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駢文的產(chǎn)生
駢文之名出現(xiàn)雖晚,但駢文之體卻出現(xiàn)較早。有些學者認為駢文產(chǎn)生于漢代的“連珠”,如錢濟鄂在《駢文考》目錄中直接以“駢文出自漢連珠”為標題,莫道才在《駢文通論》中認為“連珠”是駢文的初始形態(tài),是駢文的乳名。
為什么說駢文產(chǎn)生于連珠呢?莫道才認為連珠的興盛和駢文的興盛基本重合,興于漢魏,盛于六朝,衰于唐宋。這種觀點是從產(chǎn)生、發(fā)展的時間來說的。另外,錢濟鄂在《駢文考》中講:“所謂之連珠,大抵求貫穿事理,如珠在貫。貫者,即謂成串。乃以連續(xù)之辭句,互相發(fā)明,若明珠之結琲也。其辭則麗;其言則約;其體則四六對偶,而有韻味;其文則不指說事情,必以假喻,巧示其旨;而令賢者自悟。亦即說理、推理之文也。”這是從文章的形式特點來說的。不管駢文是否產(chǎn)生于連珠或者連珠是否是駢文的乳名,但可以肯定的是駢文與連珠的關系十分緊密且駢文產(chǎn)生較早。
駢文的歷史非常悠久,那么其產(chǎn)生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且是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對于駢文產(chǎn)生的原因,不少學者已作了專門的研究和探討。如姜書閣總結了六點,即聯(lián)想、易記、事證、便言、漢字單音、音韻變化。尹恭弘
則認為主要有五點:中國文字的特點和神韻、“中庸”思維方式的影響、作家具有“取類相從”的心理聯(lián)想能力、社會實用性的需要、社會審美性的需要。莫道才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考察:漢語的特質(zhì)、客觀的對立對應事物、人類的模仿機能、傳播的需要。當然還有學者從“物生有兩、唯能兩化”的陰陽對舉觀念,天人合一思想等角度進行說明。
駢文產(chǎn)生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客觀原因—中國文字的特點,即漢字單音,調(diào)有四聲,詞匯豐富;一是主觀原因—需要,主要是實用的需要和傳播的需要,即易記、便言、審美的需要。
駢文產(chǎn)生的客觀原因就是漢語的特點。首先,漢字是單音文字,一字一音,這樣就比較容易形成整齊的文句。不像英語單詞由字母組成,一個單詞有長有短,句子長短不一,參差不齊,缺乏美感。比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睦畎?sup>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翻譯成英文有多種版本,現(xiàn)選取一種中國譯本和一種外國譯本。
許淵沖譯文:
A Tranquil Night
A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Tr. Amy Lowell 譯文:
Night Thoughts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moon, 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s.
●清 冷枚 春夜宴桃李園圖 軸
冷枚,字吉臣,?州人,康熙到乾隆年間的宮廷畫家。此幅是以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內(nèi)容為構圖參考,所描繪的士人飲酒、寫詩圖。畫風嚴謹精工,是清畫院細膩華美風格的代表。
●清 沈荃 桃李園序 軸
沈荃,字貞蕤,號繹堂。學行醇潔,書法著名,清康熙皇帝尤喜與沈氏討論書法,故其書廣為時人所推崇。本幅是他書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且不說翻譯之后原詩的意境和韻味還能保留多少,單從形式上來看,短短的20個字被翻譯成了幾十個單詞,而且每一句也不一樣長,缺乏整齊之美。
其次,調(diào)有四聲,平、上、去、入,也就是平仄的變化,這樣讀起來抑揚頓挫,具有音樂的美感,這就為駢文進一步發(fā)展、完善提供了條件。
再者,漢語詞匯豐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開篇講駢文的界定時我們談到駢文由基本對偶的文辭組成,所謂的對偶文辭就是字數(shù)基本對等,意義基本對舉,詞性基本對稱,結構基本對應。要做到這四點“基本”,沒有大量的詞匯支持是不容易的,而且駢文還要講究聲調(diào)的平仄相間,出句平仄入句仄平的對應就更為不易了。如王勃的《滕王閣序》:
