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巫靚道與雜術(shù)

道教史 作者:許地山


  中國古代神道也是后來道教底重要源頭。古人以天和祖先能夠給人禍福,而天底觀念底發(fā)展是從死生底靈而來,放在具有人格方面稱為上帝。王者能明白天底意志便可以治天下。健子·天志》說:"古老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增,以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這神教政治底精髓是以天底威靈寄托于天子,天子歿則為祖先在天之靈,以鑒察人間的行為和降下禍福。在《詩經(jīng)》里常見祭先祖、先王、田祖。后土、高煤底詩句。無論是崇德報功或折福攘災(zāi),都以天與祖為崇拜對象。天與祖能保護生人,如一家底長老能保護他底子弟一樣。一切崇拜都依據(jù)這信仰而行,故人死亦可以受其家人及后代底祭粑。祖先與鬼神底界限很不明了,同有保護人和驅(qū)除惡靈侵害人間底能力。

  甲 尸與巫底關(guān)系

  祖先底靈與人交通在古代的傳說上很多。中國古時,人死末葬,立一個靈魂所寄托底重,既葬以后,立主;未殮,向尸體禮拜,葬后,于祭時使關(guān)系人著死者底衣服以享受祭品,也名為尸。葬后底主等于未葬底重,尸等于未殮底尸體。立尸是中國古禮中特異的事。《詩經(jīng)·召南·采輸》底"于以奠之,宗室根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北山·信南山》底"以為酒食,果我尸賓,壽考萬年",《楚茨》底"先祖是皇,神保是饗?!K芬孝把,神嗜飲食,卜爾百福?!杻x既備,鐘鼓既減,孝孫祖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載起,鼓鐘送尸,神保拿歸",所說底"尸賓"、"神保"、"神"、"皇尸"等名稱都是指著代表死靈底人而言。尸最初是代表死靈,《禮記·郊特牲》說:"尸,神像也。"《儀禮·士虞禮》"祝迎尸"注說:"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尸而主意焉。"《朱子語類》卷九十說:"古人祭把無不用尸。杜信說:'古人用尸者,蓋上古樸野之禮,至圣人時尚未改,相承用之,今世不復(fù)用。'杜信說如此。今蠻夷搖洞中,猶有尸遺意焉。嘗見密溪祭祖有中王神者,必以一家之長序輪為之。其人某歲次及,必恭謹(jǐn)畏慎,以副一鄉(xiāng)祈向之意??磥砉湃擞檬杂猩钜?,非樸陋也。"又說:"古人用尸,本與死者一氣,又以生人精神去交感他。那精神來會,便附著微享。"宋時朱子在福建邵武密溪見過中王神,現(xiàn)在海南島澄邁宗調(diào)祭掃也有族中老者于祭時站在神主前向族人祝福底風(fēng)俗,也是尸底遺意。尸本來用于宗廟,后來推到天地山川等等祭掃也用起來。因為天地等祭把有配亭底祖靈,于是立配享者底尸?!蹲髠鳌氛压吣陼x把夏郊,《晉語》載:"平公把夏郊以董伯為尸。"《虞夏傳》:"舜入唐郊,以丹朱為尸。'《白虎通》載:"周公郊,以太公為尸;祭泰山,以召公為尸。'鄰是非廟祭所立底尸。

  從代表祖先底尸,漸次演進為專門事神及傳達神意底巫。最初的巫恐怕有一部分是從尸流行而來。巫在原始時恐怕都是女子,她能以歌舞降神,預(yù)言吉兇。春秋戰(zhàn)國時代,人君信任巫靚底事很常見。楚國底巫風(fēng)最著,在《楚辭·九歌》中如《東是太一》、《少司命》、《東君》等篇所記底靈保與巫底服飾與行動,都可以想象年當(dāng)二八底處女著美麗的衣服,執(zhí)素香的草,舞和鳴的騖刀,歌婉贈的音聲,起婆婆的舞。從《詩·陳風(fēng)·宛丘》也可以想象當(dāng)時底舞風(fēng)。"恒舞"與"酣歌"是巫風(fēng),因為歌舞是降神術(shù)底一種?!墩f文》:"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庭舞形。與工同意。"巫也名工,故巫祝又稱工祝。大抵初時以女人為多,男子較少。《禮記·擅弓下》載穆公因天旱欲暴巫,縣子說:"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史記·西門豹傳》也說巫為老女子。《漢書·地理志》說:'齊襄公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把。"可見巫多是女子。

  乙 巫底職能

  祭粑底種類繁復(fù),專掌祭掃底官便產(chǎn)生出來。從什么時候才把尸(或靈保)與巫祝分開不得而知?!稘h書·郊把志》及摑語·楚語》都記巫底起源?!冻Z》記古代巫祝宗底職務(wù)底演進說:'治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慌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知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日靚,在女日巫。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而為之牲器時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jié)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zhì),程潔之眼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時之生,犧牲之物,玉帛之?dāng)?shù),采服之儀,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謂之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yè),敬而不讀,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禍災(zāi)不至,求用不眨。及少峰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讀,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zhì);民匾于把,而不知其福;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讀齊盟,無有嚴(yán)威;神押民則,不詡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zāi)薦臻,莫盡其氣。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fù)舊常,無相浸讀,是謂絕地通天。"這里把巫、祝、宗三種人分開,說明他們底職業(yè),后來因為民神雜糖,人人享祖,家家自為巫史,不誠不潔,于是困于祭掃而不獲得福報,于是立南正底官來統(tǒng)理神事。在原始時代,巫底身分最高,進而為祝,為宗,再進而為南正,為宗伯。古時沒有典祭掃底官,只有巫官,一切祭祖祝贊徽兆底事都由他管理。《史記·封撣書》載殷太戊時有巫咸,《尚書·咸義序》說:"伊院相大戊,毫有樣桑谷共生于朝,伊破贊于巫咸,作《成義》四篇。"帕文尚書》大戊之臣巫威,《今文》作巫戊。《白虎通·姓名》說殷以生日名子,如太甲、武丁是,于臣民而得如此,如殷臣有巫咸、祖己是。"咸"并非干支,當(dāng)是"戊"底誤寫。巫戊是現(xiàn)在所知最古的巫官底名。

  巫底職能很多,都依祈攘禁咒方藥來行事,大體說來,約有六件。

  一、降神神附在巫底身體上,如今南中國底跳神師公。跳神師婆、童子,和北亞洲底跳神師(Shaxnan)一樣,即《楚語》所謂"'明神降之"底意思。信公十年《左傳》記太子申生附于新

  城之巫,是降神底事例。惆禮格官》司巫底職掌也主降巫之率已。

  二、解夢夢是古人用于預(yù)兆底一種,是神表示意思于人底一個方法,必要巫底聰明才能了解。成公十年《左傳》晉侯夢大歷,召桑田巫來解釋;襄公十八年《左傳》齊候夢與厲公訟,召模陽之巫來問話,都是以巫解夢底例。夢與魂魄底游行有關(guān),故《楚辭·招魂必招魂為掌夢之官所主。掌夢也是巫官底一種。

  三、預(yù)言這是巫光遠宣朗、上下比義底能力。如《左傳》文公十年楚底范巫雷似預(yù)言成王子玉、子西底命運;成公十年,晉桑田巫預(yù)告晉侯不得食新麥;禁公十八年,巫皋預(yù)告中行獻子底命終,都是事例。巫多兼占卜,故能說預(yù)言。〈惆禮·春官·大宗伯》,多人在九誼說:"一日巫更,二日巫威,三日巫式,四日巫目,五曰巫易,六日巫比,七日巫詞,八日巫參,九日巫環(huán),以辨吉兇。"宋劉敞《七經(jīng)小傳》解這段說:"此乃前世通于占者九人,其遺法存于書,可傳者也。古者占等之工,通謂之生,更、咸、式、目等其名也。巫成見于他書者多矣。易疑為易,易古陽字,所謂巫陽也。其他則未聞,雖未聞,不害其有也。"《茍子·王制》說:"相陰陽,占沒兆,鉆龜陳卦,主攘擇五卜,知其吉兇妖祥,慪巫破擊之事也。"楊驚注:"去讀為現(xiàn),男巫也。古者以廢疾之人主卜鯰巫祝之事,故日慪巫跤擊。"到陰陽五行說出世,巫史便采五行說來說預(yù)言:如《史記·封禪書》稅案獻公(西紀(jì)前三七O年)時周太史信所說底是很明白的例。

  四、祈雨古時常以女巫析雨?!吨芏Y》女巫"噪則舞零",師"教皇舞,帥而對旱股之事"。古時析雨必舞零,《論衡·明零》說魯禮于暮春令樂人涉沂水以像龍從水中出,歌舞年底歐,詠而行債親,所以《論語》說"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零,詠而歸"。歸作債祭解。祈雨不應(yīng),甚至把巫焚燒,或曝于日中?!蹲髠鳌穫荒旯虼蠛涤傥渍E,減文件以為無益??h于勸穆公底話也是一樣的意思。

  五、醫(yī)病與巫最有關(guān)系的是醫(yī)術(shù)。《呂氏春秋·審分覽·勿躬》說巫彭作繁,巫威作難。炒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說:"巫成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涼山,群巫所從上下也。"又《海內(nèi)西經(jīng)》記"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類應(yīng)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賣康者蛇身人面,貳負(fù)臣所殺也。"巫夾死者底尸,暗示與神保底關(guān)系?!洞蠡奈鹘?jīng)》又記:"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咸、巫即、巫股、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愛在。"巫咸即巫戊。巫斷即巫凡,及《水經(jīng)》深水注底巫盼。巫真、巫禮《水經(jīng)注》作巫貞、巫孔?!逗?nèi)西經(jīng)》底巫履與巫禮或是一人。巫相疑即巫謝。以上除巫成外,都是郝效行底見解。他海經(jīng)》里凡記群巫升降、上下、從來底山都是出藥底地方。

