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春天,韃靼阿魯臺進犯大同、開平。朱棣于4月間舉行盛大閱兵儀式,率眾大將第五次親征。同年8月,朱棣病死于榆木川,終年六十五歲?!斑z詔傳位皇太子?!碧蛹次?,即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自幼就以聰慧仁德著稱?!熬鸽y”起兵時,朱高熾常常居北平留守,并曾以一萬之兵拒李景隆五十萬明軍于北平城外,保全了朱棣的大本營。朱高熾兩個弟弟也都不是吃干飯的,朱高煦以軍功有寵于明成祖,朱高燧以慧黠見喜于明成祖。當初建文帝聽方教孺之言,賜朱高熾秘詔,使“反間計”欲離間燕王父子,多虧朱高熾仁孝如一,忙派人把建文帝詔書和詔使一齊馳送朱棣,才免卻父子相殘的悲劇。
朱棣篡位后,朱高熾為皇太子,朱高煦、朱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永樂十六年,宦官黃儼誣稱皇太子擅赦罪人,邀德名于天下,有不臣之心,東宮官員坐死者甚眾。朱棣命侍郎胡瀅暗中察訪實情。胡侍郎稟公密奏,陳列皇太子“誠敬孝謹七事”,才免卻本性多疑的朱棣猜忌。后來,宦官黃儼等想弒朱棣謀立其三子朱高燧,事發(fā)伏誅,還是皇太子朱高熾力保朱高燧不知情,救了這位一直傾陷自己的三弟一命。
朱高熾即位后,任用賢良,友愛二弟,輕刑薄役,核查冤獄。“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確實是明朝歷史上罕見的仁德皇帝??上觳患倌?,明仁宗當了一年皇帝就病死,時年四十八。
明仁宗長子皇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
見年青的侄子登基,一直覬覦皇位的漢王朱高煦覺得機會來臨,反謀日甚,很想再把他爸爸朱棣篡奪其侄建文帝的“靖難”大戲再演一次?!稄V韻》曰:煦,溫也,所謂“煦而為陽春,散而為霖雨”。偏偏人與名不符,朱高煦自少年時代就“性兇悍”、“言行輕佻”。
靖難之役,勇武善騎射的朱高煦不僅在白溝、東昌等戰(zhàn)役中立有大功,關鍵戰(zhàn)事也有奇功。江上之戰(zhàn),朱棣本來都要撤兵返走,多虧朱高煦親率生力軍趕到,喜得朱棣當時連騙帶蒙又附有二、三的誠意對他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婉言有立其為儲貳之意??裣仓?,朱高煦拼命死戰(zhàn),大敗明兵,奠定了燕兵攻克南京的最后勝利基礎。
雖說“君無戲言”,但朱棣的話也屬高級而嚴肅的“逗你玩”。“吾病矣”:一活又活了二十二年;“世子多疾”—一活又活了二十三年,多疾不等于立馬就死,只要活著,嫡長子就該是皇太子。
朱棣稱帝后,封朱高煦為漢王,國云南;朱高燧為趙王,國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之國,說:“我何罪,斥我萬里。”朱棣不悅?;侍又旄邿肴实?,力勸之下,使這位二弟其能暫留宗師。封王后,朱高煦力求一支名為“天策衛(wèi)”的御林軍為護衛(wèi)軍,又乘朱棣高興時增益兩只衛(wèi)軍為護衛(wèi),由此,他常常自夸于人:“唐太宗曾為天策上將,我得之豈偶然呢?!?br />
有一次,朱棣命皇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以及皇太孫朱瞻基三人一起謁拜朱元璋孝陵。朱高熾一直體弱多病,是個素有足疾的大胖子。謁陵要步行,朱高熾要兩個太監(jiān)左右攙扶才能一瘸一拐慢慢挪步,就這樣,還時不時一個大趔趄,樣子著實狼狽。身強力健的朱高熾在背后訕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侍珜O朱瞻基倒自少年時就有英銳之風,在朱高煦身后接口說:“更有后人知警也?!敝旄哽惝敃r“回顧失色”,感覺這位侄子不是什么好欺負的“善茬”。
