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元始二年夏月,各處大旱,只見赤日當(dāng)空,有如烈火,曬得田干河涸,樹焦草槁。于是百姓人等,家家戶戶求神祈雨,一直祈到秋初,也無半點雨滴,田中稻穗已經(jīng)枯黃過半。人民見此情形,惟有叫苦呼天,瞪著雙眼,呆看晴空,希望云興雨作。誰知人民正在望雨之時,忽然半空中飛下無數(shù)小蟲,將田中將枯未枯之稻盡情飽吃,不消一刻,將田稻吃得精光,原來此物即是飛蝗。
說起飛蝗,乃一種害蟲。本名蝗螽,因其善飛,故又名飛蝗。其形狀生得前翅稍窄,帶黃褐色兼有黑色粗紋,后翅甚闊,有一半透明。前胸有脊線突起,口大且銳,其快如剪。每飛則千百成群,紛集田間,食稻立荊此蟲到得秋末,雌者又生卵于地,至春其子破卵而出,是名為蝻。人欲驅(qū)除此蟲,惟有掘其生卵之地,殺其卵子;或等待春日,其卵多數(shù)浮出水面,然后將其收聚,用火燒斃;其已成蟲者,可制成大網(wǎng)捕取,除此別無良法。
當(dāng)日各處人民既受大旱之苦,又遭蝗蟲為災(zāi),田園如洗,秋收無望,于是富足之家,雖廣有田地,因無收成,也變?yōu)楦F戶;貧苦之人,靠著代人耕種度活,至此更無可謀生,只聽得到處男號女哭,人人呼饑。遂有一班災(zāi)民,扶老攜幼,心想出外逃荒,又因身邊分文沒有,只得沿途求乞。一路上風(fēng)餐露宿,說不盡困苦顛連。不料逃過一省,也是如此情形,因此逃荒人民,就有許多活活餓死,也有因著貧病倒斃路中。其幸得生存之人,多半鵠面鳩形,離死不遠。真是天地行災(zāi),萬民遭劫,但人民既受此巨災(zāi),何以地方官不早行報告?只因各處官府皆知王莽不喜人陳說災(zāi)變,所以畏懼不敢上聞。而今災(zāi)情弄得過大,也不得不據(jù)實出奏。
地方官既將此事奏聞,人人心中尚恐觸怒王莽,偏是王莽是時正欲尋事買結(jié)民心,聞之反覺暗喜。立命朝中各官前往四處,查勘災(zāi)民,計其人口,給與田宅;有患病者,即代覓空宅,將病民移住其中,為之預(yù)備醫(yī)藥;如有因病身死,各賜與葬費:凡一家之中,死六人以上者,給錢五千,死四人以上者,給錢三千,死二人以上者,給錢二千。又分遣使者向各處災(zāi)區(qū),督捉蝗蟲。并令人民有能捉得蝗蟲者,照其所捉之?dāng)?shù)給與賞錢。
所有被災(zāi)之處,人民貲財不滿十萬者,盡免其租稅。并命于長安城中建筑房屋二百區(qū),以居貧民。
莽將恤災(zāi)各事分發(fā)已畢,即奏請?zhí)笠驴暅p膳,以示天下。
莽亦裝作十分憂災(zāi)之意,不吃葷食;一面又上書奏稱愿出錢百萬,田三十頃助給災(zāi)民。此奏既上。滿朝公卿聞得此事,平日本來舍不得田宅,此時因欲討好王莽,人人也都愿慷慨捐助。
一時捐田助宅者,竟有二百三十人之多。莽即將其田宅變賣財物,一律散給災(zāi)民。各處災(zāi)民得此賑濟,人人皆以為王莽是真心愛民,稱頌不絕。
莽見百姓人人頌德,非常高興。不久莽即帶領(lǐng)群臣,向太后奏遭:“幸賴太后德澤,如今天災(zāi)已息,風(fēng)雨得時,甘露常降,朱草嘉禾,百瑞并集,應(yīng)請?zhí)笕源┑酆笾7?,食天廚之盛撰,使臣子各得歡心供養(yǎng)?!碧笠娮啵缽?,莽又暗中攔阻,令太后下詔不從。莽既教太后種種掩飾,又想起自己因災(zāi)吃素之事,外人未必知道,遂密遣左右將此事告知太后。
