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
亦曰夷父及城父今亳州城父縣
壺丘【文九年】
水經(jīng)注汝水逕壺丘城北故陳也楚侵陳克壺丘是也
辰陵【宣十一年】
水經(jīng)注京相璠曰潁川長平有故辰亭杜預(yù)曰長平縣東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長平城西北長平城在東南或杜氏與傳書之誤長平今淮寜府西華縣則辰陵當(dāng)在其西北
鳴鹿【成十六年】
亳州鹿邑縣州西二百二十里廣記云本曰鳴鹿東漢置武平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爲(wèi)鹿邑
闕地一
大【哀公六年】
春秋分記卷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宋 程公說 撰書十一
疆理書第五
鄭地緫説
周宣王初封其母弟友于宗周畿內(nèi)是為鄭桓公今華州鄭縣也號曰先鄭為幽王大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北之人問扵史伯曰王室多故余安逃死史伯曰其濟(jì)洛河潁之間乎地近虢鄶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帑與賄則君之土也桓公從之后三年幽王為犬戎所殺桓公死之子武公立竟取十邑之地而國之實髙辛氏火正祝融之墟號曰新鄭蓋與東周并古豫州地也其國前華后河右洛左濟(jì)食溱洧焉土陿而險山居谷汲其俗淫在天文夀星之次角亢之分辰居辰宮曰天秤其封域西聨王畿北抗晉東北并衛(wèi)東近宋東南倚陳南境并楚邊邑春秋時晉楚交兵鄭無歳不被其害北從晉則楚伐之于南南從楚則晉伐之扵北至子產(chǎn)為相以禮治國晉楚之暴莫能加焉嘗考地勢雖曰荊河通逹而嵩山虎牢之形勢亦有險要故傳言晉悼公城虎牢而鄭服者此也虎牢本王畿其后賜鄭倚以為國蓋在河濟(jì)之南伊洛之東居此則晉兵之來可以御之云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鄭地釋名
先鄭
華州鄭縣附見秦地圖
鄭【隱元年下同】
古有熊國黃帝所都亦為髙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其后世為鄶國鄭桓公始封在華州之鄭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乃取鄶徙居焉是為新鄭今鄭州新鄭縣得名以此
鄢
亦曰鄢陵成十六年晉敗楚于鄢陵即此六國曰安陵兩漢晉爲(wèi)鄢陵縣俱屬潁川郡國朝因其名屬開封府按后漢志曰鄢陵春秋時曰鄢注曰克段于鄢晉敗楚師于鄢陵釋例亦然知其爲(wèi)鄭之鄢無疑惟是漢陳留郡有曰傿縣潁川郡又有曰郾縣潁川之郾蓋今潁昌之郾城是也陳留之傿則王莽所易為順通在東漢屬梁國者是也應(yīng)劭扵前漢志誤以陳留之傿爲(wèi)即克段之鄢水經(jīng)注據(jù)此爲(wèi)正謂克段于鄢其地在漢屬陳留杜預(yù)誤作潁川鄢陵蓋從應(yīng)劭注耳此自應(yīng)誤何得云杜誤乎
制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故東虢也今鄭州滎陽縣
京
叔段居之謂之京城大叔漢為京縣楚漢戰(zhàn)京索間即此今滎陽縣東有京故城
廩延
釋例酸棗縣北有延津縣今屬開封府廣記載滑州白馬縣有滑臺本鄭廩延邑其城甚固或以為疑按酸棗在河南滑州在河北酸棗之北即滑州之南廩延當(dāng)在滑州由此濟(jì)河而南故曰延津水經(jīng)注滑臺城即鄭廩延邑下有延津
長葛【五年下同】
潁昌府長社縣北有葛城【潁昌許州】
制【虎牢】
傳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亦曰北制鄭邑也有故虎牢城周穆王獵于鄭圃獲虎命畜之名曰虎牢其地居河洛之南蓋鄭要沖晉悼公城之而鄭服今孟州汜水縣
祊【八年】
釋例瑯邪費縣東南有祊城今沂州費縣
時來【十一年下同】
釋例滎陽縣東有厘城今滎陽縣東
鄔
釋例河南緱氏縣西南有鄔聚今河南府偃師縣傳言王取鄔劉蔿邘之田于鄭
劉
釋例河南緱氏縣西北有劉亭今緱氏鎮(zhèn)
祭【桓十一年】
釋例陳留長垣縣東北有祭城今開封府長垣縣
武父【十二年】
釋例陳留濟(jì)陽縣東北有武父城今開封府東明縣濟(jì)陽鎮(zhèn)
牛首【十四年】
開封府咸平縣有牛首城在陳留西南十一里
櫟【十五年】
潁昌府陽翟縣經(jīng)書鄭伯突入于櫟左傳突殺檀伯而居之服防曰守櫟大夫櫟鄭之大都宋忠曰今陽翟也王隱曰翟本櫟也
滑【莊三年】
釋例陳留襄邑縣西北有滑亭今拱州襄邑縣
大陵【十四年】
京相璠曰潁川臨潁縣東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鄭厲公獲傅瑕扵大陵即此
扈【二十三年】
釋例滎陽卷縣西北有扈亭卷縣故城在今鄭州原武縣東
桐丘【二十八年】
水經(jīng)洧水東南逕桐丘城西南去許昌故城可三十五里其城南即長隄因洧水之北防西面桐丘其城斜長而不方蓋憑丘之稱即城之名矣許昌今潁昌府許田鎮(zhèn)南三十里
清【閔二年】
經(jīng)鄭棄其師左傳髙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按詩鄭國風(fēng)清人刺文公也鄭氏曰清者髙克所帥眾之邑釋例滎陽中牟縣西有清陽亭今開封府中牟縣
新宻【僖六年】
鄭州密縣
汜【二十四年南汜】
周襄王避叔帶之難出適鄭處于汜以襄王所居因曰襄城今汝州襄城縣南汜城在焉
衡雍【二十八年下同】
釋例滎陽卷縣所治栢雍城在今原武縣東
王宮
鄭州滎澤縣西北有故王城
踐土
故王宮城內(nèi)東北隅有踐土臺
汜【三十年東汜】
釋例滎陽中牟縣南有汜澤今屬開封府
原圃【三十三年下同】
東京中牟縣西北七里有圃田澤一名原圃寰宇記云其澤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長城東極官渡上承管城縣界曹家陂又益西北流爲(wèi)二十四陂
鄶城
故鄶國新鄭縣東北有鄶城
匡【文元年】
釋例潁川新汲縣東北匡城今開封府扶溝縣
垂隴【二年】
釋例滎陽縣東有垂隴城今滎陽縣東隴城
狼淵【九年】
潁昌府臨潁縣繁城鎮(zhèn)西南有狼陂水經(jīng)注青陵陂東入臨潁之狼陂
棐林【宣元年下同】
釋例滎陽宛陵縣東南有林鄉(xiāng)宛陵今開封府尉氏縣地
北林
中牟縣西有林亭在鄭北水經(jīng)注是亭南去新鄭故城四十許里
邲【十二年下同】
鄭州管城縣南有古邲城晉楚戰(zhàn)處
管
古管國今管城縣
滎澤
滎陽縣東有滎澤
伯牛【成三年】
釋例開封府雍丘縣北有伯牛城
汜祭【四年】
汜水縣
蟲牢【五年】
開封府封丘縣北二里桐牢亭韋昭曰古蟲牢地也
繞角【六年】
汝州魯山縣南有繞角臺
鳴鴈【十六年下同】
釋例陳留雍丘縣西北有鳴鴈亭今雍丘縣水經(jīng)注今俗人尚謂為白鴈亭
制田
開封府尉氏縣制澤陂
髙氏【十七年下同】
釋例河南陽翟縣西南有髙氏亭今陽翟縣
曲洧
漢宣帝神雀二年置新汲縣扵許之汲鄉(xiāng)曲洧城今扶溝縣西有漢新汲縣故城下臨洧水
鄫【襄元年】
襄邑縣東南有鄫城
城棣【五年】
釋例陳留酸棗縣西南有棣城今開封府陳留縣
隂阪【九年下同】
水經(jīng)注洧水東逕隂阪北水有梁焉俗謂是濟(jì)爲(wèi)參辰左傳晉伐鄭濟(jì)于隂阪次于隂口而還是也杜預(yù)曰陰阪洧津也
隂口
近隂阪服防曰水南曰隂口者水口也
陽陵【十年】
傳曰諸侯之師還鄭至于陽陵晉與楚夾潁而軍則陽陵在潁北也或以爲(wèi)襄城武陽縣者非
向【十一年下同】
釋例潁川長社縣東北向鄉(xiāng)今潁昌府長社縣東北
瑣
釋例滎陽宛陵縣西有瑣候亭今尉氏縣
湛阪【十六年】
水經(jīng)注湛水北悉枕翼魚齒山阜山有長阪又即湛水以名陂
汾【十八年下同】
汝州襄城縣東北汾丘城
魚陵
襄城縣魚齒山
上棘
水經(jīng)注潁水過陽翟縣又逕上棘城西傳楚師伐鄭城上棘以渉潁者也陽翟縣西有故堰
雍梁
釋例河南陽翟縣東北有雍氏城今潁昌府陽翟縣
棘澤【二十四年】
水經(jīng)注長社縣北有稟水又東南逕棘城即傳楚子伐鄭次于棘澤者也
黃崖【二十八年】
黃水自尉氏至新鄭黃水之崖
酸棗【三十年】
開封府酸棗縣
鈞臺【昭四年】
夏后有鈞臺之享今陽翟縣有鈞臺在南
菟氏【五年下同】
菟氏城在尉氏縣西北四十里
索氏
晉地道志謂京有大索大索亭今汜水縣
圉
雍丘縣南五十里傳晉韓宣子如楚鄭伯勞諸圉杜疑其路迂非迂也
皋鼬【定四年】
臨潁縣繁城鎮(zhèn)東南有成皋亭
黃池【哀十三年下同】
在戶牖西北開封府封丘縣南有黃亭
戶牖
釋例外黃縣西北東昬城外黃故城在雍丘東
犫【昭元年下同】
后屬楚在漢為犫縣后廢故城在汝州魯山縣東南
郟
后屬楚潁昌府郟縣
地名疑者一
時門【昭十九年】
寰宇記云拱州襄邑縣北七十五里蛟龍池鄭時門之外洧淵也按洧水在鄭國之近襄邑迂逺非是
闕地三十八
城潁【隱元年下同】 潁谷 蔿【十一年下同】
邘 狐壤 繻葛【桓五年】東郊【十四年】 弭【莊二十一年】 柯澤【僖二十二年】函陵【三十年】 綿訾【文元年】 暴【八年】
棐【十三年】 鯈【十七年】 南里【宣三年下同】
郔 厲【九年下同】 柳棼
鄤【成三年下同】 丘輿 訾【成十三年】
督揚【十六年】 柯陵【十七年下同鄭西地】戲童
鄵【襄七年】 戲【九年】 梧【十年】
亳城北【十一年下同】 蕭魚 濟(jì)隧
胥靡【十八年下同】 獻(xiàn)于 城麇【二十六年下同】
樂氏 斗城【三十年】 薰隧【昭元年城門外】
柤【六年】 萑蒲之澤【二十年】
曹地總説
周武王封叔振鐸于曹禹貢兗州陶丘北也在天文得宋分野之交其封域在雷夏菏澤之野昔堯游成陽死而葬焉舜漁于雷澤民俗化其遺風(fēng)重厚多君子務(wù)稼穡薄衣食以致蓄積其封域夾于魯衛(wèi)之間
曹地釋名
曹【桓九年】
故三朡國曹都焉其后范蠡變姓名寓居扵陶今廣濟(jì)軍定陶縣在興仁府東北二十里
黍丘【哀七年】
釋例梁國下邑縣西南有黍丘亭今應(yīng)天府下邑縣
闕地九
洮【僖八年】 曹隧【襄十七年下同】 重丘
鄸【昭二十年】 郊【定十二年】 揖丘【哀七年下同】
大城 鐘 邘
燕地緫説
召公奭佐文武定天下至成王留之相焉封其子為北燕伯蓋古冀州北境也舜以冀州南北闊大分衛(wèi)水爲(wèi)并州燕以北為幽州北方幽昧故曰幽顓頊都帝丘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復(fù)省幽州入冀州周禮職方東北曰幽州在天文析木之次尾箕之分辰居寅宮曰人馬其境居天下北門鎖夷夏關(guān)戶右拒遼水左控忻代跨據(jù)常山之尾襟憑負(fù)海之險然國僻且逺不通中國其俗剛強而好勇慷慨而尚氣春秋説題辭云箕尾為燕隂氣生俗貪利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燕地釋名
燕【莊三十年】
武王封帝堯之后扵薊又封召公扵北燕今河北化外幽州薊縣
阪泉【僖二十五年】
河北化外嬀州城東
冀之北土【昭四年】
古冀州也北土幽燕之屬
唐【十二年】
釋例中山有唐縣鄀地也今中山府唐縣
闕地一
虢【昭七年】
秦地緫説
周孝王命非子養(yǎng)馬汧渭間孝王分為附庸而邑之秦號曰嬴秦今秦州有秦谷亭即秦國始封之邑至襄公討西戎救周平王東遷王城乃以岐豐之地賜之遂有宗周八百里之地秦徳公既立卜居雍曰后世子孫將飲馬于河以為秦都更春秋至戰(zhàn)國孝公乃自秦徙雍【鳳翔府】后又自雍徙都宗周蓋古雍州秦雍俱屬焉禹貢黒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酆水攸同厥土黃壤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在天文鶉首之次東井輿鬼之分辰居未宮曰巨蟹其封域東阻崤函之險桃林之塞表以大河西有隴坻之隘岐梁之地繞以汧渭南則終南大一連岡乎嶓冢北則髙陵平原踞倚乎涇洛考其初撫封逺且僻未嘗與中國接自入春秋因得西周王畿之地勢力強大遂與中國會盟往來交贄及戰(zhàn)攻相及者晉為多蓋晉國河?xùn)|境土相接且近焉故也其土?xí)缍槠涿窳x而健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秦地釋名
秦【桓四年】
秦谷非子始封今秦州隴成縣
雍【僖十三年】
本王畿徳公卜居雍孝公徙焉説者謂四面積髙曰雍宜為神明之隩故有五畤以祠上帝今鳳翔府天興縣
靈臺【僖十五年下同】
釋例始平鄠縣今京兆府鄠縣
王城
故荔戎國秦共公獲之更名臨晉以筑髙壘臨晉國故曰臨晉故城在今同州朝邑縣西南而王城在東則爲(wèi)朝邑之南矣
彭衙【文二年下同】
釋例馮翊郃陽縣西北有彭城郃陽今同州郃陽縣或云彭衙故城在今同州白水縣東北白水二漢衙縣地也按郃陽在白水東北則衙在郃陽白水之間
汪
釋例馮翊臨晉東有故汪城在今朝邑縣南
少梁【十年】
禹貢梁山蓋大梁也今同州韓城縣西少梁亦在縣界
闕地八
具囿【僖三十三年】 邧【文四年下同】 新城
刳首【七年】 麻隧【成十三年下同】 侯麗
新楚 棫林【襄十四年】
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 宋 程公説 撰書十二
疆理書第六
楚地緫説
周成王封鬻熊曽孫熊繹扵荊蠻胙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歸州有丹陽故城在焉后徙枝江亦曰丹陽文王熊貲立始都郢初曰荊后改號楚蓋古荊州地也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云土夢作又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周禮職方正南曰荊州在天文鶉尾之次翼軫之分辰居巳宮曰雙女其境北自汝潁南接衡湘西連巴東并吳方城帶其內(nèi)長江阻其后而漢水淮水或迤其上或接其下漢東江南之境小國鱗次介于其間楚皆夷滅之其勢雄峙于南方出而北則與晉抗焉荊之為言彊也陽盛物堅其俗急悍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十>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十>
楚地釋名
楚【桓二年】
文王自丹陽都此今江陵府江陵縣北紀(jì)南城城東有小城名郢
鄢【十三年下同】
楚別都襄陽府宜城縣
荒谷
盛?之荊州記云江陵縣東三里余有三湖湖東有水名曰荒谷
冶父
荊州記云荒谷西北有苑號曰王園北有小城名曰冶父城傳謂莫敖縊于荒谷群帥囚于冶父即此
樠木之下【莊四年】
郡國志云武陵山亦曰樠木山傳謂楚武王卒扵樠木之下即此今郢州
那處【十八年】
釋例南郡編縣東南有那口城今荊門軍長林縣
津【十九年下同】
釋例或曰南郡江陵縣有津鄉(xiāng)江陵即荊南所治而廣記則云荊南枝江縣西有津鄉(xiāng)春秋傳巴敗楚于津之地考之晉志南郡統(tǒng)縣十一江陵枝江其二也枝江在江陵之西南而津鄉(xiāng)又在枝江之西則津不當(dāng)在江陵縣也晉泰始初江表八郡猶為吳地杜預(yù)亦云江表所記特示其略謂為或曰亦疑之之辭以是言之廣記爲(wèi)是而杜釋爲(wèi)非按傳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敗于津巴居楚上流而御于津則在枝江之西明矣
湫
釋例南郡鄀縣東南有湫城鄀縣今省入襄陽府宜城縣
陘【僖四年下同】
釋例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召陵故城在今潁昌府郾城縣東
召陵
郾城縣東有漢召陵縣故城
武城【六年】
釋例南陽宛縣北武城今鄧州南陽縣
析【二十五年】
本楚白羽邑昭十八年許遷于白羽后改為析漢因爲(wèi)析縣今鄧州內(nèi)鄉(xiāng)縣是也秦人過析隈即此隈謂隱蔽之處
商【文十年下同】
商州上雒縣
渚宮
江陵縣之南水經(jīng)注今江陵城楚舡官地春秋之渚宮也元和郡國志渚宮楚別宮
期思
釋例弋陽期思縣東北有期思城今省入光州固始縣
廬【十四年】
襄陽府中廬縣
句澨【十六年】
楚國西界地名
沈【宣十二年】
杜注沈或作寢廣記曰本寢丘縣叔敖子所封之邑及秦滅楚蒙恬攻寢即此漢為寢縣今光州固始縣
州來【成七年下同】
故州來國爲(wèi)楚所滅傳靈王狩于州來次于潁尾地蓋在淮潁之會后吳取之以封季札至夫差時蔡成公畏楚徙此謂之下蔡今夀春府下蔡縣是也釋例以州來爲(wèi)楚邑而又以延州來為呉邑誤矣其詳見吳地理【夀春夀州】
申
本申國鄧州南陽縣在方城之內(nèi)申息北門所以備中國
呂
古呂國今蔡州新蔡縣國語當(dāng)成周之時南有荊蠻申呂其在穆王則有呂侯訓(xùn)夏贖刑傳謂子重請取于申呂以爲(wèi)賞田巫臣曰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若取之是無申呂也晉鄭必至于漢蓋楚以方城爲(wèi)固而申在方城之上呂在方城之下形勢綿絡(luò)實備北方要處
鐘離【十五年下同】
故鐘離子國后爲(wèi)楚邊邑今濠州鐘離縣在淮之南
葉
汝州葉縣
瑕【十六年】
水經(jīng)注北肥水逕山??h又東積爲(wèi)陂曰瑕陂陂水又東南逕瑕城南傳楚師還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楚地山桑今亳州蒙城縣
繁陽【襄四年】
廣記潁昌府臨潁縣繁城鎮(zhèn)有繁陽亭
棠【十四年】
真州六合縣
雩婁【二十六年下同】
九江壽春記云金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雩婁城堯之婁子城也又淮南子云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婁之野期思陂今安豐軍芍陂是釋例安豐雩婁縣今入安豐軍
棘
釋例譙國鄼縣東北有棘亭今亳州鄼縣
云夢【昭三年江南之夢定四年云中】
楚之云夢跨江南北
云夢辨
禹貢曰云土夢作又周禮正南曰荊州其澤藪曰云瞢昭三年傳楚子與鄭伯田于江南之夢定四年傳楚子入于云中云夢之名澤其來尚矣按地理志江夏之西陵南郡之編縣有云夢宮華容有云夢澤郡國志云竟陵城西大澤是也鄭康成曰云夢在華容杜預(yù)云南郡枝江縣西有云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亦有云夢城或曰南郡華容縣東南有巴丘湖江南之夢也又曰楚之云夢跨江南北樂史寰宇記曰云夢澤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平土丘半出酈元水經(jīng)謂自江陵東界為云夢北為云夢之藪穎逹謂云夢一澤而每處有名者司馬相如子虛賦云云夢者方九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每處名存焉穎逹又引左傳所稱云中謂此澤亦得單稱云單稱夢是云夢一澤也特其疆界闊逺不可明指一處限而言之然諸儒疑禹貢有云土夢作又及傳有云中江南之夢之句遂分云夢為二澤故沈括謂江南為夢江北為云其筆談所載曰舊尚書曰云夢土作又本朝太宗時得古本尚書作云土夢作又詔改禹貢從古本孔安國注云夢乏澤在江南不然也據(jù)左傳吳人入郢楚子渉睢濟(jì)江入于云中王寢盜攻之以戈擊王王奔鄖楚子自郢西走渉睢則當(dāng)出于江南后渉江入于云中遂奔鄖鄖則今之安州渉江而后至云入云然后至鄖則云在江北也左傳曰鄭伯如楚子產(chǎn)相楚子享之既享子產(chǎn)乃具田備王以田江南之夢杜預(yù)注云楚之云夢跨江南北曰江南之夢則云在江北明矣元豐中有郭思者能言漢沔間地理亦以謂江南為夢江北為云予以左傳騐之思之説信然江南則今之公安石首建寜等縣江北則玉沙監(jiān)利景陵等縣乃水之所委其地最下江南上浙水出稍髙方土而夢已作又矣此古本之爲(wèi)允也【以上皆筆談所記】王雱又從而為之辭曰云之地土見而已夢之地非特土見草木生之矣非特草木生之人有加工又之者矣草木生之謂作也加工又之謂又也嘗以上所引諸書載云夢地理而證二者之説則沈辨失之拘王説失之鑿且如傳言防夫人棄鬭伯比于夢中防國今江北復(fù)州安陸之區(qū)則所棄之夢中近防國必?zé)o過江南而棄之之理是江北亦有夢非止囿于江南也孔安國謂云夢之澤在江南此説亦失之然謂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為耕作畎畆之治解釋猶有古風(fēng)故穎逹曰經(jīng)之土字在二字之間者蓋史文兼上下也蘇軾云古語如此猶曰?纎縞云爾蓋纎字居?縞二色之間古文如此下語也意以謂土既見則可作又矣此又足以破王氏之説也必參考而精言則楚之云夢跨江南北非止一隅如杜預(yù)釋左傳地理郡國寰宇水經(jīng)諸書孔穎逹司馬相如之説皆爲(wèi)得之要不必指北爲(wèi)云南爲(wèi)夢也今江夏漢沔所會之地淵藪彌望水天一色自江北而言則監(jiān)利玉沙竟陵之水極多自江南而言則華容石首公安之水亦匯吳分華容置監(jiān)利縣監(jiān)利在北而華容在南在南者帶洞庭青草在北者連大防白湖杜謂云夢跨江南北指此信矣所謂九百里云夢安知不指洞庭青草之屬而言之故今監(jiān)利華容有大藪澤皆七澤之云夢也
櫟【昭四年下同】
釋例汝南新蔡縣東北有櫟亭今蔡州新蔡縣
麻
釋例此麻當(dāng)在汝隂左右今潁昌縣
夏汭
沈尹射奔命于夏汭今漢水曲入江處
干谿【六年】
亳州城父縣干谿水在縣南五里
章華【七年】
水經(jīng)注江陵縣東三湖湖則有章華臺臺髙十丈基廣十五丈韋昭以為章華亦地名
不羮【十一年】
釋例襄城縣東南有不羮城定陵縣西北有不羮亭襄城今汝州屬邑也定陵今潁昌之舞陽也二邑相近襄城東南即定陵西北之境楚子所城當(dāng)以襄城為正意者亭近扵城故定陵之亭以是為名耳
潁尾【十二年】
壽春府西潁水口水經(jīng)注蓋水之會淮也
魚陂【十三年下同】
水經(jīng)注竟陵大城城傍有甘魚陂左傳公子黒肱為令尹次于魚陂者也竟陵縣今屬復(fù)州
豫章
楚師還自徐呉人敗諸豫章杜預(yù)注曰定二年楚人伐呉?guī)熡谠フ聟胰艘娭塾谠フ露鴿搸熡诔惨攒姵熡谠フ掠职嘏e之役【四年】呉人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此皆當(dāng)在江北淮水南蓋后徙在江南豫章杜又云豫章漢東江北地名則春秋豫章蓋在江北而今豫章隆興府非春秋之豫章也漢地理志豫章郡髙帝置第年代闊逺文字殘闕無從考見所徙年月耳按宋武帝討劉毅遣王鎮(zhèn)惡先襲至豫章口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信知春秋豫章去江陵甚近今隆興蓋不相干
鄖【十四年】
使鬬辛居鄖以無忘舊勲廣記云今復(fù)州治景陵縣
隂【十九年下同】
遷隂于下隂隂亦曰上隂釋例南鄉(xiāng)隂縣今光化軍干徳縣
下隂
水經(jīng)注光化軍故下隂也則下隂去隂不逺矣
城父
大子建居于城父釋例襄城城父縣今汝州葉縣
雞父【二十三年】
釋例安豐縣南有雞備亭今安豐軍
卷【二十五年】
釋例南陽葉縣南有卷亭今汝州葉縣
潛【二十七年下同】
釋例廬江六縣西南潛城今安豐軍
窮
安豐窮谷沈尹戍與呉?guī)熡鲇诟F即此【詳見水門】
容城【定四年下同】
岳州華容縣
大隧 直轅 冥阨
定四年呉?guī)煼コh舟淮汭【吳乘舟從淮來過蔡而舍之】自豫章與楚夾漢【豫章漢東北地名后移扵江南置郡】左司馬戍謂子常曰子防漢而與之上下【遮使勿渡】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以方城外人毀吳所舎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子濟(jì)漢而伐之我自后擊之必大敗之方城自唐州比陽縣界至方城縣又至汝州葉縣大隧直轅阨三者杜云漢東險道疑在信陽軍羅山縣界其縣界石城山甚險峻史記謂之冥阨魏攻之又呂氏春秋九塞冥阨其一焉其地與淮蔡接境在信陽軍東北一百二十里又東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吳人自淮而來過蔡而舎舟楚司馬戍欲扵此塞之也
栢舉
水經(jīng)注舉水逕齊安郡西又南東歴赤亭下又分為二水南流注于江謂之舉洲春秋左傳吳楚陳于栢舉京相璠曰漢東地也夏有洰水或作舉齊安今黃州
堂谿【五年】
潁昌府郾城縣
豐【哀四年下同】
鄧州內(nèi)鄉(xiāng)縣南有酆鄉(xiāng)
三戶
內(nèi)鄉(xiāng)縣丹水鎮(zhèn)有三戶亭
橐皋【十二年】
釋例淮南逡遒縣東南槀澤亭合肥志浚遒城在廬州梁縣南三十里東南去橐皋六十里
白【十六年下同】
釋例汝隂褒信縣西南有白亭今蔡州褒信縣西南
慎
漢爲(wèi)慎縣故城在順昌府潁上縣西北
汝隂田【成十六年】
潁昌府
淮北之田【昭九年下同】
淮水北田宿亳蔡潁之地
夷濮西田【本陳地】
水經(jīng)注沙水逕新陽縣北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之水也東南逕城父縣西南枝津出焉俗謂之夷水也一水東注即濮水也夷濮西田在二水之西矣
地名疑者一
柤【襄十年】
杜釋闕或曰彭城傳陽縣西北有柤水溝魯國薛縣西南有柤亭譙國攅縣治戯鄉(xiāng)皆去鐘離五百余里非諸侯六日再會所至也或曰汝南安城縣西南有鐘離亭西平縣北有柤亭去偪陽近千里又非自會九日之所能滅國皆非也
闕地五十有三
沈鹿【桓八年】 郊郢【十一年】 夕室【莊十九年下同】
绖皇 睽【僖二十七年下同】 蔿
連谷【二十八年】 范【文十年】 大林【十六年下同】
陽丘 訾枝 選
阪髙 臨品 石谿
仞 轑陽【宣四年下同】 烝野
漳澨 臯滸 郔【十一年下同】
沂【楚邑】 新石【成十五年】 巢【十七年下同】
駕 厘 虺
庸浦【襄十三年】 瑣【昭五年下同】 南懷
汝清 中犫【十三年下同】 息舟
訾梁 棘闈 訾
宗丘【十四年】 長岸【十七年】 防澨【二十三年】圉陽【二十四年】 州屈【二十五年下同】 茄
丘皇 養(yǎng)【昭三十年】 南岡【三十一年】城口【定四年】 稷【五年下同】 軍祥
麇 公壻之谿 脾泄
負(fù)函【哀四年下同】 繒關(guān)
呉地緫説
大伯遜國去之荊蠻號曰勾呉荊蠻義之歸者千余家爲(wèi)呉大伯仲雍嗣之?dāng)喟l(fā)文身臝以為飾不與中國通蓋古揚州地也禹貢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厥土惟涂泥防于江海逹于淮泗周禮職方東南曰揚州在天文星紀(jì)之次斗牛之分辰居丑宮曰磨蝎其境襟三江帶五湖阻大海逹長淮自夀夢而下呉國愈大通于上國杜佑曰揚州人性輕揚地非形勢然長淮大江皆可拒守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十>
呉地釋名
呉【成七年】
吳故國周大伯之邑今平江府吳縣按闔廬城周回三十里水陸十有二門【平江蘇州】
鳩茲【襄三年】
太平州蕪湖縣廣記云本吳鳩茲地
善道【襄五年】
晉人將為吳會諸侯以其道逺故使魯衛(wèi)先會呉于善道蓋徃會之也谷梁作善稻曰吳謂善伊謂稻緩號從中國名從主人范甯曰善稻呉地夷狄所號地形乃物類當(dāng)從中國言之以教殊俗故不言伊緩而言善稻則善道之爲(wèi)呉地灼然無疑而杜預(yù)釋例謂為闕地不知屬何國誤矣按阮勝之南兗州記盱眙縣是古善道在淮河南今盱眙軍是也扵呉為北境而距徐境之南且東諸侯之道故魯衛(wèi)扵此會吳云
朱方【昭四年】
鎮(zhèn)江府丹徒縣廣記云春秋謂之朱方【鎮(zhèn)江潤州】
延【襄三十一年】
常州晉陵縣有季札墓在縣北七十里
延州來辯
傳曰延州來季子其果立乎杜預(yù)注延州來季札邑其釋例以州來為楚邑而延州來則附之呉地曰闕不知其處是以州來別為楚邑而延州來則自為吳之一邑也按延陵吳地在今之常州州來楚邑在今之夀春春秋經(jīng)書吳入州來呉滅州來凡兩見焉公羊傳曰闔廬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去之延陵終身不入?yún)覈垂d孔子之言曰延陵季子吳之習(xí)于禮者也此延與州來二邑之辨其不可并為一明矣由左傳有延州來季子之言是使杜預(yù)惑焉而以延州來為吳之一邑嘗以經(jīng)傳書州來事跡始末考之成公七年經(jīng)書吳入州來則吳始以兵入之至襄三十一年傳雖以延州來冠季子之號然昭十二年楚靈王狩于州來州來蓋猶屬楚十三年經(jīng)書吳滅州來扵此州來方爲(wèi)呉所滅然二十三年傳言呉人伐州來楚奔命救州來又夫差時蔡成公自新蔡徙焉故州來亦曰下蔡則州來在楚實淮北要地吳雖曽入而滅之未必能守所以再伐焉而楚必救之也服防曰延延陵也州來邑名季子讓王位外延陵為大夫食邑州來傳家通言此義為允又按廣記云州來呉取之封季札水經(jīng)注吳季子始封延陵后邑州來故曰延州來二書所述與服防之説合以是言之延陵為季子封邑及季子讓國之延陵吳人尊禮焉以楚州來加其食邑春秋疆埸彼此所屬無常左傳曰延州來季子明季子并食此二邑意者若今帶遙郡之制耳蓋季子吳之望州來吳楚之要境吳以是封季子示重吳而制楚義或有焉固不可謂吳楚有兩州來而遂混延州來爲(wèi)一也
鵲岸【昭五年】
廬州舒城縣有鵲岸渚
檇李【定十四年下同】
吳南境今嘉興府嘉興縣有檇李故城吳越扵此分境【嘉興秀州】
陘
闔廬還卒于陘去檇李七里則闔廬還國之道當(dāng)為呉地釋例以爲(wèi)越地疑非也
夫椒【哀元年】
平江府吳縣西南大湖中有椒山孔潁逹曰杜扵此注以椒為山名土地名以夫椒爲(wèi)地名以戰(zhàn)必在山旁以山表地耳平江蓋吳地賈逵杜預(yù)以夫椒為越地非也
邗【九年】
揚州江都縣有此名韓江射陽今楚州山陽縣至末口入淮謂之韓江口【邗音寒】
鄖【十二年】
泰州海陵縣
笠澤【十七年】
平江府吳江縣上承大湖更逕笠澤
艾【三十年】
隆興府分寜縣本艾縣地【隆興洪州】
闕地四
皋舟隘【襄十四年呉險阨之道】 房鐘【昭六年】
良【哀十五年】 頯黃氏【十六年】
春秋分記卷三十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一 宋 程公説 撰書十三
疆理書第七
列國地總説
晉地理志云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迄獲麟之末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見于經(jīng)傳者百有七十國百三十有九知其所居三十一國盡亡其處蠻夷戎狄不在其間蓋自文武成康以來三十有三世獨宣王能紀(jì)綱諸夏幽平以后諸侯放恣雖二霸迭興以攘夷狄尊王室為事而會盟征伐皆自己出顧其所攻滅蓋已多矣況扵荊楚彊暴漢陽諸姬又實盡之則列爵分土宜不能復(fù)王制之舊也嘗考杜預(yù)釋地諸紀(jì)載列國土地名較晉史百七十國之?dāng)?shù)同是春秋侯國之存者大略無越扵此然黎之搜衛(wèi)邑也姒褒女之姓也預(yù)皆別以爲(wèi)國而曰呂曰原曰溫曰魏曰宗曰鄾則闕而不書余用是正其誤補其遺自王畿外總為百七十有二國大國十三見扵上方由杞而下爲(wèi)次國八爲(wèi)小國百有九爲(wèi)古侯國四十有一有論春秋侯國者可以折矣若其封疆褊隘介于大國紛錯不一則并附見王畿列國指掌圖尚附扵諸侯之義云
次國
杞地釋名
杞【隱四年下同】
東京雍丘縣
牟婁
釋例城陽諸縣東北婁鄉(xiāng)今宻州諸城縣
淳于【桓五年】
宻州髙宻縣故淳于縣也左傳以為淳于公亡國杞遂并而有之按淳于公不見扵經(jīng)而牟婁為邑在隱四年已系之杞牟婁近淳于則淳于為杞地明矣或曰淳于公即杞公也
滕地釋名
滕【隱七年】
徐州滕縣
薛地釋名
薛【隱十一年】
徐州滕縣東有薛城
邳【定元年】
釋例下邳縣故邳國今淮陽軍
莒地釋名
莒【隱二年下同】
宻州莒縣
宻
宻州髙宻縣
向【僖二十六年】
公會莒茲平公盟于向宣四年公伐莒取向蓋向雖莒邑而密在魯境魯是以取焉今沂州承縣東南有向城
鄆【文十二年】
莒邑魯取之今沂州沂水縣
渠丘【成八年】
釋例城陽莒縣南有渠丘今莒縣有蘧里廣記云在宻州安丘縣
介根【襄二十四年】
釋例城陽黔陬縣東北計其城又密東南有古豕根今黔陬省入密州膠西縣
防茲【昭五年】
釋例城陽平昌縣西南有防亭姑幕縣東北有茲亭今平昌故城在宻州安丘縣南
紀(jì)鄣【十九年】
海州東海縣四面環(huán)海水東北有紀(jì)城
鄢陵【文七年】 且于【襄二十三年下同】 夀舒
蒲侯氏 大厖【昭元年下同】 常儀靡
郠【十年】 夀余【二十二年】
邾地釋名
邾【隱元年】
襲慶府鄒縣
魚門【僖二十二年邾城門】
繹【文十三年】
繹山在鄒縣北
狐駘【襄四年】
釋例魯國蕃縣東南目臺亭今徐州滕縣
漆【二十一年下同】
釋例髙平南平縣東北漆鄉(xiāng)今鄒縣
閭丘
釋例髙平南平陽縣西北顯閭亭水經(jīng)注按漆鄉(xiāng)在縣東北漆鄉(xiāng)東北十里見有閭丘鄉(xiāng)非顯閭也今鄒縣北
濫【昭三十一年】
釋例東海昌慮縣治濫鄉(xiāng)城今徐州滕縣東南有昌慮縣地
漷東田 沂西田【哀二年】
魯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二田皆在今沂州界
茅【七年下同】
釋例髙平縣西南茅鄉(xiāng)亭今濟(jì)州任城縣
范門【邾郭門】
翼【隱元年】 偃【僖元年下同】 虛丘
訾婁【三十三年】 蟲【昭十九年】 離姑【二十三年】
絞【哀二年以上】
小邾地釋名
郳【莊五年】
釋例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今徐州滕縣
勾繹【哀二年】
越地釋名
越【昭三十二年】
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其后帝少康封庶子杼于會稽以奉禹祀號爲(wèi)越今紹興府會稽縣南有會稽山即哀元年越子保于會稽之地【紹興越州】
姑蔑【哀十三年】
衢州龍防縣
甬東【二十二年】
慶元府定??h有大浹江廣記曰越滅吳欲遷吳王夫差于甬東韋昭以爲(wèi)句章東浹口外洲是也【慶元明州】
【哀十九年】
許地釋名
許【隱十一年】
潁昌府長社縣許田鎮(zhèn)
展陂【成四年下同】 鉏任泠敦田 叔申之封【十四年】棫林【襄十六年下同】 函氏
小國
虞地釋名
虞【桓十年】
陜州平陸縣呉山在西上有虞城
防軨【僖二年下同】
陜州平陸縣東北四十里防軨坂水經(jīng)注有東西絶澗左右幽空窮深地壑中則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謂之軨橋穆天子傳登于薄防軨之際乃宿于虞楚也
鄍
平陸縣東北二十里傳入自防軨伐鄍三門
虢地釋名
虢【隱元年上陽】
陜州陜縣東南虢城虢仲所封
西虢【隱元年】
鳳翔府虢縣虢叔所封
莘【莊三十二年】
陜州陜縣有莘原
虢略【僖十五年亦見晉地】
虢州本虢南境后屬晉
下陽【僖二年下同】
陜州平陸縣東北故大陽縣【二傳俱作夏陽按上陽下陽俱虢邑都曰夏非】
桑田
陜州靈寳縣稠桑驛
玤【莊二十一年】
隨地釋名
隨【桓六年】
隨州隨縣在漢水之東
瑕【桓六年】 速杞【八年傳】
邢地釋名
邢【隱五年】
信徳府龍岡縣
夷儀【閔二年】
龍岡縣北有夷儀嶺
聶北【僖元年】
紀(jì)地釋名
紀(jì)【隱元年】
青州夀光縣有紀(jì)故城
浮來【八年】
釋例東莞縣北有邳鄉(xiāng)西有公來山號邳來澗今沂州沂水縣
郱【莊元年下同】
釋例東莞臨朐縣東南郱城今青州臨朐縣
鄑
釋例北海都昌縣西有訾城今濰州昌邑縣
郚
漢為郚城縣其后廢有郚城在焉今故城在宻州安丘縣谷梁以紀(jì)郱鄑郚爲(wèi)四國非也
酅【三年】
齊國東安平縣
梁地釋名
梁【桓九年】
同州夏陽縣
新里【僖十八年傳】
郕地釋名
郕【隱五年】
東平剛縣西南有郕鄉(xiāng)今濟(jì)州任城縣南
夫鐘【桓十一年】 郕邽【文十二年傳】
徐地釋名
徐【僖三年】
泗州臨淮縣徐城鎮(zhèn)
婁林【十五年】
釋例大徐城東婁林鄉(xiāng)今臨淮縣西南
蒲隧【昭十六年】
釋例下邳昌慮縣東蒲鄉(xiāng)今徐州滕縣
郯地釋名
郯【宣四年】
淮陽軍下邳縣東八十里有郯子城
羽淵【昭七年】
海州懷仁縣西羽山西南
麇地釋名
麇【文十一年下同】
傳楚子伐麇成大心敗麇師于防渚潘崇復(fù)伐麇至于錫穴今均州故麇地于鄖鄉(xiāng)房州為近而庾仲雍荊州記云荊門軍當(dāng)陽縣本楚之舊邑左傳潘崇伐麇麇當(dāng)陽也當(dāng)陽今屬荊門在春秋屬楚當(dāng)以均州爲(wèi)是
錫穴
漢漢中郡錫縣莽曰錫治師古曰即春秋所謂錫穴今均州鄖鄉(xiāng)縣
防渚
寰宇記鄖鄉(xiāng)縣西六十里有渚水漢地志云渚水入于漢漢之南房州即古防渚又闞骃云防陵即春秋時防渚也
舒鳩地釋名
舒鳩【襄二十四年下同】
無爲(wèi)軍巢縣南有舒城皆羣舒邑
荒浦 離城
鄖地釋名
鄖【桓十一年】
復(fù)州沔陽縣西北有漢云杜城云杜東南有鄖國城
夢中【宣四年】
夢跨江南北【詳見楚地】
蒲騒【桓十一年】
復(fù)州應(yīng)城縣
萊地釋名
萊【宣七年】
登州蓬萊縣
棠【襄六年】
萊州即墨縣棠鄉(xiāng)
鄀地釋名
鄀【僖二十五年下同】
襄陽府宜城縣
商密
在秦楚界上今鄧州內(nèi)鄉(xiāng)縣丹水鎮(zhèn)本鄀都鄀以國小后遷南陽
黃地釋名
黃【桓八年】
光州定城縣
踖陵【莊十九年傳】
庸地釋名
庸【文十六年下同】
釋例東夷上庸縣今房州竹山縣
方城
竹山縣東有方城
禆
鯈
魚
夔州奉節(jié)縣魚復(fù)城
小國釋名
畢【僖二十四年】
長安縣西北有畢
祭【隱元年見鄭地】
州【隱十一年見王畿杜誤以為城陽淳于縣非也】
唐【宣十二年】
隨州唐城縣
息【隱十一年】
蔡州新息縣
荀【桓九年】
絳州荀城或云漢栒邑
酆【僖二十四年下同】
釋例始平鄠縣東有豐邑亭今京兆府鄠縣
應(yīng)
汝州葉縣有應(yīng)鄉(xiāng)
韓
同州韓城縣
鄧【桓二年】
襄陽府鄧城縣
黎【宣十五年】
釋例上黨壺關(guān)縣有黎亭今隆徳府上黨縣
賈【桓九年】
華州蒲城縣
芮【桓三年】
漢地理志臨晉有芮鄉(xiāng)古芮國今同州馮翊縣城在州西九十五里
滑【莊十六年】
滑國都于費今西京偃師縣緱氏鎮(zhèn)
凡【隱七年】
衛(wèi)州共城縣東南
原【僖二十四年見王畿】
南燕【隱五年】
滑州胙城縣漢晉為燕縣
胡【昭二十三年】
順昌府西有胡城
谷【桓七年】
襄陽府谷城縣
葛【桓十五年】
南京寜陵縣西一百五十里割拱州
頓【僖二十三年】
淮寧府南頓縣
溫【僖十年見王畿】
郜【桓二年】
釋例濟(jì)隂城武縣東北北郜城今單州城武有兩郜城在州東南五十里
巴【桓九年】
重慶府江津縣故巴郡【重慶叅州】
鄫【僖十四年】
沂州承縣有漢鄫縣廣記曰故鄫國
偪陽【襄十年】
沂州承縣九域志古跡有偪陽城
鄅【昭十八年】
沂州臨沂縣廣記曰本鄅國
沈【文三年】
釋例汝南平與縣北有沈亭今蔡州汝陽縣東有漢平與縣
舒【僖三年】
廬州舒城縣
夔【僖二十六年】
歸州秭歸縣
宿【隱元年】
鄆州須城縣古宿城圖經(jīng)云古宿國
須句【僖二十二年】
鄆州須城縣
頼【昭十三年】
蔡州褒信縣
?【僖五年】
光州仙居縣北
譚【莊十年】
齊州歴城縣北
宗【文十二年】
或云渠州流江縣然按傳謂近羣舒地勢相逺疑
鐘吾【昭二十七年】
耿【閔元年下同】
釋例平陽皮氏縣東南耿鄉(xiāng)今河中府龍門縣
霍
平陽府霍邑縣其地有霍山
魏
釋例河?xùn)|河北縣按輿地記后因改河北縣爲(wèi)芮城置永樂郡郡后廢唐武徳元年分芮城置永樂縣屬芮州貞觀元年州廢以芮城屬陜州八年以永樂屬蒲州乾元三年復(fù)以蒲爲(wèi)河中府永樂即古魏國詩序謂魏地狹隘晉獻(xiàn)公滅魏以賜大夫畢萬者也芮城乃魏國地芮伯出居于魏者也今北京大名府元城縣則魏武侯公子元食邑非古魏國漢以畢萬魏大名而名之誤矣
焦【襄二十九年】
?農(nóng)陜縣焦亭今陜州平陸縣
東虢【隱元年注】
鄭州滎陽縣
密【僖十七年】
鄭州宻縣
管【僖二十四年下同】
鄭州管城縣東北管城
毛【屬畿內(nèi)國】
雍
釋例河內(nèi)山陽縣西有雍城今懷州修武縣西北
聃
邘
懷州河內(nèi)縣北三十里有邘城當(dāng)大行南路
胙
滑州胙城縣
蔣
釋例弋陽期思縣蔣鄉(xiāng)亭今光州固始縣商城鎮(zhèn)
茅
釋例髙平昌邑縣西有茅鄉(xiāng)今濟(jì)州金鄉(xiāng)縣有昌邑城
揚【襄二十九年】
平陽府洪洞縣
蕭【莊十二年】
徐州蕭縣州西五十里
羅【桓十二年】
國在西山中今襄陽府中廬縣南六十里有羅國城后遷枝江十道志云襄州得春秋羅國之地
夷【隱元年】
萊州即墨縣西
向【隱二年】
譙國龍亢縣東有向城今宿州蘄縣地有龍亢東南有向城
申【見楚地】
任【僖二十一年下同】
濟(jì)州任城縣
顓臾
釋例泰山南武縣東北有顓臾城今沂州費縣南武城故城在焉顓臾城在縣西
偪【文六年】
六【文五年】
廬州舒城縣安豐里之南故六縣
舒蓼【文十四年】
安豐軍故蓼縣
蓼【桓十一年】
唐州湖陽縣
舒庸【文十二年傳】
江【僖二年】
信陽縣之東南新息縣之西
厲【僖十五年】
隨州隨縣北有厲鄉(xiāng)
英氏【僖十七年經(jīng)】
巢【文十二年】
無爲(wèi)軍巢縣同安志云古巢城在縣南六十五里
桐【定二年】
廬州舒城縣有桐鄉(xiāng)今名桐城
貳【桓十一年下同此】
軫
水經(jīng)注晉武帝平吳割臨沮之北鄉(xiāng)中廬之南鄉(xiāng)立上黃縣治軫鄉(xiāng)軫鄉(xiāng)抑軫國乎
絞
州
釋例南鄉(xiāng)華容縣東南有州陵城今江陵府監(jiān)利縣
權(quán)【莊十八年】
荊門軍當(dāng)陽縣有權(quán)城
道【僖五年】
蔡州確山縣故道城
栢【僖五年】
釋例汝南西平縣有栢亭今蔡州西平縣
鄾【桓九年】
襄陽府鄧城縣鄾城在縣南八里
房【昭十三年】
釋例汝南有吳防縣今蔡州遂平縣
項【僖十七年】
淮寜府項城縣府東南七十里
邿【襄十三年】
釋例任城亢父縣有邿亭今濟(jì)州任城縣南有亢父縣故城
遂【莊十三年】
襲慶府龔丘縣
陽【閔二年】
沂州沂水縣
冀【僖二年】
釋例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今河中府龍門縣
崇【宣元年】
京兆府鄠縣東
戴【隱十年】
按左氏作戴陸徳明左氏釋文云字林作戴谷梁本或作載考之呂忱字林無所引作戴處止有廙字注云籕戴其説不明按漢地理志梁國菑縣注云故戴國后漢志陳留郡考城故菑注引陳留志曰古戴國地杜預(yù)曰戴在外黃東南以是考之是爲(wèi)古戴國審矣古者戴菑聲相近故鄭?讀俶戴為熾菑疑是載字又按陸氏云載故國在陳留説文有□字從邑從作代切下亦注云故國在陳留又疑□字篆文與載相類因而致誤徐鍇云宋以伐載召蔡人即□國考之輿地外黃今屬東京雍丘縣之東載城在外黃東南即今拱州考城云
共【隱元年】
衛(wèi)州共城縣在州東北五十九里
鑄【襄二十三年】
春秋分記卷三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二 宋 程公說 撰書十四
疆理書第八
古國地釋名
有虞地
有虞【哀元年下同】
南京虞城縣
綸
虞城縣有綸城
三苗地
三苗【昭元年】
湖南潭岳二州皆三苗地
?州【襄十四年】
陜西化外沙州燉煌縣
有窮地
有窮【襄四年下同后羿國名】
鉏
后羿自鉏遷于窮石按開徳府衛(wèi)南縣有古鉏城則知窮石去鉏不逺
古諸國釋名
微【僖六年】
東平府壽張縣西北有防鄉(xiāng)防子冢
莘【二十八年】
東京陳留縣地有莘國故城謂之莘墟
郇瑕氏【成六年】
古國名猗氏縣有郇城亦在解州西南
呂【七年】
古呂國【見楚地】
寒【襄四年下同】
釋例寒國北海平夀東有寒亭今濰州北??h
有鬲
安徳府安徳縣西北有鬲故城
斟灌
夏同姓青州夀光縣東南有灌亭
斟尋
地理志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故斟尋國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今濰州北海縣
過
澆國名萊州掖縣北有過鄉(xiāng)
戈
國名宋鄭之間有戈邑在今陳留雍丘
豕韋【二十四年下同】
滑州韋城縣
唐
太原府
杜
釋例京兆杜縣今京兆府萬年縣
邶【襄二十九年下同】
鄘
邶鄘衛(wèi)者紂畿內(nèi)地周武王伐紂三分其地置三監(jiān)封管蔡霍三叔自紂城而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東謂之衛(wèi)竹書紀(jì)年曰武王封武庚于朝歌分其地為邶鄘衛(wèi)武王既防三監(jiān)導(dǎo)武庚叛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復(fù)伐三監(jiān)又于此三國建諸侯以殷余民封康叔于衛(wèi)使為之長后世子孫稍并二國混而名之
豳
邠州三水縣有漢栒邑故豳國周之先公公劉所居釋例在新平平漆縣東北新平今屬邠州豳地則分屬三水
鄶
鄶城故鄶國鄭州密縣東北或云新鄭縣是詩所謂鄶羔裘者也杜佑通典新鄭縣在唐屬鄭州注曰本鄶國地密縣在唐屬河南注曰亦古鄶國按二縣俱在鄭旁近新鄭又在密東北則均為鄶?shù)匾?br /> 觀【昭元年下同】
開徳府觀城縣傳曰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
扈
京兆府鄠縣扈鄉(xiāng)
姺
邳
淮陽軍下邳縣
奄
傳曰成王因商奄之人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皥之虛史記曰出魯奄中張華曰即魯奄里今襲慶府仙源縣古曲阜也
褒
興元府褒城縣
有緡【四年】
釋例金鄉(xiāng)城緡國今濟(jì)州金鄉(xiāng)縣
大庭氏【昭五五】
在仙源縣城中
駘【九年下同】
釋例始平武功縣治厘城今京兆府武功縣
歧
扶風(fēng)縣歧陽鎮(zhèn)【詳見王畿】
蒲姑
地理志曰瑯邪姑幕或曰薄姑今在密州莒縣又青州千乗縣亦有蒲姑城蓋古薄姑氏地跨有青徐密州之境
亳
南京有古亳城
昆吾【十二年】
開徳府濮陽縣
密須【十五年】
釋例姞姓安定隂密縣今涇州靈臺縣
闕鞏【十五年】
甲父【十六年】
釋例髙平昌邑縣東南有甲父亭今濟(jì)州金鄉(xiāng)縣
飂【二十九年下同古國名】
鬷川
舜帝封飂之后于鬷川
窮?!旧侔堉柕卦隰敱薄?br /> 封父【定四年】
開封府封丘縣
仍【哀元年】
四夷地釋名
戎地
戎【隱二年】
釋例陳留濟(jì)陽縣東南有戎城今東京東明縣濟(jì)陽鎮(zhèn)
戎州【哀十七年】
杜預(yù)曰近衛(wèi)者按杜誤以楚丘為衛(wèi)地故曰近衛(wèi)非矣
楚丘【隱七年】
戎州已氏邑在今拱州楚丘縣戎蓋昆吾之后別在夷狄周衰入于此天王使凡伯聘魯由雒邑道楚丘至仙源逮其歸戎乃要而伐之楚丘在河南宜為周魯往來之地以其逼近宋都故在二漢晉屬梁國杜誤以此為即僖二年衛(wèi)所城之邑于隱七年釋云在濟(jì)隂城武縣于僖二年城楚丘則釋云衛(wèi)邑是以城楚丘為即前日戎伐王使之楚丘矣水經(jīng)亦以戎伐凡伯于楚丘為衛(wèi)文公徙居于此按濟(jì)隂城武縣即今開徳之衛(wèi)南衛(wèi)南蓋隋大業(yè)初改后此名謂梁郡有楚丘縣故以別之衛(wèi)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處曹邑文公徙居楚丘曹邑在今滑之白馬衛(wèi)南為近二邑不出邦域之中斯文公所由徙也又衛(wèi)南之楚丘在河北凡伯安有逾河北道衛(wèi)南而使于魯耶故衛(wèi)南之楚丘為衛(wèi)所城之邑而拱州之楚丘則戎州已氏邑云
諸戎
驪戎【莊二十八年】
京兆府臨潼縣驪山在南
姜戎【僖三十三年】
晉之南鄙
陸渾戎【僖二十二年】
西京伊陽縣故陸渾縣
隂戎【昭九年】
晉隂地自商州至西京伊陽縣
楊【僖十一年下同】
拒
泉
釋例河南洛陽縣西南有泉亭今西京洛陽縣
臯
伊雒戎
雜戎居洛水伊水間洛陽縣西南有戎城
戎蠻子【昭十六年】
釋例河南新城縣東南有蠻城今鄭州密縣
盧戎【桓十三年】
南蠻在中國者今襄陽府中廬縣
狄戎【襄四年狄在中國者】
犬戎【閔二年戎在中國者】
茅戎【成元年】
釋例河?xùn)|大陽縣西有茅亭今陜州平陸縣
北戎【隱九年山戎無終】
薊州玉田縣
山戎【莊三十年】
平州盧龍縣
北狄
廣莫【莊二十八年】
北狄地之廣絶蒲屈左右在慈州界
攅函【宣十一年下同此】
眾狄
長狄
長狄鄋瞞【文十一年傳】
赤狄
赤狄【宣三年】
釋例上黨郡地有赤沙城今隆徳府地【隆徳潞州】
東山臯落【閔二年】
赤狄別種在晉東今隆徳府左右
潞氏【文十一年】
隆徳府潞城縣東有古城赤狄潞氏國
甲氏留吁鐸辰【宣十六年赤狄別種】
廧咎如【僖二十三年赤狄別種】
白狄
白狄【僖二十三年】
延安府膚施縣本白狄鄜丹銀綏徳等州皆春秋白狄地
肥【昭十二年】
白狄別種釋例鉅鹿下曲陽縣西南有肥累城今祁州鼔城縣
昔陽【昭十二年】
肥國都釋例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今平定軍樂平縣
鼔【昭十五年】
白狄別種今祁州鼔城縣
鮮虞【昭十二年】
白狄別種今中山府新樂縣
中人【十三年】
鮮虞地今中山府望都縣有中人亭
中山【定四年】
鮮虞地今中山府安喜縣
夷蠻地
介【僖二十九年】
密州膠西縣
淮夷【僖十三年】
東夷居淮水上者淮夷獻(xiàn)琛言于詩尚矣
敖【哀十九年下同此】
三夷
苫越【定八年】
山夷【文十六年下同此】
濮夷
建寜縣南有濮夷無君長故稱百濮傳曰巴濮楚鄧吾南土也
夷虎【哀四年】
羣蠻【文十六年】
肅慎【昭九年】
洪皓松漠記聞曰古肅愼城四面約五里余遺堞尚在在渤海國都三十里以石累城腳
梁【哀四年下同亦見王畿】
汝州梁縣西南故蠻子邑
霍
梁南四十五里霍陽聚皆蠻子邑
闕地二十有四
共池【桓十年】 惡曹【十一年下同】 折
垂棘【僖二年下同】 多魚 牡丘【十五年】
女栗【文十年下同】 厥貉 沓【十三年】
上鄍【成二年】 交剛【十二年】 貍脤【十七年】
虛朾【十八年下同】 臺谷 大隧【襄十九九年】商任【二十一年】 泮【二十五年】 曠林【昭元年】
祲祥【十一年下同】 厥憖 鄟陵【二十六年】
拔【定三年】 安甫【十年】 渠蒢【十五年】
春秋分記卷三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三 宋 程公説 撰書十五
疆理書第九
山
四岳【昭四年下同】
東岳泰山
襲慶府奉符縣西北
南岳衡山
潭州衡山縣防湘千里九向九背
西岳華山
在舜為西岳周禮為中岳蓋周宅洛邑與冀不同大華今在華州華隂縣巨靈擘之以通河流少華在華州鄭縣其山聯(lián)屬東北至冀東南至豫西南至梁西北至雍四州之境在焉春秋分秦晉界
北岳恒山
中山府曲陽縣西北連【闕】真定府慶源府媯州蔚州界
三涂
西京伊陽縣有三涂山或謂伊闕大谷轘轅是三道非也
陽城
西京登封縣東北有陽城山洧水所出
大室
地理志云武帝置嵩髙縣以奉大室號為中岳有少室在大室之西今登封縣地
郟鄏【宣三年】
成王定鼎于郟鄏在洛陽西郟鄏二山相屬
大行【襄二十三年】
地理志云東大行在河內(nèi)山陽縣西北大行在河內(nèi)野王縣西北魏郡鄴縣北按北山起于孟州濟(jì)源縣界一名皇母山一名女媧山述征記曰大山首始于河內(nèi)北至幽州凡八陘第一軹關(guān)陘在濟(jì)源第二大行陘長四十里第三白陘今在懷州河內(nèi)縣余五陘在鄴中山幽州界山陽今澤州野王今懷州禹貢曰大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北條地脈于此始畢壯哉
萊柞【昭七年】
魯?shù)亟袢R蕪縣
具 敖【桓六年】
二山皆魯?shù)卦谄疥?br /> 敖 鄗【宣十二年】
二山皆鄭地鄭州滎陽縣西北有敖山孟州河隂縣有鄗山鄗在敖山東南
殽【僖三十三年】
西京永寜縣西北有三崤山一名嵚崟山崤有二陵自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東崤長坂數(shù)里車不得方軌西崤石陂十二里其地今又屬陜州漢之澠池界
方城【僖四年】
崗阜自唐州比陽縣相比連接西至方城縣又至西汝州葉縣南故號方城楚國方城以為城蓋北門之險
繹【文十三年】
襲慶府鄒縣此山東西二十里髙秀獨出
首山【宣二年】
河中府河?xùn)|縣東南
靡笄【成二年下同】
齊州長清縣有此
華不注
齊州厯城縣有此
梁山【成五年】
爾雅曰梁晉望也公羊曰河上之山也今在同州韓城縣西是為大梁山及有小梁山亦在邑界禹貢梁山韓奕篇奕奕梁山即此
衡山【襄三年】
湖州南
巫山【襄十八年下同】
東平府東北
梅山
鄭州密縣東北
魚齒
汝州襄城縣
荊山【昭四年下同】
襄陽南漳縣東北有此山
中南
地理志云在扶風(fēng)武功縣東太一山也今在京兆鳳翔之間自歧山郿縣南連延?xùn)|至京兆長安縣西武功縣南周之名山關(guān)中記曰在天中居都南一名中南一名地胏
歧
地理志云在扶風(fēng)羙陽縣西北今在鳯翔府岐山縣東北河圖括地象曰歧山在昆侖東南為地乳周之興也鸑鷟鳴人謂之鳯凰堆水經(jīng)注其峯高峻逈出諸山亦名天柱歧水出焉合漆入渭
涂山
壽春府
羽山【昭七年】
海州懷仁縣
北山【昭二十二年】
王田北山杜預(yù)注北邙也在西京洛陽縣登之見孟津
小別大別【定四年】