  初民以疾病為鬼附體內(nèi),故用巫術(shù)祛除它。例如往傳》成公十年,晉侯夢二堅子,自說居盲之上督之下,雖醫(yī)緩來也沒能為。又昭公元年《傳》說鄭于產(chǎn)聘于晉,值晉俟病,叔向向子產(chǎn)說卜人以為實沈臺驗作祟。又,昭公七年帳》,韓空子問子產(chǎn),晉侯所做黃能入寢室底夢是什么歷鬼。這都是以疾病為厲鬼附身,須借巫祝底力量去祛除它?!蹲髠鳌匪浿T病多與鬼物有關(guān)。這書于漢哀帝時代漸次流行,可以推想秦漢間人對于鬼與病底關(guān)系底信仰。古時底巫便是醫(yī),便是祝,故稱巫醫(yī)和巫祝。《漢家周書·王會解》說:"為諸侯之有疾病者,昨階之南,視難氏、榮氏次之皆西南;彌宗旁之,為諸侯有疾病者之醫(yī)藥所居。"是天子!臨朝,有準(zhǔn)氏、榮氏之祝為諸侯治疾病,有彌宗為有疾病底諸侯底醫(yī)藥處。醫(yī)也稱巫,如惆禮·夏官·大司馬》之屬醫(yī)馬者為巫馬。巫馬職說:"掌養(yǎng)疾馬而乘治之。相醫(yī)而藥攻馬疾。"《管子·經(jīng)言·權(quán)修篇》、《呂氏春秋·季春紀(jì)·盡數(shù)篇》、《論語·于路》,都有"巫醫(yī)"底名辭。巫醫(yī)底名稱在后漢時還用,《后漢書·方術(shù)傳》(卷-一二上)及《郭鎮(zhèn)傳》(卷七六)里都見?,F(xiàn)在鄉(xiāng)間底祝由科也是古巫醫(yī)底一種。巫與醫(yī)分業(yè)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左傳》成公二年與昭公元年底醫(yī)緩與醫(yī)和都是巫兼醫(yī)者。《史記偏鵲傳》記扁鵲說病有六不治,其六是"信巫不信醫(yī)"。從這話看來六國之初,巫與醫(yī)已不盡合一了。

  六、星占周秦時代星占術(shù)很盛行,當(dāng)時學(xué)者也以明無道為尚,直到漢代風(fēng)氣仍然不改?!稘h書·藝文志》所錄陰陽。天文、歷譜諸家底書都與星占有關(guān)。《志》記陰陽家說:"蓋出于轟和之官,敬順是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舍人事而任鬼神。"記天文家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jì)吉兇之象,圣王所以參政也。"記歷譜家說:"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jié),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圣王必正歷數(shù)以定三統(tǒng)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兇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shù)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術(shù)也。"此外雜占中有《攘把天文》十八卷,《泰壹雜子候歲》二十二卷,《子贛雜子候歲》二十六卷,或者都與星占有關(guān)。《史記·天官書》太史公說:"昔之傳天數(shù)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麥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性、英弘;于宋,子韋;鄭則稗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五申。"帕漢書》以下底《天文志》都本性記》底記載。帕漢書》加入魯?shù)讟由??!稌x書》加入卜婚。這等人仰占俯視以位時政,凡禍福之源,成敗之勢,都能預(yù)知?!稌x書·天文志》說:"其巫咸、甘、石之說,后代所宗。"或者《開元占經(jīng)》便是這三家底遺說。據(jù)《晉書》,武帝時,太史令陳卓(《隋書》作三國時吳大史令)總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圖。《隋書》始立甘氏、石氏、巫域三家星官,著于圖錄。《史記·天官書》所說底有些或者出于石氏,而《漢書·天文志》則采甘、石二氏之說。巫咸或是假托底說法。《漢書·藝文志》雜占中有《甘德長柳占夢》二十卷,可知甘公兼能占夢。往傳》昭公二十八年,記魯?shù)讟由鳎嵉追N灶,能推天文,判吉兇,其地位與兩國底大夫相等。此外,子韋為宋景公底史,襲弘為周史,故知巫與史底職分最初也沒有分別。史底資格最初是占星家?!吨芏Y》大宗伯之屬有大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其掌職之一為治歷。春秋時代天子諸侯之臣掌天文底有日官或日御底名稱。日官、日御便是太史。史官所掌底事,兼知禮儀底等次及吉兇底兆頭。《左傳》閱公二年狄揭衛(wèi)太史華龍滑、禮孔,二人請釋歸告神;莊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本,惠王問內(nèi)史什么原故;值公十六年,宋隕石,六籍退飛過來都,襄公去請問周內(nèi)史叔。這都是史還沒完全從巫底職業(yè)分化出來,所以祝,卜、寬巫,都可以附上"史"字如祝史、祭史(昭十七年)、藍史(值二十八年)、巫史(付運》)等。

  巫底職能分化越多,漸次分為專掌典禮底祝。祝主知神明底位次,犧牲器服底數(shù)目,頌禱之辭,祝詛之文。侗禮·大?!罚?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禱福祥,求永貞。"《左傳》桓公六年,記隨季梁諫隨侯底話:"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知其不可也。"因為祝所作底辭文飾君德,不恤民餒,是欺騙鬼神,故不可行?!蹲髠鳌氛压辏R候有疾,齊努臣勸候洗史囂、祝固之罪,因為他們事神不誠。春秋,列國會盟,君臣相約,都要質(zhì)于神明,這事是祝所掌。祝因為主撰祝辭,知祭把底禮節(jié),故又稱祝史。列國史官都與祭把有關(guān)。巫與祝底分別在前者為宗教的,后者為典禮的。祝是奉祭掃,作詩詞底官吏,巫只能降神,預(yù)言吉兇,為個人的事業(yè)。視有專知一代之禮底,如夏祝,商祝是。段以前,巫為大臣,后世文明日進,遂出典禮底祝,巫遂失掉政治地位,只為民間所信仰,放各巫多以所住之地被知,如范邑之巫,桑田之巫,梗陽巫等是。巫死后,每被尊為神,人向他們求福。《左傳》隱公十一年,記隱公為公子時被鄭人囚于尹氏,遂路尹氏而禱于其主鎮(zhèn)巫。秦惠文王與楚構(gòu)兵,詛楚敗北,在《祖楚文》中所禱底神有一位是巫威。這二人都是已死底巫。古中國于巫底信仰極深,名巫死后,仍被崇拜為神,如福建之大后,廣東底金花娘娘等,是最著的。

  宗是巫最高的地位。古時巫介在人神之間,通上下之意,后來分為巫與祝,由祝進而為宗。宗是《周禮》六官之一。周時祝宗底地位比巫高。巫只有巫官之長,司巫二人,資格為中土,其外巫師四人,也是中士。司巫以下底男女巫很多,都沒爵位,只聽命于司巫,以行法術(shù)。祝就有大視小祝。大視有下大夫二人,上土四人輔助他。小祝有中士八人,下土十六人輔助他。王后世子底大喪,有喪祝,上土二人,中土四人,下士八人。講武治兵與兵祭時底甸視有下土二人。會盟時告神明底詛說有下土二人。看來祝底資格為下大夫及上士,而巫不過中士,宗底領(lǐng)袖是大宗伯了。

  丙秦漢底巫飼

  巫雖分為祝與宗,地位卑下,而民間對于他痛信仰仍不少減。秦漢神洞還有置祝宮女巫底?!妒酚洝し舛U書》記漢高祖于長安置詞祝官女巫,說:

  梁巫把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篇。(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疑為星名。)

  晉巫把五帝、東君(日)、云中(云)、司命(文昌四星)、巫社、巫族人、先炊之屬。

  秦巫把社主、巫保、族累之屬(巫保、族累或是古巫底名字)。

  荊巫禮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

  九天巫把中央鈞天、東方蒼天、東北文天、北方無天、西北幽天、西方皓天、西南來天、南方炎天、東南陽天,即所謂九天。

  河巫把河。

  南山巫把南山、秦中。

  以上梁巫、晉巫、秦巫、荊巫、九天巫皆以歲時把于官中。河巫把河于臨晉。這些巫相,是后來道教崇拜底根源。道教底天地水三官,司命、灶君、九天等,都是沿用漢初底名稱。秦中是秦二世皇帝。《集解》說:"張晏回:子產(chǎn)云,匹夫、匹婦強死者,魂魄能依人為歷。"因為二世皇帝死于非命,怕他底鬼魂為歷,所以祭他。這思想是從古巫術(shù)而來,與《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所記群巫夾貳負(fù)所殺底"美顧之尸"底意思差不多。依密L記·祭法》,死者被相應(yīng)有五件事之一才可以。五件事是: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酋,能掉大患。古緬甸人建城必于城門活埋男女若干人,以為死者底靈可以守護國門,震攝敵人。中國底武神,如秦漢耗量尤,六朝把項羽、劉章,宋以后把關(guān)羽,今加相岳飛,從原始的思想看來,多半也是因為他們都是死于非命,不必是因為他們底功勞,不然把班超、馬援,當(dāng)比關(guān)岳強得多。厲鬼底威靈越古越小,所以秦漢把古人,六朝把漢人,宋明清把三國人,今把宋人。

  丁 雜術(shù)

  事鬼神是巫靚底事,其目的在納福祛禍,消災(zāi)去難,禁厭及醫(yī)術(shù)因此也為巫底一種事業(yè)。禁厭與醫(yī)術(shù)是消除災(zāi)難底一種方法。《洪范必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為五福,以兇短折、疾、憂、貧、惡、弱為六極。五福之首為長壽,六極大半是疾病。這樣表露著要求長生和趨避短折底心情,故中國人底生活目的只是"長命富貴"四字?!逗榉丁返啄甏s在戰(zhàn)國末,可以說這民族底代表思想是從那時形成,后來道教徒取為人生底唯一希望,以致達到不可收拾底地步,人只求長命富貴而不問達到底手段與意義?!逗榉丁愤@書,與其說是儒家的,不如說是道家和神仙家的著作。道教信仰底最初步便是從長生去病底要求發(fā)展而來。長生去病底積極方法便是養(yǎng)生攝生。道教底攝生理想是人身能夠人水不溺,入火不焚,兵刀不能傷,時令不能害。要長生先得身體康健,康健的人,疾病鬼物邪氣,都不附體。身體底大敵最近的是疾病,所以修道的人應(yīng)當(dāng)深明醫(yī)術(shù)?!侗阕印るs應(yīng)》(第十五)說:"是以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yī)術(shù),以救近禍焉。"這顯示初學(xué)道底必須先明醫(yī)術(shù)。醫(yī)治疾病不單靠藥物,有時由于鬼物作祟,故亦須兼明咒術(shù)。中國古醫(yī)書中底《素問》與《靈樞》(《漢書》底《黃帝內(nèi)經(jīng)》),無論是冠以黃帝底名或依托道家,都可以看出醫(yī)術(shù)與道家底關(guān)系。《史記·封撣書》記武帝時底方士李少君曾為深澤候舍人主方藥,明當(dāng)時方士也能醫(yī)。

