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名仲卿,無聲名地位。韓愈三歲時便成了孤兒,寄養(yǎng)在堂兄家中。韓愈自念是孤兒,從小便刻苦讀書,無須別人嘉許勉勵。大歷至貞元之間(766~805),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擬揚雄、董仲舒的著述風格,而獨孤及、梁肅學問最為深奧,受到知識界推崇。韓愈同這一班人交往,銳意鉆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嶄露頭角。及至應進士科考,文章投遞到公卿之間,前宰相鄭余慶極力為他播揚聲譽,因此韓愈一時便出了名。
不久,韓愈便中了進士。宰相董晉出京鎮(zhèn)戍大梁,征召韓愈為巡官。董晉調任,徐州張建封又聘請他做幕僚。韓愈說話直爽坦率,從不畏懼或回避什么,操行堅定純正,卻不善于處理一般事務。后來調任四門博士,轉任監(jiān)察御史。德宗晚年時,朝政落到多家權貴手中,宰相不能決斷機要事務,宮中宦官到民市強行買賣的弊端,諫官上奏批評,皇上不聽取。韓愈曾呈遞數(shù)千言的奏章竭力陳說,皇上不接受,反而發(fā)怒將韓愈貶為連州陽山縣令,后酌情移近任江陵府屬官。元和(806~820)初年,韓愈被召為國子博士,又升都官員外郎。當時華州刺史閻濟美因公事停止華陰縣令柳澗的職務,讓他代行屬吏職事。數(shù)月后,閻濟美被罷免,離開官衙去住公館,柳澗便煽動百姓攔路索取前些年的軍務勞役費。后來刺史趙昌查出柳澗煽動之罪將此事上奏,貶柳澗為房州司馬。韓愈因公差經(jīng)過華州,聞知此事,認為繼任刺史庇護前任,便上疏為柳澗辯護,皇上將奏疏留在禁中不予處理?;噬厦O(jiān)察御史李宗..核查,查得柳澗貪污受賄的事實,再度貶柳澗為封溪縣尉。因韓愈妄加議論,又將他降為國子博士。韓愈認為自己才學高深,卻屢次遭貶斥,于是做《進學解》以自喻。文章寫道:
“國子先生早晨走進太學,召集學生們站立在校舍前,教誨他們說:‘學業(yè)精深來自勤奮,學習荒廢由于玩樂;德行養(yǎng)成依靠深思熟慮,德行敗壞由于因循茍且。現(xiàn)今圣君賢臣相遇,法律政令俱已制訂,鏟除了兇險邪惡之輩,選拔了德才兼優(yōu)的人。具些許長處者一概錄用,以一技而出名的人無不授職。發(fā)掘搜羅鑒別挑選,除去污垢磨出光輝。或許有學問欠佳而僥幸中選者,誰說學識淵博的人得不到舉用?諸位學子只須擔心學業(yè)不能精深,不用害怕主管官員不能明察;只須擔心德行不能養(yǎng)成,不要害怕主管官員不公正。’
“話未說完,就有學生在行列里笑著說:‘先生在騙我們吧!弟子跟著先生學習,至今有好些年了。先生口中從未停止吟誦六經(jīng)文句,手中從未停止翻閱諸子百家著述。讀紀事文章必定總結其要點,讀說理文章必定探討其深奧含義。貪圖多學務求有所獲,無論重大或細微的內容均不放棄。點燈燃燭夜以繼日,終年孜孜不倦地刻苦用功。先生治學,可以說夠勤奮了。抵制異端邪說,排斥佛教道教,彌補儒學的缺漏,闡發(fā)儒學道統(tǒng),獨自旁搜博引將它從遠古繼承下來;猶如防堵百川泛濫而使它東流入海,挽回已經(jīng)傾瀉的狂瀾。先生對于捍衛(wèi)和傳播儒家學說,可以說勞苦功高了。沉浸在古代典籍之深厚義蘊中,咀嚼品味其中的精華,寫成文章,那些著作把家里都堆滿了。向上代取法,虞舜夏禹之作,深奧無窮。《周誥》、《殷盤》,文句艱深難讀?!洞呵铩肺霓o簡要嚴謹,《左傳》語言鋪張華美?!兑住菲婷疃蟹▌t,《詩》純正而華麗。往下學習,《莊子》、《離騷》,太史公《史記》,揚雄和司馬相如辭賦,這些著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先生所做文章,可以說是內容博大精深而文辭雄奇奔放了。少小時就懂得學習,勇于大膽實踐;隨著年齡增長便通曉事理,處理各種事情都能恰如其分。先生在做人方面,可以說是德行完美了。然而在公務上不能被人信任,私事上得不到朋友幫助,進退兩難,動輒獲罪。沒當幾天御史,就被攆到南方邊遠之地。三度任國子博士,是個閑職不能有所作為。命中注定老要同仇敵打交道,屢遭失敗。冬季即使天氣較暖孩子們也冷得叫喊,豐收之年妻子也因饑餓而啼哭。先生頭頂禿了牙齒脫落,即使熬到死又能得到什么好處?不知多想想這些,反倒來教訓別人!’
