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龍生九子”的來龍去脈

蝸室古今談 作者:豐家驊


“龍生九子”的來龍去脈

在龍的許多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故事的出現(xiàn)是比較晚的。但由于“莫知所出”,不見于典籍,一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謎。然而,這些龍的子孫與我國的裝飾習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現(xiàn)存的許多建筑物和器物上都留下了它們的“遺跡”,這是一個矛盾而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其真相究竟為何呢?

“龍生九子”的由來

中國是龍的故鄉(xiāng),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關龍的記載可謂不勝枚舉。但在明代以前的記載中,卻從未見有“龍生九子”之說,直到明弘治年間,才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據(jù)明人一些筆記記載,“龍生九子”之說從出爐到成為一說頗為蹊蹺,說可能是明孝宗有一天讀書,看到“龍生九子”,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寫了一張紙條,令中官拿去問內(nèi)閣。明代的內(nèi)閣是皇帝的一個秘書機構,既參與國家核心機密的咨詢,又有備皇帝顧問之用。當時的內(nèi)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御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仿佛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只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于是又問吏部劉績。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面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面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实鄣拇乖儾荒芡涎犹?,李東陽無奈,只得湊合“據(jù)以復命”回答說: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象。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象。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象。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象。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象。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象。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象。屃93623.jpg,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象。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象。(《李東陽集文后稿》卷十二)

 

后來他還說,“余又得一處載84395.jpg好負重,今碑下石獸。所述各不同,俟正之博物君子”。他自己也吃不準,不能確定。他說的“九子”中,只有囚牛是龍種,其他八種都與龍無血緣關系,而且霸下、屃93670.jpg、84417.jpg乃同音相假,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嘲風、蚩吻又同為殿角(脊)獸,根本不足“九子”之數(shù)。因而李東陽并沒有解決“龍生九子名目”的問題。

李東陽的門生楊慎曾聽他老師談過“龍生九子”的事情,很欽佩老師“不蔽下臣之美”的“賢相之節(jié)”,根據(jù)自己的印象記下了九子的名目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六曰84437.jpg,性好水,故立于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于刀環(huán)。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故立于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于門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警巡。”(《升庵文集》卷八十一)楊慎所記的“九子名目”與李東陽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風,增加了饕餮和椒圖,并改“性好坐”的狻猊為“性好煙”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第九的赑屃、螭吻提為第一、第二。三是在龍子的形狀上,增加赑屃、蒲牢、螭吻等的形體特征。楊慎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明史》說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為明代第一,在當時知識界影響很大,因而后人論及“龍生九子”,多引述楊慎之說,早于楊慎的李東陽之說反倒不為人知了。

自明孝宗提出“龍生九子名目”的問題后,或許是皇帝的影響,也或許是李東陽、楊慎的影響,“龍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脛而走,盛傳一時。明人筆記輾轉抄錄,經(jīng)久不絕,如皇甫錄的《近峰聞略》、胡侍的《真珠船》、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謝肇淛的《五雜組》、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薈》等。而且添枝加葉、愈傳愈奇。說什么“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五雜組》卷九)。龍“遇牝必交,如得牛則生麟,得豕則生象,得馬則生龍駒,得雉則結卵成蛟”,龍子“不特九種已也”;且又云其中一子名“吉吊,蓋與鹿交,遺精而成,能壯陽治陰痿”(《萬歷野獲編》卷七)等?;恼Q不經(jīng),難以置信。這些筆記對龍子的數(shù)目,所記各不相同,有的說十種,有的說十四種,有的說十九種等,這說明龍生子原無定數(shù),只是因為皇上指定“九子”,大臣遂摘出其中九種來應命而已,實際上原來并無“龍生九子”之說。

“龍生九子”之說,最初李東陽云“莫知所出”,其后博學的楊慎只稱“俗傳”,謝肇淛更說“此語近世所傳,未考所出”,都不知出自何書。但也有人認為“殆必有所據(jù)”,說“見《爾雅》”(《近峰聞略》),或說“出《山海經(jīng)》《博物志》”(《菽園雜記》卷二)等,雙方反復辯難,成了當時的一個學術熱點。略晚于楊慎的陳耀文是個考據(jù)學家,他博極群書,經(jīng)過仔細查證,指出《爾雅》《山海經(jīng)》諸書并無“龍生九子”之說。他說:“夫《爾雅》者,興于中古,隆于漢世,列在十三經(jīng)中,非僻書也。其‘釋獸’中,止有狻猊。郭璞注云:‘即獅子。’并無別項龍子之說也?!钝拧贰堆乓怼凡⑻栐摼C,亦絕無一言及之者。”并云前人說“赑屃其形似龜云云,出《山海經(jīng)》《博物志》……然考《山海經(jīng)》《博物志》皆無之”(《正楊》卷四“龍生九子”)。這就有力地證實了“龍生九子”之說是沒有文獻根據(jù)的。另一位學者胡侍經(jīng)過多年的查考也說此說是虛構偽僻,他說:“余憶十一二時,嘗見其說于《對類總龜》中,近因歷考傳記,乃知其為不經(jīng)?!保ā墩嬷榇罚┯纱丝芍褒埳抛印敝f,原是個毫無根據(jù)的無稽之談。