  禁厭符咒不知始于何時,多半是由南方底巫傳來。物排書》說越國巫道多用禁咒攘鬼。《后漢書》(卷百十二下)《徐登傳》說趙炳"能為越方",章懷太子引她樸子》注說:"道士趙炳以氣察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頭閉目,便可執(zhí)縛。以大釘釘柱入尺許,以氣吹之,釘即躍出,射去,如彎箭之發(fā)。"又引《異苑》說:"趙候以盆盛水,吹氣作禁,魚龍立見。"看來越方是一種咒術(shù),能使事物現(xiàn)超自然的現(xiàn)象。《徐登傳》說趙炳以東流水為酌,以桑皮為脯,升茅屋支鼎而我,最要的是以禁架法療疾。咒與祝同源?!墩f文》解祝為祭主贊司言者,是用語言與神明交通底意思。相傳武王克殷二年而疾作,周公乃告于大王王季、文王之靈,愿以身代。當(dāng)時把視文讀完便藏于金膛之匾,翌日武王忽然病愈。那祝詞便是現(xiàn)在《尚書》底《金勝》。從"惟爾元孫某"至"爾不許我,我乃秉壁與磋'堤祝詞本文。祝詞之首有"史乃冊祝日",是祝為史所作可知。又《格法》"王命作冊,逸祝冊",逸即史佚。祝詞本為祝所讀,今二書皆為史所讀是祝史通職底原故?!蹲髠鳌钒Ч昙ぞθ胄l(wèi)都,禱于其祖先之靈,結(jié)尾有"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也是祝詞?!吨芏Y》大祝掌六辭:詞、命、浩、會、禱、諫,后來具有這些能力底就不定是祝,士大夫底九能,也是從祝宗底職能而來?!冻o·九歌》為屈原改作原來的巫詞。祭視底祝辭,后來便成為民間底咒文。在印度咒術(shù)未入中國以前,中國已有咒文?!逗鬂h書·解奴辜傳》說:"河南有軟圣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初章帝時,有壽光煥者,能劾百鬼眾較。"文字能夠治邪,圣言可以辟鬼底觀念很古,《淮南子》記蒼頜作書而鬼夜哭,便是根據(jù)這觀念底傳說。又《后漢書·費長房傳》記長房從汕人受仙法,歸時又作為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也是一種護符??偠灾?,從巫術(shù)分出來底禁架法隨著巫道盛行于各處,吳越荊楚最盛行,故可以說咒術(shù)起于南方。后來在蜀鳴鶴山所起底無師道,以符水治病,都從南方底巫術(shù)發(fā)展而來?!侗阌凇ぶ晾怼罚ǖ谖澹┮舱f:'設(shè)越有禁咒之法,其有明效。"也可以證明南方禁咒底盛行?!侗阕印放c《漢書》中"禁咒"二字常見,至于符、厭勝等事,或者在后漢時代才有。

  除掉符書以外,水與鏡是禁架法最常用底東西。水能潔凈器物,也能驅(qū)除邪氣惡疾。許多地方都有圣泉圣井,有些是治病,有些是賜福底。印度底恒河是最著名圣河。在中國凡東流水、井心泉都有治病功能。這種圣泉隨時隨地都可以創(chuàng)造,如北平玉泉山底泉水是近幾年新被信仰底水。古人底修楔也是以水有治病祛邪底功能。古人對于透明或能反射底物質(zhì)都以為具有神秘能力,最普遍的是鏡子?!侗阕印さ顷憽罚ǖ谑埃┱f:"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笕诵?,而常試人,唯不能于鏡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火山道士,皆以明鏡九寸以上懸于背后。則老健不敢近人?;蛴衼碓嚾苏撸瑒t當(dāng)顧視鏡中,其是他人及山中好神者,顧鏡中故如人形,若是鳥獸邪惡,則其形貌皆見鏡中矣。"用鏡照妖在中國到處都可見到,《抱樸子》說古人這樣做,想在秦漢二代已是如此。秦漢鏡子現(xiàn)存很多,每有給吉利語和辟邪詞底,想見當(dāng)時以銳為有神秘能力底信仰。

  以挑技或畫虎形治鬼也是古代的巫術(shù)。機記·擅引說:"君臨臣喪,以巫祝桃熱執(zhí)戈,惡之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所記是用桃封底事例?!端囄念惥邸罚ò肆?,果部)引《莊子》佚文"插桃技于戶,連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痘茨稀ぴ徰杂?xùn)》"弄死機檜'注說:"格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并,由是以來,鬼畏桃也。"《荊楚歲時記好D《風(fēng)俗通》說:"《黃帝書》:上古時有神茶、郁律,二人性能度鬼。度索山上有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者,縛以葦索,執(zhí)以飼虎。"桃是生命底象征,所以有殺鬼底能力。現(xiàn)在道土還有用桃劍驅(qū)鬼底。南方人家每貼虎形于門相上,是像度索山上食鬼底虎。玄壇、紫微,都騎著虎,所以也能辟鬼。

  古代所行底排也是驅(qū)鬼逐疫底巫術(shù)。李春種秋、李冬都有攤。季春是有國者排,仲秋為天子排,季冬有司大攤,及于庶人?!多l(xiāng)黨》底攤和《郊特牲》底楊,都是庶人底排?!吨芏Y·春官》占夢,"季冬,遂令始攤,毆疫",注說令方相氏執(zhí)兵器以驅(qū)疫病。所謂"始",是說在上行完攤,諸侯萬民始能舉行。巫也參與雅事,男巫職說:"冬,堂贈,無方,無算。"鄭玄以為是于禮畢送不祥及惡夢底禮,杜子春說:"堂贈,謂逐疫也。無方。四方為可也,無算,道里無數(shù),遠益善也。"《月令》所載季春命國排,九門杰捷,以華春氣;仲秋,天子乃攤,以達秋氣;季冬,命有司大攤,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氣;方想說夏陽氣盛,陰媛不能作,故無須攤。如《搜神記》所說。瀕項有三子,死而為瘧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擔(dān)煙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于是正歲命方相氏體以驅(qū)逐它們。方相氏底形狀見于《周禮·夏官》,當(dāng)攤時,狂夫四人,蒙能皮,黃金色,四目,元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表示他底威猛。漢朝仍沿用古雅禮,在《后漢書崎儀志》里說:

  先臘一日,大體,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偎子,皆赤債皂制,執(zhí)大斐。方相氏黃金四目,蒙能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仆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會傳中、尚書、御史,諸者虎賁羽林即將,執(zhí)事皆赤債,陛衛(wèi)乘輿御前股。黃門令奏日:"娘子備,請逐疫。"于是中黃門倡,僅子和日:"甲作食礎(chǔ),麻胃食虎,雄伯食想,騰簡食不詳,攬諸食咎,伯奇食夢,張梁。

  祖明共食磷死、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報共食蠱。凡十二神追惡兇,赫女驅(qū),拉女干節(jié),解女肉,抽女肺腸;女不急去,后者為糧。"因作方相與十二獸街,歡呼周遍,前后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驗騎傳炬出官,司馬閥門。門外五營騎士傳火棄維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獸能為休人師訖,設(shè)桃梗、郁儡、葦榮,畢,執(zhí)事陛者皆罷。葦我、桃枝,以賜公卿、將軍、特侯云。

  古代的雄為今日鄉(xiāng)間道土驅(qū)鬼底前影,不過人數(shù)與裝束不同而已。西藏、蒙古底跳鬼或打鬼,相傳是紀(jì)念西藏古時佛徒刺一個毀法底王底慶典,但也與攤底意味差不多,大概也是從古巫術(shù)流行下來底。

  攤以外還有厭勝底方術(shù)?!斗舛U書》所記周靈王時,蒼弘勸方怪之說,依物怪以降諸侯,與漢武帝時,巫益厭勝底方術(shù)相似。書中又說秦德公"作伏們,碟狗于邑之四門,以徹盎苗"。秦漢人主求神仙,一方面就得拔除邪惡,故所立底洞都與厭勝有關(guān)。如五帝之把起于五行說流行以后,秦哀公柯白帝,漢高祖加調(diào)黑帝,以后增為五萬,在武帝時,《淮南子》已想象五方帝底人格。今將《天文訓(xùn)》所述五方之神表列于下。

  此中勾芒、后土為最有名的神。勾芒底信仰很古,《墨子·明鬼》已記其顯靈之處。后土底崇拜到現(xiàn)在還不衰。漢時五方五行底觀念很強,放日也有吉兇。占日底人為日者。如武帝時底少翁"以勝日駕車辟惡鬼",《索隱》說:"木青色,故以甲乙日圓青車駕之?;鸪嗌室员∧繄A赤車駕之。'欺是應(yīng)用五行說于歷日相克底方術(shù)。后世盛行底吉兇日及厭勝術(shù)都從這時產(chǎn)出。由年月日時之吉兇推到人生底本命?!稌x書·戴洋傳》有"君候之本命在申"及"使君今年四十七,行年入庚寅,故有大厄"底文句。這本命論恐怕起于三國時代。

  秦漢所封有八神: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除天主及兵主外,都是山東底山。天主打天齊。天齊是天底腹臍。兵主詞量尤。地主們泰山,自漢以后,此山便成為司人魂魄底神,現(xiàn)在所謂東岳大帝或泰山府君底便是。東岳也是道教主要的神。

  最后,道家底方術(shù)中,還有所謂房中術(shù)底。這術(shù)也起于漢代。議書·藝文志》房中家有《容成陰道》二十六卷,八家共百八十六卷。這術(shù)本近于醫(yī)家,因為道家主張攝生,遂以男女之事為可以調(diào)節(jié)精氣,使人不老?!逗鬂h書·甘始傳》說:"甘始、東郭延年、封君達,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婦人術(shù),或飲小便,或自倒懸,愛嗇精氣,不極視大言。"《王真?zhèn)鳌芬舱f王真、郝孟節(jié)皆容貌似未至五十,"不絕居室"?!冬樑泊砥氛f東方朔得此術(shù)以傳一女子,至元延年中,百二三十歲,貌如童女。又霍去病時,有神君女子以太一之精補氣,出于《漢武內(nèi)傳》?!秲?nèi)傳》為道教徒所偽托,或是六朝之作品?!侗阕印め寽罚ň戆耍?說房中之事近有百余事",可見當(dāng)時人對于采補底迷信程度?!逗鬂h書·冷壽光傳》注引劉向底《列仙傳》里說:"容成公者,能善補導(dǎo)之事,取精于玄收,其要谷神不死,守生養(yǎng)氣者也。發(fā)白復(fù)黑,齒落復(fù)生。御婦人之術(shù),謂握固不瀉,還精補腦也。"可知在西漢時代已有用《老子》文句來解房中底?!独献印返仔?、谷神,很易被用為房中底名辭。

  巫靚道與方米預(yù)備了道教底實行方面,老莊哲學(xué)預(yù)備了道教底思想根據(jù)。到三張、二葛出世,道教便建立成為具體底宗教。附錄 道家思想與道教

  緒論

  儒道兩家底思想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思想底兩方面。儒家注重實際底生活,而道家則重玄想,這是人人都知道底。從我國人日常生活底習(xí)慣和宗教底信仰看來,道底成分比儒底多。找們簡直可以說支配中國一般人底理想與生活底乃是道教底思想;儒不過是占倫理底一小部分而已。

  道家思想是與漢族文化同時產(chǎn)生底。史稱少笑之衰,九黎亂德,天下相惑以怪,家為巫史,民讀于把,帝額領(lǐng)乃命重為南正,司天以屬神;命黎為北正,司地以屬民;因此,巫史底職守就有了專青。南正所司底事體是關(guān)于天志底,是巫祝或道家思想所從出。北正所司底是關(guān)于天人感應(yīng)底事實,為巫史或儒家思想底根據(jù)。我們要明白道教,不得不先知道巫祝。哲學(xué)思想底起源可以說都是巫祝們玄想或妄解底結(jié)果。因為他們底責(zé)任就是要將玄渺無端底天則來解釋或規(guī)定這陵亂發(fā)展底人事。這原始底哲學(xué)在各種文化底初期,都可以找出來。《國語·楚語》載巫底才能說"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知,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日巫,在女回現(xiàn)"。巫祝底聰明圣知都超過常人,所以除去降神以外,還有解夢、預(yù)言、醫(yī)病、卜覽等等能干。史底職分本與巫差不多,不過他所注重底多在記錄過去底經(jīng)驗與事跡而已。

