 音樂和歌聲在營造喜慶氣氛時起了主導(dǎo)作用,音樂還有助于區(qū)分儀式的不同階段。哲宗皇帝(在位期1086—1100)大婚時,幾位官員勸說皇太后同意不使用樂隊,但是皇太后反對:“尋常人家娶個新婦,尚點幾個樂人”——遂下令為婚禮作曲。
婚禮宴會上的歌姬可能使人感到有點多余,但是她們確實起了作用。她們不僅會唱很多適合于婚禮的歌,還穿著色澤鮮艷的衣服,唱得很有格調(diào)。由于“正經(jīng)”的姑娘被教導(dǎo)著在婚禮上不要讓男人看見,應(yīng)當(dāng)和女人、女孩子在一起,唱歌的姑娘就可以吸引住男人的視線,使他們不至于在婚禮上因騷動不安而開粗俗的玩笑。進一步說,娛樂場所的色情意味在婚禮上也不是完全不受歡迎的。12世紀(jì)的一位縣令報道,他兒子的婚禮上有四十多個歌姬;穿著紅色和紫色的綢子戲裝,衣服的式樣在細節(jié)上略有差別。一位縣令尚能為婚禮雇用這么多歌姬,表明這種風(fēng)俗無論怎樣源起,到宋朝中期,此種做法已被紳士階層普遍采用。
到達新娘家時,樂人、歌姬和迎親的其他人都受到酒、茶的招待,還得到彩色絲綢和小飾物等禮物。然后樂人就演奏曲子,目的是催促新娘趕快上轎。按照一條史料的記載,這時新娘的母親會走出來察看并擠兌新郎,挑剔新郎的外表,說他配不上自己的女兒。
新娘與新郎一樣盛裝打扮,頭上還蓋著蓋頭。一旦上了花轎,抬轎的人就吵嚷著討禮物。到了新郎家門口,又重復(fù)一次,樂人、歌姬和接新娘的人唱著歌謠,向新郎家討賞。這種要求可能會發(fā)展為無理的陋習(xí), 969 年朝廷甚至下詔令予以取締,但是沒有明顯的效果。91人們顯然知道婚禮上的喧嘩和熱鬧有多重要,特別是新娘踏入家門的那一刻。當(dāng)然,對于出、入而言,門和門檻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新娘此時正在脫離一個家庭和社會身份而加入另一個?!妒铝謴V記》記錄了幾首邀賞的歌詞,如: 禮物領(lǐng)進門,越多越好。這可不能和一般的買賣相比。十萬,綁在一起,才夠。沒人會反對得到三千五百。回唱: 自古以來,紳士不帶金。此間含意深。如果希望親家發(fā)達,慷慨,不要用此事煩我。
分發(fā)小禮物以后,卜師在門口拋出炒米、豆子、小果子和銅錢,孩子們跳起來爭先恐后地抓住、搶走。這個行動意在安慰可能存在的惡劣情緒。然后禮貌地請求新娘走出花轎。作為經(jīng)典時刻,新娘此時受到特別的重視——相對最初的情況,她的身份在此刻轉(zhuǎn)變。地面上鋪著綠色的毯子,新娘踏在上面以免接觸地面,歌姬手持蠟燭引著她走,另一個姑娘拿著一面鏡子——用來避邪——倒退著走。兩位女仆扶著新娘。進門以前,新娘必須跨過一座馬鞍子,這種做法最晚在唐代已經(jīng)有了。宋代觀察家認為跨或踩馬鞍的風(fēng)俗不屬于漢族,而源于北朝非漢族游牧族群,或唐代北方的牧場主;也有的學(xué)者認為這是個雙關(guān)語,“鞍”和“安”是同音異字。