但李東陽是個嚴肅的學者,他說“憶少時往往于雜書中見之”;皇甫錄也說“予又觀他說,間有同異”。胡侍、謝肇淛等也都有類似的話,似乎又非憑空虛構而確有所本。我查閱了李東陽之前的一些明人筆記,發(fā)現(xiàn)有關龍子的名字、形狀、特性等記載,都出自陸容的《菽園雜記》,不過陸容談的是“古諸器物異名”,并不是說“龍生九子”的異名。他說:

 

古諸器物異名,屃赑,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螭84542.jpg,其形似獸,性好望,故立屋角上。徒牢,其形似龍而小,性吼叫,有神力,故懸于鐘上。憲章,其形似獸,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獄門上。饕餮,性好水,故立于橋頭。蟋蜴,形似獸,鬼頭,性好腥,故用于刀柄上。84599.jpg,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于殿脊上。螭虎,其形似龍,性好文彩,故立于碑文上。金猊,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于香爐蓋上。椒圖,其形似螺螄,性好閉口,故立于門上。今呼鼓丁,非也。虭蛥,其形似龍而小,性好立險,故立于護朽上。鰲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獸93732.jpg,其形似獅子,性好食陰邪,故立門環(huán)上。金吾,其形似美人首,魚尾,有兩翼,其性通靈,不睡,故用巡警。(《菽園雜記》卷二)

 

陸容所記“古諸器物異名”共十四種,李東陽上復皇帝“九子名目”里的屃93684.jpg、蚩吻、蒲牢、狻猊都出自其中,只是蒲牢和狻猊二名微有不同,似乎李東陽得之于傳聞,并未見過《菽園雜記》。楊慎所舉“九子名目”共十種,除睚眥、84622.jpg外,其余八種均出自十四種中,而且排列順序基本與之相同,估計楊慎見過《菽園雜記》,所以他在“龍生九子不成龍”前加上了“俗傳”二字,說明這只是民間傳聞,并非出自典籍。陸容所舉的十四種器物中,其形似龍的有五種:徒牢、84689.jpg、螭虎、虭蛥、鰲魚,這恐怕就是劉績、羅玘張冠李戴的原因。其時李東陽們正“承上問”無從作答,又不肯承認自己“無識”,就只好移花接木來糊弄皇帝了。清人梁章鉅說:“翟晴江謂本劉績倡其說,但云得于此冊面上,疑其權時應命所撮造?!保ā独僳E續(xù)談》卷八“龍生九子”)翟顥認為是劉績首倡,歸罪于他的“撮造”。陳耀文則批評楊慎不該以訛傳訛,在《正楊》中說:“蓋此事也,大臣不學,小臣妄對,其誤一耳。公(指楊慎)復錄以夸人,豈容再誤乎?”(《正楊》卷四“龍生九子”)此言可謂一語中的,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龍生九子”原無其說,只是因明孝宗提問“九子名目”,由大臣們拼湊出來的“假貨”。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后又經(jīng)許多名人傳播,名人效應使它弄假成真,逐步為人們所接受,最終成為一說了。

“龍生九子”與裝飾習俗

傳說龍是一種飛騰于云中長身、巨口、粗須、利角、巨爪的神獸,有許多種類,有鱗的叫蛟龍,有翼的叫應龍,有角的叫虬龍,無角的叫螭龍等。它們也生兒育女,子孫很多,所謂“龍生百種,種種不一”。據(jù)《淮南子·地形訓》記載:“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皇……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介麟生蛟龍,蛟龍生鯤鯁,鯤鯁生建邪……介潭生先龍,先龍生玄黿,玄黿生靈龜……”它們的子孫有的仍是龍形,有的則變化為各種獸形。這些記載可能就是“龍生九子”的根據(jù)了。

