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壇受戒
【宋會要】
凡童行得度為沙彌者,每歲遇誕圣節(jié),開壇受戒。壇上設(shè)十座,釋律僧首十阇梨說三百六十戒,授訖,祠部給牒賜之。東京于太平興國寺置壇,大中祥符三年賜名奉先甘露戒壇。后慈孝建大乘戒壇。諸州各置壇,聽從地便往受。東京四,青、鄆、徐、登。京西六,河南、許、襄襄:原作「兗」,據(jù)《宋史 地理志》考改。、隨、潁、郢。河北三,大名、真定、滄滄:原作「倉」,據(jù)《宋史 地理志》考改。。河?xùn)|五,并、潞、晉、絳、汾。淮南九,(楊)[揚]、廬、壽、楚、泗、通、泰、舒、蘄。江南十四,江寧、宣、歙、池、江、太平、饒、信、洪、撫、處、吉、筠、袁。兩浙十五,杭、蘇、明、越、湖、潤潤:原作「閏」,據(jù)《宋史 地理志》考改。、常、秀、睦、溫、臺、衢、婺、處、江陰。荊湖六,潭、衡、永、郴、全、道。福建三,福、泉、漳。川陜七。益、綿、漢、眉、彭、邛、陵。
太祖開寶五年二月,詔曰:「男女有別,著在禮經(jīng);僧尼無間,實紊教法。自今尼有合度者,只許于本寺起壇受戒,令尼大德主之。其尼院公院公事,大者送所在長吏鞫斷,小者委逐寺三綱區(qū)分,無得與僧司更相統(tǒng)攝。如違,重寘其罪。僧徒本教,不許習(xí)他義,自今無得習(xí)天文、地理、陰陽之學(xué)?!?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八月,詔:「自今后諸處申請祠部戒牒,當(dāng)職官交付本處進奏知后官訖知:原作「如」,據(jù)下文改。,具限以聞。知后官等獲時,如法封角,遞赴本處訖,具狀申報。兼下諸路轉(zhuǎn)運司及本屬轉(zhuǎn)運司、州、府、軍、監(jiān)遍行逐處,委長吏實時勾集給付訖,分析申奏?!瓜仁牵菔欣魹槟既?,以緡錢市取,赍以至外郡,賣得善價,即付與之,故命條約。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詔祠部戒牒并破官物書寫,舊納官錢悉除之。
二年七月,賜升州崇圣寺戒壇名曰承天甘露。是州僧德
明年八十,習(xí)律,為臨壇大德五十年,長講經(jīng)綸,江左僧眾皆其受戒也。所習(xí)律藏舊百三十卷,德明刪補為十三卷,每為人講說,三年一周。真宗召至,屢對便殿,求賜壇名故也。
天禧三年二月,知越州高紳言:「當(dāng)州僧尼既受戒,還家即受父母拜禮。伏以為臣為子,忠孝之道居先;在家出俗,怙恃之情匪異。茍乖斯道,是曰亂倫。且子于父母,恩報皆一,在儒書則曰昊天罔極,在釋教則曰恩重莫報,安可用小加大,使卑逾尊 蓋甌越之民僧俗相半,溺于信奉,忘序尊卑。切見唐太宗(正)[貞]觀五年嘗禁僧尼受父母拜,方今鴻化風(fēng)行,革除僥幸,望敕特行戒止,奏有違者,重決罰?!箯闹?
十一月,尚書右丞林特言:「請(今)[令]諸路普度僧尼處開壇受戒,如本處無戒壇,即就鄰州有戒壇處,祠部即出戒牒給付?!箯闹?。
哲宗元佑元年五月十二日,詔:「坤成節(jié),依降 命令開封度僧外,諸州軍有戒壇處,依在京開壇與沙彌受戒?!?
光堯皇帝建炎四年七月二十日,中書門下省言:「已披剃、披戴僧尼、道士自來該遇天申節(jié),預(yù)前依例合行受戒,天寧節(jié)未有指揮?!乖t自今后天寧節(jié)與依例開壇受戒,上祝道君皇帝圣壽。
紹興二年閏四月二十四日,詳定一司 令所言:「今參酌紹興法,擬修下條:"諸未受戒僧尼遇圣節(jié),執(zhí)度牒僧司驗訖,本州島出戒牒,并以度牒六念連粘用印,仍于度牒內(nèi)注給戒牒年月日,印押給訖,申尚書禮
部。諸僧道歲當(dāng)供帳,官司前期取度牒驗訖,聽供帳。候申帳到州,州委職官一員取度牒對帳驗寔,申發(fā)所屬。其行游在外者,所在官司于度牒后連紙批書所給公憑。"右并入《紹興道釋令》,以紹興二年二月十八日尚書省批狀詳定。沖改本條不行。"諸僧尼遇開壇受戒及供僧道帳,若度牒有偽冒,失于驗認(rèn),并帳不寔,經(jīng)歷官司杖一百,所供官減一等。"右入《紹興詐偽 》,以紹興二年二月十八日尚書省批狀詳定。系創(chuàng)立?!乖t仍先以施行。先是,吉州天寧節(jié)開壇受戒,有僧偽作度牒,守臣徐宇有請,故至是立法。
紹興三十二年壽皇圣帝已即位,未改年。八月二十四日,禮部言:「新制斥賣度牒,已批剃、披戴僧尼、女冠除遇天申節(jié)受戒外,未有條式。乞遇會慶節(jié),依例逐州開壇受戒,令都進奏院遍下諸路州軍(于)[施]行。」從之。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道士受戒
道士受戒
徽宗宣和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詔:「天下州府道士受戒,并就神霄玉清萬壽宮殿下壇上,在京道士只就在京神霄玉清萬壽宮。」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筆受譯經(jīng)
筆受譯經(jīng)
【宋會要】
太平興國七年六月,譯經(jīng),詔梵學(xué)僧筆受綴文。七月,詔左右街義學(xué)僧詳定。十二月,選梵學(xué)沙門一人為筆受,義學(xué)沙門十人為證義,其后以惟凈為梵學(xué)筆受惟:原作「推」,據(jù)下文改。,自此其始也。
《談苑》曰:譯經(jīng)常以梵僧,后令惟凈同譯經(jīng),梵學(xué)筆受二人,譯經(jīng)綴文二人,證義八人。唐世翻譯有筆受官,以朝臣為之,佛佗多羅之譯《圓覺經(jīng)》也,房融為筆受是矣?;食谑加描髮W(xué)僧也。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興化院
興化院
【宋會要】
袁州興化禪院,元符二年八月八日禮部言;「紹圣三年二月,袁州木平山興化禪院西南出紅光,有石塔七層,高十五丈,上有巨室壓頂?!乖t賜塔額曰「會慶」。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功德院
功德院
【宋會要】
淳熙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干辦皇城司謝澄該遇皇后受冊,許賜功德院,乞?qū)㈡?zhèn)江府丹徒惠王墳所皇后閣自行修蓋到僧庵二所,乞以「顯親勝果寺」為額,從之。
又慶元三年五月四日,詔:「應(yīng)臣僚已請到守墳功德院,其家子孫并不得占據(jù)屋宇居止,干預(yù)常住錢谷出入,及差使人夫等。如違,許守僧經(jīng)臺省陳訴。其自蓋造及置到田產(chǎn)者非。」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傳法院
傳法院
【宋會要】
傳法院舊曰譯經(jīng)院,太祖干德三年十二月,滄州僧道圓詣西域還,表獻貝葉梵經(jīng)四十二夾。道圓晉天福中往,在涂十二年,住天竺六年,還經(jīng)于闐,與其使偕至。太祖召問所歷山川道里,賜紫衣、器(幣)[幣],館于京寺。
四年三月,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請游西域取經(jīng),各賜錢三萬遣之。自是往取經(jīng)者頗眾。咸平六年知開府陳恕言:「此輩多學(xué)問生疏,受業(yè)年淺,狀貌庸惡,且自漢入蕃,經(jīng)由國土不少,見之必生鄙慢。望令僧錄司試問經(jīng)業(yè)堪令去者,送府覆驗?!拐孀谠唬骸杆≡缭驈U譯經(jīng)院,然三教之興,其來已久,然代言之者多矣,但存而不論可也。此奏宜可之?!?