禹貢曰導(dǎo)嶓冢至于荊山內(nèi)方至于大別又曰嶓冢導(dǎo)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禹治山通水南條荊山首起嶓冢至于荊山又為內(nèi)方大別二山內(nèi)方今復(fù)州之竟陵大別今漢陽之漢川也南條其尾至此而極亦壯偉矣孔安國釋南入于江謂觸山廻南入江葢漢水至大別山為大別所擊故回波以南入于江非本性欲南也左傳吳師伐郢楚子常濟(jì)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別漢東山名也在安豐縣南顔師古曰大別在廬江安豐杜預(yù)釋地曰二別在江夏界近漢之名無縁乃在安豐也案地說言漢水東行觸大別之陂南與江合則與尚書杜預(yù)之說同葢小別在今徳安府大別在今漢川縣楚自郢濟(jì)漢又自小別至大別地形順便今大別山之北漢口即漢水入江處且安豐至江夏一千五百里相距甚逺又淮水之南非江漢合流之地京相璠顔師古安豐大別之說斯不足證
【定十年】
襲慶府奉符縣有山魯頌謂蒙蓋二山也
蒙【哀十七年】
地理志云蒙山在泰山蒙隂縣西南今在沂州費縣西新泰縣南分二邑界山髙四十里長四十六里齊魯防盟即蒙山之隂魯?shù)匾?br /> 防稽【哀元年】
紹興府防稽縣南有此山
菟和【哀四年】
商州上雒縣
沙鹿【僖十四年】
北京大名府有五鹿墟即沙鹿也郡國志曰五鹿故沙鹿有沙亭
山闕名六
阜山【文十六年】 萊山【昭五年下同楚地】坻箕之山【楚地】岡山【十一年】 坻山【十二年晉地】 桑山【十六年鄭地】
山釋異
萊山有三
昭五年楚子次萊山楚地
七年與之萊柞魯?shù)?br /> 萊國有萊山今登州黃縣
敖山有二
桓六年魯之敖山在平隂
宣十二年鄭之敖山在滎陽
衡山有二
昭四年南岳衡山在潭州
襄三年衡山在湖州烏程
坻山有二
昭五年坻箕之山楚地
昭十二年坻山晉地
涂山有二
昭四年三涂在西京
禹防諸侯于涂山在夀春
水
江【昭三年】
廣雅曰江貢也地理志云出蜀郡湔氐道西徼外岷山東南至江都入海過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山海經(jīng)曰岷山東北崍山又東至崌山江水出焉東注大江郭璞曰中江出崍謂今簡州江也北江出崌此皆岷山旁之小江今按江出松州嘉城縣甘松嶺亦曰松桑嶺其地北連析支其水一名汶水流出岷山始大自此遂東南流而悉州沱水東來與江防故曰東別為沱東南經(jīng)成都南經(jīng)嘉定府沫水入焉至瀘州涪水從西北來東南至重慶府則有嘉陵江巴江入又東經(jīng)涪州黔江入忠萬夔州有巫水入歸峽有清江又東至枝江有沮水入石首涌水入又東過岳州有澧水從西入洞庭水亦自南入又有浣水湘水從西南來入江共而東至鄂州漢水入焉始經(jīng)九江至鎮(zhèn)江府有丹陽水從南來入又東經(jīng)揚州有邗溝水出焉又東經(jīng)江隂許浦始入于海
河【僖四年】
春秋説題辭曰河之為言荷也荷精分布懷隂引度也釋水云河出昆侖自禹本紀(jì)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皆云然張騫使西域窮河源謂河有兩源一出于闐一出蔥嶺同入蒲昌海一名鹽澤按于闐國南河耨逹山或云即昆侖也河源出焉一名首枝河北流七百里入戍水一名計首河北與蔥嶺河合同入鹽澤蔥嶺在踈勒國西北東入鹽澤去沙州西三百里潛行地下為中國河然既曰濳流頗同臆説非實見鹽澤與河通也至唐吐蕃為大國居積石西南唐聘使始見黃河在吐蕃中西南數(shù)千里向東北流與積石河相連吐蕃人言昆侖山在其國內(nèi)長慶中劉元鼎為盟防河之上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髙而四下曰紫山古所謂昆侖也虜人謂悶?zāi)枭街本嚅L安五千里河源其間澄流緩下稍合眾流則赤它水并注則濁度其源直莫賀延磧尾蓋劒南之西爾禹導(dǎo)河自積石北行至豐州又東至忻州乃南三曲三千余里至河中府龍門直南至華州鄭縣沖激華山折而東廻故其地曰潼關(guān)亦曰沖關(guān)即經(jīng)所謂河曲東包厎柱于陜州東過孟津于河南府東過洛汭于鞏縣至鄭衛(wèi)之大伾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髙水湍悍難以行平地乃釃二渠以引河北載之髙地故自此北過降水在今大名府之南被大陸于邢趙間分為九河流至滄州同為逆河以入大海自積石而下九折行九千四百里
淮【桓八年】
春秋說題辭曰淮者均其勢也禹貢導(dǎo)淮自桐柏地理志出南陽平氏縣東南桐柏大復(fù)山東南至臨淮淮陵縣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水經(jīng)出胎簪山孔穎逹曰桐柏旁小山也荊州志曰出桐柏濳流三千里東出大復(fù)山在唐州桐柏縣【闕】至楚州山陽縣防泗沂之水東至漣水縣界入海
濟(jì)【隠三年】
春秋說題辭曰濟(jì)齊也齊渡也地理志出河?xùn)|垣縣東北王屋山東南至河內(nèi)武徳縣入河溢出河南滎陽北地中又東至千乗瑯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孔穎逹曰泉源為沇流去為濟(jì)在溫縣西北平地今濟(jì)水出孟州王屋縣東至濟(jì)源縣西北三里平地有二源東源周廻七百歩深不測西源周廻六百八十余歩稍淺山海經(jīng)曰王屋之東防水出焉是也至懷州武徳縣東入河十?dāng)?shù)里西南截河又并流數(shù)里溢出鄭州滎澤縣名南濟(jì)水滎口在焉東出曹州定陶縣陶丘北遂為菏入單州魚臺縣防泗水又東北至鄆濟(jì)間防汶水又北折而東至青州博興縣入海謂之海浦又接濵州渤??h蒲臺南謂之潮口淀皆濟(jì)入海處王莽末旱涸濟(jì)不越河汴渠成后濟(jì)堤又竭今東平濟(jì)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入海謂之清河乃菏汶合流爾水經(jīng)后漢和帝時作謂濟(jì)南過滎澤至乗氏等縣蓋非實録
漢【桓六年】
禹貢嶓冢導(dǎo)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水經(jīng)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又東北至廣魏白水縣注曰東西兩川俱出嶓冢而同為漢水今西縣嶓冢山西漢水所遵也大抵梁州左山皆曰岷右山皆曰嶓出于岷者皆曰江出于嶓者皆曰漢江有內(nèi)水中水外水之異漢有西漢水東漢水之殊滄浪水蓋今漢之夏水至漢陽軍觸大別上南入于江
夏汭【昭四年】
漢水觸大別山南折與江水防謂之夏汭亦曰夏口在漢陽軍北鄂州西界盛洪之山川記曰二水之間謂之夏洲首尾七百里華容監(jiān)利二縣在其中矣此水冬塞夏通謂之夏水蓋夏則防于荊鄂之間通曰夏汭冬則防于漢陽乃為夏口今漢陽軍漢陽縣有沔口是也
渭【閔二年】
地理志云出隴西首陽縣西南鳥防同穴山東至京兆船司空縣入河過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蓋渭出首陽經(jīng)南安天水扶風(fēng)略陽始平京兆至?農(nóng)華隂縣入河今渭源在熙州渭源堡鳥防山經(jīng)秦隴鳳翔至京兆咸陽縣防灃水于矩山在咸陽南數(shù)里又東防涇水于髙陵之間在咸陽東數(shù)十里山海經(jīng)曰涇渭合流三日清濁不雜東合漆沮水至潼津入河在華隂縣北入河春秋之渭汭也杜預(yù)曰水之隈曲曰汭呂忱曰汭者水相入也
涇【成十三年】
地理志云出安定郡涇陽縣西笄頭山東南至馮翊陽陵縣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里山在靈州東南土俗謂之開屯山按笄頭山名雞頭山一名崆峒山淮南子云涇水出薄落山亦此山別名水經(jīng)注大隴山之異名山海經(jīng)謂出髙山水經(jīng)謂出髙山之涇谷今在鎮(zhèn)戎軍髙平縣東南過原涇隴耀等州至京兆醴泉縣出山即古之谷口縣至云陽為涇峽至府東髙陵入渭此外有白公渠引涇注渭在髙陵鄭國渠引涇注洛在瓠口非禹故道
汾【僖十六年】
出憲州靜樂縣管涔山至太原府西北
伊【僖十一年下同】
地理志云出?農(nóng)盧氏縣東熊耳山東北入雒過郡二行四百五十里顔師古云出陸渾山水經(jīng)伊水出南陽縣西荀渠山注引山海經(jīng)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魏山按熊耳山在虢州東南盧氏縣之南河南府伊陽縣古陸渾地山在伊闕之西二山相接禹辟伊闕以通水望之如闕伊水厯其間流始大孔安國云防洛于洛陽之南為四水之首
洛
地理志云出?農(nóng)上雒縣冢嶺山東北至鞏入河過郡二行一千七十里山海經(jīng)曰出上洛西山水經(jīng)曰上洛讙舉山其實一也禹貢曰導(dǎo)洛自熊耳按熊耳山乃在盧氏縣東為伊水之源洛水則出商州上洛縣北冢嶺山東逕熊耳山北博物志曰洛出熊耳蓋開其滯也自此防澗瀍于河南之南防伊水于洛陽之南又東過偃師縣南至鞏縣東又北入于河
洛汭【昭元年】
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潁館于洛汭劉子曰美哉禹功即鞏縣東北水曲流曰汭山海經(jīng)曰洛水成臯西入河是也謂之洛汭即什谷也
彭【桓十二年】
出房州境至襄陽入漢
鄢【桓十三年】
水經(jīng)注夷水導(dǎo)源中廬縣界康狼山又謂之鄢水東南流厯襄陽府宜城縣北流入漢
睢【僖十九年】
首受陳留浚儀蒗蕩水東經(jīng)南京亳州沛縣東南流至徐州入泗謂之睢口水經(jīng)止蕭縣入于睢非也
?【僖二十二年】
寰宇記云拱州柘城縣西北三十五里
潁【宣十年】
出西京登封縣西北少室山至夀春府入淮
洧【成十七年下同】
出鄭州密縣西北陽山東南至淮寜府西華縣入潁
汝
出蔡州汝陽縣大孟山東北至褒信入淮
湨【襄十六年下同】
出孟州濟(jì)源縣西北源山南遙原山西至溫縣入河春秋防于湨梁謂是水之濆梁爾雅曰梁莫大于湨梁梁水堤也
湛
水經(jīng)注湛水出犫縣北魚齒山西北東南流厯魚齒山下為湛浦方五十余歩又東于汝水九曲北東入汝犫縣在今汝州魯山縣東南
旃然【十八年】
自孟州汜水縣東南入汴水
黃【襄二十八年】
尉氏縣西有黃水西南至鄭州新鄭縣城西入洧
濮【哀二十七年】
衛(wèi)地自東京酸棗縣傍河?xùn)|北經(jīng)興仁府濟(jì)隂至髙平入濟(jì)
泜【僖三十三年】
出汝州魯山縣東經(jīng)汝州襄城縣至潁川入汝
涑【成十三三年】
出解州聞喜縣東山黍葭谷俗謂之華谷過解縣東又西南注張陽池
澮【成六年】
出絳縣東澮山西過翼城縣南又西南過虒祁宮注汾水
濼【桓十八年】
出濟(jì)南府厯城縣西南泉源上水涌若輪又北流入濟(jì)謂之濼口
濰【襄十八年下同】
地理志云出瑯邪箕屋山北至都昌縣入海過郡三行五百二十里淮南子云出覆舟山或云出濰山按濰一名覆舟山在密州莒縣北八十里正漢箕縣地箕縣故城在此山東北又接青州箕山箕山者無木而圓峭縣因名然則箕屋覆舟山同名異水過密州城東北至髙密入濰州及昌邑縣界入海昌邑即古都昌也
沂
地理志云出泰山蓋縣南至下邳入泗過郡五行六百里按沂出沂州沂水縣沂山即東泰山也在縣北百余里曾晳舞雩之郊其水西南流至淮陽軍下邳縣分為二一從縣城北西南入泗一從城東曲過縣南號小沂水亦入泗
沂【昭二十五年】
出襲慶府仙源縣東南流過下邳縣西南入泗
少水【襄二十三年】
水經(jīng)注沁水逕沁縣故城北蓋借水以名縣乃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晉地矣又曰少水今沁水也
窮水【昭二十七年】
水經(jīng)注窮水出安豐縣窮谷左傳楚救濳司馬沈尹戍與呉?guī)熡鲇诟F谷川流泄注于決水之右北灌安豐之左世謂之豐水亦曰窮水音戎并聲相近字隨讀轉(zhuǎn)北流注于淮
耏【襄三年】
水經(jīng)時水東至臨淄縣西屈南過泰山新泰縣東又南至費縣東入于沂注時即耏水也音而春秋齊晉盟于耏者也京相璠曰今淄惟有澅水西北入泲即地理志曰如水也耏如聲相似然則澅水即耏水也蓋以澅與時合得通稱矣
泗【襄十九年】
地理志云出濟(jì)隂乗氏縣東南至臨淮睢陵縣入淮過郡六行一千一百一十里今襲慶府泗水縣陪尾山源有四泉俱導(dǎo)因以為名在桃虛西北逕泗水縣故城南即襄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是也南有姑蔑城水出二邑之間西至徐州有沛水睢水入又西南至淮陽軍沂水入與淮水合自此東至楚州山陽縣入淮謂之泗口沂至泗口百余里
洙【莊九年】
出襲慶府臨樂山至縣西南合入泗
漷【襄十九年】
出沂州費縣西南連青山下東北流又折而西南流入徐州滕縣界至單州魚臺縣入泗
汶【僖元年】
地理志云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泲又云出瑯邪朱虛縣東泰山東至安丘入濰師古曰或有二汶水乎述征記曰泰山郡水皆曰汶今襲慶府干封縣有五汶瀛汶柴汶之屬源別流同則汶不止一源明矣朱虛之汶出沂州沂水縣小泰山至濰州北??h入濰此水不逹于濟(jì)與經(jīng)不合惟原山在淄川干封二邑間淄水出其東北東流入海汶水出其西南西流至東平府中都縣接濟(jì)州鉅野界入濟(jì)
淄【昭二十六年】
地理志云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東北至千乗博昌縣入濟(jì)淮南子云出飴山亦是原山在淄州淄川縣東南古萊蕪城在焉流至青州夀光縣與澠水合至博興縣入海本博昌縣后唐避諱改焉溝洫志云自禹后齊通淄濟(jì)之間志云淄入濟(jì)非古也
澠【昭十二年】
出青州臨淄縣北經(jīng)夀光縣南界入時水
姑【昭二十年下同】
出登州黃縣山西北經(jīng)萊州即墨縣至密州膠西縣東南入海
尤
出密州膠西縣姑水東南入海姑尤以東即此
沙水【昭二十七年】
水經(jīng)自新溝東北經(jīng)牛首東北渠即沙水也楚東有沙水謂此水東南逕扶溝東又南與蔡陂合又東南逕淮寜府城東曰百尺溝又東南流注潁謂之交口自溝東南逕城父西南入淮謂之沙汭京相璠曰楚東地也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杜預(yù)曰沙水名也
溠【莊四年】
出隨州隨縣西北黃山南東南逕隋縣西又南流注于鄖
漳【宣四年】
出襄陽府南漳縣東荊山東南又南至枝江縣北至荊門軍當(dāng)陽縣東南入沮
睢【定四年下同】
出新城經(jīng)襄陽府至江陵府枝江縣入江
清發(fā)
呉敗楚柏舉從之及于清發(fā)水經(jīng)涢水過江夏安陸縣西注云晉太安二年劉?遣皮初與張昌戰(zhàn)于清水昌敗追斬于江涘即春秋清發(fā)在今徳安府界
雍澨
禹貢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孔氏云在江夏竟陵縣入漢三澨之別不可復(fù)知今澨水出郢州長夀縣磨石山名澨水東南流至復(fù)州景陵縣名汊川至漢陽軍漢川縣入漢傳言濟(jì)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呉敗楚于雍澨五戰(zhàn)及郢在今景陵漢川間也
涌【莊十八年】
水經(jīng)江水當(dāng)華容縣南涌水出焉又東涌水注之注云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謂之涌口春秋所謂閻敖游涌而逸于二水之間者也華容今監(jiān)利石首縣地
桐【哀十五年】
出廣徳軍西南桐源山西北入丹陽湖
洹【成十七年】
出相州林慮縣東北至北京成安縣又東過內(nèi)黃縣北東入于白溝説文洹水出晉魯之間
成臼【定五年】
水經(jīng)注水出竟陵縣東北耶屈山一名盧屈山西流注于沔昭王奔隨濟(jì)于成臼謂是水也
濡【昭七年】
出順安軍髙陽縣東北至莫州任丘縣入易水任丘漢莫縣也莫州出順安軍七十一里
東?!举宜哪辍?br /> 左傳以齊竟東至于海按禹貢海岱惟青州孔安國曰東北據(jù)海又曰海濵廣斥濵言涯也故海環(huán)中國而禹貢獨以言青州之境青州跨海故也
南河【僖二十八年】
自河南濟(jì)從衛(wèi)州南渡出衛(wèi)南而東曹國在今廣濟(jì)定陶縣在衛(wèi)之東故晉侯侵曹假道于衛(wèi)衛(wèi)人不許還自南河濟(jì)即此
水闕名七
滑【宣八年】 洮【昭元年】 羅【五年】
彭【二十年】 鬷【二十九年】 ?【哀十三年】
水釋異
洛入于渭者秦地之洛入于河者雒地之雒而北地故歸徳縣亦有洛水入于河
灃在永興入河而南陽有灃水東入汝
涇在永興入渭而宣城有涇水出蕪湖
淮出桐柏東入海而房陵有淮水東入漢故丹陽陵陽縣有淮水北入江
沂水有大沂水小沂水
汶魯水也而茂州有汶水
漢出嶓冢山而蜀漢州有漢水入延
蒲出故曲逆縣蒲陽山東入濡祁州蒲隂亦有蒲水東入河
澮出翼城晉水也而鄭之秦水故澮國居之亦曰澮水彭出故新城昌魏入江而豫章有彭水東入湖
濮衛(wèi)水也酈元云過韋城分為二瀆北濮出焉又陳地亦有濮又建寜濮夷亦因水命名
春秋分記卷三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四 宋 程公說 撰書十六
疆理書第十
地名歸一
王畿
酆鎬【又曰宗周京周】
雒邑【左氏又曰王城郟鄏】
東周【亦曰成周】
溫【隱三年 左氏又曰蘇】
樊【十一年下同左氏又曰陽樊】
隰【左氏又曰隰城】
盟【左氏又曰盟津】
翟泉【僖二十九年公羊作狄泉】
京【昭二十二年左氏又曰京楚】
訾【二十三年 左氏又曰東訾】
尸【二十六年下同左氏又曰尸氏】
闕塞【左氏又曰闕外】
魯?shù)?br /> 蔑【隱元年 公谷作昧注作姑蔑】
潛【二年 纂例公羊作岑今本作潛】
棠【五年又作唐】
防【九年 公羊作邴】
曲池【桓十二年公羊作毆蛇】
奚【十七年谷梁作郎】
祝丘【莊四年 纂例公羊谷梁作禚今皆作?!?br /> 蔇【九年 公羊作暨】
郿【二十八年公羊作微】
酈【僖元年 公羊作黎谷梁作麗】
卞【十七年 纂例公羊或作弁】
郚【文七年 左氏又曰五郚】
鄆【十二年 左氏又曰鄆田本莒邑公羊作運】
臺【襄十二年谷梁作邰】
蚡泉【昭五年 公羊作濆泉谷梁作賁】
昌間【二十二年公羊作昌奸】
啟陽【哀三年 公羊作開陽】
毗【五年 公羊作比陸徳明云本又作芘】
邾瑕【六年 公羊作邾婁葭】
闡【八年 公羊作僤陸徳明云字林作□按類篇僤□同魯?shù)孛抛滞ㄓ谩?br /> 晉地
晉【昭元年 左氏又曰大夏參墟大原晉陽公谷作大鹵】
曲沃【隱五年 左氏僖四年又曰新城十年又曰下國】
絳【莊二十六年 左氏成六年又曰故絳】
二屈【二十八年左氏又曰屈】
髙梁【僖九年下同 左氏僖十五年又曰髙梁之墟】
沙鹿【十四年 哀四年又曰五鹿】
韓【十五年 左氏作韓原又曰宗丘】
郇【二十四年下同 左氏成六年又曰郇瑕氏】
緜上【左氏又曰緜】
清原【三十一年左氏又曰清】
先茅之縣【三十三年左氏又曰茅】
郫【文六年 左氏又曰郫邵】
黃父【十七年 左氏又曰黒壤】
邢丘【宣六年 成二年亦曰邢】
斷道【宣十七年左氏作卷楚】
絳【成六年 左氏又曰新田】
苕丘【十六年 公羊作招丘】
雍榆【襄二十三年公谷作雍渝】
鄐【襄二十六年左氏又曰鄐田】
楊【昭五年 左氏又曰楊氏】
五氏【定九年 左氏又曰寒氏】
齊地
艾【隱六年公谷同 桓十五年公羊作鄗谷梁作蒿】
禚【莊二年公羊作郜】
谷【昭十一年桓公為管仲城小谷同此】
落姑【閔元年 公谷作洛姑】
酅【僖二十六年公谷作巂】
郪丘【文十六年 公羊作犀丘谷梁作師丘】
袁婁【成二年 谷梁作爰婁】
??隆鞠迨拍辍∽笫献鞫綏罟蜃髯0ⅰ?br /> 夾谷【定十年 左氏作祝其公羊作頰谷】
犂【哀十年 左傳又曰隰】
宋地
宋【隱元年 左氏又曰商丘】
虛【桓十二年下同 公羊作郯】
谷丘【左氏作句瀆之丘】
袲【十五年公羊作侈】
檉【僖元年 左氏作犖公羊作朾】
貫【二年 公羊作貫澤】
盂【二十一年 公羊作霍谷梁作雩或作宇】
緡【二十三年谷梁作閔】
衛(wèi)地
衛(wèi)【左氏又曰商虛】
垂【隱八年 左氏作犬丘】
越【桓元年 陸徳明云公羊本作粵按漢書越作粵古字通用】
首止【僖五年 谷梁作首戴】
沙【定七年左氏作 成十二年澤公羊作沙澤同】
垂葭【定十三年 公羊作垂瑕左氏作郥氏】
牽【十四年 左氏作脾上梁之間公羊作堅】
鐵【哀二年 公羊作栗纂例云或作秩】
城鉏【哀二十五年左氏又曰外里】
蔡地
郥陽【昭十九年 二十三年左氏作郥】
陳地
夷【僖二十三年 昭九年經(jīng)作夷左傳此年及哀六年作城父】
辰陵【宣十一年谷梁作夷陵】
鄭地
制【隱元年 左氏又曰號】
制【五年 又曰虎牢杜注又曰北制】
祊【八年 公谷作邴】
時來【十一年 左氏又作郲公羊作祁黎】
滑【莊三年公谷作郎】
新城【僖六年 左氏作新密】
原【隱十一年 僖三十三年左氏又曰原圃】
垂隴【文二年 公羊作垂斂】
暴【八年 又曰暴隧】
棐林【宣元年 公羊作斐林】
蟲牢【成五年注作桐牢】
鄬【襄七年下同 陸徳明云谷梁本又作防】
鄵【公羊谷梁作操】
亳城北【襄十一年 谷梁作京城北】
臯鼬【定四年 公羊作浩油】
曹地
鄸【昭二十年谷梁作夢】
燕地
燕【莊三十年亦曰北燕】
唐【昭十二年亦曰陽】
楚地
楚【莊十四年書曰荊僖公元年書楚 左氏始終作楚傳又曰郢】
那處【十八年 左氏又曰聃】
陘【僖四年 左氏作陘隰】
析【二十五年 左氏又作白羽】
沈【宣十二年或作寢】
州來【成七年 谷梁亦作州來】
雞父【昭二十三年谷梁作雞甫】
召陵【定四年下同 陸徳明云公羊作邵陵】
柏舉【公羊作伯莒谷梁作伯舉】
吳地
善道【襄五年 公谷作善稻】
檇李【定十四年公羊作醉李】
鄖【哀十二年 左氏亦曰發(fā)陽公羊作運】
杞地
杞【僖十四年亦曰縁陵】
無婁【宣十五年公羊作牟婁】
莒地
紀(jì)【昭十九年亦曰紀(jì)鄣】
邾地
邾【隱元年 公羊作邾婁】
偃【僖元年公羊作纓】
訾婁【三十三年 谷梁作訾樓公羊作叢】
繹【宣十年公羊作蘱】
虢地
虢【僖二年下同 公羊作郭谷梁亦作虢】
下陽【公谷作夏陽據(jù)上陽下陽俱虢邑都左氏為是】
邢地
夷儀【僖元年 公羊作陳儀】
紀(jì)地
浮來【隱八年 公羊作包來】
酅【莊三年 公羊亦作酅】
郕地
郕【隱五年公羊作盛】
夫鐘【桓十一年 公羊作夫童按類篇云夫童郕地】
國名
郳【莊五年經(jīng)書郳公羊作倪又作兒 僖七年小邾】
越【昭三十二年經(jīng)書越 定五年于越】
鄫【僖十四年谷梁作繒哀七年公羊作鄫衍】
麇【文十一年公羊作圈】
偪陽【襄十年 公羊作傅陽陸徳明云左氏或作逼】
夔【僖二十六年公羊作隗】
鄖【桓十一年 宣四年左氏作防】
須句【文七年 公羊作須勾】
賴【昭四年 公羊谷梁作厲公羊疏云亦有作賴字按厲賴音同】
舒蓼【宣八年 谷梁作舒戮】
邿【襄十三年公羊作詩】
崇【宣元年公羊作柳】
戴【隱十年 左氏作戴公谷作載】
雒戎【文八年 公羊作伊雒戎】
陸渾戎【宣三年 公羊作賁渾戎】
茅戎【成元年 公羊谷梁作貿(mào)戎】
廧咎如【成三年 公羊作將咎如谷梁作墻咎如】
古國地
有窮【窮石】
過【有過】
奄【商奄】
鬷川【鬷夷】
有仍【仍】
已上并見左傳
闕地
折【桓十一年 陸德明云公羊一本作析】
貍脤【成十七年 公羊作貍軫谷梁作貍蜃公羊疏云正本亦作辰】
祲祥【昭十一年下同公羊作侵羊】
厥憖【公羊作屈銀】
安甫【定十年公羊作鞌】
渠蒢【定十五年 公羊作蘧蒢左氏作蘧挐】
春秋分記卷三十四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五 宋 程公説 撰書十七
疆理書第十一
地理釋異上
魯有二
傳為魯夫人魯國也今襲慶府仙源縣
昭二十九年劉累遷魯縣王畿也今汝州魯山縣
鄭有二
先鄭今華州鄭縣
新鄭今鄭州新鄭縣
曹有二
桓九年曹太子來朝曹國也今廣濟(jì)軍定陶縣
閔二年秋立戴公廬于曹衛(wèi)邑也今滑州白馬縣
燕有二
隱五年衛(wèi)人以燕師伐鄭南燕也今滑州胙城縣莊三十年謀伐山戎以其病燕北燕也今幽州薊縣
秦有二
桓四年秦師圍魏秦國也今秦州隴城縣
莊三十一年筑臺于秦魯?shù)匾步皴е莘犊h
滕有二
隱七年滕侯卒滕國也今徐州滕縣
閔二年共滕之民衛(wèi)邑也
莒有三
隱二年莒人入向莒國也今密州莒縣
昭三年齊侯田于莒齊東境二十六年隂忌奔莒周邑也
越有二
桓元年公及鄭伯盟于越衛(wèi)地也其地近垂垂今興仁府乗氏縣
昭三十二年呉伐越越國也今紹興府
虞有二
桓十年虢公出奔虞仲雍之后虞國也今陜州平陸縣哀元年少康奔有虞古虞國也今應(yīng)天府虞城縣
虢有四
僖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此二西虢也【武王克殷封仲于西虢封叔在仲國之西故曰二西虢】
仲之封今陜州陜縣又以別于鳳翔之虢故亦謂之南虢
叔之封今鳳翔府虢縣以虢在中國之西又謂之西虢
隱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東虢也今鄭州滎陽縣昭七年齊侯次于虢燕地也
州有二
隱十二年向盟州陘王畿也今河內(nèi)縣桓五年州公如曹即此左氏誤以州公為淳于公杜遂承誤釋州為淳于國按淳于在今密州髙密縣非州也
桓十一年隨絞州蓼伐楚師州國也今江陵府監(jiān)利縣
隨有二
隱五年翼侯奔隨晉地也
桓六年楚武王侵隨隨國也今隨州隨縣
邢有二
隱五年邢人伐翼邢國也今信徳府龍岡縣
成二年申公巫臣為邢大夫晉地也亦曰邢丘今懷州河內(nèi)縣
唐有四
隱二年公及戎盟于唐魯?shù)匾步駟沃蒴~臺縣
宣十二年楚子使告唐惠侯唐國也今隨州唐城縣昭元年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唐即晉國今太原府陽曲縣唐叔子燮父改唐為晉
十二年納北燕伯款于唐燕地也亦曰陽今中山府唐縣
鄧有三
隱十年公防齊侯盟于鄧魯?shù)匾?br /> 桓二年蔡侯鄭伯防于鄧蔡地也今潁昌府郾城縣九年巴子請與鄧為好鄧國也今襄陽府鄧城縣
黎有三
宣十五年晉立黎侯黎國也今潞州上黨縣
哀十年趙鞅伐齊取黎及轅齊地也
十一年衛(wèi)大叔疾寘其妻娣于黎衛(wèi)邑也今黎陽縣
梁有二
桓九年梁伯伐曲沃梁國也今同州夏陽縣
哀四年楚人襲梁及霍蠻子邑也今汝州梁縣
滑有三【三滑皆非今滑州】
莊三年次于滑鄭地也今拱州襄邑縣
十六年滑伯同盟于幽滑國也今西京偃師縣緱氏鎭宣八年楚子及滑汭楚地水名見水門
谷有四
桓七年谷伯綏來朝谷國也襄陽府谷城縣
莊七年夫人防齊侯于谷齊地也今東平府東阿縣【鄭樵以為陽谷誤也】
三十二年城小谷魯?shù)匾步袂肺鞅毙」瘸恰咀笫弦詾辇R邑誤詳見內(nèi)魯】
僖三年防于陽谷亦齊地也今東平府陽谷縣
郜有二
桓二年取郜大鼎于宋北郜也今單州成武縣
僖二十年郜子來朝南郜也今單州有兩郜城
成十三年焚我箕郜晉地也
鄫有三
僖十四年季姬及鄫子遇于防哀七年防呉于鄫鄫國也今沂州承縣
襄元年諸侯之師次于鄫鄭地也今拱州襄邑縣
沈有二
文三年防晉人伐沈沈國也今蔡州汝陽縣東
宣十二年沈尹將中軍楚縣也今光州固始縣
舒有四
僖三年徐人取舒今廬州舒城縣
文十四年楚伐舒蓼今安豐軍
成十七年楚滅舒庸
襄二十四年舒鳩人叛楚今無為軍巢縣【皆羣舒國】
鄖有四
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騒鄖國也亦作防今復(fù)州沔陽縣
昭十四年楚使鬭辛居鄖楚地也今復(fù)州竟陵縣哀十一年太叔殯于鄖衛(wèi)地也
十二年防于鄖呉地也今泰州海陵縣
霍有二
閔元年晉滅霍霍國也今平陽府霍邑縣
哀四年襲梁及霍蠻子邑也在梁南四十五里
魏有二
桓三年芮伯出居于魏魏地也今陜州芮城縣
閔元年賜畢萬魏文十三年魏夀余以魏叛古魏國也今河中府永樂縣
焦有三
僖二十三年楚伐陳取焦夷陳地也今亳州譙縣宣二年秦師圍焦晉河外邑也
襄二十九年虞虢焦滑焦國也今陜州平陸縣
邘有二
隱十一年王取鄔劉蒍邘之田于鄭鄭地也
僖二十四年邘晉應(yīng)韓【邘國也今懷州】哀七年宋伐曹筑邑于邘曹地也
茅有三
隱十一年攅茅王畿也今懷州修武縣
僖二十三年先茅之縣晉地也今陜州平陸縣
二十四年茅周公之?也今濟(jì)州金鄉(xiāng)縣
夷有四
隱元年紀(jì)人伐夷夷國也今萊州即墨縣
莊十六年晉伐夷執(zhí)夷詭諸王畿也【杜預(yù)于世族譜以夷詭諸合紀(jì)人所伐之夷誤也】
閔二年齊人殺哀姜于夷齊地也【杜預(yù)曰魯南鄙公羊曰齊地按齊人以尸歸當(dāng)是齊地】
僖二十二年伐陳取焦夷昭九年遷許于夷陳地也夷亦曰城父今亳州城父縣
向有五
隱二年莒人入向國也今宿州蘄縣【鄭樵以為沂州誤也】
十一年蘓忿生之田向及桓七年盟向王畿也今孟州濟(jì)源縣
桓十六年城向魯邑也
宣四年公伐莒取向莒地也今沂州承縣
襄十一年師于向鄭地也今潁昌府長社縣
任有二
僖二十一年任宿須句任國也今濟(jì)州任城縣
襄三十年羽頡為任大夫晉邑也今信徳府任縣
黃有三
隱元年敗宋師于黃宋邑也今開封府雍丘縣東桓八年黃隨不防黃國也今光州定城縣
十七年公防齊紀(jì)盟于黃齊地也
蓼有二
桓十一年隨絞州蓼伐楚師今唐州湖陽縣
文十四年楚伐舒蓼今安豐軍
巢有二
文十二年楚人圍巢巢國也今無為軍巢縣
哀十一年大叔疾處巢衛(wèi)地也
莘有五
桓十六年衛(wèi)侯使盜待諸莘衛(wèi)地也今大名府莘縣莊十年荊敗蔡師于莘蔡地也
三十二年神降于莘虢地也今陜州有莘原
僖二十八年晉侯登有莘之墟古莘國也今東京陳留縣
成二年師從齊師于莘齊地也今博州武水縣
密有四
隱二年莒紀(jì)盟于密莒地也今密州髙密縣
閔二年莒人歸共仲于魯及密魯?shù)匾步褚手葙M縣僖六年圍新密鄭地也亦曰新城今鄭州密縣
昭十五年密須之鼔古密國也今涇州靈臺縣
雒有二
宣三年楚子至于雒王城也今西京
十五年晉侯還及雒晉地也
郟有二
宣三年定鼎于郟鄏王城也郟鄏二山
昭元年犫櫟郟鄭地也后屬楚今汝州襄城縣
王城有二
僖十一年戎入王城二十五年王入于王城今河南府十五年防秦伯于王城秦地也今同州朝邑縣
武城有三【非今恩州武城縣】
僖六年許僖公見楚子于武城楚地也今鄧州南陽縣文八年秦人伐晉取武城晉地也今同州
襄十九年城武城魯?shù)匾步褚手?br /> 新城有四【非今河南新城及臨安新城縣】
僖四年晉申生奔新城晉地也今絳州曲沃縣
六年圍新城鄭地也今鄭州密縣
文四年圍邧新城秦邑
十四年同盟于新城宋地也今南京谷熟縣
方城有二
僖四年方城為城定四年欲悉方城外眾楚方城山也自比陽縣至方城縣
文十六年侵庸及方城庸地也今房州竹山縣
城父有二
昭九年遷許于夷實城父哀六年救陳師于城父今亳州城父縣
十九年太子建居城父楚地也今汝州葉縣
武父有二
桓十二年公防鄭伯盟于武父鄭地也今東京濟(jì)陽鎮(zhèn)定四年自武父以南衛(wèi)北界也
姑蔑有二
隱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定十二年敗諸姑蔑魯?shù)匾步褚u慶府泗水縣
哀十三年彌庸見姑蔑之旗越地也今衢州龍游縣
重丘有二
襄十七年飲馬于重丘曹地也
二十五年同盟于重丘齊地也今安徳府
渠丘有二
成八年假道于莒與渠丘公立于池上莒邑也今密州安丘縣
昭十一年齊渠丘實殺無知齊地也今青州臨淄縣
楚丘有二
隱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戎邑也今拱州楚丘縣【杜預(yù)以為衛(wèi)邑誤也詳見戎地】
僖二年城楚丘衛(wèi)文公徙居楚丘衛(wèi)邑也今開徳府衛(wèi)南縣
葵丘有二
莊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齊地也今青州臨淄縣西
僖九年公防宰周公于葵丘宋地也今東京陳留縣東守戍不出邦域之內(nèi)故管至父所戍即臨淄之葵丘若盟防當(dāng)于四通五達(dá)之都諸侯所畢防陳留雍丘實當(dāng)其沖是宜防宰周公于此
亳有三【此外又有亳城在絳州垣曲縣】
莊十二年公子御説奔亳宋地也今南京谷熟縣曰南亳拱州考城縣曰北亳
昭四年湯有景亳之命王畿也今西京偃師縣謂之西亳商自契至祖乙號為商至盤庚治亳殷改曰殷則亳殷今偃師也湯或其先公必常居此故盤庚曰先王適于山及湯為諸侯徙居南北亳故書曰湯始居亳従先王居是也今谷熟去寧陵之葛伯城不逺百里故孟子曰與葛伯為隣此即御説所奔之亳湯所遷也凡西南北三亳湯必居其一而建一以為都春秋時西亳為王畿南亳北亳為宋地
良有二
昭十三年晉侯防呉子于良水道不可宋地也今淮陽軍
哀十五年陳侯使公孫貞子吊呉及良而卒呉地也
鄢有二
隱元年鄭伯克段于鄢鄭地也今東京鄢陵縣
桓十三年及鄢亂次以濟(jì)昭四年遷頼于鄢楚邑也今襄陽府宜城縣
鄢陵有二
文七年穆叔登鄢陵城莒地也
成十六年晉及楚鄭戰(zhàn)于鄢陵鄭地也今鄢陵縣
濳有二
隱二年公防戎于濳魯?shù)匾?br /> 昭二十七年呉圍濳三十一年呉侵濳六楚邑也今安豐軍
盧有二
隱三年尋盧之盟齊地也今濟(jì)南府長清縣
襄十八年圍盧弗克二十九年髙氏以盧叛亦齊地也今東平府陽谷縣
清有六
隱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衛(wèi)地也今東平府東阿縣閔二年清人鄭邑也今開封府中牟縣
宣十二年盟清丘亦衛(wèi)地也今濮州臨濮縣【鄭樵以為在東阿誤也】
十三年赤狄伐晉及清晉地也亦曰清原今解州聞喜縣
成十七年國勝待命于清齊地也今大名府莘縣哀十一年齊國書髙無防伐我及清亦齊地也今東平府陽谷縣
棠有二
隱五年公如棠觀魚魯?shù)匾步駟沃蒴~臺縣
襄十四年楚子囊?guī)熡谔恼讯晏木谐匾步癖w州六合縣
艾有二
隱六年公防齊侯盟于艾齊地也今沂州
哀二十年呉公子慶忌出居于艾呉地也今隆興府分寜縣
防有三
隱九年公防齊侯于防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魯?shù)匾步衩苤?br /> 十年取防宋邑也今單州有西防故城
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莒地也今密州安丘縣
鄔有二
隱十一年王取鄔劉之田莊二十年王及鄭伯入于鄔本鄭地后天王易之今西京偃師縣緱氏鎭【鄭樵以為在懐州誤也】
昭二十八年司馬彌牟為鄔大夫晉地也今鄔縣
蒲有二
桓三年胥命于蒲成九年盟于蒲衛(wèi)地也今東京長垣縣
莊二十八年重耳居蒲晉地也今隰州隰川縣
櫟有三
桓十五年突入櫟莊二十年王處櫟僖二十四年狄伐鄭取櫟昭元年楚公子圍城犫櫟郟鄭地也今潁昌府陽翟縣
襄十一年秦侵晉及櫟晉地也
昭四年呉伐楚入棘櫟麻楚地也今蔡州新蔡縣
棘有九
宣二年宋鄭戰(zhàn)于大棘宋地也今拱州襄邑縣
成三年僑如圍棘取汶陽田魯邑也今襲慶府龔丘縣襄十八年城上棘鄭地也今潁昌府陽翟縣
二十四年棘澤鄭地也今潁昌府長社縣
二十六年呉克棘楚地也今亳州鄼縣
昭十年桓子召子山而反棘焉齊地也今青州臨淄縣十七年棘津晉地也今滑州胙城縣
二十五年宋公佐卒于曲棘亦宋地也今東京雍丘縣東
哀元年棘蒲晉地也
雍有二
僖十三年自雍及絳秦孝公后徙都焉今鳳翔府天興縣二十四年雍文之昭也今懐州修武縣
齊有二
隱三年齊鄭盟于石門齊國也
昭二十三年劉子焚齊周邑也
京有二
隱元年太叔居于京鄭地也
昭二十二年子朝奔京周地也
楊有二
襄二十九年楊姬姓也屬下陽郡是國名
昭二十二年劉子奔楊是周邑
陘有三
隱十一年蘇忿生之田有陘是周地
僖四年師進(jìn)次于陘是楚地
定十四年闔廬卒于陘是吳地
祭有二
隱元年祭伯來是畿內(nèi)國
成十一年祭封人是鄭地
沂有二
宣十一年蒍艾獵城沂是楚地邑名
昭二十五年季平子請待于沂上是魯城南水名
郕有二
莊八年郕降于齊師是國名
襄十六年齊侯伐我北鄙圍郕是魯?shù)匾嗝?br /> 房有二
昭十三年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荊焉是國名定五年季平子卒于房是魯?shù)?br /> 萊有二
襄六年齊滅萊是國名
昭七年與之萊柞魯二山名
薛有二
隱十一年滕薛來朝是國名
莊三十一年筑臺于薛是魯?shù)?br /> 東陽有三
襄二年晏弱城東陽齊地也
二十三年趙勝帥東陽之師以追齊師晉地也
哀八年呉?guī)熆藮|陽呉地也
汾有二
成六年有汾澮以流其惡是晉地水名
襄十八年子庚治兵于汾是楚地
洮有三
莊二十七年公防杞伯姬于洮是魯?shù)?br /> 僖三十一年自洮以南東傅于濟(jì)是曹地
昭元年宣汾洮晉地水名
稷有二
成二年防于稷是宋地
定五年使楚人先與呉戰(zhàn)而自稷防之是楚地
夷儀有二
僖二年邢遷于夷儀是邢地其后衛(wèi)滅邢而入于衛(wèi)定九年齊伐晉夷儀是晉地
邿有二
襄十三年取邿是小國
十八年晉伐齊克邿是齊地
杏有二
昭二十四年攻瑕及杏是敬王邑周地也
定九年致禚媚杏于衛(wèi)又有北杏見莊十三年并齊地
頼有二
昭四年楚滅頼是小國
哀六年使胡姬以安孺子如頼是齊邑
陽有二
閔二年齊人遷陽國名
昭十二年齊納北燕伯于陽燕別邑
虛有二
莊十二年公防宋公于虛是宋地
成十七年鄭侵晉虛滑是晉二邑
新里有二
僖十八年梁伯益其國而命之曰新里
昭二十年敗華氏于新里是宋地
鞌有二
成二年戰(zhàn)于鞌是齊地
哀十四年益鞌七邑是宋地
共有二
隱元年太叔出奔共國名
閔二年益以共滕之民衛(wèi)別邑
申有二
莊六年楚文王伐申小國名
文八年自申至于虎牢之境是鄭地
郲有二
隱十一年防于郲鄭地也亦名時來
襄十四年以郲寄衛(wèi)侯齊地也
南里有二
襄二十六年楚入南里是鄭邑
昭二十一年華氏以南里叛是宋地
郊有五
文三年秦伐晉取王官及郊是晉地
昭二十三年晉人圍郊是周地
定十三年衛(wèi)伐曹克郊是曹邑
哀十一年及齊師戰(zhàn)于郊是魯?shù)?br /> 十三年越伐呉及郊是呉地
厲有二
僖十五年齊師曹師伐厲是小國
宣九年楚子為厲之役故伐鄭是鄭地
柤有二
襄十年防呉于柤是楚地
昭六年鄭伯勞楚公子棄疾于柤是鄭地
潁有二
襄十八年楚師伐鄭遂渉潁是水名
昭九年晉率隂戎伐潁是周邑
費有二
僖元年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魯?shù)匾?br /> 襄十八年楚以銳師侵費滑即滑國所都之費也
酅有二
僖二十六年公追齊師至酅是齊地先屬紀(jì)
僖二十八年楚師背酅而舍是衛(wèi)地險阻處
鄍有二
僖二年伐鄍三門是虞邑
襄十九年楚追越師至鄍是越地又有上鄍見成二年
呂有二
成七年子重請取于申呂古呂國也后為楚地今蔡州新蔡縣
襄元年楚侵宋呂留宋地也今徐州
鄆有二
成四年城鄆昭二十六年處鄆魯?shù)匾苍晃鬣i今濟(jì)州鄆城縣
文十二年城諸及鄆成九年楚入鄆襄十二年救臺入鄆昭元年伐莒取鄆莒邑也魯取之曰東鄆今沂州沂水縣
鄒有二
襄十年魯鄒邑亦作郰今仙源縣
隱元年邾儀父都于鄒也今鄒縣
翼有二
隱元年盟翼邾地也
五年伐翼晉都也今絳州翼城縣
盂有四
隱十一年王取蒍邘之田于鄭邘亦作盂鄭地也僖二十一年宋楚防于盂宋地也
昭二十八年孟丙為盂大夫哀四年齊伐晉取盂晉地也今太原府盂縣
定十四年蒯聵獻(xiàn)盂于齊衛(wèi)東地也
丘輿有三
成二年晉入丘輿齊地也
三年敗諸丘輿鄭地也
哀十四年葬諸丘輿魯?shù)匾步褓M縣
鄑有二
莊元年齊師遷紀(jì)郱鄑郚紀(jì)地也今濰州昌邑縣十一年公敗宋師于鄑魯?shù)匾?br /> 訾有五
成十三年鄭公子班自訾求入鄭地也
昭二十三年單子取訾王畿也今鞏縣
文十六年訾枝
昭十三年訾梁
二十五年訾并楚地
鄄有二
莊十四年防于鄄衛(wèi)地也今濮州鄄城縣
成十一年劉子盟于鄄王畿也
郔有二
宣十一年楚左尹侵宋王待諸郔楚地也
十二年楚子北師次于郔鄭地也
柯有三
莊十三年公防齊侯盟于柯齊地也今東平府東阿縣襄十九年盟于??乱帻R地也又曰督揚今濟(jì)南府禹城縣
防晉士匄于柯衛(wèi)地也今大名府內(nèi)黃縣
督揚有二
成十六年我?guī)煷斡诙綋P鄭地也
襄十九年盟于督揚齊地也見前???br /> 平陽有四
宣八年城平陽魯?shù)匾苍粬|平陽今沂州新泰縣昭二十八年趙朝為平陽大夫晉地也今平陽府臨汾縣
哀十六年衛(wèi)侯飲孔悝酒于平陽衛(wèi)地也今滑州胙城縣
二十七年盟于平陽魯西地也曰西平陽今襲慶府鄒縣
平隂有二
襄十八年御諸平隂齊地也在濟(jì)北今東平府平隂縣昭二十三年晉師在平隂王畿也在河陽今西京洛陽縣北
汜有四
僖二十四年襄王處于汜鄭地也今汝州襄城縣三十年秦軍汜南亦鄭地也今開封府中牟縣
成四年取汜祭亦鄭地也今孟州汜水縣
昭二十二年王師軍于汜王畿也
扈有二
莊二十三年盟于扈鄭地也今原武縣
昭元年夏有觀扈古國也今京兆府鄠縣
瑣有三
襄十一年還次于瑣鄭地也今東京尉氏縣
昭五年防楚子于瑣楚地也
定七年盟于沙衛(wèi)地也亦曰瑣今北京元城縣
中牟有二
鄭之中牟今東京中牟縣在河南爾雅曰鄭有圃田郭璞注曰今滎陽中牟縣西圃田澤是也漢書音義臣瓉案河南中牟春秋之時在鄭之疆內(nèi)及三卿分晉則為魏之邦土
定九年晉車千乗在中牟晉地也在河北趙世家曰獻(xiàn)侯即位治中牟按趙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河南臣瓉云案此中牟當(dāng)在漯水之上
滎澤有二
閔二年衛(wèi)人及狄人戰(zhàn)于滎澤衛(wèi)地也在河北
宣十二年楚潘黨逐之及滎澤鄭地也在滎陽
儵有二
文十六年禆儵魚庸三邑也
十七年將悉敝賦以待于儵鄭地也與晉接境
解有二
僖十五年內(nèi)及解梁城晉地也今解州
昭二十二年王師軍于解王畿也今洛陽
蒍有二
隱十一年王取蒍邘之田于鄭鄭地也
僖二十七年子玉治兵于蒍楚地也
駘有二
昭九年魏駘芮歧畢吾西土王畿也今京兆府武功縣哀六年毛遷孺子于駘齊地也【鄭樵以為魯?shù)卣`也】
匡有三
僖十五年遂次于匡衛(wèi)地也今東京長垣縣
文元年衛(wèi)侵鄭伐緜訾及匡鄭地也今東京扶溝縣地十一年防于承匡宋地也今拱州襄邑縣
潞有二
宣十五年潞子嬰兒之夫人赤狄之潞也今潞州潞城縣
哀八年鮑子及潞齊邑也
垂有三
隱八年宋公衛(wèi)侯遇于垂衛(wèi)地也今興仁府乘氏縣宣八年仲遂卒于垂齊地
定十三年齊侯衛(wèi)侯次于垂葭亦衛(wèi)地也今濟(jì)州
瑕有六
桓六年楚師軍于瑕隨地也
僖三十年許君焦瑕晉二邑也在河南
成六年居郇瑕氏之地晉地也今解州西南
十六年楚師還及瑕楚地也今亳州蒙城縣
哀六年城邾瑕魯?shù)匾步駶?jì)州任城縣
七年囚諸負(fù)瑕魯?shù)匾步褚u慶府瑕丘縣
圉有四
襄二十六年從衛(wèi)師敗之圉衛(wèi)地也
昭五年鄭伯勞諸圉鄭地也今東京雍丘縣
二十二年伐東圉王畿也今洛陽縣
二十六年遂軍圉澤亦王畿也
制有二
隱元年制巖邑鄭地也今滎陽縣
五年不虞制人北制亦鄭地也今汜水縣
蒙有二
莊十二年蒙澤宋地也今拱州考城縣
哀十七年盟于蒙魯?shù)孛缮揭步褚手菪绿┛h
濮有三【皆衛(wèi)地】
莊二十七年防于城濮
僖二十八年盟于宛濮今東京長垣縣
定八年盟于曲濮
郥有二
昭十九年郥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二十三年楚大子建之母在郥蔡邑也
定十三年次于垂葭實郥氏衛(wèi)地也今濟(jì)州鉅野縣
棫林有二
襄十四年伐秦次于棫林注云秦地
十六年次于棫林注云許地
春秋分記卷三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六 宋 程公説 撰書十八
禮樂書第一
宗周功徳自文武出衰于厲幽文武之基息矣禮樂賞罰自天子出降而諸侯天子之重去矣春秋之作圣人謹(jǐn)乎名分者于以存禮樂于將墜扶王室于既防也而自隱公始其以昉乎東遷而為十世之始?xì)e不書即位知受命之正自是失矣與邾儀父宋人盟皆書曰及知盟誓之禮自是違矣來赗仲子而冢宰書名則以訓(xùn)嫡庶名分之亂也祭伯朝魯直書曰來則以正人臣私交之失也貢賦不共而武氏子來求賻朝覲不時而凡伯南季來聘況僣郊僣羽大雩禘祭雉門兩觀舉先王之制而蔑之春秋可勿作乎魯在春秋為禮義國若曰猶秉周禮若曰周禮盡在魯若曰諸侯于是觀禮則禮樂必有考信者而以僣自怙豈周公制作本防哉明堂位曰四代之服器官魯兼用之此末造也而謂成王之賜與周公之受者妄也如曰成王以天子禮樂康周公又曰命魯公世祀周公以天子禮樂祭統(tǒng)亦云賜之以重器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凡此皆漢儒雜記非吾孔氏雅言也嘗考于詩書得之矣周公相成王也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服其亦謹(jǐn)于禮矣禮之有天子諸侯之別由古以來未之有改也成王其忍廢諸惟錫之山川土田附庸以為周公報而命爾元子俾侯于魯實寓曲留周公之至心傳者曰周公拜前魯公拜后此殊典也周命諸侯班班冊書則無有是矣及公在豐將歿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畢告周公作亳姑孔安國曰不敢臣周公故使近文武之墓此又侈其報于既歿感之切待之厚于是乎證然方公之留治洛也成王以秬鬯二卣綏寜公使之明禋于文武言公之功可以薦神明而無媿而曰拜手稽首以承文武休享則君臣之際嚴(yán)矣公曰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是公未嘗居此錫且弗敢宿留王命也成王之恭周公之孚皆可以示萬世詩書之所載孔子之所刪定吾斯從之矣平輅既東禮廢樂壞迄于春秋諸侯貪冒侵欲不忌魯因以并縁曰吾固周公子孫也而僣佚漸啓聞諸傳曰昔者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魯實始為墨翟之學(xué)故使成王之世而魯已郊則惠公又奚請惠公請之則是魯未始有天子禮樂成王初不之賜伯禽亦莫之受也隱繼惠而立天下無道至是而兆成矣春秋始隱則惠之始僣不得書待郊有變而書之圣人防意也然魯則亦有不安者焉周之郊以長至而魯郊于啓蟄曰吾以祈農(nóng)事半圭曰璋白藏天子青藏諸侯青黒縁者天子之寳而魯之寳璋判其白弓綉其質(zhì)青其純制異而不齊禮駮而不純此周制所無有魯之子孫咸竊而亂之昔者夫子入大廟每事問非惑之蓋疑之也諸侯之廟而有天子禮樂故問以見正焉是以為禮也馴至大夫之世三臣設(shè)撥視桓楹季氏旅于泰山皆竊禮之不中而舞八佾以雍徹敢于僣天子之樂降而陪臣執(zhí)國命則從祀先公竊寳玉大弓皆肆為之其源蓋有自而又何誅焉若乃列國之制春秋所不詳録宋禮之舊夫子謂不足證而呉楚之即夷則非可以論禮第采傳文列諸下方備著魯一代行事于上以傳世變云
王狩一
左氏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xùn)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非廵狩而曰狩所以伸天子之尊罪晉侯之不臣也
僖二十八年天王狩河陽
王臣聘魯者八
周禮時聘結(jié)諸侯之好諸侯朝于天子則天子報聘于諸侯所以通上下之情也春秋王室愈卑魯未嘗朝天子而遣使聘魯者八則禮用之非宜矣故在周盛時用之為禮于春秋為非宜谷梁曰聘諸侯非正也曰非正其以是歟
隱七年凡伯 九年南季
桓四年宰渠伯糾 五年仍叔之子
八年家父 莊二十三年祭叔僖三十年宰周公 宣十年王季子
來求者三
先王制九等之貢以令天下無有逺邇畢獻(xiàn)方物車服器用非特供王之奉又以班寵邦國聞有錫諸侯未聞有求于諸侯也春秋邦國貢賦不入雖防紀(jì)之具車服之用帑金之費不能自給反求乎下著非禮矣谷梁傳曰歸死者曰赗歸生者曰賻歸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又曰求車非禮也求金甚矣
隱三年武氏子來求賻
桓十五年天王使家父來求車
文九年毛伯來求金
歸赗脤者三
車馬曰赗珠玉曰含脤膰之禮以親兄弟之國禮也平王赗妾母于前襄王加賜妾母于后敬王不待助祭而歸脤非禮也
隱元年宰咺歸赗
文五年榮叔歸含且赗
定十四年石尚歸脤
來錫命者三
桓公篡立生而王不能討死又加寵文公居防未終成公未嘗入覲而錫之命著非禮也
莊元年榮叔來錫公命
文元年毛伯來錫公命
成八年召伯來錫公命
王臣來防葬者二
周禮兇禮以哀邦國之憂其別有五一曰防禮哀死亡春秋世則異是矣經(jīng)書天王十有二而莊僖頃三不志崩明王室不能赴也平惠定靈四不書葬見諸侯不復(fù)防也葬僖公使叔服來葬成風(fēng)使召伯來是天王反逆施于諸侯
文元年叔服防僖公葬
五年召伯防成風(fēng)葬
王臣來者二
檀弓曰古之大夫束脩之問不出竟郊特牲曰朝覲大夫之私覿非禮也大夫執(zhí)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覿所以致敬也而庭實私覿何為乎諸侯之庭為人臣者無外交不敢貳君也書之不正其外交
隱元年祭伯來
桓八年祭公來
公及大夫朝如者八
春秋王室弱伯權(quán)盛諸侯莫有事君以禮者矣故大夫如齊如晉數(shù)書簡冊至如京師雖間見之殆不過因事而徃兩朝王所而曰所言非其所也一如京師而不曰朝言非主乎朝王也
僖二十八年公兩朝王所【天王勞晉侯于踐土?xí)x侯召天王于河陽】三十年公子遂如京師
文元年叔孫得臣如京師
八年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復(fù)
宣九年仲孫蔑如京師
成十三年公如京師
襄二十四年叔孫豹如京師
昭二十二年叔鞅如京師
王臣與諸侯防盟侵伐者十一
春秋自隱至閔無王臣盟防之文至僖公五年齊小白防王世子于首止始有王臣防盟之事晉重耳繼起乃致天子盟王人有甚于小白然考二霸防盟皆在服楚之后蓋克服強楚威振中國自矜其功謂雖天子之尊亦莫或忤矣偃然致王臣于盟防雖外假尊周之名而實以伉已也
僖五年防王世子于首止
八年防王人盟于洮
九年防宰周公于葵丘
二十九年防王人盟于翟泉
文十年及蘓子盟于女栗
成十六年防尹子伐鄭
十七年防尹子單子伐鄭同盟于柯陵
防單子伐鄭
襄三年公防單子盟雞澤
昭十三年防劉子盟平丘
定四年防劉子于召陵伐楚
逆后嫁姬者四
自逆者而言王者無外王命之斯為后矣故稱王后示天下之母儀也自歸者而言王雖有命未見宗廟則從父母所子而稱化天下以婦道也書王姬魯為之主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jì)明年紀(jì)季姜歸于京師
莊元年王姬歸于齊單伯送王姬
十一年王姬歸于齊
襄十五年劉夏逆王后于齊
命伯之制
莊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賜齊侯命賜命為侯伯而傳不志其辭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nèi)史叔興父防命晉侯為侯伯賜之輅服弓矢秬鬯曰王謂叔父則有命辭故文公受防以出出入三覲襄十四年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傳亦述其防命之文曰昔伯舅太公以下以見齊之世為侯伯也然命之非正蓋異乎盛時侯伯之制矣杜預(yù)曰因昬而加褒王室不能命有功
饗醴命宥
凡王覲羣后始則行饗禮先置醴酒示不忘古飲宴則命以幣物宥助也以助勸敬之意惠王即位虢公晉侯來朝【莊十八年】王饗醴命之宥皆賜玉五瑴馬三匹非禮也傳曰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不以禮假人至?xí)x文公納襄王【僖二十五年】朝于踐土【二十八年】王享醴命之宥凡再毛召之難晉景公使士防平王室【宣十六年】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殽烝【升殽于俎】武子私問其故【享當(dāng)體薦而殽烝故怪問之武子士防】王聞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聞乎王享有體薦【享則半解其體而薦之所以示共儉】宴有折爼【體解節(jié)析升之于爼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公當(dāng)享卿當(dāng)宴王室之禮也武子歸而講求典禮以脩晉國之法則是亦僣矣
大路
僖二十八年王防命晉文侯為侯伯賜之大輅之服又祝鮀言先王分魯衛(wèi)晉以大路 襄十九年鄭公孫蠆卒王追賜之大路二十四年齊人城郟【王城】穆叔如周聘且賀城王嘉其有禮也賜之大路夫大路天子車之揔名樂記曰大輅者天子之車也所以贈諸侯陳旸樂書曰蓋商制非周制也商尚質(zhì)其大路則木路而已周尚文大路豈玉路歟雜記諸侯之賜有乘黃大路則諸侯之大路蓋金路非玉路木路也金路曰大路猶熊侯曰大侯也杜預(yù)以賜魯衛(wèi)晉之大路為金路賜公孫蠆叔孫豹之大路為革木二路于義或然蓋周天子之路以玉為大諸侯以金為大大夫以革木為大
論樂
凡聲音之道由于人心至其發(fā)越則當(dāng)與政通古者天子諸侯卿大夫于樂所以飬行義而防淫佚若其等衰之辨莫嚴(yán)焉周徳下衰禮廢樂壞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徧舞【莊二十年】鄭厲公享惠王于闕西辟備六代之樂【莊二十一年】下凌上替甚矣其后景王將鑄無射【鐘名射音亦昭二十一年】泠州鳩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夫樂天子之職也夫音樂之輿也而鐘音之器也天子省風(fēng)以作樂【省風(fēng)俗】器以鐘之輿以行之小者不窕【細(xì)不滿他雕切】大者不槬【橫大不入戸化切】則和于物物和則嘉成故和聲入于耳而藏于心心億則樂窕則不咸槬則不容心是以感感實生疾今鐘槬矣王心弗堪其能乆乎越明年夏四月王田北山有心疾而崩傳者志之以見樂不可妄興也
春秋分記卷三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七 宋 程公説 撰書十九