太后即令使者持詔向莽勸道:“聞公憂民過深,常常萊食。今秋禾已熟,公可食肉,為國愛身?!泵勗t心想此事既經(jīng)太后下詔,外人諒已盡知,遂不再吃素。到得食時,依舊山珍海錯,大嚼起來。
此事過了數(shù)月,忽報車師后王姑句投降匈奴。原來車師有新道一條,可通玉門關(guān),較它處路途直捷,此道向未開辟。車師雖明知有此捷徑,也不報告漢朝。誰知卻被鎮(zhèn)守西域校尉徐普查知,即命人往令車師后王姑句開通此路,以便漢使往來。
姑句見說,知此事已被徐普知情,本想應(yīng)允,忽又轉(zhuǎn)念道:“漢使往來,我國向例都要供給芻谷等物,但從前漢使未曾知有此路,不盡皆由我國經(jīng)過;今若開通此道,與玉門關(guān)接近,漢使貪其近便,必多由此往來,我國豈能頻頻供給?!惫镁湎肓T,遂向徐普托故推辭,徐普聞之大怒,立命部下將姑句拿來,拘在一處,派人看管。
姑句被拘急得無法可想,暗將財物賄賂看管之人,托其說情求放。無奈徐普心恨姑句違抗,一任眾人如何說情,皆不肯聽。姑句之妻殷紫陬,見姑句耗去許多財物,依然不得放出,坐在家中,正在十分納悶。忽見家中所藏之矛,矛頭忽然發(fā)生火光。殷紫陬遂想出一計,連忙來到姑句被拘之處,托故求見姑句,暗中密對姑句說道:“妾聞從前車師前王,曾被漢朝都護司馬所殺。今王受拘,久不得放,將來恐也難免被害。近日我家矛頭忽然發(fā)火,此主利于用兵之兆。王何不乘機逃出,帶同人馬,往降匈奴,以求免禍。”姑句聞言,連連點頭稱善,即命其妻秘密行事。殷紫陬答應(yīng)了一聲,急急奔回家中,自去預(yù)備。
次日姑句忽然逃出,竟同殷紫陬帶領(lǐng)一隊人馬,乘徐普不備,突出高昌壁,投降匈奴。讀者欲知姑句被拘,何以能逃出來?只因看管姑句之人,受了姑句財物,對于姑句便不嚴加拘束,故姑句得乘機逃出。
姑句出降之后,同時又有去來胡王唐兜也投降匈奴。唐兜因與赤水羌有釁,互相遣兵侵犯。唐兜戰(zhàn)不過赤水羌,急向漢朝都護但欽處求救,但欽置之不理。唐兜心中懷恨,連夜投奔玉門關(guān),意欲入關(guān)告知漢朝。不料守關(guān)官吏查知唐兜欲控都護,不許入關(guān)。唐兜大怒,自思我前此降漢,以為漢朝必不薄待于我。今漢朝官吏,各個將我藐視,我降漢也無好處,遂率同妻子及人民千余人,即日投降匈奴。
匈奴接連受了車師、胡去來二王之降,心恐漢朝聞知,必來責(zé)問。忙將姑句、唐兜來降情形,令人前往漢朝報告。王莽聞報大怒,立遣使者往責(zé)單于不應(yīng)收納姑句、唐兜二王投降。
單于見說,自知理短,忙向使者謝罪,即將二王縛交使者;一面代為說情,請使者從寬免罪。使者不敢做主,即將此事報知王莽。偏遇王莽欲將二王重辦示威,不肯依從。即日傳下廷旨,命使者排列軍隊,會同西域各國王,將姑句、唐兜二人當(dāng)著各國王面前,斬首示眾。使者奉到此詔,只得依詔辦理。
王莽既命使者斬了姑句、唐兜二王,因想匈奴膽敢私受二王之降,非與嚴定條約不可。莽遂擬定條約四條,其條文中說是:一、匈奴不得收受中國人投降,二、匈奴不得收受烏孫國人投降,三、匈奴不得收受西域諸國佩中國印綬之人投降,四、匈奴不得收受烏桓國人投降。莽既擬定條約,即修成一書,將條約封在書中,遣使者攜往匈奴,交與單于,令其依約遵守。
