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刻意第十五【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疽弧空Z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游居學(xué)者之所好也。【二】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救烤退挐?,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舅摹看祬楹粑鹿始{新,熊經(jīng)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一)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疚濉?br />
【一】【疏】刻,削也。意,志也???,窮也。言偏滯之人,未能會理,刻勵身心,高尚其行,離世異俗,卓爾不群,清談五帝之風(fēng),高論三皇之教,怨有才而不遇,誹無道而荒淫,亢志林籟之中,削跡巖崖之下。斯乃隱處山谷之士,非毀時世之人??蓍聞t鮑焦介推之流,赴淵則申狄卞隨之類,蓋是一曲之士,何足以語至道哉!已,止也。其術(shù)止于此矣。
【釋文】《刻意》司馬云:刻,削也,峻其意也。案謂削意令峻也。廣雅云:意,志也。《尚行》下孟反?!峨x世》力智反?!陡哒摗妨Х础!对拐u》非謂反,徐音非。李云:非世無道,怨己不遇也?!稙榭骸房嗬朔?。李云:窮高曰亢?!犊蓍隆房嗬戏?。《赴淵》司馬云:枯槁,若鮑焦介推;赴淵,若申徒狄。
【二】【疏】發(fā)辭吐氣,則語及仁義,用茲等法為修身之本。此乃平時治世之士,施教誨物之人,斯乃子夏之在西河,宣尼之居洙泗,或游行而議論,或安居而講說,蓋是學(xué)人之所好,良非道士之所先。
【釋文】《所好》呼報反。下及注皆同。
【三】【疏】建海內(nèi)之功績,立今古之鴻名,致君臣之盛禮,主上下之大義,寧安社稷,緝熙常道,既而尊君主而服遐荒,強本邦而兼并敵國,豈非朝廷之士,廊廟之臣乎!即皋陶伊尹呂望之徒是也。
【釋文】《為治》直吏反。下同?!洞顺分边b反。
【四】【疏】棲隱山藪,放曠皋澤,閑居而事綸釣,避世而處無為,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斯乃從容閑暇之人,即巢父許由公閱休之類。
【釋文】《藪》素口反。《處閑》音閑。下同?!遏嗶~》本亦作釣,同。雕叫反?!虮R文弨曰:今本魡作釣?! 疚濉俊咀ⅰ看藬?shù)子者,所好不同,恣其所好,各之其方,亦所以為逍遙也。然此僅各自得,焉能靡所不樹哉!若夫使萬物各得其分而不自失者,故當付之無所執(zhí)為也。
【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納新,如熊攀樹而自經(jīng),類鳥飛空而伸腳。斯皆導(dǎo)引神氣,以養(yǎng)形魂,延年之道,駐形之術(shù)。故彭祖八百歲,白石三千年,壽考之人,即此之類。以前數(shù)子,志尚不同,各滯一方,未為通美。自不刻意而下,方會玄玄之妙致也。
【釋文】《吹呴》況于反,字亦作喣?!逗粑吩S及反?!锻鹿始{新》李云:吐故氣,納新氣也?!缎芙?jīng)》如字,李古定反。司馬云:若熊之攀樹而引氣也?!而B申》如字,郭音信。司馬云:若鳥之嚬呻也?!兜酪芬魧?dǎo)。下同。李云:導(dǎo)氣令和,引體令柔。《此數(shù)》所主反?!秲H》其靳反?!堆赡堋啡珧础?br />
【?!浚ㄒ唬┶w諫議本道作導(dǎo),下同。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一】,無不忘也,無不有也【二】,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三】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四】。
【一】【注】所謂自然。
【二】【注】忘,故能有,若有之,則不能救其忘矣。故有者,非有之而有也,忘而有之也。
【疏】夫玄通合變之士,冥真契理之人,不刻意而其道彌高,無仁義而恒自修習(xí),忘功名而天下大治,去江海而淡爾清閑,不導(dǎo)引而壽命無極者,故能唯物與我,無不盡忘,而萬物歸之,故無不有也。斯乃忘而有之,非有之而有也。◎家世父曰:仁義者,人與人相接而見焉者也。愛焉之謂仁,因乎人而愛之,是固有人之見存也;宜焉之謂義,因乎人而宜之,是仍有己之見存也。無人己之見存,則仁義之名可以不立,而所修者乃真修也?!驊c藩案忘乃亡之借字。亡,猶已也。管子乘馬篇今日為明日忘貨,史記孟嘗君傳所期勿忘其中,并與亡同。漢書武五子傳臣聞子胥于忠而忘其號,師古注:忘,亡也?;茨闲迍?wù)篇南榮疇恥圣道之獨亡于己,賈子勸學(xué)篇亡作忘,皆其例?! 救俊咀ⅰ咳魠柤阂詾橹?,則不能無極而眾惡生?! 臼琛啃牟粶谝环?,跡冥符于五行,是以淡然虛曠而其道無窮,萬德之美皆從于己也。
【釋文】《淡》大暫反,徐音談。《然》一本作澹而。
【四】【注】不為萬物而萬物自生者,天地也;不為百行而百行自成者,圣人也。
【疏】天地?zé)o心于亭毒而萬物生,圣人無心于化育而百行成,是以天地以無生生而為道,圣人以無為為而成德。故老經(jīng)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釋文】《百行》下孟反。下及篇末百行同。
故曰,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zhì)也【一】。故曰,圣人休休焉(一)則平易矣【二】,平易則恬惔矣【三】。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二)【四】,故其德全而神不虧(三)【五】。
【一】【注】非夫寂漠無為也,則危其平而喪其質(zhì)也。
【疏】恬惔寂漠,是凝湛之心;虛無無為,是寂用之智;天地以此法為平均之源,道德以此法為質(zhì)實之本也。
【釋文】《恬惔》大暫反,徐音談。下皆同?!顿|(zhì)也》質(zhì),正也。《而喪》息浪反。下同。
【二】【注】休乎恬惔寂漠,息乎虛無無為,則雖歷乎阻險(四)之變,常平夷而無難。
【疏】休心于恬惔之鄉(xiāng),息智于虛無之境,則履艱難而簡易,涉危險而平夷也。
【釋文】《人休》虛求反,息也。下及注同?!镀揭住芬贼?。下及注皆同?!蛴衢性唬盒菅啥郑瑐鲗懻`倒。此本作故曰圣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天道篇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與此文法相似,可據(jù)訂正。《無難》乃旦反。下同?! 救俊咀ⅰ炕茧y生于有為,有為亦生于患難,故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疏】豈唯休心恬惔故平易,抑乃平易而恬(淡)〔惔〕矣,是知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四】【注】泯然與正理俱往。
【疏】心既恬惔,跡又平易,唯心與跡,一種無為,故殷憂患累不能入其靈臺,邪氣妖氛不能襲其藏府。襲,猶入也,互其文也。
【釋文】《邪氣》似嗟反。下同?! 疚濉俊咀ⅰ糠虿黄讲粣凑撸M唯傷其形哉?神德并喪于內(nèi)也。
【疏】夫恬惔無為者,豈唯外形無毀,亦乃內(nèi)德圓全。形德既安,則精神無損虧矣?! 拘!浚ㄒ唬╆I誤引張君房本休休焉作休焉休。(二)唐寫本入下襲下均有也字。(三)唐寫本虧下有矣字。(四)世德堂本作險阻。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一】,其死也物化【二】;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三】;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后應(yīng)【四】,迫而后動【五】,不得已而后起【六】。去知與故,循天之理【七】。故無天災(zāi)【八】,無物累【九】,無人非【一0】,無鬼責(zé)【一一】。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二】。不思慮【一三】,不豫謀【一四】。光矣而不耀【一五】,信矣而不期【一六】。其寢不夢,其覺無憂【一七】。其神純粹【一八】,其魂不罷【一九】。虛無恬惔,乃合天德【二0】?! 疽弧俊咀ⅰ咳巫匀欢\動。
【二】【注】蛻然無所系。
【疏】圣人體勞息之不二,達去來之為一,故其生也如天道之運行,其死也類萬物之變化,任爐冶之陶鑄,無纖介于胸中也?! 踞屛摹俊锻懭弧芬魩?,又始銳反?! 救俊咀ⅰ縿屿o無心而付之陰陽也。
【疏】凝神靜慮,與大陰同其盛德;應(yīng)感而動,與陽氣同其波瀾;動靜順時,無心者也。
【四】【注】無所唱也。
【疏】夫善為福先,惡為禍始,既善惡雙遣,亦禍福兩忘。感而后應(yīng),豈為先始者也!