禮樂書第二
內(nèi)魯
即位
古者諸侯繼世襲封則內(nèi)必有所承爵位土田受之天子則上必有所稟平王以降天子之命不行于諸侯諸侯之嗣皆專立而無所請命入春秋之始隠公既不稟之王又內(nèi)不承國于先君圣人即以王法奪之故不書即位而大義正矣其后文成襄昭哀皆受國于先君而不請命于天子者也莊閔僖繼故不書也桓宣繼故書者如其意也定公逾數(shù)月而后書即位變也
隠莊閔僖不書
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成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昭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定元年夏六月癸亥公之防至自干侯戊辰公即位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正朔
周禮大史頒告朔于邦國閏月詔王居門終月天子頒朔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每月朝廟北面受而奉行之周衰禮漸廢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謂我愛其禮蓋傷時怠于告朔名存實亡春秋首年雖無事必書春王正月其間或不告朔或不視朝咸謹(jǐn)書之或國君在外不備正朔者亦述焉所以奉天時謹(jǐn)人事端本正始以立王法也
文六年閏月不告月猶朝于廟
十六年夏五月公四不視朔
襄二十九年春王正月書公在楚昭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春王正月皆書公在干侯定元年不書正月
世子
桓六年秋九月丁卯子同生左氏傳曰以太子之禮舉之接以太牢【大牢牛羊豕】卜士負(fù)之士妻食之【禮世子生三日卜士負(fù)之射之以桑弧蓬矢射四方卜士之妻為乳母】公與文姜宗婦命之【世子生三月君夫人沐浴于外寢立于阼階西鄉(xiāng)世婦抱子升自西階君命之乃降蓋同宗之婦】公羊傳曰喜有正也
婚姻
娶妻必親迎禮之正也若夫邦君以爵則有尊卑以國則有小大以道途則有逺邇或迎之于其國或迎之于境上或迎之于所館禮之節(jié)也紀(jì)侯于魯以小大言則親之者也而使履緰來魯侯于齊以逺邇言則親之者也而使公子翚往是不重大昬之禮失其節(jié)矣若莊公納幣于文姜之防文公納幣于僖公之防而莊公又以讎人之子共祭祀皆書以譏之媵淺事書之亦譏也
內(nèi)逆女五
桓三年秋公子翚如齊逆女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讙夫人姜氏至自齊
莊二十四年夏公如齊逆女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戊寅大夫宗婦覿用幣
文四年夏逆婦姜于齊
宣元年春公子遂如齊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
成十四年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
外逆女四
隠二年秋九月紀(jì)履緰來逆女
莊二十七年冬莒慶來逆叔姬
僖二十五年夏四月宋蕩伯姬來逆婦
宣五年秋九月齊髙固來逆叔姬
內(nèi)女歸六
隠二年冬十月伯姬歸于紀(jì)
七年春三月叔姬歸于紀(jì)
莊十二年春三月紀(jì)叔姬歸于酅
二十五年夏六月伯姬歸于杞
僖十五年秋九月季姬歸于鄫
成九年春二月伯姬歸于宋
媵四
莊十九年秋公子結(jié)媵陳人之婦于鄄
成八年冬十月衛(wèi)人來媵
九年夏晉人來媵
十年夏五月齊人來媵
納幣二
莊二十二年冬公如齊納幣【文姜之喪】
文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僖公之喪】
郊望揔有十二【郊九望三】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王制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魯侯國而郊望僣矣書四卜郊五卜郊三卜郊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猶三望鼷防食郊牛皆因事以貶之圣人無容心也邵雍曰圣人非有意于其間故曰春秋盡性之書也春秋為君弱臣強而作故謂之名分之書
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宣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猶三望
成七年春王正月鼷防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防又食其角乃免牛
夏五月不郊猶三望
十年夏四月五卜郊不從乃不郊
十七年秋九月辛丑用郊
襄七年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
十有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不郊
定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鼷防食郊牛牛死改卜牛夏五月辛亥郊
哀元年春王正月鼷防食郊牛改卜牛
夏四月辛巳郊
禘二
禮不王不禘禘者帝也諸侯不得祖天子故禘不及諸侯而魯僭禘焉禮曰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魯之禘非一因其防未終而吉禘大祭而用致夫人變常黷禮故書二禘以著僭或問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諸掌
閔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莊公
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太廟用致夫人
大雩揔二十有一【大雩二十又雩一】
月令有司大雩帝用盛樂天子之禮也凢雩天子主上帝諸侯主星辰山川大雩主上帝者也雩而雨則言雩雩而不雨則不言雩
桓五年秋大雩
僖十一年秋八月大雩
十三年秋九月大雩
成三年秋大雩
七年冬大雩
襄五年秋大雩
八年秋九月大雩
十六年秋大雩
十七年秋九月大雩
二十八年秋八月大雩
昭三年秋八月大雩
六年秋九月大雩
入年秋大雩
十六年秋九月大雩
二十四年秋八月大雩
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定元年秋九月大雩
七年秋大雩
九月大雩
十二年秋大雩
哀十五年秋八月大雩
烝嘗揔三【烝二嘗一】
凢春祠夏礿秋嘗冬烝皆夏時矣周五月烝八月嘗皆不時
桓八年春正月己卯烝
夏五月丁丑烝
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廩災(zāi)乙亥嘗
廟祭揔四
凢時祭曰有事祫祭曰大事諸侯之事祫祭為大凢君在祭樂之中大夫有變不復(fù)也不繹而已矣復(fù)非禮也不復(fù)而繹亦非禮也凢名言其祭而系所事者叅譏之也不名言其祭而特書所事者將有所見也
文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廟躋僖公
宣八年夏六月辛巳有事于太廟仲遂卒于垂壬午猶繹萬入去籥
昭十五年春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宮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
定八年冬從祀先公
宮廟揔十
凢廟周公稱大廟魯公稱太室羣公稱宮太廟也太室也世世弗毀者也羣公之宮親盡則毀矣親盡而不毀非禮也凢宮宜立而立之則不書不宜立而立之則書凢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寢三年而升于廟過與不及皆非禮也
考宮一
隠五年秋九月考仲子之宮
丹刻二
莊二十三年秋丹桓宮楹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刻桓宮桷
谷梁謂天子諸侯黝礱大夫蒼士黈丹楹非禮也天子之桷斵之礱之加密石焉諸侯之桷斵之礱之大夫斵之士斵本刻桷非正也天子之楹刮之而飾以黝堊天子之桷礱之加密石而無飾黝黒飾也堊白飾也爾雅地謂之黝墻謂之堊谷梁之言黝堊則楹而已范寗以黝堊為黒飾誤也
立宮二
成六年春二月辛巳立武宮
定元年秋九月立煬宮
屋壊一
文十三年秋七月大室屋壊
災(zāi)二
成三年春二月甲子新宮災(zāi)三日哭
哀三年夏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zāi)
作主一
文二年春二月丁丑作僖公主
納郜鼎一
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徳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徳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羮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shù)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文物以紀(jì)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jì)律今滅徳立違【謂立華督違命之臣】而寘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dāng)∮晒傩耙补僦詫欃T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太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寶玉大弓
谷梁子曰寶玉封圭大弓武王之戎弓周公受賜藏之魯或曰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也子孫世守罔敢失墜以昭先祖之徳存肅敬之心耳古者告終易代?璧琬琰天球夷玉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莫不陳列非直為美觀也先王所寶傳及其身能全而歸之則可以免矣魯失其政陪臣擅權(quán)雖先公分器猶不能守而盜竊諸公宮其能國乎故失之書得之書所以譏公與執(zhí)政之臣見不恭之大也
定八年冬盜竊寶玉大弓
九年夏四月得寶玉大弓
雉門兩觀
明堂位稱魯之宮廟與天子同者太廟天子明堂庫門天子臯門雉門天子應(yīng)門公羊傳曰五坂為堵五堵為雉則雉門天子之制也傳稱天子外闕兩觀諸侯內(nèi)闕一觀則兩觀天子之制也魯僣天子舊矣春秋因其災(zāi)以見之復(fù)書新作又以譏其僣王制而不能革甚之也
定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zāi)
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
新作南門
谷梁傳曰作為也有加其度也言新有故也非作也南門者法門也
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門
肆大眚
程頤曰舜典曰眚災(zāi)肆赦臯陶曰宥過無大易曰君子以赦過宥罪呂刑曰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斯先王肆赦之道即未聞大眚也肆大眚者元惡大憝俱肆之辭也上廢天討下虧國典縱釋有罪賊虐無辜莫斯為甚天子尚曰不可況魯國諸侯而敢専肆哉后世惠奸宄賊良民其泥于此乎殊失春秋之防也
莊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觀魚及社揔五
觀魚書觀社書用牲于社于門書譏非禮也
觀魚一
隠五年春公矢魚于棠傳曰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凢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shù)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xí)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爼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才用反】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
觀社一
莊二十有三年夏公如齊觀社
用牲于社三
莊二十有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門
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論魯車服之失
車服上所以賜下也制有等衰之別用有上下之辨魯君孟春乘大路旂十有二旒祀帝于郊而天王乃使家父來求車【桓十五年】則是上而反求乎下矣鞍之戰(zhàn)【成二年】公防晉師于上鄍賜三帥先路三命之服【先路者革路若木路】司馬司空輿帥侯正亞旅皆受一命之服??轮恕鞠迨拍辍繒x侯先歸公享晉六卿于蒲圃【六卿過魯】賜之三命之服軍尉司馬司空輿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賄荀偃束錦加璧乘馬先吳壽夢之鼎及襄公在楚【二十九年】季武子使公冶問公起居公與公冶冕服則是諸侯而擅賜其臣及他國之臣僣甚矣
論魯饗禮之失
周禮掌客王廵狩百官從者所過之國共其積膳三公眡上公之禮卿眡侯伯之禮大夫眡子男之禮春秋世廵狩之禮廢僖三十年王使宰周公閱聘魯三公而下聘禮之變也饗有昌歜白黑形鹽周公辭何以堪之孔穎達(dá)曰周公自謙也然亦以見王室弱周公非因從王廵狩而聘非周制矣凢牛羊豕共三百頭為百牢天子上物不過十二傳曰以為天之大數(shù)也【天有十二次故制禮象之】魯待士鞅以十一牢【昭二十一年】待吳以百牢【哀七年】違禮甚矣
論魯禮之變
自隠公鐘巫之祭而祀非典矣
三代時治盛化行神不歆非祀民不饗非類故各有所主隠十一年傳公祭鐘巫至此三代典禮己廢所謂祭非其鬼諂也
莊公乘丘之役而士有誄矣襄公狐駘之役而婦人髽而吊矣
檀弓云士之有誄由莊公始謂莊十年乘丘之役也婦人髽而吊始于臺駘謂襄四年臧武仲與邾人戰(zhàn)敗于狐駘之役也凢檀弓皆主變禮言
冠于衛(wèi)成公之廟則冠于阼以著代之禮失矣
襄九年公送晉侯晉侯以公宴于河上問公年季武子對曰防于沙隨之嵗寡君以生晉侯曰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君可以冠矣大夫盍為冠具武子對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禮行之以金石之樂節(jié)之【儀禮士冠無祼享之禮無金石之樂此蓋國君之禮也】以先君之祧處之今寡君在行未可具也請及兄弟之國而假備焉晉侯曰諾公還及衛(wèi)冠于成公之廟假鐘磬焉禮也在禮男子二十曰弱冠士禮也荀卿曰天子諸侯十九而冠誤也小記曰大夫冠而不為殤大夫不待二十而冠豈天子諸侯之冠特先士禮一嵗哉武子對晉侯之言則是行迫于盟主不守其言汲汲焉即他國之廟非冠于阼之禮也左氏以為禮非矣
又甚而尚羔之制因防禮始習(xí)則典章文物之亡非一矣
定八年公防晉師于瓦范獻(xiàn)子執(zhí)羔趙簡子中行文子皆執(zhí)雁魯于是始尚羔呂祖謙曰當(dāng)時先王之禮散在諸國不能備魯秉周禮尚不知羔鴈之別至見晉卿大夫執(zhí)之方且講明舉此一端則其余禮之不備蓋多又以推春秋末先王之禮散在天下無所統(tǒng)紀(jì)是以孔子刪詩定書系周易作春秋蓋道徳仁義典章文物欲散而未盡非圣人脩之則天下后世無自考證矣然卿大夫所執(zhí)乃帝王廵狩之禮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在虞則有五載一廵狩所脩在周則有十二年廵狩所脩尊卑上下之分政賴玉帛采章以別等差魯不辨羔鴈亦以東遷廵狩之禮乆廢不講故歟
若傳載昭公如晉【五年】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女叔齊謂其焉知禮蓋其言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在大夫】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懿伯】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往年莒亂取鄫】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xí)儀以亟言善于禮不亦遠(yuǎn)乎【此段善明禮之本與昭二十五年子大叔論禮為天地之經(jīng)緯二十六年晏子論禮之為國與天地并異詞同意故附載禮樂書】則魯之不達(dá)于禮非一日也而明堂位言魯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也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亦近誣矣
論魯僣樂之失
隠五年考仲子之宮初獻(xiàn)六羽傳曰始用六佾也不謂之佾而曰羽佾干羽之揔稱也羽象文徳干象武功婦人無武事則獨奏文樂故曰羽初者事之始魯僣天子禮樂舊矣羣公之宮皆用八佾仲子以別宮故不敢同羣廟而降用六羽書初獻(xiàn)明前此用八之僣也故曰厲樂然用仲子之宮亦非也襄十年傳云諸侯宋魯于是觀禮魯有禘樂賔祭用之禘王禮而魯有焉亦僣矣而傳云禮者魯以是為禮也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音佩】鄘衛(wèi)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徳如是是其衛(wèi)風(fēng)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xì)己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fēng)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滛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胡雅切】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徳輔此則明主也【險當(dāng)為儉】為之歌唐曰思【息嗣切】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逺也非令徳之后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乆乎自鄶以下無譏焉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徳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徳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逺而不攜遷而不滛復(fù)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五聲和八風(fēng)平節(jié)有度守有序盛徳之所同也見舞象箾南籥者【文王樂】曰美哉猶有感【音憾詩維清奏象武也此文王之樂蓋文舞也美哉猶有憾美者美文王之徳憾者盛徳不及究于天下人以為憾也注言文王恨不及己致太平何待文王淺也】見舞大武者【武王樂】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湯樂】曰圣人之?也而猶有慙徳圣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禹樂】曰美哉勤而不徳非禹其誰能脩之見舞韶箾者【舜樂】曰徳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徳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己傳以述魯藏周樂之制然實則僣也郊特牲曰諸侯之宮縣而祭以白牡擊玉磬朱干設(shè)钖【用白金以覆其冕】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諸侯之僣禮也明堂位曰魯升歌清廟【周頌也】下管象【周頌武也】朱干【赤大盾也】玉戚【斧也用玉以飾其柄楚工尹路謂剝圭以鏚柲是也】冕而舞大武【周舞也】皮弁素積禓而舞大夏皆非所當(dāng)用于侯國者周官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則諸侯之宮縣僣天子樂縣也舜之鳴球以象天帝玉磬之音諸侯之擊玉磬僣天子樂器也天子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諸侯亦設(shè)钖而用之僣天子樂舞也祭以白牡僣天子用牲之禮也乘以大輅僣天子乘車之禮也
魯以禘禮祀周公于大廟自牡用白牲至爼用梡嶡無非天子之禮也自升歌清廟至納夷蠻之樂于太廟無非天子之樂也大武武樂也所以象征誅必朱干玉戚冕而舞之者以武不可覿故也大夏文樂也所以象揖遜必皮弁素積禓而舞之者以文不可匿故也公羊謂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誤矣
末流季氏八佾舞于庭而三家者以雍徹昭公將出禘于襄公【二十五年】萬者二人其眾萬于季氏禮公萬舞三十六人而止存其二故師摯之始樂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夫子自衛(wèi)反魯一嘗治之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雖伶人賤工識樂之正然樂正而魯不用故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亂由先王之澤浹于人心者尚在不得其職則去又以見圣人俄頃之助功化己如此惜乎其不能用也蓋天子防諸侯僣大夫彊諸侯脅于此相貴以等相覿以貨相賂以利而天下之禮樂亂矣
春秋分記卷三十七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八 宋 程公説 撰書二十
禮樂書第三
晉
車服饗禮
晉文公圖伯定襄王于郟【僖二十五年】王享醴命之宥請隧勿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徳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文公不敢請受地而還后三年【二十八年】鄭伯傅王用平禮也王享醴命晉侯宥命尹氏及王子虎內(nèi)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命為侯伯曰用平禮以平王時命文侯之禮也
平王享晉文侯以鄭武公為相今襄王享文公復(fù)用鄭伯為相舉祖宗舊禮故曰用平禮也大輅賜同姓【詳見上】戎輅專征伐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平王亦曾以此錫文侯秬鬯一卣卣中尊詩所謂黃流在中也黃流即秬鬯周禮郁人掌和郁鬯以實彛而陳之釀秬為酒有郁金之草和之使芬香條鬯故曰秬鬯天子賜同姓諸侯乃秬鬯如宣王賜召穆公秬鬯一卣平王錫晉文侯秬鬯一卣
至景公請于王以黻冕命士防亦出王之賜【宣十六年】既而使士防平王室定王享之殽烝武子歸乃講求三代之典禮以脩晉國之法于是僣王禮矣其后魯防晉師于上鄍魯賜晉三帥先路三命之服司馬司空輿帥候正亞旅皆受一命之服賜出于魯禮又變也【成二年】至若析羽為旌乃王制而齊鄭有之戚之防假羽毛于齊【襄十四年】召陵之防假羽旄于鄭【定四年】齊鄭則僣矣晉為盟主又從假焉皆其大夫為之也傳曰明日或斾以防晉于是乎失諸侯著非禮也
樂
武王克殷成王定之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甲名】姑洗【鐘名定四年】悼公享魯穆叔金奏肆夏之三工歌文王之三歌鹿鳴之三在禮九夏王夏者天子所用其余八夏諸侯皆得用之陔夏卿大夫亦得用之自晉以肆夏享穆叔非禮也又可歌兩君相見之樂乎郊特牲曰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趙文子始也文子自成十八年為卿于此時已備用肆夏故公以之享穆叔穆叔以為非襄四年傳穆叔如晉悼公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肆夏樂曲名周禮以鐘鼓奏九夏其二曰肆夏一名樊三曰韶夏一名遏四曰納夏一名渠擊鐘而奏此三夏曲肆夏一名樊國語云金奏肆夏樊遏渠杜遂分為三夏之別名呂叔玉云肆夏時邁也樊遏執(zhí)競也渠思文也】工歌文王之三不拜【大雅之首文王大明綿】歌鹿鳴之三三拜【小雅之首鹿鳴四牡皇華】韓獻(xiàn)子使行人子贠問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禮借之以樂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細(xì)敢問何禮也對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與聞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臣不敢及【稱文王之徳受命作周】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勞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諮于周臣聞之曰訪問于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咨難為謀臣獲五善敢不重拜
周官大司樂王師大獻(xiàn)則令奏愷樂樂師凢軍大獻(xiàn)教愷歌司馬法曰得意則愷樂所以示喜也蓋師出以律則示其憂師還以愷則示其喜晉文敗楚于城濮振旅愷入于晉尚此意歟
齊
管仲相桓公也王使宰孔賜齊侯胙仲則教桓公以天威不違顔咫尺敢不下拜王以上卿之禮享管仲則辭以有天子之二守國髙在其視舅犯相晉文請隧召王蓋異矣然桓公內(nèi)嬖如夫人者六人管仲三歸反坫具官君臣昧于正身以啓五公子之禍至靈公僣王者為旌之制而為毛又不可訓(xùn)逮其季世公室寖衰陳氏益強景公憂焉嘗與晏子坐于路寢公嘆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晏子曰敢問何謂也公曰吾以為在徳對曰如君之言其陳氏乎陳氏雖無大徳而有施于民豆區(qū)釜鐘之?dāng)?shù)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公厚斂焉陳氏厚施焉民歸之矣詩曰雖無徳與女式歌且舞陳氏之施民歌舞之矣后世若少惰陳氏而不亡則國其國也己公曰善哉是可若何對曰唯禮可以己之在禮家施不及國民不遷農(nóng)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公曰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后知禮之可以為國也對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后聞此禮之上也對曰先王所稟于天地以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公不能用而齊后卒為陳氏代之云
宋
宋殷后也防子之命曰統(tǒng)承先王修其禮物作賔于王家禮曰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其典制有自矣
僖二十四年成公如楚還入于鄭鄭伯將享之問禮于皇武子對曰宋先代之后也于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豐厚可也鄭伯從之享宋公有加禮也襄九年警火一段亦見宋制度皆是殷之舊惟用馬于四墉祀盤庚于西門之外或殷祭未可知特逺而難考文獻(xiàn)不足證殆此類歟十年宋公享晉悼公請以桑林荀防辭荀偃士匄曰諸侯宋魯于是觀禮魯有禘樂賔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宜乎舞師題以旌夏師謂樂師旌夏大旌也舞者行列以大旌表識之大射禮舉旌以宮偃旌以商亦其類歟宋王者后用天子禮樂桑林亦殷制也乃若文公之葬【成二年】傳言始厚葬用蜃炭益車馬始用殉重器備槨有四阿棺有翰檜則著非禮之失云
衛(wèi)
武王克殷成王定之分康叔以大路少帛【雜帛】綪茷旃旌【通帛為旃析羽為旌】大呂【鐘宮】取于有閻之土以共王職取于相土之東都以防王之東搜皆啓以商政疆以周索以有明徳故昭之以分物懿公之?dāng) 鹃h二年】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wù)材訓(xùn)農(nóng)通商惠工敬教勸學(xué)授方任能大布麤布大帛厚繒蓋用諸侯諒闇之服以聴復(fù)國也
穆公賞新筑人仲叔于奚以邑【成二年】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己衛(wèi)在春秋僣禮鮮少圣人因曲縣繁纓之予就其防以正之故曰惜也謂其余則不勝責(zé)矣
曲縣軒縣也周禮天子樂官縣四周諸侯軒縣闕南方辟王也繁纓繁與鞶同馬大帶也纓馬鞅也玉路金路象路鞶纓皆以五采罽飾之革路鞶纓以條絲飾之木路以淺黑飾韋為鞶鵠色飾韋為纓而以賜大夫非也
衛(wèi)音
樂記曰鄭衛(wèi)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鄭氏曰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亡國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己而自沉于濮水后師涓過焉夜聞而寫之為晉平公鼓之
蔡陳曹燕禮樂不詳見
昭四年傳鄭渾罕曰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偪而無禮謂蔡偪楚曹滕偪宋也然宋先代之后曹滕偪而從之尚庶幾焉若蔡以中國而從夷觀其盟防攻戰(zhàn)惟楚之從斯其違禮甚矣
陳
哀十五年夏楚伐吳陳侯使公孫吊焉及良而卒將以尸入?yún)亲邮勾笤讎簞谇肄o曰以水潦之不時無乃廩然隕大夫之尸以重寡君之憂寡君敢辭上介芋尹蓋對曰寡君聞楚為不道薦伐吳國滅厥民人寡君使蓋備使吊君之下吏無祿使人逢天之慼大命隕隊絶世于良廢日共積一日遷次今君命逆使人曰無以尸造于門是我寡君之命委于草莽也且臣聞之曰事死如事生禮也于是乎有朝聘而終以尸將事之禮又有朝聘而遭防之禮若不以尸將命是遭防而還也無乃不可乎以禮防民猶或逾之今大夫曰死而棄之是棄禮也其何以為諸侯主先民有言曰無穢虐士備使奉尸將命茍我寡君之命達(dá)于君所雖隕于深淵則天命也非君與涉人之過也吳人內(nèi)之陳小國而能以禮抗于強吳君子尚之
鄭
鄭伯爵也偪于晉楚而禮樂之僣尚多有之以諸侯而祖厲王
桓十四年宋伐鄭取大宮之椽歸為盧門之椽大宮者厲王之宮也禮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王宮之設(shè)于邦國非禮也劉敞曰鄭之祖厲王猶魯之郊上帝也
賜其臣而以車服
襄二十六年鄭簡公賞入陳之功賜子展先路三命之服賜子產(chǎn)次路再命之服車服皆出于王而諸侯自賜其臣非禮也
析羽以為王旌
定四年晉人假羽旄于鄭析羽為旌王者所建而鄭有之非禮也
享王而僣備樂傳畧志之著其實也
莊二十一年鄭厲公享王于闕西辟備六代之樂僣也
子產(chǎn)以禮相鄭
子產(chǎn)相鄭以禮為政善于辭令雖晉楚之暴莫能加襄二十五年獻(xiàn)捷于晉戎服將事晉人問之曰我先君武莊為平桓卿士城濮之役文公布命曰各復(fù)舊職命我文公戎服輔王以受楚捷不敢廢王命也二十八年相鄭伯如楚舍不為壇三十年子產(chǎn)治鄭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豐卷將祭請?zhí)镅筛ピS曰唯君用鮮【野獸】眾給而已三十一年相鄭伯如晉晉侯未之見子產(chǎn)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士文伯讓之對曰未知見時不敢輸幣亦不敢暴露敢請執(zhí)事將何所命之北宮文子相衛(wèi)襄公以如楚宋之盟故也過鄭印段迋勞于棐林如聘禮而以勞辭文子入聘子羽為行人馮簡子與子大叔逆客事畢而出言于衛(wèi)侯曰鄭有禮其數(shù)世之福也其無大國之討乎詩云誰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禮之于政如熱之有濯也濯以救熱何患之有子產(chǎn)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chǎn)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禆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yīng)對賔客是以鮮有敗事北宮文子所謂有禮也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然明欲毀鄉(xiāng)校子產(chǎn)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所善吾則行之所惡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昭十三年盟于平丘子產(chǎn)爭貢賦之次曰卑而貢重者甸服也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晉人許之凢子產(chǎn)為政其于用禮帥本王室而行大叔繼之祖其遺智觀趙簡子問大叔以揖讓周旋之禮【昭二十五年】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chǎn)曰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fā)為五色章為五聲滛則昬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為九歌八風(fēng)七音六律以奉五聲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內(nèi)以經(jīng)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昬媾姻婭以象天明為政事庸力行務(wù)以從四時為刑罰威獄使民畏忌以類其震曜殺戮為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民有好惡喜恕哀樂生于六氣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哀有哭泣樂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戰(zhàn)鬬喜生于好怒生于惡是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哀樂不失乃能協(xié)于天地之性是以長久簡子曰甚哉禮之大也對曰禮上下之紀(jì)天地之經(jīng)緯也民之所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大不亦宜乎此雖吉之言而曰聞諸先大夫子產(chǎn)則子產(chǎn)信達(dá)乎禮矣至作丘賦鑄刑書盡壞先王法度與平日設(shè)施大異是猶溺春秋功利之習(xí)而不自知歟
鄭聲之邪
春秋惟鄭多以樂與人襄十一年蕭魚之防賂晉悼公以師悝師觸師蠲歌鐘二肆【縣鐘十六為一肆二肆三十二枚】及其镈磬女樂二八【十六人】十五年又以師茷師慧賂宋其鄭聲之謂乎蓋鄭衛(wèi)為邪音由地近紂都染其余習(xí)魏綘所以勸悼公安其樂而思其終亦見悼分有驕志故規(guī)之樂記曰鄭衛(wèi)之音亂世之音也
秦
秦自秦仲始大宣王命作大夫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國人美之車粼之詩所為美也其后襄公以討西戎始為諸侯受顯服大夫美之終南之詩所為戒也然襄公既有周地好戰(zhàn)不已俗尚武殉葬非禮也
楚 吳
楚之先熊繹辟在荊山胙子男之田篳路藍(lán)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而無分器吳之先斷發(fā)文身臝以為飾豈禮也哉僣號稱王故狄之靈王為申之防【昭四年】問禮于左師與子產(chǎn)左師獻(xiàn)公合諸侯之禮六子產(chǎn)獻(xiàn)伯子男防公之禮六椒舉侍后以規(guī)過卒事不規(guī)曰禮吾未見者六焉又何以規(guī)夫差為黃池之防【哀十三年】欲因魯之禮因晉之權(quán)而請冠端而襲【襲衣冠端?端】其借于成周【借謂貢獻(xiàn)】以尊天王谷梁傳夫差曰好冠來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不知冠有差等唯欲好冠】有論秦楚吳之事固不可以言禮矣
春秋分記卷三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九 宋 程公説 撰書二十一
征伐書第一
古先圣人制四海之命法天而不私己盡制而不曲防分天下有徳有功者以地于是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能五十里邦國之制焉于是有千雉百雉三之一五之一九之一之髙城深池焉于是有井邑丘甸縣都之夫數(shù)焉于是有十乘百乘千乘萬乘之車數(shù)焉于是有伍兩卒旅師軍之制焉故農(nóng)夫受田而食其力諸侯有國以報其功天子有天下而享其徳此天之分然圣人盡制而已矣蓋封建公天下之大端井牧均天下之大法二者并行不悖而后天下治是以等威之分立爭奪之患消禮義興行俗化醇厚刑可措而不用夫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纘鑿薄刑用鞭撲大者陳諸原野小者置之市朝兵蓋刑之大者刑猶可措而況兵乎兵刑一道與寓兵于農(nóng)之意同藏用不示習(xí)武不覿要使民閑于教而無鬭狠上借其力下安于義若國有師田之事則縣師始受法于司馬以作民六官亦惟小司馬職掌不悉書而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戎仆戎右皆不修官有事斯置事畢則將歸于朝車復(fù)于甸甲散于丘卒還于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周衰入春秋小役大弱役彊邦國等衰城池大小之制寖以不明王畿不能備六師牙璋不能令邦國王人防伐惟侯伯之命王師伐救非有征之師凢兵師討伐國無大小皆擅行之而征伐自諸侯出矣春秋始于魯隠公以政在諸侯之世之始也托魯以訓(xùn)諸侯訓(xùn)諸侯以尊天子而春秋之義明矣馴至宣公失政三家專魯帥師征伐又自大夫出三軍作舍大搜納叛舉魯國聴命焉兵權(quán)既移公室益卑逮昭公勢極而不之悟乃謀逐季氏叔孫氏之臣救之公徒釋甲執(zhí)氷而踞公莫能令孫于齊薨于干侯定公無正勢之必至也己則不臣三綱淪替又下而陪臣執(zhí)國命南遺叛陽虎專季斯囚三桓之子孫微矣若乃晉僣天子之制而作六軍齊更井田之舊而作內(nèi)政鄭尚徒兵作丘賦楚為偏廣賦車馬慢其經(jīng)界廢亂典常夫家之法廢而民數(shù)不可詳民數(shù)不可詳而車乗漸變古凢先王經(jīng)世遺制日以廢壞異時宋向戌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子罕則曰凢諸侯小國晉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國家以事大國所以存也無威則驕驕則亂生亂生必滅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考觀春秋之變大抵相觀以兵恃以為國有不能一日去者末流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尚武虣貴權(quán)謀使斯民日尋干戈要利于上極而為戰(zhàn)國七雄之爭又為秦鞅阡陌之變所謂寢兵措刑寓兵于農(nóng)之深意掃滅無遺誅始禍者責(zé)有在矣用首志春秋所書征伐世變之跡以為永鑒至于列國將卒車陳征戍守衛(wèi)之詳則比次傳文詳而述之示不沒其實云周制王畿千里近郊五十里【宅田士田賈田】逺郊百里【官田賞田牛田牧田】郊為鄉(xiāng)六鄉(xiāng)百里通十為同為百里者十提封九萬井九十萬夫之地除山川沉斥城池邑居園囿徑路三萬六千井為六萬四千井六十四萬夫之地除公田九分之一為五十萬二千夫又以一易再易三易通之三分去一為三十五萬四百夫率三百五十家賦車一乘【四丘為乗故曰丘乗】積六鄉(xiāng)為千乗而余率七家賦一兵積六鄉(xiāng)為七萬五千人此六軍之制也【周禮所謂甸即司馬法所謂成也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則成十為終即周禮二縣加之半終十為同即周禮四都凢六鄉(xiāng)十同蓋四十都也特異名耳】二百里曰州州為六遂遂如鄉(xiāng)之法【鄭氏云異其名示相變耳遂之軍法如六鄉(xiāng)】三百里曰野野為削【削亦家稍加邑之田大夫采地】四百里曰縣【亦曰邦縣】縣為小都【小都之田卿采地】五百里曰疆疆為大都【大都之田公采地】都通為鄙【所謂都鄙】為寰內(nèi)諸侯治之皆如遂之法【鄭氏云六遂之地自逺郊以達(dá)于畿內(nèi)有公邑家邑小都大都】畿方千里為千里者十如鄉(xiāng)之法為三百五十萬四千夫賦車萬乘卒七十五萬人為六軍者十此通畿之兵數(shù)也
凢民所與【音預(yù)】者軍旅田役而已任之以地之媺惡辨之以國野之逺近均之以嵗之上下小司徒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此任之以地也
上地食七人中地食六人下地食五人任之者僅半而已蓋以下養(yǎng)上則不足以上養(yǎng)下則有余故凢起徒役又無過家一人所謂施從其厚事舉其中與食壯者之食任老者之事同意
鄉(xiāng)大夫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此辨之以國野也
七尺六尺征之以其才六十六十有五舎之以其齒國中近而役多故晚征而早舍野逺而役少故早征而晩舍欲使勞逸輕重均而已與近郊什一逺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無過十二同意
均人凢均力政以嵗上下豐年則公旬用三日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無年則公旬用一日兇札則無力役此均之以嵗也
力政有征于鄉(xiāng)有征于司徒征于司徒則公用之也故豐年公旬用三日則是嵗用二十七日中年公旬用二日則是嵗用十有八日無年公旬用一日則是嵗用九日而已以均力政在嵗成之后惟用于冬故也
其作之也在鄉(xiāng)則族師以鼓鐸旗物帥而至大司徒以鄉(xiāng)之大旗致之在遂則鄼長以旗鼓兵革帥而至遂人以遂之大旗致之
鄉(xiāng)百家為族遂百家為鄼百家然后致之以旗鼓則下于百家者非必旗鼓也司徒于六鄉(xiāng)遂人于六遂以鄉(xiāng)遂之大旗致之則族師鄼長之旗非大旗也鄉(xiāng)有鄉(xiāng)官致之遂有遂官致之至于邦國都鄙甸稍郊里之地縣師又備旗鼓兵器致之則所統(tǒng)有其人所防有其地所治有其法此所以如臂使指無不率從也
其不役者國中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又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yǎng)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防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之防三月不從政將徙于諸侯者三月不從政自諸侯徙家期不從政
役之義故民忌其勞舍之仁故民悅其徳是以民有余力頌聲并作
隨處搜狩自成什伍【案禮惟為社事單出田里惟與追胥竭作此見搜狩比屋作民】大司馬逓而征之【案大司馬教兵號名有縣鄙家鄉(xiāng)官野之異旂物有諸侯軍吏都鄉(xiāng)遂郊野之別此見逓征】十年而役一遍終身無過一再公上給事更勞均佚不欲窮民之力逓征之法非徧摘也【鄭氏云凢用役者不必一時皆徧以人數(shù)調(diào)之使勞佚逓焉】蓋鄉(xiāng)遂以次全軍充調(diào)不離部曲案傳記如周有南國之師晉有九州之戎皆全軍更役
在軍之士無非鄉(xiāng)族相望守助猶之田里
什伍之法于州鄉(xiāng)則聯(lián)其民于師田則聯(lián)其徒于宿衛(wèi)則聯(lián)其官
家有羨卒于師長閭里之故不失守備
古者國有游倅田有余夫軍有羨卒皆以副其正也六鄉(xiāng)以三劑致民凢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余為羨則一人為正卒余可任者皆羨卒也六遂以下劑致民上地可任家三人中地可任二家五人而皆以下地二人任之則一人為正卒一人為羨卒其余不預(yù)所以優(yōu)野人也惟田與追胥竭作鄉(xiāng)遂皆然以田獵禽獸人所同欲追伺盜賊人所同惡故也羨卒亦謂之余子余子自私言之羨卒自公言之故也詩曰其軍三單先儒謂公劉始遷于豳無羨卒是也
凢官有常名有異名內(nèi)而為比長閭師族師黨正州長鄉(xiāng)大夫此常名也及任以師田之事則為軍將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公司馬此異名也外而為公侯伯子男此常名也及寓以連屬之法則為屬長連帥卒正州伯此異名也
屬則系其人連則結(jié)其眾以其民之眾足以御卒然之變故謂之卒以其地之廣有達(dá)于重川之逺故謂之州屬有長則足以長五國而已未足以率十國之眾故連有帥帥足以率十國而已未足以正三十國之眾故卒有正正足以正三十國而已未足以長二百一十國故州有伯則為人長者才也帥人者智也正人者義也長人者仁也
八命作牧【謂侯伯有功徳者加命得征伐當(dāng)州之內(nèi)即上二百一十國之州伯也鄭司農(nóng)云一州之牧王之三公亦八命】九命作伯【上公有功徳者加命為二伯則得專征一方五侯九伯者也分天下而治謂之方即周召二伯分陜是巳鄭司農(nóng)云長諸侯為方伯】皆得專征惟伯得專討詩序衞不能脩方伯連帥之職公羊傳曰下無賢方伯自內(nèi)言之則屈于二伯故稱牧周官大宗伯八命作牧曲禮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是也自外言之則伸于諸侯故稱伯王制謂方伯之國是也
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后征賜鈇鉞然后殺孔穎達(dá)曰賜弓矢謂八命作牧者若不作牧則不得賜弓矢若七命以下不得弓矢賜者尚書大傳云以兵屬于得專征伐者賜鈇鉞謂上公九命得賜鈇鉞然后鄰國臣弒君子弒父者得專討之晉文公雖受弓矢不受鈇鉞崔氏云以不得鈇鉞故執(zhí)衛(wèi)侯歸之于京師
諸侯皆共四方之事畿兵不輕出也
案詩文王出車我出我車于彼牧矣【九牧之地】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幽王大車漸漸之石為東勞西逸而有不遑朝矣之嘆更以周禮司馬法參考王有四方之事則冢宰征師于諸侯曰某國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師至于某國小宰掌其戒具虎賁氏奉書以牙璋發(fā)之【詩常武王命卿士大師皇父整我六師冢宰也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guī)熉寐时嘶雌中≡捉渌抉R出征也程伯為司馬見史記】則畿兵不遽出也在易未濟(jì)之象髙宗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則雖天子親征亦用諸侯之師【詩周王于邁六師及之則知所在皆成六師】宣王復(fù)古北伐其制如此以知畿兵不用其力常完
凢王畿千里車萬乘六軍逓用千乗七萬五千五百人寰內(nèi)諸侯各從其國之制諸侯之國百里車千乘三軍用五百乘三萬七千七百五十人【傳曰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以司馬之法計之方十里者為方一里者百方百里者為方一里者萬方一里者百其賦十乗方一里者萬其賦千乗則四境所出也五百乗則三鄉(xiāng)所出也魯三郊三遂有六軍之?dāng)?shù)而止三軍亦逓用也】次國七十里七百乗二軍用三百三十乗二萬五千人小國五十里車五百乗一軍用一百六十五乗萬二千五百人凢三卒而車四乗三旅而車二十乗三師而車百乗三軍而車五百乘六軍千乗此車人參兩以相聯(lián)糾之法
率天子用十之一次國大國十之五小國三之一皆足成軍之?dāng)?shù)天子作師公帥之以征不徳元侯作師卿帥之以奉天子【方伯州牧卒正連帥謂之元侯天子之三公為方伯其余牧正帥則諸侯有徳者為之】諸侯率教衛(wèi)以贊元侯自伯子男帥賦以從諸侯【寰內(nèi)外所以不同者寰內(nèi)有逓征入衛(wèi)之勞且各從其國制而寰外止共四方之事勞佚適等也】
平王東遷西周之地盡入于秦東周之地亦復(fù)脧削王畿車乗卒伍不能充數(shù)又以王人戍申戍甫楊之水刺之畿兵自是輕出矣春秋初伐鄭之役雖有陳蔡衛(wèi)人從王然合王室之眾僅有三軍則六師之眾不能備又非牙璋發(fā)軍之舊矣【傳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周公黑肩將左軍】
威權(quán)不自王室而出于霸主又其甚出于大夫而王政不足以令矣【僖五年防首止八年盟洮則霸主專之昭二十三年晉大夫帥帥圍郊三十二年晉合大夫城成周則大夫?qū)V?br /> 王人防伐惟侯伯之命【春秋王臣與諸侯會侵伐四成十六年防尹子伐鄭十七年夏防尹子單子伐鄭冬又防單子伐鄭定四年防劉子于召陵侵楚】子突救衛(wèi)非有征之師【莊六年王人子突救衛(wèi)王室之弱甚矣】又其甚而戎伐凢伯于楚丘【隠七年】王師敗績于茅戎【成元年】而夷狄之患熾矣凢此始終成敗之故可考而知也
春秋侯國兵制見于經(jīng)者內(nèi)魯為詳外諸侯之見于傳者詳畧不齊然變更王制大畧可睹矣
內(nèi)魯
軍制始末
魯自禽父封于曲阜及僖公能復(fù)周公之宇史克作頌其詩曰公車千乗說者以為大國之賦也又曰公徒三萬説者以為大國之軍也故知三軍魯之舊其曰三萬舉成數(shù)也【實三萬七千五百人】宣公奢泰初稅畆什二而稅既益民稅及成公謀伐齊【元年】作丘甲丘各一甲又益民賦率一甸而加步卒二十四人甲士一人三甸而加一乗兵車之賦非復(fù)司馬法之舊數(shù)矣
周禮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十六井出戎馬一疋牛三頭四丘為甸甸方八里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乗戎馬四疋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又成方十里出長轂一乗古者或以甸為乗或以乗為甸以甸為乗稍人掌丘乗之政令禮記惟社丘乘粢盛是也以乘為甸春秋衛(wèi)良夫乗甸兩牡是也蓋乗者甸之賦甸者乗之地甸方八里據(jù)地言之成方十里兼溝涂言之其實一也今作丘甲者即丘出甲一人是一甸之中共百人為兵也谷梁以為甲非人人之所能為杜預(yù)以為丘出甸賦加四倍誤矣