這兩句在四個“基本”以及聲調(diào)的相間和對應方面都做得很好。以“濱”和“浦”為例,這兩個字都是名詞且都有水邊的意思,這就做到了詞性的對稱和詞義的對舉;從聲調(diào)上來講,“濱”為平聲,“浦”為仄聲,做到了出句入句平仄相應。如果把“濱”字換成同樣表示水邊的“滸”字,雖然詞性、詞義上沒有什么不妥,但聲調(diào)上沒有起伏變化,讀起來就缺少了抑揚頓挫之美。要兼顧駢文的形式及聲律之美,沒有豐富的詞匯是做不到的。
因此,中國文字的以上特點是別的語言所不具備的,這也正是駢文產(chǎn)生及發(fā)展的基礎。瑞典漢學家高本漢也認為中國文字的特點促使了駢文的產(chǎn)生,他在《中國語與中國文》中有一段話講得很清楚:“獨中國文字,始于象形、指事,以形為主……六書既備,于以應萬事、賅萬物而無匱乏,非特其形式優(yōu)美,音節(jié)協(xié)暢,動人愛悅己也,且因字皆單音,故容易綴成簡潔文辭、整齊之句?!?/p>
●明 望海樓圖 軸
此圖簽題雖定為“望海樓圖”,但根據(jù)圖畫內(nèi)容來看,整個建筑群組下瞰大江,居高臨下,江邊??咳隔除堉?,樓上文人或憑欄遠眺,或持卷觀賞,整體場景非常接近唐代文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描寫的場景。
●清 董邦達繪高宗御筆四美具贊 軸
從主觀上來說,需要推動了駢文的產(chǎn)生,是駢文產(chǎn)生的動力。文字記載是了解歷史的依據(jù),在文字記載尚未普及的時候,記憶便成了連接過去和現(xiàn)在的橋梁。在對復雜事情的記憶上,人腦的能力畢竟有限,為了便于記憶,就要對所記內(nèi)容進行加工。正如阮元在《文言說》中所講:“古人以簡策傳事者少,以口舌傳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為一言,轉相告語,必有愆誤,是必寡其詞協(xié)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記誦,無能增改,且無方言俗語雜于其間,始能達意,始能行遠?!薄肮哑湓~協(xié)其音以文其言”就是對記誦內(nèi)容的加工,也是駢文產(chǎn)生的雛形。
在文字記載還未成為主要的傳播方式時,信息的流通主要是靠口耳相傳。在傳播過程中,為保證傳播內(nèi)容的準確以及傳播的順利,傳播中介就要對傳播內(nèi)容進行自覺或不自覺的加工。而整齊、對偶的文句更利于人們接受,因此,傳播的需要便逐漸促進了駢文的產(chǎn)生。
●清 阮元書乾隆御制嘆夷齊松賦 成扇
對稱美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念,而句式整齊,平仄相對,讀起來有氣勢且朗朗上口的駢文能給人一種視覺和聽覺上的美感。駢文正迎合了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因此,駢文常被人們譽為美文。所以,中國人的審美需求也是駢文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一種動力。
這些需求對駢文的產(chǎn)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這些需求的推動下,以及在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人類創(chuàng)作各種駢文使其滿足需求。因此,人類的創(chuàng)作能力是駢文產(chǎn)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創(chuàng)作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聯(lián)想和模仿上。
●西周晚期 宗周鐘(?鐘)
●西周中期 服方尊
●清 翠玉雙喜長方腰結
范文瀾在《文心雕龍注》中說:“原麗辭之起,出于人心之能聯(lián)想。既思云從龍,類及風從虎,此正對也。既想西伯幽而演《易》,類及周旦顯而制《禮》,此反對也。正反雖殊,其由于聯(lián)想一也?!鄙钪杏梢皇挛锫?lián)想到另一事物的現(xiàn)象很普遍,就像由風想到雨,由花想到草,這樣聯(lián)想起來的事物一般便于記憶,容易形成對偶。對偶正是駢文的最基本特點,這就為駢文的產(chǎn)生提供了條件和基礎。
上文講到中國人對稱美的審美觀,人自身以及自然界很多事物都是對稱以及對應的:人有兩只眼睛,兩個耳朵,兩條胳膊,兩條腿;自然界有陰有陽、有白晝有黑夜等。在人自身及自然界的影響下,人類便形成了對稱是一種美的審美心理。在藝術的創(chuàng)作上,人類也追求這種對稱美,這正是對自然界的一種模仿。因此,以對偶為特點的駢文就是模仿自然的結果。