“先生說:‘喂,你到前面來。那大木頭可做棟梁,小木頭可做椽子,斗拱短柱,門臼門檻門閂門框,各派適當用場,用以建成房屋,這是工匠們的巧妙技術。貴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龍芝,普通的車前草馬勃菌,陳舊的鼓皮,兼收并蓄,備用而不至于缺遺,這是醫(yī)師的高明之處。選拔人才準確公正,優(yōu)秀的、稍差的一并量才任用,有的以委曲周全見長,有的以超絕曠達出眾,比較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將他們安置到適合各自特點的職位上,這是宰相用人的原則。古時孟軻擅長辯論,孔子的學說因而得以闡明傳播,他的車跡遍及天下,在周游列國中度過一生。荀卿堅守正道,儒家的偉大理論因而發(fā)揚光大,為逃避齊人的讒言來到楚國,最后被楚國廢為平民死在蘭陵。這兩位大儒,說出話來就成為經(jīng)典,一舉一動都成為法則,遠遠超過同輩人,優(yōu)異卓絕達到了圣人的境地,他們在世上的遭遇又怎樣呢?今天先生我治學勤奮,但不能繼承儒家道統(tǒng);言論雖多,卻未能切中要領;文章雖新奇,但不合于實用;德行雖具一定修養(yǎng),卻不能超群出眾。尚且月月取用朝廷的俸錢,年年耗費國庫的糧食,孩子們不會種田,妻子不會織布,我騎馬出門帶著隨從,安坐家中便吃現(xiàn)成飯,沿著常人之路小心地邁步,從古籍中竊取前人的言論。然而圣主不加責罰,宰臣不斥逐我,這不是很幸運嗎?動一動便遭毀謗,名聲隨之被毀壞。將我安放在閑散的位置,這是理所當然的。至于去思慮利祿之有無,計較職位的高低,而忘記自己的才干只適合擔任什么職務,指責自己上司的毛病,這猶如質問木匠為何不用小木樁做屋柱、指責醫(yī)師用昌蒲使人延年益壽而打算推薦豬苓一樣的荒謬?!?br />
執(zhí)政官看了這篇文章很同情他,認為他有史學方面的才識,改派他任比部郎中、史館修撰。一年后,調任考郎中、兼掌制諾,又拜為中書舍人。
不久,有人不喜歡韓愈,抓住他的舊事不放,說韓愈先前降職為江陵掾曹時,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禮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鍔乃平庸淺陋之人,最近裴鍔回來看望父親,韓愈在為裴鍔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稱呼裴鍔的字。這一說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韓愈被改授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jié)度使,聘請韓愈為行軍司馬,賜紫服佩金魚袋?;次?、蔡州平定以后,十二月隨裴度回朝,因功被授刑部侍郎,圣上便命他撰寫《平淮西碑》碑文,其中很大篇幅敘述裴度的事跡。當時率先進入蔡州生擒吳元濟,李..功勞最大,他對韓愈所寫憤憤不平。李..之妻可以出入宮禁,于是訴說碑辭與事實不符,圣上便下令磨掉韓愈所寫碑文。憲宗皇帝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刻石為碑。
鳳翔法門寺有座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的一節(jié)手指骨,可以書寫經(jīng)文傳布佛法,三十年開啟一次,塔開時便年豐人泰。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帶領宮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鮮花,前往臨皋驛迎接佛骨。從光順門進入皇宮,留在宮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錢財,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盡家產、灼燒頭頂和手臂以求供養(yǎng)佛骨。韓愈向來不喜歡敬佛之事,便上疏勸諫道:
“臣俯首以為佛這東西,不過是夷狄的一種法術。從后漢時開始流傳到中國,上古時并不曾有。從前黃帝在位百年,活到一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活了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活了一百零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活了一百一十八歲;帝舜和帝禹都年滿百歲。這些年代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長壽,然而當時中國并沒有佛。那以后商湯也活到百歲,他的孫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史書未記載他們的年壽,推斷他們的生年,大概都不少于一百歲。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武王活了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這時佛法也未傳到中國,他們并非奉佛而能久居君位和高壽。
“漢明帝時開始有佛法,而他在位只有十八年。之后戰(zhàn)亂亡國之禍接踵而來,國運不能久長,宋、齊、梁、陳、元魏以來,奉佛越來越恭謹虔誠,而朝代更加短促。其間只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次舍身做佛徒,祭祀宗廟不再用牲畜做祭品,每晝夜只吃一餐,食物限于蔬菜和果品。后來竟為侯景所逼迫,餓死在臺城,國家不久便滅亡。敬佛本為求福,反倒招致災禍。由此看來,佛不值得信奉,可以明白了。
“高祖滅隋建國之初,即主張廢止佛教。當時群臣缺乏遠見,不能深刻領悟先王治政方略及古今理國的規(guī)律,傳播圣上的英明見解,以補救奉佛造成的弊害,這事便沒去做。臣曾為此深感遺憾呀!臣俯首思慮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數(shù)千百年來無人能比。陛下即位之初,就禁止剃度常人為僧尼、道士,又禁止另建佛寺道觀。臣當時認為高祖的遺志,必經(jīng)陛下之手而得以實現(xiàn)。眼下縱然不能立即實行,難道可以縱容奉佛之風使它愈演愈烈嗎?