龍在我國與裝飾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游覽名勝古跡、參觀宮殿廟宇時,在梁柱上常會看到它們多姿的身影。龍的子孫也是一樣,“九子”中有的裝飾著宮觀寺廟的屋脊、殿階、廊柱等建筑物,有的裝飾著鐘、鼎、香爐等器具,不僅豐富了龍的裝飾功能,而且還增添了我國古建筑和器物的形體美。下面姑依楊慎的順序,具體談談它們與裝飾習俗的關系:

1. 赑屃,一作霸下、84750.jpg 

赑屃之名,早在漢代就已見于文獻。張衡《西京賦》云:“巨靈赑屃,高掌遠蹠,以流河曲,厥跡猶存。”其后左思《吳都賦》亦云:“巨鰲赑屃,首冠靈山。大鵬繽翻,翼若垂天?!崩钌谱⒄f“巨靈”“巨鰲”都是大龜,有超人的神力,能頭頂靈山,背“負蓬萊山而抃滄海之中”。所以“龍生九子”中說“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這是有史料根據(jù)的。我們游覽名勝古跡時,常見到一個形體似龜?shù)木薮髣游锉池撘粔K高大的石碑,這就是龍子赑屃。李東陽在“九子”中云“霸下,平生好負重”,又說“赑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楊慎謂“赑屃,形似龜,好負重”,又說“84769.jpg,性好水,故立于橋頭”,顯然都是為了湊數(shù)而一物二用了。

2. 螭吻,一作蚩吻、鴟尾

螭吻之名,也是早在漢代就見于典籍了,宋人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中有很詳細的記載。他說:唐代蘇鶚的《蘇氏演義》說,蚩是一種海獸,“蚩聳尾出于頭上,遂謂之蚩尾”。漢代因宮殿多災,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大臣上疏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另有術者云:“天上有魚尾星,宜為其象,冠于屋以禳之。”因此自唐以來寺觀殿宇屋角都飾有飛魚形尾上指的蚩吻。這本與龍無涉,李東陽和楊慎說它是龍子,形似獸,性好望,故立屋角上,后來蚩尾逐漸衍化為龍形。我們常見宮殿屋脊兩端,各有一個龍頭張開大口咬住屋脊,尾巴高高翹起,這就是蚩尾,一作鴟吻、鴟尾。這個裝飾從迷信的觀點來看,是水精“激浪即降雨”,可以禳災;而從建筑學角度看,龍口吞脊實際上起了加固的作用,具有建筑學和美學的雙重作用。

3. 蒲牢,一作徒牢

蒲牢是一種傳說中的海獸,最早出自李善注《文選·東都賦》引漢薛綜“發(fā)鯨魚,鏗華鐘”注文:“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因而“凡鐘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于上”。這樣蒲牢就成了鐘上的一種裝飾。到了唐代,蒲牢還成了鐘的別名,皮日休詩曰:“重擊蒲牢含山日,冥冥煙樹睹棲禽?!保ā端络婈浴罚┚褪且焕F牙卧c龍并沒有關系,陸容不知何據(jù),說它“形似龍而小,性吼叫……故懸于鐘上”,蒲牢從此就成為龍的九子之一。我們在許多大鐘的頂部,常見到有一個龍形鐘紐,這就是蒲牢了。鐘紐的龍是雙頭四足,橫跨鐘頂,腰部微微弓起,下露一孔,供懸吊之用。其造型設計真是匠心獨運,既實用又美觀,令人嘆為觀止。

4. 狴犴

狴犴是傳說中的一種兇猛的獸名。最早見于揚雄《法言·吾子》:“狴犴使人多禮乎?”從字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獸名,但《音義》說,“狴犴,牢獄也”。在漢時狴犴就已成監(jiān)獄的別稱了。明人對狴犴的說法也很不一致。李東陽說它“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象”。楊慎說它“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傳說龍王曾派狴犴鎮(zhèn)守牢門,看管囚犯,因而古人常把狴犴威風凜凜的形象刻在牢門之上。由于它的長相像老虎,故俗稱監(jiān)獄為“虎頭牢”。我國保存完好的監(jiān)獄建筑——山西洪洞縣的明代監(jiān)獄古跡,牢門上方就塑有一個巨大的虎頭,可以證明。同時狴犴還用來裝飾官衙的大堂,表示威嚴公正。直到清代,官衙門首仍懸有虎頭牌,恐嚇群眾。因而狴犴不僅看守牢獄,也看守衙門了。李東陽說它形似獅子頭,似乎就不對了。