  巫與史有一本共同底典籍,但各有各底用法。那本便是《易》。從巫底眼里看,它只是一本占卜底書;從史底眼里看,它是一本記載民族經(jīng)驗底跡象和字書。其實,《易》乃是華族擁有最古底字典,"開物成務(wù)"之書。古巫每以文字可以啟示天志,凡有待決底事,皆向字書索取,日久成例,而占卜之辭與賠》經(jīng)文就難以分辨了。

  《易》是中國宗教與思想底源頭,故研究道家與道教不可不先學(xué)《易人《易》底八卦相傳出于《河圖》、《洛書》,這兩種文字大概是居于河洛兩岸底初民所遺留底。英人黎弗卡恩(J.H.ffivettCamac)以為《河圖》、《洛書》是在河洛岸上底穴居人鑿在石上底"杯紋表幟"(cap-co)。他說這種表幟在石器時代最為普遍,歐、亞、非、美各洲都有,歐洲以在意大利及西班牙所發(fā)見者為最多。在原始的文化中,刻在石上底"O"形與"@"形,乃是表示初人對于生生能力底信仰,故在瑞士古洞里找出有這種表識底石名為"嬰石"(BabiesSton)?!逗訄D》、《治書》也包含兩性的道理,后來因為記載底方法與材料進步了,乃由O@而變?yōu)橐?,可是陰陽、父母、男女等等觀念,仍繼續(xù)地留傳下來。

  一、原始的道家思想

  道教底淵源非常復(fù)雜,可以說是混合漢族各種原始的思想所成底宗教。但從玄想這方面看來,道教除了后來參合了些佛教思想與儀式以外,幾乎全是出于道家底理論。道家思想底淵源也與儒家一樣同出于《易》。從傳說方面,我們知道在現(xiàn)存的《周易》以外,還有《連山》與《歸藏》兩種。三《易》不同之點,在乎對于卦底安排次序。學(xué)者又以為《歸藏》是殷朝底幅》,為道家思想之所從出幾周易》是周人用底,儒家思想本于它而來?!吨芤住返住断缔o傳》雖然說是孔于作底,但其中引申《歸藏》底意思比較《周易》似乎多一點。《系辭傳》當(dāng)成于先秦時代,與《呂氏春秋》、《道德經(jīng)》、《禮運》等先后出現(xiàn)于世。如將這幾本書用比較的方法去研究一下,定然很有興味。

  由巫進為術(shù)數(shù),由術(shù)數(shù)進為陰陽,后來又進而為五行,由五行而進為黃老道家,推其原始也出于《河圖人《洛書》,故亦可視為解《易》底一派。《河圖》、《洛書》是陰陽與術(shù)數(shù)學(xué)底雛形,《易》就是從這兩樣脫形出來底。放假》為陰陽象數(shù)之學(xué),全書所有解釋都不外乎此。鄭康成以為"《易卜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三面的意義為道家思想或道教玄學(xué)之所從出?!断缔o傳》上載:"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無論對于什么事體,總要把這個簡易底道理明白了,然后可以成德立業(yè),然后德業(yè)可以久大。

  簡易底道理在《道德經(jīng)》里更說得明白。"易"本是要人生趨到無思無為底境地,故為政者當(dāng)存我無為而民自治底心,不必用什么法律道德,風(fēng)俗等等,來約束人民,政府越管得簡易,人民越覺得安適。"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不必,也不能用力去煮它,猶如國君不必用權(quán)勢去治國一樣。人民所以能治是順乎自然底性情而來,如果用權(quán)勢去壓迫或勉強他們順從一件事情,那就是違反了自然。在自然里頭自然有一種不可摧滅的勢力,它底自身能夠成壞事物,毋須人去激發(fā)它??上覀?nèi)粘5纳钜呀?jīng)失了道德之自然狀態(tài),而被仁義禮教所約束及壓迫,因此人民越難治。欲望便是從使用不自然的權(quán)勢去治理人民才會產(chǎn)生出來底。人民底欲望越多,越不能知足,不知足,則國越難治,災(zāi)禍就隨著發(fā)生了。要滅絕這種不自然的權(quán)勢,自然得從寡欲知足做起。而知足寡欲必要與外界接觸底機會少,所處底社會簡單才能辦得到。所以小社會是最理想的國家。

  小因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丹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以道德經(jīng)》下八十)能夠?qū)崿F(xiàn)返到原始的小社會去過那簡易的生活,自是道家底政治理想。從這點,道家立了柔弱與清靜底教義,因為這兩點是簡易生活底要素。柔靜是坤道,是稟承天道底自然,本來含著剛動底能力,自然調(diào)和,人若跟著它進行,也不致于失掉剛?cè)釀屿o底調(diào)和生活?!肚f子》所說"慎守女身,物將自壯"(《在有》),也是表明人如能承順自然,保守天地所賦與底性情,一切事物都要自己調(diào)和地發(fā)展了。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易·文言傳》)道家之所謂"道"與儒家之所謂"道",其不同的地方在前者以為人生應(yīng)當(dāng)順從天地之道與萬物同流同化,放立基在陰陽、動靜測柔、強弱等等自然相生、自然相克底觀念上頭,而忽視人為底仁義;后者偏重于人道底探索與維持,故主張仁義。我們或者可以說道家與儒家皆以順應(yīng)無道為生活底法則,所不同底在前者以地道為用,后者以人道為用而已。地道是無成無為底,故《易》(《坤》)有"地道無成而代有終"底說法。地底德不在創(chuàng)作,而在承順天道以資生長養(yǎng)萬物,所以常是站在靜底或消極底地位,凡天所賦與底事物,它都不必費力去改作,只能保守便夠了。假如必定要說地道也有"作",那么,這個"作"必是"作成","作成'不過是就所有現(xiàn)成底事物去培養(yǎng)它們,使它們長成,故仍是屬于保守底。"保守'堤道家對于生活底態(tài)度,因為保守比創(chuàng)作簡易,也合乎地道底柔弱靜止底品性?!断缔o傳》(下)說:"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附然示人簡矣。"又說:"夫乾,天下之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知是守最重要底事情?!兜赖陆?jīng)》(二十八)說: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幫;為天下期,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

  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全部《道德經(jīng)》都是教人怎樣知,和怎樣去守,而這個"知"就是《系辭傳》所謂"乾知大始"底"知","守"就是《坤卦》底"順"。道家所謂順乎自然,及無為而治,都是本乎地道而來底。道一有造作,便有所私;有所私,則不能長久?!兜赖陆?jīng)》(七)說: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假使天地有所造作,那就有恩有為,而物失其本真了,故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謂"長生",就是萬物柔和地順從自然。人從自然而來,本是能與天地同其久長底,為何人生不過百年就要歸于死亡呢?因為人愛護自己的虛形,比愛住在內(nèi)里底"真人"更甚,為他創(chuàng)造許多娛樂受用。在創(chuàng)造中,根本地說,就有創(chuàng)造底苦;在進行中,難免奪人所有以自饒益,結(jié)果便成此得彼失。既然有得失,便不能免于生死。死亡底存在,只是私心和"創(chuàng)造的沖動"所致;故說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本于自然化育萬物,故"萬物持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自然并非有所創(chuàng)作,因為一說到"作"便是不自然了。天地本著自然底進行長養(yǎng)萬物,表面上似乎有所作為,其實是極無所作,也無所私,無所享受,故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在人與人相處底時候,如柔弱能讓,便是順乎自然之理。讓底反面是爭,故圣人要使人不爭,必得使他們少有接觸底機會更好。為國也是要本著這自然底道理,使為政者"無為而民自治"。"自治"云者,是人民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無須要什么政府來替他們立仁義,制法度,作禮樂。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dāng)是時也,山無溪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馬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天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童為仁,路躍為義,而天下始疑矣;遭渲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模?

  白玉不毀,孰為佳漳?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yīng)六律?

  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以莊子·馬蹄》)民與民相疑相爭都由于圣人為他們立仁義,作禮樂。人若順著自然,守著天地所賦與固有的性情,一切的需要本已齊備,何必再與外境交通,去要求什么供給呢?民人相爭相攘至于死亡,都是因為他們底要求過于他們所需要底,后面又有一個強有力的圣人或國家去替他們出力,替他們維持,使他們遂意,于是貪得底心就發(fā)達到不可制止的地步。"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剖斗折衡"是根本解決底方法,因為沒有人代人規(guī)定權(quán)衡,貪得貪利痛心也就消滅了。

  生活要求簡易,欲望要盡量排除,就是道家所謂"熊真"底工夫。人一有了欲望,便想去求滿足,從欲而"得",從得又想多得一些。欲得之心日盛一日,不安寧的生活困之而生。"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就是清心寧志底工夫。世間一切的作為都是根于"我想做"這個念頭來底,故越有作為,越多欲望。所得愈多,欲望愈大,對于所作愈不知足,而精神上底苦痛常敵不住獲得時底愉快。一不愉快,心便亂了。從需要方面說,所造作底愈多,需要之量也隨著增加起來。人本是可以簡易地過日子底,但因我們底祖先對于物質(zhì)上底要求不已,以致形成今日煩瑣的生活,使人與外境底關(guān)系越來越深切,甚至有缺乏了些少便有不能生活底情形,儲子》說,"少則得,多得惑"(二十二)便是這個意思。譬如水是日用必需的,從前幾家共用一口井,所關(guān)系底板小,縱使一旦井枯了,還可以想法子,生活猶不致于受多大的累。今日住幾十萬人底大城市,水底供給集中了,從用水方面看固然利便得多,假使水源一旦斷絕,全城人民所受底痛苦比起從前用井底時代就大多了。故人民與公共事業(yè)底關(guān)系越大,越是危險,越發(fā)痛苦。生活越繁瑣,人物彼此底關(guān)系大有拔一發(fā)而動全身底光景,"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底話,正是為此而發(fā)。如我們今日用一副機器可當(dāng)千百人底勞力,可是他已使千萬人變成物質(zhì)及機械底犧牲了。"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五十七),也就是這個意思。是故圣人當(dāng)使民無欲。無欲并非有欲以后用強力去壓制底意思,乃是根本地排除它,使人各樂其生而安其居。要這樣,才能保持"三寶"(六十七)。無欲故不爭,不爭故無傷害,而能"慈"。無欲故生活簡易,簡易故省物力,俄能"儉"。無欲故靜,靜故謙讓,"不敢為天下先"而能長久。