“現(xiàn)在聽說陛下讓僧人們從鳳翔迎來佛骨,登樓觀看,還抬進了皇宮,讓各寺相繼迎接供養(yǎng)。臣雖然十分愚笨,也必定知道陛下不會被佛法迷惑而采取大禮供奉以祈求福瑞吉祥,只不過是因年豐民樂,順應人心,為京都士大夫百姓設置一個奇特的觀賞物、一個游戲玩樂的器具而已。哪有如此圣明卻肯相信這種荒誕事情的呢?可是百姓愚昧,易受誘惑難明事理,假如看陛下這樣,會以為陛下真心信佛。于是都說天子最圣明,尚且虔心敬佛,咱們百姓渺小卑賤,奉佛難道還應吝惜自己的身家性命嗎?所以焚灼頭頂燒去手指,數(shù)十百人聚集一起,解衣脫衫散布錢財,從早到晚,轉相仿效,唯恐落于眾人之后,老老少少四處奔走,將謀生之事盡皆拋棄。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等到佛骨經(jīng)過各寺廟,必定有砍斷手臂割碎身體用以供養(yǎng)的。傷風敗俗,被四方之國傳為笑談,這不是小事啊。
“佛本是夷狄之人,同中國言語不通,服飾形制完全不同。他口中不說合乎先王禮法的言論,身上不穿合乎先王禮法的衣服,不懂君臣之間的道義、父子之間的情分。假使他仍活著,奉著他們國家的使命,來我京師朝拜,陛下容納并接待他,不過在宣政殿見他一見,安排一次待客的禮儀,賜他衣服一套,護送他出境,不會讓他去迷惑百姓。何況他身死已久,不過是一塊枯朽的骨頭,污穢不祥的殘物,怎么適宜讓它進入宮禁呢!孔子說:‘敬重鬼神但要遠離他。’古時諸侯,在國中進行祭吊,尚且命巫祝先用桃枝編的笤帚掃除不祥,然后再行祭吊。現(xiàn)在平白無故迎奉枯朽污穢之物,親臨觀賞,不先命巫祝,不使用桃枝笤帚,群臣不說陛下有錯,御史不指出陛下的過失,臣確實為此感到羞恥。乞求陛下將這塊骨頭交付水火,使奉佛之事永遠斷根,斷絕當今天下人和后代的疑惑。讓天下人知道大圣人的作為非同尋常,難道不是一樁盛美之舉嗎!難道不痛快嗎!佛如有靈,真能降禍作祟,只要有災殃,就加到我身上來吧。老天有眼,我不會怨恨后悔?!?br />
疏文奏上,憲宗非常惱怒。隔了一天,皇上將疏文出示給宰臣看,打算對韓愈處以極刑,裴度、崔群奏道:“韓愈觸犯陛下,確實應當問罪,然而若不是心懷忠誠,不懼罷官責罰,怎能到這樣地步?乞求圣上稍賜寬容,以使別人敢于勸諫。”皇上道:“韓愈說我奉佛太過分,我還可以容忍。至于說東漢奉佛之后,帝王都招致性命夭折皇位短促,怎么話說得這樣刺耳呢?韓愈身為人臣,膽敢如此狂妄,一定不能寬赦。”一時人心震驚嘆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為韓愈說情,于是將他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到了潮陽,上奏道:
“臣于今年正月十四日,蒙恩被授潮州刺史,即日驅車上路。經(jīng)南嶺、涉大海,水陸萬里途程。臣所任職州郡,在廣府最東邊,離廣府雖說二千里路,然而往來都要花費一個月以上。經(jīng)過??冢碌诫U惡的水域,波濤壯闊急流兇猛,難以測算行期,颶風時起鱷魚出沒,禍患不可預料。州南地近邊界,海水漲時波濤連天,毒霧瘴氣早晚散發(fā)。臣年輕時多病,年剛五十,便頭發(fā)斑白牙齒脫落,按理命不久長。加上所犯之罪極重,所處之地又極偏遠荒瘠,臣憂慮惶恐慚愧驚悸,死期不遠了。臣立蠻夷之地,與山神鬼怪打交道。假使不是陛下哀憐而惦記我,誰肯為臣說一句話呢。
“臣生性愚笨無知,人情世故多有不懂,只酷愛做學問寫文章,沒有一天停止過,確實得到同輩人推崇贊許。臣在應時文章方面,也無過人之處,至于論述陛下功德,則能與《詩》、《書》相比并;所做詩歌,用為郊祀的獻辭;記載泰山封禪大典,鏤刻在白玉碑石上成為傳世典籍;陳述宏大盛美齊天之功績,傳頌前無古人之偉業(yè),編入《詩》、《書》之類的經(jīng)典也毫無愧色,放置于天地之間也不覺遜色。即使古代文豪復生,臣也不肯多加退讓。臣俯首以為大唐受天命而統(tǒng)治天下,四海之內,沒有誰不稱臣屈服,南北西東,各有疆域萬里。自天寶以后,政令措施稍覺松懈,禮樂不完善,軍備不雄厚。叛臣奸人,外表恭順內心悖逆,父子相繼,祖孫相傳,像古時諸侯,獨霸一方,不向圣上朝拜納貢,有六七十年了。古時四圣所傳秩序,直到陛下,您親自聽政斷事,干戈所指,無不順從。應當制定樂章,稟告神明,東巡泰山,向皇天奏報功勛,使江山萬世長存,護佑我大唐成就偉業(yè)。正當此時,可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可是臣負罪在身,被拘禁在海島,憂傷嘆息,一天天逼近死期,竟不能任侍從官職、服事御前,竭盡思慮使盡精力,以贖回先前的過失。心懷苦痛度盡時光,至死不能瞑目!遙望北極星,魂神飛離。俯首懇請陛下,您就是天地父母,同情、憐惜我吧?!?br />
