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舞
魏武帝平荊州,獲漢雅樂郎杜夔。時舞師馮肅曉知先代諸舞,使夔總之。始設(shè)軒懸,復(fù)先代古樂。
文帝受禪,改漢《安世樂》為《正世》,《嘉至樂》為《迎靈》,《昭容樂》為《昭業(yè)》,漢《巴渝舞》為《昭武》,《?翹舞》為《鳳翔》,《育命舞》為《靈應(yīng)》,《武德舞》為《武頌》,《文始舞》為《大韶》,《五行舞》為《大武》。明帝太和初,詔議廟樂改《大予樂》為太樂(太樂,漢舊名也)。太祖武皇帝樂曰《武始之舞》,高祖文皇帝樂曰《咸熙之舞》,烈祖皇帝樂曰《章斌之舞》。凡此三舞,天地宗廟薦享及朝饗用之,總名《大鈞之樂》也。王肅等議設(shè)宮縣之樂、八佾之舞,高皇、大帝、太祖、高祖、文昭廟,皆當(dāng)兼用先代及《武始》、《大鈞之舞》,以《文始》、《大武》、《武德》、《武始》、《大鈞》可以備四代之樂,猶周存六代之樂也。故奏黃鍾,舞《文始》,以禮天地,奏太蔟,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奏姑洗,舞《武德》巡守,以祭四望山川,奏蕤賓舞《武始》、《大鈞》以祀宗廟二至,祀邱澤可兼舞四代。又漢《?翹》、《育命》之舞,舊以祀天,今可兼以《?翹》祀圜丘,《育命》祀方澤,卒如肅議,亦近古盛制也?! ·饰琛∥丛斔?,然漢已施於燕享矣。傅毅、張衡所賦,皆其事也。魏曹植《な舞歌序》曰:“漢靈帝《西園鼓吹》,有李堅者,能な舞。遭亂,西隨段煨。
先帝聞其舊伎,召之。堅既中廢,兼古曲多謬誤,異代之文,未必相襲,故依前曲改作新歌五篇,不敢充之黃門,近以成下國之陋樂焉。”
晉武帝受命之初,百度草創(chuàng),郊祀明堂,權(quán)用魏樂,而改樂章,繼而命荀勖領(lǐng)其事,使郭夏、宋識等造《正德》、《大豫》二舞,又改魏《昭武舞》曰《宣武之舞》,《羽?舞》曰《宣文之舞》。咸寧初,詔定祖宗之號,而廟樂乃廢宣武、宣文之舞,同用《正德》、《大豫》之舞。勖既以新律造二舞,次更修正鐘磬。勖薨,復(fù)詔其子藩修定,以施郊廟?! ·椅琛h曲,至?xí)x加以杯,謂之《世寧舞》也。張衡《舞賦》云:“歷七ひ而蹤躡?!蓖豸印镀哚尅吩疲骸捌撙谊愳稄V庭?!鳖佈又疲骸斑f?開於ひ扇。”鮑昭云:“七ひ起長袖。”皆以七ひ為舞也。干寶云:“晉武帝太康中,天下為《晉世寧舞》,矜手以接ひ反覆之?!保ㄖ廖V?,言晉代之士茍貪飲食,智不及遠。)至宋,改為《宋世寧》,齊改為《齊代昌舞》,唐謂之《ひ舞》,隸清樂部中。
白?舞 按舞辭有巾袍之言。?本吳地所出,疑是吳舞也。晉《俳歌》又云:
“皎皎白緒,節(jié)節(jié)為雙。”吳音呼緒為?,疑白?即白緒也。
鐸舞 漢曲也。晉《な舞歌》亦五篇,及《鐸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陳於元會。其舞故常二八,桓元即真,太樂遣眾伎,尚書殿中郎裴明子啟增八佾,相承不復(fù)革。宋明帝自改舞曲,歌詞猶存,舞并闕。其《な梁》,謂之《な扇舞》也?!夺ξ琛贰ⅰ渡任琛?。後并亡。
宋武帝紹晉衰亂之後,改《正德舞》為《前舞》,《大豫舞》為《後舞》?! ∥牡墼沃?,令奚縱參議宗廟舞事,會軍興而寢。至孝武,有司奏:“宋承晉氏,未有稱號;《前舞》、《後舞》,有乖古制?!膘妒恰肚拔琛窞椤秳P容之舞》,《後舞》為《宣烈之舞》。既而建平王宏又議以《凱容》為《韶舞》,《宣烈》為《武舞》,故以《正德》為《宣化之舞》,《大豫》為《興和之舞》。郊廟初獻,奏《凱容》、《宣烈之舞》,終獻,奏《永安之樂》。何承天《三代樂序》稱《正德》、《大豫舞》,蓋出三代容樂,其聲節(jié)有古之遺音焉。然不知二舞乃出《宣舞》、《宣文》、《魏大武》三舞也。《宣舞》,魏《韶舞》也?!缎摹罚骸段涫嘉琛芬?。魏改《巴渝》為《昭舞》,《五行》為《大武》,《凱容舞》執(zhí)?秉翟,則魏《武始舞》也。《宣烈舞》有牟弩、有干戚。牟弩,漢《巴渝舞》也,干戚,周舞也。由是言之,何承天之論,未為知樂者也。明帝又自改《な舞曲》歌辭。大明中,以《な》、《拂》雜舞合之鐘石,施之殿庭順帝?明中,王僧虔以為乖於雅體,何其知言邪。
文帝元嘉十三年,司徒彭城王義康於東府正會,依舊給伎。總章工馮大列:
“相承給諸王伎十四種,其舞伎三十六人。”太常博士傅崇議,以為:“未詳此人數(shù)所由,唯杜氏注《左傳》佾舞,云諸侯六六三十六人,以為非也。夫舞者所以節(jié)八音也,八音克諧,然後成樂,故樂必以八人為列,自天子至士,降殺以兩,兩者,減其二列耳。杜以為一列又減二人,至士止馀四人,豈復(fù)成樂。按服虔注《左傳》云:‘天子八八,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渥h甚允。今諸王不復(fù)舞佾,其總章舞伎,即古之女樂也。殿庭八八,諸王則應(yīng)六八,《春秋》鄭伯納晉悼公女樂二八,晉以一八賜魏絳,此樂以八八為列之證也。若如議者,唯天子有八,則鄭應(yīng)納晉二六,晉應(yīng)賜絳一六也。自天子至士,其文物典章,尊卑差級,莫不以兩。未有諸侯既降二列,又一列輒減二人,近降大半,非唯八音不具,於兩義亦乖。”
齊武帝祠南郊,初獻,奏《文德宣烈之樂》,次奏《武德宣烈之樂》。太祖高皇帝配享奏《高德宣烈之樂》。北郊,初獻,奏《地德凱容之樂》,次奏《昭德凱容之樂》。明堂之樂,并同二郊之奏。宗廟:太祖神室,奏《高德宣烈之樂》,穆后,奏《穆德凱容之樂》,高宗,奏《明德凱容之舞》?! ↓R永明中,釋寶月為太樂令,鄭義奏論曰:“笛飾以旄,?飾以羽,今笛?并用羽?!迸f制:進賢冠,幘不簪筆,朱衣衤票腹,中廁,皂緣,曲領(lǐng),白布秣,復(fù)舄。義奏乃改簪筆,笛?同用竹,朱漆。?三孔,笛一頭,五色?,?兩頭,葆羽?,著馮皮履。梁武帝辨之曰:“詩云:左手執(zhí)?,右手秉翟。筆笏以記事受言,舞者何事簪筆邪!”
梁室肇有天下,任?宗王肅之議,凡郊廟備六代之樂,武帝非之,以為仲尼晏朝之意,於是不備宮架,不遍舞六代。至於郊廟及三朝設(shè)架,則非宮非軒,非判非特,直以至恭所應(yīng)施用而已,何其率邪!故其命武舞為《大壯》,文舞為《大觀》。南郊,舞奏黃鍾,取陽始化也;北郊,舞奏林鍾,取陰始化也。明堂、宗廟,舞奏蕤賓,取恭名陰主之義也;三朝,則《大壯》奏夷則,《大觀》奏姑洗,取其月王也。彼謂魏晉以降,不應(yīng)以巴渝夷狄之舞雜周舞,真篤論歟!
梁武帝時,太常任?奏:“據(jù)魏王肅議,周禮,賓客皆作備樂,況天地宗廟,事之大者?!吨芄佟贰粤?、六呂、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以和邦國?!堃劳趺C,祀祭郊廟備六代樂。”帝曰:“按言‘大合樂’者,是使六律與五聲克諧,八音與舞蹈合節(jié)耳。豈謂致鬼神?用六代樂也?其後即言‘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此則曉然已明,肅則失其旨矣。推檢記載,初無宗廟郊?遍舞之文,唯《明堂位》云:‘以?禮祀周公於太廟,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納夷蠻之樂於太廟,言廣魯於天下也?!此晕琛洞笪洹?、《大夏》者,止欲備其文、武二舞耳,非兼用六代也。夏以文受,周以武功,所以故兼之而不用《?》者,《?》,武舞也。周監(jiān)於二代,質(zhì)文乃備,納蠻夷樂者,此明功德所須,蓋止施衤帝祭,不及四時也。
今四時之祭,而不遍舞者何?夫祭尚於敬,不欲使樂繁禮縟,故季氏逮ウ而祭,日不足則繼之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彼義反)倚(乙利反)以臨祭,其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與焉,質(zhì)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聞之,曰:‘誰謂由也而不知禮乎?’儒者知子頹宴饗,猶舞六代,不知有司跛倚,不敬已大。若依肅議,用六代樂者,郊堂既有迎神之樂,又登歌各頌功德,遍以六律,繼以出入,方待樂終然後罷祭者,此則乖仲尼韙晏朝之旨。
若三獻禮畢,即便卒事,則無勞於遍舞也。” 陳武帝宗祀朝饗,并遵梁制。武舞奏《大壯》;夷則作,夾鍾參應(yīng)之,七月金始王,取其剛斷也。文舞奏《大觀》,姑洗作,應(yīng)鍾參應(yīng)之。三月萬物畢榮,取其布惠也。文帝天禧五年,詔劉平、張崖定二郊、明堂儀,改天嘉中所用齊樂,盡以“韶”為名。更舞《七德之舞》,工執(zhí)干?,曲終復(fù)綴。出就縣東,繼舞《九敘之舞》,工執(zhí)羽?。
後魏道武帝定中山,獲其樂縣,自制樂舞,追尊祖考。諸帝樂用八佾,奏《皇始之舞》。冬至祭天於南郊圜丘,樂用《皇矣》,奏《?和之舞》;夏至祭地於北郊方澤,樂用《天祚》,奏《大武之舞》。及破赫連昌,獲古雅樂,平?jīng)鲋?,得其伶人、器服,并擇而存之;後通西域,又以悅般國鼓舞設(shè)於樂府。文帝時,公孫崇典知樂事,章嘗言於帝曰:“樂府先傳正聲,有《王夏》、《登歌》、《鹿鳴》之屬,而有《文始》、《五行》、《勺舞》。及太祖初興,制《皇始之舞》,又有吳夷、東夷、西戎之舞,凡七舞,用之郊廟。中京造次,但用《文始》、《五行》、《皇始》三舞而已?;饰核淖嫒谥畼?,宜有表章?!钡勰嗽t劉芳更定文、武二舞,始於大饗用之。後祖瑩等建言,請以《韶舞》為《崇德》,武舞為《章烈》,總名曰《嘉成》。詔可其議,特準古六代之樂,易《嘉成》為《大成》。然赫連昌、涼州、悅般國之樂,吳夷、東夷、西戎之舞,并列之太樂,是不知先王之時,夷樂作於國門右辟之說也。
北齊之舞,作《覆燾》以享天地之神,作《恢祚》以獻高祖武帝之室,《宣政》以獻文襄之室,《光大》以獻《文宣》之室,朝饗用文、武之舞,咸有階步。
其雜樂歌舞之伎,自襄以來,皆所樂好。至河清以後,傳習(xí)尤甚,無足紀焉?! ♂嶂芪涞鄢踉臁渡?之舞》,又定《大夏》、《大漢》、《大武》、《正德》、《武德》,以備六代之樂。南北郊、雩壇、太廟、衤帝袷、朝會并用之,然不制神室之舞,非古人所以象德昭功之意也。
城舞 後周武帝平齊作《永安樂》,行列方正,象城郭,謂之城舞。用八十人,刻木為面,狗喙獸耳,以金飾之,垂線為?,畫襖皮帽,舞蹈姿致,猶作羌胡狀。
隋文帝平陳之後,盡得宋、齊舊樂,更詔牛宏等定文武之舞,辨器服之異。
又準《樂記》象德擬功,初來就位,總干而山立,思君道之難也;發(fā)揚蹈厲,威而不殘也;武亂皆坐,四海咸安也;武,始而受命,再成而定山東,三成而平蜀道,四成而北狄是通,五成而江南是拓,六成復(fù)綴,以闡太平。文帝曰:“不用象功德,直象事可也。”近代舞出入皆作樂,謂之階步,咸用《肆夏》,《周官》所謂出入奏鐘鼓是也,并依定焉。梁帝罷之,不知經(jīng)之過也。魏、晉以來,有《矛俞》、《弩俞》及諸儒導(dǎo)引之類,既非正典,悉罷不用,亦可謂治古之舉也。
其後定令置七部樂,而牛宏又請存《な》、《鐸》、《巾》、《拂》四舞,與新伎并陳。宴會,同設(shè)於西涼前奏之。帝曰:“音聲節(jié)奏及舞,悉宜依舊。惟舞人不捉な、拂爾?!迸:戤?dāng)世儒宗,而措論如是,抑何不知先王雅樂之甚哉!
