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余慶字居業(yè),滎陽人。祖父鄭長裕,官至國子司業(yè),死時為潁川太守。鄭長裕之弟鄭少微,為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兄弟倆當時均有名。父鄭慈,與元德秀相友善,官至太子舍人。
鄭余慶少時勤于學習,善做文章。大歷年間應(yīng)舉進士。建中末,山南節(jié)度使嚴震召他為從事,后屢次擢升官至殿中侍御史,因父喪而停職。貞元年間入朝,歷任左司、兵部員外郎、庫部郎中。貞元八年(792)選為翰林學士。貞元十三年(797)六月,調(diào)任工部侍郎,知吏部選事。當時有一玄法寺僧法湊被寺內(nèi)眾僧投訴,萬年縣尉盧伯達斷其還俗,后法湊又復(fù)為僧,盧伯達上表論說此事。詔命中丞宇文邈、刑部侍郎張..、大理卿鄭云逵等三司長官與功德使判官諸葛述共同審理。一時朝臣議論說諸葛述不過辦事小吏,不應(yīng)與大臣等同入省理事。鄭余慶上疏辯說,得到人們一致稱贊敬重。
貞元十四年(798),拜中書侍郎、平章事。鄭余慶通曉《六經(jīng)》之深弘意旨,當廷奏對之時,常借古代經(jīng)義幫助說理。與度支使于丕頁素來相好,于丕頁每奏事鄭余慶皆表贊同。沒多久,于丕頁因罪遭貶。時值歲旱人饑,德宗與宰臣商議,將賑濟禁衛(wèi)六軍。事未施行,被中書省官吏泄露,鄭余慶因此貶為郴州司馬。在郴州共六年。順宗登極,召鄭余慶入朝拜尚書左丞。
憲宗嗣位那個月,鄭余慶又擢升守本官平章事。不久,遇夏州守將楊惠琳阻撓朝命,宰臣等上奏議論,多主張動兵。鄭余慶又據(jù)古代經(jīng)義上奏說,夏州軍士皆仰賴圣上養(yǎng)育,又有“介馬萬蹄”之語。輿論認為鄭余慶雖博雅好古但不合時宜。有主書滑渙,長期主管中書省文書檔案,與宦官典樞密劉光琦私情頗好。宰相議事,凡與劉光琦意見不同的,只要讓滑渙轉(zhuǎn)達意思,沒有不能達到目的的。宰相杜佑、鄭纟因都姑息他,人們談?wù)撜f杜佑私下稱呼滑渙為滑八,四方書信財禮,聚集到滑渙門下,其弟滑泳官至刺史。及至鄭余慶再入中書省,與同僚會集議事,滑渙指著鄭余慶陳說是非,鄭余慶惱怒他僭越身份,叱責他。不久鄭余慶即被罷相,貶為太子賓客。那年八月,滑渙貪贓之罪被揭發(fā),賜死。皇上逐漸聽說鄭余慶叱責滑渙之事,很敬重他,便改授他國子祭酒。不久拜河南尹。元和三年(808),任檢校兵部尚書,兼東都留守。元和六年(811),正式拜兵部尚書。
鄭余慶兩度為相,被罷免均非因有大過,尤以清廉節(jié)儉為時人所稱道。至于朝內(nèi)外勤勉司職,更是德高望重,評議朝政得失,其言成為準則。當時,京兆尹元義方、戶部侍郎判度支盧坦,都因授勛官之前職位至三品,據(jù)律令應(yīng)立門戟,所以各自申請立門戟于宅第。此時元義方正以加授上柱國、盧坦正以先前任宣州觀察使請立門戟。近代立戟之臣,都有銀印青綬之官階,而元義方只憑勛官名號,主管官署不詳加復(fù)查即予批準,人們議論都認為不對。恰值鄭余慶從東都來,發(fā)議論認為絕不可以。于是,臺司發(fā)下文書責問禮部,左司郎中陸則、禮部員外郎崔備皆罰俸,撤除元、盧的門戟。
鄭余慶奉詔撰寫《惠昭太子哀冊》,文辭甚精巧。有醫(yī)工崔環(huán),從淮南小將升為黃州司馬。敕令下至尚書省,鄭余慶扣下封還,認為諸道散將無故授以正員五品官,是開僥幸之路,而且并無缺職可供。言辭有些過分,因此觸犯當權(quán)者,改派為太子少傅,兼判太常卿事。當初德宗自山南還宮,畿輔邊關(guān)有李懷光、吐蕃叛亂之憂,京都惶恐,于是詔令太常寺集樂取消大鼓。至此,鄭余慶才奏請復(fù)用大鼓。