【五】【注】會至乃動。
【疏】迫,至也,逼也。動,應(yīng)也。和而不唱,赴機而應(yīng)。
【六】【注】任理而起,吾不得已也。
【疏】已,止也。機感(通)〔逼〕(一)至,事不得止而后起應(yīng),非預(yù)謀。
【七】【注】天理自然,知故無為乎其間。
【疏】循,順也。內(nèi)去心知,外忘事故,如混沌之無為,順自然之妙理也。
【釋文】《去知》起呂反。◎慶藩案故,詐也。晉語多為之故以變其志,韋注曰:謂多作計術(shù)以變易其志。呂覽論人篇去巧故,高注:巧故,偽詐也?;茨现餍g(shù)篇上多故則下多詐,高注:故,巧也。皆其例。管子心術(shù)篇去智與故,尹知章注:故,事也,失之。
【八】【注】災(zāi)生于違天。
【疏】合天,故無災(zāi)也?! 揪拧俊咀ⅰ坷凵谀嫖铩! 臼琛宽樜?,故無累也。
【一0】【注】與人同者,眾必是焉?! 臼琛客耍薀o非也。
【一一】【注】同于自得,故無責(zé)。
【一二】【注】泛然無所惜也。
【疏】夫圣人動靜無心,死生一貫,故其生也如浮漚之蹔起,變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勞休息,曾無系戀也。
【一三】【注】付之天理?! 臼琛啃娜羲阑遥^于緣念?! 疽凰摹俊咀ⅰ坷碇炼鴳?yīng)。
【疏】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終不預(yù)前謀度而待機務(wù)者也?! 疽晃濉俊咀ⅰ坑锰煜轮怨猓俏嵋?。 【疏】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韜光晦跡,故不炫耀于物也。
【一六】【注】用天下之自信,非吾期也。
【疏】逗機赴感,如影隨形,信若四時,必?zé)o差忒,機來方應(yīng),不預(yù)期也。
【一七】【疏】契真,故凝寂而不夢;累盡,故常適而無憂也。
【釋文】《其覺》古孝反。
【一八】【注】一無所欲。
【疏】純粹者,不雜也。既無夢無憂,契真合道,故其心神純粹而無閑雜也。
【釋文】《粹》雖遂反。
【一九】【注】有欲乃疲。
【疏】恬惔無為,心神閑逸,故其精魂應(yīng)用,終不疲勞。 【釋文】《不罷》音皮。
【二0】【注】乃與天地合其(二)恬惔之德也?! 臼琛繃@此虛無,與天地合其德。
【?!浚ㄒ唬┍谱忠郎暇涫栉母?。上正文迫而后動,疏謂迫,至也,逼也。逼與通形近而誤。(二)世德堂本無其字。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一】;喜怒者,道之過【二】;好惡者,德之失(一)【三】。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四】;一而不變,靜之至也【五】;無所于忤,虛之至也【六】;不與物交,惔之至也【七】;無所于逆,粹之至也【八】。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九】。
【一】【疏】違心則悲,順意則樂,不達違從,是德之邪妄。
【釋文】《悲樂》音洛。下同?! 径俊咀ⅰ糠Q心則喜,乖情則怒,喜怒不忘,是道之罪過?! 救俊臼琛繜o好為好,無惡為惡,此之(忘)〔妄〕心,是德之愆咎也。
【釋文】《好惡》烏路反。
【四】【注】至德常適,故情無所概。
【疏】不喜不怒,無憂無樂,恬惔虛夷,至德之人也。
【五】【注】靜而一者,不可變也。
【疏】抱真一之玄道,混囂塵而不變,自非至靜,孰能如斯!
【六】【注】其心豁然確盡,乃無纖介之違。
【疏】忤,逆也。大順群生,無所乖逆,自非虛豁之極,其孰能然也!
【釋文】《于忤》五故反?!洞_》苦角反。《纖介》音界?! 酒摺俊咀ⅰ课镒詠矶?,至惔者無交物之情。
【疏】守分情高,不交于物,無所須待,恬惔之至也。
【八】【注】若雜乎濁欲,則有所不順。
【疏】智照精明,至純無雜,故能混同萬物,大順蒼生。(至)〔此〕論忤之與逆,厥理不殊,顯虛粹兩義,故再言耳。
【九】【注】物皆有當,不可失也。 【疏】夫形體精神,稟之有限,而役用無涯,必之死地。故分外勞形,不知休息,則困弊斯生。精神逐物而不知止,必當勞損,損則精氣枯竭矣?! 拘!浚ㄒ唬┨茖懕拘白诌^字失字下均有也字。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疽弧抗试?,純粹而不雜【二】,靜一而不變【三】,惔而無為【四】,動而以天行【五】,此養(yǎng)神之道也【六】。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一)用也,寶之至也【七】。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八】,化育萬物,不可為象【九】,其名為同(二)帝【一0】。
【一】【注】象天德者,無心而偕會也。
【疏】象者,法效也。言水性清平,善鑒于物。若混而雜之,擁郁而閉塞之,則乖于常性,既不能漣漪流注,亦不能鑒照于物也。唯當不動不閉,則清而且平,洞照無私,為物準的者,天德之象也。以況圣人心靈皎絜,鑒照無私,法象自然,與玄天合德,故老經(jīng)云上善若水也。
【二】【注】無非至當之事也。
【疏】雖復(fù)和光同塵,而精神凝湛。此覆釋前其神純粹也。
【三】【注】常在當上住。
【疏】縱使千變?nèi)f化,而心恒靜一。此重釋一而不變。
【四】【注】與會俱而已矣。
【疏】假令混俗揚波,而無妨虛惔,與物交接,亦不廢無為。此釋前恬惔之至也。
【五】【注】若夫逐欲而動,人行也。
【疏】感物而動,應(yīng)而無心,同于天道之運行,無心而生萬物。
【六】【疏】總結(jié)以前天行等法,是治身之術(shù),養(yǎng)神之道也?! 酒摺俊咀ⅰ繘r敢輕用其神乎! 【疏】干,溪名也。越,山名也。干溪越山,俱出良劍也。又云:(于)〔干〕,吳也。言吳越二國,并出名劍,因以為名也。夫有此干越之寶劍,柙中而藏之,自非敵國大事,不敢輕用。寶而重之,遂至于此,而況寶愛精神者乎!
【釋文】《干越之劍》司馬云:干,吳也。吳越出善劍也。李云:干溪越山出名劍。案吳有溪名干溪,越有山名若耶,并出善鐵,鑄為名劍也?!驊c藩案王念孫曰:干越,猶言吳越。漢書貨殖傳辟猶戎翟之與于越,不相入矣。于亦干之誤。干,越,皆國名,故言戎翟之與干越。顏師古以為春秋之于越,又因于而誤于。當從司馬說為是。(淮南原道篇干越生葛絺,高注曰:干,吳也。劉本改干為于,云:于越一作于越,非。)《柙而》戶甲反。
【八】【注】夫體天地之極應(yīng)萬物之數(shù)以為精神者,故若是矣。若是而有落天地之功者,任天行耳,非輕用也?! 臼琛苛?,通也。夫愛養(yǎng)精神者,故能通達四方,并流無滯。既而下蟠薄于厚地,上際逮于玄天,四維上下,無所不極,動而常寂,非輕用之者也?! 踞屛摹俊断麦础芬舯P,郭音煩。
【九】【注】所育無方。
【疏】化導(dǎo)蒼生,含育萬物,隨機俯應(yīng),不守一方,故不可以形象而域之也。
【一0】【注】同天帝之不為。
【疏】帝,審也??偨Y(jié)以前,名為審實之道也。亦言:同天帝之不為也已。
【校】(一)郭注及成玄瑛本敢下均有輕字。(二)唐寫本無同字?! 〖兯刂?,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二】。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三】。」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四】。能體純素,謂之真人【五】。
【一】【注】常以純素守乎至寂而不蕩于外,則冥也。
【疏】純精素質(zhì)之道,唯在守神。守神而不喪,則精神凝靜,既而形同枯木,心若死灰,物我兩忘,身神為一也。
【二】【注】精者,物之真也。
【疏】倫,理也。既與神為一,則精智無礙,故冥乎自然之理。
【三】【注】與神為一,非守神也;不遠其精,非貴精也;然其跡則貴守之(一)也。
【疏】莊生欲格量人物,志尚不同,故泛舉大綱,略為四品,仍寄野逸之人,以明言無的當。且世俗眾多之人,咸重財利,則盜跖之徒是也;貞廉純素之士,皆重聲名,則伯夷介推是也;賢人君子,高尚志節(jié),不屈于世,則許由子州支伯是也。唯體道圣人,無所偏滯,故能寶貴精神,不蕩于物,雖復(fù)應(yīng)變隨時,而不喪其純素也。
【四】【注】茍以不虧為純,則雖百行同舉,萬變參備,乃至純也;茍以不雜為素,則雖龍章鳳姿,倩乎有非常之觀,乃至素也。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質(zhì)而雜乎外飾,則雖犬羊之鞹,庸得謂之純素哉!
