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有女像海鼠
吃什么補什么,這種飲食觀大概在地球上不多見,應算作中華文化的精華……之一。那么,吃海參補什么呢?明人隨筆《五雜俎》有云:“海參,遼東海濱有之,一名海男子。其狀如男子勢然,淡菜之對也。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迸?,自有可補之處。
海參,日本叫“海鼠”,本來也是中國的叫法,但其形如鼠,終不如參,聽著就滋補。《寧波府志》描述它,“無首無尾無目無皮骨,但能蠕動,觸之則縮小如桃栗,徐復臃腫”。撈來了海鼠,用淡水煮掉鹽分,這樣干得快。涼后用尖刀剖開,去掉內(nèi)臟,然后曬干或燻干,干燥得相擊有聲為上。這些干巴巴的僵尸,日本叫“熬海鼠”,才是我們在市場上得見的海參。倘若分下工,鮮者為鼠,干者為參,或許可避免我們腦子里不大有海參的鮮活形象。18世紀末印行的《日本山海名產(chǎn)圖繪》中有兩頁圖,一頁是捕撈海鼠,一頁是制造海參。日本人很會畫天工開物似的圖,而且有漫畫之趣。
海參是棘皮動物,生息在海里,大概有一千五百種,日本近海約二百種。能食用的海參六十多種,從熱帶到寒帶四十來個國家在捕撈。有疣足的叫刺參,無疣足的叫光參。北海道產(chǎn)“真海鼠”細長,疣足多而翹然,勝過青森產(chǎn),更不是關(guān)西產(chǎn)所能媲美,尤為中國人珍重,至于理由,好像日本人至今也莫名其妙。甲午戰(zhàn)爭過后,除了沖繩、鹿兒島兩縣,從北海道、青森到佐賀、熊本等二十四府縣都出產(chǎn)海參,帶刺兒的,供戰(zhàn)敗的我大清子民享用?!罢婧J蟆币泽w表紅褐色為高檔,通體黑色則便宜,暗綠色居中。聽說過去中國人喜好黑色的,日本人特意用艾蒿染黑,但現(xiàn)在中國人喜好紅褐色的了。大米、蘋果什么的,日本貨往往比中國貨貴得多,唯有海參長國貨的志氣,中國產(chǎn)比日本產(chǎn)貴,以致北方店家大都把北海道產(chǎn)、青森產(chǎn)標為“遼寧海參”。《五雜俎》說“遼東海濱有之”,清初詩人吳偉業(yè)說“產(chǎn)登萊海中”,這兩處自古是海參產(chǎn)地,但天然資源趨于枯竭,那里已變成兩大養(yǎng)殖地。中國養(yǎng)殖海參的產(chǎn)量超過全世界捕撈量,多得賣不掉,也惠及平民,小補聊勝于無。
《古事記》是日本最古老的史書,完成于唐詩人杜甫誕生的712年,有周作人的譯本。那史書寫道:“天宇受賣命送走猿田毗古神回來了,乃悉聚集廣鰭狹鰭各種魚類,問它們道:‘你們肯給天神的御子服務嗎?’種種的魚都說:‘我們給服務?!┯泻⒉徽f話。天宇受賣命乃對海參說道:‘你這個嘴,是不會回答的嘴嗎?’便用懷劍把它的嘴拆裂了。所以現(xiàn)今海參的嘴都是裂開的。”天宇受賣命是女神。天照大神鬧情緒,躲進巖洞里,世界便一片黑暗,這個女神就在洞口大跳脫衣舞,陰戶也露了出來,八百萬之多的神狂笑,天照大神也探頭看,于是天下光復。奉之為演藝女神,日本的各種演藝自不免都有點色。所謂服務,就是問:天照大神的孫子下凡,你們愿不愿意給他當盤中餐?這個神話使日本海參的形象變得沉默寡言,幾乎不主張什么。但日本還有句諺語“吃油炸海參”,那可就黏黏滑滑,“不大容易平平安安的夾到嘴邊”(梁實秋語),比喻說走嘴。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魯迅說這話是1932年,比他早些年,夏目漱石的《我是貓》里主人公苦沙彌先生收到幾封信,上面就寫道:“第一個吃起海鼠來的人,其膽力可敬,第一個食河豚的漢子,其勇氣可嘉。吃海鼠的是親鸞再世,食河豚的是日蓮分身?!毕哪渴诠P記中是這樣寫的:“吃起海鼠來的人必須相當有勇氣和膽力,起碼像親鸞上人或日蓮上人那般剛毅。比最先吃河豚的人更了不起?!标P(guān)于這部小說,夏目漱石在上篇自序中自我批評:“沒有主旨,沒有結(jié)構(gòu),文章像頭尾分不清的海鼠,哪怕就此一卷收場也完全無妨?!边@個比喻,“頭尾分不清的海鼠”,取自江戶時代的俳人向井去來的俳句。夏目漱石也寫過幾首詠海鼠的俳句,且愛用海鼠打比方,例如小說《礦工》里“像海鼠一樣爬行”。第一個孩子出生,是女兒,他吟道:平平安安生下像海鼠一樣的孩子。孩子像海鼠,這個想象真有點匪夷所思。妻子的字寫得難看,于是給女兒起名叫“筆”,妻子寫回憶錄,說女兒的字還不如她,成為笑柄。好像女兒也抱怨,就因為起了這么個名,字才寫不好。海鼠的模樣不算雅,和歌幾乎不涉筆。
椎名誠是作家,他喜愛海鼠,或許是由于他的名字里含有海鼠的另一種發(fā)音。寫了一本《海參》,自稱是第一本寫海參的小說。一說到海參,那就肯定是中國故事了,他寫的是香港。據(jù)神戶海關(guān)統(tǒng)計,北京奧運會之前的2007年是日本出口干海參的巔峰,為三百五十噸,2013年降到一百七十噸,其中香港一百六十一噸,大陸才六噸,原來海參貿(mào)易歷來由香港轉(zhuǎn)口大陸。