明年戰(zhàn)于鞍四卿并出【前此春秋未有累書帥師者】襄公十一年三桓改作三軍三分魯而各征其一季氏使其乗之人以其役邑入者無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其半為臣若子若弟叔孫氏使盡為臣不然不舍至是中軍削矣昭公五年遂舍中軍四分公室季氏擇二二子各一皆盡征之而貢于公季氏專將一軍而孟仲各專一軍之半公無軍焉八年搜于紅自根牟至于商衛(wèi)【根牟魯東界商宋也魯西南境衛(wèi)北隣也】革車千乘故邾人告吳曰魯賦八百乗邾六百乗【邾不再見】蓋竭作也
谷梁傳曰艾蘭以為防置旃以為轅門以葛覆質(zhì)以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入車軌塵馬蹄揜禽旅御者不失其馳然后射者能中過防弗逐不從奔之道也面?zhèn)猾I(xiàn)不成禽不獻(xiàn)禽雖多天子取三十焉其余與士眾以習(xí)射于射宮射而中田不得禽則得禽田得禽而射不中則不得禽是以知古之貴仁義而賤勇力也
考之春秋書搜五皆在昭定之世自搜紅之后繼大搜于比蒲【十一年】于昌間【二十二年】又于比蒲者再【定十三年十四年】獨異于他公者用見二公在位君不得有其國而奪于大夫大夫不得專其政而制于陪臣各恃兵威以為強假大搜之名隂擇其材力可任者以植私黨使國人莫敢睥睨終于不可制蓋傷公室削弱疾臣下恣橫也迄哀公十二年用田賦又以夫田而賦軍旅之征悉變丘乗之制民無余力矣【丘賦之法因其田財九夫為井十六井為丘通出馬一疋牛三頭今欲別其田及其財各為一賦故言田賦古者田以出粟為主而足食賦以出軍為主而足兵今開田而賦軍旅之征非矣】
三代而上兵權(quán)散王有扈之師六事咸在牧野之戰(zhàn)三卿同出書稱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而常武詩亦曰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師皇父整我六師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guī)熉们姨O嘁卜悄蠈m毛之使不能專令兵師齊侯將也非太保之命不敢擅興禁旅夫以二兵百士而二三大臣叅互職掌至于皇父整師尹氏播令程父出征則兵無專將將無重權(quán)大略可考是以兵滿天下居然若無迨及叔季諸侯更霸大夫藏甲春秋書三軍作舍大搜帥師皆譏專兵也
晉
軍制防革
幽王遭犬戎之難王室東遷文侯股肱周室夾輔平王錫之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是專侯伯之事春秋曲沃武公并晉僖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莊十六年】周禮小國一軍豈以初并宗國故以小國之禮命之雖出于王亦以見其非正矣然自武公并晉自是國益大傳曰武獻(xiàn)以下兼國多矣獻(xiàn)公好攻戰(zhàn)而國人多喪葛生之詩所為作也
獻(xiàn)公以莊十八年立僖九年卒案左傳莊二十八年傳稱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閔元年傳曰晉侯作二軍以滅耿滅霍滅魏二年傳云晉侯使大子申生伐東山臯落氏僖二年晉師滅下陽五年傳曰八月晉侯圍上陽冬滅虢又執(zhí)虞公八年傳稱晉里克敗狄于采桑見于傳者如此是其好攻戰(zhàn)也
至閔元年獻(xiàn)公之十六年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將下軍惠公韓之?dāng)∽髦荼?br /> 僖十五年惠公獲晉呂甥言于眾曰征繕以輔孺子甲兵益多庶有益乎眾説晉于是乎作州兵五黨為州州二千五百家也率一家起五人則是一萬二千五百人古制也孔穎達(dá)曰周禮鄉(xiāng)大夫以嵗時登其夫家之眾寡辨其可任者州長則否今以州長管人既少督察易精故使州長治之
文公搜于被廬作三軍【僖公二十七年】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狐毛將上軍狐偃佐之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二軍則上軍為尊三軍則中軍為尊城濮之戰(zhàn)賦車七百乗【五萬二千五百人】按楚蔿啓彊曰晉十家九縣長轂九百其余四十縣遺守四千而平公治兵邾南甲車四千乗則晉通國率亦五千乗用七百乘猶齊之法及楚師敗績衡雍之盟獻(xiàn)楚俘于王王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nèi)史叔興父防命晉侯為侯伯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雖非先晉之舊尚文侯故實故曰用平禮其后作三行以御狄【二十八年】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成國不過三軍今復(fù)増置三行以辟天子六軍之名而實則為六軍【案吳子晉文公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志意即三行】清原之搜遂作五軍【三十一年】蓋文公雖増置三行自知其僣故罷之更為上下新軍襄公搜于夷【文六年】舍二軍以復(fù)三軍之制景公邲之戰(zhàn)【宣十二年】三軍増置大夫各二人則猶三行也至鞌之戰(zhàn)【成二年】郤克請益車八百乗始作六軍賞鞌之功【上中下各増新軍成三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僣更王度若此厲公鄢陵之戰(zhàn)罷新上軍【十六年】悼公初尚四軍【襄公八年楚伐鄭子辰曰晉四軍無闕】其后新軍無帥公使其什吏帥其卒乗官屬以從于下軍明年遂舍之【襄十四年】傳曰禮也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蓋自文公僣王度至悼公方革焉考傳所書防革得失之實著矣
軍政盛衰
文公圖霸其戰(zhàn)莫大于城濮按傳不過七百乗當(dāng)時能服彊楚霸諸侯其后趙盾以諸侯之師八百乗納捷菑于邾【文十四年】蓋非止晉國之兵亦取之諸侯爾鞌之戰(zhàn)郤克再三請益兵遂以八百乘【成二年】傳稱麻隧之役【十三年】晉帥乗和師必有大功鄢陵之戰(zhàn)【十六年】搜乗補卒秣馬利兵脩陳固列蓐食申禱師有紀(jì)律悼公即位【十八年】使魏相士魴魏頡趙武為卿弁糾御戎校正屬焉使訓(xùn)諸御知義荀賓為右司士屬焉使訓(xùn)勇力之士時使卿無共御軍尉以攝之祁奚為中軍尉羊舌職佐之魏絳為司馬張老為候奄鐸遏寇為上軍尉籍偃為之司馬使訓(xùn)卒乗親以聴命程鄭為乘馬御六騶屬焉使訓(xùn)羣騶知禮凢六官之長皆民譽也舉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逾徳師不陵正旅不偪師民無謗言所以復(fù)霸凢晉制每軍二百二十乗二正卿為之一大夫十師下有帥旅平公即位【襄十五年】明年改服修官烝于曲沃警守而下防于湨梁自是政在大夫大原之役中行穆子去車為步卒以敗無終及羣狄乃毀車以為行五乗為三伍為五陳以相離兩于前伍于后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而車戰(zhàn)寖廢矣
昭元年傳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羣狄于大原崇卒也將戰(zhàn)魏舒曰彼徒我車所遇又阨以什共車必克困諸阨又克請皆卒自我始乃毀車以為行五乗為三伍荀吳之嬖人不肯即卒斬以徇為五陳以相離兩于前伍于后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以誘之翟人笑之未陳而薄之大敗之杜云更增十人以當(dāng)一車之用又云車每困于阨道今去車故為必克詳其文意不然魏舒蓋謂每車乘者三人步者七十二人彼但以十人健卒當(dāng)我一車則必為所克矣若困我于阨又為所克故請毀之以為徒兵而使五乗之人合為三伍其車下之卒各為一陳五陳相離而虛其中孔穎達(dá)曰五陳者即兩伍專參偏是也相離者布置使相逺也服防引司馬法云五十乗為兩百二十乗為伍八十一乗為專二十九乗為參二十五乗為偏彼皆準(zhǔn)車數(shù)多少以為別名此傳去車用卒而有此名不以車數(shù)為別也杜云皆臨時處置之名其意不同服説則名與人數(shù)不可得知也周禮則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兩無專參偏之名
自是霸業(yè)既衰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乗無人卒列無長【昭二年】比其季也昭公即位【十年】諸侯皆有貳心晉既無策遂掃境內(nèi)之眾以治兵于邾南欲以服吳甲車四千乗【十三年】平丘之防叔向曰寡君有甲車四千乗在其何敵之有耀兵矜眾雖以震動諸侯庶幾一時之彊然文悼之法亡六卿專晉之形成矣
兵官
晉以司馬司空為大夫軍行則置司馬主甲兵司空主營壘軍行三軍將佐偕出則有御戎戎右杜預(yù)曰御戎仆也右戎車之右校正掌訓(xùn)諸御司士掌訓(xùn)勇力之士軍尉候奄乘馬御皆悼公復(fù)霸初置【成十八年】
成二年輿帥主兵車軍行有此大夫從者亞旅則掌散兵軍事又有七輿大夫
襄二十五年五吏三十帥三軍之大夫百官之正長帥旅皆軍內(nèi)之官
齊
作內(nèi)政
齊自太公賜履為侯伯之國至桓公相管仲仲説以先王比綴以度【比其眾寡連其夫家度法也】竱本肇末【竱等也肇正也】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班序顛毛為民紀(jì)統(tǒng)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于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xiāng)【唯士工商農(nóng)不在焉計四萬二千家】工商之鄉(xiāng)六【工商各三也二者不從戎役】士鄉(xiāng)十五【韋昭謂此士軍士也十五鄉(xiāng)合三萬人數(shù)為三軍農(nóng)野鄙而不昵不在都邑之是則下所云五處是也】參國起案以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鄉(xiāng)澤立三虞山立三衡作內(nèi)政而寄軍令焉【管子曰君若正卒伍脩甲兵則大國亦將正卒伍脩甲兵君有攻伐之器小國諸侯有守御之偹則難以速得志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諸侯則事可以隠令可以寄政】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xiāng)鄉(xiāng)有良人焉以為軍令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居則為軌出則為伍所謂寄政】十軌為里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小戎兵車也詩云小戎俴收】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xiāng)故二千人為旅鄉(xiāng)良人帥之五鄉(xiāng)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xiāng)之師帥之公將其一軍而使國子帥五鄉(xiāng)焉髙子帥五鄉(xiāng)焉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髙子之鼓春以搜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軍旅整于郊內(nèi)教既成令勿使遷徒夜戰(zhàn)聲相聞足以不乖書戰(zhàn)目相視足以相識凢三軍教士三萬人車八百乗【周制戎車一乘步卒七十二人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今齊車一乘五十人萬人為軍以齊法參周制車増三百乗徒損三萬人吳子云齊桓募士五萬人未詳】蓋如鄉(xiāng)之法五鄙制鄙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制野鄙之政此以下與郊內(nèi)之政巽】十邑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xiāng)鄉(xiāng)有鄉(xiāng)帥三鄉(xiāng)為縣縣有縣帥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屬焉立五正【長也】各使聴一屬焉是故正之政聴屬【正五正聴大夫之治】牧政聴縣【牧五屬大夫聴縣帥之治】下政聴鄉(xiāng)【下政縣帥聴鄉(xiāng)帥之治】自邑積至于五屬為四十五萬家率九家一兵得甲十萬九十家一車得車五千乗可為三軍者四【長勺之戰(zhàn)桓公自謂有帶甲十萬車五千乘蓋斥地甚大非齊舊制】蓋如遂之法以通國之?dāng)?shù)而逓征之率車用六之一士用十之三大略仿周變從徑便【當(dāng)時地廣參用王畿之制】正月之朝鄉(xiāng)長復(fù)事君親問焉嚴(yán)蔽明蔽賢下比之罰其賢者則鄉(xiāng)長進(jìn)之官長書之公訾相之謂之三選國子髙子退而脩鄉(xiāng)鄉(xiāng)退而脩連連退而脩里里退而脩軌軌退而脩伍伍退而脩家五屬大夫復(fù)事?lián)衿涔压φ叨鴶`之亦嚴(yán)蔽明蔽賢下比之罰五屬大夫于是退而脩屬屬退而脩縣縣退而脩鄉(xiāng)鄉(xiāng)退而脩卒卒退而脩邑邑退而脩家政既成以守則固以征則彊然齊自是無太公之法矣雖以此霸亦以此失閔二年公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乗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其車甲之賦與常時異蓋出戍之兵隨事調(diào)役古者一車甲士三人三百乘止用九百人齊法九家一兵得甲十萬九千家一車得車五千乗以齊法言之則三百乗當(dāng)以甲士六千人今止以三千人既違古制又非齊法杜注以為車甲之賦異于常故傳別見之
簡公艾陵之役革車八百乘獲于吳人傳云國書將中軍髙無防將上軍宗樓將下軍雖與桓公自帥中軍之制異然三軍尚舊制云【哀十一年】
勇爵陳法
三代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儀禮吉兇賓嘉達(dá)于天下而軍禮獨藏于大司馬不欲觀兵如此莊公以勇爵名官【襄二十一年】覿武甚矣其后伐衛(wèi)之役【二十三年】廢舊臣任武力傳謂先驅(qū)谷榮御王孫揮召揚為右申驅(qū)成秩御莒恒申鮮虞之傅摯為右曹開御戎晏父戎為右貳廣上之登御邢公盧蒲癸為右啓牢成御襄罷師狼蘧防為右胠商子車御侯朝桓跳為右大殿商子游御夏之御寇崔如為右燭庸之越駟乘自衛(wèi)將遂伐晉【先驅(qū)謂前鋒軍也申驅(qū)次前軍也御戎為右則公御右也貳廣公副車也左翼曰啟右翼曰胠大殿后車駟乗則四人共乘殿車也】晏平仲曰君恃勇力以伐盟主若不濟(jì)國之福也不徳而有功憂必及君又明年而有崔杼之禍武不可覿兵不可黷有國家者所宜深戒也
鋭師
成二年傳鋭司徒杜預(yù)注主鋭兵者定十三年傳齊師伐晉鋭師伐河內(nèi)鋭師亦鋭兵與鋭司徒所掌同則齊軍制當(dāng)別有此兵言其精鋭以別之
春秋分記卷三十九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四十 宋 程公説 撰書二十二
征伐書弟二
宋衛(wèi)蔡陳軍制不詳見
宋
宋襄公?之戰(zhàn)【僖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jì)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jì)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jì)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服門官殱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zhàn)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其曰我寡則宋之軍卒不能敵楚矣華元之?dāng) 拘辍糠兰总囁陌倭巳娨嗳娭浦链笠d空澤之士千甲【哀二十六年】全軍更役尚周制云若其軍帥則以司馬主甲兵司徒主徒役司城主營壘司馬亦曰司武襄六年華弱為司馬平公曰司武而梏于朝難以勝矣謂其主兵也 襄九年宋災(zāi)司徒華臣具正徒文十六年夫人謂司城去公六卿皆官而夫人獨使司城去昭公蓋司城與司馬實相關(guān)則兵亦兼之矣
凢調(diào)兵必請節(jié)而后發(fā)
哀十四年司馬請瑞焉以命其徒攻桓氏杜預(yù)注瑞符以發(fā)兵當(dāng)時兵雖掌于司馬必請瑞而后敢發(fā)于此知周之制度兵雖散在鄉(xiāng)遂于卿大夫之家固各有主掌非得符節(jié)則不敢發(fā)
陳有鸛鵝之名
昭二十一年與華氏戰(zhàn)于赭丘鄭翩【華氏黨】愿為鸛其御愿為鵝杜預(yù)注鸛鵝皆陳名
衛(wèi)
衛(wèi)懿公之滅遺民七百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齊立戴公于曹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戍焉合衛(wèi)人以成軍而文公之立車止三十乘季年始三百乘【詩稱騋牝三千法三百乘用馬一千三百疋云三千者兼牝也】蓋二軍也【閔二年】至出公為支離之卒【哀二十五年杜預(yù)注陳名】
鄭
鄭次國制當(dāng)二軍舊説就左右拒分為中軍考之春秋初則鄭已備三軍北制之師【隠五年】衛(wèi)人以燕師伐鄭鄭祭足原繁泄駕以三軍軍其前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后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遂敗燕師于北制至繻葛之戰(zhàn)【桓五年】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髙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亦三軍之制也【髙克清人之詩左旋右抽中軍作好傳在閔二年】三軍之外又多尚徒兵而車戰(zhàn)寖弛矣桓五年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wèi)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dāng)蔡人衛(wèi)人為右拒以當(dāng)陳人原繁髙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命二拒曰旝動而鼔旝乃中軍之旗鼓是二拒之鼓國語有髙子之鼓則此中軍亦有鼓鄭乃令中軍動旝而不動鼓何也蓋車進(jìn)則鼓動今鄭欲先命左右拒以擊陳蔡衛(wèi)則中軍尚未動此所以動旝而不動鼓特以旝爲(wèi)號令也
古者車制每車有三人若主將車則主將居中御戎與右在兩傍非主將車則御居中兩傍卻有左右故在主將之左者謂之御戎居車之中者謂之御御之制主于馬之六轡右之職卻執(zhí)矛哀二年晉大子曰吾救主于車退敵于下我右之上也郵良曰我兩靷將絶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于此亦見御與右之職同
魚麗之陳縁鄭既分左右二拒以當(dāng)三國則中軍人少不能敵王故先偏后伍分開人數(shù)使行陳廣闊足以盡敵三軍也
鄭出軍必授兵于廟尚有古制然授于武公之廟禮也于大宮非禮也其后大夫歸自授甲則家有藏甲矣隠十一年鄭伯將伐許授兵于大宮古者藏兵于廟大夫家不藏甲凢用兵必取之廟而后授之兵者國重事出必告廟歸必飲至以見不敢輕自專舉之意如書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亦此意魯莊公治兵楚武王授師孑之類由春秋初遺制尚存然大宮厲王之廟非鄭所當(dāng)祖也其后凢欲侵伐遂自出師襄十年子西聞盜乃歸授甲則制度敗壞大夫家自藏甲矣
簡公時公孫舍之公孫僑帥車七百乗伐陳始竭作【子產(chǎn)脩廬井之法而兵止一用】其后遂作丘賦矣【制用丘甲】
昭四年鄭子產(chǎn)作丘賦杜預(yù)曰丘十六井當(dāng)出馬一匹牛三頭今子產(chǎn)別賦其田如魯之田賦非也經(jīng)書用田賦則與作丘甲異文此傳言作丘賦其文與作丘甲類不取于丘甲而取諸田賦疑或非也古者以兵車為賦故言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又云悉索敝賦以來防時事子謂仲由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則子產(chǎn)之作丘賦意以十六井之民賦車一乘矣所以然者鄭國褊小介于晉楚故其賦視他國倍蓰焉
燕【軍制闕】
秦
秦自非子為孝王養(yǎng)馬汧渭之間封為附庸至秦仲有車馬侍御之好車粼之詩秦變風(fēng)始作秦仲之孫襄公當(dāng)平王初興兵討西戎以救周平王東遷王城以岐豐之地賜之列為諸侯地與戎相錯襄公修其車馬備其兵甲武事備矣駟驖小戎之詩序田狩車馬莫詳焉前漢地理志曰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屋及安定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脩習(xí)戰(zhàn)備髙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故秦詩曰在其板屋又皆言車馬田狩之事蓋其故俗至穆公霸西戎始作三軍伐晉之師【僖三十三年殽之役三帥而車三百乘】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既不請命直過王畿凌逼甚矣傳言其輕而無禮著無禮于王室也又置陷陣【吳子秦置陷陣三萬】康公好攻戰(zhàn)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無衣刺之曰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秦本周地故猶思周盛時而稱先王以見秦人用之異乎周制而民不堪命矣至定五年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救楚兵力益以強盛
楚
楚自若敖蚡冒篳路藍(lán)縷以啓山林武王始為軍政作荊尸以伐隨授師孑以立陳法
莊四年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按宣十二年隨武子論楚之兵曰荊尸而舉杜預(yù)曰荊楚也尸陳也楚武王始更為此陳法遂以為名
孑鎗屬亦楚陳所利大抵陳中有利于長兵者有利于短兵者弓矢利逺即長兵孑是短兵蓋楚參用孑為陳
成王地方千里城濮之役【僖二十八年】子玉請戰(zhàn)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大抵皆非正軍制亦非古
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蓋兵屬子玉者子西將左子上將右當(dāng)是西廣東宮之兵傳曰楚右?guī)熥髱煗⒊】冏佑袷掌渥涠构什粩《旁蝗娢┲熊娡陝t不敗者止若敖之六卒楚軍有兩廣即其親軍【制詳見下方】今曰西廣止分其一而已杜注東宮曰太子有宮甲分取以給之按文元年商臣以宮甲圍成王是東宮兵也
若敖楚武王之祖父葬若敖者子玉之祖也杜預(yù)曰六卒子玉宗人之兵六百人言不悉師以益之周禮司馬凢制軍百人為卒知六卒六百人也于時子玉既為令尹而乃請戰(zhàn)蓋欲增兵耳若敖之六卒乃子玉家兵觀宣公四年楚子與若敖氏戰(zhàn)于臯滸敢于敵君戰(zhàn)則兵強可知
穆王接晉文襄霸之后楚益強大時則嚴(yán)環(huán)衛(wèi)之屬文元年傳潘崇掌環(huán)列之尹杜注宮衛(wèi)之官列兵而環(huán)王宮又宣十二年傳以至于昬內(nèi)官序當(dāng)其夜以待不虞【內(nèi)官當(dāng)同環(huán)列之尹都君子王馬之屬】所以親衛(wèi)于王出入同之
厥貉之防陳鄭及宋受役于司馬以田孟諸時則有右盂左盂兩甄之制
文十年防于厥貉宋道楚子以田孟諸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期思公復(fù)遂為右司馬子朱及文之無畏為左司馬杜注盂田獵陳名將獵張兩甄故置二左司馬蓋期思公復(fù)遂一人為右司馬當(dāng)中央則左司馬二人張兩甄矣兩甄猶言兩翼
莊王霸強克庸以來【文十六年】無日不討國人而訓(xùn)之于民生之不易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逮邲之戰(zhàn)【宣十二年】軍制備矣蓋兆于武王備于莊王傳莫詳焉三軍以為正軍
傳曰楚子北師次于郔沈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此三軍蓋正軍也時孫叔敖為令尹秉政不在三軍之?dāng)?shù)如南轅反斾軍進(jìn)退皆由之故知令尹為兼統(tǒng)三軍矣
二廣以爲(wèi)親軍
傳載欒武子言楚軍制曰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右廣初駕數(shù)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于昬內(nèi)官序當(dāng)其夜鄭氏曰廣車橫陳之車杜預(yù)注二廣君之親兵按傳楚子分左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説左則受之日入而説許偃御右廣飬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屈蕩為右王乘左廣以逐趙旃杜預(yù)注楚王更迭載之故各有御右傳又曰王見右廣將從之乘屈蕩尸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終自是楚之乘廣先左蓋左右二廣為王親軍右廣初駕以及日中左廣受之以及日入嘗在王側(cè)內(nèi)官序當(dāng)其夜若今之當(dāng)更循環(huán)親衛(wèi)敵安得掩襲親軍之制詳矣僖二十八年西廣從子玉時子玉專軍政故分西廣以屬之今邲之戰(zhàn)則二廣皆以俟王迭載其曰楚之乘廣先左杜預(yù)雖云以乘左得勝然實則楚人尚左故親軍分為二廣而王則乘左
游闕以爲(wèi)游兵
傳使潘黨率游闕四十乘從唐侯游闕蓋游兵往來游補闕者觀兵陳何處為薄則從而補之所謂竒軍以防敗失【由正軍中逐旋分出不系步伍之?dāng)?shù)】
廣有一卒卒偏之兩
傳曰廣有一卒卒偏之兩又曰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司馬法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車十五乘為大偏九乘為小偏其尤大者又有二十五乘之偏今一廣十五乘即古大偏之法而曰卒偏之兩者孔穎達(dá)謂兩廣之別各有一卒之兵百人也一卒之外復(fù)有十五乘之偏并二十五人之兩既言一卒又云卒偏之兩言卒之者成辭婉句耳蓋防正軍有敗則以偏車易之正卒有闕則以偏卒補之
于陳則分左右二拒
傳工尹齊將右拒卒以逐下軍使潘黨率游闕四十乘從唐侯以為左拒以從上軍亦猶鄭二拒蓋楚子在中軍與晉中軍相對臨戰(zhàn)分此二拒右拒當(dāng)晉下軍左拒當(dāng)晉上軍故杜預(yù)謂為陳名
調(diào)卒之法商農(nóng)工賈不敗其業(yè)卒乘輯睦不奸于事行軍之典則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quán)后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
軍行右轅左追蓐凢兵車有甲士有步卒甲士在車不供碎役分歩卒為前左右三處兵車一轅服馬夾之而言挾轅者步卒被分左右者軍行時又分之在兩廂挾轅以為戰(zhàn)備傳曰令尹南轅又曰改乘轅楚陳以轅為主以轅表車正是挾車嚴(yán)兵以備不虞其應(yīng)在左者使之追步草蓐令離道求草不近兵車蓐謂臥止之草以為宿備豫定左右之別在道分使之故云軍行至于對陳則在車左右
前茅慮無爾雅曰茅明也在前者明為思慮所無之事恐卒有非常則預(yù)告軍眾使知而為備如今軍行令人逺在軍前斥度候望慮有伏兵使蹹行人持以絳及白為幡與軍人為私號曲禮曰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與此見賊舉幡相似茅明釋言文舍人曰茅昧之明也杜預(yù)注或曰時楚以茅為旌義未詳
中權(quán)是中軍大將軍進(jìn)退之權(quán)三軍之心在此權(quán)者謂謀之髙下輕重皆當(dāng)
后勁以精兵為殿凢前曰啓后曰殿前后皆當(dāng)用精兵后世勁兵多在前或被擊敗則后無應(yīng)勁兵在后此最良法
百官象物而動物猶類也謂旌旗畫物類也百官尊卑不同象其所建之物而行動軍之政教不待號令而自備周禮大司馬中秋教治兵辨旗物之用王載太常諸侯載旂軍吏載旗師都載旃鄉(xiāng)遂載物郊野載旐百官載旟鄭?云軍吏諸軍帥也師都遂大夫也鄉(xiāng)遂鄉(xiāng)大夫也或載旃或載物眾屬軍吏無所將也郊謂鄉(xiāng)遂之州長縣正以下野謂公邑大夫載旐以其將羨卒也百官卿大夫載旟者以其屬衛(wèi)王也凢旗有軍眾者畫異物無者帛而已尊卑所建各有物類案春官司常云及國之大閱贊司馬頒旗物而所建不同者大司馬則中秋教治兵之法司常則中冬教大閱之法鄭?云凢頒旗物以出軍之旗則如秋以尊卑之常建則如冬大閱備軍禮旌旗不如出軍時空辟實也是謂時不同故所建異此云象物而動謂軍行時當(dāng)指治兵之法
行軍之翼日則輜重至
乙夘王乘左廣以逐趙旃及昬楚師軍于邲晉之余師不能軍丙辰楚重至于邲杜注輜重也楚輜車甞后正軍一日蓋楚軍有法輜重若與正軍過逺則有邀擊之患過近則重兵才亂正軍亦潰后世用兵先擊輜重取勝者多蓋以非太近則太逺以是知楚輜重逺大兵一日為得宜也
凢此皆軍政之善者也若共王之世公子嬰齊為簡之師組甲被練皆創(chuàng)名之
襄三年傳楚子重伐吳為簡之師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干簡謂選擇也杜預(yù)注組甲被練皆戰(zhàn)備也組甲漆甲成文被練練袍賈逵云組甲以組綴甲車士服之被練帛也以帛綴甲步卒服之孔穎達(dá)曰甲貴牢固練若不固宜皆用組何當(dāng)造不牢之甲而令步卒服之豈欲其被傷故使甲不牢也若練以綴甲何以謂之被又組是絳繩不可為衣服安得以為甲里杜言組甲漆甲成組文今時漆甲有為文者被練文不言甲必非甲名被是被覆衣著之名故以為練袍被于身上雖并無明證而杜説近之呂祖謙曰組甲被練擇兵之精者被練若今軟纒之類
康王以蔿掩為司馬始井沃衍牧隰臯賦車籍馬而有車兵徒兵甲楯之?dāng)?shù)
襄二十五年楚蔿掩為司馬子木使庀賦數(shù)甲兵掩書土田牧隰臯井衍沃量入脩賦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兵甲楯之?dāng)?shù)既成以授子木
靈王斥地益大陳蔡不羮邑賦千乘于是有五帥【左氏傳吳人敗諸豫章獲其五帥】平王簡上國東國之兵都外軍師精練有法
昭十四年楚平王使然丹簡上國之兵于宗丘且撫其民使屈罷簡東國之兵于召陵亦如之好于邊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師杜預(yù)注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按下云簡東國之兵亦如之知此是簡西國之兵也西國東國皆是楚人在國之東西者孔穎達(dá)曰西為上則東為下下言東則此是西互見也
至若戍丁則若申息之子弟
僖二十八年楚子入居于申子玉城濮之?dāng)⊥跏怪^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杜曰申息二邑子弟皆從子玉而死
士兵則若都君子校人則若王馬之屬
昭二十七年傳左司馬戍帥都君子與王馬之屬以濟(jì)師杜注在都邑之士有復(fù)除者賈逵云平常免其徭役事急乃使之耳君子既為士則不調(diào)發(fā)唯吳楚多有此事急則從如越有君子六千人是也王馬之屬王養(yǎng)馬官屬校人之類凢此皆以急調(diào)役非常法
其爲(wèi)舟師以待吳寇而卒莫能以得志故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
楚用舟師自康王始考之經(jīng)傳吳自成七年始入州來暨共王卒繼侵楚【襄十三年】明年敗楚于臯舟之隘是吳利在舟師【十四年】楚懼無以敵吳后十年康王始為舟師以略吳疆而吳乃滅巢【昭二十四年】昭王時救潛之役【二十七年】令尹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竟無成功其后囊瓦伐吳【定二年】師于豫章吳人見舟豫章而潛師于巢遂敗楚師入郢之后吳太子終累又?jǐn)〕蹘熎鋷浥俗映夹∥┳咏詾閰谦@【六年】蓋楚雖以備吳置舟師而實莫能勝亦地形用便有不同耳
吳
吳國介江湖而通淮利于舟檝其為兵舟楫之兵也自申公巫臣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教之乘車教之戰(zhàn)陳而吳人始知有車騎之戰(zhàn)終不習(xí)也
成七年巫臣使于吳通吳于晉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zhàn)陳杜云司馬法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車九乘為小偏十五乘為大偏蓋留九乘車及一兩二十五人令吳習(xí)之孔穎達(dá)曰以兩之一謂將二十五人也又言卒謂更將百人也言之者婉句耳凢將一百二十五人適吳也舍偏謂舍一偏之車九乘也兩之一焉又舍二十五人也凢舍九乘車二十五人與吳矣發(fā)首言兩之一者為舍此兩之一故先言之又言卒者見巫臣所將非惟有一兩也司馬法車九乘為小偏十五乘為大偏傳言偏不言大當(dāng)是留九乘車矣
其伐楚則泝淮而上舍舟淮汭而后進(jìn)防于黃池亦通江于淮自淮而上故曰余防江泝淮闕溝深水出于商魯之間以徹于兄弟之國凢吳之兵便利于舟故楚為舟師以伐吳則無功而還【襄二十四年】為舟師以畧吳疆而吳反得志【昭二十四年】至豫章之役【定二年】吳人見舟而潛師以敗楚則楚舟師固不能以敵吳異時長岸之戰(zhàn)【昭十七年】楚既大敗吳師獲其乘舟余皇環(huán)塹守之卒為吳公子光所取蓋舟師利于江湖楚是以莫能勝也若其軍數(shù)王僚伐楚空國而二將夫差伐齊有上中下左右軍【哀公十一年】蓋可見者四軍夫差益彊帶甲之士十有三萬黃池之防三軍皆萬人【按國語三將軍三萬人吳越春秋三萬六千人有中校左右軍】
春秋分記卷四十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四十一 宋 程公説 撰書二十三
職官書第一
昔在黃帝以云紀(jì)故爲(wèi)云師而云名【黃帝軒轅氏姬姓之祖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jì)事百官師長皆以云為名號縉云氏其一官也】炎帝氏以火紀(jì)故爲(wèi)火師而火名【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之祖亦有火瑞以火紀(jì)事名百官】共工氏以水紀(jì)故爲(wèi)水師而水名【共工在神農(nóng)前太皥后受水瑞以水名官】太皥氏以龍紀(jì)故爲(wèi)龍師而龍名【太皥伏犧氏風(fēng)姓之祖有龍瑞故以龍命官】少皥摯之立也鳯鳥適至故紀(jì)于鳥爲(wèi)鳥師而鳥名鳯鳥氏厯正也【鳯鳥知天時故以名厯正之官】?鳥氏司分者也【?鳥燕也以春分來秋分去】伯趙氏司至者也【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月令仲夏之月鵙始鳴】青鳥氏司啓者也【鸧鷃也以立春鳴立夏止】丹鳥氏司閉者也【鷩雉也以立秋來立冬去入大水為蜃上四鳥皆厯正之屬官】祝鳩氏司徒也【鷦鳩也鷦鳩孝故為司徒主教民】瞗鳩氏司馬也【王瞗也鷙而有別故為司馬主法制】鸤鳩氏司空也【鴶鵴也鸤鳩平均故為司空平水土】爽鳩氏司寇也【鷹也鷙故為司寇主盜賊】鶻鳩氏司事也【鶻雕也春來冬去故為司事】五鳩鳩民者也【鳩聚也治民上聚故以鳩為名】五雉爲(wèi)五工正【雉有五種西方曰鷷雉東方曰鶅雉南方曰翟雉北方曰鵗雉伊洛之南曰翚雉】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夷平也】九扈爲(wèi)九農(nóng)正【扈有九種也春扈鳻□夏扈竊?秋扈竊藍(lán)冬扈竊黃棘扈竊丹行扈唶唶宵扈嘖嘖桑扈竊脂老扈鷃鷃以九扈為九農(nóng)之號各隨其宜以教民事】扈民無滛者也【止使民不滛放】自顓頊以來不能紀(jì)逺乃紀(jì)于近爲(wèi)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顓頊?zhǔn)洗侔堃悦袷旅僖陨辖咱白铀砸娮笫险咽吣陚鞴蕚渲谑住繄蛎撕退淖禹樚煳氖诿駮r內(nèi)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舜命禹作司空棄后稷卨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伯益作虞伯夷秩宗典禮夔典樂龍納言周官亦云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名雖異于紀(jì)逺而命官分職猶仿諸古夏殷官倍亦克用乂其詳亡聞周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爲(wèi)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于百事太師太傅太保是爲(wèi)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tǒng)故不以一職名官又立三少爲(wèi)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爲(wèi)孤卿與六卿爲(wèi)九焉諸侯大國三卿次國二卿小國一卿皆命于天子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周衰侯度不謹(jǐn)官失常守而百職亂迄于春秋周公所作之法度亂其常矣所建之官制廢其守矣孔子陳后王之法曰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凢經(jīng)書王朝之官曰公曰宰于卿大夫士皆以命數(shù)為差尚周公舊典禮經(jīng)也雖傳廣記備言而六卿之屬官名見者尚鮮蓋禮樂征伐不自上出則其官安得而具若邦國之制則無非僭越者矣諸侯擅其命不復(fù)請于天子卿職多其人不復(fù)考于古制宋雖先代之后得自命官修其禮物固異他國然安可復(fù)備天子之制乎太宰列于六卿之外政卿有右?guī)熥髱熤^之殷典亦復(fù)不合魯世三卿仲叔季氏實秉政權(quán)而臧孫東門子叔三氏無非卿職齊立三宰而司寇之置亦逾常法豈周制哉晉并建二孤而實則公以三軍將佐為六卿及增為五軍而卿之?dāng)?shù)十又為新軍而卿之?dāng)?shù)十有二置散卿而無軍行以卿官而為大夫僭禮敗度尤不可訓(xùn)陳卿有三而鄭卿亦六效尤大國誰執(zhí)其咎秦之不更庶長楚之令尹莫敖義莫得聞國異政家殊俗甚矣其衰也是以春秋士以名氏見大夫以字見以官稱者各有所見也在其國則稱為卿于王朝當(dāng)曰大夫皆以周公之法繩之左傳紀(jì)事于列國官制大畧可覩蓋春秋用王法以繩衰世之失其法簡而嚴(yán)傳因紀(jì)事以明建置之實其名詳而備因其詳以不沒其實則圣人所為修春秋之意容可類見使諸侯一遵王制之舊則有周官之六典在惟其變古亂常多負(fù)成周之法度此春秋官制所以識也夫周室存而別志春秋職官亦足以見當(dāng)時之失矣故用首著經(jīng)傳王朝之官以其爲(wèi)春秋而作則當(dāng)取諸此由周而下曰魯晉齊宋衛(wèi)蔡陳鄭曹燕秦楚吳則各自著録因其防革以知其得失周官盛典不辨自明矣夫子之得官名于郯子也甞有天子失官之嘆其以先王官制亂于春秋故歟傳者不達(dá)乃曰官不脩其職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反本尋原失固有在豈但不脩其職云乎哉若邾莒滕薛等國漸以朘削凢經(jīng)所録無非稱人故畧而不書
公【經(jīng)書州公 祭公宰周公兩】
天子之公不過九命故八命九命稱公曾為三公而有土為畿內(nèi)諸侯亦曰公皆以地配公言之蓋古所謂三公也周官曰三公論道經(jīng)邦官不必備惟其人
大宰兼公
天官大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谷梁傳曰天子之宰通乎四海古者三公無其人則以六卿之有道者上兼師保之任冢宰或闕亦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職蓋以三公與王坐而論道冢宰揆百官均四海俱為重任禹自司空進(jìn)宅百揆又曰作朕股肱耳目是以宰臣上兼師保之任也周公為師又曰位冢宰正百工是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職也宰周公以冢宰而兼三公矣【傳稱宰孔經(jīng)言宰周公是知為冢宰兼三公】
卿【祭伯 凢伯 毛伯召伯 渠伯 單伯】
天子之卿不過七命故六命七命稱伯伯即卿也天官大宰卿一人為上大夫公羊于祭伯凢伯傳曰天子之大夫亦以為上大夫矣至渠伯糾傳則曰其稱宰渠伯糾何下大夫也據(jù)下大夫稱字如劉夏是己此稱伯何得云下大夫乎
宰【宰周公 宰渠伯糾宰咺】
周官治官之屬大【音太下同】宰卿一人則春秋六命七命稱伯者也小宰中大夫二人則五命稱子者也宰夫下大夫四人則四命稱字者也上士八人則三命名氏通者也中士十有六人則再命名之者也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則一命稱人者也考之經(jīng)稱宰有三如宰周公是以冢宰兼公也宰渠伯糾大宰之卿也宰咺雖稱名然以官録亦為卿宰書名春秋貶之
司徒
襄二十一年傳欒盈過周王使司徒禁掠欒氏者按周官司寇掌詰奸慝刑暴亂而此命司徒者以司徒掌防萬民之卒伍以起徒役以比追胥故追盜是其所掌獲得罪人乃使司寇刑之【衛(wèi)武公以諸侯入為司徒】
中大夫【蘇子 尹子單子 劉子】
天子之大夫不過五命稱子中大夫也
下大夫【南季 家父 榮叔 祭叔子突 叔服 仍叔之子】
四命字之下大夫也
上士【劉夏 石尚 王子瑕王子虎】
天子之士不過三命三命名氏通上士也
中士
再命中士則稱名謂獨以名舉耳公羊傳宰咺曰宰者何官也宰士也孔穎達(dá)曰周禮宰夫小宰皆是大夫未知宰咺是何宰也宰夫職曰凢邦之吊事掌其戒令與其幣器財用鄭?云吊事吊諸侯諸臣幣所用賻也既掌吊事或即充使此蓋宰夫也按春秋再命稱名不以官録春秋書曰宰何得直以為中士哉
下士【宰旅】
一命稱人凢書王人皆下士之職又襄二十六年傳韓宣子聘于周曰晉士起將歸時事于宰旅杜預(yù)注宰旅冢宰之下士按周禮大宰之屬有旅下士三十有二人是知宰旅為冢宰之下士也以其官卑故下士獨得旅稱
諸侯入爲(wèi)卿士
春秋初去三代未逺先王遺制猶有存者若鄭武公父子列為周司徒善于其職此外諸侯入為卿士也鄭在西周蓋縣內(nèi)諸侯及王東遷惟鄭是依故武莊為平王卿士【隠三年】為王左卿士【九年】則猶其世職之舊其后廢置不常如以虢公忌父為卿士而鄭以王貳于虢故疑邦國自是不復(fù)入仕于王朝矣
天官之屬
膳夫
莊十九年傳王收膳夫之秩故石速作亂因蘇氏按周官天官之屬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yǎng)王及后世子石速為膳夫其任此矣
地官之屬
師
莊十九年傳子頽有寵蔿國為之師周禮地官之屬師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徳教國子鄭氏注師氏教國子而世子亦齒焉子頽莊王子以蔿國為之師蓋師氏職云
山人
昭四年傳申豐言藏氷山人取之縣人傳之輿人納之人藏之杜預(yù)注山人虞官按周禮司徒之屬山虞掌山林之政令山人猶山虞也
縣人
同上傳杜預(yù)注縣人遂屬按周禮司徒之屬有遂人掌邦之野五遂為縣故杜謂為遂屬又縣正亦屬司徒各掌其縣之政令徴比以頒田里以分職事縣人蓋縣正之官
山人縣人輿人人四官雖申豐以荅魯季武子之問然皆序古制非指魯也故列之周輿人人見下方
春官之屬
大史
文十五年傳史佚有言服防曰周成王大史又哀六年楚子問諸周大史按周禮大史下大夫二人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甞考春官有大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御史而無左右史之名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孔穎達(dá)正義云大史記動作之事在君左廂記事則大史為左史也內(nèi)史掌策命所掌在君之右故為右史酒誥云矧大史友內(nèi)史友鄭注大史內(nèi)史掌記言行斯大史當(dāng)為左史而內(nèi)史當(dāng)為右史之證
內(nèi)史
僖二十八年王命內(nèi)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按周禮內(nèi)史中大夫一人掌王八柄之法以詔王治凢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蓋大宰既以爵祿詔王內(nèi)史又居中貳之策謂以簡策書王命其文若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晉侯三辭從命受策以出尚周制之舊斯皆言語之事即右史也
卜正
隠十一年傳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按周禮春官大卜下大夫二人其下有卜師卜人人筮人大卜為之長正訓(xùn)長也故曰卜正
夏官之屬
御士
僖二十四年狄?guī)煿ネ跬跤繉⒂蓬A(yù)注周禮王之御士十二人按周禮無御士之官唯夏官大仆之屬有御仆下士十有二人掌王之燕令鄭?云燕居時之令以親近王故欲為王御寇
輿人人
昭四年傳申豐言藏氷輿人納之人藏之杜預(yù)注皆賤官按周禮夏官之屬有仆即輿人之類
候
襄二十一年傳欒盈過周王使候出諸轘轅杜預(yù)注候送迎賔客之官也按周禮夏官之屬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與其禁令以設(shè)候人若有方治則帥而致于朝及歸送之鄭氏注周禮候人即引春秋出諸轘轅事曰是其送之
秋官之屬
尉氏
襄二十一年傳欒盈過周辭曰臣戮余也請歸死于尉氏杜預(yù)注尉氏討奸之官孔穎達(dá)曰猶言歸死于司敗明尉氏主刑人故為討奸之官周禮司寇之屬無尉氏蓋周衰官名改易于時有此官耳司敗亦非周禮官名也
行人
襄二十一年傳欒盈過周辭于行人杜預(yù)注王行人也按周禮秋官之屬大行人掌大賔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小行人掌邦國賔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凢諸侯入朝王則逆勞于畿凢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小客則受其幣而聴其辭又以萬民利害等為五書每國辨異之以反命于王欒盈以罪出奔雖非使者然于是伸其辭尚小行人聴辭而反命之遺意故知此年行人為小行人明矣
冬官之屬
陶正
襄二十五年傳昔虞閼父為周陶正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蓋司工之官
家臣之屬
宰
襄十年傳王叔之宰與伯輿之大夫瑕禽杜預(yù)注宰家臣周禮春官六命賜官大抵官臣亦天子賜謂使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諸侯傳曰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其官臣偃實先后之是也在王朝之卿則大宰云施則于都鄙建其長立其兩是也【諸侯大夫之家臣亦然】
屬大夫
襄十年傳伯輿之大夫瑕禽杜預(yù)注屬大夫蓋伯輿之屬也王叔有家臣伯輿卑未至六命不得有宰而止設(shè)其屬
內(nèi)魯
孤
傳
閔二年傳公傅奪卜齮田謂之公傅則周官三孤之一也上公之國孤一人魯侯國不應(yīng)有孤曰公傅蓋僭置孤卿矣然名同孤卿而國政皆世卿司之
侯國卿大夫士府史之制
周禮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乃施典于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jiān)設(shè)其參傅其伍陳其殷置其輔蓋以侯伯有功徳者加命作州長謂之牧所謂八命作牧也監(jiān)謂公侯伯子男各監(jiān)一國書曰王啓監(jiān)厥亂為民此封康叔之言也至于參伍殷輔則卿大夫士府史之屬參為卿三人伍謂大夫五人殷眾也謂眾士也王制諸侯上士二十七人【三卿下各陳士九人三九二十七人】輔謂三卿之下各設(shè)府史胥徒及庶人在官者皆周制也自入春秋僭禮亂常逾制多矣故于內(nèi)魯先敘王制之舊而后列邦國改革之僭
三卿
天子之制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仿天地四時曰六官諸侯并六為三而兼職焉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即上所謂設(shè)其參也武王牧野之師惟有司徒司馬司空成王告康叔曰我有司徒司馬司空尹旅又曰圻父農(nóng)父宏父皆三官之職魯周公之后宜有足證按昭四年傳叔孫聘王【襄二十四年】王賜之路魯使三官書之于時季孫宿為司徒叔孫豹為司馬孟孫羯為司空三卿之?dāng)?shù)與班序之次尚周舊典如書賜路一事而三官皆與焉亦見相關(guān)處然在隠十一年則羽父求為大宰文二年夏父弗忌為宗伯襄二十一年季孫責(zé)司寇臧武仲以詰盜則魯又具六卿矣以經(jīng)考之自莊公世曰臧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是為四卿若公子結(jié)之非世卿不在焉僖公末年東門公子遂亦見于經(jīng)則為五卿矣宣公末年公弟叔肹后為子叔氏則為六卿矣故成二年戰(zhàn)鞌之役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四卿并出而仲孫蔑仲嬰齊不在帥師之?dāng)?shù)成十五年仲嬰齊卒自此其后不見于經(jīng)猶有五卿焉又以譏世卿也
五大夫
周制司徒之下置小卿二人一曰小宰【亦曰大宰大夫】二曰小司徒【亦曰司徒大夫】司空之下亦置小卿二人一曰小司寇【亦曰司寇大夫】二曰小司空【亦曰司空大夫】司馬之下惟置小卿一人曰小司馬【亦曰司馬大夫】此五大夫之職即上所謂傅其伍也春秋世五大夫之名不著而多僭制故具改革之實于下
司徒
周制司徒兼行冢宰之事按昭四年傳言襄二十四年王賜叔孫路時季孫為司徒實書名杜預(yù)注書名定位號質(zhì)之周禮大司徒佐王帥其屬掌邦教曰以賢制爵以庸制祿蓋司徒之職矣而未聞以之兼冢宰則非侯國之制也
司馬
周制司馬兼行宗伯之事昭四年傳言叔孫為司馬與工正書服考之周禮掌邦政其屬有司士掌羣臣之政亦以徳詔爵以功詔祿工正雖不屬司馬然司服巾車皆宗伯之屬今魯使同司馬書服尚兼行宗伯遺意【詳見工正下】然宗伯又別命官亦非侯國之制也
