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之禮(上之上)
《禮記王制》:六禮,冠、昏、喪、祭、鄉(xiāng)、相見。
吳澂曰:“冠、昏、喪、祭四者家之禮也,鄉(xiāng)、相見二者鄉(xiāng)之禮也?!秲x禮》有《士冠禮》《士昏禮》《士喪禮》,士之祭有《特牲饋食禮》,鄉(xiāng)有《鄉(xiāng)飲酒禮》,相見有《士相見禮》?!?
《論語》: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朱熹曰:“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民德歸厚,謂下民化之,其德亦歸于厚。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為則已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于厚也?!?
蘇說曰:“忽略于喪、祭則背死忘生者眾而俗薄矣。”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朱熹曰:“生事、葬祭事,親之始終具矣。禮即理之節(jié)文也。人之事親自始至終一于禮而不茍,其尊親也至矣?!?
胡寅曰:“人之欲孝其親,心雖無窮而分則有限,得為而不為與不得為而為之,均于不孝。所謂以禮者,為其所得為者而已矣?!?
《文中子》曰:冠禮廢,天下無成人矣;昏禮廢,天下無家道矣;喪禮廢,天下遺其親矣;祭禮廢,天下忘其祖矣。
朱熹曰:“禮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則名分之守、愛敬之實其本也,冠、昏、喪、祭儀章度數(shù)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體,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其文又皆所以紀綱人道之始終,雖其行之有時、施之有所然,非講之素明、習之素熟,則其臨事之際亦無以合宜而應節(jié),是亦不可一日而不講且習焉者也。”
臣按:《禮》曰“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是則禮之在天下,非徒有是儀章度數(shù)以為觀美而已也,風俗之隆污、世道之理亂、人家之成敗皆系于是禮焉。禮無乎而不在,要必人人行是禮,家家行是禮,積家以為郡國,積郡國以為天下,無一處而無是禮,無一事而不由是禮,是則所謂三代比屋可封之俗矣。
又曰:“三代之際,禮經(jīng)備矣,然其存于今者,宮廬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節(jié)皆已不宜于世,世之君子雖或酌以古今之變,更為一時之法,然亦或詳或略,無所折衷,至或遺其本而務其末、緩于實而急于用,自有志好禮之士猶或不能舉其要,而困于貧窶者尤患其終不能有以及于禮也。是以嘗獨究觀古今之籍,因其大體之不可變者而少加損益于其間,以為一家之書,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為之本,至其施行之際則又略浮文、趨本實,以竊自附于孔子從先進之遺意,庶幾古人所以修身齊家之道、慎終追遠之心猶可以復見,而于國家所以崇化道民之意亦或有小補云?!?
臣按:宋儒朱熹本《儀禮》及程、張、司馬氏諸家禮書,作為《家禮》一書,酌古準今,實為簡易可行。太宗皇帝命儒臣修《性理大全書》,已備載其書,今士大夫家亦往往有舉行者,乞敕禮部詳定頒行天下,俾諸道督學憲臣兼提其要行下府州縣,教官每旬一次帥師生演習其儀,并令鄉(xiāng)村社學教讀者專習其事,遇民間有吉兇等事按儀而行,如此,則天下之人家有其書、人習其禮。朱熹謂修身齊家之道、慎終追遠之心可以復見,然不見于熹之時而見于今世;又謂國家崇化道民之意亦有所補然,不補于宋朝而補于今朝矣。臣嘗將《家禮》隱括以為儀節(jié),頗簡易可行,今士夫亦有依而行者,儻有可采,乞發(fā)下天下郡縣,不為無補。以上總論人家當行之禮。
《內則》曰:后、王命冢宰降德于眾兆民。
呂祖謙曰:“《內則》一篇,首言后王命冢宰降德于眾兆民,蓋三代所以教天下者皆以是,自秦漢以來外風俗而論政事,不復以人家事為問矣。”
吳澂曰:“天子為天下之君師治而教之,而冢宰,六卿之長佐天子者也。降,下也。德,得也。謂以人所同得于天之理立為教法,命冢宰降下其德教于眾兆民,俾效而法之也。所謂德教,如下文所載是也。”
臣按:三代帝王本乎德以為教,非但行之于宮闈、朝廷、官府,而又制為禮法,命大臣以降下于天下,使凡億兆之眾莫不知所以法則而遵行焉。蓋天下者家之積也,積億萬人家以成天下,必家家齊然后天下之治成。蓋人君之奔馳天下譬如構萬間之廣廈焉,茍其間闕其一榱一桷,則其規(guī)制亦非全者矣。
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洗颒)、漱(漱口)、櫛(梳也)、縰(結發(fā))、笄(簪也)、總(裂繒以束發(fā))。婦事舅姑如事父母,以適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疥也)癢而敬抑(按也)搔(摩也)之,出入則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饘(厚粥)、(薄粥)、酒、醴、芼、羹(以米雜肉)、菽、麥、蕡(大麻)、稻、黍、粱、秫唯所欲,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榆、免(音問,新鮮者)薧、滫(久泔)、氵隨(滑也)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后退。
司馬光曰:“父母舅姑起,子供藥物、具晨羞,尊長舉箸,子婦乃各退就食?!?