開寶七年,知鄜州王龜從表上中天竺摩伽陀國僧法天、河中府梵學(xué)僧法進所譯《圣無量壽》《尊勝》二經(jīng)、《七佛贊》,詔法天等赴闕,召見慰勞,賜紫衣。法天姓剎地利, 通三藏,與其兄達理摩犖義多、西印度僧尼啰、南印度僧尼沒馱計哩帝等四人同造中國,惟法天與其兄得達,余皆沒于路。法天攜梵經(jīng)至鄜州,偶河中梵學(xué)僧法進其詳經(jīng)義其:據(jù)文意疑當(dāng)作「與」。,始出。已上經(jīng),法進執(zhí)筆回綴,龜從潤色之。法天求詣五臺,禮文殊,遂 游江、浙、嶺表、巴蜀,許之。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三月,開寶寺僧繼從等自西天回,獻所得梵夾經(jīng)等,詔賜繼從等紫衣。自是每獻者多詔賜方袍焉。
五年,北天竺迦濕彌羅國僧天息災(zāi)、烏填曩國僧施護至京曩:原脫,據(jù)同書蕃夷四之八九、《長編》卷二三補。,詔賜紫衣,又令天息災(zāi)等與法天閱舊獻梵夾。太宗崇尚釋教,又以梵僧曉二方言,遂有意于翻譯焉。是年,詔中使鄭守鈞就太平興國寺大殿西度地作譯經(jīng)院鈞:原作「約」,據(jù)《長編》卷二三改。同書道釋二之一二作「均」。。中設(shè)譯經(jīng)堂,其東序為潤文堂,西序為正義堂,譯經(jīng)僧以次分設(shè)堂室。至七年六月院成,召天息災(zāi)等三人入院,賜天息災(zāi)號明教大師,法天號傳教大師,施護號傳教大師,令以所赍梵本各譯一經(jīng)上
進。詔梵學(xué)僧法進、常謹(jǐn)、清沼等筆受綴文,又命光祿卿湯悅湯:原作「楊」,據(jù)《長編》卷二三改。實飲食二時供養(yǎng),禮拜旋繞,請祈民佑,以殄魔障,僧羅日二時虔禱。譯 、兵部員外郎張洎潤色,殿直劉素為都監(jiān)。悅等言:「天息災(zāi)等所述自古譯經(jīng)儀式,將欲翻經(jīng)于本院,建立道場。施護請于東堂面西粉布圣壇,壇開四門,梵僧四,各主其一,持秘密 七晝夜。又設(shè)木壇作圣賢位,布圣賢字輪,目曰大法曼挐,眾迎請圣賢閼伽沐浴,香花燈涂、(曰)[日],第一譯主當(dāng)面正坐,前梵學(xué)。其左第二證梵義梵僧,與譯主評量梵義。第三證梵文梵僧,聽譯主高讀梵本,以驗差誤。其右第四梵學(xué)僧,觀梵夾梵:原作「焚」,據(jù)前后文改。,當(dāng)聽譯主宣贊讀書,為隸字。第五梵學(xué)僧筆受,第六梵學(xué)僧刪綴成文文:原作「人」,據(jù)上文改。,第七證義僧參詳向義,第八字梵學(xué)僧刊定字,第九潤文官,于僧眾南別設(shè)位,參詳潤色。譯僧每日沐浴,嚴(yán)潔三衣,坐具威儀整肅。凡入法筵,依位而坐,不得紊亂。翻譯應(yīng)須受用,悉從官給。譯之日,別設(shè)齋席。譯文有與御名廟諱同者,前代不避,于禮未允,若變文避諱,慮妨經(jīng)義,今欲依國學(xué)九經(jīng)書御名回避,諱但闕點畫。」詔御名不避,余悉從之。
七月十二日,天息災(zāi)上新譯《圣佛母經(jīng)》,法天上《吉祥持世經(jīng)》,施護上《如來莊嚴(yán)經(jīng)》,各一卷。詔左街選京城儀學(xué)僧百人詳定。左右街僧錄神曜與諸義學(xué)僧以為譯場久廢,傳演至難,迭興諍難,天息災(zāi)等即持梵本先翻義,以華(華)文證之,眾僧乃服。詔入藏,刻板流行。
十四日,帝臨幸,召譯僧坐,慰諭,給臥具、幕、繪彩、什器等物,悉度其院童行十人為僧,增修佛殿經(jīng)藏。自是盡取禁中所藏梵央,令天息災(zāi)等視《藏錄》所未載者翻譯之。
十二月,詔選梵學(xué)沙門一人為筆受,義學(xué)沙門十人為證義,又賜《大藏經(jīng)》以備撰閱。自是每歲再三獻新經(jīng),后每誕圣節(jié)、五月一日即獻經(jīng),皆召坐,賜緡帛,以其經(jīng)付藏。
八年十月,天息災(zāi)等言:「臣竊以教法未流,歷朝翻譯,宣傳佛語,并在梵僧,而方域遐阻,或梵僧不至,則譯場廢絕。望令兩街選童子五十人,令習(xí)梵字學(xué)。」從之,命高品王文壽集京城童行五百人,選得惟凈等十人引見便坐,詔送院受學(xué)。惟凈者,吳王李煜弟從鎰之子弟:原作「第」;鎰:的作「鑒」,均據(jù)《新五代史》卷六二、陸游《南唐書》卷三考改。,性穎悟,口授梵章,即曉其義, 識西域字,歲余,度為僧,手寫梵經(jīng)以獻。自后依法賢授學(xué),為梵學(xué)筆受,賜紫衣,號光梵大師。大中祥符后,令同譯經(jīng),為試光祿卿。
是年,詔改譯經(jīng)院為傳法院,又置印經(jīng)院。
雍熙元年九月,詔自今新譯經(jīng)論,并刊板摹印,以廣流布。
二年,帝覽所譯經(jīng),詔宰相曰:「譯經(jīng)辭義圓好,天息災(zāi)等三人及此地數(shù)僧皆深通梵學(xué),得翻傳之體。」遂詔天息災(zāi)、法天、施護并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又詔譯經(jīng)月給酥酪錢有差。法賢,年十二依本國密林寺達聲明學(xué),從父兄施護亦出家,法賢語之曰:「古
圣賢師皆譯梵從華,而作佛事?!辜聪嗯c從北天竺國(諸)[詣]中國,至燉煌,其王固留不遣數(shù)月,因棄錫杖缾盂,惟持梵夾以至,仍號明教大師。三年十月戊午,御制《新譯三藏圣教序》以冠經(jīng)首,令刊石御書院。真廟祗遹先訓(xùn)真廟祗遹先訓(xùn):此句疑有錯簡,當(dāng)移于下句「咸平二年」后。參后文「真宗咸平二年」條。,雍熙四年,詔改名法賢,累加試光祿卿、朝奉大夫。咸平二年,繼作《圣教序》賜之。咸平三年八月卒,謚慧辯。法天,初名達理摩犖義多,后改今名,累試鴻臚卿、朝奉大夫,轉(zhuǎn)光祿卿,咸平四年五月卒,謚玄覺。施護,十五依帝釋宮寺僧悲賢學(xué)五天真草及師子、于闐、三佛齊、阇婆文字,累加試鴻臚卿、朝奉大夫,又試光祿卿。祥符三年九月,天竺僧覺稱獻《贊圣序》稱:原脫,據(jù)同書《道釋》二之八補。。六年八月,參政趙安仁等纂集新經(jīng)并所降制,詔賜名《祥符法寶箓》,丁亥,御制賜。八年閏六月甲辰,出太宗御制《妙覺集》五卷,付院入藏。天禧二年正月卒,謚明悟。后又有法護者,與法賢同國人,依中天竺摩伽陀國堅固鎧宮寺,解八轉(zhuǎn)音,年二十五至京師,賜方袍。景德三年,詔參證梵文,號傳梵大師,累試光祿卿。法進者,學(xué)梵書,達梵義,博究教典,綴文婉約,得古經(jīng)格致,今翻(釋)[譯]儀范自其著定也。其年,詔:「應(yīng)西天僧有精通梵語可助翻演者,悉館于傳法院?!棺允氰笊琳?,悉召見,賜以紫服、束帛,華僧自西域還者亦如之。又自天息災(zāi)言:「聞陜西諸州頗有僧俗收藏梵夾,望降詔購放放:疑當(dāng)作「訪」。,以資翻譯?!箯闹?。
是年當(dāng)是雍熙三年。,義學(xué)沙門知則上新譯《無量壽經(jīng)疏》,賜號演教大師。其后獻新經(jīng)者,僧司集義學(xué)僧詳定入藏。十月,帝作《新譯三藏圣教序》賜譯僧,仍令應(yīng)新譯經(jīng)逐部之首皆載之,又令刊石御書院。
淳化四年五月,詔:「西面緣邊及黎、階、秦、廣州,應(yīng)梵僧自天竺來及中國僧游天竺還者,所赍梵經(jīng)并先具奏聞,仍封題進上?!?