【疏】夫混跡世物之中而與物無雜者,至素者也;參變囂塵之內(nèi)而其神不虧者,至純者也;豈復(fù)獨立于高山之頂,拱手于林籟之閑而稱純素哉?蓋不然乎!此結(jié)釋前純素之道義也。
【釋文】《倩乎》七練反?!吨^》古喚反?!俄T》苦郭反。
【五】【疏】體,悟解也。妙契純素之理,則所在皆真道也,故可謂之得真道之人也。
【?!浚ㄒ唬┶w諫議本之作跡。外篇繕性第十六【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繕性于俗,俗(一)學(xué)以求復(fù)其初【一】;滑欲于俗(二),思以求致其明【二】;謂之蔽蒙之民【三】。
【一】【注】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學(xué)復(fù)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繕,治也。性,生也。俗,習(xí)也。初,本也。言人稟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于理。今乃習(xí)于偽法,治于真性,矜而矯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仁義禮智儒俗之學(xué),以求歸復(fù)本初之性,故俗彌得而性彌失,學(xué)愈近而道愈遠也。
【釋文】《繕》善戰(zhàn)反。崔云:治也?;蛟疲荷埔?。《性》性,本也。
【二】【注】已亂其心于欲,而方復(fù)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失之愈遠。
【疏】滑,亂也。致,得也。欲,謂名利聲色等可貪之物也。言人所以心靈暗亂者,為貪欲于塵俗故也。今還役用分別之心,思量求學(xué),望得獲其明照之道者,必不可也。唯當以無學(xué)學(xué),可以歸其本矣;以無思思,可以得其明矣。本亦有作滑欲于欲者也。
【釋文】《滑》音骨,亂也。崔云:治也?!蛴衢性唬横屛?,滑音骨,亂也;崔云,治也。此當從崔說為長。上文繕性于俗學(xué)以求復(fù)其初,崔注繕亦訓(xùn)治。蓋二句一義,繕也,滑也,皆治也,故曰求復(fù)其初,求致其明。若訓(xùn)滑為亂,則與求字之義不貫矣?;糜?xùn)治者,滑,猶汨也。說文水部:汨,治水也。是其義也。玉篇手部曰:抇,亦搰字。然則滑之與汨,猶搰之與抇矣?!端家浴防钕⒗舴?。注役思同?!斗綇?fù)》扶又反。下無復(fù)、雖復(fù)同。
【三】【注】若夫發(fā)蒙者,必離俗去欲而后幾焉。
【疏】蔽,塞也。蒙,暗也。此則結(jié)前。以俗學(xué)歸本,以思慮求明,如斯之類,可謂蔽塞蒙暗之人。
【釋文】《必離》力智反。下文同?!度ビ菲饏畏础?br />
【?!浚ㄒ唬╆I誤引張君房本下俗字作□。(二)闕誤引張君房本俗作欲。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yǎng)知【一】;知(一)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yǎng)恬【二】。知與恬交相養(yǎng),而和理出其性【三】。夫德,和也;道,理也【四】。德無不容,仁也【五】;道無不理,義也【六】;義明而物親,忠(二)也【七】;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八】;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九】。禮樂遍(三)行,則天下亂矣【一0】。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一一】。
【一】【注】恬靜而后知不蕩,知不蕩而性不失也。
【疏】恬,靜也。古者圣人以道治身治國者,必以恬靜之法養(yǎng)真實之知,使不蕩于外也。
【釋文】《治道》如字,又直吏反?!娥B(yǎng)知》音智。下以意求之。
【二】【注】夫無以知為而任其自知,則雖知周萬物而恬然自得也。
【疏】率性而照,知生者也;無心而知,無以知為也。任知而往,無用造為,斯則無知而知,知而無知,非知之而知者也。故終日知而未嘗知,亦未嘗不知,終日為而未嘗為,亦未嘗不為,仍以此真知養(yǎng)于恬靜。若不如是,何以恬乎!
【三】【注】知而非為,則無害于恬;恬而自為,則無傷于知;斯可謂交相養(yǎng)矣。二者交相養(yǎng),則和理之分,豈出佗哉!
【疏】夫不能恬靜,則何以生彼真知?不有真知,何能致茲恬靜?是故恬由于知,所以能靜;知資于靜,所以獲真知。故知之與恬,交相養(yǎng)也。斯則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在我而已,豈關(guān)他哉! 【四】【注】和,故無不得;道,故無不理。
【疏】德被于人,故以中和為義;理通于物,故以大道為名也。
【五】【注】無不容者,非為仁也,而仁跡行焉。
【疏】玄德深遠,無不包容,慈愛弘博,仁跡斯見。
【六】【注】無不理者,非為義也,而義功著焉。
【疏】夫道能通物,物各當理,理既宜矣,義功著焉。
【七】【注】若夫義明而不由忠,則物愈疏。
【疏】義理明顯,情率于中,既不矜矯,故物來親附也。
【八】【注】仁義發(fā)中,而還任本懷,則志得矣,志得矣,其跡則樂也。
【疏】既仁義由中,故志性純實,雖復(fù)涉于物境而恒歸于真情,所造和適,故謂之樂。
【釋文】《樂也》音洛。注同。
【九】【注】信行容體而順乎自然之節(jié)文者,其跡則禮也?! 臼琛糠蛐判酗@著,容儀軌物而不乖于節(jié)文者,其跡則禮也。
【釋文】《信行》下孟反。注同。下以行、小行,注行者、行立皆放此?! 疽唬啊俊咀ⅰ恳砸惑w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
【疏】夫不能虛心以應(yīng)物而執(zhí)跡以馭世者,則必滯于華藻之禮而溺于荒淫之樂也,是以芻狗再陳而天下亂矣。
【釋文】《遍》音遍?!蛴衢性唬汗⒃?,以一體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是偏為一偏之偏,故郭以一體一志說之。釋文作遍而音遍,非是。
【一一】【注】各正性命而自蒙己德,則不以此冒彼也。若以此冒彼,安得不失其性哉!
【疏】蒙,暗也。冒,亂也。彼,謂履正道之圣人也。言人必己冒亂,則物我失其性矣。◎家世父曰:德足以正物矣,而抑聽物之自然而蒙吾德焉,未嘗以德強天下而冒之也。強天下而冒之,則正者我也,非物之自正也,而物之失其性多矣。
【釋文】《不冒》莫報反。崔云:覆也。
【?!浚ㄒ唬╆I誤無知字,引張君房本云,知下重知字,通章知俱作智。(二)闕誤引張君房本忠作中。(三)闕誤作偏,引江南古藏本云偏作遍。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一】。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一)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二】,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三】。
【一】【疏】謂三皇之前,玄古無名號之君也。其時淳風(fēng)未散,故處在混沌芒昧之中而與時世為一,冥然無跡,君臣上下不相往來,俱得恬淡寂漠無為之道也。
【釋文】《在混》胡本反?!睹ⅰ纺獎偡?。崔云:混混芒芒,未分時也。《?!吠綍悍?。
【二】【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當是混沌之時,淳樸之世,舉世恬惔,體合無為。遂使陰升陽降,二氣和而靜泰;鬼幽人顯,各守分而不擾。炎涼順序,四時得節(jié),既無災(zāi)眚,萬物不傷,群生各盡天年,終無夭折。人雖有心知之術(shù),無為,故無用之也。
【釋文】《不擾》而小反。
【三】【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
【疏】均彼此于無為,混是非于恬惔,物我不二,故謂之至一也。莫,無也。莫之為而自為,無為也;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也。故當是時也,人懷無為之德,物含自然之道焉?!驊c藩案自然,謂自成也。廣雅:然,成也。大戴禮武王踐阼篇毋曰胡殘,其禍將然,謂禍將成也。楚辭遠游無滑而魂兮,彼將自然,言彼將自成也。郭云物皆自然,語未晰。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得作應(yīng)。
逮德下衰【一】,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二】。德又下衰,及神農(nóng)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三】。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一)淳散樸【四】,離道以善,【五】險德以行【六】,然后去性而從于心【七】。心與心識【八】知而不足以定天下【九】,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zhì),博溺心,【一0】然后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fù)其初【一一】。
【一】【注】夫德之所以下衰者,由圣人不繼世,則在上者不能無為而羨無為之跡,故致斯弊也?! 径俊咀ⅰ渴酪咽б唬蟛豢山?,故釋而不推,順之而已?! 臼琛看?,及也。古者茹毛飲血,與麋鹿同群。及至燧人始變生為熟,伏羲則服牛乘馬,創(chuàng)立庖廚,畫八卦以制文字,放蜘蛛而造密網(wǎng)。既而智詐萌矣,嗜欲漸焉,澆淳樸之心,散無為之道。德衰而始為天下,此之謂乎!是順黎庶之心,而不能混同至一也。
【釋文】《燧人》音遂。
【三】【注】安之于其所安而已。
【疏】夫德化更衰,為弊增甚。故神農(nóng)有共工之伐,黃帝致蚩尤之戰(zhàn),祅氣不息,兵革屢興。是以誅暴去殘,吊民問罪,茍且欲安于天下,未能有順于群生者也。
【四】【注】圣人無心,任世之自成。成之淳薄,皆非圣也。圣能任世之自得耳,豈能使世得圣哉!故皇王之跡,與世俱遷,而圣人之道未始不全也。
【疏】夫唐堯虞舜,居五帝之末,而興治行化,冠三王之始。是以設(shè)五典而綱紀五行,置百官而平章百姓,百姓因此而澆訛,五行自斯而荒殆。枝流分派,迄至于茲,豈非毀淳素以作澆訛,散樸質(zhì)以為華偽!
【釋文】《興治》直吏反。《(水梟)》古堯反。本亦作澆?!洞肌繁疽嘧鞔?,音純。
【五】【注】善者,過于適之稱,故有善而道不全。
【疏】夫虛通之道,善惡兩忘。今乃舍己效人,矜名企善,善既乖于理,所以稱離也。
【釋文】《之稱》尺證反。
【六】【注】行者,違性而行之,故行立而德不夷。
【疏】險,危阻也。不能率性任真,晦其蹤跡,乃矯情立行以取聲名,實由外行聲名浮偽,故令內(nèi)德危險,何清夷之有哉!◎慶藩案離道以善,險德以行,郭注訓(xùn)為有善而道不全,行立而德不夷,望文生義,于理未順。善字疑是為字之誤,言所為非大道,所行非大德也。淮南俶真篇雜道以偽,(雜當為離字之誤。偽,古為字,為亦行也。)儉德以行,(儉險,古字通。曾子本孝篇不興儉行以僥幸,漢慎令劉修碑動乎儉中,儉并當作險。荀子富國篇俗儉而百姓不一,楊倞注:儉當為險。)即本于此。
【七】【注】以心自役,則性去也?! 臼琛侩x虛通之道,舍淳和之德,然后去自然之性,從分別之心。
【八】【注】彼我之心,競為先識,無復(fù)任性也。
【疏】彼我之心,更相謀慮,是非臧否,競為前識者也。
【釋文】《心與心識》如字。眾本悉同。向本作職,云:彼我之心,競為先職矣。郭注既與向同,則亦當作職也。
【九】【注】忘知任性,斯乃定也。
【疏】夫心攀緣于有境,知分別于無崖,六合為之煙塵,八荒為之騰沸,四時所以愆序,三光所以彗(悖)〔孛〕。斯乃禍亂之源,何足以定天下也!◎家世父曰:郭象云,彼我之心,競為先識,無復(fù)任性也。諸本皆以心與心識為句。向秀本作職,云,彼我之心,競為先職矣。疑心與心,非彼我之有異心也,心自異也。本然者一心,然引之而動者又一心。引之而動,一念之覺而有識焉,冬則識寒,夏則識暖是也;因覺生意而有知焉,食則知求甘,衣則知求溫是也。佛家以意識分兩境。知者,意之發(fā)也,故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識者,內(nèi)心之炯;知者,外心之通也。知識并生而亂始繁矣,烏足以定天下哉!◎俞樾曰:識知二字連文。詩曰,不識不知,是識知同義,故連言之曰識知也。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明必不識不知而后可言定也。諸家皆斷識字為句,非是;向本作職,尤非。
【一0】【注】文博者,心質(zhì)之飾也。
【疏】前(后)〔既〕使心運知,不足以定天下,故后依附文書以匡時,代增博學(xué)而濟世。不知質(zhì)是文之本,文華則隱滅于素質(zhì);博是心之末,博學(xué)則沒溺于心靈。唯當絕學(xué)而去文,方會無為之美也。
【釋文】《博溺》乃瀝反,郭奴學(xué)反。
【一一】【注】初,謂性命之本。
【疏】文華既〔隱〕(二)滅于素質(zhì),博學(xué)又沒溺于心靈,于是蠢民成亂始矣,欲反其恬惔之情性,復(fù)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噫,心知文博之過!