進入洞房后,新娘被扶到帳子后邊(為了愚弄惡鬼)或在床邊坐下。在杭州,新郎家的女姻親迎接新娘的家屬,斟酒招待客人。開封的習(xí)俗,新郎這時要爬到洞房外邊的柜子或桌子上邊,媒人和姨母這樣的女姻親請求他從高處朝下面倒酒給她們喝。直到岳母出面說情才可以從高處下來。按照歐陽修(1007—1072)的記述,所有參加婚禮的男女客人和親戚都站在或高或低的地方看著,都認為新郎朝下斟酒是最有趣的,沒有這一項顯然被視為遺憾,有點失禮。
92從這些描寫里我們知道,到新郎家參加婚禮和喜宴的新娘女親屬當(dāng)中有她的媽媽。這是不合古代禮法的;《儀禮》規(guī)定陪伴新娘的只應(yīng)當(dāng)是親戚和隨從;父母親只在堂前為她祝福,甚至不送她到門口。
開封和杭州的新娘、新郎入洞房后不久就被一條彩綢牽在一起。第二章已經(jīng)介紹過婚牘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系”和“結(jié)”的隱喻。這些東西現(xiàn)在都重現(xiàn)于婚禮儀式中。新郎手里拿著一個系著同心結(jié)的木牌,結(jié)子的另一端握在新娘手里。然后面對面走向家族祭臺,新郎倒退著帶著新娘走。此刻,新郎家一位父母雙全的女親戚用一個桿秤或梭子捅新郎的花冠,使它聳動起來因而就更引人注目。然后行禮,新娘向祖先的靈位下拜,向周圍的親戚下拜。一部參考書記錄了婚禮主持人此時的祝詞: 新娘拜天地,拜東王公,西王母。拜祖宗靈位。拜井、爐火和門神。拜高祖父,曾祖父,高祖母,曾祖母,祖父,祖母。新人走到供著牌位的條案前邊以后,主持人繼續(xù)說: 向所有的長輩和公婆下拜。
如果想在婚禮上特別強調(diào)向家族的祖先禱告,主持人會讀一段祈禱文,如:
某氏之女以茲吉日備禮就成敢伸虔告尚享右某今以小孫某年已弱冠禮當(dāng)有室今娶合家廟之靈其余在人增減曾祖位次朝議曾祖妣某氏夫人高祖位次中大高祖妣某氏夫人維年月日嗣子某敢昭告于
學(xué)者們有時會把這些場合的禱文記錄下來。韓元吉(1118—1187)將他的大兒媳告知給祖先時,念道:
93淳熙四年,十一月,丙申朔,二十七日壬戌,具位云云,某之男淲,娶婦晁氏,朝奉郎新通判廬州子闔之女,蓋以道舍人之孫也。爰以嘉日,歸見于廟。契誼既厚,子孫其宜之。
新娘進入家門以后立刻就把她介紹給祖先,這已經(jīng)開始有點背離了經(jīng)典著作,古禮規(guī)定得等到 3 個月以后,證實她適合當(dāng)新娘時才行“廟見”禮。司馬光指出了這個差異,強調(diào)無論如何不能沒有廟見禮。朱熹希望象征性地遵循古禮儀式,他建議新娘進門 3 天以后再向祖先禱告。古籍列出的新娘祭拜的對象沒有祖先以外的其他神祉,包括護宅神。宋代的民間宗教里,祖先僅僅是關(guān)懷家人的神祉中的一個,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新娘還要向保護家庭的其他神祉下拜。
拜過所有的神靈和尊長以后,新娘拉著打了結(jié)的彩帶,倒退著引領(lǐng)新郎步入洞房。新郎拉著她走向家族祭臺而她拉著新郎走向私秘的臥室,象征著二人在家庭里的不同位置。此刻吟誦的詩歌表示現(xiàn)在是夫妻對拜的時候。如: 下拜,必有回拜。為什么要梗著脖子不彎腰?沒有下令以前不能屈膝垂下鴛鴦帳。一定記住,客人退場以后再享受你們的好時光。