五年,詔所譯經(jīng)寫二本,一編入大藏,一藏本院。是年,于闐僧吉祥獻《大乘秘藏經(jīng)》二卷,詔法賢等定其真?zhèn)巍7ㄙt等言;「吉祥所獻經(jīng)是于闐書體,經(jīng)題是《大乘方便門》,三摩題經(jīng),且非《大乘秘藏經(jīng)》也。其經(jīng)中文義無請問人,及聽法徒眾非法印次第,前后六十五處文義不正,互相乖戾,非是梵文正本?!沟壅僖姺ㄙt等及吉祥,諭之,曰:「使邪偽得行,非所以崇正法也。宜令兩街集義學(xué)沙門,將吉祥所獻經(jīng)搜檢前后經(jīng)本對眾焚棄?!箯闹?。
至道元年,沙州曹延祿乞賜新譯經(jīng),給之。
真宗咸平二年,真宗以繼作《圣教序》賜傳法院。帝曰:「法賢多上表章,乞制序引,屬諒陰之內(nèi),不欲措意。(禪)[禫]服已除,近方構(gòu)思,乞時賜也乞時賜也:此句當(dāng)有奪誤。?!钩蹩淌鶗?,法賢等累表求降付院,與太宗《圣教序》對,三年九月始得請,備威儀迎導(dǎo)以歸,令于便殿安置。又有僧可升獻《注解序》,對便殿,賜束帛。
景德元年,天竺譯經(jīng)三藏法護入貢梵經(jīng),真宗召見便殿,恩賜甚厚,館于譯經(jīng)院。天圣末,注輦國貢金葉(文)[天]
竺字,詔令翻譯之。法護姓憍尸迦氏,婆羅門之族,累號普明慈覺傳梵大師,嘉佑三年卒,謚曰演教大師,蓋壽九十余。
二年九月,車駕幸傳法院。
大中祥符三年九月,中天竺僧覺稱獻《贊圣頌》,令惟凈譯之。覺稱請還,詔造金襕袈裟置本國金剛坐,及賜裝錢茶藥,覺稱復(fù)作頌為謝,帝嘉之。
六年八月,譯經(jīng)潤文兵部侍郎趙安仁言:「準(zhǔn)詔編修藏經(jīng)表,乞賜名題制序?!乖t以《大中祥符法寶錄》為名,御制序給之。錄凡二十一卷,惟凈寫譯,證義啟沖、修靜、證殊、文一、重珣、簡長同編次,內(nèi)侍李知和勾當(dāng)。安仁又請以太宗及皇帝圣制編次《東土圣賢集》,既成,賜詔褒(飾)[飭],加金帛,秘書監(jiān)楊億常預(yù)編修,亦(如)[加]賚焉。
八年閏六月,內(nèi)出太宗皇帝御制《妙覺集》五卷付傳法院,編入《大藏》。
天禧元年四月,詔曰:「金仙垂教,實利于含生;具葉謄文,是資于傳譯。茍師承之或異,必邪正以相參。既失精詳,寖成訛謬。而況葷血之祀,頗瀆于真乘;厭詛之詞,萬乖于妙理。方增崇尚,特示發(fā)明。其新譯《頻那夜迦經(jīng)》四卷,不得編入藏目。今傳法院似此經(jīng)文,無得翻譯。」時中書閱此經(jīng)詞意與經(jīng)教戾,乃令傳法院詳之,且請不附藏目,故有是詔。
三年九月,起居舍人呂夷簡言:「故御史中丞趙安仁嘗刻《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印板,望送傳法院附入經(jīng)藏?!箯闹?。
三年二月,譯經(jīng)三藏法護等請降御注四(年)[十]二章《遺教經(jīng)》,傳寫入藏,從之。
四年二月,秘演等請以圣制《述釋典文章箋注》附大藏,詔可。是年,以宰臣丁謂兼充譯經(jīng)使。潤文官常一員,天禧中以翰林學(xué)士晁迥、利瓦伊同潤文,始置潤文二員,丁謂罷使后,亦不常置。天圣三年又以宰相王欽若為之,自后首相繼領(lǐng),然降麻不入銜。又以參政、樞密為潤文,其事浸重。每生辰,必進新經(jīng)。前兩日,二府皆集以觀翻譯,謂之開堂。慶歷三年,呂夷簡罷相,以司徒為使致仕,既章得象代之既;原作「即」,據(jù)文意改。,自是降麻入銜。
仁宗天圣四年,潤文官翰林學(xué)士夏竦與僧眾上新譯經(jīng)章義七十卷,是書大中祥符九年詔惟凈撰,(今)[令]潤文官趙安仁、楊億刊定,至是始畢。是年,惟凈言:「藏乘名錄類例尤多,(令)[今]所流進凡有三錄,僧智升撰即《開元錄》,圓升撰《正元錄》,圓照《(績)[續(xù)]正元錄》,今請將皇朝經(jīng)總成一錄?!乖t惟凈合三錄,令續(xù)譯《經(jīng)律論》、《西方東土圣賢集傳》,為之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八年,潤文官夏竦、王(曉)[曙]上大藏經(jīng)《名禮懺經(jīng)》十卷。初,五臺山沙門崇慶撰進,今竦等詳定頒行。
景佑二年九月,帝作《景佑天竺字源序》賜譯經(jīng)院。是書即三藏法護、惟凈以華、梵對參為之,凡七卷。
十月,刑部尚書夏竦上《奉詔撰傳法院譯經(jīng)碑銘》,詔本院刊石。
三年十二月,譯經(jīng)使呂夷簡、潤文宋綬言:「準(zhǔn)詔續(xù)修《法寶錄》,請依舊體御制序?!剐蛟唬骸缸耘d國壬午,距今乙亥五十四
載,其貢獻并內(nèi)出梵經(jīng)無慮一千四百二十八夾,譯成經(jīng)論凡五百六十四卷,譯者釋文、釋華梵、對傳、句讀。辯佉樓之筆,簡韋佗之辭。云云?!乖t刊于石,賜名,詔以《景佑新修法寶錄》為名。是錄即自大中祥符四年以后至景佑三年,惟凈與法眾并預(yù)編纂。
寶元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傳法院言:「建立譯經(jīng)碑銘工畢?!乖t官吏恩賚有差。
慶歷三年十月,賜傳法院、寺務(wù)司錢歲五百千。
五年正月,命宰臣章得象撰《御制傳法院譯經(jīng)碑后記》。
三月二十二日,以傳法院新建御書《西竺聲原字母碑》殿為干華殿。
皇佑四年正月八日,參知政事高若訥進樞密使,詔仍兼同譯經(jīng)潤文。
至和元年十二月八日,賜傳法院譯經(jīng)三藏大師法護為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法護,西天僧,有戒行,特以六字師號賜之。
神宗熙寧四年三月,廢印經(jīng)院。
元豐元年七月九日,詔故西天譯經(jīng)三藏試鴻臚卿日稱賜謚曰闡教,仍依法護例遺恩度僧七人,慧(辨)[辯]院歲增度僧一人。
十月三日,參知政事元絳參定傳法院新編《法寶箓》。先是,譯經(jīng)僧日稱死,同譯經(jīng)僧慧詢等皆不能繼,乞罷譯場。乃詔令在院習(xí)學(xué),續(xù)修寶元以后《法寶箓》,候有通達義理梵僧,依舊翻譯,而降因有是命而降因有:語義重復(fù),當(dāng)衍二字。。
二年六月十一日,參知政事蔡確參定編修傳法院《法寶箓》。
三年十月九日,詳定官制所言:「譯經(jīng)僧官有授試光祿鴻臚卿、少卿者,今除散階已罷外,其帶少卿官名實有妨礙。欲乞以授試卿者改賜譯經(jīng)三藏大法師,試少卿者改賜譯經(jīng)三藏法師,其師號及請俸之類并依舊?!乖t試卿者改賜六字法師,試少卿者四字,并冠「譯經(jīng)三藏」,余依舊。
五年七月八日,詔譯經(jīng)潤文使、同譯經(jīng)潤文并罷,自今令禮部尚書領(lǐng)之,廢譯經(jīng)使司印。
淳熙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傳法院智覺言:「本院原系東京右街太平興國寺傳法院,自(詔)[紹]興初間,僧眾隨從車駕至此,興建佛殿寺宇,乞賜"太平興國傳法寺"為額?!箯闹?。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應(yīng)天院
應(yīng)天院
【宋會要】