【?!浚ㄒ唬┦赖绿帽尽褡鳌?。(二)隱字依上句疏文補。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一】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二】!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三】?! 疽弧俊咀ⅰ糠虻酪圆毁F,故能存世。然世存則貴之,貴之,道斯喪矣。道不能使世不貴,而世亦不能不貴于道,故交相喪也。
【疏】喪,廢也。由是事跡而觀察之,故知時世澆浮,廢棄無為之道,亦由無為之道,廢變淳和之世。是知世之與道交相喪之也?! 踞屛摹俊妒绬省废⒗朔?。下及注皆同?!驊c藩案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引司馬云:世皆異端喪道,道不好世,故曰喪耳。釋文闕?! 径俊咀ⅰ咳舨毁F,乃交相興也?! 臼琛抗蕬训朗ト?,高蹈塵俗,未肯興弘以馭世,而澆偽之世,亦何能興感于圣道也!
【三】【注】今所以不隱,由其有情以興也。何由而興?由無貴也。
【疏】澆季之時,不能用道,無為之道,不復(fù)行世。假使體道圣人,降跡塵俗,混同群生,無人知者,韜藏圣德,莫能見用,雖居朝市,何異山林矣!
隱,故不自隱【一】。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二】。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三】,則反一無跡【四】;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五】,則深根寧極而待【六】;此存身之道也【七】。 【一】【注】若夫自隱而用物,則道世交相興矣,何隱之有哉! 【疏】時逢昏亂,故圣道不行,豈是韜光自隱其德邪!
【二】【注】莫知反一以息跡而逐跡以求一,愈得跡,愈失一,斯大謬矣。雖復(fù)起身以明之,開言以出之,顯知以發(fā)之,何由而交興哉!祇所以交喪也。
【疏】謬,偽妄也。非伏匿其身而不見,雖見而不亂群;非閉其言而不出,雖出而不忤物;非藏其知而不發(fā),雖發(fā)而不眩●;但時逢謬妄,命遇迍邅,故隨世污隆,全身遠害也。
【釋文】《弗見》賢遍反。《祇所》音支。
【三】【注】此淡漠之時也。
【四】【注】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無跡。
【疏】時逢有道,命屬清夷,則播德弘化,大行天下。既而人人反一,物物歸根,彼我冥符,故無朕跡。 【五】【注】此不能淡漠之時也。
【六】【注】雖有事之世,而圣人未始不淡漠也,故深根寧極而待其自為耳,斯道之所以不喪也。
【疏】時遭無道,命值荒淫,德化不行,則大窮天下。既而深固自然之本,保寧至極之性,安排而隨變化,處常而待終年,豈有窮通休戚于其間哉!
【七】【注】未有身存而世不興者也。
【疏】在窮塞而常樂,處危險而安寧,任時世之行藏,可謂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一)身者,不以辯飾知【一】,不以知窮天下【二】,不以知窮德【三】,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二)哉【四】!道固不小行【五】,德固不小識【六】。小識傷德,小行傷道【七】。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景恕?br />
【一】【注】任其真知而已。
【疏】古人輕辯重訥,賤言貴行,是以古人之行任其身者,必不用浮華之言辯,飾分別之小智也。
【二】【注】此淡泊之情也。
【疏】窮者,困累之謂也,不縱知毒害以困苦蒼生也。
【釋文】《淡》大暫反?!恫础芬舯?。
【三】【注】守其自德而已。
【疏】知止其分,不以無涯而累其自得也。
【四】【注】危然,獨正之貌。
【疏】危,猶獨也。言獨居亂世之中,處危而所在安樂,動不傷寂,恒反自然之性,率性而動,復(fù)何為之哉?言其無為也。
【釋文】《危然》如字。郭云:獨正貌。司馬本作?,云:獨立貌。崔本作垝,音如累垝之垝。垝然,自持安固貌。
【五】【注】游于坦途。
【疏】大道廣蕩,無不范圍,小成隱道,固不小行矣。
【釋文】《于坦》敕但反。
【六】【注】塊然大通。
【疏】上德之人,智周萬物,豈留意是非而為識鑒也!
【釋文】《塊然》苦對反。 【七】【疏】小識小知,虧損深玄之盛德;小學(xué)小行,傷毀虛通之大道也。
【八】【注】自得其志,獨夷其心,而無哀樂之情,斯樂之全者也。
【疏】夫己身履于正道,則所作皆虛通也。既而無順無逆,忘哀忘樂,所造皆適,斯樂(全)之〔全〕(三)者也。至樂全矣,然后志性得焉。 【釋文】《樂全》音洛。注、下皆同。
【校】(一)世德堂本行作存。(二)闕誤引張君房本為下有乎字。(三)樂之全者,依注文改。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一】。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二】。軒冕在身,非性命(一)也,物之儻來,寄者也【三】。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四】。故不為軒冕肆志【五】,不為窮約趨俗【六】,其樂彼與此同【七】,故無憂而已矣【八】。今寄去則不樂,由(之)〔是〕(二)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九】。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一0】?! 疽弧俊咀ⅰ咳鋬?nèi)而足。
【疏】益,加也。軒,車也。冕,冠也。古人淳樸,體道無為,得志在乎恬夷,取樂非關(guān)軒冕。樂已足矣,豈待加之也!
【二】【疏】今世之人,澆浮者眾,貪美榮位,待此適心,是以戴冕乘軒,用為得志也。
【三】【疏】儻者,意外忽來者耳。軒冕榮華,身外之物,物之儻來,非我性命,暫寄而已,豈可久長也!
【釋文】《儻來》吐黨反。崔本作黨,云:眾也?!驊c藩案崔本儻作黨,黨,古儻字。黨者,或然之詞也。史記淮陰侯傳恐其黨不(敵)〔就〕(三),漢書伍被傳黨可以僥幸,并與儻同。(淮南臣道)〔荀子天論〕(四)篇怪星之黨見,楊注訓(xùn)黨為頻,王念孫謂于古無據(jù)?;荻ㄓ罹沤?jīng)古義曰:黨見猶所見也。又訓(xùn)黨為所,則據(jù)公羊注義也,亦似未協(xié)。崔云,黨,眾也,尤非?! 舅摹俊咀ⅰ吭谕馕锒?,得失之非我也。
【疏】時屬儻來,泛然而取軒冕;命遭寄去,淡爾而舍榮華。既無心于捍御,豈有情于留?也! 【釋文】《可圉》魚呂反。本又作御。
【五】【注】淡然自若,不覺寄之在身。
【釋文】《不為》于偽反。下同。
【六】【注】曠然自得,不覺窮之在身。
【疏】肆,申也。趨,競也。古人體窮通之有命,達榮枯之非己,假使軒冕當涂,亦未足申其志氣,或儉約以窮窘,豈趨競于囂俗!