  明白了返到自然及簡易底道理,我們當(dāng)再進一步去研究道家對于宇宙底見解。道家以為宇宙底進行即是"造化"底現(xiàn)象。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于一造一化循環(huán)地遷變,并沒有什么成就。這就是《易》始于《乾》終于《未濟》底意思。造化本無全功,成就與失敗,禍患與福利都是互相循環(huán)底。我們所見宇宙底現(xiàn)象沒有一樣不是由造而化,由化而造,故可以說道只是不斷的造化。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五十八),莊子更進一步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無毀,復(fù)通為一"以齊物論》)。成敗生死是存在天道與地道里頭循環(huán)底造化。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zhǔn)?。感而后?yīng),迫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zāi),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zé)。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以莊子·刻意》)這與《易》所謂'仍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同一意義。所謂感應(yīng)就是在虛無恬淡中理會造化循環(huán)之理,既然知道這個現(xiàn)象,事物底成毀自不能有何影響,來擾亂我底心神。

  凡一種事情底成就皆有它底來由,并非由于一朝一夕之故。所謂"成功"或者是從許多失敗積下來底,或者是從許多小成功結(jié)成底。積涓滴成海,積沙石成山,積愚成智。但海有時也會枯,山有時也會平;今日之智,未必不是將來之愚:故成海成山成智底"成"只是相對的話,絕對的成就究竟不能得著。道之所以大,在乎虛空不積,雖積而不見,不理會其積。老子說:"三十幅,共一教,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門一)車行因于救之虛空,而緩底自身并沒有車底功用。莊子更申明這個意義。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蛱撿o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體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素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失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天道》)

  原始道家底"長生說"并非戀世主義,只是要隨著造化底玄機運轉(zhuǎn),自然能夠年壽永久。人所以會衰老底原故是由于憂患;憂患由于心不虛靜恬淡,一味去求知。這個"知",與上頭知白守黑底"知"不同,乃我們底心對于事物底解釋,即是平常所謂"知識"與"智慧"。從我們心中或經(jīng)驗中所生底知與智并非真的,故應(yīng)當(dāng)舍棄掉。道在于無,有心則非,吾人求知,均賴心識,故欲去知,先當(dāng)虛心。人所以求知底原故,必是由于一種成法不適宜,欲知其所以然,進而求其處治之方。在這種情形底下才會產(chǎn)生圣人。圣人之生在于道德淪亡之后,而仁義底建立,權(quán)利底分別,都是知所以處置當(dāng)前的情境底結(jié)果。但是,"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十八);智本以防害,而害反因之而彰,仁本以成德,而德反由之而墜,仁義智慧究竟是靠不住。社會越知道防止盜賊底方法,不見得就能把盜賊撲滅,有時反可以養(yǎng)成他們的機巧。知本是靠不住,又是一件無底止的事,縱使用一生底心力去探求也不能有多少把握,甚至產(chǎn)出許多煩惱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元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梢员I?,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以〈莊子·養(yǎng)生主》)自然底道本是大智,不必用人心去思慮知覺就能夠使生活安適,壽命久長。故老子以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計九)。大道具有無限知識,可是永遠沒曾表示出來,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地存在也是在此。人如能效法天地,就可以長生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入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放至人無為,大圣不作,現(xiàn)于天地之謂也。以莊子·知北游》)知愈多,性命愈疲,故圣人治國務(wù)使人返樸還淳。人生底最大困難是在生活底機械化。用知愈多,則是非、取舍、去就等等愈明,而機械愈繁。所謂"經(jīng)常"或"法則",都是社會積了許多經(jīng)驗知識才能成立底。但社會一有了這些機械的法則,人們便不能自由,必要時常受它底轄制。機械的生活,總一句說,都是知底毛病。所以我們要由自然得著解放。自然是不立何等法則,不有何等知識底。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暇滴,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老子))H十七)

  二、道教思想底形成

  原始的道家思想底梗概,既略如上述,現(xiàn)在我們當(dāng)研究道教與它有什么關(guān)系。"道家"具說當(dāng)作"道德家",因為他主張棄絕仁義返到自然的道德生活。老莊底思想只代表道德家底思想,本與后來的道教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道教思想遠源于術(shù)數(shù)和巫靚底宗教,到后來才采用了道德家底玄學(xué)。

  道教底成分非常復(fù)雜,我們從宗教與思想方面可以明白地回溯到它底許多根源。今將道教底源流先列出一個簡表,再依次略說一下。

  在先秦時代,最初與道家思想結(jié)合,成為道教底宗教教義底便是陰陽家。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殘和之官,敬順吳天,歷象日月星辰,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舍人事而任鬼神。(《前雙·藝文志》)這就是歷來傳說底陰陽家底來歷。陰陽家底首創(chuàng)者據(jù)說是鄒衍。他約生于公元前四世紀(jì),稍后于孟子底時代。司馬遷記孟子之前后,齊有三驗,鄒忌在孟子前,其次為駐衍,在孟子后。"駐衍睹有國益浮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其語同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xué)者所共術(shù)。大(次)并世盛衰,因載其機樣度制,推而遠之,至于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Q弓l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zhuǎn)移,治各有宜,而符應(yīng)若茲?!?(《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茍卿列傳》)

  陰陽底說法是駱衍時代底流行思想?!兑住肥砼c《莊子》書中說陰陽底地方很多,駐衍所用來立一個學(xué)派,所增底是他底推尊黃帝,篤信機祥和五德轉(zhuǎn)移等等主張。陰陽家很尊黃帝,后來與道家對于事物消長順逆之理參合,而成為秦漢間最流行的"黃老道"底要素。"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信于機樣,是黃老道底特點。陰陽思想是道家成為道教之樞紐。司馬談?wù)摿抑刚f:"嘗竊現(xiàn)陰陽之術(shù)大樣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道家使人精神專,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shù)出.國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yīng)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劣诖蟮乐ソ×w,細聰明,釋此而任術(shù)。夫神大用則竭,形太勞則蔽,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jié),各有教令,順之則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日'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復(fù)長、秋收、冬藏,此無道之大經(jīng)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jì),故日"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br />
  道家'無為',又回'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淇術(shù)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yè);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放日'圣人不得,時變是守'。"從司馬議底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家與陰陽家同主"大順"之道而以"因循"為用底。陰陽底教義在道教里頭極其重要,幾乎沒有一樣宗教行為不與它有關(guān)系。

  占道教思想與中國的人生觀底大部分,次于陰陽,就是五行說。五行或者也是陰陽家采用舊說或從當(dāng)時一般的"五德轉(zhuǎn)移,治各有宜"底見解加以符應(yīng)底說法而來。"五德轉(zhuǎn)移"即五行相生相克底說法。在《莊子才物》、《說劍》,《鵲冠子·夜行》,但于·經(jīng)下人《貴義》等章都有陰陽五行之說,而《貴義》所記很足以代表驗衍以前民間對于五行與實際生活底關(guān)系底見解。

  子墨子北至齊,遇日者。日者日:"帝以今日殺黑龍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日:"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回:"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以戊已殺黃龍于中方,若用子之言,是則禁天下之行者也。是臥心而虛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從這一段看來,五行說已為當(dāng)時底日者所應(yīng)用,《茍子啡十二子篇》說子思"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可以見得這種見解底淵源很長。陰陽五行,有些學(xué)者以為中國古代從波斯底星學(xué)傳來底,用五色來分星次和方向也是西方諸古國所有,故這種說法我們雖不能準(zhǔn)說是外來的,然而為天文家所主張是無可懷疑底。因為東方蒼龍,南方朱鳥,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星宿底顏色不同,以致各方對于顏色底好尚也不同了,所謂縣尚黑,殷尚白,周尚赤,都是從分野而來底。

  天文家所主張隔五行,講幅》底人將他與《河圖》、《洛書》底"數(shù)論"參合起來,便成為后來中國人一般的見解。"數(shù)"底理論,依《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三"推到無盡,變化隨其數(shù)之增減交互而起?!断缔o傳》上所謂"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即是此義。從"三"回溯到"一"為一切現(xiàn)象界底原狀,《老干》所謂"圣人抱一"(二十二)即是此"一",敢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為天下貞"。(三十九)"道'堤無形的宇宙本體,數(shù)是宇宙底現(xiàn)象,但不是物質(zhì)。物質(zhì)是從"數(shù)"再行綜合而起底。物質(zhì)底起源,照后來的五行家及鍵緯家底說法是由于天地底數(shù)互相配合而成?!兑拙暋で彾取酚刑煲幻肓?,天七地二生火,天三地八生水,天九地四生金,天五地十生土之說,這五種就是萬物底最根本的原質(zhì),就是叫做五行。五行因相生相克之故便產(chǎn)出宇宙一切的事物。《大禹漠》雖載"水、火、金、木、土、谷"六府,《甘誓》和《洪范》雖有五行底名字,究竟是后人附會底,故不盡與陰陽的"數(shù)論"相符合。五行相生相克底說法,《春秋緯·文耀鉤》和《春秋繁露》都記載著。董子解五行底意義說:"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五行相生)。"他解"比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照他所說,五行底次序是木、火、土、金、水。"間胡勝"即五行相勝底情形,就是"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上勝水"?!栋谆⑼āの逍小匪d底也差不多。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不但是駐衍一派底人喜歡說,就是先秦諸子也都很喜歡說?!肚f子才物》也載:"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統(tǒng)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這也是不完備的五行相生相克底見解。《管子·五行篇》說:"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diào),然后天地之美生。"這也是五行說成立底本誼。

  在一般中國人底哲學(xué)里,陰陽五行永遠占著很大的勢力,凡人生日用等等事物都呈現(xiàn)根消相長相生相克底現(xiàn)象。一言以蔽之,凡歷史上的進程,無非是從陰陽五行所生底"運氣"底流轉(zhuǎn)。時令、歷史或"天運",在中國人底感覺中是很容易領(lǐng)受痛。"運氣"底吉兇可以應(yīng)用到一切天時、地理、人事上頭。但運氣是什么呢?"運"是從陽底性產(chǎn)出底,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氣"是從陰底質(zhì)構(gòu)成底,所謂初、二、三、四、五、終六氣。五運六氣底說法,依《內(nèi)經(jīng)索問》(卷十九)《五運行大論》及《六微旨大論》說,甲己為土運,乙庚為金運,丙辛為水運,丁壬為木運,戊癸為火運;六氣應(yīng)五行之變,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號甲相合,命回"歲立",謹(jǐn)候其時,則初、二、三、四、五、終六氣可以知道??磥?,"運氣'域者是歷話家底舊說也不一定。