西京應(yīng)天禪院,即太宗誕生之地。景德四年二月,真宗每幸每:疑當(dāng)作「臨」。,詔建院,設(shè)太祖神御,如啟圣制度。吏部尚書張齊賢、翰林學(xué)士晁迥、入內(nèi)都知石知顯擇地。(天)[大]中祥符元年,又命翰林學(xué)士李宗諤與河南府王化基覆視。二年,賜名。祀汾陰回,幸院焚香,又命禮賓副使賈文壽同修。天禧元年成,凡九百九十一區(qū),令洪州僧智新住持。寺旁有驍勝軍營,寺僧常請為馬,真宗曰:「頗聞太祖生于此營,今營有二岡,殆是乎 」二年,又令增院常住錢日三千,每朔望,士庶瞻禮焚香。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崇恩延福院
崇恩延福院
【宋會要】
淳熙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嗣濮王士歆言:「乞?qū)⑴R安府在城蒲橋修蓋庵舍一所,以"崇恩延福院"為額?!箯闹?。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永寧崇福院
永寧崇福院
【宋會要】
紹熙元年六月十四日,詔:「故貴妃張氏墳所修蓋屋宇,可特充本家功德院,仍賜"永寧崇福院"為額,差僧法云住持。日后闕人,從甲乙選請有戒行人焚修香火?!?br />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奉先資福院
奉先資福院
【宋會要】
奉先資福院,即安陵卜定,干德二年改卜。五月,詔就陵域置院,設(shè)宣祖、昭憲太后銅像。太平興國二年,命圓覺大師守篆主之。真宗每行幸大禮,必詣院。又秦國夫人劉氏、孫貴妃、吳昭容、代國公、曹國長公主悉葬院側(cè)。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百福院
百福院
【宋會要】
建康府崇恩百福院,即建康府江寧縣百福院。紹興三十年七月十三日,詔依左中大夫、知建康府王綸所乞,充本家墳寺,賜是額。以綸前系同知樞密院故也。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普安院
普安院
【宋會要】
普安禪院,周顯德中建,建隆初賜額,昭憲太后建佛殿。端拱二年,遣內(nèi)侍鄭守均部兵卒以重建,又造法華千佛、地藏不動尊佛閣,凡六百三十八區(qū)。初,元德太后攢宮在此院,及改,上又別起殿塑元德真容,亦守篆住持。守篆,五臺僧,跣足游京城,結(jié)庵此院,卒,賜謚明悟塔,曰正慧。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惠安院
惠安院
婺州惠安禪院,紹興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右朝奉大夫、直秘閣、主管臺州崇道觀呂用中言:「父好問昨為尚書右丞,除資政殿大學(xué)士,累贈太師,今葬婺州武義縣惠安院之側(cè),乞充功德院?!官n是額。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普明院
普明院
【宋會要】
淳熙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詔秀王墳庵在湖州府烏程縣,以「普明禪院」為額。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資圣院
資圣院
【宋會要】
資圣院,一在新并州城內(nèi)。天禧五年,真宗以祖宗皆嘗親征,為陣亡將士追福,得(袖)[神]虎三部落二營地,遣內(nèi)侍楊守信造,凡七百二十區(qū),天圣初成,賜名,給田園,太祖、太宗忌日,皆就建道場。一在隆安坊坊:原作「場」,據(jù)下文改。。初,太宗第七女陳國長公主幼不茹葷,許出家,大中祥符二年八月制,進封吳國,號報慈正覺大師,賜紫,名清裕。九月,出居是院,以教坊樂、釋門威儀導(dǎo)送。前一日,車駕臨視。初在建初坊,后以迫隘,徙城西隆安坊。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十方寺
十方寺
【宋會要】
紹熙元年五月四日,真秘閣張镃言:「乞以臨安府艮山門里所居屋舍為十方禪寺,仍舍鎮(zhèn)江府本家莊田六千三百余畝,供贍僧徒?!苟Y部、太常寺擬「慶壽慈云禪寺」為額,從之。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僊林寺
僊林寺
指揮,僧宗滿特補右街僧錄。命下之日,外議藉藉,咸謂宗滿乃么庸釋耳,安能上動冕旒,護降中旨 意有與之為地者。若非左右之近習(xí),則必肺腑之懿親也。陛下與之,固不害于為治,至于重?zé)﹥?nèi)降,三省施行,給舍讀書,乃為一緇黃之流委曲若此,人其謂何 臣觀國朝僧職有闕,命兩街各選一人,較藝而補。今日僧官充創(chuàng)都城,未聞有清修之士可以厭服眾望者,安得較藝而補哉 近日有女冠季貞詠干犯天聽,補左街鑒義,中書繳奏,隨即寢命。未及兩日,忽有宗滿希求僧錄,可謂無忌憚之甚矣。欲乞?qū)嬃T?!构视惺敲?。 慶元四年三月十七日,詔:「仙林住持慈恩宗教賜紫真教大師宗滿,已降"特補右街僧錄,主管教門公事,仍舊住持"指揮更不施行?!钩剂叛裕骸阜?br />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開寶仁王寺
開寶仁王寺
【宋會要】
紹熙四年三月四日,詔開寶仁王寺特與蠲免借官員指占。從住持僧文坦請也。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上天竺靈感觀音寺
上天竺靈感觀音寺
嘉定五年二月二十九日,詔令兩浙轉(zhuǎn)運司取索上天竺靈感觀音教寺并徑山興圣萬壽禪寺砧基契照究,見著實有無隱寄別人產(chǎn)業(yè),仍截自今降指揮日為限。如日后如有增置田產(chǎn),并不在蠲免之?dāng)?shù)不:原無,據(jù)文意補。,其兩寺得免和買役錢之額,令所隸官司各與消豁,不得暗于其它人戶產(chǎn)上均攤。如違,許被害人戶越訴。兼慮其它寺觀不體朝廷以兩寺系祈禱去處及有元降指揮,援例陳乞,源源不已,重為民困。今后如有似此之類,并令給、舍繳駁,戶部執(zhí)奏,不得放行?!瓜仁牵R安府言:「上天竺靈感觀音教寺進狀,乞下臨安、嘉興、平江府照紹興二十四年已降指揮,將本寺和買役錢、保正役次及科敷并與蠲?!辜鹊弥家?,而徑山興圣萬壽禪寺援以為請,亦復(fù)從之。臣僚言,謂所降指揮但泛然蠲免,初無限則,其弊必至隱寄外人田產(chǎn),積久不已,所免愈多,則他人受害愈重。故有是詔。
十二年正月四日,詔令封樁庫于見樁管度牒內(nèi)支撥一十道,付上天竺寺變賣價錢,專充修造殿宇使用。以住持僧善月言:「本寺系是朝廷祈禱去處,殿宇經(jīng)涉年深,多有摧損,今重行修換,乞矜軫給賜?!构视惺窃t。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東山太平禪寺
東山太平禪寺
【宋會要】
嘉定三年十一月一日,詔懷安軍復(fù)建東山太平禪寺。以本州島鄉(xiāng)官士庶言祈禱感應(yīng),從其請。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天臺東教寺
天臺東教寺
【宋會要】
慶元三年十二月十四日,詔上天竺靈感觀音寺為系祈禱去處,今永作天臺教寺。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寄居僧寺
寄居僧寺
【宋會要】
光宗紹熙〔□年〕四月十三日,禮部言:「僧道經(jīng)朝省陳祠,乞?qū)⒓木铀掠^官員士人起離。內(nèi)有無力蓋屋居住之人,深可憐憫?!乖t與展五年。(本卷郭聲波點校)
禮 宋會要輯稿 禮一 郊祀儀注 職事
