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下知有之;
謙之案:禮記曲禮“太上貴德,其次務(wù)施報(bào)”,鄭注:“太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bào)?!崩献铀?,正指太古至治之極,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相忘于無(wú)為,不知有其上也。“下知有之”,紀(jì)昀曰:“‘下’,永樂(lè)大典作‘不’,吳澄本亦作‘不’?!苯癜唇垢f老子翼從吳澄本。又王注舊刻附孫礦考正云:“今本‘下’作‘不’?!弊鳌安弧绷x亦長(zhǎng)。
其次,親之豫之; 嚴(yán)可均曰:御注、河上作“親之、譽(yù)之”,王弼作“親而譽(yù)之”。
謙之案:傅奕本作“其次親之,其次譽(yù)之”。
其次,畏之侮之?! ?yán)可均曰:河上“畏之”下有“其次”字。
李道純?cè)唬浩浯挝分?,其次侮之,或云“畏之、侮之”者非?br />
于省吾曰:何氏校刊,諸本無(wú)下“其次”二字。紀(jì)昀謂大典“侮之”上無(wú)“其次”二字。按作“其次畏之、侮之”者,是也。上句“其次親而譽(yù)之”,河上本“而”作“之”,是也。諸石刊本同(景龍本“譽(yù)”作“豫”,二字古通)。二句相對(duì)為文?!拔贰睉?yīng)讀作“威”,二字古通,不煩◆證。廣雅釋詁:“侮,輕也。”“威”與“侮”義相因,上句“親”與“譽(yù)”亦義相因也。
信不足,有不信!
嚴(yán)可均曰:“信不足”,河上、王弼“足”下有“焉”字?!坝胁恍拧?,王弼“信”下有“焉”字?! ⊥跄顚O曰:案無(wú)下“焉”者是也?!靶挪蛔恪睘榫?,“焉有不信”為句?!把伞保谑且玻孕挪蛔?,于是有不信也。呂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猶于是也。”聘禮記曰:“及享發(fā)氣焉盈容。”言發(fā)氣,于是盈容也?!瓡x語(yǔ)曰:“焉始為令?!毖杂谑鞘紴榱钜?。三年問(wèn)曰:“故先王焉為之立中制節(jié)?!毖韵韧跤谑菫橹⒅兄乒?jié)也。管子揆度篇曰:“民財(cái)足,則君賦歛焉不窮。”言賦歛于是不窮也?!笕瞬粫浴把伞弊种x,而誤“信不足焉”為一句,故又加“焉”字于下句之末,以與上句相對(duì),而不知其謬也。謙之案:王說(shuō)是也。惟王知下“焉”字當(dāng)衍,不知上“焉”字亦疑衍。御注、邢玄、慶陽(yáng)、樓正、磻溪、顧歡、高翿各本,上下句均無(wú)“焉”字,與此石同。
由其貴言。
嚴(yán)可均曰:“由其貴言”,御注“由”作“猶”,河上作“猶兮”,王弼作“悠兮”。陸德明曰:“悠”,孫登、張憑、杜弼俱作“由”,一本“猶”。
謙之案:御注、邢玄、慶陽(yáng)、磻溪、樓正、室町、顧歡、高翿、彭耜、范應(yīng)元俱作“猶”?!坝伞迸c“猶”同。荀子富國(guó)“由將不足以勉也”,注:“與猶同?!背o“尚由由而進(jìn)之”,注:“猶豫也?!崩献邮逭隆蔼q兮若畏四鄰”,與此“由其貴言”之“由”字誼同,并有思悠悠貌。故作“悠”字,義亦通?! 〕晒κ滤?,百姓謂我自然。
嚴(yán)可均曰:“成功”,各本作“功成”。
