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0、了義和不了義

八戒說禪 作者:熊逸


  了義和不了義,現(xiàn)在對佛教稍有了解的人對這一對概念應(yīng)該都不陌生。了義就是徹底的、究竟的佛法,不了義就是不徹底、不究竟的佛法。竺道生當初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四依",其中之一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在后世的影響是很大的。

  那么,既然"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對那些闡釋不了義的佛經(jīng)我們不看不就完了么?而且,為什么佛教要搞出不了義的佛經(jīng)呢,這不是制造混亂么?--有人說,不了義也要學,比如南懷瑾就是這么講的:"有些小乘的經(jīng)典,甚至后世還有偽造的經(jīng)典,靠不住的。但是諸位聽了以后不要認為靠不住,看都不看,都要看,你看了知道那個是不對的。所以譬如有些人講這是外道,我說你學過沒有。外道我怎么學它。那你怎么曉得他是外道呢?你知道了,才知道這個是外道。"

  是這樣嗎?我們追溯一下歷史脈絡(luò)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不了義,既不是錯誤的佛法,也不是外道。了義和不了義的分歧起源于印度佛教上座系與大眾系之爭(另一說是大眾系兩派分裂之爭),大眾系的主張被稱為"一說",其性質(zhì)近乎于"兩個凡是":凡是佛說的都是對的,凡是佛說的都應(yīng)該全盤接受;而上座系則主張"分別說",認為對佛說的話要辯證地來看,要結(jié)合具體的時間、背景和因材施教的對象。正是這種"分別說"提出佛說法有了義,也有不了義,要加以區(qū)別。--了義和不了義都是佛說的法,既不是錯的,也不是外道。

  所以,不了義的意思應(yīng)該是"權(quán)宜之說"。--大乘就常常這么來說小乘,他們承認小乘經(jīng)典也是佛說的,但又說那只是佛的"權(quán)宜之說",并非究竟之談。比如《法華經(jīng)》稱小乘為"譬喻化城","化城"就是"幻化之城"。大家大概一下子能聯(lián)想到流行小說《幻城》,其實我解釋成"幻化之城"不大嚴謹,因為在佛教的說法里,幻和化的意思是很不一樣的:魔術(shù)師大變活人,這叫幻;孫悟空施展神通也變出一個活人來,這叫化。--"化學"是不是就很像"神通變物之學"?^_^

  化城的譬喻是說一位導師帶領(lǐng)大家遠行,走到中途大家都堅持不住了,紛紛打起了退堂鼓,導師就用法術(shù)變化出了一座城市,帶大家進去休息,等大家都休息好了,導師說:"咱們還得繼續(xù)往前走"。--不了義就是這座"化城",真正的目的地還遠在前方呢。

  所以,實體化的天堂地獄,救世主形象的佛陀,坐禪入定的修行方式,這些我們都可以視之為不了義,是化城,是權(quán)宜之說。唯一的問題是:那些認為天堂地獄就是實體、認為佛陀就是救世主、認為坐禪入定就是正途的人會不會也說自己才是了義、慧能這套才是不了義呢?

  不單是佛所說有了義和不了義,歷代高僧們也常常會感時傷世,力主方便法門。明朝禪宗一度中衰,上焉者耍機鋒、弄奇巧,下焉者欺男霸女、打家劫舍,寺院每每變成了藏污納垢的地方。大家看看"三言二拍",里邊反映當時的風土人情,可把佛門損得夠嗆。但不論大局怎么糟糕,個把好人總是有的,蓮池大師有心力挽狂瀾,他像祖師爺慧能重新定義戒、定、慧那樣重新定義了經(jīng)、律、禪:"如果有人愿意持律,那好,戒律是佛制訂的,干脆念佛好了;如果有人愿意念經(jīng),那好,經(jīng)的內(nèi)容都是佛所說的,干脆念佛好了;如果有人愿意參禪,那好,禪就是佛心,干脆念佛好了。我在這里奉勸諸位:趕緊念佛去吧!"

  蓮池大師這話乍看有理,稍微細想一下就知道很沒邏輯,但蓮池大師既不是農(nóng)村老太太,也不是文盲,他出身江南望族,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是個知識分子型的和尚。但在他看來,挽救沒落的世風是很重要的,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靠修習禪法已經(jīng)不好使了。

  蓮池大師算是禪凈雙修,但他的禪法講的正是慧能最反對的坐禪,他的凈土信仰又主張一門心思念佛,這也正是慧能極力反對的。但是,如果慧能來到明朝,看到宗風和唐朝大有不同,他又會怎么想呢?是不是也只好講講不了義、講講方便法門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