【宋會要】
凡童行得度為沙彌者,每歲遇誕圣節(jié),開壇受戒。壇上設(shè)十座,釋律僧首十阇梨說三百六十戒,授訖,祠部給牒賜之。東京于太平興國寺置壇,大中祥符三年賜名奉先甘露戒壇。后慈孝建大乘戒壇。諸州各置壇,聽從地便往受。東京四,青、鄆、徐、登。京西六,河南、許、襄襄:原作「兗」,據(jù)《宋史 地理志》考改。、隨、潁、郢。河北三,大名、真定、滄滄:原作「倉」,據(jù)《宋史 地理志》考改。。河?xùn)|五,并、潞、晉、絳、汾。淮南九,(楊)[揚]、廬、壽、楚、泗、通、泰、舒、蘄。江南十四,江寧、宣、歙、池、江、太平、饒、信、洪、撫、處、吉、筠、袁。兩浙十五,杭、蘇、明、越、湖、潤潤:原作「閏」,據(jù)《宋史 地理志》考改。、常、秀、睦、溫、臺、衢、婺、處、江陰。荊湖六,潭、衡、永、郴、全、道。福建三,福、泉、漳。川陜七。益、綿、漢、眉、彭、邛、陵。
太祖開寶五年二月,詔曰:「男女有別,著在禮經(jīng);僧尼無間,實紊教法。自今尼有合度者,只許于本寺起壇受戒,令尼大德主之。其尼院公院公事,大者送所在長吏鞫斷,小者委逐寺三綱區(qū)分,無得與僧司更相統(tǒng)攝。如違,重寘其罪。僧徒本教,不許習(xí)他義,自今無得習(xí)天文、地理、陰陽之學(xué)?!?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八月,詔:「自今后諸處申請祠部戒牒,當(dāng)職官交付本處進奏知后官訖知:原作「如」,據(jù)下文改。,具限以聞。知后官等獲時,如法封角,遞赴本處訖,具狀申報。兼下諸路轉(zhuǎn)運司及本屬轉(zhuǎn)運司、州、府、軍、監(jiān)遍行逐處,委長吏實時勾集給付訖,分析申奏?!瓜仁牵菔欣魹槟既?,以緡錢市取,赍以至外郡,賣得善價,即付與之,故命條約。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詔祠部戒牒并破官物書寫,舊納官錢悉除之。
二年七月,賜升州崇圣寺戒壇名曰承天甘露。是州僧德
明年八十,習(xí)律,為臨壇大德五十年,長講經(jīng)綸,江左僧眾皆其受戒也。所習(xí)律藏舊百三十卷,德明刪補為十三卷,每為人講說,三年一周。真宗召至,屢對便殿,求賜壇名故也。
天禧三年二月,知越州高紳言:「當(dāng)州僧尼既受戒,還家即受父母拜禮。伏以為臣為子,忠孝之道居先;在家出俗,怙恃之情匪異。茍乖斯道,是曰亂倫。且子于父母,恩報皆一,在儒書則曰昊天罔極,在釋教則曰恩重莫報,安可用小加大,使卑逾尊 蓋甌越之民僧俗相半,溺于信奉,忘序尊卑。切見唐太宗(正)[貞]觀五年嘗禁僧尼受父母拜,方今鴻化風(fēng)行,革除僥幸,望敕特行戒止,奏有違者,重決罰?!箯闹?
十一月,尚書右丞林特言:「請(今)[令]諸路普度僧尼處開壇受戒,如本處無戒壇,即就鄰州有戒壇處,祠部即出戒牒給付?!箯闹?。
哲宗元佑元年五月十二日,詔:「坤成節(jié),依降 命令開封度僧外,諸州軍有戒壇處,依在京開壇與沙彌受戒?!?
光堯皇帝建炎四年七月二十日,中書門下省言:「已披剃、披戴僧尼、道士自來該遇天申節(jié),預(yù)前依例合行受戒,天寧節(jié)未有指揮?!乖t自今后天寧節(jié)與依例開壇受戒,上祝道君皇帝圣壽。
紹興二年閏四月二十四日,詳定一司 令所言:「今參酌紹興法,擬修下條:"諸未受戒僧尼遇圣節(jié),執(zhí)度牒僧司驗訖,本州島出戒牒,并以度牒六念連粘用印,仍于度牒內(nèi)注給戒牒年月日,印押給訖,申尚書禮
部。諸僧道歲當(dāng)供帳,官司前期取度牒驗訖,聽供帳。候申帳到州,州委職官一員取度牒對帳驗寔,申發(fā)所屬。其行游在外者,所在官司于度牒后連紙批書所給公憑。"右并入《紹興道釋令》,以紹興二年二月十八日尚書省批狀詳定。沖改本條不行。"諸僧尼遇開壇受戒及供僧道帳,若度牒有偽冒,失于驗認(rèn),并帳不寔,經(jīng)歷官司杖一百,所供官減一等。"右入《紹興詐偽 》,以紹興二年二月十八日尚書省批狀詳定。系創(chuàng)立?!乖t仍先以施行。先是,吉州天寧節(jié)開壇受戒,有僧偽作度牒,守臣徐宇有請,故至是立法。
紹興三十二年壽皇圣帝已即位,未改年。八月二十四日,禮部言:「新制斥賣度牒,已批剃、披戴僧尼、女冠除遇天申節(jié)受戒外,未有條式。乞遇會慶節(jié),依例逐州開壇受戒,令都進奏院遍下諸路州軍(于)[施]行。」從之。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道士受戒
道士受戒
徽宗宣和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詔:「天下州府道士受戒,并就神霄玉清萬壽宮殿下壇上,在京道士只就在京神霄玉清萬壽宮。」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筆受譯經(jīng)
筆受譯經(jīng)
【宋會要】
太平興國七年六月,譯經(jīng),詔梵學(xué)僧筆受綴文。七月,詔左右街義學(xué)僧詳定。十二月,選梵學(xué)沙門一人為筆受,義學(xué)沙門十人為證義,其后以惟凈為梵學(xué)筆受惟:原作「推」,據(jù)下文改。,自此其始也。
《談苑》曰:譯經(jīng)常以梵僧,后令惟凈同譯經(jīng),梵學(xué)筆受二人,譯經(jīng)綴文二人,證義八人。唐世翻譯有筆受官,以朝臣為之,佛佗多羅之譯《圓覺經(jīng)》也,房融為筆受是矣?;食谑加描髮W(xué)僧也。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興化院
興化院
【宋會要】
袁州興化禪院,元符二年八月八日禮部言;「紹圣三年二月,袁州木平山興化禪院西南出紅光,有石塔七層,高十五丈,上有巨室壓頂?!乖t賜塔額曰「會慶」。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功德院
功德院
【宋會要】
淳熙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干辦皇城司謝澄該遇皇后受冊,許賜功德院,乞?qū)㈡?zhèn)江府丹徒惠王墳所皇后閣自行修蓋到僧庵二所,乞以「顯親勝果寺」為額,從之。
又慶元三年五月四日,詔:「應(yīng)臣僚已請到守墳功德院,其家子孫并不得占據(jù)屋宇居止,干預(yù)常住錢谷出入,及差使人夫等。如違,許守僧經(jīng)臺省陳訴。其自蓋造及置到田產(chǎn)者非。」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傳法院
傳法院
【宋會要】
傳法院舊曰譯經(jīng)院,太祖干德三年十二月,滄州僧道圓詣西域還,表獻貝葉梵經(jīng)四十二夾。道圓晉天福中往,在涂十二年,住天竺六年,還經(jīng)于闐,與其使偕至。太祖召問所歷山川道里,賜紫衣、器(幣)[幣],館于京寺。
四年三月,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請游西域取經(jīng),各賜錢三萬遣之。自是往取經(jīng)者頗眾。咸平六年知開府陳恕言:「此輩多學(xué)問生疏,受業(yè)年淺,狀貌庸惡,且自漢入蕃,經(jīng)由國土不少,見之必生鄙慢。望令僧錄司試問經(jīng)業(yè)堪令去者,送府覆驗?!拐孀谠唬骸杆≡缭驈U譯經(jīng)院,然三教之興,其來已久,然代言之者多矣,但存而不論可也。此奏宜可之?!?