漢王朱高煦身長七尺多,矯捷善騎射,“兩肋如龍鱗者數片”,這種其實是牛皮癬的皮膚病更讓他覺得自己是“真龍”下世,常以雄武自驕。洪武十三年,朝廷改封其封國為青州,朱高煦又不想去。他私募衛(wèi)士三千人,也不隸籍于兵部,常常縱使這些人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擒審其部下,朱高煦大怒,沖入衙府以手中鐵瓜當頭把徐指揮活活砸死。
在外出征的朱棣回南京聞訊,大怒,把他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廢其為庶人?;侍又旄邿胗帧傲瘛保髌鋬芍ёo衛(wèi),改封山東樂安州。朱高煦此次不得不行,到樂安后,怨望益甚,異謀益急?;侍佣啻斡H筆寫信告誡這位老弟要遵令守法,朱高煦仍舊我行我素。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后,朱高煦的兒子朱瞻圻日夜與其父互派信使通報京城的情況,潛伺變故,有時一晝夜就有六七趟來往諜報。明仁宗內心知之,待其愈厚,成倍增加這位弟弟的歲祿,動輒賜賚萬計。后來,朱高煦因怒在封國的王宮內殺掉朱瞻圻生母。怨恨之下,朱瞻圻就上書揭其父過惡。朱高煦也怒,狗咬狗反訴這位兒子常為自己“偵覘朝廷秘事”。
明仁宗畢竟是個老好人,嘆息說:“爾父子何忍也!”罰朱瞻圻去鳳陽守皇陵。
明仁宗崩逝時,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奔喪回程時,朱高煦還想于半路伏兵謀殺這位嗣帝,因事發(fā)匆忙而未果。
明宣宗繼位后沒兩個月,漢王朱高煦還假惺惺地“陳奏利國安民四事”。朱瞻基性格很像他父親,也是個厚道人,對侍臣講:“永樂年間,皇祖常諭皇考及朕,謂此叔有異心,宜備之。然皇考待之極厚。如今日所言,果出于誠,則是舊心已革,不可不順從也。”于是,明宣宗大張旗鼓詔命有司施行,并親筆寫信表示感謝。
轉年(1426年,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獻元宵燈為名,派人窺伺朝廷武備,其實,他的反謀未嘗有一日忘懷。接著,他向明宣宗索要駱駝,侄子皇帝與之四十;索要馬匹,侄子皇帝與之一百二十;索要袍服,侄子皇帝又與之。
見這位侄子皇帝很好說話,朱高煦以為小皇帝怕自己,愈加恣肆。他暗約駐守濟南的山東都指揮靳榮到時獻城為應,又授指揮王斌、朱煊等人為太師、都督等官職,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他讓四個兒子各監(jiān)一軍,他自己率中軍,準備舉兵進攻北京。
起兵前,朱高煦自作聰明,派遣其屬下枚青入京,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是朱棣“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聞言,連夜就把枚青綁起送入宮內。即使事已至此,明宣宗仍派中官侯太帶自己親筆信至樂安“曉諭”這位皇叔。
侯太到樂安后,朱高煦陳兵相見,南面高坐,也不拜領皇敕,令皇使侯太跪于階下,大言道:“我何負朝廷哉!靖難之戰(zhàn),非我死力,燕之為燕,未可知也。太宗(朱棣)信讒,削我護衛(wèi),徒我樂安;仁宗(朱高熾)徒以金帛鉺我。今又輒云祖宗故事,我豈能郁郁無動作!……速報上,縛奸臣來,徐議吾所欲?!闭Z氣語態(tài),與當初朱棣反建文帝時幾乎同出一轍。
太監(jiān)侯太是個膽小鬼,怕漢王殺掉自己,伏地惟惟。
回京后,明宣宗問他漢王說些什么,他回答說:“漢王無所言”。隨行護衛(wèi)的錦衣衛(wèi)乃有特務任務,向皇帝俱陳所見。明宣宗大怒,對侯太說:
“事定必治汝!”
為了給自己造反制造論據和做鋪墊,漢王朱高煦派人上疏朝廷眾官,指斥明宣宗違背洪武、永樂舊制,與文臣誥敕封贈以及南巡諸事,公然宣揚朝廷罪過。同時,他又斥責夏原吉等幾個大臣擅權為奸,要求皇上交出幾個人給自己殺掉。同時,他私下寫信給諸位公侯重臣,驕言巧詆,污蔑明宣宗違祖制等事。
至此,明宣宗嘆道:“高煦果反!”