隋文舞工六十四,并黑介幘,冠進賢冠,絳紗連裳,白內(nèi)單,皂衤票、領(lǐng)、?、裾、革帶,烏皮履。十六工執(zhí)た;十六工執(zhí)??;十六工執(zhí)旄;十六工執(zhí)羽,左手皆執(zhí)?。二工執(zhí)纛,引前,在舞員外,衣冠亦如之。武舞工六十四,并服武弁,朱衤?衣,革帶,烏皮履。左執(zhí)朱干,右執(zhí)玉戚。二工執(zhí)旌,居前;二工執(zhí)鼗,二工執(zhí)鐸。金钅享二,四工舉,二工作。二工執(zhí)鐃。二工執(zhí)相,在左;二工執(zhí)雅,在右,各一工作焉。自旌以下,夾引。武舞者在舞員外,衣冠亦如之。然朱干玉戚,古天子之舞也,舞工以之,不亦過乎?
唐高祖時,祖孝孫定樂,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凱安》,舞者各六十四人。文舞:左?右翟,與執(zhí)纛而引者二人,皆委貌冠,黑素,絳領(lǐng),廣袖,白绔,革帶,烏皮履。武舞:左干右戚,執(zhí)旌居前者二人,執(zhí)鼗,執(zhí)鐸皆二人,金钅享二,舉者四人,奏者二人,執(zhí)鐃二人,執(zhí)相在左,執(zhí)雅在右,皆二人夾導(dǎo),服平冕,馀同文舞。朝會則武弁,平巾幘廣幘,金甲,豹文绔,烏皮靴。執(zhí)干戚夾導(dǎo),皆同郊廟。凡初獻,作文舞之舞;亞獻、終獻,作武舞之舞。太廟降神以文舞,每室酌獻,各用其廟之舞。??遷廟之主合食,則舞亦如之。儀鳳二年,太常卿韋萬石定《凱安舞》六變,一變象龍興參墟;二變象克定關(guān)中;三變象東夏賓服;四變象江淮平;五變象犭僉狁伏從;六變復(fù)位以崇,象兵還振旅。初,太宗時,詔秘書監(jiān)顏師古等撰定弘農(nóng)府君至高祖太武皇帝六廟樂曲舞名,其後變更不一,而自獻祖而下廟舞,略可見也。獻祖曰《光大之舞》,懿祖曰《長發(fā)之舞》,太祖曰《大政之舞》世祖曰《大成之舞》,高祖曰《大明之舞》,太宗曰《崇德之舞》,高宗曰《鈞天之舞》,中宗曰《大和之舞》,睿宗曰《景?之舞》,元宗曰《大運之舞》,肅宗曰《惟新之舞》,代宗曰《保大之舞》,德宗曰《文明之舞》,順宗曰《大順之舞》,憲宗曰《象德之舞》,穆宗曰《和守之舞》,敬宗曰《大鈞之舞》,文宗曰《文成之舞》,武宗曰《大定之舞》,昭宗曰《咸寧之舞》,其馀闕而不著。唐之自制樂凡三大舞: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镀叩挛琛氛?,本名《秦王破陣樂》,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曲。及即位,宴會必奏之,謂侍臣曰:“雖發(fā)揚蹈厲,異乎文容,然功業(yè)由之,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右仆射封德彝曰:
“陛下以圣武戡難,陳樂象德,文容豈足道哉!”帝矍然曰:“朕雖以武功興,終以文德綏海內(nèi),謂文容不如蹈厲,斯過矣?!蹦酥莆鑸D,左圓右方,先偏後伍,交錯屈伸,以象魚麗、鵝鸛。命呂才以圖教樂工百二十八人,被銀甲執(zhí)戟而舞,凡三變。每變?yōu)樗年嚕髶舸掏鶃?,歌者和曰:“秦王破陣樂?!贬崃钗横缗c員外散騎常侍褚亮、員外散騎常侍虞世南、太子右庶子李百藥更制歌辭,名曰《七德舞》。舞初成,觀者皆扼腕踴躍,諸將上壽,群臣稱萬歲,蠻夷在庭者請相率以舞。太常卿蕭?曰:“樂所以美盛德形容,而有所未盡。陛下破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愿圖其狀以識?!钡墼唬骸胺剿暮N炊?,攻伐以平禍亂,制樂陳其梗概而已。若備寫擒獲,今將相有嘗為其臣者,觀之有所不忍,我不為也?!弊允窃铡⒍脸瘯c賀,與《九功舞》同奏。舞人更以進賢冠,虎文?,?蛇帶,烏皮靴,二人執(zhí)旌居前,其後更號《神功破陣樂》?!毒殴ξ琛繁久豆Τ蓱c善樂》。太宗生於慶善宮,貞觀六年幸之,宴從臣,賞賜閭里,同漢沛、宛。帝歡甚,賦詩,起居郎呂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慶善樂》。以童兒六十四人,冠進德冠,紫?褶,長袖,漆髻,屣履而舞,號九功舞。進蹈安徐,以象文德。麟德二年詔:“郊廟、享祀奏文舞,用《功成慶善樂》,曳履,執(zhí)拂,服?褶,童子冠如故。武舞用《神功破陣樂》,衣甲,持戟,執(zhí)纛者被金甲,八佾,加簫、笛、歌鼓,列坐縣南,若舞即與宮縣合奏。其宴樂二舞仍別設(shè)焉?!薄渡显琛氛?,高宗所作也。舞者百八十人,衣畫?五色衣,以象元氣。其樂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fēng)》、《九宮》、《十洲》、《得一》、《慶?》之曲,大祠享皆用之。至上元三年,詔:“惟圜丘、方澤、太廟乃用,馀皆罷?!庇衷唬骸啊渡窆ζ脐嚇贰凡蝗胙艠罚豆Τ蓱c善樂》不可降神,亦皆罷。”而郊廟用《治康》、《凱安》如故。儀鳳二年,太常卿韋萬石奏:“請作《上元舞》,兼奏《破陣》、《慶善》二舞。而《破陣樂》五十二遍,著於雅樂者二遍;《慶善樂》五十遍,著於雅樂者一遍;《上元舞》二十九遍,皆著於雅樂?!庇衷唬骸啊?門》、《大咸》、《大{鼓召}》、《大夏》,古文舞也?!洞?》、《大武》,古武舞也。為國家者,揖讓得天下,則先奏文舞;征伐得天下,則先奏武舞?!渡窆ζ脐嚇贰酚形涫轮?,《功成慶善樂》有文事之象,用二舞,請先奏《神功破陣樂》?!背酰瘯W唷镀脐囄琛?,高宗即位,不忍觀之,乃不設(shè)。後幸九成宮,置酒,韋萬石曰:“《破陣樂》舞,所以宣揚祖宗盛烈,以示後世。自陛下即位,寢而不作者久矣。禮,天子親總干戚,以舞先祖之樂。今《破陣樂》久廢,群下無所稱述,非所以發(fā)孝思也?!钡蹚?fù)令奏之,舞畢,嘆曰:“不見此樂垂三十年,追思王業(yè)勤勞若此,朕安可忘武功邪!”群臣皆稱萬歲。然遇饗燕奏二樂,天子必避位,坐者皆興。太常博士裴守真以為“奏二舞時,天子不宜起立。”詔從之。及高宗崩,改《治康》舞曰《化康》以避諱。武后毀唐太廟,《七德》、《九功之舞》皆亡,唯其名存,自後復(fù)用隋文舞、武舞而已?! ¢_元元年,瀛州司法參軍趙慎言言:“按《周禮》以樂舞教國子,舞《?門》、《大咸》、《大?》、《大武》,是知古之舞者,即諸侯子孫,容服鮮麗,故得神?降福,靈光燭壇。今之舞人,并容貌?陋,屠沽之流,用以接神,欲求降福,固亦難矣。隋猶以品子為之,號為二舞郎。逮乎圣朝,遂變斯制,誠愿革茲近誤,考復(fù)古道。其二舞人,取品子年二十以下,顏容修正者為之,令太常博士主之,準國子學(xué)給料,行事之外,習(xí)六樂之道,學(xué)五禮之儀,經(jīng)十周年,量文武授散官,號曰《?門》生。又五郊工人、舞人衣服,合依五色。按《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元璜禮北方,是知五方帝德,色玉不同,四時文物,各隨方變,冀以同色相感,同事相宜,陰陽交泰,莫不由此。今祭器ブ褥,總隨於五方;五郊衣服,獨乖於方色。舞者常持皂飾,工人恒服絳衣。以臣愚知,深為不便。其工人、舞人衣服,各依方色;其宗廟黃色,仍各以所主色衤票袖。又以樂治身心,禮移風(fēng)俗,請立樂教,以化兆民。《周禮》曰:‘以樂德教國子,中和?庸孝友?!鋰又T生,請教以《樂經(jīng)》,同於《禮傳》,則人人知禮,家家知樂,自然風(fēng)移俗易,災(zāi)害不生。其《樂經(jīng)》章目雖詳,稍乖旨要,請委通明博識修撰訖,然後頒下?!薄 洞蠖ㄎ琛贰”境觥镀脐嚇贰贰N枵甙偎氖?,被五采文甲,持槊,歌云“八埏同軌樂”,以象平遼東而邊隅大定也。
《圣壽舞》 唐高宗、武后作。舞用百四十人,金銅冠五色畫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凡十六變而畢。有“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年,寶祚彌昌”之字。
然先王作樂,有六變而止者,有八變而止者,有九變而止者,未聞十六變也,不亦失大樂必易之意邪?