5. 饕餮

現(xiàn)代人稱貪吃的人為“老饕”,好像饕餮是與“食”有關的神獸,其實它是一種惡獸。《呂氏春秋·先識覽》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边@種惡獸有頭無身,口饞貪吃,甚至吃人,所以在古代的食具上常用饕餮圖案作為裝飾。西周時,鐘、鼎等器上就出現(xiàn)了一種狀如頭部的饕餮紋,后來在鼎蓋上也鑄饕餮之形作為蓋紐,現(xiàn)存的饕餮尊就是一個有力的物證。陸容說:“饕餮,性好水,故立于橋頭?!睏钌鬟M一步糾正陸容說:“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從饕餮的歷史來看,這無疑是正確的。饕餮頭部毛發(fā)紛披,面目猙獰。相傳有盜墓賊第一次看到它的樣子時,被嚇得魂不附體,可以想象那形狀是十分可怕的。現(xiàn)在許多鼎上都有饕餮張著大嘴的圖案,這圖案卻失去了它的兇相,不那么可怖了。饕餮原本與龍無親無故,但不知什么原因,從明代開始,被拉來充當龍的九子之一了。

6. 84789.jpg,一作霸下

84808.jpg之名,不知出自何書,《辭源》說是“獸名”,不知道有何根據(jù)。李東陽稱“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象”,與九子之一的赑屃重復了,故楊慎改為“84876.jpg,性好水,故立于橋柱”,也不知他有何據(jù)。84897.jpg與其他諸龍子相比出現(xiàn)最晚,但在石橋的裝飾上卻還是留下了遺跡。一種是橋柱頂端的頭部石像,像南京光華門外七橋甕橋柱上的84917.jpg就已經(jīng)有五百多年歷史了;另一種是橋面上兩旁探首于外的出水龍頭,許多較長的大型石橋都有這種裝飾性的裝置,我們把自來水管道放水的閥門稱為“水龍頭”,據(jù)說就是出自84938.jpg。這說明“龍生九子”雖是虛構的,后人不知底里也就逐漸承認了。

7.睚眥

“睚眥”一詞,最早見于《戰(zhàn)國策》,后來漢人也常用,比較著名的如《史記·范雎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西京賦》中“睚眥蠆芥,尸僵路隅”,本是怒目而視的意思,與龍也沒有關系,不知李東陽怎么說它“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象”,竟拉來充當龍子了。楊慎沿襲其師之說,稱其“性好殺,故立于刀環(huán)”。這大概是想到“睚眥之怨必報”或“尸僵路隅”注中有“好殺”之語,便將睚眥當作性情暴烈好殺的怪獸了?,F(xiàn)存許多古刀劍在刀把或吞口處都有龍形的裝飾,這就是龍子睚眥的遺形。

8.金猊,一作狻猊、狻麑

金猊,即狻猊,是一種善走的名獸,見于《穆天子傳》:“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它又是獅子的別稱,《爾雅》曰“狻麑……食虎豹”,注曰“即獅子,出西域”,是漢順帝時疏勒國王獻給中國的。因為來自西域,與佛教有著關系,故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然而李東陽有不同說法,他說:“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象?!狈鹱{子是涂金的,故亦稱金猊。但陸容、楊慎都說金猊形似獅,性好煙,故立于香爐蓋上。古代香爐上獅形裝飾就是狻猊的遺形。后人發(fā)明了燃香用的狻猊形的香爐,在爐的腹中燃上香,香氣從狻猊口中裊裊而出,這種香爐有的用于室外,如花蕊夫人《宮詞》云:“夜色樓臺月數(shù)層,金猊煙穗繞觚棱?!庇械挠糜陂|房之中,如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云:“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9.椒圖

“椒圖”一詞,不知何義。元曲有“門迎四馬車,戶列八椒圖”,人多不能曉。楊慎在《藝林伐山》卷九“螺首”中說:“人門上銅環(huán)獸面,一名椒圖也。”這說明椒圖作為大門上的裝飾,由來遠矣!陸容說“其形似螺螄,性好閉口,故立于門上”,似亦有據(jù)。因為螺蚌一遇別物進入就立即閉口,后人就用它來作大門上的飾物。許多宮殿、廟宇以及舊日官衙大門上各有一個獸頭口銜門環(huán),就是椒圖,用途是看守大門。

上述“九子”之外,還有性好音樂的囚牛、性好文采的螭虎等。雖然“龍生九子”說是明人偽造的假貨,但“九子”之名卻是古已有之,早見于各種典籍,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因而各種類書、辭典等多作為一說而加以征引,好像真的實有其說了。

原刊《尋根》2006年第六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