經(jīng)典著作里沒有夫妻對拜一說,但即便是最保守的宋代學(xué)者也認為夫妻對拜是婚禮上新增添的于情于理最有創(chuàng)意的一項。他們爭論的是誰應(yīng)該先拜——司馬光傾向于新娘先拜,程頤則認為應(yīng)該是新郎,朱熹提出新娘先拜兩下,新郎回拜一下,然后照此重復(fù)一遍。
下一步是“撒帳”,主婚人往床上拋撒米、錢、水果、糖果等,毫無疑問,這個行動意在激勵這段姻緣今后多產(chǎn)。拋撒時還要唱更多的歌謠,有一本類書分別列出東南西北和上下六個方向的唱詞。比如,朝東撒時,主婚人口中念念有詞:
撒帳東,簾幕深圍燭影紅。佳氣郁蔥長不散,畫堂日日是春風(fēng)。
94朝上方撒時,念下列詩句:
撒帳上,交頸鴛鴦成兩兩。從今好夢葉維熊,行見珠來入掌。
這些詩句表達的隱喻與愛情和多產(chǎn)相連: 鴛鴦代表夫婦對偶;夢到熊意味著一定會生男孩;珍珠象征著懷孕。甚至于丈夫的權(quán)威也用開玩笑的方式提出。向后撒米時,主婚人唱到:
撒帳后,夫婦和諧長保守。從來夫唱婦相隨,莫作河?xùn)|獅子吼。
把專橫、霸道的女人喻為“河?xùn)|獅”,來自蘇軾(1036—1101)取笑一位懼內(nèi)的男人而作的詩。
撒帳儀式以后,主持人指揮歌姬取來一對酒杯,酒杯上用紅、綠絲線打著“同心結(jié)”,姑娘把酒杯獻給新人行“合巹”禮,雙雙喝酒。這個儀式很早就見于經(jīng)典。盡管《儀禮》記述的是用刨成兩瓣的葫蘆,盛上酒端給二人喝。行合巹儀式時也有誦詩相伴,如: 玉女紅唇,小口啜飲,淺淺的唇印留在杯邊。不朽的少年口含瓊漿玉液,不愿咽下。飲罷,丟掉酒具;如果一個掉地后又跳起來,一個不動,就是好兆頭。王得臣(1059年中舉)說那樣就意味著會生很多男孩子。
“結(jié)發(fā)”儀式可以在合巹禮以前或以后進行。這個儀式把夫婦二人的頭發(fā)系在一起梳成一個頂髻。很明顯,與把婚姻和結(jié)發(fā)聯(lián)在一起的詩有關(guān)(見第二章)。大多數(shù)宋代學(xué)者都認為這個習(xí)俗產(chǎn)生于對古詩的誤解,很無知。事實上不顧上下文把著名詩篇里的句子截取出來,形成婚禮上一項流行的儀式,這本身就是文學(xué)意象的力量的表現(xiàn)。當(dāng)然,儀式的流行使想像變得更有力。在宋代,短語“結(jié)發(fā)”普遍用來表示婚姻生活的開始。
95結(jié)發(fā)儀式以后,在杭州,新郎會從新娘那里摘一朵花(伴隨著詩歌),新娘解開新郎花冠上的繩結(jié),然后花朵便散落到床上?;ǘ湓谥袊囊庀罄锝?jīng)常象征著性,這里也不例外。然后新郎請求放下簾子。周圍集聚的人群會聽到更多的詩歌和關(guān)門、后來又開門的聲音。
在杭州,新娘換過衣服以后,婚禮主持人引領(lǐng)新夫婦進入堂屋,問候客人并接受客人的祝賀(古代的婚禮,新娘不見客人,甚至直到第二天才見公婆)。然后雙方父母多次互相道喜,婚宴就開始了,一道又一道菜端上來。沒有宴會的婚禮終究有點不像婚禮。一位法官懷疑一位訴求已死男人財產(chǎn)的女人可能從未與他成親,故問道:“成親之夕,會何親戚,請何鄰里,宴飲用何人庖廚?”
