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淵明組詩的意義

夢雨軒隨筆(鳳凰枝文叢) 作者:曹旭


陶淵明組詩的意義

翻開陶集,最引人注意的現(xiàn)象是陶詩中組詩很多。陶淵明一百二十四首詩,絕大多數(shù)是組詩。

一、組詩是陶詩的風景

“有主題”的組詩,像圍著一株花莖開出的許多鮮花,像一個家庭有許多兄弟。

組詩有兩首組合的,如《移居》《和郭主簿》《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有三首組合的,如《擬挽歌辭》(形、影、神也可以看成是組詩);有五首組合的,如《歸園田居》;有七首組合的,如《詠貧士》;有九首組合的,如《擬古》;有十二首組合的,如《雜詩》;有十三首組合的,如《讀山海經(jīng)》;最多的是二十首組合的《飲酒》。

陶詩一百二十四首,組詩有八十九首,非組詩的“散戶”詩只有三十五首。這種狀態(tài),不是出于無心,是陶淵明有意為之;既是前代風氣的遺傳,也是陶淵明表情達意的策略,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他的用心。

二、組詩是一群“抱團”的兄弟,可以互相幫襯

因為組詩是“抱團”的,“群居”的,有一種可以互相保護,互相生發(fā)的效果。當一首詩寫不清楚的時候,其他詩可以互相幫襯,互文見義;有些思想出格的詩,可以“混”在組詩里,如果單列,一眼就看出作者的真實用意。

陶淵明的組詩方法,是從阮籍《詠懷》、左思《詠史》那里學來的。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各種各樣履薄冰,如湯煮的情感,流血的內(nèi)心,無淚的傾訴,都化成思想的冷箭,嗖嗖地射向他仇恨的社會和仇恨的人;陶淵明的組詩,也往往是一個“主題”的“多彈頭”向四面發(fā)射。

譬如《擬古》九首,陶淵明為什么要“擬古詩”呢?

因為自陸機以來,擬“古詩”的人很多?!肮旁姟北旧砭陀猩钜?,有牢騷;“擬古”詩自然也可以有“深意”,有牢騷。而所有的深意,所有的牢騷都是“古詩”的,是“擬”的,和自己沒有干系,這種障眼法,應該是陶淵明“擬古”的出發(fā)點。

《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陶淵明為什么要讀《山海經(jīng)》呢?

一是從小喜歡,像神話小說;二是《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荒誕不經(jīng),讀《讀山海經(jīng)》的體會也可以“荒誕”一點,假如有理想寄托,也會像《山海經(jīng)》里的故事,別人看不出來。東晉末年,政治強人和軍事強人走馬燈一般輪流轉,個個飛揚跋扈。陶淵明目睹了許多悲慘的事實,讀《山海經(jīng)》正合時宜?!渡胶=?jīng)》讀不懂的地方,看看當下的社會;看不懂社會的地方,讀讀《山海經(jīng)》。

在陶詩里,最典型的例子是《飲酒》,那是二十首詩的聯(lián)盟,里面的詩各具形態(tài),各有意思。二十個兄弟,圍在一起“飲酒”。

人為什么要喝酒?酒可以“解藥”,可以審美,提高生命的密度,可以陶醉自我,忘卻煩惱,可以對社會反彈,可以胡言亂語不被追究。因此,嵇康、阮籍、阮咸、劉伶、張翰都口不離酒,工作最好也調到一個有美酒的地方,像阮籍因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陶淵明也一樣。

說《飲酒》詩二十首,全與某人、某事、某政策一一對應,恐亦牽強附會;但社會蛇影,時局杯弓,亦在感嘆酒杯中。蕭統(tǒng)說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其序陶集說:“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

“寄酒為跡”——是《飲酒》二十首的總主題。

話是喝酒時說的,詩是喝醉時寫的,說了出格的話,寫了違反基本原則的詩,常理可以寬恕,讓人感受到陶淵明在文網(wǎng)威脅下的謹慎。尤其謹慎的,是二十首的最后一首,最后兩句,在組詩結束前,陶淵明還不忘為整組詩寫了兩句“免責聲明”: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向讀過和沒有讀過這些詩,得罪和沒有得罪過的人,說一聲“總道歉”。用憤激的反語,收回酒詩中說錯的“謬誤”。

陶淵明有什么“謬誤”呢?他知道“謬誤”為什么要說呢?恐怕是無奈的解嘲吧!

三、組詩的結構:為中國詩學開拓新路

用組詩寫作的方法,不起始于陶淵明。陶淵明是從阮籍《詠懷》、左思《詠史》那里學來的。但是,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包括左思《詠史》,都是同類詩歌的組合。這些詩歌,在組詩內(nèi)部是“平行”的,沒有什么分工或設定的結構;陶淵明不一樣,陶淵明的大多數(shù)組詩,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

如《歸園田居》五首,第一首寫田園之美,歸隱之樂;第二首寫與鄰里的交往,歡天喜地在自由的鄉(xiāng)村空間拓展;第三首寫春天在南山種豆子,以種豆象征,寫稼穡之難;第四首寫農(nóng)閑時帶領子侄輩尋訪遺跡,理解人生;第五首寫自己與世推移的態(tài)度,強調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在暫短中享受,在平淡中綺麗,在痛苦中快樂。

這就是說,《歸園田居》五首之間的關系,不是平行的。田園生活,不僅有美麗的風景,心想事成的歡欣;還有種田的艱難,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五首《歸園田居》,有五個陶淵明。

最有意思的是陶淵明《擬挽歌辭》三首,第一首寫祭祀,第二首寫出殯,第三首寫埋葬自己的情形。三詩環(huán)環(huán)緊扣,那種夸張、變形,“皮影戲”一般生動精彩。演到下葬,是為高潮,因此寫得最好。

說寫得最好,不僅是根據(jù)我們現(xiàn)在讀者的審美,從蕭統(tǒng)《文選》選了這首詩,也可以看出,不僅蕭統(tǒng)認可,亦是當時人的定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