開寶七年,知鄜州王龜從表上中天竺摩伽陀國僧法天、河中府梵學(xué)僧法進所譯《圣無量壽》《尊勝》二經(jīng)、《七佛贊》,詔法天等赴闕,召見慰勞,賜紫衣。法天姓剎地利, 通三藏,與其兄達理摩犖義多、西印度僧尼啰、南印度僧尼沒馱計哩帝等四人同造中國,惟法天與其兄得達,余皆沒于路。法天攜梵經(jīng)至鄜州,偶河中梵學(xué)僧法進其詳經(jīng)義其:據(jù)文意疑當(dāng)作「與」。,始出。已上經(jīng),法進執(zhí)筆回綴,龜從潤色之。法天求詣五臺,禮文殊,遂 游江、浙、嶺表、巴蜀,許之。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三月,開寶寺僧繼從等自西天回,獻所得梵夾經(jīng)等,詔賜繼從等紫衣。自是每獻者多詔賜方袍焉。
五年,北天竺迦濕彌羅國僧天息災(zāi)、烏填曩國僧施護至京曩:原脫,據(jù)同書蕃夷四之八九、《長編》卷二三補。,詔賜紫衣,又令天息災(zāi)等與法天閱舊獻梵夾。太宗崇尚釋教,又以梵僧曉二方言,遂有意于翻譯焉。是年,詔中使鄭守鈞就太平興國寺大殿西度地作譯經(jīng)院鈞:原作「約」,據(jù)《長編》卷二三改。同書道釋二之一二作「均」。。中設(shè)譯經(jīng)堂,其東序為潤文堂,西序為正義堂,譯經(jīng)僧以次分設(shè)堂室。至七年六月院成,召天息災(zāi)等三人入院,賜天息災(zāi)號明教大師,法天號傳教大師,施護號傳教大師,令以所赍梵本各譯一經(jīng)上
進。詔梵學(xué)僧法進、常謹(jǐn)、清沼等筆受綴文,又命光祿卿湯悅湯:原作「楊」,據(jù)《長編》卷二三改。實飲食二時供養(yǎng),禮拜旋繞,請祈民佑,以殄魔障,僧羅日二時虔禱。譯 、兵部員外郎張洎潤色,殿直劉素為都監(jiān)。悅等言:「天息災(zāi)等所述自古譯經(jīng)儀式,將欲翻經(jīng)于本院,建立道場。施護請于東堂面西粉布圣壇,壇開四門,梵僧四,各主其一,持秘密 七晝夜。又設(shè)木壇作圣賢位,布圣賢字輪,目曰大法曼挐,眾迎請圣賢閼伽沐浴,香花燈涂、(曰)[日],第一譯主當(dāng)面正坐,前梵學(xué)。其左第二證梵義梵僧,與譯主評量梵義。第三證梵文梵僧,聽譯主高讀梵本,以驗差誤。其右第四梵學(xué)僧,觀梵夾梵:原作「焚」,據(jù)前后文改。,當(dāng)聽譯主宣贊讀書,為隸字。第五梵學(xué)僧筆受,第六梵學(xué)僧刪綴成文文:原作「人」,據(jù)上文改。,第七證義僧參詳向義,第八字梵學(xué)僧刊定字,第九潤文官,于僧眾南別設(shè)位,參詳潤色。譯僧每日沐浴,嚴(yán)潔三衣,坐具威儀整肅。凡入法筵,依位而坐,不得紊亂。翻譯應(yīng)須受用,悉從官給。譯之日,別設(shè)齋席。譯文有與御名廟諱同者,前代不避,于禮未允,若變文避諱,慮妨經(jīng)義,今欲依國學(xué)九經(jīng)書御名回避,諱但闕點畫。」詔御名不避,余悉從之。
七月十二日,天息災(zāi)上新譯《圣佛母經(jīng)》,法天上《吉祥持世經(jīng)》,施護上《如來莊嚴(yán)經(jīng)》,各一卷。詔左街選京城儀學(xué)僧百人詳定。左右街僧錄神曜與諸義學(xué)僧以為譯場久廢,傳演至難,迭興諍難,天息災(zāi)等即持梵本先翻義,以華(華)文證之,眾僧乃服。詔入藏,刻板流行。
十四日,帝臨幸,召譯僧坐,慰諭,給臥具、幕、繪彩、什器等物,悉度其院童行十人為僧,增修佛殿經(jīng)藏。自是盡取禁中所藏梵央,令天息災(zāi)等視《藏錄》所未載者翻譯之。
十二月,詔選梵學(xué)沙門一人為筆受,義學(xué)沙門十人為證義,又賜《大藏經(jīng)》以備撰閱。自是每歲再三獻新經(jīng),后每誕圣節(jié)、五月一日即獻經(jīng),皆召坐,賜緡帛,以其經(jīng)付藏。
八年十月,天息災(zāi)等言:「臣竊以教法未流,歷朝翻譯,宣傳佛語,并在梵僧,而方域遐阻,或梵僧不至,則譯場廢絕。望令兩街選童子五十人,令習(xí)梵字學(xué)。」從之,命高品王文壽集京城童行五百人,選得惟凈等十人引見便坐,詔送院受學(xué)。惟凈者,吳王李煜弟從鎰之子弟:原作「第」;鎰:的作「鑒」,均據(jù)《新五代史》卷六二、陸游《南唐書》卷三考改。,性穎悟,口授梵章,即曉其義, 識西域字,歲余,度為僧,手寫梵經(jīng)以獻。自后依法賢授學(xué),為梵學(xué)筆受,賜紫衣,號光梵大師。大中祥符后,令同譯經(jīng),為試光祿卿。
是年,詔改譯經(jīng)院為傳法院,又置印經(jīng)院。
雍熙元年九月,詔自今新譯經(jīng)論,并刊板摹印,以廣流布。
二年,帝覽所譯經(jīng),詔宰相曰:「譯經(jīng)辭義圓好,天息災(zāi)等三人及此地數(shù)僧皆深通梵學(xué),得翻傳之體。」遂詔天息災(zāi)、法天、施護并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又詔譯經(jīng)月給酥酪錢有差。法賢,年十二依本國密林寺達聲明學(xué),從父兄施護亦出家,法賢語之曰:「古
圣賢師皆譯梵從華,而作佛事?!辜聪嗯c從北天竺國(諸)[詣]中國,至燉煌,其王固留不遣數(shù)月,因棄錫杖缾盂,惟持梵夾以至,仍號明教大師。三年十月戊午,御制《新譯三藏圣教序》以冠經(jīng)首,令刊石御書院。真廟祗遹先訓(xùn)真廟祗遹先訓(xùn):此句疑有錯簡,當(dāng)移于下句「咸平二年」后。參后文「真宗咸平二年」條。,雍熙四年,詔改名法賢,累加試光祿卿、朝奉大夫。咸平二年,繼作《圣教序》賜之。咸平三年八月卒,謚慧辯。法天,初名達理摩犖義多,后改今名,累試鴻臚卿、朝奉大夫,轉(zhuǎn)光祿卿,咸平四年五月卒,謚玄覺。施護,十五依帝釋宮寺僧悲賢學(xué)五天真草及師子、于闐、三佛齊、阇婆文字,累加試鴻臚卿、朝奉大夫,又試光祿卿。祥符三年九月,天竺僧覺稱獻《贊圣序》稱:原脫,據(jù)同書《道釋》二之八補。。六年八月,參政趙安仁等纂集新經(jīng)并所降制,詔賜名《祥符法寶箓》,丁亥,御制賜。八年閏六月甲辰,出太宗御制《妙覺集》五卷,付院入藏。天禧二年正月卒,謚明悟。后又有法護者,與法賢同國人,依中天竺摩伽陀國堅固鎧宮寺,解八轉(zhuǎn)音,年二十五至京師,賜方袍。景德三年,詔參證梵文,號傳梵大師,累試光祿卿。法進者,學(xué)梵書,達梵義,博究教典,綴文婉約,得古經(jīng)格致,今翻(釋)[譯]儀范自其著定也。其年,詔:「應(yīng)西天僧有精通梵語可助翻演者,悉館于傳法院?!棺允氰笊琳?,悉召見,賜以紫服、束帛,華僧自西域還者亦如之。又自天息災(zāi)言:「聞陜西諸州頗有僧俗收藏梵夾,望降詔購放放:疑當(dāng)作「訪」。,以資翻譯?!箯闹?。
是年當(dāng)是雍熙三年。,義學(xué)沙門知則上新譯《無量壽經(jīng)疏》,賜號演教大師。其后獻新經(jīng)者,僧司集義學(xué)僧詳定入藏。十月,帝作《新譯三藏圣教序》賜譯僧,仍令應(yīng)新譯經(jīng)逐部之首皆載之,又令刊石御書院。
淳化四年五月,詔:「西面緣邊及黎、階、秦、廣州,應(yīng)梵僧自天竺來及中國僧游天竺還者,所赍梵經(jīng)并先具奏聞,仍封題進上?!?