憲宗對宰臣說道:“昨日收到韓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諫迎佛骨之事,他很是愛護我,我難道不知道?但韓愈身為人臣,不應當說人主奉佛就位促壽短。我因此討厭他太輕率了。”皇上意欲重新起用韓愈,所以先說及,看宰臣們怎樣答對??墒腔矢?.憎恨韓愈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搶先回答說;“韓愈終究太狂放粗疏,暫且可考慮調到別郡?!庇谑侨蚊n愈為袁州刺史。
當初,韓愈到潮陽上任以后,向屬吏詢問百姓有何疾苦,都說:“那城西深潭之中有鱷魚,產卵孵化,有數(shù)丈長,把百姓豢養(yǎng)的家畜都要吃光了,因此百姓貧窮?!边^了幾天,韓愈前去視察,命判官秦濟烤了一只小豬一只羊,投進潭水中,禱告道:
前代德威衰降之君主,拋棄楚、越之地,那么鱷魚在此棲息是可以的。現(xiàn)今天子神圣,四海之外,均能據(jù)有。何況古揚州地域,刺史縣令管轄之境,需獻出貢物賦稅代天地祖先宗廟祭祀所用,鱷魚怎能同刺史一同居處這塊土地上呢?刺史受天子派遣,命他在此駐守,鱷魚伏居潭中膽敢不安分,而去吞食供百姓獵用的熊鹿獐豬來喂肥自身,繁殖后代,與刺史爭做主宰。刺史雖然低能懦弱,怎肯向鱷魚低頭屈服呢?現(xiàn)在大海在潮州南面,大至鯨鵬,小至蝦蟹,無不容納,鱷魚早晨動身晚上即可到達?,F(xiàn)與鱷魚約定,三至七日內,如鱷魚頑固不化不肯遷往大海,定要加害于人,那么刺史將挑選才高體壯之人,持強弓毒箭,同鱷魚一決雌雄!
禱告的當晚,暴風雷霆從潭中生起。幾天后,潭水干涸,遷移到舊潭以西六十里。從此潮州人再不受鱷魚危害。
袁州風俗,平民女兒抵押給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約期限而不贖回,就由出錢人家沒為家奴。韓愈到后,設法贖出那些被沒為家奴的男女,讓他們回到父母身邊。于是禁止此種風俗,不許買人為奴。
元和十五年(820),征召韓愈為國子祭酒,轉任兵部侍郎。正值鎮(zhèn)州人殺了田弘正,擁立王廷湊,朝廷命韓愈去鎮(zhèn)州傳旨曉諭。韓愈到后,召集軍民,說明反逆與歸順的不同后果,情感深摯言辭真切,王廷湊聽了又怕又敬重。后韓愈改任戶部侍郎,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由于不參謁中臣,被御史中丞李紳彈劾。韓愈不服,說皇上恩準便不必參謁中臣。李紳、韓愈性情都固執(zhí)不讓,你往我來,爭辯不止,于是派李紳出任浙西觀察使,韓愈也被罷免京兆尹,任兵部侍郎。等到李紳告辭皇上赴鎮(zhèn)任職,流淚陳說,穆宗憐惜他,便追發(fā)詔書授李紳為兵部侍郎,韓愈又任吏部侍郎。
長慶四年(824)十二月韓愈辭世,時年五十七歲,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
韓愈性情開朗豁達,與人交往,無論對方發(fā)跡或是潦倒,他始終態(tài)度不變。年輕時同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這兩人聲名地位還不高,韓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贊揚推崇他們。張籍終于科考得中,榮獲利祿官位。后來韓愈雖然身份顯貴,每當辦完公事的閑暇,便同他們一起談話宴飲,論文賦詩,和過去一樣。而對那些權豪勢要,看作奴仆一般,瞪著眼睛不屑一顧。韓愈很善于誘導勉勵后進,留在家中做賓客對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了,仍然和顏悅色毫不在意??偸且哉衽d名聲教化、弘揚仁義為己任。幫助內外親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韓愈常認為,自魏晉以來做文章的人多拘于駢句對偶,而古代經(jīng)典的意旨,司馬遷、揚雄的氣韻風格,不再發(fā)揚了。