元和九年(814),鄭余慶官拜檢校右仆射,兼興元尹,充任山南西道節(jié)度觀察使,三年均受代理官職。元和十二年(817),授太子少師。不久以年已七旬請求退休,詔令不許。當時屢屢有仰賴皇上恩赦授予官階的事,及至天子親臨郊廟謁拜,行事官員等皆得倚圣恩授三品五品,不再進行考核,那些使府的幕僚屬吏,又十有八九靠了軍功借機賜命服而后入朝拜官。因此,在朝官員著綠衣者很少,郎官諫官也有著紫服垂金魚袋的。又丞、郎入朝謝恩及郎官出使,朝廷多半賜予章服,以示加恩,于是顯示恩寵之章服滿朝皆見,一時不以著章服為尊貴,便詔令鄭余慶詳擬條令訂立制度,逐條奏報。
元和十三年(818),拜尚書左仆射。自興兵以來,處于皇上左右出謀劃策之位者多不稱職,及至鄭余慶以名臣之風范執(zhí)政,民情趨于美善和睦。憲宗因鄭余慶諳熟典章,朝廷禮樂制度有不合先例的,全權(quán)交付鄭余慶參酌施行,于是任用他為詳定使。鄭余慶又奏請刑部侍郎韓愈、禮部侍郎李程為副使,左司郎中崔郾、吏部郎中陳..、刑部員外郎楊嗣復(fù)、禮部員外郎庾敬休一同充任詳定判官。朝廷儀制、吉兇五禮,都有所增減。后鄭余慶改任鳳翔尹、鳳翔隴節(jié)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兼太子少師、檢校司空,封滎陽郡公,兼判國子祭酒事。因太學荒毀日久,生員欠缺,鄭余慶奏請用文官俸祿修繕兩京國子監(jiān)。
及至穆宗登極,憑著師傅的舊情,擢升檢校司徒,禮遇甚優(yōu)。元和十五年(820)十一月去世,詔令說:“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太子少師、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鄭余慶,始以衣冠禮樂之識,聞名于山東,盡力習作文章,終成矢志之學。出朝入朝清廉近人,資歷長達五十年。兩度執(zhí)掌大政,屢次分擔軍務(wù)。凡所任職,無不竭力盡心。貴而能以貧賤處之,卑以自強不息。正直坦率享譽于朝廷,柔順和睦脫化于閨門。受命有潁考父之恭謹,待士如公孫弘之寬宏。焚書逸禮,皆可口傳;古史舊章,如出匠心。朕賴稟奏咨問,絕無昏聵逾禮。神將斷我賢臣,朕心無比傷痛。既已不能聆聽其言,助喪之賜宜優(yōu),可贈太保官職?!睍r年七十五,謚號為“貞”。
鄭余慶建樹美名、磨礪品行,不失儒者風范,清廉節(jié)儉坦率素樸,始終不變。四朝處將相之位,朝內(nèi)外為官長達五十年,所獲俸祿及賜賞,總是分給親族,自己家境卻近于貧寒。自至德以來,朝廷任命方鎮(zhèn)守官,必派太監(jiān)帶著旌旗節(jié)旄到宅第宣賜,受命者皆送豐厚的錢財給太監(jiān)。熱衷獻媚者惟恐所送數(shù)額不大,所以宣旨太監(jiān)來一次,有獲錢數(shù)百萬的。鄭余慶每受方鎮(zhèn)之任,天子必告誡宣旨宮使說:“鄭余慶家貧,不得妄有求取?!编嵱鄳c一心想振興儒學,對前來謁見的后生一概以經(jīng)學訓導(dǎo),而能周濟他人急難,理家理身,極其儉薄。至于辦理公務(wù),則喜歡廣開用度。鎮(zhèn)守鳳翔一年,所辦軍務(wù)可觀。又創(chuàng)立儒宮,以招徠學者。雖然鄭余慶力求使自己的行為成為表率,卻往往近于矯情求譽,所以當時輿論并不全都贊揚他?;噬弦蛩揖乘貋砬遑殻晦k喪事,宣旨主管官署特別發(fā)給相當一月俸祿的物資作為助喪之贈,以示褒獎。鄭余慶有文集、表疏、碑志、詩賦共五十卷,刊行于世。