謙之案:景福本、法京敦甲本作“成功遂事”,宜從之?!鞍傩罩^我自然”,河上本、王弼“謂”上有“皆”字。范應(yīng)元本作“百姓皆曰我自然”;莊子庚桑楚篇郭注引作“而百姓皆謂我自爾”;經(jīng)訓(xùn)堂傅本作“百姓皆曰我不然”。晉書王坦之廢莊論曰:“成功遂事,百姓皆曰我自然?!苯源ㄔ咐献永[解與晉書文同。
宋翔鳳曰:“百姓皆謂我自然”,按白虎通義曰:“黃帝有天下號(hào)曰自然,自然者,獨(dú)宏大道德也。”此云“百姓皆謂我自然”,正述黃帝之語(yǔ)。下文云“希言自然”,又申自然之義曰:“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奔春甏蟮赖轮^也。他書作“有熊”,形似而誤。且有熊無(wú)宏大道德之義。又列子記黃帝游華胥氏之國(guó),屢言“自然而已”,故知自然為黃帝有天下之號(hào)。
謙之案:宋說(shuō)未必是,然自昔黃、老并稱,論衡自然篇:“黃者黃帝也,老者老子也?!秉S、老宗自然,論衡引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此即自然之謂也,而老子宗之。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六十四章“以輔萬(wàn)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觀此知老子之學(xué),其最后之歸宿乃自然也。故論衡寒溫篇曰:“夫天道自然,自然無(wú)為?!弊l告篇曰:“黃、老之家,論說(shuō)天道,得其實(shí)矣?!薄 敢繇崱勾苏陆享嵶x:譽(yù)、侮韻(侯、魚通韻,譽(yù),上聲,侮協(xié)音武),焉、言、然韻(元部)。謙之案:譽(yù),魚部,侮,侯部,侯、魚通韻。高本漢以信、言、然為韻。陳柱:四“之”字韻,有、譽(yù)、畏、侮韻,焉、焉、言、然韻。譽(yù)從與聲,與、以古通。侮從每聲,每從母聲。
右景龍碑本三十八字,敦煌本同,河上本四十字,王、范本四十四字,傅本四十七字。河上題“淳風(fēng)第十七”,王本題“十七章”,范本題“太上章第十七”。
謙之案:禮記曲禮“太上貴德,其次務(wù)施報(bào)”,鄭注:“太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bào)?!崩献铀?,正指太古至治之極,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相忘于無(wú)為,不知有其上也。“下知有之”,紀(jì)昀曰:“‘下’,永樂(lè)大典作‘不’,吳澄本亦作‘不’?!苯癜唇垢f老子翼從吳澄本。又王注舊刻附孫礦考正云:“今本‘下’作‘不’?!弊鳌安弧绷x亦長(zhǎng)。
其次,親之豫之; 嚴(yán)可均曰:御注、河上作“親之、譽(yù)之”,王弼作“親而譽(yù)之”。
謙之案:傅奕本作“其次親之,其次譽(yù)之”。
其次,畏之侮之?! ?yán)可均曰:河上“畏之”下有“其次”字。
李道純?cè)唬浩浯挝分?,其次侮之,或云“畏之、侮之”者非?br />
于省吾曰:何氏校刊,諸本無(wú)下“其次”二字。紀(jì)昀謂大典“侮之”上無(wú)“其次”二字。按作“其次畏之、侮之”者,是也。上句“其次親而譽(yù)之”,河上本“而”作“之”,是也。諸石刊本同(景龍本“譽(yù)”作“豫”,二字古通)。二句相對(duì)為文?!拔贰睉?yīng)讀作“威”,二字古通,不煩◆證。廣雅釋詁:“侮,輕也。”“威”與“侮”義相因,上句“親”與“譽(yù)”亦義相因也。
信不足,有不信!