亦曰夷父及城父今亳州城父縣
壺丘【文九年】
水經(jīng)注汝水逕壺丘城北故陳也楚侵陳克壺丘是也
辰陵【宣十一年】
水經(jīng)注京相璠曰潁川長平有故辰亭杜預(yù)曰長平縣東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長平城西北長平城在東南或杜氏與傳書之誤長平今淮寜府西華縣則辰陵當(dāng)在其西北
鳴鹿【成十六年】
亳州鹿邑縣州西二百二十里廣記云本曰鳴鹿東漢置武平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爲(wèi)鹿邑
闕地一
大【哀公六年】
春秋分記卷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宋 程公說 撰書十一
疆理書第五
鄭地緫説
周宣王初封其母弟友于宗周畿內(nèi)是為鄭桓公今華州鄭縣也號曰先鄭為幽王大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北之人問扵史伯曰王室多故余安逃死史伯曰其濟(jì)洛河潁之間乎地近虢鄶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帑與賄則君之土也桓公從之后三年幽王為犬戎所殺桓公死之子武公立竟取十邑之地而國之實髙辛氏火正祝融之墟號曰新鄭蓋與東周并古豫州地也其國前華后河右洛左濟(jì)食溱洧焉土陿而險山居谷汲其俗淫在天文夀星之次角亢之分辰居辰宮曰天秤其封域西聨王畿北抗晉東北并衛(wèi)東近宋東南倚陳南境并楚邊邑春秋時晉楚交兵鄭無歳不被其害北從晉則楚伐之于南南從楚則晉伐之扵北至子產(chǎn)為相以禮治國晉楚之暴莫能加焉嘗考地勢雖曰荊河通逹而嵩山虎牢之形勢亦有險要故傳言晉悼公城虎牢而鄭服者此也虎牢本王畿其后賜鄭倚以為國蓋在河濟(jì)之南伊洛之東居此則晉兵之來可以御之云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鄭地釋名
先鄭
華州鄭縣附見秦地圖
鄭【隱元年下同】
古有熊國黃帝所都亦為髙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其后世為鄶國鄭桓公始封在華州之鄭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乃取鄶徙居焉是為新鄭今鄭州新鄭縣得名以此
鄢
亦曰鄢陵成十六年晉敗楚于鄢陵即此六國曰安陵兩漢晉爲(wèi)鄢陵縣俱屬潁川郡國朝因其名屬開封府按后漢志曰鄢陵春秋時曰鄢注曰克段于鄢晉敗楚師于鄢陵釋例亦然知其爲(wèi)鄭之鄢無疑惟是漢陳留郡有曰傿縣潁川郡又有曰郾縣潁川之郾蓋今潁昌之郾城是也陳留之傿則王莽所易為順通在東漢屬梁國者是也應(yīng)劭扵前漢志誤以陳留之傿爲(wèi)即克段之鄢水經(jīng)注據(jù)此爲(wèi)正謂克段于鄢其地在漢屬陳留杜預(yù)誤作潁川鄢陵蓋從應(yīng)劭注耳此自應(yīng)誤何得云杜誤乎
制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故東虢也今鄭州滎陽縣
京
叔段居之謂之京城大叔漢為京縣楚漢戰(zhàn)京索間即此今滎陽縣東有京故城
廩延
釋例酸棗縣北有延津縣今屬開封府廣記載滑州白馬縣有滑臺本鄭廩延邑其城甚固或以為疑按酸棗在河南滑州在河北酸棗之北即滑州之南廩延當(dāng)在滑州由此濟(jì)河而南故曰延津水經(jīng)注滑臺城即鄭廩延邑下有延津
長葛【五年下同】
潁昌府長社縣北有葛城【潁昌許州】
制【虎牢】
傳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亦曰北制鄭邑也有故虎牢城周穆王獵于鄭圃獲虎命畜之名曰虎牢其地居河洛之南蓋鄭要沖晉悼公城之而鄭服今孟州汜水縣
祊【八年】
釋例瑯邪費縣東南有祊城今沂州費縣
時來【十一年下同】
釋例滎陽縣東有厘城今滎陽縣東
鄔
釋例河南緱氏縣西南有鄔聚今河南府偃師縣傳言王取鄔劉蔿邘之田于鄭
劉
釋例河南緱氏縣西北有劉亭今緱氏鎮(zhèn)
祭【桓十一年】
釋例陳留長垣縣東北有祭城今開封府長垣縣
武父【十二年】
釋例陳留濟(jì)陽縣東北有武父城今開封府東明縣濟(jì)陽鎮(zhèn)
牛首【十四年】
開封府咸平縣有牛首城在陳留西南十一里
櫟【十五年】
潁昌府陽翟縣經(jīng)書鄭伯突入于櫟左傳突殺檀伯而居之服防曰守櫟大夫櫟鄭之大都宋忠曰今陽翟也王隱曰翟本櫟也
滑【莊三年】
釋例陳留襄邑縣西北有滑亭今拱州襄邑縣
大陵【十四年】
京相璠曰潁川臨潁縣東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鄭厲公獲傅瑕扵大陵即此
扈【二十三年】
釋例滎陽卷縣西北有扈亭卷縣故城在今鄭州原武縣東
桐丘【二十八年】
水經(jīng)洧水東南逕桐丘城西南去許昌故城可三十五里其城南即長隄因洧水之北防西面桐丘其城斜長而不方蓋憑丘之稱即城之名矣許昌今潁昌府許田鎮(zhèn)南三十里
清【閔二年】
經(jīng)鄭棄其師左傳髙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按詩鄭國風(fēng)清人刺文公也鄭氏曰清者髙克所帥眾之邑釋例滎陽中牟縣西有清陽亭今開封府中牟縣
新宻【僖六年】
鄭州密縣
汜【二十四年南汜】
周襄王避叔帶之難出適鄭處于汜以襄王所居因曰襄城今汝州襄城縣南汜城在焉
衡雍【二十八年下同】
釋例滎陽卷縣所治栢雍城在今原武縣東
王宮
鄭州滎澤縣西北有故王城
踐土
故王宮城內(nèi)東北隅有踐土臺
汜【三十年東汜】
釋例滎陽中牟縣南有汜澤今屬開封府
原圃【三十三年下同】
東京中牟縣西北七里有圃田澤一名原圃寰宇記云其澤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長城東極官渡上承管城縣界曹家陂又益西北流爲(wèi)二十四陂
鄶城
故鄶國新鄭縣東北有鄶城
匡【文元年】
釋例潁川新汲縣東北匡城今開封府扶溝縣
垂隴【二年】
釋例滎陽縣東有垂隴城今滎陽縣東隴城
狼淵【九年】
潁昌府臨潁縣繁城鎮(zhèn)西南有狼陂水經(jīng)注青陵陂東入臨潁之狼陂
棐林【宣元年下同】
釋例滎陽宛陵縣東南有林鄉(xiāng)宛陵今開封府尉氏縣地
北林
中牟縣西有林亭在鄭北水經(jīng)注是亭南去新鄭故城四十許里
邲【十二年下同】
鄭州管城縣南有古邲城晉楚戰(zhàn)處
管
古管國今管城縣
滎澤
滎陽縣東有滎澤
伯牛【成三年】
釋例開封府雍丘縣北有伯牛城
汜祭【四年】
汜水縣
蟲牢【五年】
開封府封丘縣北二里桐牢亭韋昭曰古蟲牢地也
繞角【六年】
汝州魯山縣南有繞角臺
鳴鴈【十六年下同】
釋例陳留雍丘縣西北有鳴鴈亭今雍丘縣水經(jīng)注今俗人尚謂為白鴈亭
制田
開封府尉氏縣制澤陂
髙氏【十七年下同】
釋例河南陽翟縣西南有髙氏亭今陽翟縣
曲洧
漢宣帝神雀二年置新汲縣扵許之汲鄉(xiāng)曲洧城今扶溝縣西有漢新汲縣故城下臨洧水
鄫【襄元年】
襄邑縣東南有鄫城
城棣【五年】
釋例陳留酸棗縣西南有棣城今開封府陳留縣
隂阪【九年下同】
水經(jīng)注洧水東逕隂阪北水有梁焉俗謂是濟(jì)爲(wèi)參辰左傳晉伐鄭濟(jì)于隂阪次于隂口而還是也杜預(yù)曰陰阪洧津也
隂口
近隂阪服防曰水南曰隂口者水口也
陽陵【十年】
傳曰諸侯之師還鄭至于陽陵晉與楚夾潁而軍則陽陵在潁北也或以爲(wèi)襄城武陽縣者非
向【十一年下同】
釋例潁川長社縣東北向鄉(xiāng)今潁昌府長社縣東北
瑣
釋例滎陽宛陵縣西有瑣候亭今尉氏縣
湛阪【十六年】
水經(jīng)注湛水北悉枕翼魚齒山阜山有長阪又即湛水以名陂
汾【十八年下同】
汝州襄城縣東北汾丘城
魚陵
襄城縣魚齒山
上棘
水經(jīng)注潁水過陽翟縣又逕上棘城西傳楚師伐鄭城上棘以渉潁者也陽翟縣西有故堰
雍梁
釋例河南陽翟縣東北有雍氏城今潁昌府陽翟縣
棘澤【二十四年】
水經(jīng)注長社縣北有稟水又東南逕棘城即傳楚子伐鄭次于棘澤者也
黃崖【二十八年】
黃水自尉氏至新鄭黃水之崖
酸棗【三十年】
開封府酸棗縣
鈞臺【昭四年】
夏后有鈞臺之享今陽翟縣有鈞臺在南
菟氏【五年下同】
菟氏城在尉氏縣西北四十里
索氏
晉地道志謂京有大索大索亭今汜水縣
圉
雍丘縣南五十里傳晉韓宣子如楚鄭伯勞諸圉杜疑其路迂非迂也
皋鼬【定四年】
臨潁縣繁城鎮(zhèn)東南有成皋亭
黃池【哀十三年下同】
在戶牖西北開封府封丘縣南有黃亭
戶牖
釋例外黃縣西北東昬城外黃故城在雍丘東
犫【昭元年下同】
后屬楚在漢為犫縣后廢故城在汝州魯山縣東南
郟
后屬楚潁昌府郟縣
地名疑者一
時門【昭十九年】
寰宇記云拱州襄邑縣北七十五里蛟龍池鄭時門之外洧淵也按洧水在鄭國之近襄邑迂逺非是
闕地三十八
城潁【隱元年下同】 潁谷 蔿【十一年下同】
邘 狐壤 繻葛【桓五年】東郊【十四年】 弭【莊二十一年】 柯澤【僖二十二年】函陵【三十年】 綿訾【文元年】 暴【八年】
棐【十三年】 鯈【十七年】 南里【宣三年下同】
郔 厲【九年下同】 柳棼
鄤【成三年下同】 丘輿 訾【成十三年】
督揚【十六年】 柯陵【十七年下同鄭西地】戲童
鄵【襄七年】 戲【九年】 梧【十年】
亳城北【十一年下同】 蕭魚 濟(jì)隧
胥靡【十八年下同】 獻(xiàn)于 城麇【二十六年下同】
樂氏 斗城【三十年】 薰隧【昭元年城門外】
柤【六年】 萑蒲之澤【二十年】
曹地總説
周武王封叔振鐸于曹禹貢兗州陶丘北也在天文得宋分野之交其封域在雷夏菏澤之野昔堯游成陽死而葬焉舜漁于雷澤民俗化其遺風(fēng)重厚多君子務(wù)稼穡薄衣食以致蓄積其封域夾于魯衛(wèi)之間
曹地釋名
曹【桓九年】
故三朡國曹都焉其后范蠡變姓名寓居扵陶今廣濟(jì)軍定陶縣在興仁府東北二十里
黍丘【哀七年】
釋例梁國下邑縣西南有黍丘亭今應(yīng)天府下邑縣
闕地九
洮【僖八年】 曹隧【襄十七年下同】 重丘
鄸【昭二十年】 郊【定十二年】 揖丘【哀七年下同】
大城 鐘 邘
燕地緫説
召公奭佐文武定天下至成王留之相焉封其子為北燕伯蓋古冀州北境也舜以冀州南北闊大分衛(wèi)水爲(wèi)并州燕以北為幽州北方幽昧故曰幽顓頊都帝丘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復(fù)省幽州入冀州周禮職方東北曰幽州在天文析木之次尾箕之分辰居寅宮曰人馬其境居天下北門鎖夷夏關(guān)戶右拒遼水左控忻代跨據(jù)常山之尾襟憑負(fù)海之險然國僻且逺不通中國其俗剛強而好勇慷慨而尚氣春秋説題辭云箕尾為燕隂氣生俗貪利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燕地釋名
燕【莊三十年】
武王封帝堯之后扵薊又封召公扵北燕今河北化外幽州薊縣
阪泉【僖二十五年】
河北化外嬀州城東
冀之北土【昭四年】
古冀州也北土幽燕之屬
唐【十二年】
釋例中山有唐縣鄀地也今中山府唐縣
闕地一
虢【昭七年】
秦地緫説
周孝王命非子養(yǎng)馬汧渭間孝王分為附庸而邑之秦號曰嬴秦今秦州有秦谷亭即秦國始封之邑至襄公討西戎救周平王東遷王城乃以岐豐之地賜之遂有宗周八百里之地秦徳公既立卜居雍曰后世子孫將飲馬于河以為秦都更春秋至戰(zhàn)國孝公乃自秦徙雍【鳳翔府】后又自雍徙都宗周蓋古雍州秦雍俱屬焉禹貢黒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酆水攸同厥土黃壤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在天文鶉首之次東井輿鬼之分辰居未宮曰巨蟹其封域東阻崤函之險桃林之塞表以大河西有隴坻之隘岐梁之地繞以汧渭南則終南大一連岡乎嶓冢北則髙陵平原踞倚乎涇洛考其初撫封逺且僻未嘗與中國接自入春秋因得西周王畿之地勢力強大遂與中國會盟往來交贄及戰(zhàn)攻相及者晉為多蓋晉國河?xùn)|境土相接且近焉故也其土?xí)缍槠涿窳x而健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秦地釋名
秦【桓四年】
秦谷非子始封今秦州隴成縣
雍【僖十三年】
本王畿徳公卜居雍孝公徙焉説者謂四面積髙曰雍宜為神明之隩故有五畤以祠上帝今鳳翔府天興縣
靈臺【僖十五年下同】
釋例始平鄠縣今京兆府鄠縣
王城
故荔戎國秦共公獲之更名臨晉以筑髙壘臨晉國故曰臨晉故城在今同州朝邑縣西南而王城在東則爲(wèi)朝邑之南矣
彭衙【文二年下同】
釋例馮翊郃陽縣西北有彭城郃陽今同州郃陽縣或云彭衙故城在今同州白水縣東北白水二漢衙縣地也按郃陽在白水東北則衙在郃陽白水之間
汪
釋例馮翊臨晉東有故汪城在今朝邑縣南
少梁【十年】
禹貢梁山蓋大梁也今同州韓城縣西少梁亦在縣界
闕地八
具囿【僖三十三年】 邧【文四年下同】 新城
刳首【七年】 麻隧【成十三年下同】 侯麗
新楚 棫林【襄十四年】
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 宋 程公説 撰書十二
疆理書第六
楚地緫説
周成王封鬻熊曽孫熊繹扵荊蠻胙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歸州有丹陽故城在焉后徙枝江亦曰丹陽文王熊貲立始都郢初曰荊后改號楚蓋古荊州地也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云土夢作又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周禮職方正南曰荊州在天文鶉尾之次翼軫之分辰居巳宮曰雙女其境北自汝潁南接衡湘西連巴東并吳方城帶其內(nèi)長江阻其后而漢水淮水或迤其上或接其下漢東江南之境小國鱗次介于其間楚皆夷滅之其勢雄峙于南方出而北則與晉抗焉荊之為言彊也陽盛物堅其俗急悍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十>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十>
楚地釋名
楚【桓二年】
文王自丹陽都此今江陵府江陵縣北紀(jì)南城城東有小城名郢
鄢【十三年下同】
楚別都襄陽府宜城縣
荒谷
盛?之荊州記云江陵縣東三里余有三湖湖東有水名曰荒谷
冶父
荊州記云荒谷西北有苑號曰王園北有小城名曰冶父城傳謂莫敖縊于荒谷群帥囚于冶父即此
樠木之下【莊四年】
郡國志云武陵山亦曰樠木山傳謂楚武王卒扵樠木之下即此今郢州
那處【十八年】
釋例南郡編縣東南有那口城今荊門軍長林縣
津【十九年下同】
釋例或曰南郡江陵縣有津鄉(xiāng)江陵即荊南所治而廣記則云荊南枝江縣西有津鄉(xiāng)春秋傳巴敗楚于津之地考之晉志南郡統(tǒng)縣十一江陵枝江其二也枝江在江陵之西南而津鄉(xiāng)又在枝江之西則津不當(dāng)在江陵縣也晉泰始初江表八郡猶為吳地杜預(yù)亦云江表所記特示其略謂為或曰亦疑之之辭以是言之廣記爲(wèi)是而杜釋爲(wèi)非按傳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敗于津巴居楚上流而御于津則在枝江之西明矣
湫
釋例南郡鄀縣東南有湫城鄀縣今省入襄陽府宜城縣
陘【僖四年下同】
釋例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召陵故城在今潁昌府郾城縣東
召陵
郾城縣東有漢召陵縣故城
武城【六年】
釋例南陽宛縣北武城今鄧州南陽縣
析【二十五年】
本楚白羽邑昭十八年許遷于白羽后改為析漢因爲(wèi)析縣今鄧州內(nèi)鄉(xiāng)縣是也秦人過析隈即此隈謂隱蔽之處
商【文十年下同】
商州上雒縣
渚宮
江陵縣之南水經(jīng)注今江陵城楚舡官地春秋之渚宮也元和郡國志渚宮楚別宮
期思
釋例弋陽期思縣東北有期思城今省入光州固始縣
廬【十四年】
襄陽府中廬縣
句澨【十六年】
楚國西界地名
沈【宣十二年】
杜注沈或作寢廣記曰本寢丘縣叔敖子所封之邑及秦滅楚蒙恬攻寢即此漢為寢縣今光州固始縣
州來【成七年下同】
故州來國爲(wèi)楚所滅傳靈王狩于州來次于潁尾地蓋在淮潁之會后吳取之以封季札至夫差時蔡成公畏楚徙此謂之下蔡今夀春府下蔡縣是也釋例以州來爲(wèi)楚邑而又以延州來為呉邑誤矣其詳見吳地理【夀春夀州】
申
本申國鄧州南陽縣在方城之內(nèi)申息北門所以備中國
呂
古呂國今蔡州新蔡縣國語當(dāng)成周之時南有荊蠻申呂其在穆王則有呂侯訓(xùn)夏贖刑傳謂子重請取于申呂以爲(wèi)賞田巫臣曰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若取之是無申呂也晉鄭必至于漢蓋楚以方城爲(wèi)固而申在方城之上呂在方城之下形勢綿絡(luò)實備北方要處
鐘離【十五年下同】
故鐘離子國后爲(wèi)楚邊邑今濠州鐘離縣在淮之南
葉
汝州葉縣
瑕【十六年】
水經(jīng)注北肥水逕山??h又東積爲(wèi)陂曰瑕陂陂水又東南逕瑕城南傳楚師還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楚地山桑今亳州蒙城縣
繁陽【襄四年】
廣記潁昌府臨潁縣繁城鎮(zhèn)有繁陽亭
棠【十四年】
真州六合縣
雩婁【二十六年下同】
九江壽春記云金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雩婁城堯之婁子城也又淮南子云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婁之野期思陂今安豐軍芍陂是釋例安豐雩婁縣今入安豐軍
棘
釋例譙國鄼縣東北有棘亭今亳州鄼縣
云夢【昭三年江南之夢定四年云中】
楚之云夢跨江南北
云夢辨
禹貢曰云土夢作又周禮正南曰荊州其澤藪曰云瞢昭三年傳楚子與鄭伯田于江南之夢定四年傳楚子入于云中云夢之名澤其來尚矣按地理志江夏之西陵南郡之編縣有云夢宮華容有云夢澤郡國志云竟陵城西大澤是也鄭康成曰云夢在華容杜預(yù)云南郡枝江縣西有云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亦有云夢城或曰南郡華容縣東南有巴丘湖江南之夢也又曰楚之云夢跨江南北樂史寰宇記曰云夢澤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平土丘半出酈元水經(jīng)謂自江陵東界為云夢北為云夢之藪穎逹謂云夢一澤而每處有名者司馬相如子虛賦云云夢者方九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每處名存焉穎逹又引左傳所稱云中謂此澤亦得單稱云單稱夢是云夢一澤也特其疆界闊逺不可明指一處限而言之然諸儒疑禹貢有云土夢作又及傳有云中江南之夢之句遂分云夢為二澤故沈括謂江南為夢江北為云其筆談所載曰舊尚書曰云夢土作又本朝太宗時得古本尚書作云土夢作又詔改禹貢從古本孔安國注云夢乏澤在江南不然也據(jù)左傳吳人入郢楚子渉睢濟(jì)江入于云中王寢盜攻之以戈擊王王奔鄖楚子自郢西走渉睢則當(dāng)出于江南后渉江入于云中遂奔鄖鄖則今之安州渉江而后至云入云然后至鄖則云在江北也左傳曰鄭伯如楚子產(chǎn)相楚子享之既享子產(chǎn)乃具田備王以田江南之夢杜預(yù)注云楚之云夢跨江南北曰江南之夢則云在江北明矣元豐中有郭思者能言漢沔間地理亦以謂江南為夢江北為云予以左傳騐之思之説信然江南則今之公安石首建寜等縣江北則玉沙監(jiān)利景陵等縣乃水之所委其地最下江南上浙水出稍髙方土而夢已作又矣此古本之爲(wèi)允也【以上皆筆談所記】王雱又從而為之辭曰云之地土見而已夢之地非特土見草木生之矣非特草木生之人有加工又之者矣草木生之謂作也加工又之謂又也嘗以上所引諸書載云夢地理而證二者之説則沈辨失之拘王説失之鑿且如傳言防夫人棄鬭伯比于夢中防國今江北復(fù)州安陸之區(qū)則所棄之夢中近防國必?zé)o過江南而棄之之理是江北亦有夢非止囿于江南也孔安國謂云夢之澤在江南此説亦失之然謂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為耕作畎畆之治解釋猶有古風(fēng)故穎逹曰經(jīng)之土字在二字之間者蓋史文兼上下也蘇軾云古語如此猶曰?纎縞云爾蓋纎字居?縞二色之間古文如此下語也意以謂土既見則可作又矣此又足以破王氏之説也必參考而精言則楚之云夢跨江南北非止一隅如杜預(yù)釋左傳地理郡國寰宇水經(jīng)諸書孔穎逹司馬相如之説皆爲(wèi)得之要不必指北爲(wèi)云南爲(wèi)夢也今江夏漢沔所會之地淵藪彌望水天一色自江北而言則監(jiān)利玉沙竟陵之水極多自江南而言則華容石首公安之水亦匯吳分華容置監(jiān)利縣監(jiān)利在北而華容在南在南者帶洞庭青草在北者連大防白湖杜謂云夢跨江南北指此信矣所謂九百里云夢安知不指洞庭青草之屬而言之故今監(jiān)利華容有大藪澤皆七澤之云夢也
櫟【昭四年下同】
釋例汝南新蔡縣東北有櫟亭今蔡州新蔡縣
麻
釋例此麻當(dāng)在汝隂左右今潁昌縣
夏汭
沈尹射奔命于夏汭今漢水曲入江處
干谿【六年】
亳州城父縣干谿水在縣南五里
章華【七年】
水經(jīng)注江陵縣東三湖湖則有章華臺臺髙十丈基廣十五丈韋昭以為章華亦地名
不羮【十一年】
釋例襄城縣東南有不羮城定陵縣西北有不羮亭襄城今汝州屬邑也定陵今潁昌之舞陽也二邑相近襄城東南即定陵西北之境楚子所城當(dāng)以襄城為正意者亭近扵城故定陵之亭以是為名耳
潁尾【十二年】
壽春府西潁水口水經(jīng)注蓋水之會淮也
魚陂【十三年下同】
水經(jīng)注竟陵大城城傍有甘魚陂左傳公子黒肱為令尹次于魚陂者也竟陵縣今屬復(fù)州
豫章
楚師還自徐呉人敗諸豫章杜預(yù)注曰定二年楚人伐呉?guī)熡谠フ聟胰艘娭塾谠フ露鴿搸熡诔惨攒姵熡谠フ掠职嘏e之役【四年】呉人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此皆當(dāng)在江北淮水南蓋后徙在江南豫章杜又云豫章漢東江北地名則春秋豫章蓋在江北而今豫章隆興府非春秋之豫章也漢地理志豫章郡髙帝置第年代闊逺文字殘闕無從考見所徙年月耳按宋武帝討劉毅遣王鎮(zhèn)惡先襲至豫章口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信知春秋豫章去江陵甚近今隆興蓋不相干
鄖【十四年】
使鬬辛居鄖以無忘舊勲廣記云今復(fù)州治景陵縣
隂【十九年下同】
遷隂于下隂隂亦曰上隂釋例南鄉(xiāng)隂縣今光化軍干徳縣
下隂
水經(jīng)注光化軍故下隂也則下隂去隂不逺矣
城父
大子建居于城父釋例襄城城父縣今汝州葉縣
雞父【二十三年】
釋例安豐縣南有雞備亭今安豐軍
卷【二十五年】
釋例南陽葉縣南有卷亭今汝州葉縣
潛【二十七年下同】
釋例廬江六縣西南潛城今安豐軍
窮
安豐窮谷沈尹戍與呉?guī)熡鲇诟F即此【詳見水門】
容城【定四年下同】
岳州華容縣
大隧 直轅 冥阨
定四年呉?guī)煼コh舟淮汭【吳乘舟從淮來過蔡而舍之】自豫章與楚夾漢【豫章漢東北地名后移扵江南置郡】左司馬戍謂子常曰子防漢而與之上下【遮使勿渡】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以方城外人毀吳所舎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子濟(jì)漢而伐之我自后擊之必大敗之方城自唐州比陽縣界至方城縣又至汝州葉縣大隧直轅阨三者杜云漢東險道疑在信陽軍羅山縣界其縣界石城山甚險峻史記謂之冥阨魏攻之又呂氏春秋九塞冥阨其一焉其地與淮蔡接境在信陽軍東北一百二十里又東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吳人自淮而來過蔡而舎舟楚司馬戍欲扵此塞之也
栢舉
水經(jīng)注舉水逕齊安郡西又南東歴赤亭下又分為二水南流注于江謂之舉洲春秋左傳吳楚陳于栢舉京相璠曰漢東地也夏有洰水或作舉齊安今黃州
堂谿【五年】
潁昌府郾城縣
豐【哀四年下同】
鄧州內(nèi)鄉(xiāng)縣南有酆鄉(xiāng)
三戶
內(nèi)鄉(xiāng)縣丹水鎮(zhèn)有三戶亭
橐皋【十二年】
釋例淮南逡遒縣東南槀澤亭合肥志浚遒城在廬州梁縣南三十里東南去橐皋六十里
白【十六年下同】
釋例汝隂褒信縣西南有白亭今蔡州褒信縣西南
慎
漢爲(wèi)慎縣故城在順昌府潁上縣西北
汝隂田【成十六年】
潁昌府
淮北之田【昭九年下同】
淮水北田宿亳蔡潁之地
夷濮西田【本陳地】
水經(jīng)注沙水逕新陽縣北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之水也東南逕城父縣西南枝津出焉俗謂之夷水也一水東注即濮水也夷濮西田在二水之西矣
地名疑者一
柤【襄十年】
杜釋闕或曰彭城傳陽縣西北有柤水溝魯國薛縣西南有柤亭譙國攅縣治戯鄉(xiāng)皆去鐘離五百余里非諸侯六日再會所至也或曰汝南安城縣西南有鐘離亭西平縣北有柤亭去偪陽近千里又非自會九日之所能滅國皆非也
闕地五十有三
沈鹿【桓八年】 郊郢【十一年】 夕室【莊十九年下同】
绖皇 睽【僖二十七年下同】 蔿
連谷【二十八年】 范【文十年】 大林【十六年下同】
陽丘 訾枝 選
阪髙 臨品 石谿
仞 轑陽【宣四年下同】 烝野
漳澨 臯滸 郔【十一年下同】
沂【楚邑】 新石【成十五年】 巢【十七年下同】
駕 厘 虺
庸浦【襄十三年】 瑣【昭五年下同】 南懷
汝清 中犫【十三年下同】 息舟
訾梁 棘闈 訾
宗丘【十四年】 長岸【十七年】 防澨【二十三年】圉陽【二十四年】 州屈【二十五年下同】 茄
丘皇 養(yǎng)【昭三十年】 南岡【三十一年】城口【定四年】 稷【五年下同】 軍祥
麇 公壻之谿 脾泄
負(fù)函【哀四年下同】 繒關(guān)
呉地緫説
大伯遜國去之荊蠻號曰勾呉荊蠻義之歸者千余家爲(wèi)呉大伯仲雍嗣之?dāng)喟l(fā)文身臝以為飾不與中國通蓋古揚州地也禹貢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厥土惟涂泥防于江海逹于淮泗周禮職方東南曰揚州在天文星紀(jì)之次斗牛之分辰居丑宮曰磨蝎其境襟三江帶五湖阻大海逹長淮自夀夢而下呉國愈大通于上國杜佑曰揚州人性輕揚地非形勢然長淮大江皆可拒守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十>
呉地釋名
呉【成七年】
吳故國周大伯之邑今平江府吳縣按闔廬城周回三十里水陸十有二門【平江蘇州】
鳩茲【襄三年】
太平州蕪湖縣廣記云本吳鳩茲地
善道【襄五年】
晉人將為吳會諸侯以其道逺故使魯衛(wèi)先會呉于善道蓋徃會之也谷梁作善稻曰吳謂善伊謂稻緩號從中國名從主人范甯曰善稻呉地夷狄所號地形乃物類當(dāng)從中國言之以教殊俗故不言伊緩而言善稻則善道之爲(wèi)呉地灼然無疑而杜預(yù)釋例謂為闕地不知屬何國誤矣按阮勝之南兗州記盱眙縣是古善道在淮河南今盱眙軍是也扵呉為北境而距徐境之南且東諸侯之道故魯衛(wèi)扵此會吳云
朱方【昭四年】
鎮(zhèn)江府丹徒縣廣記云春秋謂之朱方【鎮(zhèn)江潤州】
延【襄三十一年】
常州晉陵縣有季札墓在縣北七十里
延州來辯
傳曰延州來季子其果立乎杜預(yù)注延州來季札邑其釋例以州來為楚邑而延州來則附之呉地曰闕不知其處是以州來別為楚邑而延州來則自為吳之一邑也按延陵吳地在今之常州州來楚邑在今之夀春春秋經(jīng)書吳入州來呉滅州來凡兩見焉公羊傳曰闔廬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去之延陵終身不入?yún)覈垂d孔子之言曰延陵季子吳之習(xí)于禮者也此延與州來二邑之辨其不可并為一明矣由左傳有延州來季子之言是使杜預(yù)惑焉而以延州來為吳之一邑嘗以經(jīng)傳書州來事跡始末考之成公七年經(jīng)書吳入州來則吳始以兵入之至襄三十一年傳雖以延州來冠季子之號然昭十二年楚靈王狩于州來州來蓋猶屬楚十三年經(jīng)書吳滅州來扵此州來方爲(wèi)呉所滅然二十三年傳言呉人伐州來楚奔命救州來又夫差時蔡成公自新蔡徙焉故州來亦曰下蔡則州來在楚實淮北要地吳雖曽入而滅之未必能守所以再伐焉而楚必救之也服防曰延延陵也州來邑名季子讓王位外延陵為大夫食邑州來傳家通言此義為允又按廣記云州來呉取之封季札水經(jīng)注吳季子始封延陵后邑州來故曰延州來二書所述與服防之説合以是言之延陵為季子封邑及季子讓國之延陵吳人尊禮焉以楚州來加其食邑春秋疆埸彼此所屬無常左傳曰延州來季子明季子并食此二邑意者若今帶遙郡之制耳蓋季子吳之望州來吳楚之要境吳以是封季子示重吳而制楚義或有焉固不可謂吳楚有兩州來而遂混延州來爲(wèi)一也
鵲岸【昭五年】
廬州舒城縣有鵲岸渚
檇李【定十四年下同】
吳南境今嘉興府嘉興縣有檇李故城吳越扵此分境【嘉興秀州】
陘
闔廬還卒于陘去檇李七里則闔廬還國之道當(dāng)為呉地釋例以爲(wèi)越地疑非也
夫椒【哀元年】
平江府吳縣西南大湖中有椒山孔潁逹曰杜扵此注以椒為山名土地名以夫椒爲(wèi)地名以戰(zhàn)必在山旁以山表地耳平江蓋吳地賈逵杜預(yù)以夫椒為越地非也
邗【九年】
揚州江都縣有此名韓江射陽今楚州山陽縣至末口入淮謂之韓江口【邗音寒】
鄖【十二年】
泰州海陵縣
笠澤【十七年】
平江府吳江縣上承大湖更逕笠澤
艾【三十年】
隆興府分寜縣本艾縣地【隆興洪州】
闕地四
皋舟隘【襄十四年呉險阨之道】 房鐘【昭六年】
良【哀十五年】 頯黃氏【十六年】
春秋分記卷三十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一 宋 程公説 撰書十三
疆理書第七
列國地總説
晉地理志云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迄獲麟之末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見于經(jīng)傳者百有七十國百三十有九知其所居三十一國盡亡其處蠻夷戎狄不在其間蓋自文武成康以來三十有三世獨宣王能紀(jì)綱諸夏幽平以后諸侯放恣雖二霸迭興以攘夷狄尊王室為事而會盟征伐皆自己出顧其所攻滅蓋已多矣況扵荊楚彊暴漢陽諸姬又實盡之則列爵分土宜不能復(fù)王制之舊也嘗考杜預(yù)釋地諸紀(jì)載列國土地名較晉史百七十國之?dāng)?shù)同是春秋侯國之存者大略無越扵此然黎之搜衛(wèi)邑也姒褒女之姓也預(yù)皆別以爲(wèi)國而曰呂曰原曰溫曰魏曰宗曰鄾則闕而不書余用是正其誤補其遺自王畿外總為百七十有二國大國十三見扵上方由杞而下爲(wèi)次國八爲(wèi)小國百有九爲(wèi)古侯國四十有一有論春秋侯國者可以折矣若其封疆褊隘介于大國紛錯不一則并附見王畿列國指掌圖尚附扵諸侯之義云
次國
杞地釋名
杞【隱四年下同】
東京雍丘縣
牟婁
釋例城陽諸縣東北婁鄉(xiāng)今宻州諸城縣
淳于【桓五年】
宻州髙宻縣故淳于縣也左傳以為淳于公亡國杞遂并而有之按淳于公不見扵經(jīng)而牟婁為邑在隱四年已系之杞牟婁近淳于則淳于為杞地明矣或曰淳于公即杞公也
滕地釋名
滕【隱七年】
徐州滕縣
薛地釋名
薛【隱十一年】
徐州滕縣東有薛城
邳【定元年】
釋例下邳縣故邳國今淮陽軍
莒地釋名
莒【隱二年下同】
宻州莒縣
宻
宻州髙宻縣
向【僖二十六年】
公會莒茲平公盟于向宣四年公伐莒取向蓋向雖莒邑而密在魯境魯是以取焉今沂州承縣東南有向城
鄆【文十二年】
莒邑魯取之今沂州沂水縣
渠丘【成八年】
釋例城陽莒縣南有渠丘今莒縣有蘧里廣記云在宻州安丘縣
介根【襄二十四年】
釋例城陽黔陬縣東北計其城又密東南有古豕根今黔陬省入密州膠西縣
防茲【昭五年】
釋例城陽平昌縣西南有防亭姑幕縣東北有茲亭今平昌故城在宻州安丘縣南
紀(jì)鄣【十九年】
海州東海縣四面環(huán)海水東北有紀(jì)城
鄢陵【文七年】 且于【襄二十三年下同】 夀舒
蒲侯氏 大厖【昭元年下同】 常儀靡
郠【十年】 夀余【二十二年】
邾地釋名
邾【隱元年】
襲慶府鄒縣
魚門【僖二十二年邾城門】
繹【文十三年】
繹山在鄒縣北
狐駘【襄四年】
釋例魯國蕃縣東南目臺亭今徐州滕縣
漆【二十一年下同】
釋例髙平南平縣東北漆鄉(xiāng)今鄒縣
閭丘
釋例髙平南平陽縣西北顯閭亭水經(jīng)注按漆鄉(xiāng)在縣東北漆鄉(xiāng)東北十里見有閭丘鄉(xiāng)非顯閭也今鄒縣北
濫【昭三十一年】
釋例東海昌慮縣治濫鄉(xiāng)城今徐州滕縣東南有昌慮縣地
漷東田 沂西田【哀二年】
魯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二田皆在今沂州界
茅【七年下同】
釋例髙平縣西南茅鄉(xiāng)亭今濟(jì)州任城縣
范門【邾郭門】
翼【隱元年】 偃【僖元年下同】 虛丘
訾婁【三十三年】 蟲【昭十九年】 離姑【二十三年】
絞【哀二年以上】
小邾地釋名
郳【莊五年】
釋例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今徐州滕縣
勾繹【哀二年】
越地釋名
越【昭三十二年】
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其后帝少康封庶子杼于會稽以奉禹祀號爲(wèi)越今紹興府會稽縣南有會稽山即哀元年越子保于會稽之地【紹興越州】
姑蔑【哀十三年】
衢州龍防縣
甬東【二十二年】
慶元府定??h有大浹江廣記曰越滅吳欲遷吳王夫差于甬東韋昭以爲(wèi)句章東浹口外洲是也【慶元明州】
【哀十九年】
許地釋名
許【隱十一年】
潁昌府長社縣許田鎮(zhèn)
展陂【成四年下同】 鉏任泠敦田 叔申之封【十四年】棫林【襄十六年下同】 函氏
小國
虞地釋名
虞【桓十年】
陜州平陸縣呉山在西上有虞城
防軨【僖二年下同】
陜州平陸縣東北四十里防軨坂水經(jīng)注有東西絶澗左右幽空窮深地壑中則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謂之軨橋穆天子傳登于薄防軨之際乃宿于虞楚也
鄍
平陸縣東北二十里傳入自防軨伐鄍三門
虢地釋名
虢【隱元年上陽】
陜州陜縣東南虢城虢仲所封
西虢【隱元年】
鳳翔府虢縣虢叔所封
莘【莊三十二年】
陜州陜縣有莘原
虢略【僖十五年亦見晉地】
虢州本虢南境后屬晉
下陽【僖二年下同】
陜州平陸縣東北故大陽縣【二傳俱作夏陽按上陽下陽俱虢邑都曰夏非】
桑田
陜州靈寳縣稠桑驛
玤【莊二十一年】
隨地釋名
隨【桓六年】
隨州隨縣在漢水之東
瑕【桓六年】 速杞【八年傳】
邢地釋名
邢【隱五年】
信徳府龍岡縣
夷儀【閔二年】
龍岡縣北有夷儀嶺
聶北【僖元年】
紀(jì)地釋名
紀(jì)【隱元年】
青州夀光縣有紀(jì)故城
浮來【八年】
釋例東莞縣北有邳鄉(xiāng)西有公來山號邳來澗今沂州沂水縣
郱【莊元年下同】
釋例東莞臨朐縣東南郱城今青州臨朐縣
鄑
釋例北海都昌縣西有訾城今濰州昌邑縣
郚
漢為郚城縣其后廢有郚城在焉今故城在宻州安丘縣谷梁以紀(jì)郱鄑郚爲(wèi)四國非也
酅【三年】
齊國東安平縣
梁地釋名
梁【桓九年】
同州夏陽縣
新里【僖十八年傳】
郕地釋名
郕【隱五年】
東平剛縣西南有郕鄉(xiāng)今濟(jì)州任城縣南
夫鐘【桓十一年】 郕邽【文十二年傳】
徐地釋名
徐【僖三年】
泗州臨淮縣徐城鎮(zhèn)
婁林【十五年】
釋例大徐城東婁林鄉(xiāng)今臨淮縣西南
蒲隧【昭十六年】
釋例下邳昌慮縣東蒲鄉(xiāng)今徐州滕縣
郯地釋名
郯【宣四年】
淮陽軍下邳縣東八十里有郯子城
羽淵【昭七年】
海州懷仁縣西羽山西南
麇地釋名
麇【文十一年下同】
傳楚子伐麇成大心敗麇師于防渚潘崇復(fù)伐麇至于錫穴今均州故麇地于鄖鄉(xiāng)房州為近而庾仲雍荊州記云荊門軍當(dāng)陽縣本楚之舊邑左傳潘崇伐麇麇當(dāng)陽也當(dāng)陽今屬荊門在春秋屬楚當(dāng)以均州爲(wèi)是
錫穴
漢漢中郡錫縣莽曰錫治師古曰即春秋所謂錫穴今均州鄖鄉(xiāng)縣
防渚
寰宇記鄖鄉(xiāng)縣西六十里有渚水漢地志云渚水入于漢漢之南房州即古防渚又闞骃云防陵即春秋時防渚也
舒鳩地釋名
舒鳩【襄二十四年下同】
無爲(wèi)軍巢縣南有舒城皆羣舒邑
荒浦 離城
鄖地釋名
鄖【桓十一年】
復(fù)州沔陽縣西北有漢云杜城云杜東南有鄖國城
夢中【宣四年】
夢跨江南北【詳見楚地】
蒲騒【桓十一年】
復(fù)州應(yīng)城縣
萊地釋名
萊【宣七年】
登州蓬萊縣
棠【襄六年】
萊州即墨縣棠鄉(xiāng)
鄀地釋名
鄀【僖二十五年下同】
襄陽府宜城縣
商密
在秦楚界上今鄧州內(nèi)鄉(xiāng)縣丹水鎮(zhèn)本鄀都鄀以國小后遷南陽
黃地釋名
黃【桓八年】
光州定城縣
踖陵【莊十九年傳】
庸地釋名
庸【文十六年下同】
釋例東夷上庸縣今房州竹山縣
方城
竹山縣東有方城
禆
鯈
魚
夔州奉節(jié)縣魚復(fù)城
小國釋名
畢【僖二十四年】
長安縣西北有畢
祭【隱元年見鄭地】
州【隱十一年見王畿杜誤以為城陽淳于縣非也】
唐【宣十二年】
隨州唐城縣
息【隱十一年】
蔡州新息縣
荀【桓九年】
絳州荀城或云漢栒邑
酆【僖二十四年下同】
釋例始平鄠縣東有豐邑亭今京兆府鄠縣
應(yīng)
汝州葉縣有應(yīng)鄉(xiāng)
韓
同州韓城縣
鄧【桓二年】
襄陽府鄧城縣
黎【宣十五年】
釋例上黨壺關(guān)縣有黎亭今隆徳府上黨縣
賈【桓九年】
華州蒲城縣
芮【桓三年】
漢地理志臨晉有芮鄉(xiāng)古芮國今同州馮翊縣城在州西九十五里
滑【莊十六年】
滑國都于費今西京偃師縣緱氏鎮(zhèn)
凡【隱七年】
衛(wèi)州共城縣東南
原【僖二十四年見王畿】
南燕【隱五年】
滑州胙城縣漢晉為燕縣
胡【昭二十三年】
順昌府西有胡城
谷【桓七年】
襄陽府谷城縣
葛【桓十五年】
南京寜陵縣西一百五十里割拱州
頓【僖二十三年】
淮寧府南頓縣
溫【僖十年見王畿】
郜【桓二年】
釋例濟(jì)隂城武縣東北北郜城今單州城武有兩郜城在州東南五十里
巴【桓九年】
重慶府江津縣故巴郡【重慶叅州】
鄫【僖十四年】
沂州承縣有漢鄫縣廣記曰故鄫國
偪陽【襄十年】
沂州承縣九域志古跡有偪陽城
鄅【昭十八年】
沂州臨沂縣廣記曰本鄅國
沈【文三年】
釋例汝南平與縣北有沈亭今蔡州汝陽縣東有漢平與縣
舒【僖三年】
廬州舒城縣
夔【僖二十六年】
歸州秭歸縣
宿【隱元年】
鄆州須城縣古宿城圖經(jīng)云古宿國
須句【僖二十二年】
鄆州須城縣
頼【昭十三年】
蔡州褒信縣
?【僖五年】
光州仙居縣北
譚【莊十年】
齊州歴城縣北
宗【文十二年】
或云渠州流江縣然按傳謂近羣舒地勢相逺疑
鐘吾【昭二十七年】
耿【閔元年下同】
釋例平陽皮氏縣東南耿鄉(xiāng)今河中府龍門縣
霍
平陽府霍邑縣其地有霍山
魏
釋例河?xùn)|河北縣按輿地記后因改河北縣爲(wèi)芮城置永樂郡郡后廢唐武徳元年分芮城置永樂縣屬芮州貞觀元年州廢以芮城屬陜州八年以永樂屬蒲州乾元三年復(fù)以蒲爲(wèi)河中府永樂即古魏國詩序謂魏地狹隘晉獻(xiàn)公滅魏以賜大夫畢萬者也芮城乃魏國地芮伯出居于魏者也今北京大名府元城縣則魏武侯公子元食邑非古魏國漢以畢萬魏大名而名之誤矣
焦【襄二十九年】
?農(nóng)陜縣焦亭今陜州平陸縣
東虢【隱元年注】
鄭州滎陽縣
密【僖十七年】
鄭州宻縣
管【僖二十四年下同】
鄭州管城縣東北管城
毛【屬畿內(nèi)國】
雍
釋例河內(nèi)山陽縣西有雍城今懷州修武縣西北
聃
邘
懷州河內(nèi)縣北三十里有邘城當(dāng)大行南路
胙
滑州胙城縣
蔣
釋例弋陽期思縣蔣鄉(xiāng)亭今光州固始縣商城鎮(zhèn)
茅
釋例髙平昌邑縣西有茅鄉(xiāng)今濟(jì)州金鄉(xiāng)縣有昌邑城
揚【襄二十九年】
平陽府洪洞縣
蕭【莊十二年】
徐州蕭縣州西五十里
羅【桓十二年】
國在西山中今襄陽府中廬縣南六十里有羅國城后遷枝江十道志云襄州得春秋羅國之地
夷【隱元年】
萊州即墨縣西
向【隱二年】
譙國龍亢縣東有向城今宿州蘄縣地有龍亢東南有向城
申【見楚地】
任【僖二十一年下同】
濟(jì)州任城縣
顓臾
釋例泰山南武縣東北有顓臾城今沂州費縣南武城故城在焉顓臾城在縣西
偪【文六年】
六【文五年】
廬州舒城縣安豐里之南故六縣
舒蓼【文十四年】
安豐軍故蓼縣
蓼【桓十一年】
唐州湖陽縣
舒庸【文十二年傳】
江【僖二年】
信陽縣之東南新息縣之西
厲【僖十五年】
隨州隨縣北有厲鄉(xiāng)
英氏【僖十七年經(jīng)】
巢【文十二年】
無爲(wèi)軍巢縣同安志云古巢城在縣南六十五里
桐【定二年】
廬州舒城縣有桐鄉(xiāng)今名桐城
貳【桓十一年下同此】
軫
水經(jīng)注晉武帝平吳割臨沮之北鄉(xiāng)中廬之南鄉(xiāng)立上黃縣治軫鄉(xiāng)軫鄉(xiāng)抑軫國乎
絞
州
釋例南鄉(xiāng)華容縣東南有州陵城今江陵府監(jiān)利縣
權(quán)【莊十八年】
荊門軍當(dāng)陽縣有權(quán)城
道【僖五年】
蔡州確山縣故道城
栢【僖五年】
釋例汝南西平縣有栢亭今蔡州西平縣
鄾【桓九年】
襄陽府鄧城縣鄾城在縣南八里
房【昭十三年】
釋例汝南有吳防縣今蔡州遂平縣
項【僖十七年】
淮寜府項城縣府東南七十里
邿【襄十三年】
釋例任城亢父縣有邿亭今濟(jì)州任城縣南有亢父縣故城
遂【莊十三年】
襲慶府龔丘縣
陽【閔二年】
沂州沂水縣
冀【僖二年】
釋例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今河中府龍門縣
崇【宣元年】
京兆府鄠縣東
戴【隱十年】
按左氏作戴陸徳明左氏釋文云字林作戴谷梁本或作載考之呂忱字林無所引作戴處止有廙字注云籕戴其説不明按漢地理志梁國菑縣注云故戴國后漢志陳留郡考城故菑注引陳留志曰古戴國地杜預(yù)曰戴在外黃東南以是考之是爲(wèi)古戴國審矣古者戴菑聲相近故鄭?讀俶戴為熾菑疑是載字又按陸氏云載故國在陳留説文有□字從邑從作代切下亦注云故國在陳留又疑□字篆文與載相類因而致誤徐鍇云宋以伐載召蔡人即□國考之輿地外黃今屬東京雍丘縣之東載城在外黃東南即今拱州考城云
共【隱元年】
衛(wèi)州共城縣在州東北五十九里
鑄【襄二十三年】
春秋分記卷三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二 宋 程公說 撰書十四
疆理書第八
古國地釋名
有虞地
有虞【哀元年下同】
南京虞城縣
綸
虞城縣有綸城
三苗地
三苗【昭元年】
湖南潭岳二州皆三苗地
?州【襄十四年】
陜西化外沙州燉煌縣
有窮地
有窮【襄四年下同后羿國名】
鉏
后羿自鉏遷于窮石按開徳府衛(wèi)南縣有古鉏城則知窮石去鉏不逺
古諸國釋名
微【僖六年】
東平府壽張縣西北有防鄉(xiāng)防子冢
莘【二十八年】
東京陳留縣地有莘國故城謂之莘墟
郇瑕氏【成六年】
古國名猗氏縣有郇城亦在解州西南
呂【七年】
古呂國【見楚地】
寒【襄四年下同】
釋例寒國北海平夀東有寒亭今濰州北??h
有鬲
安徳府安徳縣西北有鬲故城
斟灌
夏同姓青州夀光縣東南有灌亭
斟尋
地理志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故斟尋國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今濰州北海縣
過
澆國名萊州掖縣北有過鄉(xiāng)
戈
國名宋鄭之間有戈邑在今陳留雍丘
豕韋【二十四年下同】
滑州韋城縣
唐
太原府
杜
釋例京兆杜縣今京兆府萬年縣
邶【襄二十九年下同】
鄘
邶鄘衛(wèi)者紂畿內(nèi)地周武王伐紂三分其地置三監(jiān)封管蔡霍三叔自紂城而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東謂之衛(wèi)竹書紀(jì)年曰武王封武庚于朝歌分其地為邶鄘衛(wèi)武王既防三監(jiān)導(dǎo)武庚叛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復(fù)伐三監(jiān)又于此三國建諸侯以殷余民封康叔于衛(wèi)使為之長后世子孫稍并二國混而名之
豳
邠州三水縣有漢栒邑故豳國周之先公公劉所居釋例在新平平漆縣東北新平今屬邠州豳地則分屬三水
鄶
鄶城故鄶國鄭州密縣東北或云新鄭縣是詩所謂鄶羔裘者也杜佑通典新鄭縣在唐屬鄭州注曰本鄶國地密縣在唐屬河南注曰亦古鄶國按二縣俱在鄭旁近新鄭又在密東北則均為鄶?shù)匾?br /> 觀【昭元年下同】
開徳府觀城縣傳曰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
扈
京兆府鄠縣扈鄉(xiāng)
姺
邳
淮陽軍下邳縣
奄
傳曰成王因商奄之人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皥之虛史記曰出魯奄中張華曰即魯奄里今襲慶府仙源縣古曲阜也
褒
興元府褒城縣
有緡【四年】
釋例金鄉(xiāng)城緡國今濟(jì)州金鄉(xiāng)縣
大庭氏【昭五五】
在仙源縣城中
駘【九年下同】
釋例始平武功縣治厘城今京兆府武功縣
歧
扶風(fēng)縣歧陽鎮(zhèn)【詳見王畿】
蒲姑
地理志曰瑯邪姑幕或曰薄姑今在密州莒縣又青州千乗縣亦有蒲姑城蓋古薄姑氏地跨有青徐密州之境
亳
南京有古亳城
昆吾【十二年】
開徳府濮陽縣
密須【十五年】
釋例姞姓安定隂密縣今涇州靈臺縣
闕鞏【十五年】
甲父【十六年】
釋例髙平昌邑縣東南有甲父亭今濟(jì)州金鄉(xiāng)縣
飂【二十九年下同古國名】
鬷川
舜帝封飂之后于鬷川
窮?!旧侔堉柕卦隰敱薄?br /> 封父【定四年】
開封府封丘縣
仍【哀元年】
四夷地釋名
戎地
戎【隱二年】
釋例陳留濟(jì)陽縣東南有戎城今東京東明縣濟(jì)陽鎮(zhèn)
戎州【哀十七年】
杜預(yù)曰近衛(wèi)者按杜誤以楚丘為衛(wèi)地故曰近衛(wèi)非矣
楚丘【隱七年】
戎州已氏邑在今拱州楚丘縣戎蓋昆吾之后別在夷狄周衰入于此天王使凡伯聘魯由雒邑道楚丘至仙源逮其歸戎乃要而伐之楚丘在河南宜為周魯往來之地以其逼近宋都故在二漢晉屬梁國杜誤以此為即僖二年衛(wèi)所城之邑于隱七年釋云在濟(jì)隂城武縣于僖二年城楚丘則釋云衛(wèi)邑是以城楚丘為即前日戎伐王使之楚丘矣水經(jīng)亦以戎伐凡伯于楚丘為衛(wèi)文公徙居于此按濟(jì)隂城武縣即今開徳之衛(wèi)南衛(wèi)南蓋隋大業(yè)初改后此名謂梁郡有楚丘縣故以別之衛(wèi)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處曹邑文公徙居楚丘曹邑在今滑之白馬衛(wèi)南為近二邑不出邦域之中斯文公所由徙也又衛(wèi)南之楚丘在河北凡伯安有逾河北道衛(wèi)南而使于魯耶故衛(wèi)南之楚丘為衛(wèi)所城之邑而拱州之楚丘則戎州已氏邑云
諸戎
驪戎【莊二十八年】
京兆府臨潼縣驪山在南
姜戎【僖三十三年】
晉之南鄙
陸渾戎【僖二十二年】
西京伊陽縣故陸渾縣
隂戎【昭九年】
晉隂地自商州至西京伊陽縣
楊【僖十一年下同】
拒
泉
釋例河南洛陽縣西南有泉亭今西京洛陽縣
臯
伊雒戎
雜戎居洛水伊水間洛陽縣西南有戎城
戎蠻子【昭十六年】
釋例河南新城縣東南有蠻城今鄭州密縣
盧戎【桓十三年】
南蠻在中國者今襄陽府中廬縣
狄戎【襄四年狄在中國者】
犬戎【閔二年戎在中國者】
茅戎【成元年】
釋例河?xùn)|大陽縣西有茅亭今陜州平陸縣
北戎【隱九年山戎無終】
薊州玉田縣
山戎【莊三十年】
平州盧龍縣
北狄
廣莫【莊二十八年】
北狄地之廣絶蒲屈左右在慈州界
攅函【宣十一年下同此】
眾狄
長狄
長狄鄋瞞【文十一年傳】
赤狄
赤狄【宣三年】
釋例上黨郡地有赤沙城今隆徳府地【隆徳潞州】
東山臯落【閔二年】
赤狄別種在晉東今隆徳府左右
潞氏【文十一年】
隆徳府潞城縣東有古城赤狄潞氏國
甲氏留吁鐸辰【宣十六年赤狄別種】
廧咎如【僖二十三年赤狄別種】
白狄
白狄【僖二十三年】
延安府膚施縣本白狄鄜丹銀綏徳等州皆春秋白狄地
肥【昭十二年】
白狄別種釋例鉅鹿下曲陽縣西南有肥累城今祁州鼔城縣
昔陽【昭十二年】
肥國都釋例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今平定軍樂平縣
鼔【昭十五年】
白狄別種今祁州鼔城縣
鮮虞【昭十二年】
白狄別種今中山府新樂縣
中人【十三年】
鮮虞地今中山府望都縣有中人亭
中山【定四年】
鮮虞地今中山府安喜縣
夷蠻地
介【僖二十九年】
密州膠西縣
淮夷【僖十三年】
東夷居淮水上者淮夷獻(xiàn)琛言于詩尚矣
敖【哀十九年下同此】
三夷
苫越【定八年】
山夷【文十六年下同此】
濮夷
建寜縣南有濮夷無君長故稱百濮傳曰巴濮楚鄧吾南土也
夷虎【哀四年】
羣蠻【文十六年】
肅慎【昭九年】
洪皓松漠記聞曰古肅愼城四面約五里余遺堞尚在在渤海國都三十里以石累城腳
梁【哀四年下同亦見王畿】
汝州梁縣西南故蠻子邑
霍
梁南四十五里霍陽聚皆蠻子邑
闕地二十有四
共池【桓十年】 惡曹【十一年下同】 折
垂棘【僖二年下同】 多魚 牡丘【十五年】
女栗【文十年下同】 厥貉 沓【十三年】
上鄍【成二年】 交剛【十二年】 貍脤【十七年】
虛朾【十八年下同】 臺谷 大隧【襄十九九年】商任【二十一年】 泮【二十五年】 曠林【昭元年】
祲祥【十一年下同】 厥憖 鄟陵【二十六年】
拔【定三年】 安甫【十年】 渠蒢【十五年】
春秋分記卷三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三 宋 程公説 撰書十五
疆理書第九
山
四岳【昭四年下同】
東岳泰山
襲慶府奉符縣西北
南岳衡山
潭州衡山縣防湘千里九向九背
西岳華山
在舜為西岳周禮為中岳蓋周宅洛邑與冀不同大華今在華州華隂縣巨靈擘之以通河流少華在華州鄭縣其山聯(lián)屬東北至冀東南至豫西南至梁西北至雍四州之境在焉春秋分秦晉界
北岳恒山
中山府曲陽縣西北連【闕】真定府慶源府媯州蔚州界
三涂
西京伊陽縣有三涂山或謂伊闕大谷轘轅是三道非也
陽城
西京登封縣東北有陽城山洧水所出
大室
地理志云武帝置嵩髙縣以奉大室號為中岳有少室在大室之西今登封縣地
郟鄏【宣三年】
成王定鼎于郟鄏在洛陽西郟鄏二山相屬
大行【襄二十三年】
地理志云東大行在河內(nèi)山陽縣西北大行在河內(nèi)野王縣西北魏郡鄴縣北按北山起于孟州濟(jì)源縣界一名皇母山一名女媧山述征記曰大山首始于河內(nèi)北至幽州凡八陘第一軹關(guān)陘在濟(jì)源第二大行陘長四十里第三白陘今在懷州河內(nèi)縣余五陘在鄴中山幽州界山陽今澤州野王今懷州禹貢曰大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北條地脈于此始畢壯哉
萊柞【昭七年】
魯?shù)亟袢R蕪縣
具 敖【桓六年】
二山皆魯?shù)卦谄疥?br /> 敖 鄗【宣十二年】
二山皆鄭地鄭州滎陽縣西北有敖山孟州河隂縣有鄗山鄗在敖山東南
殽【僖三十三年】
西京永寜縣西北有三崤山一名嵚崟山崤有二陵自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東崤長坂數(shù)里車不得方軌西崤石陂十二里其地今又屬陜州漢之澠池界
方城【僖四年】
崗阜自唐州比陽縣相比連接西至方城縣又至西汝州葉縣南故號方城楚國方城以為城蓋北門之險
繹【文十三年】
襲慶府鄒縣此山東西二十里髙秀獨出
首山【宣二年】
河中府河?xùn)|縣東南
靡笄【成二年下同】
齊州長清縣有此
華不注
齊州厯城縣有此
梁山【成五年】
爾雅曰梁晉望也公羊曰河上之山也今在同州韓城縣西是為大梁山及有小梁山亦在邑界禹貢梁山韓奕篇奕奕梁山即此
衡山【襄三年】
湖州南
巫山【襄十八年下同】
東平府東北
梅山
鄭州密縣東北
魚齒
汝州襄城縣
荊山【昭四年下同】
襄陽南漳縣東北有此山
中南
地理志云在扶風(fēng)武功縣東太一山也今在京兆鳳翔之間自歧山郿縣南連延?xùn)|至京兆長安縣西武功縣南周之名山關(guān)中記曰在天中居都南一名中南一名地胏
歧
地理志云在扶風(fēng)羙陽縣西北今在鳯翔府岐山縣東北河圖括地象曰歧山在昆侖東南為地乳周之興也鸑鷟鳴人謂之鳯凰堆水經(jīng)注其峯高峻逈出諸山亦名天柱歧水出焉合漆入渭
涂山
壽春府
羽山【昭七年】
海州懷仁縣
北山【昭二十二年】
王田北山杜預(yù)注北邙也在西京洛陽縣登之見孟津
小別大別【定四年】