明宣宗集朝臣集議。本來,明廷要派陽武侯薛祿率兵討伐,大學士楊榮以建文帝時李景隆為戒,勸帝親征。大臣夏原吉也表示:“臣見高煦命將而色變,退語臣等而泣,知其無能為也。且兵貴神速,宜一鼓而平之,所謂先聲有奪人之心也?!?br />
英國公張輔自告奮勇,想自請兩萬兵前往平定朱高煦。
明宣宗表示:“愛卿您確實能擊敗叛賊。但朕新即帝位,保不準有小人懷有二心,親征之事就這樣決定了吧。”
明宣宗雖年紀輕輕,卻屬少年老成英明果決之主。1426年(宣德元年)秋八月,經過周密布置,祭過天地宗廟社稷山川百神之后,他親率大營五軍將士出征。
行至楊村,明宣宗在馬上詢問左右群臣:“眾卿認為高煦計將安出?”
有人說“樂安城小,賊軍必先取濟南為大本營”;又有人說朱高煦先前一直逗留南京,此次造反一定會引兵南去。
明宣宗聽畢搖頭,說出自己的看法:“不然。濟南雖近,未易攻??;聞朕大軍將至,亦無暇攻取。高煦護衛(wèi)軍多家在樂安,不會棄家往南京方向征戰(zhàn)。高煦外似詭詐,內實怯懦,臨事狐疑,輾轉無斷。今其敢反,輕朕年少新立,眾心未附。又以為朕不能親征。今聞朕親行,已經膽裂,其敢出戰(zhàn)乎!至即擒矣?!?br />
如此名正言順,加上皇帝親征,明宣宗仍在路上遣使向朱高煦傳達詔旨,諭以逆順禍福。年青的皇帝英暢神武,詞旨明壯。如此,明朝六軍氣盛,斗志昂揚。龍旗鉦鼓,千里不絕。設想,當初建文帝有此遠識和勝略,能夠御駕親征,估計走到一半,北平城內就會有人擒燕王朱棣來獻。
大軍一路鼓行,徑直來到樂安城北,把樂安城圍個水泄不通。驚惶之余,城內守軍乘城發(fā)炮,想弄出些大動靜來嚇唬城外明軍,同時給自己壯壯膽。但明軍忽然發(fā)放神槍銃箭,聲震如雷。(明朝火器相當先進,排放轟響,估計和“卡秋莎”火箭炮的威勢差不多。)聽到這么大動靜,城中的朱高煦兵士皆股栗膽寒。
皇帝屬下諸將請即攻城,不許。明宣宗依然敕諭朱高煦,要他主動投降,朱高煦不報。宣宗皇帝復遣敕諭之曰:
“前敕諭爾備矣。朕言不再,爾其審圖之?!?br />
下了最后通牒后,明宣宗派人以箭縛“招降歸正”敕書于城內,對城中人民告以福禍逆順。由此,城中人不少人想縛執(zhí)朱高煦來獻。
牛逼這么久,大侄子皇帝真正提兵前來,朱高煦反倒狼狽失據。在內殿徘徊思慮大半天,朱高煦只得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寬借一天,表示給自己一點,“今夕與妻子別,明旦出歸罪。”
明宣宗答應。
當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與眾人往來密謀造反的文書信札,全部付之一炬,銷毀罪狀,“城中通夕火光燭天?!?br />
轉天,朱高煦要出城投降,其將王斌很有血性,勸他說:“寧一戰(zhàn)而死!就擒,辱矣!”
朱高煦以城小為辭,從地道偷偷溜出城,穿著一身白衣跪伏于侄子面前,頓首自陳:
“臣罪萬死萬死,生殺惟陛下命!”