五年,詔所譯經(jīng)寫二本,一編入大藏,一藏本院。是年,于闐僧吉祥獻《大乘秘藏經(jīng)》二卷,詔法賢等定其真?zhèn)巍7ㄙt等言;「吉祥所獻經(jīng)是于闐書體,經(jīng)題是《大乘方便門》,三摩題經(jīng),且非《大乘秘藏經(jīng)》也。其經(jīng)中文義無請問人,及聽法徒眾非法印次第,前后六十五處文義不正,互相乖戾,非是梵文正本?!沟壅僖姺ㄙt等及吉祥,諭之,曰:「使邪偽得行,非所以崇正法也。宜令兩街集義學(xué)沙門,將吉祥所獻經(jīng)搜檢前后經(jīng)本對眾焚棄?!箯闹?。
至道元年,沙州曹延祿乞賜新譯經(jīng),給之。
真宗咸平二年,真宗以繼作《圣教序》賜傳法院。帝曰:「法賢多上表章,乞制序引,屬諒陰之內(nèi),不欲措意。(禪)[禫]服已除,近方構(gòu)思,乞時賜也乞時賜也:此句當(dāng)有奪誤。?!钩蹩淌鶗?,法賢等累表求降付院,與太宗《圣教序》對,三年九月始得請,備威儀迎導(dǎo)以歸,令于便殿安置。又有僧可升獻《注解序》,對便殿,賜束帛。
景德元年,天竺譯經(jīng)三藏法護入貢梵經(jīng),真宗召見便殿,恩賜甚厚,館于譯經(jīng)院。天圣末,注輦國貢金葉(文)[天]
竺字,詔令翻譯之。法護姓憍尸迦氏,婆羅門之族,累號普明慈覺傳梵大師,嘉佑三年卒,謚曰演教大師,蓋壽九十余。
二年九月,車駕幸傳法院。
大中祥符三年九月,中天竺僧覺稱獻《贊圣頌》,令惟凈譯之。覺稱請還,詔造金襕袈裟置本國金剛坐,及賜裝錢茶藥,覺稱復(fù)作頌為謝,帝嘉之。
六年八月,譯經(jīng)潤文兵部侍郎趙安仁言:「準(zhǔn)詔編修藏經(jīng)表,乞賜名題制序?!乖t以《大中祥符法寶錄》為名,御制序給之。錄凡二十一卷,惟凈寫譯,證義啟沖、修靜、證殊、文一、重珣、簡長同編次,內(nèi)侍李知和勾當(dāng)。安仁又請以太宗及皇帝圣制編次《東土圣賢集》,既成,賜詔褒(飾)[飭],加金帛,秘書監(jiān)楊億常預(yù)編修,亦(如)[加]賚焉。
八年閏六月,內(nèi)出太宗皇帝御制《妙覺集》五卷付傳法院,編入《大藏》。
天禧元年四月,詔曰:「金仙垂教,實利于含生;具葉謄文,是資于傳譯。茍師承之或異,必邪正以相參。既失精詳,寖成訛謬。而況葷血之祀,頗瀆于真乘;厭詛之詞,萬乖于妙理。方增崇尚,特示發(fā)明。其新譯《頻那夜迦經(jīng)》四卷,不得編入藏目。今傳法院似此經(jīng)文,無得翻譯。」時中書閱此經(jīng)詞意與經(jīng)教戾,乃令傳法院詳之,且請不附藏目,故有是詔。
三年九月,起居舍人呂夷簡言:「故御史中丞趙安仁嘗刻《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印板,望送傳法院附入經(jīng)藏?!箯闹?。
三年二月,譯經(jīng)三藏法護等請降御注四(年)[十]二章《遺教經(jīng)》,傳寫入藏,從之。
四年二月,秘演等請以圣制《述釋典文章箋注》附大藏,詔可。是年,以宰臣丁謂兼充譯經(jīng)使。潤文官常一員,天禧中以翰林學(xué)士晁迥、利瓦伊同潤文,始置潤文二員,丁謂罷使后,亦不常置。天圣三年又以宰相王欽若為之,自后首相繼領(lǐng),然降麻不入銜。又以參政、樞密為潤文,其事浸重。每生辰,必進新經(jīng)。前兩日,二府皆集以觀翻譯,謂之開堂。慶歷三年,呂夷簡罷相,以司徒為使致仕,既章得象代之既;原作「即」,據(jù)文意改。,自是降麻入銜。
仁宗天圣四年,潤文官翰林學(xué)士夏竦與僧眾上新譯經(jīng)章義七十卷,是書大中祥符九年詔惟凈撰,(今)[令]潤文官趙安仁、楊億刊定,至是始畢。是年,惟凈言:「藏乘名錄類例尤多,(令)[今]所流進凡有三錄,僧智升撰即《開元錄》,圓升撰《正元錄》,圓照《(績)[續(xù)]正元錄》,今請將皇朝經(jīng)總成一錄?!乖t惟凈合三錄,令續(xù)譯《經(jīng)律論》、《西方東土圣賢集傳》,為之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八年,潤文官夏竦、王(曉)[曙]上大藏經(jīng)《名禮懺經(jīng)》十卷。初,五臺山沙門崇慶撰進,今竦等詳定頒行。
景佑二年九月,帝作《景佑天竺字源序》賜譯經(jīng)院。是書即三藏法護、惟凈以華、梵對參為之,凡七卷。
十月,刑部尚書夏竦上《奉詔撰傳法院譯經(jīng)碑銘》,詔本院刊石。
三年十二月,譯經(jīng)使呂夷簡、潤文宋綬言:「準(zhǔn)詔續(xù)修《法寶錄》,請依舊體御制序?!剐蛟唬骸缸耘d國壬午,距今乙亥五十四
載,其貢獻并內(nèi)出梵經(jīng)無慮一千四百二十八夾,譯成經(jīng)論凡五百六十四卷,譯者釋文、釋華梵、對傳、句讀。辯佉樓之筆,簡韋佗之辭。云云?!乖t刊于石,賜名,詔以《景佑新修法寶錄》為名。是錄即自大中祥符四年以后至景佑三年,惟凈與法眾并預(yù)編纂。
寶元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傳法院言:「建立譯經(jīng)碑銘工畢?!乖t官吏恩賚有差。
慶歷三年十月,賜傳法院、寺務(wù)司錢歲五百千。
五年正月,命宰臣章得象撰《御制傳法院譯經(jīng)碑后記》。
三月二十二日,以傳法院新建御書《西竺聲原字母碑》殿為干華殿。
皇佑四年正月八日,參知政事高若訥進樞密使,詔仍兼同譯經(jīng)潤文。
至和元年十二月八日,賜傳法院譯經(jīng)三藏大師法護為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法護,西天僧,有戒行,特以六字師號賜之。
神宗熙寧四年三月,廢印經(jīng)院。
元豐元年七月九日,詔故西天譯經(jīng)三藏試鴻臚卿日稱賜謚曰闡教,仍依法護例遺恩度僧七人,慧(辨)[辯]院歲增度僧一人。
十月三日,參知政事元絳參定傳法院新編《法寶箓》。先是,譯經(jīng)僧日稱死,同譯經(jīng)僧慧詢等皆不能繼,乞罷譯場。乃詔令在院習(xí)學(xué),續(xù)修寶元以后《法寶箓》,候有通達義理梵僧,依舊翻譯,而降因有是命而降因有:語義重復(fù),當(dāng)衍二字。。
二年六月十一日,參知政事蔡確參定編修傳法院《法寶箓》。
三年十月九日,詳定官制所言:「譯經(jīng)僧官有授試光祿鴻臚卿、少卿者,今除散階已罷外,其帶少卿官名實有妨礙。欲乞以授試卿者改賜譯經(jīng)三藏大法師,試少卿者改賜譯經(jīng)三藏法師,其師號及請俸之類并依舊?!乖t試卿者改賜六字法師,試少卿者四字,并冠「譯經(jīng)三藏」,余依舊。
五年七月八日,詔譯經(jīng)潤文使、同譯經(jīng)潤文并罷,自今令禮部尚書領(lǐng)之,廢譯經(jīng)使司印。
淳熙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傳法院智覺言:「本院原系東京右街太平興國寺傳法院,自(詔)[紹]興初間,僧眾隨從車駕至此,興建佛殿寺宇,乞賜"太平興國傳法寺"為額?!箯闹?。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應(yīng)天院
應(yīng)天院
【宋會要】
