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古籍/國學國學著作郭沫若學術思想評傳

郭沫若學術思想評傳

郭沫若學術思想評傳

定 價:¥22.00

作 者: 謝保成著
出版社: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叢編項: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學者傳記叢書
標 簽: 中國哲學

ISBN: 9787501315987 出版時間: 1999-07-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0cm 頁數(shù): 37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片斷:第一章時代的弄潮兒本世紀最初的二三十年,正是中國社會新舊交替的年代,也是外來思想文化以全然不同的內(nèi)涵沖擊東方文明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社會、思想發(fā)生巨大變革的時代,人們普遍都在探尋中外思想文化的關系。本書傳主郭沫若,便是其中成就卓著、頗具影響的人物之一。一、“海棠香國”的叛逆在四川大渡河與岷江匯合處,有一座3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樂山市。這里為蜀王開明故治,秦為南安縣,隸蜀郡,漢改隸犍為郡。北周為平羌縣、郡治所,宣帝時置為嘉州。清雍正末,增置樂山縣,始名樂山。其地自古盛產(chǎn)“色香并勝”的海棠,故有“海棠香國”之稱。嘉州山水秀麗,有舉世聞名的“仙山”峨眉山,有唐代鑿建的世界第一大佛。峨眉第二峰綏山,俗稱二峨。又有三峨,名為美女峰。在這美女峰正北有一小鎮(zhèn),唐代名為南林鎮(zhèn),清道光年間舊址被沖毀,遷至今天稱為沙灣的地方。100多年前,這里是清朝末年的四川省嘉定府樂山縣觀峨鄉(xiāng)沙灣鎮(zhèn)?!昂L南銍背鲵溩?。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壬辰)11月16日(舊歷九月二十七日)午時,我們要評述的主人公來到人世間。他的降生,頗帶“反逆”的意味。不顧母親忍受難產(chǎn)的巨大痛苦,迫不及待地“腳先下地”,跨出“反逆者的第一步”。他的祖上,原籍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遷蜀。傳到傳主時,已經(jīng)是第六代了。其祖父愛散財,以致家業(yè)凋零。其父郭朝沛,善理財,又把家業(yè)恢復起來。為教育子女,在舊居后花園設立“綏山山館”,為子弟延師授業(yè)。傳主的母親杜邀貞,又作杜蓀福,乃進士之女,耳濡目染,能夠背誦一些詩詞。15歲嫁到郭家,勤苦操持,受到全家敬重。在受胎之際,母親夢一小豹咬自己左手虎口,遂以文豹為這“逆產(chǎn)”嬰兒的乳名。后以開貞為其學名,號尚武。1919年9月,開貞發(fā)表新詩《抱和兒浴博多灣》、《鷺鷥》時,首次署名沫若,自謂是取其故鄉(xiāng)的兩條河——沫(Mei,音妹)水(大渡河)與若水(雅河,又名青衣江)“合攏”而成。從此,沫若之名便取代開貞了。20年代中期,在出版幾部翻譯小說和戲曲集時,又開始使用“郭鼎堂”三字。其后,在甲骨、金文領域,常以“四堂”——羅雪堂(振玉)、王觀堂(國維)、郭鼎堂(沫若)、董彥堂(作賓)并稱,成為顯示其成就的一個代號。以文化教養(yǎng)而論,可以說郭沫若是浸染于儒家經(jīng)典,寢饋于傳統(tǒng)文化的。但是,浪漫的、叛逆的個性又使他對于舊學中的消極面產(chǎn)生出極大的反感。4歲的小文豹,便開始跟母親口誦唐詩,為其所受詩教的“第一課”?!暗L江水,悠悠遠客情。落花相與恨,到地亦無聲。”四五十年后,仍然留在他的記憶中。甚至他那樣小的年歲就產(chǎn)生了“讀書的好奇心”,也是由于“翩翩少年郎,騎馬上學堂。先生嫌我小,肚內(nèi)有文章”這首詩激發(fā)起來的。入“綏山山館”后,發(fā)蒙讀《三字經(jīng)》?!叭酥酰员旧?,性相近,習相遠”這類很暖昧的哲學問題,自然引不起蒙童的興趣,于是便“逃起學來”,結果是父親“用強制手段”把小開貞“抱進學堂里去”。后記:一校校后記在一校當中,得見一則關于《管子》的新材料,故在校后作此補筆。當年郭沫若集?!