所以韓愈所寫文章,務必同近時文體相反,抒發(fā)意旨創(chuàng)立學說,自成一家嶄新見解。當時作家很多,沒人能超過他,所以世上有“韓文”之譽。但是他不時仗恃才華肆意而言,也有遠離孔、孟的觀點。譬如南方人荒唐地將柳宗元當作羅池神,而韓愈撰寫羅池廟碑便作為真有其事來記載;李賀因父名晉肅,不應參加進士考試,而韓愈為李賀寫了《諱辯》一文,讓他去考進士;又寫了《毛穎傳》,譏諷戲謔不近人情:這是文章的最大失誤。當時人稱韓愈有史家的筆力,等到他撰寫《順宗實錄》,由于繁簡不當,敘事取舍也不恰當,深為當時人指責。殷宗、文宗都曾命令史臣增添修改,那時韓愈的女婿李漢、蔣系官居顯位,諸位史臣很覺為難。而韋處厚竟然另外撰寫了《順宗實錄》三卷。韓愈有文集四十卷,李漢為文集作序。
韓愈之子名昶,也考中了進士。
不久,韓愈便中了進士。宰相董晉出京鎮(zhèn)戍大梁,征召韓愈為巡官。董晉調任,徐州張建封又聘請他做幕僚。韓愈說話直爽坦率,從不畏懼或回避什么,操行堅定純正,卻不善于處理一般事務。后來調任四門博士,轉任監(jiān)察御史。德宗晚年時,朝政落到多家權貴手中,宰相不能決斷機要事務,宮中宦官到民市強行買賣的弊端,諫官上奏批評,皇上不聽取。韓愈曾呈遞數(shù)千言的奏章竭力陳說,皇上不接受,反而發(fā)怒將韓愈貶為連州陽山縣令,后酌情移近任江陵府屬官。元和(806~820)初年,韓愈被召為國子博士,又升都官員外郎。當時華州刺史閻濟美因公事停止華陰縣令柳澗的職務,讓他代行屬吏職事。數(shù)月后,閻濟美被罷免,離開官衙去住公館,柳澗便煽動百姓攔路索取前些年的軍務勞役費。后來刺史趙昌查出柳澗煽動之罪將此事上奏,貶柳澗為房州司馬。韓愈因公差經(jīng)過華州,聞知此事,認為繼任刺史庇護前任,便上疏為柳澗辯護,皇上將奏疏留在禁中不予處理?;噬厦O(jiān)察御史李宗..核查,查得柳澗貪污受賄的事實,再度貶柳澗為封溪縣尉。因韓愈妄加議論,又將他降為國子博士。韓愈認為自己才學高深,卻屢次遭貶斥,于是做《進學解》以自喻。文章寫道:
“國子先生早晨走進太學,召集學生們站立在校舍前,教誨他們說:‘學業(yè)精深來自勤奮,學習荒廢由于玩樂;德行養(yǎng)成依靠深思熟慮,德行敗壞由于因循茍且。現(xiàn)今圣君賢臣相遇,法律政令俱已制訂,鏟除了兇險邪惡之輩,選拔了德才兼優(yōu)的人。具些許長處者一概錄用,以一技而出名的人無不授職。發(fā)掘搜羅鑒別挑選,除去污垢磨出光輝。或許有學問欠佳而僥幸中選者,誰說學識淵博的人得不到舉用?諸位學子只須擔心學業(yè)不能精深,不用害怕主管官員不能明察;只須擔心德行不能養(yǎng)成,不要害怕主管官員不公正。’
“話未說完,就有學生在行列里笑著說:‘先生在騙我們吧!弟子跟著先生學習,至今有好些年了。先生口中從未停止吟誦六經(jīng)文句,手中從未停止翻閱諸子百家著述。讀紀事文章必定總結其要點,讀說理文章必定探討其深奧含義。貪圖多學務求有所獲,無論重大或細微的內容均不放棄。點燈燃燭夜以繼日,終年孜孜不倦地刻苦用功。先生治學,可以說夠勤奮了。抵制異端邪說,排斥佛教道教,彌補儒學的缺漏,闡發(fā)儒學道統(tǒng),獨自旁搜博引將它從遠古繼承下來;猶如防堵百川泛濫而使它東流入海,挽回已經(jīng)傾瀉的狂瀾。先生對于捍衛(wèi)和傳播儒家學說,可以說勞苦功高了。沉浸在古代典籍之深厚義蘊中,咀嚼品味其中的精華,寫成文章,那些著作把家里都堆滿了。向上代取法,虞舜夏禹之作,深奧無窮。《周誥》、《殷盤》,文句艱深難讀?!洞呵铩肺霓o簡要嚴謹,《左傳》語言鋪張華美?!兑住菲婷疃蟹▌t,《詩》純正而華麗。往下學習,《莊子》、《離騷》,太史公《史記》,揚雄和司馬相如辭賦,這些著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先生所做文章,可以說是內容博大精深而文辭雄奇奔放了。少小時就懂得學習,勇于大膽實踐;隨著年齡增長便通曉事理,處理各種事情都能恰如其分。先生在做人方面,可以說是德行完美了。然而在公務上不能被人信任,私事上得不到朋友幫助,進退兩難,動輒獲罪。沒當幾天御史,就被攆到南方邊遠之地。三度任國子博士,是個閑職不能有所作為。命中注定老要同仇敵打交道,屢遭失敗。冬季即使天氣較暖孩子們也冷得叫喊,豐收之年妻子也因饑餓而啼哭。先生頭頂禿了牙齒脫落,即使熬到死又能得到什么好處?不知多想想這些,反倒來教訓別人!’