禹貢曰導(dǎo)嶓冢至于荊山內(nèi)方至于大別又曰嶓冢導(dǎo)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禹治山通水南條荊山首起嶓冢至于荊山又為內(nèi)方大別二山內(nèi)方今復(fù)州之竟陵大別今漢陽之漢川也南條其尾至此而極亦壯偉矣孔安國釋南入于江謂觸山廻南入江葢漢水至大別山為大別所擊故回波以南入于江非本性欲南也左傳吳師伐郢楚子常濟(jì)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別漢東山名也在安豐縣南顔師古曰大別在廬江安豐杜預(yù)釋地曰二別在江夏界近漢之名無縁乃在安豐也案地說言漢水東行觸大別之陂南與江合則與尚書杜預(yù)之說同葢小別在今徳安府大別在今漢川縣楚自郢濟(jì)漢又自小別至大別地形順便今大別山之北漢口即漢水入江處且安豐至江夏一千五百里相距甚逺又淮水之南非江漢合流之地京相璠顔師古安豐大別之說斯不足證
【定十年】
襲慶府奉符縣有山魯頌謂蒙蓋二山也
蒙【哀十七年】
地理志云蒙山在泰山蒙隂縣西南今在沂州費縣西新泰縣南分二邑界山髙四十里長四十六里齊魯防盟即蒙山之隂魯?shù)匾?br /> 防稽【哀元年】
紹興府防稽縣南有此山
菟和【哀四年】
商州上雒縣
沙鹿【僖十四年】
北京大名府有五鹿墟即沙鹿也郡國志曰五鹿故沙鹿有沙亭
山闕名六
阜山【文十六年】 萊山【昭五年下同楚地】坻箕之山【楚地】岡山【十一年】 坻山【十二年晉地】 桑山【十六年鄭地】
山釋異
萊山有三
昭五年楚子次萊山楚地
七年與之萊柞魯?shù)?br /> 萊國有萊山今登州黃縣
敖山有二
桓六年魯之敖山在平隂
宣十二年鄭之敖山在滎陽
衡山有二
昭四年南岳衡山在潭州
襄三年衡山在湖州烏程
坻山有二
昭五年坻箕之山楚地
昭十二年坻山晉地
涂山有二
昭四年三涂在西京
禹防諸侯于涂山在夀春
水
江【昭三年】
廣雅曰江貢也地理志云出蜀郡湔氐道西徼外岷山東南至江都入海過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山海經(jīng)曰岷山東北崍山又東至崌山江水出焉東注大江郭璞曰中江出崍謂今簡州江也北江出崌此皆岷山旁之小江今按江出松州嘉城縣甘松嶺亦曰松桑嶺其地北連析支其水一名汶水流出岷山始大自此遂東南流而悉州沱水東來與江防故曰東別為沱東南經(jīng)成都南經(jīng)嘉定府沫水入焉至瀘州涪水從西北來東南至重慶府則有嘉陵江巴江入又東經(jīng)涪州黔江入忠萬夔州有巫水入歸峽有清江又東至枝江有沮水入石首涌水入又東過岳州有澧水從西入洞庭水亦自南入又有浣水湘水從西南來入江共而東至鄂州漢水入焉始經(jīng)九江至鎮(zhèn)江府有丹陽水從南來入又東經(jīng)揚州有邗溝水出焉又東經(jīng)江隂許浦始入于海
河【僖四年】
春秋説題辭曰河之為言荷也荷精分布懷隂引度也釋水云河出昆侖自禹本紀(jì)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皆云然張騫使西域窮河源謂河有兩源一出于闐一出蔥嶺同入蒲昌海一名鹽澤按于闐國南河耨逹山或云即昆侖也河源出焉一名首枝河北流七百里入戍水一名計首河北與蔥嶺河合同入鹽澤蔥嶺在踈勒國西北東入鹽澤去沙州西三百里潛行地下為中國河然既曰濳流頗同臆説非實見鹽澤與河通也至唐吐蕃為大國居積石西南唐聘使始見黃河在吐蕃中西南數(shù)千里向東北流與積石河相連吐蕃人言昆侖山在其國內(nèi)長慶中劉元鼎為盟防河之上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髙而四下曰紫山古所謂昆侖也虜人謂悶?zāi)枭街本嚅L安五千里河源其間澄流緩下稍合眾流則赤它水并注則濁度其源直莫賀延磧尾蓋劒南之西爾禹導(dǎo)河自積石北行至豐州又東至忻州乃南三曲三千余里至河中府龍門直南至華州鄭縣沖激華山折而東廻故其地曰潼關(guān)亦曰沖關(guān)即經(jīng)所謂河曲東包厎柱于陜州東過孟津于河南府東過洛汭于鞏縣至鄭衛(wèi)之大伾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髙水湍悍難以行平地乃釃二渠以引河北載之髙地故自此北過降水在今大名府之南被大陸于邢趙間分為九河流至滄州同為逆河以入大海自積石而下九折行九千四百里
淮【桓八年】
春秋說題辭曰淮者均其勢也禹貢導(dǎo)淮自桐柏地理志出南陽平氏縣東南桐柏大復(fù)山東南至臨淮淮陵縣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水經(jīng)出胎簪山孔穎逹曰桐柏旁小山也荊州志曰出桐柏濳流三千里東出大復(fù)山在唐州桐柏縣【闕】至楚州山陽縣防泗沂之水東至漣水縣界入海
濟(jì)【隠三年】
春秋說題辭曰濟(jì)齊也齊渡也地理志出河?xùn)|垣縣東北王屋山東南至河內(nèi)武徳縣入河溢出河南滎陽北地中又東至千乗瑯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孔穎逹曰泉源為沇流去為濟(jì)在溫縣西北平地今濟(jì)水出孟州王屋縣東至濟(jì)源縣西北三里平地有二源東源周廻七百歩深不測西源周廻六百八十余歩稍淺山海經(jīng)曰王屋之東防水出焉是也至懷州武徳縣東入河十?dāng)?shù)里西南截河又并流數(shù)里溢出鄭州滎澤縣名南濟(jì)水滎口在焉東出曹州定陶縣陶丘北遂為菏入單州魚臺縣防泗水又東北至鄆濟(jì)間防汶水又北折而東至青州博興縣入海謂之海浦又接濵州渤??h蒲臺南謂之潮口淀皆濟(jì)入海處王莽末旱涸濟(jì)不越河汴渠成后濟(jì)堤又竭今東平濟(jì)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入海謂之清河乃菏汶合流爾水經(jīng)后漢和帝時作謂濟(jì)南過滎澤至乗氏等縣蓋非實録
漢【桓六年】
禹貢嶓冢導(dǎo)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水經(jīng)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又東北至廣魏白水縣注曰東西兩川俱出嶓冢而同為漢水今西縣嶓冢山西漢水所遵也大抵梁州左山皆曰岷右山皆曰嶓出于岷者皆曰江出于嶓者皆曰漢江有內(nèi)水中水外水之異漢有西漢水東漢水之殊滄浪水蓋今漢之夏水至漢陽軍觸大別上南入于江
夏汭【昭四年】
漢水觸大別山南折與江水防謂之夏汭亦曰夏口在漢陽軍北鄂州西界盛洪之山川記曰二水之間謂之夏洲首尾七百里華容監(jiān)利二縣在其中矣此水冬塞夏通謂之夏水蓋夏則防于荊鄂之間通曰夏汭冬則防于漢陽乃為夏口今漢陽軍漢陽縣有沔口是也
渭【閔二年】
地理志云出隴西首陽縣西南鳥防同穴山東至京兆船司空縣入河過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蓋渭出首陽經(jīng)南安天水扶風(fēng)略陽始平京兆至?農(nóng)華隂縣入河今渭源在熙州渭源堡鳥防山經(jīng)秦隴鳳翔至京兆咸陽縣防灃水于矩山在咸陽南數(shù)里又東防涇水于髙陵之間在咸陽東數(shù)十里山海經(jīng)曰涇渭合流三日清濁不雜東合漆沮水至潼津入河在華隂縣北入河春秋之渭汭也杜預(yù)曰水之隈曲曰汭呂忱曰汭者水相入也
涇【成十三年】
地理志云出安定郡涇陽縣西笄頭山東南至馮翊陽陵縣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里山在靈州東南土俗謂之開屯山按笄頭山名雞頭山一名崆峒山淮南子云涇水出薄落山亦此山別名水經(jīng)注大隴山之異名山海經(jīng)謂出髙山水經(jīng)謂出髙山之涇谷今在鎮(zhèn)戎軍髙平縣東南過原涇隴耀等州至京兆醴泉縣出山即古之谷口縣至云陽為涇峽至府東髙陵入渭此外有白公渠引涇注渭在髙陵鄭國渠引涇注洛在瓠口非禹故道
汾【僖十六年】
出憲州靜樂縣管涔山至太原府西北
伊【僖十一年下同】
地理志云出?農(nóng)盧氏縣東熊耳山東北入雒過郡二行四百五十里顔師古云出陸渾山水經(jīng)伊水出南陽縣西荀渠山注引山海經(jīng)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魏山按熊耳山在虢州東南盧氏縣之南河南府伊陽縣古陸渾地山在伊闕之西二山相接禹辟伊闕以通水望之如闕伊水厯其間流始大孔安國云防洛于洛陽之南為四水之首
洛
地理志云出?農(nóng)上雒縣冢嶺山東北至鞏入河過郡二行一千七十里山海經(jīng)曰出上洛西山水經(jīng)曰上洛讙舉山其實一也禹貢曰導(dǎo)洛自熊耳按熊耳山乃在盧氏縣東為伊水之源洛水則出商州上洛縣北冢嶺山東逕熊耳山北博物志曰洛出熊耳蓋開其滯也自此防澗瀍于河南之南防伊水于洛陽之南又東過偃師縣南至鞏縣東又北入于河
洛汭【昭元年】
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潁館于洛汭劉子曰美哉禹功即鞏縣東北水曲流曰汭山海經(jīng)曰洛水成臯西入河是也謂之洛汭即什谷也
彭【桓十二年】
出房州境至襄陽入漢
鄢【桓十三年】
水經(jīng)注夷水導(dǎo)源中廬縣界康狼山又謂之鄢水東南流厯襄陽府宜城縣北流入漢
睢【僖十九年】
首受陳留浚儀蒗蕩水東經(jīng)南京亳州沛縣東南流至徐州入泗謂之睢口水經(jīng)止蕭縣入于睢非也
?【僖二十二年】
寰宇記云拱州柘城縣西北三十五里
潁【宣十年】
出西京登封縣西北少室山至夀春府入淮
洧【成十七年下同】
出鄭州密縣西北陽山東南至淮寜府西華縣入潁
汝
出蔡州汝陽縣大孟山東北至褒信入淮
湨【襄十六年下同】
出孟州濟(jì)源縣西北源山南遙原山西至溫縣入河春秋防于湨梁謂是水之濆梁爾雅曰梁莫大于湨梁梁水堤也
湛
水經(jīng)注湛水出犫縣北魚齒山西北東南流厯魚齒山下為湛浦方五十余歩又東于汝水九曲北東入汝犫縣在今汝州魯山縣東南
旃然【十八年】
自孟州汜水縣東南入汴水
黃【襄二十八年】
尉氏縣西有黃水西南至鄭州新鄭縣城西入洧
濮【哀二十七年】
衛(wèi)地自東京酸棗縣傍河?xùn)|北經(jīng)興仁府濟(jì)隂至髙平入濟(jì)
泜【僖三十三年】
出汝州魯山縣東經(jīng)汝州襄城縣至潁川入汝
涑【成十三三年】
出解州聞喜縣東山黍葭谷俗謂之華谷過解縣東又西南注張陽池
澮【成六年】
出絳縣東澮山西過翼城縣南又西南過虒祁宮注汾水
濼【桓十八年】
出濟(jì)南府厯城縣西南泉源上水涌若輪又北流入濟(jì)謂之濼口
濰【襄十八年下同】
地理志云出瑯邪箕屋山北至都昌縣入海過郡三行五百二十里淮南子云出覆舟山或云出濰山按濰一名覆舟山在密州莒縣北八十里正漢箕縣地箕縣故城在此山東北又接青州箕山箕山者無木而圓峭縣因名然則箕屋覆舟山同名異水過密州城東北至髙密入濰州及昌邑縣界入海昌邑即古都昌也
沂
地理志云出泰山蓋縣南至下邳入泗過郡五行六百里按沂出沂州沂水縣沂山即東泰山也在縣北百余里曾晳舞雩之郊其水西南流至淮陽軍下邳縣分為二一從縣城北西南入泗一從城東曲過縣南號小沂水亦入泗
沂【昭二十五年】
出襲慶府仙源縣東南流過下邳縣西南入泗
少水【襄二十三年】
水經(jīng)注沁水逕沁縣故城北蓋借水以名縣乃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晉地矣又曰少水今沁水也
窮水【昭二十七年】
水經(jīng)注窮水出安豐縣窮谷左傳楚救濳司馬沈尹戍與呉?guī)熡鲇诟F谷川流泄注于決水之右北灌安豐之左世謂之豐水亦曰窮水音戎并聲相近字隨讀轉(zhuǎn)北流注于淮
耏【襄三年】
水經(jīng)時水東至臨淄縣西屈南過泰山新泰縣東又南至費縣東入于沂注時即耏水也音而春秋齊晉盟于耏者也京相璠曰今淄惟有澅水西北入泲即地理志曰如水也耏如聲相似然則澅水即耏水也蓋以澅與時合得通稱矣
泗【襄十九年】
地理志云出濟(jì)隂乗氏縣東南至臨淮睢陵縣入淮過郡六行一千一百一十里今襲慶府泗水縣陪尾山源有四泉俱導(dǎo)因以為名在桃虛西北逕泗水縣故城南即襄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是也南有姑蔑城水出二邑之間西至徐州有沛水睢水入又西南至淮陽軍沂水入與淮水合自此東至楚州山陽縣入淮謂之泗口沂至泗口百余里
洙【莊九年】
出襲慶府臨樂山至縣西南合入泗
漷【襄十九年】
出沂州費縣西南連青山下東北流又折而西南流入徐州滕縣界至單州魚臺縣入泗
汶【僖元年】
地理志云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泲又云出瑯邪朱虛縣東泰山東至安丘入濰師古曰或有二汶水乎述征記曰泰山郡水皆曰汶今襲慶府干封縣有五汶瀛汶柴汶之屬源別流同則汶不止一源明矣朱虛之汶出沂州沂水縣小泰山至濰州北??h入濰此水不逹于濟(jì)與經(jīng)不合惟原山在淄川干封二邑間淄水出其東北東流入海汶水出其西南西流至東平府中都縣接濟(jì)州鉅野界入濟(jì)
淄【昭二十六年】
地理志云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東北至千乗博昌縣入濟(jì)淮南子云出飴山亦是原山在淄州淄川縣東南古萊蕪城在焉流至青州夀光縣與澠水合至博興縣入海本博昌縣后唐避諱改焉溝洫志云自禹后齊通淄濟(jì)之間志云淄入濟(jì)非古也
澠【昭十二年】
出青州臨淄縣北經(jīng)夀光縣南界入時水
姑【昭二十年下同】
出登州黃縣山西北經(jīng)萊州即墨縣至密州膠西縣東南入海
尤
出密州膠西縣姑水東南入海姑尤以東即此
沙水【昭二十七年】
水經(jīng)自新溝東北經(jīng)牛首東北渠即沙水也楚東有沙水謂此水東南逕扶溝東又南與蔡陂合又東南逕淮寜府城東曰百尺溝又東南流注潁謂之交口自溝東南逕城父西南入淮謂之沙汭京相璠曰楚東地也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杜預(yù)曰沙水名也
溠【莊四年】
出隨州隨縣西北黃山南東南逕隋縣西又南流注于鄖
漳【宣四年】
出襄陽府南漳縣東荊山東南又南至枝江縣北至荊門軍當(dāng)陽縣東南入沮
睢【定四年下同】
出新城經(jīng)襄陽府至江陵府枝江縣入江
清發(fā)
呉敗楚柏舉從之及于清發(fā)水經(jīng)涢水過江夏安陸縣西注云晉太安二年劉?遣皮初與張昌戰(zhàn)于清水昌敗追斬于江涘即春秋清發(fā)在今徳安府界
雍澨
禹貢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孔氏云在江夏竟陵縣入漢三澨之別不可復(fù)知今澨水出郢州長夀縣磨石山名澨水東南流至復(fù)州景陵縣名汊川至漢陽軍漢川縣入漢傳言濟(jì)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呉敗楚于雍澨五戰(zhàn)及郢在今景陵漢川間也
涌【莊十八年】
水經(jīng)江水當(dāng)華容縣南涌水出焉又東涌水注之注云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謂之涌口春秋所謂閻敖游涌而逸于二水之間者也華容今監(jiān)利石首縣地
桐【哀十五年】
出廣徳軍西南桐源山西北入丹陽湖
洹【成十七年】
出相州林慮縣東北至北京成安縣又東過內(nèi)黃縣北東入于白溝説文洹水出晉魯之間
成臼【定五年】
水經(jīng)注水出竟陵縣東北耶屈山一名盧屈山西流注于沔昭王奔隨濟(jì)于成臼謂是水也
濡【昭七年】
出順安軍髙陽縣東北至莫州任丘縣入易水任丘漢莫縣也莫州出順安軍七十一里
東?!举宜哪辍?br /> 左傳以齊竟東至于海按禹貢海岱惟青州孔安國曰東北據(jù)海又曰海濵廣斥濵言涯也故海環(huán)中國而禹貢獨以言青州之境青州跨海故也
南河【僖二十八年】
自河南濟(jì)從衛(wèi)州南渡出衛(wèi)南而東曹國在今廣濟(jì)定陶縣在衛(wèi)之東故晉侯侵曹假道于衛(wèi)衛(wèi)人不許還自南河濟(jì)即此
水闕名七
滑【宣八年】 洮【昭元年】 羅【五年】
彭【二十年】 鬷【二十九年】 ?【哀十三年】
水釋異
洛入于渭者秦地之洛入于河者雒地之雒而北地故歸徳縣亦有洛水入于河
灃在永興入河而南陽有灃水東入汝
涇在永興入渭而宣城有涇水出蕪湖
淮出桐柏東入海而房陵有淮水東入漢故丹陽陵陽縣有淮水北入江
沂水有大沂水小沂水
汶魯水也而茂州有汶水
漢出嶓冢山而蜀漢州有漢水入延
蒲出故曲逆縣蒲陽山東入濡祁州蒲隂亦有蒲水東入河
澮出翼城晉水也而鄭之秦水故澮國居之亦曰澮水彭出故新城昌魏入江而豫章有彭水東入湖
濮衛(wèi)水也酈元云過韋城分為二瀆北濮出焉又陳地亦有濮又建寜濮夷亦因水命名
春秋分記卷三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四 宋 程公說 撰書十六
疆理書第十
地名歸一
王畿
酆鎬【又曰宗周京周】
雒邑【左氏又曰王城郟鄏】
東周【亦曰成周】
溫【隱三年 左氏又曰蘇】
樊【十一年下同左氏又曰陽樊】
隰【左氏又曰隰城】
盟【左氏又曰盟津】
翟泉【僖二十九年公羊作狄泉】
京【昭二十二年左氏又曰京楚】
訾【二十三年 左氏又曰東訾】
尸【二十六年下同左氏又曰尸氏】
闕塞【左氏又曰闕外】
魯?shù)?br /> 蔑【隱元年 公谷作昧注作姑蔑】
潛【二年 纂例公羊作岑今本作潛】
棠【五年又作唐】
防【九年 公羊作邴】
曲池【桓十二年公羊作毆蛇】
奚【十七年谷梁作郎】
祝丘【莊四年 纂例公羊谷梁作禚今皆作?!?br /> 蔇【九年 公羊作暨】
郿【二十八年公羊作微】
酈【僖元年 公羊作黎谷梁作麗】
卞【十七年 纂例公羊或作弁】
郚【文七年 左氏又曰五郚】
鄆【十二年 左氏又曰鄆田本莒邑公羊作運】
臺【襄十二年谷梁作邰】
蚡泉【昭五年 公羊作濆泉谷梁作賁】
昌間【二十二年公羊作昌奸】
啟陽【哀三年 公羊作開陽】
毗【五年 公羊作比陸徳明云本又作芘】
邾瑕【六年 公羊作邾婁葭】
闡【八年 公羊作僤陸徳明云字林作□按類篇僤□同魯?shù)孛抛滞ㄓ谩?br /> 晉地
晉【昭元年 左氏又曰大夏參墟大原晉陽公谷作大鹵】
曲沃【隱五年 左氏僖四年又曰新城十年又曰下國】
絳【莊二十六年 左氏成六年又曰故絳】
二屈【二十八年左氏又曰屈】
髙梁【僖九年下同 左氏僖十五年又曰髙梁之墟】
沙鹿【十四年 哀四年又曰五鹿】
韓【十五年 左氏作韓原又曰宗丘】
郇【二十四年下同 左氏成六年又曰郇瑕氏】
緜上【左氏又曰緜】
清原【三十一年左氏又曰清】
先茅之縣【三十三年左氏又曰茅】
郫【文六年 左氏又曰郫邵】
黃父【十七年 左氏又曰黒壤】
邢丘【宣六年 成二年亦曰邢】
斷道【宣十七年左氏作卷楚】
絳【成六年 左氏又曰新田】
苕丘【十六年 公羊作招丘】
雍榆【襄二十三年公谷作雍渝】
鄐【襄二十六年左氏又曰鄐田】
楊【昭五年 左氏又曰楊氏】
五氏【定九年 左氏又曰寒氏】
齊地
艾【隱六年公谷同 桓十五年公羊作鄗谷梁作蒿】
禚【莊二年公羊作郜】
谷【昭十一年桓公為管仲城小谷同此】
落姑【閔元年 公谷作洛姑】
酅【僖二十六年公谷作巂】
郪丘【文十六年 公羊作犀丘谷梁作師丘】
袁婁【成二年 谷梁作爰婁】
??隆鞠迨拍辍∽笫献鞫綏罟蜃髯0ⅰ?br /> 夾谷【定十年 左氏作祝其公羊作頰谷】
犂【哀十年 左傳又曰隰】
宋地
宋【隱元年 左氏又曰商丘】
虛【桓十二年下同 公羊作郯】
谷丘【左氏作句瀆之丘】
袲【十五年公羊作侈】
檉【僖元年 左氏作犖公羊作朾】
貫【二年 公羊作貫澤】
盂【二十一年 公羊作霍谷梁作雩或作宇】
緡【二十三年谷梁作閔】
衛(wèi)地
衛(wèi)【左氏又曰商虛】
垂【隱八年 左氏作犬丘】
越【桓元年 陸徳明云公羊本作粵按漢書越作粵古字通用】
首止【僖五年 谷梁作首戴】
沙【定七年左氏作 成十二年澤公羊作沙澤同】
垂葭【定十三年 公羊作垂瑕左氏作郥氏】
牽【十四年 左氏作脾上梁之間公羊作堅】
鐵【哀二年 公羊作栗纂例云或作秩】
城鉏【哀二十五年左氏又曰外里】
蔡地
郥陽【昭十九年 二十三年左氏作郥】
陳地
夷【僖二十三年 昭九年經(jīng)作夷左傳此年及哀六年作城父】
辰陵【宣十一年谷梁作夷陵】
鄭地
制【隱元年 左氏又曰號】
制【五年 又曰虎牢杜注又曰北制】
祊【八年 公谷作邴】
時來【十一年 左氏又作郲公羊作祁黎】
滑【莊三年公谷作郎】
新城【僖六年 左氏作新密】
原【隱十一年 僖三十三年左氏又曰原圃】
垂隴【文二年 公羊作垂斂】
暴【八年 又曰暴隧】
棐林【宣元年 公羊作斐林】
蟲牢【成五年注作桐牢】
鄬【襄七年下同 陸徳明云谷梁本又作防】
鄵【公羊谷梁作操】
亳城北【襄十一年 谷梁作京城北】
臯鼬【定四年 公羊作浩油】
曹地
鄸【昭二十年谷梁作夢】
燕地
燕【莊三十年亦曰北燕】
唐【昭十二年亦曰陽】
楚地
楚【莊十四年書曰荊僖公元年書楚 左氏始終作楚傳又曰郢】
那處【十八年 左氏又曰聃】
陘【僖四年 左氏作陘隰】
析【二十五年 左氏又作白羽】
沈【宣十二年或作寢】
州來【成七年 谷梁亦作州來】
雞父【昭二十三年谷梁作雞甫】
召陵【定四年下同 陸徳明云公羊作邵陵】
柏舉【公羊作伯莒谷梁作伯舉】
吳地
善道【襄五年 公谷作善稻】
檇李【定十四年公羊作醉李】
鄖【哀十二年 左氏亦曰發(fā)陽公羊作運】
杞地
杞【僖十四年亦曰縁陵】
無婁【宣十五年公羊作牟婁】
莒地
紀(jì)【昭十九年亦曰紀(jì)鄣】
邾地
邾【隱元年 公羊作邾婁】
偃【僖元年公羊作纓】
訾婁【三十三年 谷梁作訾樓公羊作叢】
繹【宣十年公羊作蘱】
虢地
虢【僖二年下同 公羊作郭谷梁亦作虢】
下陽【公谷作夏陽據(jù)上陽下陽俱虢邑都左氏為是】
邢地
夷儀【僖元年 公羊作陳儀】
紀(jì)地
浮來【隱八年 公羊作包來】
酅【莊三年 公羊亦作酅】
郕地
郕【隱五年公羊作盛】
夫鐘【桓十一年 公羊作夫童按類篇云夫童郕地】
國名
郳【莊五年經(jīng)書郳公羊作倪又作兒 僖七年小邾】
越【昭三十二年經(jīng)書越 定五年于越】
鄫【僖十四年谷梁作繒哀七年公羊作鄫衍】
麇【文十一年公羊作圈】
偪陽【襄十年 公羊作傅陽陸徳明云左氏或作逼】
夔【僖二十六年公羊作隗】
鄖【桓十一年 宣四年左氏作防】
須句【文七年 公羊作須勾】
賴【昭四年 公羊谷梁作厲公羊疏云亦有作賴字按厲賴音同】
舒蓼【宣八年 谷梁作舒戮】
邿【襄十三年公羊作詩】
崇【宣元年公羊作柳】
戴【隱十年 左氏作戴公谷作載】
雒戎【文八年 公羊作伊雒戎】
陸渾戎【宣三年 公羊作賁渾戎】
茅戎【成元年 公羊谷梁作貿(mào)戎】
廧咎如【成三年 公羊作將咎如谷梁作墻咎如】
古國地
有窮【窮石】
過【有過】
奄【商奄】
鬷川【鬷夷】
有仍【仍】
已上并見左傳
闕地
折【桓十一年 陸德明云公羊一本作析】
貍脤【成十七年 公羊作貍軫谷梁作貍蜃公羊疏云正本亦作辰】
祲祥【昭十一年下同公羊作侵羊】
厥憖【公羊作屈銀】
安甫【定十年公羊作鞌】
渠蒢【定十五年 公羊作蘧蒢左氏作蘧挐】
春秋分記卷三十四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五 宋 程公説 撰書十七
疆理書第十一
地理釋異上
魯有二
傳為魯夫人魯國也今襲慶府仙源縣
昭二十九年劉累遷魯縣王畿也今汝州魯山縣
鄭有二
先鄭今華州鄭縣
新鄭今鄭州新鄭縣
曹有二
桓九年曹太子來朝曹國也今廣濟(jì)軍定陶縣
閔二年秋立戴公廬于曹衛(wèi)邑也今滑州白馬縣
燕有二
隱五年衛(wèi)人以燕師伐鄭南燕也今滑州胙城縣莊三十年謀伐山戎以其病燕北燕也今幽州薊縣
秦有二
桓四年秦師圍魏秦國也今秦州隴城縣
莊三十一年筑臺于秦魯?shù)匾步皴е莘犊h
滕有二
隱七年滕侯卒滕國也今徐州滕縣
閔二年共滕之民衛(wèi)邑也
莒有三
隱二年莒人入向莒國也今密州莒縣
昭三年齊侯田于莒齊東境二十六年隂忌奔莒周邑也
越有二
桓元年公及鄭伯盟于越衛(wèi)地也其地近垂垂今興仁府乗氏縣
昭三十二年呉伐越越國也今紹興府
虞有二
桓十年虢公出奔虞仲雍之后虞國也今陜州平陸縣哀元年少康奔有虞古虞國也今應(yīng)天府虞城縣
虢有四
僖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此二西虢也【武王克殷封仲于西虢封叔在仲國之西故曰二西虢】
仲之封今陜州陜縣又以別于鳳翔之虢故亦謂之南虢
叔之封今鳳翔府虢縣以虢在中國之西又謂之西虢
隱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東虢也今鄭州滎陽縣昭七年齊侯次于虢燕地也
州有二
隱十二年向盟州陘王畿也今河內(nèi)縣桓五年州公如曹即此左氏誤以州公為淳于公杜遂承誤釋州為淳于國按淳于在今密州髙密縣非州也
桓十一年隨絞州蓼伐楚師州國也今江陵府監(jiān)利縣
隨有二
隱五年翼侯奔隨晉地也
桓六年楚武王侵隨隨國也今隨州隨縣
邢有二
隱五年邢人伐翼邢國也今信徳府龍岡縣
成二年申公巫臣為邢大夫晉地也亦曰邢丘今懷州河內(nèi)縣
唐有四
隱二年公及戎盟于唐魯?shù)匾步駟沃蒴~臺縣
宣十二年楚子使告唐惠侯唐國也今隨州唐城縣昭元年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唐即晉國今太原府陽曲縣唐叔子燮父改唐為晉
十二年納北燕伯款于唐燕地也亦曰陽今中山府唐縣
鄧有三
隱十年公防齊侯盟于鄧魯?shù)匾?br /> 桓二年蔡侯鄭伯防于鄧蔡地也今潁昌府郾城縣九年巴子請與鄧為好鄧國也今襄陽府鄧城縣
黎有三
宣十五年晉立黎侯黎國也今潞州上黨縣
哀十年趙鞅伐齊取黎及轅齊地也
十一年衛(wèi)大叔疾寘其妻娣于黎衛(wèi)邑也今黎陽縣
梁有二
桓九年梁伯伐曲沃梁國也今同州夏陽縣
哀四年楚人襲梁及霍蠻子邑也今汝州梁縣
滑有三【三滑皆非今滑州】
莊三年次于滑鄭地也今拱州襄邑縣
十六年滑伯同盟于幽滑國也今西京偃師縣緱氏鎭宣八年楚子及滑汭楚地水名見水門
谷有四
桓七年谷伯綏來朝谷國也襄陽府谷城縣
莊七年夫人防齊侯于谷齊地也今東平府東阿縣【鄭樵以為陽谷誤也】
三十二年城小谷魯?shù)匾步袂肺鞅毙」瘸恰咀笫弦詾辇R邑誤詳見內(nèi)魯】
僖三年防于陽谷亦齊地也今東平府陽谷縣
郜有二
桓二年取郜大鼎于宋北郜也今單州成武縣
僖二十年郜子來朝南郜也今單州有兩郜城
成十三年焚我箕郜晉地也
鄫有三
僖十四年季姬及鄫子遇于防哀七年防呉于鄫鄫國也今沂州承縣
襄元年諸侯之師次于鄫鄭地也今拱州襄邑縣
沈有二
文三年防晉人伐沈沈國也今蔡州汝陽縣東
宣十二年沈尹將中軍楚縣也今光州固始縣
舒有四
僖三年徐人取舒今廬州舒城縣
文十四年楚伐舒蓼今安豐軍
成十七年楚滅舒庸
襄二十四年舒鳩人叛楚今無為軍巢縣【皆羣舒國】
鄖有四
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騒鄖國也亦作防今復(fù)州沔陽縣
昭十四年楚使鬭辛居鄖楚地也今復(fù)州竟陵縣哀十一年太叔殯于鄖衛(wèi)地也
十二年防于鄖呉地也今泰州海陵縣
霍有二
閔元年晉滅霍霍國也今平陽府霍邑縣
哀四年襲梁及霍蠻子邑也在梁南四十五里
魏有二
桓三年芮伯出居于魏魏地也今陜州芮城縣
閔元年賜畢萬魏文十三年魏夀余以魏叛古魏國也今河中府永樂縣
焦有三
僖二十三年楚伐陳取焦夷陳地也今亳州譙縣宣二年秦師圍焦晉河外邑也
襄二十九年虞虢焦滑焦國也今陜州平陸縣
邘有二
隱十一年王取鄔劉蒍邘之田于鄭鄭地也
僖二十四年邘晉應(yīng)韓【邘國也今懷州】哀七年宋伐曹筑邑于邘曹地也
茅有三
隱十一年攅茅王畿也今懷州修武縣
僖二十三年先茅之縣晉地也今陜州平陸縣
二十四年茅周公之?也今濟(jì)州金鄉(xiāng)縣
夷有四
隱元年紀(jì)人伐夷夷國也今萊州即墨縣
莊十六年晉伐夷執(zhí)夷詭諸王畿也【杜預(yù)于世族譜以夷詭諸合紀(jì)人所伐之夷誤也】
閔二年齊人殺哀姜于夷齊地也【杜預(yù)曰魯南鄙公羊曰齊地按齊人以尸歸當(dāng)是齊地】
僖二十二年伐陳取焦夷昭九年遷許于夷陳地也夷亦曰城父今亳州城父縣
向有五
隱二年莒人入向國也今宿州蘄縣【鄭樵以為沂州誤也】
十一年蘓忿生之田向及桓七年盟向王畿也今孟州濟(jì)源縣
桓十六年城向魯邑也
宣四年公伐莒取向莒地也今沂州承縣
襄十一年師于向鄭地也今潁昌府長社縣
任有二
僖二十一年任宿須句任國也今濟(jì)州任城縣
襄三十年羽頡為任大夫晉邑也今信徳府任縣
黃有三
隱元年敗宋師于黃宋邑也今開封府雍丘縣東桓八年黃隨不防黃國也今光州定城縣
十七年公防齊紀(jì)盟于黃齊地也
蓼有二
桓十一年隨絞州蓼伐楚師今唐州湖陽縣
文十四年楚伐舒蓼今安豐軍
巢有二
文十二年楚人圍巢巢國也今無為軍巢縣
哀十一年大叔疾處巢衛(wèi)地也
莘有五
桓十六年衛(wèi)侯使盜待諸莘衛(wèi)地也今大名府莘縣莊十年荊敗蔡師于莘蔡地也
三十二年神降于莘虢地也今陜州有莘原
僖二十八年晉侯登有莘之墟古莘國也今東京陳留縣
成二年師從齊師于莘齊地也今博州武水縣
密有四
隱二年莒紀(jì)盟于密莒地也今密州髙密縣
閔二年莒人歸共仲于魯及密魯?shù)匾步褚手葙M縣僖六年圍新密鄭地也亦曰新城今鄭州密縣
昭十五年密須之鼔古密國也今涇州靈臺縣
雒有二
宣三年楚子至于雒王城也今西京
十五年晉侯還及雒晉地也
郟有二
宣三年定鼎于郟鄏王城也郟鄏二山
昭元年犫櫟郟鄭地也后屬楚今汝州襄城縣
王城有二
僖十一年戎入王城二十五年王入于王城今河南府十五年防秦伯于王城秦地也今同州朝邑縣
武城有三【非今恩州武城縣】
僖六年許僖公見楚子于武城楚地也今鄧州南陽縣文八年秦人伐晉取武城晉地也今同州
襄十九年城武城魯?shù)匾步褚手?br /> 新城有四【非今河南新城及臨安新城縣】
僖四年晉申生奔新城晉地也今絳州曲沃縣
六年圍新城鄭地也今鄭州密縣
文四年圍邧新城秦邑
十四年同盟于新城宋地也今南京谷熟縣
方城有二
僖四年方城為城定四年欲悉方城外眾楚方城山也自比陽縣至方城縣
文十六年侵庸及方城庸地也今房州竹山縣
城父有二
昭九年遷許于夷實城父哀六年救陳師于城父今亳州城父縣
十九年太子建居城父楚地也今汝州葉縣
武父有二
桓十二年公防鄭伯盟于武父鄭地也今東京濟(jì)陽鎮(zhèn)定四年自武父以南衛(wèi)北界也
姑蔑有二
隱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定十二年敗諸姑蔑魯?shù)匾步褚u慶府泗水縣
哀十三年彌庸見姑蔑之旗越地也今衢州龍游縣
重丘有二
襄十七年飲馬于重丘曹地也
二十五年同盟于重丘齊地也今安徳府
渠丘有二
成八年假道于莒與渠丘公立于池上莒邑也今密州安丘縣
昭十一年齊渠丘實殺無知齊地也今青州臨淄縣
楚丘有二
隱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戎邑也今拱州楚丘縣【杜預(yù)以為衛(wèi)邑誤也詳見戎地】
僖二年城楚丘衛(wèi)文公徙居楚丘衛(wèi)邑也今開徳府衛(wèi)南縣
葵丘有二
莊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齊地也今青州臨淄縣西
僖九年公防宰周公于葵丘宋地也今東京陳留縣東守戍不出邦域之內(nèi)故管至父所戍即臨淄之葵丘若盟防當(dāng)于四通五達(dá)之都諸侯所畢防陳留雍丘實當(dāng)其沖是宜防宰周公于此
亳有三【此外又有亳城在絳州垣曲縣】
莊十二年公子御説奔亳宋地也今南京谷熟縣曰南亳拱州考城縣曰北亳
昭四年湯有景亳之命王畿也今西京偃師縣謂之西亳商自契至祖乙號為商至盤庚治亳殷改曰殷則亳殷今偃師也湯或其先公必常居此故盤庚曰先王適于山及湯為諸侯徙居南北亳故書曰湯始居亳従先王居是也今谷熟去寧陵之葛伯城不逺百里故孟子曰與葛伯為隣此即御説所奔之亳湯所遷也凡西南北三亳湯必居其一而建一以為都春秋時西亳為王畿南亳北亳為宋地
良有二
昭十三年晉侯防呉子于良水道不可宋地也今淮陽軍
哀十五年陳侯使公孫貞子吊呉及良而卒呉地也
鄢有二
隱元年鄭伯克段于鄢鄭地也今東京鄢陵縣
桓十三年及鄢亂次以濟(jì)昭四年遷頼于鄢楚邑也今襄陽府宜城縣
鄢陵有二
文七年穆叔登鄢陵城莒地也
成十六年晉及楚鄭戰(zhàn)于鄢陵鄭地也今鄢陵縣
濳有二
隱二年公防戎于濳魯?shù)匾?br /> 昭二十七年呉圍濳三十一年呉侵濳六楚邑也今安豐軍
盧有二
隱三年尋盧之盟齊地也今濟(jì)南府長清縣
襄十八年圍盧弗克二十九年髙氏以盧叛亦齊地也今東平府陽谷縣
清有六
隱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衛(wèi)地也今東平府東阿縣閔二年清人鄭邑也今開封府中牟縣
宣十二年盟清丘亦衛(wèi)地也今濮州臨濮縣【鄭樵以為在東阿誤也】
十三年赤狄伐晉及清晉地也亦曰清原今解州聞喜縣
成十七年國勝待命于清齊地也今大名府莘縣哀十一年齊國書髙無防伐我及清亦齊地也今東平府陽谷縣
棠有二
隱五年公如棠觀魚魯?shù)匾步駟沃蒴~臺縣
襄十四年楚子囊?guī)熡谔恼讯晏木谐匾步癖w州六合縣
艾有二
隱六年公防齊侯盟于艾齊地也今沂州
哀二十年呉公子慶忌出居于艾呉地也今隆興府分寜縣
防有三
隱九年公防齊侯于防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魯?shù)匾步衩苤?br /> 十年取防宋邑也今單州有西防故城
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莒地也今密州安丘縣
鄔有二
隱十一年王取鄔劉之田莊二十年王及鄭伯入于鄔本鄭地后天王易之今西京偃師縣緱氏鎭【鄭樵以為在懐州誤也】
昭二十八年司馬彌牟為鄔大夫晉地也今鄔縣
蒲有二
桓三年胥命于蒲成九年盟于蒲衛(wèi)地也今東京長垣縣
莊二十八年重耳居蒲晉地也今隰州隰川縣
櫟有三
桓十五年突入櫟莊二十年王處櫟僖二十四年狄伐鄭取櫟昭元年楚公子圍城犫櫟郟鄭地也今潁昌府陽翟縣
襄十一年秦侵晉及櫟晉地也
昭四年呉伐楚入棘櫟麻楚地也今蔡州新蔡縣
棘有九
宣二年宋鄭戰(zhàn)于大棘宋地也今拱州襄邑縣
成三年僑如圍棘取汶陽田魯邑也今襲慶府龔丘縣襄十八年城上棘鄭地也今潁昌府陽翟縣
二十四年棘澤鄭地也今潁昌府長社縣
二十六年呉克棘楚地也今亳州鄼縣
昭十年桓子召子山而反棘焉齊地也今青州臨淄縣十七年棘津晉地也今滑州胙城縣
二十五年宋公佐卒于曲棘亦宋地也今東京雍丘縣東
哀元年棘蒲晉地也
雍有二
僖十三年自雍及絳秦孝公后徙都焉今鳳翔府天興縣二十四年雍文之昭也今懐州修武縣
齊有二
隱三年齊鄭盟于石門齊國也
昭二十三年劉子焚齊周邑也
京有二
隱元年太叔居于京鄭地也
昭二十二年子朝奔京周地也
楊有二
襄二十九年楊姬姓也屬下陽郡是國名
昭二十二年劉子奔楊是周邑
陘有三
隱十一年蘇忿生之田有陘是周地
僖四年師進(jìn)次于陘是楚地
定十四年闔廬卒于陘是吳地
祭有二
隱元年祭伯來是畿內(nèi)國
成十一年祭封人是鄭地
沂有二
宣十一年蒍艾獵城沂是楚地邑名
昭二十五年季平子請待于沂上是魯城南水名
郕有二
莊八年郕降于齊師是國名
襄十六年齊侯伐我北鄙圍郕是魯?shù)匾嗝?br /> 房有二
昭十三年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荊焉是國名定五年季平子卒于房是魯?shù)?br /> 萊有二
襄六年齊滅萊是國名
昭七年與之萊柞魯二山名
薛有二
隱十一年滕薛來朝是國名
莊三十一年筑臺于薛是魯?shù)?br /> 東陽有三
襄二年晏弱城東陽齊地也
二十三年趙勝帥東陽之師以追齊師晉地也
哀八年呉?guī)熆藮|陽呉地也
汾有二
成六年有汾澮以流其惡是晉地水名
襄十八年子庚治兵于汾是楚地
洮有三
莊二十七年公防杞伯姬于洮是魯?shù)?br /> 僖三十一年自洮以南東傅于濟(jì)是曹地
昭元年宣汾洮晉地水名
稷有二
成二年防于稷是宋地
定五年使楚人先與呉戰(zhàn)而自稷防之是楚地
夷儀有二
僖二年邢遷于夷儀是邢地其后衛(wèi)滅邢而入于衛(wèi)定九年齊伐晉夷儀是晉地
邿有二
襄十三年取邿是小國
十八年晉伐齊克邿是齊地
杏有二
昭二十四年攻瑕及杏是敬王邑周地也
定九年致禚媚杏于衛(wèi)又有北杏見莊十三年并齊地
頼有二
昭四年楚滅頼是小國
哀六年使胡姬以安孺子如頼是齊邑
陽有二
閔二年齊人遷陽國名
昭十二年齊納北燕伯于陽燕別邑
虛有二
莊十二年公防宋公于虛是宋地
成十七年鄭侵晉虛滑是晉二邑
新里有二
僖十八年梁伯益其國而命之曰新里
昭二十年敗華氏于新里是宋地
鞌有二
成二年戰(zhàn)于鞌是齊地
哀十四年益鞌七邑是宋地
共有二
隱元年太叔出奔共國名
閔二年益以共滕之民衛(wèi)別邑
申有二
莊六年楚文王伐申小國名
文八年自申至于虎牢之境是鄭地
郲有二
隱十一年防于郲鄭地也亦名時來
襄十四年以郲寄衛(wèi)侯齊地也
南里有二
襄二十六年楚入南里是鄭邑
昭二十一年華氏以南里叛是宋地
郊有五
文三年秦伐晉取王官及郊是晉地
昭二十三年晉人圍郊是周地
定十三年衛(wèi)伐曹克郊是曹邑
哀十一年及齊師戰(zhàn)于郊是魯?shù)?br /> 十三年越伐呉及郊是呉地
厲有二
僖十五年齊師曹師伐厲是小國
宣九年楚子為厲之役故伐鄭是鄭地
柤有二
襄十年防呉于柤是楚地
昭六年鄭伯勞楚公子棄疾于柤是鄭地
潁有二
襄十八年楚師伐鄭遂渉潁是水名
昭九年晉率隂戎伐潁是周邑
費有二
僖元年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魯?shù)匾?br /> 襄十八年楚以銳師侵費滑即滑國所都之費也
酅有二
僖二十六年公追齊師至酅是齊地先屬紀(jì)
僖二十八年楚師背酅而舍是衛(wèi)地險阻處
鄍有二
僖二年伐鄍三門是虞邑
襄十九年楚追越師至鄍是越地又有上鄍見成二年
呂有二
成七年子重請取于申呂古呂國也后為楚地今蔡州新蔡縣
襄元年楚侵宋呂留宋地也今徐州
鄆有二
成四年城鄆昭二十六年處鄆魯?shù)匾苍晃鬣i今濟(jì)州鄆城縣
文十二年城諸及鄆成九年楚入鄆襄十二年救臺入鄆昭元年伐莒取鄆莒邑也魯取之曰東鄆今沂州沂水縣
鄒有二
襄十年魯鄒邑亦作郰今仙源縣
隱元年邾儀父都于鄒也今鄒縣
翼有二
隱元年盟翼邾地也
五年伐翼晉都也今絳州翼城縣
盂有四
隱十一年王取蒍邘之田于鄭邘亦作盂鄭地也僖二十一年宋楚防于盂宋地也
昭二十八年孟丙為盂大夫哀四年齊伐晉取盂晉地也今太原府盂縣
定十四年蒯聵獻(xiàn)盂于齊衛(wèi)東地也
丘輿有三
成二年晉入丘輿齊地也
三年敗諸丘輿鄭地也
哀十四年葬諸丘輿魯?shù)匾步褓M縣
鄑有二
莊元年齊師遷紀(jì)郱鄑郚紀(jì)地也今濰州昌邑縣十一年公敗宋師于鄑魯?shù)匾?br /> 訾有五
成十三年鄭公子班自訾求入鄭地也
昭二十三年單子取訾王畿也今鞏縣
文十六年訾枝
昭十三年訾梁
二十五年訾并楚地
鄄有二
莊十四年防于鄄衛(wèi)地也今濮州鄄城縣
成十一年劉子盟于鄄王畿也
郔有二
宣十一年楚左尹侵宋王待諸郔楚地也
十二年楚子北師次于郔鄭地也
柯有三
莊十三年公防齊侯盟于柯齊地也今東平府東阿縣襄十九年盟于??乱帻R地也又曰督揚今濟(jì)南府禹城縣
防晉士匄于柯衛(wèi)地也今大名府內(nèi)黃縣
督揚有二
成十六年我?guī)煷斡诙綋P鄭地也
襄十九年盟于督揚齊地也見前???br /> 平陽有四
宣八年城平陽魯?shù)匾苍粬|平陽今沂州新泰縣昭二十八年趙朝為平陽大夫晉地也今平陽府臨汾縣
哀十六年衛(wèi)侯飲孔悝酒于平陽衛(wèi)地也今滑州胙城縣
二十七年盟于平陽魯西地也曰西平陽今襲慶府鄒縣
平隂有二
襄十八年御諸平隂齊地也在濟(jì)北今東平府平隂縣昭二十三年晉師在平隂王畿也在河陽今西京洛陽縣北
汜有四
僖二十四年襄王處于汜鄭地也今汝州襄城縣三十年秦軍汜南亦鄭地也今開封府中牟縣
成四年取汜祭亦鄭地也今孟州汜水縣
昭二十二年王師軍于汜王畿也
扈有二
莊二十三年盟于扈鄭地也今原武縣
昭元年夏有觀扈古國也今京兆府鄠縣
瑣有三
襄十一年還次于瑣鄭地也今東京尉氏縣
昭五年防楚子于瑣楚地也
定七年盟于沙衛(wèi)地也亦曰瑣今北京元城縣
中牟有二
鄭之中牟今東京中牟縣在河南爾雅曰鄭有圃田郭璞注曰今滎陽中牟縣西圃田澤是也漢書音義臣瓉案河南中牟春秋之時在鄭之疆內(nèi)及三卿分晉則為魏之邦土
定九年晉車千乗在中牟晉地也在河北趙世家曰獻(xiàn)侯即位治中牟按趙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河南臣瓉云案此中牟當(dāng)在漯水之上
滎澤有二
閔二年衛(wèi)人及狄人戰(zhàn)于滎澤衛(wèi)地也在河北
宣十二年楚潘黨逐之及滎澤鄭地也在滎陽
儵有二
文十六年禆儵魚庸三邑也
十七年將悉敝賦以待于儵鄭地也與晉接境
解有二
僖十五年內(nèi)及解梁城晉地也今解州
昭二十二年王師軍于解王畿也今洛陽
蒍有二
隱十一年王取蒍邘之田于鄭鄭地也
僖二十七年子玉治兵于蒍楚地也
駘有二
昭九年魏駘芮歧畢吾西土王畿也今京兆府武功縣哀六年毛遷孺子于駘齊地也【鄭樵以為魯?shù)卣`也】
匡有三
僖十五年遂次于匡衛(wèi)地也今東京長垣縣
文元年衛(wèi)侵鄭伐緜訾及匡鄭地也今東京扶溝縣地十一年防于承匡宋地也今拱州襄邑縣
潞有二
宣十五年潞子嬰兒之夫人赤狄之潞也今潞州潞城縣
哀八年鮑子及潞齊邑也
垂有三
隱八年宋公衛(wèi)侯遇于垂衛(wèi)地也今興仁府乘氏縣宣八年仲遂卒于垂齊地
定十三年齊侯衛(wèi)侯次于垂葭亦衛(wèi)地也今濟(jì)州
瑕有六
桓六年楚師軍于瑕隨地也
僖三十年許君焦瑕晉二邑也在河南
成六年居郇瑕氏之地晉地也今解州西南
十六年楚師還及瑕楚地也今亳州蒙城縣
哀六年城邾瑕魯?shù)匾步駶?jì)州任城縣
七年囚諸負(fù)瑕魯?shù)匾步褚u慶府瑕丘縣
圉有四
襄二十六年從衛(wèi)師敗之圉衛(wèi)地也
昭五年鄭伯勞諸圉鄭地也今東京雍丘縣
二十二年伐東圉王畿也今洛陽縣
二十六年遂軍圉澤亦王畿也
制有二
隱元年制巖邑鄭地也今滎陽縣
五年不虞制人北制亦鄭地也今汜水縣
蒙有二
莊十二年蒙澤宋地也今拱州考城縣
哀十七年盟于蒙魯?shù)孛缮揭步褚手菪绿┛h
濮有三【皆衛(wèi)地】
莊二十七年防于城濮
僖二十八年盟于宛濮今東京長垣縣
定八年盟于曲濮
郥有二
昭十九年郥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二十三年楚大子建之母在郥蔡邑也
定十三年次于垂葭實郥氏衛(wèi)地也今濟(jì)州鉅野縣
棫林有二
襄十四年伐秦次于棫林注云秦地
十六年次于棫林注云許地
春秋分記卷三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六 宋 程公説 撰書十八
禮樂書第一
宗周功徳自文武出衰于厲幽文武之基息矣禮樂賞罰自天子出降而諸侯天子之重去矣春秋之作圣人謹(jǐn)乎名分者于以存禮樂于將墜扶王室于既防也而自隱公始其以昉乎東遷而為十世之始?xì)e不書即位知受命之正自是失矣與邾儀父宋人盟皆書曰及知盟誓之禮自是違矣來赗仲子而冢宰書名則以訓(xùn)嫡庶名分之亂也祭伯朝魯直書曰來則以正人臣私交之失也貢賦不共而武氏子來求賻朝覲不時而凡伯南季來聘況僣郊僣羽大雩禘祭雉門兩觀舉先王之制而蔑之春秋可勿作乎魯在春秋為禮義國若曰猶秉周禮若曰周禮盡在魯若曰諸侯于是觀禮則禮樂必有考信者而以僣自怙豈周公制作本防哉明堂位曰四代之服器官魯兼用之此末造也而謂成王之賜與周公之受者妄也如曰成王以天子禮樂康周公又曰命魯公世祀周公以天子禮樂祭統(tǒng)亦云賜之以重器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凡此皆漢儒雜記非吾孔氏雅言也嘗考于詩書得之矣周公相成王也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服其亦謹(jǐn)于禮矣禮之有天子諸侯之別由古以來未之有改也成王其忍廢諸惟錫之山川土田附庸以為周公報而命爾元子俾侯于魯實寓曲留周公之至心傳者曰周公拜前魯公拜后此殊典也周命諸侯班班冊書則無有是矣及公在豐將歿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畢告周公作亳姑孔安國曰不敢臣周公故使近文武之墓此又侈其報于既歿感之切待之厚于是乎證然方公之留治洛也成王以秬鬯二卣綏寜公使之明禋于文武言公之功可以薦神明而無媿而曰拜手稽首以承文武休享則君臣之際嚴(yán)矣公曰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是公未嘗居此錫且弗敢宿留王命也成王之恭周公之孚皆可以示萬世詩書之所載孔子之所刪定吾斯從之矣平輅既東禮廢樂壞迄于春秋諸侯貪冒侵欲不忌魯因以并縁曰吾固周公子孫也而僣佚漸啓聞諸傳曰昔者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魯實始為墨翟之學(xué)故使成王之世而魯已郊則惠公又奚請惠公請之則是魯未始有天子禮樂成王初不之賜伯禽亦莫之受也隱繼惠而立天下無道至是而兆成矣春秋始隱則惠之始僣不得書待郊有變而書之圣人防意也然魯則亦有不安者焉周之郊以長至而魯郊于啓蟄曰吾以祈農(nóng)事半圭曰璋白藏天子青藏諸侯青黒縁者天子之寳而魯之寳璋判其白弓綉其質(zhì)青其純制異而不齊禮駮而不純此周制所無有魯之子孫咸竊而亂之昔者夫子入大廟每事問非惑之蓋疑之也諸侯之廟而有天子禮樂故問以見正焉是以為禮也馴至大夫之世三臣設(shè)撥視桓楹季氏旅于泰山皆竊禮之不中而舞八佾以雍徹敢于僣天子之樂降而陪臣執(zhí)國命則從祀先公竊寳玉大弓皆肆為之其源蓋有自而又何誅焉若乃列國之制春秋所不詳録宋禮之舊夫子謂不足證而呉楚之即夷則非可以論禮第采傳文列諸下方備著魯一代行事于上以傳世變云
王狩一
左氏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xùn)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非廵狩而曰狩所以伸天子之尊罪晉侯之不臣也
僖二十八年天王狩河陽
王臣聘魯者八
周禮時聘結(jié)諸侯之好諸侯朝于天子則天子報聘于諸侯所以通上下之情也春秋王室愈卑魯未嘗朝天子而遣使聘魯者八則禮用之非宜矣故在周盛時用之為禮于春秋為非宜谷梁曰聘諸侯非正也曰非正其以是歟
隱七年凡伯 九年南季
桓四年宰渠伯糾 五年仍叔之子
八年家父 莊二十三年祭叔僖三十年宰周公 宣十年王季子
來求者三
先王制九等之貢以令天下無有逺邇畢獻(xiàn)方物車服器用非特供王之奉又以班寵邦國聞有錫諸侯未聞有求于諸侯也春秋邦國貢賦不入雖防紀(jì)之具車服之用帑金之費不能自給反求乎下著非禮矣谷梁傳曰歸死者曰赗歸生者曰賻歸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又曰求車非禮也求金甚矣
隱三年武氏子來求賻
桓十五年天王使家父來求車
文九年毛伯來求金
歸赗脤者三
車馬曰赗珠玉曰含脤膰之禮以親兄弟之國禮也平王赗妾母于前襄王加賜妾母于后敬王不待助祭而歸脤非禮也
隱元年宰咺歸赗
文五年榮叔歸含且赗
定十四年石尚歸脤
來錫命者三
桓公篡立生而王不能討死又加寵文公居防未終成公未嘗入覲而錫之命著非禮也
莊元年榮叔來錫公命
文元年毛伯來錫公命
成八年召伯來錫公命
王臣來防葬者二
周禮兇禮以哀邦國之憂其別有五一曰防禮哀死亡春秋世則異是矣經(jīng)書天王十有二而莊僖頃三不志崩明王室不能赴也平惠定靈四不書葬見諸侯不復(fù)防也葬僖公使叔服來葬成風(fēng)使召伯來是天王反逆施于諸侯
文元年叔服防僖公葬
五年召伯防成風(fēng)葬
王臣來者二
檀弓曰古之大夫束脩之問不出竟郊特牲曰朝覲大夫之私覿非禮也大夫執(zhí)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覿所以致敬也而庭實私覿何為乎諸侯之庭為人臣者無外交不敢貳君也書之不正其外交
隱元年祭伯來
桓八年祭公來
公及大夫朝如者八
春秋王室弱伯權(quán)盛諸侯莫有事君以禮者矣故大夫如齊如晉數(shù)書簡冊至如京師雖間見之殆不過因事而徃兩朝王所而曰所言非其所也一如京師而不曰朝言非主乎朝王也
僖二十八年公兩朝王所【天王勞晉侯于踐土?xí)x侯召天王于河陽】三十年公子遂如京師
文元年叔孫得臣如京師
八年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復(fù)
宣九年仲孫蔑如京師
成十三年公如京師
襄二十四年叔孫豹如京師
昭二十二年叔鞅如京師
王臣與諸侯防盟侵伐者十一
春秋自隱至閔無王臣盟防之文至僖公五年齊小白防王世子于首止始有王臣防盟之事晉重耳繼起乃致天子盟王人有甚于小白然考二霸防盟皆在服楚之后蓋克服強楚威振中國自矜其功謂雖天子之尊亦莫或忤矣偃然致王臣于盟防雖外假尊周之名而實以伉已也
僖五年防王世子于首止
八年防王人盟于洮
九年防宰周公于葵丘
二十九年防王人盟于翟泉
文十年及蘓子盟于女栗
成十六年防尹子伐鄭
十七年防尹子單子伐鄭同盟于柯陵
防單子伐鄭
襄三年公防單子盟雞澤
昭十三年防劉子盟平丘
定四年防劉子于召陵伐楚
逆后嫁姬者四
自逆者而言王者無外王命之斯為后矣故稱王后示天下之母儀也自歸者而言王雖有命未見宗廟則從父母所子而稱化天下以婦道也書王姬魯為之主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jì)明年紀(jì)季姜歸于京師
莊元年王姬歸于齊單伯送王姬
十一年王姬歸于齊
襄十五年劉夏逆王后于齊
命伯之制
莊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賜齊侯命賜命為侯伯而傳不志其辭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nèi)史叔興父防命晉侯為侯伯賜之輅服弓矢秬鬯曰王謂叔父則有命辭故文公受防以出出入三覲襄十四年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傳亦述其防命之文曰昔伯舅太公以下以見齊之世為侯伯也然命之非正蓋異乎盛時侯伯之制矣杜預(yù)曰因昬而加褒王室不能命有功
饗醴命宥
凡王覲羣后始則行饗禮先置醴酒示不忘古飲宴則命以幣物宥助也以助勸敬之意惠王即位虢公晉侯來朝【莊十八年】王饗醴命之宥皆賜玉五瑴馬三匹非禮也傳曰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不以禮假人至?xí)x文公納襄王【僖二十五年】朝于踐土【二十八年】王享醴命之宥凡再毛召之難晉景公使士防平王室【宣十六年】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殽烝【升殽于俎】武子私問其故【享當(dāng)體薦而殽烝故怪問之武子士防】王聞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聞乎王享有體薦【享則半解其體而薦之所以示共儉】宴有折爼【體解節(jié)析升之于爼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公當(dāng)享卿當(dāng)宴王室之禮也武子歸而講求典禮以脩晉國之法則是亦僣矣
大路
僖二十八年王防命晉文侯為侯伯賜之大輅之服又祝鮀言先王分魯衛(wèi)晉以大路 襄十九年鄭公孫蠆卒王追賜之大路二十四年齊人城郟【王城】穆叔如周聘且賀城王嘉其有禮也賜之大路夫大路天子車之揔名樂記曰大輅者天子之車也所以贈諸侯陳旸樂書曰蓋商制非周制也商尚質(zhì)其大路則木路而已周尚文大路豈玉路歟雜記諸侯之賜有乘黃大路則諸侯之大路蓋金路非玉路木路也金路曰大路猶熊侯曰大侯也杜預(yù)以賜魯衛(wèi)晉之大路為金路賜公孫蠆叔孫豹之大路為革木二路于義或然蓋周天子之路以玉為大諸侯以金為大大夫以革木為大
論樂
凡聲音之道由于人心至其發(fā)越則當(dāng)與政通古者天子諸侯卿大夫于樂所以飬行義而防淫佚若其等衰之辨莫嚴(yán)焉周徳下衰禮廢樂壞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徧舞【莊二十年】鄭厲公享惠王于闕西辟備六代之樂【莊二十一年】下凌上替甚矣其后景王將鑄無射【鐘名射音亦昭二十一年】泠州鳩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夫樂天子之職也夫音樂之輿也而鐘音之器也天子省風(fēng)以作樂【省風(fēng)俗】器以鐘之輿以行之小者不窕【細(xì)不滿他雕切】大者不槬【橫大不入戸化切】則和于物物和則嘉成故和聲入于耳而藏于心心億則樂窕則不咸槬則不容心是以感感實生疾今鐘槬矣王心弗堪其能乆乎越明年夏四月王田北山有心疾而崩傳者志之以見樂不可妄興也
春秋分記卷三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七 宋 程公説 撰書十九
禮樂書第二
內(nèi)魯
即位