豆茏印?,在廣集版本方面有一項引以為憾的事,就是宋刻墨寶堂蔡潛道本至清代中葉失傳。因此,他在《管子集?!芬粫?,再三表露出惋惜之情。1956年3月,《管子集?!酚煽茖W出版社出版。7月初,郭沫若收到潘景鄭來信和所寄陳奐?!豆茏印烦炯岸∈亢豆茏影浮窔埜宥N。9月初復函云:“日前始得勘校畢,謹將原書璧還”,“各書頭曾略題數(shù)語”。并說:“墨寶堂本頗聞有在蘇聯(lián)之說,如信然,后或可得一見。”現(xiàn)錄郭沫若在“各書頭曾略題數(shù)語”,以備關注《管子》版本者參考。在陳免?!豆茏印烦緯^所題:余為《管子集校》,收羅版本頗多,獨墨寶堂宋本未見,引以為憾。此本即鈔自墨寶堂本,并經(jīng)陳奐手校,校錄以遺高郵王氏(按:指王念孫),有鈴印可證。潘君景鄭遠道惠假,得細閱一過,彌補遺憾,良堪感荷。原書本缺自十三卷至十九卷,黃丕烈曾據(jù)陸貽典校宋本補入。俾成全帙。此鈔本即據(jù)黃所校補本,而陳復曾以劉績補注本對校。此可見前人之勤,與其用心之仔細。陳氏經(jīng)校后,更以轉贈王氏,曩時學者間友誼之敦厚,深可足令人感動。凡此均足師法,固不僅為學會素研究增添一份善本而已。潘君實善體前修之懿行者,謹讓此數(shù)語璧還,用申謝意。一九五六年九月九日郭沫若在丁士涵《管子案》殘稿書頭所題:《管子》殘稿,蒙景鄭君假閱,確實可貴。稿曾經(jīng)陳奐手定,稿中朱書即陳氏筆跡。戴望亦曾過目,有案語數(shù)處。然《管子校正》中所采丁說,與此稿不盡相符。有為稿本中所無者,蓋采自《管子注》,惜彼書已毀,不可復問耳。稿中頗有勝義為戴所遺漏者,亦有丁誤而戴亦同誤者,足徵戴之功力遠不及丁。丁書殘毀,殊可惜也。然殘愈于毀,宜倍加珍護。一九五六年九月九日郭沫若識①校書不易,每校一次都會發(fā)現(xiàn)一些錯漏,大到標題、正文、引文,小到注腳。尤其數(shù)目字,稍一疏忽,便出差錯。這里要特別提出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孫彥。1992年10月在郭沫若的故鄉(xiāng)參加四川省紀念郭沫若百年誕辰大會,與孫彥有過一面之識。今年1月12日她到社科院來送本書的一校樣,如果不是事先聯(lián)系好見面的地點,幾乎不能相認,彼此都頗為感嘆歲月如流!回來看校樣,從字里行間感到孫彥的認真和細心。原稿中的筆誤被改正,清樣中的錯錄、漏錄被鉤改、補入。一時弄不清的問題,她都在旁用有鉛筆劃出,提醒我核準。對于有的引文,她似乎還曾查對過原著??傊?,看完一校樣后給我的最大感覺是:孫彥對于本書的編輯很是盡心盡力,經(jīng)過她的加工處理,可以說書中不會有什么差錯了。為此,特別在此補寫一筆,表示對她的感激之情,感謝她為本書付出的心血!1999年1月本書前言前言“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本書傳主郭沫若(鼎堂),正是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的一位“時代之驕子”。當其最初震撼整個文壇的時候,恰逢呼喊“民主與科學”時代的開始。而其臨終前夕召喚“科學的春天”之日,正好又是另一次思想解放即將到來之時。在這60個年頭里,始終與中國學術文化的走勢緊密相聯(lián),并成為各個不同時期學術潮流代表人物者,郭沫若是其中少有的幾位佼佼者!不管他的著述多么“粗率”,也不管他的觀點如何“多變”,舍其人或是抹去他的影響,則中國現(xiàn)代學術文化史必將出現(xiàn)明顯的斷檔和空白!本書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客觀事實,力求通過傳主的學術活動和學術成就來認識本世紀從一次思想解放走向另一次思想解放的一整個時代當中,中國學術文化所走過的曲折歷程及其利弊得失。郭沫若自其步入文、史兩界以來,始終是一個遭學界議論而受政界驕寵的特殊文人。學界之中,有稱其為新文學、新史學開拓者的,也有視之為“流氓加才子”的,還有冷嘲熱諷而欲葬送其名望的。然而,學界的議論終究改變不了政界對他的驕寵。起先,是蔣介石希望他“無論怎樣都要跟著我一道走”,指望“文字上的事體以后要多多仰仗”于他。數(shù)月之間,便使其由少將升為中將,由北伐軍政治部秘書長變成副主任,甚至還被秘密委任為“總司令行營政治部主任”。后來,則是毛澤東稱其為“文壇宗匠”,周恩來提議、中共中央決定以其為“革命文化界的領袖”。蓋棺之際,又是由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人物鄧小平親口定論的。