“先生說:‘喂,你到前面來。那大木頭可做棟梁,小木頭可做椽子,斗拱短柱,門臼門檻門閂門框,各派適當用場,用以建成房屋,這是工匠們的巧妙技術。貴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龍芝,普通的車前草馬勃菌,陳舊的鼓皮,兼收并蓄,備用而不至于缺遺,這是醫(yī)師的高明之處。選拔人才準確公正,優(yōu)秀的、稍差的一并量才任用,有的以委曲周全見長,有的以超絕曠達出眾,比較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將他們安置到適合各自特點的職位上,這是宰相用人的原則。古時孟軻擅長辯論,孔子的學說因而得以闡明傳播,他的車跡遍及天下,在周游列國中度過一生。荀卿堅守正道,儒家的偉大理論因而發(fā)揚光大,為逃避齊人的讒言來到楚國,最后被楚國廢為平民死在蘭陵。這兩位大儒,說出話來就成為經(jīng)典,一舉一動都成為法則,遠遠超過同輩人,優(yōu)異卓絕達到了圣人的境地,他們在世上的遭遇又怎樣呢?今天先生我治學勤奮,但不能繼承儒家道統(tǒng);言論雖多,卻未能切中要領;文章雖新奇,但不合于實用;德行雖具一定修養(yǎng),卻不能超群出眾。尚且月月取用朝廷的俸錢,年年耗費國庫的糧食,孩子們不會種田,妻子不會織布,我騎馬出門帶著隨從,安坐家中便吃現(xiàn)成飯,沿著常人之路小心地邁步,從古籍中竊取前人的言論。然而圣主不加責罰,宰臣不斥逐我,這不是很幸運嗎?動一動便遭毀謗,名聲隨之被毀壞。將我安放在閑散的位置,這是理所當然的。至于去思慮利祿之有無,計較職位的高低,而忘記自己的才干只適合擔任什么職務,指責自己上司的毛病,這猶如質問木匠為何不用小木樁做屋柱、指責醫(yī)師用昌蒲使人延年益壽而打算推薦豬苓一樣的荒謬?!?br />
執(zhí)政官看了這篇文章很同情他,認為他有史學方面的才識,改派他任比部郎中、史館修撰。一年后,調任考郎中、兼掌制諾,又拜為中書舍人。
不久,有人不喜歡韓愈,抓住他的舊事不放,說韓愈先前降職為江陵掾曹時,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禮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鍔乃平庸淺陋之人,最近裴鍔回來看望父親,韓愈在為裴鍔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稱呼裴鍔的字。這一說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韓愈被改授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jié)度使,聘請韓愈為行軍司馬,賜紫服佩金魚袋?;次?、蔡州平定以后,十二月隨裴度回朝,因功被授刑部侍郎,圣上便命他撰寫《平淮西碑》碑文,其中很大篇幅敘述裴度的事跡。當時率先進入蔡州生擒吳元濟,李..功勞最大,他對韓愈所寫憤憤不平。李..之妻可以出入宮禁,于是訴說碑辭與事實不符,圣上便下令磨掉韓愈所寫碑文。憲宗皇帝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刻石為碑。
鳳翔法門寺有座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的一節(jié)手指骨,可以書寫經(jīng)文傳布佛法,三十年開啟一次,塔開時便年豐人泰。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帶領宮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鮮花,前往臨皋驛迎接佛骨。從光順門進入皇宮,留在宮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錢財,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盡家產、灼燒頭頂和手臂以求供養(yǎng)佛骨。韓愈向來不喜歡敬佛之事,便上疏勸諫道:
“臣俯首以為佛這東西,不過是夷狄的一種法術。從后漢時開始流傳到中國,上古時并不曾有。從前黃帝在位百年,活到一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活了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活了一百零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活了一百一十八歲;帝舜和帝禹都年滿百歲。這些年代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長壽,然而當時中國并沒有佛。那以后商湯也活到百歲,他的孫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史書未記載他們的年壽,推斷他們的生年,大概都不少于一百歲。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武王活了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這時佛法也未傳到中國,他們并非奉佛而能久居君位和高壽。
“漢明帝時開始有佛法,而他在位只有十八年。之后戰(zhàn)亂亡國之禍接踵而來,國運不能久長,宋、齊、梁、陳、元魏以來,奉佛越來越恭謹虔誠,而朝代更加短促。其間只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次舍身做佛徒,祭祀宗廟不再用牲畜做祭品,每晝夜只吃一餐,食物限于蔬菜和果品。后來竟為侯景所逼迫,餓死在臺城,國家不久便滅亡。敬佛本為求福,反倒招致災禍。由此看來,佛不值得信奉,可以明白了。
“高祖滅隋建國之初,即主張廢止佛教。當時群臣缺乏遠見,不能深刻領悟先王治政方略及古今理國的規(guī)律,傳播圣上的英明見解,以補救奉佛造成的弊害,這事便沒去做。臣曾為此深感遺憾呀!臣俯首思慮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數(shù)千百年來無人能比。陛下即位之初,就禁止剃度常人為僧尼、道士,又禁止另建佛寺道觀。臣當時認為高祖的遺志,必經(jīng)陛下之手而得以實現(xiàn)。眼下縱然不能立即實行,難道可以縱容奉佛之風使它愈演愈烈嗎?