《光圣舞》 唐明皇作。舞者八十人,鳥冠,五采畫衣。兼以《上元》、《圣壽》之容,以歌王業(yè)所興也?! ⊙鐦肺琛√茝埼氖账煲?。舞工二十人,緋綾為袍,絲布為?。又分四部:
《景?舞》八人,《慶善舞》四人,《承天舞》四人,樂用玉磬二格,大方饗一格,ㄐ箏、筑、臥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吹葉、大笙、小笙、大?篥、小?篥、大簫、小簫、正銅鈸、和銅鈸、長笛、短笛、楷鼓、連鼓、鼗鼓、桴鼓各一,工歌二。開元以後并亡,唯《景?舞》僅存爾。 《長壽舞》 武后長壽年所制。舞者十有二人,衣冠皆畫。
《天授舞》 武后天授年所制。舞者四人,畫衣五采,鳳冠。
《萬歲舞》 《鳥歌萬歲樂舞》,唐武太后所造也。當(dāng)是時,宮中養(yǎng)鳥能人言,又常稱萬歲,故為樂以象之。舞者三人,緋大袖,并畫鴝鵒,冠作鳥像。嶺南有鳥,似鴝鵒稍大,乍視不可辨,久養(yǎng)之能言,南人謂之吉了(亦云料)。開元初,廣州獻之,言音雄重如丈夫,委曲識人情,慧於鸚鵡遠矣?!稘h書·武帝紀》書南越獻能言鳥,豈謂此邪?北方常言鴝鵒逾嶺乃能言,傳者誤矣。
《龍池舞》 唐明皇所作。初,帝在藩邸,居龍慶坊,坊之南忽變?yōu)槌?,望氣者異焉。中宗末年?舟池中。及即位,以坊為宮,池水逾大,彌漫數(shù)里,故為此樂以歌其祥。舞者十有二人為列,服五色紗?衣,芙蓉冠,無憂履,四工執(zhí)蓮花以引舞,一奏而五疊。
《小破陣樂舞》 唐明皇造。舞者四人,金甲胄,蓋生於立部伎也?! 稁熥游琛贰√啤短綐贰罚嘀^之《五方師子舞》。師子摯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綴毛為之,各高丈馀,人居其中,像其亻免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xí)弄之狀。五師子各放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昆侖狀。
《中和舞》 唐德宗造。舞因成八卦。《仲春麟德殿會百僚觀新樂》詩且敘其舞曰:“朕以仲春之首,紀為令節(jié),聽政之暇,韻於歌詩,象中和之容,作中和之舞。”
《六合還淳舞》 唐調(diào)露二年,上御洛城南樓,賜宴太常,奏《六合還淳之舞》。
《順圣舞》 昔干司空ν撰《順圣樂》以進,每宴必使奏之。其曲將半,行綴皆伏,一人舞於中央。幕客韋授笑曰:“何用窮兵獨舞?”觀其言雖詼諧,然亦不為無味矣。豈古所謂譎諫邪?
《承天舞》 《承天樂》舞四人,紫袍,進德冠,并銅帶。
《圣主回鑾舞》 唐大定元年,天后幸京師,同州刺史蘇環(huán)進《圣主還京樂舞》,上御行宮樓觀之,賜以束帛,令編之樂府。
《一戎大定舞》 唐龍朔元年,上召李?、阿史那、上官儀等宴於城門,觀屯營新教之舞,名之《一戎大定樂》,皆親征遼東,形容用武之象也。
《神宮大樂舞》 唐武后長壽中,親享萬象神宮,因制此舞,用舞者九百人,作之神宮之庭焉。
《霓裳舞》 唐文宗每聽樂,鄙鄭衛(wèi)聲,詔奉常習(xí)開元中《霓裳羽衣舞》,以《?韶樂》和之。舞曲成,太常卿馮定總樂工閱之於庭,端凝若植,文宗乃召升階,自吟定《送客西江詩》,因錫禁中瑞錦,令錄所著古體詩以獻,豈莊周所謂旦暮遇之者邪?自兵亂以來,《霓裳羽衣曲》其音遂絕。江南偽主李煜樂工曹者,素善琵琶,因按譜得其聲。煜后周氏亦善音律,又自變易,徐鉉問曹曰:“法曲本緩而此聲太急何也?”曹曰:“宮中人易之?!弊h者以為非吉祥也。後歲馀而周氏卒矣。
《景?舞》 舞者八人,花錦為袍,五綾為?,綠?冠,黑皮靴。
坐部舞 立部舞 唐《安樂》、《太平》、《破陣》、《慶善》、《大定》、《上元》、《圣壽》、《光圣》等舞,皆雷大鼓,雜以龜茲之樂?!洞蠖ā窐芳咏疸`,唯《慶善》舞獨用西涼樂。舊《破陣》、《上元》、《慶善》三舞,皆更其衣冠,合之鍾石,別享郊廟。以《破陣》為《七德》之武舞,《慶善》為《九功》之文舞。自武后僭亂,毀唐宗廟,斯禮竟廢矣?!栋矘贰返劝宋杞粤⒆嘀?,樂府謂之立部伎也。自《長壽》、《天授》、《鳥歌萬歲》、《龍池》、《小破陣》等舞,皆同龜茲樂,舞人皆穿皮靴,惟《龍池舞》備用雅樂,而無鍾石,舞人躡履。《宴樂》等六舞皆坐奏之,樂府謂之坐部伎也。唐之雅樂,其雜夷蠻之制如此,然則卒致胡雛之禍者有以也夫。
《傾杯舞》 唐明皇常令教舞馬百駟,分為左右部。時塞外亦以善馬來貢,上俾之教習(xí),無不曲盡其妙,因命衣以文繡,絡(luò)金鈴,飾其鬣?,雜以珠玉,其曲謂之《傾杯樂》。凡數(shù)十疊,奮首鼓尾,縱橫應(yīng)節(jié),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忭轉(zhuǎn)如飛,或命壯士舉榻,馬舞其上,樂工數(shù)十環(huán)立,皆衣以淡黃衫,文玉帶,必求妙齡姿美者充之。每遇千秋節(jié),大宴勤政樓,奏立、坐二部伎畢,則自內(nèi)廄引出舞之。其後明皇幸蜀,而舞馬散在民?,祿山頗心愛之,自是以數(shù)十匹置之范陽,後為田承嗣所得,而雜於戰(zhàn)馬,置之外棧。既而軍中饗士,樂作馬舞,不能自止,廝養(yǎng)輩謂其為妖,擁?以擊之,馬立其舞莫不中節(jié),抑揚頓挫,尚存故態(tài),廄吏遽以為怪,白承嗣?之,終斃於櫪下,惜哉。由是觀之,《山海經(jīng)》述海外太樂之野,夏后啟於此舞九代馬,《穆天子傳》有馬舞之舞,亦信有之矣?! ≤浳琛√崎_成末,有樂人崇胡子能軟舞,其腰支不異女郎也。然舞容有大垂手,有小垂手,或像驚鴻,或如飛燕。婆娑,舞態(tài)也;蔓延,舞綴也。然則,軟舞蓋出體之自然,非此類歟! 健舞 唐教坊樂:《垂手羅》、《回陂樂》、《蘭陵王》、《春鶯轉(zhuǎn)》、《半社渠》、《借席》、《烏夜啼》之屬,謂之軟舞;《阿遼》、《柘枝》、《黃章》、《拂林》、《大渭州》、《達摩支》之屬,謂之健舞。故健舞曲有《大桿》、《阿連》、《柘枝》、《劍器》、《胡旋》、《胡勝》;軟舞有《涼州》、《蘇合香》、《拙枝》、《團亂旋》、《甘州》焉。
嘆舞 唐咸通中,伶人李可及善音律,尤能囀喉為新聲,音辭曲折,聽者忘倦。京師屠沽少年效之,謂之拍彈。時同昌公主喪除,懿宗與郭淑妃悼念不已,可及為《嘆百年舞曲》。舞人皆盛飾珠翠,仍畫魚龍地衣以列之。曲終樂闋,珠翠覆地。調(diào)語凄惻,聞?wù)吡魈?。懿宗嘗厚賜之。時宰相曹確屢論之,不納。至僖宗朝,卒為崔彥昭所奏,死於嶺表,豈得放鄭遠佞之意邪。
杜氏《通典》:前代樂飲酒酣,必起自舞,《詩》云“屢舞仙仙”是也。宴樂必舞,但不宜屢耳。前代譏在屢舞,不譏舞也。漢武帝樂飲,長沙定王舞是也。
魏晉以來,尤重以舞相屬,謝安以屬桓嗣是也。近代以來,此風(fēng)絕矣。宋孝武帝大明中,以《な》、《拂》、雜舞合之鍾石,施於廟庭?!耳Q舞》、《馬舞》,《竹書》、《穆天子傳》亦有之。宋鮑昭又有《舞鶴賦》,此舞或時而有,非樂府所統(tǒng)。今翔麟,鳳苑廄有蹀馬,俯仰騰躍,皆合曲節(jié),朝會用樂,則兼奏之。
梁太祖開平初,造《崇德之舞》,以祀昊天;《開平之舞》,以享宗廟。然廟有四室,室為一舞。一室曰《大合之舞》,二室曰《象功之舞》,三室曰《來儀之舞》,四室曰《昭德之舞》。
後唐依前制,獨宗廟四室別立舞名。懿宗用《昭德之舞》,獻祖用《文明之舞》,太祖用《應(yīng)天之舞》,昭宗用《永平之舞》,莊宗用《武成之舞》,明宗用《雍熙之舞》。
晉高祖初,詔崔?等制定樂舞。?等講求唐制,盡復(fù)其器服工員。改文曰《昭德之舞》,武曰《成功之舞》。始為大會陳之,并推取教坊諸工以備行列,屈信俯仰,頗有儀度。其後太常更自廣募工員,多出市人,閱習(xí)未幾,而元會朝饗,遂用寺工,以陳於廷,進退無旅,而歌如《虞殯》。當(dāng)時識者觀之,知晉之將亡,兆於此矣?! h高祖即位之初,太常張昭進言,唐有《治康》、《凱安》、《七德》、《九功》四舞,不可廢罷,宜更名號,示不相襲也。故《治康》曰《治安之舞》,《凱安》曰《振德之舞》,《九功》曰《觀象之舞》,《七德》曰《講功之舞》。
《治安》、《振德》用之郊廟,《觀象》、《講功》施之燕享。又宗廟四室,室別名舞,一室曰《靈長之舞》,二室曰《積善之舞》,三室曰《顯仁之舞》,四室曰《章慶之舞》。未幾,高祖廟有司上《觀德之舞》云。
周廣順初,太常卿邊蔚奏,改《治安》為《政和之舞》,《振德》為《善勝之舞》,《觀象》為《崇德之舞》,《講功》為《象成之舞》。宗廟樂舞:信祖廟舞《肅雍之舞》,僖祖廟舞《章德之舞》,義祖廟舞《善慶之舞》,慶祖廟舞《觀成之舞》,太祖廟舞《明德之舞》,世宗廟舞《定功之舞》。
宋朝建隆之初,竇儼首議更周樂舞之名,以《崇德舞》為《文德之舞》,《象成舞》為《武功之舞》,權(quán)籍教坊及開封府樂戶子弟充之,冠服用唐舊制而已。
太祖皇帝乾元殿朝群臣,更詣大明殿上壽,詔用《文德》、《武功》之舞。
然郊廟殿廷同制,其容綴未稱朝廷揖遜之意,故和峴建言,宜先奏文舞焉。殿廷所用文舞,宜為《盛德升聞》之舞,取舜受堯禪,元德升聞之義也。舞工用百二十人,八佾之?dāng)?shù),判為八列,列十六工,皆著履,執(zhí)拂,服?褶,冠進賢冠。二工執(zhí)五采纛引之。文容、變數(shù),略仿舊儀。次奏武舞,宜為《天下大定之舞》,取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之義也。舞工亦準文舞之?dāng)?shù),被金甲持戟,二工執(zhí)五色旗引之。一變象六師舉,二變象上黨平,三變象維揚定,四變象荊湖復(fù),五變象邛蜀來,六變象師還振旅。至於鐃、鐸、鐃、鐸、雅、相、鼗并舉。舞工冠服仍舊而已。太宗淳化中,峴弟?斯復(fù)奏,昔改殿廷二舞,以光太祖功烈,今亦應(yīng)更定舞名,其舊用《盛德升聞》,宜更名《化成天下之舞》,取《易》稱“化成天下”之義也?!短煜麓蠖ā犯锻雍?nèi)之舞》,取漢高祖為“威加海內(nèi)”之歌也。蓋其舞亦六變焉,一變象講武,二變象漳、泉歸,三變象杭、越朝,四變象殄并、汾,五變象清銀、夏,六變象兵還振旅,每變樂一曲而已。詔從之。和峴弟兄可謂善因時而造者。