駢文在魏晉之際發(fā)展到成熟,除了以上原因,還與當時文學自身的發(fā)展以及統(tǒng)治者的提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西漢時期,儒學獨尊之后,經(jīng)學在學術領域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經(jīng)學強調(diào)社會教化作用,而文學創(chuàng)作強調(diào)“發(fā)乎情,止乎禮”,因此經(jīng)學阻礙了文學的自由發(fā)展。隨著西漢末年社會的動蕩,文章也開始逐漸駢化。到了魏晉時期,不少文章已經(jīng)具備了駢文的對偶形式。文學的發(fā)展使得秦漢時期偶有的駢偶之句已經(jīng)到了自覺、成熟的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統(tǒng)治者愛好并提倡文學,也影響了當時的文學風尚。如建安曹氏父子、梁武帝父子
等都是文學愛好者。當時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激發(fā)了六朝門閥士族和文人的自我意識。這些因素促使社會的審美和文風發(fā)生了新的變化,為駢文的發(fā)展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錢濟鄂(1930—2011),錢王第32世孫,臺灣著名作家。原籍江蘇,早年畢業(yè)于杭州美專,他雖專攻美術,但所學甚富,尤喜文、史、詩、畫,曾在中國臺灣及新加坡等地長期任教,著書頗豐,被譽為“江南才子”。
姜書閣(1907—2000),字文淵,著名學者。曾任湘潭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陳亮龍川詞箋注》《詩學廣論》等專著十余種。
尹恭弘,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生創(chuàng)作豐富,其中很多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他被后人尊稱為“詩仙”,與被尊為“詩圣”的杜甫并稱為唐代文學的雙子星。
許淵沖(1921—2021),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從事外文翻譯工作80余年,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王勃(649或650—676),字子安,唐代文學家。王勃是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自幼好學,有神童之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
高本漢(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1889—1978),瑞典 漢學 家。1910—1912年 曾來中國,隨后從學于法國漢學家沙畹(1865—1918)。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綜合語言學和中國青銅器。
阮 元(1764—1849),字伯元,號蕓臺,又號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江蘇儀征人,為清嘉慶、道光年間名臣。阮元一生博覽群書,學富五車,著作豐富,通經(jīng)史,工詩文,尤精小學。
對稱性是古往今來被人們普遍認同的一項美學準則,它廣泛應用于建筑、造型藝術、繪畫以及工藝美術之中。中國故宮、印度泰姬陵、英國塔橋等都是運用對稱的建筑典范。
范文瀾(1893—1969),字蕓臺,筆名武波,浙江紹興人。早年就讀于山陰縣學堂、上海浦東中學堂、杭州安定中學堂。中國歷史學家,馬克思主義史學開拓者之一,被譽為“新史學宗師”。
曹氏父子,指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以詩歌突出,其詩歌氣韻深沉、情感真摯,在體裁上開創(chuàng)了樂府寫實詩的傳統(tǒng);曹丕以詩歌、文學批評為主,格調(diào)清新,筆觸細膩;曹植時稱“建安之杰”,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善詩、賦、散文,尤善五言。
梁武帝父子,指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他們都十分擅長文章書畫,在文壇上號稱“三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