  我們底歷法是用干支底互配而成。干支底由來,依舊說,也是以河圖》、《洛書》來戶前者生十干,后者生十二支。時今底運轉(zhuǎn)是根于干支底相配。一月支含有陰陽動靜、五行生克底性質(zhì)在內(nèi)。"性"屬陽,是五行底本體;"質(zhì)"屬陰,是陰陽五行綜錯所生底六氣。六氣在時令上自"初氣"至"終氣"循環(huán)周流,終而復(fù)始。陽性隔五行隨著陰質(zhì)底六氣運行,因其高下相合,升降相因之度而有變化,而有吉兇。故五運六氣底流轉(zhuǎn),就是宇宙里萬有底現(xiàn)象。運氣底流轉(zhuǎn)是有法則的,自一時_一日、一月、一年、一紀(jì)運(六十年),乃至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都有一定的運氣。時間卜運氣底吉兇,并不是人力所能改移,因為那是宇宙進行中除舊布新必要的歷程,

  六氣到后來,由初氣、二氣等,變?yōu)樘?、生、壯、老、死、化六個宇宙進行底時期。宇宙在一"元'俄時間中都具有這六種運氣。現(xiàn)在的"元"底運氣,照王橋仁才圖會》底算法,今年是第六萬八千九百四十四年。元是天他終始消息底運氣,其計法以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百六十年),三十運為一會(一萬零八百年),十二會為一元。這與《春秋緯·無命苞漸記自開辟至春秋獲激凡二百二十六萬七千歲,共分為十紀(jì)底說法不同。要了解我們現(xiàn)在的元痛歷史進程,可以看下列底圖表。(見下頁)

  圖表中,須形表示時間進行底方向。菱形上表本元六氣,下表十二會。開即于會,閉為丑會,建為寅會,除為卯會,滿為辰會,平為巴會,定為午會,執(zhí)為末會,破為申會,危為酉會,成為戌會,收為亥會。菱形者,表示宇宙萬物從過去元人于虛無,從虛無進化直到壯為廣延極盛時期,過此則漸次收縮復(fù)至于虛無。為是漲縮,周流無盡。

  今表中,表示天地底運氣自虛無人于子會,至"甲"而天成;入丑會,至"乙"而地立;至黃會第六千年"丙",而人始生,那時人得天地之氣未足,形狀性情只與禽獸略異。到了巴會第六千年"丁",而黃帝出?,F(xiàn)在是午會,"戊"是今年,民國十六年,天地底運氣已漸漸入到衰老底時期了。過此以后,人未會第三千年至"己",就到了地老天荒之運。到了酉會第六千年"庚",而人與神仙俱滅。到了戌會第三千年"辛",日月星辰不行,第五千年天大昏,六千年天閻,一萬年"壬"而無壞盡。亥會第六千年"癸"而地壞。過此,則天地人俱滅壞,復(fù)歸于無,循環(huán)到未來的子會,再紀(jì)新元。這樣的見解很合于天文家對于日星生滅底推測,雖然所計底年數(shù)不對,但在非科學(xué)的時代,我們底古人能夠這樣想,就算了不得。

  一元底始終就是三才底"大生死"。生死就是造化,敢說"造化以日新為德,正須迭用生死"以快書·秋濤》)。拉丁諺"死是生之門"(MorsjanuaVitae),正是道教底生死觀。在每年、每月、每日、每時底運氣中也各有各店生死,陰陽家和建除家因此立"月建十二神"配十二辰于十二日,周而復(fù)始,觀其所值以定吉兇。他們以為在這十二日底運行中,各口都和宇宙萬有日月星辰等有關(guān),故每日都有值日底星辰。十二神即建。除、滿、平、定、執(zhí)、破、危、成、收、開、閉。"建除"之說,依《淮南于·大文訓(xùn)》說,'官為建,卯為除,辰為滿,已為平,主生產(chǎn)為定,未為執(zhí),主陷;申為破,主衡;酉為危,主相;戌為成,主少德;亥為收,主大德;于為開,主太歲;丑為閉,主大陰"。又《六韜》有"主開牙門背建向破"之說,《越絕書》(七,外傳記范伯)有"黃帝之元執(zhí)辰破已"之文,其起源雖托于黃帝,其實是秦漢間陰陽家底成說?!锻趺鳌份d"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師古注"于建除之次,其日當(dāng)'定'也"??梢娊ǔ讘?yīng)用,在漢時已經(jīng)是很普遍了。十二神有吉兇,吉是除、危。定、執(zhí)、成、開;四是建、破、平、收、滿、閉。故決說:"建、滿、平、收,黑(黑道);除、危、定、執(zhí),黃(黃道);成、開,大吉立;破、閉,木相當(dāng)。"

  建除之意:建為一月之始,故從建立起義。建次為除,為除舊布新之意。"一生二,二生三",三為數(shù)之極,故名滿。過滿則溢,故必使之平。平則定。定則可執(zhí),故繼之以執(zhí)。執(zhí)所以守其成,故繼之以成。物無成不毀,放繼之以破。既破而后知危,故繼之以危。心能知危,事乃有成,放繼之以成。既成必收效,故繼之以收。自建至收而數(shù)全,但數(shù)無終極,當(dāng)以理開,故以第十一底"開'為首。開即開始,一始,自此數(shù)到三,復(fù)為建。故建實生于開。開即是生氣。氣始萌芽,不閉則發(fā)泄凈盡,而物不能生,故受之以閉。惟其能閉,故能建立,于是第十三復(fù)為建日。自建到閉底歷程便是一切萬物進行底公式,故每日做事底宜忌都要照著值日底建除而行。這于《易》理,應(yīng)用得何等精密!最流行的《玉匣記通書》、《故吉便覽》等,都把這星占底式例列得很詳細。他如屬于太乙、六壬、遁甲、禽演③等書,都是一般星相家底寶典。訪間所刻通書為各家所必備,雖然不識字,也得買一一體擱著,干支對于我們?nèi)粘5纳钍呛蔚鹊拇螅?br />
  干支影響于歷史人事既如上述,它與人身底關(guān)系最顯著的是"十二辰部'痛說法。這是秦漢間方士所倡。其立說宗旨,大概是因各支底性質(zhì)選立一禽以為標(biāo)識。這個陰陽家叫做"求象"。求象底事實最初因于時令,說如《購冠子·無權(quán)》"四時求象,春用蒼龍,夏用赤烏,秋用白虎,冬用支武"?!对铝睢芳径錾吓?也是以牛為"丑"底表議?!墩f文川"巳"為蛇底形象。求象底事實在漢時已大行,故王充于《論衡·物勢篇》辯論五行相用相害之氣底荒謬兼反駁十二辰肖和星辰與人生感應(yīng)之理。但那時這種信仰已很普遍,甚至有人說人底身體各官也和星辰有關(guān),《內(nèi)經(jīng)素問》專闡明這個道理〈漢書·翼奉傳》說奉治歷律陰陽之學(xué),曾上封事與元帝,論歷律與性情底關(guān)系,有"觀性以歷,觀情以律"底話。性有五而情有六。五性即五行干支在身體里底性,其說為:"肝性靜,靜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禮,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努主之。肺性堅,堅行義,乙庚主之。腎性智,智行敬,丁壬主之。"六請即廉貞、寬大、公正、奸邪、陰賊、貪狼是。

  五行干支底運氣不但影響于人身,即如地底形狀也與它有關(guān)。講求這種知識便是"風(fēng)水",或堪輿學(xué)、形學(xué)。"堪輿"二字,人多解為"天地",孟康說是造圖宅書底神名?!稘h書·藝文志》載有《堪輿金鷹》十四卷,列入五行家底典籍里頭,足見風(fēng)水之學(xué)也是從五行家倡出來底。所謂"湛輿",是說人生于土,歸于土,故卜居、卜葬,當(dāng)合乎五行底運氣。堪輿家以為地是方的。這方是龕于天中一個六面體的方形,故四維能上應(yīng)列宿之位。列宿底布列,古今有異:現(xiàn)在以星、張、翼、軼、角、亢。氏為東方七宿;房、心、尾、箕、斗、牛、女為北方七宿;虛、危。室、壁、奎、婁、胃為西方七宿;昂、畢、紫、參、井、鬼、柳為南方七宿。因為天運底差移,所以吉兇底遭際也就古今不同了。這樣的差移也影響到"龍脈"上頭,故地理底災(zāi)祥,今與古亦不同。甚至一年一日底運氣也可以影響到地理上頭。一歲之運為春生、夏榮、秋枯、冬死;一日之運為晨溫、晝暖、暮涼、夜冷;故堪輿之興替當(dāng)因樞斗旋轉(zhuǎn)而異,地理不能離開天象。

  堪輿與形法也有關(guān)系?!稘h書·藝文志》載:"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shù)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兇,猶律有長短,而各征其聲,非有鬼神,數(shù)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所述相宮毛地形就是現(xiàn)在堪輿家所做底事。他們以山底形狀附會五行,如以直形為木(A),尖形為火(八),橫形為土(一),圓形為金(n),曲形為水(n)是。他們說人所居處底宮室也與五行有關(guān),以為各毛都有其陰陽八卦,干支底方位。乾將三男(震、坎、良)屬于陽位,坤將三女(龔、離、兌)屬于陰位。以東面為辰南,西面為成北之位,從此斜分為陰陽之界;因宅底坐位而有陽宅陰宅之別。凡有所建筑,當(dāng)以該宅底陰陽與本年星宮底運轉(zhuǎn)對勘,如有沖犯就避免或用法祈攘。掃地時當(dāng)視察金、木、水、火、土五星和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提九耀與卦氣相值時吉兇底現(xiàn)象為趨吉避兇之計。王充于《論衡·四諱篇》辯"西益宅不祥"之誤,于《法術(shù)篇》駁圖宅術(shù)之非,足見相宅之法,在漢時已很盛行了。至于卜葬乃始于古時相土之法,本不求與天運相半,但自漢魏人盛倡風(fēng)水,這種信仰于是大行。有名青烏先生者,作《葬經(jīng)》,相傳他是漢朝人,精于地理陰陽之術(shù)。在他之前,還有秦朝底櫓里子、朱仙桃。樟男子有傳,載入《史記》;朱生平不詳,地理正宗》載他作《搜山記》。晉郭噗也著一部《葬經(jīng)》,闡風(fēng)水之理,說:"所謂葬者,乘'生氣'也。天陰陽之氣,隱而為風(fēng),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前。蓋生者,氣一聚,凝結(jié)而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內(nèi)骨,以前所生之道也。……《經(jīng)陽:'氣乘風(fēng)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fēng)水。"陰陽之生氣運于地中而生萬物,子孫底身體與祖宗底遺骸是一氣所貫,所以禍福也能互相影響。這就是風(fēng)水信仰底根本。

  在術(shù)數(shù)之外,匯流人于道教思想底有方技家底神仙說?!稘h書·藝文志》對于神仙家底評論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生死者之域,而無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wù),則誕欺怪遷之文,彌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方士底長生理想與原始的道教不同,因為前者偏重在尋求肉體不死底方法。傳說自周穆王時,海上神山底存在,已為一般人所樂道,王于是遍行天下,為要找著那"不死底國",卒在西方得遇西王母。穆王后四百年間,是靈王御宇底時代,求神仙底人日見其多。當(dāng)時所謂東方三神山即是現(xiàn)在的日本,故出海向東去求仙底人很多。秦始是二十八年乃從事于大規(guī)模的尋求,遣徐福領(lǐng)了幾千童男女出海。日本栗田寬作《氏族考》稱述著別姓氏中底山田、御井、志我、長野、廣野、三宅六氏為靈王后裔,章炳誠說是太于晉之胄,因"王子求仙"底史實,雖《列仙傳》未明載其有無出海,但確有可靠之處。

