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寒食風(fēng)俗的起源和衍變

蝸室古今談 作者:豐家驊


寒食風(fēng)俗的起源和衍變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它起源很早,且曾盛極一時。

寒食節(jié)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在清明前二三日。節(jié)日期間嚴禁舉火,全吃冷食,故名寒食節(jié)。

由于節(jié)日禁火,節(jié)日之前,家家戶戶都用米粉或面粉蒸糕、餅,有的糕、餅上還嵌有紅棗,或是用大麥或粳米加上杏仁煮成糖粥,準備在節(jié)日里食用。這個節(jié)日“齊人呼為冷節(jié)”,又曰熟食節(jié)、禁煙節(jié)(張萱《疑耀》
卷五)。

由于冷食傷胃,“有內(nèi)傷之虞,故令人作秋千、蹴踘之戲,以動蕩之”(段成式《酉陽雜俎》,瞿祐《四時宜忌》引)。于是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等運動,遂相沿成為寒食節(jié)的游樂活動。

城市里寒食節(jié)時還有斗雞卵之戲,即把雞蛋染上顏色加以雕鏤、遞相饋贈。有人說“不知所出”,想來也是供冷食之用的。

城里人在節(jié)日里還紛紛出城上冢掃墓。寒食上冢與清明掃墓不同,“不設(shè)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xiāng)里者,皆登山望祭,制冥帛于空中,謂之‘擘錢’”(莊綽《雞肋編》卷上)。

有些關(guān)于寒食的習(xí)俗幾乎已經(jīng)消亡,有些習(xí)俗如踏青、掃墓仍流傳到現(xiàn)代。

介子推的傳說

寒食風(fēng)俗相傳起于春秋時介子推抱木自焚的故事。唐人盧象《寒食》詩云:“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這“一人”就是指介子推。

至今許多辭典中的“寒食”條仍說,介子推逃祿,文公焚山求之,子推抱木焚死,文公禁止在子推死日生火煮食,后遂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見《辭源》《中文大辭典》等)。這種說法影響很大。但考之史籍,《左傳》《史記》都只說其母與推“偕隱而死”,并無“抱木焚死”的記載。

介子推“抱木焚死”的說法,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之時,《莊子·盜跖》中言介子推“燔死”,屈原《九章·惜往日》里稱介子推“立枯”,都極簡略。到了漢代,在劉向的《新序》里遂衍化為一個完整的故事,但這時仍與民間的禁火之俗了不相涉。至東漢末蔡邕的《琴操》說:“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fā)火。”開始將介子推抱木燒死與禁火聯(lián)系起來,而后《汝南先賢傳》《鄴中記》《荊楚歲時記》等書都沿襲此說,這樣寒食禁火源于介子推,就成為一種流行的說法了。

這實際上是以訛傳訛。宋人高承早就指出:“自漢以來,訛謬已若此矣?!保ā妒挛锛o原》卷八)其后許多學(xué)者都曾指出其謬誤,批評“是不知古”(見顧炎武《日知錄之余》卷二“寒食禁火”)。

寒食禁火起源于改火之制

那么寒食節(jié)的起源究竟是什么呢?

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說:“今寒食,推節(jié)氣是仲春末,清明是三月初,然則亦周人出火之事也。”顧炎武也說禁火之俗,當以“鉆燧證之”(《日知錄之余》卷二)。他們都認為寒食禁火應(yīng)當起源于古代的改火之制,比介子推抱木自焚的時間要早。

我國古代取火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鉆木取火,即用二木相摩擦生火,稱為國火;一是金燧取火,即用金屬為鏡,凹其面向日照光取火,稱為明火(《周禮》)。

周代時,這兩種取火之法都已通行。周人以為明火取于日,近于天,用于占卜和祭祀;國火取于木,近于人,用于烹飪。

但不論是木燧,還是金燧,那時取火是非常困難的。因而人們不是每次用火時才取火,而是留下火種以備用。如果火熄滅了,便往鄰家求火,這在古書上多有記載:鄰里間“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孟子·盡心》);外出遠行者得“右佩木燧”(《禮記》)或“命夙駕載燧”(《左傳》)以行。

但是家藏的火種時間不能太久。古代醫(yī)書上說:“壯火散氣,少火生氣?!保ā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火久則力盡,太久則易致疾。古人為了健康,對水火都定期更新,防止細菌滋生?!豆茏印そ亍氛f:“當春三月……鉆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宋曾敏行也說:“今人但知擇水,初亦非深知水味,獨以清渾甘寒有易曉者。如火齊烹飪,氣焰著人,與水功用一等。茍不必變,古人何苦多事?”(《獨醒雜志》卷四)所以周代有四時改火之制。

《周禮·夏官·司爟》云:“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民咸從之;季秋內(nèi)火,民亦如之。”一年四季共改火四次(一說“四時五改”),四時改火鉆燧用木都有不同要求:春用榆柳,夏取棗杏,秋用桑柞,冬取槐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