莽將條約頒示匈奴之后,又欲令單于遣其二女前來。未知王莽何故令單于遣女,且聽下回分解
說起飛蝗,乃一種害蟲。本名蝗螽,因其善飛,故又名飛蝗。其形狀生得前翅稍窄,帶黃褐色兼有黑色粗紋,后翅甚闊,有一半透明。前胸有脊線突起,口大且銳,其快如剪。每飛則千百成群,紛集田間,食稻立荊此蟲到得秋末,雌者又生卵于地,至春其子破卵而出,是名為蝻。人欲驅(qū)除此蟲,惟有掘其生卵之地,殺其卵子;或等待春日,其卵多數(shù)浮出水面,然后將其收聚,用火燒斃;其已成蟲者,可制成大網(wǎng)捕取,除此別無良法。
當(dāng)日各處人民既受大旱之苦,又遭蝗蟲為災(zāi),田園如洗,秋收無望,于是富足之家,雖廣有田地,因無收成,也變?yōu)楦F戶;貧苦之人,靠著代人耕種度活,至此更無可謀生,只聽得到處男號女哭,人人呼饑。遂有一班災(zāi)民,扶老攜幼,心想出外逃荒,又因身邊分文沒有,只得沿途求乞。一路上風(fēng)餐露宿,說不盡困苦顛連。不料逃過一省,也是如此情形,因此逃荒人民,就有許多活活餓死,也有因著貧病倒斃路中。其幸得生存之人,多半鵠面鳩形,離死不遠。真是天地行災(zāi),萬民遭劫,但人民既受此巨災(zāi),何以地方官不早行報告?只因各處官府皆知王莽不喜人陳說災(zāi)變,所以畏懼不敢上聞。而今災(zāi)情弄得過大,也不得不據(jù)實出奏。
地方官既將此事奏聞,人人心中尚恐觸怒王莽,偏是王莽是時正欲尋事買結(jié)民心,聞之反覺暗喜。立命朝中各官前往四處,查勘災(zāi)民,計其人口,給與田宅;有患病者,即代覓空宅,將病民移住其中,為之預(yù)備醫(yī)藥;如有因病身死,各賜與葬費:凡一家之中,死六人以上者,給錢五千,死四人以上者,給錢三千,死二人以上者,給錢二千。又分遣使者向各處災(zāi)區(qū),督捉蝗蟲。并令人民有能捉得蝗蟲者,照其所捉之?dāng)?shù)給與賞錢。
所有被災(zāi)之處,人民貲財不滿十萬者,盡免其租稅。并命于長安城中建筑房屋二百區(qū),以居貧民。
莽將恤災(zāi)各事分發(fā)已畢,即奏請?zhí)笠驴暅p膳,以示天下。
莽亦裝作十分憂災(zāi)之意,不吃葷食;一面又上書奏稱愿出錢百萬,田三十頃助給災(zāi)民。此奏既上。滿朝公卿聞得此事,平日本來舍不得田宅,此時因欲討好王莽,人人也都愿慷慨捐助。
一時捐田助宅者,竟有二百三十人之多。莽即將其田宅變賣財物,一律散給災(zāi)民。各處災(zāi)民得此賑濟,人人皆以為王莽是真心愛民,稱頌不絕。
莽見百姓人人頌德,非常高興。不久莽即帶領(lǐng)群臣,向太后奏遭:“幸賴太后德澤,如今天災(zāi)已息,風(fēng)雨得時,甘露常降,朱草嘉禾,百瑞并集,應(yīng)請?zhí)笕源┑酆笾7?,食天廚之盛撰,使臣子各得歡心供養(yǎng)?!碧笠娮啵缽?,莽又暗中攔阻,令太后下詔不從。莽既教太后種種掩飾,又想起自己因災(zāi)吃素之事,外人未必知道,遂密遣左右將此事告知太后。
太后即令使者持詔向莽勸道:“聞公憂民過深,常常萊食。今秋禾已熟,公可食肉,為國愛身?!泵勗t心想此事既經(jīng)太后下詔,外人諒已盡知,遂不再吃素。到得食時,依舊山珍海錯,大嚼起來。