“現(xiàn)在聽說陛下讓僧人們從鳳翔迎來佛骨,登樓觀看,還抬進了皇宮,讓各寺相繼迎接供養(yǎng)。臣雖然十分愚笨,也必定知道陛下不會被佛法迷惑而采取大禮供奉以祈求福瑞吉祥,只不過是因年豐民樂,順應人心,為京都士大夫百姓設置一個奇特的觀賞物、一個游戲玩樂的器具而已。哪有如此圣明卻肯相信這種荒誕事情的呢?可是百姓愚昧,易受誘惑難明事理,假如看陛下這樣,會以為陛下真心信佛。于是都說天子最圣明,尚且虔心敬佛,咱們百姓渺小卑賤,奉佛難道還應吝惜自己的身家性命嗎?所以焚灼頭頂燒去手指,數(shù)十百人聚集一起,解衣脫衫散布錢財,從早到晚,轉相仿效,唯恐落于眾人之后,老老少少四處奔走,將謀生之事盡皆拋棄。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等到佛骨經(jīng)過各寺廟,必定有砍斷手臂割碎身體用以供養(yǎng)的。傷風敗俗,被四方之國傳為笑談,這不是小事啊。
“佛本是夷狄之人,同中國言語不通,服飾形制完全不同。他口中不說合乎先王禮法的言論,身上不穿合乎先王禮法的衣服,不懂君臣之間的道義、父子之間的情分。假使他仍活著,奉著他們國家的使命,來我京師朝拜,陛下容納并接待他,不過在宣政殿見他一見,安排一次待客的禮儀,賜他衣服一套,護送他出境,不會讓他去迷惑百姓。何況他身死已久,不過是一塊枯朽的骨頭,污穢不祥的殘物,怎么適宜讓它進入宮禁呢!孔子說:‘敬重鬼神但要遠離他。’古時諸侯,在國中進行祭吊,尚且命巫祝先用桃枝編的笤帚掃除不祥,然后再行祭吊。現(xiàn)在平白無故迎奉枯朽污穢之物,親臨觀賞,不先命巫祝,不使用桃枝笤帚,群臣不說陛下有錯,御史不指出陛下的過失,臣確實為此感到羞恥。乞求陛下將這塊骨頭交付水火,使奉佛之事永遠斷根,斷絕當今天下人和后代的疑惑。讓天下人知道大圣人的作為非同尋常,難道不是一樁盛美之舉嗎!難道不痛快嗎!佛如有靈,真能降禍作祟,只要有災殃,就加到我身上來吧。老天有眼,我不會怨恨后悔?!?br />
疏文奏上,憲宗非常惱怒。隔了一天,皇上將疏文出示給宰臣看,打算對韓愈處以極刑,裴度、崔群奏道:“韓愈觸犯陛下,確實應當問罪,然而若不是心懷忠誠,不懼罷官責罰,怎能到這樣地步?乞求圣上稍賜寬容,以使別人敢于勸諫。”皇上道:“韓愈說我奉佛太過分,我還可以容忍。至于說東漢奉佛之后,帝王都招致性命夭折皇位短促,怎么話說得這樣刺耳呢?韓愈身為人臣,膽敢如此狂妄,一定不能寬赦。”一時人心震驚嘆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為韓愈說情,于是將他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到了潮陽,上奏道:
“臣于今年正月十四日,蒙恩被授潮州刺史,即日驅車上路。經(jīng)南嶺、涉大海,水陸萬里途程。臣所任職州郡,在廣府最東邊,離廣府雖說二千里路,然而往來都要花費一個月以上。經(jīng)過??冢碌诫U惡的水域,波濤壯闊急流兇猛,難以測算行期,颶風時起鱷魚出沒,禍患不可預料。州南地近邊界,海水漲時波濤連天,毒霧瘴氣早晚散發(fā)。臣年輕時多病,年剛五十,便頭發(fā)斑白牙齒脫落,按理命不久長。加上所犯之罪極重,所處之地又極偏遠荒瘠,臣憂慮惶恐慚愧驚悸,死期不遠了。臣立蠻夷之地,與山神鬼怪打交道。假使不是陛下哀憐而惦記我,誰肯為臣說一句話呢。
“臣生性愚笨無知,人情世故多有不懂,只酷愛做學問寫文章,沒有一天停止過,確實得到同輩人推崇贊許。臣在應時文章方面,也無過人之處,至于論述陛下功德,則能與《詩》、《書》相比并;所做詩歌,用為郊祀的獻辭;記載泰山封禪大典,鏤刻在白玉碑石上成為傳世典籍;陳述宏大盛美齊天之功績,傳頌前無古人之偉業(yè),編入《詩》、《書》之類的經(jīng)典也毫無愧色,放置于天地之間也不覺遜色。即使古代文豪復生,臣也不肯多加退讓。臣俯首以為大唐受天命而統(tǒng)治天下,四海之內,沒有誰不稱臣屈服,南北西東,各有疆域萬里。自天寶以后,政令措施稍覺松懈,禮樂不完善,軍備不雄厚。叛臣奸人,外表恭順內心悖逆,父子相繼,祖孫相傳,像古時諸侯,獨霸一方,不向圣上朝拜納貢,有六七十年了。古時四圣所傳秩序,直到陛下,您親自聽政斷事,干戈所指,無不順從。應當制定樂章,稟告神明,東巡泰山,向皇天奏報功勛,使江山萬世長存,護佑我大唐成就偉業(yè)。正當此時,可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可是臣負罪在身,被拘禁在海島,憂傷嘆息,一天天逼近死期,竟不能任侍從官職、服事御前,竭盡思慮使盡精力,以贖回先前的過失。心懷苦痛度盡時光,至死不能瞑目!遙望北極星,魂神飛離。俯首懇請陛下,您就是天地父母,同情、憐惜我吧?!?br />