【七】【注】彼此,謂軒冕與窮約。
【疏】彼,軒冕也。此,窮約也。夫軒冕窮約,俱是儻來,既樂彼軒冕,亦須喜茲窮約,二俱是寄,所以相同也。
【八】【注】亦無欣歡之喜也。
【疏】軒冕不樂,窮約不苦,安排去化,所以無憂者也。
【九】【注】夫寄去則不樂者,寄來則荒矣,斯以外易內(nèi)也。
【疏】今世之人,識見浮淺,是以物之寄也,欣然而喜,及去也,悒然不樂。豈知彼此事出儻來,而寄去寄來,常憂常喜,故知雖樂而心未始不荒亂也。
【一0】【注】營外虧內(nèi),(甚)〔其置〕倒(置)(五)也。
【疏】夫寄去寄來,且憂且喜,以己徇物,非喪如何!軒冕窮約,事歸塵俗,若習(xí)俗之常,失于本性,違真背道,實此之由,其所安置,足為顛倒也。
【釋文】《倒置之民》崔云:逆其性命而不順也。向云:以外易內(nèi),可謂倒置。
【?!浚ㄒ唬╆I誤引張君房本命下有之有二字。(二)是字依世德堂本改。(三)就字依史記原文改。(四)荀子天論四字依劉文典補正本改。(五)其置倒三字依世德堂本改。
【一】【釋文】以義名篇。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疽弧空Z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游居學(xué)者之所好也。【二】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救烤退挐?,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舅摹看祬楹粑鹿始{新,熊經(jīng)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一)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疚濉?br />
【一】【疏】刻,削也。意,志也???,窮也。言偏滯之人,未能會理,刻勵身心,高尚其行,離世異俗,卓爾不群,清談五帝之風(fēng),高論三皇之教,怨有才而不遇,誹無道而荒淫,亢志林籟之中,削跡巖崖之下。斯乃隱處山谷之士,非毀時世之人??蓍聞t鮑焦介推之流,赴淵則申狄卞隨之類,蓋是一曲之士,何足以語至道哉!已,止也。其術(shù)止于此矣。
【釋文】《刻意》司馬云:刻,削也,峻其意也。案謂削意令峻也。廣雅云:意,志也。《尚行》下孟反?!峨x世》力智反?!陡哒摗妨Х础!对拐u》非謂反,徐音非。李云:非世無道,怨己不遇也?!稙榭骸房嗬朔?。李云:窮高曰亢?!犊蓍隆房嗬戏?。《赴淵》司馬云:枯槁,若鮑焦介推;赴淵,若申徒狄。
【二】【疏】發(fā)辭吐氣,則語及仁義,用茲等法為修身之本。此乃平時治世之士,施教誨物之人,斯乃子夏之在西河,宣尼之居洙泗,或游行而議論,或安居而講說,蓋是學(xué)人之所好,良非道士之所先。
【釋文】《所好》呼報反。下及注皆同。
【三】【疏】建海內(nèi)之功績,立今古之鴻名,致君臣之盛禮,主上下之大義,寧安社稷,緝熙常道,既而尊君主而服遐荒,強本邦而兼并敵國,豈非朝廷之士,廊廟之臣乎!即皋陶伊尹呂望之徒是也。
【釋文】《為治》直吏反。下同?!洞顺分边b反。
【四】【疏】棲隱山藪,放曠皋澤,閑居而事綸釣,避世而處無為,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斯乃從容閑暇之人,即巢父許由公閱休之類。
【釋文】《藪》素口反。《處閑》音閑。下同?!遏嗶~》本亦作釣,同。雕叫反?!虮R文弨曰:今本魡作釣?! 疚濉俊咀ⅰ看藬?shù)子者,所好不同,恣其所好,各之其方,亦所以為逍遙也。然此僅各自得,焉能靡所不樹哉!若夫使萬物各得其分而不自失者,故當付之無所執(zhí)為也。
【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納新,如熊攀樹而自經(jīng),類鳥飛空而伸腳。斯皆導(dǎo)引神氣,以養(yǎng)形魂,延年之道,駐形之術(shù)。故彭祖八百歲,白石三千年,壽考之人,即此之類。以前數(shù)子,志尚不同,各滯一方,未為通美。自不刻意而下,方會玄玄之妙致也。
【釋文】《吹呴》況于反,字亦作喣?!逗粑吩S及反?!锻鹿始{新》李云:吐故氣,納新氣也?!缎芙?jīng)》如字,李古定反。司馬云:若熊之攀樹而引氣也?!而B申》如字,郭音信。司馬云:若鳥之嚬呻也?!兜酪芬魧?dǎo)。下同。李云:導(dǎo)氣令和,引體令柔。《此數(shù)》所主反?!秲H》其靳反?!堆赡堋啡珧础?br />
【?!浚ㄒ唬┶w諫議本道作導(dǎo),下同。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一】,無不忘也,無不有也【二】,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三】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四】。
【一】【注】所謂自然。
【二】【注】忘,故能有,若有之,則不能救其忘矣。故有者,非有之而有也,忘而有之也。
【疏】夫玄通合變之士,冥真契理之人,不刻意而其道彌高,無仁義而恒自修習(xí),忘功名而天下大治,去江海而淡爾清閑,不導(dǎo)引而壽命無極者,故能唯物與我,無不盡忘,而萬物歸之,故無不有也。斯乃忘而有之,非有之而有也。◎家世父曰:仁義者,人與人相接而見焉者也。愛焉之謂仁,因乎人而愛之,是固有人之見存也;宜焉之謂義,因乎人而宜之,是仍有己之見存也。無人己之見存,則仁義之名可以不立,而所修者乃真修也?!驊c藩案忘乃亡之借字。亡,猶已也。管子乘馬篇今日為明日忘貨,史記孟嘗君傳所期勿忘其中,并與亡同。漢書武五子傳臣聞子胥于忠而忘其號,師古注:忘,亡也?;茨闲迍?wù)篇南榮疇恥圣道之獨亡于己,賈子勸學(xué)篇亡作忘,皆其例?! 救俊咀ⅰ咳魠柤阂詾橹?,則不能無極而眾惡生?! 臼琛啃牟粶谝环?,跡冥符于五行,是以淡然虛曠而其道無窮,萬德之美皆從于己也。
【釋文】《淡》大暫反,徐音談。《然》一本作澹而。
【四】【注】不為萬物而萬物自生者,天地也;不為百行而百行自成者,圣人也。
【疏】天地?zé)o心于亭毒而萬物生,圣人無心于化育而百行成,是以天地以無生生而為道,圣人以無為為而成德。故老經(jīng)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釋文】《百行》下孟反。下及篇末百行同。
故曰,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zhì)也【一】。故曰,圣人休休焉(一)則平易矣【二】,平易則恬惔矣【三】。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二)【四】,故其德全而神不虧(三)【五】。
【一】【注】非夫寂漠無為也,則危其平而喪其質(zhì)也。
【疏】恬惔寂漠,是凝湛之心;虛無無為,是寂用之智;天地以此法為平均之源,道德以此法為質(zhì)實之本也。
【釋文】《恬惔》大暫反,徐音談。下皆同?!顿|(zhì)也》質(zhì),正也。《而喪》息浪反。下同。
【二】【注】休乎恬惔寂漠,息乎虛無無為,則雖歷乎阻險(四)之變,常平夷而無難。
【疏】休心于恬惔之鄉(xiāng),息智于虛無之境,則履艱難而簡易,涉危險而平夷也。
【釋文】《人休》虛求反,息也。下及注同?!镀揭住芬贼?。下及注皆同?!蛴衢性唬盒菅啥郑瑐鲗懻`倒。此本作故曰圣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天道篇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與此文法相似,可據(jù)訂正。《無難》乃旦反。下同?! 救俊咀ⅰ炕茧y生于有為,有為亦生于患難,故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疏】豈唯休心恬惔故平易,抑乃平易而恬(淡)〔惔〕矣,是知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四】【注】泯然與正理俱往。
【疏】心既恬惔,跡又平易,唯心與跡,一種無為,故殷憂患累不能入其靈臺,邪氣妖氛不能襲其藏府。襲,猶入也,互其文也。
【釋文】《邪氣》似嗟反。下同?! 疚濉俊咀ⅰ糠虿黄讲粣凑撸M唯傷其形哉?神德并喪于內(nèi)也。
【疏】夫恬惔無為者,豈唯外形無毀,亦乃內(nèi)德圓全。形德既安,則精神無損虧矣?! 拘!浚ㄒ唬╆I誤引張君房本休休焉作休焉休。(二)唐寫本入下襲下均有也字。(三)唐寫本虧下有矣字。(四)世德堂本作險阻。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一】,其死也物化【二】;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三】;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后應(yīng)【四】,迫而后動【五】,不得已而后起【六】。去知與故,循天之理【七】。故無天災(zāi)【八】,無物累【九】,無人非【一0】,無鬼責(zé)【一一】。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二】。不思慮【一三】,不豫謀【一四】。光矣而不耀【一五】,信矣而不期【一六】。其寢不夢,其覺無憂【一七】。其神純粹【一八】,其魂不罷【一九】。虛無恬惔,乃合天德【二0】?! 疽弧俊咀ⅰ咳巫匀欢\動。
【二】【注】蛻然無所系。
【疏】圣人體勞息之不二,達去來之為一,故其生也如天道之運行,其死也類萬物之變化,任爐冶之陶鑄,無纖介于胸中也?! 踞屛摹俊锻懭弧芬魩?,又始銳反?! 救俊咀ⅰ縿屿o無心而付之陰陽也。
【疏】凝神靜慮,與大陰同其盛德;應(yīng)感而動,與陽氣同其波瀾;動靜順時,無心者也。
【四】【注】無所唱也。
【疏】夫善為福先,惡為禍始,既善惡雙遣,亦禍福兩忘。感而后應(yīng),豈為先始者也!