真宗又詔殿廷二舞復(fù)用乾德舊名。祥符中崇奉玉清昭應(yīng)宮等諸祠,每乘輿薦獻,并作備樂,別號文舞曰《發(fā)祥流慶之舞》,武舞曰《降真觀德之舞》。又因太宗裁《萬國朝天之曲》,造《同和之舞》,裁《平晉之曲》,造《定功之舞》,郊、廟并奏之。天圣中,孫?進言,太常雅樂:郊廟酌獻,上用登歌,不作文舞;亞獻又不作武舞,止奏《正安》而已。於是劉筠等議,自是宗廟酌獻,復(fù)用文舞、武舞,工先入以須亞獻,而亞獻、終獻,并舞《正安之曲》。郊祀天地與宗廟既異,廟室各有稱頌功德,故文舞迎神之後,各奏逐室之舞。郊祀降神,秦《高安之曲》。文舞已作及皇帝酌獻,惟登歌奏《禧安之樂》,而舞綴不作。亞獻、終獻仍用武舞焉。明道中,冬至,皇帝率群臣於文德殿莊獻明肅皇太后行上壽之禮,設(shè)宮縣,進《厚德無疆》之文舞,《四海會同》之武舞,各三變而罷。
宋祖宗廟室樂舞之名 僖祖室曰《大善之舞》,順祖室曰《大寧之舞》,翼祖室曰《大順之舞》,宣祖室曰《大慶之舞》,太祖室曰《大定之舞》,太宗室曰《天盛之舞》,真宗室曰《大明之舞》,仁宗室曰《大仁之舞》,英宗室曰《大英之舞》神宗室曰《大成之舞》。諸后之室,凡行酌獻之禮,孝惠、孝章位,同奏《大統(tǒng)之曲》,淑德位奏《大昌之曲》,章懷位奏《大治之曲》。自馀隨帝室所奏云。
陳氏《樂書》曰:“竊觀祖宗之室曲異之舞,至於后室,一用文德之舞,而武舞不用焉。豈非感於先儒婦人無武事之說邪?《春秋》書初獻六羽,非無武舞也,特舉羽以見干耳。如曰不然,《?宮》祀姜?原之詩,何以美《萬舞》洋洋乎?楚人亦常振《萬》於文夫人之側(cè),亦足考信矣。方今誠於諸后之室,并奏文、武之舞,以娛樂神靈,以形容德美,真曠代甚盛之舉,而不失先王之制也?!?br />
又曰:“周人教國子之舞,有大司樂,有小司樂。又舞師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然則古之舞者,非獨給繇役之賤者而已。雖貴為國子,爵為下士亦焉。漢太樂律: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除吏二千石至六百石,關(guān)內(nèi)侯至五大夫之子,取其?者五尺以上,年十二至三十,顏色和,身體修治者以為舞人。
古國子,下士之實也。唐之郊廟,舞工不合古制。趙慎言奏議,隋代猶以品子為之,號二舞郎。唐興,遂變其制,誠愿復(fù)古道,取品子年二十以下,容質(zhì)修正者,備二舞之員。令太常博士主之,準國子學(xué)給料,?日得習(xí)六樂,學(xué)五禮。滿十歲,量文武授散官,號《?門》生。其制亦可謂近古矣。然不設(shè)課試之法,勸沮之術(shù),未為備制也。圣朝舞郎之制,尚仍唐舊。誠推慎言之法,輔之以課試勸沮之方,以之饗郊廟,接神?,未有不降格而來饗矣。今日不得不為之留意也?!?br />
神宗元豐二年,詳定所以朝會樂而有請者十,其三:定文舞、武舞各為四表,表距四步為ガ綴,各六十四。文舞者服進賢冠,左執(zhí)?,右秉翟,分八佾,二工執(zhí)纛引前,衣冠同之。舞者進蹈安徐,進一步則兩兩相顧揖,三步三揖,四步為三辭之容,是為一成,馀成如之。自南第一表至第二表為第一成,至第三表為再成,至北第一表為三成,覆?行至第三表為四成,至第二表為五成,復(fù)至南第一表為六成,而武舞入。今文舞所秉翟羽,則集雉尾置於髹漆之柄,求之古制,實無所本。聶崇義圖,羽舞所執(zhí)類羽葆幢,析羽四重,以結(jié)綬系於柄,此纛翳之謂也。請按圖以翟羽為之。其四:武舞服平巾幘,左執(zhí)干,右執(zhí)戈。二工執(zhí)旌居前;執(zhí)鼗、執(zhí)鐸各二工;金钅享二,四工舉;二工執(zhí)鐲、執(zhí)鐃;執(zhí)相在左,執(zhí)雅在右,亦各二工;夾引舞者,衣冠同之。分八佾於南表前,先振鐸以通鼓,乃擊鼓以警戒,舞工聞鼓聲,則各依ガ綴總干正立安位,堂上長歌以詠嘆之。於是播鼗以導(dǎo)舞,舞者進步,自南而北,至最南表,以見舞漸。然後左右夾振鐸,次擊鼓,以金钅享和之,以金鐲節(jié)之,以相而輔樂,以雅而陔步。舞者發(fā)揚蹈厲,為猛賁《喬辶》速之狀。每步一進,則兩兩以戈盾相鄉(xiāng),一擊一刺為一伐,四伐為一成?! 〕芍^之變,至第二表為一變;至第三表為二變;至北第一表為三變;舞者覆身鄉(xiāng)堂,?行而南,至第三表為四變;乃擊刺而前,至第二表回易行列,舂、雅節(jié)步,分左右而跪,以右膝至地,左足仰起,象以文止武為五變;舞蹈而進,為兵還振旅之狀。振鐸、搖鼗、擊鼓,和以金钅享,廢鐲鳴鐃,復(fù)至南第一表為六變而舞畢。古者,人君自舞《大武》,故服冕執(zhí)干戚。若用八佾而為擊刺之容,則舞者執(zhí)干戈。說者謂武舞戰(zhàn)象,樂六奏。每一奏之中,率以戈矛四擊刺。戈則擊兵,矛則刺兵,玉戚非可施於擊刺。今舞執(zhí)干戚,蓋沿襲之誤。請左執(zhí)干,右執(zhí)戈。
哲宗元?四年十二月,始命大樂正葉防撰三朝二舞儀。武舞曰《威加四海之舞》。第一變:舞人去南表三步,總干而立,聽舉樂,三鼓,前行三步,及表而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持干荷戈,相顧作猛賁《辶喬》速之狀;再鼓,皆轉(zhuǎn)身向里,以干戈相擊刺,足不動;再鼓,皆回身向外,擊刺如前;再鼓,皆正立舉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轉(zhuǎn)而相向立,干戈各直腰;再鼓,各前進,以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左手執(zhí)干當(dāng)前,右手持戈在腰為進旅;再鼓,各相擊刺;再鼓,各退身復(fù)位,整其干為退旅;再鼓,皆正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轉(zhuǎn)面相向,秉干持戈坐作;再鼓,各相擊刺;再鼓,皆起,收其干戈為克捷之象;再鼓,皆正立,遇節(jié)則蹲。第二變:聽舉樂,依前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正面,作猛賁《喬辶》速之狀;再鼓,各轉(zhuǎn)身向里相擊刺,足不動;再鼓,各轉(zhuǎn)身向外擊刺如前;再鼓,皆正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陳其干戈,左右相顧,為賁速之狀;再鼓,皆并入行,以八為四;再鼓,皆兩兩對相擊刺;再鼓,皆回,易行列,左在右,右在左;再鼓,皆舉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各分左右;再鼓,各揚其干戈;再鼓,交相擊刺;再鼓,皆總干正立,遇節(jié)樂則蹲。第三變:聽舉樂則蹲;再鼓,皆舞,進一步,轉(zhuǎn)面相向;再鼓,整干戈,以象登臺講武;再鼓,皆擊刺於東南;再鼓,皆案盾舉戈,東南鄉(xiāng)而望,以象漳、泉奉土;再鼓,皆擊刺於正南;再鼓,皆按盾舉戈,南鄉(xiāng)而望,以象杭、越來朝;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擊刺於西北;再鼓,皆案盾舉戈,西北鄉(xiāng)而望,以象克殄并、汾;再鼓,皆擊刺於正西;再鼓,皆按盾舉戈,西鄉(xiāng)而望,以象肅清銀、夏;再鼓,皆舞,進一步正跪,右膝至地,左足微起;再鼓,皆置干戈於地,西各拱其手,象其不用;再鼓,皆左右舞蹈,象以文止武之意;再鼓,皆就拜,收其干戈,起而躬立;再鼓,皆舞,退,鼓盡即止,以象兵還振旅。文舞曰《化成天下之舞》。第一變:舞人立南表之南,聽舉樂則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稍前而正揖,合手自下而上;再鼓,皆左顧左揖;再鼓,皆右顧右揖;再鼓,皆開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少?身。初辭,合手自上而下;再鼓,皆右顧,以右手在前,左手推出為再辭;再鼓,皆左顧,以左手在前,右手推出為固辭;再鼓,皆合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亻免身相顧,初謙,合手當(dāng)胸;再鼓,皆右側(cè)身,左垂手為再謙;再鼓,皆左側(cè)身,右垂手為三謙;再鼓,皆躬而授之,遇節(jié)樂則蹲。第二變:聽舉樂則蹲;再鼓,皆舞,進一步,轉(zhuǎn)面相向;再鼓,皆稍前相揖;再鼓,皆左顧左揖;再鼓,皆右顧右揖;再鼓,皆開手,蹲,正立;再鼓,皆舞,進一步復(fù)相向;再鼓,皆?身為初辭;再鼓,皆舞,辭如上儀;再鼓皆再辭;再鼓,皆固辭;再鼓,皆合手,蹲,正立;再鼓,皆舞,進一步;再鼓,相向;再鼓,皆顧,為初謙;再鼓,皆再謙;再鼓,皆三謙;再鼓,皆躬而授之,正立,節(jié)樂則蹲。第三變:聽舉樂則蹲;再鼓,皆舞,進一步,兩兩相向;再鼓,皆相趨揖;再鼓,皆左揖如上;再鼓,皆右揖;再鼓,皆開手,蹲,正立;再鼓,皆舞,進一步,復(fù)相向;再鼓,皆?身初辭;再鼓,皆再辭;再鼓,皆固辭;再鼓,皆合手,蹲,正立;再鼓,皆舞,進一步,兩兩相向;再鼓,皆相顧,初謙;再鼓,皆再謙;再鼓,皆三謙,躬而受之,正立,節(jié)樂則蹲?! 》捕杈Y表器及引舞振作,并與大祭祀之舞同。協(xié)律郎陳沂按閱,以謂節(jié)奏詳備,自是朝會則用之。 徽宗政和二年,議禮局上親祠二舞之制(詳見《樂懸門》)。高宗紹興十三年,詔討論郊廟樂舞。僖祖廟用《基命之樂舞》,翼祖廟用《大順之樂舞》,宣祖廟用《天元之樂舞》,太祖廟用《皇武之樂舞》,太宗廟用《大定之樂舞》,真宗、仁宗廟樂舞曰《熙文》、曰《美成》,英宗、神宗廟樂舞曰《治隆》、曰《大明》,哲宗、徽宗、欽宗廟樂舞曰《重光》、曰《承元》、曰《瑞慶》,皆以無射宮奏之(詳見《樂制門》)。
寧宗即位,孝宗廟奏用《大倫之樂舞》,光宗廟奏用《大和之樂舞》。
魏武帝平荊州,獲漢雅樂郎杜夔。時舞師馮肅曉知先代諸舞,使夔總之。始設(shè)軒懸,復(fù)先代古樂。