此事過了數(shù)月,忽報車師后王姑句投降匈奴。原來車師有新道一條,可通玉門關(guān),較它處路途直捷,此道向未開辟。車師雖明知有此捷徑,也不報告漢朝。誰知卻被鎮(zhèn)守西域校尉徐普查知,即命人往令車師后王姑句開通此路,以便漢使往來。
姑句見說,知此事已被徐普知情,本想應(yīng)允,忽又轉(zhuǎn)念道:“漢使往來,我國向例都要供給芻谷等物,但從前漢使未曾知有此路,不盡皆由我國經(jīng)過;今若開通此道,與玉門關(guān)接近,漢使貪其近便,必多由此往來,我國豈能頻頻供給?!惫镁湎肓T,遂向徐普托故推辭,徐普聞之大怒,立命部下將姑句拿來,拘在一處,派人看管。
姑句被拘急得無法可想,暗將財物賄賂看管之人,托其說情求放。無奈徐普心恨姑句違抗,一任眾人如何說情,皆不肯聽。姑句之妻殷紫陬,見姑句耗去許多財物,依然不得放出,坐在家中,正在十分納悶。忽見家中所藏之矛,矛頭忽然發(fā)生火光。殷紫陬遂想出一計,連忙來到姑句被拘之處,托故求見姑句,暗中密對姑句說道:“妾聞從前車師前王,曾被漢朝都護司馬所殺。今王受拘,久不得放,將來恐也難免被害。近日我家矛頭忽然發(fā)火,此主利于用兵之兆。王何不乘機逃出,帶同人馬,往降匈奴,以求免禍。”姑句聞言,連連點頭稱善,即命其妻秘密行事。殷紫陬答應(yīng)了一聲,急急奔回家中,自去預(yù)備。
次日姑句忽然逃出,竟同殷紫陬帶領(lǐng)一隊人馬,乘徐普不備,突出高昌壁,投降匈奴。讀者欲知姑句被拘,何以能逃出來?只因看管姑句之人,受了姑句財物,對于姑句便不嚴加拘束,故姑句得乘機逃出。
姑句出降之后,同時又有去來胡王唐兜也投降匈奴。唐兜因與赤水羌有釁,互相遣兵侵犯。唐兜戰(zhàn)不過赤水羌,急向漢朝都護但欽處求救,但欽置之不理。唐兜心中懷恨,連夜投奔玉門關(guān),意欲入關(guān)告知漢朝。不料守關(guān)官吏查知唐兜欲控都護,不許入關(guān)。唐兜大怒,自思我前此降漢,以為漢朝必不薄待于我。今漢朝官吏,各個將我藐視,我降漢也無好處,遂率同妻子及人民千余人,即日投降匈奴。
匈奴接連受了車師、胡去來二王之降,心恐漢朝聞知,必來責(zé)問。忙將姑句、唐兜來降情形,令人前往漢朝報告。王莽聞報大怒,立遣使者往責(zé)單于不應(yīng)收納姑句、唐兜二王投降。
單于見說,自知理短,忙向使者謝罪,即將二王縛交使者;一面代為說情,請使者從寬免罪。使者不敢做主,即將此事報知王莽。偏遇王莽欲將二王重辦示威,不肯依從。即日傳下廷旨,命使者排列軍隊,會同西域各國王,將姑句、唐兜二人當(dāng)著各國王面前,斬首示眾。使者奉到此詔,只得依詔辦理。
王莽既命使者斬了姑句、唐兜二王,因想匈奴膽敢私受二王之降,非與嚴定條約不可。莽遂擬定條約四條,其條文中說是:一、匈奴不得收受中國人投降,二、匈奴不得收受烏孫國人投降,三、匈奴不得收受西域諸國佩中國印綬之人投降,四、匈奴不得收受烏桓國人投降。莽既擬定條約,即修成一書,將條約封在書中,遣使者攜往匈奴,交與單于,令其依約遵守。
莽將條約頒示匈奴之后,又欲令單于遣其二女前來。未知王莽何故令單于遣女,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