【五】【注】會至乃動。
【疏】迫,至也,逼也。動,應(yīng)也。和而不唱,赴機而應(yīng)。
【六】【注】任理而起,吾不得已也。
【疏】已,止也。機感(通)〔逼〕(一)至,事不得止而后起應(yīng),非預(yù)謀。
【七】【注】天理自然,知故無為乎其間。
【疏】循,順也。內(nèi)去心知,外忘事故,如混沌之無為,順自然之妙理也。
【釋文】《去知》起呂反。◎慶藩案故,詐也。晉語多為之故以變其志,韋注曰:謂多作計術(shù)以變易其志。呂覽論人篇去巧故,高注:巧故,偽詐也?;茨现餍g(shù)篇上多故則下多詐,高注:故,巧也。皆其例。管子心術(shù)篇去智與故,尹知章注:故,事也,失之。
【八】【注】災(zāi)生于違天。
【疏】合天,故無災(zāi)也?! 揪拧俊咀ⅰ坷凵谀嫖铩! 臼琛宽樜?,故無累也。
【一0】【注】與人同者,眾必是焉?! 臼琛客耍薀o非也。
【一一】【注】同于自得,故無責(zé)。
【一二】【注】泛然無所惜也。
【疏】夫圣人動靜無心,死生一貫,故其生也如浮漚之蹔起,變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勞休息,曾無系戀也。
【一三】【注】付之天理?! 臼琛啃娜羲阑遥^于緣念?! 疽凰摹俊咀ⅰ坷碇炼鴳?yīng)。
【疏】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終不預(yù)前謀度而待機務(wù)者也?! 疽晃濉俊咀ⅰ坑锰煜轮怨猓俏嵋?。 【疏】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韜光晦跡,故不炫耀于物也。
【一六】【注】用天下之自信,非吾期也。
【疏】逗機赴感,如影隨形,信若四時,必?zé)o差忒,機來方應(yīng),不預(yù)期也。
【一七】【疏】契真,故凝寂而不夢;累盡,故常適而無憂也。
【釋文】《其覺》古孝反。
【一八】【注】一無所欲。
【疏】純粹者,不雜也。既無夢無憂,契真合道,故其心神純粹而無閑雜也。
【釋文】《粹》雖遂反。
【一九】【注】有欲乃疲。
【疏】恬惔無為,心神閑逸,故其精魂應(yīng)用,終不疲勞。 【釋文】《不罷》音皮。
【二0】【注】乃與天地合其(二)恬惔之德也?! 臼琛繃@此虛無,與天地合其德。
【?!浚ㄒ唬┍谱忠郎暇涫栉母?。上正文迫而后動,疏謂迫,至也,逼也。逼與通形近而誤。(二)世德堂本無其字。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一】;喜怒者,道之過【二】;好惡者,德之失(一)【三】。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四】;一而不變,靜之至也【五】;無所于忤,虛之至也【六】;不與物交,惔之至也【七】;無所于逆,粹之至也【八】。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九】。
【一】【疏】違心則悲,順意則樂,不達違從,是德之邪妄。
【釋文】《悲樂》音洛。下同?! 径俊咀ⅰ糠Q心則喜,乖情則怒,喜怒不忘,是道之罪過?! 救俊臼琛繜o好為好,無惡為惡,此之(忘)〔妄〕心,是德之愆咎也。
【釋文】《好惡》烏路反。
【四】【注】至德常適,故情無所概。
【疏】不喜不怒,無憂無樂,恬惔虛夷,至德之人也。
【五】【注】靜而一者,不可變也。
【疏】抱真一之玄道,混囂塵而不變,自非至靜,孰能如斯!
【六】【注】其心豁然確盡,乃無纖介之違。
【疏】忤,逆也。大順群生,無所乖逆,自非虛豁之極,其孰能然也!
【釋文】《于忤》五故反?!洞_》苦角反。《纖介》音界?! 酒摺俊咀ⅰ课镒詠矶?,至惔者無交物之情。
【疏】守分情高,不交于物,無所須待,恬惔之至也。
【八】【注】若雜乎濁欲,則有所不順。
【疏】智照精明,至純無雜,故能混同萬物,大順蒼生。(至)〔此〕論忤之與逆,厥理不殊,顯虛粹兩義,故再言耳。
【九】【注】物皆有當,不可失也。 【疏】夫形體精神,稟之有限,而役用無涯,必之死地。故分外勞形,不知休息,則困弊斯生。精神逐物而不知止,必當勞損,損則精氣枯竭矣?! 拘!浚ㄒ唬┨茖懕拘白诌^字失字下均有也字。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疽弧抗试?,純粹而不雜【二】,靜一而不變【三】,惔而無為【四】,動而以天行【五】,此養(yǎng)神之道也【六】。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一)用也,寶之至也【七】。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八】,化育萬物,不可為象【九】,其名為同(二)帝【一0】。
【一】【注】象天德者,無心而偕會也。
【疏】象者,法效也。言水性清平,善鑒于物。若混而雜之,擁郁而閉塞之,則乖于常性,既不能漣漪流注,亦不能鑒照于物也。唯當不動不閉,則清而且平,洞照無私,為物準的者,天德之象也。以況圣人心靈皎絜,鑒照無私,法象自然,與玄天合德,故老經(jīng)云上善若水也。
【二】【注】無非至當之事也。
【疏】雖復(fù)和光同塵,而精神凝湛。此覆釋前其神純粹也。
【三】【注】常在當上住。
【疏】縱使千變?nèi)f化,而心恒靜一。此重釋一而不變。
【四】【注】與會俱而已矣。
【疏】假令混俗揚波,而無妨虛惔,與物交接,亦不廢無為。此釋前恬惔之至也。
【五】【注】若夫逐欲而動,人行也。
【疏】感物而動,應(yīng)而無心,同于天道之運行,無心而生萬物。
【六】【疏】總結(jié)以前天行等法,是治身之術(shù),養(yǎng)神之道也?! 酒摺俊咀ⅰ繘r敢輕用其神乎! 【疏】干,溪名也。越,山名也。干溪越山,俱出良劍也。又云:(于)〔干〕,吳也。言吳越二國,并出名劍,因以為名也。夫有此干越之寶劍,柙中而藏之,自非敵國大事,不敢輕用。寶而重之,遂至于此,而況寶愛精神者乎!
【釋文】《干越之劍》司馬云:干,吳也。吳越出善劍也。李云:干溪越山出名劍。案吳有溪名干溪,越有山名若耶,并出善鐵,鑄為名劍也?!驊c藩案王念孫曰:干越,猶言吳越。漢書貨殖傳辟猶戎翟之與于越,不相入矣。于亦干之誤。干,越,皆國名,故言戎翟之與干越。顏師古以為春秋之于越,又因于而誤于。當從司馬說為是。(淮南原道篇干越生葛絺,高注曰:干,吳也。劉本改干為于,云:于越一作于越,非。)《柙而》戶甲反。
【八】【注】夫體天地之極應(yīng)萬物之數(shù)以為精神者,故若是矣。若是而有落天地之功者,任天行耳,非輕用也?! 臼琛苛?,通也。夫愛養(yǎng)精神者,故能通達四方,并流無滯。既而下蟠薄于厚地,上際逮于玄天,四維上下,無所不極,動而常寂,非輕用之者也?! 踞屛摹俊断麦础芬舯P,郭音煩。
【九】【注】所育無方。
【疏】化導(dǎo)蒼生,含育萬物,隨機俯應(yīng),不守一方,故不可以形象而域之也。
【一0】【注】同天帝之不為。
【疏】帝,審也??偨Y(jié)以前,名為審實之道也。亦言:同天帝之不為也已。
【校】(一)郭注及成玄瑛本敢下均有輕字。(二)唐寫本無同字?! 〖兯刂?,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二】。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三】。」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四】。能體純素,謂之真人【五】。
【一】【注】常以純素守乎至寂而不蕩于外,則冥也。
【疏】純精素質(zhì)之道,唯在守神。守神而不喪,則精神凝靜,既而形同枯木,心若死灰,物我兩忘,身神為一也。
【二】【注】精者,物之真也。
【疏】倫,理也。既與神為一,則精智無礙,故冥乎自然之理。
【三】【注】與神為一,非守神也;不遠其精,非貴精也;然其跡則貴守之(一)也。
【疏】莊生欲格量人物,志尚不同,故泛舉大綱,略為四品,仍寄野逸之人,以明言無的當。且世俗眾多之人,咸重財利,則盜跖之徒是也;貞廉純素之士,皆重聲名,則伯夷介推是也;賢人君子,高尚志節(jié),不屈于世,則許由子州支伯是也。唯體道圣人,無所偏滯,故能寶貴精神,不蕩于物,雖復(fù)應(yīng)變隨時,而不喪其純素也。
【四】【注】茍以不虧為純,則雖百行同舉,萬變參備,乃至純也;茍以不雜為素,則雖龍章鳳姿,倩乎有非常之觀,乃至素也。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質(zhì)而雜乎外飾,則雖犬羊之鞹,庸得謂之純素哉!