西京應(yīng)天禪院,即太宗誕生之地。景德四年二月,真宗每幸每:疑當(dāng)作「臨」。,詔建院,設(shè)太祖神御,如啟圣制度。吏部尚書張齊賢、翰林學(xué)士晁迥、入內(nèi)都知石知顯擇地。(天)[大]中祥符元年,又命翰林學(xué)士李宗諤與河南府王化基覆視。二年,賜名。祀汾陰回,幸院焚香,又命禮賓副使賈文壽同修。天禧元年成,凡九百九十一區(qū),令洪州僧智新住持。寺旁有驍勝軍營,寺僧常請為馬,真宗曰:「頗聞太祖生于此營,今營有二岡,殆是乎 」二年,又令增院常住錢日三千,每朔望,士庶瞻禮焚香。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崇恩延福院
崇恩延福院
【宋會要】
淳熙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嗣濮王士歆言:「乞?qū)⑴R安府在城蒲橋修蓋庵舍一所,以"崇恩延福院"為額?!箯闹?。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永寧崇福院
永寧崇福院
【宋會要】
紹熙元年六月十四日,詔:「故貴妃張氏墳所修蓋屋宇,可特充本家功德院,仍賜"永寧崇福院"為額,差僧法云住持。日后闕人,從甲乙選請有戒行人焚修香火?!?br />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奉先資福院
奉先資福院
【宋會要】
奉先資福院,即安陵卜定,干德二年改卜。五月,詔就陵域置院,設(shè)宣祖、昭憲太后銅像。太平興國二年,命圓覺大師守篆主之。真宗每行幸大禮,必詣院。又秦國夫人劉氏、孫貴妃、吳昭容、代國公、曹國長公主悉葬院側(cè)。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百福院
百福院
【宋會要】
建康府崇恩百福院,即建康府江寧縣百福院。紹興三十年七月十三日,詔依左中大夫、知建康府王綸所乞,充本家墳寺,賜是額。以綸前系同知樞密院故也。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普安院
普安院
【宋會要】
普安禪院,周顯德中建,建隆初賜額,昭憲太后建佛殿。端拱二年,遣內(nèi)侍鄭守均部兵卒以重建,又造法華千佛、地藏不動尊佛閣,凡六百三十八區(qū)。初,元德太后攢宮在此院,及改,上又別起殿塑元德真容,亦守篆住持。守篆,五臺僧,跣足游京城,結(jié)庵此院,卒,賜謚明悟塔,曰正慧。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惠安院
惠安院
婺州惠安禪院,紹興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右朝奉大夫、直秘閣、主管臺州崇道觀呂用中言:「父好問昨為尚書右丞,除資政殿大學(xué)士,累贈太師,今葬婺州武義縣惠安院之側(cè),乞充功德院?!官n是額。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普明院
普明院
【宋會要】
淳熙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詔秀王墳庵在湖州府烏程縣,以「普明禪院」為額。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資圣院
資圣院
【宋會要】
資圣院,一在新并州城內(nèi)。天禧五年,真宗以祖宗皆嘗親征,為陣亡將士追福,得(袖)[神]虎三部落二營地,遣內(nèi)侍楊守信造,凡七百二十區(qū),天圣初成,賜名,給田園,太祖、太宗忌日,皆就建道場。一在隆安坊坊:原作「場」,據(jù)下文改。。初,太宗第七女陳國長公主幼不茹葷,許出家,大中祥符二年八月制,進封吳國,號報慈正覺大師,賜紫,名清裕。九月,出居是院,以教坊樂、釋門威儀導(dǎo)送。前一日,車駕臨視。初在建初坊,后以迫隘,徙城西隆安坊。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十方寺
十方寺
【宋會要】
紹熙元年五月四日,真秘閣張镃言:「乞以臨安府艮山門里所居屋舍為十方禪寺,仍舍鎮(zhèn)江府本家莊田六千三百余畝,供贍僧徒?!苟Y部、太常寺擬「慶壽慈云禪寺」為額,從之。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僊林寺
僊林寺
指揮,僧宗滿特補右街僧錄。命下之日,外議藉藉,咸謂宗滿乃么庸釋耳,安能上動冕旒,護降中旨 意有與之為地者。若非左右之近習(xí),則必肺腑之懿親也。陛下與之,固不害于為治,至于重?zé)﹥?nèi)降,三省施行,給舍讀書,乃為一緇黃之流委曲若此,人其謂何 臣觀國朝僧職有闕,命兩街各選一人,較藝而補。今日僧官充創(chuàng)都城,未聞有清修之士可以厭服眾望者,安得較藝而補哉 近日有女冠季貞詠干犯天聽,補左街鑒義,中書繳奏,隨即寢命。未及兩日,忽有宗滿希求僧錄,可謂無忌憚之甚矣。欲乞?qū)嬃T?!构视惺敲?。 慶元四年三月十七日,詔:「仙林住持慈恩宗教賜紫真教大師宗滿,已降"特補右街僧錄,主管教門公事,仍舊住持"指揮更不施行?!钩剂叛裕骸阜?br />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開寶仁王寺
開寶仁王寺
【宋會要】
紹熙四年三月四日,詔開寶仁王寺特與蠲免借官員指占。從住持僧文坦請也。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上天竺靈感觀音寺
上天竺靈感觀音寺
嘉定五年二月二十九日,詔令兩浙轉(zhuǎn)運司取索上天竺靈感觀音教寺并徑山興圣萬壽禪寺砧基契照究,見著實有無隱寄別人產(chǎn)業(yè),仍截自今降指揮日為限。如日后如有增置田產(chǎn),并不在蠲免之?dāng)?shù)不:原無,據(jù)文意補。,其兩寺得免和買役錢之額,令所隸官司各與消豁,不得暗于其它人戶產(chǎn)上均攤。如違,許被害人戶越訴。兼慮其它寺觀不體朝廷以兩寺系祈禱去處及有元降指揮,援例陳乞,源源不已,重為民困。今后如有似此之類,并令給、舍繳駁,戶部執(zhí)奏,不得放行?!瓜仁牵R安府言:「上天竺靈感觀音教寺進狀,乞下臨安、嘉興、平江府照紹興二十四年已降指揮,將本寺和買役錢、保正役次及科敷并與蠲?!辜鹊弥家?,而徑山興圣萬壽禪寺援以為請,亦復(fù)從之。臣僚言,謂所降指揮但泛然蠲免,初無限則,其弊必至隱寄外人田產(chǎn),積久不已,所免愈多,則他人受害愈重。故有是詔。
十二年正月四日,詔令封樁庫于見樁管度牒內(nèi)支撥一十道,付上天竺寺變賣價錢,專充修造殿宇使用。以住持僧善月言:「本寺系是朝廷祈禱去處,殿宇經(jīng)涉年深,多有摧損,今重行修換,乞矜軫給賜?!构视惺窃t。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東山太平禪寺
東山太平禪寺
【宋會要】
嘉定三年十一月一日,詔懷安軍復(fù)建東山太平禪寺。以本州島鄉(xiāng)官士庶言祈禱感應(yīng),從其請。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天臺東教寺
天臺東教寺
【宋會要】
慶元三年十二月十四日,詔上天竺靈感觀音寺為系祈禱去處,今永作天臺教寺。
道釋 宋會要輯稿 道釋二 寄居僧寺
寄居僧寺
【宋會要】
光宗紹熙〔□年〕四月十三日,禮部言:「僧道經(jīng)朝省陳祠,乞?qū)⒓木铀掠^官員士人起離。內(nèi)有無力蓋屋居住之人,深可憐憫?!乖t與展五年。(本卷郭聲波點校)
禮 宋會要輯稿 禮一 郊祀儀注 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