就在1939年其父病逝舉行家祭的時候,也是中共核心領導毛澤東、周恩來等,與“國府主席、黨軍領袖”蔣介石等的挽聯(lián),同時并列靈堂左右。自兩黨成立以來,有此殊榮者僅此一例。當年,蘇雪林曾經(jīng)發(fā)問道:“凡此種種,每令我百思不解。究竟郭氏真是他自譽的天才人物呢?還是文學界猶如政治界,原有許多幸運兒,郭氏便是這幸運者中間的一個呢?”早年郭沫若以中國的孔子與德國的歌德為“球形天才”,后來周揚借用來形容郭沫若本人,這或許可以認為是一個有說服力的回答!政界對郭沫若的驕寵,顯然是著眼于他是一個難得的奇才。學界的種種議論,則可以從認識球體的角度不同得到解釋。因為每一個人的視角各異,而誰也不可能看到球體表面的每一個部位,再加上球體越大,每一個人的視野所及就越小,也就更缺乏整體性。若是對球體表面分部位直視,又會丟掉球體“三維空間”的基本形態(tài)。這套《20世紀中國著名學者傳記叢書》,雖然名為“傳記叢書”,但要求寫成“學術思想評傳”,包括傳主的生平活動、主要著作、學術思想、學術交往及其學術地位等方面的內(nèi)容。從郭沫若研究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先前出版的郭沫若傳記已經(jīng)不少,大體呈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是以其生平為主,將文學活動、學術研究等作為人生道路的組成部分穿插敘述;二是以其文學道路為主,兼及人生與學術進行傳述。而有關郭沫若學術研究方面的著述,在僅見的幾種當中,或寫其“史學生涯”,或談其“國學研究”,尚無一部比較完整的學術傳記。4年前,應《國學大師叢書》之邀撰寫了一本《郭沫若評傳》,即是從“國學研究”角度著眼的。當時是帶著兩項遺憾交稿的:一是由于時間短促,有些問題未得深入研究;二是受字數(shù)局限,總體構架有明顯缺陷。出版發(fā)行后不久,我即出國訪問?;貋頃r,已是1997年春節(jié)了。這期間,那本《評傳》在社會上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同仁們提出的自然是修改、增補意見,一些未識的朋友提出善意批評,也有來自對郭沫若持不同看法的讀者的某些指責。在此同時,應林甘泉先生之約,與郭平英、黃淳浩共同編寫《郭沫若與文化名人》一書,因而得見一些先前未曾見過的珍貴材料。緊接著又參預編著《20世紀中華學案》,負責梁啟超、王國維、胡適、郭沫若與呂振羽、范文瀾、翦伯贊、侯外廬等兩卷的編選。實際上,這是在橫向上進行的一次綜合考察。正當上述兩項編著任務進行之際,戴逸先生主編《20世紀中國著名學者傳記叢書》約我重新撰寫一本《郭沫若學術思想評傳》。無疑,這又給了我一次機會,不僅可以彌補先前的遺憾,還可以將最近一年多來的新的研究成果吸收進來,在更大程度上填補郭沫若研究中“學術傳記”的空白點。本書的寫作,從1998年7月份正式開始??紤]上述郭沫若研究的實際,首先確定這本“學術思想評傳”,必須以傳主的“學術思想”為主,不失本叢書的宗旨。但在寫法上,又要照顧到其為“傳記”的一個方面。兩相結合,將全書分為綜述、學術、交往三大部分。綜述部分,以記述和考察郭沫若的人生道路、個性特點及其學術風格等為主要內(nèi)容。人生道路,又注意其思想的轉換和心路的變化。學術部分,則以傳統(tǒng)的學術內(nèi)涵為基本考察對象,探索郭沫若在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心路、思想淵源,評述其思想成就、學術貢獻以及其間的相互關系。這一部分,是在先前那本《評傳》的基礎上補充其不足、修訂其疏漏而成。交往部分,則選取對郭沫若文學、古文字學、史學等方面有重要影響或幫助的人物,追尋他們之間的學術友誼。同時,也注意他與“非朋友”之間的某些交往。新增材料方面,為了印證某些重要史實,我請郭平英幫助查看了一些郭沫若日記。鐘作英在提供當代學人寫給郭沫若的書信方面,給予很多幫助。在此,對郭平英、鐘作英謹致最誠摯的謝意!這里,還要提到先前那本《郭沫若評傳》的特約責任編輯毛軍英(英子)。當時她查閱了不少圖書資料,幫助核準書中引文。因而,那本書做到了基本無差錯。這次重新撰寫,凡是沿引那本《評傳》的文字,我都很放心地照錄過來。新著出版,是不應忘記先前那書的“特約編輯”的。這本傳記無能勾畫一個完整的巨大球形體,但是不忘隨時提醒自己,也提醒讀者,這是在評述一個“球形”人物,應當考慮各個方面反映在球體上的實際。歡迎從各個不同視角傳遞來的種種新信息!1998年9月