臣按:人子事親固當盡其孝,尤當致其敬,不徒以下氣怡色、柔聲為孝也,而凡其抑搔也、扶持也、問所欲也皆必以敬焉。孝而不敬,非孝矣。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進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噦(嘔逆出聲)噫(氣塞出聲)、嚏咳(嗽聲)、欠(氣乏則欠)伸(體疲則伸)、跛(偏任為跛)倚(依物為倚)、睇視(順視也),不敢唾(口津也)纁(鼻液也),寒不敢襲(重衣),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謂涉水)不撅(揭裳),褻衣衾不見里。
方愨曰:“噦噫、嚏咳則聲為不恭,欠伸、跛倚則形為不恭,寒不敢襲、癢不敢搔,不敢適己之便也?!弊計D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
陳澔曰:“子而孝,父母必愛之;婦而敬,舅姑必愛之。然猶恐其恃愛而于命或有所違也,故以勿逆、勿怠為戒?!?
子(謂為人子者)婦(子之妻)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鄭玄曰:“家事統(tǒng)于尊也?!?
吳澂曰:“貨謂所儲資財之物,畜謂所養(yǎng)畜牲之物,器謂飲食等所用之物,假謂以物借人,與謂以物遺人也?!保ㄒ陨霞嫜宰計D事父母舅姑之禮)《曲禮》曰: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烝、昏定而晨省。
司馬光曰:“父母舅姑將寢則安置而退?!?
呂祖謙曰:“一歲冬夏有寒暑之變,一日晨昏有晦明之變,冬溫如古人置密室之類,夏凊如古人扇枕之類?!?
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yè),恒言不稱老。
陳澔曰:“出則告違,反則告歸。游有常,身不他往也;習有業(yè),心不他用也。平常言語之間自以老稱,則尊同于父母,而父母為過于老矣?!笔仇嫴粸楦?。
陳澔曰:“食饗,如奉親、延客及祭祀之類皆是。不為概量,順親之心而不敢自為限節(jié)也?!甭犛跓o聲,視于無形。
鄭玄曰:“雖聽不聞父母之聲,雖視不見父母之形,然心常想像似見形、聞聲,謂將有教使已然?!备改复?,不有私財。戴溪曰:“粒粟縷絲以上皆親之物,豈敢私有?”
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鄭玄曰:“純緣素為有喪象也?!备缸硬煌?。
吳澂曰:“古者一席坐四人,言父子偶共一處而坐,雖止一人必各坐一席,蓋以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尊卑不同故也?!?
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齒本也),怒不至詈,疾止復故。
司馬光曰:“凡父母舅姑有疾,子婦無故不離側,親調嘗藥餌以供之。父母有疾,子色不滿容、不戲笑、不宴游,舍置余事專以迎醫(yī)檢方,以求藥為務?!?
子于父母則自名也。呂大臨曰:“子之名,父母所命,敬親之命不敢有他稱也。”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
顏之推曰:“父母有疾,子拜醫(yī)以求藥,蓋以醫(yī)者親之存亡所系,豈可傲忽哉?”子之事親也,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孔穎達曰:“父子天性,理不可逃,雖不從當號泣而隨之,冀有悟而改?!?
《內則》曰: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與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寧熟諫。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孔穎達曰:“諫而使父母不悅,其罪輕;畏懼不諫,使父母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其罪重。二者之間寧用熟諫,謂純熟殷勤,若物之成熟然。”
吳澂曰:“復諫,再諫也。熟諫者,至三至四而猶未已,如火之熟物,必期變化生物之堅硬者至于軟熟也?!?