古者諸侯繼世襲封則內(nèi)必有所承爵位土田受之天子則上必有所稟平王以降天子之命不行于諸侯諸侯之嗣皆專立而無所請命入春秋之始隠公既不稟之王又內(nèi)不承國于先君圣人即以王法奪之故不書即位而大義正矣其后文成襄昭哀皆受國于先君而不請命于天子者也莊閔僖繼故不書也桓宣繼故書者如其意也定公逾數(shù)月而后書即位變也
隠莊閔僖不書
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成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昭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定元年夏六月癸亥公之防至自干侯戊辰公即位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正朔
周禮大史頒告朔于邦國閏月詔王居門終月天子頒朔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每月朝廟北面受而奉行之周衰禮漸廢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謂我愛其禮蓋傷時怠于告朔名存實亡春秋首年雖無事必書春王正月其間或不告朔或不視朝咸謹(jǐn)書之或國君在外不備正朔者亦述焉所以奉天時謹(jǐn)人事端本正始以立王法也
文六年閏月不告月猶朝于廟
十六年夏五月公四不視朔
襄二十九年春王正月書公在楚昭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春王正月皆書公在干侯定元年不書正月
世子
桓六年秋九月丁卯子同生左氏傳曰以太子之禮舉之接以太牢【大牢牛羊豕】卜士負(fù)之士妻食之【禮世子生三日卜士負(fù)之射之以桑弧蓬矢射四方卜士之妻為乳母】公與文姜宗婦命之【世子生三月君夫人沐浴于外寢立于阼階西鄉(xiāng)世婦抱子升自西階君命之乃降蓋同宗之婦】公羊傳曰喜有正也
婚姻
娶妻必親迎禮之正也若夫邦君以爵則有尊卑以國則有小大以道途則有逺邇或迎之于其國或迎之于境上或迎之于所館禮之節(jié)也紀(jì)侯于魯以小大言則親之者也而使履緰來魯侯于齊以逺邇言則親之者也而使公子翚往是不重大昬之禮失其節(jié)矣若莊公納幣于文姜之防文公納幣于僖公之防而莊公又以讎人之子共祭祀皆書以譏之媵淺事書之亦譏也
內(nèi)逆女五
桓三年秋公子翚如齊逆女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讙夫人姜氏至自齊
莊二十四年夏公如齊逆女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戊寅大夫宗婦覿用幣
文四年夏逆婦姜于齊
宣元年春公子遂如齊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
成十四年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
外逆女四
隠二年秋九月紀(jì)履緰來逆女
莊二十七年冬莒慶來逆叔姬
僖二十五年夏四月宋蕩伯姬來逆婦
宣五年秋九月齊髙固來逆叔姬
內(nèi)女歸六
隠二年冬十月伯姬歸于紀(jì)
七年春三月叔姬歸于紀(jì)
莊十二年春三月紀(jì)叔姬歸于酅
二十五年夏六月伯姬歸于杞
僖十五年秋九月季姬歸于鄫
成九年春二月伯姬歸于宋
媵四
莊十九年秋公子結(jié)媵陳人之婦于鄄
成八年冬十月衛(wèi)人來媵
九年夏晉人來媵
十年夏五月齊人來媵
納幣二
莊二十二年冬公如齊納幣【文姜之喪】
文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僖公之喪】
郊望揔有十二【郊九望三】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王制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魯侯國而郊望僣矣書四卜郊五卜郊三卜郊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猶三望鼷防食郊牛皆因事以貶之圣人無容心也邵雍曰圣人非有意于其間故曰春秋盡性之書也春秋為君弱臣強而作故謂之名分之書
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宣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猶三望
成七年春王正月鼷防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防又食其角乃免牛
夏五月不郊猶三望
十年夏四月五卜郊不從乃不郊
十七年秋九月辛丑用郊
襄七年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
十有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不郊
定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鼷防食郊牛牛死改卜牛夏五月辛亥郊
哀元年春王正月鼷防食郊牛改卜牛
夏四月辛巳郊
禘二
禮不王不禘禘者帝也諸侯不得祖天子故禘不及諸侯而魯僭禘焉禮曰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魯之禘非一因其防未終而吉禘大祭而用致夫人變常黷禮故書二禘以著僭或問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諸掌
閔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莊公
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太廟用致夫人
大雩揔二十有一【大雩二十又雩一】
月令有司大雩帝用盛樂天子之禮也凢雩天子主上帝諸侯主星辰山川大雩主上帝者也雩而雨則言雩雩而不雨則不言雩
桓五年秋大雩
僖十一年秋八月大雩
十三年秋九月大雩
成三年秋大雩
七年冬大雩
襄五年秋大雩
八年秋九月大雩
十六年秋大雩
十七年秋九月大雩
二十八年秋八月大雩
昭三年秋八月大雩
六年秋九月大雩
入年秋大雩
十六年秋九月大雩
二十四年秋八月大雩
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定元年秋九月大雩
七年秋大雩
九月大雩
十二年秋大雩
哀十五年秋八月大雩
烝嘗揔三【烝二嘗一】
凢春祠夏礿秋嘗冬烝皆夏時矣周五月烝八月嘗皆不時
桓八年春正月己卯烝
夏五月丁丑烝
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廩災(zāi)乙亥嘗
廟祭揔四
凢時祭曰有事祫祭曰大事諸侯之事祫祭為大凢君在祭樂之中大夫有變不復(fù)也不繹而已矣復(fù)非禮也不復(fù)而繹亦非禮也凢名言其祭而系所事者叅譏之也不名言其祭而特書所事者將有所見也
文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廟躋僖公
宣八年夏六月辛巳有事于太廟仲遂卒于垂壬午猶繹萬入去籥
昭十五年春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宮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
定八年冬從祀先公
宮廟揔十
凢廟周公稱大廟魯公稱太室羣公稱宮太廟也太室也世世弗毀者也羣公之宮親盡則毀矣親盡而不毀非禮也凢宮宜立而立之則不書不宜立而立之則書凢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寢三年而升于廟過與不及皆非禮也
考宮一
隠五年秋九月考仲子之宮
丹刻二
莊二十三年秋丹桓宮楹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刻桓宮桷
谷梁謂天子諸侯黝礱大夫蒼士黈丹楹非禮也天子之桷斵之礱之加密石焉諸侯之桷斵之礱之大夫斵之士斵本刻桷非正也天子之楹刮之而飾以黝堊天子之桷礱之加密石而無飾黝黒飾也堊白飾也爾雅地謂之黝墻謂之堊谷梁之言黝堊則楹而已范寗以黝堊為黒飾誤也
立宮二
成六年春二月辛巳立武宮
定元年秋九月立煬宮
屋壊一
文十三年秋七月大室屋壊
災(zāi)二
成三年春二月甲子新宮災(zāi)三日哭
哀三年夏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zāi)
作主一
文二年春二月丁丑作僖公主
納郜鼎一
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徳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徳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羮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shù)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文物以紀(jì)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jì)律今滅徳立違【謂立華督違命之臣】而寘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dāng)∮晒傩耙补僦詫欃T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太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寶玉大弓
谷梁子曰寶玉封圭大弓武王之戎弓周公受賜藏之魯或曰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也子孫世守罔敢失墜以昭先祖之徳存肅敬之心耳古者告終易代?璧琬琰天球夷玉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莫不陳列非直為美觀也先王所寶傳及其身能全而歸之則可以免矣魯失其政陪臣擅權(quán)雖先公分器猶不能守而盜竊諸公宮其能國乎故失之書得之書所以譏公與執(zhí)政之臣見不恭之大也
定八年冬盜竊寶玉大弓
九年夏四月得寶玉大弓
雉門兩觀
明堂位稱魯之宮廟與天子同者太廟天子明堂庫門天子臯門雉門天子應(yīng)門公羊傳曰五坂為堵五堵為雉則雉門天子之制也傳稱天子外闕兩觀諸侯內(nèi)闕一觀則兩觀天子之制也魯僣天子舊矣春秋因其災(zāi)以見之復(fù)書新作又以譏其僣王制而不能革甚之也
定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zāi)
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
新作南門
谷梁傳曰作為也有加其度也言新有故也非作也南門者法門也
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門
肆大眚
程頤曰舜典曰眚災(zāi)肆赦臯陶曰宥過無大易曰君子以赦過宥罪呂刑曰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斯先王肆赦之道即未聞大眚也肆大眚者元惡大憝俱肆之辭也上廢天討下虧國典縱釋有罪賊虐無辜莫斯為甚天子尚曰不可況魯國諸侯而敢専肆哉后世惠奸宄賊良民其泥于此乎殊失春秋之防也
莊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觀魚及社揔五
觀魚書觀社書用牲于社于門書譏非禮也
觀魚一
隠五年春公矢魚于棠傳曰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凢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shù)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xí)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爼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才用反】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
觀社一
莊二十有三年夏公如齊觀社
用牲于社三
莊二十有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門
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論魯車服之失
車服上所以賜下也制有等衰之別用有上下之辨魯君孟春乘大路旂十有二旒祀帝于郊而天王乃使家父來求車【桓十五年】則是上而反求乎下矣鞍之戰(zhàn)【成二年】公防晉師于上鄍賜三帥先路三命之服【先路者革路若木路】司馬司空輿帥侯正亞旅皆受一命之服??轮恕鞠迨拍辍繒x侯先歸公享晉六卿于蒲圃【六卿過魯】賜之三命之服軍尉司馬司空輿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賄荀偃束錦加璧乘馬先吳壽夢之鼎及襄公在楚【二十九年】季武子使公冶問公起居公與公冶冕服則是諸侯而擅賜其臣及他國之臣僣甚矣
論魯饗禮之失
周禮掌客王廵狩百官從者所過之國共其積膳三公眡上公之禮卿眡侯伯之禮大夫眡子男之禮春秋世廵狩之禮廢僖三十年王使宰周公閱聘魯三公而下聘禮之變也饗有昌歜白黑形鹽周公辭何以堪之孔穎達(dá)曰周公自謙也然亦以見王室弱周公非因從王廵狩而聘非周制矣凢牛羊豕共三百頭為百牢天子上物不過十二傳曰以為天之大數(shù)也【天有十二次故制禮象之】魯待士鞅以十一牢【昭二十一年】待吳以百牢【哀七年】違禮甚矣
論魯禮之變
自隠公鐘巫之祭而祀非典矣
三代時治盛化行神不歆非祀民不饗非類故各有所主隠十一年傳公祭鐘巫至此三代典禮己廢所謂祭非其鬼諂也
莊公乘丘之役而士有誄矣襄公狐駘之役而婦人髽而吊矣
檀弓云士之有誄由莊公始謂莊十年乘丘之役也婦人髽而吊始于臺駘謂襄四年臧武仲與邾人戰(zhàn)敗于狐駘之役也凢檀弓皆主變禮言
冠于衛(wèi)成公之廟則冠于阼以著代之禮失矣
襄九年公送晉侯晉侯以公宴于河上問公年季武子對曰防于沙隨之嵗寡君以生晉侯曰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君可以冠矣大夫盍為冠具武子對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禮行之以金石之樂節(jié)之【儀禮士冠無祼享之禮無金石之樂此蓋國君之禮也】以先君之祧處之今寡君在行未可具也請及兄弟之國而假備焉晉侯曰諾公還及衛(wèi)冠于成公之廟假鐘磬焉禮也在禮男子二十曰弱冠士禮也荀卿曰天子諸侯十九而冠誤也小記曰大夫冠而不為殤大夫不待二十而冠豈天子諸侯之冠特先士禮一嵗哉武子對晉侯之言則是行迫于盟主不守其言汲汲焉即他國之廟非冠于阼之禮也左氏以為禮非矣
又甚而尚羔之制因防禮始習(xí)則典章文物之亡非一矣
定八年公防晉師于瓦范獻(xiàn)子執(zhí)羔趙簡子中行文子皆執(zhí)雁魯于是始尚羔呂祖謙曰當(dāng)時先王之禮散在諸國不能備魯秉周禮尚不知羔鴈之別至見晉卿大夫執(zhí)之方且講明舉此一端則其余禮之不備蓋多又以推春秋末先王之禮散在天下無所統(tǒng)紀(jì)是以孔子刪詩定書系周易作春秋蓋道徳仁義典章文物欲散而未盡非圣人脩之則天下后世無自考證矣然卿大夫所執(zhí)乃帝王廵狩之禮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在虞則有五載一廵狩所脩在周則有十二年廵狩所脩尊卑上下之分政賴玉帛采章以別等差魯不辨羔鴈亦以東遷廵狩之禮乆廢不講故歟
若傳載昭公如晉【五年】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女叔齊謂其焉知禮蓋其言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在大夫】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懿伯】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往年莒亂取鄫】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xí)儀以亟言善于禮不亦遠(yuǎn)乎【此段善明禮之本與昭二十五年子大叔論禮為天地之經(jīng)緯二十六年晏子論禮之為國與天地并異詞同意故附載禮樂書】則魯之不達(dá)于禮非一日也而明堂位言魯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也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亦近誣矣
論魯僣樂之失
隠五年考仲子之宮初獻(xiàn)六羽傳曰始用六佾也不謂之佾而曰羽佾干羽之揔稱也羽象文徳干象武功婦人無武事則獨奏文樂故曰羽初者事之始魯僣天子禮樂舊矣羣公之宮皆用八佾仲子以別宮故不敢同羣廟而降用六羽書初獻(xiàn)明前此用八之僣也故曰厲樂然用仲子之宮亦非也襄十年傳云諸侯宋魯于是觀禮魯有禘樂賔祭用之禘王禮而魯有焉亦僣矣而傳云禮者魯以是為禮也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音佩】鄘衛(wèi)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徳如是是其衛(wèi)風(fēng)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xì)己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fēng)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滛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胡雅切】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徳輔此則明主也【險當(dāng)為儉】為之歌唐曰思【息嗣切】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逺也非令徳之后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乆乎自鄶以下無譏焉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徳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徳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逺而不攜遷而不滛復(fù)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五聲和八風(fēng)平節(jié)有度守有序盛徳之所同也見舞象箾南籥者【文王樂】曰美哉猶有感【音憾詩維清奏象武也此文王之樂蓋文舞也美哉猶有憾美者美文王之徳憾者盛徳不及究于天下人以為憾也注言文王恨不及己致太平何待文王淺也】見舞大武者【武王樂】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湯樂】曰圣人之?也而猶有慙徳圣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禹樂】曰美哉勤而不徳非禹其誰能脩之見舞韶箾者【舜樂】曰徳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徳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己傳以述魯藏周樂之制然實則僣也郊特牲曰諸侯之宮縣而祭以白牡擊玉磬朱干設(shè)钖【用白金以覆其冕】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諸侯之僣禮也明堂位曰魯升歌清廟【周頌也】下管象【周頌武也】朱干【赤大盾也】玉戚【斧也用玉以飾其柄楚工尹路謂剝圭以鏚柲是也】冕而舞大武【周舞也】皮弁素積禓而舞大夏皆非所當(dāng)用于侯國者周官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則諸侯之宮縣僣天子樂縣也舜之鳴球以象天帝玉磬之音諸侯之擊玉磬僣天子樂器也天子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諸侯亦設(shè)钖而用之僣天子樂舞也祭以白牡僣天子用牲之禮也乘以大輅僣天子乘車之禮也
魯以禘禮祀周公于大廟自牡用白牲至爼用梡嶡無非天子之禮也自升歌清廟至納夷蠻之樂于太廟無非天子之樂也大武武樂也所以象征誅必朱干玉戚冕而舞之者以武不可覿故也大夏文樂也所以象揖遜必皮弁素積禓而舞之者以文不可匿故也公羊謂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誤矣
末流季氏八佾舞于庭而三家者以雍徹昭公將出禘于襄公【二十五年】萬者二人其眾萬于季氏禮公萬舞三十六人而止存其二故師摯之始樂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夫子自衛(wèi)反魯一嘗治之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雖伶人賤工識樂之正然樂正而魯不用故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亂由先王之澤浹于人心者尚在不得其職則去又以見圣人俄頃之助功化己如此惜乎其不能用也蓋天子防諸侯僣大夫彊諸侯脅于此相貴以等相覿以貨相賂以利而天下之禮樂亂矣
春秋分記卷三十七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八 宋 程公説 撰書二十
禮樂書第三
晉
車服饗禮
晉文公圖伯定襄王于郟【僖二十五年】王享醴命之宥請隧勿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徳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文公不敢請受地而還后三年【二十八年】鄭伯傅王用平禮也王享醴命晉侯宥命尹氏及王子虎內(nèi)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命為侯伯曰用平禮以平王時命文侯之禮也
平王享晉文侯以鄭武公為相今襄王享文公復(fù)用鄭伯為相舉祖宗舊禮故曰用平禮也大輅賜同姓【詳見上】戎輅專征伐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平王亦曾以此錫文侯秬鬯一卣卣中尊詩所謂黃流在中也黃流即秬鬯周禮郁人掌和郁鬯以實彛而陳之釀秬為酒有郁金之草和之使芬香條鬯故曰秬鬯天子賜同姓諸侯乃秬鬯如宣王賜召穆公秬鬯一卣平王錫晉文侯秬鬯一卣
至景公請于王以黻冕命士防亦出王之賜【宣十六年】既而使士防平王室定王享之殽烝武子歸乃講求三代之典禮以脩晉國之法于是僣王禮矣其后魯防晉師于上鄍魯賜晉三帥先路三命之服司馬司空輿帥候正亞旅皆受一命之服賜出于魯禮又變也【成二年】至若析羽為旌乃王制而齊鄭有之戚之防假羽毛于齊【襄十四年】召陵之防假羽旄于鄭【定四年】齊鄭則僣矣晉為盟主又從假焉皆其大夫為之也傳曰明日或斾以防晉于是乎失諸侯著非禮也
樂
武王克殷成王定之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甲名】姑洗【鐘名定四年】悼公享魯穆叔金奏肆夏之三工歌文王之三歌鹿鳴之三在禮九夏王夏者天子所用其余八夏諸侯皆得用之陔夏卿大夫亦得用之自晉以肆夏享穆叔非禮也又可歌兩君相見之樂乎郊特牲曰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趙文子始也文子自成十八年為卿于此時已備用肆夏故公以之享穆叔穆叔以為非襄四年傳穆叔如晉悼公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肆夏樂曲名周禮以鐘鼓奏九夏其二曰肆夏一名樊三曰韶夏一名遏四曰納夏一名渠擊鐘而奏此三夏曲肆夏一名樊國語云金奏肆夏樊遏渠杜遂分為三夏之別名呂叔玉云肆夏時邁也樊遏執(zhí)競也渠思文也】工歌文王之三不拜【大雅之首文王大明綿】歌鹿鳴之三三拜【小雅之首鹿鳴四牡皇華】韓獻(xiàn)子使行人子贠問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禮借之以樂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細(xì)敢問何禮也對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與聞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臣不敢及【稱文王之徳受命作周】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勞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諮于周臣聞之曰訪問于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咨難為謀臣獲五善敢不重拜
周官大司樂王師大獻(xiàn)則令奏愷樂樂師凢軍大獻(xiàn)教愷歌司馬法曰得意則愷樂所以示喜也蓋師出以律則示其憂師還以愷則示其喜晉文敗楚于城濮振旅愷入于晉尚此意歟
齊
管仲相桓公也王使宰孔賜齊侯胙仲則教桓公以天威不違顔咫尺敢不下拜王以上卿之禮享管仲則辭以有天子之二守國髙在其視舅犯相晉文請隧召王蓋異矣然桓公內(nèi)嬖如夫人者六人管仲三歸反坫具官君臣昧于正身以啓五公子之禍至靈公僣王者為旌之制而為毛又不可訓(xùn)逮其季世公室寖衰陳氏益強景公憂焉嘗與晏子坐于路寢公嘆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晏子曰敢問何謂也公曰吾以為在徳對曰如君之言其陳氏乎陳氏雖無大徳而有施于民豆區(qū)釜鐘之?dāng)?shù)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公厚斂焉陳氏厚施焉民歸之矣詩曰雖無徳與女式歌且舞陳氏之施民歌舞之矣后世若少惰陳氏而不亡則國其國也己公曰善哉是可若何對曰唯禮可以己之在禮家施不及國民不遷農(nóng)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公曰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后知禮之可以為國也對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后聞此禮之上也對曰先王所稟于天地以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公不能用而齊后卒為陳氏代之云
宋
宋殷后也防子之命曰統(tǒng)承先王修其禮物作賔于王家禮曰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其典制有自矣
僖二十四年成公如楚還入于鄭鄭伯將享之問禮于皇武子對曰宋先代之后也于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豐厚可也鄭伯從之享宋公有加禮也襄九年警火一段亦見宋制度皆是殷之舊惟用馬于四墉祀盤庚于西門之外或殷祭未可知特逺而難考文獻(xiàn)不足證殆此類歟十年宋公享晉悼公請以桑林荀防辭荀偃士匄曰諸侯宋魯于是觀禮魯有禘樂賔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宜乎舞師題以旌夏師謂樂師旌夏大旌也舞者行列以大旌表識之大射禮舉旌以宮偃旌以商亦其類歟宋王者后用天子禮樂桑林亦殷制也乃若文公之葬【成二年】傳言始厚葬用蜃炭益車馬始用殉重器備槨有四阿棺有翰檜則著非禮之失云
衛(wèi)
武王克殷成王定之分康叔以大路少帛【雜帛】綪茷旃旌【通帛為旃析羽為旌】大呂【鐘宮】取于有閻之土以共王職取于相土之東都以防王之東搜皆啓以商政疆以周索以有明徳故昭之以分物懿公之?dāng) 鹃h二年】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wù)材訓(xùn)農(nóng)通商惠工敬教勸學(xué)授方任能大布麤布大帛厚繒蓋用諸侯諒闇之服以聴復(fù)國也
穆公賞新筑人仲叔于奚以邑【成二年】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己衛(wèi)在春秋僣禮鮮少圣人因曲縣繁纓之予就其防以正之故曰惜也謂其余則不勝責(zé)矣
曲縣軒縣也周禮天子樂官縣四周諸侯軒縣闕南方辟王也繁纓繁與鞶同馬大帶也纓馬鞅也玉路金路象路鞶纓皆以五采罽飾之革路鞶纓以條絲飾之木路以淺黑飾韋為鞶鵠色飾韋為纓而以賜大夫非也
衛(wèi)音
樂記曰鄭衛(wèi)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鄭氏曰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亡國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己而自沉于濮水后師涓過焉夜聞而寫之為晉平公鼓之
蔡陳曹燕禮樂不詳見
昭四年傳鄭渾罕曰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偪而無禮謂蔡偪楚曹滕偪宋也然宋先代之后曹滕偪而從之尚庶幾焉若蔡以中國而從夷觀其盟防攻戰(zhàn)惟楚之從斯其違禮甚矣
陳
哀十五年夏楚伐吳陳侯使公孫吊焉及良而卒將以尸入?yún)亲邮勾笤讎簞谇肄o曰以水潦之不時無乃廩然隕大夫之尸以重寡君之憂寡君敢辭上介芋尹蓋對曰寡君聞楚為不道薦伐吳國滅厥民人寡君使蓋備使吊君之下吏無祿使人逢天之慼大命隕隊絶世于良廢日共積一日遷次今君命逆使人曰無以尸造于門是我寡君之命委于草莽也且臣聞之曰事死如事生禮也于是乎有朝聘而終以尸將事之禮又有朝聘而遭防之禮若不以尸將命是遭防而還也無乃不可乎以禮防民猶或逾之今大夫曰死而棄之是棄禮也其何以為諸侯主先民有言曰無穢虐士備使奉尸將命茍我寡君之命達(dá)于君所雖隕于深淵則天命也非君與涉人之過也吳人內(nèi)之陳小國而能以禮抗于強吳君子尚之
鄭
鄭伯爵也偪于晉楚而禮樂之僣尚多有之以諸侯而祖厲王
桓十四年宋伐鄭取大宮之椽歸為盧門之椽大宮者厲王之宮也禮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王宮之設(shè)于邦國非禮也劉敞曰鄭之祖厲王猶魯之郊上帝也
賜其臣而以車服
襄二十六年鄭簡公賞入陳之功賜子展先路三命之服賜子產(chǎn)次路再命之服車服皆出于王而諸侯自賜其臣非禮也
析羽以為王旌
定四年晉人假羽旄于鄭析羽為旌王者所建而鄭有之非禮也
享王而僣備樂傳畧志之著其實也
莊二十一年鄭厲公享王于闕西辟備六代之樂僣也
子產(chǎn)以禮相鄭
子產(chǎn)相鄭以禮為政善于辭令雖晉楚之暴莫能加襄二十五年獻(xiàn)捷于晉戎服將事晉人問之曰我先君武莊為平桓卿士城濮之役文公布命曰各復(fù)舊職命我文公戎服輔王以受楚捷不敢廢王命也二十八年相鄭伯如楚舍不為壇三十年子產(chǎn)治鄭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豐卷將祭請?zhí)镅筛ピS曰唯君用鮮【野獸】眾給而已三十一年相鄭伯如晉晉侯未之見子產(chǎn)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士文伯讓之對曰未知見時不敢輸幣亦不敢暴露敢請執(zhí)事將何所命之北宮文子相衛(wèi)襄公以如楚宋之盟故也過鄭印段迋勞于棐林如聘禮而以勞辭文子入聘子羽為行人馮簡子與子大叔逆客事畢而出言于衛(wèi)侯曰鄭有禮其數(shù)世之福也其無大國之討乎詩云誰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禮之于政如熱之有濯也濯以救熱何患之有子產(chǎn)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chǎn)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禆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yīng)對賔客是以鮮有敗事北宮文子所謂有禮也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然明欲毀鄉(xiāng)校子產(chǎn)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所善吾則行之所惡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昭十三年盟于平丘子產(chǎn)爭貢賦之次曰卑而貢重者甸服也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晉人許之凢子產(chǎn)為政其于用禮帥本王室而行大叔繼之祖其遺智觀趙簡子問大叔以揖讓周旋之禮【昭二十五年】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chǎn)曰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fā)為五色章為五聲滛則昬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為九歌八風(fēng)七音六律以奉五聲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內(nèi)以經(jīng)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昬媾姻婭以象天明為政事庸力行務(wù)以從四時為刑罰威獄使民畏忌以類其震曜殺戮為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民有好惡喜恕哀樂生于六氣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哀有哭泣樂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戰(zhàn)鬬喜生于好怒生于惡是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哀樂不失乃能協(xié)于天地之性是以長久簡子曰甚哉禮之大也對曰禮上下之紀(jì)天地之經(jīng)緯也民之所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大不亦宜乎此雖吉之言而曰聞諸先大夫子產(chǎn)則子產(chǎn)信達(dá)乎禮矣至作丘賦鑄刑書盡壞先王法度與平日設(shè)施大異是猶溺春秋功利之習(xí)而不自知歟
鄭聲之邪
春秋惟鄭多以樂與人襄十一年蕭魚之防賂晉悼公以師悝師觸師蠲歌鐘二肆【縣鐘十六為一肆二肆三十二枚】及其镈磬女樂二八【十六人】十五年又以師茷師慧賂宋其鄭聲之謂乎蓋鄭衛(wèi)為邪音由地近紂都染其余習(xí)魏綘所以勸悼公安其樂而思其終亦見悼分有驕志故規(guī)之樂記曰鄭衛(wèi)之音亂世之音也
秦
秦自秦仲始大宣王命作大夫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國人美之車粼之詩所為美也其后襄公以討西戎始為諸侯受顯服大夫美之終南之詩所為戒也然襄公既有周地好戰(zhàn)不已俗尚武殉葬非禮也
楚 吳
楚之先熊繹辟在荊山胙子男之田篳路藍(lán)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而無分器吳之先斷發(fā)文身臝以為飾豈禮也哉僣號稱王故狄之靈王為申之防【昭四年】問禮于左師與子產(chǎn)左師獻(xiàn)公合諸侯之禮六子產(chǎn)獻(xiàn)伯子男防公之禮六椒舉侍后以規(guī)過卒事不規(guī)曰禮吾未見者六焉又何以規(guī)夫差為黃池之防【哀十三年】欲因魯之禮因晉之權(quán)而請冠端而襲【襲衣冠端?端】其借于成周【借謂貢獻(xiàn)】以尊天王谷梁傳夫差曰好冠來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不知冠有差等唯欲好冠】有論秦楚吳之事固不可以言禮矣
春秋分記卷三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九 宋 程公説 撰書二十一
征伐書第一
古先圣人制四海之命法天而不私己盡制而不曲防分天下有徳有功者以地于是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能五十里邦國之制焉于是有千雉百雉三之一五之一九之一之髙城深池焉于是有井邑丘甸縣都之夫數(shù)焉于是有十乘百乘千乘萬乘之車數(shù)焉于是有伍兩卒旅師軍之制焉故農(nóng)夫受田而食其力諸侯有國以報其功天子有天下而享其徳此天之分然圣人盡制而已矣蓋封建公天下之大端井牧均天下之大法二者并行不悖而后天下治是以等威之分立爭奪之患消禮義興行俗化醇厚刑可措而不用夫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纘鑿薄刑用鞭撲大者陳諸原野小者置之市朝兵蓋刑之大者刑猶可措而況兵乎兵刑一道與寓兵于農(nóng)之意同藏用不示習(xí)武不覿要使民閑于教而無鬭狠上借其力下安于義若國有師田之事則縣師始受法于司馬以作民六官亦惟小司馬職掌不悉書而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戎仆戎右皆不修官有事斯置事畢則將歸于朝車復(fù)于甸甲散于丘卒還于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周衰入春秋小役大弱役彊邦國等衰城池大小之制寖以不明王畿不能備六師牙璋不能令邦國王人防伐惟侯伯之命王師伐救非有征之師凢兵師討伐國無大小皆擅行之而征伐自諸侯出矣春秋始于魯隠公以政在諸侯之世之始也托魯以訓(xùn)諸侯訓(xùn)諸侯以尊天子而春秋之義明矣馴至宣公失政三家專魯帥師征伐又自大夫出三軍作舍大搜納叛舉魯國聴命焉兵權(quán)既移公室益卑逮昭公勢極而不之悟乃謀逐季氏叔孫氏之臣救之公徒釋甲執(zhí)氷而踞公莫能令孫于齊薨于干侯定公無正勢之必至也己則不臣三綱淪替又下而陪臣執(zhí)國命南遺叛陽虎專季斯囚三桓之子孫微矣若乃晉僣天子之制而作六軍齊更井田之舊而作內(nèi)政鄭尚徒兵作丘賦楚為偏廣賦車馬慢其經(jīng)界廢亂典常夫家之法廢而民數(shù)不可詳民數(shù)不可詳而車乗漸變古凢先王經(jīng)世遺制日以廢壞異時宋向戌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子罕則曰凢諸侯小國晉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國家以事大國所以存也無威則驕驕則亂生亂生必滅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考觀春秋之變大抵相觀以兵恃以為國有不能一日去者末流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尚武虣貴權(quán)謀使斯民日尋干戈要利于上極而為戰(zhàn)國七雄之爭又為秦鞅阡陌之變所謂寢兵措刑寓兵于農(nóng)之深意掃滅無遺誅始禍者責(zé)有在矣用首志春秋所書征伐世變之跡以為永鑒至于列國將卒車陳征戍守衛(wèi)之詳則比次傳文詳而述之示不沒其實云周制王畿千里近郊五十里【宅田士田賈田】逺郊百里【官田賞田牛田牧田】郊為鄉(xiāng)六鄉(xiāng)百里通十為同為百里者十提封九萬井九十萬夫之地除山川沉斥城池邑居園囿徑路三萬六千井為六萬四千井六十四萬夫之地除公田九分之一為五十萬二千夫又以一易再易三易通之三分去一為三十五萬四百夫率三百五十家賦車一乘【四丘為乗故曰丘乗】積六鄉(xiāng)為千乗而余率七家賦一兵積六鄉(xiāng)為七萬五千人此六軍之制也【周禮所謂甸即司馬法所謂成也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則成十為終即周禮二縣加之半終十為同即周禮四都凢六鄉(xiāng)十同蓋四十都也特異名耳】二百里曰州州為六遂遂如鄉(xiāng)之法【鄭氏云異其名示相變耳遂之軍法如六鄉(xiāng)】三百里曰野野為削【削亦家稍加邑之田大夫采地】四百里曰縣【亦曰邦縣】縣為小都【小都之田卿采地】五百里曰疆疆為大都【大都之田公采地】都通為鄙【所謂都鄙】為寰內(nèi)諸侯治之皆如遂之法【鄭氏云六遂之地自逺郊以達(dá)于畿內(nèi)有公邑家邑小都大都】畿方千里為千里者十如鄉(xiāng)之法為三百五十萬四千夫賦車萬乘卒七十五萬人為六軍者十此通畿之兵數(shù)也
凢民所與【音預(yù)】者軍旅田役而已任之以地之媺惡辨之以國野之逺近均之以嵗之上下小司徒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此任之以地也
上地食七人中地食六人下地食五人任之者僅半而已蓋以下養(yǎng)上則不足以上養(yǎng)下則有余故凢起徒役又無過家一人所謂施從其厚事舉其中與食壯者之食任老者之事同意
鄉(xiāng)大夫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此辨之以國野也
七尺六尺征之以其才六十六十有五舎之以其齒國中近而役多故晚征而早舍野逺而役少故早征而晩舍欲使勞逸輕重均而已與近郊什一逺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無過十二同意
均人凢均力政以嵗上下豐年則公旬用三日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無年則公旬用一日兇札則無力役此均之以嵗也
力政有征于鄉(xiāng)有征于司徒征于司徒則公用之也故豐年公旬用三日則是嵗用二十七日中年公旬用二日則是嵗用十有八日無年公旬用一日則是嵗用九日而已以均力政在嵗成之后惟用于冬故也
其作之也在鄉(xiāng)則族師以鼓鐸旗物帥而至大司徒以鄉(xiāng)之大旗致之在遂則鄼長以旗鼓兵革帥而至遂人以遂之大旗致之
鄉(xiāng)百家為族遂百家為鄼百家然后致之以旗鼓則下于百家者非必旗鼓也司徒于六鄉(xiāng)遂人于六遂以鄉(xiāng)遂之大旗致之則族師鄼長之旗非大旗也鄉(xiāng)有鄉(xiāng)官致之遂有遂官致之至于邦國都鄙甸稍郊里之地縣師又備旗鼓兵器致之則所統(tǒng)有其人所防有其地所治有其法此所以如臂使指無不率從也
其不役者國中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又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yǎng)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防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之防三月不從政將徙于諸侯者三月不從政自諸侯徙家期不從政
役之義故民忌其勞舍之仁故民悅其徳是以民有余力頌聲并作
隨處搜狩自成什伍【案禮惟為社事單出田里惟與追胥竭作此見搜狩比屋作民】大司馬逓而征之【案大司馬教兵號名有縣鄙家鄉(xiāng)官野之異旂物有諸侯軍吏都鄉(xiāng)遂郊野之別此見逓征】十年而役一遍終身無過一再公上給事更勞均佚不欲窮民之力逓征之法非徧摘也【鄭氏云凢用役者不必一時皆徧以人數(shù)調(diào)之使勞佚逓焉】蓋鄉(xiāng)遂以次全軍充調(diào)不離部曲案傳記如周有南國之師晉有九州之戎皆全軍更役
在軍之士無非鄉(xiāng)族相望守助猶之田里
什伍之法于州鄉(xiāng)則聯(lián)其民于師田則聯(lián)其徒于宿衛(wèi)則聯(lián)其官
家有羨卒于師長閭里之故不失守備
古者國有游倅田有余夫軍有羨卒皆以副其正也六鄉(xiāng)以三劑致民凢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余為羨則一人為正卒余可任者皆羨卒也六遂以下劑致民上地可任家三人中地可任二家五人而皆以下地二人任之則一人為正卒一人為羨卒其余不預(yù)所以優(yōu)野人也惟田與追胥竭作鄉(xiāng)遂皆然以田獵禽獸人所同欲追伺盜賊人所同惡故也羨卒亦謂之余子余子自私言之羨卒自公言之故也詩曰其軍三單先儒謂公劉始遷于豳無羨卒是也
凢官有常名有異名內(nèi)而為比長閭師族師黨正州長鄉(xiāng)大夫此常名也及任以師田之事則為軍將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公司馬此異名也外而為公侯伯子男此常名也及寓以連屬之法則為屬長連帥卒正州伯此異名也
屬則系其人連則結(jié)其眾以其民之眾足以御卒然之變故謂之卒以其地之廣有達(dá)于重川之逺故謂之州屬有長則足以長五國而已未足以率十國之眾故連有帥帥足以率十國而已未足以正三十國之眾故卒有正正足以正三十國而已未足以長二百一十國故州有伯則為人長者才也帥人者智也正人者義也長人者仁也
八命作牧【謂侯伯有功徳者加命得征伐當(dāng)州之內(nèi)即上二百一十國之州伯也鄭司農(nóng)云一州之牧王之三公亦八命】九命作伯【上公有功徳者加命為二伯則得專征一方五侯九伯者也分天下而治謂之方即周召二伯分陜是巳鄭司農(nóng)云長諸侯為方伯】皆得專征惟伯得專討詩序衞不能脩方伯連帥之職公羊傳曰下無賢方伯自內(nèi)言之則屈于二伯故稱牧周官大宗伯八命作牧曲禮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是也自外言之則伸于諸侯故稱伯王制謂方伯之國是也
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后征賜鈇鉞然后殺孔穎達(dá)曰賜弓矢謂八命作牧者若不作牧則不得賜弓矢若七命以下不得弓矢賜者尚書大傳云以兵屬于得專征伐者賜鈇鉞謂上公九命得賜鈇鉞然后鄰國臣弒君子弒父者得專討之晉文公雖受弓矢不受鈇鉞崔氏云以不得鈇鉞故執(zhí)衛(wèi)侯歸之于京師
諸侯皆共四方之事畿兵不輕出也
案詩文王出車我出我車于彼牧矣【九牧之地】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幽王大車漸漸之石為東勞西逸而有不遑朝矣之嘆更以周禮司馬法參考王有四方之事則冢宰征師于諸侯曰某國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師至于某國小宰掌其戒具虎賁氏奉書以牙璋發(fā)之【詩常武王命卿士大師皇父整我六師冢宰也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guī)熉寐时嘶雌中≡捉渌抉R出征也程伯為司馬見史記】則畿兵不遽出也在易未濟(jì)之象髙宗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則雖天子親征亦用諸侯之師【詩周王于邁六師及之則知所在皆成六師】宣王復(fù)古北伐其制如此以知畿兵不用其力常完
凢王畿千里車萬乘六軍逓用千乗七萬五千五百人寰內(nèi)諸侯各從其國之制諸侯之國百里車千乘三軍用五百乘三萬七千七百五十人【傳曰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以司馬之法計之方十里者為方一里者百方百里者為方一里者萬方一里者百其賦十乗方一里者萬其賦千乗則四境所出也五百乗則三鄉(xiāng)所出也魯三郊三遂有六軍之?dāng)?shù)而止三軍亦逓用也】次國七十里七百乗二軍用三百三十乗二萬五千人小國五十里車五百乗一軍用一百六十五乗萬二千五百人凢三卒而車四乗三旅而車二十乗三師而車百乗三軍而車五百乘六軍千乗此車人參兩以相聯(lián)糾之法
率天子用十之一次國大國十之五小國三之一皆足成軍之?dāng)?shù)天子作師公帥之以征不徳元侯作師卿帥之以奉天子【方伯州牧卒正連帥謂之元侯天子之三公為方伯其余牧正帥則諸侯有徳者為之】諸侯率教衛(wèi)以贊元侯自伯子男帥賦以從諸侯【寰內(nèi)外所以不同者寰內(nèi)有逓征入衛(wèi)之勞且各從其國制而寰外止共四方之事勞佚適等也】
平王東遷西周之地盡入于秦東周之地亦復(fù)脧削王畿車乗卒伍不能充數(shù)又以王人戍申戍甫楊之水刺之畿兵自是輕出矣春秋初伐鄭之役雖有陳蔡衛(wèi)人從王然合王室之眾僅有三軍則六師之眾不能備又非牙璋發(fā)軍之舊矣【傳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周公黑肩將左軍】
威權(quán)不自王室而出于霸主又其甚出于大夫而王政不足以令矣【僖五年防首止八年盟洮則霸主專之昭二十三年晉大夫帥帥圍郊三十二年晉合大夫城成周則大夫?qū)V?br /> 王人防伐惟侯伯之命【春秋王臣與諸侯會侵伐四成十六年防尹子伐鄭十七年夏防尹子單子伐鄭冬又防單子伐鄭定四年防劉子于召陵侵楚】子突救衛(wèi)非有征之師【莊六年王人子突救衛(wèi)王室之弱甚矣】又其甚而戎伐凢伯于楚丘【隠七年】王師敗績于茅戎【成元年】而夷狄之患熾矣凢此始終成敗之故可考而知也
春秋侯國兵制見于經(jīng)者內(nèi)魯為詳外諸侯之見于傳者詳畧不齊然變更王制大畧可睹矣
內(nèi)魯
軍制始末
魯自禽父封于曲阜及僖公能復(fù)周公之宇史克作頌其詩曰公車千乗說者以為大國之賦也又曰公徒三萬説者以為大國之軍也故知三軍魯之舊其曰三萬舉成數(shù)也【實三萬七千五百人】宣公奢泰初稅畆什二而稅既益民稅及成公謀伐齊【元年】作丘甲丘各一甲又益民賦率一甸而加步卒二十四人甲士一人三甸而加一乗兵車之賦非復(fù)司馬法之舊數(shù)矣
周禮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十六井出戎馬一疋牛三頭四丘為甸甸方八里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乗戎馬四疋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又成方十里出長轂一乗古者或以甸為乗或以乗為甸以甸為乗稍人掌丘乗之政令禮記惟社丘乘粢盛是也以乘為甸春秋衛(wèi)良夫乗甸兩牡是也蓋乗者甸之賦甸者乗之地甸方八里據(jù)地言之成方十里兼溝涂言之其實一也今作丘甲者即丘出甲一人是一甸之中共百人為兵也谷梁以為甲非人人之所能為杜預(yù)以為丘出甸賦加四倍誤矣
