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文藝大眾化”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是與工農群眾的解放事業(yè)聯(lián)結在一起的,但在具體的文藝實踐上,未能與工人農民結合起來,這是1930年代初期“左聯(lián)”發(fā)動“文藝大眾化”運動的根本原因。鑒于當時嚴酷的革命形勢,創(chuàng)造社、太陽社倡導的“革命文學”被“左聯(lián)”整合以后,“文藝大眾化”運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被提上日程,“為完成當前迫切的任務,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必須確定新的路線。首先第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文學的大眾化”[1]。盡管左翼作家對“大眾文學”和“大眾”之間的意義關聯(lián)有不同的描述,但是“大眾文學”是“大眾”自己的創(chuàng)作仍可視為“文藝大眾化”的最高理想。1930年“國際革命作家聯(lián)盟”曾就“左聯(lián)”的工作做出指示,要求“左聯(lián)”“發(fā)展工人通訊員及工人出身的作家”,加緊“對于胡適派及其他各種文學上的反動思潮的斗爭”,“在鄉(xiāng)村建立農民通訊網”等。[2]1931年11月“左聯(lián)”執(zhí)行委員會的決議《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有這樣的明確規(guī)定:“必須立即開始組織工農兵貧農通信員運動,壁報運動,組織工農兵大眾的文藝研究會讀書班等等,使廣大工農勞苦群眾成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主要讀者和擁護者,并且從中產生無產階級革命的作家及指導者?!?sup>[3]為此,“左聯(lián)”還專門成立了大眾化工作委員會負責這項工作。
“左聯(lián)”成立以后,大規(guī)模的工農兵通信運動、壁報、工廠小報、短小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興盛一時。據大眾化工作委員會負責人吳奚如回憶,“這個委員會的工作對象,是上海一部分愛好文藝的進步工人和郊區(qū)少數(shù)青年農民的文藝小組”,上海北四川路某制版廠的工人文藝小組就是由他直接領導的一個據點。小組里的學徒工吳保太常常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寫些短篇文學習作,在吳奚如主編的小型刊物《大眾文藝》上發(fā)表。還有一位名叫高而的技工,具有中學文化程度,愛讀魯迅雜文,在左翼文化界倡導的大眾語運動中,以工人作者的身份,在《動向》及其他刊物上發(fā)表了不少文章,并用拉丁化上海方言寫過幾篇文章。[4]但是,這樣有組織的培養(yǎng)工人作者創(chuàng)作的活動只集中在少數(shù)地區(qū),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有限的。1930年代由茅盾、鄭振鐸主持的《中國的一日》大型征文活動,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被認為是推動群眾性寫作的自覺嘗試,但是在這個短篇巨冊中,卻很少看到真實地揭示中國農村生活的作品,說明當時這種活動局限于大中城市。
關于“左聯(lián)”發(fā)起的“文藝大眾化”運動,無論當時的理論家如何爭論,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文藝大眾化”就是縮短文藝與大眾之間的距離。這是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文藝必須“通俗化”,這樣才能為大眾所接受;另一方面,大眾也須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讀寫能力。兩方面都需要努力,才能縮短雙方的距離,實現(xiàn)“文藝大眾化”的目的。事實上,無論工農群眾的經濟條件還是教育水平、知識能力,都限定著他們從事創(chuàng)作與欣賞活動,大眾文藝的創(chuàng)作主體仍然只能由知識分子作家來擔當。對此,魯迅是一個清醒者,他在《文藝大眾化》一文中說,“文藝本應該并非只有少數(shù)的優(yōu)秀者才能夠鑒賞”,“但讀者也應該有相當?shù)某潭?。首先是識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體的知識,而思想和感情,也須大抵達到相當?shù)乃骄€。否則,和文藝即不能發(fā)生關系”。但是魯迅接著說,文藝大眾化“大規(guī)模的設施,就必須政治之力的幫助,一條腿是走不成路的”。[5]魯迅的意圖很明顯:文藝大眾化必須借助“政治之力”,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來普及大眾教育,培養(yǎng)工農兵作家,推動群眾文化的進展。這種“大規(guī)模的設施”在當時中國各派政治力量中都沒有得到實踐,只有到了中國共產黨取得局部政權的敵后根據地和解放區(qū)才得到逐步實施。
[1]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執(zhí)行委員會的決議》,《文學導報》第1卷第8期,1931年11月15日。
[2] 《文學運動史料選》第2冊,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246頁。
[3]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執(zhí)行委員會的決議》,《文學導報》第1卷第8期,1931年11月15日。
[4] 《吳奚如回憶“左聯(lián)”大眾化工作委員會的活動》,《文藝大眾化問題討論資料》,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402頁。
[5] 魯迅:《文藝大眾化》,《魯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349—3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