臣按:《內則》此章之旨,朱子引之以解《論語》事父母幾諫章,謂二章之言相表里。解幾為微,微諫謂下氣怡色、柔聲以諫,漸漸細密,不須峻暴強加闌截也。臣竊以謂朱子之意固是,但于幾字之訓似不甚親切,若以為幾微之幾,則孝子之于親視于無形、聽于無聲,方其幾微萌露之初即探其情志、意向之所在,隨事而致其察,先事而為之防,消之于未然,遏之于將然,則用力比于熟諫為省矣。噫,孝子之于親,過未形則幾諫,過已形則熟諫,致其親于無過之地,則非徒養(yǎng)其志而又有以成其德矣。由是言之,二章之意非但相表里,蓋相始終焉。
凡父母在,子雖老不坐。
吳澂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有尊者在上,故子之年雖老亦不敢坐。”《玉藻》曰:親在,行禮于人稱父,人或賜之則稱父拜之。方愨曰:“不敢私交、不敢私受故也?!?
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zhí)業(yè)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
方愨曰:“既曰命又曰呼者,命之以事,呼之以來也。唯、諾皆應也,而唯之應速于諾;走、趨皆步也,而走之步速于趨?!?
親老,出不易方,復不過時。親瘠(病也)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節(jié)(謂常行疏略之禮非大節(jié)也)也。
方愨曰:“孝子之事親,豈必老而后如是耶?蓋以親老者尤不可不知此故也。”
陳澔曰:“易方恐召已而莫知所在,過時則恐失期而貽親之憂?!?
臣按:為人子者當父母生存之日,兢兢愛日而盡其當然之理,是則所謂孝也?!兑住吩弧坝懈缸佣笥芯肌保瑐髟弧笆掠H孝,故忠可移于君”,人人盡為子之道,則治平之基在此矣。
《論語》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朱熹曰:“遠游則去親遠而為日久,定省曠而音問疏,不惟己之思親不置,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東即不敢更適西,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
范祖禹曰:“子能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孝矣?!?
臣按:先儒謂朱子十四歲喪父,事母盡孝,所以發(fā)明此章曲盡孝子之心,蓋非身歷心驗之不能精微曲折如此,人子之事親者宜身體之。(以上人子生事父母之禮)
《內則》曰:凡婦,不命適私室不敢退。鄭玄曰:“婦,侍舅姑者也。”方愨曰:“私室,婦室也,其視舅姑之室若公所?!眿D將有事,大小必請于舅姑。
鄭玄曰:“家事統(tǒng)于尊也?!?
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則受而獻諸舅姑,舅姑受之則喜,若反賜之則辭,不得命藏以待之。
吳澂曰:“為人婦者或有私親兄弟賜之飲食、衣服、布帛等物,既受之后持以獻之舅姑,舅姑肯受所獻則喜,若舅姑不受而以所獻還賜其婦,則必辭而不敢受,若不許辭,亦不敢用,藏之以待舅姑乏用之時與之用也?!?
舅姑使冢婦,毋怠,不友(當作敢)無禮于介婦。
劉彝曰:“舅姑以事命冢婦,則冢婦當自任其勞,不可憚其勞而怨介婦不助己,遂不愛敬之也?!?
舅姑若使介婦,毋敢敵耦于冢婦,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
方愨曰:“兩相抗為敵,兩相合為耦。言使之勞逸不敢與冢婦均也,不敢并行、并坐亦毋敢敵耦之事?!壁D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于姑,介婦請于冢婦。
輔廣曰:“婦傅家事矣,禮之大者亦必請于姑。”
臣按:子于父母天性也,而婦于舅姑雖非天性之親,然緣夫而以父母之道事之,所以助成其孝,亦天性之自然也。故《內則》后王降教于民,往往以子婦并言,子于父母、婦于舅姑其稱謂雖有異名,而其所以事之之道則一而已。故臣于“家鄉(xiāng)之禮”既兼載子婦事父母舅姑之禮,又分載子事父母、婦事舅姑,而于婦禮牽連及其所以處娣姒者。(以上言婦事舅姑及處姒娣之禮)
《曲禮》曰:見父之執(zhí)(父之友也),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方愨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見父之執(zhí),于進退之節(jié)有所不敢則一舉足不敢忘親可知,于對問之際有所不敢則一出言不敢忘親可知?!?
