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佛教文獻研究(第四輯)
02中國佛教(中文卷五輯)
03背棄圣約
04《碧巖錄》研究:第一奇書…
05易與春秋:宋明儒學的全體…
06音樂與信仰
07原始之美:薩滿教與西方人…
08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六輯…
09洛絨史籍
10孝經(jīng)與四書:宋明儒學的意…
張長虹、廖旸
《越過喜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藝術與考古譯文集》是關于研究“西藏西部佛教藝…
可購
白才儒 著
上古神道傳統(tǒng)把自然萬物神格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理性革命把自然萬物理性化,道…
(奧)斯蒂芬·茨威格 著;任曉晉、方…
《異端的權利》是記述加爾文、卡斯特利奧和塞文特斯等鮮為人知的經(jīng)歷的傳記?!?/p>
鄭孝時 著
釋迦牟尼既不是上帝,也不是神仙,他是一位悟得了人生最高真理的哲學家,他是…
虛云 著
一燈能滅千年暗,數(shù)語點醒世間人!近代中國禪宗第一高僧,中國佛教協(xié)會名譽會…
趙謹 編著
本書是“家庭書架”系列之一的“話說中國人之三教九流”專集,具體包括了:“…
(德)漢斯·昆 著,楊煦生 等譯
漢斯·昆(孔漢思)是當代世界著名的神學家,他在為南德電視臺拍攝的大型…
林谷芳
中國人的生命困境、心靈牢籠,并不需要用西方的精神舶來品來化解,它自有一種…
王家瑛 著
如今,擁有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伊斯蘭文化,與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
朱瑞云 著
揚州道教音樂考,主要取材于揚州道教圣廟城隍廟《清吹笛譜·十番鼓》。樂…
額賀章友 著,劉建 譯
《中日佛教交流史(戰(zhàn)后五十年)》記載,戰(zhàn)后的中日佛教交流始于1952年,即中…
(日)慢竹秀南 著,劉建 譯
有些人一提起“禪”或提起“佛教”來,就往往故弄玄虛。但是,無文禪師嘴里的…
楊輝麟 編著
寺院,是人類勞動創(chuàng)造的結果。西藏寺院是西藏文化薈萃之地,發(fā)端與藏民族歷史…
鄭春興 編譯
佛教是世界諸多宗教中體系龐大、教義復雜、影響力大的一種。佛教崇尚人生的超…
(俄羅斯)索福羅尼 著,戴桂菊 譯
長老西拉(1866-1938)出生于俄羅斯鄉(xiāng)村的一個農民之家。從小身體強壯,樂于…
丹曲,扎扎 主編
暫缺簡介...
楊惠南 編撰
《六祖壇經(jīng)》簡稱“壇經(jīng)”,原名是《六祖惠能大師法寶壇經(jīng)》。這部書是諸多中…
徐敏
佛陀說:“人的生命,只在一個呼吸間。”生命短促,我們應該善待自己的菩提身…
盧龍光
《基督教圣經(jīng)與神學詞典》主要收錄基督教常用及專門的外語詞匯,涉及圣經(jīng)研究…
(美)來肯 著,李一為 譯
人們常以為《圣經(jīng)》僅僅是一部神學著作,干巴巴的,除了教條沒有可取之處,但…
河南嵩山禪武醫(yī)研究院
《嵩山論劍:少林禪武醫(yī)探秘》為2007年5月10日在河南登封舉辦的“嵩山少林禪…
潘明權 著
伊斯蘭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學、藝術、繪畫、書法和工…
胡適 著,明立志,潘平 編
胡適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他生長于理學甚盛的徽州績溪。以理學傳家的士大夫多以…
青沙 編著
《眾神的天空》在這許多神當中精選了130多位,他們是因為自己在人類生活各個…
霧滿攔江
《偷禪:豁然開竅的最方便法門》講述禪的本質是于絕望中尋找希望,在斗爭中獲…
古格·次仁加布
噶舉派主要學說是月稱派中觀見,重密宗,采取口耳相傳的傳授方法,曾融合噶當…
何星亮 主編
本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何…
楊克勤 博士 著
《末世與盼望》第一章是研究方法的思索;第二章重構帖城信眾的背景及身份;第…
錢化佛 繪
本書以佛教、佛像人物為主,兼收部分書法作品。圖片全是錢化佛先生精挑選出自…
戴康生,彭耀 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法學社會學研究系列:宗教社會學》運用社會學的研…
趙林 著
本書中論及到西方文化中的一些較為深刻的問題,由六個篇幅較大的演講和一個附…
羅慶才,黃錫木 主編
圣經(jīng),是神啟之書,是書中之書。圣經(jīng)的歷史,是西方精神史的源頭之一。閱讀圣…
朱巖 著
釋迦牟尼生于母親的右肋,剛出生就能獨立邁出七步。從容地觀察各方。他踏過的…
可讀可購
雷黑子 著
禪無疑是佛教里最美的,它所講的缺陷即圓滿,即是美;這個世間是至真、至善、…
星云 著
春天,不是季節(jié),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齡,而是…
項智多杰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中最后形成的重要宗派,由宗喀巴大師(1357~1419)創(chuàng)立。…
尕藏加
本書無論從考察范圍、所用的史料及論爭的深度與系統(tǒng)性方面,都超過了國內已出…
頓珠拉杰
黃心川
本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的宗教學家黃心川研究員主持編寫,參與編寫的人員都…
陳引馳 解讀
經(jīng)典本是前人鮮活的生命體驗,雖經(jīng)歷了千百年,對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導意義。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