明宣宗仁德,沒有依刑法對他“明正典型”,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師,在西安門內新筑宮室,雖屬軟禁,但好吃好喝,飲食衣服之奉,仍舊無改。
班師之后,宣宗皇帝僅僅誅殺逆黨王斌等六百余人,脅從者皆不問。
明宣宗本來想一鼓作氣揮軍趨彰德,把另一個叔叔趙王朱高燧也一并擒來。大臣楊士奇苦勸,認為趙王謀反無實,又屬至親,攻之沒有正當理由。
明宣宗很聽諫勸,回京后派人送親筆信曉諭,忐忑不安的朱高燧見信,大喜曰:“吾生矣”,忙上表謝恩,上獻自己所有護衛(wèi)軍隊。明宣宗收其所還護衛(wèi),保留其儀衛(wèi)司(儀仗隊)。這樣,趙王朱高燧得以善終。
朱高煦雖為囚徒,大宮殿大酒大肉仍舊享受,諸子妃妾也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按理說裝裝孫子哀乞茍活也能善終。
有一天,明宣宗處理朝政后心情不錯,親自去逍遙城(宮殿名)去看往這位被拘禁的叔王。
朱高煦不知哪根筋又搭錯,倨傲不拜,橫坐于地,冷眼觀瞧明宣宗。
宣宗圍著這位皇叔轉了幾圈,本想好言安慰幾句,說說親情敘敘舊,不料想,朱高煦忽然伸出一腿使個大絆子,把明宣宗絆倒在地。
宣宗大怒,立刻命力士從殿外抬口大銅缸進來(就是故官里常見那種),把朱高煦扣悶在里面。
銅缸重300斤。這位漢王身板特好,孔武有力,用脖子還能把缸頂起,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又朝宣宗逼近。
盛怒之下,明宣宗派人抬來數百斤木炭,堆積于缸上,然后點火燃之。不久,炭燒銅熔,把朱高煦燒成一頓灰燼。
宣宗皇帝余怒未消,下令把朱高煦諸子全部處死。
縱觀朱高煦所為,比其親爹朱棣相差遠矣,可以說是判若云泥。他既無深謀遠慮,又無能將謀臣,更無堅城廣地。老王爺為老不尊,蒼猝起兵,困守孤城,一俟宣宗侄子皇帝親征,根本未作有效反抗,即刻束身就縛。敗則敗矣,認命拉倒,還能保全殘年。豈料,這王爺又伸出臭腳,絆龍一跤。從此下三濫行徑,可知朱高煦畢竟只是一介赳赳武夫,實無大計。
歷史往往會驚人地相似,有時是喜劇,有時是悲劇,有時是笑劇。不幸的是,朱高煦撥個未籌?;⒏溉?,十分不肖。
明仁宗朱高熾自幼就以聰慧仁德著稱?!熬鸽y”起兵時,朱高熾常常居北平留守,并曾以一萬之兵拒李景隆五十萬明軍于北平城外,保全了朱棣的大本營。朱高熾兩個弟弟也都不是吃干飯的,朱高煦以軍功有寵于明成祖,朱高燧以慧黠見喜于明成祖。當初建文帝聽方教孺之言,賜朱高熾秘詔,使“反間計”欲離間燕王父子,多虧朱高熾仁孝如一,忙派人把建文帝詔書和詔使一齊馳送朱棣,才免卻父子相殘的悲劇。
朱棣篡位后,朱高熾為皇太子,朱高煦、朱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永樂十六年,宦官黃儼誣稱皇太子擅赦罪人,邀德名于天下,有不臣之心,東宮官員坐死者甚眾。朱棣命侍郎胡瀅暗中察訪實情。胡侍郎稟公密奏,陳列皇太子“誠敬孝謹七事”,才免卻本性多疑的朱棣猜忌。后來,宦官黃儼等想弒朱棣謀立其三子朱高燧,事發(fā)伏誅,還是皇太子朱高熾力保朱高燧不知情,救了這位一直傾陷自己的三弟一命。
朱高熾即位后,任用賢良,友愛二弟,輕刑薄役,核查冤獄。“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確實是明朝歷史上罕見的仁德皇帝??上觳患倌?,明仁宗當了一年皇帝就病死,時年四十八。