文帝受禪,改漢《安世樂》為《正世》,《嘉至樂》為《迎靈》,《昭容樂》為《昭業(yè)》,漢《巴渝舞》為《昭武》,《?翹舞》為《鳳翔》,《育命舞》為《靈應(yīng)》,《武德舞》為《武頌》,《文始舞》為《大韶》,《五行舞》為《大武》。明帝太和初,詔議廟樂改《大予樂》為太樂(太樂,漢舊名也)。太祖武皇帝樂曰《武始之舞》,高祖文皇帝樂曰《咸熙之舞》,烈祖皇帝樂曰《章斌之舞》。凡此三舞,天地宗廟薦享及朝饗用之,總名《大鈞之樂》也。王肅等議設(shè)宮縣之樂、八佾之舞,高皇、大帝、太祖、高祖、文昭廟,皆當(dāng)兼用先代及《武始》、《大鈞之舞》,以《文始》、《大武》、《武德》、《武始》、《大鈞》可以備四代之樂,猶周存六代之樂也。故奏黃鍾,舞《文始》,以禮天地,奏太蔟,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奏姑洗,舞《武德》巡守,以祭四望山川,奏蕤賓舞《武始》、《大鈞》以祀宗廟二至,祀邱澤可兼舞四代。又漢《?翹》、《育命》之舞,舊以祀天,今可兼以《?翹》祀圜丘,《育命》祀方澤,卒如肅議,亦近古盛制也?! ·饰琛∥丛斔?,然漢已施於燕享矣。傅毅、張衡所賦,皆其事也。魏曹植《な舞歌序》曰:“漢靈帝《西園鼓吹》,有李堅者,能な舞。遭亂,西隨段煨。
先帝聞其舊伎,召之。堅既中廢,兼古曲多謬誤,異代之文,未必相襲,故依前曲改作新歌五篇,不敢充之黃門,近以成下國之陋樂焉。”
晉武帝受命之初,百度草創(chuàng),郊祀明堂,權(quán)用魏樂,而改樂章,繼而命荀勖領(lǐng)其事,使郭夏、宋識等造《正德》、《大豫》二舞,又改魏《昭武舞》曰《宣武之舞》,《羽?舞》曰《宣文之舞》。咸寧初,詔定祖宗之號,而廟樂乃廢宣武、宣文之舞,同用《正德》、《大豫》之舞。勖既以新律造二舞,次更修正鐘磬。勖薨,復(fù)詔其子藩修定,以施郊廟?! ·椅琛h曲,至?xí)x加以杯,謂之《世寧舞》也。張衡《舞賦》云:“歷七ひ而蹤躡?!蓖豸印镀哚尅吩疲骸捌撙谊愳稄V庭?!鳖佈又疲骸斑f?開於ひ扇。”鮑昭云:“七ひ起長袖。”皆以七ひ為舞也。干寶云:“晉武帝太康中,天下為《晉世寧舞》,矜手以接ひ反覆之?!保ㄖ廖V?,言晉代之士茍貪飲食,智不及遠。)至宋,改為《宋世寧》,齊改為《齊代昌舞》,唐謂之《ひ舞》,隸清樂部中。
白?舞 按舞辭有巾袍之言。?本吳地所出,疑是吳舞也。晉《俳歌》又云:
“皎皎白緒,節(jié)節(jié)為雙。”吳音呼緒為?,疑白?即白緒也。
鐸舞 漢曲也。晉《な舞歌》亦五篇,及《鐸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陳於元會。其舞故常二八,桓元即真,太樂遣眾伎,尚書殿中郎裴明子啟增八佾,相承不復(fù)革。宋明帝自改舞曲,歌詞猶存,舞并闕。其《な梁》,謂之《な扇舞》也?!夺ξ琛贰ⅰ渡任琛?。後并亡。
宋武帝紹晉衰亂之後,改《正德舞》為《前舞》,《大豫舞》為《後舞》?! ∥牡墼沃?,令奚縱參議宗廟舞事,會軍興而寢。至孝武,有司奏:“宋承晉氏,未有稱號;《前舞》、《後舞》,有乖古制?!膘妒恰肚拔琛窞椤秳P容之舞》,《後舞》為《宣烈之舞》。既而建平王宏又議以《凱容》為《韶舞》,《宣烈》為《武舞》,故以《正德》為《宣化之舞》,《大豫》為《興和之舞》。郊廟初獻,奏《凱容》、《宣烈之舞》,終獻,奏《永安之樂》。何承天《三代樂序》稱《正德》、《大豫舞》,蓋出三代容樂,其聲節(jié)有古之遺音焉。然不知二舞乃出《宣舞》、《宣文》、《魏大武》三舞也。《宣舞》,魏《韶舞》也?!缎摹罚骸段涫嘉琛芬?。魏改《巴渝》為《昭舞》,《五行》為《大武》,《凱容舞》執(zhí)?秉翟,則魏《武始舞》也。《宣烈舞》有牟弩、有干戚。牟弩,漢《巴渝舞》也,干戚,周舞也。由是言之,何承天之論,未為知樂者也。明帝又自改《な舞曲》歌辭。大明中,以《な》、《拂》雜舞合之鐘石,施之殿庭順帝?明中,王僧虔以為乖於雅體,何其知言邪。
文帝元嘉十三年,司徒彭城王義康於東府正會,依舊給伎。總章工馮大列:
“相承給諸王伎十四種,其舞伎三十六人。”太常博士傅崇議,以為:“未詳此人數(shù)所由,唯杜氏注《左傳》佾舞,云諸侯六六三十六人,以為非也。夫舞者所以節(jié)八音也,八音克諧,然後成樂,故樂必以八人為列,自天子至士,降殺以兩,兩者,減其二列耳。杜以為一列又減二人,至士止馀四人,豈復(fù)成樂。按服虔注《左傳》云:‘天子八八,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渥h甚允。今諸王不復(fù)舞佾,其總章舞伎,即古之女樂也。殿庭八八,諸王則應(yīng)六八,《春秋》鄭伯納晉悼公女樂二八,晉以一八賜魏絳,此樂以八八為列之證也。若如議者,唯天子有八,則鄭應(yīng)納晉二六,晉應(yīng)賜絳一六也。自天子至士,其文物典章,尊卑差級,莫不以兩。未有諸侯既降二列,又一列輒減二人,近降大半,非唯八音不具,於兩義亦乖。”
齊武帝祠南郊,初獻,奏《文德宣烈之樂》,次奏《武德宣烈之樂》。太祖高皇帝配享奏《高德宣烈之樂》。北郊,初獻,奏《地德凱容之樂》,次奏《昭德凱容之樂》。明堂之樂,并同二郊之奏。宗廟:太祖神室,奏《高德宣烈之樂》,穆后,奏《穆德凱容之樂》,高宗,奏《明德凱容之舞》?! ↓R永明中,釋寶月為太樂令,鄭義奏論曰:“笛飾以旄,?飾以羽,今笛?并用羽?!迸f制:進賢冠,幘不簪筆,朱衣衤票腹,中廁,皂緣,曲領(lǐng),白布秣,復(fù)舄。義奏乃改簪筆,笛?同用竹,朱漆。?三孔,笛一頭,五色?,?兩頭,葆羽?,著馮皮履。梁武帝辨之曰:“詩云:左手執(zhí)?,右手秉翟。筆笏以記事受言,舞者何事簪筆邪!”
梁室肇有天下,任?宗王肅之議,凡郊廟備六代之樂,武帝非之,以為仲尼晏朝之意,於是不備宮架,不遍舞六代。至於郊廟及三朝設(shè)架,則非宮非軒,非判非特,直以至恭所應(yīng)施用而已,何其率邪!故其命武舞為《大壯》,文舞為《大觀》。南郊,舞奏黃鍾,取陽始化也;北郊,舞奏林鍾,取陰始化也。明堂、宗廟,舞奏蕤賓,取恭名陰主之義也;三朝,則《大壯》奏夷則,《大觀》奏姑洗,取其月王也。彼謂魏晉以降,不應(yīng)以巴渝夷狄之舞雜周舞,真篤論歟!
梁武帝時,太常任?奏:“據(jù)魏王肅議,周禮,賓客皆作備樂,況天地宗廟,事之大者?!吨芄佟贰粤?、六呂、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以和邦國?!堃劳趺C,祀祭郊廟備六代樂。”帝曰:“按言‘大合樂’者,是使六律與五聲克諧,八音與舞蹈合節(jié)耳。豈謂致鬼神?用六代樂也?其後即言‘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此則曉然已明,肅則失其旨矣。推檢記載,初無宗廟郊?遍舞之文,唯《明堂位》云:‘以?禮祀周公於太廟,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納夷蠻之樂於太廟,言廣魯於天下也?!此晕琛洞笪洹?、《大夏》者,止欲備其文、武二舞耳,非兼用六代也。夏以文受,周以武功,所以故兼之而不用《?》者,《?》,武舞也。周監(jiān)於二代,質(zhì)文乃備,納蠻夷樂者,此明功德所須,蓋止施衤帝祭,不及四時也。
今四時之祭,而不遍舞者何?夫祭尚於敬,不欲使樂繁禮縟,故季氏逮ウ而祭,日不足則繼之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彼義反)倚(乙利反)以臨祭,其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與焉,質(zhì)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聞之,曰:‘誰謂由也而不知禮乎?’儒者知子頹宴饗,猶舞六代,不知有司跛倚,不敬已大。若依肅議,用六代樂者,郊堂既有迎神之樂,又登歌各頌功德,遍以六律,繼以出入,方待樂終然後罷祭者,此則乖仲尼韙晏朝之旨。
若三獻禮畢,即便卒事,則無勞於遍舞也。” 陳武帝宗祀朝饗,并遵梁制。武舞奏《大壯》;夷則作,夾鍾參應(yīng)之,七月金始王,取其剛斷也。文舞奏《大觀》,姑洗作,應(yīng)鍾參應(yīng)之。三月萬物畢榮,取其布惠也。文帝天禧五年,詔劉平、張崖定二郊、明堂儀,改天嘉中所用齊樂,盡以“韶”為名。更舞《七德之舞》,工執(zhí)干?,曲終復(fù)綴。出就縣東,繼舞《九敘之舞》,工執(zhí)羽?。
後魏道武帝定中山,獲其樂縣,自制樂舞,追尊祖考。諸帝樂用八佾,奏《皇始之舞》。冬至祭天於南郊圜丘,樂用《皇矣》,奏《?和之舞》;夏至祭地於北郊方澤,樂用《天祚》,奏《大武之舞》。及破赫連昌,獲古雅樂,平?jīng)鲋?,得其伶人、器服,并擇而存之;後通西域,又以悅般國鼓舞設(shè)於樂府。文帝時,公孫崇典知樂事,章嘗言於帝曰:“樂府先傳正聲,有《王夏》、《登歌》、《鹿鳴》之屬,而有《文始》、《五行》、《勺舞》。及太祖初興,制《皇始之舞》,又有吳夷、東夷、西戎之舞,凡七舞,用之郊廟。中京造次,但用《文始》、《五行》、《皇始》三舞而已?;饰核淖嫒谥畼?,宜有表章?!钡勰嗽t劉芳更定文、武二舞,始於大饗用之。後祖瑩等建言,請以《韶舞》為《崇德》,武舞為《章烈》,總名曰《嘉成》。詔可其議,特準古六代之樂,易《嘉成》為《大成》。然赫連昌、涼州、悅般國之樂,吳夷、東夷、西戎之舞,并列之太樂,是不知先王之時,夷樂作於國門右辟之說也。
北齊之舞,作《覆燾》以享天地之神,作《恢祚》以獻高祖武帝之室,《宣政》以獻文襄之室,《光大》以獻《文宣》之室,朝饗用文、武之舞,咸有階步。
其雜樂歌舞之伎,自襄以來,皆所樂好。至河清以後,傳習(xí)尤甚,無足紀焉?! ♂嶂芪涞鄢踉臁渡?之舞》,又定《大夏》、《大漢》、《大武》、《正德》、《武德》,以備六代之樂。南北郊、雩壇、太廟、衤帝袷、朝會并用之,然不制神室之舞,非古人所以象德昭功之意也。
城舞 後周武帝平齊作《永安樂》,行列方正,象城郭,謂之城舞。用八十人,刻木為面,狗喙獸耳,以金飾之,垂線為?,畫襖皮帽,舞蹈姿致,猶作羌胡狀。
隋文帝平陳之後,盡得宋、齊舊樂,更詔牛宏等定文武之舞,辨器服之異。
又準《樂記》象德擬功,初來就位,總干而山立,思君道之難也;發(fā)揚蹈厲,威而不殘也;武亂皆坐,四海咸安也;武,始而受命,再成而定山東,三成而平蜀道,四成而北狄是通,五成而江南是拓,六成復(fù)綴,以闡太平。文帝曰:“不用象功德,直象事可也。”近代舞出入皆作樂,謂之階步,咸用《肆夏》,《周官》所謂出入奏鐘鼓是也,并依定焉。梁帝罷之,不知經(jīng)之過也。魏、晉以來,有《矛俞》、《弩俞》及諸儒導(dǎo)引之類,既非正典,悉罷不用,亦可謂治古之舉也。
其後定令置七部樂,而牛宏又請存《な》、《鐸》、《巾》、《拂》四舞,與新伎并陳。宴會,同設(shè)於西涼前奏之。帝曰:“音聲節(jié)奏及舞,悉宜依舊。惟舞人不捉な、拂爾?!迸:戤?dāng)世儒宗,而措論如是,抑何不知先王雅樂之甚哉!