大約清康熙年間日本開始向中國出口海參。德川家執(zhí)掌政權(quán)后輸出金銀,并當作通貨從中國購買生絲、絲織品。1711年有“唐船”(中國船)五十四艘駛?cè)胛ㄒ坏馁Q(mào)易口岸長崎,滿載來綾羅綢緞,令武士和女人們狂喜,金銀自不免外流。金銀不足了,代之以銅。銅錢又不足,天無絕人之路,代之以海產(chǎn)品,尤其是“俵物”?!皞l”就是草袋子,用來裝米裝炭,我小時候也常見,近年消失了。干燥的海參、鮑魚以及魚翅也用它裝。這三種俵物以海參為首。海參作為新的出口品,以鎖國政策壟斷了出口貿(mào)易的德川政府督勵生產(chǎn)。1744年輸出中國的海參總量達一百九十噸。海參攸關(guān)幕府的死活,但到底強化了統(tǒng)治,還是垂死掙扎,終于走向明治維新,這是個日本史議題。
日本產(chǎn)海參,他們卻很少吃。江戶時代還有些吃法,現(xiàn)今也就是用醋等佐料涼拌下酒,嚼來有點硬。這樣鮮吃海參,梁實秋說他沒吃過。什么東西中國人一吃就吃出名堂,吃出文化。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yè)詠海參:預使井湯洗,遲才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yǎng)余生。
日本有關(guān)海參的書不多見,我碰到一本,叫《海鼠的眼睛》,大三十二開本,厚達五百頁,賀見良行著。他寫道:海鼠沒有視覺器官,但調(diào)查海鼠與人族的交流史,有時就覺得好像有海鼠和人互相凝視似的對話。他要用海鼠的眼睛談談人族的自私自利。又寫道:“以海鼠為主題的文藝,除了澳洲土著的民謠和日本俳句以外不大聽說。確實,海鼠不像鯨魚那樣抵抗,不是能激發(fā)叛亂、復仇之類浪漫構(gòu)思的生物,沒產(chǎn)生寫海鼠的《白鯨》?!比毡疽灿袧h詩寫到海參,例如江戶時代的漢詩人賴山陽的七絕:無牙萬鼠遙生翼,聲價飛騰去向唐,留得九回腸在此,一回并得一杯長。
日本飲食很浪費,大概海鼠算是被利用得相當徹底的。海鼠“體壁”(海參)賣給中國人吃,自己吃海鼠的“腸”,各有所好,小小寰球才平衡。日本人愛吃鹽漬鮭魚籽,跟俄國學的,卻吃得比俄國人更日常。有的地方不吃鮭魚籽,加工出口給日本。美國牛的舌頭大都被日本人吃了。有日本人說,中國人吃什么,什么就沒了。怕別人吃,就不該死乞白賴把“和食”列為世界遺產(chǎn)呀。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界上最無聊的兩件事是諾貝爾獎獎金與世界遺產(chǎn)。本來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各國有各國的吃法及活法,卻被這兩伙閑人折騰,庸人們一哄而上,結(jié)果是破壞。日本海參被中國人吃得價格上漲了三五倍,竟至有黑鉆石之稱。
海參具有驚人的再生能力,受到外界刺激會吐出全副內(nèi)臟以保身。《倭漢三才圖繪》記錄:海鼠“腹中有黃腸三條,腌之為醬者也。香美不可言,冬春為珍肴。色如琥珀者為上品,黃中黑白相交者為下品。過正月則味變甚咸,不堪食?!逼鋵崳c子不是有三條,而是比身體長三倍。寒天里把海鼠的內(nèi)臟鹽漬發(fā)酵,叫作“海鼠腸”,是日本三大珍味之一。
三大珍味是海鼠腸、海膽、鱲子,都是用來下酒的。過去跟日本人淺嘗過,但輒止,倒也不是因為貴,而是不覺得其味珍。“鱲子”是鯔魚的卵巢,鹽漬曬干,形狀做得像中國的墨塊兒,所以日語的發(fā)音即“唐墨”。長崎縣產(chǎn)最有名,據(jù)說制造方法是明朝傳來的。臺灣叫烏魚子,當作土特產(chǎn)賣給日本游客。海膽,常吃鮮的,但作為珍味,也是鹽漬。
有朋自一衣帶水的彼方來,說嘗嘗珍味,答曰:善。正好剛剛開通了北陸新干線,從東京直奔金澤,投宿淺田屋。平安時代海鼠腸就是這一帶的貢品,但三珍本來是漁民下飯的,其咸僅次于鹽,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無益于健康,還是嘗嘗“海鼠子”吧,也叫作“口子”,是海鼠的卵巢制品。寒冬時節(jié),海鼠在能登半島周邊產(chǎn)卵。捉將來掏出內(nèi)臟和卵巢,空殼做海參,內(nèi)臟做海鼠腸,把卵巢展開,幾片疊在一起,掛起來晾干,據(jù)說至少用十來個海鼠才做出一張海鼠子,價格當然更不菲。做成三角形,很像三味弦的撥子,也叫它“撥子”。用火烤了下酒,酒是清酒,怡然搭配出日本趣味。但若不喝酒,或許就不大恭維那味道。朋友說:有一點咸味。那并非加了鹽,而是大海的味道。
三大珍味之一究竟是海鼠腸抑或海鼠子,日本人說法不一,實際上他們難得吃。日本最古老的醫(yī)書《醫(yī)心方》說,生海鼠不能和鷹一起吃,“令腸中冷,陰不起”。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