明仁宗長子皇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
見年青的侄子登基,一直覬覦皇位的漢王朱高煦覺得機會來臨,反謀日甚,很想再把他爸爸朱棣篡奪其侄建文帝的“靖難”大戲再演一次?!稄V韻》曰:煦,溫也,所謂“煦而為陽春,散而為霖雨”。偏偏人與名不符,朱高煦自少年時代就“性兇悍”、“言行輕佻”。
靖難之役,勇武善騎射的朱高煦不僅在白溝、東昌等戰(zhàn)役中立有大功,關鍵戰(zhàn)事也有奇功。江上之戰(zhàn),朱棣本來都要撤兵返走,多虧朱高煦親率生力軍趕到,喜得朱棣當時連騙帶蒙又附有二、三的誠意對他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婉言有立其為儲貳之意??裣仓?,朱高煦拼命死戰(zhàn),大敗明兵,奠定了燕兵攻克南京的最后勝利基礎。
雖說“君無戲言”,但朱棣的話也屬高級而嚴肅的“逗你玩”。“吾病矣”:一活又活了二十二年;“世子多疾”—一活又活了二十三年,多疾不等于立馬就死,只要活著,嫡長子就該是皇太子。
朱棣稱帝后,封朱高煦為漢王,國云南;朱高燧為趙王,國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之國,說:“我何罪,斥我萬里。”朱棣不悅?;侍又旄邿肴实?,力勸之下,使這位二弟其能暫留宗師。封王后,朱高煦力求一支名為“天策衛(wèi)”的御林軍為護衛(wèi)軍,又乘朱棣高興時增益兩只衛(wèi)軍為護衛(wèi),由此,他常常自夸于人:“唐太宗曾為天策上將,我得之豈偶然呢?!?br />
有一次,朱棣命皇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以及皇太孫朱瞻基三人一起謁拜朱元璋孝陵。朱高熾一直體弱多病,是個素有足疾的大胖子。謁陵要步行,朱高熾要兩個太監(jiān)左右攙扶才能一瘸一拐慢慢挪步,就這樣,還時不時一個大趔趄,樣子著實狼狽。身強力健的朱高熾在背后訕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侍珜O朱瞻基倒自少年時就有英銳之風,在朱高煦身后接口說:“更有后人知警也?!敝旄哽惝敃r“回顧失色”,感覺這位侄子不是什么好欺負的“善茬”。
漢王朱高煦身長七尺多,矯捷善騎射,“兩肋如龍鱗者數片”,這種其實是牛皮癬的皮膚病更讓他覺得自己是“真龍”下世,常以雄武自驕。洪武十三年,朝廷改封其封國為青州,朱高煦又不想去。他私募衛(wèi)士三千人,也不隸籍于兵部,常常縱使這些人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擒審其部下,朱高煦大怒,沖入衙府以手中鐵瓜當頭把徐指揮活活砸死。
在外出征的朱棣回南京聞訊,大怒,把他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廢其為庶人?;侍又旄邿胗帧傲瘛保髌鋬芍ёo衛(wèi),改封山東樂安州。朱高煦此次不得不行,到樂安后,怨望益甚,異謀益急?;侍佣啻斡H筆寫信告誡這位老弟要遵令守法,朱高煦仍舊我行我素。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后,朱高煦的兒子朱瞻圻日夜與其父互派信使通報京城的情況,潛伺變故,有時一晝夜就有六七趟來往諜報。明仁宗內心知之,待其愈厚,成倍增加這位弟弟的歲祿,動輒賜賚萬計。后來,朱高煦因怒在封國的王宮內殺掉朱瞻圻生母。怨恨之下,朱瞻圻就上書揭其父過惡。朱高煦也怒,狗咬狗反訴這位兒子常為自己“偵覘朝廷秘事”。