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并行而差退)之,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陳澔曰:“此泛言長幼之序,非謂親者?!?
邵淵曰:“年倍于我事以父禮,長我十年事以兄禮,長我五年差肩隨之,至于群居五人則又異長者之席,其于人也庸敢慢乎以此,事親愛敬之道盡矣?!?
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陳澔曰:“辭而后受,賓主平交之禮,非少賤事尊貴之道?!?
《少儀》曰:尊長于己逾等,不敢問其年。燕見不將命。遇于道,見則面,不請所之。不畫地,手無容,不翣(扇也)也。寢,則坐(跪也)而將命。
陳澔曰:“逾等,祖與父之行也。不敢問年,嫌若序齒也。燕見不將命,謂燕私來見不使擯者傳命,非賓主之禮也。遇尊長于道,見己則面見之,不見則隱避不欲煩動之也。不請所之,不問其所往也。無故而畫地,亦為不敬。手容恭,若舉手以為容亦為不恭。時雖暑熱,不得揮扇。當尊者寢臥之時而傳命,必跪而言之,不可直立以臨之也?!?
《王制》曰:父之齒(年與父等)隨行(從其后),兄之齒(年與兄等)雁行(并行差退),朋友不相逾(并行而齊)。輕任并(己獨任之),重任分(析而二之),班白者不提挈。君子耆老不徒行(無乘而行),庶人耆老不徒食(無羞而食)。
劉彝曰:“帝王之為治也不出人倫,天下之人入于五品爾,故其天下外薄四海行路之人皆服教化。父之齒隨行,父子之教著于道路矣;兄之齒雁行,兄弟之教著于道路矣;朋友不相逾,禮義之教著于道路矣;輕任并、重任分,任恤之行著于道路矣;班白不提挈,孝友之行著于道路矣。故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君子、小人之為子弟者莫不知尊德而養(yǎng)老?!?
孟子曰:“徐行后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
臣按:此古者少事長之禮。所謂長者,非但吾之同氣,凡年齒加于己者皆長也。孟子有言:“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為治者誠能立為教條,布之民間,使其必遵之而行,否則治其罪,積之以歲月,而治平之緒可成矣。(以上少事長之禮)
《易家人》初九:閑有家,悔亡。象曰:閑有家,志未變也。
程頤曰:“初,家道之始也。閑,謂防閑法度也。治其有家之始,能以法度為之防閑,則不至于悔矣。茍不閑之以法度,則人情流放必至于有悔,失長幼之序、亂男女之別,傷恩義、害倫理,無所不至,能以法度閑之于始則無是矣。”
臣按:程氏所謂閑之之法度,是即禮也。先儒謂禮始于謹夫婦,為宮室辨內外,男位乎外、女位乎內,男不入、女不出,所以閑有家也,所以謹始也。吁,謹其始于男女心志未變動之初,則豈復有傷恩敗倫之事哉。
《曲禮》曰:男女不雜坐,不同椸(音移)枷(置衣服之具),不同巾涚潔者)櫛(理發(fā)者),不親受。鄭玄曰:“皆為重別防淫。”陳澔曰:“此四者所以遠私褻之嫌?!?
外言不入于梱(門限也),內言不出于梱。
孔穎達曰:“男職在官政,女職在織纴,各有限域,不得濫預?!?
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陳澔曰:“許嫁則系以纓,示有所系屬也,此與幼所佩香纓不同?!?
劉彝曰:“家人內政不嚴以防之于細微之初、不剛以正之于未然之始,則其悔咎不可逭矣?!兑住吩唬骸e有家,志未變也?!信炯葹榍樾爸儯e禁雖嚴,求其無咎而咎可無哉?故夫婦未七十,雖同藏未有可嫌也。圣人制禮必爾者,以無嫌正有嫌也,用有情之難正無情之易也,而況于男女未有室家哉?女子許嫁纓,所以系屬其心,以著誠于夫氏,起其孝義也,既許嫁則有姆教之,處于梱門之別室,男子非有疾憂之故不入其門也。”
男女異長。鄭玄曰:“男女各自為伯季也?!?