兄鄭承慶,官職不高。弟鄭膺甫,官至主客員外郎中、楚懷鄭三州刺史。次弟鄭具瞻、鄭羽客、鄭時然,皆官至縣令賓佐。鄭余慶之子名遆。
鄭余慶少時勤于學習,善做文章。大歷年間應(yīng)舉進士。建中末,山南節(jié)度使嚴震召他為從事,后屢次擢升官至殿中侍御史,因父喪而停職。貞元年間入朝,歷任左司、兵部員外郎、庫部郎中。貞元八年(792)選為翰林學士。貞元十三年(797)六月,調(diào)任工部侍郎,知吏部選事。當時有一玄法寺僧法湊被寺內(nèi)眾僧投訴,萬年縣尉盧伯達斷其還俗,后法湊又復(fù)為僧,盧伯達上表論說此事。詔命中丞宇文邈、刑部侍郎張..、大理卿鄭云逵等三司長官與功德使判官諸葛述共同審理。一時朝臣議論說諸葛述不過辦事小吏,不應(yīng)與大臣等同入省理事。鄭余慶上疏辯說,得到人們一致稱贊敬重。
貞元十四年(798),拜中書侍郎、平章事。鄭余慶通曉《六經(jīng)》之深弘意旨,當廷奏對之時,常借古代經(jīng)義幫助說理。與度支使于丕頁素來相好,于丕頁每奏事鄭余慶皆表贊同。沒多久,于丕頁因罪遭貶。時值歲旱人饑,德宗與宰臣商議,將賑濟禁衛(wèi)六軍。事未施行,被中書省官吏泄露,鄭余慶因此貶為郴州司馬。在郴州共六年。順宗登極,召鄭余慶入朝拜尚書左丞。
憲宗嗣位那個月,鄭余慶又擢升守本官平章事。不久,遇夏州守將楊惠琳阻撓朝命,宰臣等上奏議論,多主張動兵。鄭余慶又據(jù)古代經(jīng)義上奏說,夏州軍士皆仰賴圣上養(yǎng)育,又有“介馬萬蹄”之語。輿論認為鄭余慶雖博雅好古但不合時宜。有主書滑渙,長期主管中書省文書檔案,與宦官典樞密劉光琦私情頗好。宰相議事,凡與劉光琦意見不同的,只要讓滑渙轉(zhuǎn)達意思,沒有不能達到目的的。宰相杜佑、鄭纟因都姑息他,人們談?wù)撜f杜佑私下稱呼滑渙為滑八,四方書信財禮,聚集到滑渙門下,其弟滑泳官至刺史。及至鄭余慶再入中書省,與同僚會集議事,滑渙指著鄭余慶陳說是非,鄭余慶惱怒他僭越身份,叱責他。不久鄭余慶即被罷相,貶為太子賓客。那年八月,滑渙貪贓之罪被揭發(fā),賜死。皇上逐漸聽說鄭余慶叱責滑渙之事,很敬重他,便改授他國子祭酒。不久拜河南尹。元和三年(808),任檢校兵部尚書,兼東都留守。元和六年(811),正式拜兵部尚書。
鄭余慶兩度為相,被罷免均非因有大過,尤以清廉節(jié)儉為時人所稱道。至于朝內(nèi)外勤勉司職,更是德高望重,評議朝政得失,其言成為準則。當時,京兆尹元義方、戶部侍郎判度支盧坦,都因授勛官之前職位至三品,據(jù)律令應(yīng)立門戟,所以各自申請立門戟于宅第。此時元義方正以加授上柱國、盧坦正以先前任宣州觀察使請立門戟。近代立戟之臣,都有銀印青綬之官階,而元義方只憑勛官名號,主管官署不詳加復(fù)查即予批準,人們議論都認為不對。恰值鄭余慶從東都來,發(fā)議論認為絕不可以。于是,臺司發(fā)下文書責問禮部,左司郎中陸則、禮部員外郎崔備皆罰俸,撤除元、盧的門戟。
鄭余慶奉詔撰寫《惠昭太子哀冊》,文辭甚精巧。有醫(yī)工崔環(huán),從淮南小將升為黃州司馬。敕令下至尚書省,鄭余慶扣下封還,認為諸道散將無故授以正員五品官,是開僥幸之路,而且并無缺職可供。言辭有些過分,因此觸犯當權(quán)者,改派為太子少傅,兼判太常卿事。當初德宗自山南還宮,畿輔邊關(guān)有李懷光、吐蕃叛亂之憂,京都惶恐,于是詔令太常寺集樂取消大鼓。至此,鄭余慶才奏請復(fù)用大鼓。