明仁宗畢竟是個老好人,嘆息說:“爾父子何忍也!”罰朱瞻圻去鳳陽守皇陵。
明仁宗崩逝時,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奔喪回程時,朱高煦還想于半路伏兵謀殺這位嗣帝,因事發(fā)匆忙而未果。
明宣宗繼位后沒兩個月,漢王朱高煦還假惺惺地“陳奏利國安民四事”。朱瞻基性格很像他父親,也是個厚道人,對侍臣講:“永樂年間,皇祖常諭皇考及朕,謂此叔有異心,宜備之。然皇考待之極厚。如今日所言,果出于誠,則是舊心已革,不可不順從也。”于是,明宣宗大張旗鼓詔命有司施行,并親筆寫信表示感謝。
轉年(1426年,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獻元宵燈為名,派人窺伺朝廷武備,其實,他的反謀未嘗有一日忘懷。接著,他向明宣宗索要駱駝,侄子皇帝與之四十;索要馬匹,侄子皇帝與之一百二十;索要袍服,侄子皇帝又與之。
見這位侄子皇帝很好說話,朱高煦以為小皇帝怕自己,愈加恣肆。他暗約駐守濟南的山東都指揮靳榮到時獻城為應,又授指揮王斌、朱煊等人為太師、都督等官職,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他讓四個兒子各監(jiān)一軍,他自己率中軍,準備舉兵進攻北京。
起兵前,朱高煦自作聰明,派遣其屬下枚青入京,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是朱棣“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聞言,連夜就把枚青綁起送入宮內。即使事已至此,明宣宗仍派中官侯太帶自己親筆信至樂安“曉諭”這位皇叔。
侯太到樂安后,朱高煦陳兵相見,南面高坐,也不拜領皇敕,令皇使侯太跪于階下,大言道:“我何負朝廷哉!靖難之戰(zhàn),非我死力,燕之為燕,未可知也。太宗(朱棣)信讒,削我護衛(wèi),徒我樂安;仁宗(朱高熾)徒以金帛鉺我。今又輒云祖宗故事,我豈能郁郁無動作!……速報上,縛奸臣來,徐議吾所欲?!闭Z氣語態(tài),與當初朱棣反建文帝時幾乎同出一轍。
太監(jiān)侯太是個膽小鬼,怕漢王殺掉自己,伏地惟惟。
回京后,明宣宗問他漢王說些什么,他回答說:“漢王無所言”。隨行護衛(wèi)的錦衣衛(wèi)乃有特務任務,向皇帝俱陳所見。明宣宗大怒,對侯太說:
“事定必治汝!”
為了給自己造反制造論據和做鋪墊,漢王朱高煦派人上疏朝廷眾官,指斥明宣宗違背洪武、永樂舊制,與文臣誥敕封贈以及南巡諸事,公然宣揚朝廷罪過。同時,他又斥責夏原吉等幾個大臣擅權為奸,要求皇上交出幾個人給自己殺掉。同時,他私下寫信給諸位公侯重臣,驕言巧詆,污蔑明宣宗違祖制等事。
至此,明宣宗嘆道:“高煦果反!”
明宣宗集朝臣集議。本來,明廷要派陽武侯薛祿率兵討伐,大學士楊榮以建文帝時李景隆為戒,勸帝親征。大臣夏原吉也表示:“臣見高煦命將而色變,退語臣等而泣,知其無能為也。且兵貴神速,宜一鼓而平之,所謂先聲有奪人之心也?!?br />
英國公張輔自告奮勇,想自請兩萬兵前往平定朱高煦。
明宣宗表示:“愛卿您確實能擊敗叛賊。但朕新即帝位,保不準有小人懷有二心,親征之事就這樣決定了吧。”
明宣宗雖年紀輕輕,卻屬少年老成英明果決之主。1426年(宣德元年)秋八月,經過周密布置,祭過天地宗廟社稷山川百神之后,他親率大營五軍將士出征。
行至楊村,明宣宗在馬上詢問左右群臣:“眾卿認為高煦計將安出?”