憲宗對宰臣說道:“昨日收到韓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諫迎佛骨之事,他很是愛護我,我難道不知道?但韓愈身為人臣,不應當說人主奉佛就位促壽短。我因此討厭他太輕率了。”皇上意欲重新起用韓愈,所以先說及,看宰臣們怎樣答對??墒腔矢?.憎恨韓愈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搶先回答說;“韓愈終究太狂放粗疏,暫且可考慮調到別郡?!庇谑侨蚊n愈為袁州刺史。
當初,韓愈到潮陽上任以后,向屬吏詢問百姓有何疾苦,都說:“那城西深潭之中有鱷魚,產卵孵化,有數(shù)丈長,把百姓豢養(yǎng)的家畜都要吃光了,因此百姓貧窮?!边^了幾天,韓愈前去視察,命判官秦濟烤了一只小豬一只羊,投進潭水中,禱告道:
前代德威衰降之君主,拋棄楚、越之地,那么鱷魚在此棲息是可以的。現(xiàn)今天子神圣,四海之外,均能據(jù)有。何況古揚州地域,刺史縣令管轄之境,需獻出貢物賦稅代天地祖先宗廟祭祀所用,鱷魚怎能同刺史一同居處這塊土地上呢?刺史受天子派遣,命他在此駐守,鱷魚伏居潭中膽敢不安分,而去吞食供百姓獵用的熊鹿獐豬來喂肥自身,繁殖后代,與刺史爭做主宰。刺史雖然低能懦弱,怎肯向鱷魚低頭屈服呢?現(xiàn)在大海在潮州南面,大至鯨鵬,小至蝦蟹,無不容納,鱷魚早晨動身晚上即可到達?,F(xiàn)與鱷魚約定,三至七日內,如鱷魚頑固不化不肯遷往大海,定要加害于人,那么刺史將挑選才高體壯之人,持強弓毒箭,同鱷魚一決雌雄!
禱告的當晚,暴風雷霆從潭中生起。幾天后,潭水干涸,遷移到舊潭以西六十里。從此潮州人再不受鱷魚危害。
袁州風俗,平民女兒抵押給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約期限而不贖回,就由出錢人家沒為家奴。韓愈到后,設法贖出那些被沒為家奴的男女,讓他們回到父母身邊。于是禁止此種風俗,不許買人為奴。
元和十五年(820),征召韓愈為國子祭酒,轉任兵部侍郎。正值鎮(zhèn)州人殺了田弘正,擁立王廷湊,朝廷命韓愈去鎮(zhèn)州傳旨曉諭。韓愈到后,召集軍民,說明反逆與歸順的不同后果,情感深摯言辭真切,王廷湊聽了又怕又敬重。后韓愈改任戶部侍郎,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由于不參謁中臣,被御史中丞李紳彈劾。韓愈不服,說皇上恩準便不必參謁中臣。李紳、韓愈性情都固執(zhí)不讓,你往我來,爭辯不止,于是派李紳出任浙西觀察使,韓愈也被罷免京兆尹,任兵部侍郎。等到李紳告辭皇上赴鎮(zhèn)任職,流淚陳說,穆宗憐惜他,便追發(fā)詔書授李紳為兵部侍郎,韓愈又任吏部侍郎。
長慶四年(824)十二月韓愈辭世,時年五十七歲,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
韓愈性情開朗豁達,與人交往,無論對方發(fā)跡或是潦倒,他始終態(tài)度不變。年輕時同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這兩人聲名地位還不高,韓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贊揚推崇他們。張籍終于科考得中,榮獲利祿官位。后來韓愈雖然身份顯貴,每當辦完公事的閑暇,便同他們一起談話宴飲,論文賦詩,和過去一樣。而對那些權豪勢要,看作奴仆一般,瞪著眼睛不屑一顧。韓愈很善于誘導勉勵后進,留在家中做賓客對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了,仍然和顏悅色毫不在意??偸且哉衽d名聲教化、弘揚仁義為己任。幫助內外親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韓愈常認為,自魏晉以來做文章的人多拘于駢句對偶,而古代經(jīng)典的意旨,司馬遷、揚雄的氣韻風格,不再發(fā)揚了。所以韓愈所寫文章,務必同近時文體相反,抒發(fā)意旨創(chuàng)立學說,自成一家嶄新見解。當時作家很多,沒人能超過他,所以世上有“韓文”之譽。但是他不時仗恃才華肆意而言,也有遠離孔、孟的觀點。譬如南方人荒唐地將柳宗元當作羅池神,而韓愈撰寫羅池廟碑便作為真有其事來記載;李賀因父名晉肅,不應參加進士考試,而韓愈為李賀寫了《諱辯》一文,讓他去考進士;又寫了《毛穎傳》,譏諷戲謔不近人情:這是文章的最大失誤。當時人稱韓愈有史家的筆力,等到他撰寫《順宗實錄》,由于繁簡不當,敘事取舍也不恰當,深為當時人指責。殷宗、文宗都曾命令史臣增添修改,那時韓愈的女婿李漢、蔣系官居顯位,諸位史臣很覺為難。而韋處厚竟然另外撰寫了《順宗實錄》三卷。韓愈有文集四十卷,李漢為文集作序。
韓愈之子名昶,也考中了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