《內則》曰:男不言內,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無篚則皆坐(跪也)奠之而后取之。
陳澔曰:“男正位乎外,不當于外而言內庭之事;女正位乎內,不當于內而言梱外之事。惟喪、祭二事乃得以器相授受者,以祭為嚴肅之地,喪當急遽之時,乃無他嫌也。非此二者則女必執(zhí)篚使授者置之篚中也,授者跪而置諸地,則受者亦就地而跪以取之也?!?
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室)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入內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女子出門必擁(猶障也)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劉彝曰:“外內不共井,嫌同汲也。不共湢浴,嫌相褻也。不通寢席,嫌相親也。不通乞假,嫌往來也。不通衣裳,嫌淆雜也。內言不出,惡交于外也。外言不入,惡交于內也。禮當入內,嘯則涉乎異也,指則涉乎覘也。有燭則行夜,有不可得而已也;無燭則止行,則涉于不明也。道路之法,其右以行男子,其左以行女子,古之道也?!?
禮始于謹夫婦,為宮室辨外內,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深宮固門,男不入、女不出。陳澔曰:“夫婦為人倫之始,不謹則亂其倫類。”
方愨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故禮始于謹夫婦。謹夫婦故為宮室以居之,辨外內以防之,男子居外、女子居內,陰陽之分也。深宮則外人不得而入,固門則強者不得而啟?!?
《春秋左傳》:君子曰:“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閾。”
臣按:《易》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鄙w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之氣凝而成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陽而女陰,男陽而配合女之陰則為夫婦,由是而生父子,由是而成君臣,由是而敘為尊卑、上下、親疏之分,此禮義所由以錯也。是以人君為治,必以正家為本,而家之所以正者統(tǒng)系明、內外辨,秩然有其禮也。禮始于謹夫婦,夫婦之謹在于正男女之位而分別之,人君既正身修德以閑其有家,又必命官惇典庸禮以敷德教于天下,使天下之人曉然知大防之所在,男盡男之禮,女盡女之禮,各夫其夫,各婦其婦,以是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則治平之基于是乎立矣。三代之盛率循是道,漢、唐以來治雜于霸,陋習相承而不知其非,宋世雖稱尚文,然藩服、郡邑皆置營妓,而名為士大夫者亦蓄歌姬,時或出以娛賓,而人家所謂養(yǎng)娘者又皆立契典雇。逮于我朝,痛革前弊,立為官吏宿娼之律,士夫一有犯焉終身不齒,宋朝視我有愧多矣。昔漢承秦人苛刻之后,一切反其所為,然路溫舒猶謂秦有十失其一尚存,今元之弊政污習固已泛掃無余矣,然猶不免有一之尚存者,男女之無別也。今燕、趙、齊、晉之域,古所謂中州也,自古圣帝明王、大賢君子過化存神之地,禮義廉恥所自出也,而今閭閻之下、貧下之家,內外尚無限隔,乃至男女同炕而寢,夫婦以名相呼,翁婦嫂叔之不相回避,繼父繼母之子女相為昏配,諸如此類者尚或有之,乞敕令有司痛加禁約,一洗前朝之陋習,以昭盛代之文明,毋使片翳寸絺以為大朝之玷。(以上人家男女有別之禮)
《斯干》之詩曰: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半圭也),其泣喤喤(大聲也)。
朱熹曰:“寢之于床,尊之也。衣之以裳,服之盛也。弄之以璋,尚其德也。”
又曰: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褓也),載弄之瓦(紡磚),無非無儀(善也),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憂也)。
朱熹曰:“寢之于地,卑之也。衣之以褓,即其用而無加也。弄之以瓦,習其所有事也。有非,非婦人也;有善,非婦人也。蓋女子以順為正,無非足矣,有善則亦非其吉祥可愿之事也。唯酒食是議而無遺父母之憂,則可矣。”
《內則》曰:子生男子,設?。ü玻┯陂T左;女子,設帨(佩巾也)于門右。三日始負(抱也)子,男射,女否。
方愨曰:“設弧于門左,左者天道所尊;設帨于門右,右者地道所尊。必曰設者,方男女之生,其于弧、帨有可用之道而未能有用之實也,古之人重男女之生,又重男女之別,非特見于弧、帨而已,男則寢于床之尊、女則寢于地之卑,其衣之也男以晝服之裳、女以夜服之裼,其弄之也男以所有事之璋、女以所有事之瓦?!?
凡接子擇日,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其非冢子則皆降一等。鄭玄曰:“凡接子,雖三日之內,尊卑必皆選其吉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