有人說“樂安城小,賊軍必先取濟南為大本營”;又有人說朱高煦先前一直逗留南京,此次造反一定會引兵南去。
明宣宗聽畢搖頭,說出自己的看法:“不然。濟南雖近,未易攻??;聞朕大軍將至,亦無暇攻取。高煦護衛(wèi)軍多家在樂安,不會棄家往南京方向征戰(zhàn)。高煦外似詭詐,內實怯懦,臨事狐疑,輾轉無斷。今其敢反,輕朕年少新立,眾心未附。又以為朕不能親征。今聞朕親行,已經膽裂,其敢出戰(zhàn)乎!至即擒矣?!?br />
如此名正言順,加上皇帝親征,明宣宗仍在路上遣使向朱高煦傳達詔旨,諭以逆順禍福。年青的皇帝英暢神武,詞旨明壯。如此,明朝六軍氣盛,斗志昂揚。龍旗鉦鼓,千里不絕。設想,當初建文帝有此遠識和勝略,能夠御駕親征,估計走到一半,北平城內就會有人擒燕王朱棣來獻。
大軍一路鼓行,徑直來到樂安城北,把樂安城圍個水泄不通。驚惶之余,城內守軍乘城發(fā)炮,想弄出些大動靜來嚇唬城外明軍,同時給自己壯壯膽。但明軍忽然發(fā)放神槍銃箭,聲震如雷。(明朝火器相當先進,排放轟響,估計和“卡秋莎”火箭炮的威勢差不多。)聽到這么大動靜,城中的朱高煦兵士皆股栗膽寒。
皇帝屬下諸將請即攻城,不許。明宣宗依然敕諭朱高煦,要他主動投降,朱高煦不報。宣宗皇帝復遣敕諭之曰:
“前敕諭爾備矣。朕言不再,爾其審圖之?!?br />
下了最后通牒后,明宣宗派人以箭縛“招降歸正”敕書于城內,對城中人民告以福禍逆順。由此,城中人不少人想縛執(zhí)朱高煦來獻。
牛逼這么久,大侄子皇帝真正提兵前來,朱高煦反倒狼狽失據。在內殿徘徊思慮大半天,朱高煦只得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寬借一天,表示給自己一點,“今夕與妻子別,明旦出歸罪。”
明宣宗答應。
當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與眾人往來密謀造反的文書信札,全部付之一炬,銷毀罪狀,“城中通夕火光燭天?!?br />
轉天,朱高煦要出城投降,其將王斌很有血性,勸他說:“寧一戰(zhàn)而死!就擒,辱矣!”
朱高煦以城小為辭,從地道偷偷溜出城,穿著一身白衣跪伏于侄子面前,頓首自陳:
“臣罪萬死萬死,生殺惟陛下命!”
明宣宗仁德,沒有依刑法對他“明正典型”,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師,在西安門內新筑宮室,雖屬軟禁,但好吃好喝,飲食衣服之奉,仍舊無改。
班師之后,宣宗皇帝僅僅誅殺逆黨王斌等六百余人,脅從者皆不問。
明宣宗本來想一鼓作氣揮軍趨彰德,把另一個叔叔趙王朱高燧也一并擒來。大臣楊士奇苦勸,認為趙王謀反無實,又屬至親,攻之沒有正當理由。
明宣宗很聽諫勸,回京后派人送親筆信曉諭,忐忑不安的朱高燧見信,大喜曰:“吾生矣”,忙上表謝恩,上獻自己所有護衛(wèi)軍隊。明宣宗收其所還護衛(wèi),保留其儀衛(wèi)司(儀仗隊)。這樣,趙王朱高燧得以善終。
朱高煦雖為囚徒,大宮殿大酒大肉仍舊享受,諸子妃妾也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按理說裝裝孫子哀乞茍活也能善終。
有一天,明宣宗處理朝政后心情不錯,親自去逍遙城(宮殿名)去看往這位被拘禁的叔王。
朱高煦不知哪根筋又搭錯,倨傲不拜,橫坐于地,冷眼觀瞧明宣宗。
宣宗圍著這位皇叔轉了幾圈,本想好言安慰幾句,說說親情敘敘舊,不料想,朱高煦忽然伸出一腿使個大絆子,把明宣宗絆倒在地。
宣宗大怒,立刻命力士從殿外抬口大銅缸進來(就是故官里常見那種),把朱高煦扣悶在里面。
銅缸重300斤。這位漢王身板特好,孔武有力,用脖子還能把缸頂起,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又朝宣宗逼近。
盛怒之下,明宣宗派人抬來數百斤木炭,堆積于缸上,然后點火燃之。不久,炭燒銅熔,把朱高煦燒成一頓灰燼。
宣宗皇帝余怒未消,下令把朱高煦諸子全部處死。
縱觀朱高煦所為,比其親爹朱棣相差遠矣,可以說是判若云泥。他既無深謀遠慮,又無能將謀臣,更無堅城廣地。老王爺為老不尊,蒼猝起兵,困守孤城,一俟宣宗侄子皇帝親征,根本未作有效反抗,即刻束身就縛。敗則敗矣,認命拉倒,還能保全殘年。豈料,這王爺又伸出臭腳,絆龍一跤。從此下三濫行徑,可知朱高煦畢竟只是一介赳赳武夫,實無大計。
歷史往往會驚人地相似,有時是喜劇,有時是悲劇,有時是笑劇。不幸的是,朱高煦撥個未籌?;⒏溉?,十分不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