  神仙思想底起源本出于燕齊方士。這兩國為當(dāng)時近海底開明國,海邊底景象,如蜃樓云氣等,給他們一神仙山底暗示。自方士底神仙思想盛行后,一攤學(xué)"道"底人因為它底"不死說"與老氏底"長生論"名字上適合,順著時勢底趨向,遂將它與道家合而為一。故此后所謂"黃老",無不與神仙有關(guān)系。神仙家深信肉體不死之說,主張用藥力來補充后天的缺陷。這與原始的道家底"真人"思想就不同了。《莊子·大宗師》說:"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許士。若然者,過而弗海,當(dāng)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謀,入水不德,人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著此。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皤,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隘言若哇。其音欲深者,其天機淺。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訴,其入不距,仍然而往,格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fù)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顆顆,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原始的道家以為在這"虛形"里頭有個與大化同流底真我,能超然于物質(zhì)之外,忘形于時間之中,加莊子《逍遙游》所說底姑射神人一樣。放初期的道士只說V解","蛻化",并沒想到"白晝飛升"這一層。道家底"真人'思想,不但不是肉身永生說,并且主張身體底生死是必需的?!肚f子吹宗師》說:"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快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明生死是理所常具,何能逃避得了?所以要注意寄寓在這虛形碼底"真人"要使他(真我)回到自然底道里頭。道是"有情有性,無為無形"底,所以它能超脫一切空間時間底牽制,而自由去來。

  道家底長生思想,不是貪生逃死,乃是為知生而生,知死而死。宗教能夠成立都是在乎對付生死。對付人生,有倫理學(xué)就夠了。要有"人死觀"加在人生觀上頭,才能說得上宗教。世人無一不死,卻沒有一個善于死底。這都是因為他們不善于養(yǎng)生底原故。道家底修養(yǎng)就是要預(yù)備死,故要"究理盡性而至于命'來理會生生死死底真際。求長生不過是我生底時間短,不能盡量享受罷了。但百年底壽命不為長,千萬年底壽命一亦何嘗長得了多少?時間不過是真我因住在虛形中而生底主觀感覺,在道里頭,本無此事。造成時間底主因,是在我們底虛形中可以感得血脈底跳動,事情底繁簡,光陰底更迭等等。凡我感得繁雜迅速底事物,便覺得時間短,而簡慢的便覺得長。監(jiān)里底囚犯,下床盼暗,上床盼明,在獄中度日如年,沒有什么事情可做,故他們底時間比別人底長。市場里底商人,收幌子底時候,總覺得剛掛上不多時,因為他底生活忙,所以覺得光明如箭。"黃粱夢"底經(jīng)過只在瞬息間,而其經(jīng)歷已是幾十年底工夫了。因為夢中情事純是主觀的,沒有外界情境與它比較,故能于一瞬間周歷幾十年。這樣看來,真時間便是無時間,因為時間是從虛形中造出來愚弄人底。"山中七日,世上千年"還不是真時間,要能"體道合變,忘心于寒暑"才可以。故莊子說"天時,非賢也",明要把時間忘掉乃可以為真人,為賢者。一個人能夠事無所事,心就虛靜,而無憂慮;無憂慮,故沒有年壽不永底恐慌,那么,日月就可以延長了。不能長生底原因就是犯了"時病"。進一步說,肉身底生死,本不礙于長生;就使肉身不死,也不過是"與天地同你",天地還有休滅的時候,何況肉體?"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況于人乎廣(《老子》)故《太玄經(jīng)》說:"志于目,則光溢無極;混于耳,則心識常淵。兩機俱忘,是謂太玄。"又說:"養(yǎng)其真火,身乃長存;固其真水,體乃長在。真真相濟,放日'長生'。天得其真放長;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壽。世人所以不得長久者,養(yǎng)其外,壞其內(nèi)也。,,

  自神仙辟谷服丹之說加人道教,于是所謂"真人"一變而為肉體飛升說。這樣的思想無疑是受了佛教輪回論底影響,并且變本加厲?!剁妳蝹鞯兰防?,鐘離權(quán)對呂巖說:"人生欲免輪回,不入于異類軀殼,當(dāng)使其身無病者死苦。頂天立地,負(fù)陰抱陽而為人,勿使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帳道集》以陰陽定人鬼仙三途,說鬼是純陰無陽,人是陰陽相雜,仙是純陽無阻。故人可以為仙,也可以為鬼。他有五等,所謂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是。③修到鬼仙還不為功,到八仙乃為小成,地仙為中成,神仙為大成。鬼仙不免輪回,人仙與地仙只可免死,要到神仙方能身外有身,脫質(zhì)超凡。天仙是得"道"后,傳道人間,仙行圓滿返到洞天底神仙。這個明明是采取怫教對于菩薩底見解。

  人所以不能長生底原故,因為他犯了三種毛病,就是時病,年病,身病。對病是勞逸過度,冒寒涉暑,其結(jié)果為"患"。年病是恣清縱意,散失元陽,其結(jié)果是"老"。身病是精神消散,其結(jié)果是"死"。人要解脫愚、老、死,就當(dāng)修養(yǎng)。最先當(dāng)要絕了時病底根源;要免身病,先要使年病不生。所以修養(yǎng)的工夫要貫注在年病上,使身體不老,然后不死可求。這個就產(chǎn)生了"煉丹"底方法。

  六國和秦時的方士早已講求"不死之藥"底制法。《鹽鐵論·散不足》載秦始皇好神仙,信機樣,于是"燕齊之士釋鋤本,爭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陽者以千數(shù);言仙人食金余珠,然后壽與天地相保"。"金余珠"即是從金中所得底"丹"。初時底丹不過是從石類中底殊砂取汞(后來名為砂子、陽龍),從金類中底黑鉛取銀(所謂銀母、陰虎),使銀汞相合,取其精為"金余珠"。后來更附會以陰陽五行之說,以龍虎居坎離之位,離上坎下為水火未濟,坎上離下為水火既濟,水火交和則丹成。方士以為人身底構(gòu)造本應(yīng)天機,一身之中乃是一個小天地,故當(dāng)依著陰陽升降之理煉就純陽,使之脫質(zhì)升仙。他們有外丹、內(nèi)丹,或煉形、煉氣兩樣丹法。

  外丹所以煉形。照道士們底講究,采藥后,精選入爐,用八日取得底真火,從月取得底真水鍛煉。丹爐三層,外方內(nèi)圓,一切都依卦氣而造,共高二十七寸。藥放在爐里煉過三年為小成,服之可絕百??;六年為中成,服之可以延年;九年為大成,服之可升舉。煉到第九年底丹名"白雪",又名"玉液";第十二年名為"神將"。(銅符鐵券快》:"一粒一眼三期后,周身九竅目光明。白雪人口身生羽,神符吞下足生云。"言服了第十二年底丹便能得駕起云頭上九天底本領(lǐng)。又有所謂"紫金丹",乃得自扶桑,服之能使聾者聰,管者明,枯骨生肉,頑石成金,河化乳,華不落,等等功能。自古以來,煉丹服丹底那么多,現(xiàn)在應(yīng)當(dāng)有無數(shù)神仙駕著云頭游來游去才對,但實際上,我們只見云而不見仙!這是什么原故?道士又給我們一個解釋,從鍛煉上說,丹本沒煉成,修者倉卒服了。丹所以不成底原故,第一是藥材不好,第二是火候不足或不對,第三是時機不合。從修煉底人身上說,他還短了煉氣底工夫,因為單煉形是不夠底?!鹅`飛經(jīng)久《銅符鐵券》、《靈寶畢法》、《火蓮經(jīng)》諸書不過是教人煉形,并沒注重到煉氣那層。修者過于注重?zé)捫?,雖專用許多'傍門小法"如齋戒、體糧、采氣、漱咽、離妻、斷味、禪定、不語、存想、采陰、服氣。持凈、息心、絕累、開項、縮龜、絕跡、看讀、燒煉、定息、導(dǎo)引、吐納、采補、布施、供養(yǎng)、救濟、入山、識性、不動、授持等,終不能飛升;必須形氣并煉,用內(nèi)視法,先使身心達于清靜虛無之境,然后鍛煉內(nèi)丹,使外內(nèi)調(diào)和才可以。內(nèi)觀者,先于"無中立象,以定神識",繼則"一念不起",以保其"清",使"靈臺無物",以保其"凈"。能夠這樣,才可以講內(nèi)丹底修煉?!缎悦缰肌穼Vv煉形煉氣之法,但已融通三教,不盡是道教玄理。

  人身是個小天地,所以萬物皆備于其中,無需再向外求。身體里有三個區(qū)域,所謂三丹田,是神、氣、精寄寓底地方。上丹田為神舍,中丹田為氣府,下丹田為精區(qū)。三丹田中自有妙藥,能夠自煉自還。所以內(nèi)丹底講究在"還丹",即將丹田煉成底藥(龍虎)還到丹田。這丹藥是要降伏心腎底龍虎,即制色欲忿怒使心火下降,腎水上潤。制色止怒即是降伏龍虎。身中底水火,乃從腎生真水,心生真火。水為乾父,生姹女;火為坤母,生嬰兒;二者交情而生黃芽,即具龍真虎是。由此存想內(nèi)觀,以應(yīng)陽升陰降之象,乃至絕念無想。目凝神息慮,歷過小還丹、大還丹、七返、九轉(zhuǎn)、金液、玉液,清還丹后乃得真念與真空,然后可以入到超脫底境界。還丹是還告身中底日月去和天地造化同途底意思。內(nèi)丹之法,歸根是要"煉精合氣,煉氣會神,煉神合虛"。一到虛無,生死自了,而仙境可得。這比配金精石液為夫婦,得"河車"而飛行天外底丹法就強多了??磥?,內(nèi)丹也和禪定或定息底方法沒甚分別,大概是采用佛法底結(jié)果。

  煉內(nèi)丹不成是因為道上身心中有九難十魔底阻礙。九難者:一是衣食迫逼,二是尊長攔阻,三是恩愛牽掛,四是名利索絆,五是災(zāi)禍橫生,六是師長約束,七是議論差別,人是志意懈怠,九是歲月磋蹌。十魔是:賊、富、貴、情、恩愛、患難、圣賢。刀兵、文樂、女色。能避掉這九難十魔,方能修仙煉丹。

  講還丹底書最好讀《參同契》,現(xiàn)在將其注釋中引一句來做結(jié)語。"人之一身,法天象地,與天地同一陰陽也。人知此身與天地同一陰陽,則可與論還丹之道矣。"(元俞談《周易參同契發(fā)揮》)