隋文舞工六十四,并黑介幘,冠進賢冠,絳紗連裳,白內(nèi)單,皂衤票、領(lǐng)、?、裾、革帶,烏皮履。十六工執(zhí)た;十六工執(zhí)??;十六工執(zhí)旄;十六工執(zhí)羽,左手皆執(zhí)?。二工執(zhí)纛,引前,在舞員外,衣冠亦如之。武舞工六十四,并服武弁,朱衤?衣,革帶,烏皮履。左執(zhí)朱干,右執(zhí)玉戚。二工執(zhí)旌,居前;二工執(zhí)鼗,二工執(zhí)鐸。金钅享二,四工舉,二工作。二工執(zhí)鐃。二工執(zhí)相,在左;二工執(zhí)雅,在右,各一工作焉。自旌以下,夾引。武舞者在舞員外,衣冠亦如之。然朱干玉戚,古天子之舞也,舞工以之,不亦過乎?
唐高祖時,祖孝孫定樂,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凱安》,舞者各六十四人。文舞:左?右翟,與執(zhí)纛而引者二人,皆委貌冠,黑素,絳領(lǐng),廣袖,白绔,革帶,烏皮履。武舞:左干右戚,執(zhí)旌居前者二人,執(zhí)鼗,執(zhí)鐸皆二人,金钅享二,舉者四人,奏者二人,執(zhí)鐃二人,執(zhí)相在左,執(zhí)雅在右,皆二人夾導(dǎo),服平冕,馀同文舞。朝會則武弁,平巾幘廣幘,金甲,豹文绔,烏皮靴。執(zhí)干戚夾導(dǎo),皆同郊廟。凡初獻,作文舞之舞;亞獻、終獻,作武舞之舞。太廟降神以文舞,每室酌獻,各用其廟之舞。??遷廟之主合食,則舞亦如之。儀鳳二年,太常卿韋萬石定《凱安舞》六變,一變象龍興參墟;二變象克定關(guān)中;三變象東夏賓服;四變象江淮平;五變象犭僉狁伏從;六變復(fù)位以崇,象兵還振旅。初,太宗時,詔秘書監(jiān)顏師古等撰定弘農(nóng)府君至高祖太武皇帝六廟樂曲舞名,其後變更不一,而自獻祖而下廟舞,略可見也。獻祖曰《光大之舞》,懿祖曰《長發(fā)之舞》,太祖曰《大政之舞》世祖曰《大成之舞》,高祖曰《大明之舞》,太宗曰《崇德之舞》,高宗曰《鈞天之舞》,中宗曰《大和之舞》,睿宗曰《景?之舞》,元宗曰《大運之舞》,肅宗曰《惟新之舞》,代宗曰《保大之舞》,德宗曰《文明之舞》,順宗曰《大順之舞》,憲宗曰《象德之舞》,穆宗曰《和守之舞》,敬宗曰《大鈞之舞》,文宗曰《文成之舞》,武宗曰《大定之舞》,昭宗曰《咸寧之舞》,其馀闕而不著。唐之自制樂凡三大舞: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镀叩挛琛氛?,本名《秦王破陣樂》,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曲。及即位,宴會必奏之,謂侍臣曰:“雖發(fā)揚蹈厲,異乎文容,然功業(yè)由之,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右仆射封德彝曰:
“陛下以圣武戡難,陳樂象德,文容豈足道哉!”帝矍然曰:“朕雖以武功興,終以文德綏海內(nèi),謂文容不如蹈厲,斯過矣?!蹦酥莆鑸D,左圓右方,先偏後伍,交錯屈伸,以象魚麗、鵝鸛。命呂才以圖教樂工百二十八人,被銀甲執(zhí)戟而舞,凡三變。每變?yōu)樗年嚕髶舸掏鶃?,歌者和曰:“秦王破陣樂?!贬崃钗横缗c員外散騎常侍褚亮、員外散騎常侍虞世南、太子右庶子李百藥更制歌辭,名曰《七德舞》。舞初成,觀者皆扼腕踴躍,諸將上壽,群臣稱萬歲,蠻夷在庭者請相率以舞。太常卿蕭?曰:“樂所以美盛德形容,而有所未盡。陛下破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愿圖其狀以識?!钡墼唬骸胺剿暮N炊?,攻伐以平禍亂,制樂陳其梗概而已。若備寫擒獲,今將相有嘗為其臣者,觀之有所不忍,我不為也?!弊允窃铡⒍脸瘯c賀,與《九功舞》同奏。舞人更以進賢冠,虎文?,?蛇帶,烏皮靴,二人執(zhí)旌居前,其後更號《神功破陣樂》?!毒殴ξ琛繁久豆Τ蓱c善樂》。太宗生於慶善宮,貞觀六年幸之,宴從臣,賞賜閭里,同漢沛、宛。帝歡甚,賦詩,起居郎呂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慶善樂》。以童兒六十四人,冠進德冠,紫?褶,長袖,漆髻,屣履而舞,號九功舞。進蹈安徐,以象文德。麟德二年詔:“郊廟、享祀奏文舞,用《功成慶善樂》,曳履,執(zhí)拂,服?褶,童子冠如故。武舞用《神功破陣樂》,衣甲,持戟,執(zhí)纛者被金甲,八佾,加簫、笛、歌鼓,列坐縣南,若舞即與宮縣合奏。其宴樂二舞仍別設(shè)焉?!薄渡显琛氛?,高宗所作也。舞者百八十人,衣畫?五色衣,以象元氣。其樂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fēng)》、《九宮》、《十洲》、《得一》、《慶?》之曲,大祠享皆用之。至上元三年,詔:“惟圜丘、方澤、太廟乃用,馀皆罷?!庇衷唬骸啊渡窆ζ脐嚇贰凡蝗胙艠罚豆Τ蓱c善樂》不可降神,亦皆罷。”而郊廟用《治康》、《凱安》如故。儀鳳二年,太常卿韋萬石奏:“請作《上元舞》,兼奏《破陣》、《慶善》二舞。而《破陣樂》五十二遍,著於雅樂者二遍;《慶善樂》五十遍,著於雅樂者一遍;《上元舞》二十九遍,皆著於雅樂?!庇衷唬骸啊?門》、《大咸》、《大{鼓召}》、《大夏》,古文舞也?!洞?》、《大武》,古武舞也。為國家者,揖讓得天下,則先奏文舞;征伐得天下,則先奏武舞?!渡窆ζ脐嚇贰酚形涫轮?,《功成慶善樂》有文事之象,用二舞,請先奏《神功破陣樂》?!背酰瘯W唷镀脐囄琛?,高宗即位,不忍觀之,乃不設(shè)。後幸九成宮,置酒,韋萬石曰:“《破陣樂》舞,所以宣揚祖宗盛烈,以示後世。自陛下即位,寢而不作者久矣。禮,天子親總干戚,以舞先祖之樂。今《破陣樂》久廢,群下無所稱述,非所以發(fā)孝思也?!钡蹚?fù)令奏之,舞畢,嘆曰:“不見此樂垂三十年,追思王業(yè)勤勞若此,朕安可忘武功邪!”群臣皆稱萬歲。然遇饗燕奏二樂,天子必避位,坐者皆興。太常博士裴守真以為“奏二舞時,天子不宜起立。”詔從之。及高宗崩,改《治康》舞曰《化康》以避諱。武后毀唐太廟,《七德》、《九功之舞》皆亡,唯其名存,自後復(fù)用隋文舞、武舞而已?! ¢_元元年,瀛州司法參軍趙慎言言:“按《周禮》以樂舞教國子,舞《?門》、《大咸》、《大?》、《大武》,是知古之舞者,即諸侯子孫,容服鮮麗,故得神?降福,靈光燭壇。今之舞人,并容貌?陋,屠沽之流,用以接神,欲求降福,固亦難矣。隋猶以品子為之,號為二舞郎。逮乎圣朝,遂變斯制,誠愿革茲近誤,考復(fù)古道。其二舞人,取品子年二十以下,顏容修正者為之,令太常博士主之,準國子學(xué)給料,行事之外,習(xí)六樂之道,學(xué)五禮之儀,經(jīng)十周年,量文武授散官,號曰《?門》生。又五郊工人、舞人衣服,合依五色。按《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元璜禮北方,是知五方帝德,色玉不同,四時文物,各隨方變,冀以同色相感,同事相宜,陰陽交泰,莫不由此。今祭器ブ褥,總隨於五方;五郊衣服,獨乖於方色。舞者常持皂飾,工人恒服絳衣。以臣愚知,深為不便。其工人、舞人衣服,各依方色;其宗廟黃色,仍各以所主色衤票袖。又以樂治身心,禮移風(fēng)俗,請立樂教,以化兆民。《周禮》曰:‘以樂德教國子,中和?庸孝友?!鋰又T生,請教以《樂經(jīng)》,同於《禮傳》,則人人知禮,家家知樂,自然風(fēng)移俗易,災(zāi)害不生。其《樂經(jīng)》章目雖詳,稍乖旨要,請委通明博識修撰訖,然後頒下?!薄 洞蠖ㄎ琛贰”境觥镀脐嚇贰贰N枵甙偎氖?,被五采文甲,持槊,歌云“八埏同軌樂”,以象平遼東而邊隅大定也。
《圣壽舞》 唐高宗、武后作。舞用百四十人,金銅冠五色畫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凡十六變而畢。有“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年,寶祚彌昌”之字。
然先王作樂,有六變而止者,有八變而止者,有九變而止者,未聞十六變也,不亦失大樂必易之意邪?