在開封,婚禮第二天,新娘要早早起床,先向廳堂桌子上的鏡子下拜,然后向新的尊長、公婆下拜,給每一位奉上緞子繡花鞋或枕頭。長輩們以布帛作為回禮。這個儀式與經(jīng)典著作里婚禮次日拜見公婆的“廟見”禮相對應(yīng)。
現(xiàn)在,由婚姻聯(lián)結(jié)起來的兩家之間一系列遵循古禮的來往一直延續(xù)到新婚一個月后?;楹蟮谌?,新娘家又送來一些綢緞和品種更多的食物: 鵝蛋、油、蜜、茶、面點、鵝、羊肉和水果。朱熹描寫了新娘用這些東西侍奉公婆的景象。
是日,食時,婦家具盛饌酒壺。婦從者設(shè)蔬果卓子于堂上舅姑之前。設(shè)盥盆于阼階東南,娧架在東。舅姑就坐,婦盥升自西階。洗盞,斟酒,置舅卓子上。降,俟舅飲畢。又拜,遂獻姑進酒。姑受飲畢,婦降。拜,遂執(zhí)饌升薦于舅姑之前。侍立姑后以俟。卒食,徹飯。侍者徹余饌,分置別室。婦就馂姑之余,婦從者馂舅之余,壻從者又馂婦之余。
96結(jié)婚的當(dāng)天或第三天、第七天、第九天,新郎或新婚夫婦二人一同看望新娘的父母。新娘家長會慷慨大方地招待他們,送給新郎禮物并派樂人吹吹打打送他們回去?;楹鬂M一個月時必須回請新娘全家,由新郎家邀請新娘家的人吃一頓飯。我們對開封和杭州婚禮的程序知道得最多,但是看起來全國各地都在傾其所有大辦鋪張的婚禮。司馬光觀察到在廬州(安徽),一家辦喜事,各家親戚都競相舉辦宴會以示祝賀,一個又一個的宴會持續(xù)達40天之久。廖剛(1070—1143)記載,在漳州(福建),即便普通人家也要花一大筆錢辦婚宴,因為必須邀請所有的親戚和鄰居,所以有時多達幾百人。莊綽(約1090—約1150)指出,終生穿著麻布衣服的人在婚禮的3天里也要穿上綢子衣服。他注意到在很多細節(jié)上南方與中原不同,雖然他舉的例子表明南方與北方只不過有細微的差別。比如,新娘到達新郎家門口時,不是由卜師拋灑錢幣和糖果驅(qū)趕鬼魂,而是從地方廟壇請來一位中間人燒紙錢,請求鬼魂把新娘家的人擋在家門外。南北方的婚禮上都有專人保護新郎家的房屋,防備著新娘到來、房門大開時遭到不受歡迎的干擾。同樣,莊綽從詩歌里發(fā)現(xiàn)有一種取笑新娘的做法與別處的史料可以互相印證。可以說,婚禮儀式的基本結(jié)構(gòu)和一些步驟如在地上鋪地毯,新娘進門時晃動一面鏡子,一直流傳到當(dāng)代。
所有關(guān)于婚姻的嚴(yán)肅性和妻子責(zé)任的冷靜的研究都說婚禮太嘈雜了,明顯地以熱鬧、喧嘩和歡樂高漲的情緒為特征。年輕夫婦穿過人群,被人們?nèi)⌒?,?dāng)眾表演被彩帶系在一起。沒有人安靜下來聽一聽新婚夫婦說點什么: 新人不發(fā)誓,也不向客人發(fā)表談話。
對于客人而言,婚禮應(yīng)該有趣,有鮮艷奪目的色彩,令人興奮的歌曲,帶色情意味的游戲和大量的美味佳肴。不僅新娘、新郎穿戴著華麗的衣服、首飾和花朵,歌姬們也衣著鮮艷。從新娘上轎時開始,音樂就奏響起來并成為婚禮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段特定的曲子標(biāo)志著婚禮的特定程序。恐怕任何參加過幾次婚禮的人都非常熟悉那些歌曲,他們可能要跟著唱?!俺吕筛琛笔潜硎疽粋€男子該結(jié)婚的普遍方式。
97對于新人的父母親而言,婚禮無疑消耗了他們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錢財,但是也得到了最好的時機向朋友、鄰居和親戚證明他們做得出色: 他們締結(jié)了好姻緣并有能力舉辦時興的婚禮。作為年輕夫婦的父母親,他們擁有長輩的地位并可以接受每一個參加者的祝賀。辦完婚禮他們精疲力竭,但是仍為做好了每一件事而驕傲。
對于新娘、新郎,婚禮使他們興奮的同時也使他們害怕。夫婦二人受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特別的對待和更多的注意,但是得到的關(guān)注卻使他們感到很窘。他們的思緒涉及到很多即將面臨的更大的憂慮: 他們會相處得好嗎?當(dāng)然,新娘的擔(dān)憂顯然多于新郎。他惟一顧慮的只是二人間的和諧。而她還要考慮是否可以得到婆婆的歡心,是否可以避免與家中其他人發(fā)生沖突。