元和九年(814),鄭余慶官拜檢校右仆射,兼興元尹,充任山南西道節(jié)度觀察使,三年均受代理官職。元和十二年(817),授太子少師。不久以年已七旬請求退休,詔令不許。當時屢屢有仰賴皇上恩赦授予官階的事,及至天子親臨郊廟謁拜,行事官員等皆得倚圣恩授三品五品,不再進行考核,那些使府的幕僚屬吏,又十有八九靠了軍功借機賜命服而后入朝拜官。因此,在朝官員著綠衣者很少,郎官諫官也有著紫服垂金魚袋的。又丞、郎入朝謝恩及郎官出使,朝廷多半賜予章服,以示加恩,于是顯示恩寵之章服滿朝皆見,一時不以著章服為尊貴,便詔令鄭余慶詳擬條令訂立制度,逐條奏報。
元和十三年(818),拜尚書左仆射。自興兵以來,處于皇上左右出謀劃策之位者多不稱職,及至鄭余慶以名臣之風范執(zhí)政,民情趨于美善和睦。憲宗因鄭余慶諳熟典章,朝廷禮樂制度有不合先例的,全權(quán)交付鄭余慶參酌施行,于是任用他為詳定使。鄭余慶又奏請刑部侍郎韓愈、禮部侍郎李程為副使,左司郎中崔郾、吏部郎中陳..、刑部員外郎楊嗣復(fù)、禮部員外郎庾敬休一同充任詳定判官。朝廷儀制、吉兇五禮,都有所增減。后鄭余慶改任鳳翔尹、鳳翔隴節(jié)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兼太子少師、檢校司空,封滎陽郡公,兼判國子祭酒事。因太學荒毀日久,生員欠缺,鄭余慶奏請用文官俸祿修繕兩京國子監(jiān)。
及至穆宗登極,憑著師傅的舊情,擢升檢校司徒,禮遇甚優(yōu)。元和十五年(820)十一月去世,詔令說:“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太子少師、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鄭余慶,始以衣冠禮樂之識,聞名于山東,盡力習作文章,終成矢志之學。出朝入朝清廉近人,資歷長達五十年。兩度執(zhí)掌大政,屢次分擔軍務(wù)。凡所任職,無不竭力盡心。貴而能以貧賤處之,卑以自強不息。正直坦率享譽于朝廷,柔順和睦脫化于閨門。受命有潁考父之恭謹,待士如公孫弘之寬宏。焚書逸禮,皆可口傳;古史舊章,如出匠心。朕賴稟奏咨問,絕無昏聵逾禮。神將斷我賢臣,朕心無比傷痛。既已不能聆聽其言,助喪之賜宜優(yōu),可贈太保官職?!睍r年七十五,謚號為“貞”。
鄭余慶建樹美名、磨礪品行,不失儒者風范,清廉節(jié)儉坦率素樸,始終不變。四朝處將相之位,朝內(nèi)外為官長達五十年,所獲俸祿及賜賞,總是分給親族,自己家境卻近于貧寒。自至德以來,朝廷任命方鎮(zhèn)守官,必派太監(jiān)帶著旌旗節(jié)旄到宅第宣賜,受命者皆送豐厚的錢財給太監(jiān)。熱衷獻媚者惟恐所送數(shù)額不大,所以宣旨太監(jiān)來一次,有獲錢數(shù)百萬的。鄭余慶每受方鎮(zhèn)之任,天子必告誡宣旨宮使說:“鄭余慶家貧,不得妄有求取?!编嵱鄳c一心想振興儒學,對前來謁見的后生一概以經(jīng)學訓導(dǎo),而能周濟他人急難,理家理身,極其儉薄。至于辦理公務(wù),則喜歡廣開用度。鎮(zhèn)守鳳翔一年,所辦軍務(wù)可觀。又創(chuàng)立儒宮,以招徠學者。雖然鄭余慶力求使自己的行為成為表率,卻往往近于矯情求譽,所以當時輿論并不全都贊揚他?;噬弦蛩揖乘貋砬遑殻晦k喪事,宣旨主管官署特別發(fā)給相當一月俸祿的物資作為助喪之贈,以示褒獎。鄭余慶有文集、表疏、碑志、詩賦共五十卷,刊行于世。
兄鄭承慶,官職不高。弟鄭膺甫,官至主客員外郎中、楚懷鄭三州刺史。次弟鄭具瞻、鄭羽客、鄭時然,皆官至縣令賓佐。鄭余慶之子名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