《光圣舞》 唐明皇作。舞者八十人,鳥冠,五采畫衣。兼以《上元》、《圣壽》之容,以歌王業(yè)所興也?! ⊙鐦肺琛√茝埼氖账煲?。舞工二十人,緋綾為袍,絲布為?。又分四部:
《景?舞》八人,《慶善舞》四人,《承天舞》四人,樂用玉磬二格,大方饗一格,ㄐ箏、筑、臥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吹葉、大笙、小笙、大?篥、小?篥、大簫、小簫、正銅鈸、和銅鈸、長笛、短笛、楷鼓、連鼓、鼗鼓、桴鼓各一,工歌二。開元以後并亡,唯《景?舞》僅存爾。 《長壽舞》 武后長壽年所制。舞者十有二人,衣冠皆畫。
《天授舞》 武后天授年所制。舞者四人,畫衣五采,鳳冠。
《萬歲舞》 《鳥歌萬歲樂舞》,唐武太后所造也。當(dāng)是時,宮中養(yǎng)鳥能人言,又常稱萬歲,故為樂以象之。舞者三人,緋大袖,并畫鴝鵒,冠作鳥像。嶺南有鳥,似鴝鵒稍大,乍視不可辨,久養(yǎng)之能言,南人謂之吉了(亦云料)。開元初,廣州獻之,言音雄重如丈夫,委曲識人情,慧於鸚鵡遠矣?!稘h書·武帝紀》書南越獻能言鳥,豈謂此邪?北方常言鴝鵒逾嶺乃能言,傳者誤矣。
《龍池舞》 唐明皇所作。初,帝在藩邸,居龍慶坊,坊之南忽變?yōu)槌?,望氣者異焉。中宗末年?舟池中。及即位,以坊為宮,池水逾大,彌漫數(shù)里,故為此樂以歌其祥。舞者十有二人為列,服五色紗?衣,芙蓉冠,無憂履,四工執(zhí)蓮花以引舞,一奏而五疊。
《小破陣樂舞》 唐明皇造。舞者四人,金甲胄,蓋生於立部伎也?! 稁熥游琛贰√啤短綐贰罚嘀^之《五方師子舞》。師子摯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綴毛為之,各高丈馀,人居其中,像其亻免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xí)弄之狀。五師子各放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昆侖狀。
《中和舞》 唐德宗造。舞因成八卦。《仲春麟德殿會百僚觀新樂》詩且敘其舞曰:“朕以仲春之首,紀為令節(jié),聽政之暇,韻於歌詩,象中和之容,作中和之舞。”
《六合還淳舞》 唐調(diào)露二年,上御洛城南樓,賜宴太常,奏《六合還淳之舞》。
《順圣舞》 昔干司空ν撰《順圣樂》以進,每宴必使奏之。其曲將半,行綴皆伏,一人舞於中央。幕客韋授笑曰:“何用窮兵獨舞?”觀其言雖詼諧,然亦不為無味矣。豈古所謂譎諫邪?
《承天舞》 《承天樂》舞四人,紫袍,進德冠,并銅帶。
《圣主回鑾舞》 唐大定元年,天后幸京師,同州刺史蘇環(huán)進《圣主還京樂舞》,上御行宮樓觀之,賜以束帛,令編之樂府。
《一戎大定舞》 唐龍朔元年,上召李?、阿史那、上官儀等宴於城門,觀屯營新教之舞,名之《一戎大定樂》,皆親征遼東,形容用武之象也。
《神宮大樂舞》 唐武后長壽中,親享萬象神宮,因制此舞,用舞者九百人,作之神宮之庭焉。
《霓裳舞》 唐文宗每聽樂,鄙鄭衛(wèi)聲,詔奉常習(xí)開元中《霓裳羽衣舞》,以《?韶樂》和之。舞曲成,太常卿馮定總樂工閱之於庭,端凝若植,文宗乃召升階,自吟定《送客西江詩》,因錫禁中瑞錦,令錄所著古體詩以獻,豈莊周所謂旦暮遇之者邪?自兵亂以來,《霓裳羽衣曲》其音遂絕。江南偽主李煜樂工曹者,素善琵琶,因按譜得其聲。煜后周氏亦善音律,又自變易,徐鉉問曹曰:“法曲本緩而此聲太急何也?”曹曰:“宮中人易之?!弊h者以為非吉祥也。後歲馀而周氏卒矣。
《景?舞》 舞者八人,花錦為袍,五綾為?,綠?冠,黑皮靴。
坐部舞 立部舞 唐《安樂》、《太平》、《破陣》、《慶善》、《大定》、《上元》、《圣壽》、《光圣》等舞,皆雷大鼓,雜以龜茲之樂?!洞蠖ā窐芳咏疸`,唯《慶善》舞獨用西涼樂。舊《破陣》、《上元》、《慶善》三舞,皆更其衣冠,合之鍾石,別享郊廟。以《破陣》為《七德》之武舞,《慶善》為《九功》之文舞。自武后僭亂,毀唐宗廟,斯禮竟廢矣?!栋矘贰返劝宋杞粤⒆嘀?,樂府謂之立部伎也。自《長壽》、《天授》、《鳥歌萬歲》、《龍池》、《小破陣》等舞,皆同龜茲樂,舞人皆穿皮靴,惟《龍池舞》備用雅樂,而無鍾石,舞人躡履。《宴樂》等六舞皆坐奏之,樂府謂之坐部伎也。唐之雅樂,其雜夷蠻之制如此,然則卒致胡雛之禍者有以也夫。
《傾杯舞》 唐明皇常令教舞馬百駟,分為左右部。時塞外亦以善馬來貢,上俾之教習(xí),無不曲盡其妙,因命衣以文繡,絡(luò)金鈴,飾其鬣?,雜以珠玉,其曲謂之《傾杯樂》。凡數(shù)十疊,奮首鼓尾,縱橫應(yīng)節(jié),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忭轉(zhuǎn)如飛,或命壯士舉榻,馬舞其上,樂工數(shù)十環(huán)立,皆衣以淡黃衫,文玉帶,必求妙齡姿美者充之。每遇千秋節(jié),大宴勤政樓,奏立、坐二部伎畢,則自內(nèi)廄引出舞之。其後明皇幸蜀,而舞馬散在民?,祿山頗心愛之,自是以數(shù)十匹置之范陽,後為田承嗣所得,而雜於戰(zhàn)馬,置之外棧。既而軍中饗士,樂作馬舞,不能自止,廝養(yǎng)輩謂其為妖,擁?以擊之,馬立其舞莫不中節(jié),抑揚頓挫,尚存故態(tài),廄吏遽以為怪,白承嗣?之,終斃於櫪下,惜哉。由是觀之,《山海經(jīng)》述海外太樂之野,夏后啟於此舞九代馬,《穆天子傳》有馬舞之舞,亦信有之矣?! ≤浳琛√崎_成末,有樂人崇胡子能軟舞,其腰支不異女郎也。然舞容有大垂手,有小垂手,或像驚鴻,或如飛燕。婆娑,舞態(tài)也;蔓延,舞綴也。然則,軟舞蓋出體之自然,非此類歟! 健舞 唐教坊樂:《垂手羅》、《回陂樂》、《蘭陵王》、《春鶯轉(zhuǎn)》、《半社渠》、《借席》、《烏夜啼》之屬,謂之軟舞;《阿遼》、《柘枝》、《黃章》、《拂林》、《大渭州》、《達摩支》之屬,謂之健舞。故健舞曲有《大桿》、《阿連》、《柘枝》、《劍器》、《胡旋》、《胡勝》;軟舞有《涼州》、《蘇合香》、《拙枝》、《團亂旋》、《甘州》焉。
嘆舞 唐咸通中,伶人李可及善音律,尤能囀喉為新聲,音辭曲折,聽者忘倦。京師屠沽少年效之,謂之拍彈。時同昌公主喪除,懿宗與郭淑妃悼念不已,可及為《嘆百年舞曲》。舞人皆盛飾珠翠,仍畫魚龍地衣以列之。曲終樂闋,珠翠覆地。調(diào)語凄惻,聞?wù)吡魈?。懿宗嘗厚賜之。時宰相曹確屢論之,不納。至僖宗朝,卒為崔彥昭所奏,死於嶺表,豈得放鄭遠佞之意邪。
杜氏《通典》:前代樂飲酒酣,必起自舞,《詩》云“屢舞仙仙”是也。宴樂必舞,但不宜屢耳。前代譏在屢舞,不譏舞也。漢武帝樂飲,長沙定王舞是也。
魏晉以來,尤重以舞相屬,謝安以屬桓嗣是也。近代以來,此風(fēng)絕矣。宋孝武帝大明中,以《な》、《拂》、雜舞合之鍾石,施於廟庭?!耳Q舞》、《馬舞》,《竹書》、《穆天子傳》亦有之。宋鮑昭又有《舞鶴賦》,此舞或時而有,非樂府所統(tǒng)。今翔麟,鳳苑廄有蹀馬,俯仰騰躍,皆合曲節(jié),朝會用樂,則兼奏之。
梁太祖開平初,造《崇德之舞》,以祀昊天;《開平之舞》,以享宗廟。然廟有四室,室為一舞。一室曰《大合之舞》,二室曰《象功之舞》,三室曰《來儀之舞》,四室曰《昭德之舞》。
後唐依前制,獨宗廟四室別立舞名。懿宗用《昭德之舞》,獻祖用《文明之舞》,太祖用《應(yīng)天之舞》,昭宗用《永平之舞》,莊宗用《武成之舞》,明宗用《雍熙之舞》。
晉高祖初,詔崔?等制定樂舞。?等講求唐制,盡復(fù)其器服工員。改文曰《昭德之舞》,武曰《成功之舞》。始為大會陳之,并推取教坊諸工以備行列,屈信俯仰,頗有儀度。其後太常更自廣募工員,多出市人,閱習(xí)未幾,而元會朝饗,遂用寺工,以陳於廷,進退無旅,而歌如《虞殯》。當(dāng)時識者觀之,知晉之將亡,兆於此矣?! h高祖即位之初,太常張昭進言,唐有《治康》、《凱安》、《七德》、《九功》四舞,不可廢罷,宜更名號,示不相襲也。故《治康》曰《治安之舞》,《凱安》曰《振德之舞》,《九功》曰《觀象之舞》,《七德》曰《講功之舞》。
《治安》、《振德》用之郊廟,《觀象》、《講功》施之燕享。又宗廟四室,室別名舞,一室曰《靈長之舞》,二室曰《積善之舞》,三室曰《顯仁之舞》,四室曰《章慶之舞》。未幾,高祖廟有司上《觀德之舞》云。
周廣順初,太常卿邊蔚奏,改《治安》為《政和之舞》,《振德》為《善勝之舞》,《觀象》為《崇德之舞》,《講功》為《象成之舞》。宗廟樂舞:信祖廟舞《肅雍之舞》,僖祖廟舞《章德之舞》,義祖廟舞《善慶之舞》,慶祖廟舞《觀成之舞》,太祖廟舞《明德之舞》,世宗廟舞《定功之舞》。
宋朝建隆之初,竇儼首議更周樂舞之名,以《崇德舞》為《文德之舞》,《象成舞》為《武功之舞》,權(quán)籍教坊及開封府樂戶子弟充之,冠服用唐舊制而已。
太祖皇帝乾元殿朝群臣,更詣大明殿上壽,詔用《文德》、《武功》之舞。
然郊廟殿廷同制,其容綴未稱朝廷揖遜之意,故和峴建言,宜先奏文舞焉。殿廷所用文舞,宜為《盛德升聞》之舞,取舜受堯禪,元德升聞之義也。舞工用百二十人,八佾之?dāng)?shù),判為八列,列十六工,皆著履,執(zhí)拂,服?褶,冠進賢冠。二工執(zhí)五采纛引之。文容、變數(shù),略仿舊儀。次奏武舞,宜為《天下大定之舞》,取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之義也。舞工亦準文舞之?dāng)?shù),被金甲持戟,二工執(zhí)五色旗引之。一變象六師舉,二變象上黨平,三變象維揚定,四變象荊湖復(fù),五變象邛蜀來,六變象師還振旅。至於鐃、鐸、鐃、鐸、雅、相、鼗并舉。舞工冠服仍舊而已。太宗淳化中,峴弟?斯復(fù)奏,昔改殿廷二舞,以光太祖功烈,今亦應(yīng)更定舞名,其舊用《盛德升聞》,宜更名《化成天下之舞》,取《易》稱“化成天下”之義也?!短煜麓蠖ā犯锻雍?nèi)之舞》,取漢高祖為“威加海內(nèi)”之歌也。蓋其舞亦六變焉,一變象講武,二變象漳、泉歸,三變象杭、越朝,四變象殄并、汾,五變象清銀、夏,六變象兵還振旅,每變樂一曲而已。詔從之。和峴弟兄可謂善因時而造者。