作者簡介

暫缺《郭沫若學術思想評傳》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概論(代序言)
   前 言
   第一章 時代的弄潮兒
    一“海棠香國”的叛逆
    二 從立志學醫(yī)到棄醫(yī)從文
    三“登上寶筏”的“戎馬書生”
    四 海外十年,自勵堅貞
    五 文化旗手,民主斗士
    六“努力攀登不問高”
   第二章 吞吐中西的文化觀
    一 劃分世界舊有文化,矚目異民族優(yōu)秀精華
    二 以國情為基點,考驗外來文化適應度
    三 吸吮外來甘乳 填寫世界文化白頁
   第三章 再現(xiàn)歷史畫卷的成就
    一 十二個“再現(xiàn)”的歷史畫面
    二 史劇創(chuàng)作須得依賴正確的研究
    三 歷史科學呼喚藝術
   第四章 學者 詩人與政治身份
    一 情智交融的特點與風格
    二 政治 學問相兼的得失
   第五章 跳出“國故”的國學體系
    一 跳出“國學 范圍,認清國學真相
    二 認識“古代真實”的新體系
    三 以《周易》打開認識“古代真實”的大門
   第六章 奴隸制時代研究
    一 最初的中國歷史階段劃分
    二 奴隸制階段的再劃分
    三 完善“戰(zhàn)國封建說”
   第七章 破譯卜辭,打開“秘密”
    一 急于“利用”卜辭的一段彎路
    二 打開卜辭“秘密”的貢獻
   第八章 鑿破彝銘之“渾沌”
    一 考釋器銘的新思路
    二 條理金文成大系
    三 潛心彝銘,探察兩周社會
    附:幾組刻石考釋與一部沉埋的遺稿
   第九章 蘇活古書生命
    一 倡導古書今譯
    二 注重文獻時代
    三 廣集版本與理校
    四 整理、研究緊密結合
   第十章 縱論周秦諸子思想
    一 綜合考察各家學說
    二 辨識儒家的兩重性
    三 探究道家淵源與流派
    四 區(qū)分法家與法術家
   第十一章 詩詞曲賦當中論人物
    一一考騷賦,證屈原
    二 力辨胡筋詩,意在文姬著作權
    三 詳校《再生緣》七考陳端生
    四 品味唐詩,評李說杜
    附:人物評價標準與研究特點
   第十二章 主編兩部巨著
    一署名主編的《中國史稿》
    二 沒有留下“前言”的《甲骨文合集》
   第十三章 文藝圈里的深厚情誼
    一宗白華 田漢:神交“三葉”
    二 成仿吾 郁達夫:創(chuàng)造社圓鼎三只腳
   第十四章 古文字學領域的摯交
    容庚:從“未知友”到“文字交”
    二 田中慶太郎:“親若一家人”
   第十五章 史學研究中的友情
    翦伯贊:文史交融兩相知
    二 侯外廬:論證古史“同屬一派”
   第十六章 并非朋友的交往
    一 胡適:由認識東西文化的差異,到走那條道路
    的敵對
    二 魯迅:生前“論爭”,身后“恭維”
    三 陳寅恪:“龍虎斗?”“馬牛風”?
   附 錄
    郭沫若學術著作年表
    近20年郭沫若研究書目
    一校校后記
    三校校后補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