嚴(yán)可均曰:“信不足”,河上、王弼“足”下有“焉”字?!坝胁恍拧?,王弼“信”下有“焉”字?! ⊥跄顚O曰:案無(wú)下“焉”者是也?!靶挪蛔恪睘榫?,“焉有不信”為句?!把伞保谑且玻孕挪蛔?,于是有不信也。呂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猶于是也。”聘禮記曰:“及享發(fā)氣焉盈容。”言發(fā)氣,于是盈容也?!瓡x語(yǔ)曰:“焉始為令?!毖杂谑鞘紴榱钜?。三年問(wèn)曰:“故先王焉為之立中制節(jié)?!毖韵韧跤谑菫橹⒅兄乒?jié)也。管子揆度篇曰:“民財(cái)足,則君賦歛焉不窮。”言賦歛于是不窮也?!笕瞬粫浴把伞弊种x,而誤“信不足焉”為一句,故又加“焉”字于下句之末,以與上句相對(duì),而不知其謬也。謙之案:王說(shuō)是也。惟王知下“焉”字當(dāng)衍,不知上“焉”字亦疑衍。御注、邢玄、慶陽(yáng)、樓正、磻溪、顧歡、高翿各本,上下句均無(wú)“焉”字,與此石同。
由其貴言。
嚴(yán)可均曰:“由其貴言”,御注“由”作“猶”,河上作“猶兮”,王弼作“悠兮”。陸德明曰:“悠”,孫登、張憑、杜弼俱作“由”,一本“猶”。
謙之案:御注、邢玄、慶陽(yáng)、磻溪、樓正、室町、顧歡、高翿、彭耜、范應(yīng)元俱作“猶”?!坝伞迸c“猶”同。荀子富國(guó)“由將不足以勉也”,注:“與猶同?!背o“尚由由而進(jìn)之”,注:“猶豫也?!崩献邮逭隆蔼q兮若畏四鄰”,與此“由其貴言”之“由”字誼同,并有思悠悠貌。故作“悠”字,義亦通?! 〕晒κ滤?,百姓謂我自然。
嚴(yán)可均曰:“成功”,各本作“功成”。
謙之案:景福本、法京敦甲本作“成功遂事”,宜從之?!鞍傩罩^我自然”,河上本、王弼“謂”上有“皆”字。范應(yīng)元本作“百姓皆曰我自然”;莊子庚桑楚篇郭注引作“而百姓皆謂我自爾”;經(jīng)訓(xùn)堂傅本作“百姓皆曰我不然”。晉書王坦之廢莊論曰:“成功遂事,百姓皆曰我自然?!苯源ㄔ咐献永[解與晉書文同。
宋翔鳳曰:“百姓皆謂我自然”,按白虎通義曰:“黃帝有天下號(hào)曰自然,自然者,獨(dú)宏大道德也。”此云“百姓皆謂我自然”,正述黃帝之語(yǔ)。下文云“希言自然”,又申自然之義曰:“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奔春甏蟮赖轮^也。他書作“有熊”,形似而誤。且有熊無(wú)宏大道德之義。又列子記黃帝游華胥氏之國(guó),屢言“自然而已”,故知自然為黃帝有天下之號(hào)。
謙之案:宋說(shuō)未必是,然自昔黃、老并稱,論衡自然篇:“黃者黃帝也,老者老子也?!秉S、老宗自然,論衡引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此即自然之謂也,而老子宗之。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六十四章“以輔萬(wàn)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觀此知老子之學(xué),其最后之歸宿乃自然也。故論衡寒溫篇曰:“夫天道自然,自然無(wú)為?!弊l告篇曰:“黃、老之家,論說(shuō)天道,得其實(shí)矣?!薄 敢繇崱勾苏陆享嵶x:譽(yù)、侮韻(侯、魚通韻,譽(yù),上聲,侮協(xié)音武),焉、言、然韻(元部)。謙之案:譽(yù),魚部,侮,侯部,侯、魚通韻。高本漢以信、言、然為韻。陳柱:四“之”字韻,有、譽(yù)、畏、侮韻,焉、焉、言、然韻。譽(yù)從與聲,與、以古通。侮從每聲,每從母聲。
右景龍碑本三十八字,敦煌本同,河上本四十字,王、范本四十四字,傅本四十七字。河上題“淳風(fēng)第十七”,王本題“十七章”,范本題“太上章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