【疏】夫混跡世物之中而與物無雜者,至素者也;參變囂塵之內(nèi)而其神不虧者,至純者也;豈復(fù)獨立于高山之頂,拱手于林籟之閑而稱純素哉?蓋不然乎!此結(jié)釋前純素之道義也。
【釋文】《倩乎》七練反?!吨^》古喚反?!俄T》苦郭反。
【五】【疏】體,悟解也。妙契純素之理,則所在皆真道也,故可謂之得真道之人也。
【?!浚ㄒ唬┶w諫議本之作跡。外篇繕性第十六【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繕性于俗,俗(一)學(xué)以求復(fù)其初【一】;滑欲于俗(二),思以求致其明【二】;謂之蔽蒙之民【三】。
【一】【注】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學(xué)復(fù)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繕,治也。性,生也。俗,習(xí)也。初,本也。言人稟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于理。今乃習(xí)于偽法,治于真性,矜而矯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仁義禮智儒俗之學(xué),以求歸復(fù)本初之性,故俗彌得而性彌失,學(xué)愈近而道愈遠也。
【釋文】《繕》善戰(zhàn)反。崔云:治也?;蛟疲荷埔?。《性》性,本也。
【二】【注】已亂其心于欲,而方復(fù)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失之愈遠。
【疏】滑,亂也。致,得也。欲,謂名利聲色等可貪之物也。言人所以心靈暗亂者,為貪欲于塵俗故也。今還役用分別之心,思量求學(xué),望得獲其明照之道者,必不可也。唯當以無學(xué)學(xué),可以歸其本矣;以無思思,可以得其明矣。本亦有作滑欲于欲者也。
【釋文】《滑》音骨,亂也。崔云:治也?!蛴衢性唬横屛?,滑音骨,亂也;崔云,治也。此當從崔說為長。上文繕性于俗學(xué)以求復(fù)其初,崔注繕亦訓(xùn)治。蓋二句一義,繕也,滑也,皆治也,故曰求復(fù)其初,求致其明。若訓(xùn)滑為亂,則與求字之義不貫矣?;糜?xùn)治者,滑,猶汨也。說文水部:汨,治水也。是其義也。玉篇手部曰:抇,亦搰字。然則滑之與汨,猶搰之與抇矣?!端家浴防钕⒗舴?。注役思同?!斗綇?fù)》扶又反。下無復(fù)、雖復(fù)同。
【三】【注】若夫發(fā)蒙者,必離俗去欲而后幾焉。
【疏】蔽,塞也。蒙,暗也。此則結(jié)前。以俗學(xué)歸本,以思慮求明,如斯之類,可謂蔽塞蒙暗之人。
【釋文】《必離》力智反。下文同?!度ビ菲饏畏础?br />
【?!浚ㄒ唬╆I誤引張君房本下俗字作□。(二)闕誤引張君房本俗作欲。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yǎng)知【一】;知(一)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yǎng)恬【二】。知與恬交相養(yǎng),而和理出其性【三】。夫德,和也;道,理也【四】。德無不容,仁也【五】;道無不理,義也【六】;義明而物親,忠(二)也【七】;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八】;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九】。禮樂遍(三)行,則天下亂矣【一0】。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一一】。
【一】【注】恬靜而后知不蕩,知不蕩而性不失也。
【疏】恬,靜也。古者圣人以道治身治國者,必以恬靜之法養(yǎng)真實之知,使不蕩于外也。
【釋文】《治道》如字,又直吏反?!娥B(yǎng)知》音智。下以意求之。
【二】【注】夫無以知為而任其自知,則雖知周萬物而恬然自得也。
【疏】率性而照,知生者也;無心而知,無以知為也。任知而往,無用造為,斯則無知而知,知而無知,非知之而知者也。故終日知而未嘗知,亦未嘗不知,終日為而未嘗為,亦未嘗不為,仍以此真知養(yǎng)于恬靜。若不如是,何以恬乎!
【三】【注】知而非為,則無害于恬;恬而自為,則無傷于知;斯可謂交相養(yǎng)矣。二者交相養(yǎng),則和理之分,豈出佗哉!
【疏】夫不能恬靜,則何以生彼真知?不有真知,何能致茲恬靜?是故恬由于知,所以能靜;知資于靜,所以獲真知。故知之與恬,交相養(yǎng)也。斯則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在我而已,豈關(guān)他哉! 【四】【注】和,故無不得;道,故無不理。
【疏】德被于人,故以中和為義;理通于物,故以大道為名也。
【五】【注】無不容者,非為仁也,而仁跡行焉。
【疏】玄德深遠,無不包容,慈愛弘博,仁跡斯見。
【六】【注】無不理者,非為義也,而義功著焉。
【疏】夫道能通物,物各當理,理既宜矣,義功著焉。
【七】【注】若夫義明而不由忠,則物愈疏。
【疏】義理明顯,情率于中,既不矜矯,故物來親附也。
【八】【注】仁義發(fā)中,而還任本懷,則志得矣,志得矣,其跡則樂也。
【疏】既仁義由中,故志性純實,雖復(fù)涉于物境而恒歸于真情,所造和適,故謂之樂。
【釋文】《樂也》音洛。注同。
【九】【注】信行容體而順乎自然之節(jié)文者,其跡則禮也?! 臼琛糠蛐判酗@著,容儀軌物而不乖于節(jié)文者,其跡則禮也。
【釋文】《信行》下孟反。注同。下以行、小行,注行者、行立皆放此?! 疽唬啊俊咀ⅰ恳砸惑w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
【疏】夫不能虛心以應(yīng)物而執(zhí)跡以馭世者,則必滯于華藻之禮而溺于荒淫之樂也,是以芻狗再陳而天下亂矣。
【釋文】《遍》音遍?!蛴衢性唬汗⒃?,以一體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是偏為一偏之偏,故郭以一體一志說之。釋文作遍而音遍,非是。
【一一】【注】各正性命而自蒙己德,則不以此冒彼也。若以此冒彼,安得不失其性哉!
【疏】蒙,暗也。冒,亂也。彼,謂履正道之圣人也。言人必己冒亂,則物我失其性矣。◎家世父曰:德足以正物矣,而抑聽物之自然而蒙吾德焉,未嘗以德強天下而冒之也。強天下而冒之,則正者我也,非物之自正也,而物之失其性多矣。
【釋文】《不冒》莫報反。崔云:覆也。
【?!浚ㄒ唬╆I誤無知字,引張君房本云,知下重知字,通章知俱作智。(二)闕誤引張君房本忠作中。(三)闕誤作偏,引江南古藏本云偏作遍。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一】。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一)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二】,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三】。
【一】【疏】謂三皇之前,玄古無名號之君也。其時淳風(fēng)未散,故處在混沌芒昧之中而與時世為一,冥然無跡,君臣上下不相往來,俱得恬淡寂漠無為之道也。
【釋文】《在混》胡本反?!睹ⅰ纺獎偡?。崔云:混混芒芒,未分時也。《?!吠綍悍?。
【二】【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當是混沌之時,淳樸之世,舉世恬惔,體合無為。遂使陰升陽降,二氣和而靜泰;鬼幽人顯,各守分而不擾。炎涼順序,四時得節(jié),既無災(zāi)眚,萬物不傷,群生各盡天年,終無夭折。人雖有心知之術(shù),無為,故無用之也。
【釋文】《不擾》而小反。
【三】【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
【疏】均彼此于無為,混是非于恬惔,物我不二,故謂之至一也。莫,無也。莫之為而自為,無為也;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也。故當是時也,人懷無為之德,物含自然之道焉?!驊c藩案自然,謂自成也。廣雅:然,成也。大戴禮武王踐阼篇毋曰胡殘,其禍將然,謂禍將成也。楚辭遠游無滑而魂兮,彼將自然,言彼將自成也。郭云物皆自然,語未晰。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得作應(yīng)。
逮德下衰【一】,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二】。德又下衰,及神農(nóng)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三】。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一)淳散樸【四】,離道以善,【五】險德以行【六】,然后去性而從于心【七】。心與心識【八】知而不足以定天下【九】,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zhì),博溺心,【一0】然后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fù)其初【一一】。
【一】【注】夫德之所以下衰者,由圣人不繼世,則在上者不能無為而羨無為之跡,故致斯弊也?! 径俊咀ⅰ渴酪咽б唬蟛豢山?,故釋而不推,順之而已?! 臼琛看?,及也。古者茹毛飲血,與麋鹿同群。及至燧人始變生為熟,伏羲則服牛乘馬,創(chuàng)立庖廚,畫八卦以制文字,放蜘蛛而造密網(wǎng)。既而智詐萌矣,嗜欲漸焉,澆淳樸之心,散無為之道。德衰而始為天下,此之謂乎!是順黎庶之心,而不能混同至一也。
【釋文】《燧人》音遂。
【三】【注】安之于其所安而已。
【疏】夫德化更衰,為弊增甚。故神農(nóng)有共工之伐,黃帝致蚩尤之戰(zhàn),祅氣不息,兵革屢興。是以誅暴去殘,吊民問罪,茍且欲安于天下,未能有順于群生者也。
【四】【注】圣人無心,任世之自成。成之淳薄,皆非圣也。圣能任世之自得耳,豈能使世得圣哉!故皇王之跡,與世俱遷,而圣人之道未始不全也。
【疏】夫唐堯虞舜,居五帝之末,而興治行化,冠三王之始。是以設(shè)五典而綱紀五行,置百官而平章百姓,百姓因此而澆訛,五行自斯而荒殆。枝流分派,迄至于茲,豈非毀淳素以作澆訛,散樸質(zhì)以為華偽!
【釋文】《興治》直吏反。《(水梟)》古堯反。本亦作澆?!洞肌繁疽嘧鞔?,音純。
【五】【注】善者,過于適之稱,故有善而道不全。
【疏】夫虛通之道,善惡兩忘。今乃舍己效人,矜名企善,善既乖于理,所以稱離也。
【釋文】《之稱》尺證反。
【六】【注】行者,違性而行之,故行立而德不夷。
【疏】險,危阻也。不能率性任真,晦其蹤跡,乃矯情立行以取聲名,實由外行聲名浮偽,故令內(nèi)德危險,何清夷之有哉!◎慶藩案離道以善,險德以行,郭注訓(xùn)為有善而道不全,行立而德不夷,望文生義,于理未順。善字疑是為字之誤,言所為非大道,所行非大德也。淮南俶真篇雜道以偽,(雜當為離字之誤。偽,古為字,為亦行也。)儉德以行,(儉險,古字通。曾子本孝篇不興儉行以僥幸,漢慎令劉修碑動乎儉中,儉并當作險。荀子富國篇俗儉而百姓不一,楊倞注:儉當為險。)即本于此。
【七】【注】以心自役,則性去也?! 臼琛侩x虛通之道,舍淳和之德,然后去自然之性,從分別之心。
【八】【注】彼我之心,競為先識,無復(fù)任性也。
【疏】彼我之心,更相謀慮,是非臧否,競為前識者也。
【釋文】《心與心識》如字。眾本悉同。向本作職,云:彼我之心,競為先職矣。郭注既與向同,則亦當作職也。
【九】【注】忘知任性,斯乃定也。
【疏】夫心攀緣于有境,知分別于無崖,六合為之煙塵,八荒為之騰沸,四時所以愆序,三光所以彗(悖)〔孛〕。斯乃禍亂之源,何足以定天下也!◎家世父曰:郭象云,彼我之心,競為先識,無復(fù)任性也。諸本皆以心與心識為句。向秀本作職,云,彼我之心,競為先職矣。疑心與心,非彼我之有異心也,心自異也。本然者一心,然引之而動者又一心。引之而動,一念之覺而有識焉,冬則識寒,夏則識暖是也;因覺生意而有知焉,食則知求甘,衣則知求溫是也。佛家以意識分兩境。知者,意之發(fā)也,故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識者,內(nèi)心之炯;知者,外心之通也。知識并生而亂始繁矣,烏足以定天下哉!◎俞樾曰:識知二字連文。詩曰,不識不知,是識知同義,故連言之曰識知也。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明必不識不知而后可言定也。諸家皆斷識字為句,非是;向本作職,尤非。
【一0】【注】文博者,心質(zhì)之飾也。
【疏】前(后)〔既〕使心運知,不足以定天下,故后依附文書以匡時,代增博學(xué)而濟世。不知質(zhì)是文之本,文華則隱滅于素質(zhì);博是心之末,博學(xué)則沒溺于心靈。唯當絕學(xué)而去文,方會無為之美也。
【釋文】《博溺》乃瀝反,郭奴學(xué)反。
【一一】【注】初,謂性命之本。
【疏】文華既〔隱〕(二)滅于素質(zhì),博學(xué)又沒溺于心靈,于是蠢民成亂始矣,欲反其恬惔之情性,復(fù)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噫,心知文博之過!