明年戰(zhàn)于鞍四卿并出【前此春秋未有累書帥師者】襄公十一年三桓改作三軍三分魯而各征其一季氏使其乗之人以其役邑入者無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其半為臣若子若弟叔孫氏使盡為臣不然不舍至是中軍削矣昭公五年遂舍中軍四分公室季氏擇二二子各一皆盡征之而貢于公季氏專將一軍而孟仲各專一軍之半公無軍焉八年搜于紅自根牟至于商衛(wèi)【根牟魯東界商宋也魯西南境衛(wèi)北隣也】革車千乘故邾人告吳曰魯賦八百乗邾六百乗【邾不再見】蓋竭作也
谷梁傳曰艾蘭以為防置旃以為轅門以葛覆質(zhì)以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入車軌塵馬蹄揜禽旅御者不失其馳然后射者能中過防弗逐不從奔之道也面?zhèn)猾I(xiàn)不成禽不獻(xiàn)禽雖多天子取三十焉其余與士眾以習(xí)射于射宮射而中田不得禽則得禽田得禽而射不中則不得禽是以知古之貴仁義而賤勇力也
考之春秋書搜五皆在昭定之世自搜紅之后繼大搜于比蒲【十一年】于昌間【二十二年】又于比蒲者再【定十三年十四年】獨異于他公者用見二公在位君不得有其國而奪于大夫大夫不得專其政而制于陪臣各恃兵威以為強假大搜之名隂擇其材力可任者以植私黨使國人莫敢睥睨終于不可制蓋傷公室削弱疾臣下恣橫也迄哀公十二年用田賦又以夫田而賦軍旅之征悉變丘乗之制民無余力矣【丘賦之法因其田財九夫為井十六井為丘通出馬一疋牛三頭今欲別其田及其財各為一賦故言田賦古者田以出粟為主而足食賦以出軍為主而足兵今開田而賦軍旅之征非矣】
三代而上兵權(quán)散王有扈之師六事咸在牧野之戰(zhàn)三卿同出書稱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而常武詩亦曰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師皇父整我六師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guī)熉们姨O嘁卜悄蠈m毛之使不能專令兵師齊侯將也非太保之命不敢擅興禁旅夫以二兵百士而二三大臣叅互職掌至于皇父整師尹氏播令程父出征則兵無專將將無重權(quán)大略可考是以兵滿天下居然若無迨及叔季諸侯更霸大夫藏甲春秋書三軍作舍大搜帥師皆譏專兵也
晉
軍制防革
幽王遭犬戎之難王室東遷文侯股肱周室夾輔平王錫之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是專侯伯之事春秋曲沃武公并晉僖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莊十六年】周禮小國一軍豈以初并宗國故以小國之禮命之雖出于王亦以見其非正矣然自武公并晉自是國益大傳曰武獻(xiàn)以下兼國多矣獻(xiàn)公好攻戰(zhàn)而國人多喪葛生之詩所為作也
獻(xiàn)公以莊十八年立僖九年卒案左傳莊二十八年傳稱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閔元年傳曰晉侯作二軍以滅耿滅霍滅魏二年傳云晉侯使大子申生伐東山臯落氏僖二年晉師滅下陽五年傳曰八月晉侯圍上陽冬滅虢又執(zhí)虞公八年傳稱晉里克敗狄于采桑見于傳者如此是其好攻戰(zhàn)也
至閔元年獻(xiàn)公之十六年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將下軍惠公韓之?dāng)∽髦荼?br /> 僖十五年惠公獲晉呂甥言于眾曰征繕以輔孺子甲兵益多庶有益乎眾説晉于是乎作州兵五黨為州州二千五百家也率一家起五人則是一萬二千五百人古制也孔穎達(dá)曰周禮鄉(xiāng)大夫以嵗時登其夫家之眾寡辨其可任者州長則否今以州長管人既少督察易精故使州長治之
文公搜于被廬作三軍【僖公二十七年】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狐毛將上軍狐偃佐之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二軍則上軍為尊三軍則中軍為尊城濮之戰(zhàn)賦車七百乗【五萬二千五百人】按楚蔿啓彊曰晉十家九縣長轂九百其余四十縣遺守四千而平公治兵邾南甲車四千乗則晉通國率亦五千乗用七百乘猶齊之法及楚師敗績衡雍之盟獻(xiàn)楚俘于王王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nèi)史叔興父防命晉侯為侯伯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雖非先晉之舊尚文侯故實故曰用平禮其后作三行以御狄【二十八年】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成國不過三軍今復(fù)増置三行以辟天子六軍之名而實則為六軍【案吳子晉文公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志意即三行】清原之搜遂作五軍【三十一年】蓋文公雖増置三行自知其僣故罷之更為上下新軍襄公搜于夷【文六年】舍二軍以復(fù)三軍之制景公邲之戰(zhàn)【宣十二年】三軍増置大夫各二人則猶三行也至鞌之戰(zhàn)【成二年】郤克請益車八百乗始作六軍賞鞌之功【上中下各増新軍成三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僣更王度若此厲公鄢陵之戰(zhàn)罷新上軍【十六年】悼公初尚四軍【襄公八年楚伐鄭子辰曰晉四軍無闕】其后新軍無帥公使其什吏帥其卒乗官屬以從于下軍明年遂舍之【襄十四年】傳曰禮也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蓋自文公僣王度至悼公方革焉考傳所書防革得失之實著矣
軍政盛衰
文公圖霸其戰(zhàn)莫大于城濮按傳不過七百乗當(dāng)時能服彊楚霸諸侯其后趙盾以諸侯之師八百乗納捷菑于邾【文十四年】蓋非止晉國之兵亦取之諸侯爾鞌之戰(zhàn)郤克再三請益兵遂以八百乘【成二年】傳稱麻隧之役【十三年】晉帥乗和師必有大功鄢陵之戰(zhàn)【十六年】搜乗補卒秣馬利兵脩陳固列蓐食申禱師有紀(jì)律悼公即位【十八年】使魏相士魴魏頡趙武為卿弁糾御戎校正屬焉使訓(xùn)諸御知義荀賓為右司士屬焉使訓(xùn)勇力之士時使卿無共御軍尉以攝之祁奚為中軍尉羊舌職佐之魏絳為司馬張老為候奄鐸遏寇為上軍尉籍偃為之司馬使訓(xùn)卒乗親以聴命程鄭為乘馬御六騶屬焉使訓(xùn)羣騶知禮凢六官之長皆民譽也舉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逾徳師不陵正旅不偪師民無謗言所以復(fù)霸凢晉制每軍二百二十乗二正卿為之一大夫十師下有帥旅平公即位【襄十五年】明年改服修官烝于曲沃警守而下防于湨梁自是政在大夫大原之役中行穆子去車為步卒以敗無終及羣狄乃毀車以為行五乗為三伍為五陳以相離兩于前伍于后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而車戰(zhàn)寖廢矣
昭元年傳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羣狄于大原崇卒也將戰(zhàn)魏舒曰彼徒我車所遇又阨以什共車必克困諸阨又克請皆卒自我始乃毀車以為行五乗為三伍荀吳之嬖人不肯即卒斬以徇為五陳以相離兩于前伍于后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以誘之翟人笑之未陳而薄之大敗之杜云更增十人以當(dāng)一車之用又云車每困于阨道今去車故為必克詳其文意不然魏舒蓋謂每車乘者三人步者七十二人彼但以十人健卒當(dāng)我一車則必為所克矣若困我于阨又為所克故請毀之以為徒兵而使五乗之人合為三伍其車下之卒各為一陳五陳相離而虛其中孔穎達(dá)曰五陳者即兩伍專參偏是也相離者布置使相逺也服防引司馬法云五十乗為兩百二十乗為伍八十一乗為專二十九乗為參二十五乗為偏彼皆準(zhǔn)車數(shù)多少以為別名此傳去車用卒而有此名不以車數(shù)為別也杜云皆臨時處置之名其意不同服説則名與人數(shù)不可得知也周禮則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兩無專參偏之名
自是霸業(yè)既衰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乗無人卒列無長【昭二年】比其季也昭公即位【十年】諸侯皆有貳心晉既無策遂掃境內(nèi)之眾以治兵于邾南欲以服吳甲車四千乗【十三年】平丘之防叔向曰寡君有甲車四千乗在其何敵之有耀兵矜眾雖以震動諸侯庶幾一時之彊然文悼之法亡六卿專晉之形成矣
兵官
晉以司馬司空為大夫軍行則置司馬主甲兵司空主營壘軍行三軍將佐偕出則有御戎戎右杜預(yù)曰御戎仆也右戎車之右校正掌訓(xùn)諸御司士掌訓(xùn)勇力之士軍尉候奄乘馬御皆悼公復(fù)霸初置【成十八年】
成二年輿帥主兵車軍行有此大夫從者亞旅則掌散兵軍事又有七輿大夫
襄二十五年五吏三十帥三軍之大夫百官之正長帥旅皆軍內(nèi)之官
齊
作內(nèi)政
齊自太公賜履為侯伯之國至桓公相管仲仲説以先王比綴以度【比其眾寡連其夫家度法也】竱本肇末【竱等也肇正也】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班序顛毛為民紀(jì)統(tǒng)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于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xiāng)【唯士工商農(nóng)不在焉計四萬二千家】工商之鄉(xiāng)六【工商各三也二者不從戎役】士鄉(xiāng)十五【韋昭謂此士軍士也十五鄉(xiāng)合三萬人數(shù)為三軍農(nóng)野鄙而不昵不在都邑之是則下所云五處是也】參國起案以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鄉(xiāng)澤立三虞山立三衡作內(nèi)政而寄軍令焉【管子曰君若正卒伍脩甲兵則大國亦將正卒伍脩甲兵君有攻伐之器小國諸侯有守御之偹則難以速得志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諸侯則事可以隠令可以寄政】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xiāng)鄉(xiāng)有良人焉以為軍令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居則為軌出則為伍所謂寄政】十軌為里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小戎兵車也詩云小戎俴收】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xiāng)故二千人為旅鄉(xiāng)良人帥之五鄉(xiāng)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xiāng)之師帥之公將其一軍而使國子帥五鄉(xiāng)焉髙子帥五鄉(xiāng)焉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髙子之鼓春以搜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軍旅整于郊內(nèi)教既成令勿使遷徒夜戰(zhàn)聲相聞足以不乖書戰(zhàn)目相視足以相識凢三軍教士三萬人車八百乗【周制戎車一乘步卒七十二人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今齊車一乘五十人萬人為軍以齊法參周制車増三百乗徒損三萬人吳子云齊桓募士五萬人未詳】蓋如鄉(xiāng)之法五鄙制鄙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制野鄙之政此以下與郊內(nèi)之政巽】十邑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xiāng)鄉(xiāng)有鄉(xiāng)帥三鄉(xiāng)為縣縣有縣帥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屬焉立五正【長也】各使聴一屬焉是故正之政聴屬【正五正聴大夫之治】牧政聴縣【牧五屬大夫聴縣帥之治】下政聴鄉(xiāng)【下政縣帥聴鄉(xiāng)帥之治】自邑積至于五屬為四十五萬家率九家一兵得甲十萬九十家一車得車五千乗可為三軍者四【長勺之戰(zhàn)桓公自謂有帶甲十萬車五千乘蓋斥地甚大非齊舊制】蓋如遂之法以通國之?dāng)?shù)而逓征之率車用六之一士用十之三大略仿周變從徑便【當(dāng)時地廣參用王畿之制】正月之朝鄉(xiāng)長復(fù)事君親問焉嚴(yán)蔽明蔽賢下比之罰其賢者則鄉(xiāng)長進(jìn)之官長書之公訾相之謂之三選國子髙子退而脩鄉(xiāng)鄉(xiāng)退而脩連連退而脩里里退而脩軌軌退而脩伍伍退而脩家五屬大夫復(fù)事?lián)衿涔压φ叨鴶`之亦嚴(yán)蔽明蔽賢下比之罰五屬大夫于是退而脩屬屬退而脩縣縣退而脩鄉(xiāng)鄉(xiāng)退而脩卒卒退而脩邑邑退而脩家政既成以守則固以征則彊然齊自是無太公之法矣雖以此霸亦以此失閔二年公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乗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其車甲之賦與常時異蓋出戍之兵隨事調(diào)役古者一車甲士三人三百乘止用九百人齊法九家一兵得甲十萬九千家一車得車五千乗以齊法言之則三百乗當(dāng)以甲士六千人今止以三千人既違古制又非齊法杜注以為車甲之賦異于常故傳別見之
簡公艾陵之役革車八百乘獲于吳人傳云國書將中軍髙無防將上軍宗樓將下軍雖與桓公自帥中軍之制異然三軍尚舊制云【哀十一年】
勇爵陳法
三代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儀禮吉兇賓嘉達(dá)于天下而軍禮獨藏于大司馬不欲觀兵如此莊公以勇爵名官【襄二十一年】覿武甚矣其后伐衛(wèi)之役【二十三年】廢舊臣任武力傳謂先驅(qū)谷榮御王孫揮召揚為右申驅(qū)成秩御莒恒申鮮虞之傅摯為右曹開御戎晏父戎為右貳廣上之登御邢公盧蒲癸為右啓牢成御襄罷師狼蘧防為右胠商子車御侯朝桓跳為右大殿商子游御夏之御寇崔如為右燭庸之越駟乘自衛(wèi)將遂伐晉【先驅(qū)謂前鋒軍也申驅(qū)次前軍也御戎為右則公御右也貳廣公副車也左翼曰啟右翼曰胠大殿后車駟乗則四人共乘殿車也】晏平仲曰君恃勇力以伐盟主若不濟(jì)國之福也不徳而有功憂必及君又明年而有崔杼之禍武不可覿兵不可黷有國家者所宜深戒也
鋭師
成二年傳鋭司徒杜預(yù)注主鋭兵者定十三年傳齊師伐晉鋭師伐河內(nèi)鋭師亦鋭兵與鋭司徒所掌同則齊軍制當(dāng)別有此兵言其精鋭以別之
春秋分記卷三十九
<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四十 宋 程公説 撰書二十二
征伐書弟二
宋衛(wèi)蔡陳軍制不詳見
宋
宋襄公?之戰(zhàn)【僖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jì)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jì)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jì)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服門官殱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zhàn)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其曰我寡則宋之軍卒不能敵楚矣華元之?dāng) 拘辍糠兰总囁陌倭巳娨嗳娭浦链笠d空澤之士千甲【哀二十六年】全軍更役尚周制云若其軍帥則以司馬主甲兵司徒主徒役司城主營壘司馬亦曰司武襄六年華弱為司馬平公曰司武而梏于朝難以勝矣謂其主兵也 襄九年宋災(zāi)司徒華臣具正徒文十六年夫人謂司城去公六卿皆官而夫人獨使司城去昭公蓋司城與司馬實相關(guān)則兵亦兼之矣
凢調(diào)兵必請節(jié)而后發(fā)
哀十四年司馬請瑞焉以命其徒攻桓氏杜預(yù)注瑞符以發(fā)兵當(dāng)時兵雖掌于司馬必請瑞而后敢發(fā)于此知周之制度兵雖散在鄉(xiāng)遂于卿大夫之家固各有主掌非得符節(jié)則不敢發(fā)
陳有鸛鵝之名
昭二十一年與華氏戰(zhàn)于赭丘鄭翩【華氏黨】愿為鸛其御愿為鵝杜預(yù)注鸛鵝皆陳名
衛(wèi)
衛(wèi)懿公之滅遺民七百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齊立戴公于曹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戍焉合衛(wèi)人以成軍而文公之立車止三十乘季年始三百乘【詩稱騋牝三千法三百乘用馬一千三百疋云三千者兼牝也】蓋二軍也【閔二年】至出公為支離之卒【哀二十五年杜預(yù)注陳名】
鄭
鄭次國制當(dāng)二軍舊説就左右拒分為中軍考之春秋初則鄭已備三軍北制之師【隠五年】衛(wèi)人以燕師伐鄭鄭祭足原繁泄駕以三軍軍其前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后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遂敗燕師于北制至繻葛之戰(zhàn)【桓五年】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髙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亦三軍之制也【髙克清人之詩左旋右抽中軍作好傳在閔二年】三軍之外又多尚徒兵而車戰(zhàn)寖弛矣桓五年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wèi)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dāng)蔡人衛(wèi)人為右拒以當(dāng)陳人原繁髙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命二拒曰旝動而鼔旝乃中軍之旗鼓是二拒之鼓國語有髙子之鼓則此中軍亦有鼓鄭乃令中軍動旝而不動鼓何也蓋車進(jìn)則鼓動今鄭欲先命左右拒以擊陳蔡衛(wèi)則中軍尚未動此所以動旝而不動鼓特以旝爲(wèi)號令也
古者車制每車有三人若主將車則主將居中御戎與右在兩傍非主將車則御居中兩傍卻有左右故在主將之左者謂之御戎居車之中者謂之御御之制主于馬之六轡右之職卻執(zhí)矛哀二年晉大子曰吾救主于車退敵于下我右之上也郵良曰我兩靷將絶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于此亦見御與右之職同
魚麗之陳縁鄭既分左右二拒以當(dāng)三國則中軍人少不能敵王故先偏后伍分開人數(shù)使行陳廣闊足以盡敵三軍也
鄭出軍必授兵于廟尚有古制然授于武公之廟禮也于大宮非禮也其后大夫歸自授甲則家有藏甲矣隠十一年鄭伯將伐許授兵于大宮古者藏兵于廟大夫家不藏甲凢用兵必取之廟而后授之兵者國重事出必告廟歸必飲至以見不敢輕自專舉之意如書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亦此意魯莊公治兵楚武王授師孑之類由春秋初遺制尚存然大宮厲王之廟非鄭所當(dāng)祖也其后凢欲侵伐遂自出師襄十年子西聞盜乃歸授甲則制度敗壞大夫家自藏甲矣
簡公時公孫舍之公孫僑帥車七百乗伐陳始竭作【子產(chǎn)脩廬井之法而兵止一用】其后遂作丘賦矣【制用丘甲】
昭四年鄭子產(chǎn)作丘賦杜預(yù)曰丘十六井當(dāng)出馬一匹牛三頭今子產(chǎn)別賦其田如魯之田賦非也經(jīng)書用田賦則與作丘甲異文此傳言作丘賦其文與作丘甲類不取于丘甲而取諸田賦疑或非也古者以兵車為賦故言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又云悉索敝賦以來防時事子謂仲由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則子產(chǎn)之作丘賦意以十六井之民賦車一乘矣所以然者鄭國褊小介于晉楚故其賦視他國倍蓰焉
燕【軍制闕】
秦
秦自非子為孝王養(yǎng)馬汧渭之間封為附庸至秦仲有車馬侍御之好車粼之詩秦變風(fēng)始作秦仲之孫襄公當(dāng)平王初興兵討西戎以救周平王東遷王城以岐豐之地賜之列為諸侯地與戎相錯襄公修其車馬備其兵甲武事備矣駟驖小戎之詩序田狩車馬莫詳焉前漢地理志曰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屋及安定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脩習(xí)戰(zhàn)備髙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故秦詩曰在其板屋又皆言車馬田狩之事蓋其故俗至穆公霸西戎始作三軍伐晉之師【僖三十三年殽之役三帥而車三百乘】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既不請命直過王畿凌逼甚矣傳言其輕而無禮著無禮于王室也又置陷陣【吳子秦置陷陣三萬】康公好攻戰(zhàn)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無衣刺之曰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秦本周地故猶思周盛時而稱先王以見秦人用之異乎周制而民不堪命矣至定五年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救楚兵力益以強盛
楚
楚自若敖蚡冒篳路藍(lán)縷以啓山林武王始為軍政作荊尸以伐隨授師孑以立陳法
莊四年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按宣十二年隨武子論楚之兵曰荊尸而舉杜預(yù)曰荊楚也尸陳也楚武王始更為此陳法遂以為名
孑鎗屬亦楚陳所利大抵陳中有利于長兵者有利于短兵者弓矢利逺即長兵孑是短兵蓋楚參用孑為陳
成王地方千里城濮之役【僖二十八年】子玉請戰(zhàn)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大抵皆非正軍制亦非古
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蓋兵屬子玉者子西將左子上將右當(dāng)是西廣東宮之兵傳曰楚右?guī)熥髱煗⒊】冏佑袷掌渥涠构什粩《旁蝗娢┲熊娡陝t不敗者止若敖之六卒楚軍有兩廣即其親軍【制詳見下方】今曰西廣止分其一而已杜注東宮曰太子有宮甲分取以給之按文元年商臣以宮甲圍成王是東宮兵也
若敖楚武王之祖父葬若敖者子玉之祖也杜預(yù)曰六卒子玉宗人之兵六百人言不悉師以益之周禮司馬凢制軍百人為卒知六卒六百人也于時子玉既為令尹而乃請戰(zhàn)蓋欲增兵耳若敖之六卒乃子玉家兵觀宣公四年楚子與若敖氏戰(zhàn)于臯滸敢于敵君戰(zhàn)則兵強可知
穆王接晉文襄霸之后楚益強大時則嚴(yán)環(huán)衛(wèi)之屬文元年傳潘崇掌環(huán)列之尹杜注宮衛(wèi)之官列兵而環(huán)王宮又宣十二年傳以至于昬內(nèi)官序當(dāng)其夜以待不虞【內(nèi)官當(dāng)同環(huán)列之尹都君子王馬之屬】所以親衛(wèi)于王出入同之
厥貉之防陳鄭及宋受役于司馬以田孟諸時則有右盂左盂兩甄之制
文十年防于厥貉宋道楚子以田孟諸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期思公復(fù)遂為右司馬子朱及文之無畏為左司馬杜注盂田獵陳名將獵張兩甄故置二左司馬蓋期思公復(fù)遂一人為右司馬當(dāng)中央則左司馬二人張兩甄矣兩甄猶言兩翼
莊王霸強克庸以來【文十六年】無日不討國人而訓(xùn)之于民生之不易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逮邲之戰(zhàn)【宣十二年】軍制備矣蓋兆于武王備于莊王傳莫詳焉三軍以為正軍
傳曰楚子北師次于郔沈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此三軍蓋正軍也時孫叔敖為令尹秉政不在三軍之?dāng)?shù)如南轅反斾軍進(jìn)退皆由之故知令尹為兼統(tǒng)三軍矣
二廣以爲(wèi)親軍
傳載欒武子言楚軍制曰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右廣初駕數(shù)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于昬內(nèi)官序當(dāng)其夜鄭氏曰廣車橫陳之車杜預(yù)注二廣君之親兵按傳楚子分左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説左則受之日入而説許偃御右廣飬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屈蕩為右王乘左廣以逐趙旃杜預(yù)注楚王更迭載之故各有御右傳又曰王見右廣將從之乘屈蕩尸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終自是楚之乘廣先左蓋左右二廣為王親軍右廣初駕以及日中左廣受之以及日入嘗在王側(cè)內(nèi)官序當(dāng)其夜若今之當(dāng)更循環(huán)親衛(wèi)敵安得掩襲親軍之制詳矣僖二十八年西廣從子玉時子玉專軍政故分西廣以屬之今邲之戰(zhàn)則二廣皆以俟王迭載其曰楚之乘廣先左杜預(yù)雖云以乘左得勝然實則楚人尚左故親軍分為二廣而王則乘左
游闕以爲(wèi)游兵
傳使潘黨率游闕四十乘從唐侯游闕蓋游兵往來游補闕者觀兵陳何處為薄則從而補之所謂竒軍以防敗失【由正軍中逐旋分出不系步伍之?dāng)?shù)】
廣有一卒卒偏之兩
傳曰廣有一卒卒偏之兩又曰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司馬法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車十五乘為大偏九乘為小偏其尤大者又有二十五乘之偏今一廣十五乘即古大偏之法而曰卒偏之兩者孔穎達(dá)謂兩廣之別各有一卒之兵百人也一卒之外復(fù)有十五乘之偏并二十五人之兩既言一卒又云卒偏之兩言卒之者成辭婉句耳蓋防正軍有敗則以偏車易之正卒有闕則以偏卒補之
于陳則分左右二拒
傳工尹齊將右拒卒以逐下軍使潘黨率游闕四十乘從唐侯以為左拒以從上軍亦猶鄭二拒蓋楚子在中軍與晉中軍相對臨戰(zhàn)分此二拒右拒當(dāng)晉下軍左拒當(dāng)晉上軍故杜預(yù)謂為陳名
調(diào)卒之法商農(nóng)工賈不敗其業(yè)卒乘輯睦不奸于事行軍之典則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quán)后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
軍行右轅左追蓐凢兵車有甲士有步卒甲士在車不供碎役分歩卒為前左右三處兵車一轅服馬夾之而言挾轅者步卒被分左右者軍行時又分之在兩廂挾轅以為戰(zhàn)備傳曰令尹南轅又曰改乘轅楚陳以轅為主以轅表車正是挾車嚴(yán)兵以備不虞其應(yīng)在左者使之追步草蓐令離道求草不近兵車蓐謂臥止之草以為宿備豫定左右之別在道分使之故云軍行至于對陳則在車左右
前茅慮無爾雅曰茅明也在前者明為思慮所無之事恐卒有非常則預(yù)告軍眾使知而為備如今軍行令人逺在軍前斥度候望慮有伏兵使蹹行人持以絳及白為幡與軍人為私號曲禮曰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與此見賊舉幡相似茅明釋言文舍人曰茅昧之明也杜預(yù)注或曰時楚以茅為旌義未詳
中權(quán)是中軍大將軍進(jìn)退之權(quán)三軍之心在此權(quán)者謂謀之髙下輕重皆當(dāng)
后勁以精兵為殿凢前曰啓后曰殿前后皆當(dāng)用精兵后世勁兵多在前或被擊敗則后無應(yīng)勁兵在后此最良法
百官象物而動物猶類也謂旌旗畫物類也百官尊卑不同象其所建之物而行動軍之政教不待號令而自備周禮大司馬中秋教治兵辨旗物之用王載太常諸侯載旂軍吏載旗師都載旃鄉(xiāng)遂載物郊野載旐百官載旟鄭?云軍吏諸軍帥也師都遂大夫也鄉(xiāng)遂鄉(xiāng)大夫也或載旃或載物眾屬軍吏無所將也郊謂鄉(xiāng)遂之州長縣正以下野謂公邑大夫載旐以其將羨卒也百官卿大夫載旟者以其屬衛(wèi)王也凢旗有軍眾者畫異物無者帛而已尊卑所建各有物類案春官司常云及國之大閱贊司馬頒旗物而所建不同者大司馬則中秋教治兵之法司常則中冬教大閱之法鄭?云凢頒旗物以出軍之旗則如秋以尊卑之常建則如冬大閱備軍禮旌旗不如出軍時空辟實也是謂時不同故所建異此云象物而動謂軍行時當(dāng)指治兵之法
行軍之翼日則輜重至
乙夘王乘左廣以逐趙旃及昬楚師軍于邲晉之余師不能軍丙辰楚重至于邲杜注輜重也楚輜車甞后正軍一日蓋楚軍有法輜重若與正軍過逺則有邀擊之患過近則重兵才亂正軍亦潰后世用兵先擊輜重取勝者多蓋以非太近則太逺以是知楚輜重逺大兵一日為得宜也
凢此皆軍政之善者也若共王之世公子嬰齊為簡之師組甲被練皆創(chuàng)名之
襄三年傳楚子重伐吳為簡之師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干簡謂選擇也杜預(yù)注組甲被練皆戰(zhàn)備也組甲漆甲成文被練練袍賈逵云組甲以組綴甲車士服之被練帛也以帛綴甲步卒服之孔穎達(dá)曰甲貴牢固練若不固宜皆用組何當(dāng)造不牢之甲而令步卒服之豈欲其被傷故使甲不牢也若練以綴甲何以謂之被又組是絳繩不可為衣服安得以為甲里杜言組甲漆甲成組文今時漆甲有為文者被練文不言甲必非甲名被是被覆衣著之名故以為練袍被于身上雖并無明證而杜説近之呂祖謙曰組甲被練擇兵之精者被練若今軟纒之類
康王以蔿掩為司馬始井沃衍牧隰臯賦車籍馬而有車兵徒兵甲楯之?dāng)?shù)
襄二十五年楚蔿掩為司馬子木使庀賦數(shù)甲兵掩書土田牧隰臯井衍沃量入脩賦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兵甲楯之?dāng)?shù)既成以授子木
靈王斥地益大陳蔡不羮邑賦千乘于是有五帥【左氏傳吳人敗諸豫章獲其五帥】平王簡上國東國之兵都外軍師精練有法
昭十四年楚平王使然丹簡上國之兵于宗丘且撫其民使屈罷簡東國之兵于召陵亦如之好于邊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師杜預(yù)注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按下云簡東國之兵亦如之知此是簡西國之兵也西國東國皆是楚人在國之東西者孔穎達(dá)曰西為上則東為下下言東則此是西互見也
至若戍丁則若申息之子弟
僖二十八年楚子入居于申子玉城濮之?dāng)⊥跏怪^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杜曰申息二邑子弟皆從子玉而死
士兵則若都君子校人則若王馬之屬
昭二十七年傳左司馬戍帥都君子與王馬之屬以濟(jì)師杜注在都邑之士有復(fù)除者賈逵云平常免其徭役事急乃使之耳君子既為士則不調(diào)發(fā)唯吳楚多有此事急則從如越有君子六千人是也王馬之屬王養(yǎng)馬官屬校人之類凢此皆以急調(diào)役非常法
其爲(wèi)舟師以待吳寇而卒莫能以得志故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
楚用舟師自康王始考之經(jīng)傳吳自成七年始入州來暨共王卒繼侵楚【襄十三年】明年敗楚于臯舟之隘是吳利在舟師【十四年】楚懼無以敵吳后十年康王始為舟師以略吳疆而吳乃滅巢【昭二十四年】昭王時救潛之役【二十七年】令尹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竟無成功其后囊瓦伐吳【定二年】師于豫章吳人見舟豫章而潛師于巢遂敗楚師入郢之后吳太子終累又?jǐn)〕蹘熎鋷浥俗映夹∥┳咏詾閰谦@【六年】蓋楚雖以備吳置舟師而實莫能勝亦地形用便有不同耳
吳
吳國介江湖而通淮利于舟檝其為兵舟楫之兵也自申公巫臣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教之乘車教之戰(zhàn)陳而吳人始知有車騎之戰(zhàn)終不習(xí)也
成七年巫臣使于吳通吳于晉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zhàn)陳杜云司馬法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車九乘為小偏十五乘為大偏蓋留九乘車及一兩二十五人令吳習(xí)之孔穎達(dá)曰以兩之一謂將二十五人也又言卒謂更將百人也言之者婉句耳凢將一百二十五人適吳也舍偏謂舍一偏之車九乘也兩之一焉又舍二十五人也凢舍九乘車二十五人與吳矣發(fā)首言兩之一者為舍此兩之一故先言之又言卒者見巫臣所將非惟有一兩也司馬法車九乘為小偏十五乘為大偏傳言偏不言大當(dāng)是留九乘車矣
其伐楚則泝淮而上舍舟淮汭而后進(jìn)防于黃池亦通江于淮自淮而上故曰余防江泝淮闕溝深水出于商魯之間以徹于兄弟之國凢吳之兵便利于舟故楚為舟師以伐吳則無功而還【襄二十四年】為舟師以畧吳疆而吳反得志【昭二十四年】至豫章之役【定二年】吳人見舟而潛師以敗楚則楚舟師固不能以敵吳異時長岸之戰(zhàn)【昭十七年】楚既大敗吳師獲其乘舟余皇環(huán)塹守之卒為吳公子光所取蓋舟師利于江湖楚是以莫能勝也若其軍數(shù)王僚伐楚空國而二將夫差伐齊有上中下左右軍【哀公十一年】蓋可見者四軍夫差益彊帶甲之士十有三萬黃池之防三軍皆萬人【按國語三將軍三萬人吳越春秋三萬六千人有中校左右軍】
春秋分記卷四十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四十一 宋 程公説 撰書二十三
職官書第一
昔在黃帝以云紀(jì)故爲(wèi)云師而云名【黃帝軒轅氏姬姓之祖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jì)事百官師長皆以云為名號縉云氏其一官也】炎帝氏以火紀(jì)故爲(wèi)火師而火名【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之祖亦有火瑞以火紀(jì)事名百官】共工氏以水紀(jì)故爲(wèi)水師而水名【共工在神農(nóng)前太皥后受水瑞以水名官】太皥氏以龍紀(jì)故爲(wèi)龍師而龍名【太皥伏犧氏風(fēng)姓之祖有龍瑞故以龍命官】少皥摯之立也鳯鳥適至故紀(jì)于鳥爲(wèi)鳥師而鳥名鳯鳥氏厯正也【鳯鳥知天時故以名厯正之官】?鳥氏司分者也【?鳥燕也以春分來秋分去】伯趙氏司至者也【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月令仲夏之月鵙始鳴】青鳥氏司啓者也【鸧鷃也以立春鳴立夏止】丹鳥氏司閉者也【鷩雉也以立秋來立冬去入大水為蜃上四鳥皆厯正之屬官】祝鳩氏司徒也【鷦鳩也鷦鳩孝故為司徒主教民】瞗鳩氏司馬也【王瞗也鷙而有別故為司馬主法制】鸤鳩氏司空也【鴶鵴也鸤鳩平均故為司空平水土】爽鳩氏司寇也【鷹也鷙故為司寇主盜賊】鶻鳩氏司事也【鶻雕也春來冬去故為司事】五鳩鳩民者也【鳩聚也治民上聚故以鳩為名】五雉爲(wèi)五工正【雉有五種西方曰鷷雉東方曰鶅雉南方曰翟雉北方曰鵗雉伊洛之南曰翚雉】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夷平也】九扈爲(wèi)九農(nóng)正【扈有九種也春扈鳻□夏扈竊?秋扈竊藍(lán)冬扈竊黃棘扈竊丹行扈唶唶宵扈嘖嘖桑扈竊脂老扈鷃鷃以九扈為九農(nóng)之號各隨其宜以教民事】扈民無滛者也【止使民不滛放】自顓頊以來不能紀(jì)逺乃紀(jì)于近爲(wèi)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顓頊?zhǔn)洗侔堃悦袷旅僖陨辖咱白铀砸娮笫险咽吣陚鞴蕚渲谑住繄蛎撕退淖禹樚煳氖诿駮r內(nèi)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舜命禹作司空棄后稷卨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伯益作虞伯夷秩宗典禮夔典樂龍納言周官亦云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名雖異于紀(jì)逺而命官分職猶仿諸古夏殷官倍亦克用乂其詳亡聞周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爲(wèi)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于百事太師太傅太保是爲(wèi)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tǒng)故不以一職名官又立三少爲(wèi)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爲(wèi)孤卿與六卿爲(wèi)九焉諸侯大國三卿次國二卿小國一卿皆命于天子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周衰侯度不謹(jǐn)官失常守而百職亂迄于春秋周公所作之法度亂其常矣所建之官制廢其守矣孔子陳后王之法曰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凢經(jīng)書王朝之官曰公曰宰于卿大夫士皆以命數(shù)為差尚周公舊典禮經(jīng)也雖傳廣記備言而六卿之屬官名見者尚鮮蓋禮樂征伐不自上出則其官安得而具若邦國之制則無非僭越者矣諸侯擅其命不復(fù)請于天子卿職多其人不復(fù)考于古制宋雖先代之后得自命官修其禮物固異他國然安可復(fù)備天子之制乎太宰列于六卿之外政卿有右?guī)熥髱熤^之殷典亦復(fù)不合魯世三卿仲叔季氏實秉政權(quán)而臧孫東門子叔三氏無非卿職齊立三宰而司寇之置亦逾常法豈周制哉晉并建二孤而實則公以三軍將佐為六卿及增為五軍而卿之?dāng)?shù)十又為新軍而卿之?dāng)?shù)十有二置散卿而無軍行以卿官而為大夫僭禮敗度尤不可訓(xùn)陳卿有三而鄭卿亦六效尤大國誰執(zhí)其咎秦之不更庶長楚之令尹莫敖義莫得聞國異政家殊俗甚矣其衰也是以春秋士以名氏見大夫以字見以官稱者各有所見也在其國則稱為卿于王朝當(dāng)曰大夫皆以周公之法繩之左傳紀(jì)事于列國官制大畧可覩蓋春秋用王法以繩衰世之失其法簡而嚴(yán)傳因紀(jì)事以明建置之實其名詳而備因其詳以不沒其實則圣人所為修春秋之意容可類見使諸侯一遵王制之舊則有周官之六典在惟其變古亂常多負(fù)成周之法度此春秋官制所以識也夫周室存而別志春秋職官亦足以見當(dāng)時之失矣故用首著經(jīng)傳王朝之官以其爲(wèi)春秋而作則當(dāng)取諸此由周而下曰魯晉齊宋衛(wèi)蔡陳鄭曹燕秦楚吳則各自著録因其防革以知其得失周官盛典不辨自明矣夫子之得官名于郯子也甞有天子失官之嘆其以先王官制亂于春秋故歟傳者不達(dá)乃曰官不脩其職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反本尋原失固有在豈但不脩其職云乎哉若邾莒滕薛等國漸以朘削凢經(jīng)所録無非稱人故畧而不書
公【經(jīng)書州公 祭公宰周公兩】
天子之公不過九命故八命九命稱公曾為三公而有土為畿內(nèi)諸侯亦曰公皆以地配公言之蓋古所謂三公也周官曰三公論道經(jīng)邦官不必備惟其人
大宰兼公
天官大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谷梁傳曰天子之宰通乎四海古者三公無其人則以六卿之有道者上兼師保之任冢宰或闕亦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職蓋以三公與王坐而論道冢宰揆百官均四海俱為重任禹自司空進(jìn)宅百揆又曰作朕股肱耳目是以宰臣上兼師保之任也周公為師又曰位冢宰正百工是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職也宰周公以冢宰而兼三公矣【傳稱宰孔經(jīng)言宰周公是知為冢宰兼三公】
卿【祭伯 凢伯 毛伯召伯 渠伯 單伯】
天子之卿不過七命故六命七命稱伯伯即卿也天官大宰卿一人為上大夫公羊于祭伯凢伯傳曰天子之大夫亦以為上大夫矣至渠伯糾傳則曰其稱宰渠伯糾何下大夫也據(jù)下大夫稱字如劉夏是己此稱伯何得云下大夫乎
宰【宰周公 宰渠伯糾宰咺】
周官治官之屬大【音太下同】宰卿一人則春秋六命七命稱伯者也小宰中大夫二人則五命稱子者也宰夫下大夫四人則四命稱字者也上士八人則三命名氏通者也中士十有六人則再命名之者也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則一命稱人者也考之經(jīng)稱宰有三如宰周公是以冢宰兼公也宰渠伯糾大宰之卿也宰咺雖稱名然以官録亦為卿宰書名春秋貶之
司徒
襄二十一年傳欒盈過周王使司徒禁掠欒氏者按周官司寇掌詰奸慝刑暴亂而此命司徒者以司徒掌防萬民之卒伍以起徒役以比追胥故追盜是其所掌獲得罪人乃使司寇刑之【衛(wèi)武公以諸侯入為司徒】
中大夫【蘇子 尹子單子 劉子】
天子之大夫不過五命稱子中大夫也
下大夫【南季 家父 榮叔 祭叔子突 叔服 仍叔之子】
四命字之下大夫也
上士【劉夏 石尚 王子瑕王子虎】
天子之士不過三命三命名氏通上士也
中士
再命中士則稱名謂獨以名舉耳公羊傳宰咺曰宰者何官也宰士也孔穎達(dá)曰周禮宰夫小宰皆是大夫未知宰咺是何宰也宰夫職曰凢邦之吊事掌其戒令與其幣器財用鄭?云吊事吊諸侯諸臣幣所用賻也既掌吊事或即充使此蓋宰夫也按春秋再命稱名不以官録春秋書曰宰何得直以為中士哉
下士【宰旅】
一命稱人凢書王人皆下士之職又襄二十六年傳韓宣子聘于周曰晉士起將歸時事于宰旅杜預(yù)注宰旅冢宰之下士按周禮大宰之屬有旅下士三十有二人是知宰旅為冢宰之下士也以其官卑故下士獨得旅稱
諸侯入爲(wèi)卿士
春秋初去三代未逺先王遺制猶有存者若鄭武公父子列為周司徒善于其職此外諸侯入為卿士也鄭在西周蓋縣內(nèi)諸侯及王東遷惟鄭是依故武莊為平王卿士【隠三年】為王左卿士【九年】則猶其世職之舊其后廢置不常如以虢公忌父為卿士而鄭以王貳于虢故疑邦國自是不復(fù)入仕于王朝矣
天官之屬
膳夫
莊十九年傳王收膳夫之秩故石速作亂因蘇氏按周官天官之屬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yǎng)王及后世子石速為膳夫其任此矣
地官之屬
師
莊十九年傳子頽有寵蔿國為之師周禮地官之屬師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徳教國子鄭氏注師氏教國子而世子亦齒焉子頽莊王子以蔿國為之師蓋師氏職云
山人
昭四年傳申豐言藏氷山人取之縣人傳之輿人納之人藏之杜預(yù)注山人虞官按周禮司徒之屬山虞掌山林之政令山人猶山虞也
縣人
同上傳杜預(yù)注縣人遂屬按周禮司徒之屬有遂人掌邦之野五遂為縣故杜謂為遂屬又縣正亦屬司徒各掌其縣之政令徴比以頒田里以分職事縣人蓋縣正之官
山人縣人輿人人四官雖申豐以荅魯季武子之問然皆序古制非指魯也故列之周輿人人見下方
春官之屬
大史
文十五年傳史佚有言服防曰周成王大史又哀六年楚子問諸周大史按周禮大史下大夫二人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甞考春官有大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御史而無左右史之名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孔穎達(dá)正義云大史記動作之事在君左廂記事則大史為左史也內(nèi)史掌策命所掌在君之右故為右史酒誥云矧大史友內(nèi)史友鄭注大史內(nèi)史掌記言行斯大史當(dāng)為左史而內(nèi)史當(dāng)為右史之證
內(nèi)史
僖二十八年王命內(nèi)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按周禮內(nèi)史中大夫一人掌王八柄之法以詔王治凢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蓋大宰既以爵祿詔王內(nèi)史又居中貳之策謂以簡策書王命其文若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晉侯三辭從命受策以出尚周制之舊斯皆言語之事即右史也
卜正
隠十一年傳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按周禮春官大卜下大夫二人其下有卜師卜人人筮人大卜為之長正訓(xùn)長也故曰卜正
夏官之屬
御士
僖二十四年狄?guī)煿ネ跬跤繉⒂蓬A(yù)注周禮王之御士十二人按周禮無御士之官唯夏官大仆之屬有御仆下士十有二人掌王之燕令鄭?云燕居時之令以親近王故欲為王御寇
輿人人
昭四年傳申豐言藏氷輿人納之人藏之杜預(yù)注皆賤官按周禮夏官之屬有仆即輿人之類
候
襄二十一年傳欒盈過周王使候出諸轘轅杜預(yù)注候送迎賔客之官也按周禮夏官之屬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與其禁令以設(shè)候人若有方治則帥而致于朝及歸送之鄭氏注周禮候人即引春秋出諸轘轅事曰是其送之
秋官之屬
尉氏
襄二十一年傳欒盈過周辭曰臣戮余也請歸死于尉氏杜預(yù)注尉氏討奸之官孔穎達(dá)曰猶言歸死于司敗明尉氏主刑人故為討奸之官周禮司寇之屬無尉氏蓋周衰官名改易于時有此官耳司敗亦非周禮官名也
行人
襄二十一年傳欒盈過周辭于行人杜預(yù)注王行人也按周禮秋官之屬大行人掌大賔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小行人掌邦國賔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凢諸侯入朝王則逆勞于畿凢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小客則受其幣而聴其辭又以萬民利害等為五書每國辨異之以反命于王欒盈以罪出奔雖非使者然于是伸其辭尚小行人聴辭而反命之遺意故知此年行人為小行人明矣
冬官之屬
陶正
襄二十五年傳昔虞閼父為周陶正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蓋司工之官
家臣之屬
宰
襄十年傳王叔之宰與伯輿之大夫瑕禽杜預(yù)注宰家臣周禮春官六命賜官大抵官臣亦天子賜謂使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諸侯傳曰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其官臣偃實先后之是也在王朝之卿則大宰云施則于都鄙建其長立其兩是也【諸侯大夫之家臣亦然】
屬大夫
襄十年傳伯輿之大夫瑕禽杜預(yù)注屬大夫蓋伯輿之屬也王叔有家臣伯輿卑未至六命不得有宰而止設(shè)其屬
內(nèi)魯
孤
傳
閔二年傳公傅奪卜齮田謂之公傅則周官三孤之一也上公之國孤一人魯侯國不應(yīng)有孤曰公傅蓋僭置孤卿矣然名同孤卿而國政皆世卿司之
侯國卿大夫士府史之制
周禮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乃施典于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jiān)設(shè)其參傅其伍陳其殷置其輔蓋以侯伯有功徳者加命作州長謂之牧所謂八命作牧也監(jiān)謂公侯伯子男各監(jiān)一國書曰王啓監(jiān)厥亂為民此封康叔之言也至于參伍殷輔則卿大夫士府史之屬參為卿三人伍謂大夫五人殷眾也謂眾士也王制諸侯上士二十七人【三卿下各陳士九人三九二十七人】輔謂三卿之下各設(shè)府史胥徒及庶人在官者皆周制也自入春秋僭禮亂常逾制多矣故于內(nèi)魯先敘王制之舊而后列邦國改革之僭
三卿
天子之制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仿天地四時曰六官諸侯并六為三而兼職焉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即上所謂設(shè)其參也武王牧野之師惟有司徒司馬司空成王告康叔曰我有司徒司馬司空尹旅又曰圻父農(nóng)父宏父皆三官之職魯周公之后宜有足證按昭四年傳叔孫聘王【襄二十四年】王賜之路魯使三官書之于時季孫宿為司徒叔孫豹為司馬孟孫羯為司空三卿之?dāng)?shù)與班序之次尚周舊典如書賜路一事而三官皆與焉亦見相關(guān)處然在隠十一年則羽父求為大宰文二年夏父弗忌為宗伯襄二十一年季孫責(zé)司寇臧武仲以詰盜則魯又具六卿矣以經(jīng)考之自莊公世曰臧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是為四卿若公子結(jié)之非世卿不在焉僖公末年東門公子遂亦見于經(jīng)則為五卿矣宣公末年公弟叔肹后為子叔氏則為六卿矣故成二年戰(zhàn)鞌之役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四卿并出而仲孫蔑仲嬰齊不在帥師之?dāng)?shù)成十五年仲嬰齊卒自此其后不見于經(jīng)猶有五卿焉又以譏世卿也
五大夫
周制司徒之下置小卿二人一曰小宰【亦曰大宰大夫】二曰小司徒【亦曰司徒大夫】司空之下亦置小卿二人一曰小司寇【亦曰司寇大夫】二曰小司空【亦曰司空大夫】司馬之下惟置小卿一人曰小司馬【亦曰司馬大夫】此五大夫之職即上所謂傅其伍也春秋世五大夫之名不著而多僭制故具改革之實于下
司徒
周制司徒兼行冢宰之事按昭四年傳言襄二十四年王賜叔孫路時季孫為司徒實書名杜預(yù)注書名定位號質(zhì)之周禮大司徒佐王帥其屬掌邦教曰以賢制爵以庸制祿蓋司徒之職矣而未聞以之兼冢宰則非侯國之制也
司馬
周制司馬兼行宗伯之事昭四年傳言叔孫為司馬與工正書服考之周禮掌邦政其屬有司士掌羣臣之政亦以徳詔爵以功詔祿工正雖不屬司馬然司服巾車皆宗伯之屬今魯使同司馬書服尚兼行宗伯遺意【詳見工正下】然宗伯又別命官亦非侯國之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