真宗又詔殿廷二舞復(fù)用乾德舊名。祥符中崇奉玉清昭應(yīng)宮等諸祠,每乘輿薦獻,并作備樂,別號文舞曰《發(fā)祥流慶之舞》,武舞曰《降真觀德之舞》。又因太宗裁《萬國朝天之曲》,造《同和之舞》,裁《平晉之曲》,造《定功之舞》,郊、廟并奏之。天圣中,孫?進言,太常雅樂:郊廟酌獻,上用登歌,不作文舞;亞獻又不作武舞,止奏《正安》而已。於是劉筠等議,自是宗廟酌獻,復(fù)用文舞、武舞,工先入以須亞獻,而亞獻、終獻,并舞《正安之曲》。郊祀天地與宗廟既異,廟室各有稱頌功德,故文舞迎神之後,各奏逐室之舞。郊祀降神,秦《高安之曲》。文舞已作及皇帝酌獻,惟登歌奏《禧安之樂》,而舞綴不作。亞獻、終獻仍用武舞焉。明道中,冬至,皇帝率群臣於文德殿莊獻明肅皇太后行上壽之禮,設(shè)宮縣,進《厚德無疆》之文舞,《四海會同》之武舞,各三變而罷。
宋祖宗廟室樂舞之名 僖祖室曰《大善之舞》,順祖室曰《大寧之舞》,翼祖室曰《大順之舞》,宣祖室曰《大慶之舞》,太祖室曰《大定之舞》,太宗室曰《天盛之舞》,真宗室曰《大明之舞》,仁宗室曰《大仁之舞》,英宗室曰《大英之舞》神宗室曰《大成之舞》。諸后之室,凡行酌獻之禮,孝惠、孝章位,同奏《大統(tǒng)之曲》,淑德位奏《大昌之曲》,章懷位奏《大治之曲》。自馀隨帝室所奏云。
陳氏《樂書》曰:“竊觀祖宗之室曲異之舞,至於后室,一用文德之舞,而武舞不用焉。豈非感於先儒婦人無武事之說邪?《春秋》書初獻六羽,非無武舞也,特舉羽以見干耳。如曰不然,《?宮》祀姜?原之詩,何以美《萬舞》洋洋乎?楚人亦常振《萬》於文夫人之側(cè),亦足考信矣。方今誠於諸后之室,并奏文、武之舞,以娛樂神靈,以形容德美,真曠代甚盛之舉,而不失先王之制也?!?br />
又曰:“周人教國子之舞,有大司樂,有小司樂。又舞師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然則古之舞者,非獨給繇役之賤者而已。雖貴為國子,爵為下士亦焉。漢太樂律: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除吏二千石至六百石,關(guān)內(nèi)侯至五大夫之子,取其?者五尺以上,年十二至三十,顏色和,身體修治者以為舞人。
古國子,下士之實也。唐之郊廟,舞工不合古制。趙慎言奏議,隋代猶以品子為之,號二舞郎。唐興,遂變其制,誠愿復(fù)古道,取品子年二十以下,容質(zhì)修正者,備二舞之員。令太常博士主之,準國子學(xué)給料,?日得習(xí)六樂,學(xué)五禮。滿十歲,量文武授散官,號《?門》生。其制亦可謂近古矣。然不設(shè)課試之法,勸沮之術(shù),未為備制也。圣朝舞郎之制,尚仍唐舊。誠推慎言之法,輔之以課試勸沮之方,以之饗郊廟,接神?,未有不降格而來饗矣。今日不得不為之留意也?!?br />
神宗元豐二年,詳定所以朝會樂而有請者十,其三:定文舞、武舞各為四表,表距四步為ガ綴,各六十四。文舞者服進賢冠,左執(zhí)?,右秉翟,分八佾,二工執(zhí)纛引前,衣冠同之。舞者進蹈安徐,進一步則兩兩相顧揖,三步三揖,四步為三辭之容,是為一成,馀成如之。自南第一表至第二表為第一成,至第三表為再成,至北第一表為三成,覆?行至第三表為四成,至第二表為五成,復(fù)至南第一表為六成,而武舞入。今文舞所秉翟羽,則集雉尾置於髹漆之柄,求之古制,實無所本。聶崇義圖,羽舞所執(zhí)類羽葆幢,析羽四重,以結(jié)綬系於柄,此纛翳之謂也。請按圖以翟羽為之。其四:武舞服平巾幘,左執(zhí)干,右執(zhí)戈。二工執(zhí)旌居前;執(zhí)鼗、執(zhí)鐸各二工;金钅享二,四工舉;二工執(zhí)鐲、執(zhí)鐃;執(zhí)相在左,執(zhí)雅在右,亦各二工;夾引舞者,衣冠同之。分八佾於南表前,先振鐸以通鼓,乃擊鼓以警戒,舞工聞鼓聲,則各依ガ綴總干正立安位,堂上長歌以詠嘆之。於是播鼗以導(dǎo)舞,舞者進步,自南而北,至最南表,以見舞漸。然後左右夾振鐸,次擊鼓,以金钅享和之,以金鐲節(jié)之,以相而輔樂,以雅而陔步。舞者發(fā)揚蹈厲,為猛賁《喬辶》速之狀。每步一進,則兩兩以戈盾相鄉(xiāng),一擊一刺為一伐,四伐為一成?! 〕芍^之變,至第二表為一變;至第三表為二變;至北第一表為三變;舞者覆身鄉(xiāng)堂,?行而南,至第三表為四變;乃擊刺而前,至第二表回易行列,舂、雅節(jié)步,分左右而跪,以右膝至地,左足仰起,象以文止武為五變;舞蹈而進,為兵還振旅之狀。振鐸、搖鼗、擊鼓,和以金钅享,廢鐲鳴鐃,復(fù)至南第一表為六變而舞畢。古者,人君自舞《大武》,故服冕執(zhí)干戚。若用八佾而為擊刺之容,則舞者執(zhí)干戈。說者謂武舞戰(zhàn)象,樂六奏。每一奏之中,率以戈矛四擊刺。戈則擊兵,矛則刺兵,玉戚非可施於擊刺。今舞執(zhí)干戚,蓋沿襲之誤。請左執(zhí)干,右執(zhí)戈。
哲宗元?四年十二月,始命大樂正葉防撰三朝二舞儀。武舞曰《威加四海之舞》。第一變:舞人去南表三步,總干而立,聽舉樂,三鼓,前行三步,及表而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持干荷戈,相顧作猛賁《辶喬》速之狀;再鼓,皆轉(zhuǎn)身向里,以干戈相擊刺,足不動;再鼓,皆回身向外,擊刺如前;再鼓,皆正立舉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轉(zhuǎn)而相向立,干戈各直腰;再鼓,各前進,以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左手執(zhí)干當(dāng)前,右手持戈在腰為進旅;再鼓,各相擊刺;再鼓,各退身復(fù)位,整其干為退旅;再鼓,皆正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轉(zhuǎn)面相向,秉干持戈坐作;再鼓,各相擊刺;再鼓,皆起,收其干戈為克捷之象;再鼓,皆正立,遇節(jié)則蹲。第二變:聽舉樂,依前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正面,作猛賁《喬辶》速之狀;再鼓,各轉(zhuǎn)身向里相擊刺,足不動;再鼓,各轉(zhuǎn)身向外擊刺如前;再鼓,皆正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陳其干戈,左右相顧,為賁速之狀;再鼓,皆并入行,以八為四;再鼓,皆兩兩對相擊刺;再鼓,皆回,易行列,左在右,右在左;再鼓,皆舉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各分左右;再鼓,各揚其干戈;再鼓,交相擊刺;再鼓,皆總干正立,遇節(jié)樂則蹲。第三變:聽舉樂則蹲;再鼓,皆舞,進一步,轉(zhuǎn)面相向;再鼓,整干戈,以象登臺講武;再鼓,皆擊刺於東南;再鼓,皆案盾舉戈,東南鄉(xiāng)而望,以象漳、泉奉土;再鼓,皆擊刺於正南;再鼓,皆按盾舉戈,南鄉(xiāng)而望,以象杭、越來朝;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擊刺於西北;再鼓,皆案盾舉戈,西北鄉(xiāng)而望,以象克殄并、汾;再鼓,皆擊刺於正西;再鼓,皆按盾舉戈,西鄉(xiāng)而望,以象肅清銀、夏;再鼓,皆舞,進一步正跪,右膝至地,左足微起;再鼓,皆置干戈於地,西各拱其手,象其不用;再鼓,皆左右舞蹈,象以文止武之意;再鼓,皆就拜,收其干戈,起而躬立;再鼓,皆舞,退,鼓盡即止,以象兵還振旅。文舞曰《化成天下之舞》。第一變:舞人立南表之南,聽舉樂則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稍前而正揖,合手自下而上;再鼓,皆左顧左揖;再鼓,皆右顧右揖;再鼓,皆開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少?身。初辭,合手自上而下;再鼓,皆右顧,以右手在前,左手推出為再辭;再鼓,皆左顧,以左手在前,右手推出為固辭;再鼓,皆合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亻免身相顧,初謙,合手當(dāng)胸;再鼓,皆右側(cè)身,左垂手為再謙;再鼓,皆左側(cè)身,右垂手為三謙;再鼓,皆躬而授之,遇節(jié)樂則蹲。第二變:聽舉樂則蹲;再鼓,皆舞,進一步,轉(zhuǎn)面相向;再鼓,皆稍前相揖;再鼓,皆左顧左揖;再鼓,皆右顧右揖;再鼓,皆開手,蹲,正立;再鼓,皆舞,進一步復(fù)相向;再鼓,皆?身為初辭;再鼓,皆舞,辭如上儀;再鼓皆再辭;再鼓,皆固辭;再鼓,皆合手,蹲,正立;再鼓,皆舞,進一步;再鼓,相向;再鼓,皆顧,為初謙;再鼓,皆再謙;再鼓,皆三謙;再鼓,皆躬而授之,正立,節(jié)樂則蹲。第三變:聽舉樂則蹲;再鼓,皆舞,進一步,兩兩相向;再鼓,皆相趨揖;再鼓,皆左揖如上;再鼓,皆右揖;再鼓,皆開手,蹲,正立;再鼓,皆舞,進一步,復(fù)相向;再鼓,皆?身初辭;再鼓,皆再辭;再鼓,皆固辭;再鼓,皆合手,蹲,正立;再鼓,皆舞,進一步,兩兩相向;再鼓,皆相顧,初謙;再鼓,皆再謙;再鼓,皆三謙,躬而受之,正立,節(jié)樂則蹲?! 》捕杈Y表器及引舞振作,并與大祭祀之舞同。協(xié)律郎陳沂按閱,以謂節(jié)奏詳備,自是朝會則用之。 徽宗政和二年,議禮局上親祠二舞之制(詳見《樂懸門》)。高宗紹興十三年,詔討論郊廟樂舞。僖祖廟用《基命之樂舞》,翼祖廟用《大順之樂舞》,宣祖廟用《天元之樂舞》,太祖廟用《皇武之樂舞》,太宗廟用《大定之樂舞》,真宗、仁宗廟樂舞曰《熙文》、曰《美成》,英宗、神宗廟樂舞曰《治隆》、曰《大明》,哲宗、徽宗、欽宗廟樂舞曰《重光》、曰《承元》、曰《瑞慶》,皆以無射宮奏之(詳見《樂制門》)。
寧宗即位,孝宗廟奏用《大倫之樂舞》,光宗廟奏用《大和之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