  在神仙家之外,還有兩派屬于方技底醫(yī)家與房中也與道教有關(guān)系。從中國醫(yī)書中所立陰陽底理論可以看出其中底道家思想。醫(yī)藥一科在道主底功課上也是很重要的。房中之術(shù),《漢書·藝文志》雖列八家,但其書已不傳,小說中載道士擅于此術(shù)底不少。

  上頭所說只在道教對于修養(yǎng)之方法及宇宙人生底見解,現(xiàn)在當(dāng)略述其對于神靈底信仰。這是使黃老道成為今日的道教底關(guān)鍵。原始的道德家并沒有明白地說這世界有沒有主宰它底神。天地在他們痛心目中只是一副大機械,也可名之為"玄機",作善作惡底果報乃是自然的機械性使它如此,并非由于大神底賞罰。漢初底道家還有些依照舊說底,如灌南子說:"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又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人間訓(xùn)》)這還是《易·坤》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一語氣。鄒衍雖談五德組始之運,卻也沒有說到天志?!峨u冠子·學(xué)問》所記底"九道",似為秦朝前后底道士所必學(xué),其存到今日底還可以找出"道德"、"陰陽"、"天官"。"神征"四道來。神征是講天人感應(yīng)底,這與道家底思想是很晚出,也不是固有的。

  天人感應(yīng)在先秦時代主張得最熱烈的便是墨子。墨家思想在漢時為儒家所壓制。當(dāng)時能與儒家抗衡底便是黃老道,許多派別都在它底蔭下得以保存,故墨者也就歸附在里頭。道教和墨教底關(guān)系在它底感應(yīng)論。我們將《太上感應(yīng)篇》來和健于》底《法倒、《天志*《明鬼》諸篇比較一下,就覺得其中相同的觀念很多。健子啡攻》文里列舉許多機樣,《天志湖告以"知天鬼之所福,而避天鬼之所增,比求興天下之利而陳天下之害"。擁鬼》說:"今吾為祭相也,非直注之于污壑而棄之也,上以交鬼之福,下以合歡聚眾,取親乎鄉(xiāng)里。"《感應(yīng)篇》開首一句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這與《法儀》"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日殺不辜者,得不祥焉"是一樣的意思。又折福底事,亦為墨者所不禁,這在《天志篇》里說得很明白。祈攘本為宋國所重,墨子生于宋,故他底門徒多習(xí)祝史之事。道德家本不主祈德,因為這是巫祝底事,不是學(xué)清靜無為底人所當(dāng)為。但自墨道參入后,祝捷幾乎占領(lǐng)道家實行方面底全部!秦漢間底方士都能祈攘,攤南》有土龍求雨之文,董子甚且以儒家實行這事。祈壤之法到后來越盛,依《神仙傳·王遠傳》所記,則漢桓帝時,學(xué)神仙底已教人用符法模災(zāi)治病了。漢魏道教徒所知底神仙不過如《神仙傳湖載九十二人嚴(yán)著者把墨子也入仙班,是一件很可注意的事。到五代時候,道士中還有會"墨子術(shù)"底,我們在史乘中找出底下一段話。

  是時魏州妖人楊千郎用事,自言有"墨子術(shù)"。能役使鬼神,化丹砂水銀。莊宗頗神之,拜千郎為檢校尚書郎,賜紫。其妻出入官禁,承恩憲,而士或因之以求官爵。

  (《新五代史》卷十四,太祖子)墨子曾否能使役鬼神,化丹砂水銀,我們不知道,但從傳說中,我們知道他底技術(shù)很好,能做木鴦和軍用的器具。宋道書中還有《太上墨子枕中記卜卷,言夜形幻化之術(shù),可見墨子也被道教徒當(dāng)做神仙看待。

  黃老道家既和墨家信機樣折攘和感應(yīng)說,于是后來底道教做出滿天神靈來。道教今日所奉諸神,一方面是從古代的神話流衍下來,一方面是從陰陽五行底攘星禮斗發(fā)展出來。中國古人底崇拜對象說是天地,其實是以日為主,故《祭義》說"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日是天底代表形象,是生生之本,故為親把底主體。所以天子封禪每祭日,盟會諸侯時亦指日為誓。古時祭日應(yīng)在東方,時間在春,因為東方是"震"地,為《說卦》所說萬物出生之向。拜日星底禮,由來是很早的。古時致茶之地多在高處,《史記·封禪書》說:"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眼,故立峙郊上帝,諸神詞皆聚云。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其語不經(jīng)見,措綱者不道。"那時所祭底帝是"東君"、'凍后"、"東是",即后來五行說流行時底'清帝"。自秦襄公為諸侯(周平王元年),始因雍州舊峙作西峽,柯白帝;秦宣公時,國基已固,始游禮祭青帝于密峽;靈公三年(周威烈王四年)作吳陽上跨、下峽以祭黃帝、炎帝:于是雍東四峽具備。

  秦最先把白帝,大概是秦底世系出于少牌,再溯源而祭太晚、軒轅、神農(nóng),初不過是本著舊時祖先崇拜底形式,所謂嚴(yán)父配天之老例,本沒有什么以木德王或以士德王等說,到齊宣威之世,五德組始為五行家所倡之后才有五行配五色帝底說法。秦始皇因為五行家與神仙家底說法,也就采用了"陰陽主運五行相次"底理論。五行相次自然引起天上五行星底敬仰。道教底成立,從秦漢間拜星底禮儀得了許多幫助。漢人也是篤于祭粑求福底,桓寬在昭帝時亟論其過于注重,說:

  古者庶人魚寂之祭,春秋修其祖詞,士一廟,大夫三,以時有事于五把,蓋無出門之祭。今富者折名岳,望山川,推牛擊鼓,戲倡舞像;中者南居當(dāng)路,水上云臺,屠羊殺狗,鼓瑟吹竺;貧者雞永五芳,衛(wèi)保散臘,傾蓋社場。

  古者德行求福,故祭掃而寬;仁義求吉,故卜筵而希。

  今全俗寬于行而求于鬼;怠于禮而篤于祭;饅親而貴勢,至妄而信日,聽馳言而幸得,出實物而享虛福。

  古者君子夙夜事革思其德,小人晨昏孜孜思其力,故君子不素準(zhǔn),小人不空食。世俗飾偽行詐,為民巫祝,以取厘謝,堅額健舌,或以成業(yè)致富,故憚事之人,釋本相學(xué),是以街巷有巫,間里有祝。(《鹽鐵論·散不足》)重祭重巫就是促成道教成為一個有組織的團體底原因。當(dāng)時底巫洞很多,都是與五行有關(guān)系底。

  漢高帝二年因秦未立峙把黑帝,乃立北峽以湊足五帝底數(shù)目。劉氏,據(jù)《左傳》所記世系出自高辛,并非高陽,俄五行論,他是以火德王,應(yīng)當(dāng)把炎帝,依祖先崇拜,應(yīng)當(dāng)把帝吉,故知立北峙只為湊足五帝之?dāng)?shù)而已。我們因此可以知道用青。黃、赤、白、黑請名加于古帝名上是出于五行論盛行之后。由祖先而附麗于方位,由方位而上同于五星,故漢代祭把底對象幾乎全是星辰。高祖四年所立底洞,除河巫相飼河,南山巫飼柯秦二世外,其余如貴尤詞、梁巫相、晉巫調(diào)、秦巫柯、荊巫打。九天巫調(diào)乃至各郡國縣所立之靈星們都是以祭星為主底。武帝時方士又奏打太一,說:"天神資者太一,住日五帝。"太一依《春秋合誠圖》和《樂汁征圖》,是紫微垣底一星,因其居北極天樞,為眾星所拱,大有君臣之象,所以說五帝為太一佐。

  漢朝拜星與現(xiàn)在道教所奉諸神有關(guān)系。群星底人格實現(xiàn),是漢人最普遍的信仰?!妒斑z記》載劉向校書天祿閣,有黃衣老人自言是"太一之精天帝";《搜神記》載董永取織女,諸如此類,不能細述。張角作亂,亦以"蒼天已死,黃天當(dāng)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辭。蒼天、黃天即九天巫詞所詞,實際也是祭星底。祭星禮斗為漢人一般的宗教,道教湊巧成立于這時候,因此用來號召百姓。現(xiàn)在所謂"玉皇上帝"、"文昌"。"斗姆"、"司命"、"福德"等等,無一不是從那時候底拜星禮節(jié)留下來底。關(guān)于道教底神圣,名號無數(shù),尤其是在佛教密宗傳入后,道士們?yōu)橐c佛爭雄,隨意造了許多難知難解的天尊與元君底名字?!吨T師真治》、社清眾經(jīng)諸真圣秘》、仁洞贊頌靈章》等書滿填了他們底名字,有工夫底人可以一讀。

  方士講長生用藥方和祈攘是開道士用符咒底先河,道教有今日的組織也是在此。《后漢書》(一百一)蜂甫嵩傳》載知鹿張角奉事黃老道,自稱"大賢良師",畜養(yǎng)弟子,跪拜首過(懺悔)。他用符水咒說療疾,因百姓底信服,乃遣弟子于四方傳"善道"數(shù)十年。又《劉焉傳》(《后漢奶一百五)載張陵之孫張魯于順帝時客于蜀,學(xué)道于鶴鳴山中,造作符書,受其道者出米五斗,故名"五斗米道"。此道傳自張陵(第一代天師)。陵傳子衡,衡傳于魯,遂自號"師君"。學(xué)者初名"鬼卒"后號"祭酒",領(lǐng)部眾多者曰"埋頭",皆教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諸祭酒各起義舍于路邊,專懸米肉以給行旅,以為食者當(dāng)量腹取足,過多,鬼就能使他生病。烹乎中,妖賊大起,其中以漢中有張修持五斗米道,張角持太平道是最著。太平道師特九節(jié)枚為符祝,令病人叩首思過,因以符水給病人喝,若病好了就是信道,若是不好,便是不信底征驗。張修則施靜室使病人思過,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人都習(xí),號"奸令"。又立"鬼吏",使主為病人祈禱,書寫病人名字,說服罪之意,使病家出米五斗為公用。這兩派底道教才是現(xiàn)在道教底正祖。道教底天師世居江西龍虎山,傳到六十三代張錫齡,于民國十六年,為政府驅(qū)逐,去天師號,天師底流傳從此可算斷絕了。

  道教思想和道教底形成我們已在上頭略知一二,我們從所知底看來,道教底成分,雖然非常地復(fù)雜,可是教中一切禮儀與思想都可以找出他們底來源。好像北京底磨刀匠,同一是種職業(yè),而他們當(dāng)中有搖驚閨葉底,有吹喇叭底,從他們痛幌子可以知道前者是從前為閨秀磨鏡或繡剪底,后者是從前為軍營磨軍刀底,現(xiàn)在兩樣積都變一樣了;道教底形成也是如此。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底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

  十六年五月改舊稿于海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