【?!浚ㄒ唬┦赖绿帽尽褡鳌?。(二)隱字依上句疏文補。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一】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二】!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三】?! 疽弧俊咀ⅰ糠虻酪圆毁F,故能存世。然世存則貴之,貴之,道斯喪矣。道不能使世不貴,而世亦不能不貴于道,故交相喪也。
【疏】喪,廢也。由是事跡而觀察之,故知時世澆浮,廢棄無為之道,亦由無為之道,廢變淳和之世。是知世之與道交相喪之也?! 踞屛摹俊妒绬省废⒗朔?。下及注皆同?!驊c藩案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引司馬云:世皆異端喪道,道不好世,故曰喪耳。釋文闕?! 径俊咀ⅰ咳舨毁F,乃交相興也?! 臼琛抗蕬训朗ト?,高蹈塵俗,未肯興弘以馭世,而澆偽之世,亦何能興感于圣道也!
【三】【注】今所以不隱,由其有情以興也。何由而興?由無貴也。
【疏】澆季之時,不能用道,無為之道,不復(fù)行世。假使體道圣人,降跡塵俗,混同群生,無人知者,韜藏圣德,莫能見用,雖居朝市,何異山林矣!
隱,故不自隱【一】。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二】。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三】,則反一無跡【四】;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五】,則深根寧極而待【六】;此存身之道也【七】。 【一】【注】若夫自隱而用物,則道世交相興矣,何隱之有哉! 【疏】時逢昏亂,故圣道不行,豈是韜光自隱其德邪!
【二】【注】莫知反一以息跡而逐跡以求一,愈得跡,愈失一,斯大謬矣。雖復(fù)起身以明之,開言以出之,顯知以發(fā)之,何由而交興哉!祇所以交喪也。
【疏】謬,偽妄也。非伏匿其身而不見,雖見而不亂群;非閉其言而不出,雖出而不忤物;非藏其知而不發(fā),雖發(fā)而不眩●;但時逢謬妄,命遇迍邅,故隨世污隆,全身遠害也。
【釋文】《弗見》賢遍反。《祇所》音支。
【三】【注】此淡漠之時也。
【四】【注】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無跡。
【疏】時逢有道,命屬清夷,則播德弘化,大行天下。既而人人反一,物物歸根,彼我冥符,故無朕跡。 【五】【注】此不能淡漠之時也。
【六】【注】雖有事之世,而圣人未始不淡漠也,故深根寧極而待其自為耳,斯道之所以不喪也。
【疏】時遭無道,命值荒淫,德化不行,則大窮天下。既而深固自然之本,保寧至極之性,安排而隨變化,處常而待終年,豈有窮通休戚于其間哉!
【七】【注】未有身存而世不興者也。
【疏】在窮塞而常樂,處危險而安寧,任時世之行藏,可謂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一)身者,不以辯飾知【一】,不以知窮天下【二】,不以知窮德【三】,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二)哉【四】!道固不小行【五】,德固不小識【六】。小識傷德,小行傷道【七】。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景恕?br />
【一】【注】任其真知而已。
【疏】古人輕辯重訥,賤言貴行,是以古人之行任其身者,必不用浮華之言辯,飾分別之小智也。
【二】【注】此淡泊之情也。
【疏】窮者,困累之謂也,不縱知毒害以困苦蒼生也。
【釋文】《淡》大暫反?!恫础芬舯?。
【三】【注】守其自德而已。
【疏】知止其分,不以無涯而累其自得也。
【四】【注】危然,獨正之貌。
【疏】危,猶獨也。言獨居亂世之中,處危而所在安樂,動不傷寂,恒反自然之性,率性而動,復(fù)何為之哉?言其無為也。
【釋文】《危然》如字。郭云:獨正貌。司馬本作?,云:獨立貌。崔本作垝,音如累垝之垝。垝然,自持安固貌。
【五】【注】游于坦途。
【疏】大道廣蕩,無不范圍,小成隱道,固不小行矣。
【釋文】《于坦》敕但反。
【六】【注】塊然大通。
【疏】上德之人,智周萬物,豈留意是非而為識鑒也!
【釋文】《塊然》苦對反。 【七】【疏】小識小知,虧損深玄之盛德;小學(xué)小行,傷毀虛通之大道也。
【八】【注】自得其志,獨夷其心,而無哀樂之情,斯樂之全者也。
【疏】夫己身履于正道,則所作皆虛通也。既而無順無逆,忘哀忘樂,所造皆適,斯樂(全)之〔全〕(三)者也。至樂全矣,然后志性得焉。 【釋文】《樂全》音洛。注、下皆同。
【校】(一)世德堂本行作存。(二)闕誤引張君房本為下有乎字。(三)樂之全者,依注文改。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一】。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二】。軒冕在身,非性命(一)也,物之儻來,寄者也【三】。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四】。故不為軒冕肆志【五】,不為窮約趨俗【六】,其樂彼與此同【七】,故無憂而已矣【八】。今寄去則不樂,由(之)〔是〕(二)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九】。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一0】?! 疽弧俊咀ⅰ咳鋬?nèi)而足。
【疏】益,加也。軒,車也。冕,冠也。古人淳樸,體道無為,得志在乎恬夷,取樂非關(guān)軒冕。樂已足矣,豈待加之也!
【二】【疏】今世之人,澆浮者眾,貪美榮位,待此適心,是以戴冕乘軒,用為得志也。
【三】【疏】儻者,意外忽來者耳。軒冕榮華,身外之物,物之儻來,非我性命,暫寄而已,豈可久長也!
【釋文】《儻來》吐黨反。崔本作黨,云:眾也?!驊c藩案崔本儻作黨,黨,古儻字。黨者,或然之詞也。史記淮陰侯傳恐其黨不(敵)〔就〕(三),漢書伍被傳黨可以僥幸,并與儻同。(淮南臣道)〔荀子天論〕(四)篇怪星之黨見,楊注訓(xùn)黨為頻,王念孫謂于古無據(jù)?;荻ㄓ罹沤?jīng)古義曰:黨見猶所見也。又訓(xùn)黨為所,則據(jù)公羊注義也,亦似未協(xié)。崔云,黨,眾也,尤非?! 舅摹俊咀ⅰ吭谕馕锒?,得失之非我也。
【疏】時屬儻來,泛然而取軒冕;命遭寄去,淡爾而舍榮華。既無心于捍御,豈有情于留?也! 【釋文】《可圉》魚呂反。本又作御。
【五】【注】淡然自若,不覺寄之在身。
【釋文】《不為》于偽反。下同。
【六】【注】曠然自得,不覺窮之在身。
【疏】肆,申也。趨,競也。古人體窮通之有命,達榮枯之非己,假使軒冕當涂,亦未足申其志氣,或儉約以窮窘,豈趨競于囂俗!
【七】【注】彼此,謂軒冕與窮約。
【疏】彼,軒冕也。此,窮約也。夫軒冕窮約,俱是儻來,既樂彼軒冕,亦須喜茲窮約,二俱是寄,所以相同也。
【八】【注】亦無欣歡之喜也。
【疏】軒冕不樂,窮約不苦,安排去化,所以無憂者也。
【九】【注】夫寄去則不樂者,寄來則荒矣,斯以外易內(nèi)也。
【疏】今世之人,識見浮淺,是以物之寄也,欣然而喜,及去也,悒然不樂。豈知彼此事出儻來,而寄去寄來,常憂常喜,故知雖樂而心未始不荒亂也。
【一0】【注】營外虧內(nèi),(甚)〔其置〕倒(置)(五)也。
【疏】夫寄去寄來,且憂且喜,以己徇物,非喪如何!軒冕窮約,事歸塵俗,若習(xí)俗之常,失于本性,違真背道,實此之由,其所安置,足為顛倒也。
【釋文】《倒置之民》崔云:逆其性命而不順也。向云:以外易內(nèi),可謂倒置。
【?!浚ㄒ唬╆I誤引張君房本命下有之有二字。(二)是字依世德堂本改。(三)就字依史記原文改。(四)荀子天論四字依劉文典補正本改。(五)其置倒三字依世德堂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