一樁婚姻的整個過程,從最初的訂婚到婚后的交換,無不充滿了象征性的符號。夫妻之間,毋寧說男女之間的不同得到極明確的彰顯。新娘的頭上蓋著蓋頭,坐在遮蔽的廂式轎子里,入洞房以后坐在床邊簾子的后面或關(guān)著門的房間里,但新郎此刻卻走到客人中間,盼望著讓眾人看見。與此同時,男女差異和男女必須分隔開的實質(zhì)又被重復(fù)多次的配對和聯(lián)結(jié)的象征掩蓋了。
儀式不像訓(xùn)誡性的小冊子那樣板著面孔,婚禮是表達、釋放和解除兩性之間的及由移居到丈夫家里而引起的緊張的最好場合。婚禮使當(dāng)事人得到機會表達不情愿的或抵制的情緒,同時又暗喻性活動和多產(chǎn)。浸淫于文本研究的儒家學(xué)者強調(diào)父系——父家長制——從父居的家族模式,他們評價婚禮儀式時經(jīng)常感到缺憾。那些看上去強化了儒家家族模式的新做法——比如,夫妻對拜,相比之下較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可;但是輕佻的調(diào)情、性意味的影射和鋪張浪費無不使他們煩惱。當(dāng)正常的青年男女之間的規(guī)則處于缺失狀態(tài)的時候,司馬光反對在當(dāng)代學(xué)者看來是閾限狀態(tài)下不可避免的超前的新潮流。他不喜歡新娘坐轎、新郎頭上戴著花冠。他還堅持應(yīng)遵循經(jīng)典的規(guī)定,不使用樂隊。
擔(dān)心新娘成為家里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這一點可以解釋為什么新娘在婚禮上那么被動。盡管新郎的活動也不多,但他至少親迎新娘,拜見了岳父并把新娘帶回家。相反,新娘一個字也不說,除非有人引領(lǐng),一動不動。確實,新娘盛裝打扮,坐著花轎——98像公主一樣過了一天。但是象征性地把她拔高,與婚禮意在凸顯的除了多生孩子,她別無其他能力和作為,二者之間很不相稱。這是由于人們惟恐妻子真的有所作為,而不僅僅是不出差錯地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這大概就是解讀《快嘴李翠蓮》時的想法,其中描寫的婚禮實在太荒謬了!精神頭十足、伶牙俐齒的新娘不斷地教訓(xùn)媒人和主婚人,氣得公婆大叫: 早先說的要給我家兒子娶一個好人家的女子,誰會想到是這樣一個瘋瘋癲癲的長舌婦!卜師竭盡全力打圓場,企圖繼續(xù)舉行婚禮,但是新娘再次打斷婚禮,氣得新郎大叫: 千錯萬錯,悔不該娶這個村姑!這個喜劇傳說非?;奶齐x譜,但是觀眾如果沒看出來那種形勢里的某些因素,就不會發(fā)笑。
本章沒有過多地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羅列婚禮儀式的變化。雖說有些習(xí)俗很明顯地不再流行了(比如新郎從高處往下倒酒),兩個京城的婚俗也不完全相同,但是臨時的或偶然的差異看起來似乎不具有重大意義,不如地區(qū)差別和階級差別那么明顯。事實上,看起來婚儀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只是現(xiàn)有史料里不同階級、不同地區(qū)之間的偏差。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訂婚和結(jié)婚儀式只不過是稗史軼聞。我們可以通過把它們放在婚姻史和其他的歷史發(fā)展的背景下,把它們嵌入歷史?;槎Y儀式象征性地消解的婚姻中的緊張是一個聯(lián)結(jié)點,把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和社會性別差異的普遍認識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社會繁榮程度的增長、通過好姻緣使家庭獲得好聲譽的更多機會,都明顯地彰顯(或掩蓋)了婚姻中做交易的那一面。日益興旺的城市、特別是聚集了官員和富商的兩個京城里的時尚意識,肯定也驅(qū)使市民愿意為了把婚事辦得更好看而大肆破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