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進(jìn)巍山

閑讀閑筆 作者:戴興華


走進(jìn)巍山

翻開云南史冊,怎么也繞不開一段文字:南詔發(fā)祥地———巍山。巍山是南詔的國都,南詔作為與唐王朝休戚相關(guān)、同興共衰的西南邊陲政權(quán),歷時 250 余年,傳位 13 代,在大唐盛世之外,西南蠻夷之地,這個“名垂青史”的古國,最強盛時,疆域包括今天的云南全境和黔西、川南以及緬甸、越南、老撾的部分土地。

巍山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圣地和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云南乃至全國古建筑和文化遺跡保存最完好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時光如流水,歷史從歲月深處一路走來。宋代,在巍山設(shè)開南縣;元代,設(shè)蒙化千戶所;明清時期,先后設(shè)蒙化府,蒙化直隸廳;民國,設(shè)蒙化縣;1954 年改名為巍山縣;1956 年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世居在這片富饒土地上的漢、彝,回、白等各族人民,傳承著多元的文化,譜寫了巍山悠久的歷史和海納百川的氣度。

早在唐朝初年,蒙舍詔主就勸民習(xí)讀漢書,敦崇八行。明朝洪武年間,大建孔廟興辦廟學(xué)。明清兩朝,新建了多處書院和社學(xué),講學(xué)授課之風(fēng)盛行。明清時,有進(jìn)士 23 人,文舉 220 人,武舉 30 人,貢生500 多人。因文風(fēng)蔚然,人才輩出,被清廷御封為“文獻(xiàn)名邦”。

應(yīng)朋友之邀,今年九月,來到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并住宿在古城區(qū)。撲面而來的,便是一種寧靜清幽、古樸閑適、歷史厚重的氛圍。高天流云,青瓦紅墻,老街老巷老宅子,別有韻致,整個古城區(qū)在我眼里既神奇迷人又魅力無窮。古城區(qū)的古玩店較多,不少店鋪擺放著明清到民國時期的各類石缸、石獅、石財神、石觀音以及各種古董、老家具等物件。古城的標(biāo)志性建筑———拱辰樓,高挑的檐牙,獨特的造型,古雅而莊重,見證了六百多年的風(fēng)雨剝蝕,滄桑巨變。

清晨薄霧中的拱辰樓,猶如空中閣樓,朦朦朧朧。走進(jìn)古城,漫步古街,城樓威嚴(yán),街巷交錯,書院散落,商鋪云集,到處浸潤著悠悠遠(yuǎn)古味道和濃濃歷史氣息。無論從哪一條小街哪一道小巷出發(fā),都能觸摸到古老的時光,流逝的故事,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歷史和現(xiàn)實,保護(hù)和開發(fā),巍山古城都屬于名副其實的“活著的古城”。

傍晚,夕陽西下,古城被霞光籠罩。夜未央,流光閃。人如潮,歌聲遠(yuǎn)。古城的夜,如同畫家手里的傳世名作。這里,曾經(jīng)是小橋流水、天上人間,彌漫著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的風(fēng)情,也經(jīng)歷過風(fēng)雨動亂,上演了浴火重生的傳奇,但此時此刻,古城依然不愿褪去它最美的姿態(tài)。

次日清晨去爬巍寶山,上午8 點驅(qū)車到達(dá)山門外的停車場。距縣城約 10 公里的巍寶山是國家級道教名山。

走進(jìn)巍寶山,古樹參天,林木蔥蘢,曲徑通幽。隱沒于林海間的古建筑眾多,一路的奇花異草,歷史遺跡。徜徉其間,仿佛置身世外蓬萊。依山勢而建的古建筑群多為道觀,巍寶山最高峰海拔 2509 米,峰頂建有斗姥閣。攀登斗姥閣可以選擇三條路線:一條順著依山而建的宮觀行進(jìn);另一條從“青霞在望”石坊旁的石階直接上山,遺憾的是繞開了文昌宮、土主廟、青霞觀和玉皇閣幾個宮觀;第三條從停車場順著山道,先步行至密林中的長春洞,再拾級而上,由后山登上斗姥閣。

我們走的是第一條路線。一路上,濃蔭密布,景色迷人。行至半山腰,一縷時隱時現(xiàn)的古琴聲從林間幽幽傳出,朝著琴聲飄出的方向走去,進(jìn)入了文昌宮。但見滿院翠色,亭臺樓閣,一池碧水清冽明澈,水面柔波微漪,配上悠悠琴聲,讓人有種誤入仙境的感覺。石欄邊,幾簇素雅的月季開得正盛,經(jīng)過昨夜雨水的洗滌,透著高潔的清美。兩位道長神閑氣靜,坐在殿旁的玉蘭樹下,一邊喝茶一邊低語。庭前,殿旁,一株株的石蓮花,似乎也有脫塵的味道。

坐在水池上空的文龍亭內(nèi),品著熱茶,聆聽著空靈的音樂,思緒隨清風(fēng)縹緲,其中一曲《云水禪心》,是我熟悉且喜歡的。

片刻小憩,即起身離開,繼續(xù)登山前行。道旁林立的古樹,遮天蔽日,很多是數(shù)百年的珍稀古木。太子殿前滿坡的金絲蓮開得明媚艷麗,引無數(shù)游人駐足凝目。

又經(jīng)過幾處宮觀之后,順石階開始穿行在茂密的林間,向斗姥閣行進(jìn)。斗姥閣建在巍寶山的最高峰,登上斗姥閣,頓覺心胸開闊,心底油然生出“一覽眾山小”的慷慨快意。山風(fēng)輕盈,松濤陣陣,高居山巔的斗姥閣,占盡了無限風(fēng)光。傳說中,斗姥是道教星宿中眾星之母,是掌管農(nóng)業(yè)節(jié)令的神仙。季節(jié)的更替,氣候的變化,生命的長短,由其掌管。將此觀建于高山之巔,可見古人信仰天地星宿,對道法自然境界的追尋與推崇。

下山時,我們沿后山先到長春洞,再回到停車場。后山的建筑不算多,三清殿、財神殿、培鶴樓、三公主殿,但建得高低有致,錯落有序,庭院里林木蔥翠,樹影婆娑,清幽雅致。下山的路上,《云水禪心》從密林深處再次傳來:空山鳥語兮,人與白云棲,潺潺清泉濯我心,潭深魚兒戲。風(fēng)吹山林兮,月照花影移,紅塵如夢聚又離,多情多悲戚。望一片幽冥兮,我與月相惜,撫一曲遙相寄,難訴相思意。我心如煙云,當(dāng)空舞長袖,人在千里,魂夢常相依,紅顏空自許,南柯一夢難醒,空老山林。聽那清泉叮咚叮咚似無意,映我長夜清寂。月映禪心水拂琴,清風(fēng)無意人有情,與君共對清風(fēng)月,縱然寥落亦抒情?!?/p>

我三步一回頭,不知是舍不下這琴聲,還是舍不得離開巍寶山,抑或二者皆有?

巍寶山像一壺陳年的老酒,醇美得讓我回味無窮。

巍寶山,我還會再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